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剖析

2024-05-3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剖析(共9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剖析 篇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 主要工作职责

1、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心的指导下开展新型农村医疗管理工作。

2、定期向各村委会公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使用情况,每月末负责统计汇总辖区参合患者的补偿报销情况,并督促各村委会及时进行公示。

3、每月深入两个以上村委会进行走访、调查,及时了解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见和建意,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制度的宣传。

4、每月以简报的形式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心汇报工作运行情况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5、做好每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费的收缴工作,负责组织、协调辖区内收缴工作中各项事务。认真做好各类登记表册、收款收据、就诊证明的领用、发放和核销统计工作。

6、熟练、科学、规范地掌握计算机操作。负责对医疗证的信息进行核对,将内容有误的信息汇总上报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心以便及时更正。

7、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文明用语、明礼诚信、爱岗敬业、履行职责。服从领导的调配和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上级部门或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剖析 篇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利于引导农民进行合理的健康投资, 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合理利用农村卫生资源, 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是农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农村原有的医疗保健网络迅速解体, 农民的医疗保障几乎完全变成了自费医疗, 越来越多的农民无力承担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 农民健康出现相对或绝对恶化, 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增多, 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发生率上扬。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 地方性疾病在一些地方又重新抬头, 病区人口近4亿, 患病人数达6000多万人, 且其中大部分在农村。[3]据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 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191个国家中居第188 位, 列倒数第4位, 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医疗保障是重要原因。这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所覆盖的人群达到人口总数的90%至100%的状况形成明显的反差。[4]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提高农村抵御疾病的能力, 最终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 2002年10月, 中央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明确提出逐步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选择2~3个县 (市) 先行试点, 到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5]

目前,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实施, 效果显著, 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足。2007年7月, 笔者到河南新乡市的Q村进行了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面的个案研究, 并以此为例发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与矛盾。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诊所方面存在的问题

(1) 报销程序繁琐。

定点农村合作医疗诊所 (定点医疗机构) 将家庭账户资金患者 (家属) 在补助登记表上登记的递减情况每月核对汇总一次, 到乡医院报销, 手续繁琐。定点农村合作医疗诊所医生A[6]笔者认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当属于安全需要层次。如果一个地方的农村十分贫困, 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 也就是还没有满足生理需要, 是不可能去参加属于安全需要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相反, 如果一个地方经济条件较好, 第一个层次的生理需要已经满足, 那么就完全有必要满足其安全需要,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

笔者调查的地点的农民经济状况比较好, 是当地有名的蔬菜生产基地, 村里的参合率高达97%, 远高于经济困难的地区。因此, 笔者认为政策的实施应该因地制宜,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多加扶持, 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 社会建设才有基础, 各项政策的实施才可能顺利。

3.繁琐的报销手续与农民意愿的矛盾

我们一般强调对经费的规范管理,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建立了完整规范的报销程序, 但是正因为这一完整规范的程序困扰着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完整规范的程序一般来说比较烦琐, 它可以防止出现经费管理问题, 对那些管理机构内部的官员以及办事人员具有限制作用, 使其不能随意挪用或以非法的方式取得所谓的“报销费用”, 损害国家的利益。但是, 繁琐的程序对参合的农民来说又是一只“拦路虎”, 农民很可能会因为繁琐的报销程序而放弃数额较小的报销资金的领取, 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损农”的, 就算是为了获取大额的报销资金而大费周折, 农民对此也感觉十分苦恼。繁琐的报销手续与农民意愿构成了一对较难调和的矛盾。如果将报销程序简化, 有利于农民医疗费用的报销, 但可能会有一批不法之徒钻空子;如果将程序复杂化, 有利于减少保金的不良流失, 但是却不便于农民权益的实现。正如村民E所说的, “老百姓虽然入了保, 但是享受这新农合政策并不容易, 因为程序太繁琐了, 如果没有什么‘门路’, 医疗费用很不容易报销。老百姓和他们交涉十分困难, 人们都说‘报20块钱, 跑六七天’, ‘报销的钱少, 跑的次数多, 还不如不去报销呢’。”

参考文献

(1) 千山.浅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J].新疆社科论坛, 2006, (01) .

(2) 谢圣远.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反思[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04) .

(3) 邓大松.中国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0.

(4) 朴英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分析[J].人口学刊, 2006, (05) .

(5) 李定国.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的问题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1)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篇3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合;问题研究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特点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随着社会文明的日益提高和公民医疗保障意识的不断提高,发展和完善医疗保障已成为社会公众的一大焦点。因此,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农民自己为了共同抵御疾病风险而建立了一种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即新农村合作医疗。除合作互助共济性质不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比传统医疗保险,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明确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提高了制度的公平和公正性;②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了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③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不仅注重了受益方,也注重了门诊补偿与住院补偿,提高了保障水平;④由政府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加强领导、管理和监督,克服了管理松散、粗放的不足,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农村居民能及时看病并及时得到保障;⑤建立医疗救助制度,照顾到了弱势人群的特殊情况。农村老年人和妇女居多,大多都是男的去城镇打工,他们都办了城镇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老年人和妇女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⑥城镇居民都有医疗保险,而农村居民一般没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合工作的推进及全县医疗保障体系的实施出现了许多需要关注和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

(1)部分地區社会满意度低。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办理报销的程序繁琐等。

(2)保障水平总体较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面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农民参保动力不足。就小病而言,当农民经常不生病时,觉得个人出资的那部分浪费掉了,于是会逐渐丧失参加合作医疗的动力。从大病来说,由于农村内部也存在着较大的贫富差距,那些贫穷的家庭一旦得了大病,即使去医院就诊,能够报销一部分,但剩下的一部分他们依然无力偿付,所以这些贫困的家庭依然看不起病。从大病的角度来看,不但新型合作医疗没有解决农村内部贫困家庭的医疗问题,反而使得他们与富裕农民家庭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大,进一步加剧了农村的贫富差距。

(4)空心村与流动人口的影响。农村现在呈现的状况是大部分的青年或中年的劳动力外出打工,农村呈现出大量的空心村。当这些农民工外出打工时,如果在外地生小病,他们只能在打工所在地看病,这样来说,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没有得到实惠,这会降低他们的参与热情。

(5)基础设施薄弱带来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滞后,乡镇卫生院房屋破旧,一些贫困地方的卫生站甚至存在危房,医务人员短缺,且整体素质不高,长期得不到培训,技术骨干严重流失,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医疗需求。甚至在农村出现到县,乡镇医院看错病,导致死亡的案例发生,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新型合作医疗的有效运行。

(6)部分地区供方诱导需求突出。由于农村医疗保险的对象主要是广大农民,受到文化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制约,在目前医患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定点医院对病人诊治时,并不是按照最有利的方案去开展,普遍存在开大药方,多开药,开贵药,过度消费医疗服务的现象。这不但增加了合作医疗服务的支出,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新型合作医疗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实意义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完善与党的十八精神息息相关,并且与党提出的深化卫生体制改革相适应,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并在许多地方试点,各地区要贯彻自愿、互助、公开、服务的原则,坚持合作医疗制度的互助共济性质,动员农民共同抵御疾病风险;坚持公开、公正、公平,规范操作,加强监管。例如在镇江,镇江拥有了比较健全的医疗体系,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了居民的健康,也基本适应了人群多层次的医疗需求。通过在地区试点不断总结,为将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建设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随着新农合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步实现了全国新农合数据的集成与规范化,新农合的成熟指日可待,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剖析 篇4

大多数的“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同顾光球同志一样,毕生服务基层,且已年届60岁左右,在电脑操作方面确实存在困难。但是,为了适应新的工作需要,我县不少老龄乡村医生通过努力学习,掌握了通过电脑来实现“新农合”门诊统筹刷卡报销的基本操作。

“刷不了卡,参加了新农合的村民在看病时就享受不到应有的惠费政策。”乡村医生对笔者说。

然而,基层不比大都市。在农村基层,常有电压过低和停电断电的情况发生,有时一停就是一整天,甚至大年初一也会停电、电压不足。这对于定点村卫生室来说,确实会影响到乡村医生的相关工作。

有乡医称,因停电,难免要先方便群众,接诊并给予相应诊疗,在收费环节,则按“新农合”政策给予相应比例的报销,但往往无法于当时就进行“新农合”刷卡操作。

在互信的基础上,就诊者往往先将诊疗费“欠着”,在来电后再持卡来刷卡、缴费;或者,乡医收费时先按全额收取,待来电后,就诊者再将新农合磁卡带来,成功刷卡再按系统显示的应报销金额“返给”应报销部分。还有一种情形,就诊者将磁卡“暂留”乡医处,以便来乡医可以电后及时补刷卡,就诊者则在有空时再来取回磁卡。

同顾光球同志一样,我们的老龄乡村医生,他们的“视力”不如当年,他们的电脑操作速度不如年轻的后辈。但是,他们自当上“赤脚医生”开始,他们一贯奉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基层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容否定的贡献。直到今日,乡村医生仍然是卫生战线不可获缺的基层力量。

然而,据部分乡村医生讲,虽然他们努力按“新农合”政策规定办事,但是,“停电”问题却不是他们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上级对“新农合”刷卡操作方面的某性刚性的限定,所造成的矛盾他们也无法独自消化。用他们的话来说,他们成了既要在一线开枪杀敌,又要被二线人员以“开枪姿势不够标准”等理由动不动就给一顿鞭子的苦人儿。

一名乡村医生举例说:七月份确实数次停电,来电后补刷卡的事情确实存在,却不料县“合管办”以“连续”刷卡的间隔时间太短“存在造假的可能”为由,将其七月份申报的600元门诊统筹报销金额一下子扣掉了400元!“这岂不是将我的老本也扣去了!”

自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以来,乡村医生不再被允许销售非基药、不再被允许获取药品批零差,其收入缩减到只能在政策范围内收取“一般诊疗费”这一环节中受益。而一般诊疗费,是“新农合”政策规定的参合居民可以报销一定金额的项目。即,现金收取一部分,另一部分通过“电脑”登陆“新农合”专网,在线给予即时报销。这一“即时报销”的钱,乡村医生须向上级申报,由“合管办”批复、并照数拔款给乡医。此意即,乡医为参合居民提供服务并收取“一般诊疗费”时,实际上得“垫付”出应通过门诊统筹资金帐户中报销的这笔金额,然后,再以月为单位,向“合管办”申报帐目,将自己“垫付”的这笔金额“申请”回来。这就好比战场上的士兵在战场上“垫付”了一部分枪弹,战斗告一段落后,赶紧向上级申请,以便补回这一部分枪弹,以便再战。

按理说,上级应当及时核实其到底“垫付”了多少枪弹,并满足他们“补回枪弹”的基本要求。至于是否存在虚报垫付枪弹的情形,不应当是“有所怀疑”就无原则地“克扣”。

然而,我县合管办就存在上述“有所怀疑”就无原则地“克扣”乡村医生申报的“新农合门诊统筹报销金额”的情形。县合管办在管理过程中,搞“莫须有”、以罚代管,既无法律和政策依据,也体现不出管理水平。

笔者认为:

一、假如县合管办怀疑乡医存在造假的故意,就应当想办法调查核实,一旦情况属实,就应当按政策规定给予严肃处理,直至撤销其新农合定点村卫生室资质。

二、反之,如果并没有经过调查核实来确认乡医存在故意造假,就不应当仅凭“怀疑”就大手笔地克扣乡医申报的相关费用。

三、同时,假如调查证实乡医并没有造假的故意,或者根本就没有造假,只是操作流程、操作细节等方面存在问题,县合管办就应当给予提醒、指导、纠正,并及时总结,主动调整相关管理策略,并向更上一级反映“基层管理”所遇到的问题,为推行科学管理争取更多的支持。

那种仅凭怀疑就克扣金额的做法,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只能加重乡医的工作困难,伤害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可以想见,全县这么多定点村卫生室,都缺少有效管理的情况下被“扣钱”,一年下来,少说也要被扣几十万,这是个什么概念?

事实上,县合管办更应当看到乡村医生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理顺在“停电”等现实问题发生之后,应当如何“正确”应对,以免在“台帐”、“电脑操作痕迹”等方面给上级管理者“带来不必要的疑虑”。只有这样,乡村医生在基层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才不至于辛辛苦苦一辈子到老了居然被县“合管办”稀里糊涂地当成“贼”!

总之,县“合管办”粗暴剥夺乡医收益,“顾光球”们伤不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农村医疗保障 篇5

从古塘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看农村医疗保障

摘要:我国农村保障医疗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公平或道义的问题,更是一个需要重视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笔者在调研古塘乡农村合作医疗及周边新化县等地方的基础上,探讨分析了试点中暴露出来的诸多制度和运行中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以促进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与情况得出:农民参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保大病为主,降低了农民的受益面;规定定点医院,农民选择余地较小;农民经济负担没有从根本上减轻。因此提出通过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扩大定点医院范围,加强立法工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等对策,更好地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古塘乡;制度设计;问题;对策;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它是惠及我国亿万农民的一项新制度, 其目的是减轻农民经济负担, 提高农民健康水平, 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途径之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从2003 年在涟源市古塘乡开展以来, 较大地促进了农村医疗水平的提高, 减轻了参合农民的医疗负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目前探讨影响合作医疗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赤脚医生,对农村的合作医疗有着深该的认识和感情,下面结合我的观察及从外了解的情况做如下的分析:

1当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古塘乡落山村的土地被分到各家各户,农民经营自主权越来越大,乡村组织在农业生产和分配上的权力弱化,集体经济被削弱,致使过去依托集体经济的合作医疗失去了资金来源。在个人自愿参加的原则下,2003年由于多数农民受经条件的制约,思想上的多种顾虑,对参加合作医疗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古塘乡落山村这一年收10元村就举债垫付了3元(以前其中7元可以直接通过门诊使用群众可以接受)。目前,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外部环境不配套可以说是其制约的主要因素。在探讨农民的医疗保障时,我们不仅要分析规范这一特定活动的规则——即合作医疗制度本身,还应该了解该规则,即如何在更大的制度环境中运作。制度结构的关联性构成了合作医疗制度运行变迁的制度环境。制度结构中每一安排的改变都可能会引起合作医疗制度的变迁,而无规则的改变必然导致制度结构中所有安排的变迁[1] [2]。

1.2政府投入不足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是典型的公共物品,政府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从2003年起,中央财政每年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中西部地区除市区以外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按人均10元安排补助资金,地方财政每年按人均不低于10元给予补助。这是国家首次在文件中明确具体出资额度,表明国家对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政府资助的数额比较少,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少额的补助对于解决农民看病的医药费无异于杯水车薪。同时,地方财政中省、市、县(区)三级的出资额度没有清晰的界定,导致出资额的随意性。二是古塘乡卫生院的设备、技术条件较差,要看较大较急的病就需要花费上百元的租车费去35公里外的涟源市级医院看病,这样不仅加大了农民负担也有可能耽误合适的医疗时间。所以政府应该适当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3]。

1.3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古塘乡落山村经济不发达,农村居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古塘乡2010年人均收入为2154元。在收入低下的情况下,农民很难有多余的钱为自己的健康买单。在当前我国农村中,农民对合作医疗“潜在” 1

需求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民对合作医疗的需求于农民的预期收入程度是相关的,在当前农民收入缓慢增长的情况下,加上农民对自身健康难以预期心理,致使农民不太愿意参加合作医疗[4]。尤其在古塘乡有些农民家庭劳力少、收入来源少,只能维持基本生活保障,健康的保障可能是一种奢侈。

1.4资金来源有限,影响制度的可持续性

在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中央及各级政府承担了主要责任。国务院新农村合作医疗部际联席会议决定,2008 年每位参合农民的筹资标准提高到100 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0 元,地方财政补助40元(可分2 年到位),农民个人筹资标准20 元(可分2 年到位)。[4]但新农村合作医疗在总体上存在筹资水平和保障能力都较低的问题。由于中国农业基础总体上仍较薄弱,农村地广人多,所以即使政府财政每年拨付了巨额资金,但分摊到个人,人均水平仍很低。而且,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作为一项庞大的社会福利工程,最终将成为政府的一项沉重的财政开支。因此,扩大资金来源、广开筹资渠道应成为这一制度建设的重要议题[5]。

1.5补报模式不尽合理,影响制度的公平性

中国的医疗政策重城轻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平,这已成为中国卫生体系最突出、最关键的问题。目前我国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主要是“削峰填谷”,即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但新制度的公平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新制度主张保“大病”与“住院”,轻“小病”与“门诊”,带来了“鼓励生病、生大病,鼓励住院、高消费”等负面影响。相对而言,对农民健康威胁更为普遍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如果只负责大病统筹而疏于对小病的防治和保健,必定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状况。据估算,享受大病补贴的仅为总参合人数的5%左右,其余95%的参合农民只得到“两枚硬币”(每位参合农民每年交费10元以后,可以享受门诊费用12 元,也即只得到2 元补贴)。即使统筹水平提高到100 元,每位参合农民也只能在门诊享受4 元的补贴,在当今药价虚高不下(有些同一种药在药房与其他地方价格不同)的情况下,区区4 元钱简直是杯水车薪。这样的制度设计显然有失公平,有悖“满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执政理念。这就会导致两种情况:或者因从新制度中得不到预期的实惠而对新农村合作医疗产生怀疑,进而产生“淡出效应”;或者诱发农民“小病大医”,造成医疗费支出急剧上升,其结局一样是削弱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基础,进而影响制度的可持续性[6]。

调查显示,合作医疗有一部分人因享受到合作医疗的好处,对合作医疗的热情升高,因而参加人数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在“只保住院”的合作医疗模式中较为常见。但新农村合作医疗药品报销目录中规定范围过窄、药品品种功效过于陈旧、起付线过高、转诊难、专病专报而不能合并治疗并报销等情况,给广大农民和医疗机构带来诸多不便,影响参合农民的利益和参合积极性。

1.6基金管理不完善,影响制度的有效性

首先,有些地方的患者与医疗机构合谋套取资金的事情时有发生,暴露出资金管理的体制漏洞[7]。比如,以给参合农民几百元不等的免费药品为诱饵,借用其相关证件来编造假住院手续;以患者名义更换处方并大肆虚开药费;低价收购那些未参保者的票据,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报销套现等。这些现象都在严重地侵蚀着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

其次,其他有些定点医院药价虚高,剥夺了参合农民的利益。目前,不少医疗机构已经成为新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超级吸纳器”,其能量远远大于筹资力度和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的速度,这已构成农村医疗卫生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威胁。[5]不少农民反映:定点医院开出的药品价格往往要高出普通药店同类药品的10%~200%不等,再加上乱检查、大处方等,使参合农民通过报销所获补偿被虚高的药价和不合理的费用所抵消[8]。有关人士认为,在新农村合作医疗中获益最多的应该是乡镇医院———它一方面从国家获得了大笔的补贴资金用于改善医院的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提高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另一方面又从广大参合农民的口袋里攫取了不少的利益,参合农民仅仅是名义上的受益者。这种状况有违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初衷,亟待扭转。

1.7统筹层次偏低,影响制度的有效运行

2003 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般采取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在起步阶段也可采取“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统筹,逐步向县(市)统筹过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频繁跨区流动已成必然之势。但目前的情况是,国家一方面要求所有公民包括农民工要进入医疗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整个医疗保障体制又被人为地切割成条条块块,且统筹层次仅限于县、乡一级,致使县域之间就医、就诊困难重重,既限制了人们的就医选择权,又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就医成本。在各自的医疗“势力范围”内,各医疗机构为了保证其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借制度之名千方百计将患者禁锢在自己的范围之内。

通常情况下,统筹层次越低,基金的积累量也就越小,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弱。改革前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情况是,参合人只能在一个公社,甚至一个大队范围内就医、就诊,保障能力极其低下。就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来讲,在制度运行的初期,统筹层次低一些有利于管理和操作;但随着制度的日渐成熟与完善,过低的统筹层次必将成为新制度发展的障碍。

2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应策略

2.1加大宣传力度

使农民充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民的认识、疑虑和意见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健康和风险共担意识。乡、村一级干部的宣传落实情况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直接与农民打交道。与农民接触最多,对农民所思所想最了解,也最透彻,宣传中更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9]。

2.2积极探索稳定的筹资渠道

按现行分税制度,财力分布呈逐级向上集中态势。所以,不能仅依赖中央财政来提高对贫困地区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各省级财政要承担起主要责任。另外,地方政府应开发其他资金来源、拓宽筹资渠道:可以尝试同基金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发展合作,也可以通过媒介广泛宣传农村合作医疗的重要性,鼓励各种形式的捐赠。

2.3因地制宜分区域、分阶段加快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体系

统一标准的全国范围的社会保障目前很难实现,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和区别。基本条件具备的富裕地区应采取措施完善各项制度、健全服务网络。医疗保障体制建设应纳入一体化发展,农民的健康保障体制可以向城镇过渡,直至结合;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可在发展和完善现行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向医疗保险制度过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作的深入,再全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而对于欠发达的地区,目前重点是根据自愿的原则建立合作医疗保险。

2.4科学、合理地设置与管理经办机构

农村卫生机构设置不应该与行政体聚焦新农村制相对应。应根据地理环境、病人流向等客观因素,结合乡撤并、卫生院产权制度等相关配套改革,撤并重复设置的卫生院。调整乡卫生院的规模、功能和布局,整合卫生资源。充分满足广大农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10]。

2.5坚持普通疾病就近医疗等简化手续原则

按照普通疾病就近解决原则,至少在乡一级卫生院有配套的基本医疗硬件设备。为更好实现就近原则,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改进用人机制,不断提高学历、水平;加强卫生技术人员的在职培训,强化卫生行政管理人员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工作能力,建立定期考核制度等。同时在报付合作医疗费的时的手续应减少到最少,现今采取在医院直报是可行的,但要加强有关监管。

2.6加强基金监管,广开筹资渠道

一方面,要加大违规违纪处罚力度,提高违规违纪的犯罪成本。从财经管理风险的角度讲,任何一笔专项基金在发放或传输途中,都可能遭到一定程度的消耗或“线损”。因此,必须对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基金实施“高压传输”,有了这法律的“高压线”,才能令那些对农民救命钱垂涎欲滴者望而却步[11]。要建立和完善群众举报制度,使邻里之间相互了解、共守规则。另一方面,要扩大资金来源,广开筹资渠道。首先,在保证中央政府投资增量不减的情况下,适当加大地方政府的投资比重。当前的投资结构总体是“上大下小、上重下轻”,这不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其次,可以发挥商业保险和有关慈善组织的作用。在加强管理的情况下,也可以引进境外相关组织参与进来,还可以考虑发行彩票来募集资金。目前,一些地方正在着手改“种粮直补”为“参合直补”,以提高农民参合的积极性,这一做法亦值得借鉴。

2.7调整补偿模式,提高补偿比例

鉴于当前农村居民就医主要还是以非住院的老年性疾病和慢性病为主,因此在筹资额度增加的情况下,应调整补偿方案,适当加大小病和慢性病的补偿额度,以提高农民获益程度。如将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起付线、补偿比例、封顶线等都适当调高,农村五保户和低保户的住院、门诊、慢性病补偿均不设起付线(即零起付线),专门设立100 万元大病救助基金,对于恶性肿瘤、尿毒症、糖尿病和器官移植等特殊疾病增加补助额度[12]。

建议参合农民在本县(市、区)范围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现场结报医疗费用。对于采取参合农民就医时先垫后报的地方,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采取由医疗机构先垫付费用、然后定期到新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兑付的办法。

2.8增强公益性质,取消定点医院,引入市场机制

建立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不仅要让参合农民有钱看病、有地方看病,还要让农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卫生

事业的主要责任是维护和增进全民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通过治病而取经济收益。因此,农村卫生工作要进一步强化公益性质,对参合农民实行零利润或微利润,切实把药费、诊疗费等降下来。同时,还要为参合农民免费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在确保农民看得起病的同时,还有帮其树立健康观念,培养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这是降低疾病发生率、减少医药费用开支以及减轻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和谐度的重要一环[13]。

强调公益性,并不是不要竞争。当前的定点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一级)具有一定的垄断性,缺乏激励性,其服务水平、服务质量难以满足农村患者的要求。所以,要取消定点医疗结构,同时政府也要更注重药价、药源、药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农村卫生服务事业。鼓励企业、团体和个人在符合有关条件的情况下,兴办农村乡镇一级的卫生机构,增加参合农民就医的选择机会。

2.9提高统筹层次,实现城乡对接

2007 年《国务院批转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要求,在“十一五”期间,要“统筹城乡、区域卫生协调发展,统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协调发展,建设适应人民健康需求、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差距,努力实现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目标”。

3结语

增加投资、强化监管是保证新农村合作医疗可持续运行的基础。一是建议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尤其是对贫困农村地区卫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对广大农民的健康投资就相当于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消费信心,从而也有利于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二是从医疗机构和患者两方面同时入手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力度。三是要做好医疗卫生领域投入与产出的测算评估工作。任何一项投入如果不与其产生的绩效挂钩都将是盲目的,最终也是难以为继的。

“小康”的关键在于“健康”。没有农民的健康也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同时这也是民心所向的民生工程。农村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但又是最薄弱的环节。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民生工程。我们要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来解决新问题;要克服“大功告成”、制度已经定型的松懈思想,防止重蹈历史的覆辙;要注重新制度覆盖面的扩展和投放资金的合理使用,注重新制度推行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果。

古塘乡的群众多次跟笔者说现在的国家真的好,甚至还有些老农对笔者说再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时代了,这不仅仅是群众的心里话这也是对古塘乡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政策的深深肯定。

参考文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 篇6

一、审批流程:社区(村)初审→填写报销申请表→镇(街道)受理→费用结算→支付补偿款

二、申请资料:

1、本人身份证或户籍证明和农村合作医疗卡、村居证明;

2、住院时的出院记录;在外地医院治疗后须报销的,需出示本地三级定点医疗机构的“转院证明单”;

3、住院发票及费用清单(及药物清单),另办理自费保险的人员凭保险公司盖章的住院发票和清单复印件,办理社保学生险的学生可凭社保局盖章的住院发票和清单复印件;填写住院费用报销申请表;没有费用清单的,“其他”费不予报销;

4、外伤需填写外伤原因情况说明表;

5、万元以上报销需提供瓯海区农村合作银行存折复印件。

三、承诺时间:万元以下报销5个工作日、万元以上报销10个工作日

四、收费标准:无

五、联系电话:88591986

六、法律依据:《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市瓯海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瓯海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费用报销申请表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综述 篇7

一、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生产经营方式由人民公社转变为家庭经营方式,传统农村合作医疗陷入了危机。这次农村合作医疗陷入低谷,既有合作医疗制度外部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农民自身的原因。在外部环境上,傅建辉认为:(1)农村合作医疗收费方式复杂化;(2)合作医疗运营成本上升。[1]在农民自身上,谢圣元认为:农民的个人意识形态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意识形态缺乏高度的一致性,表现为参与合作医疗的个体健康状况存在差异且不能暴露,使得部分人存在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从而导致个人在组织内利益与义务的不对称,诱发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的冲突,其结果是把健康风险较低者一波一波赶出保险组织,最后导致组织的解体。[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遵循“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相比,葛恒云认为新制度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提高了统筹层次,明确了农民自愿参与原则,赋予农民知情权和监管权,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实现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和管理、监管并重的转变,并配套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3]吴仪认为,在开展试点的地区,农民负担有所减轻,看病就医率有所提高,小病拖、大病挨的情况有所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有所缓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谢湘渝等认为,这些问题表现在:

首先,“大病统筹”模式易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表现为身体较差以至于有病的人急于参加,而健康的人不愿意参加,从而留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中的多是疾病风险较高的人群;其次,“保大病”在事实上放弃了大多数人基本医疗的保障职责,成为许多地方农民“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重要原因;第三,“自愿参保”模式也容易引发“逆向选择”问题,农村的老、弱、病、残者大都愿意参加合作医疗,而年轻健康者由于生病住院概率相对较小不愿易参加,前者缴费能力低愿意参加,后者支付能力强不愿意参加,将会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成在严重透支的危险;第四,法律制度的欠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内容及形式、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报销比例及监督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5]为将“大病统筹”与“兼顾小病”统一起来,谭湘渝认为有必要将“自愿参保”与“强制性参保”统一起来,呼吁出台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法》,使“强制性参保”不仅有法律的支持更是法律的规定和要求。[6]

二、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处于试点阶段,是低水平、不完全的农村医疗保障,要求我国政府在构建这一庞大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李培福认为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1)宏观计划的制定者;(2)资金的主要筹措者;(3新型合作医疗的组织者;(4)管理者;(5)监督者;(6)宣传者。[7]徐正华认为政府承担包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责任的原因在于:(1)现代社会保障是一项全体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具有明显的强制性、社会性、公益性和公平性特征,在“市场管效率、政府管公平”的情况下,政府介入其中,是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在农村实施公共卫生职能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本制度安排,政府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责任,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制的根本要求;

(3)现阶段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只有通过政府的参与,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资金投入来源,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是增加医疗保障制度吸引力的根本要求。[8]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本质是农民的医疗互助制度,政府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决不能包办一切。唐敏等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渉及农民、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农村医疗供方、医药供应商和政府等五方主体。解决农民的医疗健康问题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核心内容,政府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协调合作医疗组织、医疗供方和医药供应商三方利益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以实施的关键。政府对合作医疗组织、医疗供方和医药供应商的规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的保障。[9]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微观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微观机制包括:筹资机制、补偿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一)筹资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渠道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个人、集体、国家多方筹资。陈建生认为筹资的一般原则为风险共担原则、公平原则和自由自愿原则。[10]邓波认为统筹层次应以县为统筹单位,各乡村的缴费都要统一交给县政府储存和统一核算收支。[11]王琼认为筹资顺序应该变自下而上为自上而下的筹资顺序,先由国家财政按农民人头拨付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再由地方财政按照中央拨付的资金加以配套,最后凭已经到位的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收缴个人负担部分。筹资的方式包括:上门收缴、协议委托、滚动式筹资和定时定点主动收缴。[12]

筹资机制的弊端,杨海文、鲁钊阳认为:(1)以看大病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易导致受益面窄,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农村地区真正影响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2)各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他们为农村合作医疗所能发挥的支持作用存在差异,集体扶持资金没有保证;(3)参保对象流动性大,目前大部分地区采取的乡村干部分片定点包干,组织人员上门收缴资金的方式,成本太高,基层政府负担不起;(4)相同的人均缴费标准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有失公平,违背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初衷。[13,14]

为建立持久、稳定增长的筹资机制,应该继续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通过宣传和扩大受益面吸引农民主动缴费,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筹资标准,加强筹资方式的创新,实现筹资方式的多样化。孟翠莲认为:在政府投入方面,可以既考虑将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充实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也可以考虑债券、彩票、税费转移等方式;在农民个人缴费上可以考虑委托信用社代扣代缴制度和农民滚动式预交制度等,方便农民缴费。[15]

(二)补偿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严格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保障适度,略有节余”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支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补偿机制不仅要对参保农民进行补偿,而且要对医疗供方进行补偿。王枝茂认为对参保农民的门诊费用补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建立家庭帐户,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费用按定额或一定比例报销,年度减免最高限额原则上以家庭帐户为限;另一种是不设门诊统筹帐户,将门诊医药费用和住院费用统一使用,在县内定点医院就诊按一定比例报销,年内累计不超过规定限额。[16]车蓬鸿认为住院医疗费用补助机制也有两种:一种是设立起付线和封顶线,另一种是只设封顶线,不设起付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住院报销,采取先支付全额医药费,然后到有关机构报销。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也包括两种:一种是后付制,即医疗社会保险费用在发生以后向医疗机构付费;另一种是预付制,即医疗社会保险费用发生以前向医疗机构付费,包括服务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等。[17]

但总体看来,罗遐、王艳认为,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量小,各地方政府为保证资金不超支,通常设定了较高的起付线和偏低的报销比率及封顶线,不能起到帮助参保人应对医疗风险的作用,难以真正有效的缓解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18,19]方黎明认为住院医疗补助采取先支付全额医药费的措施,对于医疗风险较高的贫困农民和地区,参保人利用医疗服务的能力较弱,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20]

(三)管理机制

行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管理职能的是卫生部门。具体办理合作医疗基金支付业务的部门可以分为三类:卫生部门所属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经办,社保部门所属社保结算中心经办和商业保险公司代理结算。邓大松认为合作医疗结算中心经办支付业务,经办人员多是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基金只设一个帐户,收支都由卫生部门管理,出现卫生部门既管政策,又管基金支出,缺乏制约。这种模式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不能对侵害合作医疗基金的行为加以约束。社保结算中心和商业保险公司结算,均属于第三方付费,对医疗行为的约束作用较弱。[21]肖飞飞认为这三种类型虽然加大了监督力度,成立了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并建立了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及群众监督等机制。但这些监督都属于事后或外在的监督,缺乏直接的制约机制,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存在失控的潜在危险。[22]

不管采取哪种管理模式,都存在管理成本偏高的问题。张建平、黄余送认为试点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办公经费等配套支出,宣传组织费用和运转管理费,对财政状况本身很拮据的县乡政府和较低的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许多地方政府由于无法安排这部分经费,将部分费用转嫁卫生机构,最终会转嫁给患者,有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源成为管理者的人头费,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3,24]防止管理费用挤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应该避免多头管理局面,加强监管,形成农民、地方政府、中央三方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四)监督机制

在中央政府的要求下,各地政府都成立了有县财政、监察和审计等有关部门和农民代表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工作委员会,定期检查和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及基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张前进认为,目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和政府监督方面,成立监督委员会,定期对资金进行审计,保证资金运行安全,避免占用、挪用、贪污腐败等,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但也存在着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较少,社会舆论(如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监督不足的情况。[25]

因此,要加强对农民自主管理能力建设,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遏制医疗机构趋利行为,将有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正常发展。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来说,刘军安认为只有在政府、农民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26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绩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结构、过程、结果、影响四个方面。学者们采用的方法多是以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重点是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状况,并由现状追溯原因。评价的对象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的服务质量,农民的认知情况,资金筹集方式,监管机构的监管有效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低保户参保率,政策的权威性,部门间的协调性等。

在总体上,袁兆康等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产生了重要的积极意义,农民的就诊意识有所提高,门诊及住院服务利用有所加强,健康状况有所好转,因病致贫比率下降。[27]其中存在的问题,邵海亚认为主要是各级政府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补偿标准缺乏科学性,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下,农民对乡村卫生机构满意度较低,县级医疗机构收费过高等。[28]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 篇8

关键词:农村 合作医疗制度 途径

To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system ponder

Bai Jinxiang

Abstract: In the new rural cooperatives medical service system movement still had some problems,such as the cooperative medical treatment system construction,the senate gathered the healthy demand which the fund management,the medical personnel quality,villages and towns hospital aspects and the people and so on medical equipment as well as funds investment grew day by day not to adapt.Regarding this,in medical safeguard system establishment,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form,medical establishment perfect,medical affairs staff’s longterm training mechanism formation,fund investment as well as supervising and managing mechanism indeed at once aspect,should take the practical effective measure,causes trillion farmers to enjoy truly to this advantage country Huimin’s system superiority,promotes human’s full scale development.

Keywords:Countryside Cooperative medical treatment system Way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2-0086-03

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农村卫生事业已经不只是单纯的医疗和健康问题,更是影响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务院决定,从今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人均筹集水平翻一番。逐步把新农合制度从推行试点阶段提升到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科学化建设的发展轨道上来,把这项惠民利民的制度落到实处,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情况看,在农村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正确的,农民享受到了政策的优惠性,制度初始阶段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新农合制度从推行试点阶段提升到制度化、规范化、人性化、科学化建设的发展轨道上来,真正把这项惠国利民的制度落到实处,达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

1.1 基层医疗单位规章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规范。在实施新农合之前,乡镇卫生院普遍业务量小,收入低,长期处于“找饭吃”的状态,疏于管理,制度松散,服务质量较差。建立新农合以后,一些乡镇并没有好好珍惜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机遇,反而将保障农民看病住院的“救命钱”当成了“唐僧肉”,以此作为一次搞垄断的机会。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检查治疗、不合理用药,“小病大医”,药品采购不公开透明,药品价格偏高,形成农村医疗费用普遍上涨趋势,农民患者可报销的部分被上涨的医疗费用所抵消,农民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通过合作医疗来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1.2 乡镇医生缺乏培训,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乡镇医院医疗技术水平落后,医疗设施陈旧,加之缺乏学习培养长效机制,高层次人才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造成乡镇医生业务素质普遍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就医的需求,农民意见较大。是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自愿的,有群众反映,一些基层工作人员工作方法生硬粗放,收费人强求按户口册收费,不管人在那里,甚至出现死人也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现象。有的医药费用报销程序繁琐,效率不高,要跑上好几趟才能得以报销。如果是乡下的患者在县级省级医院住院,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不便。医患关系不和谐,看病难看病贵、药价虚高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医务工作人员医德缺失,请吃患者、收取红包的现象时有发生。

1.3 制度设计偏向小病和乡镇卫生院住院。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设计中,现行做法一是设定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员只有住院才给予补偿,而门诊花费再多也无法享受;二是可报销数额实行上线封顶,对重病大病只能算是杯水车薪。三是乡镇卫生院住院的门槛费为30元,而城市医院的门槛费为500元,越高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越小。不少群众反映说,小病在卫生院住院,报销比例较高,患大病要到大医院住院,报销比例很小,真是小病多报,大病少报,不合理。四是增加合作医疗推广难度和中途退保的风险。由于人们患大病的机率较低,农民参加合作医疗一段时间后,会有一部分身体相对健康者认为没有得到实惠而不再参保,导致参保者多数为疾病缠身的人。加之目前尚未建立起合理、简便、有效的农民缴费机制,部分农民对新农合存有疑虑,影响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另外,由于农村地域、交通、时间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根据农村合作医保的政策规定,乡镇医院作为农民第一级医疗保障机构,定点的乡镇医院报销额度在45%,报销幅度最大。县级医疗机构报销额度在35%,省级医疗机构报销额度更小,所以很多农民得大病在乡镇医院委屈就诊,结果难以得到有效的医治,必须到大医院去进行治疗,享受不到医保政策带来的最大优惠。

1.4 群众对一些管理规定有意见。

一是群众认为有些管理规定不切实际。如规定在城市医院住院需医院打票和住院小结,否则不予报销,这样有的群众因种种原因没能及时办理有关证明而来回跑,产生抱怨情绪。二是报销用药限制太多,未能及时报销,没有得到补助。群众不很清楚哪些是自费药还是可报药,而且医生开药时也没有告知。三是需住院一天以上才可报销,门诊不能报销。四是既参加人寿保险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因保险公司和医疗保险都需要正式发票才给报销,农民意见很大。

1.5 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成本较高,没有解决医疗卫生事业中深层次矛盾,仅仅是让农民得到了一点小的实惠,看门诊报销点小钱,住院报销按一定比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核心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医疗卫生系统管理体制上的问题,农民看病贵和看病难及医疗卫生系统管理体制问题依然存在,农民看病贵和看病难及医疗卫生系统管理体制密切相关,目前乡

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的管理体制是造成农民看病贵的根源。

2.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途径

合作医疗要取得成功,真正在2010年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必须从医疗卫生系统管理体制上入手,突破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探索统筹管理模式,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控制医疗服务费用,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政策体系,形成合理的筹资机制、健全的管理体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

2.1 完善农村医疗管理制度。

2.1.1 实行两级管理模式。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管理卫生院,卫生院管理村卫生室的两级管理模式。把所有农村个体医生并入乡村医生,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工资、福利、社保等由全区统筹,乡村医生的考核、交流、任用等由乡镇卫生院负责。全区乡镇卫生院职工的考核,交流,任用等由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负责。在区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与乡镇卫生院之间、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之间推行合同管理,签订协议,明确其责、权、利的关系。明确医疗服务范围、内容、质量、价格、费用控制指标、违约责任和责任处理等标准。明确乡镇卫生院院长、医务工作者工作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责任明确。

2.1.2 实行医药分离制度。乡镇卫生院实行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定价,实行医药分离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成本,让利于民,施惠于民。成立药品配送中心,对全区合作医疗定点机构每年所需常用药品进行集中招标采购,防止以前采购药品中的种种不正之风,集中招投标绝对不能搞我区财政实行的公开招投标模式,那种模式只会富了少数人,而苦了农民群众。

2.1.3 实行合理规划制度。设置乡镇卫生院,建设乡村卫生室。所有乡村卫生室全部实行规划布局、图纸设计、外观标识、医疗装备 “四统一”。根据地理、交通优势,交通方便的乡镇卫生院作为重点发展的综合性医院,集中人力、财力打造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辐射和带动周边乡镇卫生院,减轻农民进城看病成本,方便农村合作医疗在费用报销上的管理。

2.2 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

2.2.1 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投入。首先,探索乡镇卫生院“吃皇粮”、“用皇粮”的公益性,开展乡镇卫生院实行全额拨款、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业务合作试点工作,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改革,从根本上、体制上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待遇,解除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引导和鼓励高资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优化卫生院的人才结构,提升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真正体现卫生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其次,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对卫生事业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逐年增加卫生事业经费投入,确保政府财政投入增幅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幅。加大县、乡、村三级医疗网基本建设的投入,有计划地分批解决医疗机构的业务用房、医疗设备添置等,充分保证基本医疗服务和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条件。拓宽投入渠道,争取社会力量、民间资金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引进先进医疗设备,改善医疗基础设施。

2.2.2 抓好农村卫技人员队伍建设。探索和建立农村卫生人员培养、培训的长效机制,多渠道推进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和队伍建设,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层次较高的医务人员,不断提高医疗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卫生工作人员工资福利政策,建立乡(镇)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工资财政补贴制度,提高农村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合理拉开分配档次,通过各种集训、轮训、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一些永久型、实用型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逐步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继续实施“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努力改善基层卫生医疗服务水平。深入开展二级以上城市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加大城市医疗支援农村力度,不定期组织专家开展老少边穷地区巡回医疗、远程医疗试点,利用上级的优秀医生、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把高水平的医疗服务送到农村。

2.2.3 推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村卫生所(室)是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是最直接、最方便地为农民服务的卫生机构,也是预防保健工作开展的最基础的载体,在健康宣传、计划免疫、疫情报告、传染病防治、医疗保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卫生所建设与管理水平差异性,直接关系着最广大农民防病治病的问题,也是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乡村医生到空白村服务。严格对乡村医生的准入制度,强化对乡村医生的正规化、系统化培训,全面提高乡村医生的服务水平。

2.3 建立健全组织机制建设。

2.3.1 提高群众参合率。群众接受一项新制度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要加大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力度,激发农民群众参合积极性。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和有效办法,围绕如何解决农民的心事、难事,做好利民便民服务工作,增强农民群众的信任感。通过一系列的利民便民措施,方便农民群众参合。

2.3.2 提高基金使用率。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人均40元提高到80元,在充分考虑农民潜在医疗需求增长和医药费用上涨等因素基础上,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尽力保障、略有结余的原则,适时调整和完善补偿方案,解决乡镇医务人员的工资、福利、社保经费,让医务人员不再为自己的工资而开“大处方”,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更好地推动农村合作医疗的持续开展;还要解决农民看病报销经费及农村合作医疗正常运转和控制重大疫情所需要的经费。保证资金在管理、使用、分配上规范,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3.3 完善管理运行机制。要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充实经办机构人员,合理配备懂财会、医疗业务、行政管理、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人员,并将其工作经费列入同级财政年度预算,建立医疗补偿机制,切实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根据各方承受能力确定筹资水平和保障标准,重点保障住院和门诊大病。在农民看病补助方法上,要抓好新农合信息化管理建设,充分考虑到政府、医院、患者的利益,实现一举多得的共赢局面,采取“既补大,又补小,以支出定补偿”的方式。全面推行即时补偿制度,改进报销结算方式,规范资金支付制度,方便群众得到补偿。对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等困难人群,给予优惠政策。合理确定补偿比例,补偿比例要根据筹集资金总量,本着“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确定。

2.4 强化医疗机构监管体系。

2.4.1 确保制度落到实处。新型合作医疗经办机构要实行动态管理,通过严格对医疗费用的审核、加强转诊管理、推行单病种定额付费办法等方式,切实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降低医疗费用;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医疗费用分析、评估和通报制度,把医疗费用上涨幅度、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新农合制度执行情况等,纳入定点医疗机构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定点资格和费用拨付挂钩;定点医疗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疾病检查、治疗、用药的规范、制度和自律机制。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作风建设,积极引导患者合理施治,合理用药。不断强化医技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的培养和提升,规范医疗行为。定期分析医疗质量和医药费用情况,限制非报销费用比例,为参合农民提供价廉、质优、高效的医疗服务。

2.4.2 确保基金合理使用。严格执行新农合基本药品的诊疗目录,控制住院费、门诊费的涨幅,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农民医药费用负担。严格控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目录范围外自费医疗费用比例。各定点医疗机构当月新农合住院病人目录范围外自费医疗费用占总医疗费用比例应控制在15%以下,超过部分由定点医疗机构自行支出。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 篇9

二、目的: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农民建立起一种基本医疗保障机制,帮助农民减轻医药费用负担,从而提高农村医疗保健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使农民群众能及时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缓解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

三、意义:

1、有利于农民用较低的费用,得到基本医疗保健服务。

2、有利于减轻患重病农民的经济负担。

3、有利于大多数农民在乡镇、村两级卫生机构就近就医,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4、有利于卫生资源流向农村卫生机构,提高乡镇、村基层卫生组织服务能力。

5、有利于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有效保护劳动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6、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保持社会稳定。

四、政策内容

 筹资办法:在县政府统一组织领导下,具体筹资由乡镇政府牵头、村委会组织,以村委为单位收取每户应参合资金,并及时给参合农户开具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基金交款专用收据。

 2014年筹资标准为:各级财政对新农合和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在2013年的基础上提高40元,达到320元。其中:中央财政对原有120元的补助标准不变,对200元部分按照西部地区80%和中部地区60%的比例安排补助,对东部地区各省份分别按一定比例补助。农民和城镇居民个人缴费标准在2013年的基础上提高20元,全国平均个人缴费标准达到每人每年90元左右。个人缴费应在参保(合)时按一次性缴清。补偿:

(一)门诊补偿

1、普通门诊补偿

实行“按比例,每日限额,封顶”的方式进行补偿。即参合农民在本村或本乡指定的新农合门诊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可补偿门诊医药费(凭电子处方)按比例给予补偿,每日发生的门诊医药费补偿限额为10元,每人每年补偿封顶线为200元(含一般诊疗费补偿)。

2、一般诊疗费补偿

参合农民在本乡镇卫生院门诊、村卫生室就诊(凭电子处方),一般诊疗费标准为每门诊人次(一个疗程和三日内同一病人诊疗只算一人次)10元。其中,个人自费3元,新农合基金补偿7元(从2011年8月15日开始执行);

3、门诊重症慢性病补偿

对符合门诊重症慢性病(纳入的病种)管理的对象,每年集中审定,实行“定点、定比例、定额”即时补偿的管理制度,在费用控制标准限额内,按70%的比例予以补偿。(二)住院补偿

1、普通住院补偿

对政策范围内的费用,按不同医院级别和不同住院例均费用水平分别设置起付线及补偿比,实行“分段、分比例”方法进行补偿,封顶线100000元。

2、住院单病种补偿

3、重大疾病提高医疗保障水平补偿

4、大病补充补偿

各项补偿的起付线,封顶线,补偿比例都不同,乡镇级、县级、县以上、异地就诊起付线,封顶线,补偿比例也各不相同。因特定情况而定。

五、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存在的问题

1.仍有少数农民参合积极性不高,参合率有待提高 2012年国家卫生部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新农合制度自2003年开始试点,到2008年实现了全面覆盖,参合人口数从试点初期的0.8亿,逐年稳步增长,截至2012年6月底,参合人口达到8.12亿人,参合率达到95%以上。尽管如此,我国部分地区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并不高,甚至有的农民在参合后由于种种原因又选择了退出。尤其是在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农民对新农合始终抱着观望的态度。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民人数约为 9亿人,占全国总人数的60%以上,未参加新农合的农民人数仍不容忽视。2.筹资机制不稳定,筹资困难,筹资水平低

 缺乏具体的筹资政策

 政府筹资水平和经济发展不协调 3.存在受益面窄,保障力度不够的问题

4.医药费报销比例过低,报销范围小,报销手续烦琐

 报销比例偏低。

 医药费报销的起付线、封顶线制定不科学。 报销手续太繁杂。5.政策标准不够完善引发混乱

6.政府和集体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显

 政府承担筹资责任不够,出资额偏低

 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起步晚,制度不够完善,政府投入资金不足  在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调控方面,政府责任缺失 7.监管组织建设有待加强,监管职能履行需要规范。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委会和基金监督管委会责权不明确

各地虽已成立了相应组织, 但应承担哪些义务和权利没有明确规定, 缺乏规范化运作, 大都仍由政府部门直接承担, 缺乏民主管理制度。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资金管理不透明,报销资格审核过于繁琐,都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效率,使得老百姓感觉报销难,也不能保证医疗资金的合理使用,甚至会造成医疗资源的很大浪费。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支和管理的审计监督, 还没有形成规范的程序 8.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迄今为止,我国都没有一部全面调整农村医疗保障社会关系的法律,而且,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中,势必会产生法律责任的承担问题,法律制度的欠缺,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合作医疗的对象不明确、合作医疗的资金来源不稳定、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法律的缺失,也使中央职能部门间出现政策不协调的现象,如各部门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的看法不一致。

六、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对策

1.我国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农村医疗保障模式

如在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可考虑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在中等发达地区建立强制性大病统筹医疗保险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建立社区性合作医疗制度等。2.加快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法制建设 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立法宜采取“一法为主”型的总分结构,即制定一部统一的综合性的法律,如《农村医疗保障法》,对农村医疗保障法的目的、调整对象、农村医保的基本原则、保障种类,保障资金的来源、筹集方式,保障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以及法律责任等做出概括性规定,以此来统领相关的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和地方规章等单行法规和配套法规。3.积极拓展筹资渠道, 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

(1)中央财政应逐步加大新农合筹资的投入力度

(2)在地方资金配套中省级财政比例应提高,减轻基层财政负担。

(3)探索强制参保的原则,多渠道筹资,提高资金筹集的稳定性和效率。4.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构建和运行(1)制度设计方面

第一,逐渐扩大新农合的保障范围。提高门诊补偿水平。要把影响农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纳人保障范围。

第二,调整补偿标准,合理补偿医疗费用,解决补偿水平低的问题。应本着“以收定支、略有结余”的原则,合理确定住院医疗费用的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助(报销)比例,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 第三,简化报销程序。(2)制度运行方面 第一,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设置;二是明确人员编制,加强人员培训;三是明确办公经费来源及各项经费标准,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到位 5.明确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定位,增加支持力度

政府在医疗保障的建立和发展中具有不可推卸的主导责任,在农村医疗保障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必须在经济、政策、法律等方面给以一定的支持和优惠,逐步建立起各级政府、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共同投入、风险共担的机制。

(1)规范和监管农村医疗市场。要规范农村医疗市场,营造一个公平有序、适度竞争、兼顾各方利益的市场环境。

(2)加速对合作医疗的立法。政府对农村医疗市场的规范和监管应建立在法制化的基础之上。(3)改变农村医疗市场的“软环境”,引导人才向农村流动。(4)逐步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财政投入力度。6.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村居民参加合作医疗的积极性

 让农民熟悉新农合的政策、作用和意义。

第一,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采取科学的方式,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性教育相结合,走村进户把道理讲清;把政策宣传与服务指导相结合,使新农合政策深入人心。

第二,采取多种形式,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电视、电台以及纸质媒介进行大范围的充分的宣传,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了解“新农合”,认识到“新农合”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上一篇:30本成功人士必看书籍下一篇:保险公司社会实践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