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2024-11-19

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精选12篇)

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篇1

农村的医疗保障是我国农村医疗保健制度的主要形式, 它是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民生命质量提高、生存和生活发展的基本前提[1]。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简称新农合) 的实施, 作为肩负着农村人口医疗保健任务的乡镇卫生院, 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的重要枢纽。乡镇卫生院的发展状况, 直接关系到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和新农合制度实施的质量的提高, 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关系到农民全面小康的实现进程。但乡镇卫生院存在设备简陋、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和人才匮乏的现实问题, 严重影响了新农合相关政策的全面实施, 对此, 强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势在必行。

1 乡镇卫生院工作现状

实施新农合以来, 按照医疗机构的有关规定, 医院的级别不同, 报销门槛不同, 收费不同, 报销比例也不同。医院的级别越高, 报销门槛越高, 收费标准越高, 报销比例越低。

以辽宁省朝阳市龙城区为例, 其住院报销补偿标准如下 (资料来源:《朝阳市龙城区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方案》) 。乡镇级定点医院起付线为50元, 在该报销方式下乡镇卫生院报销门槛低, 报销比例大, 可引导农民就近选择乡镇卫生院就医。然而, 农民生小病在乡镇卫生院治疗, 稍大些的病往往选择县级以上医院。我们看一看下面某位农民患者的情况:2008年9月, 家住朝阳市城区一位怀孕180天的孕妇, 因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 连夜打车到朝阳县医院, 经县医院确诊为妊娠高血压, 经过几天的治疗, 这位患者病情稳定了。我去看望该患者, 问市中心医院不到1km的路程, 为什么打车跑5 km的路程到县医院就医?患者说在县医院比市级医院看病报销的钱多。那么, 乡镇医院近在咫尺, 报销的钱更多, 为什么不去呢?患者说乡镇卫生院条件差、水平低, 小病还可以, 大病不敢去。该患者的经历, 或许是一个典型事例, 或许是农民看病的一个缩影, 但这也代表了农民看病治病的一种心态。同时也反映出乡镇卫生院的可信度不足。

2 导致农民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看病的原因

2.1 医疗卫生资源城乡配比严重失调

医疗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比例严重失调, 这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长期存在的弊端。即在原本已经很少的卫生投资情况下, 重城市轻农村, 进一步导致了基层和贫困地区的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 治疗水平有限, 医疗机构和医生数量不足, 使农村卫生资源相对匮乏[2]。

2005年, 我国市、县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4.99人和2.15人, 医生人员分别是2.14人和0.96人, 护士人员分别为1.66人和0.51人, 也就是说市、县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分别为8.79人和3.62人。然而, 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数为1.16人, 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数为1.05人。

2005年全国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为1 552 472台, 其中乡镇卫生院仅有168 569台, 仅占全国总数的10.08%[3]。另据国家卫生部公告, 截至2006年末, 全国卫生机构总数为30.9万所, 而乡镇卫生院只有4万所, 由此可见, 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结构比例严重失调。这种资源配置结构的失调, 使得农村居民的卫生医疗服务的有效要求得不到满足。质量也得不到保障[3]。

2.2 工作环境差

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差, 房屋破旧、年久失修。有的乡镇卫生院还没有暖气, 甚至没钱买煤取暖。

2.3 医疗技术和设备落后

城市医院医疗设备日益高级化、尖端化, 而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相对落后, 目前的乡镇卫生院, 多数医疗设施简陋, 设备陈旧, 有的乡镇卫生院连个救护车都没有, 还有相当数量的乡镇卫生院停留在“老三件”即听诊器、体温计和血压计的水平上[4]。像肺炎、气管炎这类疾病, 大医院一般经X光检查后即确诊。但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只能凭临床经验诊断, 要是患者不放心就到县级以上医院检查, 确诊后带药到乡镇卫生院输液用药。医疗设备陈旧和卫生条件差, 其直接原因在于多数乡镇卫生院的经济效益不佳而带来的恶性循环, 乡镇卫生院整体上经营状况不佳, 举步维艰, 最终导致不能正常维持工作, 甚至有的乡镇卫生院濒临倒闭。

2.4 医务人员技术水平低

城市医院技术人才充足, 技术水平高, 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匮乏, 技术水平低。主要原因为:一方面高水平的医务人员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乡镇卫生院工作, 相当一部分威望高、责任心强和业务精的骨干调离乡镇卫生院, 正规院校的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乡镇卫生院就业, 或选择其做跳板。据调查, 中专、大专和本科以上医务人员占乡镇卫生院人员总数的比例依次为52.43%、14.00%和1.34%, 很多乡镇卫生院根本没有本科生[4]。另一方面乡镇卫生院医生大部分年龄偏大, 知识老化, 学历层次低, 忽略了他们继续深造和技术的提高。

2.5 管理不规范

有的乡镇卫生院管理不善, 虽然农民在乡镇卫生院就诊报销比例高, 但有些医疗保险药品变相涨价, 使农民享受的新农合补偿大打折扣。此外, 部分乡镇卫生院条件简陋、卫生环境差、缺乏合格的医务人员和服务质量差等因素不能满足群众就医需要, 大量常见病、多发病不能在基层得到解决[5], 农民只能到大医院就医, 大医院就医报销门槛高、报销比例低且收费贵, 致使一些农民“小病拖, 大病扛”。

上述几点是导致相当一部分乡镇卫生院患者少、收入少的主要原因, 从而也制约了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3 建议

为了使乡镇卫生院适应当前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 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的作用, 促使农民到乡镇卫生院合理就医, 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

第一, 财政投入的重点应向乡镇卫生院倾斜, 尤其是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条件更差, 农民去大医院就医更加艰难。改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环境, 提高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施水平, 提高服务质量, 同时提高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待遇, 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 聘请一些高学历、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使更多的农民直接受益, 使新农合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第二, 加强对乡镇卫生院人才的培训, 更新他们的业务知识, 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在加强对农村现有医疗卫生人才培训的基础上, 培养大量定向于乡镇农村的医生, 并建立城市医院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

第三, 完善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机制。建立比较完善的乡镇卫生院规章制度, 引导医务人员爱岗敬业, 严格执行国家各项医疗卫生制度。

第四, 在全社会广泛宣传乡镇卫生院的地位、作用及其现状, 在全社会开展帮扶、募捐活动, 让有能力有爱心的单位和个人为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献上一份爱心, 哪怕只捐一元钱、添一块砖。共同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乡镇卫生院作为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 是农村就医、住院的第一道关口, 也是使农民早就医、少花钱和不使小病拖成大病的重要一环。目前, 全国很多地方启动了乡镇卫生院建设工程, 通过投资、引进人才、引进项目和引进技术, 解决疑难问题, 使乡镇卫生院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整体功能和服务得到了显著加强和提高, 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广大农村应该加强建设经过几十年辛苦积累下来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 建立和健全农村卫生防疫和医疗网络, 建立起与新农合制度相适应, 设施齐全, 医疗卫生条件较高的, 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一体化”管理的新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农村卫生服务资源的整合, 方便农民就近就医, 农民的常见病、多发病能在乡镇卫生院得到救治。这不仅能极大地减少医疗费用开支, 有效地节省新农合资源, 而且缓解在大医院就医难的矛盾。这项民生工程不仅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也让农民就近获得优质、高效、价廉和方便的医疗服务, 改善农村卫生体系落后的状况, 加快建立、恢复和充实以农村卫生室为基础, 乡镇卫生院为纽带, 县医院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卫生医疗网, 使有限的卫生资源既能满足国家大政方针的需要, 又为促进新农合制度、提高农民健康水平发挥积极的作用[6]。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资源

参考文献

[1]彭国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走到哪——徐闻下桥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的调查报告[R].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2008-09-19.

[2]储德银, 经庭如.我国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公共财政对策构想[J].中国卫生经济, 2007, 26 (10) :4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2006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J/OL].www.moh.gov.cn.2006.

[4]祈胜勇.把脉“病弱”乡镇卫生院——解读“河北省乡镇卫生院审计调查报告”[N].燕赵都市报, 2005-03-03 (1) .

[5]武岩生.大病到医院, 小病不出村, 政协委员建议健全农村卫生室[N].燕赵都市报, 2006-03-12 (1) .

[6]武岩生.新农村展望—医疗篇—合作医疗:渐行渐近的中国式农村医保[N].燕赵都市报, 2006-03-12 (1) .

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篇2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公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照“大病统筹,兼顾门诊”的原则,特制定《麻豪口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就医方案》,以下简称《门诊就医方案》。

第二条门诊医疗基金实行“全镇统筹”管理,重点解决农民常见病、多发病的部分门诊医疗费用,让农民在日常就

医活动中真正得到实惠。[文章-http:///找文章,到]

第二章组织机构

第三条镇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为县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的委派机构。

第四条镇合管办设立监管员2名,从卫生院职工中择优考核聘用。

第五条合作医疗监管员主要职责

1、贯彻和落实上级有关合作医疗制度的方针、政策,宣传和实施本镇合作医疗制度的具体规定和措施。

2、负责各村医疗机构的资格审查并报上级确认。

3、按照《门诊就医方案》之规定对各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和参合人员的医疗活动实施监督、控制和管理。

4、负责合作医疗的各种证、卡、表的领取和下发。

5、负责合作医疗门诊补偿的审核和申请划拨工作。

6、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查处医疗机构执业活动中的各种违规行为。

7、完成县合管办交付的其他工作。

第三章基金管理

第六条门诊医疗基金的来源:按参合人员人均10元标准,由县合管办分月划拨到乡镇合管办合作医疗基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

第七条镇合管办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保障适度”的原则,实行统筹管理,分村结算。

第八条门诊医疗基金分为:基本医疗基金和风险储备基金。其中基本医疗基金占95,风险储备基金占5。

第九条基本医疗基金用于参合人员门诊医疗费用的补偿;风险储备基金用于合作医疗门诊补偿出现透支和意外情况的应急处理。

第十条门诊医疗补偿费用由镇合管办每月向各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核拨一次,每月的20日—25日为当月的门诊医疗费结算时间。

第十一条镇合管办应以村为单位,对每个参合农户建立门诊医疗基金补偿台帐,严格审核合作医疗门诊登记表,做到门诊登记、表、帐三相符。

第十二条乡、村两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每月公布一次门诊医疗费用补偿情况,接受全社会监督。

第四章门诊补偿

第十三条凡参加合作医疗的本镇农民,在镇辖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医疗活动中,有权按《门诊就医方案》规定获得补偿。

(一)补偿范围

门诊补偿的医疗费用包括:药品费、注射费(含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换药费、挂号费、手术费以及B超、心电图、X线和化验等常规检查费用。

(二)补偿标准

1、凡在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按其总费用的20给于补偿(不属于补偿的范围除外)。

2、门诊医疗费补偿设立封顶线,每次发生的医疗费用补偿封顶线为6元,每次补偿金额超过6元(不含医技科室检查费)以上的由患者个人负担。

3、在麻豪口镇卫生院和裕公医院门诊就医所发生的医技科室(B超、心电图、X线和化验)检查费用,按总费用的30给于补偿。

4、在麻口卫生院和裕公医院就诊所发生的门诊手术给予补偿其手术费的30,不封顶,伴随手术费的其余医疗费用按20给予补偿,但最高不能超过6元。

(三)补偿办法

1、门诊发生的医疗费用由定点服务医疗机构与参合患者直接核销补偿,并由医疗机构经办人员填写《合作医疗门诊补偿登记表》和《合作医疗处方笺》以备核报。

2、每月20—21日(假期顺延),各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将《合作医疗门诊补偿登记表》及诊疗《处方笺》上报镇合管办,由镇合管办审核、申报县合管办批复后按其补偿部分及时拨付。

第十四条下列情形不属于报销范围:

1、非医生诊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2、使用《合作医疗门诊用药目录》之外的医疗费用;

4、每人每次高于规定封顶线以上的医疗费用;

5、与疾病无关的检查费、治疗费和药品费用;

6、经调查审核属作弊行为发生的医疗费用;

7、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诊疗时间连续超过三天未经确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8、在本镇以外医疗机构就医门诊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9、《公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办法》第二十二条不予

报销的范围。

第五章服务体系

第十五条镇合管办对参与合作医疗服务的村卫生室实行考核制,对合格的村卫生室发给“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卫生室”证牌,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六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因病看门诊时,可凭《合作医疗证》在本镇范围内自主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第十

七条镇合管办应与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卫生室和参合农户签订合作医疗服务合同,明确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如有违约,按章惩处。

第十八条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在接诊合作医疗患者时,必须坚持验证,认证身份的原则。

第十九条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应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功能,按照服务规范要求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满足农民防病治病的需要,做到文明行医,礼貌服务。

第二十条医务工作人员要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的原则,引导农民合理就医,严禁开大处方,人情方和“搭车”药,不得重复检查项目。

第二十一条镇合管办应对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医疗门诊基金补偿账目,实行计算机管理,一月一结账,一月一上报,做到日清月结。

第二十二条村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对参合患者实施门诊治疗时,每次诊疗时间不得超过三天,经三天治疗仍不能治愈者必须转上级医院确诊。需要住院治疗的,按住院治疗规定进行补偿。

第二十三条对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在参合年度中,根据上级精神安排一次健康体检。

第六章药品配发

第二十四条镇卫生院对村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实施药品代购配发。

第二十五条镇卫生院应与村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签订药品配发合同,承诺质量保证,分月配送。配送药品时必须出据调拨单,必须打印品名、规格、产地、数量、金额、批文号、失效期等项目,以便查考。

第二十六条村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不得在外地采购药品。镇合管办和卫生院要对村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药品的质量、进货渠道实时监管,发现问题及时查处。

第七章风险防范

第二十七条在门诊医疗补偿过程中出现透支情况后,在风险储备基金内解决。风险储备基金支付完后仍有透支的,由镇、村两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共同承担。其透支部分,由镇合管办在年终决算时,根据总透支数额核定分担比例。

第二十八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在门诊就医活动中,不承担基金风险的义务。

第八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实行合作医疗基金补偿审计制度,镇合管办每季度要对各定点服务医疗机构门诊医疗基金的补偿和运行情况进行审计,并及时通报审计情况。

第三十条村级定点服务医疗机构每月向镇合管办报告参合患者门诊医疗费用的补偿、管理及服务等情况,主动接受监督。

第四十条医疗费用补偿情况实行公示制,各村卫生室每月要张榜公布本村医疗基金补偿情况,确保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补偿的公开、公平、公正。

第三十一条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医疗机构要对《合作医疗门诊用药目录》和《合作医疗门诊收费价格标准》实行上墙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十二条合作医疗监管员要不定期的对各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的门诊医疗运作情况实施全方位监控与管理,建立调查、走访、考核、监管制度,排查和确认门诊医疗运作的真实性和可行性,以确保《门诊就医方案》的顺利实施。

第三十三条建立举报投诉制度,镇合管办向全镇公布投诉电话,并在各定点医疗机构设立举报箱。对投诉事项要及时予以调查、处理和回复。

第九章奖罚

第三十四条在实施合作医疗管理和门诊医疗活动中,对忠实履行责任和义务,密切配合,积极工作并取得显著成绩的监管人员和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镇合管办将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

第三十五条合作医疗监管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镇合管办和卫生院责令其改正,并视其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给予一定的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必要时取消其监管资格:

1、在核销工作中,因失职造成合作医疗基金损失的;

2、徇私舞弊,以假乱真,合伙套取合作医疗基金的;

3、在监督、调查、走访、核实过程中,敷衍塞责,造成合作医疗基金损失的。

4、擅自批准不属合作医疗报销项目,造成合作医疗基金损失的;

5、其它违反合作医疗管理规定的。

第三十六条合作医疗定点服务医疗机构及其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通报批评、罚款、取消其定点服务医疗机构资格和执业资格。

1、将未参合人员的医疗费列入参合人员报销的;

2、肆意分解大处方,人情方,进行分次报销的;

3、故意截留病人,不及时转诊延误病情的;

4、虚挂病例,开假处方,或零购整处,合多为一,骗报合作医疗基金的;

5、为非法医疗机构提供方便,代报骗取合作医疗基金的;

6、违反合作医疗管理规定,肆意放宽政策标准的;

7、《合作医疗门诊补偿登记表》和“合作医疗处方”等文书不按规定使用或书写不规范,不按规定操作,造成核报困难的;

8、其他违反合作医疗管理规定的。

第十章附则

第三十七条本方案实施中的有关问题由镇合管办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本方案从二OO五年四月一日起实施,原二00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制定的《麻豪口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就医方案(试行)》同时废止。

共同关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篇3

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而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积聚的经济实力,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为解决中国9亿农民的看病难题,2002年10月中国政府做出在全国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决定,计划到2010年基本覆盖农村居民。2004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会议于10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因地制宜,完善试点方案,并不断探索和总结,循序渐进,扎扎实实地推进试点工作。

新型合作医疗的特点:1.政府支持的力度加大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财政都给予支持。以家庭为单位按每人每年10元(部分东、中部地区稍高)交纳合作医疗金,同中央和地方每年每人补助的20元一起形成合作医疗基金。参与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每次到县、市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时,凭合作医疗证可直接按比例报销部分医药费。2.以大病统筹为主,主要是解决农民看大病支付不起费用造成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大病的概念包括住院治疗或者大额的费用,也包括门诊治疗的大额费用。3.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绝对不允许强迫农民参加。地方政府不能下指标、下进度、下比例要参加多少。4.统筹层次增高。过去是村或者乡,现在都是县统筹。这样管理的力度、管理的强度、抗御疾病风险的能力都大大提高了。5.政府管理的强度、管理的水平提高了。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国务院有以吴仪同志为组长的国务院联席会议制度,各省、市、县都有领导小组和经办机构,而且建立了一套逐步完善的规章制度,使机制更加规范和健全。6.这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农民的医疗救助制度是同步的,就是对于农村特困户、五保户,交不起合作医疗费的,或者是自付医疗费用无法承担的,国家实行医疗救助制度,给他们以补贴。这项救助制度的意义在于,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外,贫困农民看病又增加了一道保险,在已经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中,仍有不少人无法支付医药费,这就需要对其进行额外的救助,这对于贫困而又患大病的农民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仍然可能受报销额的限制而惧怕治疗,医疗救助制使他们免于这种恐惧。

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篇4

1 基本情况

南村镇位于珠江三角洲的腹部, 是广州市南拓发展战略的前沿阵地。南村镇辖区总面积47 km2, 常住户籍人口50 538人, 流动人口约15万人, 总人口约20万人。南村镇的经济以房地产和加工业为主, 2007年GDP为32亿元, 税收11.4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2.83亿元, 人均收入9 917元, 劳动力平均收入15 806元[2]。当地经济发展后, 南村镇政府的领导班子迅速转变观念, 主动增加对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民生问题的投入, 让当地群众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2005年番禺区实行新农合, 其运行模式是政府主导, 部门监督, 保险公司承办业务, 信息化便利操作的基金型管理模式, 2007年番禺区被评为全国新农合试点工作先进区。番禺区新农合第1档筹资总额为120.00元/ (人·年) , 在其基金构成中, 区政府为每名参合人投入30.00元, 镇政府为每人投入30.00元, 行政村和农民共同负担60.00元。截至2007年, 全区参合人数57.40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参合率达95.53%。在农村一级医院就诊起付线标准定为200.00元, 共付段报销比例为80.00%;区属二级医院起付线为450.00元, 共付段报销比例为50.00%;广州市三级医院起付线为650.00元, 共付段报销比例为40.00%。全年累计补偿最高限额为2.2万元。区政府规定基金开支超支和节约均不应大于总筹资基金的3.00%。

从2007年6月1日起, 番禺区南村镇政府为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构建和谐新南村, 在实行新农合第1档补偿的基础上, 推行第2档补偿的试点, 第2档筹资标准是每个参合农民在已筹资120.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70.00元筹资额, 其中镇政府为每人再投入40.00元, 行政村和农民再共同负担30.00元。第1档、第2档筹资额共计190.00元/ (人·年) 。实行第2档筹资后, 农民参合率已由第1档的96.20%上升到100.00%[3]。同时, 在南村医院住院实行100.00%第2档补偿, 范围除挂号费和番禺区农合办规定的自费药品和自费材料不能报销外, 其余全部纳入报销范围 (包括200.00元起付线) , 新农合患者住院费用由第1档补偿报销总费用的63.53%, 上升至第1档、第2档补偿报销总费用的84.47%;其他镇级医院、区级医院及区外三级医院, 按纳入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的医疗总费用的20.00%实行再次补偿。全年累计补偿最高限额上升为10万元。

从2008年开始, 番禺区新农合的第1档筹资额度已从120.00元/ (人·年) 增加到160.00元/ (人·年) , 其中区政府为每名参合人投入40.00元, 镇政府为每名参合人投入40.00元, 行政村和农民共负担80.00元筹资额。南村镇新农合的第2档筹资额度仍为70.00元/ (人·年) 不变, 2008年南村镇的第1档、第2档筹资额共计达到230.00元/ (人·年) , 全年累计补偿最高限额仍为10万元, 其他运营管理模式不变。这种逐年增加筹资额标准的第2档筹资方式, 得到区卫生局和区政府的认可, 并已在全区其他镇、街逐步推广。

2 乡镇卫生院运行效果分析

番禺区推行新农合后, 番禺区卫生系统的全体医务人员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南村医院的领导班子更认为此举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利民措施, 同时也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南村医院住院病人明显增多, 门诊就诊人次也大幅上升。在2005年推行新农合以后, 我院的住院总人次由2005年 (2005年6月1日至2006年5月31日) 的4 323人次上升至2006年 (2006年6月1日至2007年5月31日) 的5 199人次, 增幅达20.26%;门诊量由277 429人次上升至2006年的363 918人次, 增幅达31.38%;门诊处方值由62.75元降至56.41元, 降幅为10.10%, 每床日费用由275.31元上升至288.73元, 增幅为4.87%;每位病人平均住院天数由6.90天降至6.14天, 降幅为11.01%;每位病人住院总费用由1 945.23元升至2 070.12元, 增幅为6.42%;医院业务总收入由2 537.30万元上升至3039.87万元, 增幅为19.81%, 见表1。

2007年6月1日南村镇政府在番禺区推行新农合第1档筹资基础上, 利用第2档筹资费用对全镇农民推行补充合作医疗, 使参合农民住院负担再次下降了20.00%。推行1年来, 南村医院2007年 (2007年6月1日至2008年5月31日) 的住院病人和门诊人次与只推行新农合第1档补偿的2006年 (2006年6月1日至2007年5月31日) 同期相比, 住院总人次由2006年的5 199人次上升至2007年的6 147人次, 增幅达18.23%;门诊量由363 918人次上升至2007年的427 512人次, 增幅达17.47%;每床日费用由288.73元上升至332.31元, 增幅达15.09%;每位病人平均住院天数由6.14天上升至7.01天, 增幅达14.17%;每位病人住院总费用由2 070.12元上升至2 563.80元, 升幅达23.85%;医院业务总收入由3 039.87万元上升至3 767.92万元, 增幅为23.95%, 见表2。

为探索实行单病种收费的可行性, 南村医院的产科作为番禺区试点单位, 从创新角度出发, 实行了单病种收费: (1) 针对贫困和流动人口的低价顺产住院分娩, 低价顺产住院分娩全包干590元/人。 (2) 普通正常分娩, 大人980元, 新生儿250元, 全包干合计1 230元。 (3) 剖宫产, 大人2 800元, 新生儿350元, 全包干合计3 150元, 高出部分由科室支付。此举使科室内人人都有成本意识, 相互监督用药情况;科室之间, 妇产科与手术室、外科之间相互监督, 控制了成本的增加。

我院推行产科单病种收费2年多来, 产科的分娩量由2004年的458人次, 增加到2006年的962人次, 增幅达110.04%, 产科业务收入同比增加372.41万元, 增幅达199.23%[4], 见表3。

南村镇推行第1档、第2档筹资后, 提高了新农合的筹资标准和补偿标准, 农民群众就医普遍增加, 到南村医院就诊与到外地就诊流量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当地医院住院的人数明显增多, 见表4。

实行新农合以来, 大大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随着参合人数和群众医疗需求不断增加, 医院的业务量大幅增长, 医院对部分业务科室进行了调整, 同时引进高级人才, 开展新技术, 职工年收入也不断增加, 见表5。

3 讨论和建议

逐步提高新农合的筹资标准和补偿标准, 是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 减少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解决农村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

3.1 政府增加投入刺激了农民医疗需求总量的扩大, 保障了劳动力的健康

2008年南村镇政府调整对每位参合农民第1档、第2档筹资标准后, 使每个参合农民一年的总筹资额上升为230.00元, 其筹资水平已位于全国先进行列。在南村医院住院1次, 总费用平均为2 563.80元, 在第1档、第2档补偿报销总费用84.47%以后, 参合农民本人只需负担398.16元。

由于政府加大了投入, 农民对医疗的支付能力迅速提高, 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 医疗需求由推行新农合之前的需求抑制转向正常需求, 导致医疗需求总量进一步扩大。这种医疗需求总量伴随着新农合补偿标准的提高, 有逐渐扩大的趋势, 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 有力地保障了农村劳动力的健康, 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2 通过政策引导患者到农村一级医院就诊, 促进了农村一级医院的发展

由于设定在不同级别医院就诊的起付线和报销比例的差别, 经济杠杆把大部分患者引导到了农村一级医院就诊, 我院持续几年业务量的大幅增长就是重要例证。由于补偿标准的逐年提升, 刺激了医疗市场的扩大和参合农民医疗需求的增加, 在客观上促使医院在人才建设、设备更新、管理制度上不断完善和提高, 以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随之也就逐步改变了群众对农村一级医院因缺乏技术、设备所产生的看病无安全保障的信心问题。农村一级医院的发展从此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值得注意的是, 推行新农合第2档补偿后, 参合农民在镇内南村医院 (乡镇卫生院) 的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有明显增加;在镇外, 主要是二三级医院门诊治疗人次有明显减少, 但住院人次却仍在增加。新农合的第2档筹资基金使用情况, 在镇内乡镇卫生院住院报销的增幅为144.62%, 在镇外医院的增幅为8.76%。随着医院在人才建设、设备更新和管理制度上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以往许多不能诊治或不能手术而要转院的病人也留了下来, 晚期癌症临终关怀的病人也留了下来, 使医院的住院日床位费和人均住院总费用等均出现上升的趋势。

3.3 随着患者医疗负担下降, 医院服务意识增强, 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日渐缓解

由于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负担大幅度下降, 相当于其支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群众以往因担心负担不起医疗费用而处处提防和怀疑医务人员的心态逐渐消失, 表现出更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尊重医务工作者;加上经过近几年“医院管理年活动”的深入开展, 医务人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 医疗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在服务中受到患者的尊重之时, 医务人员也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 医患关系步入良性循环。实行新农合制度3年来, 我院未发生医疗纠纷, 患者的投诉也大幅度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关于如何改进医院医疗技术、提高服务质量、方便群众就医的建议和意见。

3.4 呵护新农合, 医院应自律

由于政府加大了投入, 增强了患者的支付能力, 患者对医疗质量的要求将越来越高, 同时存在着患者要求过度医疗的倾向, 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 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群众在支付能力增强的同时, 对医疗需求的增加是迅速的。医院在目前的收入分配机制影响下, 如果不自律, 会引发过度医疗, 但是政府的投入却是有限的。农村一级医院是新农合制度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必须提高自律意识, 严格执行参合农民就诊的有关规定。

3.5 从制度上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

3.5.1 实行单病种收费是从制度上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关键手段之一。

目前, 按项目收费让政府和群众感到, 由于信息不对称, 收费的主动权掌握在医院和医生手中难以监控, 容易产生收费过程不透明的嫌疑。参照国外成功的运行经验, 以及我院近几年实行单病种收费对医疗收费过快增长控制取得成功的经验[4], 实行单病种收费可以让支付者具有掌握主动权的感觉。且管理简单, 成本低, 效率高, 同时也鼓励医院加强内涵建设, 通过降低服务成本来提升利润, 对整个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

3.5.2 控制患者过度住院治疗是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总体上来看, 同一疾病住院治疗的费用肯定高过门诊治疗, 所以控制患者过度住院治疗是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控制患者过度住院治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管理: (1) 患方。规定患者自付一定的住院费用, 使得同一疾病的患者在门诊支付的费用少于住院支付的费用 (特困人员除外) , 避免患者自己要求过度住院治疗, 同时让群众在费用支付上监督和抑制医院过度收住院。我们的经验是:住院总费用的报销比例控制在70.00%~80.00%, 报销比例越高, 患方要求住院的倾向越明显。 (2) 新农合的主办和监管方应根据当地参合人员的住院率, 既往发病住院情况和全国参合人员的发病住院率等, 监测医院收治病人数是否为了医院自身的利益而超标收治。对超标的医疗机构进行审查, 认定合理者给予支付, 违规者, 尤其是挂床住院和骗取基金者, 给予严肃处理。 (3) 医院方。除了执行明确的规章制度外, 还要对医院和医护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 加强自律。

3.5.3 增加特定慢性病门诊定额报销是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另一有效手段之一。

增加特定慢性病的门诊定额报销, 是采用“疏导”的方式来节约基金。番禺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已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24种慢性病实行特定慢性病门诊定额报销, 运行5年来,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节约了基金开支。目前新农合尚未开展此项工作, 可以借鉴。医保的做法是, 对某些特定的慢性病, 经指定专家鉴定确认符合慢性病门诊定额报销范围后, 每月给予300元/每种病的门诊医药费报销, 对医保认可的药物品种实行现场即时报销, 限额内100.00%报销, 超限额自付, 节约不滚存至下月的方法, 让慢性病的患者在疾病的稳定或恢复期就可以得到合理的治疗, 保证身体健康, 也可以避免疾病由小拖大, 增加不必要的住院次数, 防止资源的浪费。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1档筹资,第2档筹资,乡镇卫生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枫.增加医疗投入非政府恩赐——陈竺:广东或先行一步, 为全国医改探路[N].南方日报, 2007-11-27.

[2]卢炎安.2008年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政府工作报告[R].2008.1-2.

[3]陈乃权.2007年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卫生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计划[Z].2008.7-8.

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总结 篇5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今年,我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卫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把这项工作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和消除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惠及全镇农民的大好事、大实事来抓好抓实。

一、工作成效

(一)、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情况。2006年10月9日县政府召开会议全面部署20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缴费工作,我镇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和深入细致的工作,“新农合”工作进展顺利,截止12月15日,我镇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22007人,占农民总人数的84。

(二)、农民获益情况。自2005年1月至11月全镇有3004人次享受农村合作医疗报帐188828.64元,其中,有2309人次获得农村医疗门诊报账补助56924.16元,有695人次获得农村合作医疗补助131904.48元,占全镇参合人员的11。

二、工作措施

(一)、领导重视,把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作为民心工程来抓。我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把这项工作列为农村中心工作和建设和谐底洞的一项民心工程,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抓。首先调整充实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的新农合领导小组,配备专职干部,落实了阵地,配齐了设施。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次,把县政府提出的工作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到镇、村和干部、党员,并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实行“三包”(联系村干部包村、村包社、社包户)责任制确保工作落实,把此项工作纳入2006年镇党委、政府对各村、各部门的目标考核的内容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为推动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二)、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实行镇领导包片、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社的责任制,镇干部要对所包的村负责,做到了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同时,要求卫生院每个医务人员都要认真做好每一个就诊人员的宣传工作,并在医院设立的专门的“新医合”咨询报帐处,现场讲解、现场办理。

(三)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群众参加热情。要达到农民自愿参保的目的,宣传工作是关键。在利用发放宣传资料、张贴标语等各种宣传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的基础上,我镇还结合实际,从五个方面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一是从镇医院、中心卫生院抽调了7名思想素质好、责任心强的医生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培训,重点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主要内容,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参合意识,促使更多的农民自觉自愿参加合作医疗;二是要求工作人员吃透精神、掌握政策要领。通过开展培训、交流、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参与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全体镇干部、村两委成员,吃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的政策、规定,全面把握我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参加对象,医疗基金筹集办法,医药费报销标准及手续的办理等等,为走家串户做宣传思想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发动党员干部带头参加合作医疗。我镇大部分农民由于受经济条件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自我保健意识和健康风险意识不强,互助共济观念比较淡薄,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不十分了解,存在一些疑虑和担心。特别是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外出人口比较多,给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增加了很大工作难度。为此,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包括镇属各部门及企事业单位、镇和村两委的党员、干部职工,带头学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向亲戚朋友宣传新型合作医疗的优越性,动员符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家人、亲属、朋友带头参加合作医疗,为全镇广大群众起好先锋示范作用。四是宣传工作方式灵活多样。我镇充分利用村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大会和宣传栏、宣传材料、黑板报及典型事例引导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针对不同的家庭,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有的放矢地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和好处讲深讲透,深入人心。使农民群众充分了解参加合作医疗后自己的权益和义务,明白看病报销的办法和程序,消除农民的疑虑和担心,自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是宣传语言通俗易懂。在宣传工作方法上,我镇镇村干部面向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贴近农民,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简单明了的办法,宣传合作医疗政策、宣传实施方案。通过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事例的宣传教育,让群众理解党和政府的良苦用心,从而增强参保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顺利实施。

(四)、强化服务窗口管理,为群众提供方便。在办理病患者住

院费用报销手续时,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准确、及时,以优质的服务取信于民。首先,把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手续和报销制度、程序、报销范围、报销比例等相关制度张贴上墙,定期向社会公开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具体收支和使用情况,让群众清楚明了。其次,在为农民办理合作医疗报销手续时,力求做到快捷、公开、透明,在出院时将补助金发放到受益者手中,让受益

者享受人性化的服务。同时想尽千方百计为到县级医院住院的农民报账,截止12月8日,到县级医疗单位为农民报账11人次,总金额7513.8元,取得了农民的信任。

三、主要工作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关键。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把该项工作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为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推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开展。

(二)思想认识到位,是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的前提。为了迅速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镇党委、政府及早部署、精心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县政府的动员会议精神。同时全镇上下真正认识到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能够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及从建设山区经济强市的高度出发,抓好这项稳定农村、造福于民的民心工程。这项工作的实践表明,开展任何一件工作,只有认识统一了,决心才会大,碰到困难才会主动克服,工作进展才会顺利。

(三)宣传发动工作到位,是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基础。全镇把宣传发动工作作为抓好合作医疗的重点来抓,切实加大了宣传力度,通过派发宣传单张、张贴宣传标语,利用召开培训会、参加合作医疗获得补偿的事例宣传参加合作医疗的好处,等逐户宣传发动。广大群众对参加合作医疗有较好的思想认识,营造了较好的舆论氛围,群众也很愿意参加合作医疗。这个情况使我们体会到,任何一件面向群众的工作,是否做好宣传发动,向群众充分解释政策,使群众知情,这是促进工作落实的基础。

(四)部门配合到位,是推行农村合作医疗的有力保障。在推行合作医疗工作中,按照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镇卫生、民政、财政等有关部门能够密切配合、协调联动,主动做好工作。卫生部门承担合作医疗的报账等业务工作外,还抽调业务骨干组成工作组到各村宣传,同时,举办村医生培训班,抓好合作医疗的业务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业务知识;财政部门千方百计保证了收费票据的供应及加强资金的管理;民政等其他有关部门也积极配合,齐抓共管,使该项工作进展顺利。

稳步发展的北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篇6

本次调查涉及的区县是海淀、顺义、密云、平谷,调查采用住户规模比例法进行抽样,样本量为600个农户样本和60个村委会样本,通过入户直接面访村民和村委会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务的工作人员,并填写调查问卷方式,最终收回有效问卷分别为农户问卷595份和村委会问卷60份。汇总情况显示:京郊农民自愿参加“新农合”的比例很高,“参合”率达到98.1%;从资金筹措情况看,市、区、乡镇的补助不尽相同,但都达到了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人均不低于320元的标准(见表1)。

■ 农户与“新农合”

本次调查收回的595份农户有效样本中,“参合”农民584人,参合率达98.2%。

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有关政策知晓率超过八成。全部595名被访者都听说过“新农合”。其中,81.9%的人表示了解“新农合”的有关政策,16.1%的人表示知道一点,仅有2%的人表示不知道。

总体上看“参合”比例较高,接近100%的农民自愿参加“新农合”。在此次调查中,参加“新农合”的有584人,“参合”比例高达98.2%。调查显示,在参加“新农合”的584人中,有99.8%的农民是自愿参加“新农合”,仅有1人表示不是自愿参加。自2003年北京“新农合”制度全面推行以来,有88.1%的农民参加“新农合”已有三年或以上,五年以上的比例占到了36.5%。

“参合”农民所担心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看病方便程度、医疗费报销比例、对“大病”的保障程度等几个方面是农民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调查中,有77.9%的人担心看病不方便,75.5%的人担心药价上涨,67.5%的人担心医疗费不能报销或者报销很少,32%的人担心报销手续太麻烦、不及时,还有1.4%的人提出了“新农合”制度对于大病的保障程度不高,而且担心“新农合”制度能否长期坚持下去等,仅有2.1%的人表示不担心任何问题(本题是多选题,应答比例超过100%)。

绝大多数农民能够接受“参合”缴费水平。对于“新农合”的年缴费水平,70.2%的“参合”农民认为比较合理,能够接受;3.9%的人认为年缴费水平有点低,可以适当再提高;24.2%的人认为有点高,但能接受;1%的人认为太高,难以接受;另有0.7%的人表示说不清楚。

多数农民参加“新农合”是为了看病时能减轻经济负担。调查表明,96.8%的被访农民认为参加“新农合”可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关注报销制度,希望提高报销比例和方便程度。据调查,超过九成的“参合”农民知道本地区“新农合”的报销制度,另有9.4%的不知道。有88.5%的人认为报销比例偏低。调查还显示,有72.1%的人认为报销医疗费及时,27.9%的人表示不及时。73.4%的人认为“新农合”的报销步骤和报销途径方便,认为一般和不太方便的分别占18.1%和7.1%,仅有1.4%的农民认为很麻烦。

农民最常去看病的医疗机构排在前三位的是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医疗机构,私人诊所居末位。调查显示,当家人生病时46.6%的人选择区级医院,38.8%的人选择了乡村医疗机构;选择去私人诊所仅占1.5%(见图1)。到区级医院占比重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离家相对较近且医疗水平高于乡(镇)村医疗机构。

近九成的农民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表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调查显示, 86.1%的人对“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综合评价为“很满意”或“比较满意”;1.2%的人对定点机构的医疗质量表示“很不满意”(见图2)。

绝大部分农民明年愿意继续参加“新农合”。调查显示,2008年参加了“新农合”的584名农民中,有99.3%的人表示愿意继续参加,0.2%的人表示“不参加”,另有0.5%的人表示“不清楚”。

未参加“新农合”农户的情况。在接受访问的595位被访农民中有11人未参加“新农合”。没有参加的原因有:自己身体健康不需要参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了解,以及因为已经入了大病医疗保险而不参加。当问到2009年是否打算参加“新农合”时,有63.6%的人表示“参加”,9.1%的人表示“不参加”,27.3%的人表示“不清楚”。

■ 村委会与 “新农合”

本次调查抽中了60个村委会,面访了村委会负责“新农合”的工作人员,收回问卷全部有效。调查显示:近八成的村有卫生所(室)。

认为村民参加“新农合”态度积极。调查显示,88.4%的村委会受访者评价所在村的村民参加“新农合”态度 “积极”,有11.6%受访者认为本村村民参加“新农合”态度“一般”。

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认为所在村的“参合”农民缴费不困难。

除上述情况外,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认为本村“新农合”报销方便及时。仅有一成的村实行了村级补充报销政策,绝大多数村未实行按照村级报销标准先行垫付的政策。

■ “新农合”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医疗费报销比例偏低,有些地区报销手续繁琐复杂。调查显示,有近九成的人认为报销比例偏低,希望能再提高一些。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少部分村民认为报销手续太繁琐而且比例低,建议能否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并在看病时直接将报销费用返给村民,免去中间环节。

超过两成的村没有卫生所(室)。现有卫生所(室)设备陈旧简陋,医疗水平低,不能满足农民看病需求。

部分农民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表示不太满意。调查中部分受访农民反映:离家近、医疗设施全、医疗水平高的定点医疗机构较少,不能满足农民看病需求;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相对比较低。

近两成的受访农民认为对“新农合”的政策还不够了解。调查表明,17.8%的受访农民表示仅知道一点或完全不知道“新农合”的有关政策;四成的受访农民表示有关“新农合”方面的宣传,只是在投保时期有,平时宣传力度不够,有些村民还不太认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篇7

一、桑植县“新农合”实施现状

桑植县自2005年正式实施“新农合”, 至今实施参合农民乡镇住院全报销制度, 全县参合农民349101人, 参合率为98.45%, 累计为参合农民补助医疗费用约2.09亿元。2012年上半年, 全县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为4311.7万元, 补助参合农民126292人次, 其中住院补助23699人次, 补助金额3779.98万元, 实际补偿率为61.20%, 县、乡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率为74.50%。至2012年5月, “全报销”制度下乡镇住院直接受益的参合农民达19359人次, 与往年同期相比增长5516人次, 所占比重上升1.95%。县级住院人次同期增长2499人次, 但其比重较往年同期下降2.12%, [1]中政策目标与标准、政策资源、执行机构的特性与机构间的沟通、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执行者偏好六个因子之间的互动状况会影响政策执行绩效较为相似, 该模型认为以上六因素任意两项间的互动欠佳都会影响政策执行的可持续性, 桑植县“新农合”的顺利推行, 也主要得益于以上几因子之间的良性互动。

其一, 桑植县“新农合”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减轻农民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让参合农民切实感受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带来的实惠, 为实现以上目标, 该县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完成前期政策基线调查、“全报销”可行性分析论证、基金支出测算等工作, 充分保证人力、设备、经费、信息等政策资源, 明确的政策目标为政策资源的筹集指明方向, 而政策资源条件是否充足也会直接影响到各组织间的沟通和执行人员是否愿意认真执行的意愿, 这种良性互动也为政策执行及其可持续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二, 政策执行所处的外在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社会环境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执行机构的层次高低、规模大小、编制及权责状况等, 而外部条件对政策执行人员的偏好的影响使各级执行人员对政策的认知程度、反应方向 (包括对政策所持的支持、中立或反对的态度) 及反应强度产生差异, 从而影响政策执行的绩效。桑植县“参合农民乡镇住院全报销制度”的推行, 借力于我国“医改”大背景和国家对“新农合”政策推行效果的肯定及扶持, 这种政治环境下该县结合自身“国家级贫困县”的实际, 通过财政测算, 确定现行“全报销制度”的执行层次仅限于乡镇卫生院, 依托国家“新农合基金”与县级财政投入, 船小好掉头, 目前运行状况较好。而执行人员对于政策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起先导作用, 该县“新农合”制度的顺利推行, 离不开各级执行人员的重视与认同, 而通常执行人员对政策的具体实施有一定自主裁量权, 因此, 在政策实施中也要对执行人员的偏好进行引导以避免因偏好不同而对政策衍生各种选择性解释, 从而影响政策的顺利执行。

其三, 虽然各类制度制定及执行的具体细节迥异, 但在实际政策推行过程中影响其顺利执行及可持续推进的因素却大同小异。一般而言, 政策执行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总结阶段, 这三阶段中任何一个步骤出现政策性偏离或纠偏不当都会影响政策的可持续性推进。桑植县推行“全报销制度”的过程中, 对制度实施的具体办法适时调整也体现了该点。自2011年8月实施参合农民乡镇住院全报销制度至今, 将原定的县乡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起付线、补偿比例由原来的100元和80%分别调整为150元和100%, 抓住起付与补偿的平衡点, 而政策调整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的价值也在于此, 正如下图政策执行的动态过程。

此外, 还需要着重强调的是, 制度设计能否满足目标群体的需求, 目标群体自身的资源条件是否能最大程度上符合政策要求, 这对于一项政策能否有效可持续执行而言意义重大。农民在决定是否参合前往往要做衡量, 看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担缴费, 通常也会结合身体情况、生病几率、每年的医疗花费衡量一下每年的缴费是否能“回本”, 是否能从中真正得到实惠。若政策设计可满足农民参合的利益需求, 而自身也有条件缴费的话, 政策与参合农民之间的互动就可顺利达成, 而桑植县参合农民乡镇住院“全报销”制度显然对于农民而言, 利大于弊。

四、桑植县“新农合”制度过程的可持续可能面临的困境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困境

在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可能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的可持续性困境, 政策资源的可持续是政策实施可持续的基础和保障,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 财力方面。“陕西神木”的免费医疗模式是基于当地煤炭资源支撑下雄厚的财力, 而“国家级贫困县”桑植首先从乡镇卫生院入手试点, 而非县级医院, 正是因为当前的财力还不足以支持全县范围内高一层次的“全报销”。经测算, 该县“新农合”基金短期内可以对参合农民医疗费用“兜底”, 但对于政策执行中的关键一环—医疗从业人员的工资及绩效工资部分支出对县级财政而言也是不小的负担, 仅依靠财政的投入加法, 远非长远之计。在现行公共财政体制不发生较大改变的情况下, 政府每年新增数倍的预算卫生开支, 才能满足“全报销”的费用, 政策可持续性堪忧。

其次, 在财力充足的前提下, 物力人力才可能有效保障。目前, 由财政预算承担薪酬的仅限于乡镇卫生院编制内员工, 编制外员工的薪酬需乡镇卫生院自筹, 已列入计划的年人均1.5万元绩效工资, 财政实际只能支付8000元~9000元, 差额要乡镇卫生院自筹, 在药品零差价实施后, 乡镇卫生院承担编制外员工薪酬的困境逐渐显现, 对制度的可持续性造成威胁。

再次, 当前物力方面最大的困境即药物和医疗设备的保障。当前湖南省的基本药物制度名录共有505种, 而实际上乡镇卫生院仅配备200余种, 部分低价低利润的药品, 厂商不愿供应, 而高价药却供过于求。特别是药品招标制的实施, 使部分常备的低价高效药中标率极低, 而高价药未必医疗效果好, 因此部分患者用药效果不佳的同时, 不仅增加了农合基金支出, 也影响参合者对制度的信心, 一定程度上影响政策执行的可持续性。

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医疗服务能力的可持续性

乡镇卫生院作为“全报销”制度实施的主体之一, 其政策执行力与医疗服务能力是政策执行的中枢, 而医疗卫生工作者是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的承载主体, 充足的医疗服务供给 (医疗水平、设备等) 是其保障, 而当前桑植县医疗服务能力上的困境也正体现在全科医生、资历深的医疗工作者短缺和医疗设备局限上。

由于全科医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往往需几年甚至更长时间, 全科医生对工作的期望值也较高。当前桑植县编制内的全科医生和资历较深的医生很少, 大多为外聘或返聘的临时工, 稳定性差, 易流失。而全科医生和资历较深的医疗工作者关系到患者对医生、医院甚至“全报销”制度的信任。虽然该县自2011年起为保证农民在“看得起病”的同时“看得好病”, 实施《桑植县卫生系统医疗卫生服务“四带”工作实施方案》, 在全县卫生系统开展“县直带乡镇、乡镇带村 (居) 、大乡带小乡、骨干带一般”活动, 县市级面临晋升的医务人员每月下基层不得少于20天, 以进一步统筹城乡卫生资源, 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和业务素质, 但因其专业性太强, 且乡镇医疗设备有限, 对基层医院的帮助有所局限, 医疗工作者医疗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路径有待进一步探索。 (2)

此外, 桑植县乡镇卫生院现有的医疗设备只能满足患者最基本的医疗需求, 勉强满足四肢骨折和剖腹产手术需求。虽然部分乡镇卫生院备有CT等大型设备, 但多数因无人能操作或相关患者投奔大医院等原因而闲置。目前来讲, X光机可算是乡镇卫生院中相对高级和最常用的设备之一。设备低端化及配备不齐全都会影响参合者的诊疗效果, 进而影响到参合农民对政策的信任和信心。因此, 提高医疗设备的先进度与实用度对于摆脱医疗服务能力可持续性困境意义重大。

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政策调适的可持续性

“全报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变动性对农民参合预期会产生一定影响, 若相关部门经过监测评估后对政策的调整符合参合者的意愿 (如参合标准降低或补偿标准提高等) , 则其会以支持的态度积极参合。反之, 政策标准的刚性影响作用则会显现, 参合者对政策的认可度也会受影响, 一系列策略行为也会随之产生, 因此对政策执行效果进行准确科学的监管与评估, 必要时进行“政策微调”的同时, 保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对于政策执行的可持续性有重要意义。再者, 参合农民关心的往往是能否真正获得实惠, 利益与治病效果是其保持参合积极性的前提, 因此不论政策调适还是持续都要以雄厚的财政实力为后盾, 陕西神木尚且有煤炭资源作为其财力支撑, 而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桑植县与神木财力相差甚远, 是要长期依靠财政投入维持政策基本稳定还是进行政策调适仍需深入探讨。

五、桑植县“新农合”政策可持续性路径探讨

上文通过对当前桑植县乡镇住院“全报销”制度实施现状的描述, 分别从筹资与支出机制、监督与管理机制、补偿与支付机制方面探讨了该制度的可持续性, 并从制度过程视角分析了影响该制度可持续执行的各类因子, 那么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怎样合理把握以上可能影响政策可持续进行的因子, 从而避免或摆脱上述政策执行三个阶段可能面临的困境呢?笔者认为可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稳定长效的筹资与支付机制, 确保资金的可持续性

把握好政府筹资与农民筹资之间的相对平衡, 处理好农民收入与医疗费用自然增长、筹资水平之间的关系, 以维持相对稳定或逐步提高的保障水平, 在尽量满足参合农民政策预期的基础上, 争取保持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同时对新农合基金的管理控制能力, 如实行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 推动卫生院主动控制住院率和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探索研究一系列科学测算方法, 建立费用预警体系, 防范基金支出风险。

2.加强供方能力建设, 保证医疗服务的可持续性

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对口支援力度以及人才培训教育力度, 加强乡镇卫生院软硬件建设, 提供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服务, 提高服务能力, 使之真正发挥农村三级网的枢纽作用, 确保群众既能看得起病, 更能看得好病, 确保政策效果的持久性。在严格控制乡镇卫生院住院日均和次均费用, 防范分解门诊、分解住院、门诊转住院、服务效率下降等风险的同时, 医疗卫生机构还要转变服务模式, 主动了解村民实际健康需求, 主动干预健康问题, 特别是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 让乡镇卫生院真正发挥参合农民健康“守门人”作用。

3.抓好配套监管和改革, 维护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

首先要完善新农合管理平台, 实行信息化实时监管, 并对新农合基金进行精细化管理, 分析把握医疗机构服务量和费用变化情况, 及时稽查核实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其次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稳定长效的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以避免各种不规范不合法的医疗服务。再次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 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 建立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自我约束和风险分担机制, 改变“以药养医”, 切断医药之间的利益联系, 使公立医疗机构真正回归公益性。

参考文献

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篇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方便了农民看病就医,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得到广大参合农民的欢迎和认可,农民由被动参合变成主动参合。据3个县(市)调查,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入3393.33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缴费每人30元,收入620.55万元,占18.28%;农村医疗救助资助收入51.12万元,占1.5%;财政资助收入2705.94元,占79.74%(其中中央财政资助每人60元收入1362.57万元,省级财政资助每人51元收入1141.86万元,地方财政资助每人9元收入201.51万元);利息收入15.69万元,占0.46%。

2010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3500.49万元,其中:统筹基金支出3281.04元,占93.74%;家庭账户基金支出219.45万元,占6.26%。

2010年全年共报销医药费240663人次,医药费用3500.49万元,其中,门诊医药费213516人次,共219.45万元;住院医药费27147人次,共3281.04万元。平均住院补偿比为45%,住院受益率为8.08%。

在住院总数27147人次中,补偿金额3281.71万元。其中,在县外就医人次数为3660人,总费用为3538.02万元,补偿金额为1251.18万元、补偿比为35%;在县级就医人次数为8961人、总费用为2435.52万元,补偿金额为1102.86万元,补偿比为45%;在乡级医院就医人次数为14526人,费用1339.86万元,补偿金额为920.67万元,补偿比为69%。

与上年同期相比,住院报销人次数增长128%,补偿金额增长161%,平均住院补偿比提高13%,住院受益率提高4.34%,真正提高了受益程度,扩大了受益面。县外住院补偿比提高了10%、县级住院补偿比提高了14%、乡级住院补偿比提高了9%。县内就医人数明显增加,补偿比例明显提高,尤其是在乡镇级医院就医人数大幅度上升,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增强,补偿方案修改后趋于科学合理,扩大了受益面,有益于督促农民不断增强保健意识。

二、对新农合基金管理使用分析

从近几年对新农合基金的审计情况来看,新农合制度自推行以来各项制度逐步完善、管理逐步规范,参合率逐年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提高了农民群众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和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但是新农合基金管理使用上存在不合理因素,需要不断加以完善。

据3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在农村乡镇患有双肾坏死需要长期进行透析的患者有50人,一般每患者每周至少需要透析2次,每周治疗费用至少需要900元,仅此一项每年至少需要4.5万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其他的药品支出,双肾坏死的患者维持生命每年最低支出在5万元以上,如果患者本人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如有两个患有双肾坏死的患者,根本没有能力采用换肾的方法治疗,只能靠透析维持,其中一村民年过七十仅仅透析不到十次就放弃透析,患病不到两年死亡。另一位农民仅45岁,已经透析治疗两年,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他带病坚持种地,他家有口粮田一晌,外包地3晌,每年的纯收入不到2万,按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的规定每年报销不超过1.5万元,民政大病救助1万元以下,个人需要2.5万元以上,根本就难以长期坚持透析。

目前,新农合医疗基金存在的主要不足因素:一是筹资水平低。新农合基金筹资主体是国家、省、市、县和个人共同投入,个人占少数,各级财政占多数,但是每人每年100多元的筹资水平,仍显得不足,解决农民头疼脑热还可以。虽然国家在逐年提高筹资幅度,但绝对额度还不高,造成农民实际保障水平偏低。二是平均较低的住院费用补助率,对于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作用有限,再加上相当部分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被列入新农合报销范围之外,难以保证农民得到优良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是住院补偿受益面窄。对门诊和慢性病考虑较少,不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不利于新农合的持续发展。四是对特殊群体在制度设计上还不够完善。对农村五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困难优抚对象等低收入的特殊群体,在补偿比例上体现的不尽合理。五是在大病补偿上还存在不足。许多参合农民一旦患了大病,如双肾坏死、白血病、糖尿病等,因为无力支付数千甚至上万的医疗费用而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障。

三、新农合医疗基金管理使用的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研报告 篇9

2009年8月11日, 为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吉林大学07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来到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进行实地调研。永久镇葛平村位于长岭县的东南部, 距长春60公里, 约有400农户, 约2 000人。葛平村经济发展情况处于吉林省农村发展的平均水平, 据调研数据其农民年人均收入为4 085元, 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4 140.36元基本持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 、永久镇葛平村农户问卷调查汇总数据:130份) 。

为了更好地完成调研目的, 我们对永久镇葛平村的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相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出问卷139份, 收回有效问卷13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3.53%。

二、数据及样本分析

我们组对永久镇葛平村农民参加新农合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出问卷80份, 收回有效问卷4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55%。

从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目前有77%的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可见, 农民对国家实施的新农合政策还是比较支持的, 但在调查中仍然发现有很多影响农民参保的因素。首先, 家庭年龄结构对农民是否参保存在很重要的影响, 有老人的家庭90%都参加了新农合。其次, 身体状况较差的7%的农民都选择参保, 但身体状况良好的58.99%的农民中参保的不到一半。再次, 文化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初中以上学历的农民达到75%, 他们中大部分对国家政策比较了解, 参保就比较积极。而剩余25%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程度很狭隘, 不愿参保。最后, 家庭收入满意度对农民的参保意愿也有影响。对家庭收入不乐观的农民达87.7%, 参保率达89%。

综上所述, 农民的年龄结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等都是影响农民参保的重要因素。

三、新农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深入分析, 我们总结出影响农民参保的因素, 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新农合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 新农合存在报销范围窄的局限性。新农合以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为主, 门诊、跌打损伤、各种意外伤害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而我们在葛平村了解到, 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 农忙时的意外伤害、冬季的煤气中毒以及春种时期的农药中毒等病症较多。而这些意外伤害却不在报销范围内。因此, 农民大都认为付出多, 回报小, 参保不划算。而导致此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政府在制定新农合政策时对农民的真实情况不了解。其次, 新农合报销手续烦琐, 收费水平高, 农民受益水平低。对当地参加了新农合、同时又有报销经历的农民访谈时, 农民反映说:“报销流程的十分混乱”。通过调查得知, 当地一部分农户直接在医院结算减免, 而另一些村民则自己先垫付, 出院后再到乡镇政府索要报销的部分。同时, 当地农民反映, 到医院看病医生都会问是否要报销。是报销的, 医生就会开高价药, 药价普遍高出30%~40%。药费高开, 医保定点医院的的乱收费, 大大抵消了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收入的挂钩, 是医疗乱收费问题产生结症所在。同时我们认为, 医疗乱收费的存在也有补充经费缺口、医疗收费标准偏低等客观因素。按照政府公共服务理论, 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上投入的不足。

(二) 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程度低

我们调查发现, 大部分农民对新农合的起征点、报销上限及报销渠道等并不了解。高达77%的农民对新农合缺乏认识, 只有23%的农民对新农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我们调查走访中, 有一典型农民王某, 家住葛平村一组, 他本人近两年因胃出血两度住院治疗, 但他并没有选择走医保程序。他说, 若走医保程序, 医院就会开大处方, 安排做不必要的检查, 最后除去报销部分就和不走医保程序的花费不差毫几。我们当然不排除一些医院有王某反映的问题, 但归根结底是农民对新农合的不了解, 不信任。

农民对新农合产生抵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村干部不适当的工作方式。在中国农村这个地缘狭窄的小社会中, 人情往往成为决定事物的关键所在。村干部利用人情提高参保率, 农民迫于处好与村干部的关系进而参保, 这种特殊的工作方式形成了一种对新农合的隐性强制。隐性强制固然提高了农民的参保率, 但对新农合在农村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对新农合缺乏认识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农民不了解新农合的本质意义。新农合作为一种社会保险, 其建立的基本目的就是“保大病”, 防止农民因病返贫, 因病致贫。社会保险中最基本的一点就在于, 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 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2]。

(三) 农民自身的意识淡薄

1. 农民健康意识差。

根据美国卫生经济学家胡志伟教授在研究健康保险需求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表明, 健康保险需求不是直接取决于人们的客观疾病风险, 而是人们对疾病风险的主观认识和主观决策的心理过程。中国农民健康知识的贫乏直接导致贫困地区农民对疾病风险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疾病风险存在着差距。往往是小病靠挨, 中病靠拖, 不到病危不进医院, 使得本该少花钱能治愈的病变成了多花几倍的钱去医治。

除去客观原因, 我们调查得知, 由于健康意识差造成农民未能及时就医的达到46%。农民健康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农民的健康知识相对贫乏, 以及对身体健康的评价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认识等。我们调查发现, 90%以上的农民不知道结核病是国家免费治疗的疾病, 有些村民甚至对实施多年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都觉得无关紧要。

那些自我保健意识淡薄, 但身体健康的农民不愿参保。只有那些年龄较大、健康状况较差、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是新农合的积极参与者。这就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 导致新农合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 农民互助共济意识弱。

互助共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现阶段对于并不富裕的群众都要求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是不现实的。大多数农民认为患病是自家的事, 与他人无关, 体现出强烈的家族自助、不求“外人”的观念, 缺乏“互助共济”意识。同时, 中国传统的“家族伦理”观念在农村相对浓重, 使得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共济”也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他们更多的是以血缘和情缘为基础来处理事务。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中国长期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所以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现实, 只注重眼前利益。

调查发现, 很多农民若今天用20元参保了, 就想着能否得到实际的利益。一些年纪较轻、身体较好的农民, 觉得交钱就是吃了亏, 因此不愿参保。也有的觉得交了钱连资助谁都不知道等于白交。新福利经济学认为, 个人是他本人福利的最好判断者。我们调查发现, 由于农民的互助共济意识淡薄, 当他们交了钱而未得到实际好处时, 就会对新农合带来的个人福利不满意。但从整个社会来看, 新农合存在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 即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参保农民只缴纳了10元或20元的费用, 却能极大地减轻生病农民的负担。同时, 其他未生病而未享受报销优惠的农民损失并不大。所以, 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薄弱, 成为建立和发展新农合的又一阻力和障碍。

四、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措施

以上列出的几个问题, 都是我们调查过程中农民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现介绍如下:

1.对外出务工人员就医政策应增强灵活性。农民工是重要参保人群, 针对农民工就医报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首先, 实现“多保合一”, 破除城乡界限, 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例如, 2010年两会之后, 很多地区将过去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少儿互助金”等统一改为“城镇居民医疗险”。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医疗报销问题。其次, 建立农民工全国联网就诊系统。通过加强新农合的网络化管理, 运用发放IC电子卡的方式, 使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随时随地, 通过刷卡身份认证的方式, 在打工所在地的定点医院实现报销。

2.简化医保报销程序。首先要变“病人跑”为“医疗机构转”[1]。政府要加大在新农合定点医院普及方面的建设。其次, 建立县、乡镇、定点医疗机构三级联网的计算机网络报销管理系统。例如, 目前吉林参合农民已经可以进行“网上报销”, 农民再也不用在医院和合管办之间跑来跑去。

3.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程度。针对农民对新农合认识程度低的问题, 我们建议应加大传媒宣传报道, 扩大新农合的影响力。广泛宣传受补偿实例,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宣传发动”与“行政动员”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媒体介绍新农合, 使广大农民了解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与方式, 真正认识到新农合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 提高对新农合的认知度。

4.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意识。我们认为, 国家社会要加大对农民自我保健意识的教育培养。例如, 利用电视、广播对农民进行科学卫生知识讲解, 将良好卫生习惯编成浅显易记的歌谣、手册发给农民;开展农村健康知识教育, 提醒其注意疾病的预防;让农民掌握一些常见疾病及其治疗的有关信息, 避免患者和医生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被动消费。同时, 可以号召大学生利用假期下乡实践, 为农民讲解健康卫生的常识, 帮助其培育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帮助形成社会各界成互助共济的一个良性循环。

五、结论

综合了我们对松原市永久镇葛平村的调查情况, 发现新农合政策自身存在一些不足, 再加上农民对新农合认识程度不高, 自身健康意识淡薄, 导致新农合普及度并不理想,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国家应加强政策的灵活性, 扩大报销范围, 简化报销手续, 加大宣传力度。只有真正地解决了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 提高农民对新农合实施的满意度, 农民才能更加积极地参加并支持新农合, 新农合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是近年来中国农村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形式之一。通过对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新农合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 深入剖析农民不愿意参加新农合的深层次原因, 以期找到能使新农合有效运行的途径。

关键词:新农合,认知程度,政策

参考文献

[1]郭振宗.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运行机制的对策[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 (6) .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篇10

如今,新农合的实施已经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居民千家万户的健康问题,可以说我国已经实现了全民医保。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完善机制体制。

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在解放前1942年-1944年,在解放区因为伤寒等传染病肆虐,解放区政府委托当时的商业销售机构———大众合作社组织并建立了最初的合作医疗,这种以集体为单位的医疗保障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解放后在全国普及开来,尤其是1958年施行人民公社化后,合作医疗发展较快。然而好景不长,1961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及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困难,导致刚刚起步的合作医疗不得不中止。

(二)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平均主义理念的推动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合作医疗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特别是1968年下半年,毛主席就“乐园公社农村合作医疗”作了亲笔批示,“合作医疗好”,并指示卫生部“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绝大多数的生产大队都办起合作医疗,在1978年五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合作医疗也列入进去。到1980年全国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成为当时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之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解散集体经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合作医疗也随之消失殆尽了,到80年代末期,全国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剩5%。

这种农村无医疗保障制度的状态维持了近20年,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现象,很多的时候一个家庭里有有一个重大疾病的家人,面临的就是倾家荡产。再加上,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医疗费用高涨,让农村居民苦不堪言。特别是2003年SARS的来袭,为了解决中国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我国政府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在2003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作用。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如今,新农合在我国已经达到了基本覆盖,有效的保障了我国农村居民的医疗问题。

二、新农合的作用

(一)覆盖率高

新农合从2003年起在304个县试行,于2005年在全国普及,实施至今已经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农村居民,2014年的参合率已经达到了98.9%,参合人数7.36亿人。参合人数相比前几年有所下降的原因是因为部分城市统一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但是从整体看新农合的参合率却稳步地增长,说明我国的新农合的推广效果显著,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

(二)使用频率高

我国新农合补偿支出收益人次从2005年的1.22亿人次增长到2013年的19.42亿人次,增长了近16倍,说明不仅我国政府努力地完善新农合制度,并且我国的农村居民也确实有效地使用了新农合,达到了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三)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有所提高

通过2003-2014年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情况,我们可以得知随着人们对新农合的使用增加,医院对病床和卫生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在慢慢增大,可以说新农合的实施也强力带动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综上,我国新农合的覆盖率和使用率都在逐年提高,并且农村整体的医疗卫生需求度也在增长。并且,在2008年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在农村居民的出院构成原因里因经济问题而自己要求出院的比例由2003年的31.6%下降到2008年14.5%,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另外,因为经济原因应该住院却未住院比例与2周内患病未去就医的比例有也所降低。由此可见:随着2003年新农合的实施开始到2008年,农村居民对医疗费的负担能力有所增强。

三、新农合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费用分配欠缺公平性

建国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空前发展,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但是,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农村陷入了无医疗保障制度的状态。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排名中,我国医疗卫生总体水平排在144位,卫生公平性排在188位,全世界倒数第四。虽然,时隔多年,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发展良好,情况有所变化。但是,根据《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体现,我国近五成(不包含外出务工者)的农村居民却只使用24.35%的医疗费用。而且近些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依然是以城市作为政策的中心,而这一点对于农村居民来说,缺乏公平性,也不利于改善城乡差距。

(二)新农合对门诊统筹分配过小

我国新农合为了快速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因此以解决大病住院的患者医疗费为主,对门诊的疾病预防与早期治疗补偿力度小。门诊家庭账户的利用率比起住院统筹要低很多,毕竟每年只有几十元作为门诊医疗费,吸引力不大,也会有这种可能,因为新农合对门诊的保障范围低,农村居民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体检,预防与早期治疗。这不利于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三)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普遍过低

目前在乡村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整体不高,卫生技术人员缺乏或者整体素质过低。会影响农村居民参加新农合的信心。我国提倡就近医治,所以对乡镇指定卫生院的起付线以及补偿比例都给予很大的优惠,但是许多乡镇卫生院与农村卫生所房屋设备简陋,药物种类不全,医疗技术差等难以保证农民的就医质量。一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去上级城镇医院医治,一方面路途遥远交通费,住宿费高昂并且往返时间较长,另一方面报销的比例较少,而且在外医治报销手续繁琐,这些都会防碍农民尽早医治。

(四)监管机制不健全

新农合基金的监管还不到位。近年来,尤其在一部分偏远地区,有组织地造假,通过虚造病例、虚列支出、重复报销等手段来骗取新农合基金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其原因一方面是医院内部管理混乱,另一方面也是新农合的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再加上农村居民对自己利益不善于维护,轻信别人将自己的医疗合作证借与他人。

四、新农合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建议增加对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的投入

针对于医疗费用缺乏公平性这一点,首先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的保障投入,扩大新农合基金统筹的范围,进一步提高住院补偿比例,提高最高封顶线的金额,扩大可报销药品的范围,切实地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另一方面,增加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对基层的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所房屋建设与医疗设备的投入。让农村居民能够就近医治,进而防止“久病不医治变成大病”的情况出现。

(二)扩大新农合门诊统筹

逐步扩大门诊统筹,一方面,扩大定点药店范围,不仅方便农村居民使用,也可以提高竞争意识,防止药店药价不合理的现象出现。并增加门诊报销药品种类,便民利民。另一方面,应将体检费用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报销范围内,逐渐增加农村居民对疾病的预防以及疾病的早期治疗的积极性,进而加快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三)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技术水平

一是加大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所的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夯实业务知识基础。二是对于偏远地区采取提高薪资待遇,吸引优秀医疗技术人才,到农村医疗机构工作。三是加大对农村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管理,提高服务意识。

(四)强化新农合监管机制

为了确保新农合基金的安全运行,防止不法分子套取新农合基金,必须要强化新农合的监管体制。一是加大对新农合管理违纪违规的单位与个人的处罚力度。对严重违纪违规的医疗机构实行取消定点单位,对违纪违规的医护人员吊销医师执照,并医疗保险监管人员的违纪行为给予重处。二是提高对监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意识,定期对监管人员培训专业知识。三是利用现代化设备建立医疗保险网络监控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的新农合制度从2003年试行,到2016年正式实施至今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已经有效地解决了大部分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的问题。如今,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建立,解决了城乡间在医疗方面的差别,而这也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相信在“十三五”期间,通过中央政府对于居民社会保障的完善,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B1).

[2]韩子荣.中国城乡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

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篇11

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派出调查组,赴江苏、四川两省及所辖4个县,实地走访了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和农民患者,重点了解新农合制度总体实施情况和农村医药价格政策执行情况。

一、新农合建设全面推进

一是全面建立新农合制度。2008年底,江苏、四川两省所有县(市、区)全面建立了新农合制度,实现了新农合全覆盖。江苏省比全国提前3年,早在2005年实现全覆盖目标。二是参合率稳步提高。2008年底,四川省参合农民数由2003年的210.2万人扩大到6414.3万人,参合率也从69.65%提高到92.43%。江苏省平均参合率连续四年稳定在95%以上,位居全国第一。三是筹资水平逐年增加。2003年试点之初,两省新农合人均筹资为30元, 2008年江苏逐渐增至100元,2009年达到124元。同期,四川省也从80元提高到100元。四是受益水平不断提高。2008年,江苏省参合农民人均补偿1625元,住院医药费用实际补偿比由2007年的31.18%提高到39.26%。四川省人均补偿金额为697.99元,住院医药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39.08%。对当年没有生病而未享受基金补偿的参合农民,两省规定免费对其进行健康体检,许多农民生平第一次拥有个人健康档案。五是农民就医日益便利。目前,两省所辖每个建制乡镇、行政村均设有至少1个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定点医疗机构。农民到乡镇就能就近看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大大方便了农民群众及时诊治。

二、农村医药价格监管不断完善

(一)明确农村医药价格管理政策

目前江苏、四川已将主要县级非营利性医院、全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并明确了农村医药价格管理政策。药品价格管理方面,江苏、四川规定,在不突破政府最高零售价前提下,县及县以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销售药品,执行以实际进价(实行上网采购的,按照上网采购中标价格)顺加15%的加价率政策。江苏省还规定了省级定价药品、市场调节价药品继续执行差别差率政策。四川省规定,乡镇及以下医疗机构销售政府定价药品不得超过最高零售价,市场调节价药品由医疗机构自行定价。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方面,两省统一了医疗服务项目,制定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等级收费标准及管理办法,及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的价格下浮幅度。

(二)严格执行新农合基本药物目录

为促进农村医疗机构安全、合理用药,江苏、四川出台了本省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分别规定了约900种左右基本用药,并严格控制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使用非目录内药品的比例。江苏省规定,乡镇定点医疗机构目录内药品使用率不低于90%,二级以上医院不低于85%,未告知或未经患者同意,超过规定比例部分的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自付。

(三)推行农村药品流通管理新形式

一是创新招标采购模式。改“招药品”为“招企业”,成都市规定各县(区)通过公开招标,每年确定1家药品经营企业集中配送当地乡镇、村医疗机构所需全部用药,减少招标次数,降低招标成本,减轻医药企业负担。二是规范药品采购渠道。如成都市新都区规定,中标的药品配送企业对农村医疗机构实行统一配送、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统一管理“五个统一”,明确了配送企业责任,保证了配送药品质量,降低了配送成本,缩短了配送时间。三是明确药品加价政策。新都区规定,配送企业只能在5%的流通差率内制定配送价格。各乡镇、村医疗机构在配送价格基础上不超过30%的加价率顺加作价,大大降低了药品零售价格。

(四)加大农村医药价格检查力度

一是全面推行价费公示。我们所走访的乡镇、村定点医疗机构均采用显示屏、公示栏等方式,在醒目位置公示常用药品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并标明12358价格举报电话,部分乡镇医院还做到了住院费用一日清单制,保障了患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二是严肃查处违法行为。两省物价部门连续开展农村医药价格检查,逐步规范农村医疗机构价格行为。

三、农村医药价格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主要问题

1、突破规定加价率销售药品

江苏省规定,乡镇卫生院销售药品实行加价率和最高零售价双控管理。但调查的地方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仅执行最高零售价,普遍突破规定加价率。

2、药品市场价格较为混乱

一是农村定点医疗机构之间药品销售价格差异较大。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没有实行统一招标采购或集中配送,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自行通过医药公司采购药品,在国家规定的最高零售价范围内自行制定销售价格,造成农村定点医疗机构之间药品价格差异较大,农民感到药品市场价格混乱。二是乡镇、村定点医疗机构药品销售价格普遍高于农村零售药店。农村零售药店进货渠道多样、进货环节较少,甚至以较低价格从厂家直接购进药品,并针对不同销售对象采取不同折扣等方式灵活制定销售价格。而农村定点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间环节较多,层层顺加作价后,导致销售价格普遍高于零售药店。参合农民在乡镇卫生院看病报销20%之后药费仍比药店买药贵,弱化了新农合的吸引力,影响了农民的参合积极性。

3、卖高价药现象普遍

部分乡镇卫生院作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为获取自身经济利益,普遍存在片面追求药品差价,给农民开高价药的情况。如同样是抗生素类药品,青霉素系列普通青霉素钠(160万单位)零售价格为每支1元,而氨苄西林钠(0.5g)为每支9元。如头孢系列药品,头孢唑林钠(0.5g)零售价格为每支1.8元,而头孢曲松钠(1.0g)为每支8元。这种情况增加了农民就医负担,降低了参合农民的受益水平。同时,也导致新农合次均住院费用大幅增长,客观上增加了新农合基金的支出压力,基金运行难度加大。

4、部分药品最高零售价与实际执行价格差别较大

为鼓励廉价药物的生产、使用以及保证药品质量,促进医药工业健康发展,价格主管部门在制定部分廉价药品最高零售价时保留了一定空间。而一些医药生产经营企业以占有市场为目的,往往大幅降低此类药品的销售价格,导致部分廉价药品政府制定的最高零售价与实际执行价格差别较大,这种现象在农村医药市场还较为普遍。

5、医疗服务乱收费时有发生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乡镇卫生院重复收费、提高标准收费、自立项目收费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医院在节假日进行X线透视检查时,收取检查费用的同时加收急诊费。

(二)原因分析

1、农村医疗机构筹资机制不完善

政府投入严重不足。一是经费投入少。以四川省洪雅县东岳镇卫生院为例,2008年医院职工工资保险、资产维护等运转费用为249.12万元,而政府财政补助为8.1万元,仅占医院运转费用的3.25%。二是人才投入少。随着新农合进一步发展,服务人口不断增加,工作量不断加重,东岳镇卫生院现有职工增至34人,但仅有6人为事业编制,财政补贴6人50%的工资每人6500元/年,其余职工工资福利均靠医院自行解决。三是基础设施投入少。目前仅部分县区利用国债资金项目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添置了基础检查设备。总体上,农村医疗机构依然处于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设备落后的境况。据调查,乡镇卫生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达50—70%,村卫生室更是高达90%以上,农村医疗机构“以药养医”运行机制根深蒂固。

2、农村药品采购不规范

目前,农村药品采购渠道不统一,招标采购模式不完善。未实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县(市、区)对药品流通环节缺乏有效管理,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自行通过医药公司或厂家采购药品,采购渠道多且乱,药品质量无法保证,药品价格差异较大。实行集中招标的地方,由于现行招标机制不够完善,存在招标次数过多,招标周期过短,加重药品经营企业负担的现象。

3、农村医药价格监管不到位。

一是基层价格检查力量薄弱,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检查不能做到经常化。二是一些违法单位片面强调乡镇卫生院底子薄、责任重的特殊性,以缴纳罚没款影响医院正常经营,患者生命健康得不到保证为由抵制处罚,造成价格执法的威慑性不大,价格违法行为屡禁不止。此外,政府制定的药品最高零售价相对偏高,规定的药品加价率政策得不到严格执行。

四、强化农村医药价格监管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稳定的筹资增长机制,巩固发展新农合制度

一是逐步将新农合纳入法定保障范围,根据医疗费用、政府财政收入、农民收入的增长等因素,逐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适当提高农民个人缴费标准,加快建立稳定长效的筹资增长机制,为新农合有效运行提供可靠保障。二是建立严格的基金监管机制、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科学的医药费用补偿模式,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机制、社会监督机制等,提高管理能力,保证新农合基金健康运行。三是不断提高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标准,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提高参合农民的费用补偿水平,扩大参合农民的受益面,充分发挥新农合的保障功能。

(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财政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医疗机构软硬件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引导农村群众就近放心看病。加强农村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服务人口和区域,重新核定农村医疗机构事业编制,逐步提高医务人员工资福利水平,保证农村医疗人才队伍基本稳定。

(三)推广农村药品统一配送模式,规范药品采购渠道

目前,在政府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完全取消农村医疗机构,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农村医疗机构“以药养医”运行机制还不太现实。为扶持农村医疗机构健康发展,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诊治,建议推广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实施的农村药品流通管理模式。新都区每年通过公开招标,确定1家医药公司负责各乡镇、村医疗机构药品配送。配送公司获得5%的配送利润,并实行统一配送、统一进货、统一价格、统一质量、统一管理“五个统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获得30%的差价收入。这种模式完善了药品招标机制,明确配送公司责任,规范药品采购渠道,防范药品质量风险,控制药品加价利润,既保证了农民群众用药安全,又降低了药品价格,便于政府部门监管,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四)加强医药价格监管,维护农民群众利益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综述 篇12

一、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生产经营方式由人民公社转变为家庭经营方式,传统农村合作医疗陷入了危机。这次农村合作医疗陷入低谷,既有合作医疗制度外部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农民自身的原因。在外部环境上,傅建辉认为:(1)农村合作医疗收费方式复杂化;(2)合作医疗运营成本上升。[1]在农民自身上,谢圣元认为:农民的个人意识形态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意识形态缺乏高度的一致性,表现为参与合作医疗的个体健康状况存在差异且不能暴露,使得部分人存在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从而导致个人在组织内利益与义务的不对称,诱发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的冲突,其结果是把健康风险较低者一波一波赶出保险组织,最后导致组织的解体。[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遵循“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相比,葛恒云认为新制度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提高了统筹层次,明确了农民自愿参与原则,赋予农民知情权和监管权,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实现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和管理、监管并重的转变,并配套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3]吴仪认为,在开展试点的地区,农民负担有所减轻,看病就医率有所提高,小病拖、大病挨的情况有所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有所缓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谢湘渝等认为,这些问题表现在:

首先,“大病统筹”模式易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表现为身体较差以至于有病的人急于参加,而健康的人不愿意参加,从而留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中的多是疾病风险较高的人群;其次,“保大病”在事实上放弃了大多数人基本医疗的保障职责,成为许多地方农民“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重要原因;第三,“自愿参保”模式也容易引发“逆向选择”问题,农村的老、弱、病、残者大都愿意参加合作医疗,而年轻健康者由于生病住院概率相对较小不愿易参加,前者缴费能力低愿意参加,后者支付能力强不愿意参加,将会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成在严重透支的危险;第四,法律制度的欠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内容及形式、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报销比例及监督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5]为将“大病统筹”与“兼顾小病”统一起来,谭湘渝认为有必要将“自愿参保”与“强制性参保”统一起来,呼吁出台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法》,使“强制性参保”不仅有法律的支持更是法律的规定和要求。[6]

二、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处于试点阶段,是低水平、不完全的农村医疗保障,要求我国政府在构建这一庞大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李培福认为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1)宏观计划的制定者;(2)资金的主要筹措者;(3新型合作医疗的组织者;(4)管理者;(5)监督者;(6)宣传者。[7]徐正华认为政府承担包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责任的原因在于:(1)现代社会保障是一项全体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具有明显的强制性、社会性、公益性和公平性特征,在“市场管效率、政府管公平”的情况下,政府介入其中,是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在农村实施公共卫生职能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本制度安排,政府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责任,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制的根本要求;

(3)现阶段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只有通过政府的参与,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资金投入来源,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是增加医疗保障制度吸引力的根本要求。[8]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本质是农民的医疗互助制度,政府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决不能包办一切。唐敏等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渉及农民、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农村医疗供方、医药供应商和政府等五方主体。解决农民的医疗健康问题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核心内容,政府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协调合作医疗组织、医疗供方和医药供应商三方利益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以实施的关键。政府对合作医疗组织、医疗供方和医药供应商的规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的保障。[9]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微观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微观机制包括:筹资机制、补偿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一)筹资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渠道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个人、集体、国家多方筹资。陈建生认为筹资的一般原则为风险共担原则、公平原则和自由自愿原则。[10]邓波认为统筹层次应以县为统筹单位,各乡村的缴费都要统一交给县政府储存和统一核算收支。[11]王琼认为筹资顺序应该变自下而上为自上而下的筹资顺序,先由国家财政按农民人头拨付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再由地方财政按照中央拨付的资金加以配套,最后凭已经到位的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收缴个人负担部分。筹资的方式包括:上门收缴、协议委托、滚动式筹资和定时定点主动收缴。[12]

筹资机制的弊端,杨海文、鲁钊阳认为:(1)以看大病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易导致受益面窄,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农村地区真正影响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2)各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他们为农村合作医疗所能发挥的支持作用存在差异,集体扶持资金没有保证;(3)参保对象流动性大,目前大部分地区采取的乡村干部分片定点包干,组织人员上门收缴资金的方式,成本太高,基层政府负担不起;(4)相同的人均缴费标准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有失公平,违背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初衷。[13,14]

为建立持久、稳定增长的筹资机制,应该继续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通过宣传和扩大受益面吸引农民主动缴费,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筹资标准,加强筹资方式的创新,实现筹资方式的多样化。孟翠莲认为:在政府投入方面,可以既考虑将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充实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也可以考虑债券、彩票、税费转移等方式;在农民个人缴费上可以考虑委托信用社代扣代缴制度和农民滚动式预交制度等,方便农民缴费。[15]

(二)补偿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严格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保障适度,略有节余”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支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补偿机制不仅要对参保农民进行补偿,而且要对医疗供方进行补偿。王枝茂认为对参保农民的门诊费用补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建立家庭帐户,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费用按定额或一定比例报销,年度减免最高限额原则上以家庭帐户为限;另一种是不设门诊统筹帐户,将门诊医药费用和住院费用统一使用,在县内定点医院就诊按一定比例报销,年内累计不超过规定限额。[16]车蓬鸿认为住院医疗费用补助机制也有两种:一种是设立起付线和封顶线,另一种是只设封顶线,不设起付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住院报销,采取先支付全额医药费,然后到有关机构报销。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也包括两种:一种是后付制,即医疗社会保险费用在发生以后向医疗机构付费;另一种是预付制,即医疗社会保险费用发生以前向医疗机构付费,包括服务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等。[17]

但总体看来,罗遐、王艳认为,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量小,各地方政府为保证资金不超支,通常设定了较高的起付线和偏低的报销比率及封顶线,不能起到帮助参保人应对医疗风险的作用,难以真正有效的缓解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18,19]方黎明认为住院医疗补助采取先支付全额医药费的措施,对于医疗风险较高的贫困农民和地区,参保人利用医疗服务的能力较弱,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20]

(三)管理机制

行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管理职能的是卫生部门。具体办理合作医疗基金支付业务的部门可以分为三类:卫生部门所属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经办,社保部门所属社保结算中心经办和商业保险公司代理结算。邓大松认为合作医疗结算中心经办支付业务,经办人员多是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基金只设一个帐户,收支都由卫生部门管理,出现卫生部门既管政策,又管基金支出,缺乏制约。这种模式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不能对侵害合作医疗基金的行为加以约束。社保结算中心和商业保险公司结算,均属于第三方付费,对医疗行为的约束作用较弱。[21]肖飞飞认为这三种类型虽然加大了监督力度,成立了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并建立了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及群众监督等机制。但这些监督都属于事后或外在的监督,缺乏直接的制约机制,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存在失控的潜在危险。[22]

不管采取哪种管理模式,都存在管理成本偏高的问题。张建平、黄余送认为试点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办公经费等配套支出,宣传组织费用和运转管理费,对财政状况本身很拮据的县乡政府和较低的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许多地方政府由于无法安排这部分经费,将部分费用转嫁卫生机构,最终会转嫁给患者,有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源成为管理者的人头费,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3,24]防止管理费用挤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应该避免多头管理局面,加强监管,形成农民、地方政府、中央三方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四)监督机制

在中央政府的要求下,各地政府都成立了有县财政、监察和审计等有关部门和农民代表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工作委员会,定期检查和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及基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张前进认为,目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和政府监督方面,成立监督委员会,定期对资金进行审计,保证资金运行安全,避免占用、挪用、贪污腐败等,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但也存在着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较少,社会舆论(如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监督不足的情况。[25]

因此,要加强对农民自主管理能力建设,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遏制医疗机构趋利行为,将有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正常发展。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来说,刘军安认为只有在政府、农民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26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绩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结构、过程、结果、影响四个方面。学者们采用的方法多是以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重点是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状况,并由现状追溯原因。评价的对象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的服务质量,农民的认知情况,资金筹集方式,监管机构的监管有效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低保户参保率,政策的权威性,部门间的协调性等。

在总体上,袁兆康等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产生了重要的积极意义,农民的就诊意识有所提高,门诊及住院服务利用有所加强,健康状况有所好转,因病致贫比率下降。[27]其中存在的问题,邵海亚认为主要是各级政府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补偿标准缺乏科学性,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下,农民对乡村卫生机构满意度较低,县级医疗机构收费过高等。[28]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上一篇:施工机械下一篇:民用飞机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