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调查报告

2024-07-1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调查报告(通用8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调查报告 篇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社会调查报告

系部名称: 专业:______

年级:______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 学号:____

调查单位: XXXX

调查时间: 2011年--月--日 至 2011 年--月--日

调查报告正文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为了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3年实行以来群众的了解程度及满意程度,我回到村里实地走访调查,作了一次有关农村医疗保障的调查,通过走访、同村民交谈等方式, 我对当地的医疗保障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一、本次调查的大致数据统计如下:80%人参加了新农合,20%未参加新农合。在参加了新农合的人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认识不够到位,农民主动参合率仍然偏低。

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部分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村干部甚至个别乡镇干部对推行新农合的目的、意义缺乏了解,对开展工作信心不足、热情不高。二是,许多农民对新农合不信任。这些农民对新农合制度能否长久执行下去,各项政策能否真正兑现,经费会不会被截流、挪用、贪污或私分,实施过程中有没有凭关系、走后门,在报销范围和额度上是否因人而异等都有顾虑,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而不参合。三是,一些农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不强。他们认为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参加的意义不大,或认为全家人身体都好,交了钱也不会花在自己身上,只是白作贡献。

2.农民自我保健和互助意识弱。

互助共济是传统美德,但现阶段对于并不富裕的群众都要求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是不现实的。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现实,今天用了30元参加了合作医疗,就想着能不能得到实际的利益,许多农民认为交了钱没有生病就吃亏了,也有的觉得这个制度交了钱连资助了谁都不知道等于白交。生病后能拖则拖,能扛则扛,也反映出一部分农民自我保健意识不强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严重性认识不足。

3.保障目标依然定位为保大病。

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扛成的”。从医疗卫生投入的绩效看,对大病的干预所获得的健康效果远不如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及时干预。

4.补偿规定不尽切合实际,服务质量欠佳。

我们了解到,在新农合制度中,一些补偿标准还不尽合理,主要是自费药品过多,起付线偏高,乡镇200元,市级以上(含市级)500元;封顶线:4000元。大病救助3000元;村民得到补偿的金额有限,与他们的期望相差较大,农民报销医药费的比例为21.3%;乡级医院报销医药费的比例70%;县级住院医药总费用的报销比例为30%。而农民一般不相信乡级医院的治疗,但县级医疗费用很贵。

5.程序不够简便,转诊制度烦琐。

在调查中了解到,村民对两项报销规定反映相当强烈。一是所有报销只限于户口所在地的乡镇合管办办理。如果不是在本乡镇卫生院看病,必须在看病医院和乡镇合管办来回跑好几趟,非常麻烦。外出经商务工农民异地住院治疗,办理报销更困难。二是转院治疗困难。一些病人希望到条件较好和医疗水平较高的上级医院治疗,但转诊手续很难办理。许多农民为了不延误病情,只好自费转诊治疗。转诊规定缺乏灵活性,加重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

二、经过这次调查,我对新农合的群众看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政府在农村医疗保险中的职责。

国家应把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作为战略重点,提到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建立面

向全体国民尤其是农民的医疗保险体制,这也是维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健康运行的需要。在解决农民医疗保险问题上,政府不仅应调整卫生投入政策,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对预防、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支持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向农村倾斜的力度,更重要的是应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将农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纳入国家社会保障的总体规划,这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2.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医疗基金筹集机制。

农村医疗保险资金的筹集应采取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集体补助部分要根据当地集体经济状况而定,一般应占筹集资金总额的20%。各级政府也应当有适当的财政投入,吸引农民为自身医疗保障投资,因地制宜建立不同保障水平的农民医疗保险。即使政府的财政能力暂时还有困难,中央和省财政也应对贫困县的农民提供医疗救助基金和合作医疗扶助基金。

3.因地制宜的选择新农合的模式。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要处理好普遍保障与分类实施之间的关系。普遍保障是指农村社会保障的对象范围,包括所有农村社会成员以及他们所需要的社会保障的各个方面。分类实施是指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项目、资金筹集、管理方式、待遇标准等方面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和区别。另外,要因地制宜的整合县乡医疗机构,打破部门体制的限制,促进县乡卫生资源的流动和重新组合。建设一个医疗机构,就必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必须有标准的配套设施和人员;适当合并卫生防疫站、妇幼保健站、疾患生育指导站等使之成为县乡医院的附属机构。

同时,一定的的收入水平确定是合作医疗能够开展好的一个前提条件。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在医药价格、医疗服务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农民医药费用支出上升的幅度大大超出了农民实际收入的增长幅度,超出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很容易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只有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承受能力,并且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措施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普及农村医疗保险的目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调查报告 篇2

“新农合”的实行, 使得长久以来困扰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得以初步解决, 农村的卫生事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也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所以, 它对农村社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医疗方面, “新农合”对农村社会的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有体现, 而且这种影响将是长期的。

一、“新农合”对农民道德风险意识的影响

1.“新农合”中道德风险的产生。

在“新农合”中参合农民、合管办、定点医疗机构三方实际达成了某种契约关系, 我们可将其视为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在这一委托—代理关系中, 参合农民、定点医疗机构两者与合管办的利益存在冲突与对立, 导致三方为了各自的利益博弈。

很明显, 这一博弈过程会出现道德风险的可能。从已有的调查中看到, “新农合”中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当合作医疗参与方参合后, 认为风险费用已转移给合作医疗管理方, 从而增加对医疗服务的利用;而医疗服务提供方也故意诱导医疗需求和索要过高的医药价格, 甚至某些参合者因品行不端为了获取赔款故意制造医疗事件, 增加了赔偿的机会, 从而影响合作医疗运行机制有效性的行为。

2.“新农合”产生道德风险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对待合作医疗中产生的道德风险, 我们应该一分为二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 农民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之一, 产生道德风险是自然的也是正常的反应。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 再加上农村经济长期落后, 农民市场经济意识淡薄, 在经济活动中没有把利字摆在首位, 给予农民产生道德风险的机会几乎没有,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 现在既然有了, 我认为, 这是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个进步, 说明农民在逐步的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把自己作为一个经济人, 对于农村的市场经济的培育无疑是有利的。另一方面, 道德风险的存在必然损害一方的利益, 也会扰乱市场经济的秩序, 所以要加强管理, 特别是对于合作医疗这样的半公共产品, 道德风险严重会影响到很多人的利益, 所以要从制度上杜绝道德风险的产生。

二、“新农合”对农村医疗供给与需求的影响

1. 大病医疗服务的需求更加集中。

自旧的合作医疗制度失去作用以后, 农民实际上是自己掏钱看病, 在收入低的农村, 农民往往存在“小病忍着, 大病买药吃”的行为, 农民的医疗需求没有得到真实的反应。“新农合”实行以后农民的医疗需求必然会有一个“井喷”。“新农合”是以保大病为主, 主要是保住院医疗, 所以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大病医疗服务的需求上。

2.“新农合”供给方的优势地位加强。

由于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消费者缺乏选择权, 医疗供给方处于垄断的优势地位, 市场竞争不充分且常常被扭曲, 致使医疗市场契约失灵。而对“新农合”引致的医疗需求和供给变化的分析可知, 由于农民医疗有效需求增加, 农民患者又必须到指定的医保单位就医, 无法自主择医。这些因素都加剧了合作医疗供给方的优势地位。

3. 农村医疗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可以预见, “新农合”的大病统筹保险只是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发展的前奏,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农村必将在大病统筹合作医疗保险的基础上, 逐步建立农民的个人医疗账户, 实行“保门诊也保住院”的模式, 使城乡医疗保险逐步趋向一体化, 农民在基层及县级医疗的医疗有效需求将大幅度增加, 而从现在开始进行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将减轻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障碍及城乡医疗保障制度衔接中的摩擦。所以说“新农合”带给农村的不仅是基本医疗的得到保障, 而是农村医疗的供给方式以及农民就医模式的改变, 更进一步的是整个农村社会健康意识的改变。

三、“新农合”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新农合”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

“新农合”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农民收入状况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一方面, 从外部的制度条件来看, 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 特别是能够提高贫困人口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 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通过医疗保险, 在不同的人群中分散疾病所带来的风险, 或者对贫者进行医疗补助, 让人人享有医疗服务, 可以调节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高风险人群和低风险人群之间的收入分配。因此, 医疗保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可以起到重要的调节功能。另一方面, 从农民自身的内部条件来看, 健全农村医疗保障有利于人力资本的积累, 提高劳动生产率, 从而有助于农民增加收入和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由此可见, “新农合”的推行有效改善了农村收入不平等的状况。

2. 农民收入增加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长久以来农村经济一直落后, 农村的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很小, 农村市场亟待启动, 但是农民的低收入要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谈何容易,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减轻了农民负担, 实际上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 那么用于消费的支出必然增加, 农村市场的繁荣也是易见的, 对于我们扩大内需、刺激消费也是一个支持。

四、“新农合”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影响

1.“新农合”引发对农村公共产品需求的增加。

长期以来, 在经济上中国城乡发展处于一种二元结构状态, 政府在公共产品的提供方面, 也采取二元供给的做法。城市公共产品几乎完全由政府提供, 而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则是缺位的, 特别是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这样的半公共产品自旧的合作医疗崩溃以后更加力不从心, 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所以, 农村公共产品的正常供给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开端。“新农合”制度的实行, 顺应了民心和民意, 农民也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基本医疗, 也是农村供给产品正常供给的开始, 与之相关的更深一层是农民对国民待遇的要求, 这必然会引发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的增加, 我相信国家决策层也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又在农村实行最低保障的试点。我们可以预测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最终将会和城市接轨。

2. 农村公共产品需求变化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长久以来和农民对国家的贡献相比, 国家给予农民的太少了, 这也是造成了农村长期落后的原因之一, 所以三农问题近年来被不断提起, 农民要求国民待遇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 随着农民的这种意识不断加强, “新农合”的实行是一个开始, 接下来会有更多的农村公共产品的合理需求, 原来自上而下的供给必然会被自下而上的需求取代, 要建立和谐社会, 这种要求也是合理的、符合经济发展实际的。

五、总结

“新农合”的实行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民看病难, 看不起病的问题, 也为解决广大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开了一个好头, 所以它对中国农村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医疗方面, 它通过对农村医疗供给与需求、农民道德风险意识、农民收入、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影响农村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这种影响将是持续的、长久的。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自试点到全面推广以来, 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使广大参合农民得到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对农村未来的卫生事业影响将是深远的。但是“新农合”对农村社会的影响远不止在医疗卫生方面, 通过分析“新农合”对农村医疗的供给与需求、农民道德风险意识、农民收入、农村公共产品供需等几个方面的影响探析了“新农合”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新农合”,农村社会,影响,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 2008, (5) .

[2]程建平, 澹丰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6, (1) .

[3]何乘材.农村公共产品、农民国民待遇与农业发展[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2, (11) .

[4]李晓嘉, 刘鹏.中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与农民贫困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经济与管理, 2007, (11) .

[5]王兰芳, 陈万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引致的医疗需求与供给变化结果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5) .

[6]于晶波.中国每年约有一千余万农村人口因病致贫或返贫[EB/OL].中国新闻网, 2006-09-0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新农合;社区合作医疗;社会保险属性;学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6)04-0011-06

引 言

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建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了健康中国的建设理念,内涵之一便是要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并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这体现出未来5年我国政府将更加注重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质与量,同时《十三五规划建议》还强调“十三五”期间要建立起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险方面要致力于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可见作为保障我国7亿多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获得权的主体制度安排——新农合制度将会在接下来的5年里发生重要的改革、调整和完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试点到推广已10年有余,作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三支柱之一,新农合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着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基本医疗保障,改变了自1978年旧农合瓦解以来农民医疗保障的真空状态,使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逐渐提高。诚然,我们在看到制度成效突显的同时,更要进一步关注新农合制度的公平性、可持续性以及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衔接和整合等问题。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有关新农合的诸多问题中尤以制度属性界定为起点及首要关键。模糊的制度属性界定将直接影响今后新农合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并导致制度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是合作医疗,还是社会保险?是大病统筹还是门诊统筹?是自愿参保还是强制参保?如何防止重复参保?如何科学合理地定位“保基本”?如何实现城乡统筹范式下新农合的调整与完善等等。与以往的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不同,本文通过学理分析,深入挖掘新农合制度的社会保险属性,指出现行的某些“合作性”的制度设计已经不利于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并提出新农合终向社会保险转变的发展建议。

一、合作医疗与社会保险制度概念辨析

社会保险和合作医疗是医疗保障的两种主要模式,此外还有以英国NHS为代表的国家保障模式、以美国管理式医疗为代表的商业保险模式以及以新加坡保健储蓄账户(Medisave Account)为代表的自我储蓄模式。从学理上看,合作医疗与社会医疗保险存在很大区别:

1.合作医疗是民间主导的社区公共品,而社会医疗保险是政府主导的社会公共品;前者强调社区互助共济,后者强调社会统筹。合作医疗通常以社区成员筹资为主,适当辅以政府补贴,形成医疗基金在社区成员的范围内进行互助共济以应对疾病风险,其管理机构和运营模式都具有居民自愿、合作、自治、自助、自主的特色[1]。而社会医疗保险讲求政府、雇主和雇员的三方筹资,以保险理论中的大数法则为基础形成医疗基金并在政府的主导下实现社会统筹,通常政府既是政策制定的主体,又是政策执行的主体。

2.关于统筹层次,典型的合作医疗是以社区为统筹层次,即合作医疗仅限社区内的居民参与和享受[2]。如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合作医疗以农村生产合作社为单位,由内部社员参加和受益,最大的合作社以乡为单位,通常是“村办村管”“村办乡管”“乡办乡管”等较低层次的统筹管理模式。而社会医疗保险在“大数法则”的指导下,通常统筹层次比较高。最低要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理想状态是省级统筹和全国统筹。

3.从保障内容和保障水平上看,典型的合作医疗是一种社区医疗筹资计划,属于小额保险计划[3],资金规模有限,一般重在保障初级医疗卫生服务。通常将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与医疗保障捆绑在一起,旨在推进落后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社会医疗保险因为具有相对比较高的统筹层次,覆盖范围广,所以医保基金规模比较大,保障内容以大病统筹为主并逐渐向门诊统筹延伸。一般而言社会医疗保险的保障能力往往要高于合作医疗。

4.关于参与方式,合作医疗以自愿参加为主,而社会医疗保险通常以立法的形式强制参保,以防止逆向选择问题的出现。

综上,合作医疗是通常以社区为统筹范围、以社区居民为参保对象,自愿参加的医疗保障项目。具有资金规模小、覆盖人群有限、重点保障初级医疗卫生服务等特征,虽存在一些局限,但却是发展中国家以及落后地区,尤其是农村社区解决医疗保障问题的典范。从历史上看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是典型的社区合作医疗模式,它是在农村合作社运动的基础上,依靠集体经济和个人筹资为农村居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一种社区医疗互助保障制度,其实质是一种低水平的农村集体福利事业[3]。与社会医疗保险不同,合作医疗更像是一种集体医疗保障制度。传统合作医疗的成功离不开特定与复杂的历史因素的促成,即集体经济的扶持、爱国卫生运动的推动以及以赤脚医生为主力军的农村初级医疗卫生服务递送体系将合作医疗这项事业推向了顶峰。

二、新农合试点中的合作医疗定位

2003年我国开始新农合制度的试点,在相关文件中明确了制度的性质是“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对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传承和重建,仍然延用合作医疗的名称,缴费标准低并适当辅以集体和政府补贴,结合自愿性原则吸引农民参保。这使得新农合制度诞生之初便具有了明显的传统合作医疗的烙印,虽然为了突出不同,加入了“新型”的字眼,但是制度设计及制度试点都有着十分明显的合作医疗定位,当然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任何制度变迁都有其路径依赖的规律,这在新农合试点最初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1.新农合并未要求农民强制参保是出于特定的政策考量。我国自2000年开始试点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2003年在全国推广农业税费改革。2006年1月1日,国家正式通过立法全面取消农业税,终结了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一项传统税收。结合全面为农民“减负”和“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方向,自愿参保原则更能防止农村居民产生集资摊派感。此时的新农合制度在筹资机制上选择自愿原则也是在宏观政策背景下所做出的权衡。此外,自愿原则还与农民的参合意愿相关。1998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愿意参加合作医疗者仅占51%,不愿意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群众仍占相当比例[4]。1978年后,合作医疗制度走过了一个愈加艰难的历程。各地农村多次尝试恢复重建,几经起落,由于缺乏稳定的筹资来源,春办秋黄的现象频繁多见。为了打破信任危机的瓶颈,新农合在筹资机制设计上采取自愿原则并强调政府财政扶持是为了赢取更多农民的制度认同和制度信任。

2.继续延用“合作医疗”的名称,是源于20世纪60-70年代传统合作医疗取得的突出成绩,以及农民对合作医疗的普遍认同。但继续沿用合作医疗的名称是否就意味着要继续延续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性质,这点并没有进行深刻的论证。相反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纷纷对新农合和传统农合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了对新农合制度属性的思辨。“新时期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重塑不能简单地恢复当初的合作医疗。应该顺应已经变化的市场环境,构建与当前的市场经济改革大环境兼容的基本健康保障制度”[5]。“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成功依赖强大的政治动员、人民公社基层组织和计划经济下低成本的医疗递送体系。目前中国重建合作医疗制度的努力正处在十字路口。国家有两种选择,一是继续在社区医疗筹资的框架中寻求制度的完善;二是逐步将合作医疗转型为国家福利,而社区只在服务递送方面扮演补充的角色”[3]。

可见,出于历史因素和制度惯性,新农合试点之初其制度设计难免是对传统合作医疗的复制和延续,但随着制度试点的推广和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农民医疗保障需求的变化,新农合制度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调整和完善——制度中某些合作医疗的属性在渐渐褪去,而社会保险属性却在愈发的凸显。

三、新农合的社会保险属性分析

虽然沿用合作医疗的提法有一定的历史考量和合理性,但是新农合却具有明显的社会保险属性,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相比,制度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本质的转变。

(一)政府主导和财政扶持

政府主导突出体现在政府财政被定位为制度的主要筹资主体。新农合在2003年开始试点时首次明确强调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专项资金予以支持。这是我国政府历史上第一次为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而进行大规模的财政投入,2014年各级财政对新农合人均补助标准已经达到320元。此外政府主导还体现在新农合的经办和管理机构上。2003年《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内部应设立专门的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具体负责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筛选和监督、药品和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基本医疗服务的界定等工作。可见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不同,新农合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领导,由卫生部门主管,已经是一项政府主导的社会公共品,与社会保险的政府主导原则相契合。

(二)大病统筹与门诊统筹

为防止因病致贫,新农合初始重在大病保障,其统筹基金主要用于住院费用和门诊大病的报销。与传统合作医疗注重初级预防保健不同,新农合旨在增强农民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随着筹资水平的不断提高,针对大病统筹所带来的受益面窄和制度满意度低的问题,新农合又探索了家庭账户模式。根据多年试行情况,家庭账户存在基金的互济性差、补偿力度差以及基金沉淀等问题。为了提高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率,自2008年上半年开始探索大病统筹加门诊统筹的模式,扩大农民的受益面。所谓门诊统筹,即将参保人的门诊治疗费用纳入医保报销,由医保统筹基金和个人共同支付门诊费用。与家庭账户模式不同,门诊统筹改变了目前参合农民在门诊阶段由家庭账户基金支付或者由个人自费支付的做法,实现了门诊阶段的互助共济,进一步减轻就医压力。门诊统筹是对大病保障的发展和延伸。2012年,《“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新农合门诊统筹覆盖所有统筹地区支付比例提高到50%以上。可见新农合的保障定位已经不再是延续传统合作医疗的初级医疗卫生服务,而是逐渐向多元化和高水平的大病统筹和门诊统筹过渡。

(三)准强制性参保

关于参保方式,各地新农合的实施方案大都要求自愿参保。虽然是自愿原则,但为了提高覆盖率,新农合在推进过程中已经具有一定的准强制性或隐性强制[6]。首先,自愿参保不是以农民个人为单位,而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团体筹资,家庭成员要么全部参保,要么全部不参保。当家庭成员的参保意愿被团体绑定之后,个人选择的空间已经被限制的很小了。其次,农民参保还受到了行政力量和社会动员的推动。为有效地推广新农合制度,实现制度积极稳步地上升,参合率经常与地方政绩相挂钩,因此各地政府大都采取了“硬性规定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指标、向乡村干部包干摊派、强迫乡镇干部代缴等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的做法”[1],以行政手段保证稳中有升的参合率。另外还运用社会动员的方法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和村干部上门收缴等行政干预方法吸引农民参加新农合。农民参保不全是基于自身对医疗保险项目的需求,广覆盖中不乏“被参保”的现象。

(四)统筹层次

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主要指统一征缴、统一管理和使用医保基金的属地范围的高低,一般可分为全国、省、市级、县级甚至乡级等5个统筹层次。根据2003年《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新农合采取以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条件不具备的地方,在起步阶段也可采取以乡(镇)为单位进行统筹,逐步向县(市)统筹过渡。目前,除安徽、广西、湖南等几个省的个别乡外,全国范围内的新农合基金基本上实行的是县级统筹模式[7]。随着新农合制度的成熟发展,尤其是国务院出台了《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2011年度主要工作安排》以后,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提高新农合统筹层次的探索和实践。根据疾病风险理论和大数法则,随着统筹层次的提高和统筹人数的增加,疾病发生的频率愈加稳定,疾病损失的幅度愈加稳定,从而更加有利于提高待遇水平和提高医保基金的安全性。新农合突破了传统合作医疗的农村社区统筹,以县级统筹作为起点,逐步向市级统筹过渡,并结合医保城乡统筹的努力,力求构建起更加公平和可持续的制度。

(五)充足供给

最后,从保障目的角度分析,我国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目的是为了保证当时缺医少药的农村地区能有医疗服务的充足供给。保健站是生产合作社的一部分,赤脚医生和赤脚护士通过集体经济获得供养,为村民提供近乎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属于典型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而新农合属于医疗费用补偿机制,具有社会医疗保险的内涵。与社区合作医疗不同,社会医疗保险是为了弥补参保人因疾病风险所带来的收入损失,保障方式是货币补贴或收入扶持,即对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或由疾病造成的收入损失进行一定的补偿。可见,新农合已经实现了从医疗服务递送体系到医疗费用补偿机制的转变。

综上,我们可以判断,虽然《意见》将新农合定位为“农村居民医疗互助制度”,但是新农合已经具有某些社会保险的内涵。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相比,已经更加具有社会保险的性质。尽管仍坚持着“自愿原则”“集体扶持”低水平的保障等等,但新农合已经可以被视作社会医疗保险的一种初级形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以及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的大趋势,新农合的社会化程度会逐渐提高,并日渐发展成为一项覆盖7亿农民的成熟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四、发展方向:“合作医疗”向“社会医疗保险”过渡

通过学理分析我们会发现新农合制度已经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保险属性,但目前这项制度在合作医疗和社会保险之间的模糊定位导致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例如新农合因循合作医疗自愿参保之原则,却在实践中出现逆向选择和部分农民参合意愿不高的现象,进而影响新农合筹资的可持续性和保障能力的提升。为应对这个问题,各地又在试点中探索出了以家庭为单位参保,以及村干部动员参保的办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参合率,但细思这种准强制参保的做法已然偏离了合作医疗的自愿参保原则,即问题的解决是通过新农合向社会医疗保险制度迈进来实现的。又如,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下农村居民医疗需求的变化,新农合摒弃了传统合作医疗“村级统筹”和只“保小病”的做法,逐渐提高到县市一级统筹,同时既有大病统筹又有家庭账户,并逐渐将家庭账户规范为门诊统筹。这些制度细节的调整使新农合制度逐渐与社会医疗保险制度靠拢,而且在表现形式上逐渐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趋同,诚然这其中有国家和政府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感召,但更多的也是新农合出于制度理性所作出的现实选择。可见问题的源头是新农合制度属性界定不清,而解决之道往往是以社会保险的原则重新规范制度。

总之,新农合正处在一个摇摆期,是困于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延续合作医疗的固有传统和固有理念,还是彻底转变为社会保险制度,这将影响新农合今后的制度走向。笔者认为新农合应逐渐蜕变为社会医疗保险。计划经济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能够取得举世的关注和巨大的成功,然而位移到现在的农村社会却不一定能再铸佳绩。纵观世界各国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或是将农村居民与普通国民一样纳入国民保险体系,或是为农村居民单独设立福利制度,无论何种做法均采用社会保险的模式。在接下来的“十三五”期间,我国仍将在医疗保障领域继续深化改革,重点之一即是扎实推进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届时整合城乡基本医保将会被推上日程,政府也在努力酝酿制订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管理体制的改革方案和试点意见。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抓住历史机遇,将新农合真正转变为农村居民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总体上讲,要构建起一个政府主导、农村居民强制参保的制度,资金来源上以农民年收入为基数,按比例缴纳医疗保险费,同时政府给予必要的财政扶持;改变以户籍所在地参保的做法,换以居住地参保;重点保障基本医疗需求,实施大病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在制度设计上逐步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契合,以期在接下来的“十三五”期间顺利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的衔接和整合。

具体而言,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制参保。经过10余年的试点推广,广大农村居民对新农合的制度信任度和制度认同感逐渐上升,参保自觉性提高。强制参保的时机基本成熟。

2.明确权利义务相对等的原则,农民参保缴费的同时国家各级财政要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基本上世界各国都对农民参保给予财政支持。财政补贴体现对弱势群体的扶持,也顺应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战略。

3.完善新农合补偿机制,将大病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为提高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率,拓宽制度的受益面,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在住院统筹之外还要积极落实门诊统筹。这也是进一步巩固新农合制度建设成果、增强新农合制度可持续的关键举措。

4.改变以户籍所在地参保的原则,实施按居住地或工作地参保的办法,旨在避免重复参保以及流动农民参保缴费易获得待遇难的情况,同时也是顺应“十三五”期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对流动人口的适应性之客观要求。

5.新农合向社会医疗保险转变也会对整合我国碎片化的医疗保险制度起到示范的作用。综观新农合今后的整体发展思路,短期看要尊重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级阶段以及城乡经济社会二元差别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通过建立新农合筹资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统筹层次、共享发展成果、提高待遇水平等等举措不断缩小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和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的制度差别;长期看,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整体提高,逐渐合并城乡二元的医保制度为普惠性的国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五、结 论

基于新农合制度属性的学理分析,结合我国医保制度建设的路径和步伐,不论是出于医疗保险制度自身发展的规律,还是新医改方向的影响,亦或是新城镇化趋势下城乡统筹发展的迫切性等等诸多因素,都要求新农合应逐渐从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医疗保险转变。当然,转变并不是完全摒弃新农合的制度优势,而是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对制度的升华。此外,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讲,对新农合的研究不应再困于合作医疗的旧有定式,而是应该放在社会医疗保险的视阈下以发展的眼光寻求解决之道。对现有问题的分析不仅要看到问题的表象更要看到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新农合本质上已经是一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具有社会保险的制度要素,只是在某些方面还体现出它还是社会保险的一种初级形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统筹的发展和新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新农合的社会化程度、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会越来越高,并逐渐实现城乡整合、国民一元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参考文献:

[1] 杨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需要反思[J].科学决策,2005(6):15-18.

[2] 吕惠琴.社区合作医疗对完善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6-38.

[3] 顾昕,方黎明.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4(5):1-18.

[4] 王保真.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与完善[J].中国卫生经济,2000(12):13-14.

[5] 朱俊生.对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变迁的制度经济学解释——制度的均衡、非均衡、变革与制度供给[J].人口与经济,2009(5):77-83.

[6] 孙淑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自愿性与强制性[J].甘肃社会科学,2013(2):131-135.

[7] 李尧远,王礼力.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层次的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会科学版,2011(1):85-88.

[8] 郑功成.关于建设“质量医保”的几个着力点[J].中国医疗保险,2012(8):9-11.

[9] 王东进.阐述提升医保质量的核心内涵和本质特征[EB/OL].[2012-07-16].http://www.zgylbx.com/.

[10] 李珍,王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社会保险学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8-1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调查报告 篇4

2010—2011学年寒假社会实践

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新农合社会调查报告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10 03班

共青团西南科技大学委员会拓展实践部制

一、前言: 暑假期间,我在网上调看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

保险的资料。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决定利用寒假对我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我于2011年7月23日到乐山市中区安谷镇卫生所以及周边乡镇简单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调查问卷,查阅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现将此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正文

(一),: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2011年医改任务责任状称最高给付额不低于50000元。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

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历史弊端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5%,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9%。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稍有增长,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2002年前三季,农村人均医疗支出42.82元,与上年同期37.69元相比,上升了13.6%;其中医疗卫生保健人均支出19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20.2元。2000年人

均全年压疗支出45.41元,2008年历史最高为100.11元,2009年为101.65元,10年间增长了2.52倍,而10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也仅是2.52倍。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度中,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以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

(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赔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有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要农民先垫付,这样如果一些农民借不到钱还是看不起病,然后持着有关手续到合作医疗报帐中心申报,最后又要去信用社领钱。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以上都是我在大量阅读了相关资料后,结合工作中和调查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此次全国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些看法。在此次的暑期实践中工作的同时我也深深的被打动着,我国对三农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家一步步的免除了农业税,学费,还有现在进行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听卫生室的护士说现在好多种疫苗也是免费为儿童接种的。顺便提议一下,我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个弊端:医生拿过来让我录入电脑的纸质联单都是很复杂的多张联单。我觉得既然已经录入电脑保存就不需要浪费大量的纸张来开四联单了,一张存单就可以了。对此医生也甚感烦琐,毕竟在惠民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环保。

三、参考文献:1,.cn 中国医药网2,3,乐山新闻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调查报告 篇5

一年一度的暑期实践调查又来临了,作为一名大二的医学生,这次我进行的实践调查是针对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对村民从了解度、参与度、满意度三方面进行调查,统计数据,研究我村村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了解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以及影响因素,发现我们这一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指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有人民共享。在这种背景下,党中央和国家针对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养老难的问题,出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并作为一项制度广泛普及。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村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关键,而作为追求中国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农民,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健康状况,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中国农民的健康需要有一个保障机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对对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亲民、惠民政策,是关系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卫生改革大局的根本大计,也是有效控制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途径。

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为了相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社会,了解社会民生,寒假期间我对我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及村民看病情况作了调查,从一定程度上了解了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先进性和惠民政策的益处。

我村约有216户农户,人口800多人。本次调查随机抽取200户人家,对抽中的人家每家发放一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我收集了我村村民自医疗合作制度实施以来的参合人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村民对制度的态度,也说明了农民在关注时事政策方面的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调查结果与分析如下:

在了解度方面,包括了解制度的途径,对报销制度、报销的起付钱和封顶线的了解,以及报销的方法等。

在对各年龄段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了解程度调查的农民中,30岁以下的占23%,30-50岁的占52%,50岁以上的占25%;其中,30岁以下的农民对“新农合”很清楚的占15%,知道但不太清楚的占68%,不了解的占17%;30-50岁的对“新农合”很了解的占28%,知道但不太清楚的占58%,不了解的占14%;50岁以上的农民对“新农合”很清楚的占6%,知道但不了解的占63%,不了解的占31%。

有调查结果来看,30-50岁的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相对比较了解,而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的农民则对其了解较少;但总体上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了解仅仅是一般性的了解,有些农民甚至只是知道按时缴纳投保费用,但具体对他们而言的利益却不甚了解。

这与村干部及“新农合”机构的宣传不到位有关,经农民反映,村干部在宣

传时只告诉他们要交的钱,关于报销流程只有那些报销过的人才知道。

在农民的参与度方面,我村的经济收入主要是靠出售农产品,生活也都不是很富裕,但这都没有影响农民的参与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意愿,参保率已高达100%,农民一般都视医保为一种必须品,都怀着以防万一的态度。综合农民明年继续参保的原因有以下几点:政府财政补贴、缓解看病贵、家庭成员经常患病、农合缴费不高。从调查结果来看,政府财政补贴和缓解看病贵的原因所占比重高达73%。

还有在满意度方面,通过访问和调查农民看病是否方便、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态度、医生看病的专业水平、报销时工作人员的态度、定点机构的环境卫生状况、报销手续是否方便、硬件设施状况,以及农民对报销制度、报销费用所占比例、补偿费用,参加合作医疗后,生病是否仍然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等的看法,综合分析得出农民对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满意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有68.3%的农民对“新农合”非常满意,有13.6%的满意,10.4%的农民不满意,还有7.7%的认为没感觉

从调查结果分析,有81.9%的农民对“新农合”持满意态度,他们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态度、医生看病的专业水平、报销时工作人员的态度、定点机构的环境卫生状况、报销手续是否方便、硬件设施状况等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但也有少数农民提出了自己的不满,他们认为不报销的费用所占比例仍很高、看门诊和住院花费很大以及参加合作医疗后,生病仍然带来较大的经济压力;从结果分析看出,持不满态度的农民大多数家庭收入比较低。

虽然,村民们对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一定了解并有一定的认可,但村民很多农民认为医院、卫生室的医药价格存在很大的水分,报销几乎不能带来实际效益。确实医药住院的价格过高,令许多的农民望而兴叹,因此村里仍然存在着“小病扛,大病拖”的情况。应该说这种现象是很多人所担忧的,也是不理解合作医疗的原因。而且,合作医疗中有很很多限制,报销存在一定的范围。虽然各种门类品种都有明细的要求,但农民自身根本不清楚报销的具体情况。再者,报销制度在缓解人们的看病负担上所起作用有限。尽管住院可以有50%的报销比例,但是农村人真正去医院的占极少数,而且即使住院报销,剩余的部分对农民来说也是很大的负担。还有,现今的农村医疗卫生配置仍存在着不合理现象,这让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着一定程度的不信任感,其中收费不合理是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总之,医疗筹资的模式问题,医疗服务的价格过高,医疗补偿的水平不足,医疗信息的不明晰、不畅通,所有的这些都是合作医疗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有的问题让合作医疗在农村的发展存在很大阻力。

我个人认为,要让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真正的深入人心,首先要加强宣传,使农民对“新农合”有更深的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无论是在启动阶段,还是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政府的宣传、组织和协调,同时相关媒介也应该起到辅助推广的作用,让农民了解这一体制,并逐渐从乡村医生或者个体诊所中走出来,转而在医疗卫生服务更好的医疗定点医院就医,从而得到医疗上的切实保障。第二,应该采取措施,有效减少农民看病就医的费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否持续发展,关键之一是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要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因此,应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局为重,有效控制医药费用。同时,加强医院管理,给参合农民使用高档药品和特殊检查前必须经患者同意,尽量为参合农民的住院提供适宜的技术服务和优惠的收费价格,维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正常运转。最后,还要探索不同人群设立不同的筹资、补助标

准,合理拉开筹资和补助水平,鼓励条件较好的人群参加筹资额度大、补助水平高的合作医疗制度,并统筹各方利益,逐步引导整个合作医疗制度向高筹资标准、高补助水平方向发展。

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我村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人数和积极性是比较高的,这表明,我村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还是很赞同的,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为保障农民健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响应了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号召,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发展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报告 篇6

(一)调查目的:本文主要通过调查孝感市毛陈镇同欢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工作开展情况,分析该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制约该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的主要因素,并在调研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的建议。

(二)调查地点:孝感市毛陈镇同欢村

(三)调查时间:2010年8月27日

(四)调查对象:孝感市毛陈镇同欢村村干部和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

(五)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六)调查课题历史背景资料:

我国在50年代就初步建立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并开始兴办合作医疗,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卫生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但由于多种原因,困难和问题很多。农村卫生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较低,农村居民主要健康指标的改善幅度缓慢,城乡居民医疗水平差距加大,特别是农民群众缺乏有效的医疗保障制度,难以抵御重大疾病的风险,有病不医、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突出。

鉴于此,我国政府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后期两度试图重建农村合作医疗,当时推行的是“民办公助,自愿参加”,这实际上是在制度设计上没有明确社会保障国家主体责任的定位,路子没有走对,资金不到位,再加上卫生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所以最终均未能成功。本世纪初,伴随着城乡发展不协调矛盾的日益突出,以及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在制度设计、政策制定上的根本转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国家在多方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于2002年重新开启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设工作。

2003年,我国推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即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并提出远景规划,2008年全国农村地区要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新农合制度。

(七)调查事实:

孝感市毛陈镇同欢村于 2006年1月1日正式启动试点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达2483,参合率为93.5%。孝感市毛陈镇同欢村合作医疗可筹集资金来源包括三方面:农民每人每年缴纳个人参合资金15元,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按每人每年补助20元,省财政补助15元,区财政补助5元。其中,农村五保户、特困户的个人参合资金由市乡两级财政解决。参合人员以下四种情况下可得到相关医疗补助:

(1)在保障期限内因病发生住院费用的人可得到一定的补助(以补助住院费用为主),具体补助方案如下:

定点医疗机构 起付线(元)补助比例(%)

乡、镇、街道卫生院(医院)8055

市级医院 30045

市级以上医院 80030

封顶线:每人每年累计医疗补助20000元内

(2)符合计划生育规定的主要分娩产妇能享受80元的补助;

(3)对癌症、精神分裂症、中风后瘫痪、尿毒症、肝硬化晚期等患特殊重大疾病的人,可予以适当医疗门诊补助;

(4)五保户、特困户患大病,其住院医疗费用超过封顶线,符合条件的可向市民政部门申请大病救助。

(八)新农村合作医疗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深入开展,农民参合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民患者到乡村卫生院就诊住院急剧增加。加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欠账,由于城乡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医疗供求矛盾,给乡镇卫生院带来了一些新问题。

一、保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

大。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有的定点医院、乡镇定点卫生院相关管理者和医护人员认为医生就是看病,不考虑某种药是不是在合作医疗用药的目录之内,甚至有个别乡镇卫生院对外伤等疾病采取回避的办法,针对结核病、精神病、儿科病等病种的药品偏少,不利于解决参合患者的实际困难。“看病难、看病贵”仍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

二、设备简陋,人才匮乏.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虽然农民到所在乡镇卫生院看病能报销的更多,但有些病在那里根本难以治疗,或者难以放心,不得不舍近求远到省市大医院看病,不仅医疗负担随之加重,而且很难报销或者报销数额极低,贫困农民仍无力承担高额的医疗费用,甚至有的只能放弃治疗.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新农合制度开始实施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仍然存在,这个问题已经影响到部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因此,如何改善乡镇卫生院的简陋设备,如何使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这些成为加快乡镇卫生院建设,推进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1)农民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处于被动地位,“参与率”高而“参与度”低

(2)资金仍然不足,实际覆盖面偏小

(3)仍是“富人看病”,穷人反而被排斥

(4)“大病”“小病”难以兼顾,“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合作医疗模式缺乏可持续性

(5)组织管理难度大,管理成本偏高

(九)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涉及千家万户、维系农民健康的“民心工程”,也是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农村实事之

一、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农民健康工程”的头号重要内容。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要从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新农合工作的重大意义,把这项造福广大农民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1)继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大宣传力度,改进宣传

方法,利用多种方式,帮助群众算大帐、算细帐、算长远帐,引导他们克服侥幸心理,转变单纯“受益”的观念,强化健康投入和互助共济意识,增强参合自觉性和主动性。要广泛宣传医疗服务机构不同的报销比例和医生用药告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权益。要强化和普及农村健康知识教育,建立农民健康档案,切实提高农民的卫生意识和健康水平。

(2)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和为民办实事的内容,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和政绩考核的内容。结合本地实际,认真制定我镇每年实施方案,真正把这项民心工程落到实处。

(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当十分注重农民的参与,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变“高”的参与率为“深”的参与度。包括从政策设计、具体实施、筹资与监督管理各个环节都应当体现参与性和公开性。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发展不同模式的农村合作医疗。不宜搞“一刀切”。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点应当及时由“保大病”调整为“预防保健为主”。一方面国家加大对农村卫生防疫、健康教育,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知识普及的投资力度。另方面合作医疗资金使用方向着重放在社区能够治疗、不需住院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杜绝“小病拖大”、“大病等死”。

(5)变“大病统筹”为在贫困山区农村实行普遍的“大病救助”。资金来源主要由政府负责,并可吸收民间捐赠。管理上须与“合作医疗”完全分开。“大病救助”不同于目前已经实行的“农村特困医疗救助”,覆盖面应当更广些。建议由政府扶贫开发部门或民政部门负责,另设专项基金。

(6)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当与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同步进行,重点在农村现有医疗资源的重新整合。体制上强化村级卫生室和社区医生的功能,相应弱化乡镇卫生院。可考虑将乡镇卫生院医生全部转为包村的社区医生,农民对社区医生有选择权,同时鼓励有资质的民间医生私人医生参与社区医疗保健市场竞争。

(7)采取措施进一步平抑农村药价。在县一级医院推行医药分开,扶持建设平价药房。鼓励发掘和发展中草药、针灸等民间医疗方法,大幅降低医疗成本。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调查报告 篇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简称“新农合”, 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2002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5年10月,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2005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 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从2006年起, 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 到2008年在全国农村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 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 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笔者前往广西桂林市资源县、崇左市大新县、北海市铁山港区、钦州市灵山县、贵港市桂平县展开调查, 走访了五县新农合管理部门和相关新农合医疗服务机构, 并且在每个县的农村进行了问卷调查, 得到非常宝贵、真实、最新的信息和数据。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村民参合率为96.8%。新农合宣传以政府及村委宣传为主, 但60%是随大众一起参加, 30%是认真了解后才参加的。五县先后于2005、2006、2007年实施, 各地开始全面实施的时间不同。收费标准统一10元/人, 无乱收费现象。近60%村民使用过合作医疗证, 医疗证使用率相对不是很高。村民使用医疗证后都能享受到相应服务, 不过一般生大病才用。近55%村民能接受报销程序, 但还有45%的人觉得麻烦或不清楚。村民整体上能接受报销的比例, 但仍有近30%的人觉得报销比例低或不清楚具体报销比例。各县的参合率如下:桂林市资源县91.%、崇左市大新县85.4%、北海市铁山港区90.6%、钦州市灵山县85.49%、贵港市桂平县91.6%。可见, 各县参合率都在85%以上, 并且正在不断提高。

从走访调查、问卷调查、官方数据参考中可以看到, 各地基本上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 为农民提供了相应的医疗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广西整体上实施的效果较好, 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 农民及基层干部问题

1. 农民及基层干部的意识问题。

大多数农户受教育程度低, 保险意识薄弱, 对相关的政策不知道或不清楚。此外, 作为宣传者的村干部宣传方式比较单一, 内容不够通俗, 甚至有的干部并不了解政策, 简单解释“交钱后看病就有报销”, 起不到宣传引导的作用。

2. 农民的证件身份难认定。

现行使用的《合作医疗证》无照片, 因而不排除冒名顶替, 一人参合、多人享用的现象。定点医疗机构无法对参合人员身份进行把关。此外, 新农合工作人员缺乏, 报销工作量过大, 也让他们无法核实报销人员真正的身份。

(二) 医疗机构问题

1. 定点医院收费高, 农民利益受损。

许多农户反映, 小病大看现象时有发生, 大医院的床位费太贵, 睡不起, 为了能报销, 有病往定点医院跑, 路费、餐宿费, 再加上虚高收费等, 花销很大, 即使得到补偿, 但农户也无力承担。

2.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区、镇、村三级医疗机构大部分建于上世纪70年代, 由于投入不足, 年久失修, 加上医疗设施设备陈旧老化, 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参合农民就近看病的需要, 此外基层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也得不到参合农民的充分信任。

(三) 报销机制问题

1. 报销比例不合理。

农户普遍反映报销补偿率较低。医疗费报销的起付线、封顶线不科学。起付线太高, 农民担心小病无受益, 影响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封顶线太低, 农民担忧大病无保障,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补偿服务环节手续过于繁杂。

由于镇合管站没有专职人员, 农民在办理手续时经常碰不到经办人。有过报销经历的农民普遍反映, 出钱容易、拿钱难, 有的要往返走几趟, 耗时耗精力。

(四) 管理机构问题

1. 管理机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缺乏先进的信息管理软件, 人员配备不足, 工作都是依靠单纯的手工操作, 难以提高工作效率, 对有需要开展调查核实的一些工作, 没能及时调查核实。

2. 基层合管办经费不足。

部分镇尚未建立固定的新农合公示栏 (宣传栏) , 未能每月定期把报销情况张贴公示到村屯;此外, 业务用房不足、办公条件简陋, 制约了基层管理机构管理职能的发挥。

(五) 资金制度问题

1. 筹资机制不稳定。

由于新农合筹资采取“农民自愿”的原则, 尽管做了大量工作, 但农民对新农合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此外, 不同类型的农民对合作医疗的需求不同, 这些都增加了每年筹资的难度和不稳定性。

2. 资金运行公开制度未到位。

调查表明, 目前试点镇 (街道) 和有关村对新型合作医疗报销情况没有较好实行公开公示制度, 使得农民群众对政府办的“好事”心存疑虑, 担心监督管理是否有效, 资金是否安全, 制度是否持久, 合管办是否办事公正。

(六) 法律问题

立法滞后, 政策不过硬。

近几年, 虽然国家比较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 但还没有把新农合纳入强制实施的法律范畴, 新农合的法律地位不能得到确认, 因而在认识上有时难以取得共识。为了统一思想, 加大工作力度, 许多地方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 采取签订责任书的形式, 与有关人员的工作实绩考核挂钩, 以此促进基层干部参与合作医疗的组织发动和实施。但是这种行政措施容易受到宏观政策变化、领导人变更、地方中心工作调整的影响, 随意性较大。另外, 新农合实施过程中, 农民、医疗机构和政府三方之间无法建立契约 (合同) 关系, 当农民权益受到侵害时, 申诉无门, 也影响了农民。

四、建议

每个新事物都需要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虽然新农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但只要及时解决问题, 新农合就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 增加培训力度和拓展宣传途径

加强村干部的培训, 使其透彻了解最新的新农合政策。此外, 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 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有专门的人员为农民群众解疑释惑, 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参加合作医疗。严厉打击“冒名顶替”行为, 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保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健康发展。

(二) 进一步完善新农合医疗制度中的医院机制

1. 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杜绝大处方及重复检查等, 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负担, 让参保农民就医得到更多实惠。

2. 进一步完善医疗单位药品采购制度, 逐渐降低并有效控制定点医疗机构的药品价格。

在定点医院设立明白药房、放心药房、平价药房, 尽量使医药价与市场同价。物价部门应加大对医院药品价格的监管力度。

3. 及时调整补偿标准。

根据医疗市场的变化和疾病病种多样性和复杂性, 扩大报销范围, 提高报销比例, 实施新农合大病救助方案, 调动农民参保积极性。使基金既不沉淀过多, 也不出现透支, 以提高农民受益程度。

4. 因地制宜对农村特定群体提供帮助。

如结合计划生育政策, 从尊重女性、关爱女性的角度出发, 对一些农村常见的妇女病检查与治疗、分娩等制定一些特殊的照顾政策。继续在全区开展育龄妇女健康服务活动, 对儿童实行一些免费保健服务等。对当年没有发生医疗费的农户提供免费体检, 这对没有较好自我保健意识的农民来说, 让参合农民体会到好处, 有一定的吸引力, 有助于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保率, 小病不出村, 大病不出区, 从而减少农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三) 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机构基础条件

1. 调整优化农村卫生资源。

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和健全区、镇 (街道) 、村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每个镇 (街道) 至少要保留一所公立卫生院, 每个村至少有一个村级卫生室 (不包括个体诊所)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 逐步配套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

2.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服务质量。

鼓励优秀的医学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卫生院工作, 提高现有医务人员的业务技能, 特别是要加强市、区、镇 (街道) 、村卫生机构纵向业务合作, 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四) 建立健全管理模式和机构

1. 建立广西新农合网络系统。各地合管办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办公。

2. 保障新农合办公费用的发放。

3. 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定时到各县各镇各村抽查, 检查新农合的日常工作情况。

(五) 完善资金筹集及管理

1. 开拓筹资渠道。

增加政府财政扶持力度, 积极鼓励和引导集体资金、社会资金的投入, 如允许乡镇企业为合作医疗投资的资金在税前列支, 或按其投资的数额, 给企业减免一定限额和比率的税收, 提高企业为合作医疗投资的积极性。此外, 积极探索在参合群众中开展多档筹资、多档补偿的运行机制, 以满足不同经济水平农民的需求。如家境富裕的农民个人可以缴纳多一些, 其享受的补偿比例也会相应提高。

2. 确保基金安全和使用规范。

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实行专户存储, 统一管理, 封闭运行。要积极探索由县统筹向市统筹过渡, 把基金盘子做大。对现行的“一县一策”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 形成一两种相对统一的补偿方案, 避免相邻县之间差距太大。建立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各级经办机构对参合农民的就医费用进行跟踪监测, 一方面合理调节参合农民的就医流向, 提高县级以下定点医疗机构的就医比例;另一方面, 要在市、省级医疗机构中设立定点医疗机构, 实行直接减免, 既方便农民就医, 也减少经办机构的工作量。

(六) 建立健全有关新农合的法律体系

立法规范政府和经办机构的管理行为, 以法强制政府作为, 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 完善新农合管理机构政府、医院和农民的利益博弈中发挥法制的协调均衡机制, 切实维护“新农合”制度的公平性。让新农合有法可依, 犯法必查, 保障新农合的有效运行。这对推进新农合的健康有序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 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自宽.中国农村合作医疗50年之变迁[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6, (2) .

[2]宫晓霞.建立和完善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J].农村经济报, 2005, (8) .

[3]王小丽, 谢玉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缺陷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6, (1) .

[4]吴菊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EB/OL].国际在线网, 2006-03.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课题报告[R].2005.

[6]任晓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与问题分析[J].理论学习, 2007, (6)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调查报告 篇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8C041)。

作者简介:侯飞燕(1962-),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药剂学研究。

【摘要】目的:促进基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方法按地方常见疾病调查部分基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对地方常见疾病的治疗,供临床用药选择的范围窄,药物治疗地方常见疾病的品种较少。结论基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应普及推广使用价格适中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品种治疗常见疾病。

【关键词】基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地方常见疾病;药物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为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而提出的一项根本制度,党的十七大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并要求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可及性和服务水平将明显提高。2008年,湖南省新农合制度实施县市区数达到一百多个,覆盖农业人口约4900万人,占全省农业人口总数的96.30%,正逐步从根本上化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湖南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及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水平较为低下。卫生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文化落后造成人们健康素质不高,二是生存环境和人文因素带来地方性疾病高发。如何安全、有效、合理、经济地使用药物是确保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地方常见疾病及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常见疾病

1.1 高血压:与吸烟、大量饮酒、高盐、高脂饮食有关[1-2]。湖南西部地区农村高血压发病主要与大量饮酒、高盐饮食有关。人均摄盐量高,腌菜、腊肉制作使用食盐量多。特别是侗族人群爱吃腌鱼、腌肉,大多数人嗜酒,所饮之酒多是家酿的米酒。农村群众缺乏主动测量血压的习惯,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不高,对高血压临床症状认识不足,导致发生了严重并发症后才发现患上高血压。

1.2 妇科疾病:常见的妇科疾病有妇科炎症(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月经失调、不孕不育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妇科肿瘤等[3]。农村已婚妇女中发病率较高的是妇科炎症。与卫生习惯有关,农村女性大多居住环境不好,洗澡不方便,也没有勤换贴身内衣裤的习惯,有些女性虽然知道自己患有妇科疾病,但因为封建思想,认为是见不得人的事,而未能及时诊治。

1.3 皮肤病:调查中发现皮炎、湿疹、真菌性皮肤病、球菌性皮肤病的发病率较高,特别在夏、秋季节,儿童脓包疮、痱子等皮肤病易发。主要与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有关,没有养成勤洗澡、勤剪指甲的卫生习惯。

2 常见疾病的用药分析

2.1 抗高血压药用药分析:2004年中国高血压委员会颁布了《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中推荐6类一线降压药物: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CCB)、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α受体阻滞剂[4]。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7次报告(JNC7)明确指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为达到目标血压需要联合应用2种或2种以上降压药,起始是否需要治疗取决与基线血压水平,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通常需要3种以上的药物治疗[5]。表1显示,新农合三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医院抗高血压药单药服用率分别为15.31%、18.52%、82.12%,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抗高血压药单药服用比例最大,其中大多数患者单药服用的是寿比山片或复方降压片。虽然复方制剂的正确配伍可达到协同或叠加作用,但不适合高血压患者个体化给药。

2.2 妇科疾病:治疗妇科炎症,妇科外用药物治疗必不可少,不仅使用方便,副作用小,且联合全身用药,可缩短治疗疗程。妇科外用药按照药物剂型可分为栓剂、溶液剂、片剂和散剂。新农合三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医院治疗妇科炎症按照局部给药、局部+口服给药、局部+注射给药方式分布,表2结果显示三者差别不大。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治疗妇科炎症外用药中栓剂使用居于首位,其中克霉唑栓、甲硝唑栓最为常用。值得一提的是,泡腾片在妇科局部用药中具有起效快、吸收完全、不伤黏膜等特点,像双唑泰泡腾片、米可定阴道泡腾片和洁尔阴泡腾片等品种在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几乎还没有得到使用。

2.3 皮肤病:目前治疗皮肤病应用最多的为抗真菌药物、激素类药物、消毒药物等。皮肤病病因多、病种繁、临床表现复杂,给明确诊断带来一定困难[6],因此,皮肤病的治疗需要规范用药。表3结果显示,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治疗皮肤病的给药方式,首选是局部外用给药,局部外用+口服给药次之,局部外用+注射给药比例最小,与新农合三级医院、县级医院治疗皮肤病的给药方式的比较基本一致。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激素类药物和维生素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

3 结论

对地方常见疾病的治疗,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供临床用药选择的范围窄,药物治疗地方常见疾病的品种较少,应普及推广使用价格适中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药物治疗常见疾病。高血压病重在预防,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应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30岁以上首诊患者测量血压,医务人员应免费为农民群众测量血压。开展相关健康讲座和卫生知识宣传,宣传的内容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提高农村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科学饮食。新农合乡镇医院急需与高血压病防治相关的专科医生,基层医生对高血压患者要根据不同的特点选用各类降压药物进行个体化规范化治疗,并对高血压患者做到定期随访管理。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应组织妇女定期进行妇科检查,患有妇科炎症的已婚妇女需要得到丈夫的关爱和配合治疗,男性也应注意个人卫生。基层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应积极承担宣传任务,增强农村妇女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潘恩春.农村高血压危险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06):789

[2] 孙长禄,孙兆青,郑黎强等.辽宁阜新农村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6,28卷.1112-1114

[3]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国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2):1060-1064

[4] 刘元娇,曹来英.新编妇产科疾病诊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93

[5] 代勇.抗高血压药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6):419

[6] 王秀霞,张莹,宋学忠.皮肤科常用药物的应用[J].职业与健康.2004,20(04):132

作者单位:418000 湖南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2、3

416400 湖南花垣县人民医院4

419200 湖南新晃县人民医院5

418000 湖南怀化市第三人民医院6

上一篇:梦到亚运会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海丰县妇幼保健院2011年妇幼卫生监测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