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研报告(共8篇)
关于山西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研报告 篇1
关于山西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研报告
农民的养老问题一直是一项世界性难题,各国在这一政策的制定实施上都在不断探索改善,而对于现今拥有八亿多农民的中国来说要想妥善解决这一问题更非易事。
几千年来,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农民一直依托“养儿防老”和“土地养老”这两种传统的养老模式。而今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多个子女共同承担养老责任的现象逐渐不复存在;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国家、企业大量征用土地,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使得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力不足,导致农村部分耕地荒芜。农民传统的家庭养老、土地养老模式被一一打破。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低于消费水平增长速度,依靠单纯的农作物收入保障农村老人的生活愈发困难。更为严峻的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自2000年起,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占总人口的10%,65岁以上老年人总数占总人口的7%,并且老龄化人口以每年3.3%的速度增长,这说明我国已进入完全型老龄化社会。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处于底层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农民的社会养老已成必然趋势。
一、我国的基本情况
我国于1991年开始在全国探索农保制度。先后经历了“三年试点期”(1992-1994),“三年高潮期”(1995-1997),“三年停顿期”(1998-2000),“两年回升期”(2001-2002)和目前的“稳步推进时期”共五个阶段。我国最初推出的农保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先天性残疾人”,这是因为国家最初实施推广农保时所采用的是商业保险的模式,即主要由农民个人出资,政府
只是给予政策上扶持。这直接导致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农保发展缓慢。后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国家对农保工作的不断重视,农保推广工作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实行“一票否决”制,即对政府工作的评价以农保的开展情况为重要参考依据。各地政府开始加大力度推广农保,迎来了三年高潮期。然而到了1997年,由于包括农保在内的银行保险业务混乱,国家予以清理整顿,致使农保工作在一段时期内处于停滞状态,而且由于农保的特殊性,待其他类型商业保险清理整顿完毕后,农保依然处于泥潭沼泽之中。直到1998年8月,国家机构改革时,国务院将农保职能由民政部划转移交到劳动保障部,“十六大”之后,农保的定性定位逐渐明确,政策措施和工作手段逐年强化,农保工作才得以开始复苏。
农保发展至今,可以说经历了一段相当艰辛的漫途跋涉。总结其曲折的原因,主要是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发展农保有些超前,国家没有足够强大的财政做后盾。而且当时很多国企面临着改革,国家必须优先解决好城镇下岗职工的养老问题,而在此之前城镇职工并未上交养老金,导致国家只能自掏腰包,一亿工人阶级的养老费已经让国家财政捉襟见肘,在那样的窘境下再谈农保就有点不合适宜。此外,政策、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不完善造成农保基金管理不当,某些地区存在内部腐败问题。这些深刻的教训让我们看到农保不能走商业性发展道路,而应回归本质,走社会性发展道路。
二、山西省农保发展特色
山西省从1992年起,开始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和有稳定收入的人群中开展这一工作。2000年全国农保恢复至今,山西省的农保工作一直如火如荼的开展着,走在全国前列,并且形成了自己的五大亮点:一是山西省仅用一
年时间就完成了省市县职能划转移交。二是借当时机构改革之际,积极努力使该省各级农保经办机构纳入了财政预算管理。三是省市县乡级都建立健全农保经办机构,解决了乡镇缺腿的问题。四是出台政策,完善办法,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使农保工作有章可循,强劲发展。五是率先出台新农保政策,惠及百万农民。2008年11月14日,在国家对新农保尚未出台相关具体制度的情况下,山西省率先制定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12月29日,山西省新型农保领导组办公室公布了在全省先行推广的22个试点县名单,新型农保工作在山西稳步深入地推进。今年新农保工作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列入为全省人民办的十件实事和五大惠民工程,当年惠及300万农民,并逐年扩大,用3-5年的时间实现全覆盖,使山西2300万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果。
三、山西省新农保“新”在何处
之所以称“新农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行“个人账户+基础养老金”的制度模式,体现了新农保的本质属性,不同于普通的商业保险。
(二)增加了政府缴费补助和完全由政府补贴的基础养老金,充分体现了政府承担对农民养老的责任。
(三)实行了弹性缴费标准,最低缴费标准由农村适龄居民按不低于本县市区上人均纯收入5%至10%的标准交费,最低缴费标准以上部分由农民根据承受能力自愿选择,体现了多缴多得的原则。
(四)实行纳入财政社会保障专户的办法,有利于基金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实行“全省统一预决算”,利于发挥政府补贴的调控推动功能。
(五)建立了激励机制,多缴一年则增加了一个百分点,切实体现了政府对新农保的鼓励与优惠。
四、新农保现行阶段存在的问题
由于政策制度切实惠民,加之基层部门大力宣传,我们调查所在地农民的参保积极性都很高。据我们了解,目前全省22个试点县(市、区)平均参保率已达到50%以上,其中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已达到80%以上甚至于10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现在新农保的推广实施工作比较顺利,但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虽然新农保政策具有显著优越性,但是在农村仍然有部分农民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支付养老保险金。农民除日常生活所需外,教育、医疗等方面也需要资金投入。对一些困难家庭来说,他们在应对以上支出尚且困难的情况下,只能放弃参与新农保。但从长远角度来看,这一群体的老年生活很可能因为没有保障而面临困难,政府最终又要因此面临新的难题。其次,农民对新农保政策认知不足。虽然政府部门积极进行宣传,但由于大部分时间农民都忙于生产,因此他们中有一部分人对此项政策缺乏深入认识。对于新农保政策的很多关键问题,比如个人账户缴纳标准,新农保经办机构等,他们并不是很清楚。对于外出农民工的宣传也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统计,在已参保人群中,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绝大多数,而40岁以下的青壮年人所占比例很小。40岁以下的适龄人群并不是否定新农保政策的优越性,只是在他们看来,现在投保还为时过早,并且每年为一件尚且遥远的事情支付一定数额的资金让他们觉得不确定性很大,难以掌控。
五、针对现存问题的解决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完善制度,各地区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弹性机制。比如,在收缴个人账户资金时,改变“一概而
论”的做法,不同收入水平家庭选择不同的缴纳方式。经济条件一般或富裕家庭按半年或一年缴费,而贫困家庭可按月或季度缴费,这样就能够避免贫困家庭面临一次性大额缴费的压力,促使更多贫困家庭加入新农保。
(二)运用更为灵活的方式宣传新农保政策。根据农村的生产活动时间,适时选择宣传的重点时期。在宣传手段上多样化,采取文艺表演与宣讲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让农民积极了解相关政策,做到“明明白白参保,高高兴兴出钱”。
(三)参保人群的年龄分布特点不仅反映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正常心理,更潜在反映政府的信用体系不够完善。虽然越早参保实惠越多,但现实是年轻群体参保热情远没有老年群体高。他们普遍表示不知道以后的政策走向,所以不想太早参保。年轻群体对未来的不确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政府能力的不信任。如果政府有强大的信用体系,那么农民对不确定因素的担心将大大减弱,毕竟相比起企业职工、保险经办机构而言,立足改善民生的政府才是广大农民永远最信赖的。因此,政府应坚持树立勤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建立完善信用体系,开展惠民工作,不断赢得民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在适龄人群中全面推广新农保。
年初的金融危机让我国经济遭受了很大的创伤,但正如省厅农村社会保险处张煜处长所强调的:“越是金融危机,越要大力实施推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如果此时放慢农保发展的步伐,对于经济薄弱的农村而言,农民日后的生活将欠缺保障。因此,即使面对困难,我们依然要坚定改革的步伐,只有这样,亿万农民的老年生活才会更加充满希望,老龄化社会加剧所带来的矛盾才会有所缓解,农村经济才能快速发展,和谐稳定的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关于山西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研报告 篇2
一、农村养老已成大问题
养老问题古已有之,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 这个问题正在逐渐变大并且备受关注。那么养老问题何以在当今变得尤为突出呢?首先, 养老观念没有转变, 思想陈旧保守。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 我们一直坚持着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这种家庭式的“反哺”行为缺少法律保障, 稳定性差。其特点是实行按需分配, 以亲情血缘为纽带, 依赖于土地养老, 重男轻女。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 它的出现是可行的合理的, 但随着社会化大分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人们生活的地域由集中变得分散, 生产资料由分散变得集中, 低级劳动力在被机械取代过程中造成大量失业人口, 这些因素使得家庭结构已发生变化, 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单位, 因此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其次, 我省的农业从业人口比重大, 占全省从业人口的69%, 其中从事种植业的农民高达578.5万人, 占到农业从业人员的90.8%。三农问题始终是制约我省持续发展、高效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发展农村经济, 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已成为持续发展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再次,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进城务工人员大批增加, 由此引发了农村中青年劳动力不足, 老年人无人照顾, “空巢老人”逐渐增多的严重社会现象。最后, 旧的农保筹资渠道单一, 保障水平过低, 覆盖面过低, 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后人们对于养老保险的需求。所以基于以上几点, 我们可以看到单纯的靠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中已暴露了它的不足之处, 传统家庭养老的资源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缺口正在扩大, 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受到转变中的人口、观念、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严重挑战, 农村养老问题如何得到合理解决已成为了大的社会问题。
二、试点长治县的农村养老现状
据长治县劳动与社会保障局提供的资料来看, 自2009年7月长治县被确定为山西省第一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以来, 长治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大力投资服务管理设施建设, 基本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险管理体系, 很大程度上给当地农民带去了实惠, 并被评为了全国试点示范县, 且于2010年实行新的养老保险金缴费标准。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不用交保费每人每月能领取55元的养老保险金, 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已达到90%。带着对长治县养老状况的总体认识, 进而到南呈村、北和村、梁家庄等村委会及村民家进行了实地走访。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了一些普遍现象。
(一) 影响参保率的因素
1. 不同年龄段对参保率的影响:
从图表中不难看出, 年龄大的人普遍愿意参保, 年龄低的普遍参保意率低。30岁以下者缺乏养老忧患意识, 更愿将钱投到能获得更大收益的项目上。30到40岁的人多因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情况放弃了给自己交保险, 所以参保率不高。40到50岁的人都愿意参保且有一定的经济来源能负担起保费, 参保率最高。50到60岁的人虽有意愿参保, 但缺乏经济来源, 又不愿给儿女造成经济负担因而参保率不如前者。ÁÁÁÁ
2. 两种投资方式的比较影响参保率。
从表中可以看出, 参保给农民带来的实际收益将大于利息收益, 参保会让利与民。
3. 宣传方式的影响。
在走访中了解到, 县政府为使农户很深入的了解有关新农保的政策, 组织了表演队, 将政策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 到各村进行巡演, 在丰富农户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将政策宣传到村, 提高了参保率。
4. 政策制定对参保率的影响。
从上表的比较中可看出, 梁家庄和庄子河两地参保过程中村集体补贴的并不一样。在《长治县人民政府文件》中没有明确规定集体该如何补助, 只是含糊的说“有条件的乡镇政府要拿出不低于本级预算外收入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参保农民的补助”, 那么什么样的乡镇政府算是“有条件”的, 如何来计算“一定比例”, 百姓们并不清楚, 政府官员也没能说明白。
(二) 参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威胁强制全参保, 农户参保有怨言。
有些大队因为怕完不成参保任务, 以不交保费不发冬季用煤的方式威胁农户强行让其参保, 违背了参保自愿原则, 损害了农户的正当利益。也破坏了干群关系, 影响了政府形象。
2. 制度表述不清楚, 农户参保很糊涂。
在实际的对话过程中, 农户对现行的养老政策有很多的疑惑。例如什么是“有条件的集体补助”, 补助的标准是什么?再如:从农民的表述中发现他们对于保险金保值增值方面的担忧, 如何有效克服通货膨胀率是农户参保犹豫的一大因素, 而这点政策中并没有明确写出, 只有村干部的口头保证。政策表达不清楚、表述不全面, 造成农户不愿参保, 糊涂参保。
3. 政策制定不完善, 农户参保有漏洞。
在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中看到, 新农保政策虽然较之旧农保扩大了覆盖面, 但是仍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如: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的参保以及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参保方案就不全甚至缺失这方面的制度规定。再如:对于入城上学的学生如何交保的问题各村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不同的, 有些存在制度上的重叠。
4. 执行机构不健全, 参保过程有疏忽。
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 保费的缴纳都由各村的会计完成, 并没有专门的人员或另加辅助人员完成此项工作。这样间接导致参保过程中出现一些工作过失。如:有的大队将多户农民的年龄登记错, 致使本来已到60周岁的老人仍然不能享受国家给予的补贴, 还需要交保费, 引起民怨, 在走访当地政府核实信息时他们在工作时间又不在岗, 给当地农户找政府办事带来了不便, 损害了政府公信度。
5. 同在一村不同队, 参保待遇不相同。
在实地调查中, 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即使在一个村中, 参保所享受的待遇也有所不同。有的大队有煤矿, 大队就给每个参保户100到50元不等的补助, 有的队没有煤矿, 也没有乡镇企业, 就不给农户参保补贴, 这样不成文的规定使得同在一个村的村民在参保的同一件事上得到不公平对待。制度制定过程中考虑的不周到导致了社会不公平现象出现。
三、从长治县所反映出的问题看农村养老政策中的不足
1.制度残缺, 政策覆盖面不广。保增长、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是新养老政策的基本要求, 但由于制度建设方面的缺失, 致使这项惠民政策无法惠及享受政策优惠的人。五保户、进城务工人员、农村低保户这些社会更应该给予更多关心的社会弱势群体却没有在农村养老制度中有明确规定。
2.各主体之间责任模糊。首先表现在:政府、个人权责不清。政府到底在养老金的缴纳中占多少比重, 除去明文规定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养老金缴纳中的比重, 地方政府在明文规定外的非规则操作该如何处理对待。其次, 因为政府边界不清直接导致市场在资金运营管理、养老服务供给以及发展补助性保障制度方面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导致行政运营的低效率高成本。
3.养老保险制度的配套制度不健全。至今仍处于地区分割、机制缺失、配套改革滞后状态。首先, 我们进行渐进式改革, 走试点经验推广的道路, 已近形成了新的路径依赖, 使得地区之间的经验难以统一, 只试点不推广或难推广使得政策之间难以统一, 地区间分割难以融合。其次, 改革初期, 我们只将养老制度看做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服务和为市场经济改革服务的附属机制, 从一开始就处于跟着经济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步伐走的被动状态, 使其难以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正常发展。
4.缺乏全局意识, 导致体系残缺, 安全漏洞与交叉重叠现象并存。如在处理农民工与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金缴纳上就存在着制度重叠不清现象。
四、对于现存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
1.理顺关系, 使政策真正惠及全体成员。理顺关系就是要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个人的关系。使得参保过程中权责明确, 不再出现同一地方不同队享受不同参保待遇的不公平非正规化操作。
2.完善制度, 强化保障项目间的协调性, 明确模糊概念边缘人群的权责关系。保障项目间的协调性就是要将各类人群考虑到参保范围内, 不再有政策缝隙, 全面惠及百姓。统一政令给予边缘人群政策保障。
3.改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的大环境, 提高重视度, 不再作为改革过程中的经济附属品。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 使农村社会保障系统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
4.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特殊处理区别对待。农村养老政策在考虑全局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个别群体的个别需求, 制定明确的例外原则。
总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兼顾社会的公平, 使全体成员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参考文献
[1].长治县关于缴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的说明
[2].长治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宣传资料
[3].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 (试行)
[4].李银河.生育与村落文化一爷之孙.文化艺术出版社
[5].王德高.社会保障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6].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
[7].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经济管理出版社
[8].宋健.中国农村人口的收入与养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关于山西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研报告 篇3
一是领导重视,健全机构。凭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保试点工作,成立了新农保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把新农保工作列入2010年度为民办实事之一,按照《广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规程(试行)》的要求,初步建立了市、镇、村三级新农保经办机构服务体系。
二是落实经费,部门联动。凭祥市将新农保所需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新农保各项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2010年获得各级财政补助资金1169万元,其中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三级地方政府缴费补贴资金198万元,凭祥市在中央财政补助每人每月基础养老标准55元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再增加25元,基础养老金达到每人每月80元,同时将边境0-3公里内的边境农村居民31000人列入低保对象,参加新农保选择最低档次缴费的,给予缴费补贴每人每年50元。凭祥市加强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三是广泛宣传,服务到位。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新闻媒体对新农保政策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新农保试点工作动态和先进典型。深入镇村开展专题宣传活动,举行新农保试点工作启动仪式和集中发放仪式。如举办以宣传新农保政策为内容的山歌比赛、领取新农保待遇农村老人谈感受的村头座谈会等。印发宣传资料,让群众了解新农保,帶复印机、电脑等办公设施进村入屯,为参保农民办理参保手续,确保符合领取养老金待遇的农村老人在办理申领手续1个月内就可以领到养老金。
新农保制度改变了几千年来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方式,让农民有了养老的主动权,深受农民的欢迎。笔者认为,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是从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际需要出发,加快试点步伐,最大限度地缩短试点期限。就崇左的实际情况看,截至2010年,崇左市全市总人口241.96万人,农村人口201.18万人,今年要把宁明、龙州、大新3个边境县纳入新农保试点县,提升国门形象,2013年全市所有县建立新农保制度。
二是科学设置个人缴费标准。基数要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挂钩,既要考虑参保人承受能力和责任,又要考虑政府负担。因此,应当设定最低缴费和最高缴费标准限制,低限考虑个人承受能力和责任,高限考虑政府负担。最低缴费标准可设定在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0%左右,国际上关于养老保障投资有个“双10定律”,即个人收入10%,家庭收入10%。农民人均纯收入10%,远远低于“双10定律”的10%。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定比例作最低缴费标准,最大好处是能较好地解决养老金自然增长的问题。
三是进一步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水平。养老金给付水平应该根据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决定,同养老金替代水平的测算结果与维持一个农村老年人现在生活所需费用水平进行比较,替代率为50%是比较合适的(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是60%)。中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的比例为30%左右,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的比例则普遍高达40%-50%。中西部地区财政能力有限,是新农保制度建立的难点。中央财政按照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养老保险的保费补贴予以分担,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
四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础管理平台建设。新农保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有其长期性、艰巨性和高度敏感性的制度化特征。应立足于构建长期稳定运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基础管理平台,在经费投入、人员编制、办公场所、信息网络建设、外部服务支撑等方面进行规划布局,加快基层农村社保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新农保基层平台的建设,应当在机构名称、信息化平台、办事规程、政策宣传口径上保持基本统一。完善新农保的金融服务与金融支持,逐步规范统一,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加快新农保金融支持的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和服务创新。
关于山西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研报告 篇4
2010—2011学年寒假社会实践
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新农合社会调查报告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级:经济10 03班
共青团西南科技大学委员会拓展实践部制
一、前言: 暑假期间,我在网上调看了大量关于新农村合作医疗
保险的资料。了解到我国近几年来关于农民保障制度所做的一些成就我决定利用寒假对我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进行简单调查。我于2011年7月23日到乐山市中区安谷镇卫生所以及周边乡镇简单做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调查问卷,查阅了关于新农合的知识,分析了农民对医疗保障的主要看法。现将此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正文
(一),: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我国农民自己创造的互助共济的医疗保障制度,在保障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所普遍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本,不仅在国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而且在国际上得到好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预计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及省政府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意见有关精神,农民大病统筹工作改称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筹资标准不能低于30元/人,其中县财政补助10元,乡镇财政补助5元,农民筹资15元。归纳起来是筹资提高,政府补助多,农民受益面大,为患大病的农民建立了保障,2011年医改任务责任状称最高给付额不低于50000元。
(二),建设新农合的意义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经济的发展并没有给农民在看病问题上带来太多的实惠。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的2%。就这仅有的2%的医疗资源,其80%都集中在城市。从1998年到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2.48%,但医疗卫生
支出年均增长11.48%,后者的增长竟然是前者的近五倍。据有关媒体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在广东那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有40.08%的群众有病未就诊,23.35%的群众应住院而不能住院。另外,我国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基本上处于“空白地带”。疾病,像一把利剑挂在农民兄弟的头上,“看病难、看病贵”是目前中国农村比较普遍的现象。“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将进一步加剧,要使这一转型能够平稳推进,整个社会需要构建严密而可靠的安全网。因此,农民的医疗卫生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问题本身,解决农民的看病难,不仅仅是尊重农民起码的生存权的问题,更是建设公平、公正的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解决农民的看病难?回顾历史,我们曾经解决过这一问题,而且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1993年世界银行年度发展报告《投资与健康》指出:“直到最近,(中国)一直是低收入国家的一个重要的例外„„到上世纪70年代末期,医疗保险几乎覆盖了所有城市人口和85%的农村人口,这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举世无双的成就。”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农村人口还占全国人口80%,但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岁提高到了68岁。专家们承认,这种健康业绩的基础,是在“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资源配置大格局中,辅之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网络、遍布每个农村社区的土生土长的“赤脚医生”队伍和合作医疗制度的“三大法宝”。因此,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发展农村合作医疗,是新时期建设新农村题中应有之意,是非常必要的。
(三),历史弊端
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小病挨、大病拖、重病才往医院抬”的情况司空见惯,目前因因病致困返贫现象严重,农村需住院而未住者达到41%;西部因病致贫者达300—500万。农村的贫困户中70%是因病导致的。自1985年以来,虽然农村居民收入也在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城镇居民。剔除物价因素,1985—1993年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3.1%,而同期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5%,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速度为9%。1988年以后,农村居民实际收入稍有增长,但与此同时,农民医疗支出大幅上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2002年前三季,农村人均医疗支出42.82元,与上年同期37.69元相比,上升了13.6%;其中医疗卫生保健人均支出19元,已接近上年人均全年支出20.2元。2000年人
均全年压疗支出45.41元,2008年历史最高为100.11元,2009年为101.65元,10年间增长了2.52倍,而10年间农民纯收入增长也仅是2.52倍。而且在全国的保障制度中,农民被排挤在保障体系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有相当部分社会保障的内容将整个农村人口排挤在保障体系以外。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多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承受能力弱,相对于城镇社会保险改革进度而言,农村社会保险仅局限于部分富裕地区试点阶段,家庭保障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以医疗保险为例,我国当前进行的医疗保险改革不同于发达国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它不是全民医保,而只是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改革,目前是解决公费医疗负担过重问题,保障基本医疗服务。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虽然曾在农村被广泛实践过,但几经周折,最终由于各种原因而解体。
(四),实施中的一些问题
1、社会满意度低
社会保险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一种社会保险,受益的农民和政府补助资金来源的纳税人的满意度对其成功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调查中发现一些农民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基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低,农民了解不深,怕政策有变,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等的考虑。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不满主要是因为保障水平低,参加和理赔程序繁琐等。此外政策不公等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满意度低。
2、障水平低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大病统筹兼顾小病理赔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这个定义显示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的而门诊、跌打损伤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这项规定使得农民实际受益没有预想的那么大。
3、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不到位
现有的宣传多集中在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表面好处上,没有树立起农民的风险意识,也没有体现出重点,没有对那些不参加的农民进行调查,使得宣传大多停留在形式上。许多农民并不真正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义,他们仅从自己短期得失的角度考虑,由于自己身体好,生病住院的概率低,没有必要花那个冤枉钱。还有一些农民认为它跟以前的义务教育保证金一样,最后被政府骗走了,认为是把自己的保险金拿去补偿别人了。宣传也没有把具体的理赔标准发给农民,使得他们在理赔时,看到那么多药费不能理赔一些农民有被欺骗上当的感觉。
4、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登记、理赔程序过于繁琐
首先,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登记程序繁琐。其次农村合作医疗的理赔程序也很繁琐。城镇居民的医保都是可以拿来抵押一部分医药费的,可以直接在卡上交医疗费的,事后再来结算。国外的医疗保险更是让医院、医生与保险公司而不是患者发生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有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要农民先垫付,这样如果一些农民借不到钱还是看不起病,然后持着有关手续到合作医疗报帐中心申报,最后又要去信用社领钱。有的村庄离报帐中心和信用社很远,来回的车费都比较贵。繁琐的登记、理赔程序增加了农民许多不毕业的麻烦,降低了农民的满意度。
以上都是我在大量阅读了相关资料后,结合工作中和调查中了解的一些实际问题。对此次全国性的医疗保障制度的一些看法。在此次的暑期实践中工作的同时我也深深的被打动着,我国对三农的重视。近几年来国家一步步的免除了农业税,学费,还有现在进行中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听卫生室的护士说现在好多种疫苗也是免费为儿童接种的。顺便提议一下,我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个弊端:医生拿过来让我录入电脑的纸质联单都是很复杂的多张联单。我觉得既然已经录入电脑保存就不需要浪费大量的纸张来开四联单了,一张存单就可以了。对此医生也甚感烦琐,毕竟在惠民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环保。
三、参考文献:1,.cn 中国医药网2,3,乐山新闻网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调研 篇5
(景德镇陶瓷学院 工商学院 09国贸专业 1 班级 姓名 沈军)
摘要:本文是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村居民的影响。关键词:新型 农村 养老保险制度 影响
为进一步总结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经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农村社会保险司课题组对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特别是中日合作项目8个试点地区近一年的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试点的背景、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政策建议报告如下: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背景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工作是根据国家“七五”计划要求,从1986年开始探索,1991年进行试点,逐步开展起来的。农保的主要做法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采取个人账户基金储备积累的保险模式,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基金以县级为平衡核算单位,根据国家政策规定管理运营(目前主要是存银行和买国债),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期实行分段计息;参保人满60周岁后根据其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本息和平均余命确定养老金发放标准;在工作方法上实行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相结合。
在中国农村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起点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较大、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根本改变、农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受财力的制约等特定国情下,中国政府有关方面对在中国农村要不要建立、能不能建立农保制度;是发展商业保险、还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问题上一直未形成共识,加上农保政策和制度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致使多数地方这项工作基本处于停顿和等待观望状态,而目前参保农民则以年轻人和东部发达地区为主,中西部地区农民尤其是老年农民基本处于无保障或低保障状态。
按照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
11:23:29 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为提高中国农民社会保障水平、缓解农民因老致贫、因老返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中国许多地区开始积极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结合中日合作“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与管理规范研究”项目的要求,在总结近几年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中日双方从2006年1月起,共同选择在北京市大兴区、山东省烟台招远市、菏泽市牡丹区、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安徽省霍邱县、山西省柳林县、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云南省南华县等8 个县市区,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
二、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进展情况
从1998年开始,中国政府针对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和政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方面,认真按照整顿规范农保工作的部署,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基金监管、摸清基金底数,认真纠正违规行为,加大力度回收有风险的基金,两次下调农保个人账户计息标准,修订农保财务会计制度,并区别不同情况,稳步推进整顿规范工作,从多方面完善现行农保制度。另一方面,立足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从实际出发,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分步推进、农民自愿的思路,在有条件的地区和群体中积极探索建立农民参保补贴制度,积累了对农保的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基金投资管理和计发标准进行改革与创新的经验,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整顿规范和创新制度同步协调推进,主要通过改革创新制度、规范管理、提高基金资产质量、扩大制度覆盖面、提高农民保障水平的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路子。即在坚持农民自愿和个人账户的基础上,政府通过实行缴费补贴、基金贴息、待遇调整、老人直补等多种参保补贴方式,建立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多元化筹资机制,引导扶持被征地农民、农民工和务农农民参加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办法。
11:23:29 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新型农保制度的工作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
一是开展工作的地区和参保人数在连续7年下滑后,呈现出回升势头。到2005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00个县(市、区、旗)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保工作,5442万农民参保,有301万参保农民领取养老金,积累保险基金310亿元,当年支付养老保险金21.3亿元。人均月领取养老金59元,为实现农村的小康社会目标和农民“老有所养”的社会理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目前全国已有浙江等17个省级政府或部门出台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文件,探索建立适合被征地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取得明显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到2006年底,预计将有1000多万被征地农民被纳入基本生活或养老保障制度,筹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基金1000多亿元。
三是探索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取得一定的进展。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并能够与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要求,山西省、北京市、福建省等地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了相应的农民工参保办法,如山西省提出了“一厂两制”的乡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工作思路,即城镇户籍职工参加城保,农村户籍职工参加农保,并制定了可行的参保办法和业务规程。
四是指导和推动不同地区以多种方式开展新型农保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2006年初,根据《关于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分类指导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农保试点工作:一方面,指导北京、江苏、山东等有条件的地区,以缴费补贴的方式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与农民参保补贴制度,建立覆盖全体农民的新型农保制度。在江苏省苏州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已经达到91%,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另一方面,结合中日合作项目的实施,选择了北京大兴区等8 个县区,通过开展“粮食换保障”、个人帐户基金借支、保险证质押贷款、基金贴息、3
11:23:29 龙头企业资助农民参保免税等多种形式的试点,初步形成了稳定的支持农民参保的政策和资金来源,建立起了引导、扶持和激励农民参保的机制,初步探索出了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套现实可行办法。
五是开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信息系统,为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农民参保的需要,降低农民工参保和保险关系异地转移接续的成本,加强帐户管理,提高管理效率,缩小城乡差距,目前已经完成了系统开发的需求调查、系统原型设计,系统开发,并已在安徽等7个省市投入试运行。
三、中日合作试点地区新型农保制度试点的基本情况
(一)试点地区的基本情况
2005年,各试点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北京大兴区(7405元)、山东省烟台招远市(5709元)、菏泽市牡丹区(3135元)、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4447元)、安徽省霍邱县(2298元)、山西省柳林县(1980元)、四川巴中市通江县(1754元)、云南南华县(2081元)。8 个试点县区分布于东部(4个)、中部(2个)、西部(2个)。其中,北京大兴区、山东省的烟台招远市属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试点工作启动较早,工作有一定的基础。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福建南平市延平区位于经济发达省市的相当落后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该省市的平均水平,其他4个地区都是国家级贫困县,工作基础较差。虽然8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比较大,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工作均于2006年1月开始启动,都不同程度取得了进展。
(二)试点的主要成效
2006年1-11月,各试点地区参保人数如图1(参保人数图)和图3(新方案实 4
11:23:29 施效果图)所示,北京大兴、山东招远、荷泽牡丹区、四川通江等地参保人数增长较快,分别增长6876人(增长幅度14.83%)、23000人(增长幅度22.55%)、10600人(增长幅度13.18%)、11000人(增长幅度52.38%)。尤其四川通江地区,虽然地处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是新增参保人数过万人,增幅过半。另外其他地区参保人数也有一定增长。
从图2(基金积累情况图)和图3(新方案实施效果图)各地基金积累情况看,2006年基金积累都有较快增长。从绝对额增长上看北京大兴(基金增长31178万)、山东招远(基金增长23600万)、山东荷泽(基金增长1352万)、福建延平(基金增长1850万)、云南南华(1000.5万基金增长)都有超过1000万的基金增长额。从相对增长来看,山东招远(增长28.96%)、山东菏泽(增长22.24%)、安徽霍邱(增长17.62%)、四川通江(增长38.10%)都有超过15%的基金增长比。
从基金规模和人均基金积累额来看,由于各地经济条件差别较大,基金规模和人均基金积累额有都有较大差距。总体看,东部地区要高于西部地区。如图3(人均基金积累额)所示,北京大兴(人均5856元)和山东招远(人均1888元)人均基金积累较高,其他地区人均基金积累则相对较低。这一方面与各地经济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各地农保工作开展时间长短和政策措施的力度也有一定关系。
(三)试点的主要创新
1、建立参保补贴制度
试点地区从实际出发,以缴费补贴、贴息等多种方式建立了农民参保补贴制度,形成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多方筹资机制。但各个试点地区因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力的不同,在政府补贴和集体补助的力度和方式上也有所区别。各地具体补贴方式和补贴金额如下表1-1所示:
11:23:29 1-1 试点地区补贴方式及金额一览表
试点地区 补贴方式及金额
招远市 市财政补贴于2006年启动,2006年补贴200万,“十一五”期间每年递增10%;有条件的镇、村也要求予以适当补贴。
通江县 每年按上年末养老保险基金积累总额的2.5%对参保农民进行补贴,其中2%记入参保人员个人帐户,0.5%纳入农保专项调剂基金管理,用于弥补社会保障基金支付缺口和提高农民养老保险待遇。从2003年起,对连续任职3年以上的在职村三职干部每人每年补助100元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对被征地农民按照征地规模实行参保补贴,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乡村医生、教师等特殊群体都制定了不同的补贴政策。
南华县 凡在覆盖范围五年内达到最低缴费标准的人员按每年缴费数的10%给予补助,将同期补贴资金划入其农保个人账户;另一方面县乡农保经办机构的全部费用纳入财政预算,政府承担了管理成本。省政府拨付25万 元启动经费,州政府准备拨付300万 元给参保农民实行定额的直接补贴。
菏泽市牡丹区 2006年补贴金额100万元,十一五期间逐年递增。补贴额按投保人情况测算确定,政府逐年补贴。以趸缴方式缴费的,将趸交金额按以后每年界定的缴费标准折合补贴年限,逐年给予补贴,当领取养老金后,余下的折合年限不再给予补贴。有条件的乡镇和村按一定比例对适龄参保人员给予补助。自2006年起,在三年内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达到规定缴费标准的,除享受正常政府补贴5%外,区政府再给一次性的补贴奖励。具体补贴奖励标准为:2006年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再给予本人5%的政府补贴奖励,合计补贴10%。
关于山西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研报告 篇6
调查时间:2012年02月16日至20日
调查地点: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冬妹村、萝卜寨村、董箐村
调查对象:各村寨农民及外出务工人员
调查目的:了解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部分村寨新农保的实施及参保情况 调查人:
一、调查背景
自2009年,贵州开始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来,贵州将新农保试点工作作为“十大民生工程”和重点考核目标,围绕制度建设、加强干部培训、强化政策宣传、积极推动县乡平台建设及构建全省统一的信息系统等方面开展工作,目前已实现省市县乡四级联网的服务网络和经办力量,最大限度地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得到优质服务。截至目前,贵州已有73个县实施新农保试点,覆盖率达到77.5%,新农保参保人数已达330万人,综合参保率为70%,其中60岁以上参保并领取养老金人数达到95万人,参保率为83%,发放养老金6.57亿元。
二、基本情况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党中央、国务院继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直补和开展新农合之后的又一重大惠农政策。贞丰县于2010年9月20日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列为全国第二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成为2010年贵州省10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之一。贞丰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总人口38万,80%以上是农业人口,在这当中,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占10%,农村年轻人的赡养压力比较大。贞丰被确定为试点县后,为了让全县广大农民群众明白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义和作用等,形成自觉的行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以及宣传栏、宣传标语和宣传单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加大对什么是新农保、建立新农保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参加新农保具体有哪些好处和作用、如何参加新农保等让群众应知的有关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做到参保的好处讲透、政策讲准、办法讲清、程序讲明,使新农保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明白和理解得到的实惠,知道自己永远不吃亏的道理,从而自觉主动地参加投保,享受国家的惠民政策。
三、调查情况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者相镇新农保的实施情况及参保情况,我除了在本村进行调查外,还在其他的两个村寨对少数人也进行了调查。
在对本村进行调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情况,令我感触颇深。在对本村一户人家进行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实现老有所养是多么重要,对于一些困难的家庭和特殊的家庭来说,国家在他们老后能够使其安享晚年,给予他们生活上物物资的补助显得尤为重要。我调查的这一家,只有老人自己一个人,老人年纪已经66了,劳动力已经逐渐丧失了,老人还有一个女儿,不过这个女儿已经嫁人了,只是偶尔回来看看,再说女儿嫁的家庭也不宽裕,我去调查的那一天,老人的女婿也在,由于老人年纪已经很大了,不在调查之列,所以我进而想问问她女婿,可是老人女婿说他只是暂住,不属于我们这边的人,故而不愿意接受调查,所以我就问老人一些问题,和老人聊了一会儿,在闲聊的过程中,我问老人是否已经享受了每月55的养老保险金,老人说没有,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女儿没有交新农保,所以老人就不能享受,我问她女儿为什么没有交,她说因为没有钱。通过这个事,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再没有钱也不可能连一百元也拿不出来吧?这是子女的不孝还是因为经济很困难?这个是很值得深思的问题。对于有子女,但是子女又没有能力完全赡养父母的人,国家应该怎么办?
在对其他两个村寨的调查中,只调查了几户人家,可能数据并不是很能反映这个村的具体情况,但也能反映一些问题,对于了解本县的新农保实施情况还是有所帮助。在调查的过程中,有的被调查对象是外出务工人员,他们的号码在他们外出打工后就会换掉,所以可能回访不了他们。由于所调查的村子是少数民族村寨,被调查的人中很多都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他们只会说民族语言。也就是说他们很少与外界联系,除了要到镇上买东西外。而且这些地方的交通真的很不方便,特别是董箐村大湾组,他们处于大山的包围之中,要翻山越岭才能到达,人走着都很困难,何况他们还要拿着东西到镇上去卖或者是从镇上带东西回来,他们几十年都是这样,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有多艰难。每调查一次,我就会有很多的感触,农村地区的生活真的很艰难。
四、调查分析
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人的文化程度都是文盲,只有少数人是上过小学或者是初中的,由于文化水平低,所以农民基本上没有什么技能,即使外出打工,也都是从事体力活建筑行业,搞钢筋混凝土,工资不高也情有可原,即使最高的也就是一年能赚到2万的毛收入,而且那是全家几个一起外出的结果。
现在在农村,务农所得的收入,已经远远跟不上物价上涨的水平,农民的生活质量正在下降,生活水平实质也是下降的。加之农村之女较多,也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很多人家里的情况是很不乐观的。这使得他们对养老这个问题很敏感,有的人认为国家出台这个政策,是对他们能都老有所养吃的一颗定心丸,但是,仅仅只靠每个月这点养老金,可能远远不能解决养老问题,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国家能够加大基础养老金的额度。
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得农村劳动力的经济收入不高,这遏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农村的生活水平徘徊在温饱线之上而已,很难使得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成果。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培训的必要性,身无一技之长,很难改变现在的生活状况。如果政府能够为农村人口提供一些就业岗位,使得山区的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从事另外的行业,相信收入肯定都会是务农收入的几倍,这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可以让一些新型农民把那些土地承包起来大规模的进行经济作物种植或果树的种植,如果做大了还将带动一些列的产业的发展,又将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岗位,将会形成良性循环。
政策认知度这一项调查的数据显示,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大家在对政策的认知度上都不高,对政策不了解。只是知道每年要缴纳费用,费用有八个档次,到了六十岁就可以领钱,这是被调查的大对数人的认知,至于新农保更多的信息他们都是不知道的,知道的都是少数人。由此可见,新农保政策在宣传的过程中肯定困难重重,如何用更有效的方法把政策无误的传达给农民,这是一道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还好,缘于村干部的努力,农民们都参加了新农保,无论他们现在对政策了解多少,以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清楚的。
参保行为选择这一项的调查数据显示,几乎所有的人都参加了新农保,原因则各异,有的是为了自己以后养老,有的则是为了家里老人能领养老金,这是两个最为主流的原因。关于缴费标准,则是所有的都选择缴纳100元这一档,按问卷上所列举的原因恐怕都不是很准确的能反映,在农村,农民的收入本来就不多,加之家里的开销也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这个物价飞涨的时候,农民仅靠那点微薄的收入能做什么呢?一项一项的开销已经让家里的经济压力很大了,这个政策虽对农民有利,但是农民能负担的也只是100元这一档。另外,农民基本都是很难有闲钱的,根本没有余钱存在银行,这个问题是很严重的特别是在遇到需要
用钱的时候就会无所适从和手足无措,这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手里没有资金,什么事都是做不了的。
政策评价这一项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村,村集体没有为个人缴费提供资助,其他经济组织和社会公益组亦然。由此可见,我们很多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并不强,他们只知道为自己的企业盈利而已,他人的事则好像和他没有任何关系,由小及大,如果所有的企业都这么没有社会责任感,很难想象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将来会朝什么方向发展。由于本县的经济比较落后,加之本县的企业也是屈指可数的,而且每年的营业额也是不容乐观,自然无暇顾及其他。目前试点发放的这点养老金基本上是只能解决老人养老问题的小部分,其实,这是毋庸置疑的,在物价水平这么高的今天,55元的基础养老金可以说是杯水车薪,然而,这个事情是急躁不了的,只有循序渐进,慢慢探索,才能制定适合当地的具体政策,如果急功近利,想要一蹴而就,则可能弄巧成拙,导致一些不好的后果。对养老金每月要多少才合适这个问题上,很多人都选择了300-400,400—500,500-600这几个档次,但是,我们要看到,好的政策是会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的,多少才合适,这个也一样要根据物价而定,惟其如此才能使养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于政策要缴纳15年的费用,很多人都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是国家的政策,是从全局出发和考虑而提出的,不是为了某个人而制定的,所以大家都还是很认可的,只有部分还是不能接受。当问及新农保中哪里需要改进,就有两种不同的呼声,一种是说基础养老金太少,另一种就是说周期太长。这个问题可能还是需要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解决,综合国力上升了,经济发展了,我们才有足够的财力来解决养老问题。问及对政策的满意程度上,很多人都是持满意的态度的,从免农业税到发放低保,农民一步一步在受益,都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实惠,对于国家的惠农政策,他们不会再有所怀疑,只有少数人不清楚,这或许是不想评价这个政策。
流动人口这一项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家外出打工的时间都是6-12个月,打工地点都是省外,从事的行业无非是建筑行业和进厂这,收入则是在1001-2000这个区间,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什么呢?这说明农村外出劳动力外出打工只能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或长时间劳动为主,这都是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故而只能靠此谋生。要使我们的农村经济发展起来,就要改变一下这种格局。外出务工人员听说新农保无外乎两种途径,一是听家人说及,二是村干部宣传。这也充分说明干部的尽责和家人的关心。
五、建议及对策
(1)针对农村劳动力外出都是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而且工资水平也比较低,为了使其工资水平能更高,掌握一些必要的技能,政府应该提供一些技术培训。
(2)鉴于农村对新农保政策的认知度较浅,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人知道新农保政策,人人参加新农保政策,以便以后新农保政策惠及人人,使得老有所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立法研究 篇7
为了解决农村的养老问题,我国从2009年起开始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工作,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新农保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更是国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产品均等化的重大举措。目前,研究新农保的成果很多,但鲜有专门探讨新农保立法方面的论文。由于新农保立法是一个与新农保密切相关的问题,具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新农保要保持可持续发展,对其进行立法是一个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立法是由特定的主体,依据一定职权和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法的活动,其直接目的是要产生和变更这种特定的社会规范”[1]。在我国,立法包括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除了特别指出之外,本文所指的立法为中央立法。
一、新农保立法的必要性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只是在一些相关法律中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做了零散的规定。自新农保试点以来,起主要作用的是国务院的规范性文件《指导意见》,该文件是全国新农保试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实际上起到了法律法规的作用。但随着新农保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指导意见》的局限性日渐显现出来,新农保立法的必要性日趋强烈。
1. 立法可以提升农民对新农保的良好预期。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一直是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条例加以引导,实行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由于政策条例不具有法律效力,其结果是制度的随意性增大,容易随着经济、政治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立法的滞后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正常运行,而且使我国在农村养老保险方面取得的部分成果也很难从制度上给与巩固,会使国家政策的民众信任度降低”[3]。根据笔者对新农保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由于新农保是个新生事物,部分农民担心中央的政策将来有变而导致养老金不能及时足额发放,对新农保缺乏良好的预期。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加强宣传工作之外,关键在于加快新农保的立法工作,以法律的权威性、普遍适用性、稳定性来提升农民对新农保的良好预期,给广大农民吃下“定心丸”,打消广大农民的顾虑。
2. 立法可以明确新农保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农民的养老问题重视不够,加剧了城乡的二元结构,影响了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和谐。新农保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关系到几亿农民的晚年生活保障和城乡基本公共产品均等化的进程。新农保的实施显示农民养老问题已经纳入了社会全面进步的国家战略考虑之中,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于这样一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国家行为,通过立法将其长期化和制度化,可以明确其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 立法可以为新农保提供基本的法定标准和法律制度框架。
法律制度因其公正性、严密性、可操作性比较强,在社会生活中起到的法定标准和基本框架作用无可替代。新农保立法可以为新农保提供基本的法定标准和法律制度框架,确保新农保的健康发展。这种基本的法定标准和法律制度框架不同于政策标准和政策框架,它以法律的形式统一规定新农保的基本原则、实质内容、筹资机制、支付条件、待遇水平、运营方式、监督管理及法律责任等内容,从而为新农保的有序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4. 立法可以妥善安排好不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衔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逐步构建,不同制度之间难免存在非协调性。目前,新农保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险、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农村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之间存在着某些重叠和冲突,这些重叠和冲突最终必须依靠立法作出相应的规定,从而在制度安排的统一框架内得到比较完善的解决,实现农村不同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良性衔接。
5. 立法可以为我国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权的实现提供法制保障。
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农民的社
会养老保险权利加以明确的规定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遵守的一个原则。2009年以来,虽然我国的新农保依靠各级政府的政策指导,取得了不少经验和巨大的成绩,但政策毕竟不同于法律,政策缺乏稳定性和长久的约束性,不利于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权利的实现。因此,我国应当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通常做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将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权利法定化,从而促进和保障我国广大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险权利的实现。
二、新农保立法的法理基础
新农保立法的法理基础是指客观存在的,能够从根本上对新农保立法起到基本支撑作用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理性,笔者认为新农保立法具有如下法理基础:
1. 老有所养是新农保立法的伦理基础。
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篇》),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还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从孔子、孟子的上述言论来看,老有所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在古代也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虽然如此,但中国几千年以来并未建立社会化的农村养老制度。1951年新中国颁布《劳动保险条例》,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但是当时对城市居民实行倾斜政策,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被纳入社会保险之列。自此以后,农民一直被排除在正规的社会保险制度之外,农民的养老问题沿袭传统的路径,以家庭和自我保障为主,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养老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基于以下原因,农村的养老问题逐步显性化:第一,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严格执行,使得我国农村家庭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第二,虽然农村的生育率高于城市,但农村青年向城镇的大规模转移,大大削弱了农村家庭的传统养老功能,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遇到了无法逾越的障碍;第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步入人口老龄化阶段,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人,占总人口的13.26%(1),而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表明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已经达到15.4%,比全国13.26%的平均水平高出2.14个百分点,高于城市老龄化程度(2)。总的来讲,农村核心家庭增多,家庭代际养老功能弱化,农村老年人口急速增加,对传统的老有所养伦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必然要求政府维护老有所养的传统伦理底线,建立相应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保障农村居民晚年基本生活的需要。
2. 农民社会保险权是新农保立法的权利基础。
社会保险权的内容比较丰富,包括养老保险权、工伤保险权、失业保险权、医疗保险权、生育保险权等子权利项目。在社会保障权的体系中,社会保险权是最核心的一种权利,可以将其称为“最核心社会保障权”。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社会保险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中,年老、疾病、失业、伤残、生育等社会风险对劳动者个人的影响加剧;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家庭逐渐核心化,个人依托家庭抵御社会风险的可能性严重降低。在这种情形下,社会保险权逐步成为劳动者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关键性权利。需要指出的是,农民社会保险权的实在化与两个背景有关。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的市场化和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作为市场主体参与各种市场经济活动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农民实质上已经成为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参加者。二是社会保险法由作为劳动法体系的组成部分转向作为社会保障法体系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法体系的组成部分较之作为劳动法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个显著区别在于,社会保险的范围不再以劳动关系为界限,一国境内的居民,无论有无劳动关系,都可以成为社会保险的对象”[4]。在上述两个背景之下,农民的社会保险权构成了建立新农保制度的权利基础。
3. 中国农民的特殊性是新农保立法的社会基础。
尽管中国当前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并且这种转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中国农民的特殊性仍然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作为一个社会主体将长期存在。无论是作为身份农民还是作为职业农民(3),农民在我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体的存在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即使在城乡一体化的框架下,一部分农民转化为市民,也还有很大部分的农民将转化为职业农民,而且,这种将农民从身份农民转化为职业农民的路径切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2)农民主体的贫弱性短期内难以改变。在我国当前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农民主要是与市民相对应的身份群体,农民虽然人数众多,但相对于市民来说,农民是弱势群体,市民的经济收入整体上远远高于农民(4),市民享受的公共服务也远多于农民,并且由于制度的惯性,这种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3)农民人数的绝对规模巨大,尽管我国近年来的城市化一直保持着较快的速度,但农民人数的绝对规模仍将非常巨大。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需要,中国农民上述特殊性的存在,新农保制度的建立无疑成为了一种农村社会发展的长期需要,即中国农民的特殊性是建立新农保制度的社会基础。
4.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农保立法的政策基础。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摆在首位。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有学者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指党和国家及各级政府在谋划城乡关系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及其赖以存在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构建城市和乡村相互兼顾、协调发展的平台[5]。新农保制度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它在削平城市与农村的养老制度鸿沟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举措,反过来看统筹城乡发展为新农保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充分的政策基础,是统筹城乡发展政策的具体化之一[6]。
5. 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新农保立法的经济基础。
新农保不同于商业保险,在性质上属于社会保险的一种,具有共济性、公平性、安全性等特征,必须以国家的公共财政为支撑。因此,国家具有比较强的财政支付能力是建立新农保制度的前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 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1979-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3.0%的速度。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 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 530亿元。到2010年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 983亿元,按平均汇率折算达到58 791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1978年我国财政收入仅1 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 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达到11 444亿元,2003年超过2万亿元,达到21 715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 322亿元,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更是达到83 080亿元(5)。从公共财政的特点和新农保的社会保险属性来看,国家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建立新农保立法的经济基础。
三、新农保立法的法律依据
新农保立法除了要求具备上述法理基础外,还必须具有实在的法律依据。根据我国的法律体系的构成,新农保立法的法律依据如下:
1. 新农保立法的根本法律依据。
新农保立法的根本法律依据是指我国宪法对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有关规定。我国《宪法》第14条第4款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第4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国家和社会保障残疾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从以上我国宪法对公民社会保障权利的有关规定来看,新农保立法的根本法律依据非常明确和具体,新农保立法实质上是对宪法这些规定的具体实现。
2. 新农保立法的一般法律依据。
新农保立法的一般法律依据是指我国一般法律对新农保的相关规定,这种一般法律依据主要有《立法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社会保险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立法法》第2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第7条第1款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第56条第1款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第56条第2款规定“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2条规定“农村除根据情况建立养老保险制度外,有条件的还可以将未承包的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作为养老基地,收益供老年人养老”,我国《社会保险法》第20条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第21条规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按月领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
从以上相关法律规定来看,新农保立法具有充分的一般法律依据。特别是《社会保险法》第一次明确提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定概念,第一次明确赋予国家建立和完善新农保制度的法定职责和义务,第一次对新农保制度的筹资机制和待遇作出了基础性的规定,为新农保的进一步立法提供了最直接的一般法律依据。
四、新农保立法的基本原则
任何立法工作必须确定立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决定了立法的价值取向和成败。立法的基本原则必须是从相关领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性的原则,我国新农保立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三条:
1. 保障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权的原则。
新农保作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立法的核心内容应当是如何在法律制度的框架内设计一个保障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权的合理体系,所有的制度都应当围绕着保障农民社会养老保险权而设计。保障农民社会保险权的实现是新农保立法的核心价值追求,它可以看作是新农保立法是否成功的试金石。长期以来,农民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而其社会养老保险权在理论上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在实践上被严重忽视,这既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也是对农民人权的严重伤害。新农保立法就是对这种历史不公的根本性纠正,是对农民社会保险权在法律层面最直接、最全面、最完整、最清晰的肯定和保障,其法律意义不言而喻。因此,在我国的新农保立法中,保障农民社会保险权应当成为一个首要的原则。
2. 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
新农保的实行,对于解决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迈开了历史性的一步,这必将对我国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良好的效应。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提高,正是这种经济实力的巨大提高为国家实施新农保提供了财政支持。但必须指出的是,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尽管经济总量在世界上已经排名第二,但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不仅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而且世界排名也处于百位之后。按照IMF统计口径计算,2010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均在14 000美元以上,而我国人均财政收入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 166美元,仅为上述国家人均财政收入的8%左右(6)。因此,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新农保立法必须坚持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实行保基本和全覆盖,重在体现新农保的普惠性和公共性。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适时、适当提高新农保的待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如果脱离国情进行新农保立法,盲目地追求新农保给付待遇的高水平和高标准,将难以保障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后果。
3. 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新农保是一个全国实行的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全国统一立法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这里所说的“统一性”,是指新农保立法在一些基础制度的设置上、在整个法律框架体系的设计上、在价值理念的选择上应该是统一的,而不允许各地各行其是,只有保持这种统一性才能保障作为农村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新农保发挥其功能作用;同时,保持立法的统一性也符合我国作为单一制国家的实际情况。另外,在强调统一性的同时也要注意新农保立法的灵活性。所谓“灵活性”,是指新农保立法必须考虑到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各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差异性比较大的特点,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应该保持一定的弹性,给地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立法留有必要的空间。新农保立法应当将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统一性与灵活性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离开统一性谈灵活性,将会导致新农保立法整个法律框架体系和基础法律制度建立的失败;离开灵活性谈统一性,最终将会导致新农保立法的僵化,对新农保的具体实施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五、新农保立法的路径选择
根据我国的立法体制,新农保立法有三种路径选择。第一种是部门立法的路径,即由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负责制定一个《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规定》,为新农保提供法律制度上的支持。第二种是国务院行政立法的路径,即以《指导意见》为基础,由国务院制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例》,作为《社会保险法》的配套行政法规,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管理体制、基金筹集、支付标准、基金运营、监督及相关法律责任等作出比较具体的规定,为新农保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律制度上的支持。第三种是全国人大立法的路径,即在《社会保险法》之外,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一个社会保险特别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新农保各方面的内容。相比较而言,这三种路径各有其优缺点。第一种路径最为简单,为中央相关部门立法,但层级最低,为部门规章,对建立全国的新农保法基本律制度和法律框架体系的任务难以胜任。第二种路径的优点是立法难度比制定法律低,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缺点是立法层级为行政法规,稳定性和权威性相对要比法律低一些。第三种路径的优点是将新农保立法提高到法律层级,更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缺点是立法难度比较大,近期恐怕难以实现。对于新农保的立法,目前采用第二种路径比较稳妥,即暂时由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到将来时机成熟之时,再将行政法规上升为法律,这种立法路径既能解决目前新农保全国性立法的迫切需要,又可以为将来新农保立法提高法律层级打下成熟的基础。
六、结语
以上笔者从立法的必要性、法理基础、法律依据、基本原则、路径选择等方面对新农保立法作出了相应的阐述,但没有对新农保作出具体的法律制度设计,因为这在笔者看来还需作深入的系统研究方能完成。新农保立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立法成果将指引和规范新农保的实施、发展和完善。笔者期待我国立法机关早日启动新农保的立法工作,以便实现新农保的良法之治。
参考文献
[1]周旺生.立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62.
[2]窦艳芬.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0(6):39.
[3]李伟.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缺陷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1(4):862.
[4]王全兴,汤云龙.转型中的《社会保险法》[J].中国工人,2011(4):8.
[5]胡进祥.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J].学术交流,2004(2):113.
[6]陈敏,崔晓.城乡统筹视角下的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问答 篇8
1.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创新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答: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国家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二是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
2.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区别是什么?
答: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原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老农保)相比具有许多鲜明的特点,主要有:(1)老农保没有明确的财政补贴标准,只有集体经济适当补助,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集体经济补助也没有了。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明确规定,国家财政直接支付基础养老金,省、县两级财政对参保人员给予补贴。(2)老农保是参照商业保险模式设计的,养老金待遇完全由个人账户积累总额确定,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出资,今后的基础养老金领取标准将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逐步递增。
3.新农保试点的任务目标是什么?
答:2009年试点面达到省县(市、区)总数的10%左右,参保人数占全省农村居民总人数的10%以上。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年扩大试点范围,尽早实现全覆盖。
4.参加新农保政府如何给予补贴?
答:农村居民参保缴费时,地方财政为参保人员给予定额补贴。补贴标准为:缴费100元补贴30元;缴费200元补贴35元;缴费300元补贴40元;缴费400元补贴45元;缴费500元补贴50元。所需资金,省级财政补助60%,试点县(市、区)财政补助40%。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由试点县(市、区)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5.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范围?
答:行政辖区内具有农业户籍,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可自愿参加新农保。
6.缴费档次如何划分?
答: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要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个人缴费标准为年缴纳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五个缴费档次,参保人每年可自主选择一个档次缴费。
7.领取养老金的条件有那些?
答:新农保实施后,参保人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农村有户籍的老年人,经试点县(市、区)农保经办机构审批后,可以按月领取养老金,支付终身,但其在试点地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
8.新农保的缴费年限是多久?
答:最低缴费年限为15年,其间因特殊情况可以间断,只要累计满15年即可。地方可以采取按年缴费方式收缴保费。
9.离退休年龄不足十五年的如何参保缴费?
答:新农保试点开始时,年龄在46~59周岁之间的农村居民,缴费不足15年的,可按实际年限缴费,也可采取一次性补交保费的办法,最多不超过所差年限,地方财政补贴应同时到位。试点启动后,45周岁以下参保人不享受一次性补缴政策,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得少于15年。摘自《慧择保险网》
【关于山西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曾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相关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11-27
关于山西美食的作文12-17
关于山西的作文300字09-30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08-27
关于山西省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及考核评级办法的通知08-26
关于申请办理个人社会保险的报告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