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与思考

2024-10-23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与思考(通用8篇)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与思考 篇1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实践表明: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是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减轻农民医疗负担,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现实途径和重要选择!

“新农合”之实惠

前不久,__县冶___镇___村下周村民组村民董希缓,在县合管中心领到她丈夫因烧伤住院而给予的8920.20元补偿款时,非常激动,连声称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好!”。董希缓的丈夫名叫何启平,今年2月因火灾烧伤,在深圳住院治疗,期间共花去治疗费用24613元。后经冶___镇合管站初审,县合管中心终审,最终给予了以上补偿。

在该县的广大农村,以往普遍存在“小病忍、大病挨、重病才往医院抬”的现象,农民患小病小痛,自己买点药回来吃就算了,根本不愿意到医院去看病。自从今年元月,该县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在农村着力构建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重点探索解决农民大病补偿问题,有效地减少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现如今,在该县有不少农民与何启平一样,都享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与好处。

截至10月底,该县共有861087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农业人口的84.51%。1至10月份,全县共为18708名参合对象办理了大病补偿1450万元,小病门诊补偿19万元,人均补偿约765元,补偿水平达24.5%,其中,获1万元以上补偿的65人,获得封顶2万元补偿的有5人。

“新农合”之困扰

据__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网最新调查显示:在163名参与调查的对象中,有63人认为合作医疗“不实惠”,占总数的38.65%;有41人认为“比较实惠”,点总数的25.15%;有50人认为“很实惠”,占总数的30.67%;有9人认为“无所谓”,占总数的5.52%。从这项调查中不难看出,合作医疗在运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得到了部分群众的认可,但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困扰着各级党委政府。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民认知度不够。调查中有少数村民只听说有合作医疗这回事,对具体如何参合、参合后能享受什么待遇不太清楚,持怀疑、观望态度。已参合农民对办理补偿手续也不很清楚,认为住院报销不仅手续繁杂,兑现补助时间过长,而且起付门槛太高、补偿标准过低。二是定点医疗机构服务不到位。部分医疗机构没有做到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药品零售价格公示公开,病人对此不满意;医疗机构使用自费药品比例偏高,在使用自费药品时没有完全做到事先告知、患者签字认可,导致补偿比例降低;极个别医疗机构收费管理不规范,甚至有乱收费行为,部分医院服务价格、项目内涵及收费标准不一致;部分进口药品在住院费用清单中没有标明,使经办机构审核时难以区分。三是村卫生服务站建设与管理不同步。尚有不少村没有建立卫生服务站,不能满足当地参合农民看病就医的需求;已建立村卫生服务站的,由于重视不够、管理不力,还存在服务水平低、收费不透明等问题。四是资金沉淀过多。门诊补偿比例过低,到10月底,该县门诊补偿仅2.1万例,补偿总额才19万元,同该县方案设置的600万元门诊医药费形成较大反差。另外,参合对象受益率较低,全省平均补偿比例为28%,该县只有24.5%,受益面相对较窄,总体补偿水平偏低,没有发挥合作医疗应有的保障作用。

“新农合”之建议

针对目前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地各部门要从实际出,不断探索和总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以此更好发挥合作医疗农民健康“保护伞”的作用。

1、强化宣传,提高认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全新的惠农制度,要继续采取行之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搞好宣传工作,为即将启动的2007筹资工作扫除思想障碍。一要做到有的放矢。将新农合的有关政策,包括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药品目录、服务机构和报销方式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多形式、多渠道、详细地向群众讲解清楚。二要注重深入民心。以“一天只交三分钱,吃药报销管一年”、“每年节约十元钱,大病可报二万元”等形象生动的顺口溜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参合内容、参合意义,增强其形象性、可读性和理解性。三要进行现身说法。把已得到新农合实惠的典型人和事,形成影像、图文,在县“一报两台”广泛宣传,吸引群众注意力,增强其参合积极性。四要搞好典型引路。有针对性地在党员、干部、教师和外出务工人员中选择思想觉悟高、参与意识强、影响力度大的代表,让他们积极支持、参与、宣传新农合工作,通过典型带动,引导广大农户参加合作医疗。

2、夯实基础,规范服务。一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每月将各定点医疗机构的次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自费项目及自费药品比例、药品费占总费用比例、有效补偿比例和单病种费用等关键指标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加强自费药品的管理工作,凡超出自费药品

限额(15),扣罚定点医疗单位超出额一定比例的补偿结算款。二要提升镇村卫生院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增加农村卫生投入,更新和配置基本检查设备及治疗仪器,改善镇卫生院住院条件,满足群众起码看病需要;尽快完善村卫生服务站的布点,并对已经落实规划的卫生服务站加快施工进度,将新农合的网底真正建立完善起来;加强医务人员在职培训和进修学习,解决乡镇卫生院的人才危机;不断提高医技水平,改善医德医风,让病人住得下、留得住,花钱少、治得好。三要强化卫生技术合作。合理定位县、镇、村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努力实现合作医疗、卫生保健、卫生服务三位一体。推动和鼓励县、镇、村卫生机构开展纵向合作,定期、不定期进行送卫生下乡活动,加强对村级卫生服务的指导,促进县级医疗机构的技术向镇延伸,镇卫生技术服务向村延伸。

3、完善方案,便民惠民。要本着“逐步减轻农民负担、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一要简化外出务工、转诊结算手续。本着监管与方便相结合的原则,转诊时只须经治医师、科室同意,并经医院医务科把关,到医院结报处办理网上登记,即可办理转诊手续。扩大转诊医院范围,将三级综合医院及二级以上专科医院全部纳入转出医院。二要尊重农民意愿,扩大受益面。要对小额医疗费进行一定补偿。门诊补偿比例可提高到10元左右,县外就诊(含务工、探亲、转诊)补偿改为属地管理,即参合农民在县外就诊而发生的医药费,直接到所属镇合管站办理结算补偿手续。各定点医疗机构要创造条件,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民健康档案。三要调整住院补偿比例,引导病人合理分流。调整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就诊的起付线、补助比例,适当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降低县外就诊补偿比例,提高镇级补偿水平。取消五保户、特困户及特殊疾病的大病补偿起付线。四要扩大补偿范围。由于慢性病具有病情长、易反复,有的不需要住院,但要长期服药、治疗,花费较高,给农民带来的经济压力很大。要探索逐渐把部分慢性病、地方病和住院分娩等纳入大病统筹,扩大慢性病病种和鉴定医院范围,降低慢性病封顶线,取消慢性病起付线,提升扩大受益面。

4、健全制度,强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一要建立科学的筹资机制。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行协议委托筹资,积极探索资金筹资新机制,使参合资金缴纳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二要规范基金管理。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的监管,坚持实行收支两条线,努力做到“收钱的不管钱,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见钱”,确保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安全。三要完善药品采购制度。将农村合作医疗医药用品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完善药品购销制度,最大限度降低药品采购成本。着力发挥药监、物价等部门的职能作用。规范药品及医疗服务价格,保证药品质量,切实维护参合农民的利益。四要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支出,切实减轻农民医疗费用负担。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与思考 篇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方便了农民看病就医,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得到广大参合农民的欢迎和认可,农民由被动参合变成主动参合。据3个县(市)调查,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入3393.33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缴费每人30元,收入620.55万元,占18.28%;农村医疗救助资助收入51.12万元,占1.5%;财政资助收入2705.94元,占79.74%(其中中央财政资助每人60元收入1362.57万元,省级财政资助每人51元收入1141.86万元,地方财政资助每人9元收入201.51万元);利息收入15.69万元,占0.46%。

2010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3500.49万元,其中:统筹基金支出3281.04元,占93.74%;家庭账户基金支出219.45万元,占6.26%。

2010年全年共报销医药费240663人次,医药费用3500.49万元,其中,门诊医药费213516人次,共219.45万元;住院医药费27147人次,共3281.04万元。平均住院补偿比为45%,住院受益率为8.08%。

在住院总数27147人次中,补偿金额3281.71万元。其中,在县外就医人次数为3660人,总费用为3538.02万元,补偿金额为1251.18万元、补偿比为35%;在县级就医人次数为8961人、总费用为2435.52万元,补偿金额为1102.86万元,补偿比为45%;在乡级医院就医人次数为14526人,费用1339.86万元,补偿金额为920.67万元,补偿比为69%。

与上年同期相比,住院报销人次数增长128%,补偿金额增长161%,平均住院补偿比提高13%,住院受益率提高4.34%,真正提高了受益程度,扩大了受益面。县外住院补偿比提高了10%、县级住院补偿比提高了14%、乡级住院补偿比提高了9%。县内就医人数明显增加,补偿比例明显提高,尤其是在乡镇级医院就医人数大幅度上升,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增强,补偿方案修改后趋于科学合理,扩大了受益面,有益于督促农民不断增强保健意识。

二、对新农合基金管理使用分析

从近几年对新农合基金的审计情况来看,新农合制度自推行以来各项制度逐步完善、管理逐步规范,参合率逐年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提高了农民群众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和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但是新农合基金管理使用上存在不合理因素,需要不断加以完善。

据3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在农村乡镇患有双肾坏死需要长期进行透析的患者有50人,一般每患者每周至少需要透析2次,每周治疗费用至少需要900元,仅此一项每年至少需要4.5万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其他的药品支出,双肾坏死的患者维持生命每年最低支出在5万元以上,如果患者本人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如有两个患有双肾坏死的患者,根本没有能力采用换肾的方法治疗,只能靠透析维持,其中一村民年过七十仅仅透析不到十次就放弃透析,患病不到两年死亡。另一位农民仅45岁,已经透析治疗两年,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他带病坚持种地,他家有口粮田一晌,外包地3晌,每年的纯收入不到2万,按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的规定每年报销不超过1.5万元,民政大病救助1万元以下,个人需要2.5万元以上,根本就难以长期坚持透析。

目前,新农合医疗基金存在的主要不足因素:一是筹资水平低。新农合基金筹资主体是国家、省、市、县和个人共同投入,个人占少数,各级财政占多数,但是每人每年100多元的筹资水平,仍显得不足,解决农民头疼脑热还可以。虽然国家在逐年提高筹资幅度,但绝对额度还不高,造成农民实际保障水平偏低。二是平均较低的住院费用补助率,对于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作用有限,再加上相当部分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被列入新农合报销范围之外,难以保证农民得到优良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是住院补偿受益面窄。对门诊和慢性病考虑较少,不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不利于新农合的持续发展。四是对特殊群体在制度设计上还不够完善。对农村五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困难优抚对象等低收入的特殊群体,在补偿比例上体现的不尽合理。五是在大病补偿上还存在不足。许多参合农民一旦患了大病,如双肾坏死、白血病、糖尿病等,因为无力支付数千甚至上万的医疗费用而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障。

三、新农合医疗基金管理使用的建议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与思考 篇3

(一)规划情况。规划决定成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工作,委托市规划设计院研究编制了《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对全县512个村庄进行了整合,将全县规划为50个新型农村社区。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启动了《利津县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并同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详规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确保到2015年实现控规全覆盖。规划的制定为统筹城乡发展、迁村并点集中居住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建设情况。全县申报实施农村社区建设项目12处(昌泽社区、盛苑社区、韩垣社区、汀河社区、尹王庄社区、大牛社区、明集社区、盐中社区、滨海社区、菜园社区、庄科社区、王庄社区),计划总投资11.98亿元,拆迁村庄13个、1552户,新建楼房56万平方米。截至2013年9月,12处农村社区已全部启动,完成实际投资3.19亿元,完成村庄拆迁5个、435户,开工建设33.73万平方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三)建设模式。利津县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了适应当地发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全县在建的12个新型农村社区,大致采取了以下三种建设模式。“村企共建”型,以盐窝镇盐中社区为代表,按照“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村企合一”的思路,由村庄和企业共同建设农村社区;“商业带动”型,以北宋大牛、陈庄昌泽、韩垣社区为代表,由房产开发商先期投资进行商业开发,同步推进安置房、商品房建设;“群众主体”型,以汀河社区、尹王庄社区为代表,按照“政府引导、基层党组织主持、群众主体”的思路,依托基层党组织,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四)机制保障。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指挥部,各乡镇街道、县直相关部门单位也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二是强化管理。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期有序推进,制定了《新型城镇化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责任分工方案》,对12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逐项分解,每个乡镇(街道)明确一名县级领导包靠、确定2个县直单位帮扶,乡镇(街道)主体运作,指挥部集中推进,县级领导包保负责,定目标、定责任、定完成时限,实行项目化运作。三是注重统筹。针对社区建设中土地、组织建设等问题,利津县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城市规划区内集体土地管理的意见》和《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工作的意见》4个配套文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二、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影响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多数基层干部和群众 对社区建设的实质认识较模糊,有的简单地认为社区建设就是把农户建房集中起来,不能正确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关系,导致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基层干部认为没有钱,用地难,片面强调稳妥,存在等、靠、要思想;有的部门对自身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位置把握不准,共建意识不强,缺乏工作主动性,有相当数量的农民群众,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政府包办一切,缺乏自力更生的主体意识。

(二)社区规划不到位,阻碍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规划不够健全。虽然利津县已完成了《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编制,但由于各种原因,全县新型农村社区详规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刚刚启动,规划不到位必将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社区规划标准不高。全县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编制没有统一由规划部门负责,而是由各乡镇自己负责,乡镇聘请的规划设计单位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社区规划档次不高。

(三)建设资金缺乏保障,制约了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建设新社区需要在拆迁安置、基础设施、新居建设、旧地复耕等方面花费大量的资金。靠财政扶持资金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利津县多数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少有力的产业支撑,靠农民群众自身筹资解决困难农民难以接受;而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多元化投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这些都是制约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因素。

(四)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延缓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一是群众受传统居住观念、守土观念影响,广大农户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习惯于独门独院式的居住生活方式,且生产生活成本相对于新型社区较低,这影响了群众入住的积极性。二是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初创阶段,有的社区还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建设成形、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社区让群众参观,群众看不到入住社区带来的好处,无法感受到新型社区带来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群众的积极性。

三、推进利津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力度,营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一要加强舆论引导。积极组织干部群众外出参观考察,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简报等各种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建议在县电台、电视台开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频道或增设专题栏目等。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型农村社区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二要形成建设合力。认真总结经验,抓好典型带动,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搞好社区建设的信心,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力。

(二)抓好规划编制工作,以规划指导社区建设实践。一要按照“科学规划设计、有序集约开发”的原则,综合考虑产业发展、交通等多种因素,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修规、控规的编制工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奠定基础。二是建议将全县各乡镇社区规划编制工作交由县规划部门统一负责,规划费用由县政府支付,高标准做好全县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

(三)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一是县财政要逐年增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的投入,同时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严格按照建设项目总体规划,实施集中投放,综合使用,提高资金利用整体效益。二要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搞好增减挂钩和土地收储、出让,探索多渠道融资方式。通过运作,把土地资源变成资本,由资本变资产,再由资产变资金。三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施招商引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进行科学包装,积极推介,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四要引导金融资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投融资主体建设,积极扩大融资规模。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与思考 篇4

——XXX党委委员、副镇长XXX

XXX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从2006年1月1日启动实施以来,宣传贯彻了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落实了政府对广大农民的优惠政策,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作为新农合工作的管理人员,我们在工作中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新型农合制度运行中暴露出的矛盾和问题,探讨研究破解良策,才能把这项造福于民的好事办好。最近,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笔者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参合群众期望值过高,积极性受挫

各地在动员群众参合阶段,一些单位为追求上级政府下达的参合率指标,在对合作医疗政策了解不深、不能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的情况下,任意夸大参合效果,致使群众对合作医疗报销的范围和比例产生曲解,以为不管看病花多少钱都报销或按某个百分比例报销。而参合群众一旦发现补偿低于期望值时,就会对这一制度产生抵触情绪,影响继续参合的积极性。在入户调查时,发现不少群众对新农合管理者缺乏信任感,怀疑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等诸多的思想顾虑,尤其一些农民不把合作医疗当作防患于未然的有效措施、健康投资、互助共济和意外风险观念淡薄。

2、筹集资金难,管理成本大

目前参合资金的收取尚未形成规范化运作机制,大多数地方每年筹资时突出宣传,集中入户,这样的筹资工作成本高,难度大。

3、就医补偿工作流程亟待规范

有的定点医院相关管理者和医护人员单纯看病开方,不综合考虑药品的疗效和是否在合作医疗用药目录之内,结患者增添不少额外负担,再加上审核报销程序非常繁锁,特别是县外就医的补偿、时限更长,有时需1个月左右,群众舟车劳顿,费用无形加大,所以思想上非常反感。

4、监督管理缺位

监督管理的好坏是新农合能否取信于民,保障基金公平、安全的关键。目前我们的合作医疗管理模式多为管理机构挂靠在当地卫生局,管理部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黑哨”现象难以避免,特别是乡镇合管办都是临时抽调人员,不懂合作医疗业务,根本无法实施监督,医疗机械过度医疗、过度检查以及保护性医疗的问题突出,监督不完善,致使一些参合患者的医疗费用比不参合者的费用高,影响到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效率。

5、经办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基层新农合经办人员基本上没有专业人员,多数是临时借调或兼职人员开展工作,有人无编或无人无编的问题普遍存在。随着合作医疗的推进,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一些新农合管理人员政策把握随意性大,管理人员缺乏、流动性大,管理经费和日常经费不足,基层合管办人、财‘物不受县合管办管理,只能在业务层面上给予指导,所以大量繁重的工作很难调动兼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建议及对策

要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必须结合实际,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着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新农合制度实施的长效机制。

1、千方百计加大宣传力度,切实增强群众参合积极性。

就近几年的补偿情况来看,每年住院补偿的患者约2000余人次,及占整个全镇参合人数的10%左右,所以农民的参合积极性并非显著高涨,有部分一年内如果没有人生病的家庭就不准备参加下一的合作医疗,为此我们应该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不断创新宣传工作中的方法和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可采用电视讲座、科普赶集等形式宣传,报道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关政策、措施,宣传先进典型,反映广大群众心声,推广好的做法和先进经验,重点做好对已报销人员的宣传工作,用事实说话,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合作医疗的好处,真正做到“电视有图像,广播有声音,报纸上有文章,路上有宣传车,街上有横幅,墙上有标语,乡(镇)有宣传栏,村(组)有公示牌,户户有公开信”。

2、改进筹资方式,建立稳定长效筹资机制。

目前新农合是镇村干部上门收取参合资金,将来可以采取农民定期、定点、定额主动缴纳的办法,或建立由社会团体、乡镇企业、其他经济实体和各级政府多方参与的资金筹集机制,总之,无论采取哪种办法,只要农民愿意、赞同、效率高、成本低,就可以推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3、科学设计报销程序,真正便民利民。

鉴于目前参合群众申请报销手续繁锁的问题,经办机构应尽量从便民、利民的角度出发,简倾报销程序,特别是对县外就医的报销,不搞“一刀切”的报销模式,必须注重实际,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以最便捷的方式拿到“救命钱”,可以尝试乡镇合管办审核完,报县合管办无异议后,直接给患者兑现补偿款。这样,患者不必再东奔西走,让他们及时拿到补偿款。

4、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取信于民。

新农合制度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需要我们各个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制度运行环境,保障新农合制度顺利地推进。

5、合理整合人才资源,充实和调整新农合管理人员。

管理技术力量薄弱是新农合政策运行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将来新农合经办机构应该走乡镇一体化。其好处体现在:一是有利于统一管理,新农合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实行条条管理,人员编制、工资、经费等全部由县合管办管理,不再隶属乡镇,有利于全县的统一调度和管理,便于新农合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有利于形成合力,推动新农合事业的发展,新农合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应该经过全县统一招考,择优录取,选拔有学历、业务精、素质高、年富力强的知识实用型人才。

总之,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一个新鲜事务。在中国历史上由政府出资为农民建立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从古至今还是可以说是史无前例,新农合是一项惠及几亿农民的实事、好事,它的实施已证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设计是符合国情的,也是基本合理的,其效果是明显的。当然也存在诸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依靠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完善和健全合作医疗制度,保证其顺利推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与思考 篇5

一、制度运行的实际绩效

制度建立的初衷是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然而,作为一个群体,他们对该制度的反映并不好。访谈的典型案例如下:

隋某某(阜蒙县平安地镇干沟子村村民,男,62岁):新农村合作医疗并没有给农民带来什么真正的实惠。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受益,反而多花钱。为啥呢?原因是药价提高了。现在的药价老百姓根本不知道应该值多少钱。与毛泽东时代相比,药价太不透明。过去,赤脚医生是挣工分的,现在的大夫没工分,因此,可能就从这药品加价上挣钱。对赤脚医生或者乡村医院药价的提高,老百姓还没有办法。因为如果你自行买药,医生和医院拒绝使用,或者让同时使用,即用一些你自己的药,然后用一些医生的药,如果仅用老百姓的药,医生说他们不放心。因为现在假药太多,一旦出事,负不起责任。从这个理由出发,老百姓只能听之任之。但总体感觉是,新农合对于农村医疗问题的解决也就那么回事,没有解决太多的问题。

李某某(阜蒙县旧庙镇哈达村村民,女,60岁):医院的服务态度很差。我们家三姑爷出了车祸,在阜蒙县的县人民医院治疗,治疗了10多天,花了4000多元,还是治不好,患者一直说头很疼,疼的热汗直冒,但医院的医生不同意转院,转院不给出手续,一直说县人民医院可以治疗,可是患者的伤痛是看得见的,不可以再耽误,因此,不得不强行转院,转到阜新市中心医院之后,到那里用药很快就见效,住了10几天,花了3000多元,基本上治愈。总体上,感觉县人民医院的医术水平和服务态度都不好,他们又不顾病人的安危,不同意向上级医院转诊,只顾自己赚钱。新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了一点实惠,但是有限。交10元,返回8元的药,但是这些药的药价都比较贵。住院时,医院的水平又很差,只顾赚钱,不顾老百姓的死活。

杨某某(阜蒙县大巴镇原副镇长,现大巴镇杜代村村民,男,57岁):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惠落不到老百姓的头上。现在的药价太贵,而且医院在医治病人的时候首先问你是自费还是合作医疗,如果是自费,药价要相对低一些,如果是合作医疗,药价则要贵一些。里外里,一样帐,老百姓咋整也是吃亏,本来可以1000元就能治好的病,到了合作医疗定点单位,就要3000多,就算报销40%,相当于报销1200元,但老百姓花的钱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个人诊所卖的药可能只是20元钱,但到了合作医疗那里,这药就要变成40-50元,老百姓还是一样吃亏。药价没有人能真正监督,上级来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吃好喝好也就完事了。对于那些被个人承包的医院,物价局的管理就更松了,没有人真正管理,都是弄点钱就算了事。这时代,没有不腐败的干部,所有当官的都是搂钱,没有人真正为老百姓谋福利。上医院看病没有红包不行,多多少少都得送点,那个衙门打对得不好,都会找你麻烦。主刀的就不说了,麻醉师都得送点礼。新合作医疗老百姓没有得到实惠,但是却把医院成全了。原来好多乡镇的卫生院都要倒闭了,都开不出支来,搞了合作医疗之后,把所有的医院都救活了,现在乡镇卫生院的效益都好起来了。

从以上访谈看,农民之所以不满意,一个很主要的理由就是他们的医疗费用没有减轻,不仅如此,总体上来说,甚至还有加重的感觉。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等各级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没有改善。尽管得了大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可以给他们报销一部分,然而,由于医疗费用的高昂,即使让他们承担剩余部分的支出,他们也没有能力。因此,大病还是看不起。另外,对小病来说,很多药品在有起付线限制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下一般是不能报销的,主要是自己买药然后服用。由于药品价格的上升,小病的负担实际上也加重了。因此,他们更觉得处于不利地位。总之,他们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反响并不好,这与对取消农业税、给予农业补贴的高度赞扬恰好相反。

二、实际绩效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分析

农民反映的问题确实吗?经过实际调查和文献研究,笔者认为,农民反映的问题不是虚言,药品的价格确实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而医院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确实也不尽人意,而且通过名目繁多的检查项目的收费来增加农民负担的事情屡有发生。为什么药品的价格会逐年攀升呢?医院为什么有动力过分医疗呢?党和国家制定的一项好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什么不能把实惠落实到农民头上呢?与如下三个因素相关。

1、与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相关。对医疗服务来说,医患之间有着信息不对称的特点。事实上,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在各个行业中都会出现,但是没有哪一个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像医疗服务行业这样严重。提供医疗服务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这种知识还必须要经过专门的长时间的训练才可以。医疗服务的对象是患者的身体,如果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得到认可的资格,那么,很容易给患者留下永久的伤痛。这些专业知识的壁垒导致医生和患者在身体到底有何疾病以及如何治疗等信息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正是由于这些信息不对称,患者才只能相信医生的权威,在是否住院、住院多长时间,是否用药、用些什么药,是否需要做检查、做什么检查,是否需要动手术、何时动手术等问题上,患者没有决策权。从表面上,患者拥有货币,但在实际上,患者基本上丧失了对自己货币和身体的支配权和决定权。根据经济学原理,患者和医生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患者负担医疗费用,医生有义务服务好患者,以使得治疗效果最佳,患者康复。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实际上不能对代理人实施监管,其决策权掌握在医生手中。因此,在医疗服务上,需求者的需求是被动的,供给者实际上诱导或者说主导着需求者的需求。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医生往往利用这种特殊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利益的攫取。

除了信息不对称之外,医院设置还存在着明显的垄断,包括信息的垄断、技术的垄断和规模的垄断。实际上,垄断行为也是政府的无奈选择。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浪费卫生资源,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区域卫生规划,规定在某一级别的地区,医院不能超过多少家,这样做实际上就造就了医院在某一地区的垄断,从而导致医院利用其垄断行为,提供质次价高的服务。但是,如果国家没有这样的区域规划,不对医院的数量和级别进行限制,让多家医院展开市场竞争,又可能导致另外一种结果,那就是各个医院之间达成价格联盟,把竞争市场做成垄断竞争或者是寡头市场,通过价格协议和减少供给量以提高医疗服务价格,同样达到区域垄断,这样不仅浪费卫生资源,而且提高了医疗服务价格,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由于医院具有垄断地位,因此,农民只能接受垄断者的垄断价格,而没有谈判余地。医院的垄断还不仅仅体现在与患者的关系上,还体现在与医疗器械供应商、医用耗材供应商和药品供应商的关系上。面对这些供应商,医院的地位是垄断的。作为唯一的需求方,它籍此与供应商讨价还价,压低供应商的供货价格或者是维持相当的价格以获得垄断利益。因此,作为医疗服务的供给者,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可以进行双边垄断。

医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医院的双边垄断地位,决定了医疗服务市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导致了市场失灵。农民在医疗服务市场上实际上没有选择权和决策权,处于垄断的医院有动力也有能力通过过度医疗来获得高额利润。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患者由于有第三方报销,则更加成为医生和医院进行过度医疗的对象。

2、中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医院之所以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利润,就在于政府投入的日益减少。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把医院推向了市场,让医院自己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然而,医院作为一个既提供私人物品,也提供公共产品和半公共产品的组织,不适宜将其完全推向市场,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尤其是中央财政要加大拨款力度。如果医院的资金来源有一定保障,那么,它就没有充足动力去过度医疗。实际上,医院作为一个可以生产产品的特殊企业,在资金来源不足的情况下,它有很多办法将这种压力转移,中央财政拨款不足,它就从老百姓身上攫取。因此,中央财政支持减小的“快乐”是建立在普通百姓医疗支出加大的“痛苦”之上的。农民之所以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反响不好,在于医院利用了这个制度来减缓资金压力。在阜蒙县,这种现象就存在。在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很多乡镇医院都“起死回生”,原来亏损的医院现在扭亏为盈了,尤其是私人承包的医院,承包者也从中赚了很多钱。某些医院的相关负责人也承认,确实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救了他们。这种局面是不利于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如果让医院发挥应用的作用,并且不通过过度医疗来获得高额利润,那么,政府的投入就要增多,即中央财政拿出更多的资金来支持卫生事业的发展。

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金来说,中央财政也应该根据各省市情况,作出不同的出资比例安排,否则,用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也难有保障。以阜蒙县为例,在辽宁省阜蒙县,新合作医疗的筹资方分别缴纳的费用为:国家和辽宁省补贴26元/每人每年,阜新市补贴2元/每人每年,阜蒙县财政出12元/每人每年,老百姓自己缴纳10元/每人每年,这样每人每年是50元。但是,经济不发达导致阜蒙县的县级财政非常困难,根本拿不出足够的钱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如果阜蒙县拿不出这么多钱,上级财政的配套款也就没有那么多。也就是说,实际上,新合作医疗的资金有可能是不充足的。因此,有限的资金完成不了保障的任务,更难以达到既保大病又保一定覆盖率(要求达到70%)的责任。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医疗制度上的改善上出发,还是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上出发,中央财政都应该加大财政拨款的力度。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汇报 篇6

一、我县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础和基本情况2002年10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出台后,县委、县政府按照文件要求,就如何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专门研究,并组成调查组,对全县农村人口的身体状况、收入情况、就医消费状况等进行了调查摸底。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而医疗费用却相对偏高,农民抵抗疾病风险的能力下降,没钱看病、看不起病已成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大因素。据统计,占全县总户数2.6%的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占70%。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仅靠农民自身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必须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健体系,通过政府资助和集体扶持等形式,使农民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无钱看病、看不起病的问题。在广泛调查研究、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我们迅速制定工作方案,并及时向市政府和省政府上报了《关于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请示》,得到了省市领导的支持和肯定。2003年2月20日,王军民副省长带领省政府办公厅、省卫生厅有关人员到我县就农村卫生工作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进行专题调研。2月26日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正式确定我县为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在全市党代会、人代会和经济工作会议上都作了部署,并明确要求临邑要全面做好试点工作,以带动全市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为切实做好试点工作,县委、县政府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列为2003年全县的6项重点工作之一,多次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并于3月23日召开了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动员大会,对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我县确定县医院、中医院、保健院、县二院、各乡镇卫生院及所属460个村卫生室为定点医疗单位,明确了临盘镇、孟寺镇为试点乡镇,并制定了试点乡镇和全面铺开工作的时间配档表。会后,临盘、孟寺两个试点乡镇、县直各定点医疗单位,以及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按照要求积极开展了工作,通过抽调专职人员搞培训指导,层层设立办事机构,落实工作人员和办公地点,制定完善各项工作制度等措施,使试点乡镇在操作程序、业务培训、登记摸底、照像办证等方面做到了同步运行,较好地完成了试点任务。在认真总结试点乡镇经验的基础上,2003年6月份,在全县全面铺开。截至2003年底,全县有410921名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加率达93.49%;2004年8月份开始第二周期运作,到目前已有415651名农民全部办理了相关手续,参加率达94.56%。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周密方案。县委、县政府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列为2003年全县“十大为民工程”之一,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了各级党政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为加强组织指导和管理,实施了合作医疗“一把手”工程,成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组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县管理委员会由县长任主任,分管副书记和副县长任副主任,成员由卫生、财政、农业、民政、审计等单位一把手及各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民代表组成。县监督委员会由人大、政协有关领导同志和各乡镇选派的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村民代表组成。县合作医疗办公室配备了10名责任心强、业务娴熟的工作人员,其办公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各乡镇也都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纳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目前,全县上下组织机构健全,政令畅通,信息传递迅速及时,有力地推动了合作医疗工作的扎实开展。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健康发展,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和《临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制定了资金筹集、基金使用与管理、费用报销、农民就诊转诊等规章制度。县管理委员会对运转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县监督委员会和县监察、审计部门对资金管理及使用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面审查。各乡镇和各定点医疗单位参照县里的办法,相继建立健全了质量监控、药品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了合作医疗基金的公开、公正、公平使用,为农民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今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议和县长办公会议进行专题研究,随时听取工作进展汇报,并对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解决。8月份,我们对过去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研究,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科学精密的测算,针对我县实际,及时调整了各种疾病的诊疗范围,确定了与报销比例相适应的《临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用药目录》,出台了《临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办法补充规定》,明确了操作程序方式不变,农民筹资、政府补贴不变和报销比例不变的基本政策,相继建立和完善了质量监控、药品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自开展这项工作以来,共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20余项120余条,全部按要求上墙,做到了有章可循,保证了该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广泛宣传发动,营造舆论声势。去年3月23日召开了由县乡村三级干部及农民代表参加的动员大会,就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了全面部署和动员。县委书记、县长亲自参会做了动员讲话。会后,各级各有关单位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发动工作。分管县长做了电视讲话,县合作医疗办公室主任进行了电视访谈。各乡镇也层层召开动员会议,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做动员报告,邀请县合作医疗办公室负责同志现场业务指导。同时,各级采取发放明白纸、出动宣传车、开展街头咨询、设立热线电话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和好处,收到了良好效果。今年,我们仍然把宣传工作作为做好该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自6月份召开全县动员大会之后,县乡两级通过进村入户、召开会议、派驻工作组等不同形式广泛宣传。期间,共向农民群众发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知识问答》20余万份,达到户均1份,粉刷宣传标语800余条,出动宣传车110多辆次,制作宣传标牌2000余块,更换和设立宣传栏20余处;利用一个月时间,县电视台、电台制作专题节目每天一个典型事例,每个节目间一条滚动字幕,在黄金时段反复播放,在全县上下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坚持自愿原则,积极稳妥筹资。本着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我们制定了《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协议书》11万份,全部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由乡镇经管站、村委会和农民个人三方签订《协议书》,一式四份,乡镇合作医疗办公室备案一份。《协议书》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报销比例、缴费金额等内容,使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协议书》既是一张明白纸,又作为农民缴费后的收据,简便易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县农业部门和县里各驻村工作组都把合作医疗工作作为驻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组织发动、协调运作、资金筹集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和配合;县民政部门早部署、早行动,在对全县农村“三老”优抚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及五保户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5500多人给予每人10元钱的资金扶持,帮助他们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照个人缴纳、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等多方筹资原则,2003年全县筹集资金944.97万元,其中农民筹集资金410.92万元,乡镇财政补助资金82.18万元,县财政补助资金164.36万元,市财政补助资金82万元,省财政补助资金205.5万元。今年以来,已筹资748.02万元,其中,农民筹资415.65万元,乡镇财政补助资金83.13万元,县财政补助资金166.24万元,市财政补助资金83万元。按照我县的筹资程序(农民—村集体—乡镇经管站—县财政—县合作医疗专用账户),目前已全部划入县合作医疗专用账户。

(四)健全监督机制,明确管理程序。为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在程序管理方面,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在就诊方面,分为门诊和住院两部分。在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门诊就诊时药费按20%比例报销;在乡镇卫生院或县级以上定点医疗单位住院,按以下标准分段累计报销:(1)住院费1000元以内(含1000元)部分,按30%比例报销;(2)住院费1000元以上至3000元(含3000元)部分,按40%比例报销;(3)住院费3000元以上至5000元(含5000元)部分,按50%比例报销;(4)住院费5000元以上至8000元(含8000元)部分,按60%比例报销;(5)住院费8000元以上至10000元(含10000元)部分,按70%比例报销;(6)住院费10000元以上部分,按80%比例报销,最高报销额10000元。农民就诊时,由定点医疗单位的合作医疗办公室进行登记,在门诊就诊的,药费按比例直接报销,此报销款由村卫生室垫付,月底汇总后交乡镇合作医疗办公室审核兑付。住院治疗的,先由农民个人垫付,待出院结账时,一并按规定报销。在基金的使用方面,按照“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定衡”的原则,实行专款专用,专户储存。将运作基金的23元分为门诊6元和住院17元两部分,分开管理。其中,6元作为农民家庭个人账户,17元作为大病统筹,这样既“保大”又“保小”,既照顾到了“面”,又统筹到了“量”,发挥了有限医疗基金的最大作用,实现了筹集资金“既无透支,又无沉淀”的基本要求。截至今年8月份,共有18.5万农民得到了实惠,兑付医疗费827.53万元,其中门诊病人16.9万人次,兑付227.5万元,住院病人21500人次,兑付600.2万元,受益面达45%。此外,我们对一年来尚未得到实惠的农民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并普遍进行了健康查体。在资金监督方面,建立健全了相关制度,由县财政、监察、审计部门进行监督,县监督委员会定期听取基金收支、运作及管理情况汇报,定期向社会公布,确保把合作医疗资金全部、公平、公正、合理地用到农民群众身上,切实做到取信于民,让农民放心。在医疗服务方面,改变过去对医疗服务机构实施事后监督检查的方式,实行了全程监督、动态管理的有效运行机制,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把综合监管与现场核查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对整个诊疗过程的监督管理,提高了监管工作的实效性和监督力度。今年7月份以来,在加强医疗单位管理的同时,我们以开展“亿万农民健康促进活动”为主题,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和咨询活动,指导农民摒弃陋习,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二者有机结合,良性互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药品管理和使用方面,采取药品器械集中招标采购供应的方式,专门组建了药品招标采购办公室,对全县10个乡镇的药品、器械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在招标过程中,注重发挥中医、中药在农村的优势,在明确将针灸、推拿、刮痧等民间治疗方法列入报销范围的同时,适当增加了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的采购比例。招标后药品价格平均降低了15%,既降低了广大农民就医成本,节省了卫生资源,又保证了药品质量和就医安全。同时,我们加大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力度,使全县统一用药目录,统一用药价格,规范了药品进购途径。该项工作的实施,使农村合作医疗与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仅以低廉的价格和便捷的服务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还使乡镇卫生院从繁杂的药品购销中得到解放,集中精力加强医院管理。在办事程序方面,凡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凭《合作医疗证》和《身份证》或户口薄就诊,合作医疗办公室定期报告合作医疗资金收支、使用情况,并定期社会公示,保护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五)狠抓关键环节,力求扎实稳妥。为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在宣传、筹资、管理方面,我们牢牢把握“早、实、严”三个关键环节。“早”,即抢抓机遇,早部署、早行动。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县2003年2月28日确定后,3月1日办公室立即成立,3月2日组团赴江苏新沂参观学习,3月23日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全面部署。在“非典”疫情之前,我们已完成了对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整体部署。既使4月份在“非典”肆疟、人心恐慌的关键时期,我们一手抓抗击“非典”,一手抓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争取了发展先机,赢得了抗击“非典”和试点工作的双胜利。“实”,即科学规范,扎实运作。一是制定政策求实。试点工作一开始,在没有统一模式和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我们组成了14人的专门调查组先后分赴10个乡镇16个医疗单位,进行了历时20余天的基线调查,在掌握了一线材料后,请上海及省内的卫生经济专家帮助科学分析,科学求实地制定了适合本县县情的实施办法。今年又将原《实施办法》中的诊疗项目、报销比例、用药目录等综合考虑,通过反复论证和测算,对其进行补充和修订,使之更加切合实际。二是运作机制务实。去年当试点工作在全县铺开的时候,各定点医疗单位票据审核工作压力加大,部分参加对象因为得不到及时兑付而不满,对此,县里拨专款为县、乡各定点医疗单位配置了电脑,安装了信息管理系统,使全县各定点医疗单位全部联网,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微机化管理。三是管理队伍力量充实。为加强对全县合作医疗工作的管理,我们注重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在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的基础上,对全县10个乡镇从事合作医疗工作的全体工作人员,就如何宣传发动、登记办证、清产核资、就诊登记、表格填写、审核报销等工作进行了系统培训和指导。合作医疗工作自开展以来,共举办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培训班8期,参训人员达800人次。“严”,即严格按规定审核。审核工作是将已筹集的资金是否管好、用好,能否公正、公平、合理地用到农民身上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设计了合作医疗专用票据,采取村、乡、县逐级负责的方法,实行三级审核制度,逐级把关。同时,我们严格财务制度,县合作医疗办公室和县定点医疗单位、乡合作医疗办公室采取结算转账的方式,报销对单位不对个人,减少了中间环节,避免了人为造成的偏差,实现了基金收支分离,管用分开,封闭运行。县合作医疗办公室作为全县合作医疗各种票据的总审核,在负责全面监督审核的同时,科学安排,合理分工,从票据的核兑到支票的支付无不体现了一个“严”字,扎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去年底和今年9月份,省、市财政部门对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在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进行了全面指导和检查,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与思考 篇7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保障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以农村家庭 (户) 为单位参加, 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致力于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一种互助共济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内蒙古自治区则表现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为深入了解此项民生政策实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所取得的社会成效, 笔者组织调研组对最早开展试点工作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右翼中旗西日嘎苏木 (乡) 的5个嘎查 (村) 共102户农牧民, 以及第二批开展试点工作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书声乡的4个自然村共99户农牧民进行了入户访谈与广泛调研。本文分析以本次调研数据为基本依据。

一、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在内蒙古的实施现状以及取得的成效

1.实施范围逐步扩大, 提高了合作医疗的参合率

2003年12月, 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制定和下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管理暂行办法》, 并于2004年开始在全区范围内7个旗县开展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的试点工作。这7个试点地区下辖104个苏木乡镇, 1094个嘎查村, 农牧业人口12.1103万人。至2004年底, 7个试点旗县中参合农牧民人数为76.57万人, 参合率74.3%;共有16.5962万人次通过合作医疗报销医药费537.36万元, 其中门诊报销218.94万元, 大病报销318.42万元。2005年, 试点地区扩大到12个, 全区12个试点旗县 (市、区) 覆盖人口201万人, 有161万农牧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参合率达到80.5%。到2006年底, 全区“新农合”试点旗县已达到39个, 覆盖农牧民人口663万人, 占全区农牧民人口的47%, 共有545万农牧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参合率达到了82.3%。[1]2007年, 自治区继续全面推行“新农合”制度, 农牧民的参合率达到了85%。实施范围的扩大和参合率的提高, 不仅为进一步推广这一政策提供了基础, 也为更多的困难农牧民提供了健康保证。

2.“新农合”有了基本的制度保证

为了让广大参合农牧民受益, 各试点旗县经过认真调查、反复研究和精密测算, 制定了具体的“新农合”实施方案, 并根据农牧民的经济状况和承受力, 比较合理地确定了农牧民个人交费标准和补偿比例。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合作医疗基金的筹集和给付中, 各试点旗县一般是家庭账户基金实报实销100%, 每人每年最高补偿额10~20元不等, 在农牧民交纳10元合作基金的基础上再加财政补助部分。大病统筹基金中起付线、报销比例和封顶线都有所不同, 其中, 起付线最低为100元, 最高为1000元;封顶线最低为4000 元, 最高为l5000元;补偿比例基本为医疗费的30%~40%。在具体运作中, 各地通过加强医疗服务管理, 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 为参合农牧民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使农牧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和县”, 能够就近享受到较好的和较适宜的卫生服务。在管理上, 各试点旗县制定了“农村合作医疗证、报销医药费公示、合作医疗家庭账户、医药费用清单、药品和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公示”等十多项制度。此外, 还规定合作医疗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汇报工作, 主动接受监督。审计部门每半年对合作医疗基金收支情况和管理情况进行审计一次。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建立, 有效地推动了新农合工作在各试点旗县的顺利进行。

3.各级政府财政补偿比例和补贴标准逐步提高

2004年, 中央财政共资助内蒙古7个试点旗县合作医疗资金905万元, 自治区本级财政按规定比例安排补助资金362万元, 共计1267万元。2005年, 12个试点旗县 (市、区) 共为参合农牧民补偿医疗费用4000余万元, 占农牧民住院费用的31%。2006年, 医疗补偿费达到1.68亿元, 受益人群达到参合农牧民的35.4%。在合作医疗的资金筹集过程中, 政府更是逐年提高补贴标准。2007年, 政府把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了每人每年90元, 这其中, 各级政府的补助就达到了每人每年80元。具体为:中央财政补助40元, 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财政按照20∶10∶10的比例补助40元, 农牧民个人缴费10元。[2]这些措施的推行大大减轻了农牧民因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了缓解。

4.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加强

各试点旗县把建立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牧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不断完善农村牧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具体管理中, 各地的苏木 (乡、镇) 卫生院都实行县办县管, 嘎查 (村) 卫生室实行乡 (镇) 办乡 (镇) 管, 它们与旗县中心医院共同构成了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同时, 各试点旗县也以此为契机不断强化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培训工作,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本低下的医疗服务水平, 逐步满足了建设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要求。

二、内蒙古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合作医疗资金筹集困难

目前, 农牧民个人缴纳的合作医疗基金还没有找到一个经济有效、简便快捷的筹资办法, 现在采取的由乡村干部入户每年收一次的办法, 不仅工作量大, 而且工作成本也高。而且, 在这一制度实行初期, 一些农牧民对此持观望态度, 参加者较少, 覆盖面较低, 致使所筹集到的合作医疗资金数额有限。但是, 农牧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决定了他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却很高, 而且由于患大病的概率比较高, 导致所需的补偿款数额巨大。例如, 在被调研的201户农牧民中, 家庭中患大病的比例为47%, 患常见病的比例高达72%。造成筹资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缺乏集体的经济支持, 除非这个农牧区有集体产业, 否则是没有任何集体交费补贴的。二是广大农牧民交纳合作医疗有关费用的积极性不高, 这要么是因经济贫困没有能力交纳, 要么是对农村合作医疗不信任, 或者对合作医疗质量以及补偿比例不满意而不愿意交纳。例如, 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调研显示, 仅有33.2%的参合者对目前的补偿比例表示“满意”, 66.8%的参合者对补偿比例表示“不满意”。三是各级政府对农村牧区卫生经费补助政策落实不到位, 导致医疗机构运转经费严重不足。这主要是因为地方财政困难以及国家合作医疗基金补助政策没有考虑到不同地区的财政收入差别。

2.硬件设施差, 专业医疗卫生人员缺乏

实行“新农合”以后, 到定点医疗卫生机构就诊的患者人数增多, 但受条件的限制, 医疗服务却难以满足患者正常的医疗需求,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群众参合的积极性。硬件设施差主要表现为:一是苏木 (乡、镇) 卫生院、嘎查 (村) 卫生室两级定点医疗点条件简陋, 基础环境差, 专业人才短缺。一些旗县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房屋破旧, 设备短缺, 医务人员素质偏低, 医疗卫生服务条件和能力都不能满足农牧民的需求。农牧民往往是走一整天的路见不到一家有规模的医院, 即使找到了医院, 但是条件十分简陋, 缺少必要的检测手段和检查设备。二是高素质的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缺乏, 医务人员技术水平较低。其主要表现为专业医疗卫生人才的“逆向淘汰”, 即越是业务能力强、学历高、职称高的医务人员反而被“淘汰”的可能性越大。[3]因为, 目前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收入差距极大, 贫困地区受过良好训练的卫生技术人员大都会想方设法地调到城市工作, 以取得较高的报酬。

3.“新农合”的政策宣传不到位

“新农合”的政策宣传不到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方政府宣传经费紧缺;二是宣传成本高但效果较差, 影响了各乡镇的重视程度与宣传的积极性。例如, 目前每户农牧民的参合经费是每人每年10元, 但花在每个人身上的宣传成本费却在15~20元之间, 这就使得这项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 严重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政策宣传不到位的另一个表现就是, 部分农牧民对这一制度心存疑虑与误解, 他们主要存在着“五个担心”, 即:担心新型合作医疗能否长期坚持下去;担心新型合作医疗资金能否管理好;担心报销医药费时能否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担心能否及时报销医药费;担心患病的人占便宜, 健康的人吃亏。基于这些担心, 部分群众不积极主动参合和交纳参合费。例如, 在被调查的农牧民中, 知晓“新农合”政策的人仅为50.3%, 其中40.5%的人是通过电视、报纸、传单获知的, 13.8%的人是听别人讲的, 9.7%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获知。在知晓程度上, 有40.6%的农牧民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仅有35.7%的农牧民同时了解补偿标准和报销程序。

4.制度的制定和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参合率的高低, 制度的缺陷导致参合率偏低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参合农牧民感到住院报销的比例不高、门诊报销的是自己的钱, 没有得到多少实惠;二是对报销过程中核减的药物、适用的比例、计算的方法看不懂, 听不明白;三是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长年在外打工, 看病吃药都在外地, 而外地的大医院费用太贵, 个体诊所又无正规的票据, 回来后报销审核严格, 难以报销;四是住院患者在转院、转诊时手续繁多;五是农村一部分青壮年认为身体很好, 没有参合的必要;六是当年住院报销了的病人认为来年不可能再患病, 于是不再参合。此外, 有些家庭当年有病人就参保, 无病不参保等等“逆向选择”的问题较多。这说明目前的“新农合”制度在便民、惠民的制订上和管理措施上还很不完善。另外, 各旗县对“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和管理的监督力度不够。当前, 各试点旗县虽然都成立了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 并制定了相应的监督制度, 但有效监督机制缺位, 监督委员会参与有效监督动力不足, 压力也不大, 有形式化倾向。

5.基层开展合作医疗的卫生体系不健全

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建立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体系, 使绝大多数农民都能够以较低的费用支出获得基本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但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政府在卫生支出方面开始向城市倾斜, 例如:1991年~2000年间, 政府投人农村卫生的支出为690亿元, 仅占卫生总预算支出的15.9%。这使得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的正常运转难以维持, 直接导致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线断网破”。[4]而内蒙古自治区限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欠发达状况, 政府对农村牧区医疗卫生的投入就更为有限, 一些乡镇卫生院处于亏损状态或接近亏损, 以药补医、以药养医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同时, 在经费来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 各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纷纷市场化、承包化, 市场化后的这些卫生机构失去了为农牧民义务提供预防保健等卫生服务的功能。这些情况都直接导致了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

三、完善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措施与政策建议

1.“静”、“动”结合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农牧民参合的积极性

试点经验证明, 做好宣传工作, 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 是提高农民参合率的重要前提。政府应借鉴已有的成功经验,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 以及发放传单、下村设咨询点等各种有效的形式, 广泛深入地做好宣传工作, 做到“新农合”制度家喻户晓, 人人明白, 使农民全面了解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政策、报销补偿比例、管理程序等。特别是对重点、难点的乡镇、村的农户, 更要做好这些静态知识面的宣讲。同时, 要充分利用发生在农民间的典型鲜活事例进行动态的宣传教育, 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在宣传时应注意宣传媒体的权威性, 宣传中应避免夸大, 力求客观, 以免误导农民, 让他们明白这是政府认真而负责的一件“惠民”大事, 从而为整个工作的健康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首先, 应该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乡村卫生室为重点的农村牧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牧区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目前, 农牧民特别是低收入农牧民最经常利用的卫生资源是村卫生室, 村级医疗服务设施的好坏与村医技术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村民的利益。实践表明, 由于交通不便等原因, 与其他医疗点相比, 村卫生室除了提供医疗服务以外, 还能够更有效地承担群体预防、保健知识传播和组织改善环境卫生活动等多种社会功能。[5]因此, 利用合作医疗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有利时机重建村卫生室, 促进其服务水平的提高, 对于改善贫困人口的健康状况, 是一种最有效率的投资。

同时, 针对乡村卫生技术人员缺乏, 乡村卫生技术队伍学历过低、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 应该加速培养农村卫生人才, 通过城市医院支援农村、免费培训乡村医生等办法, 增强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也可通过上级卫生部门对口支援, 定期、定向对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实现农民就近就医, 享受优质廉价医疗服务。而且, 从政府治理来讲, 政府也可以借鉴诸如“服务西部计划”的教育政策, 通过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鼓励医学专业毕业的本、专科生到农村牧区广大缺少医务工作者的地方去就业, 以整合医疗资源, 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3.逐步提高医药费补偿标准和报销比例

补偿标准不高和报销比例偏低是影响“新农合”发挥其有效作用的主要原因, 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 才能增强合作医疗对农民的吸引力, 才会有利于合作医疗的长期发展。在具体工作中, 一是要遵循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设计合理的补偿方案。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农民的意愿在住院、非住院的重大慢性疾病或对门诊的补偿之间进行权衡, 以规范合作医疗基金的使用方向。二是要设计合理的报销比例。报销的比例高低应与总筹资金额的多少相一致, 但一般补偿比应设定在50%~70%的范围内, 而不是目前的30%~40%, 这样才可以较好地解决农牧民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例如, 在被调查的农牧民中, 只有60%的人对补偿满意, 40%的人不满意;不满意的原因中, 44.6%认为报销比例偏小, 14.3%认为医院药费和收费偏高, 19.4%认为报销不及时, 6.5%认为不给报销, 15.2%不能说明原因。

目前各地新农合保障目标大都定位为保大病, 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 难以获得良好的投入绩效。实际上, 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从卫生投入绩效看, 对大病的干预所获得的健康效果远不如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及时干预。此外, 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也容易导致“小病大医”的道德风险。因此, 我们认为应该调整目前这种只保大病的医疗合作模式, 逐渐向保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方向发展。

4.简化报销手续, 改变付费方式

在调研中, 群众反映最大的问题还是报销手续和付费的问题。能否及时、足额地领取到补偿金, 直接影响广大农牧民对新农合的评价、认同和参与程度。首先, 新农合目前采取的是农牧民出院后凭医疗消费收据到指定单位 (一般为新农合办公室) 报销补偿金的形式, 这种报销形式具有审核手续烦琐、等待时间较长等弊端。农民为获得补偿金, 通常需要向乡 (镇) 、县 (市) 新农合管理部门申报, 经过审核、复查等数道“工序”才能获得补偿金, 既费时又费力, 容易使农民产生抱怨心理。其次, 在报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例如, 有的农民在认识相关工作人员的情况下, 就可以更加便捷、快速、足额地获得补偿金, 而没有社会关系的农民只能“按部就班”, 农民便会对新农合产生不利民、不公平的认知经验, 对其推广和发展将会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 我们建议实行医疗费用医院垫付制度, 就是患者在结算医疗费用时由医疗机构审核并垫付应给予农民补偿的医疗费用, 使农民能更加及时、便捷地得到资金补偿。它的具体程序为:在定点医院设立新农合结算窗口或在原窗口增加新农合报销程序, 参保农民在当地规定的任何一家定点医院就诊, 都可以直接在该医院所设的新农合结算窗口交纳自付费用, 一次性结算清楚。这种报销制度有两点优势:一是简化了报销程序, 为就医的农民提供了方便, 尤其是生活在地广人稀、交通设施不健全地区的农牧民;二是报销过程更加公开、透明, 使广大农民在报销面前人人平等, 避免出现“因人而异”现象, 使新农合的最后一个环节更加公正、透明和人性化。因此, 实行医院垫付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广大农民享受新农合, 增加透明度, 方便农民监督。

5.建立医疗合作与贫困家庭医疗救助有机结合的制度

政府中的民政等有关部门应抓住实施贫困家庭医疗救助政策的机遇, 尽快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 统筹安排救助资金, 把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同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结合起来, 建立稳定有效的筹资机制, 为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提供长效的医疗保障。从内蒙古各地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来看, 我们还不能把目光仅仅放在这种“保险式”的医疗合作模式上, 还应该从实际出发适当扩大医疗救助对象, 增加救助受益面, 提高对弱势农牧民的医疗救助力度, 把农牧区五保户、贫困农牧民家庭、残疾家庭等弱势群体作为救助的重点, 切实缓解他们看不起病的困难。在建立合作医疗, 实行“大病救助”制度的同时, 还应增设“大病救助” 作为补充, 专门解决农牧民大病重病医疗费用, 救助资金可以由自治区各级财政、民政部门拨专款, 以及由社会各界捐赠等。鼓励社会力量对农牧区特困群众的医疗救助行为, 积极向社会募集农牧区医疗救助基金, 对患急重病或意外伤害而又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农牧区特困群众进行救助。同时, 建立独立的医疗救助基金账户, 实行个人申请、村民代表会议评议、民政部门审核批准、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管理体制, 逐步建立“大病救助” 与合作医疗相结合的模式。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政府办公厅.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工作方案[J].内蒙古政报, 2003, (06) .

[2]钟玉堂.建立完善农村牧区医疗卫生保障体系[J].内蒙古工作, 2005, (06) .

[3]高书生.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4]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与思考 篇8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现存的主要问题

1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政策不理解

由于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相关政策和优越性宣传不够,造成部分农民大多心存疑虑,不清楚参加合作医疗的权利与义务,对报销的期望值过高,认为只要参加,无论到哪儿看病、看什么病、用什么药,都得报销,对看病、用药补助有范围、有限制的规定不理解,担心合作医疗基金被挪用,担心医疗费用升高得不到实惠。还有人对此次合作医疗试点抱怀疑态度,原因在于过去的农村合作医疗反反复复,大多都不了了之。特别是一些低收入农民家庭医疗保障意识不强,甚至有些农民还怕交了钱不得病、钱被别人使用了,心理上极度不平衡。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临床用药管理是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执行的。农民认为,一些疗效好、价格低的药品未被列入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这样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此外,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治療问题比较突出,处方药物和检查项目超出基本药物目录和规定检查的项目过多,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也加大了合作医疗基金的支出。

2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农村乡镇级的卫生资源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水平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素质差,部分乡镇卫生院有病房无设备,而且病房的条件极差,稍有严重的病情就需到省、市医院就诊。而根据合作医疗规定,到省、市级医院就诊报销的比例较低。例如河南省安阳县马家、都里等乡镇卫生院,均是1996年县卫校毕业生担当主力军,他们对一些高难度临床项目不能开展,导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必须到市级医院住院治疗。

3交费方式不够灵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外出打工者越来越多,而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个人缴费方式实行集中交费,部分外出打工的农民因错过交费期而无法享受来年的合作医疗待遇。

4报销手续繁琐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普遍反映,目前医药费报销手续繁琐,而且交费容易报销难。从票据上报、审批到取款需要很长时间,加大了农民交通费用的开支,尤其是对偏远地方的农民更是存在诸多不便。

5保障能力明显不足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基金规定“只报住院费、不报门诊费”,而有些身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地方病的农民,往往不需要住院但却需要经常在门诊治疗,持续不断地支付医疗费用,还有些特殊的治疗,如肿瘤患者放疗、化疗等,由于每次治疗实际发生费用远低于合作医疗补助起付标准而得不到补助。另外,虽然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有望提高,但与城镇职工的标准差距仍十分明显,与看病补偿比例、最高限额等方面的差距则更大。

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对策

针对新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如下对策:

1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一是要让广大农民知晓政策。通过会议、标语、资料、典型事例、电视专栏等形式,使农民群众了解政策,不仅要在媒体上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内容,还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村入户,广泛发动,做到人人明白,家喻户晓。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二是要做耐心细致的宣讲和解释工作。对农民在选择医疗机构、药品、服务、报销标准等环节上可能遇到的问题,要耐心细致的讲解,切忌不能断章取义。三是严格公示,通过监督管理机构与农民之间的联系,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

2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模式。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保障交费时间灵活的同时,避免故意“漏人”现象。二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按参加入数实行定额补贴,并保证补贴额度逐年增加。三是取消病种设限,适当提高大病住院报销底线和上线的标准。四是推行农民大病救助制度,设立专项基金。

3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一是严格审批和监督定点医疗机构,确保农民明白放心地使用他们对医疗机构及其服务的“选择权”和“控制权”。二是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的投资,为农民提供安全可靠的医疗防保体系。三是加强对农村卫生机构和人才的监管工作,逐步弱化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

4切实管好、用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是广大农民的“保命钱”,管好、用好意义重大。离开了这个医疗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成为无源之水,基金管理不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就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县财政局要及时、按进度拨付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确保报销运转正常进行;县审计、监督等部门要定期进行合作医疗审计和监督,及时发现和处理违反基金管理政策的行为;县民政、扶贫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五保户、特困户等弱势人群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提供必要的帮助,形成完善的医疗救助制度:县卫生局、合作医疗办要进一步完善管理程序和操作办法。相关部门要按照既定政策,公开、公正、公平地做好农民住院报销补偿工作,杜绝优亲厚友现象的发生;加强调查研究,对基金运行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分析,对补偿比例进行可行性论证,及时调整和完善方案,杜绝基金透支或沉淀:加强稽核工作,严查重处弄虚作假行为及恶意套取合作医疗基金的人和事。

5简化报销手续,实行医院垫付制度

能否及时、足额地领取补偿金,将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群众对新农合的评价、认同和参与程度。首先,新农合更多地是采取农民出院后凭借医疗消费收据到指定单位(一般为新农合办公室)报销补偿金的形式,这种报销形式具有审核手续繁琐、等待时间较长等弊端。农民为获得补偿金,通常需要向乡(镇)、县(市)新农合管理部门申报,经过审核、复查等数道“工序”才能获得补偿金,既费时又费力,容易使农民产生抱怨心理。其次,在报销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例如,有的农民在认识相关工作人员的情况下,就可以更加便捷、快速、足额地获得补偿金,而没有社会关系的农民只能“按部就班”,农民便会对新农合产生不利民、不公平的认知,对其推广和发展将会产生不良影响。所谓医院垫付制度就是患者在结算医疗费用时由医疗机构审核并垫付应给予

农民补偿的医疗费用,使农民能更加及时、便捷地得到资金补偿。它的具体程序是,在定点医院设立新农合结算窗口或在原窗口增加新农合报销程序,参保农民在当地规定的任何一家定点医院就诊,都可以直接在该医院所设的新农合结算窗口交纳自付费用,一次性结算清楚。这种报销制度主要有两点优势:一是简化了报销程序,为就医的农民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生活在地广人稀、交通设施不健全地区的农民。二是报销过程更加公开、透明,使广大农民在报销面前人人平等,避免出现“因人而异”现象,使新农合的最后一个环节更加公正、透明和人性化。因此,实行医院垫付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广大农民享受新农合,增加透明度,方便农民监督。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相信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后一定会得到不断完善。2009年4月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必将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定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全体人民病有所医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中牟联社心系下岗职工

中牟县农村信用联社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惠民政策,心系下岗职工,积极配合财政局、人劳局做好扶持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自2005年以来,累计发放小额帖息贷款650笔,金额1550万元,帮助657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带动2000余人找到了新的工作。近日又投放50余笔,金额200万元。为把这项惠民之事办实、办好,联社开通下岗职工绿色通道,采用集中办贷、集中发放的办法,第一时间将贷款发放到下岗职工手中,争取早日让他们实现再就业梦想。(中牟联社刘金伟)新安县信访工作实行“源头化”管理

上一篇:全等三角形定义与证明下一篇:申请材料没问题无需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