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共8篇)
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篇1
山东公务员考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标准表述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自愿参合的积极性不高。虽然统计数据显示试点地区农民的参合率大都达到70%以上,但是这些试点一般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地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对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普遍较差。绝大多数农户对农村合作医疗的目的和意义一知半解,现实状况(大病统筹)又使农户积极性受挫,参合率自然不高。【山东公务员考试培训】
二、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模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医疗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自愿参保”为原则。虽然人均10元的缴费标准不会给农民带来太大的经济负担,但是健康的青壮年人群患大病风险较小,参与积极性较低,风险较大的高危人群则倾向于参加,这样逆向选择极容易导致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入不敷出。在政府投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缴费标准将是维持新农合基金运转的唯一选择,但是费率的提高必定使农民的参合率下降,导致新农合基金最终崩溃。同时,“只报销大病”容易诱发农民将“小病当成大病医”的道德风险,造成医疗支出的急速上升。此外,和大病相比,对农民健康威胁更为普遍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很多农民的大病都是由于耽误对小病的治疗而形成的。只负责大病统筹而疏于对小病的防治和保健工作,必定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医疗保障状况。
三、相同的人均缴费标准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有失公平。在新农合开展初期,制定统一的缴费标准是操作起来最简便的方法,但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之间收入差距较大。收入较高的农户往往愿意参合,因为在大多数地区,只需缴纳10元就可获得部分“大病”医疗保障,回报率较高。而对于很多人均纯收入不足百元的贫困农民群体,10元参合费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缴纳后不能马上见到实效,因而参与积极性较低。结果就是——富裕的农民获得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好处,而贫困的农民仍然没有得到任何保障,这显然违背了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初衷。【山东公务员考试辅导】
四、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现行的新农合基金管理模式主要有独立管理模式、银行(信用社)管理模式和保险公司参与模式三种。大部分试点地区采取的是“小而全”的独立管理模式,即各地区建立一套完整独立的、自上而下的管理系统,并配合一整套软、硬件措施。这样做虽然相对简单,但是它造成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互不能兼容的局面,成为各级地方财政的沉重包袱。
五、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由于农民对新农合了解甚少,自愿参保积极性很低,为了保证较高的参合率,很多工作人员不得不挨家挨户进行宣传、说服工作,大部分的参合额都是工作人员一个一个谈出来的。再加上农村地区农民居住非常分散,交通不便,更增加了筹资成本。另外,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下也是导致高筹资成本的重要原因。【山东公务员考试】
六、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未有机地结合。医疗救助制度是由政府统筹协调,民政部门组织实施,卫生、财政部门配合,对患大病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的医疗费用按一定标准给予适当补助,以缓解其因病致病的一种制度。医疗救助和新农合在农村地区是完全割裂运行的,二者在机构设立、人员配备上存在大量的重叠,导致财政支出的巨大浪费。
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篇2
1 宜宾县基本县情
宜宾县是2006年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第三批试点县, 地处四川南部浅丘地带, 幅员面积3030平方公里。全县辖26个乡镇, 535个行政村, 5451个村民组;全县总人口102万人, 农业人口占89% (其中农业贫困人口106694人) 。农民人均纯收入4078元。全县有县级医疗机构5个, 乡镇卫生院26个, 医技人员2427人, 农村三级卫生网络基本健全。
2 宜宾县在新农合中的主要做法
2.1 加强领导, 广泛宣传, 落实保障
(1) 组织保障方面。
县委、县府、县纪委主要领导亲自担任管委、监委会主要责任人, 将“新农合”纳入县政府对乡镇的政务目标管理和年度考核, 并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制。组建了县合管中心 (编制15人) 及乡镇“新农合”办公室, 配备了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2) 宣传动员方面。
采用宣传单、气象历书、新闻媒介、标语、受益农民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提高了农民群众的认知程度。
(3) 经费保障方面。
将县级合管中心作为财政全额预算事业单位, 其公用经费比照公务员标准纳入一般财政预算, 同时, 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全县性组织动员、培训、资料等支出。并专项投入建设新农合信息平台;县政府发文明确每个乡镇合医办人员工资和公用经费由县、乡镇人民政府和乡镇卫生院按1∶1∶1比例共同承担 (各承担10000元) , 保证了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的开展。
2.2 加强管理、创新机制、落实措施
2.2.1 补偿标准适当。
2007年住院补偿起付线、补偿报销标准为县级医疗机构150元、45%, 乡镇医疗机构60元、55%, 县外医疗机构480元、20%。自费比例低于10%。中医诊疗项目补偿比例60%, 中草药 (汤剂) 补偿比例80%。参合农民在本市其他县 (区) 住院享受本县同级医院住院补偿标准报销。
2.2.2 健全内控制度。
在坚持即医即报、公示等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基础上, 建立了干部定点联系、专项量化考核、《违规行为处罚办法》、个案查处联动、不合理医药扣减费用由单位与个人分摊、警示告诫、人民代表评议等制度。
2.2.3 创新监管方式。
一是县合管中心建立了“分组轮换式包片工作责任制”、督导记录、重点指标量化监控办法、诊疗服务效果评价等督管措施;二是对常规的三级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难点问题, 采取邀请卫生局分管领导、相关专家会同中心全体监审人员以集体会议讨论的方式作出定性定量的处理结论;三是推行“一承诺双签字”制度, 即在动员缴费登记过程中, 联系户干部入户两次以上动员, 农民仍然不愿参合的, 农户主书面承诺自动放弃当年参合, 年内生病住院不能报销责任自负, 户主与联系干部双方签字确认;四是于2007年10月全县实现网络直报运行。
2.2.4 基金封闭管理。
坚持“钱帐分管”原则, 即县合管中心将定点医疗机构初审垫付的金额进行审定后报县卫生局、财政局审批, 最后由财政局根据审批的金额直接划拨到定点医疗机构帐户, 确保了基金的封闭运行和安全。
2.2.5 惠顾特殊群体。
一是将五保户补偿报销比例提高到80%, 绝对贫困户、伤残军人报销比例提高到60%。二是对住院分娩 (顺产100元/人次、剖宫产300元/人次) 、新生儿疾病筛查 (25元/人次) 、狂犬疫苗注射 (50元/人次) 、结核病人 (100元/人次) 等实行定额补助。三是推行大病特补政策。两年累计补偿上万元的有108人次, 最高补偿额达4.8万元。四是实行门诊统筹制度。2007年开始对中晚期癌症放疗、肝硬化 (肝癌) 和肾功能衰竭等病种门诊治疗费用实行年度封顶报销 (3000元/人/年) , 目前已补偿30人次, 总补偿金额6万余元。
3 宜宾县推行新农合的主要成效
3.1 农民群众普遍受益。
2006~2007年两年门诊补偿人次344724人 (占参合人数43.6%) , 参合农民住院率2006年、2007年分别为3.69%、6.89%。乡镇、县级、县外医疗机构住院实际补偿比例分别为49%、39%、18%, 县内外平均补偿比为37.2%。参合率逐年上升, 2006年为78.01%, 2007年88.37%, 2008年91.01%。“新农合”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一座“金桥”。
3.2 医药费用明显下降。
全县乡镇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从新农合前的955元降到860元, 平均床日费用从163元降到142元;县级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从2260元降到1626元, 平均床日费用由183元降到168元;县内住院自费部份比例由初期的18%降到3%。
3.3 医疗服务功能增强。
近两年宜宾县乡镇卫生院共投入1200万元 (其中政府投入700万元) 进行房屋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实施了180个标准化村卫生站建设;引进和招聘了大专以上青年骨干人才80多名充实到基层医疗单位;添置和更新了200多万元医疗设备。农村医疗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全县参合农民门诊总人次中在乡村两级接诊人次占83.47%, 住院总人次中在乡镇定点机构住院人次占82.3%。
4 宜宾县实施新农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体制方面问题
突出表现为乡村管办不分, 乡镇“新农合”办公室设在卫生院, 院长兼任合医办主任, 合医经办人员在卫生院拿工资, 无法履行监管职责。
4.2 政策方面问题
突出表现在国家价格政策和税收政策方面, 如国家征收药品批发企业的药品经营增值税税率为17%, 药品批发企业则将如此高额的税费计入成本转嫁给了医疗机构, 并最终转嫁到病人身上。
4.3 机制方面问题
4.3.1 公立医疗机构保障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由于政府对农村医疗机构实行差额预算管理, 医院的职工收入、业务运转和自身发展离不开单位的经济收益, 导致医疗机构以及职工在诊疗服务过程中的趋利行为难以避免。
4.3.2 医疗机构定点准入管理缺乏竞争活力。
一方面对乡镇卫生院即使服务能力很差也不得不降低准入标准, 纳入定点范围。另一方面, 虽然卫生部曾明文强调“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机构应择优选择, 要注意充分发挥公立和民办医疗机构的积极性。”但在实际执行中对民营医院准入定点的大门属明开暗关状态, 未能形成平等竞争与激励机制。
4.3.3 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健全。
监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存在农民的趋利心理难面对;医疗机构趋利行为难避免, 不合理医药现象时有发生;医疗风险难预测, 检查、用药合理性难掌握;违规行为难处罚等问题。
4.4 投入方面问题
4.4.1 “新农合”保障水平偏低。
虽然最近中央决定两年内政府对统筹基金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80元, 农民个人缴费提高到20元, 初步测算估计参合农民住院实际补偿比例 (县内外综合比) 仅能达到50%左右, 同城镇社保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4.4.2 管理经费保障乏力。
宜宾县每年投入“新农合”资金达640多万元, 其中住院统筹基金配套费280万元, 县级合医经办机构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 (含全县性组织动员、培训、资料费等) 100余万元, 各乡镇政府组织管理费5万元左右 (共130余万元) , 每年乡镇合医办人员和工作经费5万元左右 (共130余万元) 。如此巨大的经济压力完全由县级财政承担非常困难, 难免出现经费不能及时到位, 一些困难乡镇政府把组织管理费和合医办运行经费全部转嫁在卫生院头上, 致使一些原本就很困难的卫生院更加困难, 人员不稳定, 影响“新农合”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 广大村组干部和乡村医生承担着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没有一分钱的报酬和通讯费、交通费补助, 长此以往也是难以回避的问题。
5 对策探讨
以宜宾县为窗口, 结合相关信息资料分析, 随着“新农合”制度的全面推进, 逐渐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通过综合配套改革加以完善和提高。
5.1 改革乡镇合医体制
5.1.1 管办分开。
把“新农合”监管职能从卫生院剥离出来, 成立独立的乡镇“新农合”办公室, 其编制、人员、经费、工作直接接受县级“合管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管理, 以利发挥前沿监管作用。
5.1.2 审核与报销分离。
乡镇卫生院收治参合病人住院时, 实行24小时内通过网络向合医办办理入院登记手续, 出院时备齐资料先经合医办初审签字后再由卫生院直接垫支补偿费用。
5.2 调整价格和税收政策
5.2.1 改革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国家应尽快建立以保障广大农民基本医疗保健需求的《基本用药目录》, 并对《基本用药目录》中的药品生产、供应、价格实行统一管理。
5.2.2 国家应对《基本用药目录》的产品实行免税政策, 或者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基本用药目录》的产品采购实行退税制度。通过价格和税收政策调整, 力求达到全国 (至少全省) 同药同价, 有效解决药价虚高的问题。
5.3 深化县、乡公立医疗机构保障制度改革。
对县、乡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人员工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障, 以及发展性投入等所需资金主要由政府财政负责解决, 彻底解决以医养医、以药补医的状况。对于医疗机构的合理收入可统一纳入财政预算,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5.4 “新农合”定点准入管理上应引入竞争机制。
允许符合条件的民营医疗机构加入定点服务范围, 不仅有利于医疗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提高, 降低收费价格, 而且对吸收社会资金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具有促进作用。
5.5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5.5.1 县、乡医疗机构房屋设施建设项目所需资金 (含青苗赔偿、征地费、设计费、城市建设配套费、装修费、排污附属工程等) 应全部由政府财政解决。过去政府只解决地面主体工程费用的做法, 实际上项目工程总费用的一半以上要靠项目建设单位自筹。
5.5.2 应尽快建立健全县、乡合作医疗日常管理经费保障制度。首先, 全国 (至少以省为单位) 要统一政策明确预算标准, 可以参考参合总人数或年度基金总额为基数, 按照一定比例确定预算标准。其次, 要明确经费来源渠道和责任, 对西部地区而言, 这笔巨大的经费完全由县级财政承担有很大困难, 应该建立由中央、省、市、县各级分摊制度, 同时在方式上必须纳入年初一般支出预算, 避免随意性。
5.6 加强“新农合”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尤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新农合”的立法工作:一是“新农合”制度的性质基本原则;二是筹资机制。明确农民参合必须以户为单位整体参加, 个人缴费不属于增加农民不负担, 以及各级财政补助资金的划拨方式和要求;三是参合农民的权利和义务;四是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职责、权利和义务;五是基金管理与安全;六是“新农合”日常管理工作的经费保障制度, 重点明确预算标准、经费来源和划拨方式;七是“新农合”经办机构人员编制、工作、职责和权限;八是纪律要求和违规行为的处罚, 应依法授予经办机构监督检查权和处罚权, 增强监管力度, 提高监管效率;九是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通过立法程序实现“新农合”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
参考文献
[1]宜宾县政府, 宜宾县卫生局, 宜宾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宜宾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相关文件, 2006/03-2007/12.
[2]王健, 陈秋霖.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体制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4 (3) .
[3]毛正中, 蒋家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特征及目前面临的挑战[J].中国卫生经济, 2005 (1) .
[4]邵海亚.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属性、目标及评价的思考[J].卫生软科学, 2006 (4) .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基础;道德风险;逆向选择;资金筹集;法律法规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34-01
引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中央和地方政府多方筹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主要是解决农民看病穷、没钱看病的问题。该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用来补偿参保农民的金额较大的医疗费用或者住院费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政府第一次参与的合作医疗制度,表明我国社会政策向从城市向农村的倾斜。新农合自2003在我国局部地区试点以来,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发展迅速,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费用问题。作为一项关系着广大农民健康的惠民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去解决。
(一)基础不扎实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保大为主,俗称“保大不保小”,把主要精力放在“大病统筹”方面。有人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目标定为保大病,事实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农村缺医少药,这种现象自新农合开始试点以来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很多实行新农合的地方,依然有农民生病了拖着,导致最终拖成严重的疾病。在”保大不保小”制度下,很多农民会报销医药费,小病也去住院,小病按照花费大的方向去治疗,这也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在广大发达地区,新农合的根本性障碍不是经济问题,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问题却成为新农合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对河南省汝州市温泉乡侧崆庄的调查中发现,2006 年,该社区(村)总人口1080人,参保708人,未参加372人,参合率为65.55%, ,低于全国2004年10月统计的72.6%, 的平均参合率及汝州市81.9%的参合率。在未参合的农民中,除在外打工和年轻者不愿参加外,其余的12 户人家均属经济问题。郏县堂街镇退保的农民中67% 归因于经济原因"。这表明新农合的拓宽基础的工作并没有有效地落实。
(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突出
新农合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道德风险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医生为获取回扣,则常常通过多开些药甚至开贵的药给患者,这给农民消费了成本过高的医药,增加了其肩上的医疗负担,也造成医药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定点医院为追逐过多的利润,提高医疗服务的收费,服务和医药的高价格也抵消了新农合给农民带来的优惠,农民的利益遭受到损害。逆向选择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往往是风险高的患者比风险低的患者更愿意参加医疗保险。一些容易生病或者身体状况很不佳的人群往往更倾向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身体健康的人群参与的积极性却不高。同时,对参保农民的费用控制目前也缺乏一些有效的方法,很多时候出现小病大看,无病骗保现象。这些逆向选择一旦产生,将对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三)筹资难度大
资金筹集对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保证其持续顺畅运行的基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农合资金的筹集在总体上看到位情况是不错的,达到90%。揭开高到位率的面纱,隐含筹资的可持续性问题又会浮现出来。
新农合实施过程中,有部分农民虽有能力但却没有缴费参加保险,这可能由于新农合实施的年限不长,农民对于它的前景还没有足够的看清楚,同时农民对于很多干部及政策也存在着不大信任的因素。新农合已经筹到的资金,好多是基础执行人员上门收取,甚至采取谈判的形式来筹集,还有一部分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这样筹资方式只能保证一时能筹集到所要的资金,但对可预见的未来能否持续筹集到稳定的资金并不能起保证作用。
政策规定的筹集资金程序是一层一层来的,中央补助资金是要在地方政府补助资金到位后拨付,地方补助资金是在农民交费后再拨付。而由于农民对地方政府存在着不大信任的因素,很多时候不愿意先交钱,担心地方政府收费不透明,这样筹集资金就不大顺利。一些基层干部为完成规定指标以追求政绩,强迫农民参加新农合,还强迫一些卫生院和乡村医生代收费用。再者,基层出现财政紧张时无法兑现对农民的资金补助,从而导致中央和上级财政拨款未能按时到位。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
新农合制度从试点到实行已经有几年时间,但是目前国家还没有将其纳入强制实施的法律范畴。国家有出台《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但是还没有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来指导新农合的实践,使得人们对新农合的认识并不能达到统一。很多地方采取签订责任书的形式以期加大基层干部参与合作医疗的责任心和统一他们的思想,但是这些措施随意性较大,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同时,农民、医疗机构和政府和商业机构之间四方并没有建立起合同关系,农民在权益受到损害时往往申诉无果,大大削弱了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政府、商业保险机构和惨加保险的农民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并不明确,商业保险在与政府签订委托协议时,与参加保险的农民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关系。这样,这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便不能合理确定,这增加了商业保险机构参加新农合过程中的风险。再者,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对于保险公司、政府和政府主管机构之间权利、义务和责任无法区分清楚,这也大大影响到保险公司参与保险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军民.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制度缺陷"[N].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3):37-41.
[2]王芹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探讨[J].消费导刊,2008(2):38-39.
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篇4
政办200556号)及国家七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农卫发200613号)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贫返贫问题,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施的目的就是有效地解决广大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通过近两年我市实施情况来看,总体上看运作平稳,进展顺利,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农民群众 “看不起病”的问题。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是新型农村合医疗的宣传还存在盲点和薄弱点,个别基层干部、医务人员和农民群众对“新农合”制度还说不清、道不准、讲不明。二是少数定点医疗机构服务不规范,供方诱导需求和患者非理性消费现象同时存在,个别医疗机构存在不合理治疗、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等问题。三是基层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薄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启动以后,乡镇卫生院住院病人大幅度增加,与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严重紧缺且技术实力差的矛盾相当突出。四是经办机构管理能力薄弱。乡镇无专门经办机构,无专职人员,县(区)合管中心面对庞大的服务群体,只能满足常规的审核,经常性的监督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五是新农合用药不太规范。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是省农合办经专家制定的,完全可以解决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用药问题,但是一些医疗单位及医生过多地使用了新农合药品目录以外的药品,使农民不能从医疗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得到实惠。
针对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对策及建议:
一、把宣传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宣传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意义和好处,真正做到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的信心,确保参合率稳中有升。
二、加强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一些定点医疗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卫生人才匮乏、基础医疗设施短缺,导致部分参合农民就诊时舍近求远,增加了农民就医负担。加快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政府落实乡镇卫生院补员机制,以缓解乡镇卫生院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积极争取项目,为乡镇卫生院配备适宜医疗设备;加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整体服务功能。
三、加大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力度。一是建立健全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补偿费用公示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同时,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纳入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年终工作目标考核;二是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专家技术指导组”的作用,建立医疗服务质量巡回检查制度,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质量进行评估评价,逐步规范“合理检查、合理诊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三是整顿规范药品购销秩序,探索乡镇卫生院药品统一配送机制,并加强日常监管,严厉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四、加快合作医疗信息网络化建设步伐。按照省级的要求,拿出方案和预算,尽快建立信息网络,实行网络化管理。
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篇5
筠连县政府课题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农村医疗合作制度”实际上是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提法,是农业合作化时期的产物向改革开放后具体落实“三农”政策的转型。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三农”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全局性的根本问题。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已表明,在农村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是保障广大农民医疗健康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根本途径。筠连县新农医工作于2008年元月正式启动全面铺开,确实让参合农民享受到了实惠,同时发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为切实巩固这一制度,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健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笔者对全县新农医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总结概括制度的现状和成效、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解决办法和发展对策。
一、“新合”工作运行现状和成效
2008年,筠连县参合农民共计331203人,参合率达91.61%。截止5月底,报销总金额为73.24万元,其中门诊报帐支出为14.53万元,住院报帐总支出为58.71万元,在住院支出中,县内住院共发生总费用118.71万元,实际报销为45.19万元,实际报销比例为38.07%,县外住院实际报销11.45万元,定额报销2.07万元。从总体上看,全县“新合”工作运行正常,报销资金基本保障到位,农民确实从中得到了实惠。
筠连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以来,各级相关部门职责基本到位,政府承担了筹资与管理责任,基本确保了该制度能够正常运转,“新合”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缓解了农村医疗服务的供需矛盾。“新合”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筠连县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医疗服务的规范管理。新合制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现状,提高了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利用效率。
二是改善了农民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新合”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医疗机构的规范管理,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统计资料和病历质量等也明显改善,同时筠连县农村医疗服务满意率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是减轻了农民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建立了药品报销目录和严格的转诊制度,在具体运行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监管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提供者不规范的医疗行为,延缓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
四是得到了广大参合农民的广泛认可。筠连县“新合”工作的规范管理和运行机制已经形成,机构运作正常,基金运转安全,制度运行平稳,广大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贫弃医的现象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大病都得到了相应补偿,减轻了因医病而导致的经济负担。同时,通过筠连电视台、绿色煤都报、小册子、板报、标语等形式多样的积极宣传,通过从补偿机制里面得到实惠的参合农民的正面影响,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表示认同。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通过调查了解发现,筠连县“新合”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也发现了该项工作存在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度设计与运作机制不够完善。“新合”提供的是农民的基本医疗保障,而农村残疾人、高龄老人慢性病患者等弱势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仍表现为看病难,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炎、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患者大都是6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这些高龄患者因为疾病缠身,吃不得做不得,需长期住院,需长期用药,按理说,这些长病号最该得到国家“新合”政策关怀,但由于制度定制与技术运作缺陷,使他们还未能充分享受到新合制度的恩泽,这部分人及其家属对新合制度普遍存在抵触情绪。
(二)人员设备和垫付资金缺口较大。一是常规医疗设备短缺。镇乡医疗机构人员少,设备差,阵地建设差,大多数开展不了三大常规检查,根本不具备住院条件,无法满足群众的就医需要。若真正有病需住院治疗,只得向上一级定点医疗机构转诊,使得农民享受报销比例偏低,不能真正体现政策的优惠。二是垫付积累资金缺乏。多数镇乡卫生院上划前底子薄,上划后也没有立足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不能正确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找光、分光、吃光现象普遍存在,无资金积累,使得“新合”开展后无力垫付参合农民的报销费用,要待上级县合管中心审核报销后兑付农民,致使“即医即报”制度在执行中存在一定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合工作的顺利进行。三是医务人员素质偏低。镇乡卫生院医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病历书写等不规范,县合管中心在审核时严格把关,坚决杜绝诊疗过程中不符合“新合”要求的一切违规现象,给老百姓报销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
(三)站点分布和村医数量布局不合理。部分村卫生站由于条件不符,无法批准为定点医疗机构,如联合苗族乡的8个村卫生站都不符合定点医疗机构标准,农民看病就医极为不便,影响了参合农民的积极性。
(四)诊疗项目和目录用药规定范围窄。由于纳入“新合”报费的药品基本上都是一些常用药,而且通过政府统一招标,这些药品的价格透明度高,利润微薄,一些定点医疗机构趋利性明显,为了追求单位效益与丰厚的药品利润,不按目录用药,尽可能使用一些新药、促销药。同时由于“新合”规定诊疗项目过窄,导致一些住院患者,自费用药和自费诊疗项目过高,有的住院患者虽然花费医药费上千元,可到合管中心却只能报费几十元。
(五)督促监察和规范管理不够到位。新农合工作是政府的德政民心工程,涉及大量参合农民。管理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规范医疗机构“合理诊断,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督促定点医疗机构及时、足额兑付补偿金,让参合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目前筠连县新农合管理部门仅有少数几名工作人员,也没有专门的交通工具,要对筠连县190个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显得力不从心,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农合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解决新农合当前问题的对策
通过对筠连县新合制度实施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对“新合”工作提出以下对策:
(一)建立新合制度稳定的长效机制。要在深入细致调查研究的同时,逐步突出筠连县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服务的公益性与社会福利性,出台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切实提高筠连县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如将农村高龄老人纳入补偿范围,这样才能让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残疾人、高龄慢性病患者等弱势对象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筠连县医疗卫生改革的成果。
(二)推进新合工作运行的配套改革。为确保新合制度的运行安全,务必加快推进农村“新合”配套制度改革,尽快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外部环
境。包括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村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等相关改革,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做到功能不断完善,设备不断齐备,卫生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真正使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使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重病不出县”。
(三)落实新合医疗机构的网底建设。村卫生站是农村三级卫生网的网底,在农村医疗卫生方面能发挥较大的作用。要进一步规范乡村医生执业地点,加快村级卫生站标准化建设进程,培养乡村卫生本土人才,方便老百姓就近治病,同时实行门诊统筹。
(四)强化新型农村合作的医疗监管。明确监管主体和监管对象,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新合”工作说起来是党政得民心,老百姓得实惠,医疗机构得发展。但是,如果对新合定点医疗机构不加强监管,医疗机构就很有可能在得到发展的同时得到老百姓的许多骂名,从实施几个月情况看,筠连县“新合”工作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均出在医疗卫生行业,如门诊病人收为住院病人,因交通事故不能享受新合政策病伤的村级乱出证明,自费诊疗项目和自费药品不告知病人,能用一般药品的使用高、新药等等现象,尤其是就医买药是医疗交际的核心环节,这就需要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合管中心进行不定期的经常性监管,希政府有关部门抓紧配齐配强合管中心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使监管工作重心不移。
(五)提高新合垫付支出的资金预算。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断流,政府理所当然要增加农村基层公共支出而使政府投资向农村倾斜,以确保占我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享受最低健康保障,只有这样整个改革事业乃至政府的存在才能获得足够的道义基础和合法性资源,才从实际意义上解决了
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篇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的重要举措,也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我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2007年启动运行以来,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着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抵御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能力,着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这一重大难题。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监督管理和制度完善方面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合作医疗的监管,让合医资金最大程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当务之急。为此,本人通过调查走访,对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基本情况
全乡所辖5个行政村,39个村民组,总人口16230人,在2010年全乡参合人数为14533人,参合率达95%。在2011年参合人数为13763人,参策,合率达88.72%,根据国家和我省目前的筹资政策和标准,我乡在2010年共可筹集资金2470610元,自筹资金290660元,2011年共筹集资金3165490元,自筹资金412890元,上级财政补助资金2752600元。参加合作医疗的行政村覆盖率达100%。2009年全乡报销补偿资金1573058元,在2010年全乡报销补偿资金1390465元,有769人获得补偿,在1000元以下的515人,补偿298498元,1000元以上的224人,补偿629305元,在5000元以上的21人,补偿272382元,在10000元以上9人,补偿190280元。
二、工作成效
(一)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普遍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党和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大好事,是关心农民疾苦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乡合医办坚持为患大病的参合农民报送合医款项,真正实现了政府得民心、农民得实惠、医院得发展的三赢局面。
(二)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不断得到改善。从2009年至2010年全乡报销补偿资金来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刺激了农民的医疗消费,原来没钱看病、看不起病或放弃治疗的农民能看得起病了,小病及时看,防 止进一步发展恶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恶性循环。据调查,我乡农民的就诊人次和住院人次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实施农村合作医疗,是为农民实实在在地减负,也是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办事,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怀,惠民政策深入人心。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经过实践,基本形成了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经办机构动作、医疗机构服务、农民群众参与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筹资机制,形成了分类指导、家庭帐户、门诊报销和大病统筹为主要补偿模式的运行机制。
(四)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我们把加强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改善基本条件,提高整体服务功能,作为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结合我乡实际,制订了《高水乡村卫生室基本标准的实施意见》,并提出了规范村卫生室服务“六统一”标准。全乡所有卫生室都在进行新一轮标准化改造,预计年底即可完成改造任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主要措施
(一)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协调配合,措施得力。实行领导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乡村干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实行领导班子成员包片、一般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责任制,依靠强有力的领导措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组织管理体系。成立了乡合管办组织机构和办事程序,初步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多部门协调配合,卫生部门具体实施的工作管理体系。成立了以纪委书记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合作医疗监督组织,加强了对合作医疗资金的监督力度。使农民从交钱参加合作医疗到就医、报销的全过程以及经办机构、医疗机构履行职责的行为都有章可循,保证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规范运行。
(三)广泛动员,宣传到位。利用召开大会、干部会、受益群众现身说法、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印发明白纸、制作宣传单、开办宣传专栏等多种群众 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集中宣传发动,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概念、特点、重要性、筹资方式、补偿范围、管理办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增强互助共济意识,转变消费观念,积极参与到新型合作医疗中来。
四、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卫生服务功能薄弱。乡卫生院的服务能力与农民群众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匮乏,设备老化,基础设施落后等,很难满足人民群众就近就医的需求。
(二)农民交纳参合资金的积极性不高,从我乡2010年、2011年参合比例来看,要么因经济贫困没有能力交纳,要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信任、对合作医疗质量和服务不满意,对看病收费不透明而不愿意交纳;参合农民保障水平不高。目前,参合农民的住院费用平均补偿只有1800元左右,一旦农民得了大病,需要自付的费用太高,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值得思考。
(三)监管机制不健全。现行制度中,卫生部门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和农村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它既要代表需求方购买卫生服务,又一定程度上代表医疗服务提供者。而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医疗保障部门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卫生行政部门要调节和平衡卫生服务供给者和合作医疗基金管理者的利益,实现“适度保障”难度很大。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检查的问题依然存在,少数医疗机构开大单、乱检查、开贵药、有意拖长住院时间,一些药品报销后仍高于医药公司的价格,群众对此反映较为强烈。现在,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加大了监督管理机制,出台了从门诊、用药、药品购销、住院都出台了相关制度和措施,但在真正监督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如我乡合医办人员1人,有定点医疗机构13个,十几个医疗机构上万人的工作,合医办就搞业务都存在困难,虽 然我们制定了好多管理措施,但在落实力和执行力上,合医办根本无法对各定点医疗进行一一审核。
(四)、农民缺乏信任感。
首先是农民对政策缺乏信任感。造成农民对政府政策怀疑的主要原因,一是在2009年前,我们合医政策制度不健全,使农民对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能否坚持下去半信半疑;二是2010年前把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从而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在“收费”和完成“参保率”等指标任务上,使农民对参合惠农政策不信任。
其次是农民对地方干部缺乏信任感。造成农民对当地干部信任度低的主要原因,一是干部对农民的承诺长期不能兑现,形成的不宽松的干群关系;二是一些干部在推行合作医疗制度时工作方法过于简单甚至粗暴,诱发农民的对立情绪;(五)、医疗服务需求方思想存在偏差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一般保险项目的重要区别在于,一般保险项目只涉及保险方和被保险方两个主体,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有重要的第三方主体——医疗供方。由于信息不对称及医疗服务技术性强的特征影响,农民享受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都由医疗供方决定,这就使得医疗供方容易产生“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第一,高危人群愿意参加合作医疗,健康人群却不愿参加。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动,国家没有政策和法规约束他们参加合作医疗,而他们家庭成员中留在农村的老弱病残者居多,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住院率,这部分人参保的比率较大,其结果在整体上增加了合作医疗的风险性。第二,在对到县域外就诊的参保农民普遍缺少有效费用控制办法的情况下,常常出现“小病大养,无病骗保”现象。
(六)、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还需完善
首先,以大病为主的保障容易诱发逆向选择,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由于重大疾病和住院医疗服务发生机率较小,会降低参保者的预期收益,健康人常常低估参保的重要性,而高危人群却非常愿意参加。这种逆向选择,即“选择性加入”和“选择性退出”也是导致我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比例降低的诱因。
其次,现行筹资水平难以为农村居民提供有效的医疗保障。即使是针对大病救助,在目前的安排下,共付部分仍然很高。我们以一个患白血病患者贫困家庭来说,住院最起码要10万元左右才能做手续,按照现在的报销程序,贫困家庭根本就没有先预付的这笔资金,对于这部分家庭参合也没能真正享受优惠政策,就限制了这种保险对贫困家庭的用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仍然无力支付看病共付的费用。
再次,保障目标定位为保大病,事实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投入绩效。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许多农村居民的大病,也是因为小病无钱治而发展成大病的。从卫生投入绩效看,对大病的干预所获得的健康效果远不如对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及时干预。从2010年我乡总的参合补偿有769人1390465元,但在5000元以下就占739人659153元,占比例的47%。从这个数据来看,我乡在报销比例上大多数群众得到了实惠,但从患大病上万元的比例来看只有9人,所占比例14%,那每年患大病的人毕竟是少数,使一部分群众认为,不会生大病,导致不愿交参合资金。同时在今年新的参合政策,群众自筹资金在年终如果没有看病,那在年底就清“0”,也是群众不能接受的一方面。此外,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导致“小病大医”的道德风险。应该说,大病补偿模式和全部补偿模式(包括门诊补偿)的焦点是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合作医疗基金的问题。主要补偿大病的模式更有利于克服得大病的农户的医疗风险,但是受益面偏窄。例如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从2010年的6万元调整为2011年8万元,但从2007年执行至今我乡未有1例患者,这也是影响门诊补偿和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长期积极性,却导致相当比例的资金分散,势必会降低住院费用的补偿水平,从而使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的效果大大减低。这是在资金有限情况下的“两难”处境。
(七)、筹资困难和运行管理费用过高
首先,合作医疗筹资困难、筹资成本高。每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都需要工作人员挨家挨户的筹资,筹资成本相当高。在2010年前,为了达到上级规定的参合率,费尽了周折,合作医疗参合率达标甚至是几乎是一个一个谈 出来的,甚至有些是干部垫付参合。这种现状直接制约着农村合作医疗的较快推广铺开。其次,参合报销成本增高,例如:一个在丰岩村患者,如果在门诊医了200元,群众要报销,必须得到县合医办进行审核,从丰岩到瓮安去来的车费、生活费就将有100元,就按60%的比例核报,200元*60%=120元,实际群众花了200元而只享受国家的20元的补偿。所以,以县为单位集中审核、报销费用,表面看来,统筹层次已经很低了。但作为我县有近40万人口居住在农村,且农村居民居住相当分散。加之合作医疗经办机构面对千家万户,而实际国家惠农、惠民未能真正体现。
(八)难以照顾到流动人口
当前我县每年都有10万左右的农村流动人口,我乡就有5000余人,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移民正处一个医疗保险的真空地带——由于没有正式户口,他们没有资格参加城市医疗保险,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很可能会要求他们返回原住地去看病,或者如果他们在务工城市看病,那他们就得承担合作医疗只报销部分医疗费用的风险。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随着城乡差别的进一步弱化,是否将所有居民纳入一个统一的全民保险体系可能更合理。
(九)、县执行住院单病种定额补偿还需进一步完善。县执行的20种单新病种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正常分娩(平产),剖宫产,2010年正常分娩按合医只补300无,剖宫产按住院报销,但一个病人生完小孩可能只自付100元出院,看似给群众增加了负担。而在2011年规定,合医+降消项目,报销后百姓不出钱,但这两项国家补助的资金加起来比在2010年国家与群众自付的钱还要高得多,并且我们住院病人得到的服务不一定在2010年的基础上好,因医院在服务的同时,主要是盈利为主,不是政府要卡他,要求这20种单病种遵循结余归已,超支自付的原则,这导致看似群众的负担减轻了,但医院找钱了,国家损失了。
(十)、遵循结余归已,超支自付的原则,存在着对病人弊病就轻的问题。假如:一个患者,病情确因加重,又属于单病种,需要继续治疗,就得调整约方,这样一来,对病人的住院时间肯定就要延长,费用肯定要超支,但医院不可能长期做亏本的事,就会造成给病人在有限的时间带来不良的身心健康,心里的压力,护理的负担和成本,医院造成长期无床位的现象。(我们不防在县城的几家医院去作一个调查:最近两年看病的人与2008年相比,医疗机构越多,住院的也越来越多,有时看病,到那家医院都是满满的,但从我们人口增长率来看,医院发展与人口增长成了一个不规律的反差)。
(十一)、参合与非参合费用的差别。一是非参合与参合的收费标准不一,非参合上医师为了减少手续程序,非大可小的病不开处方,可降低标准收费,而参合必须按程序进行报销,导致参合与非参合报销比例不一,群众认为干部看病要便宜一点。当然,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或面临很多挑战。指出问题总是相对容易的,更多的挑战来自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不断完善政策,但毕竟这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
五、打算和建议
(一)“五个到位”,即领导重视到位、机构设臵到位、政策保障到位、财政支持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坚持“五个强化、五个确保”,即强化宣传引导,确保群众认识到位;强化资金筹措,确保基金筹措到位;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发挥到位;强化基础建设,确保服务水平提升到位;强化市场准入,确保药品购销监管到位。
(二)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建立对定点医疗机构分级认定和动态管理制度,修订分级别的基本药物目录和诊疗项目目录,推广单病种限价收费,严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三)推进配套制度改革,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外部环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积极推进相关改革,否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合作医疗的运行效果。
1、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我乡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薄弱,不能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要加大对农村卫生机构建设的力度,在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补助,切实改善农村卫生室、乡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状况,提高农村卫生综合服务能力,真 7 正实现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目标,以满足农民就近看病的需要。
2、加强卫生队伍建设,加大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制定基层卫生人员优惠政策,落实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体制,充分调动村医的积极性,发挥其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中的作用,提高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的质量。
3、推进农村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医疗服务价格、药品流通体制等相关改革,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保障农民健康方面的效果。
4、政府应加大医疗救助的投入力度。逐步完善和推进以合作医疗制度为基础,与医疗救助制度相结合的运行模式,协调、配合使用各类资金,最大限度地缓解贫困人口看不起病的问题。
5、开展卫生支农工作,并落到实处。加强县、乡、村卫生机构的纵向合作,全面推行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建立卫生支农长效机制,既要人员帮扶、设备帮扶、资金帮扶,又要着力培训基层卫生人员、帮助开展卫生诊疗新技术。
6、补偿程序是否适度调整,参合农民在县内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时,得了大病是否将预付的结算从出院结账调整为定额结算。
7、应加大对参合与非参合患者的同等费用的比例。
8、对各医疗定点机构的收费的项目标准必须进行公示。
9、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督查力度,一是在进销购药方面,国家虽然对药品购销进行了定点实核购销,但对一些边远的山区医疗点的药品购销存在管而不实,管而不清的问题,应实行按月或季度进行审核;二是医疗部门对实际报销药品和价格,应实行病人签字认可;如:我们在走访时发现,一家定点医疗机构在药品购销时,他不在指定的药品采购点进行购销,他为了避免监督部门核查,他将在外面购销的药品作为群众看病不报销的部分,对在定点购销的部分才予以报销,导致监管部门无法监督,存在乱收费的现象。
10、是群众自筹资金在年终不应清“0”,例:一家5口人,每年参合需要150元,五年不生病,参合总资金750元,这对部分健康的群众失去参合的信任感。
11、村级卫生室报销的方式,群众应直接在卫生室进行报销,然后乡合医办审核,再报县合医办审核,方可拔款到村卫生室。
12、对群众看病未带合医证的应实行群众看病当场签字、限时报销,不应不带合医证就不予以报销。
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篇7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抑制了参保需求增长
新农保首次将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纳入了中央财政预算, 给予了一定的财政补贴, 这对提升新农保参与热情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消除城乡差异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积极贡献。但《指导意见》在保障水平上还比较低, 新农保主要还是以个人缴费为主, 财政补贴的比例较低, 保障水平还处于一个低水平阶段。加上各地区在保障水平上还存在差异, 经济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 农民收入高, 新农保的参与度也比较高, 且保障功能也基本具备。而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 新农保吸引力还不够, 原因在于农民没有足够的收入作为参与新农保的有力支持, 加上农村地区地方财政往往补贴力度有限, 加上中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农民在子女教育方面开支较大, 更加降低了农民参与新农保的意愿。这就使得2009年底, 试点地区的新农保的参保率仅达到60%。
(二) 制度的缺陷影响了新农保的推进速度
尽管《社会保险法》将《指导意见》的原则和做法在法律上予以确定, 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有了法律依据, 但《社会保险法》并没有在政府投入及强制农民参保等方面作进一步要求, 这导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推行力度方面受到影响。另外, 《指导意见》设定了最低保障水平, 《社会保险法》规定国家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 但对地方财政如何支持没有制度保障, 也就使得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力度不够, 影响到中央、地方财政预算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投入,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的提升空间受到压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一种纳费养老保险, 设定了不同缴费档次, 实行多缴多受益, 在制度设计上没有倾向低收入农民和低收入农村地区, 贫困农民所获益处相对较少,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参加纳费养老保险的意愿。另外, 新农保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和土地养老保障在制度设计上没能形成配套关系, 传统的养老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也影响了新农保的推进。
(三) 基金的保值增值困难影响了参与新农保意愿
《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基金的管理, 采取以县级为单位的分割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使得管理幅度变宽, 管理对象扩大, 管理难度增大, 尽管从法律层面对基金管理规定了严格的监管措施, 但监管不到位导致违规的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此外, 基金的运行方式单一, 从当前保险的管理情况来看, 中国公民的养老保险类别众多, 包括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城镇职工、农民等多个种类, 且各类保险由不同的部门管理和运作。另一方面, 农民的养老保险又分为务农农民、农民工、在校大学生、失地农民等, 且随着时间的推进, 不同人员的身份不断发生变化, 加上在各类保险之间模式不同、管理机构不同, 不同保险之间在管理和转移上受到严重制约, 使得转移手续办起来极为复杂, 影响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四) 宣传力度不足影响农保的广泛推广
《指导意见》的出台, 使得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一个很大的飞跃, 但由于新农保工作量大, 涉及信息收集、账户管理等诸多事项。县级农保机构虽然为新组建的专门机构, 但受编制限制, 人手少, 大多数只能处理政策事务;具体事务需要依靠乡村一级社保人员办理, 而乡村一级人员多为临时抽调组成, 缺乏独立性, 工作效率受到影响, 难以长期发挥作用。从试点情况来看, 政策宣传普遍存在不到位、不全面, 宣传方式简单, 业务办理力度不足, 解释不够等问题;另外部分农民受文化水平限制及传统养老观念影响, 对新农保的全面认识不够, 没有从长远角度深入地理解新农保带来的实际利益, 认为到期领取的养老金很少, 土地和家庭保障仍是解决自身养老问题的主要手段, 没必要办理农村养老保险。
二、加快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主要对策
(一) 加强人才与法律建设, 提升农民满意度
从研究结果来看, 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满意度与参加城乡养老保险的相关系数为0.868, 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新农保经办人员在新农保政策宣传、农民参保手续的办理和农民诉求的传达上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其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农民是否参保和对新农保政策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满意度越高, 农民参保的意愿就越高。因此, 要培养专业的新农保经办人才队伍, 一方面, 加强对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 提高业务熟练度, 使农民参保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 提高经办人员的责任意识和为农民服务的意识, 让农民切实感受到新农保的为农惠农。另外, 为了更好的保证新农保政策的运行, 消除农民的种种疑虑, 需要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只有把新农保政策的相关规定上升到法律层次, 才能保证新农保政策的权威性, 才有助于新农保的可持续发展。
(二) 利用从众心理, 发挥邻里朋友的带动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 邻里是否参保和参保意愿的相关系数为0.741,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即邻里中参加新农保的人数越多, 农民自身参保的意愿就越强。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 邻里朋友是否参保对农民参保有重要的向导作用, 因此应该充分利用邻里朋友亲戚之间的宣传, 利用农民的从众心理, 通过已参保人来带动未参保人。
(三) 利用多元途径, 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调查分析显示, 政府宣传越到位, 居民对新农保政策越了解, 反之当地政府对政策宣传不够, 居民对新农保政策则了解有限。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 55%的农民表示对新农保政策并不太了解, 95%的农民赞同大力推广新农保制度, 因此应该利用多元途径, 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政府的宣传、村委会的讲解是农村居民了解新农保制度的最主要途径, 应该加大政府和村委会对新农保的解释力度, 通过开展相关的讲座、提供相关的免费咨询、进入农户详细讲解等方式以便将新农保的信息普及到每家每户, 通过合理的引导使其正确认识农村养老问题和新农保政策, 从而提高其对政策的认知度, 促使农民自愿参加新农保。大众媒体也对新农保政策宣传有重要作用, 要充分利用当地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对新农保进行详细的解读和报道, 同时设立意见反馈平台及时地和农民进行沟通。
(四) 提高文化程度, 转变农民的传统观念
分析表明, 文化程度和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相关系数为0.385, 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 即农民的文化程度越高, 参加新农保的意愿越强, 反之文化程度越低则参加新农保的意愿越低。当前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因此应该加大农民的受教育年限, 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另外,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农民普遍习惯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土地养老方式, 对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持有不信任态度, 因此要加强新农保的宣传力度, 切实地将新农保的好处传达到农民身边, 消除部分农民对新农保政策的怀疑, 从而增强农民参加新农保的意愿。
(五) 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研究表明, 农民收入和农民参加新农保意愿成正相关, 可以看出农民收入不高是影响农民是否参加新农保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民经济收入高, 能够负担起社会保险费用的缴纳, 农民参加新农保的积极性就高, 参保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政府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继续实施一系列惠农政策, 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其次, 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发展当地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和第三产业, 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的比例, 增加农民实际收入, 提高农民的参保能力。
参考文献
[1]苑梅.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2]刘琳.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2012:18-22.
[3]礼琼.从老农保的制度缺陷看新农保实施的必要性[J].求实, 2011 (5) :87-89.
[4]刘琼.我国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 2013:23-24.
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篇8
摘要:湖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重点区域,本文从新农合的保障补偿水平,筹资运转方式,监督管理体制,卫生服务能力以及农民的信任程度探讨了目前湖北省新农合的问题与困难,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具有一定的政策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起付线 运转成本 信息化建设 商业保险公司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038-02
1 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现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湖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重点区域。目前湖北省新农合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覆盖面以较快速度增长。2008年,湖北省有农业人口的95个县(市、区)都已开展新农合工作,实现了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农业人口全覆盖。全省参合人数达3543万,参合率为88%,筹集新农合基金33.73亿。其中县外、县级及乡镇卫生院的住院费用补助率分别达到了23.2%、40.5%、58.5%,新农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
2 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的困难与问题
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湖北省新农合建设仍然存在很大的困难与问题。
2.1 保障水平低,补偿范围窄
新农合的保障程度是低水平的,其基金补偿范围目前只限于参加新农合农民的医疗费用补偿,除外责任、目录外用药、诊疗项目外费用以及公共卫生、婚检等非医疗服务项目不得纳入补偿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是“保大病、重病”,大病往往需要住院,实际上农民患病住院率只有3%左右,而97%的门诊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费用不能报销。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未能有效解决。另外,对公共卫生、婚检等属于预防和健康项目的服务拒之补偿门外,不利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不符合以治疗为主过渡到以健康和预防为主的“全民医保”医思路,也不利于提高长期经济效益。
2.2 起付线、封顶线设置不合理与基层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低下恶性循环,加重补偿比例偏低情况
住院补偿按梯级起付的方式,乡(镇)定点医疗机构为50~80元,县(市、区)定点医疗机构为200~380元,县(市、区)外定点医疗机构为400~600元。封顶线原则上为3万元。起付线以下和封顶线以上为个人自付部分。对参加新农合农民在一年内患同一种疾病连续转院治疗的,只可计算其中最高级别医院的一次起付线。
可见在乡(镇)定点医疗机构,即基层卫生机构就诊可以获得最大的补偿比例,但基层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低下的现实抑制了在农民的消费需求。以某县为例,2007年1月至5月住院补偿3999人次,其中530人次在三级医院治疗,1644人次在二级医院治疗,只有1825人次(占45.6%)在乡镇一级卫生院治疗。一方面在高级别医疗机构治疗起付线高报销比例低,一方面在县(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目录》以外药开得多、超标准收费等现象普遍存在,参合农民实际报销比例只有16%左右。有的新农合试点县运行一年,门诊和住院费补助仅用掉1/3,报销比例低,造成基金结余过多。 这不仅造成乡镇卫生院资源闲置,还增加了农民就医成本。
另外,补偿规定存在部分不合理处。一是参加新农合农民在一年内患同一种疾病连续转院治疗的,只可计算其中最高级别医院的一次起付线的规定更加重了起付线偏高的情况,根据首诊和转诊制度,对基层医疗机构无法治疗的疾病应转入县(市、区)及其以上医疗机构治疗。那么,对在一年内患同一种疾病连续转院治疗的参合农民,计算其中最高级别医院起付线的规定,无疑拔高了起付线标准,不符合制定四级起付线是为了鼓励参合农民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初衷,因为连续转诊不仅由于参合农民的主观原因,更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能力低下和疾病本身难以治疗的客观原因。二是新农合门诊统筹的比例本身偏低,参合农民每次就医补偿比例只有20~30%。门诊就医是就诊费用的大头,门诊统筹比例偏低直接降低了参合农民的福利。
2.3 制度筹资困难,运转成本高
收缴工作的繁重和报销程序的繁琐增大了制度运行成本。目前新农合在基层的推广扩面和资金收缴工作多采取干部挨家挨户宣传和收缴的方式,每年在农民“参合”费用的收缴、人员信息登统上,都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时间,乡镇、村街和卫生部门工作量很大。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用于门诊消费的家庭账户基金,数额小、涉及面广,又需进行身份识别,管理成本高,惠农力度小而群众意见较大,这与农民本身对新农合的信任危机恶性循环,加重了筹资困难和运转成本高的困难局面,亟须探索出简易、低成本和受农民欢迎的运转方式。
2.4 监管体制亟待健全
目前新农合制度存在经办机构的管理能力不足、定点医疗机构监管乏力等问题,尤其是对定点医疗机构监管的问题。08年湖北省发生了多起定点医疗机构违犯新农合管理规定,虚开收据套取基金的事件,其中一个乡镇卫生院的违规案件被反映到国务院,温家宝总理以及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均作了重要批示,要求严肃查处。此外,还有其他几起群众举报的套取新农合基金的案件,财政部驻湖北省专员办、省财政厅、省卫生厅也组织进行过调查,举报内容基本属实。这些案件的发生表明:一方面部分定点医疗机构的趋利行为十分明显,缺乏自律行为。另一方面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的管理存在漏洞,监管还不到位。
2.5 存在农民抵制参加新农合的尴尬现象
2008年湖北省农民的参合率为88%,低于全国3.5个百分点。一方面,补偿机制不合理造成部分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呈现萎缩现象,保障范围窄和补偿水平低使得基金结余过多,农民没有得到更多实惠,降低了制度对农民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监督体系的缺失使得农民参保户无法对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引起农民对合作医疗的置疑。由此出现了部分农民抵制参加新农合,或是已参合农民迟迟不缴费,应缴款而未到账的不在少数,参合率有所萎缩的现象。
3 完善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措施
新农合制度的长期可持续运行和发展有赖于制度的规范和完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提高保障水平,扩大补偿范围,合理修正起付线和封顶线
一是提高制度保障水平,扩大补偿范围,使基本医疗基金账户既可以用于看病,也应可以预防保健或体检等。当新农合运行稳定和被农民广为接受后,取消家庭账户,把资金集中用于大病统筹,提高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二是降低大病补助起付线,提高大病补偿封顶线报销比例,修正同病转诊只能按在最高级医疗机构就诊的补偿比例报销的不合理规定,以扩大农民的受益面,真正解决农民的因病治贫问题。三是将医疗救助制度与新农合相结合。对贫困人口取消起付线,提高报销比例,并在地方财政补助标准人均40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10元~20元,切实改变贫困人群参合后仍然看不起病的现象。
3.2 加强管理经办机构的建设和对定点医疗结构和新农合基金的监管
一是要规范医疗服务供给,完善定点医疗机构选择机制,强化行医规范化管理;二是完善基本药品目录和逐级转诊制度。三是要明确医方、患方、付费方的三方权利和义务关系,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四是政府医疗卫生管理机构要专司监督职能,加强对医疗机构的业务管理,并且在医患双方间担当调解者的角色,控制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等不规范行为。
3.3 降低制度运转成本,争取农民的认可和支持,提高筹资效率
一是加快新农合信息化建设,为定点医疗机构安装了新农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覆盖全省的信息管理平台;在镇以上定点医疗机构门诊大厅设立报销补偿窗口,群众出院后,医药费用的结算、报销当场在网上审核、兑付。二是加大制度宣传推广力度,一方面将出台的文件和规章制度及有关合作医疗宣传资料全部上网,在网站上向社会公布并开通解疑答惑热线;一方面继续窗口宣传和干部进村宣传等传统推广工作。二是对全市各合管站、医疗机构、财政所计算机操作员和推广宣传员集中进行素质培训,提高信息化建设和筹资的效率。
3.4 加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和政府监管的力度
新医改方案修订稿和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提倡以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加强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农合和政府监管的力度,一是政府对参加新农合的商业保险公司提供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及对出现亏损的经办新农合的医疗机构增加管理费用的财政补助;二是将政府的资金支持制度化、规范化,保证政府资金的足额到位以减少保险公司经办合作医疗的营业风险和信誉风险,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以法规的形式建立“新农合风险准备金”提高新农合的抗风险能力;三是正确处理好新农合和商业保险的关系,一方面商业保险要满足参保农民在新农合“保基本”之外的医保需求,提高医保效率,促进医疗市场的良性竞争和“全民医保”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商业保险运作过程和险种项目的审核和监督工作,规避商业保险公司单纯追求企业利润而损害农民利益的风险,兼顾效率与公平,最大限度的维护参合农民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廖晓明,贾清萍.中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困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2] 王梦棠,黄丞.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J].安徽农业科学.2005(11).
[3]邓波.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运行、问题与对策[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推荐阅读: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法律制度问题研究07-1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自查报告08-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思考12-0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04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调查与思考10-23
*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与思考11-25
新型农村合作论文11-0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10-1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06-14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