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合作论文(精选11篇)
新型农村合作论文 篇1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启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方便了农民看病就医,有效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实际问题,得到广大参合农民的欢迎和认可,农民由被动参合变成主动参合。据3个县(市)调查,2010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收入3393.33万元,其中:农民个人缴费每人30元,收入620.55万元,占18.28%;农村医疗救助资助收入51.12万元,占1.5%;财政资助收入2705.94元,占79.74%(其中中央财政资助每人60元收入1362.57万元,省级财政资助每人51元收入1141.86万元,地方财政资助每人9元收入201.51万元);利息收入15.69万元,占0.46%。
2010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支出3500.49万元,其中:统筹基金支出3281.04元,占93.74%;家庭账户基金支出219.45万元,占6.26%。
2010年全年共报销医药费240663人次,医药费用3500.49万元,其中,门诊医药费213516人次,共219.45万元;住院医药费27147人次,共3281.04万元。平均住院补偿比为45%,住院受益率为8.08%。
在住院总数27147人次中,补偿金额3281.71万元。其中,在县外就医人次数为3660人,总费用为3538.02万元,补偿金额为1251.18万元、补偿比为35%;在县级就医人次数为8961人、总费用为2435.52万元,补偿金额为1102.86万元,补偿比为45%;在乡级医院就医人次数为14526人,费用1339.86万元,补偿金额为920.67万元,补偿比为69%。
与上年同期相比,住院报销人次数增长128%,补偿金额增长161%,平均住院补偿比提高13%,住院受益率提高4.34%,真正提高了受益程度,扩大了受益面。县外住院补偿比提高了10%、县级住院补偿比提高了14%、乡级住院补偿比提高了9%。县内就医人数明显增加,补偿比例明显提高,尤其是在乡镇级医院就医人数大幅度上升,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增强,补偿方案修改后趋于科学合理,扩大了受益面,有益于督促农民不断增强保健意识。
二、对新农合基金管理使用分析
从近几年对新农合基金的审计情况来看,新农合制度自推行以来各项制度逐步完善、管理逐步规范,参合率逐年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提高了农民群众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和公平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但是新农合基金管理使用上存在不合理因素,需要不断加以完善。
据3县(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在农村乡镇患有双肾坏死需要长期进行透析的患者有50人,一般每患者每周至少需要透析2次,每周治疗费用至少需要900元,仅此一项每年至少需要4.5万元以上,如果再加上其他的药品支出,双肾坏死的患者维持生命每年最低支出在5万元以上,如果患者本人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那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如有两个患有双肾坏死的患者,根本没有能力采用换肾的方法治疗,只能靠透析维持,其中一村民年过七十仅仅透析不到十次就放弃透析,患病不到两年死亡。另一位农民仅45岁,已经透析治疗两年,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他带病坚持种地,他家有口粮田一晌,外包地3晌,每年的纯收入不到2万,按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报销的规定每年报销不超过1.5万元,民政大病救助1万元以下,个人需要2.5万元以上,根本就难以长期坚持透析。
目前,新农合医疗基金存在的主要不足因素:一是筹资水平低。新农合基金筹资主体是国家、省、市、县和个人共同投入,个人占少数,各级财政占多数,但是每人每年100多元的筹资水平,仍显得不足,解决农民头疼脑热还可以。虽然国家在逐年提高筹资幅度,但绝对额度还不高,造成农民实际保障水平偏低。二是平均较低的住院费用补助率,对于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作用有限,再加上相当部分医疗服务项目和药品被列入新农合报销范围之外,难以保证农民得到优良的基本医疗服务。三是住院补偿受益面窄。对门诊和慢性病考虑较少,不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不利于新农合的持续发展。四是对特殊群体在制度设计上还不够完善。对农村五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困难优抚对象等低收入的特殊群体,在补偿比例上体现的不尽合理。五是在大病补偿上还存在不足。许多参合农民一旦患了大病,如双肾坏死、白血病、糖尿病等,因为无力支付数千甚至上万的医疗费用而得不到应有的医疗保障。
三、新农合医疗基金管理使用的建议
新农合医疗基金管理使用是党惠农政策的具体体现,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制度完善上充分考虑照顾不同群体的利益,区分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解决实际问题。一是逐步增加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筹资比例,特别是国家和省级投入资金比例;地方政府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增加资金投入;在农民收入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应当逐步提高个人缴费额。二是逐步提高医疗费用补助率,扩大受益面。加强县以下疾控体制,特别是乡镇医院建设,经常开展身体检查,有病早发现早治疗,保证农民得到优良的基本医疗服务。同时,在疾病治疗上以预防为主,强化疾病预防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农民身体健康。三是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政策。针对农村五保对象、农村低保对象、困难优抚对象等低收入的特殊群体,由政府资助救助对象缴纳个人应负担的全部或部分资金,参加当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享受合作医疗待遇。四是对重大疾病如双肾坏死、白血病、糖尿病等需要长期治疗而且治疗费用昂贵的农民患者,要建立专项基金,或采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民政救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救助。
新型农村合作论文 篇2
工作简讯
(第2期)
四川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协调小组办公室
二○一一年四月十一日
目 录
1、省卫生厅在眉山市召开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研讨会
2、资阳市新农合政策宣传有新意 参合率稳步提高
3、达州市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出新招 探索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直接联系点制度
4、遂宁市大英县强化新农合基金监管有新举措
5、绵阳市涪城区提出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五条措施 省卫生厅在眉山市举办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研讨会 为进一步做好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3月15日,省卫生厅在眉山市召开了由部分市、县(区)卫生局相关负责同志参加的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研讨会。省卫生厅赵晓光副厅长、马步钢副巡视员、眉山市政府杨玉仙副市长、眉山市卫生局李康局长、纪检组徐榕组长及卫生厅农卫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
会上,丹棱县政府及参会市、县(区)同志分别就当地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推进情况、面临的实际问题及下一步做好门诊统筹工作的措施等进行了会议交流,大家纷纷表示:推行新农合门诊统筹工作,是国务院医改目标任务,也是医疗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应该坚定推进门诊统筹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要通过加大门诊统筹政策宣传力度、完善补偿方案、推行门诊总额预付、加强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和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等措施,不断提高参合门诊统筹受益面和受益水平,以进一步提高农民群众对门诊统筹模式的认知水平和满意度。
(卫生厅农卫处整理)
资阳市新农合政策宣传有新意 参合率稳步提高 面对新农合门诊统筹制度实施后,个别地区出现群众对新农合政策调整的不理解,资阳市于2010年10月及时召开了全市新农合工作形势分析会,在坚持“扩面受益基调,突出监管防险路径,聚焦为民服务目标”基础上,确定了“抓重点、突难点、增亮点,鼓实劲、干实事、求实效”的“三点三实”工 作思路;并将加大新农合政策宣传工作力度,确保参合率稳步提高,作为推进新农合制度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随后,市卫生局与资阳市电视台、资阳日报等主流媒体签订了宣传报道协议,提出了宣传内容具有针对性、宣传形式呈现多样性、宣传政策更具准确性的工作要求,及时收集、整理了大量参合农民受益典型,特别是对获得大额补偿的参合农民进行现场采访,反复播放(报);同时,将宣传工作贯穿于各级定点医院和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行为中。针对门诊病人、住院病人、外出务工农民、学生、村社干部等不同重点人群,分别采取相应的宣传形式,收到较好效果。2011年,全市参合农民达409.35万人,参合率为98.70%,较试点初期提高28个百分点。
(根据资阳市相关材料整理)
达州市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出新招 探索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直接联系点制度
为及时了解和掌握新农合制度实施运行情况,指导和帮助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的建设,研究和解决新农合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加强新农合相关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探索、建立和完善该市的新农合监管措施。今年初,达州市卫生局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了10家乡镇卫生院作为市卫生局新农合工作联系点,目前,相关工作稳步推进。
(根据达州市相关材料整理)遂宁市大英县强化新农合基金监管有新举措 为防范新农合违纪违规案件的发生,大英县近年来分别从加强稽核队伍建设、推行稽查及例会制度、严把补偿审核关及加大惩处力度入手,新农合基金监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加强稽核队伍建设。为充实县新农合中心队伍,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县新农合中心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先后引进和聘用专业技术人员31名,在定期对稽核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推行了稽核人员驻院稽核履职情况与工作津贴挂钩等制度,确保了队伍建设与新农合制度的协调发展。二是推行稽查及例会制度。稽核人员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定点医疗机构进行稽查,对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提出整改要求、督促落实。同时,每月召开新农合稽核员例会,及时传达上级精神和要求,通报分析定点医疗机构违纪违规行为及整改情况等。三是严把补偿审核关。县农合中心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到定点医疗机构巡查,督促各定点医疗机构切实作好新农合病人入院资料审核、登记,坚持每天作好病房巡查记录,对可疑病例资料认真调查核实等;特别对定点医疗机构是否做到“四合理”开展经常性抽查。四是加大对违纪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对定点医疗机构存在的放宽住院指征、滥检查、开大处方、挂床住院等问题,严格按《大英县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合作医疗服务行为相关工作的通知》精神,及时做出严肃处理;对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坚决追回不合理报账资金。
(根据大英县相关材料整理)绵阳市涪城区提出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五条措施近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报道我省某社区卫生服务站套取医保基金事件后,涪城区新农合服务中心高度重视,立即组织全体职工收看并要求各定点医院组织收看。针对媒体报道的套取医保基金案例,新农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开展讨论,并就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基金监管提出了五条工作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核查和实时监管;二是审核中要认真核对各医疗机构上报的各种资料,凡是涉及到金额的资料,涂改一律无效;三是在审核中要按照“四合理”原则,确保参合农民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对小病大治和延长住院天数等违规行为给予严厉查处;四是加大补偿病人的电话回访力度,核实病人治疗和补偿的情况,严格落实新农合公示制度;五是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科室沟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参合农民的利益和新农合基金安全。
(摘自绵阳市新农合专刊第三期)
报:文华副省长,旅章副秘书长,厅领导,卫生部农卫司,省新农合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中国农村卫生协会。
发:卫生厅各处室,各市(州)卫生局,省农村卫生协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赣州;新农合;参合率
赣州市是江西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城市,常住人口800余万人。赣州市自2003年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简称新农合),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农村新农合运行机制基本确立,农村居民看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因病致贫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缓解,农村医疗卫生工作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新农合的落实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赣州市新农合面临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措施不当。赣州市部分区、县党委、政府相关部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认识不足,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到位,对农民医疗问题重视不够,导致农村合作医疗没有被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党委、政府工作涉及农民医疗保障的内容较少,而且缺乏切实可行、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另一方面,农民本身对于新农合政策不够了解,小农意识较为严重,只关注医疗资金补助,对权利维护流程和手续不熟悉。还有部分村民对农合的可靠性产生怀疑,对医疗政策心存顾虑,合作医疗意识淡薄,认为没必要参加新农合。
2.流动人口多,参合难度大。部分乡镇规定具有本县农村户口的村民才能参加新农合,而且要在年底之前将费用交齐。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没有参加新农合的人还很多,分四种情况:第一种是对新农合制度不了解,犹豫是否要参加新农合的;第二种是愿意参加新农合但是属于非农业户口;第三种是家庭主力在外打工,错过了参加新农合的机会;第四种是刚搬过来的村民,户口不在当地,不能参加。
3.过分追求参合率,其实际效用难以发挥。卫生部要求,农民参合率达不到70%,该项政策无法执行,赣州市政府部门将70%的参合率作为底线,各区县要达到这个水平才会得到财政补贴。因此,一些地区为了完成指标和提高参合率,将责任下放,这样就无形中加重了基层干部的压力,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任务对农民软硬兼施,这种过分注重参合率的方式很盲目,也容易引起农民的不信任。
二、赣州市新农合改进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广大农民的维权意识。农民缺乏认识和了解是新农合发展受到制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广大农民中间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工作十分必要。当地卫生相关部门要加强新农合的宣传力度,宣传内容要涉及新农合的宗旨,新农合的实施规范、新农合的典型案例,让农民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新农合报账的程序和流程,定期组织农民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法律法规的学习,加强其维权意识。
2.加强相关部门的组织领导。一方面,赣州市各级政府要尊重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新农合的政绩激励机制,领导干部要重视农村医疗问题,基层政府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要加强,合理使用合作医疗的管理费用。另一方面,监督部门要加强监督,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广大农民对合作医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发动全体农民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保证农民代表参与制度的管理。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門要按照精简、能效的原则,建立协调的监督管理体系,克服管理上的松散状态,使医疗组织管理机构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医疗保障模式。
3.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乡、镇、村卫生室的建设,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给予资金支持,保证公立卫生院的资金供应;加大软件建设,对在职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水平,还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另一方面,整合资源,完善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加强卫生工作管理,发挥农村卫生网络的功能,推进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此外,要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建立方便农民看病的定点机构,行医要规范化;药品流通和药品消费环节要抓好,并做好农村药品物流配送的监督;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建立转诊制度;明确医方、患方、付费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相互制衡的关系;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通过各级政府或社会资助,解决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家庭看病的困难。
赣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建立以来为保障农民获得卫生服务,缓解农民就医压力做出了突出贡献。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才能进一步建立深刻化、特色化、专业化的医疗保障模式,加快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步伐,促进赣州市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刚,付晓光,汪早立.关于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10,29(2):29-31.
积极发展农村新型合作金融 篇4
什么是农村合作金融
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是兼备“合作”和“金融”两大要素, 有别于传统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合作金融组织, 完全依据合作制的原则成立、运营, 体现农户的互助合作经济关系, 不以盈利为目的, 其主要目的是向会员放款、为会员提供贷款担保及其他金融服务。其运行模式是将农民自有闲置资金汇集起来, 通过资金互助, 解决社员生产和经营急需资金, 缓解“贷款难”的矛盾, 促进社员扩大生产规模、实现增产增收。
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历程
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 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进。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建立社区金融和农民互助合作金融”。此后全国人大通过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年12月20日, 银监会发出《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7年1月22日, 出台了《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 将农村资金互助组织界定为新型银行业机构, 并开展试点工作。2008年, 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做好2008年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通知》等。这些政策的出台, 有力促进了农村合作金融的加快发展。目前, 银监局 (办) 批准的农村资金互助社达到200多家。
重庆市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起步相对较晚, 全市建成农村资金互助社仅2家。黔江区城东诚信农村资金互助社, 于2010年7月23日正式成立, 是重庆首家获准正式开业的农村资金互助社。黔江区城东诚信农村资金互助社, 主要依托农民合作社社员自愿入股组成, 具体模式是:由黔江区惠康地牯牛专业合作社牵头并联合30名农户作为主要发起人 (出资人) 自愿入股筹建, 注册资本68.8万元人民币。江津区白沙镇明星农村资金互助社, 于2010年11月5日获得开业批复, 依托白沙镇恒和村柑橘专业合作社, 联合30名农户作为主要发起人 (出资人) 自愿入股筹建, 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 服务对象主要是江津区白沙镇辖区内入股的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小企业, 目前共有社员1338名。这两家农村资金互助社, 主要为社员办理存款、贷款和结算业务、买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办理同业存放及代理业务, 并可向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重庆扶贫资金互助社发展较快, 全市建立1300个, 覆盖32个区县。采取“扶贫资金互助社+专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资金互助社+专业大户+贫困户”的运行模式, 每个村安排15-3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作为互助资金组织资本金投入, 鼓励贫困村农户通过自愿交纳互助资金和社会捐助等方式, 扩大资金规模, 帮助其建立资金互助社。据统计, 目前重庆平均每年有2亿多元扶贫互助资金留在贫困村内滚动满足贫困农民小额度个性化金融需求, 使产业发展扶持到户、特困救助落实到人, 受益农户达40万户。石柱县先后有32个乡镇79个贫困村建立村级互助社, 资金总额达到1879.42万元, 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455万元, 占用费及农户入会资金424.42万元。全年累计放款536.82万元, 收取占用费37.52万元, 覆盖农户2812户。
虽然, 近几年重庆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较快, 但总量仍然偏小, 覆盖范围偏窄。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法律地位不明确。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目前还处于试点与探索阶段, 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框架来界定其法律地位。农村资金互助社不是银行, 在性质定位上是具有互助合作性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从事业务却是金融类服务。定位的模糊, 为日后发展和监管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利于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健康发展。二是政策扶持不够。目前, 各级政府对农村资金互助组织扶持力度还不够, 出于风险控制考虑, 金融监管部门用近乎现代正规金融机构的审批程序和标准来进行严格审批, 加大了互助组织的组建和运行成本, 同时在社员红利分配比例、股金退出、附加表决权、非农民社员和社会组织借款数额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较多, 不利于壮大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机构的实力。三是融资渠道窄。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存贷款业务限于社员, 吸收存款比较困难, 有限的资金积累影响了其经营规模扩大和服务能力提升, 限制了其正常成长。四是风险防范能力差。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机构小型化, 资金实力较弱, 在适应分散农户和中小企业金融需求的同时, 也存在着风险防范能力差的隐患。加之农业基本上处于“靠天吃饭”, 自然、市场风险大, 增大了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的贷款风险。五是规范化水平不高。目前, 资金互助组织还处于探索阶段, 管理制度、运行模式、发展机制都还不完善, 缺乏具有较高素质的金融管理人才, 难以满足合作金融组织规范化发展的需求。
发展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对策建议
健立农村新型合作金融制度。在充分试点和探索的基础上, 尽快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或者类似的法律及相关法规, 规范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 以立法形式明确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服务“三农”的地位, 赋予合法金融机构的正式身份, 明确其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有关法人登记、税费优惠、金融监管等方面为其正常经营提供法律支持。同时, 借鉴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成熟国家的经验为合作金融机构合并、重组、转型等提供法律依据。
完善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扶持政策体系。农村金融建设需要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 特别是在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建设初期, 需要出台配套政策, 从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建立金融机构“三农”信贷投入的激励和补偿机制。构建合理的制度框架, 确立公开、公平、有序的竞争规则, 给予经济主体充分的选择权利, 打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拓宽农村新型合作金融融资渠道。解决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机构资金短缺问题, 应积极探索多种融资渠道, 促进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的持续发展。比如, 中央银行向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机构批发支农再贷款, 委托其向农户发放;商业银行可在政策支持下向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批发贷款, 以及探索互助性担保、互助性保险等新的互助合作方式, 推动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等。
健全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监管体系。发展农村新型合作金融组织, 要突破风险由政府全部买单的传统, 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 以自担风险为前提, 切实加强监管, 通过龙头企业、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共同利益和相互制约关系, 提高贷款的安全性。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应建立起长效的培训机制, 加大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 以尽快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财务风险识别能力。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 建立谨慎的运营监管制度, 根据资本充足率、贷款分类标准、流动性比率等指标变化情况及日常监管中可能引发的风险苗头, 适时进行风险提示。积极引导和督促其贷款投向, 防止贷款投向偏离“三农”, 确保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稳妥发展农村新型合作金融。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模式对改善区域内金融服务能力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这并不意味可盲目快速复制。在推广农村新型合作金融模式上, 必须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 既要有积极的态度, 更要坚持审慎的原则, 要具备应有的基础条件循序渐进, 不能强行推进, 应选择运行规范、经营状况良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 承载这项工作。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不是越多越好, 也不是规模越小越好。在发展规模、层次上要针对服务的产业和农民的实际需求而定, 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 与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文化建设、品牌塑造相适应, 形成良性的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体系。在合作金融组织和非法金融组织之间建立一道拦护网, 防止合作金融组织蜕变为非法金融组织, 合作金融组织必须建立审慎性经营原则。
新型农村合作论文 篇5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主体;政府;定点医疗机构;农民
1.充分发挥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完善中的主体作用
政府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责任主体,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医疗保障制度的本质要求。在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新形势下,我国政府应吸取传统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切实承担起完善新农合制度、发动农民群众参合、提供财政资金支持以及组织协调新农合运行等多项重要职能。
1.1政府要切实履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宣传发动职能
各级政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官网、微博和微信等多种传统或现代流行的宣传工具,并以通俗易懂和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广泛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增强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引导农民改变多年形成的医疗风险家庭承担的固有观念,树立医疗风险共担和互助共济意识,增强他们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2政府要切实履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管理职能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不仅涉及经办机构、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等多方利益,也涉及到资金筹集、医疗补偿等多个环节。因此,政府的组织,管理与监督职能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应通过行政职责重新划分,进一步明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管部门。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管部门为卫生行政部门,既充当了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这种“管办不分”的运作模式,导致卫生行政部门在新农合实际运行中很难真正为了参合农民的利益而对医疗机构开展有效的监督[1]。为强化政府部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监管职能,提高监管效率,有必要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职能从卫生部门独立出来,转由专门的医疗保障部门行使。
其次,政府應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多环节和全方位监督管理。要紧密结合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筹集、医疗补偿和结余资金投资增值等环节的审计,将监管工作落实到基层经办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确保新农合基金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的25%,当年结余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的15%,确保基金不出现净超支现象[2]。二是要借助于现代网络和IT技术,强化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安全审计。三是继续坚持新农合基金支出的县、乡、村三级公示制度,畅通群众的信访和举报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发挥处理和通报典型案例的警示和震慑作用。
第三、政府应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建设。合作医疗经办机构是开展合作医疗工作的基层执行机构,必须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的建设,持续提高经办机构工作效率。一是要加强经办机构的硬件建设,为经办机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的提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要切实落实经办机构的人员编制,保证日常工作经费的供给;三是强化业务培训,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经办机构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建立一支稳定、精干和高效的管理队伍。
1.3政府应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立法进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持续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财政、卫生、民政等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联动,涉及到各级政府、定点医疗机构、参合农民等不同主体之间的责任划分和利益分摊,也涉及到资金筹集、医疗补偿等多个环节,因此,为了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就必须将制度法律化,依靠法律制度的强制性协调好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同[3],规范好各利益主体的行为,确保制度各流程环节得以顺利流转。
1.4政府应积极推动建立分级医疗制度
政府要积极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利益导向作用,拉大参合农民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就医后的补偿比例的差距,积极引导农民根据病情严重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培育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保障机制,以免造成农村医疗资源的浪费。
2.持续强化农民参合意识,规范参合农民医疗行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续发展过程中要持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深度,持续拓宽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渠道和参与途径。一是要持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权力和义务明确的自治组织,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代表农民参与新农合相关政策的制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和正当权益。二是要举办农民听证会,主动听取参合农民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关政策和执行效果的评价和意见,疏通农民对合作医疗实施状况的意见反映渠道。
为了切实规避参合农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一是要“自愿参加”与“强制性参与”相结合,在强调农民“自愿参加”的同时,还必须辅之以一定的“强制性参加”措施,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广覆盖。二是在详细调查和科学测算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起付线、封顶线和补偿比例的门限值,充分发挥费用分担机制功能,限制参保农民不必要的医疗需求,规避参合农民的“道德风险”。
3.择优选择合作医疗定点机构,规范定点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
定点医疗机构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医疗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行为将直接影响合作医疗制度的运行质量。后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执行者要对定点医疗机构选择和考核等方面予以严格把关。
3.1择优选择合作医疗定点机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的选择,是参合农民获得优质医疗服务的现实基础。面对诸多的医疗机构,政府主管部门在选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时,应按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这一总体原则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运用市场竞争机制择优挑选和确定合作医疗定点机构。
3.2制定对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的完备指标体系
各级管理部门在广泛调查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围绕服务费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设立综合评价指标,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明查或暗访等多种灵活形式,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服务情况进行检查、巡检,并及时公布评价结果,对违反合作医疗制度,开大处方、乱收费、服务态度恶劣、服务质量低下的定点医疗机构,要予以严厉处罚。
3.3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
一是定点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国家医疗质量安全制度,切实保障医疗安全;二是要依托网络化信息管理等现代技术手段,对医疗机构的参合人员住院业务量、业务收入、出院费用、药品和检查治疗价格、药品销售总额等情况进行即时监测。三是通过改革和完善保险机构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建立起定点医疗机构费用控制机制,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提高新农合基金使用效率。 [科]
【参考文献】
[1]徐创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药费用控制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20.
[2]李克强.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Z].北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2014.
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系改革探讨 篇6
一、专业合作社: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系的支柱
我国传统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农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 这三大合作社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大合作社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中农业合作社已演变为今天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专业合作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 逐步改变了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地位, 降低了农民承受的市场风险, 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二是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专业合作社立足当地资源, 突出主业, 实行农业专业化,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生产, 积极开拓农产品储存、加工、销售新渠道, 实现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 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但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仍然是一种松散型的联合体, 加上合作社社员整体素质较低, 潜藏着一定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及自然灾害风险, 所以, 农民专业合作社急需农村金融业的支持。同时,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反过来又能促进农村金融业的发展。
根据一些专家的意见, 解决农村金融为“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服务问题, 需建立健全三个体系:一是农村金融体系, 如组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以及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等;二是农民信用体系, 建立社会公众信用数据库, 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信息披露制度和社会化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三是农业保险体系, 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由谁来担当这个责任呢?作为农村地区的两大传统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村信用社和农村供销社显然责无旁贷。事实上, 不少地方的供销社在农村金融领域已经进行了许多改革的尝试, 总结其成功经验, 对于全系统参与农村金融服务、规避金融风险、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信用社与供销社在一些地区有与专业合作社相互融合的趋势, 可以认为, 这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既是严峻挑战, 又是重大机遇, 必须加速其走向联合, 扩建服务平台, 以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强化各自职能。
二、信用合作社: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系的核心
农村信用社作为主要服务“三农”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多年来尽管在改革体制、改善管理、改进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支持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 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相比, 它在管理方式、经营模式、服务方式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适应, 在管理体制、产权制度、风险防范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影响其服务“三农”作用的发挥, 需要通过不断地深化改革, 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前些年, 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后, 造成农村金融市场成了农村信用社一家独撑的局面。但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有限, 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的金融需求, 这既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又影响了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
因此,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应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 发挥政策优势, 用好国家在利率浮动、准备金上缴、支农再贷款、税收减免、小额农贷发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把政策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同时, 还应在开展差异化经营方面下工夫。差异化经营对农村金融市场来讲是一个战略问题, 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 要求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找准市场定位, 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能够体现自身优势的项目, 开展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差异化服务。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和信息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得企业可以在低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差异化经营。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 农村信用社有着先天的优势, 广大农民为其提供了大量客户资源, 为其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农村信用社可以充分利用差别利率等手段, 把优化信贷投向作为推行差异化经营的有效途径。如在贷款客户对象选择上、在信贷扶持的产业上、在贷款发放额度上及在健全信贷保障机制上均可实行差异化经营策略。
三、供销合作社: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系的杠杆
供销社是按合作制原则组织起来的、立足农村流通的综合性服务组织。供销社的宗旨是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综合服务, 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 发展农村现代流通, 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推动农村合作事业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供销社既是政府密切联系农民的纽带, 又是城乡沟通的桥梁, 在服务“三农”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主要职能是参与组织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综合服务社, 构建面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平台, 指导基层供销社进行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农副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经营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现代服务网络建设, 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
目前, 农村上下都希望供销社能在农村合作金融体制改革中有所作为。其中的道理何在?笔者认为, 首先, 解决农村金融问题的关键是要让金融机构真正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 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 积极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供销社长期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服务, 与农民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交往和感情联系, 所以由供销社参与兴办的金融机构能为农民办事提供更大的方便。其次, 信用体系的建立是农贷畅通的重要保障, 解决农村的信用问题对解决农村的金融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农村金融基础长期薄弱的症结之一就是金融机构难以掌握农民个人的信用情况, 所以不敢轻易放贷。其实, 供销社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1) 供销社长期与农民打交道, 了解各家各户的信用情况, 容易开发农民的信用资源; (2) 供销社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组织来提升信用度和增大信用系数; (3) 供销社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资料, 并收购加工农产品, 从而可以掌握农户的现金流, 有利于防范信用风险; (4) 凭借供销社在农村基层星罗棋布的网点和供销社品牌的知名度, 可以节省金融企业开发市场的费用。
农村金融体制创新需要供销社的参与, 供销社也需要在农村金融体制创新的过程中推进合作金融的发展、扩大生存空间、增加服务手段。因此, 利用供销社的优势和企业及机构的资金、管理、技术等优势参与农村金融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供销社在参与农村金融改革中要发挥自身的优势, 抓住机遇, 扬长避短, 充分利用调整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之机, 积极参与组建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 为建立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系积极作出贡献。
四、结论
如前所述, 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已成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三大主体。三者在构建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系中各有侧重和分工, 又有趋于融合之趋势, 分中有合, 合中有分, 分工之中有合作, 关键在于厘清思路、找准定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定位是从事生产领域组织服务, 以提高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为己任。它立足当地资源, 实行农业专业化,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农业生产是其根本。同时它又可以向产业链延伸, 开拓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之路, 从而在某些领域可与供销社实行职能融合或整合。
供销社的基本定位是从事流通领域服务, 以开展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农副产品购销、日用消费品经营等现代服务网络建设为己任, 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是其根本。同时它又可以举办专业合作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与专业合作社融合, 或者在参与农村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农信担保公司等方面推进合作金融, 与农村信用社合作, 成为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改革中的有益补充。
信用社的基本定位是从事金融领域服务, 以服务“三农”、构建社会主义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系为己任, 保障专业合作社组织生产和供销社组织流通过程中的资金供应是其根本。然而, 以区区农村信用社一家之力绝无可能撑起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 因此它必须:一方面充分利用供销社的网络和品牌等优势, 与之共创农村合作金融新天地;另一方面在努力完善自身条件的同时与专业合作社紧密合作, 实现双赢。
农业合作经济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资金问题, 还有市场、技术、供销等问题, 因此努力构建以农民生产合作为基础、流通合作为依托、金融合作为支撑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 从而更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这既符合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符合当前农村、农业发展实际, 符合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 又有利于服务“三农”力量的整合。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 金融服务是合作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发展各类金融市场, 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为了完成这个任务, 要加快制定农村金融整体改革方案, 努力形成商业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小额贷款组织互为补充、功能齐备的农村金融体系, 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 在某些地区先行开展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的试点工作等等。可见,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改革, 任重而道远。
【注】本文系中华供销总社课题“完善‘三位一体’农村新型合作体系下的信用合作基础研究” (课题编号:gxs0740) 的阶段性成果。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一个大问题, 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构建农村新型合作金融体系。基于此, 本文阐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农村供销合作社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金融体系,专业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供销合作社
参考文献
[1].谢光华.论构筑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生态环境.特区经济, 2006;9
[2].李俊明, 李雁冰.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服务滞后问题值得关注.河北金融, 2007;4
[3].何伟.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障碍及政策解读.时代金融, 2007;3
谈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篇7
1 国内外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1个合作社是1844年在英国兰开夏郡成立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该社初创时, 28名纺织工人入股, 开设了1家合作商店。每人入股1英磅, 每人1票表决权。主要经营蜡烛、火柴、奶酪等生活日用品, 社员按交易量返还盈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西方农业合作社迅速发展, 并成为农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西方的农业合作社主要是为农业服务的销售合作社、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农产品收购合作社、农业劳动组合、共同使用农业设备合作社、农业技术中心、多职能的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合作社。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最早是在“五四运动”时期, 即国外合作社思想传入中国以后产生和发展起来的。20世纪30年代以后, 多种形式的合作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边区和解放区蓬勃发展起来。新中国成立以后, 为了加强对合作事业的领导, 国务院专设了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 并在1950年7月召开了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次代表会议, 决定成立全国合作社的领导机关“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社”。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合作社的体制由官办恢复为民办, 在此基础上,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初, 农村开始推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 在独立发展生产过程中, 农民迫切需求农业科学技术, 于是一些地区农村出现了农民自己组织起来的技术服务组织。1987年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有7.8万个, 其中最多的四川省有1.1万个, 其次是黑龙江省7 850个, 合作组织涉及门类已达140多种。1990年全国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已达123.1万个, 其中生产经营型74.0万个, 占总数的60%;服务型41.4万个, 占总数的33.6%;专业技术合作组织7.7万个, 占总数的6.3%。1994年, 农业部完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起草工作。《章程》的颁布和实施, 进一步促进了合作组织的发展。截止2004年底, 全国30个省、区市农村有各类合作经济组织140多万个, 会员1 153.85万个, 成员数占乡村户总数的5.27%。
2 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原则
一是依法组建原则。依法登记、依法管理。二是不改变农户承包的农村经营体制原则。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 不影响农户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家庭财产所有权。三是自愿、自主与民主管理原则。自愿组建, 进退自由。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产业不发达、缺少牵头人, 则不宜匆忙组建。五是对内服务与对外赢利原则。对内不以盈利为目的, 以最大限度为成员服务、增加成员收入为己任;对外必须按市场规律行事, 讲求盈利, 而且要想方设法多盈利。六是实行按交易量返还为主的分配原则。对盈利的分配, 在扣除章程规定或成员大会表决通过的积累和公益金后, 按成员的实物交易量全部返还给成员。
3 吉林市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及预期效果
2008年, 在吉林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在市农委、昌邑区农业局、桦皮厂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由吉林市农科院、平胜村村委会、吉林燃料乙醇有限责任公司发起成立了吉林市昌邑区裕民高淀粉玉米产销专业合作社, 使种植、销售、加工和科技服务形成一条龙, 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增加农民收入。该合作社采用的组织模式为龙头企业带动型和科技服务型的复合型, 形成“龙头企业 (吉林燃料乙醇) +科技服务 (吉林市农科院) +玉米合作社+农户”的新模式。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先, 提高了玉米加工企业玉米的经济效益。玉米正常淀粉含量≤72%, 每增加1%的淀粉含量, 玉米企业增收60元/t。高淀粉玉米淀粉含量在74%以上, 比普通玉米高2%以上, 企业可增收120元/t。其次, 提高了产销合作社农民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农民从4个方面节本增效, 可增收2 200元/hm2:一是玉米加工企业收购合作社生产的高淀粉玉米品种, 淀粉含量每提高1%, 比市场价增加20元/t, 按10t计算, 可增收200元/hm2以上, 二是吉林市农科院提供质优价廉的高淀粉玉米品种、专用肥、除草剂、种衣剂, 在不降低物资投入的前提下, 农民可降低成本500元/hm2;三是吉林市农科院将平胜村作为玉米综合高产示范基地, 全程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 实现靠科技夺高产, 平均增产5%以上, 增产粮食500kg/hm2, 增收500元/hm2;四是扶持组织创建党员机械化耕作队, 引导合作社成员逐步实现农机化耕作, 节支1 000元/hm2。组建专用玉米产销合作社是企业和农民双赢之举, 既可以满足加工企业对专用优质玉米的需求,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又可以改变加工企业与农户交往的无序状态, 从而降低双方的交易费用, 减少交易纠纷, 更主要是保护了合作社农民的利益, 促进农民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摘要:阐述了国内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史以及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建原则, 介绍吉林市一种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及其预期效果, 以期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研报告 篇8
2009年8月11日, 为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吉林大学07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来到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进行实地调研。永久镇葛平村位于长岭县的东南部, 距长春60公里, 约有400农户, 约2 000人。葛平村经济发展情况处于吉林省农村发展的平均水平, 据调研数据其农民年人均收入为4 085元, 与全国农民人均收入4 140.36元基本持平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9) 、永久镇葛平村农户问卷调查汇总数据:130份) 。
为了更好地完成调研目的, 我们对永久镇葛平村的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相关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出问卷139份, 收回有效问卷130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93.53%。
二、数据及样本分析
我们组对永久镇葛平村农民参加新农合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出问卷80份, 收回有效问卷44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55%。
从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发现, 目前有77%的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可见, 农民对国家实施的新农合政策还是比较支持的, 但在调查中仍然发现有很多影响农民参保的因素。首先, 家庭年龄结构对农民是否参保存在很重要的影响, 有老人的家庭90%都参加了新农合。其次, 身体状况较差的7%的农民都选择参保, 但身体状况良好的58.99%的农民中参保的不到一半。再次, 文化程度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初中以上学历的农民达到75%, 他们中大部分对国家政策比较了解, 参保就比较积极。而剩余25%的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程度很狭隘, 不愿参保。最后, 家庭收入满意度对农民的参保意愿也有影响。对家庭收入不乐观的农民达87.7%, 参保率达89%。
综上所述, 农民的年龄结构、健康状况、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等都是影响农民参保的重要因素。
三、新农合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深入分析, 我们总结出影响农民参保的因素, 并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新农合政策本身存在的问题
首先, 新农合存在报销范围窄的局限性。新农合以救助农民的疾病医疗费用为主, 门诊、跌打损伤、各种意外伤害等不在该保险范围内。而我们在葛平村了解到, 农民患上需住院治疗的大病相对较少, 农忙时的意外伤害、冬季的煤气中毒以及春种时期的农药中毒等病症较多。而这些意外伤害却不在报销范围内。因此, 农民大都认为付出多, 回报小, 参保不划算。而导致此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政府在制定新农合政策时对农民的真实情况不了解。其次, 新农合报销手续烦琐, 收费水平高, 农民受益水平低。对当地参加了新农合、同时又有报销经历的农民访谈时, 农民反映说:“报销流程的十分混乱”。通过调查得知, 当地一部分农户直接在医院结算减免, 而另一些村民则自己先垫付, 出院后再到乡镇政府索要报销的部分。同时, 当地农民反映, 到医院看病医生都会问是否要报销。是报销的, 医生就会开高价药, 药价普遍高出30%~40%。药费高开, 医保定点医院的的乱收费, 大大抵消了合作医疗制度给农民带来的好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医务人员收入与医院收入的挂钩, 是医疗乱收费问题产生结症所在。同时我们认为, 医疗乱收费的存在也有补充经费缺口、医疗收费标准偏低等客观因素。按照政府公共服务理论, 导致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政府在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上投入的不足。
(二) 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程度低
我们调查发现, 大部分农民对新农合的起征点、报销上限及报销渠道等并不了解。高达77%的农民对新农合缺乏认识, 只有23%的农民对新农合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我们调查走访中, 有一典型农民王某, 家住葛平村一组, 他本人近两年因胃出血两度住院治疗, 但他并没有选择走医保程序。他说, 若走医保程序, 医院就会开大处方, 安排做不必要的检查, 最后除去报销部分就和不走医保程序的花费不差毫几。我们当然不排除一些医院有王某反映的问题, 但归根结底是农民对新农合的不了解, 不信任。
农民对新农合产生抵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村干部不适当的工作方式。在中国农村这个地缘狭窄的小社会中, 人情往往成为决定事物的关键所在。村干部利用人情提高参保率, 农民迫于处好与村干部的关系进而参保, 这种特殊的工作方式形成了一种对新农合的隐性强制。隐性强制固然提高了农民的参保率, 但对新农合在农村的长远发展埋下了隐患。对新农合缺乏认识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农民不了解新农合的本质意义。新农合作为一种社会保险, 其建立的基本目的就是“保大病”, 防止农民因病返贫, 因病致贫。社会保险中最基本的一点就在于, 它强调的不是个人成本收益的平等, 而是保险金的社会满意度[2]。
(三) 农民自身的意识淡薄
1. 农民健康意识差。
根据美国卫生经济学家胡志伟教授在研究健康保险需求过程中得出的结论表明, 健康保险需求不是直接取决于人们的客观疾病风险, 而是人们对疾病风险的主观认识和主观决策的心理过程。中国农民健康知识的贫乏直接导致贫困地区农民对疾病风险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疾病风险存在着差距。往往是小病靠挨, 中病靠拖, 不到病危不进医院, 使得本该少花钱能治愈的病变成了多花几倍的钱去医治。
除去客观原因, 我们调查得知, 由于健康意识差造成农民未能及时就医的达到46%。农民健康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农民的健康知识相对贫乏, 以及对身体健康的评价出现一些非理性的认识等。我们调查发现, 90%以上的农民不知道结核病是国家免费治疗的疾病, 有些村民甚至对实施多年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都觉得无关紧要。
那些自我保健意识淡薄, 但身体健康的农民不愿参保。只有那些年龄较大、健康状况较差、经济收入较低的家庭是新农合的积极参与者。这就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问题, 导致新农合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2. 农民互助共济意识弱。
互助共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但现阶段对于并不富裕的群众都要求有这样的思想境界是不现实的。大多数农民认为患病是自家的事, 与他人无关, 体现出强烈的家族自助、不求“外人”的观念, 缺乏“互助共济”意识。同时, 中国传统的“家族伦理”观念在农村相对浓重, 使得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互助共济”也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 他们更多的是以血缘和情缘为基础来处理事务。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中国长期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所以目前大部分农民比较现实, 只注重眼前利益。
调查发现, 很多农民若今天用20元参保了, 就想着能否得到实际的利益。一些年纪较轻、身体较好的农民, 觉得交钱就是吃了亏, 因此不愿参保。也有的觉得交了钱连资助谁都不知道等于白交。新福利经济学认为, 个人是他本人福利的最好判断者。我们调查发现, 由于农民的互助共济意识淡薄, 当他们交了钱而未得到实际好处时, 就会对新农合带来的个人福利不满意。但从整个社会来看, 新农合存在一个帕累托最优状态, 即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别人的境况变坏。参保农民只缴纳了10元或20元的费用, 却能极大地减轻生病农民的负担。同时, 其他未生病而未享受报销优惠的农民损失并不大。所以, 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互助共济意识薄弱, 成为建立和发展新农合的又一阻力和障碍。
四、改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效措施
以上列出的几个问题, 都是我们调查过程中农民反映最突出的问题, 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现介绍如下:
1.对外出务工人员就医政策应增强灵活性。农民工是重要参保人群, 针对农民工就医报销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两点建议。首先, 实现“多保合一”, 破除城乡界限, 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例如, 2010年两会之后, 很多地区将过去的“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少儿互助金”等统一改为“城镇居民医疗险”。这样就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的医疗报销问题。其次, 建立农民工全国联网就诊系统。通过加强新农合的网络化管理, 运用发放IC电子卡的方式, 使外出务工人员可以随时随地, 通过刷卡身份认证的方式, 在打工所在地的定点医院实现报销。
2.简化医保报销程序。首先要变“病人跑”为“医疗机构转”[1]。政府要加大在新农合定点医院普及方面的建设。其次, 建立县、乡镇、定点医疗机构三级联网的计算机网络报销管理系统。例如, 目前吉林参合农民已经可以进行“网上报销”, 农民再也不用在医院和合管办之间跑来跑去。
3.提高农民对新农合的认识程度。针对农民对新农合认识程度低的问题, 我们建议应加大传媒宣传报道, 扩大新农合的影响力。广泛宣传受补偿实例, 在实际工作中采用“宣传发动”与“行政动员”相结合的方式,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等媒体介绍新农合, 使广大农民了解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与方式, 真正认识到新农合符合自己的利益诉求, 提高对新农合的认知度。
4.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意识。我们认为, 国家社会要加大对农民自我保健意识的教育培养。例如, 利用电视、广播对农民进行科学卫生知识讲解, 将良好卫生习惯编成浅显易记的歌谣、手册发给农民;开展农村健康知识教育, 提醒其注意疾病的预防;让农民掌握一些常见疾病及其治疗的有关信息, 避免患者和医生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被动消费。同时, 可以号召大学生利用假期下乡实践, 为农民讲解健康卫生的常识, 帮助其培育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帮助形成社会各界成互助共济的一个良性循环。
五、结论
综合了我们对松原市永久镇葛平村的调查情况, 发现新农合政策自身存在一些不足, 再加上农民对新农合认识程度不高, 自身健康意识淡薄, 导致新农合普及度并不理想, 针对这一现象我们提出国家应加强政策的灵活性, 扩大报销范围, 简化报销手续, 加大宣传力度。只有真正地解决了农民关心的具体问题, 提高农民对新农合实施的满意度, 农民才能更加积极地参加并支持新农合, 新农合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以下简称“新农合”) 是近年来中国农村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形式之一。通过对长岭县永久镇葛平村新农合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 深入剖析农民不愿意参加新农合的深层次原因, 以期找到能使新农合有效运行的途径。
关键词:新农合,认知程度,政策
参考文献
[1]郭振宗.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长效运行机制的对策[J].中国商界:下半月, 2009, (6) .
中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 篇9
如今,新农合的实施已经有效地保障了农村居民千家万户的健康问题,可以说我国已经实现了全民医保。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完善机制体制。
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在解放前1942年-1944年,在解放区因为伤寒等传染病肆虐,解放区政府委托当时的商业销售机构———大众合作社组织并建立了最初的合作医疗,这种以集体为单位的医疗保障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解放后在全国普及开来,尤其是1958年施行人民公社化后,合作医疗发展较快。然而好景不长,1961年的大跃进运动以及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困难,导致刚刚起步的合作医疗不得不中止。
(二)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在平均主义理念的推动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合作医疗获得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特别是1968年下半年,毛主席就“乐园公社农村合作医疗”作了亲笔批示,“合作医疗好”,并指示卫生部“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绝大多数的生产大队都办起合作医疗,在1978年五届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合作医疗也列入进去。到1980年全国约有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成为当时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之一。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解散集体经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合作医疗也随之消失殆尽了,到80年代末期,全国实行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剩5%。
这种农村无医疗保障制度的状态维持了近20年,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现象,很多的时候一个家庭里有有一个重大疾病的家人,面临的就是倾家荡产。再加上,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医疗费用高涨,让农村居民苦不堪言。特别是2003年SARS的来袭,为了解决中国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我国政府做出了迅速的反应,在2003年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作用。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如今,新农合在我国已经达到了基本覆盖,有效的保障了我国农村居民的医疗问题。
二、新农合的作用
(一)覆盖率高
新农合从2003年起在304个县试行,于2005年在全国普及,实施至今已经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农村居民,2014年的参合率已经达到了98.9%,参合人数7.36亿人。参合人数相比前几年有所下降的原因是因为部分城市统一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但是从整体看新农合的参合率却稳步地增长,说明我国的新农合的推广效果显著,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
(二)使用频率高
我国新农合补偿支出收益人次从2005年的1.22亿人次增长到2013年的19.42亿人次,增长了近16倍,说明不仅我国政府努力地完善新农合制度,并且我国的农村居民也确实有效地使用了新农合,达到了保障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三)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有所提高
通过2003-2014年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情况,我们可以得知随着人们对新农合的使用增加,医院对病床和卫生技术人员的需求也在慢慢增大,可以说新农合的实施也强力带动了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综上,我国新农合的覆盖率和使用率都在逐年提高,并且农村整体的医疗卫生需求度也在增长。并且,在2008年的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中,在农村居民的出院构成原因里因经济问题而自己要求出院的比例由2003年的31.6%下降到2008年14.5%,有了大幅度的降低。另外,因为经济原因应该住院却未住院比例与2周内患病未去就医的比例有也所降低。由此可见:随着2003年新农合的实施开始到2008年,农村居民对医疗费的负担能力有所增强。
三、新农合存在的问题
(一)医疗费用分配欠缺公平性
建国以来,医疗保障制度空前发展,曾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但是,随着集体经济的解体,农村陷入了无医疗保障制度的状态。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排名中,我国医疗卫生总体水平排在144位,卫生公平性排在188位,全世界倒数第四。虽然,时隔多年,我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发展良好,情况有所变化。但是,根据《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体现,我国近五成(不包含外出务工者)的农村居民却只使用24.35%的医疗费用。而且近些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依然是以城市作为政策的中心,而这一点对于农村居民来说,缺乏公平性,也不利于改善城乡差距。
(二)新农合对门诊统筹分配过小
我国新农合为了快速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因此以解决大病住院的患者医疗费为主,对门诊的疾病预防与早期治疗补偿力度小。门诊家庭账户的利用率比起住院统筹要低很多,毕竟每年只有几十元作为门诊医疗费,吸引力不大,也会有这种可能,因为新农合对门诊的保障范围低,农村居民会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体检,预防与早期治疗。这不利于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三)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普遍过低
目前在乡村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整体不高,卫生技术人员缺乏或者整体素质过低。会影响农村居民参加新农合的信心。我国提倡就近医治,所以对乡镇指定卫生院的起付线以及补偿比例都给予很大的优惠,但是许多乡镇卫生院与农村卫生所房屋设备简陋,药物种类不全,医疗技术差等难以保证农民的就医质量。一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去上级城镇医院医治,一方面路途遥远交通费,住宿费高昂并且往返时间较长,另一方面报销的比例较少,而且在外医治报销手续繁琐,这些都会防碍农民尽早医治。
(四)监管机制不健全
新农合基金的监管还不到位。近年来,尤其在一部分偏远地区,有组织地造假,通过虚造病例、虚列支出、重复报销等手段来骗取新农合基金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其原因一方面是医院内部管理混乱,另一方面也是新农合的监管机制还不够健全。再加上农村居民对自己利益不善于维护,轻信别人将自己的医疗合作证借与他人。
四、新农合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建议增加对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的投入
针对于医疗费用缺乏公平性这一点,首先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医疗的保障投入,扩大新农合基金统筹的范围,进一步提高住院补偿比例,提高最高封顶线的金额,扩大可报销药品的范围,切实地解决农民“看不起病”的问题。另一方面,增加对农村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尤其是对基层的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所房屋建设与医疗设备的投入。让农村居民能够就近医治,进而防止“久病不医治变成大病”的情况出现。
(二)扩大新农合门诊统筹
逐步扩大门诊统筹,一方面,扩大定点药店范围,不仅方便农村居民使用,也可以提高竞争意识,防止药店药价不合理的现象出现。并增加门诊报销药品种类,便民利民。另一方面,应将体检费用纳入新农合门诊统筹报销范围内,逐渐增加农村居民对疾病的预防以及疾病的早期治疗的积极性,进而加快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三)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卫生人员技术水平
一是加大乡镇卫生院、农村卫生所的医疗技术人员的培训,夯实业务知识基础。二是对于偏远地区采取提高薪资待遇,吸引优秀医疗技术人才,到农村医疗机构工作。三是加大对农村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管理,提高服务意识。
(四)强化新农合监管机制
为了确保新农合基金的安全运行,防止不法分子套取新农合基金,必须要强化新农合的监管体制。一是加大对新农合管理违纪违规的单位与个人的处罚力度。对严重违纪违规的医疗机构实行取消定点单位,对违纪违规的医护人员吊销医师执照,并医疗保险监管人员的违纪行为给予重处。二是提高对监管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管理意识,定期对监管人员培训专业知识。三是利用现代化设备建立医疗保险网络监控体系。
综上所述,我国的新农合制度从2003年试行,到2016年正式实施至今已经十多年了,在这期间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完善,已经有效地解决了大部分农村居民医疗保障的问题。如今,部分地区已经完成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的建立,解决了城乡间在医疗方面的差别,而这也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相信在“十三五”期间,通过中央政府对于居民社会保障的完善,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通知[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3(B1).
[2]韩子荣.中国城乡卫生服务公平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
浅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面临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基础;道德风险;逆向选择;资金筹集;法律法规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134-01
引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中央和地方政府多方筹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主要是解决农民看病穷、没钱看病的问题。该合作医疗基金主要用来补偿参保农民的金额较大的医疗费用或者住院费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政府第一次参与的合作医疗制度,表明我国社会政策向从城市向农村的倾斜。新农合自2003在我国局部地区试点以来,在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下发展迅速,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看病费用问题。作为一项关系着广大农民健康的惠民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去解决。
(一)基础不扎实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保大为主,俗称“保大不保小”,把主要精力放在“大病统筹”方面。有人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目标定为保大病,事实上放弃了对大多数人基本医疗需求的保障责任”",农村缺医少药,这种现象自新农合开始试点以来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很多实行新农合的地方,依然有农民生病了拖着,导致最终拖成严重的疾病。在”保大不保小”制度下,很多农民会报销医药费,小病也去住院,小病按照花费大的方向去治疗,这也导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在广大发达地区,新农合的根本性障碍不是经济问题,而在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问题却成为新农合发展的首要问题在对河南省汝州市温泉乡侧崆庄的调查中发现,2006 年,该社区(村)总人口1080人,参保708人,未参加372人,参合率为65.55%, ,低于全国2004年10月统计的72.6%, 的平均参合率及汝州市81.9%的参合率。在未参合的农民中,除在外打工和年轻者不愿参加外,其余的12 户人家均属经济问题。郏县堂街镇退保的农民中67% 归因于经济原因"。这表明新农合的拓宽基础的工作并没有有效地落实。
(二)“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突出
新农合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道德风险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医生为获取回扣,则常常通过多开些药甚至开贵的药给患者,这给农民消费了成本过高的医药,增加了其肩上的医疗负担,也造成医药资源的浪费。还有一些定点医院为追逐过多的利润,提高医疗服务的收费,服务和医药的高价格也抵消了新农合给农民带来的优惠,农民的利益遭受到损害。逆向选择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往往是风险高的患者比风险低的患者更愿意参加医疗保险。一些容易生病或者身体状况很不佳的人群往往更倾向于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而身体健康的人群参与的积极性却不高。同时,对参保农民的费用控制目前也缺乏一些有效的方法,很多时候出现小病大看,无病骗保现象。这些逆向选择一旦产生,将对新农合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很不利的影响。
(三)筹资难度大
资金筹集对于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保证其持续顺畅运行的基础。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农合资金的筹集在总体上看到位情况是不错的,达到90%。揭开高到位率的面纱,隐含筹资的可持续性问题又会浮现出来。
新农合实施过程中,有部分农民虽有能力但却没有缴费参加保险,这可能由于新农合实施的年限不长,农民对于它的前景还没有足够的看清楚,同时农民对于很多干部及政策也存在着不大信任的因素。新农合已经筹到的资金,好多是基础执行人员上门收取,甚至采取谈判的形式来筹集,还有一部分甚至采取强制性的措施。这样筹资方式只能保证一时能筹集到所要的资金,但对可预见的未来能否持续筹集到稳定的资金并不能起保证作用。
政策规定的筹集资金程序是一层一层来的,中央补助资金是要在地方政府补助资金到位后拨付,地方补助资金是在农民交费后再拨付。而由于农民对地方政府存在着不大信任的因素,很多时候不愿意先交钱,担心地方政府收费不透明,这样筹集资金就不大顺利。一些基层干部为完成规定指标以追求政绩,强迫农民参加新农合,还强迫一些卫生院和乡村医生代收费用。再者,基层出现财政紧张时无法兑现对农民的资金补助,从而导致中央和上级财政拨款未能按时到位。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
新农合制度从试点到实行已经有几年时间,但是目前国家还没有将其纳入强制实施的法律范畴。国家有出台《国务院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指导意见》,但是还没有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来指导新农合的实践,使得人们对新农合的认识并不能达到统一。很多地方采取签订责任书的形式以期加大基层干部参与合作医疗的责任心和统一他们的思想,但是这些措施随意性较大,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同时,农民、医疗机构和政府和商业机构之间四方并没有建立起合同关系,农民在权益受到损害时往往申诉无果,大大削弱了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政府、商业保险机构和惨加保险的农民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并不明确,商业保险在与政府签订委托协议时,与参加保险的农民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关系。这样,这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便不能合理确定,这增加了商业保险机构参加新农合过程中的风险。再者,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对于保险公司、政府和政府主管机构之间权利、义务和责任无法区分清楚,这也大大影响到保险公司参与保险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军民.农村合作医疗存在的制度缺陷"[N].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3):37-41.
[2]王芹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探讨[J].消费导刊,2008(2):38-39.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综述 篇11
一、农村合作医疗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农村地区生产经营方式由人民公社转变为家庭经营方式,传统农村合作医疗陷入了危机。这次农村合作医疗陷入低谷,既有合作医疗制度外部环境变化的因素,也有农民自身的原因。在外部环境上,傅建辉认为:(1)农村合作医疗收费方式复杂化;(2)合作医疗运营成本上升。[1]在农民自身上,谢圣元认为:农民的个人意识形态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意识形态缺乏高度的一致性,表现为参与合作医疗的个体健康状况存在差异且不能暴露,使得部分人存在外部成本和外部收益,从而导致个人在组织内利益与义务的不对称,诱发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的冲突,其结果是把健康风险较低者一波一波赶出保险组织,最后导致组织的解体。[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遵循“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相比,葛恒云认为新制度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提高了统筹层次,明确了农民自愿参与原则,赋予农民知情权和监管权,提高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实现了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和管理、监管并重的转变,并配套建立了医疗救助制度。[3]吴仪认为,在开展试点的地区,农民负担有所减轻,看病就医率有所提高,小病拖、大病挨的情况有所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有所缓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运行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谢湘渝等认为,这些问题表现在:
首先,“大病统筹”模式易产生“逆向选择”问题,表现为身体较差以至于有病的人急于参加,而健康的人不愿意参加,从而留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系统中的多是疾病风险较高的人群;其次,“保大病”在事实上放弃了大多数人基本医疗的保障职责,成为许多地方农民“小病无钱治而扛成大病”的重要原因;第三,“自愿参保”模式也容易引发“逆向选择”问题,农村的老、弱、病、残者大都愿意参加合作医疗,而年轻健康者由于生病住院概率相对较小不愿易参加,前者缴费能力低愿意参加,后者支付能力强不愿意参加,将会导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成在严重透支的危险;第四,法律制度的欠缺,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内容及形式、管理体制、资金来源、报销比例及监督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5]为将“大病统筹”与“兼顾小病”统一起来,谭湘渝认为有必要将“自愿参保”与“强制性参保”统一起来,呼吁出台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法》,使“强制性参保”不仅有法律的支持更是法律的规定和要求。[6]
二、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作用
当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还处于试点阶段,是低水平、不完全的农村医疗保障,要求我国政府在构建这一庞大体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李培福认为政府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1)宏观计划的制定者;(2)资金的主要筹措者;(3新型合作医疗的组织者;(4)管理者;(5)监督者;(6)宣传者。[7]徐正华认为政府承担包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责任的原因在于:(1)现代社会保障是一项全体社会成员享有的基本权利,具有明显的强制性、社会性、公益性和公平性特征,在“市场管效率、政府管公平”的情况下,政府介入其中,是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然要求;(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我国在农村实施公共卫生职能和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基本制度安排,政府承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责任,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制的根本要求;
(3)现阶段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只有通过政府的参与,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资金投入来源,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其中,是增加医疗保障制度吸引力的根本要求。[8]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本质是农民的医疗互助制度,政府承担的是有限责任,决不能包办一切。唐敏等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渉及农民、农村合作医疗组织、农村医疗供方、医药供应商和政府等五方主体。解决农民的医疗健康问题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核心内容,政府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协调合作医疗组织、医疗供方和医药供应商三方利益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以实施的关键。政府对合作医疗组织、医疗供方和医药供应商的规制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的保障。[9]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微观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微观机制包括:筹资机制、补偿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一)筹资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渠道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个人、集体、国家多方筹资。陈建生认为筹资的一般原则为风险共担原则、公平原则和自由自愿原则。[10]邓波认为统筹层次应以县为统筹单位,各乡村的缴费都要统一交给县政府储存和统一核算收支。[11]王琼认为筹资顺序应该变自下而上为自上而下的筹资顺序,先由国家财政按农民人头拨付给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再由地方财政按照中央拨付的资金加以配套,最后凭已经到位的各级财政补助资金收缴个人负担部分。筹资的方式包括:上门收缴、协议委托、滚动式筹资和定时定点主动收缴。[12]
筹资机制的弊端,杨海文、鲁钊阳认为:(1)以看大病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易导致受益面窄,不利于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农村地区真正影响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2)各地区集体经济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他们为农村合作医疗所能发挥的支持作用存在差异,集体扶持资金没有保证;(3)参保对象流动性大,目前大部分地区采取的乡村干部分片定点包干,组织人员上门收缴资金的方式,成本太高,基层政府负担不起;(4)相同的人均缴费标准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民有失公平,违背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初衷。[13,14]
为建立持久、稳定增长的筹资机制,应该继续加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通过宣传和扩大受益面吸引农民主动缴费,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不同设计出科学合理的筹资标准,加强筹资方式的创新,实现筹资方式的多样化。孟翠莲认为:在政府投入方面,可以既考虑将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充实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也可以考虑债券、彩票、税费转移等方式;在农民个人缴费上可以考虑委托信用社代扣代缴制度和农民滚动式预交制度等,方便农民缴费。[15]
(二)补偿机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机制严格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保障适度,略有节余”原则,科学合理地确定支付标准、支付比例和最高支付限额。补偿机制不仅要对参保农民进行补偿,而且要对医疗供方进行补偿。王枝茂认为对参保农民的门诊费用补偿,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建立家庭帐户,在定点医疗机构门诊费用按定额或一定比例报销,年度减免最高限额原则上以家庭帐户为限;另一种是不设门诊统筹帐户,将门诊医药费用和住院费用统一使用,在县内定点医院就诊按一定比例报销,年内累计不超过规定限额。[16]车蓬鸿认为住院医疗费用补助机制也有两种:一种是设立起付线和封顶线,另一种是只设封顶线,不设起付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住院报销,采取先支付全额医药费,然后到有关机构报销。对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机制也包括两种:一种是后付制,即医疗社会保险费用在发生以后向医疗机构付费;另一种是预付制,即医疗社会保险费用发生以前向医疗机构付费,包括服务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等。[17]
但总体看来,罗遐、王艳认为,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量小,各地方政府为保证资金不超支,通常设定了较高的起付线和偏低的报销比率及封顶线,不能起到帮助参保人应对医疗风险的作用,难以真正有效的缓解疾病带来的经济压力。[18,19]方黎明认为住院医疗补助采取先支付全额医药费的措施,对于医疗风险较高的贫困农民和地区,参保人利用医疗服务的能力较弱,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性。[20]
(三)管理机制
行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行政管理职能的是卫生部门。具体办理合作医疗基金支付业务的部门可以分为三类:卫生部门所属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经办,社保部门所属社保结算中心经办和商业保险公司代理结算。邓大松认为合作医疗结算中心经办支付业务,经办人员多是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基金只设一个帐户,收支都由卫生部门管理,出现卫生部门既管政策,又管基金支出,缺乏制约。这种模式不利于控制医疗费用,不能对侵害合作医疗基金的行为加以约束。社保结算中心和商业保险公司结算,均属于第三方付费,对医疗行为的约束作用较弱。[21]肖飞飞认为这三种类型虽然加大了监督力度,成立了合作医疗监督委员会,并建立了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及群众监督等机制。但这些监督都属于事后或外在的监督,缺乏直接的制约机制,合作医疗基金支出存在失控的潜在危险。[22]
不管采取哪种管理模式,都存在管理成本偏高的问题。张建平、黄余送认为试点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和办公经费等配套支出,宣传组织费用和运转管理费,对财政状况本身很拮据的县乡政府和较低的合作医疗筹资水平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许多地方政府由于无法安排这部分经费,将部分费用转嫁卫生机构,最终会转嫁给患者,有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源成为管理者的人头费,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3,24]防止管理费用挤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应该避免多头管理局面,加强监管,形成农民、地方政府、中央三方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机制。
(四)监督机制
在中央政府的要求下,各地政府都成立了有县财政、监察和审计等有关部门和农民代表组成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工作委员会,定期检查和监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及基金的使用、管理情况。张前进认为,目前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管理和政府监督方面,成立监督委员会,定期对资金进行审计,保证资金运行安全,避免占用、挪用、贪污腐败等,取得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但也存在着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监督较少,社会舆论(如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监督不足的情况。[25]
因此,要加强对农民自主管理能力建设,把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遏制医疗机构趋利行为,将有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正常发展。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来说,刘军安认为只有在政府、农民和医疗机构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转。[26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绩效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包括结构、过程、结果、影响四个方面。学者们采用的方法多是以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重点是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行状况,并由现状追溯原因。评价的对象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的服务质量,农民的认知情况,资金筹集方式,监管机构的监管有效性,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低保户参保率,政策的权威性,部门间的协调性等。
在总体上,袁兆康等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以来,产生了重要的积极意义,农民的就诊意识有所提高,门诊及住院服务利用有所加强,健康状况有所好转,因病致贫比率下降。[27]其中存在的问题,邵海亚认为主要是各级政府财政补助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补偿标准缺乏科学性,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下,农民对乡村卫生机构满意度较低,县级医疗机构收费过高等。[28]
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新型农村合作论文】推荐阅读: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0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研究10-17
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05-1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06-14
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11-16
乡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1-19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11-25
安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05-19
浅析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07-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怎么报销?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