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2024-06-11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共12篇)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1

“老有所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传统农村养老方式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境, 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削弱。土地保障功能备受冲击、家庭结构模式变迁、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民消费方式改变等因素使老年人的供养缺乏稳定性且隐藏着风险。同时, 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 使得我国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存在明显差异。缩小城乡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差距, 实现城乡统筹, 提高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让老年人共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对进一步化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危机和压力,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必要性研究

关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 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难以为继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原因。

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目标人群定位出现偏差, 从一般意义上讲, 越是贫穷、年龄越大的农民对社会养老保险的需求越强烈。但是, 目前的政策恰好相反。现实农村养老保险走的是一条“保富不保贫”的路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采取的是农民自愿的原则, 即鼓励具备投保条件的农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因此, 目前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大多数是比较发达的地方, 参加养老保险的人几乎都是农村的富裕村民。他们即使不参加养老保险, 今后的养老也不会成太大的问题。未来养老将面临困难的恰恰是那些养老保险未覆盖到的不发达地区和没有能力投保的贫困村民。这种“保富不保贫”的养老保险制度, 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的养老问题。应当肯定, 1992年起开展的农保工作, 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老有所养的制度安排, 发挥过应有的积极作用。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第一, 保障水平低, 无法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需要。由于现行农保在缴费标准上实行10个档次, 大多数参保人员都选择低档次缴费, 基金积累数额较少, 达到养老年龄时领取养老金的标准也较低。第二, 制度设计不够规范。在制度设计上考虑农村和农民的特点不够, 尤其在保障原则、政府责任、筹资方式、缴费基数、缴费比例、待遇享受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完善。第三, 政府责任不到位, 财政投入不够, 中央未投入财政支持。第四, 基金增值渠道单一, 保值增值难, 存在较大的贬值风险。

(二) 人口老龄化加快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直接原因。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数以亿计的青壮年农民流入城市打工, 导致农村的老年人绝对数量和老龄化程度超过了城镇。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统计分析, 我国60岁及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口有8 557万人, 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6%, 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我国农村老年人因老返贫的现象比较普遍, 这部分人是容易被忽视的庞大弱势群体。解决养老问题、保障农民基本生活, 农村比城市更为紧迫。由此可见,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和农村养老需求群体的增加是提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直接原因。几千年传统的家庭养老受到前所未有的严重冲击, 这一客观现实及未来的紧迫形势, 促使我国必须关注农民社会养老的制度建设问题。

(三) 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是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助推器。

目前在我国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保障中, 以家庭养老为主, 主要依靠的是土地保障和子女养老 (更突出表现在养儿防老) 以及极少部分的个人储蓄养老。然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集体经济的解体、家庭规模的缩小和计划生育的实施,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就业, 家庭空巢化日益普遍等原因, 农村家庭保障功能弱化。一方面,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减弱了家庭的凝聚力, 家庭成员互助功能越来越小;另一方面,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农村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养老需求, 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可能面临既缺乏经济支撑, 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征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将采取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年满16周岁、不是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均可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养老金待遇增加了基础养老金与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相比, 新制度在建立个人账户的基础上, 增加了基础养老金部分, 基础养老金是由市区两级财政进行补贴的。目前制度设计试点地区的基础养老金从55元起步, 地方可在此基础上提高但不能降低当地基础养老金标准。

2.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筹资机制这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最为显著的特点, 也是新、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个根本区别。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质上就是一种农民个人养老储蓄, 而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 由农民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缴费档次, 有条件的村集体还要对村民参保缴费给予适当补助。

3.与现有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可衔接,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了所有老农保的账户都可以直接进入新农保, 无论过去缴费额多少, 对过去的缴费年限制度都完全承认, 所领取的基础养老金不存在歧视性的待遇差别。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体制上的一次创新, 它克服了原有制度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可持续发展。

1.要明确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通过建立各项财政补贴机制, 构建普惠式的农民养老金制度。目前在各试点中明确了政府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责任, 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进行政府补贴。

2.要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立法保障。由于国家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变化无常, 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普遍缺乏法律规定性, 这会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带来麻烦, 比如保险对象不明确、保险资金来源不稳定、保险管理方面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等, 使农村养老保险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3.要妥善解决与其它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虽然规定了与相关保障制度的政策, 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不可避免会涉及与老农保制度衔接, 与农民工养老保险衔接, 与农村低保制度衔接, 与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衔接, 还涉及到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实现各种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 技术支撑是必不可少的。要加快全国社会保险信息化联网建设, 为各地农村社会保险与其它社会保障政策的衔接提供技术支持。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2

摘要:2010年初河北省开始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试点工作。本文以对河北省鹿泉枣强地区的调查为基础,分析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之前政策相比较具有的优势,分析制度存在的缺陷,为今后新农保的普及提供一些依据。

关键词:新农保养老保险农村

0 引言

社会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解决老年人生活保障问题的重要措施,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减缓社会贫富差距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国务院于2009年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建立新农保试点,并在2020年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农民的全覆盖。本文依托于对鹿泉、枣强地区的调查,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过程进行梳理,立足于新、老农保的对比,分析新农保的优势,对新农保试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新农保与老农保相比所具有的优点

1.1 建立多渠道资金筹集机制,强化政府责任 老农保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交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的原则。在绝大部分地区,集体补助难以到位,实行的是个人的完全积累模式,本质上是农民的一个长期积累。这是老农保难以取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改变了养老金完全由个人账户累计的方式。要求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55元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其余50%有地方财政承担。另外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这一特点,使之与老农保相比,更具社会性、福利性,对农民更有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保参保率低的问题。截至6月底18个新农保试点县(市)平均参保率达到91.4%,有82.3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老人领取了养老金。而在2008年,这一参保率只有4.7%。

1.2 建立了待遇调整机制 老农保的养老金待遇主要取决个人账户中的资金积累额。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引入了待遇调整机制,会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动,适时地对基础养老金和缴费档次设置:国家会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全国新农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地方政府也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也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此外,政府会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待遇调整机制的建立,能够更好的增加农民参保的热情,能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随之而来的,居民收入、物价水平也在不断的增长。假如不建立待遇调整机制,十年、二十年后,政策必定不能再符合社会的需要。就如老农保每月2元~20元的缴费标准已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了。

1.3 政策的衔接性 老农保很少考虑与农村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与转化,并且片面的限制其他形式养老保险的开展。而新农保在制度设计之初,既考虑了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等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新农保制度与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五保供养、社会优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政策制度的配套衔接工作,此外也考虑了老农保与新农保的衔接问题。

1.4 强化基金管理与监督 老农保的基金管理与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私自挪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2009年原河北省劳动保障厅农村社会保险处原处长就因挪用农村养老社保基金而被判刑。新农保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

同时,基金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不再从基金收入中提取。并且政策强调了社会保障、财政、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新农保推进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2.1 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较低 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较低,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少,所

以农民的缴费能力很有限。鹿泉和枣强地区,选择100元缴费标准的人能占到80%左右。

按照大部分人群选择的100元的缴费标准缴费15年计算,其年老后,每个月可以领取约65

元的养老金。按照最高档500元的缴费标准缴费15年计算,其年老后,每个月可以领取约

105元的养老金。而据河北统计局的统计,2008年我省农民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为3125.55

元,即每月约为260元。所以,65元或105元的养老金都很难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另外

鹿泉地区的农村低保金是每人每年1110元,即每月92.5元,远高于65元的养老金。可见

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较低,难以满足老年人的正常生活。

2.2 新农保的集体补助难以到位 90年代我省大部分的村集体企业都已关停,加之农村整

体经济实力较弱,在绝大部分地区的集体补助难以到位。在调查过程中,仅有发展集体企业的曲寨村,出租土地的北寨村等极少数几个村子对农民进行了新农保进行了补贴。面对这种

情况,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工业,发展集体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有财

力实现“以工反农”,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

2.3 保富不保贫 采取自愿入保的方式实际上主要吸纳了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农民,而对于

那些没有经济能力,特别是对那些既没有经济能力的又需赡养老人的一部分困难群体吸纳不

进来,他们享受不到政府给予的养老补贴。应当考虑由财政为这一部分困难群体提供一些额

外的补贴,使其有机会享受的政府给予的养老补贴。

2.4 半强迫性质 2009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

见》,中明确规定了,新农保制度实施时,已年满60周岁,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

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是很多农民产生了反感,同时也使

得一部分无子女赡养的老人领不到养老金。此外,地方政府存在逐级压任务、定指标的情况,各级干部为逐政绩,在考核中争佳绩,对农民半哄半逼要求其参保。

2.5 一县一策,不利整合 新农保中央发布了指导意见,但由县级政府制定本地区的具体

政策,组织实施。虽实现了因地制宜,对当地农民有一定利处。但导致新农保在各地政策不

尽相同,存在一些差异,这就为以后制度的衔接和统筹层次的调高赠加了难度。例如鹿泉和

枣强地区,新农保的补缴情况相差很大。鹿泉有80%的进行了补缴,枣强地区仅2000余人

选择补缴。

参考文献:

[1]郑功成.社会保障学.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M].2006.7.[2]宋士云.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人民出版社[M].2006.12.[3]刘海涛.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4]陈美.制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的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5]李晓柄.司选明.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6.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

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道路。

1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

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二0二0年,农村改革发展

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

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

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

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

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

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五、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

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

有所居。

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

农民。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坚持大病住院保

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并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卫生院,支

持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定向

免费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坚持预

防为主,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

治力度。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积极发展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

动,重视健康教育。加强农村妇幼保健,逐步推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

国策,推进优生优育,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完善和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有效治理

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

難題は農村の老後対策

都市の高齢者対策も深刻だが、農村ではさらに困難に直面している。

浅析中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3

摘要: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使得农民养老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2009年9月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国发[2009]32号),标志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时期。本文在分析新农保制度的前提下,借鉴外国的经验,对解决新农保实施的困难和制度自身完善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农保;旧农保;问题,对策和建议

一、新旧农保比较

从2009年9月1日起,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在我国10%的县(市、区、旗)试点,新农保是以旧农保为基础提出来的,新农保不同于老农保、优于老农保。那么新农保与旧农保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新农保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基本原则,这次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冠以“新型”二字,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筹资模式的重大改变,另一个是养老金待遇的重大调整。我们具体来看:(1)新农保坚持“政府主导、自愿参保”的原则,在筹资结构方面,提出“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即以政府为主导的“三方”筹资结构。而老农保贯彻“自愿储蓄、自我保障”的原则,基金来源和筹资方式单一,表现为基金构成和筹资模式是农民自己缴费,没有政府补贴,也无社会救助,结果使得这项社会保障制度演变为农民自愿的储蓄制度。(2)新农保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保障模式。这是中国在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首创的一种新型养老保障基金运行模式。该模式实行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承担供款责任分别记账。(3)新农保采取“财政专户与收支两条线”的基金管理方式,将基金纳入社会保障基金中的财政专户,实行收入两条线管理,单独记账、核算。

二、新型农保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筹资困难,难以保持政策的可持续性。旧农保难以为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责任不到位。在新农保中,政府责任被强化,根据《国务院发布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的规定,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部分构成。

2.农民的参保意识薄弱。首先,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宣传力度不够,加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农民知识水平较低等原因,广大农民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了解甚少,更有甚者,竟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这对新农保的实施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阻碍。其次,几千年来,我国农村一直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經济社会,这种社会低下的生产力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面无其他谋生手段,农民一旦进入老年丧失劳动力,就只能靠子女来赡养,小农经济决定了我国农村养老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3.立法严重不足,新农保缺乏法律的保障。

4.农保基金运营与管理存在的问题。我国社保基金有效管理和保值增值问题长期以来未能实现突破。

5.新农保制度如何与其他制度有效衔接是实施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难点。

三、对日本农村养老保险的模式进行简单的探讨

1.日本农业者年金制度。日本养老金(年金)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的“恩给制度”,即由中央政府出钱,对退役军人及政府官员支付老年生活费作为国家对忠诚于国家利益的军人及官吏的—种“恩赏”。

2.国民健康保险制度。此制度是依据1958年出台的《国民健康保险法》建立的以农民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

3.老年人保健制度与护理保险制度。1982年的《老年人保健法》规定了65岁以上老年人(包括农村老年人)医疗中自付费用的比例,并开始设立日间照护、短期收容,提供医疗与护理一体化的照顾,费用由医疗保险支付。

从日本的改革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有以下两个特点:一,以政府为主导,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有序进行。二,战后日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与其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备所相关的。

四、构建新型农保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日本的经验和我国在前几十年的改革历程,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切实解决好新农保制度中各级财政责任分担问题。

2.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扩大覆盖面。

3.要根据区域差异和农村劳动力分布状况,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4.各级政府齐抓共管,制定出台有关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方案。

5.妥善解决与其他社保政策的接续转移问题。

6.强化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努力突破实施难点。

7.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监管,提高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8.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组织机构。

9.确立或完善相关法律,确保农村养老工作顺利进行。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4

新农保制度的构建在当前扩内需、保增长, 应对经济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经济发展要实现依赖出口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向内需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 其重要前提是国民要具有稳定的安全预期。只有很好的社会保障或民生保障才能给全体国民带来普遍的安全感。中国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农村, 而通过新农保构建覆盖全体农民的老年保障制度, 可以免除其养老的忧患, 从而提升其对未来的信心, 扩大需求。

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于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以及家庭与土地保障的弱化。随着中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人口年龄结构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大规模劳动力流动导致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加严重, 在全国60岁以上人口中, 农村有1.06亿人。目前, 我国老龄人口比例达11.2%, 农村老龄人口比例达12%, 高于城市老龄人口比例, 而且未来将以每年3.3%的速度增加, 未富先老是我国养老保障最突出的问题。2000年按照常住人口普查, 乡村年龄在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达到8.1%, 已经高于镇 (6.0%) 和城市 (6.7%) 的老龄化比率, 农村比城市存在更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同时, 农村人口基数大, 老年人口的数量更是远远高于城市。根据一些人口学家的研究, 2020年中国农村、城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分别为14.6%和10.4%, 2050年将分别为26.4%和22.2%。同时, 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大, 农村人口“未富先老”问题更加严重, 应对老年化挑战的基础更加薄弱。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贫困发生率相当于城镇的3倍以上, 目前有3 223万的农村老年人生活贫困。国内一些学者的研究也认为, 农村老年人口的贫困发生率和贫困老年人口的数量远远高于城市。

另外, 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以及人口流动的影响, 农村传统的家庭保障功能不断被削弱。随着农村家庭收入结构的变化, 土地的经营性收入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不断下降, 这也使得土地保障不断被削弱。同时, 附加在土地之上的保障功能也不利于土地流转, 不利于提高农村的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和提升土地利用的效率。因此, 必须建立制度化的养老保障制度, 以弥补家庭保障与土地保障的不足。

综上所述, 农村面临更为严重的老龄化, 这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整体缺失之间形成巨大的矛盾。因此, 必须尽早着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与基本原则

1.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大的特点在于筹资与制度模式的积极变化。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的养老待遇, 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 对东部地区补助50%。并实行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办法, 地方财政对农民缴费实行补贴。

新制度最大的亮点在于:强调了国家对农民老有所养承担的重要责任, 明确了政府资金投入的原则要求, 这是与老农保仅靠农民自我储蓄积累的最大区别。具体体现两个方面:一是在制度模式中确立了基础养老金制度, 并由中央财政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这既保证了全体老年农民都能拥有最低水平的养老金, 免于老年贫困, 也有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明确了地方政府对于农民养老保险缴费的补贴制度。由于农民自身整体收入不高, 缴费能力有限, 同时在很多地方集体经济组织缺乏实质性的财力, 必须通过政府的保费补贴, 才能建立利益诱导机制, 提高农民对于养老保险的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 从而有助于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2.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其具体内容是:

“保基本”是指农村养老保险可以低水平起步, 一开始保障的程度不宜过高。一方面, “保基本”比较适合目前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的情况, 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支付能力, 从而有利于扩大覆盖面。另一方面, “保基本”也考虑到财政负担的能力, 在有限财政的原则下, 也要避免给财政带来过大的负担。当然, 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与财政能力的增强, 可以逐步提高新农保的保障水平, 让农民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

“广覆盖”是指尽可能扩大新农保的覆盖面, 使得制度化的新农保成为农村家庭保障的重要补充, 提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水平, 同时也可以让全体老年农民都能够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务。

“有弹性”指的是我国各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人口等情况差异很大, 要在整体制度框架一致的前提下, 因地制宜地推动新农保制度。比如, 各地农民的缴费水平、地方财政的补贴方式、补贴对象与补贴比例都可能存在一些差异。

“可持续”是指要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体制和机制建设, 使得制度能维持自身财务平衡, 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

三、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措施

在世界上农村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前无古人的重大探索。我国疆域辽阔, 各地发展水平不一, 要实现农村社会养老全面覆盖, 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需要在中央确定的政策框架下坚持先行试点和农民自愿的原则, 因地制宜, 结合本地经济发展水平、集体经济实力和农民收入水平等实际情况, 制订具体办法和试点实施方案, 取得经验后逐步推进。

第一, 实行新农保, 首先要培育理性的农户。农户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重要主体, 其保险意识和参与保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进程。其次, 要培育理性的农村集体组织。农村集体组织发展要在继续探索村企互动发展模式的同时, 还要利用国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政策办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有良好经济基础的村级经济组织可以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最后, 要培育理性的政府。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离不开有效的政府宏观调控。作为现代市场经济主体的政府, 其发展目标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发展中, 政府的职责应定位为提供公共品:中央政府全额支付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 并对中西部地区最低标准基础养老金给予全额补助;地方政府对所有参保农民给予缴费补贴;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保险费;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农民给予适当鼓励。

第二,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关键在于保证财政资金及时拨付到位。当前, 这项工作刚刚起步, 资金保障十分重要。各地要宁可少上一些项目、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 也要挤出资金支持这项重大改革, 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为这项制度全面推开奠定坚实基础。如何在资金的拨付和使用上, 形成一个中央与地方之间协调和监督的机制, 对新农保的建设至关重要。由于现在不少地方政府更倾向于把财政资金用于“铁公鸡”等固投项目, 对于民生方面的投资主动性仍然欠缺。因此, 地方财政支出结构需要作出调整。要防止中央资金下拨到地方后, 地方财政却没有配套资金跟上。这需要研究一套中央财政对地方资金使用和拨付的制约机制。

第三, 新农保要真正做到普惠式, 核心仍在于政府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的兜底支付。中央财政补贴资金的来源, 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 以及财政补贴如何与“个人缴费”挂钩, 应该是新农保政策中最为值得关注的三个重点:一是补贴新农保财政资金的来源, 不仅将直接决定新农保的惠农力度, 也将决定新农保的普及速度和公众评价。政府行政成本过高一直备受舆论诟病, 倘若能通过节省行政开支压缩“三公消费”, 将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新农保短板, 不啻为一举两得。此外, 国有企业每年上缴的红利, 社保基金持有的国有股, 乃至雄厚的外汇储备, 是不是也可以按一定比例划拨给新农保。二是新农保如果采用地方财政直接支付、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的模式, 那么农民能否受惠, 则直接取决于地方财政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如何确保地方财政不会克扣挪用中央财政补贴, 又如何保证地方财政会充分安排资金用于新农保支付, 将是最为关键的所在。三是普惠式新农保强调的政府兜底, 如何与作为保险制度核心的“个人缴费”挂钩, 也是决定新农保政策公众评价好坏的关键因素。倘若获得基础养老金必须以农民“个人缴费”作为前提, 那么新农保的推广特别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 将会异常艰难。因此, 有必要强调, 政府兜底的基础养老金与农民自愿缴费的个人账户养老金, 在推广环节的脱钩———即使农民不愿缴纳或无钱缴纳养老金, 政府兜底的基础养老金发放也不应该受到影响。

第四, 地方政府应借助整体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在“新农保”试点阶段进行卓有成效的制度创新。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要充分考虑农民享受“新农保”金额的实际购买力, 建立动态的“新农保”标准计算体系。二是健全“新农保”基金的社会监督机制, 以确保农保基金的安全。三是关注投保期内农民境况变化, 完善未达到最低参保时限要求的农民参保金过户与返还制度。四是探索最需要“新农保”却无力参保问题的解决途径, 确保“新农保”政策涵盖最需要的群体。

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是由于“新农保”试点遵循的是自愿参保原则, 这导致年轻人倾向于选择不参保, 而老年人则倾向于参保, 导致资金流不平衡, 不能形成代际交替。二是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管理“新农保”资金的机构, 由第三方机构来掌控资金。三是政府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减弱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力度, 使农民能够形成良好的理性预期。

能否在2020年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任务十分艰巨。经测算, 到2020年, 中央财政只需拿出财政收入的1.8%左右就可以实现全国农民的养老保险。但这还不仅限于财政的问题, 还有如农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财政困难地区的财政配套、基层社保人员的缺乏等问题。现在对有关养老保险费用的预算只是一个粗略估算, 经济增长速度、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补贴标准等任何一方面的变动都可能对测算结果产生很大影响。有关专家指出, 要想实现农村养老保险的全面覆盖, 仍然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 既需要制度上的创新, 也需要做到保持国民经济的高速稳定增长, 继续加速城镇化进程, 减少农村人口。

摘要:努力使全体人民“老有所养”, 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庄严承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为农村居民提供老年基本生活保障,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又一项重大惠农政策, 是国家朝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大步骤。

关键词: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农民

参考文献

[1]普惠式.“新农保”政府应无条件兜底[N].江南时报, 2009-08-06.

[2]刘振江.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EB/OL].大连网, 2009-05-11.

[3]王青青.关于加快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商业文化, 2008, (8) .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调查报告 篇5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

探求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新农村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民、农村“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农民问题是其核心。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转十分重要。

通过对华西村进行问卷调查及访问,我深切体会到社会华西村村民的社会保险意识非常之强!而若是我们中国各个农村人民都有较强的保险意识,那我们的国家将会有更好的发展!综上所述,社会保险制度对农村来讲是十分必要的!

要建设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我们必须总结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了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传统农保及商业保险的区别。

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虽然1992年国家民政部下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制度本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并已成为制约农保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性差。

首先,缴费机制设计时尽管考虑到了农民收入季节性和不稳定的特点,但是明显缺乏弹性。如按暂行办法规定,按月缴费标准一直维持在2元-20元之间,但十多年前的缴费标准是无法适应如今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其次,现行的养老金计发系数按8.8%的利率测算,具有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经济高利率和高通胀的鲜特征。随着国家连续降息,如此高的利率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二是保障水平低。

一方面,由于实行自愿投保,大多数参保人员采用一次性缴费方式,缴费总额又普遍降低。同时,养老金待遇是根据个人账户积累总额来确定的,由此造成保障水平不高。按民政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交费领取计算表》计算,投保2元/月的农民,缴费10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4.7元,15年后每月可以领取9.9元,若再考虑管理费增加和银行利率的下调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农民领到养老金会更少,农村养老保险的作用受到置疑。另一方面待遇享受没有设计增长机制,几十年同一标准。随着物价水平的变化,养老金事实上是在不断地“缩小”之中,不仅难以吸引农民参保,更难以真正起到保障老年农民基本生活的作用。三是政府重视不够。

由于我国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保障格局,国家把大量的物力、财力投入到了城镇社会保障建设,城镇社会保险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有农保的主要做法

是采取个人账户、基金预筹的方式,根据个人账户积累总额确定养老金待遇。农保资金的筹集尽管规定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制度设计中缺乏确保实现政府责任的具体机制,变成完全依靠个人积累和基金自身的增值来实现保障和收支平衡。面对增值来渠道不畅通的现实,以理论上较高的支付系数和实际中缺乏政府投入的事实,基金明显孕育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传统农保与新型农保的区别

传统农保从1992年开始陆续在所有农业县(市、区)启动“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完全个人账户、储蓄积累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简称传统农保),由于传统农保没有很好地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责任不够明确,财政没有必要的投入,村集体的补贴很少,主要靠农民自我缴费,资金渠道单一,保障水平太低,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不高。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广覆盖、保基本、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较好地体现了解决农民养老问题上各方应承担的责任,适龄农民每人每年按不低于当地居民上人均纯收入的5%缴纳保险费。这样做考虑了农民的承受能力,具有较强的弹性和和灵活性,使更多的农民进入社会保障“安全网”。

为了更好地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们还应充分了解其特点。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制度模式上,实行了“个人帐户+基础养老金”。

2、在筹资机制上,强调政府的缴费补助和补贴。

3、在缴费标准上,实行了弹性缴费标准,在达到最低缴费标准的基础上,允许参保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多缴费。

4、在缴费方式上,可灵活选择半年缴、年缴或趸缴。

5、实行普惠制补贴,即对试点前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政府每月每人发放基础养老金30元。

6、建立约束机制,对45周岁以下人员,累计缴费年限必须满15年;自试点开始,年满45周岁及其以上,且逐年足额缴纳保险费的,达60周岁才可以享受政府的基础养老金。

7、基金管理实行纳入财政社会保障专户的办法,同时实行全省统一预决算。

8、建立激励机制,即缴费每满一年,基础养老金增加一个百分点。

为了建设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强调公共财政在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及设立基础养老金的重要性。

公共财政投入养老保障是体现公共财政职能的需要。目前,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是政府通过对企业的税前列支给予扶持的。针对农民收入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无业居民无收入的现实,更应强调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入。否则,离开公共财政的支撑,就难以实现中央提出的到二O二O年实现养老保障制度全覆盖的目标。而实行基础养老金,既能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公平和效率,也决定了制度的可持续问题;既解决了用什么制度模式破解农民养老难题,又解决了用什么方式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难题,是一条工业返哺农业、城市返哺农村的新路子,开辟了城乡居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新途径。采取基础养老金的做法,一是这样做既能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又便于实际操作;二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当年预算当年发放,见效快,社会反响大,农民能看到实惠,利于调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三是对60周岁以上老人基本上实施了直接发放基础养老金,体现了普惠原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农民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奉献的一种补偿,较好地体现着社会公平以及党和政府的关怀;四是各级政府直接提供基础养老金,不需要运营增值,减少了操作环节和管理成本,简单明了,便于操作;五是基础养老金按绝对数发放易于控制,便于根据财力状况而随时调整。

推广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我们还应注意一些具体的农民关心的问题,例如: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将为农民朋友带来哪些实惠?

一是利于实现广大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的梦想;

二是利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能使自己活得更有尊严;

三是老人生活有了保障,有饭吃、有衣穿,还有零花钱,能和城里人一样领退休金,既减轻了儿女们的负担,又减少了很多家庭矛盾的发生,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四是参加新型农保,60周岁后可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会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指数的变化而调整,农民领取的养老金会越来越多。

新型农保的参保范围是哪些人?何时可以开始领取养老金?

本省农村适龄(16周岁以上未满60周岁)居民,均可在其户籍所在地参加新型农保。享受新型农保待遇不分男女,一律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开始领取养老金。

新型农保的筹资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新型农保的个人年筹资(缴费)标准,由县级政府按不低于本县(市、区)上农民人均

纯收5---10%的标准确定,全县执行统一标准,同时鼓励参保人多缴保费。

新型农保的待遇支付是如何规定的?

参加新型农保到龄领取待遇包括个人账户养老金与基础养老金两部分。个人账户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个人账户积累总额除以计发月数。

现行基础养老金月计发标准为:每人每月30元与按缴费年限增加部分之和,即(30+30×1%×缴费年限)。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实施公共财政政策的巨大进步。在全球经济尚未走出低谷的严峻背景下,中国政府决定着手解决亿万农民的养老保险问题,让城乡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巨大成果,这种做法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责任感和勇气,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想信念。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6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新农保;制度推进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党中央本着“以人为本”理念执政的又一重大突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依据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需求特点,进一步推进新农保制度工作,是加快欠发达地区农保事业发展步伐的当务之急。

一、新农保制度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实施的重要意义

从农村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新农保政策目标明确,覆盖面广泛,缴费额度富有弹性,最大程度地满足欠发达地区农民的保障需求,保险费用计算方式科学严谨,提高了保障程度,切实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农村子女自身生活条件差,没有能力供养老人,新农保制度可以极大地改变现有家庭关系,增加老年人收入,减轻子女养老负担,提高老年群体的家庭地位。

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新农保是城乡二元结构向一体化结构转变的有力措施,推进新农保制度,有利于欠发达地区农民减少对未来经济保障不确定性的压力,缩小地区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帮助落后地区跟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步伐。

二、阻碍欠发达地区新农保制度扩展的因素

(一)农民参保意愿不强烈

长期以来,传统农保制度中“以农民投保为主,集体补贴为辅”的运行模式在农民心中先入为主,加之欠发达地区老年群体思想陈旧保守,易受生存条件的影响,做出只注重现时利益,不考虑长远发展的决策,年轻群体对长期性养老保险的兴趣普遍偏低,从而使激发并维持农民参保意愿成为开展新农保工作需解决的首要难题。

(二)人文素质与生活水平相对落后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以老少边穷居多,知识水平相对较低,符合参保条件的农民对繁琐的参保程序比较排斥。从地理位置上看,欠发达农村多地处偏远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给村民领取保费造成不便。

(三)宣传工作不到位

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各乡镇广泛采取的信息传达方式通常局限于由工作人员到各村负责人,再到村民。村负责人文化素质有限,很难做到无针对性、无个人感情色彩的宣传,以至于影响宣传力度。与此同时,解释工作不到位等也会对制度推进工作造成一定的阻碍影响。

(四)地方财政的财务负担过重

新农保基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构成,其中,政府补贴包括中央财政补贴和地方财政补贴。欠发达地区贫困人口多,需要的农保基金数额大,但是地方政府财政能力有限,很难脱离转移支付,拿出足够的配套补贴参与构建新农保制度,因而对制度的实施和推进产生负面影响。

三、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农保制度的对策措施

(一)切实加强政府及主管部门对新农保工作的指导

新农保制度能否顺利推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决心与能力。比较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保障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政府部门更应加大重视力度,设定明确目标,采取得当有效的措施,总结和借鉴经验,出台指导意见,为推进新农保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二)加强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民政部门人员在广大农民群众中的影响力,由民政人员分批深入各乡村开展宣传工作。经济欠发达地区民众更多地受惠于扶贫等民政工作,因而对民政人员有着独特的信赖。另一方面,民政人员对新农保制度有充分的认识,有与农民群众交流的经验,能够用简洁通俗的语言和透彻直观的方式,解答老百姓的疑问,消除误区,使宣传工作深入人心,提高农民参保的积极性,为新农保制度的顺利推进扫除思想障碍。

(三)加强新农保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新农保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是推行制度的基础,地方政府在积极规范新农保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注重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特点和人文特征,利用推广应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学手段,有针对性地开发信息系统,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整合能力,培养专业工作队伍,通过信息系统简化农民群众的参保程序,依靠科技力量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

(四)建立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欠发达地区对保障基金的需求额大,这就要求财力有限的地方政府广泛吸纳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方面,中央应依据欠发达地区经济特点,有比例地调节补助标准,帮助地方政府减轻财政负担。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可以积极接受各界的捐助,也可以动员社会力量,采取发行福利彩票等方式进行社会福利活动,还可以通过龙头企业资助农民参加农保缴费免税的鼓励政策等方式筹集资金,保障制度的有效施行。

(五)建立农保基金保值增值机制

对基金积极有效的运作管理,是提高制度保障金使用效率和活力的重要途径,在谨慎考虑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实现保值增值是保持制度长效性和持续性的关键。欠发达地区农民普遍不愿意承担保险基金投资市场运作所带来的风险,更没有能力根据市场信号和基金效益衡量进退的尺度,而关心的重点就是保障资金能否保持其购买力不降低。现阶段最为稳妥的投资方式就是办理购买国库券或存入银行,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可以根据欠发达地区经济特点,发行相应储蓄利率的专项优惠债券。从长远来看,在农保基金规模总额扩大到一定程度时,民政部门也可以考虑将资金投入到一些风险小、收益高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以实现该部分资金更高更有效的增值。如果管理绩效能够让农民看见参保后的现实利益,无疑可使制度增加內在吸引力。

(六)加强对保障资金的监管力度和发放管理

新农保制度的普惠之处在于提高了社会保障的有效性,要想确保制度推进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在养老保险金发放的各个环节,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更应严格把关,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软件,确保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并能就近领取。接受重视农民的监督和检举,争取群众的支持和信赖,促进新农保制度推进工作的良性循环。

(七)注重与其他保障制度的整合衔接

在欠发达地区,低保等其他保障制度范畴内的参保对象相对较多,双重保障致使财政负担增加。民政工作者应在新农保工作开展到一段阶段时,对参保人员进行回访复查,既可以了解民生,调整工作规划的动态发展方向,又可以确定有条件退出其他生活保障制度范畴的对象,降低财政支出,防止出现因制度衔接不当而引发的不稳定因素。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实现社会化养老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的重要方面,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度的推进工作更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问题,需要新农保工作者立足长远,统筹兼顾、创新思路,扎实工作,以确保制度长期有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余桔云.关于普惠制“新农保”几个问题的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

2、林义.破解新农保制度运行五大难[J].中国社会保障,2009(9).

3、彭国胜,陈成文.推进欠发达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J].行政论坛,2009(5).

4、徐清照.关于加快山东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8(4).

5、徐峥嵘.欠发达地区农保工作的突破[J].中国劳动,2006(11).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7

一、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重要意义

(一)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安徽省农业人口有5, 242.5万人, 占全省人口70%以上。建立新农保制度, 可以缩小城乡差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真正让农民老有所养。改革开放30年来, 安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2009年全省财政收入1, 551.2亿元, 增长17%,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3.9亿元, 增长19.2%, 已经具备了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经济条件。基于此, 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是一项惠民制度, 可以让数亿农民解除养老的后顾之忧, 让老年农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

(二)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程。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安全网”, 是政府最重要的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养老问题是群众最大的后顾之忧之一, 因此养老保险制度必须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按照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的目标, 目前我国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已经在制度上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也逐步完善, 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滞后。因此, 开展新农保试点, 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又一个重要工程, 标志着我国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目标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一步。

(三)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政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进行了三项重大改革:一是实行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经营体制改革, 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二是实行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的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改革, 主要是减免并最终取消农业税,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三是实行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 主要是改革乡镇机构、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基层政府对农村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近10年来, 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方面,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惠农政策, 包括全部免除农业税, 实行农业直补, 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 包括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等, 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取得了明显成效。建立新农保制度, 逐步使全国农村居民都能有基本的社会养老保障, 是又一项涉及数亿农民切身利益、关系亿万农村家庭和谐幸福的重大惠农政策, 使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的基础上, 实现“养老不犯愁”, 这对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将发挥巨大作用。

(四) 建立新农保制度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

战胜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是扩大国内需求, 特别是扩大农村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揽子计划,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建立新农保制度, 逐步使每位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年至少增加收入660元, 可以直接增加农村居民消费。同时, 解除了农民养老的后顾之忧, 使农民愿意消费、敢于消费。建立新农保制度是一项惠及数亿农民、造福亿万城乡家庭的德政工程, 必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形成人民安康、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二、安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一) 传统的养老方式受到冲击。

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有两种:一是家庭养老, 包括养儿防老和自我积累防老;二是土地养老。根据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 448.48万人,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 119.07万人, 占全部劳动力的45%, 农村居住1年以上的家庭户1, 189.76万个, 农村总人口折算每户4.4人, 全省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822万。数据表明, 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 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推行,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流动, 农村家庭正逐步走向小型化、老龄化, 客观上使青壮年农民已无能力和时间尽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安徽省农村人均耕地面积约1.17亩, 土地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比例下降也不足以作为养老保障。所以, 如何养老不仅是现在60岁以上老人的现实问题, 也是农村青壮年马上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二) 安徽省农村社保的有效探索。

安徽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农村社会保障。1997年在《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通知》 (皖政[1997]58号) 中就提出稳步发展农村 (含乡镇企业) 社会养老保险。在有条件的地区采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 实行农村劳动者个人缴纳保险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的方针, 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地市开展了试点工作。2005年专门就被征地农民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 (皖政[2005]63号) , 意见要求对已转为非农业户口的被征地农民, 符合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条件的, 要将他们纳入这些保险的保障范围;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省逐步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被征地时年满16周岁且未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被征地农民可以自愿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其待遇享受标准原则上不低于每人每月80元。个人缴费部分用于补充养老保险金的发放。被征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达到符合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件的, 可选择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其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 一次性退给参保人, 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随之取消。2006年针对农民工出台《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 (皖政[2006]52号) , 要求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安徽省境内招用农民工的单位, 应依法为农民工办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手续, 履行缴费义务, 使其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同等待遇。也可依据本人意愿, 选择参加原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00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皖政[2007]12号) , 提出探索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制定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 理顺农村养老保险管理体制。以重点区域和重点群体为突破口, 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工作, 采取适合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的方式, 推进被征地农民、小城镇农转非居民和农村务农人员的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抓紧研究制定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2008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全省农民工工作要点的通知》要求按照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能够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原则, 抓紧制定安徽省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具体办法和经办规程。

(三) 安徽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

2009年是国家推行新农保试点的第一年, 安徽及时制定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皖政[2009]131号) , 要求省级及试点地区财政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 补贴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30元, 其中省级财政承担20元。12月份, 国务院新农保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复安徽省当涂、铜陵、肥东、凤台、和县、金寨、繁昌、广德、蒙城、界首、固镇、霍山等12个县为新农保试点县。试点地区人口670.74万, 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98.60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在遵循国家《指导意见》的基础原则和主要政策的框架下, 突出了三大亮点:一是在进口补贴上, 在中央补贴的基础上明确了省级财政对参保人缴费给予每人每年20元补贴;二是为鼓励农民积极参保, 对长期缴费超过15年的, 每超过1年, 基础养老金加发1%, 最高不超过10%, 加发的基础养老金由试点地区人民政府承担;三是老农保缴费额折算新农保参保缴费年限, 最长不超过15年。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12个试点县市领取养老金人数达到84.59万人, 参保人数265.36万元, 参保率53.07%, 新农保基金累计结余10.6亿万元。各试点地区依据皖政[2009]131号文件,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制定了具体的实施办法。如当涂县制定了100~800元八个缴费档次, 在出口补贴上, 在中央财政支付的55元基础养老金的基础上, 由县财政再补贴25元, 达到每月可领取到80元的基础养老金;此外, 在进口补贴上, 除省财政补贴20元/年, 县财政为参保缴费人员100元补贴30元, 200元以上补贴20%。繁昌县给予每提高一个缴费档次补贴标准增加10元, 最高达到120元补贴。霍山、凤台、肥东、和县、蒙城、广德、界首、金寨等市县均建立了不同的激励缴费机制。

三、安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建议

(一) 加快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制度建设。

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 其最大的特点是工作的流动性, 工作变动必然会引起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问题, 长期以来农民工把青春与汗水交给了所服务的城市, 却很难享受城市劳动者的福利。养老保险不能有效转移接续的原因有三条:一是缺少法律法规的保护, 国家虽然于2009年底出台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国办发[2009]66号) , 但针对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的实施细节没有规定, 在跨省转移上必须有国家层面的实施办法;二是由于地方利益和地区性经济差异的原因, 地方共济基金很难转移;三是部分地区没有开展农村养老保险, 无法转出。对此建议如下:一是就安徽省而言, 加快研究制定省内转移的实施办法, 实现省内可流转, 并为国家层面的转移办法制定提供参考;二是可以建立省级统筹, 按地区消费水平补贴的新机制, 以解决公益金不好流动的新机制, 为下一步全国统筹打下基础;三是千方百计扩大新农保的试点面, 在暂时没有能力开展的地区, 可以建立账户空转机制, 为外出打工人员的养老金有一个转移的目的地。

(二) 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

农保工作的特点是面向每一个参保个人, 农保的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掌握农民的信息, 如缴费情况、何时领取养老金等。农保政策的制定要依靠对农民个人信息、如家庭规模、年龄结构、财产状况, 以便政府确定养老金水平、财政应补贴多少。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也需要有信息化平台为跨市、跨省的转移接续提供技术保证。目前在农村, 社会救济由民政管、医疗保险由卫生管、新农保由劳动与社会保障管, 多头并进, 从协调有限资源的角度也需要有一个共用的信息平台。所以, 在新农保将全面推广之际, 由省财政支撑建立完善农村信息化平台不仅是拉动内需的基础项目, 也是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

(三) 加大农村保险宣传力度, 扩大参保率。

安徽农民的思想受传统观点影响较深, 普遍认为养儿防老是最可靠的方式, 皖北计划生育难搞的深层次原因也就是这个。对于新农保, 由于保险周期长, 农民怕政策有变, 也担心现在交了钱到领取时不能保障生活, 这是当前参保率不是太高的主要原因。因此, 要从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着手, 加深农民对风险分散的认识, 加深对社会养老的认识, 让农民认识到在家庭小型化的趋势下, 新农保是解决老有所养的最佳办法。在宣传内容上, 要重点介绍农民关心的缴费金额、缴费方式、领取办法等问题。在宣传方式上, 要采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 如漫画、图片、地方戏等。对于确实存在的违纪违规现象, 必须坚决纠正, 并将结果告知农民, 以保证新农保的阳光操作。

(四) 做好新农保基金的积累与运营工程。

新农保基金的积累与保值增值是农村社保的货币保证。安徽在新农保试点中认真落实中央政策, 省财政也给予相应的配套资金, 部分试点县市也从本级财政中拿出资金充实。但实际上还是存在保障水平低、增值慢的问题。对此, 建议:一是根据全省农民人口构成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预测开展保障金的精算工作, 确定每年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的资金规模并将其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二是完善社会资助的制度, 充分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三是实行农保基金省级统管, 组织专业化团队, 在资本市场上实现最大幅度的增值。

(五) 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保队伍及机构建设。

农村社保的数据收集在基层、个人养老金归集及发放在基层、日常工作也在基层。而农村人口分散更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农村社保需要一支团结有力的执行队伍, 在近期可以利用乡镇机构改革的契机从乡镇选调部分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在村一级选择村委委员具体联系, 并逐步设立乡镇社保办事处, 业务及人员归社保局统一管理, 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供给。要加强制度建设, 明确人员岗位职责、细化工作流程以缩短办事时间、加强审计监督以保证廉洁高效。

摘要:本文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出发, 阐述安徽省农村养老现状, 提出加快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建设、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等五项建设, 旨在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徽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参考文献

[1]http://www.ah.gov.cn/query/query_gb.asp keywords=农村 社会保险.

[2]胡婷.探讨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机制.法制与社会, 2009.7.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8

一、新农保试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推行试点的新农保与17年前开始实行的由个人负担的“旧农保”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明确个人、集体、政府合理分担责任, 权利与义务相适应。但是, 新农保在解决农村养老方面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一) 县级财政资金配套压力大, 财务可持续性差。

旧农保之所以难以为继,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政府责任不到位。新农保注重强化政府责任, 基础养老金部分由财政出资, 中央和地方财政各分担一部分。这意味着财政在农村社会养老上的巨大投入。如何保证地方财政, 特别是县、乡财政充分安排资金对农民养老缴费进行补贴, 将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难题。当前, 河北省张家口、承德等地, 县、乡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 入不敷出。如果仅简单地匡算新农保资金配套一项, 或许短期财政农保支付压力不大, 但是考虑到近年来出台的与民生相关的惠民政策, 都要求地方政府给予“资金配套”, 如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每人每月40元, 新农保每人每月30元, 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和城乡低保县分担10%, 看起来哪项都不高, 但是加起来就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 这对县级财政的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如何保证县级财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将是影响新农保持续发展的关键点。一些专家建议用土地出让金、国有资产利润及增值减持等反哺农民, 但在当前行政考核评价体系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 短期内让地方官员转变急功近利的心态, 克服GDP偏好、工程偏好而关注民生, 是不太现实的。为此, 应重构省级政府、市级政府及与县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 省级、市级财政应按照各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养老保险的保费补贴予以分担, 以加大对贫困县的支持力度。

(二) 新农保基层管理平台脆弱, 管理能力严重不足。

新农保的高效运行, 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各地多为经办机构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管理设备, 但距离信息化管理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新农保”的经办力量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的县级市, 只有57.4%建立了农保经办机构, 乡镇只有14.1%;经办机构基础设施落后, 经办人员编制缺位、业务素质偏低, 很多基层经办人员不熟悉业务流程、对新农保政策把握不准, 工作效率低、工作漏洞多, 难以适应新农保制度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在一些乡镇, 新农保整个业务流程的实施还停留在手工操作层面, 经办自动化水平较低, 目前的机构网络对于保费缴纳、归集上解、待遇领取等无法做到简单、便捷、安全, 信息平台严重滞后。一些地方的新农保保费和养老金由县邮局代收代发, 制度平台、管理平台、技术平台亟待加强。因此, 必须加大管理建设投入, 一方面配备较为先进的管理硬件, 为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一方面加大基层管理人员、特别是一线经办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其业务素质, 实现新农保制度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

(三) 保障水平过低, 难以发挥养老保障功能。

新农保养老金账户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支付终身。基础养老金为每人每月55元, 而2010年河北省农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是58元, 就是说目前的基础养老金比农村的低保还要低。个人账户储蓄额为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加上当地政府对每人每月30元的补助以及其他集体补助之和。个人缴费标准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 多缴多得。缴纳15年并到60岁后, 每人每月可以领到养老金。我们以最高档次个人缴费额进行计算:一位村民选择最高档次缴纳, 500元×15年=7500元, 加上各级政府补助30元×15年=450元, 那么他个人账户至少有7, 950元, 另外还加上一年期的利息。这位农民缴满15年新农保后, 他个人账户金额8, 000元, 而他60岁后每年每月可以按时领到的养老金只有:8, 000元÷139 (系数) +55元 (基础养老金) =112.6元。

如果将这一数字进一步与其他群体的养老金待遇相比, 更显捉襟见肘。2010年调整后的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为1, 320元, 公务员的养老金待遇平均比企业职工高出1.1倍。这意味着, 每月112元的农民养老金, 仅仅是企业退休金的8%, 更不到公务员退休金的7%。对于这些已经丧失劳动能力、贫病交加的老人而言, 每月100元左右的生活很难想像, 新农保的养老保障功能严重缺失。

二、分区域、多层次、复合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重构

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 必须建立分区域、多层次、复合式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才能使农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一) 强化政府在新农保制度推进中的主导作用

1、政策责任。

省、市、县、乡各级政府要把新农保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配套工程, 逐步推行新农保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从筹划组织实施、沟通协调服务、运营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行政职能和公共服务能力。在制度推进过程中, 省政府应明确渐推渐进的改革路径, 构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整体和统一的框架, 既考虑各地实际, 又统筹全局。市、县、乡政府也要及时跟进, 明确定位, 形成省、市、县、乡四位一体的政府主导体系。

2、财政责任。

新农保制度持续发展的关键, 是政府财政补贴的及时、足额到位。虽然新农保提出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 但集体补助并不是强制性的, 而且河北的集体经济远不如东部沿海发达, 这很容易造成集体补助的缺失。因此, 各地在制定具体政策时, 要合理确定筹资标准的高低和各方责任的负担比例。特别是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财政负担比例, 可以考虑按3∶3∶4的标准承担筹资责任, 这一方面可减轻农民负担, 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基础养老金过分依赖县乡财政的窘境, 防止由于县乡财政不发达导致农民的实际待遇下降。在具体补贴方式上也要有所侧重:一是对参保农民实行普惠式补贴;二是对贫困区域实行倾斜性补贴;三是对特殊群体 (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等) 实行重点补贴, 以此来保证新农保制度的普惠性。

3、法律监管责任。

河北新农保制度实行县级统筹, 这是比较低的统筹层次, 地方部门管理往往容易造成账目的混乱、责任不清、制度变更频繁, 这就容易发生基金的挪用、侵占、流失等问题。同时, 管理体制的不顺畅也会加大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对县市农保工作监督的难度。从目前来看, 一方面国家应尽快出台有关这方面的法律法规, 依靠法律的强制性保证新农保制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应建立一个有法律界人士参加的、独立于政府之外的监督机构, 负责对新农保整个工作的专门监督。

(二) 因地制宜, 差异化、非均衡式推进。

河北省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无论是在人均收入水平、经济结构和城市化水平、财政能力等方面, 各地差距都很大, 而且这种差距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都必将存在。这种差异性也说明新农保制度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 允许和鼓励地区之间存在多样性。因此, 新农保在扩面过程中, 应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状况, 在同一制度模式下, 实施差异化、非均衡式发展策略。一方面唐山、秦皇岛、廊坊、石家庄、沧州等地经济较发达, 集体经济活跃, 应鼓励村集体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参保提供补助, 具体补助比例可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对于五保户、伤残家庭等弱势群体, 应强制性要求村集体按最低缴费标准为其个人账户缴费, 并承担基础养老金的支付, 以保证制度的普惠性;另一方面张家口、承德等地区经济欠发达, 集体经济不活跃, 有些地方甚至没有集体经济,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缴纳就要靠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同努力。省、市两级财政要承担较高补贴比例, 对国家级贫困县省、市按7∶3全额补贴, 对经济发展一般的县按70%进行补贴, 剩下的30%由县乡自行解决。

这里所指的差异化、非均衡, 是指我们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将省内各市划分为不同区域, 同一个市内也可以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划分为若干区域, 不同区域的省级财政支持力度、各方缴费比例、优惠政策是不一致的, 但同一区域内的政府支持力度、各方负担比例、待遇水平应是一致的。这种区域式非均衡发展策略, 既能够调动市县积极性, 发挥集体补贴的作用, 又能够减轻省级财政的压力, 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力, 保证经济不发达地区新农保制度的顺利推进。在此基础上, 随着收入水平和经济结构趋同, 地区之间财政支付的养老金给予水平也逐步趋同, 最终实现制度模式与制度实践的完整统一。

(三)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调查发现, 很多农民对新农保不了解, 经常把新、旧农保混为一谈, 由此造成参保意愿不强。为此, 各省、市、县、乡、村应依托现有机构和人员, 成立专门的新农保宣传办公室, 加大宣传力度, 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业务指导下, 印发宣传手册、明白纸,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对新农保进行全方位宣传, 各镇也采用拉横幅、贴标语、深入村组等办培训班等形式进行宣传。可在每个村设立一名业务宣讲员, 由村主任担任, 在接受系统培训后, 专门负责深入农民家中、深入田间地头, 将新农保制度的具体政策对农民讲清、讲透, 彻底打消农民心中的疑虑, 保证适龄农民都加入到新农保中来。

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全国的试点, 使8亿农民“老有所养”逐渐成为现实。从河北试点情况看, 还存在诸如县级财政配套资金难到位、新旧农保制度难衔接等问题。应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加大宣传力度, 按照差异化、非均衡式发展路径, 加快试点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新农保,政府责任,差异化

参考文献

[1]王俊杰.新农保的制度创新与挑战.领导之友, 2009.6.

[2]王平.当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代经济, 2009.10.

[3]战梦霞, 杨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区经济, 2010.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9

随着社会发展、制度变迁、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身份也发生了变化, 形成不同的群体, 一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民具有了双重身份。在城市, 他们是工人, 同时还拥有土地;另一部分年纪偏大的农民从事着农业生产;还有一部分被征地的农民, 他们中间年轻的大部分在城市工作, 年老的休养在家。这种群体的分化, 再加上我国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施的人口计划生育政策, 给农村养老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一) 农村老龄化压力增大

目前我国农村老龄化有以下特点:一是老年人口基数大, 老龄化速度快。我国农村2010年老年人口达11765万人, 占总人口的13.26%。西方国家从成年型国家进入老年型国家往往经过100多年的时间, 人口老龄化较快的日本也经过50年的时间, 而我国农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的成年型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只不过用了20年时间。二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导致人口老龄化出现城乡倒置现象, 即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城镇的情况下, 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城镇。预计2020年以后农村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每年都会高于城市3至6个百分点。三是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但经济还处在落后的阶段。西方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 经济较为发达, 年均收入都在5000美元以上, 而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在2009年刚刚超过5000元人民币。农村社会老龄化特点决定了老人养老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对如此沉重的养老负担, 传统家庭显然不能承受, 这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构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分担农村养老负担。

(二) 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在农村, 家庭养老某种程度上是综合养老保障水平的体现。老人享受到赡养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老人受尊敬的程度及子女赡养的意愿, 二是有无子女及子女的多少, 三是老人自身及家庭的经济收入。随着社会的变迁, 孝道文化的淡化、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工业化过程中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涌入城市, 农村养老问题逐步演变为社会问题。

第一, 家庭养老意愿弱化。我国传统家庭中, 受儒家文化影响, 把孝作为评价一个人德行的第一个标准, 对老人不仅有尊让的思想, 而且有着清晰明确的赡养义务。但城市化的进程催化了现代文明, 对传统的家庭养老带来了冲击, 家庭中强调人人平等, 年轻人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财富的支配方式发生改变, 长辈对家庭财富和其他资源的控制性地位已不复存在, 他们可用于与子女交换赡养的物质基础也非常有限, 老人的养老面临经济保障及精神、情感上慰藉的缺失。

第二, 计划生育政策和工业化进程改变了农村家庭人口结构, 减少了赡养老人者。上个世纪70年代末, 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其后新出生人口剧减, 改变了农村家庭的人口结构, 当时的父母现在绝大部分己经进入壮年, 即将迈入老年, 会出现年轻一代赡养老人负担过重的状况。同时, 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 城乡收入的差距, 导致中低年龄人口进城务工、进城从商, 地理位置将家庭分解, 形成农村有很多“空巢”老人。家庭养老在我国农村传统养老中扮演着主要角色, 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如果继续将家庭置于主导地位, 那将弱化老人享受到的养老水平, 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减弱。

(三) 缩小城乡差距的现实需要

我国城乡发展失衡、差距日趋扩大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之一。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主体部分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在缩小城乡福利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差距方面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我国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 农民要想获得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就必须多缴纳社会保障费, 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有限,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需求, 无形之中给农村的弱势群体或贫困者设立了制度进入门槛, 导致他们被排除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之外, 从而阻碍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范围的扩大。农民缴费能力有限, 再加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财政支持不够, 造成了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步履维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具有非营利性、普遍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这又决定了政府必须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方面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总的说来, 应表现在制定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 并提供适当的财政支持。这不仅有利于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而且也可以极大地缩小城市与农村的福利差距, 进而减小城乡之间的总体差距, 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二、目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中央、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分担不合理, 地方政府间的职责没有明确界定

中央财政对新农保的补贴主要采用“补出口”, 对基础养老金补贴, 地方政府采用“补入口”, 对缴纳的养老金进行补贴。因此, 无法合理的比较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新农保中的责任。同时, 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支出责任不太明确, 出现了各级政府的事权、支出责任与财力不相匹配的状况。在资金筹集上对地方政府间的职责没有明确界定, 将影响财政资金的供给。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大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济没有财力进行新农保补助,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集体经济组织几乎不复存在, 集体收入更是微乎其微, “新农保”集体补助实现乏力, 最后还是会变成个人和政府补贴构成新农保筹资结构。新农保规定, 地方财政补贴由各地政府自行制定, 从各省实际做法来看, 很多省对新农保支出的大部分财政责任交给县级政府承担。众所周知, 我国各级财政中, 县级财政是各级财政中最困难的财政, 将新农保中地方财政责任由县级财政承担, 对新农保财政支持的可持续性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 新农保财政补贴保障机制不健全。新农保制度设计中的最大特点, 是通过建立各项财政补贴机制, 构建普惠式的农民养老金制度。在中央政府的强力推进下,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到位不难, 省级以下财政的补贴资金如无刚性约束, 在制度运行后能否补助到位, 贫困地区市县财政能否继续补贴, 是否有财力继续补贴等都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二) 财政补贴标准的调整机制不完善, 缺乏长期的制度安排

目前新农保中, 中央、地方财政补贴都以绝对数额的形式确定下来, 虽然规定基础养老金水平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调整, 但是, 没有具体地、规范地制度说明安排, 不能随着经济增长以及影响实际支付能力的物价水平而变化, 这样也不能应对通货膨胀, 更没能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财政用于农村养老保障支出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不具备规范化的制度效应。

(三) 新农保对农村居民收入可能产生“逆向”调节作用

好的制度设计能够在保障农村老人基本生活的同时缩小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 缩小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新农保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制度设计上看, 它有可能对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产生“逆向”调节作用, 一般说来, 农村居民收入越高越有可能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 这样就会出现农村部分富裕的居民缴费越多, 地方政府补贴也越多, 最后得到的养老金也越多的情况, 从而进一步拉大了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三、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的财政支持措施

(一) 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共同提供基础养老金

新农保采用的模式是“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 基础养老金是国家支持新农保的补贴方式, 通过基础养老金的给付实现为农村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目的。从国家财政支持的意义来看, 基础养老金是一种普惠制, 不需要缴费人人都能平等享有的老年基本生活资金来源。基础养老金按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给付, 其中, 中央财政按上一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补贴, 因为基础养老金是对农村老人生活最基本的保障, 体现出“底线公平”, 受益人是全国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 全国老人应无差别地享有, 全国各地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都能享受到标准相同的养老金补贴。地方财政可按本地区上一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一定比例进行补贴, 体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消费水平不同而补贴水平有限的差异。由于在基础养老金供给中中央财政应承担主要责任, 地方政府承担较少的责任, 因此, 基础养老金保障水平差距不大, 不会出现像目前新农保制度这种状况, 地方财政支持较大而出现地区间社会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差距较大的状况, 总体来说, 这样的制度改进体现出公平的价值取向。“补入口”对农民个人缴纳养老保险费给予一定的补贴, 特别是很多地方政府为了拉动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实现多缴养老费补贴越高, 这样可能会形成一种“逆向”补贴, 这种“逆向”补贴扭曲了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反而拉大了农村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

(二) 制定“法定支出”保障机制, 确保新农保财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新农保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 是一种普惠性的惠农制度。新农保的实施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有着重要意义, 因此, 当前政府应制定新农保“法定支出”, 促进新农保制度建设, 提高新农保保障水平。笔者建议, 国家财政性新农保补贴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 各级人民政府对新农保的补贴支出, 按照事权和财权相统一的原则, 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各级人民政府对新农保财政补贴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法定支出”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专款专用, 制定新农保法定支出, 从中央政府到各级政府规定的“法定支出”项目, 体现出保证新农保支出的“政策倾斜”, 有利于保证政府在当前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农村老年居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其积极作用还在于:一般形式的专款专用是以单项的收入项目预先指定用于专门的支出项目;而“法定支出”则是以财政预算指定以财政资金的一定比率作为专款, 专项用于新农保的开支项目。与一般形式的专款专用相比, “法定支出”形式的专款专用显然更有利于为新农保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因为以全部财政资金的一定比率较之以单项资金作为专款, 年度间稳定性要高得多。再者, 新农保“法定支出”对于财政部门的预算规划和资金调度活动具有更高程度的约束力, 至少在形式上更能保证为指定项目提供资金, 而不随意被挤占挪用。这样, 对新农保事业, “法定支出”可能为其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三) 依托复式预算改革, 完善新农保预算管理

新农保预算是国家用来反映农村养老保障资金收支及各项农村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特定收支计划。新农保预算作为一种由政府编制的反映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收支规模、结构和盈亏状况的计划, 既是国家社会保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在社会保障预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前, 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建立新农保预算更是重中之重。建立复式预算标准有助于按不同资金的经济性质、来源和用途, 分别从各个不同的科目, 准确、完整地汇编在不同的收支对照表上, 以特定用途的收入来源, 保障特定用途的支出项目, 并使收支之间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的对应关系, 以便按资金性质进行预算管理。为保证我国新农保资金来源的稳定性, 我国在编制新农保预算时应建立合理的标准, 新农保的预算标准主要包括政府补贴标准、基本保障金的个人缴费最低标准以及个人缴费等级的标准等, 并按照标准组织预算, 从而实现新农保资金使用的法律性及规范性。就我国而言, 从实现新农保预算管理的预期目标来看, 应该选择“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模式。在该模式中, 将用于社会保障性支出的一般性税收收入、社会保障性支出、以及各项社会保障基金收支编制在一张预算中。既有来自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的社会保障收支, 也有来自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比较完整, 能够全面反映社会保障收支、结余、运营收益等情况, 体现出整体保障水平以及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参与程度。“一揽子”社会保障预算缺点是具体编制比较复杂, 技术处理有一定难度。然而, 我们应该考虑到现实的预算管理实践尚停留在单式预算管理的阶段, 社会保障预算收支目前仍处于政府公共预算的框架内, 因此一步到位需要一个过程, 过渡性的方法则可采用“基金预算加一般预算”的社会保障预算结构。随着对复式预算的完善, 将公共财政预算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的部分与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合并, 建立完整的社会保障预算。

参考文献

[1]华黎, 郑小明.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资金供给的思路与对策〔J〕.求实, 2010 (10) .

[2]樊小钢, 陈薇.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中政府财政责任探讨〔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8 (6) .

[3]安增龙.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4]杨翠迎.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待遇调整方法的探索—以宁波市为例〔J〕.社会保障研究, 2009 (3) .

[5]德文, 侯慧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北京模式的探索意义及适用条件〔J〕.社会保障制度, 2010 (1) .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10

一、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社会老龄化加剧。农业是我国最原始的经济生活产业, 农村也是我国最原始的人群集聚形式。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 我国的经济社会日益进步, 发展程度逐渐趋于完善, 人口的增长也造成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社会老龄化虽然是一个周期性的事件, 但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分布范围来说, 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区的差异性和国土的广阔性导致农村老人很难享受到完善的社会保障, 并且农民固守着“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 将家庭养老保障模式沿用至今, 而在当今社会, 农村的青壮年劳力大多进城务工, 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的情况越来越多, 老人常常处于“孤身一人”的状态, 子女无法在身边照料, 没有固定收入, 很难维持日常的生活开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要求我国必须积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

2.社会保障不完善。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较快, 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保障系统也优于农村的保障系统, 农村居民对土地和子女给予的保障过分依赖, 加之中国国土面积广阔, 城市人群相对集中, 但农村的地点却较为分散, 既有城市周边的农村, 也有偏远地区、 贫困山区的农村, 这使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很难普及, 即使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变大, 也很难改善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养老保障思想。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属于立法范畴, 社会保障法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为人民群众谋福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未拥有成型的针对性法律, 由此可见,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并不全面, 积极推进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二、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具体策略

1.根据发展不同制定多等级策略。我国地区差异较明显, 各地农村的发展水平也不平衡。在西部边远地区, 农村的经济水平非常差, 老人的可支配收入甚至不能维持自身日常生活, 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这些地区筹资标准较低, 农村老人即使缴纳了养老保险, 由于物价和通货膨胀影响所领取的福利也很难保证自身生活开销。针对这一点, 应制定不同等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让各个地区的农村老人都能够享受到这项社会福利。例如, 在经济水平相对较好的农村实行较高等级的养老金缴纳标准, 让这些地区的农村老人能够领取到较高标准的养老金;在经济水平差的农村采用较低等级的养老保险缴纳标准, 确保农村老人能够“老有所养”。

2.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宣传。农村普遍消息闭锁, 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难以接受新概念。农村老人由于年龄大, 思想更为守旧, 很多时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的乡镇农村也很难真正施行。因此, 各级政府应当将宣传工作分派给村委会, 让村委会对农村老人进行思想宣传, 耐心向农民讲解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优越性, 改观农民的守旧思想, 让农民意识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一项能够真正让老人“老有所养”的好制度, 确保农民消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抵触心理。

3.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多样化。单一的养老保障制度并不能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 由于农村形式和经济水平的约束, 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模式虽然不能作为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模式, 但却可以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相结合, 推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多样化, 鼓励各种各样的养老保险组织与制度同步进行。多样化的养老保障形式能够推进农民的养老保障需求日益上升, 对推进新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有着极大帮助。

三、结语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推行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稳定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重要政策之一, 因此, 应当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核心, 积极宣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采取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制度, 真正意义上解决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 推进城市化的快速进行, 保证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 进一步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贾博仲.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抽样调查及现状思考[J].新经济, 2015 (32) .

[2]万婕.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优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 2013

[3]韩俊江.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几点建议[J].中国发展观察, 2009 (3) .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11

关键词:城乡统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面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情况

截至2011年4月31日,河北省首批18个试点县(市)共有398.60万人参保,参保率达到99.98%,共有87.60万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领取了养老金,领取养老金总额6245.98万元,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参保率为93.96%。首批试点地区实现了基本全覆盖的工作目标。

截止2011年4月31日,河北省第二批19个试点县(市、区)已有447.50万人参保,参保率达到99.56%,共有96.85万60周岁以上的农村老人领取了养老金,领取养老金总额5884.949万元,60岁以上农村老人参保率为92.98%。

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中的难点问题

1.养老金偏低,不能够完全满足现行农村居民的养老生活需要。根据河北省新农保实施办法,年满60周岁的农民可以领取基本养老金5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139。但此標准仅能满足5个县(市)的农村低保。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6977元,2010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958元,就全国水平而言新农保中每年660元的个人基础养老金补贴占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为9.46%,远远低于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不低于20%的基础养老金替代率。因此,不能够完全满足现行农村居民的养老生活需要。

2.集体经济补贴的缺乏。河北省“新农保”政策规定: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但实际情况并入不尽如人意,在相关人员对第一批试点地区调查中发现只有4.05%的被调查者表示有村集体补贴,71.68%的被调查者表示并没有村集体补贴,剩余24.27%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情况。调查反应出即便在试点地区村集体财政补助也明显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利于新农保的扩面。另外,相关调查发现只有8.09%的农民认为当地乡村企业为务工人员缴纳了养老保险补贴, 46.24%的农民反映当地乡村企业并没有给予补贴,剩余45.67%的农民表示不了解情况。乡村企业应对其务工农村居民参保缴费应给予补贴明显缺乏。

3.新旧农保制度衔接不到位。早在2009年之前,河北省的部分农村地区就开始了地方改革,如2007年唐山迁安市在全省率先试行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沧州青县也较早开展试点工作,另外邯郸马头工业区、武安市等全省15个县及县级市大胆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的地区从18周岁开始缴费如迁安,有的地区从25周岁开始缴费如青县,有的地区是根据农民年龄段划分成不同的个人缴费基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贴,有的是根据养老金的领取标准来设计补贴数字,另外这些试点地区由于地域经济、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地财政补贴也不等,这些模式都充分考虑了本地实际,但同时也引发了新老制度衔接的问题。

三、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面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农业经济增长的可支撑性

近年来,河北省加大力度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仅2010年,河北省农资综合直补资金达44.9亿元、粮食直补资金7.8亿元、粮食作物良种补贴资金10.63亿元、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66亿元,惠农政策的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与此同时,河北省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2010年,已发展省级重点龙头企业36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万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58%,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达3600亿元,辐射带动170多万农户增收。2010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958元,比上年增长15.7%,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5.2个百分点2010年河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958元,比上年增长15.7%。综合以上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情况,河北省新农保制度下村民具有持续缴费能力,同时全省农业经济较快的发展水平和较高的增长预期,村民的缴费档次和制度的覆盖面具有稳步增加的趋势。

(二)农村养老需求大

2011年,河北省城镇化率达45.60%,全省城镇人口达3301.7万人。比2010年增加100.5万人。河北省计划到201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54%,这意味着,将会有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农村老年空巢家庭将迅速上升,“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城市化的加速提拉了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

另一方面,农村老龄化和高龄化的不可阻挡的趋势,也加剧了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的需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河北省65岁及以上人口为5919726人,占8.24%。2010-2020年人口将再增加785.69万人,增长约63.96%,因此,2000-2020年这20年间,河北省老年人口增长速度最快,为老龄化高速发展期。大量青壮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大幅减少,这在降低城市老年人口比重的同时却提高了农村实际老龄化程度。以上两方面原因不难看出河北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需求巨大。

(三)政府重视,工作基础好

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地区的选择标准之一就是地方政府重视程度。入选的试点地区政府都高度重视新农保的推广工作,人员配备到位,硬件投入强劲,各地还以增加了贴近农民生活且简单明了的新农保推广标语宣传,这些宣传工作都为新农保推广积累了经验,同时也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河北省新农保试点推行之前开展了细致深入的农村人口数据摸底排查和数据测算,这些经验为日后新农保的扩面工作提供了真实的数据依据,同时各地在先行改革中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如2007年唐山迁安市在全省率先试行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沧州青县也较早开展试点工作,另外邯郸马头工业区、武安市等全省15个县及县级市大胆探索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这些工作扎实稳健的推进为新农保的扩面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四、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扩面的路径探讨

1.宣传先行。新农保制度是一项新兴事物,它打破了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而农民对“新农保”政策了解不多,对于政府补贴情况、个人缴费金额、未来能拿到多少养老金等情况并不十分清楚。从试点地区取得的成绩来看,宣传新农保,让农民了解新农保,都会为日后的扩面工作打下非常好的群众基础。从试点经验来看,建议扩面地区以村委会为依托,从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张贴、悬挂宣传标语,营造参保氛围;以村民身边生活为素材编排文艺节目,增加文艺演出,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农民逐渐接受新农保,加入新农保。

2.财政到位。新农保制度扩的关键是政府财政补贴的及时、足额发放到位。虽然新农保制度建立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基础上,但集体补助并不具有强制性,这就容易造成集体补助的缺失和不稳定性,农民的期望高而拿到手的养老金低,不利于新农保的扩面。因此,各地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要因地制宜的确定筹资标准的高低和各方责任的负担比例。如可出台政策建议省、市、县三级政府的财政可以考虑按3:3:1负担比例。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同时也是资源大省,部分地区存在村强民不富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财政出资更具有可行性,这样做一来符合农村的文化观念,二来能发挥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的调节作用。考虑到河北省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具體补贴方式上也要有所差别,如对所有参保农民实行均等金额补贴,在此基础上对贫困区域人口实行差别补贴,三来对特殊群体(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等)实行重点补贴,通过财政的手段增加老年人养老金数额的领取,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

3.捋顺监管体制。河北省新农保制度实行县级统筹,统筹层次低,同时不少地方管理机构成立不久,人员配备需完善,管理体制的不顺畅也加大了扩面的困难。从目前来看,廊坊大厂自治县这方面的经验值得推广,成立专门的机构,专人专事经办新农保,提高了新农保推进的效率。同时国家或地方应尽快出台有关这方面的法规,依靠法律的强制性保证新农保制度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可建立由村民代表、法律界人士组成的、分离于政府之外的监督机构,负责对新农保整个工作的专门监督。

4.差异推进策略。河北省农村地区集体经济发展差异比较大,新农保在扩面过程中,经济因素影响比较大,因此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状况,实行在同一制度模式下,选择差异推进策略。优先推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如唐山、秦皇岛、廊坊、邯郸等地经济较发达,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同时,实行财税优惠政策鼓励村集体等经济组织为农民参保提供补助,具体补助比例可由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会议民主确定。对于五保户、伤残家庭等弱势群体,其劳动就业年龄人员可考虑吸纳到村集体经济组织就业,并由村集体按最低缴费标准为其个人账户缴纳一定期限费用并承担基础养老金的支付,以体现社会保障互助共济的作用。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如张家口、承德等地,在国家财政补贴的同时,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缴纳就要靠省、市、县、乡四级财政共同努力。省、市两级财政要承担较高补贴比例,对国家级贫困县省、市按7:3全额补贴,随着收入水平和经济结构趋同,地区之间财政支付的养老金给予水平也逐步趋同,最终全覆盖的目标。

5.新农保与相关政策的对接。对于新、旧农保的衔接,各地都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折算、补差或是冻结。在新、旧农保制度衔接过程中需要注意:要整理核实旧农保档案。彻底清查旧农保缴费人的个人信息,还有其缴费信息,包括缴费卡、明细表及缴费手册,对投保人的缴费证记载的投保数额、缴费时间等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对。做到乡(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确保彻底摸清投保缴费底数。凡两表一证投保缴费记载情况一致的,由县(区、市)农村养老保险机构在投保人缴费证上签字盖章。对不符的,针对不同情况进行不同处理。在清查完毕的基础上与新农保结合。另一方面要制定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新农保工作行为。特别是对基金、业务、财务管理等方面要有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措施,逐步将新农保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张金峰.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分区域调查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1(5).

2.李俊林,王虹,张霞.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分析研究——以河北省青县为例[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1(3).

3.耿永志.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跟踪调查——来自河北省18个县(市)的农户[J].财经问题研究,2011(5).

4.张金峰,梁永郭,王小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状况透析——基于河北省试点地区的调查[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1(2).

5.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冀政[2009]180号][Z].2009-11-13.

6.闫路娜,左惠凯,张丹.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及发展预测[J].河北工业科技,2010(4).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篇12

保证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衔接制度是打破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格局的重要制度工具。新农保与城保制度衔接是诸多制度衔接命题的重中之重。流动人口规模之大、流动方式多样 (“城—乡”、“乡—城”、“城—乡—城”或“乡—城—乡”等流动方式) 为该命题提出了紧迫性要求。

一、制度衔接的症结

新农保与城保都需要为参保对象开设个人账户。办理城乡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 应该是农民的养老保险关系与个人账户储存额在两地之间的转移。[1]但是城乡养老保险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城保实行的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模式, 新农保制度是按照“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补贴和个人账户”的原则建立个人账户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因此, 养老保险在城乡之间转换存在三个问题:其一, 由于基本制度在农村与城市不同, 使得城乡之间养老保险划拨、划转和续接存在障碍;其二, 新农保标准低于城保;其三, 目前新农保尚在试点之中, 覆盖面比较低。将城保制度的养老金转入农村, 不可能将城保养老保险体系中的转移方式照搬, 需要整合城保转移方法或寻求新的方式。[2]

新农保实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补贴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筹资模式;养老保险待遇支付实行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新农保与城保制度相比,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但也存在差异。城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退休职工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以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的平均值为基数, 缴费每满1年发给1%。职工长期缴费可享受较高的基础养老金, 这样的缴费激励措施兼顾公平与效率, 有利于促进职工的长期缴费。

新农保的社会统筹账户没有相关组织的缴费, 相应的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对于长期缴费的农村居民, 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 提高和加发的部分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在缴费时间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激励措施。

城保与新农保制度衔接的矛盾焦点在于城保缴费由两个账户 (基金) 分立管理, 新农保则只存在个人缴费账户, 一旦流动人口发生城乡之间的就业转移,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中的“资金”对接便成为制度的盲区。流动人口外出非农就业, 并参加城镇城保制度若干年, 单位为其缴纳12%建立统筹账户, 个人缴纳4%~8%的比例建立个人账户。若该劳动力在城市打工若干年后返乡回流至农村, 并参加新农保, 国办发66号文要求将该劳动力参加城保的账户权益跟随劳动者的流动一并转入农村地区。这样就存在城保的统筹账户部分是否需要转移的问题。若转移城保单位缴费部分, 则农村地区的新农保尚无统筹基金账户, 转移进来的资金管理成为盲区。另外, 转移城保统筹基金的比例也涉及到参保人员的权益保障。若不能转移城保中统筹账户, 则视作该劳动者参加城保的权益丧失, 最终也会影响个人退休养老待遇水平、转入和转出地区基金统筹平衡等问题。

由统筹账户转移引发了核算缴费年限、待遇水平等问题。城保与新农保缴费基础、缴费比例不一致。由城保向新农保转移, 劳动者在城保的缴费年限是否以新农保标准对等折算。一旦承认, 则转入地区需要折算相应的待遇标准和领取时间 (年限) 。该问题既关乎参保个体待遇水平高低, 也涉及转入地与转出地之间利益分配关系。

二、制度衔接的操作理念

新农保和城保的衔接问题实质包括了权益的转、接、并、续四个环节, 其权益集中表现为两个方面:养老保险关系的转、接、并、续和养老保险基金的转、接、并、续。养老保险关系、养老保险基金的转移接续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即养老保险权益流动问题的人事关系流动 (所谓“人”的流动) 和待遇权益流动 (所谓的“资金或基金”的流动) 两个方面。“人”的流动主要涉及到流动地之间的参保条件对接, 在人事关系流动带动下, 待遇权益流动更具复杂性, 比如缴费年限换算、个人账户资金与统筹账户是否同时转移或后者转移比例的确定等, 这些都是养老保险权益流动问题下具体的表现形式。

养老保险转移是时空转移和程序转移相结合, 时空转移为新农保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地域转换和参保时间的积累, 程序转移是指养老保险转移需要经过转、接、并、续四个环节。转、接、并、续四个环节前后一致、过程相连, 是一个系统, 若非完全理顺四个环节的每一个步骤, 只解决其中一个或若干个环节, 最终都无法妥善地解决权益流动保障问题。新农保与城保制度的转移接续, 意味着劳动关系的流动, 劳动关系的流动必然需要养老保险权益跟随移动, 这就是“转”的环节。养老保险由“新农保”转出, 需要城保管理单位“接”收。这种转出地与转入地之分, 以社会保险统筹地区为要旨。接收手续后需要“并”:各统筹地区的制度门槛不尽相同, 农民工社会保险从转出地转出, 需要将原先转出地参保情况、参保政策以及农民工参保条件与转入地的政策、条件进行比对和归并, 并换算、调整相关参数, 如缴费年限、受益水平等。调整合并后的账户就能继“续”在转入地参保缴费。[2]

养老保险关系和养老保险基金的转、接、并、续出现如此复杂的困境, 与当前中国社会保障系统“耕地式”块状分割现状不无关系。中国社会保障系统不仅具有按照人群特征建立的制度, 还实行了地区差别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度间不同的制度门槛使得流动人员在异地流动就业时很难把养老保险权益从一地转入到另一地, 不同制度门槛主要是在城间互认与城乡对接两方面存在问题。

三、制度衔接的方式

新农保与城保衔接, 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保障制度, 需要通过制度安排、技术性创新使养老保险衔接制度化、规范化。笔者以为, 解决新农保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衔接有三种方式:①完善现行制度和政策, 在参保人员城乡流动就业时改良技术手段, 只转移个人账户储存额;②在参保人员城乡流动就业时, 只转移养老保险关系, 不转移资金 (封存资金) , 退休时按不同参保地分段计算养老金, 由最后参保地负责归集资金并确保养老金发放;③在参保人员城乡流动就业时, 将个人账户储存额和社会统筹缴费部分一并转移。

第一种方式的重点就是完善相关政策。如单独设立一个国家养老保险转移调节基金, 对因转移而新增加的基金缺口由中央财政“兜底”解决, 同时取消地方设置的“门槛”, 以保证养老关系转移的顺利进行。但是, 单独设立养老保险调节基金, 解决社会统筹基金转移中城乡利益不均衡问题的同时, 又必然会出现新的问题。如设立的养老保险转移调节基金如何补偿城乡之间的关系?是否采取城乡之间统一协调的方式?

第二种方式的创新之处是采用分段计算方法。[3]但是, 第三种思路在现实操作上是否可行还要具体看新农保的社会统筹资金, 由于《指导意见》中新农保的社会统筹账户没有相关组织的缴费, 相应的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 那么新农保社会统筹账户是否是空账?从新农保转移到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时, 是否可以转移统筹基金这部分资金, 关键在于中央财政的补贴和地方财政的补贴是否能够及时、足额建立社会统筹基金。

四、衔接的操作方案

1.对象

本文设计转移接续养老保险关系衔接方案, 适用的情形是参加城保制度的农民工和参加新农保制度的农民往返农村与城镇就业工作。

衔接制度适用参加城保制度的农民工和参加新农保制度的农村户籍人员。已经按国家规定领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民工, 或者已经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农村户籍人员, 不再转移养老保险关系。

2.城保到新农保的衔接

(1) 关系转移接续。

参加城保农民工在城镇之间跨省流动就业参保的, 按照国办66号文规定办理转移接续手续。返回农村就业或务农的, 未达到年满60周岁的, 且不符合城保按月领取待遇条件的, 由原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继续保留关系, 保存账户;达到本人在城保的待遇领取退休年龄时, 由保留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将“城保”的关系转移接续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新农保的关系上, 同时终止城保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城保的缴费年限计算为参加新农保的缴费年限。

(2) 资金转移。

个人账户储存额:1998年1月1日之前按个人缴费累计本息计算转移, 1998年1月1日后按计入个人账户的全部储存额计算转移。

统筹基金 (单位缴费) :以本人1998年1月1日后各年度实际缴费工资为基数, 按12%的总和转移, 参保缴费不足1年的, 按实际缴费月数计算转移。其中的4%和本人在“城保” 的个人账户合并计入本人在新农保的个人账户, 8%划入户籍所在地财政新农保专项账户。

(3) 新农保到城保的衔接。

男未年满60周岁、女未年满50周岁已经参加新农保离开乡村到城镇就业参保的, 将本人新农保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计算转移并入城保的个人账户之中, 按城保办法统一计算利息。

(4) 重复参保缴费问题。

农村户籍人员同期同时重复参加新农保和城保的, 可协商本人保留其中一个养老保险关系, 清退另外的养老保险关系。如保留的是城保关系, 则由转入地清退本人农保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本息额, 财政补助划入个人账户中的部分不能清退个人, 并入基金统一管理。如保留的是新农保关系, 则由转入地清退本人城保中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 单位缴费部分不能清退个人, 并入基金统一管理。

(5) 转移接续手续。

农村户籍人员在新就业地按规定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和缴费后, 由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向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提出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书面申请, 并提交原参保地参保缴费凭证。

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15个工作日内, 审核转移接续申请, 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 向参保人员原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的社保经办机构发出同意接收函, 并提供相关信息;对不符合转移接续条件的, 向申请单位或参保人员作出书面说明。

新农保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接到同意接收函的15个工作日内, 办理好转移接续的各项手续。

新参保地社保经办机构在收到参保人员新农保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转移的养老保险关系和资金后, 在1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关手续, 并将确认情况及时通知用人单位或参保人员。

参加城保农民工在达到本人在城保的待遇领取退休年龄时, 如不符合“城保”按月领取待遇条件的, 由保留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30日内负责将城保的关系转移接续到本人户籍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新农保的关系上, 同时按本办法的规定划转资金。

参考文献

(1) 桂世勋.尽快解决城乡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J].人口研究, 1994, (02) .

(2) (3) 赵曼, 刘鑫宏.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转移的制度安排[J].经济管理, 2009, (08) .

上一篇:中年危机来袭下一篇:创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