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来袭

2024-06-11

中年危机来袭(通用3篇)

中年危机来袭 篇1

金融、外贸等领域受影响较大

早在去年, 网上最先爆出某某跨国公司减招应届毕业生时, 还能惊起大家的一阵唏嘘, 但是随着这类新闻的逐渐增多, 大家的心态渐渐又恢复了平静。

手边就有一个例子:深圳万科集团透露, 今年对大学生的需求有所减少。去年招140人, 今年地产与物业共需80人。

“金融危机对引进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深圳机场股份有限公司一位负责人表示, 从第三季度开始, 金融危机对公司影响很大, 货运业务已出现负增长, 因此需要优化人员结构, 共计划招收90人, 本科10名, 研究生40名, 专科40名。“但是现在收到的简历已有数千之多。”

根据记者观察, 不同的专业区别很大, 外贸、房产、金融、物流等专业受冲击最大, 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可能真的要提早做好心理准备, 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大众消费、基建、能源类影响小

金融危机的弊端渐显, 国家立即出台了多项宏观调控举措。受国家拉动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 基础建设、能源电力等行业反而有些企业大幅吸纳人才。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 中央投入4万亿元拉动内需, 用于公路、铁路和电网建设等大型项目, 尽管这一举措对于缓解危机影响的效果还未显现, 但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是最直接的效应, 毕业生可重点关注。

消费类冲击较小。“经济再怎么不景气, 穿衣吃饭这些问题谁也躲不开吧?”某人才市场总经理表示, 餐饮业、零售业这些大众消费类行业受影响较小。

还有基础建设和能源类也新增不少就业岗位。比如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几年每年招聘100名大学生, 但是今年新上了一些电力项目, 因此明年准备招聘153人。他们准备到15个城市的35个高校招聘, 主要是招收电力类毕业生。

越是危机, 人才越是“香饽饽”

专家普遍认为, 金融危机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其主要因素之一便是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冲击较大, 而这类企业偏偏又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力军。北京大学教授岳昌君表示, 2007年我国的民营企业吸纳了34.2%的大学毕业生, 现在“这些企业出现困难, 对于就业市场而言, 肯定是不利消息”。由于整个就业环境低迷, 企业挖到“熟手”的成本更低廉, 因此进一步缩减了吸收大学生的空间。

金融危机导致这类企业举步维艰, 本能地捂紧口袋。但记者在调查中同时发现, 也不乏一些眼光长远的企业趁此机会储备大学生进行培训, 等到经济好转时派上用场。所以, 从这个角度看, 只要是真正的人才, 金融危机的影响是较小的。毕竟, 真才实学是永远也不会“贬值”的。

“期望过高”是普遍误区

不少就业指导老师提到“就业难”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那些难就业的同学, 我们都可以想办法让他发掘自身潜力, 找一份心仪的工作, 最怕那些“有业不就”的。

为什么会“有业不就”呢?纠其原因, 恐怕还是对自身期望值过高造成的。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 应届毕业生切忌好高骛远, 可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放低薪酬要求, 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 提前做好步入社会的准备, “深挖洞、广积粮”, 多充实、提升竞争力, 即便是不能“高成”也不妨先“低就”, 抱着学习的心态去适应社会, 从基础做起, 不要眼光过高。

高职生比本科生“耐寒”, 机会大于本科生

虽然目前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 但不少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情况却比往年还好。这一点, 已为各大调查机构发布的数据所证实。

专家分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是由于高职生比较实际, 少有挑剔的就业观, 而且, 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工程等技术含量比较高一些的一线技术岗位, 高职生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就可以上手, 本科生与其相比, 反而缺少实际经验。

据京、沪、渝等部分城市近几年统计信息显示, 高职生就业率已开始超过本科生。上海高职生就业率从2005年开始就超过本科生。此外, 对于某些岗位来说, 录用高职生比本科生、硕士生所花费用人成本更少, 用人效果反而更好。

附:金融危机中将迎来“机会”的一些专业

象比较深的是上海一家制药企业来招实验室研究员, 只要他们专业的。自己还被深圳一家企业看中, 但因为月薪没有达到自

道路桥梁类专业

铁路及轨道交通行业相关专业今年成了“香饽饽””。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大

量的救市措施拉动内需, 但是最大的投资己的期望, 便回绝了。大多是在铁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上, 所以航天航空相关专业道桥方向人才需求呈上升趋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处副处长刘宇雷表示, 因为该校有很多专业与航空航天相关, 国家这两年对这块非常重视, 加上一系列大项目都在启动, 因此来学校的招聘岗位比去年还多了25%。

对水利水电、电力、环境等专业的学生来说, 会比往年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对这些专业的学生来说, 机遇要远远大于挑战。

药学大部分工科专业

“基本没受到影响”, 中国药科大学药学专业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 他们这个专业向来就业就好, 今年也是如此。他高兴地告诉记者, 从九月份开始, 就不断有单位来校要人, 前后差不多有二十多家,

部分工科类专业学生所受影响也不大。东南大学就业办负责人介绍, 今年来学校招聘的岗位和往年差不多, 现在每天还都忙得不可开交, 负责审核招聘企业资质的老师都没有休息时间, 资料都来不及

他们专业不少同学都得到了面试机会。印打印。师范生

金融危机真的这么可怕吗?专家认为, 金融风暴给就业造成危机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简单的加工制造业, 这部分的工作人群大多是高职及高职以下的同学, 对于大部分本科生和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来说是利好消息。企业在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 对高层次人才需求量增加。航空、农业等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而此次中央扩大内需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民生, 其中对教育投入体现在师资完善等方面, 大班变成小班, 教师需求量增加, 这对于师范生是一次机遇。 (后附职业生涯管理专业机构向阳生涯2009年新年伊始推出2009年10大最稳定职业的预测。)

2 0 0 9年1 0大最稳定职业

金融危机在2008年带给职场的冲击几乎令众人陷入恐慌, 在裁员、失业等巨大高压下, 职场人在2009年对稳定工作的渴求似乎比以往显得更为迫切。作为全国领先的职业生涯管理专业机构, 向阳生涯根据多年来对职场的深入研究和分析, 特别在2009年新年伊始推出2009年10大最稳定职业的预测, 供读者参考。

No.1公务员

在职场人最羡慕职业的调查中, 公务员以21.9%的比例遥遥领先高居榜首。截止到2009年1月7日, 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已高达26万人之多, 正是因为公务员具有工作稳定和待遇不错的特点, 故而成为了很多职场人羡慕的工作之一, 受关注的指数极高。

No.2律师

随着人们日益加强的法律意识, 各类法律纠纷案件逐年递增, 人们对律师的服务需求也日渐增加, 加上律师的职业声望颇高, 一直是被大家所公认的相当稳定的职业之一。

No.3教师

尽管每年的教师考评都较为严格, 但不管是幼教还是中学、大学教师, 与单纯的孩子们相处和每年定期的寒暑假却一直是职场达人们所向往的职业, 同时因为学校的职场环境有别于商业职场, 其竞争压力相对较小, 人员流动性偏低, 故稳居2009年10大稳定职业前三甲。

No.4医生

不管是否有金融危机的到来, 医生是很长一段时间来相当稳定的职业之一。随着我国对医疗制度的改革, 专家型医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从业大环境相对稳定, 职业前景也被人们所看好。

No.5职业规划师

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 全国高校和政府组织对职业规划的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 职业规划咨询行业近年来已经无可厚非地成为了朝阳产业, 而职业规划师则晋升成了该行业中的宝贵人才, 全国目前专业的职业规划人才极度短缺, 在2009年职业规划师将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和发挥其职业价值。在就业异常艰难的2009年, 职业规划师能够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人顺利解决就业问题, 其工作可谓固若磐石, 同时也很可能成为2009年的一个最热门的职业。

No.6财务

除非企业倒闭和自身业务水平有限未能顺利通过内部考核, 否则企业财务人员的流失率是相当低的, 加之该职业也属于越老越吃香的行当, 是许多人所向往的稳定职业之一。

No.7社区管理者

相当于社区居委会的管理者, 管辖对象为城、镇非农业居民为主, 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成员。社区组织近几年已逐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共建和谐社会倡导下的重要民间组织, 其职业发展前景相当稳定。

No.8科技产品研发人员

科技产品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和接受, 那么如何攻破产品人性化设计这一关, 成为了企业生存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故科技产品研发人员成了企业的生存命脉, 无论职场生存环境多么的恶劣, 骨干的核心研发人员依然是最稳定的人才。

No.9石油化工业高级技工

由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经常出差, 尤其是石油石化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的多是野外勘探开发工作, 各项补贴、福利、保险等较高。高级技工仍是市场稀缺资源, 供需缺口仍旧较大, 从而入选2009年最稳定职业之一。

No.10语言培训师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不论是英语还是其他小语种的知识掌握水平将越来越高, 在金融危机影响之下, 很多人开始修炼内功, 为自己充电, 而语言培训讲师则自然成了09年的最稳定职业行列。

本刊特别提醒, 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会持续存在, 唯有“稳中求胜”、“提前规划”才是职场王道。职业选择不光要考虑其稳定性, 更要考虑个人内部因素与职业的适应性。所以, 职场达人们有必要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因为只有适合了才能干得长久稳定, 获得幸福的人生。

中年危机来袭 篇2

-本刊记者 钟孟光 谢飞

如同青春期一样,中年职业期也是一个挫折、迷茫、感情孤立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新方向及新开始的时期。今天,数以千万计的中年员工受困于职业中年危机,正在寻找工作责任、家庭、生活质量的平衡,希望能在工作中找到新的一种方式。

当深圳某化工公司市场部经理林丽娜递上辞职函时,总经理莫文东目瞪口呆。

“这太突然了!”时间已经过去4个月了,莫文东仍然没有接受这位得力干将弃他而去的现实。“她的薪酬够高了,在部门及公司内都颇受欢迎,工作业绩也不错。”

为什么非要离开公司呢?至今莫文东仍然没能理解林丽娜离职的真实原因。

而已经在深圳某外资企业担任市场总监的林丽娜却有着自己的另一番感受,“我在公司已经服务了整整7年,从一个市场主管到市场经理,7年来在同一个部门做着几乎同样的事情。2年前,我就感觉到自己累了,对工作找不到激情,由于公司规模有限,我也没有机会晋升到副总裁的职位。每天只是机械式地完成日常工作。”林丽娜说,“我觉得这对一个只有36岁的职业经理人来说是很可怕的。再做下去,我迟早会颓废的。几年后,我如何在这个职场上立足生存?”

职业瓶颈及其带来的职业不安全感,正引领着企业中年员工的危机风暴。

职业焦虑

一直以来,职场中人都是40岁人生归零,重新开始,然而,中年危机现在已经提前在35岁就发生!

可以想象,金字塔结构的组织架构,注定了只有极为少数的中层管理人员才有机会晋升到高层。而多数从组织内领导职位竞争落败的中年员工,面临的就是工作安全感,这是35岁以上的中年员工最为关心的问题。

打开国内的人才网站,翻遍报纸的招聘信息,多数企业均将公司的招聘条件做出了一个明确的限制:年龄在35岁以下。这让步入35岁后却没有领导职位的中年员工瞅着心慌;已经累积丰富工作经验的中年上班族,也成为企业的烫手山芋。“与其花高薪雇1名中年员工,不如用低薪雇2名年轻员工”的观点在IT、金融等行业企业渐成共识……

在深圳某互联网公司服务已经6年的孙为继,正徘徊在职业的十字路口。“2000年,我在31岁时在互联网业高潮时期从传统制造行业跳槽到互联网,担任公司市场经理已近3年。当年是年富力强,能干能跑,思维也跟得上最新的发展。”孙为继显得异常的无奈,“现在,感觉到互联网就是年轻人干的,自己的思维已经跟不上公司及行业发展的节奏,晋升显然已经没有可能。唯一能做的就是转行。但向哪转呢?我现在还不知道,公司当然也不知道。”

在中山某国有企业任职已达10年的财务经理吴燕,坦言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一点把握。“我又不是做产品运营的,肯定上不去了。”她说,“已经40挂零了,还能到哪去?安心待在这家公司,凭自己10多年的做帐经验,或许年轻人挤不掉我。”不过她也承认,这只是自己的一种侥幸心理。“国有企业哪天改制,自己不属于在编员工,新东家不与我续签合同,我也没办法。只能保守地工作,不出错就行,自己在业余之外做点小生意,当然不能让公司知道。”

经济压力

今天的中年员工都面临经济压力和现金不足的困境。也许中国99%的白领会破产有点危言耸听,但由于生活在转型中的社会时期,他们的现金存款非常有限。面对的却是高企不下的经济压力:供房、赡养父母、抚育小孩、高昂的医疗服务……

深圳某培训集团的英语教员主管梁晓,已年近40,除了每天的正常上班、授课外,周末与夜晚频繁在外兼职讲课,还报读国内知名高校的在职研究生。在深圳购有三居室的他,上有四个老人(包括妻子的父母),下有一个小孩,工资除供房外刚好够每月生活开支,在外兼职就成为一个无奈的选择。

“别人都看我与四个老人和一个小孩一起生活,其乐融融,可有谁知道我的苦?我一点都不敢放松,在公司噤若寒蝉,不敢有丝毫意见,担心哪天公司嫌我年纪大了开掉我,改而雇用年轻人。而这个工作机会对我而言或许就是一辈子的了。失去这份工作,我根本就不敢想象我将往哪去,我整个家庭将往哪去……”他坦言,他除了要攒钱准备四个老人万一生病必需之外,还得为小孩攒够上学的钱,“再过几年,我都干不动了,会是什么样的呢?”

类似的这种情况,随着70年代末出生的独生子女渐成职场主流,二个人维持四个老人、一个小孩的生活现象将日益普遍,经济压力将成为中年员工除职业焦虑之外的又一大焦虑。

工作与生活的失衡

“努力工作,尽情享受”是多数职业人士的追求,然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在国内多数企业的中年员工眼里,只是一个奢侈的梦想。中年员工是承担孩子与父母之间义务的夹心饼干,而同时他们的工作责任又正值最高峰时期。企业的制度安排无疑影响着他们在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深圳某日资企业的人事课长张蓉蓉,在刚入职时,公司要求其提供手机的付费帐户,告知入职后手机话费转由公司帐户支出。“当时我还非常开心,觉得公司真是好!”这位人事课长苦笑着说,“后来才发现,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公司要求我们这些中层管理人员,必须24小时开机,哪怕是晚上2点了,只要工厂有事,你都得爬起来。即使小女儿身体不适也不例外。”

而让她郁闷的是,她入职这家日企以来,从来没有过上一个真正的、闲暇的周末。“休假在日本是一种不可剥夺的权力,它的价值一点也不比工作小。”她说,“但到了国内,却没有任何真正的休假可言。我不能陪女儿,不能陪父母,用我父母的话说,和他们那一代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必须玩命地给公司干活才能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

挣扎在职场中的中年员工,寿命的延长、推迟结婚、相当数量的二人家庭都在改变着传统的家庭模式。这些中年员工在家里承受着孩子出生与成长、双亲年迈,偏偏自己正处于工作责任高峰期的多重压力。在追逐利益、实现价值的过程中,错过了许多更为宝贵的东西,如对父母的尽孝,对子女、爱人的关爱与照料等等。“每天都很忙碌,总感觉有做不完的事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怎样保持和亲人的沟通变得特别有挑战性。”这位人事课长对此非常无奈。

激情耗尽

已经在职场上打拼了10多年或更长时间的中年员工,身心俱疲,发现自己对工作失去了热情,只会投入极少的精力与才能,机械地应付日常工作。身心疲惫,仿佛自己被掏空似的;精力不济,热情不再,甚至对工作产生厌烦之感……“职业疲惫”在中年员工之中,要更为普遍。

“我在公司服务了11年,从一个普通的行政助理到今天的HR经理,感觉很疲倦,不知道是为了工作而生活,还是为了生活而工作。”37岁的某家电公司人力资源经理这样总结说,“自己已经有一定年龄,精力与体力均不如年轻人,对工作兴趣也不如年轻时候,总觉得工作就是每天的例行公事。现在能做的,就是加强自我学习,在丰富的HR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增加最新的HR管理理论知识,强化自己对HR的掌握,不让年轻人抢掉自己的饭碗。”

另一位在某互联网公司任行政经理的黄玉萍,则慨叹自己转行晚了。“我是29岁加入这家公司任行政主管的,现在已经过去7年了,四年前我就担任经理职务。工作了这么多年,对日常的行政工作都已经麻木了。我每天早上一醒来,就希望今天的工作内容会是全新的。”她说,“换工作?暂时没想过。换一个新的工作环境还不同样是一个累字?过一天是一天吧。要是有转行的更好的机会,可能会考虑。”

技能的退化

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技术与知识更新太快,记忆力消退,年轻人比自己要年富力强……多数年过35岁的中年员工都会有类似的紧张感。一些中年员工努力适应信息经济时代的工作与管理新方式,一些人则希望依靠时间与勤奋获得晋升机会,有一个更高报酬的工作,在新的岗位上提升必需的技能。不管是哪种方式,技能的退化,已经成为中年员工恐慌的又一来源。

在深圳某知名软件公司,年届40的黄东斌说起年轻二字就嗟叹不已。“别的职业是越老越值钱,我这个却是越老越贬值。”他说,“计算机技术更新实在太快,作为技术人员,在学习新的技能方面丝毫不敢有任何的怠慢。但即使我不间断学习,又能如何?精力不如年轻人,记忆力不如年轻人,思维的活跃度也不如年轻人……转行做项目管理?我也想,但成功的人有几个?”

黄东斌坦言,由于在公司服务了将近9年时间,经历了公司从无到有到壮大的发展,前几年是舍不得离开公司,现在是不敢离开公司。“我现在离开公司去和年轻人竞争,肯定会吃亏。唯一能做的,就是私下留意转行的机会。”他毫不讳言如果找到转行做项目管理的机会,他一定会不顾一切代价选择离开公司。

而在深圳某制药企业任办公室主任的顾容,则坦言放弃了持续学习的想法,“我不是没有尝试过,但年届40的时候,记忆力退化非常厉害,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逗弄一会女儿,吃完饭就想睡觉。参加一些技能培训班?自学一些课程?我不知道有多少个中年人能够做得到,但对我而言的确是一种奢望。”她坦言,自己专心瞄着副总裁的位置,“熬了这么多年头了,在公司服务8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总有机会轮到我。到了副总裁的岗位上,工作不就是学习嘛。”

对雇主的不信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组织架构调整、裁员等似乎已经成了今天企业的惯用词。由此给中年员工施加的不安全感与不信任感尤为强烈,而同时,最高管理层与中层管理人员之间日益扩大的报酬差距也使中年员工牢骚满腹。

担任行政经理四年之久的黄玉萍,对此感受深刻。“我在公司服务整整7年,高管人员的薪酬调整了5次,作为中层管理人员的我,只做了3次微调,就是这3次薪酬调整,加起来也不及高管人员1次涨薪涨得多。”她补充说,“去年公司业务压缩,一下子裁掉了我的2名下属,我现在仅带着3个兵干事。不得不再次干起了10年前年轻时候做的跑腿的活。”

私下拥有一家文具公司的黄玉萍,坦然在时下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自己有钱才是硬道理。“我自己名下开了一家小文具公司,为小型的公司提供行政外包服务,自己一边上班,一边遥控人员服务。”她坦承,“虽然不相信雇主会给自己提供终生的工作及生活保障,但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自己出来单干,还是信心不够。所以至今还不敢离开公司,毕竟多一份薪水对自己的生活还是多一份保障。”

诚然,中年员工的危机并不是一个新问题,但在不同一代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对今天的中年员工来说,这个问题的打击要远大于他们的上一代。尤其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职业人士,所面对的压力,更非他们的上一代可以同提并论。

如同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青春期一样,中年职业期也是一个挫折、迷茫、感情孤立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寻找新方向及新开始的时期。今天,数以千万计的中年员工受困于职业中年危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大多是上述六个危机中的多个组合。

尽管企业对中年员工的“实务经验”、“敬业态度”、“专业技术”、“人脉资源”和“公司忠诚度”,仍然肯定有加,但中年员工在各种工作责任、家庭、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人到中年,危机重重 篇3

中国有句古话,人到中年万事休,西方却流传着一句“人生从40岁开始”的俗语。两种观念看似相悖,实则殊途同归。无论是观照现实所发出的“万事休”的感慨,还是礼赞理想进而认为40岁才是真正开始奋斗的时候,中年都是一个无奈的年龄段。

所谓的中年危机,绝不仅仅是上班厌倦症、回家厌倦症、微笑厌倦症等,它具体到中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健康危机:身体状况堪忧

中年人活得最累:在社会,他是中坚,怯懦不得;在家庭,他是柱石,动摇不得。众多的角色,得演得不亢不卑;众多的面具,需戴得不偏不倚;众多的台词,需说得不激不厉,十八般武艺,需一应俱全。为不负众望,为不辱使命,为不虚此生,他使出浑身解数,较量角逐,身心交瘁。因此,中年也是极易倒下的年龄。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许多人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过劳死”正在威胁着越来越多的中年人。陈逸飞、王均瑶、彭作义、杨迈、汤君年等成功人士原本都拥有无可限量的职业前景和财富,但都因为过于劳累而在黄金年华逝去,让世人无限唏嘘与感慨。

过劳死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据统计,在30岁至50岁英年早逝的人群中,95.7%的人死于因过度疲劳引起的致命疾病。

中年人身体状况堪忧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日常生活中,中年人作为非弱势群体,他们的健康往往被忽略。人们只关心老人、儿童、孕妇等弱势群体的身体是否健康,习惯性地认为年富力强的中年人离疾病、离死亡还很遥远,殊不知,中年人正站在那条最脆弱的弦上——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精神时刻处在紧张状态;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一对夫妇要照顾7个人,即除了自己外,还有双方父母和一个孩子;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出行有了代步车,运动量减少,同时对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摄入过多,身体内潜伏种种危机……别说社会不关注,就是中年人自己也常对这种危险视而不见,即使知道也不上心,依然过着出门坐车、饮食不规律的不健康生活。

事实上,从30岁起,人们的身体就开始走下坡路,心血管系统输血量下降的同时,血压不断上升。血液胆固醇浓度也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心脏冠状动脉和脑动脉可因而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进一步严重时,动脉管腔变窄,引起心脏或脑的供血不足甚至缺血,造成诸如慢性心肌缺氧、心绞痛、心肌梗塞、猝死、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软化等心脑血管病。这些疾病极大地威胁着中年人的健康与生命。

除心血管外,随着人年龄的不断增长,呼吸功能、消化功能以及各种内分泌功能都在下降,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也在下降。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的免疫功能也在降低。因此,生病、发福、脱发等现象在中年人中十分普遍。

心理压力:人到中年万事忧

中年人作为整个社会的中流砥柱,作为强势群体,他们的身体健康被忽视了,同时,他们的心理疲劳更严重。人到中年还在社会上辛苦工作的人们,多数或多或少地有心理疲劳,因心理疲劳超过警戒线而患上精神、心理疾患的个案也很多;尤其是在遭遇事业危机,尝试事业转型期间,压力更是呈几何倍数增大。

古人到中年就万事休了,现代中年人即使想休也不能休,反倒万事忧。面对父母的晚年、子女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的现实,处于这种上下结构中间的中年人就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事业成败、职务升降、人事变动、家境优劣、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无不在心理上掀起波澜,需要他们去适应,去应付。年轻人谈恋爱时总喜欢抱怨对方不成熟,却不知成熟的中年人也很悲哀。他们半生的经历已足以让他们明白这个世界,进入“不惑”的阶段。正是因为什么都懂什么都明白,中年人见怪不怪,对任何事情都可能麻木。电影《搜索》中,面对绝望的叶蓝秋,中年成功人士沈流舒表现出的不以为然就是一种自以为是的麻木。麻木猛于虎。人到中年意味着成熟,而成熟往往意味着冷漠,意味着明哲保身,意味着前怕狼后怕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多是初出茅庐,甚至还在上学的热血青年;而铮铮直言的,又是什么都彻底看透的老者。中年人有他们的难言和顾虑,他们就像牛一样,同时拥有了牛的坚忍和懦弱。稳重的中年人虽然成熟,却少了血性。

人到中年,就迈入了一种“耳旁频闻故人死,但见眼前少年多”的日子。他们对同龄人的离去或多或少难以接受,毕竟只是人到中年,应该离死亡很远才对。当他们由此及彼一设想,把情境放在自己身上时,就陷入了巨大的恐慌和不安,然后不寒而栗。中年人意识到,他们已经越过人生拱门的顶端,生命正在向下滑落。

事业瓶颈:认命还是赌一把?

在中年人的事业危机中,最常见的一个现象就是职位升不上去。这一困境不难理解。当一个年轻人刚刚进入社会时,起点为零,无论做什么都是在往上走。等到中年,人生已经到达了一个高度,想攀顶是很难的。毕竟,基础岗位很多,高层岗位却很少。

对大部分中年人来说,中层岗位就是极限了。这就是中年人的事业瓶颈。而且,这种瓶颈并不局限于他们自己所在的机构,有时候找来找去,放眼整个行业,他们也无法获得一个好的职位和发展。

遭遇事业瓶颈的中年人该怎么办呢?是认命,在原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干到退休,还是豁出去赌一把,用自己前半生积累的经验、金钱去创业?若选择前者,不仅没有工作动力,还有可能在与年轻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成为自己昔日属下的属下;而冒险创业万一不成功,就会一败涂地。

相比事业瓶颈,失业更让中年人难以接受。

人到中年,大部分人没有了年轻时的闯劲,只想过安定的生活,可是却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闯。由于年龄、性别所处的劣势地位以及社会资源的匮乏,中年失业女性在寻找再就业岗位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更多的失败。

导致中年人事业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如单位改制、公司政策调整、国家制度改革等;也有的因为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在竞争中越来越没有优势;还有的是因为职业特点所限,人届中年就不宜再干了……不论是什么原因,遭遇事业危机的中年人都被迫重新进行事业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中年事业危机已经有越来越提前的趋势,有的已从45岁提前到了35岁,整整提前了10年。

家庭生活:充满妥协

除了心理、身体、事业的危机外,中年人还会遭遇家庭危机。夫妻关系矛盾重重,争吵不断,处在离也难、不离也难的夹缝中。离,孩子怎么办?财产怎么分?不离,天天争吵,丧失了幸福感,也丧失了在事业上奋斗的心。

有位哲人总结得好:人,童年依恋家,青年想成家,中年想离家,老年想归家。家是宁静的港湾,也是纷争的战场,即便相安无事,停靠太久,终思飘泊。封闭琐碎的家庭生活,极易磨损人的意志,男人天生有颗流浪的心。中年男人为冲出围城而蠢蠢欲动。

来自国内外的调查都显示,中年是婚姻的多事之秋,中年离婚率是各个年龄段中最高的,有的统计结果甚至显示在大城市中年离婚占总离婚总数的80%。与年轻人和老年人的离婚相比,中年离婚代价最惨重。孩子、财产、事业,统统会受其影响,其中孩子的问题尤其让人不忍。

在没有离异的家庭中,也存在不少隐忧。忙碌的生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让夫妻见面、交流的时间减少,即使两人都在家,也就是一起看看电视,很少交谈。有对中年夫妻出现了感情危机,去找家庭医生治疗,医生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去后把每天交谈的时间记录下来,两周以后,这对夫妻发现:他们俩平均每天交谈不足10分钟。

电视剧《中年计划》中,张丰毅扮演的简和平是民政局的一个科长,人到中年,生活波澜不惊犹如一潭死水。然而有一天,单位主任意外死亡,这给他带来不小的震动。另一方面母亲肺癌手术后康复,需要人照料,他把母亲接到自家同住,又遭到做护士长的妻子齐英对住房的抱怨,加上升迁不顺利,两个女儿为了争夺一个男朋友而争吵翻脸,以往平静生活中被掩藏的问题都一一暴露了出来。而此时他的生活里出现了一个理解他支持他的女人——出版社编辑苏真。

上有老下有小的他,已经习惯了某种意义上的牺牲,比如为了家庭牺牲个人,为了安定牺牲个性,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等,好像人到中年就意味着要牺牲。简和平意识到,人到中年,什么都在改变,唯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仍是老样子。他想到了改变,年至知天命的他作了两个决定:辞职和离婚。

他的辞职和离婚计划在一场场家庭变故中流产,他最终没有离开自己的家庭、离开自己的单位,但同时,他对家庭、对婚姻、对事业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不理解情况下的妥协是消极的妥协;理解情况下的妥协是积极的妥协。

中年丧偶是人生一大悲剧,找一个合得来的人谈何容易?中年人的再婚路可能遭到父母、子女的反对而走得特别坎坷。

中年人的家庭危机不仅仅来源于婚姻,还来自家庭负担的加重。丧失劳动能力的双亲还是其次,叛逆的孩子才最让他们“伤不起”。

人到中年,危机重重。中年,真是人生中一个非常严酷的阶段。

上一篇:工程建设与气候下一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