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中年职业倦怠论文(精选4篇)
面对中年职业倦怠论文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输血技术也随之不断提高, 血液品种的开发也越来越多, 这使得对血液站线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而在很多人的眼中护士仍是医嘱的执行者, 是劳力型人力资源从属于医疗工作。血站护士面临的也是如此尴尬境地, 尤其是中年护士。
1 护士面临的社会地位的影响
我中心血站的采血岗位和成分血制备岗位都是由护士担任是脑力劳动和强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岗位, 能在一线采血和成分制备的护士都是大专以上学历, 她们还有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这个群体本身热爱学习、积极向上、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由于他们年轻力壮、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修养, 有工作能力, 已经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 她们同时承担着所有血液的采集和成分血分离制备工作。工作任务繁重, 有时甚至是超负荷工作, 但所取得薪水却和工作量不相匹配, 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怀, 忽略和轻视就不可避免产生职业倦怠。
另一方面她们又是家里的女儿、妻子和母亲。她们既要积极努力的工作, 做到尽善尽美, 又要兼顾家庭, 尽到孝女和家庭主妇的责任, 可谓家庭和单位的主要角色。角色的时时更替可使她们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
血站的工作性质为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不同于医院。医院的护理人员按时间准时上下班, 很有规律。身为血站的护士提前上班、延时下班、星期天节假日加班已很平常。尤其大量外出采血时, 中心血站要当日起大早走, 很晚才能回来, 早上她们担心迟到, 严重影响了睡眠, 而连续几个小时的工作已是精疲力尽, 下午回到单位还要继续进行血液分离, 体力上的透支在女同志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黑夜回家让她们没有安全感, 而时时需要照顾的老人、孩子、和繁重的家务让她们更为力不从心。这个年龄段的女同志, 她们的丈夫也都处在事业的黄金时期, 自然对家里的照顾少之又少, 照顾老人、教育子女、分担家务这些重担又落到了女同志身上, 因此工作和家庭两个方面都需要她们时, 就会发生冲突, 产生矛盾, 使她们情绪低落、不稳定, 缺少了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一旦工作失误, 他们极易陷入低谷, 事业的瓶颈时期非常明显, 成绩平平的护士, 自觉无升迁希望, 也会不自觉地陷入职业倦怠阶段。
2 血站护士面临的各方面压力因素
2.1 社会对护士的看法造成的方面
护士地位一直处于低下位置, 不受重视, 不被尊重, 医师的嘴护士的腿几乎家喻户晓, 尽人皆知, 护士的薪水总是最低, 甚至有的地方都低于当地饭店服务员的水平, 这都给护士的积极性造成打击, 在加上护理人员越老越没有社会价值, 形成护士一生把最美丽的青春献给患者, 最想打扮的时侯白大褂掩盖了她们的美丽, 年龄一大就不得不转入后方不重要的岗位, 就如刘心武笔下的老天鹅ā敬业的老舞娘只能过着低调引退的生活, 这样的未来, 护理人员本身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护理工作的怠倦, 出现瓶颈时期。
2.2 应对措施
护士通过提高情商来克服职业惓怠现象。血站中年护士客观地认识自己, 驾驭自己的情绪。长期从事固定而且重复率高的工作, 容易产生烦躁不安, 情绪不稳定。另外, 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变化导致护士工作没有成就感。面对此种情况, 认真分析自己产生倦怠的原因对症下药, 做到处变不惊, 镇静自如, 心境平稳, 保持愉快水平, 学会自我激励, 每天开心工作, 生活, 是高情商的表现。
2.3 单位给予支持和鼓励。
(1) 单位应定期组织学习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 树立身边工作成绩突出的先进模范, 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思想疏导工作, 让她们从心里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使她们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2) 做为她们的领导者要经常关心、爱护她们, 理解她们的处境和困难, 针对单位工作的特殊性, 灵活、机动、科学合理的安排时间, 避免疲劳战术。工作紧张之余要让她们适当的休息, 放松心情, 抽出时间打理家务, 关心老人和孩子, 这样她们才能解除后顾之忧, 放下包袱, 轻松上阵, 以良好的心情、饱满的热情, 把健康的身心更好地工作和学习。 (3) 实行弹性工作制度, 或着三班倒制度, 有效利用现有人力, 物力。保持工作激情, 提高工作效率, 实现高效准确。 (4) 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奖惩兼并, 尊重护士, 能极大地提高护士的工作热情, 克服职业倦怠。
总而言之, 血站护士的工作辛苦, 又忙碌, 对本人和家庭来说是一种考验和坚持, 需要较高水平的情商和智慧, 才能在平凡的工作中, 做的出色和获得幸福。愿全体护士姐妹们, 学会自勉, 学会坚持和忍耐, 用我们美好的青春换回患者的生命, 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我们的青春和力量。
面对中年职业倦怠论文 篇2
(一) 繁杂琐碎, 缺理想
幼儿园里的工作形式因为服务对象的特殊而变得特别, 整个幼儿园期间的工作都必须遵循“保教并重”的原则, 幼儿年龄越小, 保育的成分就越重。有一个幼儿园的中年教师这样描述她的工作:“我带的是小班孩子, 我最关心的就是这一天有没有小朋友尿裤子, 千万不要有小朋友跌到或是碰到。下班后, 一接到家长的电话, 我就头疼, 那晚就一定失眠!”是的, 幼儿园里孩子是稚嫩弱小的, 家长是敏感挑剔的, 保教工作是烦琐、重复的。A老师因为工作认真负责, 一直得到家长的认可, 但或许就因为某天A老师当班时孩子户外活动受了伤, 就彻底否定A老师之前的付出, 不问青红皂白就一顿指责, 甚至恶语相向。遭遇这样的不宽容、不接纳, 理想抱负也会灰飞烟灭!
(二) 盲目追随, 缺思想
随着我国社会进程的加快, 中西方文化大碰撞, 各种教育思想汇聚, 于是, 学前界就刮起了学习借鉴之风。从分科教学到整合课程, 从蒙台梭利教学法到奥尔夫教学法, 从海因斯科普课程到瑞吉欧课程, 学前教育改革进程如火如荼。
然而, 当中西差异、地域差异、城乡差异摆在新理念的引进面前, 如果不能很好的分析本地、本园、本班实际, 不能做到批判继承, 而是盲目追赶、照搬照抄, 不仅会把自己的本源丢掉, 失去自我、失去思想, 还难免会出现“东施效颦”, 难免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
在这反反复复中, 别提年轻教师, 就是幼儿园里的中年教师也变得无所适从, 茫然迷惑, 职业倦怠就随之而来。
(三) 急功近利, 缺方法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一呼声此起彼伏,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景让家长越来越着急、越来越急功近利。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更快的成长, 不仅下午提前接孩子上这样班、那样班, 连周末也不放过。用家长的话来说:“你们幼儿园字都不教两个, 我孩子以后上小学不是天天遭批评呀?”
作为专业的幼儿教师, 特别是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更明白其中的道理, 因此在“防小”、“去小”的过程中矛盾着、纠结着——她们一方面必须坚守专业底线, 走专业的、科学的、规范的保教之路;另一方面还必须承受家长的不理解、大班生源的悄然流失。
专业的幼儿教育就是关注幼儿的发展, 满足幼儿的需要, 让幼儿过适合幼儿期的生活。只是, 目前, 如何引导大家的观念转变, 如何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 还需要幼儿园教师特别是中年教师群体的不懈努力, 避开倦怠, 找寻适宜的方法去破解伪学前教育对孩子们的伤害。
二、幼儿园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幼儿园中年教师是将整个青春奉献给学前教育的群体, 她们身上有丰富的保教工作经验, 她们为园所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只要能帮助她们重拾“价值感”, 发现“成就感”, 强烈感到自己“被需要感”, 必将有力推动幼儿园教师梯队搭建、帮助年轻教师更快的专业成长, 实现园所新的发展, 真正为广大幼儿及家长提供“有质量”的幼教服务。
1、园所领导搭建平台, 帮助幼儿园中年教师找到“价值感”。“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 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做不好【1】”。领导班子对于幼儿园里的每一个教师, 就要向教师对班级孩子一样, 发现他们在性格、爱好、特长上的差异, 就算深陷职业倦怠中的老师们, 她们身上也会有某方面的优势, 园领导要善于发现, 还要引导她们自我发现, 并为他们搭建平台。如有的中年教师虽然声音沙哑不能承担现场活动, 但是他们多年的执教经验不正是年轻教师缺乏的吗?如能青蓝接对, 不仅能更快的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也能让中年教师重拾信心, 焕发出对工作新的热情。如有的中年教师体质差, 病痛缠身, 确实不适合呆在一线, 但是凭借多年的工作实践, 对幼儿园的大小物件都清楚, 何不安排她做一个尽职尽责的保管员, 为班级教师的活动开展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2、同事之间找闪光点, 以小见大帮助幼儿园中年教师找到“成就感”。“成年人为什么会停止发展?当然这是有年龄增长的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即使他成功了也没有谁为他庆贺, 而一旦失败就会被职责, 这太不公平了。于是, 最安全的就是什么也不做。而婴儿总是在挑战, 对似乎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事勇敢地进行挑战。【2】”
面对学前教育“有质量”的挑战, 面对“卓越课堂”的挑战, 首先是要互相的找闪光点, 找成就感, 树立“我不错, 我还可以做得更好!”的信念。同事之间的用坦诚相见、包容接纳取代相互拆台、互相挑剔, “XX今天的课堂提问很精彩”、“XX在活动中的材料投放层次分明”、“XX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设计太棒了”, 只要团队中有这样融洽的氛围, 大家的职业倦怠就会不攻自破。
3、每一个幼儿园中年教师全力以赴, 找到“被需要感”。正被倦怠捆扰的老师们一定要努力的正面暗示自己, 多关注班级孩子的点滴进步, 忽略薪资待遇;多主动过问同事、园所的事务, 有自己能做的事就努力帮助, 等你需要帮助的时候, 大家自然也会拉你一把了。不妨坦然接受单位安排的学习, 既可调节情绪, 认识新朋友, 还会因为有几天没有去班级后再返回时, 感受孩子们对你的无限依念和家长、同事对你的挂念, 这时你是不是可以大声告诉自己:“呵呵, 看来大家还是需要我的!”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91页.
面对中年职业倦怠论文 篇3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进入了教育“大众化”时代。随着学生人数的空前增长, 高校中年教师资源呈现相对匮乏的局面, 教学任务不断增加, 常常是超负荷工作, 强度较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高校中年教师是一个需要高度投入、奉献的职业, 社会给与了极高的道德要求。同时, 高校中年教师的工作业绩主要是通过教学、科研等硬性指标来体现, 和职称评定、顶岗定编、工资奖金等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些僵化的评价指标, 繁重的教学工作量, 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和过高的道德要求使有些教师出现情绪衰竭现象, 对工作失去热情, 继而出现职业倦怠。相关调查显示, 80%的高校中年教师长期感到职业压力大, 75%的教师长期处在慢性疲劳的亚健康状态, 有30%以上的教师出现明显的生理反应。其中35~55岁, 年龄段的中年教师感到精神压力的比率平均比其他年龄组的教师高5~6%, 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职业倦怠严重影响到教师的生理、心理健康, 使其工作士气和情绪受损, 并成为教师厌教、流失的重要原因。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创新能力及自我效能感等自身发展方面的提高, 而且对教育水平、学校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都有重要影响。以往的研究较多的集中于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主要关注升学、新课程改革等因素给中小学教师带来的职业倦怠心理, 而忽视了大学教师由于体制改革等因素带来的职业压力, 忽视了科研、职称、工作成果的量化特殊性所造成的大学教师的压力及其所带来的职业倦怠。因此, 调查研究吉林省高校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采取相关措施来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二、高校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
(一) 职业倦怠的界定和测量工具。
1.职业倦怠。首次将“职业倦怠 (Job burnout) ”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 (Freudenberger) 。他认为, 职业倦怠是助人行业的工作人员因工作强度过高, 工作时间过长, 并且无视自身的个人需要所引起的疲惫不堪的状态, 也是过分努力去达到个人或社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的结果。随后, “职业倦怠”成为一个专业新名词开始流行起来, 专家和学者开始对职业倦怠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充和延伸。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玛勒诗 (1982) 认为职业倦怠一种身体、情感和精神的枯竭状态, 它包含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低成就感三个部分。情绪衰竭是指个体情绪处于一种疲劳的状态, 突出表现为没有活力和工作热情。它被视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维度, 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去个性化是指个体以一种消极、否定和冷漠的态度对待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 突出表现为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和行为怪癖等。低成就感是指个体评价自我意义和价值的倾向降低, 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 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 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务。
2.与职业倦怠相关的概念。 (1) 工作压力。工作压力是与职业倦怠相关的众多概念之中被提及最多的概念。很多学者认为工作压力是产生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 职业倦怠是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形式, 是不可调和压力的产物。二者同时有着本质区别。工作压力只是从一个维度来研究, 职业倦怠则是从多个维度研究;工作压力形成的比较迅速、表现也比较明显, 而职业倦怠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并且不易被察觉;工作压力发生对象的范围比较广, 每个人在工作中或其他情境中都会体验到压力, 只有那些成就动机过高, 自我期望与现实差距较大的个体才容易体验到职业倦怠;工作压力有积极和肯定的一面, 在一定条件下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 而职业倦怠带来的只有消极的影响。 (2) 抑郁。虽然职业倦怠与抑郁是两种不同的现象, 但是具有某些相似的特征。有关研究表明抑郁与职业倦怠中的情绪衰竭具有较高程度的相关, 但是与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的相关较低。弗鲁顿伯格认为, 职业倦怠是与具体工作相联系的, 具有明显的情境指向性, 而抑郁存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 具有普遍性;职业倦怠是精神或情绪上的衰竭、疲劳, 有明显的烦躁、不安和焦虑的症状;职业倦怠是发生在正常的个体身上的, 而不是有心理问题的个体;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这一点与抑郁存在明显的差别。
3.职业倦怠的测定。在职业倦怠的研究中, 对职业倦怠的测量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到目前为止,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是使用最广的职业倦怠量表 (简称MB I) , 它包含22个项目, 共有三个分量:情绪衰竭 (9个项目) , 人格解体 (5个项目) 和低成就感 (8个项目) 。MBI量表的计分采用7点计分法, 从0~6, 分别对应个体对该项目中表述问题的发生频度进行选择, 对应“从不”、“一年有几次或更少”、“一个月有一次或不到一次”、“一个月几次”、“一周一次”、一周几次”、“每天”, 共7个等级。
(二) 吉林省高校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状况。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省属高校长春工业大学和长春师范学院为例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87份。调查问卷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教师的个人基本信息, 包括性别、年龄、教龄、职称、学历、婚姻状况以及教师类型等。第二部分是教师职业倦怠量表。该量表是依据Maslach教师职业倦怠问卷编制而成, 分为3个维度, 即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 共22个问题, 要求被试者根据自身的情感和态度进行回答。量表采用四点计分方式。l代表“从未如此”, 2代表“很少如此”, 3代表“有时如此”, 4代表“经常如此”, 得分越高表明职业倦怠越强。得分2分以下表明职业倦怠较低, 2~3分者表明职业倦怠较严重, 3分以上者表示职业倦怠非常严重。
1.总体情况。 (1) 情绪衰竭情况。统计结果表明, 有49.6%的被调查者得分在3分以上, 存在较明显的情绪衰竭;26%的被调查者得分在2-3分, 存在中度的情绪衰竭状况;二者之和高达75.6%。只有24.4%的被调查者得分在2分以下, 表明情绪衰竭状况较低或者没有出现情绪衰竭状况。可见, 很大一部分中年教师在工作中有比较累的感觉, 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 情绪衰竭程度比较严重。 (2) 去个性化情况。统计结果表明, 有56.1%的被调查者得分在3分以上, 存在较明显的去个性化情况;19.5%的被调查者得分在2-3分, 存在中度的去个性化状况;二者之和高达75.6%。只有24.4%的被调查者得分在2分以下, 表明情绪衰竭状况较低或者没有出现情绪衰竭状况。可见, 很大一部分中年教师在工作中存在难以充分投入的问题。 (3) 低成就感情况。统计结果表明, 有68.2%的被调查者得分在2分以下, 存在较明显的低成就感情况;23.6的被调查者得分在2-3分, 存在中度的去低成就感情况;二者之和高达91.8%。可见, 目前高校10名中年教师中就有9人认为工作中没有成就感, 对工作失去热情和动力。
2.分类别分析。 (1) 职业倦怠的性别差异。调查结果显示, 男女教师都存在职业倦怠问题, 但男性稍高。在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方面, 男教师高于女教师。在低成就感上, 女教师高于男教师。社会对男女教师角色期望与评价标准不同也是导致男女教师职业倦怠不同的重要原因。社会对男性角色认同的主要标准在于其工作成绩, 而对女教师认同的标准主要在家庭方面, 贤妻良母是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最高评价。 (2) 职业倦怠的年龄差异。本研究表明, 40~50岁的教师在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龄的增加, 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在逐渐消失。此外, 这个年龄段的教师, 生理机能开始衰退, 心理活动水平逐渐下降, 人际关系敏感。 (3) 职业倦怠的婚姻状况差异。在婚否方面, 已婚和未婚在情感衰竭和去个性化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但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已婚教师的得分高于未婚教师的得分。究其原因, 已婚教师大多是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也略有小成就, 另外也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因此在个人成就维度上的得分高于未婚教师。 (4) 职业倦怠的职称差异。研究结果表明, 正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在情感衰竭和个人成就感两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副高级以下职称的教师。高级职称的教师大多为本学科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 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感受到的压力和承担的责任更大, 社会及自身对工作的期待值更高, 工作负荷大, 更容易感受到疲劳和倦怠。
二、职业倦怠的影响及危害
(一) 对教师个人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影响。
(1) 生理方面。通过调查问卷和个体深度访谈, 我们发现职业倦怠程度比较严重者, 68%的人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或重度亚健康状态, 出现生理紧张和身体失调。主要症状有:缺乏体力和精力, 容易疲劳, 萎靡不振, 失眠焦躁, 喉咙嘶哑, 抵抗能力差, 食欲较差, 肩颈部麻木, 反应迟钝等。 (2) 心理方面。突出表现为各种心理问题, 如抑郁、孤独、自闭、冷漠、人格障碍等。不愿表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思想、情感和需求;孤僻, 不愿与人交往, 难以和人进行心灵的沟通;对学生缺乏爱心和热情, 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一是在自我认知方面, 表现为认知枯竭。教师明显感到思维缓慢, 注意力难以集中, 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下降, 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否定自己的成绩, 感到无能和失败, 感觉到前途渺茫, 对未来没有信心。二是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情绪衰竭。教师感到情感资源被极度的耗尽、干涸。经常出现烦躁、心慌、失望、焦虑、易怒、神经过敏、情绪不稳定。遇到不顺心的事, 脾气爆躁、沮丧、抑郁、苦闷。
(二) 对教学工作的影响。
职业倦怠往往因工作压力而起, 反过来又会影响到工作, 导致工作状况恶化, 职业倦怠感更强, 形成恶性循环。职业倦怠教师难以高质量地完成教书育人任务, 导致人们对教师队伍整体评价降低, 影响教师职业的社会形象;还会造成师资严重流失, 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这些情况都会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的后果, 必将影响教育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一是教师失去对教学工作的乐趣。教师缺乏职业抱负和明确的工作目标, 缺乏工作动力, 产生本能的对工作的厌倦;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疲劳;对工作中新异事物敏感度降低。二是在工作态度消极。由于教学工作中的厌烦情绪, 使得他们不再精心地钻研教材, 不去主动了解学生, 备课敷衍了事、照抄照搬, 课堂准备不充分, 缺少创新思维, 得过且过。倦怠的教师对学生缺乏同情心, 工作投入和参与少, 对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没有耐心, 没有热心。
(三) 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倦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职责不仅是传授知识, 还要更多地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品质,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职业倦怠的教师对学生经常是冷漠的, 甚至拒绝与学生交往, 这就阻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这种状态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职业倦怠教师消极冷漠的人生态度和不良的性格特征, 特别容易波及学生, 对学生具有示范和传染作用,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甚至导致学生产生师源性心理障碍。当然, 职业倦怠的教师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心理不健康的学生。
三、影响高校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
(一) 教师个体因素。
(1) 个体人格特征。某些个体人格因素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对职业倦怠的产生有特定的作用。如不现实的理想和期待, 较低的自我价值判断, 盲目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怯懦、孤僻、冷漠自私、自卑软弱、偏激狭隘、求全责备、贪图个人名利、奉献精神差等不良的性格因素都是产生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 (2) 个体价值观。“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养提出极高的要求, 教师要有高尚道德品质,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否则会贻害学生、误人子弟。但是,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市场经济打破了传统观念,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盛行, 而且波及到教育领域, 对教师产生了消极的影响。有些教师更加注重经济效益, 集体意识、互助精神、奉献精神逐渐减弱。个别教师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不断滋生并膨胀。有些教师人生理想趋于实利, 行为选择注重实惠, 价值标准注重实用。 (3) 职业认同感。马斯洛认为人类的基本需要可以分为由低到高排列的五个层次, 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只有低级需求得到相对的满足之后, 才会产生高一级的需要。低层次需求更容易在短时间内、用简单的方法得到满足, 而越是高层次需求的满足越需要好的精神环境和制度架构来支撑。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 源于其不同层次需要不能得到有效满足。高校中年教师受教育程度较高, 职业的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 劳动保障及医疗保障较完备。因此, 相对而言, 他们的需求层次往往集中于较高的层次, 即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同时, 由于高校中年教师长期处于较大的工作压力下, 加之工作时间相对自由, 如果其难以与他人很好交往, 则会容易产生无归属感, 从而影响到其职业认同感。
(二) 学校因素。
一是僵化、教条的评价和管理制度, 缺乏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现在很多大学都以量化评价的方式来衡量老师的工作业绩, 并与职称评定、工资待遇、职位晋升等直接挂钩。推行的督导组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考核办法, 网上评教等量化措施使教师压力很大, 常常陷入对数量的追求而忽视了工作的乐趣和意义。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动力单纯就是完成工作量, 铲除完不成工作量扣津贴的烦恼, 完全是一种无奈之举。在制定评价及管理制度和一些涉及教师个人利益方面的政策措施时, 并没有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并没有充分考虑教师能力的现实状况和要求。教师话语权缺失的情况下制定的政策往往脱离实际, 使得教师对政策充满抵触情绪。二是职称评定和科研量化要求方面的压力。评定职称是大学教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是对个人成绩的组织认定和个人自我认定。而大学教师评职称必须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 即必须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论文发表的刊物也细分为学科、核心、一般等等。现在, 随着高校中年教师人数的增多, 对职称的评定更为严格和苛刻, 不但要发表论文还要有科研项目和出版专著等等, 在晋升职称中所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这些涉及职称晋升的困难与压力都会造成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三) 社会因素。
高校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其中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和教育改革所造成的对教师的高要求和高期望是重要原因。一是社会对教师职业神圣化, 存在对教师道德的高期望和高要求。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往往被刻画成“圣人”“完人”形象。社会希望这个职业承载更多的社会责任, 树立社会的道德楷模形象。这种高要求使教师觉得头上利剑高悬, 深恐自己的言行有悖民众心中的角色而加重心理压力。二是公众对教育体制的不满往往投射到体制中的高校教师身上。尤其是高校扩招和高收费制度实施后, 公众认为教师是这些制度的利益者, 加重了高校教师的心理负荷。三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 使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方面做出相应的变化, 以适应教育改革和学生素质新的要求。“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使得教师不仅要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还要及时的参加各种学习, 及时“充电”, 避免落后于时代, 维持自身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的优势。
四、缓解高校中年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增加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同。一是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就必须真正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树立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教育先导”的发展策略, 为教师建立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二是提高教师的社会信任感。社会信任对于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工作表现有着深刻的影响。在良好的社会信任氛围中, 教师会产生高度的自尊感和成就感, 表现出十足的工作信心和干劲。三是社会对教师职业持合理期望。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 教育也不是万能的。社会要对教师职业持合理的期望, 不能把家庭和社会的责任都强加于学校和教师。教师主体也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持清醒的认识, 杜绝不切实际的自我期望。四是要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社会支持最具体地体现在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上。社会各个层面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 解除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困扰, 为教师的提供一个更纯粹的工作和生活舞台。
(二) 建立学校组织支持系统,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一是建立学校激励系统。在学校管理中, 把赞扬、荣誉等内在激励与奖金、晋职等外在激励结合起来, 会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首先, 政府和学校应切实保证教师待遇的巩固和提高, 并根据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不断调整教师的工资标准。其次要改革学校内部的分配体制, 实行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 力求公平合理。第三, 在物质激励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以后, 学校还要积极采取措施满足教师情感、发展、成就等较高层次的需要, 提高教师的成就感和认同感。二是优化教学环境, 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国内外研究发现, 改善工作环境对于防止和缓解职业倦怠具有明显的效果。首先, 学校要尽力完善学校的物质文化, 完善教学和文体生活设施, 美化校园, 满足教师教学、科研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其次, 学校要大力完善学校中的各种有形的、无形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组织结构与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尤其是要打破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占有被占有、利用被利用、控制被控制、支配被支配的人际关系, 建立非对立、非强制关系。行政人员与教师之间、不同的教师层级之间, 都要改变传统的简单的管理被管理的线性关系, 而建立真正意义的互动关系。第三, 学校要积极倡导同行互助。同行的相互支持和鼓励对教师克服职业倦怠心理往往会起到明显的作用。为此, 一要建立校内同行教师教学与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之间可以通过相互观摩和评课, 促进彼此的教学成长和专业发展。可以通过相互学习、交流、沟通和理解, 消除同事间的隔膜和对自己的失望情绪与挫折感。二要加强校际之间同行教师的交流与对话。教师不仅要借鉴本校教师的优秀经验, 还要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他校教师的优秀经验。可以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法, 派遣教师到外校进行教学参观、学习, 邀请兄弟院校的教师到本校进行经验交流, 加强沟通, 通过同行教师的交流与对话, 相互帮助, 共同提高。三是改革教师评价体系, 建立灵活多样的发展性的教师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不是简单地将教师的量化评价作为现实唯一的奖惩依据, 而是建立宽松的环境促进教师的长远发展。这种评价体系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 并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工作表现确立自我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同时科学界定不同学科教师的角色职责, 合理确定不同类型教师的任务目标。注意多渠道为教师提供培训和自我发展机会,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
(三) 建立教师自我支持系统,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自我支持系统是教师自己调整自己的认识、情感、行为等心理因素, 提高自己应对职业倦怠的能力。教师个体自我调适是降低职业倦怠, 获得心理健康的关键。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善于掌握自己, 克服自己是一种必要的能力, 它既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成就, 也关系到自身的健康。不会正确地抑制每日每时的激动, 不会掌握局面, 是最折磨教师的心脏, 煎熬教师的神经系统的事。”
1.增强自己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提高职业认识, 坚定职业信念, 提高自己对职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克服职业倦怠情绪。
2.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增强自我效能感。工作上的压力是职业倦怠的来源。要不断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 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教学信心, 激励自己的工作动机和积极情绪体验, 使自己更愿意投入精力, 提高教学成效。
3.学会正确的归因, 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作为教师个体应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事业的可能与其限制性, 而不能只是一味强调专业的自主性与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大责任, 应该正视自己, 不要因为自己的现状与预期目标相差太大而产生理想的幻灭。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所在, 才能使教师消除那些事业上的迷思, 做一个真实的人, 而不是理想中的圣贤。同时教师对学生不要期望过高, 学生是受教育者, 还有很多不足, 需要进一步改进。作为教师要热爱学生, 多看其优点, 要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 他们是生活中的新生力量。
4.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减轻生活困扰。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保持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平衡, 对缓解职业倦怠来说非常重要。协调工作和家庭生活夫妻双方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决策、充分交流, 注重保持家庭生活与工作的合理界限, 并充分享受家庭生活的价值与快乐。
5.学会面对挑战和挫折。人不可能没有欲望, 或为名、或为利、或为事业, 客观地讲, 许多欲望, 如教师的自我实现欲望、对学生成长的欲望都具有非常积极的一面,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我们的许多欲望往往难以如愿, 例如晋升职务、评定职称、申报课题等没有获得成功;恋爱、婚姻受挫等, 面对困难和挫折, 我们要做到不抛弃、不放弃, 即要敢于面对挑战和挫折, 又要勇于超越自我, 要想到失败乃是成功之母, 也许这次失败就是下次成功的开始。
6.积极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心理的问题, 对于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应积极寻求专家的帮助。一般来说, 心理专家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 严格按照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程序, 给咨询者进行训练, 如认知疗法、生物反馈法等。教师要摆脱对倦怠或心理咨询的偏见, 树立正确的观念, 使自己迅速走出倦怠的误区。
摘要:中国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已十分严重, 它不但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构成很大的威胁, 也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不仅有利于教育管理部门调整政策, 预防和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 同时对教师的健康成长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进行了解释, 探讨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并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症的矫正策略。
面对中年职业倦怠论文 篇4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面对职业倦怠时, 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 更好地为自我发展规划, 这就是本文所说的自我解决。
一、增强认识, 了解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与特殊性。
首先, 我们选择在高职院校做辅导员, 就必须有充足的思想和心理准备, 绝不能只是仅仅因为工作而工作, 需要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事业中。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其中的艰辛, 不轻易选择, 一旦选择就必须坚持到底、努力奋斗, 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开展工作。
其次, 中国的教育体系体制决定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质量, 他们之中大部分人是因为不良的学习习惯而造成学业落后, 在高考中取得了不太令人满足的成绩。我们面对这部分群体, 工作压力必然很大。如果青年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 将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 对学校正常的次序会产生消极影响。
再次, 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非常大, 青年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会直接在其身上有各种行为表象的显露。学生很敏感, 一旦捕捉到这些情绪, 就会受到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 很快就会“依葫芦画瓢”, 消极地学习、工作、生活。
最后, 大学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们所从事的是良心事业, 需要耐心、细心、恒心, 必须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 学生的成功带给我们的满足感要远远大于金钱, 我们不求富贵, 但求桃李满天下。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 认真工作, 为学生的成人成才尽力[2]。
二、认真思考, 努力实践, 做好自我的职业生涯规划。
20世纪开始就有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 其意义是为了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确定的途径是通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 对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 对各方面进行分析与权衡。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 很多青年辅导员都在其中担任主讲教师, 可是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都很迷茫, 如何更好地指导学生。
职业规划有两个主要目的:一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一是让更好地发展事业。当我们选择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 说明很多青年辅导员的职业锚是属于安全型的, 他们最关心的是职业的长期稳定性与安全性, 但是进入工作后很多人对前途很迷茫, 开始出现职业倦怠。我们需要再认真地做一次职业生涯规划, 在高校中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岗位, 让自己的工作更好地发展。
1.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
辅导员发展的三条大路: (1) 终生从事辅导员工作; (2) 转岗进入教学岗位; (3) 晋升进入管理岗位。对于道路, 我们应该自问三个问题作出选择: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学校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通过对自己心理需求的检查, 对自己综合能力的评判, 对身处环境的人脉支持与政策理解这些方面, 我们就可以得到答案, 从而确定了自己的辅导员发展道路[3]。
2.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落实制订计划。
制定了岗位目标后, 如何实现岗位目标就是一个直接面对的问题。必须做一个实施上的细则, 终生从事辅导员工作, 我们就应该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学习职业指导师、创业实训师、心理辅导师等知识体系;想转岗进入教学岗位, 我们就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进行更高层次的系统学习势在必行, 比如考博等;想晋升进入管理岗位, 除了有突出业绩以外, 还要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 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等。
3.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努力实现人生目的。
在辅导员工作中可以应用人的生存需求理论。在工作中有三个层次:为生存而工作, 为发展而工作, 为兴趣而工作。这是一种思想境界的提升, 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发展, 将职业最终归结于兴趣, 这样不管是哪条道路, 都可以作为我们的归宿, 将个人兴趣和个人奋斗相结合, 愉悦自己的身心, 更好地教书育人[4]。
三、强化心理知识学习, 给自我减压。
青年辅导员的自我调整是提高工作效率、保持工作热情的先决条件。我们应该通过学习相关心理知识, 加强自我管理, 减轻心理压力, 消除职业倦怠。
1. 利用心理学知识, 正确地认识与分析自我。
过高的期望会产生过大的落差, 理想与现实的严重不符合会造成自我心理的不平衡, 产生很大的压力。我们必须全面了解自己, 清楚自己的能力, 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 这样就不会因为经常性的失败产生职业倦怠, 用积极、乐观、大度的方式解决自我问题, 营造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 利用心理学知识, 调整自己的心态。
高职院校特殊的情况, 高职学生特殊的群体, 辅导员工作特殊的岗位, 决定了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特殊性, 以安全、稳定为导向, 而不是有多少丰功伟业, 闻达于天下, 荣誉、成就几乎与我们绝缘。我们要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 在这个相对浮躁的社会环境,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不以自我的成功为归宿, 而应以学生的成人成才为目标, 以他们的成功作为我们最大的荣誉。
3. 利用心理学知识, 解决自我心理问题。
高职院校青年辅导员从事的工作非常繁琐, 几乎贯穿了学生一天的生活、学习内容, 被誉为学生的“全能保姆”。极其繁杂的工作, 加上青年人个人事情的绞缠, 很容易产生心理焦虑等, 轻者脾气暴躁, 重者神经衰弱。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我们周边高职院校的青年辅导员无一例外都认为自我有焦虑症, 脾气大, 容易发火, 身体体质不好, 容易失眠等[5]。只有通过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不断调节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才能减轻焦虑症的情况, 严重的辅导员, 一定要重视心理疾病的发生, 及时就医, 否则将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参考文献
[1]胡健.比较不同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差异[J].教师教育, 2012 (9) .
[2]陈琨.浅谈高职院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与对策[J].科技信息, 2010 (29) .
[3]梁小花.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 2011 (7) .
[4]陆瑾, 徐斌.辅导员职业倦怠根源与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 2009 (12) .
【面对中年职业倦怠论文】推荐阅读:
中年员工工作倦怠的成因及消除08-18
中年教师的职业幸福感10-09
中年级数学论文07-03
浅谈中年级阅读教学言意兼得的策略论文05-29
中年教师07-20
中年妇女07-04
青、中年08-13
中年员工09-30
中年女人07-14
解读中年危机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