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中年级

2024-08-14

小学低、中年级(共12篇)

小学低、中年级 篇1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新型的教材观让教师意识到教材只是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 并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我们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但反对有的教师从过去的“本本主义”一下转变为盲目的“自由主义”, 不合时宜的变序教学就是其中一种表现。

何谓变序教学?它应该是与有序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变序教学指的是教师改变教材编写的篇目顺序或改变教材内容的段落顺序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使用这种方法往往能体现出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勇于改革的思想。笔者认为, 小学语文低中年段应慎用变序教学。

我们先来看两位教师使用变序教学的课例片段。

课例片段1:一教师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窗前的气球》

(学生初读课文, 学习并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新词)

师:同学们, 让我们翻开课本105页, 看看课文的插图。

(学生翻书看图)

师:图上画了什么?

生:图上画了科利亚正在打点滴, 突然看见窗外飘着红气球。

生:红气球上还画着笑脸。

生:科利亚看着笑脸笑了。

师:对, 你们看得很仔细。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图上画的内容呢?你们读课文, 找一找吧。

生: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把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 几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感受)

交流1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 几个同学站在四周, 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

(大屏打出刚才学生读的这句话)

师:下面谁也和他一样被这句话感动了?一起来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画面。

(生齐读)

师:几个同学站在米沙的周围“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呢?

生:他们可能会说:“小心一些, 别把绳子拉断了。”

生:他们可能会说:“绳子够不够长呀?科利亚能看到我们的气球吗?”

师:继续交流。

交流2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科利亚仔细一看, 气球上画着一张可爱的笑脸。这下他猜出来了, 准是米沙想的招儿。科利亚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

师:他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 因为什么?

生:因为他看见了窗外飘的气球。

生:气球上还画着笑脸。

师:这画着笑脸的气球给科利亚带来了什么?你们带着感情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有感情朗读)

师:继续交流。

交流3

生:最让我感动的句子是:“突然, 一个红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 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

师:谁能读好“突然”这个词?

生:“突然”就是让科利亚很意外, 他没想到会有气球飘上来。

师:准确地讲是他没想到同学们会来探望他。我们看到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默读课文, 看看科利亚怎么了?

(学生默读)

生:科利亚得了传染病, 谁也不准来看他。

生: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觉得很寂寞。

(大屏打出:从三楼能望到什么呢?除了对面的楼房和一角天空以外, 什么也看不见。他觉得真没意思。)

师:他躺在床上只能望见一角天空, 他想看什么呢?

(学生展开想象, 纷纷说出他曾经看到的美好景象。)

师:所以, 科利亚看见窗前摇摆的气球会那么高兴。同学们, 让我们带着科利亚快乐的情感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齐读:窗前的气球, 代表同学们来问候科利亚。科利亚望着窗外那张逗人的“小脸”, 高兴地笑了。

评析:大多数低年段的课文都是有着起因、经过、结果的故事, 经过完整, 叙述清楚。如:《小柳树和小枣树》《我要的是葫芦》《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等。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名叫科利亚的男孩, 因为患传染病住院治疗, 没有朋友探望很孤单, 他的同学在气球上画上笑脸, 并将气球飘到他的窗外, 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问候科利亚, 他很高兴。表现了朋友间的纯真友情。

教师运用变序教学, 以看插图直奔结果的方式指导学生先读后面三个自然段, 让学生自主读书交流感动自己的语句,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表面看, 教师似乎做到了顺学而导, 尊重学生的学路;仔细看来, 却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 忽略了教材自身的特点。学生在不知故事起因的状况下要感受主人公科利亚看到画着笑脸的气球高兴的心情, 是不切实际的。《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指出,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低年级学生感受、理解语言文字, 一定是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 而该教师未引导学生读懂描写故事起因的段落, 进行变序教学, 让学生在毫无理解基础的某个段落和某个语句中理解主人公的情感, 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教师执教这篇课文运用有序教学比较合适。

课例片段2:一教师执教人教版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

(教师讲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不几天叶子长大, 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 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 看得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 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 好看得很。)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叶子的词语, 并在书上写下你的感受。

(点评:这段文字描写得很鲜活, 让学生自由朗读, 能较好调动学生的感官意识, 形成形象记忆, 有助于学生理解爬山虎的外形特点。默读并写批注是高年段学生学习的常用方法, 在此用来不合适)

师: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你从哪个句子或词语中感受到?

生:叶子长得很整齐

教师板书:齐

生:叶子长得很密

教师板书:密

(大屏打出下面一段话:叶尖一顺儿朝下, 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没有重叠起来的,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师:谁能读读这个句子, 说说“均匀”这个词你怎么理解?

生:“均匀”就是指爬山虎在墙上扑得很平, 很整齐。

生:就是指叶子都没有重叠的, 之间也没有空隙。

师:“空隙”换个词可以怎么说?

生:缝隙

师:多美的景象啊, 你能读出爬山虎叶子的样子吗?

学生练读

师:爬山虎的叶子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叶子很绿, 很好看。

(大屏打出下面一段话: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不几天叶子长大, 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 不大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师:谁能读读这两句话, 读出叶子颜色的美丽。

学生练读

点评:教师没有遵循本段句子的顺序讲解, 而是先讲了第4句话, 写叶子长得齐整的句子。显得有些突兀。这段描写爬山虎叶子的文字句与句之间是有关联的, 在写法上值得学生学习。本段话有五句, 第1句写叶子颜色的变化, 第2句写嫩叶不引人注意, 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第3句写叶子绿得新鲜, 第4句写叶子铺在墙上很均匀, 第5句写风拂过一墙叶子很好看。第1、2句写爬山虎叶子的颜色, 第2句转而引出“引人注意的长大了的叶子”, 第3、4、5句描写的就是长大了的叶子颜色美、均匀美和风吹动态美, 该教师忽略了上句与下句的紧密联系, 变序讲读就不合时宜了。建议教师在讲读这段时先引导学生数数有几句话, 思考每句话的意思, 然后通过想象画面读句子的方法, 理解这段写了爬山虎叶子的什么特点, 学生能发现写了颜色与形态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读相关句子, 感受叶美。这段文字按顺序讲读比较合适。

变序教学可适用于高年段段落结构呈并列关系的课文, 如《鲸》《新型玻璃》《美丽的小兴安岭》等, 低、中年段的课文慎用。

小学低、中年级 篇2

当我拉着妈妈的手兴致勃勃的走出楼道门时,就闻到一股臭气熏天的味道,我们楼下整齐的排列着好几个垃圾桶,可是垃圾桶旁边却七零八散的“躺着”好多馊了的垃圾。平时,如果有袋装的垃圾在垃圾桶旁时,我就会随手把它们扔进垃圾桶,再说我们小区的清洁工人也很勤快,但是这样的事情还是会不时的发生。“绿色环保,举手之劳”人人都在喊环保,环保,不知为什么还有人这么不爱护自己的家园!

我和妈妈走出小区,顺着人行道,朝嬉水公园走着。我突然不小心脚打滑,差一点摔倒。啊,上帝呀,我踩到了便便了,好臭,好恶心。妈妈急忙扶着我在干净的地面上使劲地搓鞋底。妈妈说:“你看路旁到处是溜宠物的,白天有环卫工人打扫,可晚上都下班了,走路看着脚下,要小心。”“奥,我知道了”我沮丧的说。在妈妈的提醒下,我特别注意,吃一堑,长一智嘛。走了一路又发现了几堆便便,我都会捏着鼻子避而远之。

妈妈给我说,现在人们生活好了,闲暇之余好多人喜欢养养宠物,种.种花草。种花草可以美化环境,养宠物也会给人带来无限的乐趣,我也喜欢小宠物。可是,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你们有没有想一下环保的问题,你们的小家倒是环保了,可我们的公共环境呢,你们想过吗?我忍不住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建好多小宠物的WC,让环境更美丽。”“好啊,我支持你,你有这样的想法真棒”妈妈高兴地说。然后我一蹦三尺高伸手做出“V”形手势。

小学低段愉快识字 篇3

【关键词】识字;巩固;低年级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基础。这种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会认”“会写”这两个识字教学的基本要求上。集中识字遵循汉字的造字规律,有利于孩子记住汉字的字形,从而会认汉字;随文识字提供汉字生存的基本语境,有利于孩子了解汉字的意义,从而会认汉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整个小学阶段要求学生的识字总量约为3500个,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第一学段的规定识字量约占小学阶段总识字量的一半。

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一、初读环节,严把读音关

以往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起始环节——初读环节,往往只给学生极短的时间识记生字,在公开课或参赛课上,表现尤为突出。为纠正形式主义的做法,扎扎实实的把好识字的第一关——读音关,在阅读教学中,我通常安排这样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一,自由读课文,遇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准字音(对于较难的课文,第一步一般可安排范读引路,而把自读作为第二步)。

第二,把生字连词用卡片、投影、电脑等手段单独突现出来,检查订正。这一环节又可分两步: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检查读的形式也要多种多样:如自读、“开火车”读、指名读、领读、同位间互读、齐读等等。

第三,指名读课文或同位、四人小组合作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检查字音,及时发现问题,纠错改错。这样一环紧扣一环,对容易出现问题的读音如轻声音节、多音字及其它易读错的音节,及时强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目的就是:面向全体,踏踏实实走好识记生字的第一步——读准字音。

二、指导诵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如前所述,以往的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往往占用学生过多的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上。于是乎,有不少教师操作时,唯恐分析不细,或把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或提出过高要求,分析来分析去,以致学生兴味索然,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学生尽快步入读写的初衷也未能很好实现。新大纲对低年级阅读教学提出了下列要求:学习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能大致了解内容;以及重视语言文字的积累(如新课程规定每学年要背诵30篇以上优秀诗文,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词句和内容,新课程只要求“了解”,而且是在语言环境中了解。这要求可以说十分宽泛,目的就是要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识字写字以及语言的积累上,使学生从小打下坚实的读写基础。

三、教给方法,记忆字形

如何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字形,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重点,也是一大难点。有关资料表明,儿童对汉字的记忆成绩,听写总是落后于读音和释义,字形的遗忘率最高。因此,怎样使学生巧记汉字,早已成为识字教学中引发探讨的问题之一。阅读教学中,在课文熟读成诵后,我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对字形的记忆上和书写上。

根据汉字的组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我在教学中尝试综合运用了“数笔画法”和“字理识字教学法”。如“山”字,既可教学生数笔画记忆,又可告诉学生“山”字在造字之初字形为比较象形,表示群山的形状;再比如“鱼”字,除让学生数笔画记忆,我还板示了其字形的发展演变过程,讲清字理,帮助学生形象记忆。又如“采”字,我引导学生这样记忆:“采”由“爪”和“木”两部分构成,“爪”表示人的手,“木”代表一棵大树,“采”的意思是用手在树上采摘果实。

以上方法主要适应于部分比较有代表性的象形、会意、指示字。而汉字多为形声字,对于形声字,我重点指导学生采用“大部件组合识字法”和“字理教学法”中“根据形声字音义结合的特点识字”的方法。如教学“江、河、湖、洋”这一组字,我除指导学生凭部件组合记忆,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这组字的规律:意思都与水有关,所以都是三点水旁;字的读音和右半部分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我还顺势告诉学生,对于大多形声字,我们都可以根据它的意义记忆它的偏旁,根据它的声旁推断它的读音或记忆字形。

参考文献:

[1]吴惠强等.《一线教师与教育科研》.新疆大学出版社,1998.6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6

[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4]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0

[5]张天宝著.《基础教育新概念——主体性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6]林崇德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

小学低、中年级 篇4

一、识字教学在低中年龄阶段的要求与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 小学阶段要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字, 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而第一学段 (1—2年级) 要认识常用字1600—1800个, 其中800—1000个会写。由此可见, 第一学段的识字量约占小学识字总量的50%。以上所知, 小学6年识字量的一半都要在低中年级完成, 任务繁重。且这1600—1800个字在阅读材料中的出现频率约占90%。显然, 识字教学在低学年段尤为重要, 不仅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习惯, 还为其日后的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

崔峦老师在第六次阅读教学研讨会的总结发言中就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否则就会严重地出现写字质量滑坡, 错别字增多, 词汇量下降, 语言贫乏, 用词不当、词不达意等情况……”, 强调了识字教学的具体目标, 也指出其可能面临的挑战。识字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有一定难度, 具体表现为:

1. 汉字本身数量大, 笔画多。汉字数量庞大, 笔画繁多, 横、竖、撇、捺、折、点衍生28种笔画, 字的笔画数多。有人从《辞海》中统计出来不同笔画的汉字的个数, 显示出笔画过少或者过多的汉字都比较少, 9—14 画的汉字最多, 现在学生学的汉字大部分都在 9—10画左右。

2. 学生识字不主动, 不会学。儿童的心理特征好动, 爱玩, 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 喜欢接触形象而有趣的东西, 记忆力比较强, 但易记也易忘。如果不能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光靠单纯的听、记、背, 学生对识字是很难主动喜欢的。

3. 教学方法不灵活, 不科学。很大程度上, 低年龄阶段的识字教学氛围单一枯燥, 教师应用的识字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 不利于孩子识记生字, 导致课堂效率低, 学生识字渠道狭窄。只限于书本、课堂, 脱离生活。同时, 忽视了对识字的巩固方法的指导, 单调的念、写, 机械地重复抄、默写, 缺乏趣味性、科学性。

由此可见, 识字写字教学不可轻视, 尤其在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汉字难认、难学”是我们长期执教小学低中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者应该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提出:人们通过听觉和视觉获得的信息是他获得所有信息的94%。在学习中, 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可以提高记忆效率和记忆效果。

所以, 让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识字教学, 以声音、文字、图画、动画、视频等形式合理组合, 创造出生动有趣、对多种感官形成刺激的环境, 使汉字信息从多种感觉通道输入记忆系统, 就能够达到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识字教学融合的策略

1. 注意创设乐学情境。识字教学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就开了一个好头。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正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之一。信息技术的识字课件有色彩鲜明、生动有趣的动画。它把汉字的演变过程简洁明了出示在学生面前, 深深吸引住孩子, 不知不觉中识记汉字。例如学习汉字“日”时, 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 接着圆圆的红太阳就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看到这奇妙的变化, 在兴奋的同时也在脑海中完成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演变。

2. 着重抓住识字难点。汉字是一种表义文字, 对初学汉字的一年级学生讲解字义是件难事, 往往是越解释越深奥、越解释越糊涂。信息技术课件提供了丰富的图象, 学生只需看看画面, 对字义就能意会, 无需教师多讲。教“笔”字, 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 上面是竹管, 下面是笔毫, 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管变成“竹”, 笔毫变成了“毛”字, 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 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这样就把抽象的汉字变得直观易感, 降低了学生初学汉字的难度。

3. 善于辨析形近字形。汉字中有许多形近字, 学生用字有时不分语言环境, 不管字义, 随便就用, 所以必须通过演示和练习, 强化记忆, 形成正确的用字习惯。例如“渴、喝”两字, 极易混淆。教学中可先出现人张口喝水的画面, 同时出示“喝”字, 让学生明白喝水要用口来喝, 闪动偏旁“口”, 加深刺激, 再让学生组词。接着随画面出示“渴”字, 让学生明白是缺水了, 闪动偏旁三点水, 让学生组词。最后出示选字填空的练习句, 让学生结合语言环境, 辨析使用“喝”字和“渴”字。这种由画面意思到字形, 再辨析应用的学习过程,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并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

4. 必须把握字形要点。如“蚕”字, 学生容易把第一笔“横”写成“撇”。教师可以把“蚕”做成一个动画:一个粗心的小朋友学“蚕”字时, 写错了那一横, 于是旁边的蚕宝宝“呜呜”地哭起来, 小朋友就明白自己写错了, 让蚕宝宝受了委屈。这样学生印象深刻, 就能牢牢记住了。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识字教学融合的效果

1. 识字量超过课标要求。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二年级实验班平均识字量为2577, 最高识字量达到3064, 最低识字量也有867 (课标识字量的要求16001800) 。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环境支持下的学生平均识字量超过了课标的要求, 最高识字量达到了“跨越式”总课题组的目标, 即识字量大大提升,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突破识字难关, 做到了提前阅读。

2. 写作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从试验班看, 三年级的学生词汇量较大, 用词生动准确, 较为熟练应用多种修辞手法, 较为流畅、自如表达客观事物和思想感情, 突破了传统手写由于会写的字有限给学生带来的限制。比如学生习作《蚂蚁》, “这几只蚂蚁正在寻找食物, 我就急急忙忙地从家里拿出一块又香又甜的饼干, 揉成碎片, 撒到这几只蚂蚁的身上, 蚂蚁吓得抱头鼠窜……”小作者能够准确将所观察到的事物落于笔端, 语言质朴生动。而《奶奶家的“花花”》, “奶奶家的‘花花’就是这么古怪, 说它可爱吧, 它又开始淘气了, 说它淘气吧, 它又带着‘战利品’回来领功了……动物, 是我们人类的朋友, 也是人类的好帮手, 我们要保护动物, 和它们一起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小作者用拟人手法去描写“小花猫”的特点, 习作中通过观察、思考, 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化应用于识字教学。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视野、启迪学生创新思维、突破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探究能力等都得到提高;在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能力方面也有明显优势。

4. 信息技术让识字教学的资源内容丰富, 形式生动多样。另外, 教师还能自觉地从科研的角度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形成对课程资源的思考、发掘、整合和运用能力,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和效率, 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科教学上的运用水平。

摘要:把信息技术融合到低中年段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模式, 能使课堂活跃, 教学效率提高, 学习效果明显。本文基于“跨越式”试验背景下, 着眼于小学低中年段识字教学, 探讨信息技术在语文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作用和做法, 尝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为同一阶段语文教学提供参考案例。

关键词:信息技术,识字教学,融合

参考文献

[1]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冯士海.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J].阜阳市城郊中学.

[3]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试行) .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4]崔峦.小学教学参考[N], 2007, (21) .

[5]特瑞赤拉.转引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 11.

[6]李晓东.儿童识字方法的理论探讨、语言文字应用[N], 1996, (1) .

小学低、中年级 篇5

一类 低幼读物

这类书籍,适合幼儿园大班至小学一、二年纪的学生。我指的是平均值,高智商或者小超人不必看,可以直接跳过。

1.【美】苏斯博士双语经典十册(英汉对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李育超翻译。这十册包括(1)《苏斯博士的ABC》;(2)《在爸爸身上蹦来跳去》;(3)《一条鱼两条鱼 红色的鱼蓝色的鱼》;(4)《绿鸡蛋和火腿》;(5)《穿袜子的狐狸》;(6)《如果我来经营马戏团》;(7)《霍顿听见了呼呼的声音》;(8)《霍顿孵蛋》;(9)《史尼奇及其他的故事》;(10)《乌龟耶尔特及其他故事》。这套书专门面向低幼,英文简洁浅显,故事生动迷人。2.《我和朵拉去探险·双语故事书》十二册(英汉对照),美国尼克少儿频道编,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译,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这套书有配套的光盘,是低幼儿童学英语、培养语感、校正发音的很好材料。

3.《绝对小孩》台湾朱德庸,共两册,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出版。《父与子全集》,德国卜劳恩,译林出版社 4.《贝贝熊系列丛书》(英汉对照),【美】斯坦·博丹、简·博丹绘著,张德启等译,新疆少儿出版社出版。该书号称是“美国孩子行为教育之父,兰登书屋全球畅销书”,第一辑三十册,第二辑二十册

5.《丁丁历险记》二十二册,【比利时】埃尔热编绘,王炳东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新版。

6.《彼得兔的世界》,【英】比阿特丽丝·波特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双语对照版,共五册,吴青等人译。另有福建少儿出版社十二册的《彼得兔故事全集》。7.《小熊比尔和大熊爸爸》,【德】莫斯特文,朔贝尔图,宁宵宵译,南海出版社2010年出版。这套书适合于三至五岁的孩子,更适合亲自诵读。8.《古利和古拉》(七册),【日】中川李枝子文,山胁百合子图,季颖译,南海出版社2009年出版,也是适合三到六岁孩子阅读的图文本。9.《猫和老鼠》连环漫画系列(十四册),【美】汉纳-巴伯拉作,洪叶译,洪佩琦、马力编,译林出版社出版。

10.《不一样的卡梅拉》,【法】克里斯提昂·约里波瓦文,克里斯提昂·艾利施图,郑迪蔚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0年出版。11.绘图版《昆虫记》(十册),【法】法布尔原著,【韩】高苏珊娜改编,金城荣绘,李明淑译,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12.《德国当代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集》(全两辑),【德】史夫拜因编,李蕊译,海燕出版社2008年出版。

13.“蒲公英童书院·国际大将小说系列”共六本:《淘气的阿甘》、《汉娜的手提箱》、《繁梦大街26号》、《玩具历险记》、《松饼屋的异想世界》、《凯蒂的幸福时光》,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邹嘉容、赵霞等翻译。

14、三本连环画杂志:《小熊维尼》、《米老鼠》、《小公主》

二类 初级图书

接着推荐的是这第二类的图书,以文字为主,内容相对短小有趣,适合二三年级小学生阅读。但是图书不是相对的,有些孩子二年级就能读大部头了,根据能力和爱好,可自己作调整。

1.《冒险小虎队》三十册,【奥地利】托马斯·布热齐纳著,陈一平、邵灵侠等翻译,浙江少儿出版社出版。这是专门献给侦探迷们的巨作。

2.《小淘气尼古拉的故事》五册和《小淘气尼古拉绝版故事》五册,【法】戈西尼编文,桑贝绘,戴捷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出版。3.《我的野生动物朋友》,【法】蒂皮·德格雷著,黄天源译,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这事一本奇书,小女孩蒂皮跟随野生动物摄影师的父母在非洲大草原生活,和狮子、大象等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亲近大自然,以大自然为母,这本书说的更加亲切动人。

4长篇幻想小说《哈利波特》.英国女作家J·K·罗琳,马爱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非常适合七八岁的小孩开始阅读,这是培养阅读兴趣的最好书籍,可以一直读到高中。5.《绿林女儿》、《淘气包埃米尔》、《吵闹村的孩子》、《长袜子皮皮》、《疯丫头马迪根》、《米欧,我的米欧》、《小飞人卡尔松》、《大侦探小卡莱》、《狮心兄弟》,瑞典童话小说女王林格伦,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李之义翻译。6.E·B·怀特的《精灵鼠小弟》,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任溶溶翻译。怀特的另外两本杰作《夏洛的网》和《吹小号的天鹅》。7.《爱丽丝漫游奇境记》,【英】刘易斯·卡尔罗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名家名译文学馆”译本,著名翻译家王永年译,2009年出版。8.《木偶奇遇记》,【意大利】科洛迪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1年出版,任溶溶翻译。9.《新木偶奇遇记》,【奥地利】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著,蔡鸿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10《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著,赵玉皎译,南海出版社出版。11.《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拉封丹寓言》。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林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的版本。12.《绿野仙踪》,【美】弗兰克·鲍姆著。,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马爱农译本、长春出版社出版的陈伯吹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张建平译本。13.《小鹿斑比》,【奥地利】萨尔腾著,孙晓峰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出版。14.《小熊温尼·普》,【英】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著,文培红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出版。或长春出版社2009年潘缦怡译本。15.《安徒生童话全集》,【丹麦】安徒生著,叶君健先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城市出版社都出过全集;另有石琴娥女士翻译的湖南少儿出版社版、任溶溶先生翻译的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版。16.《格林童话全集》,【德】格林兄弟编,曹乃云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年出版。17.《意大利童话》(上、下),【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著,吕同

六、张洁主编的《卡尔维诺文集》中的分册,马箭飞等译。18.《吹牛大王历险记》,【德】拉斯伯、毕尔格著,谭旭东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出版。

三类 中级读物

这类书知识性更强,适合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及中学生,他们已经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观点。

1.幻想小说《纳尼亚传奇》,2005年译林出版社出版,作者C·S·刘易斯是牛津大学的教授,上个世纪30年代,他常常和另外一位教授在牛津大学旁的一个小酒馆里聊天。现在这家小酒馆已经是热爱幻想小说者的圣地了。

2.托尔金的《魔戒》三部曲,译林出版社2002年出版。3.《鲁宾逊漂流记》,【英】笛福著,鹿金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出版。4.《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美】马克吐温著,张万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5.《希腊古典神话》,【德】古斯塔夫·施瓦布著,曹乃云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出版。6.《波希·杰克逊系列》五本 7.《丛林之书》,【英】吉卜林著,文美惠、任吉生译,长春出版社2009年出版。8.《白海豹》,吉卜林著,勾承益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9.《黑骏马》,【英】休厄尔著,马爱农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出版。10.《我的宠物是恐龙》的故事。【英】巴特沃斯著,孙法理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出版。

11.《尼姆的老鼠》美国作家奥布莱恩,贾淑勤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出版。12.《哈克坡地森林》,【挪威】托比扬·艾克纳著,石琴娥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出版。

13.《帅猪的冒险》,【英】赛克斯伯著,徐纪贵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出版。14.《会搔耳朵的猫》,【法】埃梅著,倪维中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出版。15.《五个孩子和沙地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6.《小彩人的抗争》,【法】雅丁著,黄春柳译,许钧校,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8年出版。17.《金银岛》和《化身博士》英国斯蒂文森,荣如德、杨彩霞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的版本。

19.《小勋爵》,【英】伯内特著,北塔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出版。20.《海蒂》,【瑞士】施皮里著,孙晓峰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出版。21.《骑鹅旅行记》,【瑞典】拉格罗夫著,石琴娥等译,漓江出版社“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

22.《巨人传》(全译本),【法】拉伯雷著,成钰亭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出版。23.《堂吉诃德》(上、下两卷),【西班牙】塞万提斯著,孙家孟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内有西班牙现代派大画家达利的插图。另有杨绛先生译本,也值得推荐。24.《三个火枪手》,【法】大仲马著,郝运、王振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出版;另外,北京燕山出版社的李玉民先生译本,也很有口碑。25.《万物简史》,【美】布莱森著,严维明、陈邕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7年出版。这本书广受好评,是了解宇宙世界的最好读物之一。26.《穿越时空》(十二册),【英】哈里斯编文,丹尼斯绘画。这是一套最合适的科普读物,是实实在在的图文并茂,历史、天文、地理、考古,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激起孩子对未知世界及其知识的浓厚兴趣。

27.《美国国家地理少儿百科全书》,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编,于梅、陈洁译,浙江少儿出版社2010年出版。这套书图片精美,介绍深入浅出,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28.《剑桥少儿百科》,【英】奥斯丁等编著,苏千玲等译,中国宇航出版社2006年出版。29.《宽容》、《人类的故事》、《圣经故事》,【美】房龙著,刘海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

30.《开明国语课本》(全四册),叶圣陶编写,丰子恺绘图,开明出版社2011年全新出版,31.《怪医杜立特的故事》(全四册),【美】休·洛夫廷著,梁家林译,太白文艺出版社2008年出版。

小学低段启蒙教学浅析 篇6

纵观当今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与效果,发现很多缺陷,与人的构想相差十万八千里。即使阅读的课文很多,但是却无法领悟到课文当中真正的含义。尽管学生有写日记的习惯,但是在记录了上百篇日记之后,发现并不能完整的、贴切的表达出自己的心情。追溯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语文启蒙教育较晚,应当将启蒙教育落实到低年级中去。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建立情深意重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一般说来,衡量一名小学教师是否合格,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度和信任度上看出来,而不是在课堂上单纯的讲好教材。应该以教师独一无二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对教师信服。

有些学校授课班级既有城市户口的学生,也有外来打工人口的子女,面对这样一个生活空间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并且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同的低年级学生群体来说,不管是采用何种学习方法、学习哪一门课程,这些学生都不能从同一起跑线上出发。特别是单亲家庭的子女或者是家庭生活经济条件差的学生,他们内心十分敏感、早熟、孤僻、性格内向且自卑,他们和人缺乏沟通,内心就像是筑了一道高墙,没有人能够窥探,他们的内心无比孤独。针对这样的班型,教师首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家庭情况与个人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能力因材施教。譬如说:对于一些不善语言表达且性格内向的学生,应该培养学生发挥出在写作方面的优势,将不能说出口的话全部化为文字,特别是对于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教师应积极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对于性格外向、表现欲强并且家庭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提出他们感兴趣或者是熟悉的问题,尽量满足这类学生的表现欲。

因为班级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单亲家庭或者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他们内心极其敏感,所以教师不应该在课堂或者是班级中提及他们本身的“特殊”。可以在课间,表扬他、夸奖他的字写的漂亮,告诉他,他学习上有很大的进步。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偶尔送给学生们一些诸如橡皮和铅笔的礼物,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以及依赖度都会快速上涨。有时候甚至只投给学生信任和鼓励的目光,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受到关注的,从而更有动力积极主动的学习。

可见,教育并不是传统冷冰冰的授课,教育是需要爱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也要培养浓厚的师生情。没有爱的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教育,也是死亡的教育。爱的教育也给教师提出了相关要求,要求教师拥有宽广的胸怀,必须要一视同仁,对每一个学生都感怀着一颗爱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爱,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更加信任你、依赖你,被你的人格魅力所感染,对你教授的课程也会产生兴趣。

2、建立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让学生对老师所授课程产生兴趣.心理学研究以及相关资料证明,小学生在9岁左右时是口头语言过渡到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期,同时也是智力开发的黄金阶段。倘若能够把握好这个时期,那么也就把握住了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的最佳机会,从而缩短教学时间,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若是想让学生自主学习,那么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就格外引入深思。在课堂上,教师应利用极具表演力的肢体动作,采用多种形式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并且使用启发式提问的教学方式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来影响学生,可利用讲故事与小表演等方式来调动课堂气氛,令疲乏的学生重新变得振奋,进入积极学习状态。

国外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层提出:“儿童是用色彩、形象、感觉和声音思维的。”为了能够激发并有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调节好课堂上的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出丰富多彩且形式多样的教育情境,把文中的形象与客观情境生动且形象的描绘出来,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另外,可让学生将现实生活与课文联系起来,从中寻找闪光点,引导并且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写作、去观察、去思考,从而加深学习感受。

西方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自信心与自尊心是孩子心灵最为敏感的角落,是孩子向上以及前进动力的源泉。”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应该牢牢把握住这一心理活动特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自尊心,同时也获取积极向上的动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无忧无虑的成长。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也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极力寻找并挖掘的,对学生及时的评价、表扬和鼓励,巧妙的加以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当中遇到的困难迎刃而解。

二、在小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阶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始终贯穿于各个学科的教育当中,特别是语文教学。除了完成课堂上的教育任务和预留作业之外,还应让学生阅读一些高年级的课外读物或者是课文等等。一方面,这些教材当中,能够彻底反映出伟大祖国美丽的山川、美丽的故事以及美丽的人,在学生心中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感悟一些高层次的课文,让他们从中领悟到新的知识。教师还可以以当时的时事政治为背景,为学生讲述一些真实且感人的故事,调动他们的爱国初情。

总之,学生处于低年级时,正是小学生们对世界、对言语以及对形象的认识尤其敏感阶段,老师应随着课文教学,将祖辈的光荣历史、祖国的尊严和民族的气节生动形象的沁入孩子的心灵,必然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并对学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爱国主义一旦形成,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道德情感等方面均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小学低、中年级 篇7

一、教学目标分层

1.学习对象分层

把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是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基础。在进行“综合与实践”课程前, 教师需对全班学生平时的数学学习能力、经验等综合素质有所了解, 尤其是要重点了解学生对与本次“综合与实践”课程有关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进行充分分析后, 再进行分组。通常, 我把学生分为A、B、C三类 (学生分类老师不予公开) 。A类学生数学基础扎实, 有一定的数学操作经验, 能在实际操作中总结提炼出抽象的数学规律;B类学生基础知识一般, 能在老师的要求和指导下, 进行数学的综合实践活动等;C类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较差, 无法按老师的要求完成数学活动。教师在掌握了学生的层次后, 按ABBC搭配的原则组成四人小组, 以便于在接下来的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和学习。当然, 每次“综合与实践”课学生的分类并不是固定的, 要依照学生数学学习发展的程度来进行调整, 并适时调换三类学生在四人小组中的工作, 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每次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的体验。

2.预期目标分层

在学生分层的基础上, 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程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 对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首先, 对A类学生, 在“综合与实践”课程上要侧重使其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从而培养其综合运用能力, 并提升其表达能力和整理归纳能力;而对于B类学生, 要使其能在老师具体的要求下进行具体的数学实践操作, 并借助操作去理解和提升已有知识, 从而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要求C类学生, 能模仿老师的实践操作过程, 夯实原有基础, 补上原有的知识缺漏, 同时培养数学学习的热情。

例如, 在进行《摆一摆, 想一想》教学时, 我就将教学目标的设定分为三层, 分别是:基础性目标 (即所有学生都需达到的目标) 、普遍性目标 (即大多数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 、提升性目标 (即少数学生可达到的目标) 。在实际教学中, 允许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达到不同层次的目标, 鼓励各个层次的学生向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迈进。

二、引导新知探究分层

1.质疑分层

在“综合与实践”这类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中,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将重难点知识分成若干个有梯度的问题, 把握提问的时机和对象, 在讲授知识时提问B类生, 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 把问题展开, 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归纳总结时, 就要发挥A类生的作用, 启发所有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而在基础性的或者带有复习性质的问题上, 则把机会让给C类生, 夯实其基础知识。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中, 在已经出示数位表, 并摆出数字1后, 提问:“你觉得, 老师还能用一颗棋子摆出哪些数?”这个问题就请C类学生进行回答, 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有了明显的提示, 他在作答时能理解老师的意图, 并能准确进行回答。其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地掌握数的规律, 体会到个位上的棋子依次移到十位, 我又设计了一个追问:“个位上的这个‘1’跑到哪里去了?”并请A类生回答, 这类学生的头脑里马上就能把数的规律与摆珠子的过程结合起来, 理解数的特点, 因而回答时能对其他学生起到启发作用。

2.指导分层

对于中下生, 在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主要指导他们进行操作和观察, 引导他们回忆、理解和感知, 重点放在巩固知识并了解规律。对中上生的指导, 主要是启发思考、发现规律和运用规律。在学生进行数学实践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 从旁协助。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中, 学生第一次在数位表上体验有序摆棋子写数, 因此, 在设计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对如何摆棋子写数进行直观演示, 学生通过尝试摆—优化摆法—看演示巩固最优摆法, 将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东西, 使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渗透有序思考的思想方法, 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摆法。又如, 在摆4个、5个棋子时,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有序的摆法, 我就采用了同桌分工合作的形式来进行操作, 使其能得到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两方面的提升。

三、练习分层

练习分层是小学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实施分层教学与分类指导的有效手段。教师要根据“综合与实践”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新知学习的效果来进行有效合理地分类练习, 注意对难易程度、做题时间等方面作出合理的安排, 着重于帮助C类生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启发B类生运用规律去解决问题, 引导A类生发散性地进行知识拓展,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练有所获。

在《摆一摆, 想一想》的练习部分, 我安排了三道题, 从给出所有棋子说数, 到给一个数猜棋子数, 再到只给个数猜棋子数。整个环节引导学生从猜想到验证, 从简单到复杂, 从正向到逆向, 既巩固了前面对数的特点和规律的认识, 又实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之后, 还通过留下悬念, 让学生在课外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10个以上棋子摆数的不同情况, 使学生得到自主学习的空间, 同时也提升了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四、评价分层

在低段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中, 我常引导学生自评、生生及师生互评, 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评价, 以优促短, 帮助学生建立内在的信心和应有的责任感,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 在《摆一摆, 想一想》一课用4个、5个棋子分工合作结束后, 请学生通过“同桌互相检查, 对的画☆, 错的请你教教他”, 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借由好生带动薄弱生学习, 真正地达到“以生为本, 以生促生”的效果。

小学低段“视算”的优势 篇8

一、小学低段“视算”的可行性

所谓的低段, 指的是小学阶段的一年级到二年级, 一年级的上学期只需要学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以及20以内的加法;一年级下学期学习的是20以内的一些减法, 100以内的一些加减法;二年级学习的主要是表内乘除法, 这些都是看一眼算式就能直接得出答案的, 所以“视算”在小学低段的实施并不算困难。

教育部门明确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能留书面作业, 可是单凭课堂上的短短几十分钟时间, 是不可能让学生做到熟练的, 但是留作业又会违反规定, 那要怎么做呢?“视算”的出现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进行视算练习的时候需要有测试的人与学生进行配合, 测试的人可以是家长或是口算好的学生, 在测试中分为三个步骤:

1.测试。由测试的人拿一支记号笔, 和被试的学生共同注视同一张写有题目的视算纸, 开始计时之后, 被试的学生按照顺序说出题目的得数, 当答案出现错误时, 可以记个X, 当被试学生比较迟疑时, 可以记个O。

2.填表。题目测试完之后, 测试人员停止计时统计错题的数量, 迟疑题目的数量, 再将所用的时间填进反馈纸内, 最后做出评价。然后学生自己填表, 把错的题和慢的题登记上去。

3.查缺补漏。填完表之后, 可以针对错的题和慢的题进行练习, 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尝试使用先加后减法、凑十法、画图法等方式算出正确答案, 加深理解。

二、改正错题、慢题

传统的手写算术只把对错呈现在书本上, 学生是否掌握的熟练并不能从中判断出来, 犹豫的慢题也不能体现, 而口算的能力强弱会影响到计算时的准确度和速度, 而视算的出现刚好弥补了口算弱的不足, 通常它是一对一地进行测试, 从答题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几种情况:

1.答题快而正确;2.答题正确但慢, 也就是需要思考很长时间才能说出答案;3.说出错误答案后, 自己能改正, 不用别人提醒;4.答题很快, 但是错误;5.答题很慢而且都是错误的。对于第一种情况, 测试人员可以通过, 不打记号;第二种和第三种都应该打上慢的记号, 而第四种和第五种可以打上错的记号。等到整份视算题目完成后, 测试的人员可以要求被试学生针对慢的错的再进行一次视算, 去除因看错题或是口误所造成的错误, 找出学生存在的慢题错题。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 错误也就各不相同, 教师一个人也很难准确记住每一个学生的慢题错题, 但是教师可以和学生家长沟通, 让学生家长配合学生进行练习。

例如, 家长可以将慢题、错题做成小卡片, 放在学生的铅笔盒里, 让学生随时能够看见并加深记忆;再如, 可以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随口提问错题和慢题, 在轻松的环境下, 学生的接受能力会更强一些, 只要用足功夫, 成绩一定能够得到改善, 学生将对口算更有信心。

三、解放学生双手

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期间, 如果肌肉发展的不均衡, 会给儿童的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 而学生握笔的姿势也牵动着肌肉, 一二年级时, 学生手部的肌肉持久力还比较弱, 如果要求学生大量进行手写算术, 势必会对手部肌肉造成影响。而学生在视算时, 会很专注地看着题目, 心里得到答案, 会说出来, 可以发展学生口头能力, 避免了学生连续书写, 从而真正让学生解放了双手。

四、环保教学

书写算术每一次的练习都要用纸张, 而一张视算题目的纸可以反复使用, 节省了纸张, 又从生活中培养了学生环保的观念, 一举两得。

小学低段识字教学刍议 篇9

很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 遗忘速度从快到慢过渡。记忆其实也是有规律的。心理学指出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因此, 识字要双管齐下, 即“课内识字”和“课外识字”都要抓。如果我们摆脱传统的重复抄写的方法, 充分利用好外界文化资源, 识字教学就会轻松许多。

一、巧妙设计班级文化

班级是学生最重要的成长环境之一, 班级文化不仅在学校管理和德育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 还可以让学生在文化的不断熏陶中不断学习成长, 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所以我想:合理, 巧妙的运用班级文化布置这一素材, 也可以对识字教学的效果有所提高。

1、“大做文章”, 诱发学生识字欲望。每当新学期开始, 我们总会对班级文化建设“大做文章”, 卫生角、学习园地、竞赛角等栏目纷纷出现在学生面前, 细心的教师会发现, 他们对这些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兴趣, 很多学生指着某个字大喊:“我认识这个字!”他们在自发地进行学习。学生认识最快的, 记得最牢的, 应该就是教室墙上那些和他们天天见面的汉字。

2、“小小舞台”, 增添学生识字乐趣。低年级儿童爱表现。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 他们的学习动力就会源源不绝。因此, 我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学生平时容易写错的字, 让学生在写字课上书写, 激励他们比一比谁最棒, 优秀的作品让所有的小朋友欣赏。孩子们各个兴趣十足, 书写地非常认真。然后我又挑选优秀作品进行张贴, 孩子们在课后时间不时来“瞧一瞧”, 不知不觉中, 这些易错的字成了熟记的字。

3、“学习园地”, 巩固学生识字。很多教师在学习园地栏目中编排一些名人名言、古诗词等, 而我则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不定期更换, 如教学完《纸船和风筝》后, 我在学习园地中编入了一首包含课文生字词的儿歌:折纸船, 放松果。扎风筝, 挂草莓。乐坏了松鼠和小熊, 抓住幸福不放手。很多课文教学完后, 我们都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编写儿歌, 把生字词编入儿歌中, 学生对琅琅上口的儿歌总是充满了朗读兴趣, 他们在一遍遍的吟诵中, 巩固了识字。

我还在语文园地中编排一些学生喜欢的字谜, 如:一个老公公穿着衣服太热了, 流了三滴汗。 (滚) 一个王姑娘, 穿着白衣裳, 坐在石头上。 (碧)

总之, 充分利用班级文化管理, 为我们的课外识字教学服务, 为语文教学服务。

二、巧妙利用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天天学习的地方, 于是, 我引导孩子们在校园内识字。校园中有各种宣传栏, 上面有许多名人名言、温馨提示等。我就利用活动课时间带领学生去参观校园, 认一认这棵小树叫什么?那个牌子又写着什么?慢慢地, 学生加深了对校园的了解和认识, 连复杂的字都认识了。我还在班上开展了小组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到校园的角角落落中找寻你认识的字, 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多的小组为胜。学生对这一活动非常感兴趣, 在校园里睁大了双眼寻觅着。

我们班还开展了“把学校带回家”的活动, 让孩子们回到家里向父母介绍学校的情况。这样, 很多学生下课后都主动跑到宣传栏、板报等校园文化设施旁认字, 遇到不认识的字还会向老师请教呢!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尤其是认字学习。家庭、街道、商店都是学生的识字环境。识字教学时, 重视生活这个大资源, 将新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巩固。

一年级拼音学习后, 我给孩子们分发了一本识字本, 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把生活中认识的字记录在本子中。每周评选一次“识字小能手”。这样孩子们在平时上下学时, 特别留意路边的广告牌、路标等。不知不觉孩子们不但认识了很多字, 还增强了生活的能力?每周末, 我还给学生布置了机动作业:如果周末去超市, 将购物小票带回来。周一的时候, 我将这些购物小票每四人分发一张, 小组合作认认小票上的字, 比一比谁认识的字最多。

我发现孩子么最近爱上了绘本, 我就引导他们在班级里进行, 绘本朗读和讲故事比赛, 让学生在乐趣中巩固识字。

小学低、中年级 篇10

1. 把握线索,走进文本

把握课文的线索,理清课文的结构是整体阅读一篇文章的前提,也是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的基础,科普童话也不例外。低年级的科普童话课文结构较为简单,层次较为清晰,可以引导学生先明确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而理清课文的结构,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读懂课文。

如《航天飞机》这篇课文是以飞机看到航天飞机后心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故事的。先是得意,再是奇怪,最后释然。通过对这三种心情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即第一部分飞机对自己本领的得意;第二部分描述航天飞机的外形、特点和本领;第三部分明白了两者各有各的本领。这样课文的内容和叙事结构就清晰地呈现出来,为文章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 角色体验,激发兴趣

科普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因此教学这类文章时,教师应让学生置身于童话的幻想之中,通过角色体验来激发学生了解角色形象的欲望,化抽象为形象,运用朗读、表演等多种形式走进角色,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感受童话的趣味性。当学生走进角色后,对于文中语言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能从中体会到语言文字带来的乐趣,同时也愿意主动地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

例如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这篇课文,在学习台风和卫星第一回合的较量时,可以通过台风和卫星对话时的语言,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首先抓住台风的语言“小东西”“你可知道我的厉害”,结合提示语“狂怒地嚷着”,接着表演“台风的怒吼”“狂暴地跳起来”“猛扑过去”,在学生表演的基础上感受台风的蛮横。通过表演读对话,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而且还读出了角色形象,感受到台风的气势汹汹和不可一世,更从句子“可我偏偏爱跟着你走……”中体会到卫星的自信和淡定。在这一部分内容中,课文对台风形象的描绘比较多,对卫星的形象写得较少,其实这就是一种烘托,越是表现台风的狂暴就越能烘托出卫星的本领。在第二回合的较量中,引导学生读好台风和卫星对话时的动作,重点读好“台风暴跳如雷,像头疯狂的巨兽,呼呼地向着城市扑去”。至于台风对城市的破坏,这里可以借助视频资料感受台风所带来的灾害,再次体会台风的巨大威力。当学生充分感受台风巨大的破坏力后,话锋一转“可台风的如意算盘却落空了”,原来是卫星早就报告了台风的行踪,城市早就做好了防备工作,渺小的卫星实则威力无比。在本次对话中可创设师生表演卫星紧紧跟踪台风的情境,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体会到卫星的尽职尽责。最后,台风与卫星较量的结果正如文中所写,台风“泄气了”“懒洋洋”地走了。这里要读出台风垂头丧气的样子,而卫星依然履行职责“紧紧地跟踪着、监视着”。在角色的较量中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两者的特点,体会到科技的强大力量,而且还通过朗读享受到了童话的乐趣,走进了童话之中。

3. 科学数据,活灵活现

在科普童话中经常会出现相关的数据,这些具体而抽象的数据在成人看来一目了然,而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却非常模糊。尽管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数字概念,但是当具体的数字呈现出来,尤其是其中还有不少对比性的数据时,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对于了解文中事物的作用是一个不小的障碍。如果能将这些枯燥的数字变得形象而富有趣味性,相信对于数据的了解就会容易很多,也能更轻松地帮助学生感受角色作用。

如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台风要向卫星猛扑过去,可气象卫星站设在离地面300千米的高空,怎么蹦跳也不管用。为什么台风怎么蹦跳也够不到?那么首先就得了解台风活动的高度,通过查找资料明确,台风的活动范围一般在距地面15~20千米的高空,如果此时只用简单的倍数关系体会两者的差距未免太过枯燥,学生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可以将两者制成动画,卫星高高在上,台风处于低处,学生很明显地看出了两者的距离,再将台风蹦跳的样子通过Flash呈现出来,即再怎么蹦跳也不管用。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让学生对它们活动的数据有了深刻的印象,进而了解卫星的本领。

再如教学《航天飞机》这一课,从东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飞机要飞行四个多小时,航天飞机只需要七分钟。时间具体有多长,可以通过对比参照来理解,这里可以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动画电影进行参照,一部影片的时间大约是一个半小时,飞机飞行的时间够看近三部影片;课间休息的时间是十分钟,而航天飞机只需要七分钟,比课间休息时间还要短。这样一对比,两者之间飞行速度的差距显而易见,学生也轻松地了解航天飞机的飞行速度之快。

4. 读写结合,开拓思维

像此类科普童话的课文一般还有一个与语言文字紧密结合的学习点,即围绕科普常识,进行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对于这个训练点,教师可以根据年段要求和教学实际在读文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续写,甚至是编写整篇童话等多种形式。在读写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童心,渗透科普知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创新思维,将科普知识和语言训练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创造童话般的世界,走进童话生活。

如《航天飞机》一文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为航天飞机写一段自我介绍。写作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运用生活中对于人物的介绍方法,结合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按照“我叫(),我的本领可大了,可以()”的句式来介绍航天飞机的作用,进行片段写作训练。在学习文本后还可以设计拓展练习,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介绍一种物体,例如可以是自我介绍或者用绘本插图等介绍一种其他类型的飞机,将课堂所学拓展到课外,激发学生探寻科学知识的兴趣。

摘要:科普童话采用了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把科学内涵和童话构思结合起来,它既具备了童话的特点,又富有科学的启迪。教师应从“把握线索,走进文本”“角色体验,激发兴趣”“科学数据,活灵活现”“读写结合,开拓思维”四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在童话的意境中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

小学低段唱歌教学的方法 篇11

【关键词】小学;唱歌教学;教学方法

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有效手段。题材丰富、内容健康、形象鲜明的歌曲,富有表情地歌唱,最能感染教育少年儿童。对小学低段学生唱歌教学可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歌曲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从歌词入手

有些歌曲相对来说,歌词比较长,内容较为丰富带有一定的叙事性或抒情性,用词比较考究,文学性较强。这样的歌曲,通常可以先从歌词入手,带领学生反复熟悉和体会歌词的内容和意境,然后再来学习旋律和歌曲,就能够帮助学生较快、较容易地进入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情感,理解歌曲内容,词曲结合上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歌曲《小青蛙你唱吧》。

我们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及其内在逻辑,向学生这样介绍歌词:“这是一首关于小青蛙的歌曲,同学们知道小青蛙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吗?它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呢?它会不会叫啊?它是怎么叫的?它还有什么本领?我们要不要爱护它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就把整首歌曲的歌词内容自然地串起来了,并且在学习歌词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着重强调那些需要引起学生注意和掌握的词汇,像“炎热的”、“绿色的”、“可爱的”、“花丛”等等。

相反,有些分节歌内容比较简单,同样一段旋律有几段韵脚整齐、内容相近的歌词,这样的歌曲通常只要让学生先熟练掌握第一段歌词,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歌词韵律与歌曲旋律节奏之间的关系,再把第二段、第三段歌词教给学生,学生们学起来就会很快、很容易,甚至能够自学自唱。

二、节奏导入

有些歌曲节奏鲜明,内容紧凑,词曲结合,朗朗上口,可以采用节奏导入的方法,先让学生们熟练掌握歌曲节奏,再按节奏学习歌词,最后加上旋律,进而学会完整地演唱歌曲。例如:

小红马

经过反复练习,在熟练掌握节奏的基础上,学会有节奏地、富有韵律感地朗读歌词,然后在学习旋律和演唱全曲。

三、旋律先行

有些歌曲旋律朴素、流畅、简单,词曲结合自然,易于上口,可以采用旋律先行的方法,即先教旋律,由旋律再到歌词,一步一步自然地学习、掌握歌曲。例如:

老爷爷赶鹅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于科达伊教学法所引用的柯尔文手势,利用视觉手段,运用手势所表示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来帮助学生感觉和辨别音的高低,赋予抽象的音高概念以一定的形象特征,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首调唱名体系中音级之间的高低关系,更简便易行地唱准音高。

四、分句教唱法

分句教唱是典型的传统教唱歌曲的方法。它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传统,被古今中外的歌唱教学活动长期运用,自有其道理。它的好处在于一句一句地分解教唱,能够帮助学生领会歌曲的乐句结构,便于学生掌握呼吸、换气、便于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观察、倾听和模仿,易记易学。在进行新歌教学时,如遇到音程跨度较大或节奏较为复杂的乐句,采用分句教唱法能帮助学生较快地克服障碍,顺利地学好新歌。但是由于整首歌曲被分解开来,容易影响歌曲的整体性和思想感情的完整表达,对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学唱时一句句地跟唱,难以激发学生的积极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特别是一些弱起小节的歌曲,分句教唱对学生会有一定困难。我认为,对于由完全小节开始,乐句结构划分清楚,相对来说比较长的歌曲,音程跨度较大或节奏较为复杂的乐句,较为适合采用分句教唱法。

五、整体教唱法

整体教唱法是相对于分句教唱法而言的。它是指老师完整地、有表情地、一遍一遍地重复演唱歌曲或播放歌曲,学生从头至尾、一遍一遍地反复听、跟唱。低年级的学生特别是初入小学的学生,识字不多,识谱有困难,但他们的听觉较灵敏,也善于模仿。用这种方法教唱新歌,可以保全整首歌曲的意义、情绪、形象的完整性。在学唱过程中,较容易引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又因为是整首歌曲的跟唱,学生必须自己动脑筋去记忆、去想,这一句唱完了,下一句是什么?这样就使学生的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使学生能够以主动的态度去学唱新歌。但由于是整首歌曲的跟唱,而不是像分句教唱法那样一句一句地学唱,歌曲旋律、节奏上的一些难点就有可能得不到解决,学生对于歌曲细节的把握也可能较为粗糙。

我们认为,一些结构短小、内容紧凑、形象集中、音乐表现手法相对单一的歌曲可以采用整体教唱法。采用整体教唱法能使学生对歌曲产生比较完整的记忆,这就有利于增强和发展他们的模仿能力和记忆能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视谱教唱法

视谱演唱无疑是学唱歌曲的最高境界,它不仅可以使人完全主动地去学唱歌曲,并且可以使演唱更加准确、细腻、富于个性。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认谱;(2)识字。因此,在低年段运用这种方法教唱新歌必须慎重,必须采用学生能接受的、形象化的、游戏的方式来进行。采用视谱教唱新歌的方法可以选择那些旋律线平稳、节奏单纯、乐句短小的儿童歌曲。

以上是歌唱教学活动最常用的几种方法。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参考这些最基本的方法,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所要教的一首新歌,面对所要教的孩子,深入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结构、内容等特点,了解孩子在语言、节奏、音准、性格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再结合教师自身的爱好、经验、能力与特长,去选择、运用一种较为合理、有效的方法。教学工作是极富创造性的一项工作,唱歌教学活动的组织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式,需要因曲而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许卓娅.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广东省林业职业技术学校附属小学)

小学低段“数学阅读”实践的策略 篇12

策略一:“数学阅读”内容生活化

1. 创设生活情境, 培养阅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数学的源泉, 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教学中把生活情境呈现出来, 让学生充分阅读, 从情境图中获得信息, 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 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 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在小朋友认识10以内各数的时候, 我给他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校园图, 引导他们仔细观察, 分别找出数量1、2、3、4……的东西, 再找出教室中可以用数字表示的物体, 说给小朋友听一听。课后又让学生找一找, 家里的哪些东西可以用我们学过的数字来表示。学生找到了许许多多:我家有一台电脑, 2台冰箱, 3张床, 4只空调等等。

2. 创设问题情境, 提高阅读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 独立思考, 主动探究, 自己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学习《认识人民币》, 学生认识了人民币的面额, 了解了简单的计算后, 让学生去超市, 调查商品的价格, 在课堂上展示部分信息:

乒乓板8元, 足球15元, 皮球6元, 玩具飞机40元, 玩具机器人45元

让学生说说根据这些信息, 你能发现什么问题?学生说:我发现玩具机器人是最贵的;皮球是最便宜的;玩具飞机比玩具机器人便宜一些;足球比乒乓板贵一些……再让学生提出一些数学问题, 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买一个足球和一架玩具飞机要多少钱?足球比皮球贵多少钱?乒乓板比玩具机器人便宜多少钱?买所有的玩具要多少钱?……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 就解决一个问题。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 确定思维的方式, 学生通过阅读获得商品信息, 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并通过独立思考, 交流反馈, 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不知不觉中提高了阅读能力。

策略二:阅读过程活动化

1. 在操作活动中阅读

在学习《平面图形的拼组》时, 小朋友用两个同样的长方形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用四个同样的正方形拼成了长方形或正方形;用同样的三角形拼出了六边形、三角形、梯形、棱形等;用小棒拼出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认识,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而且加深了对“转换”这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理解,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又如, 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 学生认识了人民币的面额以后, 让学生4人小组开展兑换人民币的游戏, 学生会想出很多换成一元、一角的方法。在操作活动中, 学生通过阅读, 捕捉到许许多多的信息, 并运用这些信息进行再创造,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使学生获得了愉快的情感体验。

2. 在合作活动中阅读

教学《摆一摆, 想一想》时, 我让学生进行了三次合作活动。第一次活动:出示数位表, 让学生说说从右边起, 第一位是个位, 第二位是十位, 请一位小朋友把3颗围棋子全部放进数位表, 复习数位和位值, 问:用3颗围棋子还可以摆出哪些数, 让学生同桌摆一摆, 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摆出来的, 交流不同的摆法。通过比较, 学生发现按一定的顺序摆, 是比较好的方法, 因为这样摆, 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第二次活动:让学生任选1颗、2颗、4颗、5颗围棋子, 按一定的顺序摆, 同桌一人摆, 一人记录。交流时, 指名说说用几颗围棋子, 摆出了哪些数, 老师把摆出的数按顺序输进事先设计好的表格, 以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 感受到数的变化规律。然后老师写出用6颗围棋子摆出的数60、51、42、34、24、15、6, 学生很快就发现“34”这个数用7颗围棋子才能摆出来, 正确的数应该是“33”, 由此表明, 学生对摆出的数的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第三次, 学生4人小组活动, 任选7颗、8颗或9颗围棋子, 在脑子里摆, 记录摆出的数。交流后, 老师再次把这些数输进表格。最后, 让学生仔细阅读表内的数, 说说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由于学生合作认真、阅读仔细、交流有效, 很快地找出了规律:横着看, 相邻的数每次增加1、下一行比上一行多一个十;竖着看, 这些数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十位上的数字每次增加1, 个位上的数字则每次减少1;斜着看……;还发现, 摆出的数的个数总是比围棋子的颗数多1个。

在合作的过程中, 学生想自己所想的, 做自己想做的, 说自己想说的, 不但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要, 而且把阅读、操作、语言、思维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积极性高涨, 思维异常活跃, 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策略三:阅读方法多样化

1. 重视转化

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时, 我让学生用9根小棒, 摆成正方形, 学生通过操作, 发现9根小棒可以摆出两个正方形, 还多一根小棒, 也就是9里面有2个4还多1。然后引导学生用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表示操作结果, 让学生尝试着写一写, 引导学生评价、分析、阅读、比较, 说说9÷4=2……1, 9、4、2、1分别表示什么, 让学生知道“1”是摆正方形剩下的小棒, 在数学里就是“余数”。最后, 让学生尝试着写出竖式, 再结合实物图、横式说说竖式中各数表示的意思。

要想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横式、竖式的书写, 不是一件为难的事, 然而, 学生会写式子, 并不表示他们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已经理解到位了, 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并从宏观的角度观察、阅读, 才能有效地实现图形、符号、文字三种形式相互转化, 才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抽象的数学知识, 思维水平才能不断提升。

2. 建立模型

对数学问题的阅读理解最终要建构合适的问题模型。在问题中, 常常有某些信息的缺口, 在问题的给定条件和要达到的目的之间总是包含了很大差异, 这就要求解决者调用已有的数学知识, 弥补这种缺口和差异, 形成关于问题的内在表征模型, 将问题和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策略方面的程序性知识联系起来, 最终达到问题的解决。

上一篇:绿色化学教学下一篇:建构主义电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