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新生

2024-05-25

小学一年级新生(共12篇)

小学一年级新生 篇1

当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 背着书包“换位”成一名小学生时, 那是他人生中多么自豪的一刻;但是, 很快就会出现“手忙脚乱一族”, 让多少家长、老师为其“愁外愁”。

一年级, 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二次“断奶”, 是心理发展上的一个质的突变。面临这一重大转折, 新入学的小学生往往会产生许多不适应。一是他们不适应以学习活动为主的小学生活, 学习的正规化和负担的加重, 比起那种以游戏活动为主的学前期, 简直天翻地覆。二是他们不适应新学校的规章制度, 这个要求那个要求的, 让他们顾此失彼。三是他们不能妥当处理好集体生活中遇到的新问题。小学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容易闹情绪, 人际关系的处理让他们不知所措。众多的不适应, 再加上家长的过高期待, 容易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恐惧、退缩、郁闷情绪, 并导致过度焦虑, 直接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 进而产生学业不良或其他不良行为。因此, 教师应抓好幼、小过渡, 缩短儿童“断奶期”, 帮助其尽快自觉地适应学校生活——健康快乐一年级。

一、小准备, 大过渡, 给孩子一个入学准备期

许多孩子没有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 一些刚入学的新生, 到了校门口或者教室门口会抱着妈妈哭;一些新生会找借口, 说这里痛, 那里不舒服, 不愿去学校;还有一些新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玩弄文具, 忘带书本、作业的事情常有发生, 许多学生的爷爷奶奶便成了专业“快递员”……

对于已经习惯了幼儿园轻松随便生活方式的孩子, 对即将开始的小学学习普遍存在“既期待, 又害怕受伤害”的矛盾心理。上学后, 学习压力增大, 困难增多, 在心理上很难马上适应, 有的孩子甚至会感到厌烦。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大的转折, 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各项准备, 做好了这些帮助孩子入学的“小准备”, 就能促成孩子的一年级“大过渡’。

1.心理准备——让孩子向往小学

家长可抽出时间带孩子到小学去看一看, 让孩子熟悉一下学校的校园环境;家长要多与孩子交流, 向孩子表示祝贺, 让孩子知道上小学是一件值得高兴的、光荣的、骄傲的事。家长可以用赞叹、喜悦、欣赏的语气和孩子谈上学的话题, 也可以向孩子讲述自己童年在小学的趣事, 让孩子产生对小学生活的向往, 但是也要让孩子明白, 上学是一件无商量余地的必须做的事。小学生活和幼儿园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 家长要向孩子介绍一下小学的学科内容, 班级授课形式和老师的分工, 等等。

2.物质准备——让孩子拥有装备

在开学之前, 家长要为孩子购买书包、铅笔盒、尺、橡皮、铅笔刀、铅笔, 以免分散孩子的学习注意力。书包不必太大, 实用、结实就行。最好是双肩包, 在上面显眼的地方写上孩子的班级、姓名。同时, 还要手把手地教给孩子怎样使用这些学习用品, 例如铅笔怎样削, 文具盒怎么整理……

3.环境准备——让孩子拥有“家庭教师”

上学以后, 必须让孩子养成在家学习的好习惯。孩子放学后, 家长先笑脸相迎, 主动与孩子聊一聊在校的学习和生活, 表扬孩子表现好的方面, 让孩子放松一下。接着让孩子坐在书桌前, 摊开教科书及作业本, 复习当天所学习的功课。游戏、看电视都得在做完功课以后。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即使当天老师没有布置作业, 也要让孩子在书桌前看看书。如此每天在相同场所、相同时间实施, 渐渐地, 孩子就会养成放学后在家用功的习惯。

二、新体验, 大氛围, 给孩子一个心理适应期

对于新环境, 谁都应该有个心理适应期, 大人都是如此, 何况小孩。全新的体验, 需要时间, 更需要氛围。

1.“包装”教室环境, 让孩子恋上新家

一个布局合理, 既美观又舒适的校园环境, 是孩子学习、生活休息的重要条件。为了避免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学校产生过大的反差, 给他们创设一个家园化的教室, 他们在情感上必然产生亲切感, 就会有一个“心理安全场”, 也会恋上这个“新家”。

我校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就让他们参与到班级布置当中, 当好班级“设计师”。 共同设计, 共同创作, 组织全班学生对教室进行精心“包装”, 让教室真正成为孩子的温馨家园。因为是自己亲手设计, 亲身参与的, 所以孩子们倍感亲切, 对其中的规章制度也就不会排斥, 而会欣然接受。

2.“寻找”同伴阵营, 让孩子不再孤单

一年级孩子原本对新环境是充满好奇的, 为什么有的还不愿意上学呢?因为他们觉得原来的同伴分离了, 进入陌生环境, 没人一起玩, 缺少安全感, 缺少朋友。因此, 教师要重视“同伴关系”的建立, 帮助孩子寻找适合自己的同伴群体, 让孩子觉得不再孤单。比如一个内向的孩子, 可以替他安排一个热情大方的同桌;一个不大爱发言的孩子, 可以替他安排一个口头表达力强的同桌;一个动作拖拉的孩子, 可以安排一个作业速度快的同桌。

3.“构建”角色网络, 让孩子期待无限

孩子读一年级后, 上课下课, 作业、活动都有一些规则要求, 就是这些让他们不适应, 因为他们既想得到表扬, 又不想受约束。所以教师要给他们创造环境, 让他们有新的角色, 更有成就感。一年级的孩子, 荣誉感极强, 容易满足, 所以教师可以替他们构建角色网络, 让他们有事可忙, 有角色可当。还可以让他们身兼数职, 这种角色当不好, 还有另一种角色, 总有一种角色让他有满足感;今天做不好, 明天可以继续努力, 过段时间还可以转换角色, 让他不会失望。比如, 除了班干部, 可以设置诸如领读员、领操员、路队长、图书管理员、四人小组长等, 甚至可有报纸发放员、媒体管理员、课桌整洁检查员、学习用品准备督察员等。

规范的落实, 习惯的养成,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都是参差不齐的, 今天小张进步了, 也许明天他又退步了;这点要求小李一学就会了, 也许小张却屡教不会。这一切差异都是可能存在的, 所以老师还是要实施人性化大管理, 给孩子一个不断重复、变化、逆转的成长过程, 最后实现真正内化后的进步质变期。

1.会说话的时间表, 一份温馨小提示

进入小学, 首先作息时间变化了, 学生的脚步有些跟不上了。那么人性化管理, 就可以从时间表改革开始。

看似单调的时间表, 摇身一变, 成了一份多功能的“温馨提示”, 不仅起到了提醒学生时间的作用, 而且将班级管理工作细化到了每一个小环节, 虽然同样是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但用上了充满个性化、人情味的语言, 学生感受到的就不是强制和冰冷, 而是亲切和温馨, 也使学生更加乐于接受。小小的一份“时间表”就像一位时刻在教室里不说话的老师, 无声地提醒着学生该怎么做, 要注意什么, 这对于入学新生习惯的养成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像这样充满人性化的标语、提示还有很多, 这些温馨的话语, 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孩子的心田, 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行为。

2.多样化的评价, 一张心情晴雨表

设计多样化的评价, 让孩子的心情天天阳光灿烂。一个好孩子, 不一定就是发言积极、专心听讲、作业认真, 评价应有更多的内容, 要时时处处让孩子有成就感。可以针对行为规范的要求, 采取“星级制”评价, 优秀的多得几颗星, 那么表现一般的也能得一颗星, 不会毫无期待。这样人性化管理, 各项行为规范就不再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孩子, 他们慢慢努力, 进步一点也是进步, 逐渐将这些规范内化为自我的要求, 他们的行为也会发生质的飞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一年级作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管理的衔接时期, 是人的一生中人格形成、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养成、心理素质构建等的关键时期, 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管理得当, 引导、衔接合理, 学生就会平稳过渡, 健康成长。否则, 学生就会陷入茫然、迷惑, 难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聪明才智, 也给老师的教育和管理带来很大不便。所以我们班主任在“入学断奶期”管理时, 引导学生进行日常规范教育时, 要做个有心人, 一言一行, 一招一式, 处处要添加“优质润滑剂”, 艺术化地管理班级, 帮助学生迈好小学第一步。

小学一年级新生 篇2

金宝贝佛山中心主任指导师刘映生表示,小学部分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学知识,一块是人格的建立和培养。

家长为孩子选择优质的名校,看中的是优异的学习环境,以便为孩子日后升学做准备。“但不可忽略的是,小学阶段也是孩子性格的成长期,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否合适孩子人格的培养,办学的制度是否有利于家庭的沟通,都是家长们需要考虑的。”刘映生说,目前有部分名校,是需要全托的,这可能会造成孩子与家长间的情感分离,老师即使再关心孩子,也无法代替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所以选择小学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根据他们的兴趣和就近原则来选择。

【详解各校入学考试】

●禅城·佛山实验——简单问题 游戏

(难度:★)

今年佛山实验学校将面试改为面谈。“面谈其实是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不是考核,只是观察孩子的性格。可能还会让几个小朋友一起做做游戏。”该校校长黄丽萍介绍说,把面试改为面谈,是为了不给孩子们太大压力,寄宿的孩子还会考察一下是否适合住校。

梁女士的女儿正在佛山实验学校读一年级,她回忆说面试要求孩子独自完成,家长在教室外等,过程大约15分钟。“老师就问了几个简单的问题,譬如叫什么名字,几岁,在哪个幼儿园,有什么兴趣爱好等等。”做游戏的目的就是看孩子反应是否正常,和同龄孩子是否能相处,总体来说难度不大。

●南海:相似图案要孩子观察“找碴”

(难度:★★★)

南海实验小学招办负责人称,该校将通过面谈方式,重点考察孩子是否适合寄宿学校。

而桂城外国语小学负责招生老师则明确表示,测试的内容不会包括英语。“直接考察孩子学了哪些专业的知识只会加重孩子在幼儿园阶段的负担。”该老师表示,该校的考察形式更加灵活,例如给孩子玩一副积木,让孩子搭出自己喜欢的形状,又例如让孩子画画,或者介绍下自己的家人。老师会根据孩子的表现画上记号,但不会对孩子进行评分。

在镇街方面,也有部分优质的民办小学是很受家长青睐。

据罗村实验小学招办主任张家雄介绍,该校的面试安排在报名时,家长填写报名资料时,就会有老师在旁边协助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测试。“测试包括想象力、观察力、空间把控能力和思维能力四方面。”该校老师介绍,比如,想象能力方面,让孩子用拼图拼自己想要的图案;而观察能力是给两幅相似的图案,让孩子找出其中的不同;还有以“看图说话”来考察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

张家雄表示,“我们不要求孩子懂得多少字,或者会做多难的数学题,也不是要分出孩子的智商高低,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考察,挑选出相对适合我们学校的优秀学生。”

●顺德·嘉信西山小学:在游乐中了解孩子

(难度:★)

据顺德区教育局学校管理科科长温联周表示,今年顺德区小学入学的招生方案预计在3月下旬到4月初左右方出台。顺德的公办小学基本是就近入读,不过民办则灵活采取各种面试形式。

“我们不想让小朋友紧张。”嘉信西山小学校长刘宇平表示,今年的招生方式还没出台,但还是以见面会为主,而不是面试。她介绍说,去年举行的见面会,主要是搞搞活动,玩玩游戏,孩子基本比较放松。“老师带着孩子学首儿歌,看看幼儿的反应、行为习惯、礼貌等。”按去年的经验,6个老师会带30个孩子进入一个小课室,一个班的孩子一起玩游戏互动,每个老师负责观察5个孩子。她表示,这样小朋友可以放在一个集体中,不会过于紧张。

刘宇平表示,校方在选择学生时候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之前房地产公司已承诺了给予业主的学位;有哥哥姐姐也在此小学入读的,会有所考虑;而更重要的是活动中孩子的表现。

刘宇平提醒,家长无须过分紧张或担心,也不用刻意教育孩子要学习具体的知识,很多知识入读小学后老师会教授,让孩子大方自然地表现自己就可以了。

【老师谈经验】

懂礼貌的孩子惹人爱

有资深的小学老师表示,初入学的孩子给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很重要。比如,有礼貌、穿衣打扮非常得体、和老师谈话时口齿清晰、善于表达,这样的孩子惹人爱。

通常,在小学入学报名面试中,内容多数为谈话式的交流,时间大约在15分钟左右。老师通过让孩子讲一个故事、或者做几道简单数学题目来观察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思维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等。虽然老师对所有的孩子都会付 出关爱,但更喜欢灵活、聪明、活跃的孩子。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懂礼貌,爱思考,敢于并善于表达。

另外,一些通过活动进行的“面试”中,动手能力强、兴趣广泛、有创新意识的孩子很容易脱颖而出。在做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能发现孩子的潜在能力。那些平时比较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比别的孩子强。建议家长们平时多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尤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要让他(她)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考察思维重于考知识

另外,入学“面试”时,老师看重的还是孩子的思维能力。在“面试”的时候,老师和孩子口头问答,孩子认了多少字,学了多少算术几乎都派不上用场。例如,老师问孩子“你进校门后看到了些什么”,如果孩子平时没有观察的习惯,就答不上来了。所以家长平时应注意发展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还要让孩子养成观察、思考、探索的习惯。

解开名校心“劫”

从竭尽全力拉关系,到拎着孩子奔波转战各类培训班,再到买房子转户口,“上了好小学,才能上好初中,上了好初中,才能上好高中„„”的“心魔”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苦不堪言”,一方面拼命去“择”。

“输不起啊!”这是很多家长的心理和口头禅,随波逐流的他们,“名校”成了救命稻草。进了名校,似乎就上了保险。为此顾不得孩子的接受能力、心理状态等因素;不问孩子学习开心不开心,一味努力把他塞进名校,但求心安。名校与非名校的差距在家长们择校的过程中被放大了;同时,名校的作用也被放大了,而家长对名校的执著就更加“狂热”。

回头看看那些被家长“优秀着”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赢了全程吗?到底是孩子需要名校还是家长需要名校呢?教育的本质是促进生命个体的健康成长,而不是竞赛和比拼。择校风行归根结底还是急功近利的心态在作祟。

小学一年级新生 篇3

关键词:一年级;新生;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从相对自由和轻松的学前教育环境进入小学学习,在起始阶段,很多孩子都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情况。为了帮助孩子尽快进入小学生的角色,愉快地接受新的学习环境,一年级的老师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一、亲其师而信其道

作为一年级老师,要让孩子们感觉老师是可亲的人。这亲和力首先来自于老师对孩子真切的关爱。这爱,可以直接说出来,告诉学生,老师喜欢他们,喜欢他们这样或是那样的良好的表现;可以用行为来表明:在孩子不舒服时,俯下身子,轻抚他的额头,关心地询问病情,关根据情况做出恰当的处理;在孩子闷闷不乐的时候,可以扶着他的肩膀,看着他的眼睛,问他一声“你怎么了?”;可以不经意之间,帮他翻一翻衣领,或是拉着他的手一起上下楼梯;孩子学习有困难,要及时而又耐心地给予辅导。这样,学生就会把老师当成他们的大朋友或自己人,乐意跟老师学习,愿意听从老师教导了。

二、建立融洽的班级氛围

一个地方孩子乐意呆了,才有可能在这里愉快地学习。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班级里营造家的氛围。老师要经常对学生说,学校是我们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大家的父母,同学就是兄弟姐妹,我们一定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老师要由衷地赞美、由衷地宣扬、由衷地为他高兴,让他感觉到老师真的为他自豪;当孩子有错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以理服人,从孩子的成长角度和他探讨解决的方法,让他知道,老师真的在乎他的感受;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单是老师本人,还应该发动班里的学生,共同献爱心,出力气。比如有人忘了带作业本了,可以问一问“谁有多余的本子借给他?”;有人身体不舒服了,如果情况不太严重,还可以让同学带他去校医室看看;有人拼音不会读了,可以让成绩好的小老师教一教;还可以适当地向孩子示弱,请孩子帮忙,让他们感觉自己已经长大,有能力帮助别人了,这是很有成就感的事。一个有爱心的集体对孩子是很有吸引力的。

三、帮助学生了解新规范,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时期。首先,要帮助孩子树立“遵守守则为荣”的观念。这样的观念是通过及时有效的表彰来形成和固化的。这就需要我们大量的、能起示范效应的表扬。如:小明能专注地看着同学回答问题,他真懂礼貌;小东来得很早,帮班里扫地,是个爱劳动的孩子;小方的作业写得又整洁,又正确,学习可认真了;亭亭看到同学忘了带学具,主动把自己的笔借给同学用,真有爱心。通过给孩子正面的信息提示,学生就会知道什么是好的行为,我们应该学习这样的行为,或是我是小学生,我能也做到!其次要带领学生反复地学习相关的行为规范,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比如,上课学习要用心:预备铃响,要回到座位,安静坐好,准备好学习用品,按指定的位置摆放好;老师讲课时,眼睛看着老师,跟着老师的安排学习;写字时要坐姿端正,做到“一寸、一拳、一尺”等。课间休息,不要在走廊上奔跑、做危险的事;上下楼梯靠右慢慢走;不发出太大的响声。要参加值日劳动,爱护校园环境,不乱扔垃圾等等。这些意识和行为的培养应该是前后要求一致的、反反复复的、不厌其烦的、以鼓励为主的。在表扬学生做得好的同时,给学生得到的各种精神和物质奖励,让孩子们好的行为得到张扬,得到强化,进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让孩子们自愿、自觉地成为一名遵守纪律、热爱学习、文明礼貌、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学生。同时,孩子犯了错,给了改正的机会,还是一错再错的,我们也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而且要说到做到,让学生明白必须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负责。但一定要注意把握处罚的方式和程度。比如,孩子因为上课不认真听课,把作业写错了,要求修改的,不能要求写得太多;做了错事,可以让他做好事我弥补,而不是告诉学生说要罚他做什么。这一阶段,正面的引导效果会更好。

四、开好第一次家长会,并经常性地和家长沟通

及时召开开学之初的第一次家长会是很重要的事情。老师对孩子有什么要求,请家长怎样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行为,怎样配合老师帮助孩子学习,都是第一次家长会要考虑到的内容。第一次家长会,一般会就以下方面和家长进行沟通:通报学校的作息时间,提出有事有病要请假的要求,教育孩子做事要有时间观念;上下学的安全和在校时的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学习、劳动用品的准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问题;值日劳动、讲究卫生问题;孩子间出现问题如何协调;在座位安排、班干部选举、值日劳动等的做法和意图;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大人间,教育方式方法的协调问题;最重要的是指导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辅导孩子学习;介绍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学习目标,让家长心中有数;提醒家长做好做孩子的学习助手,在孩子遇见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帮助;值得一提的是,老师应该就怎样利用教科书、怎样拼读音节、怎样书写拼音和生字,怎样审题等给家长进行辅导,这样家长才能给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平时,还要通过各种途径,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根据教育教学进展,向家长介绍对学生的阶段性要求,每个阶段,孩子们有什么需要纠正的问题,哪些方面又有了进步,使得家长的配合更有针对性;建立如Q群之类的平台,和家长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等。这样,让家长和老师一起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

小学一年级新生 篇4

一、“爱”字当头, 以心换心

记得开学不久的一次午休时间, 我班的陆 × × 同学, 生性胆小, 身体不舒服却没敢告诉我, 结果呕吐在讲台边。当学生向我报告时, 一种班主任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心想: 我一定要负责好每一个孩子。我不怕脏地把地上的秽物清理干净, 并扶着他到办公室给他倒了杯热水, 然后及时通知他的妈妈来接他回家, 当家长知道情况后, 连声向我道谢。从家长的感激中, 我深深知道: 我用自己一片真诚的爱心, 已换得了家长对自己的信任, 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是放心的。

二、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在当今社会,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 往往都是家中的“小皇帝”或“小公主”, 往往会受到父母的过度宠爱, 因而在情感下的自我中心意识表现得尤为突出。我班的许 × × 同学, 他聪明, 脑子较灵活, 可是他在上课时喜欢插嘴, 无故嘻笑。在一次晨会课上, 我向全班同学提问: “人的身体可分为哪四部分?”有位同学回答: “人的身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听完后, 他大声地插嘴说道: “不对, 人的身体可分为四肢、躯干、颈、头。”我一听心里就火了, 叫他下课后到我的办公室里来。我问他: “你知道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吗?”他摇了摇头。我心平气和地告诉他: “那位同学是按一个人从上到下的部位来说, 而你呢, 是自下而上的顺序说, 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 以后要多动脑筋, 而且想要回答问题就应该举手, 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像这类学生, 班主任老师要分析他的心理状态, 这是他爱表现自己和积极动脑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错误行为, 所以班主任一定要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正确评估他的优点与缺点, 才能让他心悦诚服。

三、了解症结, 对症下药

我班的梁 × × 同学, 每天早上都会迟到, 而且每天身上都会有小玩具。经过家访了解到, 她的父母经营着一家小饭店, 其妈妈不无感慨地对我说: “忙啊! 真忙, 忙得没时间管自己的孩子。”于是, 奶奶就成了负责孩子起居的主要人员, 而祖辈照顾孙辈都有一个“通病”, 那就是溺爱。得知此情况后, 我就跟其奶奶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 告诉她要想孩子不迟到、不贪玩, 就得严格要求, 如不能给她零花钱, 等等。从小把习惯培养好了, 长大就会受益无穷。

四、严格要求, 防微杜渐

我班有46 名学生, 其中有些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自觉性高, 学习成绩优秀。这些学生就是我们班里的尖子生, 他们思维敏捷并拥有良好的学习态度, 无需老师过多提醒和督促, 他们都会好好学习。但是, 还需全面正确地评价尖子生。如我们班的倪 × × 同学, 她学习认真, 成绩优异。可是我发现: 她在上个学期期中考试后, 把别人100 分的试卷改成自己的名字拿回家; 上课时爱和旁边的同学讲话; 当别人做作业比她做得快时, 她会气急败坏地拿红笔划别人的本子; 对差生漠不关心, 不愿帮助差生。因此, 班主任老师要对这类学生严格要求, 防微杜渐, 引导他们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 要促使他们不仅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 也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 做到“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 班主任老师还要善于培养他们为集体、为同学服务的精神, 引导他们处理好自己与集体、与同学的关系, 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五、热忱关怀, 耐心帮助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刚进入小学阶段, 学习还不入门, 思维还不够开阔, 性格特点还有待完善。如我班的柴孙 × ×同学, 她很文静, 性格细腻, 写的字相当漂亮, 但她记忆力差, 思维较为缓慢。像这类学生, 班主任老师切不可一味地指责“你怎么这么笨”、“你有没有脑子”, 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要知道, 一年级学生犹如学走路的儿童, 不能认为跌了一跤, 就学不会走路了, 他们的可塑性很大。因而班主任老师要关怀和爱抚他们, 亲切地和他们交谈, 用慈祥的目光注视他们, 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方法, 并且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要给他们以“优先”的照顾。相信只要班主任老师持之以恒, 充满爱心、诚心、信心和耐心, 这些学生一定会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不断进步、成长。

六、耐心细致, 妥善处理

一年级学生, 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水平较低, 表现出稳定性差、独立性差, 往往依赖于老师的评价和意见。因此, 他们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向班主任报告。我把学生的报告分为三类: ( 1) 琐碎的小事; ( 2) 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事; ( 3) 学生处理不了的大事。班主任每天既要教好自己的课, 又要负责好一日常规, 忙得不亦乐乎。那么, 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小报告呢? 我的做法是: 对于琐碎的小事, 如: 肢体碰触、课桌没有排齐、地上有纸屑等, 可让班干部和其他学生去解决; 对于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事, 诸如: 打架、骂人、吃零食、不按时完成作业等, 要耐心教育, 必要时加以批评, 以正校规; 对于第三类事, 如: 课桌椅坏了, 学生突发性生病等, 就一定要抓紧时间及时处理。总之, 班主任老师一定要耐心细致, 认真负责地处理好学生的“小报告”, 不能听之任之, 敷衍了事地说一声: “我知道了。”

小学一年级新生常规教育 篇5

为了使新生尽快适应新的教育环境,进入学生角色,有必要帮助他们认识集体、认识学校,初步树立集体观念和纪律观念,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教育学生按以下要求去做。

一、课堂教学常规教育。

1、学生每天必须按时到校,早晨到校后应在教师里读书,并按时认真上好晨读和自习课。不随便下位,不转脸谈笑、玩耍,不影响他人学习。班干部要认真大胆地负责好本班的纪律,有事向老师汇报。

2、下课后,及时去厕所。预备铃响后,学生应立即进入教室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并将本节课所需的学习用品整齐地放在课桌左前方,静候老师上课。值日生在课前擦好黑板,保持讲台整洁。

3、上课铃响后,老师进入教室宣布上课,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迅速站好,师生互相问好,班长喊坐下。若上课后迟到进教室时,必须在教室门口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再进入教室就座,并保持动作较快,不慌张。

4、上课要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问题应先举手,老师指定到的同学起立站好,回答要声音响亮,语句流利;发言完毕,经老师允许后再坐下。上课时不能随便借、拿别人的东西,不准扭头交谈。在室内,冬天不带大围巾、手套,夏天不使用扇子。上体育课要穿运动服、运动鞋。到音乐、体育等专科教师上课时,应提前到达活动教室或操场,按指定位置就坐或排队。

5、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读书时应挺直身体坐、立好,看准字再读,不拖长腔,不丢字、添字;写字时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手握笔离笔尖一寸,胸离课桌一拳),不歪头、不斜身子,不趴在桌子上写字。

6、下课后,老师宣布“下课”,班长喊“起立”,全班同学迅速立正站好,老师问礼“同学们再见”,学生回礼“老师再见”,待老师走出教室再离开座位活动。

二、课余活动常规教育。

7、平时见到老师或同学应主动问好。进校门时不纠缠家长,自己进校园,并及时进入自己的教室。

8、课下不在教室、楼道内猛跑猛跳、踢球、玩沙包,要到教学楼外做一些有益的活动。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乱摸电器开关,不玩弹弓、扎刀、玩具子弹枪等东西,上下楼不拥挤,注意安全。

9、爱护花草树木、宣传栏、黑板报等校园设施,不践踏草坪,不乱摘乱折花木,见到地面有杂物应主动清理。

10、认真做好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严肃认真地参加升旗仪式,升国旗时少先队员行队礼,其它同学行注目礼,尽快学会唱国歌。按时认真参加班级、年级或学校组织、安排的学习、集会及教育活动。开大会时应遵守纪律,听从指挥,认真听讲。

11、未经允许,不乱拿别人的学习用品,不乱摸收录机、投影仪、教竿等教学用具。

12、科学安排时间,放学后按时站队回家,离开教室时自觉关好门窗玻璃,回家路上自觉听从路队长及旗手的指挥,不在马路上玩耍、打闹。

三、生活、礼仪常规教育。

13、学生每天起床后应自己穿衣服、鞋袜,自己收拾好床铺和学习用品,并自己刷牙、洗脸、吃餐。穿着整洁、朴素、大方,不和别人比吃穿。

14、待人应该热情大方,会使用“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进入他人房间应先敲门,经允许后再进入;团结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脏话、粗话。

15、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不任性,外出、回家要和家长打招呼,做人诚实,不说脏话,有错能改。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的衣物、用品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刷餐具等简单的家务劳动。

16、讲究卫生,勤洗澡、剪指甲,早晚刷牙、漱口,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吐痰、大小便,不在墙上乱涂乱画,果皮、纸屑、饮料盒等要扔进果皮箱。自觉认真地做值日,认真打扫教室、走廊和包洁区的卫生,要将垃圾倒入垃圾袋,并在课间经常检查,随时清理。

四、社会公德常规教育。

17、爱护花草、树木、庄稼、桌凳、宣传栏,门窗玻璃等公共财物,爱惜学习用品,不浪费粮食,不买小摊贩的零食带入学校吃。不挑吃穿、不乱花钱。

18、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和校园内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不在建筑工地、公路上、铁道上、深水井旁等危险处玩耍,不攀墙、爬门、上树,不玩火,不乱接触电器开关,电线等,处处注意安全。

19、不乱翻、乱拿别人的东西,借东西要还,损坏别人的东西要赔,拾到东西要交给失主或老师。

一年级新生入学前识字调查 篇6

学生识字始终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家长、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从一年级语文教学来说,老师在开学后总是把所有学生当成一张“白纸”,从“一、二、三”开始教。这样做符合实际情况吗?是高效的吗?究竟什么该教,什么不用教?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的调查。

为了了解一年级新生入学前识字量,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识字教学工作,开展了此次“红山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前识字情况调查”。

二、调查方式

此次的调查对象为本校2010届一年级全体新生,共108人。调查时间为开学后的第二周(此时学生还未开始小学阶段识字学习)。调查内容采用国家语委会颁布的2500常用字和1000次常用字字表。

调查方式采用了请家长协助的方式。调查检测前,为了避免家长因为功利心理,造成数据失实,我们给每位家长发了《告家长书》,详细解释调查目的,并向家长承诺,调查数据不作为学生成绩,不排名次,不在班级公布,希望家长配合,保证数据真实有效。测试利用休息日,请家长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认识字检测,家长依次指出检测表上汉字,孩子读出所知汉字的读音,读对即被确定为认识该汉字。考虑到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字表的字数多的情况,可分时分段进行,最后统计出该生的识字总量。

三、数据统计

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新生共计108人,无一人不识字。入学前识字总量为67716个,人均识字627个。其中,识字量最大的为3000个字,识字量最少的为7个字。识字量具体分布如下表:

统计分析:入学前识字量在1~500字的有57名学生,占总人数53%;识字量在501~1000字的有24名学生,占总人数22%;识字量在1001~1500字的有12名学生,占总人数11%;识字量在1501~2000字的有7名学生,占总人数的6%;识字量在2001~2500字的有7名学生,占总人数的6%;识字量在2501~3000字的有1名学生,占总人数的1%,

四、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一年级新生入学前已经百分之百识字,但在识字量上有较大的差异。在我们这样城郊结合部的学校,这种情况的出现很自然。为了进一步具体地了解学前儿童识字的方法、途径,我们又开展了一次跟踪调查。我们分别采用个案追踪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识字量在20个以下和1500个以上的孩子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一)孩子识字量在20个以下,识字量较少主要有两个因素:

1没有条件识字:有些孩子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以识字7个的孩子为例,他父母早年离异,他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又生了重病,卧床不起,孩子由不识字的奶奶照顾,虽然孩子的智力完全正常,但家长完全不具备引导孩子识字的条件。

2识字意识淡薄:一个家长这样说:“我一直以为,教孩子认字识字完全是小学的事情,是老师的事情,从来没有想过要让孩子识字。”调查发现孩子识字量少有不少是因为家长有能力引导孩子识字,但完全没有帮助孩子识字的意识,认为认字识字是学校老师该做的事情,家长根本不需要引导孩子识字。

(二)孩子识字量在1500个以上,主要是因为家长都很重视识字,并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部分家长采用的识字方法主要有:

1生活识字:接受调查的每个家长都提到了这种方法。“生活识字”是外出游玩、超市购物时,借助路牌、广告牌、超市商品、包装袋等帮助孩子识字。

2阅读识字:家长购买一些儿童读物,每天读给孩子听,在反复朗读的同时帮助孩子识字,等到孩子有了一定的识字量,就由孩子读给家长听。有的父母特别重视孩子的早期阅读,一位爸爸已经开始跟一年级的儿子一起读《庄子》了。

3字卡识字:借助识字卡片帮助孩子识字。

4电视识字:收看电视节目时借助字幕引导孩子识字,同时鼓励孩子收看教育频道的识字节目,边看边学。

5字典识字:部分家长已经教会孩子查字典,引导孩子用查字典的方式识字。

6上课识字:给孩子报名参加一些识字培训班。

这次测试的结果也让部分家长大吃一惊。有一名新生的家长是双职工,经常加班,根本没有时间教孩子识字,通过这次调查,父母意外发现孩子已经认识近500个汉字,一问才知道,就是因为孩子经常和奶奶看戏曲节目,通过字幕识字的。

这些识字方法,我们认为对于学龄前儿童都是有效的,是家长在实际生活中顺其自然地进行的。只要不是过分苛求孩子,应该说也都是科学的。

五、初步做法

对于此次调查结果,我们进行了反思。看到学生已有识字量差距这么大,有的教师顿时觉得无所适从,这下课堂教学到底该怎么办?其实,学生在学前识字是一件好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这部分资源,提高一年级语文课堂的效率。

新生识字率悬殊给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进行了一定的思考与实践。

1针对家庭困难没有识字条件的学生,我们发扬“刻苦奉献、团结实干”的红山精神,每天放学后低年级组老师轮流辅导这部分孩子识字,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提高他们的识字水平,帮助他们缩小与其他同学在识字量方面的差距。

2针对家长识字意识淡薄的问题,我们及时与这部分家长一对一沟通,帮助家长明确识字的重要性。家长会上,我们邀请识字量大的孩子家长作经验介绍,向其他家长介绍好的识字方法。

3对于识字量大的这部分学生,发挥好他们的带头作用,将他们合理地安排到各学习小组中,合作学习时让他们作为小老师,帮助其他孩子更好地识字,也激发他们自身的识字兴趣。

4最关键的是,在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前测”,学习新课前先用几分钟调查一下学生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对于大家已经认识的生字,教学中不多赘述;有一部分孩子已经认识的生字,教学中请会的孩子来教;大家都不会的生字,才是老师课堂教学要“多费口舌”的重点。

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 篇7

美丽的九月, 孕育着新的希望。每年的九月, 都是一个让人心动的季节。当热烈的阳光洒满校园的时候, 一批满脸稚气的一年级新生像一群群小天使飞进了校园, 给沉寂已久的校园注入了无限生机。跨入一年级, 是每一个孩子人生的新起点, 满载着小朋友们美好的憧憬, 满载着家长们浓浓的期待。近七百位一年级新生的到来, 又一次使我们心头洋溢着激动与兴奋。我们德育处紧抓契机, 隆重举行“点亮梦想放飞希望”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

内校园鲜花绽放, 彩旗飘飘。入学仪式在催人奋进的钟声中拉开了序幕。悠扬的入学钟声让一张张小脸顿时严肃起来, 甚至带着一点虔诚。

随着欢快的音乐, 大屏幕开启。两个“中华勤学小故事”——《王羲之练字》《凿壁偷光》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富有童趣的故事使小朋友看得津津有味。观看小故事之后, 小朋友们开始了梦想之旅。每一个班的新生代表上台表达心愿, 诉说梦想, 并跟着老师庄严宣誓。稚嫩的童声中表达着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接着, 在欢腾的音乐中, 高年级学生为小朋友们送上了学校精心制作的入学纪念卡, 也把学校、老师、学哥学姐的祝福一起送到了小朋友手中。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来到了, 学校校长给小学子们送上了富有创意的寄语和祝福。首先, 校长给小朋友们布置了“三个十”的作业。校长拿出红黄蓝三色气球, 微笑着带着祝福逐一放飞:“红色送给学校, 祝愿百年城中, 灿若朝霞;黄色送给家长, 感谢家长的辛勤付出;蓝色送给孩子, 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最后, 校长热情洋溢地高呼“快乐起航”, 孩子们随着音乐欢笑着欢腾着一起放飞了手中的气球。七彩的气球, 带着孩子们的梦想冉冉飞向高空, 瞬间, 校园的上空成了五彩的苍穹, 宛如仙境。孩子们笑啊, 跳啊, 欢呼声成了最美的旋律, 响彻菁菁校园……

【仪式的美丽】

每每回忆起这个新生入学仪式, 我的心总是暖暖的。仪式, 往往给人的感觉是冷冰冰的, 程序化的。入学仪式代表着小朋友正式成为一名小学生, 在他们的生命中具有极其特殊的意义。这一次新生入学仪式, 倾注了我们的智慧和心血, 承载着学校的祝福和文化, 为一年级小朋友顺利开启学习之旅注入了力量。相信, 这样的仪式将成为所有一年级新生一生中最美的记忆。

一、环境给力

温馨的仪式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环境的布置不仅能渲染气氛, 还能催生情感, 温暖心灵。我们的内校园绿树茂密, 鲜花朵朵, 每一条通向主席台的通道都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大红标语“走进城中点亮梦想放飞希望”挂在主席台正前方。小朋友们身穿白衣黑裤, 每一个班级排列为一个方阵。他们的左右站立着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 有的举着鲜艳的队旗, 有的手托红领巾, 有的拉着七彩气球。整个内校园温馨而美丽。

置身于仪式现场, 以红色为主的色调洋溢着喜庆, 让人心生暖意。队旗翩翩, 气球飘舞, 欢乐的歌声萦绕着会场。每一个小朋友都睁大了好奇的双眼, 脸上浮现出快乐的笑容。在这样的环境中, 他们的心里该是多么的激动和喜悦啊!在这样的气氛中开启小学生涯的第一步, 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二、勤学启蒙

启蒙教育, 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从幼儿园进入小学, 意味着小朋友们将适应一种新的学习生活, 正规的课堂学习将要替代以往的游戏。对小朋友来说, 这是一个挑战。怎样进行一次有效的学习启蒙呢?我们左挑右选, 最终选择了“中华勤学小故事”。故事活泼有趣, 符合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年龄;故事富有启迪意义, 相信古人圣贤的勤学故事能开启童心, 中华文化的光辉将照耀着他们成长。

跨入小学, 成为一名小学生, 意味着要学会学习、喜爱学习、刻苦学习, 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我们借助寓教于乐的小故事, 告诉孩子们学习应勤奋刻苦, 学习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诠释了我校“勤”的校训。我们将一颗热爱学习的种子播撒到小朋友心中, 期待它们早日生根发芽, 结出累累硕果。

三、启迪童心

任何一个仪式都会有领导讲话, 提出要求或希望。给一年级小朋友讲什么, 怎么讲, 学校校长充分展现了他的个人魅力和教育艺术。首先, 他给小朋友布置了一份作业, 也许, 小朋友会从此对作业多一份喜爱, 对“作业”二字有了独特理解。“在十天内找到给自己送入学纪念卡的大哥哥大姐姐。”——给自己送入学纪念卡的大哥哥大姐姐, 那是对自己有帮助的人。这告诉孩子们, 对自己有帮助的人, 我们不能忘记。“跟大哥哥大姐姐讲十分钟的话。”——这十分钟讲什么?这是需要小朋友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的。这份作业锻炼的是小朋友的表达能力, 即怎样把自己的想法有条有理地说出来, 怎样把自己的想法讲清楚, 这对小学生以后与人交往有着重要的帮助。这份作业还悄无声息地告诉小朋友, 人要学会感恩, 对于自己有帮助的人, 应该学会感谢。“用十个月的时间争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生。”——这既是一个任务, 也是一份期待。一年级是小学起步阶段, 十个月, 用一年的时间争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这里有耐心的等待, 有温情的呼唤, 有美好的祝愿……

也许, 这是一般仪式上最独特的领导讲话;也许, 这是小朋友一生中最特殊、最有趣、最难忘的作业。“三个十”, 寄托了学校美好的期望与祝福, 教给孩子一种独立自主的能力, 为一年级新生前进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这一瞬间, 成为了最有含金量的瞬间、最值得回味的瞬间。

四、激励成长

仪式的意义在于给人力量。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 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唤醒童心, 启迪成长, 让小朋友们获得积极前进的精神动力。我们借助放飞的气球, 让我们和孩子们的美好愿望共同飞翔。校长手持红黄蓝三个气球, 带着祝福逐一放飞:“红色送给我们学校, 祝愿百年城中, 灿若朝霞;黄色送给你们的家长, 感谢家长的辛勤付出;蓝色送给孩子们, 希望你们健康成长”。多么美丽的举动, 多么深情的祝福, 相信这一画面将成为孩子们记忆中的永恒。他们昂首凝望着气球缓缓飘飞, 他们的心儿也在慢慢起飞。

最后, 在校长热情洋溢的“快乐起航”的呼唤中, 小朋友们齐声高呼“耶”, 放飞了手中的气球, 挥舞着入学纪念卡, 一串串银铃般的笑声如天籁回荡在校园上空。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在一片欢腾中画上圆满的句号。

仪式, 作为一种文化或者说文化象征, 其作用无可替代。它可以使学生经历的看似普通的事件被赋予一种特别的意义。看似并不一定轰轰烈烈, 但却能触及学生心灵, 对学生的心灵起着深刻、持久、潜移默化的感染效应。它透射出学校管理者的智慧和气度, 对学校办学思想的诠释, 对学生成长的呵护与期待。这次, 我们充分挖掘了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的价值, 让师生经历共同的情感体验, 使入学仪式成为所有一年级学生人生中不普通的经历, 激发了他们对学校的喜爱和依恋, 成为了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

如何教会一年级新生跳短绳 篇8

一、立足课堂教学, 递进分层

(一) 新授调查, 了解学生跳短绳的基础

由于有些新生在幼儿园时已经学会跳短绳, 因此, 第一节课重点放在不会跳短绳的学生身上, 采用集体跟随教师一步一步学习跳短绳的方法:

1. 原地不动, 进行摇绳练习, 两手由后向前和由前向后摇绳。

2. 单手握绳两端, 另一手徒手, 做边摇绳边并脚跳的练习。

3. 尝试两手握绳, 做由后向前摇绳, 并跳过去的练习。

4. 连续并脚跳短绳练习。

注意:已经学会跳短绳的学生也做以上练习, 这样可以让他们熟悉学跳绳的具体步骤, 为他们成为教师的小助手, 帮助不会跳的学生做好铺垫。

(二) 第一次筛选分层, 分出不会跳短绳的学生重点突破

经过一个课时的教学, 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跳短绳的分步教学方法。在接下来的教学中, 通过观察, 把学生分成会跳 (能够连续连跳两次以上) 与不会跳两大阵营。对会跳短绳的学生采取定挑战目标的策略, 如规定跳绳次数, 让他们挑战自我练习;再如自由组合两两对抗, 比谁跳短绳次数多。对于依然不会跳短绳的学生, 教师个别指导, 帮助其解决不能跳绳的问题, 提高学生练习的自信心。

(三) 动态递进分层, 根据学生的基础制订多个学习目标

如图所示, 在第一次筛选分层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层, 即在会跳短绳的学生中再次分层, 分为能跳2次~5次、能跳6次~10次和能跳10次以上三个阵营。学生在各自阵营内自由组合, 互相测试, 挑战下一个阵营的跳绳次数, 如果连续两次挑战成功就可以晋级;相反, 挑战失败继续留在原来阵营内。各个阵营间实行升降级制, 可以反复测试。能跳10次以上的学生获得教师小助手的称号, 可以帮助不会跳短绳的学生。

二、课外重点辅导, 逐个击破

一些不会跳短绳的学生, 往往在多次学跳失败的情形下表现出畏难情绪, 甚至逃避。因此, 教师应多鼓励他们, 培养他们顽强拼搏、持之以恒的精神。在课间, 主动关心他们, 把他们集中起来辅导, 反复讲解示范。组织不会跳短绳阵营中的学生互相比赛, 看谁最先学会, 利用身边同伴成功的例子现身说法。另外, 最好及时和家长联系, 反馈学生学跳短绳的情况, 让家长在家继续帮助、鼓励、督促学生练习。

三、结合学校的跳绳比赛, 调动学生学跳短绳的热情

小学一年级新生 篇9

一、使用儿童化的语言

数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无味, 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 不容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中, 我非常注意采用具体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为了让学生记住数字1~9的字形, 我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铅笔细又长, 2像小鸭水上漂,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小旗随风飘, 5像秤钩来买菜, 6像豆芽咧嘴笑, 7像镰刀割青草, 8像麻花拧一遭, 9像勺子能吃饭。”把抽象的数概念和数字形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这样符合了他们的年龄特征,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也易被学生理解接受, 并且能使课堂的气氛显得非常轻松、愉快。

二、丰富教学用具

针对一年级新生注意力相对不集中, 容易做小动作这一特点,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 如运用直观的实物、模型、图片、幻灯、录像、电脑等来引起学生注意, 从而激发其兴趣, 使学生在看了还想再看、做过还想再做的教学活动中接受新知、巩固新知, 并乐于探究数学奥秘, 主动去体验数学的无穷乐趣, 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如:教学《0的认识》时, 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一位新朋友, “我的名字叫做0, 别看我个子小, 我的能耐可不小。我神通广大, 无处不在, 小朋友们, 请你找一找、想一想, 你在哪儿见到过我?”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学生愿意并且能主动学习新知识。

三、数学知识生活化

数学离不开生活, 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运用到教学中, 往往会收到可喜的效果。

如: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 我不是孤立地出示一个个钟面, 而是借助配有钟面的学生生活情境图, 从而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趣味盎然, 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观念。比如:8时同学们举行升旗仪式, 11时同学们放学回家。

小学生往往对身边的人与事比较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 我在教学《认识钟表》时充分利用了神舟六号飞船于10月12日9时整发射升空这一鲜活的素材, 让学生再次欣赏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 使学生充分感知发射前、发射时、发射后的先后顺序, 体会9时少一点和9时多一点, 都接近9时, 让学生明白, 只要接近整时的都可以估计成大约几时,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 而且成功地化解了本课的难点,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和活动,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

在练习的设计上, 我讲究形式多样, 可以进行听音练习、对口令、看谁爬得高、开火车等生动活泼的形式。

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 教学完各数的读、写、组成和大小比较后我进行了两种形式的猜数游戏: (1) 根据数的读写和组成等情况进行猜数。如:有一个数, 比13大比15小, 它是几?十位上是2, 个位上是0, 这个数是多少呢?1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几呢?……这种游戏可以使学生在猜数的同时, 巩固数的读、写、组成和数的大小。 (2) 根据提示猜数。如:老师想了个数, 你猜猜是多少?在学生猜数的同时, 提示“大了”还是“小了”。这种形式的猜数, 可以使学生在体会数的大小的同时, 学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其中包含朴素的用“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

一年级新生广播体操的教学策略 篇10

(一) 学习队列队形, 促进体育课堂常规的养成

笔者认为,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讲, 学习队列队形的过程, 是体育常规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是因为, 调皮也是儿童的天性, 如果在队列队形课堂中对学生放任自流, 会对以后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因此, 在队列队形教学中, 教师应从严处理, 有效落实课堂常规要求, 这将有效促进以后的广播体操教学的有序进行并提高教学质量。

(二) 学习口令, 为广播体操的教学做学前准备

由于一年级学生年龄小, 理解能力差, 表现为动作和口令往往不合拍。对此, 笔者曾做过一个实验, 即在教学第一节——伸展运动时, 经过30分钟的学习后, 用10分钟时间对班内的28名男生进行抽测。结果显示, 只有2个学生能够顺利完成;5个学生会有间歇性的停顿, 但能够完整做下来;4个学生忘记了动作;有17个学生遇到了同一个问题——知道动作但不知道哪个节拍该做哪个动作。由此可知, 在做操时, 很多学生只是跟着做, 学习效果也不能得到保证。因此, 口令教学和让口令与做操同步进行势在必行。

1. 利用眼保健操, 熟悉口令的喊法

每天利用5分钟的眼保健操练习时间, 让学生一边做眼保健操一边跟着广播喊口令。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熟悉喊口令的节奏, 还能节约口令教学的时间, 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掌握口令的喊法和节奏。

2. 利用游戏, 明确口令的指向性

只有明确了口令的指向性, 才能确保口令和动作合拍, 实现动作的整齐度。在练习中, 为了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指向练习。首先, 练习1拍1动的指向练习。由于一年级学生的记忆力较差, 该活动安排在室内比较合适。如, 教师可先在黑板上写“1→下蹲, 2→双手叉腰, 3→双手前平举, 4→双手上举, 5→双手侧平举, 6→弯腰手触地, 7→点头, 8→立正”, 并告诉学生每个数字表示的动作。当每个数字都明确后, 即可进行报数游戏;教师随意报一个数字, 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 比比谁的反应快。除了这些体操动作, 还可以用不同的动物表示不同的数字, 再进行游戏。在这类游戏中, 学生会逐渐明白如何让动作和口令合拍。掌握了1拍1动的指向练习后, 即可开始2拍1动的指向练习 (游戏方法同上) 。通过上述两个练习, 即可逐渐落实口令的指向性, 进而有效地促进广播体操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 学习简单体操动作, 为广播体操教学奠定基础

学习适合广播体操教学的简单的体操动作, 能帮助学生在学习广播体操时更快地理解动作的轨迹, 提前进入学习记忆状态, 并掌握动作要领。如, 学习了两臂胸前立屈、两臂前举、两臂胸前平屈后振、弓步等体操动作, 再学习《七彩阳光》第二节扩胸运动就会比较简单, 只需要教师讲明第一个8拍和第二个8拍的前2拍是1拍1动, 其余的都是2拍1动, 以及用体操术语表述动作过程, 就可以让学生明白这节操该怎么做, 而不需要教师反复讲解和示范。

笔者认为, 适合广播体操教学的简单体操动作包括立正、原地踏步、双手侧下举、双手侧平举、双手侧上举、两臂上举、两臂前举、两臂胸前立屈、两臂胸前平屈后振、双手体前交叉、体侧屈、点头、头向左 (右) 转、屈膝、下蹲双手放膝盖、弯腰、双脚开立、弓步、踢腿等。

二、综合分析, 有效落实广播体操的教学策略

(一) 口令与动作同步记忆教学

以往的广播体操教学都是教师讲解、示范, 学生模仿练习, 但效果往往不佳。对此, 笔者建议采用口令与动作同步记忆的教学方法, 具体地讲, 可以分三步进行。

1. 口令和动作结合讲解

如, 在教学第一节伸展运动时, 应明确本节操都是2拍1动, 1、2两拍是左脚向前一步成前点地, 两手前平举;3、4两拍是还原成直立;5、6两拍是两腿屈, 左手侧平举, 右手经体侧至上举, 头左转90°;7、8两拍还原成直立。通过这样的讲解, 能让学生明确什么口令该做什么动作。

2. 分拍练习, 强化动作和口令记忆

在这一环节中, 要求学生在做操的同时把口令也喊出来。如, 在教学伸展运动第一个8拍时, 教师一边喊“1-2”一边做动作, 学生也边喊“1-2”边做动作, 以此类推, 反复练习。分拍练习比较适合2拍1动动作的教学, 如第三节体侧运动的第一个8拍和第二个8拍, 由于动作是1拍1动, 运用起来不是很理想, 所以应采用连拍组合练习。

3. 连拍组合完整练习

经过分拍强化练习后, 突然采用正常的口令, 学生一时间可能会反应不过来, 所以应先放慢口令节奏进行连拍练习。在练习时, 要求每位学生边喊口令边做操。经过几次放慢速度的练习后, 再进入正常速度练习。

(二) 口令合并, 帮助学生理解

在广播操教学中, 同一节拍中会出现1拍1动和2拍1动甚至4拍1动的组合, 这很容易让学生变得思维混淆。对此, 笔者采用口令合并法, 改变口令和动作的对应情况, 使整节操呈现同一个节奏, 方便学生记忆。如, 在教学第二节扩胸运动时, 1、2两拍的动作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喊口令“1-2时”, 先两腿屈, 同时两臂胸前立屈, 握拳 (拳心相对) ;接着直立, 同时两手前平举, 握拳。明确了1、2两拍是连贯动作后, 整节操的口令就呈现为“1-2、3-4、5-6、7-8”。在这样一个2拍1动的节奏下进行学习, 学生就不会抢拍或拖拍了, 也方便了学生的记忆, 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三) 自练与互练相结合, 提高记忆能力

1. 自练

自练是学生自己边喊口令边做广播体操的过程, 通常学生在学会并完成多次完整练习后开始运用自练。在自练时, 如果学生忘记动作和节拍时, 可以及时询问教师, 以确保自练动作的准确性。学生通过多次自练, 无形中会加强对动作的记忆, 对教学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 互练

互练是学生通过“2人一组、一人看一人做”的形式进行, 是有效纠错的方法。一般地讲, 互练运用于自练之后, 且通过2人一组的互练, 可以及时发现错误。

(四) 利用形象语言帮助理解, 促进教学

如何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常规训练 篇11

关键词:常规 始学 集体性 循序渐进 习惯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c)-0088-01

如何对新入学的小学生进行常规训练了?以下是本人这几年来积累的几点做法。

1 抓好始学教育,初步了解常规

刚跨入小学门槛的新生,心理特点还保留学龄前期的特征,因此,新学期的第一周,抓好始学教育是很重要的,它可以为一年级的新生开始过学校生活打好基础。教师应充分利用新生入学的时间,抓好始学教育,让学生大概了解一些学校常规,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融入到小学学习和生活。

首先,应带领新生认识和熟悉学校的环境,认识本班的任课教师以及行政领导,并请学校的领导向新生发表热情而简短的讲话,祝贺他们入学,使他们产生热爱学校的心理。接着老师要向学生讲述学校的一些最基本的规章制度和学习的具体要求,并鼓励他们要爱学习、爱劳动、有礼貌、讲卫生、守纪律,激发起孩子们做一个好学生的良好愿望。在此,教师的鼓励与正面教育非常重要,一个简单的表扬会给他们很多的理想。

其次,老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这是他们常规意识产生的重要途径。可以带领学生参观高年级的晨会、做早操和眼保健操;听到铃声怎么样迅速进入教室;课后怎么样休息和活动;放学怎样离校等集体性的活动。老师要告诉学生:每个班就是一个集体,全校各个班又组成了学校这个大集体。每个学生从进入学校起就是集体的一个成员,也是这个集体的小主人,要为集体服务。从小就让他们接受集体教育会对他们以后的社会生活有很大的帮助的。

最后,在正式上课前,还应该带领学生参观优秀班级上课的全过程,使学生懂得课堂活动的规则;还可参观高年级同学有趣的课外活动,用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激发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兴趣,使之尽快适应学生这一角色。

2 循序渐进,严格训练

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他们首先遇到的困惑就是怎样掌握各式各样的规则,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但严格的训练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更不能用繁琐的清规戒律去束缚孩子的手脚,压抑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1)化难为易,循序渐进。开学初,教师有意识地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把学生应该掌握的规则分解成若干个训练点,一个月一个月的重点,落实到位,分步进行训练。

(2)规则具体化,形式多样化。对一年级新生进行常规训练时,我觉得提出的“规范”要求一定要具体,使学生学得会,做得到、记得牢,切忌抽象、笼统,把各种规则形象化,趣味化。儿歌浅显、易懂、活泼、好记,深受新生的欢迎,如将教育的内容编成儿歌教给他们唱,可以使新生受到情绪上的鼓舞,思想上的熏陶。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生活中感受到学习的进步。

新生入学后,虽然对小学的各项常规有了大概的了解,但是由于自制力较差,时常会出现违背规则的事情。因此,教师要对症下药,斟情处理。例如:小学阶段每一节课有40min,这些新生时间长了就坐不住,明知上课应专心听讲,可就是管不住自己,有时会不知不觉动起来;有时上课会馋瘾突发,偷偷喝几口果奶。面对这些现象,我一方面要改变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采用讲故事、树榜样的形式,激励学生模仿榜样。学生的纪律观念,是非观念在榜样的感召下逐步建立和增强。

(3)学校协调,建立“统一战线”。现代家庭有95%是独生子女家庭。家庭成员的过分溺爱,使孩子不知道关心别人,却习惯于别人为自己服务。但孩子入学后,他就有责任为大家服务,并且应做到这一点,如做值日,大扫除等。开始好多家长不放心,都说自己的孩子从没碰过扫把,让他怎么干活。后来轮到孩子做值日干脆家长代劳,特别是爷爷、奶奶,更是百般宠爱,孩子上学,放学连书包都不让背,使得学校工作难以落实。面对这种现象,教师采用家长会、书信、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取得联系,定期调查学生在家的表现,让家长明白学生的教学思路,了解学校学习和课间生活情况。使家长与学校步调一致地帮助孩子当好小学生,使之尽快适应学校这一大集体。

(4)定期评比,形成习惯。学生每天都佩戴校徽上学,可就此采用星级评定制度,在校徽上贴小红星。两周一评,对日常行好的学生加星,做得不够的减星。并明确告诉学生:学期结束时,评“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就要看校徽上的小红星,得多的优先考虑。这样一来,学生在平时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用校规校纪严格要求自己。

教一年级新生原地转法之我见 篇12

对于小学一年级新生来讲, 原地转法是一个教学难点。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示范, 一遍一遍地纠错改正, 学生的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部分学生分辨不清方位;部分学生重心不稳;部分学生方位对了, 却在转完后重重地在原地踏上一脚;部分学生甚至直接跳转过来。对此, 通过调查研究, 笔者发现, 影响一年级新生学习原地转法的主要因素大致有三个方面:第一, 学生的方向、方位、空间感觉不准确、不完善, 分辨不清左右, 且部分学生转动的角度也不准确;第二, 新生入学的年龄为6周岁, 活泼好动, 注意力不易集中, 传统的讲解、示范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模仿水平也不尽相同, 准确理解教师的意图有一定的困难;第三, 学生的下肢肌肉与关节发育不完善, 平衡能力较弱, 在脚尖与脚跟的协调用力方面有所欠缺, 有待加强和完善。为使一年级新生尽快掌握原地转法, 首先要改变传统的讲解、示范的教学方法, 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学习原地转法过程中易犯的错误, 即方位概念不清和双脚的脚尖与脚跟不能协调用力两大难点。

一、方位的认识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小学语文课本 (冀教版) 课后练习中有关方向的知识展开, 第一, 在操场上确定东方 (早晨起来面向太阳的方向) , 把东方作为起始位置, 向左转即把身体转为面向北方, 把北方与左边联系起来, 以解决向左转时方位不正确和左转角度不是90°的错误认知。当学生基本熟悉和掌握了向左转时, 再把向右转与由起始位置转向南方这一认知联系起来;接着是向后转, 即要经过南方转为面向西方, 将语文课本上的相关知识与方位的正确认知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生产生正确的方位感。第二, 引导学生使用各种方法辨别左右。如, 两臂伸出, 写字的手的一方为右方, 另一方为左方;或利用在左手或右手上画手表、贴贴画等方法帮助学生区分左右;或利用游戏“快快乐乐认左右”进行区分, 即教师抬起左手或右手, 摸左耳朵或右耳朵, 闭上左眼睛或右眼睛等, 同时要求学生喊出教师所指的正确方位;学生根据教师的指示指出或转向正确的方位, 强化学生的方位感。第三, 在运用练习口令时, 要加长预令间隔, 如, 向左——转, 给学生, 尤其是反应较慢者的预判留下充裕的思考时间, 同时还可以利用手势指出正确的方位,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与注意力。

二、辅助练习

通过认真分析原地转法这一教材的动作要领和特点, 确定其难点, 即双脚脚尖、脚跟的协调用力的问题, 并最终解决该问题, 身体转动时的平衡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具体练习方法:第一, 提踵练习, 即脚跟离地, 用脚尖支撑身体平衡, 控制5秒钟~10秒钟;第二, 脚尖走、脚跟走;第三, 脚尖分开与肩同宽, 脚后跟抬起, 半蹲, 用脚尖在原地做快速踏步练习;第四, 抬左脚尖 (右脚尖) 、右脚跟 (左脚跟) 的练习;第五, 跳起转圈练习, 即原地跳起后在空中向左或向右转体, 转体一周以上为合格, 落地时要注意安全;第六, 转体练习, 即先练单脚转体, 以脚尖或脚跟为轴, 向左或向右转体。

在上述练习的基础上, 以脚尖与脚跟协同为轴向左或向右转体。当向左转时, 左脚脚跟不离地, 右脚脚尖不离地 (向右转时动作相反) ;转的角度以转至不能再转动时为准, 然后慢慢还原;在转动时, 以双脚的脚尖与脚跟协同为轴, 协调用力, 保持平衡。

三、教学体会

以上教学策略改变了传统的讲解、示范的传授式的教学方法, 在正确分析教材的基础上, 设计了与原地转法动作相似的几个“专门练习”, 并辅之以对学生进行准确方位感的认知练习, 把以前倍感枯燥的教材, 分解为几个有趣的活动, 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

一般地讲, 新生一学期都未必掌握的原地转法, 在实施上述教学策略后, 85%以上的学生在2周~3周 (8个课时左右) 即可基本掌握该内容。教学效果获得较大提高的原因就在于抓住了教学的关键环节, 解决了学生平衡能力及双脚脚尖、脚跟协同转动这一难点。

博主:xhan72

上一篇:仔猪水肿病的防制下一篇:弊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