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端分析

2024-05-25

弊端分析(精选12篇)

弊端分析 篇1

现实生活中, 普通人所订立的合同总数中, 由格式条款构成的格式合同的数量占到九成以上, 如车票、船票、存款单、保险单、提单等。格式条款应用如此广泛完全取决于它有无法比拟的经济优势, 如: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明显提高交易效率等。然而, “正所谓利之所在, 亦弊之所在, 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 利弊兼生, 优劣共存。”[1]格式条款有其利, 也必有其弊, 毕竟它是条款提供方单方意志的体现, 背离契约自由, 也往往违反实质公平, 从而侵害到条款相对方的利益。在此, 笔者将对其背离契约自由和违反实质公平的固有弊端进行分析。

一、背离契约自由

“契约自由是指市场交易双方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 自由地订立交易契约。”[2]它是市场经济的基本交易规则, 也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民法意义上, “契约自由主要表现为缔约自由、缔约对象的选择自由、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契约变更与解除自由和契约方式的决定自由。”[3]格式条款的出现, 背离契约自由原则,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缔约自由受限制

缔约自由是指缔约双方当事人有权决定是否与对方缔约。这是契约自由的基础。而格式条款一般是具有经济、政治强势或者垄断地位的一方制定, 而条款提供方所控制的产业往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垄断性行业或者公用事业性行业, 如邮电、通讯、银行、电力、供水、供气、供暖、医院、交通等行业。“在我国, 对于以上特定行业的条款提供方, 法律规定该主体负有强制缔约的义务, 即此方合同当事人在条款相对方提出要约的时候, 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拒绝承诺。”[4]同时, 理论上, 相对人起码有“要么同意, 要么拒绝”的自由选择权, 但实际上, 条款相对方尤其是普通个体消费者是不得不消费这些生活必需品或公共服务, 这样条款相对方也就只有“同意”这一种选项, 如电信行业制定的包括有月租费、来电显示费、漫游费等手机费用的格式条款, 虽然专家证明漫游并不增加运营商的成本, 月租费、来电显示费的收取也没有任何依据, 但是电信行业一直收取此类费用以赚取可观的利润, 而应现代通讯需求, 消费者又必须用手机进行必要联络, 只能无可奈何选择“同意”。因此, 格式条款的出现, 对于缔约双方的缔约自由都有了很大程度的限制, 这是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集中表现。

(二) 缔约对象的选择自由受限制

缔约对象的选择自由是指交易当事人有权自主决定与“谁”缔约。市场经济主体多元化决定了交易当事人可以任意选择交易对象。但是, 随着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 资源逐渐集中到少数几个大财团手中, 形成行业垄断, 它们往往为了避免“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 而形成“攻守同盟”, 制定统一的格式条款。作为交易中势单力薄的相对人, 特别是个体消费者, 如果选择缔约, 其实也就选择了财团内部为数很少的主体为缔约对象, 尤其在国家允许的特殊垄断行业更为显著。例如我国消费者如果要用手机, 只能选择中国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家运营商, 而这三家的服务及收费标准又基本相同, 消费者的选择自由毫无疑问受到限制。所以, 格式条款的使用, 对于弱势一方缔约对象的选择自由, 其实已经有了较明显的限制, 这是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主要表现。

(三) 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被剥夺

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是指缔约双方有权决定所缔结合同条款的具体内容, 所有契约条款都是双方合意的结果。而格式条款恰恰是一方事先拟定、不与相对方协商的条款。“一般情况下, 条款提供方往往在经济、政治方面占有优势, 在社会的某一行业处于垄断地位, 可以通过使用格式条款, 谋取垄断利润, 这本身违背合同的自由原则, 这种不平等性是用合同形式上的自由掩盖了事实上的不自由。”[5]所以, 从格式条款的本质 (单方意志性的定型化契约条款) 能清晰地看出, 条款提供方享有着对契约内容的“绝对”的决定自由, 但这种自由是以条款相对方的“绝对不自由”为代价的, 这也正是格式条款成为“众矢之的”的主要原因, 进而成为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最关键表现。

(四) 契约变更与解除自由被限制

契约变更与解除自由是指缔约双方有权在合同成立后的任何时候通过双方合意变更或解除合同。这是对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的延伸表现。正像契约内容的决定自由一样, 格式条款的出现, 打破了契约本身所体现的双方意志性, 而成为条款制定方单方意志性的产物, 因此, 缔约时条款相对方只有“要么同意, 要么拒绝”两种选择, 缔约后如何变更与解除合同也只能按照缔约时所签定的格式条款要求来完成, 而由于变更与解除合同的条款本身, 是条款提供方的单方意志的体现, 所以条款相对方对此没有任何实质的决定自由, 完全处于“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的尴尬局面。例如某民航格式条款规定, 打折机票一旦售出, 旅客不得退票。如果退票, 只能退还机场建设费和燃油附加费。民航旅客对此解除条款颇有微词, 却无可奈何。所以, 契约变更与解除自由被限制, 是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延伸意义的表现。

(五) 契约方式的决定自由被剥夺

契约方式的决定自由是指缔约双方有权决定合同缔结的形式, 如可以选择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或者其他特殊形式。格式条款是以条款提供方预先拟定并予以公开公示的书面形式为一般, 以口头形式及其他特殊形式为例外。当然, 这里“书面形式”是广义上的书面形式, 主要表现有纸质合同、店堂告示、电子显示器公告、网络文本、视频、音频等多种介质, 但这些介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能够留下痕迹, 并且能够反复使用, 具有证据证明力。由于缔约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高度统一性, 所以, 不论何种缔约方式, 都是由条款提供方决定的, 而条款相对方如果同意缔约, 也只能在接受格式条款内容的同时, 按照条款提供方的形式要求完成缔约。这样, 条款相对方契约方式的决定自由被剥夺, 这是格式条款背离契约自由的又一明显表现。

二、违反实质公平

公平表现为“于利益不自取过多而与人过少, 于损害亦不自取过少而与人太多。”[6]我国目前经济环境中, 占有垄断地位的行业、企业相当多, 在利益的驱动下, 出现了大量不公平的格式条款, 在电信、邮电、运输、保险及一些公共事业等行业尤为明显。正如有学者所说:“格式条款在发挥着提高交易效率的优点的同时, 也日益暴露出恃强凌弱、合同权利失衡的弱点。”[7]这个弱点的核心就是违反实质公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主体地位不平等

格式条款毕竟是合同条款, 所以缔约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这种“平等”可以理解为形式意义上的平等。这里所指的“不平等”是经济地位或交易地位上的不平等, 即实质意义上的不平等。因为格式条款是条款提供方单方意志的体现, 排除了条款相对方参与及决定条款内容的自由, 与其说是条款相对方接受了格式条款, 不如说条款相对方不得不屈服于处于经济、政治优势地位或垄断地位的条款提供方。所以, 格式条款是形式意义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意义上的不平等。这种主体地位实质意义上的不平等, 将使原本合同权利义务公平的“天平”, 出现了“一边倒”的失衡倾向, 而此倾向也为结出侵害条款相对方合法契约权益的“恶果”埋下“种子”。“正如一个西方经济分析家形象尖锐的描述:一个普通消费者与一个公司的交易无疑是一个手无寸铁者和在一个手持尖刀顶着其喉咙的强者面前完成交易。”[8]因此, 主体地位不平等, 是格式条款违反实质公平的基本表现。

(二) 风险分配不合理

“著名经济学家斯密提出‘人人为己’的基本假设, 而耶鲁大学的威廉森则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人不但自私, 而且一有机会就不惜损人而利己’。”[9]恰恰是因为这样的基础动机, 再加上条款提供方手中有条款制定大权的“尚方宝剑”, 那么他在制定条款时不合理地分配交易风险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风险分配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 条款提供方在制定条款时通过责任转嫁的方法, 尽量减轻或免除自己的法律责任, 降低自己在交易中可能存在的商业风险。如有商场在其“存包须知”中规定:寄物柜属于服务性质, 不负保管及赔偿责任。其实, 既然商家提供此项服务, 就应对顾客的财产负保管责任, 这是由其在先行为引起的必然法律责任, 同时也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保障消费者财产安全权的必然法律责任。其二, 条款提供方在制定条款时规定不利于相对方的条款, 尽量限制相对方的权利或者加重相对方的责任, 从而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如有线电视《用户须知》规定:用户必须按规定自觉向本台缴纳收视维护费, 不得拖欠或拒付。1-3月份为年度收费时间, 逾期三个月不交费者, 切除信号, 又需重新使用者, 必须另行申报, 缴纳开通手续费50元。此规定中预交收视年费、迟缴三个月直接切除信号、复通另行交费都无法律依据, 其实质加重了用户责任, 却实现了自身利益的绝对保障。其三, 诸多霸王条款的制定, 如:1.对相对方处以滞纳金、罚款、罚金的规定, 如商场中的“偷一罚十”店堂告示;2.随意缩短或延长责任期限的规定, 如商家缩短“三包”期限;3.任意将相对方的义务与其权利绑定, 如物业管理合同条款规定, 物业公司将物业管理费与水电费捆绑收取, 对拒绝缴纳物业管理费的住户, 物业有权停水、停电;4.强迫交易的规定, 如购买车辆第三者责任险, 必须购买车辆损失险和玻璃附加险, 否则不予办理等等。因此, 风险分配不合理, 极大干扰与破坏了正常的消费秩序, 严重危害了相对方的合法权益, 是格式条款违反实质公平的集中表现。

(三) 利用技巧投机

格式条款的提供方担心“明目张胆”地侵权会招致社会各界的强烈谴责和集体抵制。于是, 很多格式条款或格式合同的提供方精心设计“文字游戏”, 如利用生僻难懂的术语、冗长繁杂的论述或细小难辨的字符等技巧, 把不利于条款相对方的内容“包装”, 使其复杂化, 相对方往往在没有理解条款内容, 甚至根本无法注意到条款细节性内容的情况下, 就与条款提供方“稀里糊涂”地签约了。例如保险格式合同中有些条款措词晦涩难懂, 冗长累赘, 如保单现金价值等术语, 使消费者很难读懂条款;条款内容冗长, 特别是一些除外、免责条款, 保险营销人员没有做好特别提请注意的工作, 投保人很少仔细阅读, 匆忙签单。一旦出险, 保险理赔时扣这免那, 让保险消费者感到买保险总是保险人说了算, 很无奈。其实, 条款提供方利用技巧投机的目的显而易见, 只是希冀为自己肮脏的躯壳披上“美丽的外衣”, 实际上只是格式条款违反实质公平的外在表现。

总之, 格式条款背离了契约自由, 改变了当事人平等的缔约地位, 强弱对比明显, 为强者剥削、欺压弱者留下祸根;同时, 违反了实质公平, 往往损害条款相对方尤其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使市场经济的公平状态受到强烈冲击。因此, 格式条款的固有弊端也决定了必须采取有效手段加以规制。

参考文献

[1]朱晓辉, 朱勇.格式合同法律规制评析.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7-4, 23 (2) :92.

[2]杨蕙馨, 张治军.政府行为与民营经济发展——以山东省为例.山东大学管理学院, 2004, (1) :31.

[3]赵旭东.合同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14.

[4]赵旭东.合同法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0.51.

[5]王永纪.试论格式合同与格式条款.2007-11-22.论文天下论文网.

[6]江平.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69.

[7]杜金基.论格式条款的效力认定.2007-11-22.论文天下论文网.

[8]吴元国.格式合同价值之研究.2008-12-20.法律论文资料库网.

[9]叶晓春.格式合同中霸王条款存在原因的经济分析及其规制.2006-11-29.教程在线网.

弊端分析 篇2

一、我国投资银行存在的问题

1.证券经营机构数量多,资产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足。除大商业银行主办的少数几家证券公司以外,大多数证券机构资金均在1亿元以下,平均只有3000万元。这样小的规模自然难以承受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不利于自身的发展。我国投资银行起步较晚,发展时间不够长,投资银行业自身不能进行有效的资本积累,也是造成自有资本少的重要因素。截止2012年底我国共有证券公司114家,证券公司数目虽多,但大都资本规模偏小,竞争实力较弱。截止到2011年,按可比货币口径计算,中国券商总资产规模约为美国投行的5.3%。投资银行业是一个典型的规模经济行业,资金数量对业务空间有相当大的影响。资本资产规模小必然导致抗风险能力不足,开拓新业务能力弱,无力开拓国际市场同时也限制了其抵御国际竞争的能力,从而制约了我国投资银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业务品种单

一、结构趋同化,创新能力不足。当前国外著名的投资银行业务范围十分宽泛,品种也表现出多样化趋势。目前我国投资银行主要业务局限于承销、和经纪业务,而对新型投资业务,如财务顾问、战略咨询及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新型金融业务(如期权、掉期等)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业务单一的情况加剧了一级市场的争夺战,而逐渐恶化的竞争环境又进一步弱化了我国本土投资银行在其他业务方面的发展动力。创新能力的不足使得投资银行应有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出来,难以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

3.缺乏精通投资银行业务的专业人才。投资银行业是知识密集型行业,在投资银行里最宝贵的资产是人才。我国投资银行从业人员不少,但专业人员和高素质管理人才却很少,使我国投资银行综合竞争能力不高,无力参与国际资本市场的竞争。再加上一些投行业务部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尽健全,往往丧失了引进大量高级人才的机会。特别是由于一些券商的领导意识淡薄,既忽视了投行人才素质的培育,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从而使投行业务的发展失去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二、发展我国投资银行的对策建议 我国投资银行应当充分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投资银行的成功经验,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努力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1.加紧推出《投资银行法》,合理规范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制定专门的《投资银行法》,规范投资银行业务行为规范,严控内幕交易的发生,适当放开券商和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加强行业内的合作,降低交易成本,并有利于行业自律规范,创造有利于混业经营及其监管的法律环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主要通过增资扩股、兼并重组和公开发行股票等方式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降低股权的集中度,提高股权的流动性,使股权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积极引入先进管理思想,及时建立起以客户为导向的部门设置方法、大部门架构、扁平化、柔性化、团队工作、集中统一管理下的分权模式(即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和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投资银行组织结构。

2.提高行业集中度,多渠道扩充资本金,提高竞争力。美国投资银行的市场集中度较高,形成以超级投资银行为核心、中小投资银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多层次格局。借鉴美国投行经验,国内出台政策鼓励投行之间的并购重组,整合优势资产,通过公司合并、改制上市、组建中外合资证券公司等措施来提高我国投资银行业的集中度,提高在国内以及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3.准确定位市场,不断开拓创新业务。巩固发展传统业务,加快业务创新。对交易方式、服务内容、承销品种上都可以进行创新,紧接国际形式,配合国内制度进行规范操作,提高证券市场的运行效率。积极参与企业并购、资产重组等现代投行核心业务,随着最新修订的《证券法》实施,企业并购、资产重组将成为我国券商的核心投行业务。企业并购、资产重组正是当前的社会“热点”,也应该成为券商业务发展的重点。努力拓展投资银行海外业务,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跨国并购越来越频繁,这使得投资银行的运作空间越来越大,如为企业跨国并购、反并购、买壳上市提供专业化服务和融资安排;运用国际金融市场上丰富的金融衍生产品为企业融资、规避风险、套利。

4.大力引进和培养专业化人才。资银行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投资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开拓新业务、提高服务水平、增强竞争能力等方面都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投资银行人才。摩根斯坦利在世界各地仅研究分析员就有500多名,每年研究所花费的资金就高达3亿美元。一方面,我们要吸收先进的激励体制,通过晋升、高福利、股权激励等方式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加大对员工的在职培训力度,还可以通过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培养大量的储备人才。

三、结语

课堂教学模式化弊端分析 篇3

请看【案例】《化石吟》导学案:

第一步:【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本诗,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并品味诗的韵律美。

2.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

第二步:【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象悟中心。可在课前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

第三步:【知识链接】……

第四步:【课前预习】

一.利用工具书或注解扫清字词障碍,掌握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奇huàn(  ) guǒ( )藏 cōng lóng(  ) zhuó yuè(  ) 骸(   )骨   潜(   )行 躯(  )壳     档(  )案

解释词语:

造物主:

潜行:

幽雅:

叹服:

海枯石烂:

乌有:

葱茏:

二.认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4.在文中圈出不懂的词语和句子,或者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并结合全文理解其含义。

第五步:【课堂导学】

第一环:自主学习(先独立完成以下各题,在自己有困难或疑惑的题目上做标记)。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2.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

3.“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4.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5.“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第二环:合作研讨……

第三环:师生交流……

第四环:课堂小结:请将你探究过程中的感悟或收获总结一下,简明扼要地写下来。

第六步:【当堂检测】——

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做得好又快!

1.给下列词语填写恰当的修饰、限制词语。

⑴______的神话 ⑵______的真理 ⑶______的航船 ⑷______的密码 ⑸______的躯壳 ⑹______的骸骨

2.下列诗句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

B.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

C.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

D.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幽雅

3.请谈谈下面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出其作用。

(1)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串串珍贵的密码。

(2)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

第七步:【课堂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言的大厦需要从一个词、一句话开始积累。让我们巧用慧眼,去采撷精妙的词句吧!

精妙的词语:

精美的句子:

名言警句:

以上导学案其实就是典型的“七步四环”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模式化,使教师的课堂教学失去了个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失去了灵性,阻碍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与学习中智慧与创造力的发挥,这样的课堂只能让教师越教越死,让学生越学越呆。那么,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状态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凝神聚气,让学生会聆听

学会聆听,是学生必备的一种语文能力。聆听示范朗读,聆听别人发言,聆听教师讲解,这些都依赖于学生听的能力。学会了聆听,学生就能很快抓住对方说话的核心内容,理清对方说话的脉络思路,准确捕捉相关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恰当的删选与整合,从而让对方的说话能够为我所用,为我们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而以上“七步四环”教学模式让课堂教学模式化,未能给予学生静心聆听的机会,更缺少了学生聆听能力的训练,用对课文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代替学生的聆听,这就阻碍了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二.增强语感,让学生会诵读

语文课应该教出语文味,即具有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的内涵即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它的核心是语言,而对语言的学习必须依赖于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与咀嚼,形成独特的语言感受能力,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就会自然而然地增强。针对语文学科学习的这一特点,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诵读。而“×步×环”等模式化的课堂教学是以文本的解读分析为主要特征,比如以上教师苦心编撰的导学案,根本没有设计“诵读”这一环节,以对“化石”肢离破碎的分析代替学生的诵读,代替学生对文本诗歌语言感受的过程。这样,学生在课堂缺少了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就无从谈对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如何培养。而缺少对语言的感受与学习的课堂一定是有所缺失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而言,只能是有害无益的。

三.开启心智,让学生会思考

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让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思维得以历练,能力得以培养,这是我们课堂教学应达到的理想境界与必须完成的任务。而开发学生智力,训练学生思维,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回答提问”,更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回答”,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能回答问题,而且能发现问题。而“模式化”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导学案为学习的主线,学生课前围绕导学案进行自学,课堂围绕导学案展开学习的过程,最后围绕导学案进行反馈巩固。课堂教学中所有的问题都是导学案编织者已精心设计好的,学生只能按照这固定好的、模式化的“路线”进行学习,学生没有自主发现、自主创造的时间与空间。以上“七步四环”导学案以一组组的问题为学习的线条,以学生问题的解答代替学生的语文学习,以“回答提问”代替学生的“思维训练”,更没有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这样的课堂只会禁锢学生的思想,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智慧与创造的火花逐渐泯灭,只能把学生培养成解答问题的机器。这样的语文课堂的“利与弊”应该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与语文教育工作者去深思。

四.训练表达,让学生会说话

让学生学会表达、说话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方面要设计一些“说话”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说话的训练,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而一些模式化的教学,如以上导学案中设计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交流”都是以“问题”为主要的呈现方式,以学会解答问题作为终极的学习目标,没有给学生创设说话的情境。尽管在“合作探究”“师生交流”的环节中,也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答案或意见在小组内或全班进行交流,也可能给学生提供了一些“说话”的机会,但学生在课堂会不会说话,说话的质量如何,教师没有进行必要的引导与评价,这样的说话训练与展示也只能是停留在浅层次或低水平,这样的“说话”也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其实真正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把学生的说话表达作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多说、会说,教会学生说话,这是我们语文课堂为学生一生发展提供的最大的、最好的帮助。学生如果将来最终回到社会能够成为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可以说我们的语文教师与语文课堂就功德无量!

五.创设活动,让学生会动手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还应该是活动的课堂。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个个生动活泼、充满情趣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更能让学生动手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得以培养与提高。比如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可以突破传统的教学思维,让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再对文本的信息进行加工与创造,创编课本剧。通过课本剧形象生动地展现“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具体场景,让学生在熟悉文本、加工文本、创编剧本、制作道具、表演剧本的过程中动手操作与动手实践的能力得到实质性的训练与培养。而以上“七步四环”等模式化教学的课堂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动手操作与动手实践,它的每一步、每一环的学习都是以训练与掌握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只会教给学生知识,不会让学生动手,这样培养的人才只能是畸形发展的人才,只是把教知识作为终极目标的语文教学不可能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堂是教学工作的主阵地,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并用心经营的学生学习的神圣的“殿堂”,语文的课堂直接关乎学生语文素养的沉淀与学生一生的发展。语文学科是充满智慧与充满灵性的学科,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充满灵性与充满活力的课堂。我们只有彻底打破那些束缚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条条框框”,彻底打破课堂教学的“模式化”,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且在语文的课堂中能溢满浓浓的语文“味”,我们的孩子才能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个性飞扬、阳光自信,我们的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激情,挥洒智慧。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最亮丽、最生动的风景,我们的语文课才能成为孩子一生成长中的宝贵财富与精神伴侣。

超市营销渠道弊端分析 篇4

俗语说:店大欺客, 客大欺店。营销界也是这样, 现在很多行业渠道商的实力已经赶上或超过了生产厂商, 厂商已经经常不得不看渠道商的眼色行事了。渠道商有着厂商所不具备的优势, 它可以左右逢源, 可以同时和几个厂家合作, 进可攻退可守。在市场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今天, 来自渠道的促销及推荐的效应甚至已经超过品牌产品卖点本身的诱惑, 特别是在那些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渠道的态度取向就直接决定了谁的胜利。

大型连锁店、连锁超市正是目前渠道中的主力军。它在这几年可谓风光无限, 在一轮轮变革中, 超市渠道作为一支正在崛起的新兴势力, 正愈发强烈的谋求自己在整个通路上的话语权。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 大中型连锁超市企业销售规模逐年递增, 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自1994年开始, 中国连锁超市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在70%以上, 其中2000年比1999年增长53%。连锁超市超过百货店成为零售业的第一主力。

但超市渠道的光环好像随着时间的流逝正在逐渐散去, 其最开始时对其他渠道的摧枯拉朽力量也已逐渐消失。作为销售渠道的一种, 它在成长期的发展高速度, 因为成熟期的来临已逐渐放缓, 在其优势被人们充分认识以后, 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超市渠道作为传统通路的破局者, 在变革中陷入了角色的自我迷失, 在整个通路上, 它开始扮演着一个“无恶不作的坏小孩”。

一、经营者心态变化

超市渠道作为一种经济事物发展壮大以后, 和以前的其他种类的经济体一样其经营者也会逐渐的骄傲起来, 已完全丢弃了最先的谦虚的姿态。对供应商已从以前互利的平等地位升到了绝对优势的地位。有几个供应商敢对超市渠道说不字?有几个供应商不被超市套住货款?国美和一些大型电器厂商的矛盾就说明这一点。大型超市对供应商的态度这几年已狂到极点。对顾客, 大型超市的剥削也不在话下。每一个大型超市的开幕都是轰轰烈烈, 送购物券, 送积分, 送现金, 打折等等现代促销活动搞到极致, 真恨不得和顾客成一家人, 唯一缺乏的是对顾客的诚心, 因为这些活动里面大部分存在对顾客欺骗的技俩。老字号长盛不衰的秘密不是在短期内向顾客献媚, 而是对顾客永恒的追求。大型超市的经营者学会了现代营销的暴富模式, 不知是否也学会了现代营销急功近利的心理。经营者心态的变化正是一个行业或企业变化的先兆。

二、产品缺点逐渐显露

产品品种繁多从理论上说是大型超市优于其他经营渠道的特点之一, 货架式摆放比传统的柜台式摆放节省更多的空间, 当然可以摆放更多的产品, 怎么可能有产品劣势呢?品种繁多是大型超市的特点, 但同样存在缺点。

(一) 产品特色缺乏。

大型超市讲究规模效益, 顾客大众化和产品货架式摆放, 就使产品缺乏特色, 一些个性化产品和高档产品在大型超市中就很难有好的销量。大型超市还由于其宣传的价格优势而将过多的价格压力转嫁给了供应商, 供应商就必然在产品品种上有所选择, 高质量的、个性化的就会有所保留, 这几年在大型超市周围涌现的特色商品专卖店说明了这一点:特色产品的缺乏和特色顾客的流失正使超市销售渠道缺乏新意。

(二) 产品品种缺乏。

由于超市销售渠道过高的费用和产品销量考核必然使许多商品不能进入或逐渐退出超市, 一些利润薄的生活必需品就会因为这个原因在此不能立足。品种的减少使货架利用率已远没有想象中的高, 最明显的例证就是经常可以看到某种单一商品占有大面积的货架。

三、规模劣势正在形成

由于规模而带来的各种优势是大型连锁店、连锁超市之所以称为新渠道的原因。但是总体规模过大必然也会和其他行业中的大型企业一样带来诸多问题, 如管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商品配送问题等。腐败问题也是其中之一, 这一现象已在许多连锁超市发生, 比如供应商和采购部门关系好, 产品的供应价格高也不成问题, 这是大家默认的。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同样摆在超市管理者的面前, 因为它的管理成本也会随规模扩大而逐渐升高, 这同其他行业的企业一样没有任何特权。

单一规模过大也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追求一站购物, 追求大而全就会增加营运的难度;大超市为了能让顾客看到更多的商品而引起顾客的购买欲望, 往往将进口和出口的距离拉大, 这样有些时候在大型超市购物反而更不便利。

四、价格劣势比较明显

大型超市主要优势是由于其规模和商品陈列方式而产生的价格优势, 这是超市不断扩张的理论基础, 是每一个大型连锁超市开业时着重宣扬的, 也是每一个顾客最初普遍认为的。但大型连锁超市许多商品价格并不低, 甚至高得很。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第一, 供应商的成本高。进店费、单品费、摊头费、店庆费等等诸多费用以及资金占压的风险使供应商如果想赚钱就得加高他的供应价。各种产品的品种、质量、价格等不尽相同, 超市的采购部门就是想得到最低价也只是个别产品的, 总体的采购价格肯定要高。水涨船高, 这时候消费者能拿到较低的价格吗?第二, 超市的经营者出于本身利益的考虑, 除了在某些商品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之外, 其他的以市场的正常利润销售, 甚至高利润销售。

总之, 大型超市正在走向平庸。它的独特的“变革者”身分, 让人们一直觉得它们很“强势”, 他们可以横眉冷对曾经不可一世的厂家, 可以任意宰割被认为不可逾越之天堑的经销商, 然而它们也有自己落寞的时候, 因为在它们内部, 也有竞争。如果自己的模式不能在价值链上整合够多够优良的供应商资源, 如果自己的卖场格局和营销举措不能赢得消费者的欢心, 它们也会在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

如果说“大鱼吃小鱼, 快鱼吃慢鱼”, 是商业竞争永恒不变的主题, 那么对于终端零售商而言, 他们的通路挑战, 往往不在于自我的模式, 而在于经营。零售商自我的成本管理和营销管理, 将会在未来与厂家的协同中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谁能够在竞争中将自己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高到一个为同行所敬仰的水准, 谁就将屹立于未来终端变革的鏊头。

人们所羡慕的沃尔玛超市、家乐福超市的超大规模只不过是由于其经营管理能力的高超, 而不存在连锁超市这种营销渠道胜利的必然。就像汽车行业有通用汽车、软件行业有微软企业这样的巨无霸企业一样, 这些行业中同样存在无数的中小企业和被淘汰的企业。

弊端分析 篇5

一直以来,传统教育模式都饱受诟病,互联网教育的出现更是给其一计当头棒喝!众所周知,在线教育打破了线下传统教育模式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互联网创业的热门领域。

2009年,号称“百年语言权威”的灵格风和瑞来两家知名英语培训机构突然相继倒闭,一夜之间人去楼空。百年品牌破产,潜伏在教育培训行业的危虫也就现出了它的原型。以下是小编对传统教育弊端的浅层分析。

危虫一:老师篇

1.报酬待遇低

早在若干年前教师法就明确指出:教师的工资应该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但很多教师普遍反映:教师是顶着公务员的名声,却拿着保洁阿姨般的工资。除了带编制教师的待遇较高之外,一般的教师薪资只能满足基本的温饱。

2.教学任务重

教学常规一般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课外辅导复习与考试、听评课、教研与科研等环节,项目庞杂,工作繁琐,基本占据了教师的大部分生活。

3.心理压力大

有34.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非常大,有47.6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比较大,两者加起来占到了被调查教师的82.2%,说明绝大部分教师都感觉压力比较大,教师的压力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必须关注的问题之一。

4.时间不够用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心头肉,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希望。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提高升学率,学校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无形中又增加了教学任务。面对那么多求学的学生,教师实在是分身乏术,时间都不够用。

5.沟通不畅,难以被理解

学校由于班额较大、老师精力受限等客观原因,导致老师与家长一对

一、面对面的交流机会较少,这不仅不利于纠正学生的问题,有时候双方还会因为沟通不畅引起误会形成矛盾,造成两者间的信任缺失。

6.综合素质需要提高

尽管我国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已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学历水平,中学教师中的大部分学历也已达标。但是,由于我国教师队伍基础薄弱,供不应求,因此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不高,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危虫二:辅导机构

传统教育的各种弊端日益凸显,教育机构也适时抓住了机会,整合资源,自立门户。初成立的几年培训机构如火如荼,现如今各种性质的培训机构层出不穷,竞争激烈。新出现的小培训机构声誉拼不过最先开办的培训班,招生难;然而,作为占领市场份额较大的培训巨佬也苦不堪言。

1.招生成本太高

电销+线下活动+网络营销,他们一直在头疼如何把电销的转化率给提高上去,现在的电销话语还是延续了好几年的说辞,什么名师、跟某某研究院合作 新教育等等,他们可以对1个家长通话1-2个小时,当时听完这个数字我就有点发懵,于是乎建议他们,强化通话前流程,弱化通话后流程。网络营销成本越来越 高,百度竞价投放第一是医疗,占到30-35%左右,而二大行业就是教育,除了竞价之外大部分渠道、广告效果越来越差,但是收费确实越来越贵,这点只能无 力吐槽下。招生成本居高不下,一般占到收入的5%-10%,同质化竞争之下,造成招生成本高还降不下来,这是培训行业里的痛点之一。

2.教师管理成本太高

目前的辅导行业里,老师主要有两种合作方式,一是全职,一种是兼职。中型的线下辅导点,一个点大概有7-10个老师,全职占2-3个,剩下的都 是兼职,所以和学校、代理商必须要搞好关系,很多家都是在到处抢老师。按新劳动法规定,5险一金的成本是巨大的,每发100元的工资,严格的5险1金、个 税大概综合成本要45元左右。对于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企业,这种成本很难承担。另一个问题是,全职教师的激励一般是底薪+课时工资,这种方式导致老师上课很 有干劲,因为有课时费,但其他一些辅助工作就不够,老师的成本就是他的时间,怎么能让他心甘情愿地多花时间教出效果,这需要考虑。

3.教学效果不透明,信用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在办校的问题是效率问题,家长缴了10万的辅导费,等到1年到期后发现课时还远远没消耗完,家长肯定要退费,还有更残酷的一节课可能讲的不好 就投诉,一项考试没考完就要求退费,这就是花了很多的时间却没有解决考试的问题。如何解决教学效果不透明,虽然机构可以提供辅导监控,但是家长是没有时间 去看的。至于教师的信用评价体系更没法测量,如果只靠单纯的家长反馈是远远不够的。这个就需要大数据来处理,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把每个学生、每节课、每个问 题、每次考试定制成一个学习档案的,这个是能促进提高辅导效率的。

4.房租太高

K12辅导机构有一个通病,周一至周五人太少,周末人太多,于是乎周一至周五的房租就是白交的,加上某些恶意房东、房地产中介的逼迫,租金越来越贵,随着在线教育行业的推进,很多家线下辅导机构只能关闭分校,缩减开支。

5.学生和老师流失率

培训班的优势在于可以随时随地辅导,这样一来学生的量级就会猛地一下增加,互联网的思维是粉丝经济,如果老师的影响力过大,会造成个人辅导班的增加,对于辅导机构来说,他们的学生和老师的流失率不能严格控制。

6.辅导成效的问题

在线辅导存在很多不可能控的因素,辅导是靠课时收费,可能偶尔会存在偷工减料的现象,学生方面也会出现各种现象,中、小学生自控方面很不成熟,用手机或者PC的时候可能在干一些别的事情,辅导成效肯定不如面对面或者教室好。

7.教师质量参差不齐

培训机构的教师分全职和兼职,其中部分确实是学校在职教师,但是大部分都是一些兼职教师,而其中又以学生兼职最多。学生是一个很奇怪的群体,遇上出色而又负责任的老师自然万幸,但是身边很多学生兼职反应,子啊培训机构做兼职纯粹就是陪学生玩,其辅导效果不言而喻。

8.成本和学费不对等

培训机构的收费问题一直都让很多学生家长头疼,一节课45分钟下来就要花掉100至200元不等,而这45分钟也不全是教学辅导,其中还包括心理沟通等等。甚至在有些发达地区,很多学生家长不差钱。因此,一分价钱一分货很难在教育行业来衡量。

9.招员工难,招优秀员工更难。

“好人”招不来,“坏人”赶不走。员工走马灯的换,好不容易培养出的员工,另起炉灶,用公司合作的讲师,低价攻公司的客户资源,挖公司培养的销售人员,抢公司的市场,甚至损害公司名誉,导致核心产品流失……

危虫现身,教育培训行业已呈现出了病态,有病不医,实则是半只脚踏入了坟墓。从事传统教育培训行业的人,如果选择以不变应时代的万变,那只能死 无全尸;如果选择了大众跟随的互联网教学,这只能说是病急乱投医:你只是想治头疼,却吃了治手疼脚疼肚子疼的药,最后药效混乱死掉了。

教育培训行业想要获得新生、想要改头换面,那就得寻求新概念、新模式。2015年最具关注性的领域当属智慧教育,一个全新的教育移动互联网概念,全新的教育模式,或许,就是继电商之后的下一个台风口。

微狐是全球第一个完善的教育行业专用的智慧应用,是基于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硬件、物联网一体的家校互通、校校互联、提升教学质量的智慧教育平台。也许,微狐智慧教育,将会是治好教育培训行业痛病的神话。

弊端分析 篇6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内控;弊端;解决对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之下,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正在不断推进的,对企业内控制度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顺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在新的社会环境之下,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内部管理制度的现代化程度,从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套科学化的内部控制制度,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企业内控存在的主要弊端

在新时期中,企业的内控管理存在的弊端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的内控管理意识欠缺;另一方面,企业的内控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两个方面的弊端会给企业的资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非常容易产生公款私用,卷款潜逃等经济案件。现详述如下。

1.企业的内控管理意识缺乏

企业内控管理意识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企业的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内控管理制度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内部控制管理的意识淡薄,对内控制度的支持力度不够。第二点,企业整体员工没有正确理解企业内控制度的内涵,对内控制度的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企业缺乏内控制度或者不规范遵守内控制度可能造成的危害。

2.企业的内控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这一弊端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来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可操作性强的企业内控制度。所以导致上至企业的管理者,下到最基层的企业员工,都没有相关的管理制度来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规范,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容易增加违法乱纪活动发生的概率。第二,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没有明确规定具体的责任人。这样一旦企业在审计中发现问题,因为不能有效认定责任人,就会导致相互推卸责任,不仅会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造成影响,还会严重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费用支出的内部控制存在漏洞。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导致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浪费严重,产生了很多不合理的物品损耗,而且没有相应的惩处机制对相关负责人进行问责。同时,费用支出管理的不完善还体现在没有建立权责分离的制度,从生产资料的采购环节开始,到最后的资金结算环节,都缺乏专人监督。

《新闻晨报》于2010年10月5日报道了一篇文章,北京某公司主任沈某,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是利用所在职位向他人索要空白合同与发票,而后再伪造购销合同。该合同主要内容是沈某所在公司向北京某电缆公司购买了382.6万元的电缆产品,并且要求保管员按照上述捏造合同填写了材料入库单,382.6万元的账则使用195.6万元和187万元这两个空白发票来平。并且将上述资产以及另外两张价值为358万元的转账支票汇入其女友刘某的账户中,用于炒股、购房以及买车等。上述事件充分说明了企业内控中存在的缺陷及其危害。内部控制缺陷不仅会导致企业徇私舞弊现像的发生,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降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解决企业内控弊端的主要对策

1.增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

在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中,风险都是不可避免的客观存在,为了将企业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最重要的就是树立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必要在企业的内部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评估管理体系,对经营风险进行动态监控。同时,还有必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风险意识的培训,强化他们的风险意识。另外,企业还可以构建财务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将风险管理的意识渗透到企业内控的每一个环节中,并成立专门的机构对风险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除了要增强企业管理的风险意识之外,还需要不断完善企业的内控体系,并保证它能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在完善企业内控制度的过程中,不仅要包含最基本的内容规范,还要对企业实行内控制度所要达到的目标,实施原则、监督管理和执行方案都要进一步明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内控的规范化管理。

2.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畅通

保证企业信息系统的畅通性对于做好企业的内控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让企业员工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还能加强企业组织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所以也是加强企业内控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首先,企业在建立信息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将企业活动的关键内容,例如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经营活动的各项数据等包含在内,并能让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及时掌握这些信息。其次,充分利用当今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共享,提高信息系统的利用效率。再次,企业在加强内部监管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外部监管的力度,例如加强内部审计,整顿日常管理,实行自我评价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等,都是加强企业内外监管的常用方法。

3.加强费用支出的内控管理

为了保证企业的资产安全,杜绝企业内的徇私舞弊现象,将生产资料的损耗控制在最低范围之内,就有必要完善费用支出的内控制度建设,具体措施有以下三点。第一点,制定费用支出标准,对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各种费用,例如差旅费、办公费用、部门日常费用,物资领用等进行严格审批,并对各级主管的审批权限进行明确地规定,对企业费用支出的程序和使用范围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对各种浪费现象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第二点,在费用支出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建立部门核算制度,并将这一内容作为评价部门绩效成绩的重要标准之一。第三点,根据企业经营的具体情况和规模,制定费用的使用办法,并对企业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各部门根据需要认领。在这一过程中,财务部门需要对每一笔认领情况进行登记,以便日后对费用使用情况进行核算。

4.加强采购环节的内控管理

第一步,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这一工作需要对各部门的历史消耗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分析所得的结果作为计划制定的依据。同时,在制定采购计划时,还需要将季节因素和公司实际情况考虑在内。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前提下,在仓储部和物资消耗部门的共同商议下提出具体的采购单。第二步,权威审批部门需要对采购单进行严格审查。在审查之前,审批部门要和仓储部进行良好沟通,全面掌握所需采购物品的数量和种类,然后再进行审批。第三步,采购计划通过之后,采购部根据采购单选择合适的供货商,按照程序签订合同,并由企业经理审批。第四步,复印采购合同,并由财务部、仓储部、物质需求部门、采购部各保留一份。如果有部门物资采购比较困难,则需要及时提出,通过企业经理审批之后选择其他的替代物资。第五步,对采购物品及时进行验收入库。在这一过程中,仓储部门需要派专人对采购物品的验收入库工作进行监督,仔细审查采购物品是否符合采购合同的要求。验收完成之后,库管人员和监督人员需要将入库登记单填写完整,第六步,在进行货款的结算时,财务部门要对合同和入库单进行仔细核对,确定正确无误后方可核销货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对现阶段企业内控的弊端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然后对解决这些弊端的措施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说明。因为,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加强企业的内控建设对于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企业应该增强自身的风险管理意识,从费用支出和采购环节出发,不断完善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李春歌.论企业内控制度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10(02):154-155

[2]熊晓玲,丁晓伟.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13,06(11):72-73

[3]李志红.企业内控制度问题探讨及对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3,02(28):51-52

浅淡家庭作业的弊端及后果分析 篇7

一、目前家庭作业的弊端

1. 封闭单调,脱离实际。

家庭作业大多是练习型作业、预习型作业,很少有创造型或是拓展型的家庭作业。从形式来看,作业以书面或口头作业为主,很少有动手实践探究的家庭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为主,几乎没有需要合作的作业或者长期作业出现。从内容上看,作业以所教授知识的练习巩固为重点,题型或是内容大多以考试的内容和题型为重点。从评价上来看,一些教师注重作业结果而忽视过程。

学生从作业中得不到及时反馈,部分教师批改作业时只是对作业结果的对错进行评判。对于有科学性的理科来说,作业可能有唯一答案,但对于文科的作业,如语文学科的作文只是写一个“阅”字,对于学生来说毫无意义,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写了,教师也不会好好看,对作业越来越不重视,敷衍了事。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批改作业的工作量很大。那么,既然给学生和教师都带来了负担,作业为何要如此布置呢?如果去掉那些无意义的作业,无疑能减轻师生的负担,这就需要教师好好针对教学内容来设计有意义的作业了。

2. 作业量大。

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小学生每天的作业时间超过美国小学生每周作业的时间。那么,学生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在作业上,他们所做的作业都是有意义的吗?都是必要的吗?事实上未必如此。另外,家庭作业的重复率很高,如“题海战术”就是在不断地“炒冷饭”,让学生做些他们已经做过很多遍的题目,甚至有些学生连题都不用看完就可以“默写”答案。

3. 追求标准答案。

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的作业有唯一的答案实属正常情况,但是文科作业却不然。例如,语文中的“找合适的词”的作业,有个学生找到“齐心协力”来表达“思想一致,共同努力”的意思,在我们看来完全没有错,但教师却说她是错的,因为标准答案是“同心协力”。发生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这位教师不负责任。但是,有多少学生在追求标准答案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在做题的过程中不断揣测教师的意思,不断猜测标准答案。教师要求如此整齐划一的答案,学生能力怎么能得到培养。

二、后果分析

1. 丧失想象力、创造力和批判精神。

在标准答案的压制下,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在应试的指挥棒下,我们的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奉为“圭臬”,将教师的话奉为“圣旨”,精确追求标准答案。他们还有多少空间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证实自己的想法呢?这种教育如何能培育出创新型人才?

2. 丧失学习兴趣。

烦琐的作业会使学生失去对作业乃至对学习的兴趣。学习不仅仅是教师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将知识内化,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动机,一旦缺失,学生对学习就会敷衍甚至是厌学。

3. 解决问题的能力差。

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作业的内容题型等在应试的压力下,变得单一、封闭。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那些对考试有用但今后一辈子都没用的东西付出时间和精力。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为什么会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我们的题目大都是直接给出必要条件,然后要求学生解题,而现实生活中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是自己去从情境中筛选有用的条件,自行确立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

4. 家长、学生、教师的压力互相传递。

人肉搜索的弊端分析及策略探讨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对物质的需要达到一定满足后, 社会交流和信息获取成为了精神生活的重要成分。现代社会人际交流方式更加间接, 网络作为媒体和交流工具填补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信息和社会交流的空缺。

1“人肉搜索”的概念及其现实意义

几年前, “人肉搜索”这个名词悄然进入人们的视野, 并在极短时间内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词汇。简单地讲, “人肉搜索引擎”就是在一个网络社区里面提出一个问题, 主要由人工参与和主导解答。它是一种超强的搜索手段, 将Google、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与人工引擎相结合, 充分动员广大网民力量, 在网络上搜索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情的信息和资料, 确定被搜索对象的真实身份并将其暴露于互联网世界之中。“人肉搜索”区别于百度、谷歌等传统的机器搜索, 改询问的对象为人, 搜索的内容可以是任意性的。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其存在必定有其现实意义。首先, 网络的存在, 为广大公众提供了一个发泄情绪、表达意见的途径。作为一种情感和声音的渲泄口, 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 希望别人听到自己的声音, 希望被认可和重视, 而网络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自由平等的对话平台。其次, “人肉搜索”被认为是公共道德的表达。从“虐猫事件”开始, “人肉搜索”的题材从最初的戏谑、娱乐内容, 迅速转换为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的秩序维护和构建为主。再次, “人肉搜索”给普通网民提供了舆论监督和公共参与的平台。从“年画虎”事件到周久耕事件, 我们都可以发现网络的巨大优势和威力。

2“人肉搜索”存在的弊端

近几年来, 一批腐败、欺诈、丑恶的事件在网友的持续发力下大白天下, “人肉搜索”充分显示出了网络监督的力道。从“周老虎”到“周久耕”, 从“天价剪发”到“躲猫猫”, 网络监督取得了其他监督途径难以取得的效果。但在这个过程中, 被搜索对象的真实姓名、职业、住址、社会关系悉数曝光, 给当事人带来了困扰, 也产生了负面的社会影响。更值得注意的是, “人肉搜索”如果不加以规制, 往往会从一般性的道德谴责变异为人身攻击, 甚至演变成“暴力”事件。

2.1 相关法律有待完善

目前, 我国现在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还不完善。隐私权作为国际社会的一项基本人权己被《世界人权宜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确认下来。我国很多法律部门均涉及隐私权, 但都散见于各种法律规定的条文之中, 没有形成统一的法律保护原则和规则, 网络发展的瞬时性和法规建立的滞后性, 使本着良好出发点的“人肉搜索”极易发生失控行为。

2.2 公民隐私保护意识较弱, 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人肉搜索之所以存在这么大的争议, 究其根结在于公民的隐私是否应加以保护。网络隐私权是指公民在网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 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索、复制、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露某些个人相关的敏感信息, 包括事实、图像以及诽谤的意见等。

因为在互联网这个虚拟空间里, 大多数网民都是用虚拟的身份进行交流, 这给网民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优势。可以说借助互联网身份认证的难处, 追究网民的侵权责任相当困难, 网民们在网上几乎可以为所欲为、畅所欲言。而且能够真正引导网络舆论的仅仅是少数“意见领袖”, 他们迅速成为了指引言论的风向标, 而其他网民则大多选择了附和或沉默。

2.3 网站管理存在漏洞

网站及其管理者作为载体, 也缺乏应有的法律法规。有的信息发布者在提出人肉搜索的时候, 均带有明显的个人感受。“人肉搜索”事件中, 网站管理者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比如管理员的置顶或者推荐。网站为了点击率、人气等不惜有意无意地支持“人肉搜索”, 推动了事件的发展。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侵权责任承担对网络服务行业发展的影响, 以免在行业发展的初期就设置过高的障碍。

3 改进“人肉搜索”的策略探讨

针对“人肉搜索”中出现的问题, 应该从下几方面进行规范。

3.1 制定相关法律, 完善法制体系

美国、瑞士等国家均已建立较为完善的个人信息立法, 对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关系进行了协调。我国也应通过立法从法律上确立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各项基本原则和各项具体的法律规定、制度, 明确互联网上个人隐私的界定范围和标准。这类法律的出台将有力推进公民个人隐私保护的进程, 并促进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界限的合理划分, 为“人肉搜索”中的权利冲突问题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据。

3.2 增强公民的网络守法维权意识, 加强网络道德规范能力

公民是参与网络、使用网络的主体, 要规范公民网上行为必须要增强公民的网络守法维权意识。首先, 公民要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提升应对“人肉搜索”的自我防范意识, 在网络活动中, 应通过宣传、教育等多渠道增强网民网络行为自我教育及自我控制能力, 提升应对“人肉搜索”的防范意识。

其次, 要加强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网民在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上, 应自觉抵制不良网络信息, 不参与恶意的人肉搜索活动。行使言论自由的前提, 是不妨害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尤其是他人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再次, 要树立网民自我保护意识和责任心。应大力推广法律知识, 提高网民隐私权的重视程度, 加强学习网络安全使用知识。面对“人肉搜索”中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 公民作为权利主体, 其自身网络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自我规制机制的完善无疑会成为立法、司法之外的重要解决方式。

3.3 积极发挥“人肉搜索”网站职能在网络事件中的正面效应

网站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拥有网站最真实的把关人身份, 可以在第一时间上对信息进行过滤, 他们应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维护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各大社区、论坛的网站的管理人员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 提高自身的鉴别力和判断力, 对于网民们的各种明显的网络行为进行及时的审查和制止, 规范使用“人肉搜索”, 使其真正成为服务于自己和社会正当目的工具。各网络媒体自己的专业评论团队, 他们负责以专业的素质对问题进行深入客观的剖析, 帮助网民全面深刻地认识事件的本质, 以避免网民因片面之词或一时激愤而发生过激言论和行为。有了监督, 网络行为规范才能够继续发挥作用, 有了监督, 网络行为主体才不会为所欲为。

4 结束语

“人肉搜索”引擎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搜索方式, 有其有利于社会的方面, 不能对其一味禁止, 但是“人肉搜索”往往带有明显的社会情绪, 发帖人的情感化和倾向性在“人肉搜索”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正如学者埃瑟·戴森所说:“互联网并不制造坏人, 它只是给他们另一个存在空间。”还有学者认为, 网络正在让“警察”普遍化, 任何上网的人都能发布“通缉令”, “道德审判”排斥“司法审判”成为网络判断的主要内容, 司法的公正性在网络中受到挑战。

要对“人肉搜索”进行合理的规制, 使其合法运转, 除了设立相关法律法规, 提高公民对隐私的保护及网站管理者的意识外, 当谣言出现并扩散时,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也应该迅速介人, 对信息的真假加以分析调查核实, 并将权威的调查结果公之于众, 正面引导“人肉搜索”这种互联网行为。

网络只是一个平台和工具, 应该约束的是行为本身。因此, 对“人肉搜索”的正确认识和相关看法, 也需要传统媒体的积极宣传和引导, 努力平衡言论自由和公众的知情利益发生冲突。

摘要:“人肉搜索”乃近年来在网络上兴起的一种搜索方式, 它充分显示出了网络监督的力道。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 匿名性等特点, 人肉搜索的不足之处是与生俱来的。如何引导其走向正确的舆论方向, 需要公民增强维权意识及自我约束能力、相关法律的支持、网站的管理者和经营者提高社会责任意识等各方支持。

弊端分析 篇9

一、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与国家救助现状

(一) 高校农村大学生贫困现象比较普遍。

2005年, 我国高校学费大都在4000元以上, 而2005年中国内地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为10493.0元, 农村人均收入为3254.9元, 农村家庭的低收入与大学的高学费有着巨大的差距, 可见农村居民培养一个大学生是何等困难。据统计, 目前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已接近30%, 特困生比例为10%~15%, 二者学生当中, 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二) 国家对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救助现状。

虽然, 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在逐年增加, 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在下降, 根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发布的《2004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报告》显示, 200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2.79%, 与2003年相比减少了0.49个百分点。不仅如此, 与世界各国相比, 我国也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世界高等教育的投资在GDP的平均值为4.8%, 发展中国家为4.2%, 而中国仅为3.8%[1]。据统计, 截至2006年12月, 全国累计审批贷款学生292万人, 累计审批合同金额252亿元。全国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的新生约为33万人, 占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44%, 仍然有一半以上的贫困生的困难没有得到解决。由此可见我国在教育经费的投入上仍有欠缺, 教育投资经费与需要救助的贫困学生数目相比, 可谓相差甚远, 杯水车薪。

(三) 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原因。

随着高校的扩招, 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贫困学生人数也随之增加。这缘于多种因素。从宏观上看, 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还较低, 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较为突出。从微观上分析, 则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有近一半来自农村以及偏远的山区、牧区、少数民族地区或其他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 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缓慢, 学生家庭收入普遍偏低;二是部分学生虽来自城镇,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企事业人员下岗分流等原因, 致使父母一方或双方不能就业, 降低了家庭收入;三是部分学生家庭遭遇某些特殊变故, 影响了家庭收入;四是一些学生来自于负担较重的多子女家庭。另外, 高校实行收费政策后, 上学费用提高, 客观上也加重了学生与家长的负担。

二、农村大学生救助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奖、贷、助、补、免”的多维救助体系, 其目的在于广泛且合理有效的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存在着缺陷, “贫困”变“评困”现象十分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贫困认证体系不完善。这主要体现在:

(一) 认定程序不规范。

中国各省市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不同, 高校中的贫困认证困难。高校融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 学校对许多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不能广泛而有效地掌握, 同时认定程序大多是由学生申请, 然后综合学生和老师的意见, 根据名额的限度发放, 这样认证工作也只是做出定性的判断, 而无法用有效的数据来做定量的考察。

(二) “奖、贷、助、补、免”向“评比”倾向

1. 奖学金占据要位。

“以奖代赈”是知识界高效的通行做法, 但奖学金的发放只是针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发放, 把奖学金放在重头位置, 不免会使扶助机制变成激励机制。目前, 我国农村与城镇的教育不公平现象还普遍存在, 农村贫困生如果要想取得奖学金就必须与其他非贫困生竞争。有关数据表明, 农村贫困生的奖学金的比例低于普通生的比例, 奖学金对农村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并不能有效解决。

2. 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偏好。

我国助学贷款多有商业银行承担, 其规避风险和追求高效利润的偏好, 使助学贷款倾向于家庭情况较好, 偿还能力、学习成绩较好和工作能力强的学生, 而农村贫困学生在家庭情况、还贷能力和学习成绩上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虽然, 国家助学贷款没有规定要“品学兼优”, 但在具体的操作实施过程当中, “学优”常常意味着“品优”, 相对来说, 助学贷款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限制较少。

3.“助、补、免”存在较多限制。

国家和各高校的“助、补、免”资金有限, 助学岗位的设置只在特定的岗位和部门, 而且职位较少, 对于较多的贫困生和较少的优惠政策, 不免会导致竞争。有的学校和班级为了将救助辐射面扩大, 不得不将一份工作或补助分给多个学生, 虽然部分兼顾了公平,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贫困生的实际困难, 但救助的力度被大大削弱。

4. 社会资助存在认识误区。

时下, 一些社会力量在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时一面向“奖优”为主, 针对全体的“助困”为辅。对优秀贫困生情有独钟, 而针对其他贫困生则表现淡漠, 社会资助以优秀为条件, 是资助更加具有“评困”性。

三、完善农村大学生救助路径分析

针对以上的“贫困”和“评困”分析可以看出, 完善农村贫困大学生救助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工程, 需要政府和社会等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加以完善。因此, 从农村大学生在救助时遇到实际困难出发, 提出继续探索和完善高校农村大学生救助机制的新思路。

(一) 增加教育投入, 降低高校收费。

国家财政应加大对贫困生救助的专项资金投入, 切实改善“僧多粥少”的局面。高校应本着“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切不可把高校当作营利机构。高校各基层组织要认识落实国家各项资助政策, 平衡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二) 完善、规范考察体系。

要完善学生信息, 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和贫困生资料库, 同时应根据学校所在地制定学生生活标准, 并同时与学生家庭状况、家庭所在地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相联系, 划分不同的救助层级, 依情况不同进行相应的救助, 达到定性与定量认证相结合。各基层组织要认真负责的做好贫困证明工作, 将职责落实到位。

(三) “奖、贷、助、补、免”以“贫”为主。

“激励作用”可忽视, 但重点不应在“评”。奖学金更不能作为主要手段。助学贷款应有商业贷款向政策性贷款转变, 建立起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的贷款程序[4]。对农村贫困生的救助, 应从学生实际的生活状况出发, 而不能在学习、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方面做出限制。学习成绩有差距的贫困学生, 不应该排斥在救助体制之外。助学岗位的数量应适当增加, 拓宽助学岗位的领域使更多的农村贫困生有更多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

(四) 发挥社会力量。

鼓励社会团体对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 建立社会团体和设立农村贫困生救助基金, 拓宽救助的渠道。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经验, 设置第三方机构, 将资助人与受助人相分离, 一方面可以使资助过程更加体现人性化, 减少农村贫困生的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 也可以监督基金的使用, 避免“奖优”代替“助困”。同时, 高校也可以担保推荐农村贫困生, 与企业形成定向扶持。

(五) 扶贫与扶志并举, 加强心理救助。

农村贫困生“双贫”现象不能不引起关注, 在救助的同时, 也应该重视贫困生的心理救助。在高校教育中, 加强“助人自助”的理念。增强农村贫困生改变自身状况的能力, 鼓励农村贫困生参加各种社团和组织, 缓解其心理压力, 提升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

摘要: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贫困问题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 党的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中, 社会各方对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普遍的关注。本文从高校农村大学生贫困现状出发, 通过分析当前贫困救助中存在较多限制导致的救助倾向评比化问题, 探讨高校贫困救助体制的完善路径。

关键词:农村,贫困大学生,评困

参考文献

弊端分析 篇10

不难看出,经济适用住房是为了缓解居民住房困难,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而出现的。它的出现,有助于克服因低收入群体支付能力有限而造成的住房困难,通过提供购房福利等优惠政策,可以调动居民的积极性,解决他们的住房基本需求。但是,随着经济适用住房的不断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所带来的问题和缺陷已越来越明显,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1 我国经济适用住房存在的问题

1.1 目标界定比较模糊

2004年,国务院通过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并对可以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做出如下界定:有当地城镇户口;无房或现住房面积低于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住房困难标准;家庭收入符合市、县人民政府划定的低收入家庭收入标准;市、县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2]。

这些规定,从表面上看似乎对目标群体做出了更清晰的界定,但在实践中,政府很难有效地核实购房者的实际收入水平,除工资外的很多收入(如个人和家庭收入信息)都不能准确核实,这就让部分购房者有机可乘,出现部分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人并不是真正的中低收入者,从而导致经济适用住房严重供不应求。实际上,政府在对经济适用住房的补贴中有大部分被中高收入群体截获,一些家庭在获得经济适用住房后,便将其出租或上市交易,这严重违背了政府利用经济适用住房解决无能力购房者的住房困难的初衷。所以,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实际受益人往往不能与政府的政策相吻合。

1.2 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双轨制

在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过程中,国家会采取减免税费,给予用地、规划、建设和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扶持等优惠政策,意图是使经济适用住房能以较低价位出售给广大中低收入者。但事实上,这种政策扶持直接导致了房地产市场价格双轨制的广泛存在,而价格双轨制又存在着明显的套利机会。其实,只要存在着价格双轨制,掌握着低价格商品的人就拥有了将权力变成现金收入的能力,而获得资源的市场竞争就马上变成了接近权力的竞争。在这种竞争中,贿赂是最有效的手段,这就必然导致市场投机行为的猖獗,所以,即使政府付出了较高的管理成本,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政策效果。

一些开发商在利益的驱动下,从房屋的户型、面积、销售对象、价格方面大做文章,与政府要求相矛盾,利用政策谋取利益。客观上造成因资本逐利而导致经济适用住房供应高度短缺、脱离应受惠人群、权力寻租等问题。同时,住房价格是地段、户型、配套设施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而经济适用住房是靠行政手段确定价格,等于人为制造“双轨制”,导致经济适用住房供不应求,其外在表现就是卷铺盖连夜排长队、倒卖房号的盛行。

1.3 有效供给严重不足

长沙某媒体2006年末的一项市民调查显示:80%以上的长沙市民想过申请经济适用住房,而实际申请过的仅占11%;在北京市,若干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甚至连拆迁户的购买需求也无法满足。据北京市城市新规划中介绍,到2020年,只有10%的北京人住在旧城,这样仅二环路以内的旧城区就外迁55万人。以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m2计算,北京仅解决二环以内老城区的拆迁户就需要1 300万m2左右的住房。然而公开的数据表明:到2008年,仅计划建设800万m2的经济适用住房,供需之间存在着巨大缺口[3]。

以上现象表明:一方面,以GDP增长率论政绩的干部考核体系使地方政府对真正支持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严重缺乏积极性,并没有大力提倡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另一方面,作为房地产市场开发的主体,因为经济适用住房实行的是政府指导价,利润空间很有限,房地产商对于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也就缺乏动力。

2 对改善经济适用住房问题的建议

1)经济适用住房政策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地方出现了面积超大、设施豪华的经济适用住房;有些地方的经济适用住房被中高收入群体买走,甚至变相成为福利分房的途径,但这些都不是这一政策应该取消的理由,资源被个别权力部门占用并不符合出台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初衷。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源,那么包括廉租房政策在内的其他住房保障政策同样也可能出现此类问题。任何住房保障政策都有公平问题,都要考虑是否能充分发挥效用。与其他保障方式相比,出台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初衷是好的,它对启动内需,平抑房价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住房保障不应只依靠经济适用住房。从各国的住房保障史来看,住房保障往往是多元化的,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中国自房改以来,一直是实行以经济适用住房政策为中心的住房保障体系,而且这一体系建设已经走到一个转折关头。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发展应充分吸取国际经验,顺应国际潮流,转向以住房救济金补助为核心的保障体系[4]。近期的住房救济金与廉租房的有效结合,是最有可能实现对低收入人群进行住房保障的政策目标。修正或批判经济适用住房,是因为经济适用住房满足不了目前的住房保障需求。而实际上,那些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也是存在差异的,仅用经济适用住房这种办法加以满足,不公平也不合理。特别是对于极度贫困的群体,即使能排上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对,也拿不出购房款,而对于中等收入的群体,购买远离工作地点的经济适用住房也未必合适。所以,面对多元化的住房保障需求,我们应该建设多元化的住房保障制度,而不是把一条路堵死,去开辟另一条道路。

3)建立公开、公正的分配制度。在国外,居民要享受政府保障住房制度,必须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和认定。我国不妨改变现有的经济适用住房制度,采取由国家财政划拨费用而非完全由地方政府承担的办法,严格落实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5]。这时国家就可以强化信息公开的力度,并充分利用群众的力量进行监督,对违反经济适用住房政策的做法进行问责,以促使经济适用住房“回归”到惠民的固有性质上来。

4)变“补砖头”为“补人头”,即“人头补贴”。由政府出面认真核实统计,给真正的低收入者发放补贴,然后通过市场体系来解决住房问题。山东的日照和莱芜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成功,既降低了行政成本,又规范了房地产市场秩序,还真正惠及群众,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贾康,刘军民.中国住房制度改革问题研究——经济社会转轨中“居者有其屋”的求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王全民.房地产经济学[M].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3]成思危.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目标模式与实施难点[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79-98.

[4]包宗华.住宅与房地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6-129.

弊端分析 篇11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弊端

当前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弊端,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以及只是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使高中英语教学的质量得不到很好的提升。因此,针对这些弊端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这些阻碍英语教学的因素,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英语教学质量。

一、当前高中英语授课存在的弊端

1.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将课堂教学看做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自己是课堂的主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顾及学生的感受,自己滔滔不绝地讲授英语知识,而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使课堂气氛机械、呆板、沉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

2.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

受传统落后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和制约,很多教师在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陈旧单一,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变通,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过分地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综合英语能力的提升。

3.忽视英语实践活动的作用

重理论知识,轻英语实践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注重让学生学习英语的字词句等基础的知识而不注重学生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这就使学生缺乏应有的锻炼,长期的知识教学使学生逐渐失去运用英语口语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当前高中英语授课存在弊端的解决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发现,因此,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接受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目前,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更新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即通过自己不断地努力,看相关方面的书籍或者通过积极地向他人请教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地思考,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另外就是积极地参加学校或者是当地教育局开展的各种培训活动,在培训中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沟通,吸收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努力将这些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

2.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有效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素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即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不断地探索发现,在探索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的学习需要学生长期坚持不懈地认真发现、细心研究,学生能力的提升不能只是依靠教师单纯结论的讲解,而是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得出应有的结论,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

3.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情感的表达和相关的交流,而不仅仅是反映在卷子上的量化了的成绩。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过分地注重学生英语的成绩,忽视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高中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不高。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与相关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班级内排演英语话剧,将自己感兴趣的英语故事演绎出来,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同时能够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与提升。再如,还可以与学生一起举办英语歌唱比赛,让善于唱歌的学生积极地学习英文歌曲,通过歌曲美妙的旋律让学生更加喜欢英语的学习。此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与其他学校的学生开展相关的辩论比赛,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总之,相关的实践活动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智慧,提升学生整体的英语素养。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立足教学的前沿,深入理解课程改革,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理念,科学有效地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英语素养。

参考文献:

[1]魏军彦.高中英语选修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学周刊,2013(10):82-83.

[2]王巧玲.高中英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1):98.

[3]张海涛.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才智,2015(9):127.

[4]王萍.高中英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9):163.

弊端分析 篇12

一、我国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总体上看,一方面,中国加快城镇化战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特殊性,中国城镇化在农村土地征用、城镇建设拆迁、流动人口落户等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㈠“土地城镇化”超前于“人口城镇化”近几年来,一些地方打着“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旗号,盲目拉大城市框架,滥占耕地、乱设开发区,不断扩大城市面积。部分地区在“经营城市”的理念下,大肆追求土地增值的收益,进一步助长了多占耕地和不合理拆迁的行为。失地农民增多和一些地方后续社会保障跟不上,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另一方面,促进农民工在城市落户的制度仍未建立,导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按此模式继续推进城镇化,失地农民的数量还会大量增加,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

㈡城镇化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当前城镇化过程中,许多地方的城镇建设往往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是为了满足领导好大喜功的欲望,这就不可避免导致非常严重的重复建设和超前建设;有些地方领导还把城镇化等同于城市建设,认为城镇化就是“多盖房子多修路”,认为城镇化就是城市自身的美化、绿化和亮化。结果几年轰轰烈烈的“城镇化运动”下来,在大片大片的耕地上盖起了高楼大厦、工厂高校,但随着大批土地被征用,出现了大批失地农民,农村人口却没有“化”掉多少。与此相反,某些关系民生的必需市政基础设施却因为资金缺乏而存在非常明显的建设不足问题。例如目前我国仍有相当部分的城市没有建设合格的污水处理厂,也没有合适的垃圾填埋场。由于这些基础设施恰恰最能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真实水平,所以它们的欠缺也就从根本上限制了未来城镇化水平的真正较快提高;一些城市布局结构不合理,相邻城市之间发展不够协调,不利于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还有一些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扩大城市规模,不考虑当地资源环境承载条件,提出超越发展阶段的人口、经济、城区面积等指标,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部分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功能过度集中于中心区,不同程度地存在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问题。

㈢城镇就业和城镇贫困问题影响城镇化正常发展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就业问题将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城镇化同样不得不面对城镇失业及其导致的系列问题。据统计,截至2005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即全国有839万城镇失业人口在依靠政府救济生活。再加上刚进城特别是那些盲目性较大又无一技之长的农民工由于收入较低,也很容易加入到城镇贫困人群中。正因如此,与农村贫困人口逐年下降趋势相反,城镇贫困问题反而表现出发展态势。城市规划和管理脱节,市政工程缺乏统筹规划和建设,综合管理能力滞后,影响城市运行效率,一些城市“城中村”和“城市贫民区”问题比较突出。城镇贫困问题也正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而日益突出。

㈣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因素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关键是要解决好就业、环境、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等问题。目前,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已超过1亿人,但大部分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很强,农民工社会保障滞后的问题也很突出,长期以来,中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非常薄弱。农村目前基本上是依靠以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家庭保障模式,农村社会保障仍然是以国家救济和乡村集体办福利事业为重点,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在小范围进行改革试点以外,其他社会保障项目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纳入保障范围的工作刚刚起步,养老保险尚未纳入统一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范围。很多企业都没有按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录用的农民工提供法定的保险。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对广大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欠帐,虽然降低了目前的企业运营和城市发展成本,但是将构成对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巨大压力。中国推进城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人口自由迁徙,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㈤多头管理阻碍城镇化的健康高效发展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不同的政府部门从各自的职责范围和自身利益角度出发对城镇化的过程进行管理,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城镇化的进程涉及许多领域,但在统一市场的框架内,具有区域整体性的特征,部门分割、地区分割的管理模式不符合城镇化这一特征的要求,不利于统一的城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在实施中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城镇化进程健康高效地发展。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资源、环境和体制约束等客观原因,也存在认识不足、管理不当的主观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主体形态、空间布局三个基本问题,还缺乏全面把握和有效指导,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重视。

二、甘肃省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路径选择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一论述确立了未来我国城镇发展新模式,指明了城镇化的方向。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就是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各个地区实际的城镇化道路。城镇化战略作为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已越来越多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但对于内地很多省区来说,城镇化发展不能一哄而上,必须突出特点、因地制宜。

甘肃是个传统的农业省份,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全省小城镇和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起点低,进展慢。从总体上看,农村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短缺,环境脏、乱、差,使得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小城镇和村庄建设的重要性,根据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省委发[2006]2号),将小城镇和村庄建设作为建设部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切入点,切实加强小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和服务意识,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从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强村庄整治建设,配套必要的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为广大农民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推动农村稳定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㈠按三个阶段层层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根据甘肃省省域城镇本系规划的要求,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按三个阶段层层推进:首先,根据甘肃省2万人~3万人的县城占大多数的实际,优先发展县城,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发挥县域经济带动全面发展的龙头作用;其次,集中力量规划建设好50个省级重点镇,扩大其规模,完善其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第三,在建设好县城及重点镇的基础上,各市、县可根据本地实际,有选择的重点建设几个小城镇,促使其尽快发展。人口在20万以下的县(市、区)可重点建设1个~2个小城镇,人口在20万人~40万人的大县(市、区)可重点建设2个~4个小城镇,人口在40万以上的大县(市、区)可重点建设5个~6个小城镇。天兰铁路和兰郎公路经过的市(州)县(市、区)要抓好沿线小城镇的建设。

㈡按照“一路、二水、三市场、四通讯”的办法,加大对重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按照“一路、二水、三市场、四通讯”的办法,不断为产业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业人口向小城镇快速转移,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打好平台,创造好条件。小城镇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且这种巨资单靠政府和农民无法提供满足,就目前来看,走政府引导下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十分可行。因此,甘肃省要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广辟投融资渠道,村镇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管理,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在统一规划下,鼓励单位和个人采取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开发建设城镇供水、排水、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村镇公用事业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要放开经营,允许公平竞争,实行合理计价,有偿使用。引导外资、个体私营企业投资小城镇和农业公共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扶持、全社会参与、市场化运用的多元化投资格局。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力度,把城市功能向小城镇、向村庄逐步延伸和建立,这个过程也是把农村具备知识、技能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市和小城镇逐步转移的过程;在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的基础上,瞄准当地优势,发展主导产业,以找到支撑城镇化的依托。如目前已有的商业镇、旅游业镇、特色产业镇等,就是需要推广的典范。另外,基层政府在管理上要不断创新、完善小城镇功能。在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社会化服务、社会组织网络、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用事业运行体系,为甘肃省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城乡一体化和现代化奠定基础。

㈢按照“一圆三模式”理念编制小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甘肃省各地地域条件、生产生活条件、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各不相同,决定了在村庄建设上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要按照“一圆三模式”规划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凡距县城和小城镇规划区方圆3公里左右并具备地势平担、交通便利的村庄,原则上再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进行建设,应尽可能纳入县城和小城镇总体建设规划,以住宅小区的方式进行统一规划和分期分批逐步建设,即称为城镇模式或城镇化发展模式。凡“圆外”具备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但距县城和小城镇较远的村庄原则上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和分期分批逐步建设,重点在村庄治理上下功夫,即称为中心村模式或集约发展模式。凡不具备建设中心村(行政村)的偏远山区的村庄,以基层(组)为单位进行规划和建设或以单户农宅进行治理,即称为基层村建设模式或自然生态村模式。

摘要: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的弊端问题。甘肃省作为一个内地传统的农业省份,自然条件差,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解决出现的问题,而且要因地制宜,按三个阶段层层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一路、二水、三市场、四通讯”的办法,加大对重点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按“一圆三模式”理念编制小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共兰州市委党校

【弊端分析】推荐阅读:

弊端应用07-18

网络弊端06-21

技术弊端06-23

弊端对策07-09

核算弊端08-14

教学弊端09-08

传统弊端09-14

弊端07-13

出现的弊端05-23

优势和弊端05-30

上一篇:小学一年级新生下一篇:同伴互评双螺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