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的弊端(精选3篇)
出现的弊端 篇1
虽然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实施了内控管理。但是我国内控管理实施的时间比较短,很多管理条例都处于发展和健全阶段,导致企业在运用的时候,经常存在执行度不够、管理不严格等问题,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所以,必须对企业管理的内控制度进行研究。
一、实施内控管理的意义
成本和效益是企业实施内控管理的前提。内控管理制度主要由环境控制、风险评估、信息监控、活动控制和交流五部分组成。企业实施内部管理制度不仅让企业的信息和操作向规范化发展,还可以将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提高企业利益,将成本差额转化为内控实施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能力。所以,内控管理制度的实施,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实现信息公开的有效手段,对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益具有很大意义。
二、企业实施内控制度的状况和存在的弊端
(一)内控环境不协调
产生内控环境不协调的主要原因是,很多员工对内控制度的认识和接受力比较弱。虽然已经进行了长时间培训,但是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员工还不能在思想上形成正确认识,不能脱离传统的管理模式,导致内控管理的实施存在很大阻力。在实际工作中,员工不能按照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约束自己,经常存在行为偏差等现象,对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严重的时候会造成企业破产。
(二)对内控管理制度的重视性不高
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来看,很多企业中的管理层都不能对企业实施的内控制度引起重视,很多管理者认为,实施内控制度对企业的发展没有作用,制度的推行只是表面现象,从企业的内部应运营情况来看,并没有产生有效影响。管理层的错误认识,导致内控制度的作用很难体现出来。除此之外,很多基层员工由于没有受到教育和培训,还不能对内控制度形成正确理解,反而将其看做是一种剥夺人身自由的方式,对上级制定的内控完全不予理会,导致企业实施的内控制度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内控管理信息比较滞后
内控管理信息的滞后是影响企业实施内控管理的主要因素。内控信息的滞后,不可以反映企业进行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不能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从现阶段我国企业实施的内控管理现状来看,内控管理信息做大的特点是单向性,这种现象对企业信息的更新造成了严重阻碍,影响了企业发展。
(四)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素质比较低下
企业的整体管理和企业内部实施的管理具有密切联系,企业的内部管理又和企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具有重大联系。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素质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内部人员职业的职业道德素质比较低下;另一方面,内部人员对企业相关知识和企业经营的内容认识不深刻,导致企业整体盈利较低。
三、解决企业内控管理的方法
(一)提高内控管理制度的重视度
内控管理制度实施的关键是重视管理制度的实施。只有让内控制度的实施引起员工的重视,才能利用内控管理对企业进行全面管理。另外企业管理者在加强内控管理重视性的同时,还要对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和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只有合理的分析才能规避风险,减少企业损失。
(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既可以间接的促进内控管理的实施,还可以帮助企业建立较科学的发展机制。企业制度的完善,需要对员工的职责和权利明确划分,从工作流程和作业方式方面对员工进行培训;开展重要作业的时候,必须规定两人以上共同合作协商,减少个人片面观点对企业发展造成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应该对进行审计部门建立一定的会计内控制度,保证内控管理实施的有效性。
(三)利用信息化管理
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和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信息化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便捷。企业内控管理中应用信息化技术,不但可以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畅通,还可以给决策者提供比较全面的信息,增加决策的有效性。在信息化技术的影响下,员工之间可以相互沟通和交流,共同讨论企业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除此之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增加企业财政信息评估的准确性,在企业内控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
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进展和企业员工具有很大联系。企业员工是执行管理的主要人员,加强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对企业内控管理的实施具有很大帮助。所以,企业管理人员必须站在员工的角度上思考问题,根据企业发展的情况制定对应的措施;可以按照企业内控制度运行的状态,对员工定期进行培训,加强员工的思想认识,不断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控管理的实施水平,促进企业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由于我国企业实施的内控比较晚,内控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为了促进发展,企业必须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可以从提高思想重视,加强企业内控管理的实施,提高企业内部人员的综合素养,实施信息化管理,让企业向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摘要:在市场结构不断变化的影响下,我国企业正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加强内控管理的认识,改变内控管理方式,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本文主要从企业内控管理出现的弊端进行分析,根据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一些符合企业发展的对策,希望可以对企业内控管理的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企业内控管理,弊端,建议
参考文献
[1]常丹丹.我国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山西:山西财经大学,2012,(09)
[2]刘艳红.对企业内控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外资,2015,(13)
[3]于海洁.如何加强企业内控管理[J].经营管理,2011,(04)
出现的弊端 篇2
行政事业单位是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统称, 是中国特有的政治体制, 行政单位具有社会管理职能, 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 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 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社会组织。两者都主要是为市场提供各样的劳务以及精神奖励, 继而为社会产生效益, 故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预算时应着眼于这样的目的: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做到投资与回报相平衡, 争取增加资金的利用效率, 减少成本。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是非营利性主体, 以提供社会服务为目的, 其财务预算管理与一般企业存在很大的区别。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服务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完善本单位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财务预算管理是指某单位为了实现既定的经济或管理目标, 通过编制预算、内部控制和业绩考核等一系列手段而进行的财务管理活动的总称。而财务预算管理主要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两个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出现的弊端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出现的弊端, 主要体现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绩效考评等三个层面, 下面就相关问题分析如下。
1、预算编制不科学, 管理力度不够
预算编制方法单一。现在还有一些行政单位在进行预算编制中还未采用侦测评估、预测分析等科学的手段, 仍沿用老式的“基数加增长”方法核定, 这样的方法主观随意性较强, 不符合真实性原则, 固定了资金在各个部门中的分配形式。同时, 基数外加增长部分的制定方式还将导致各个部门使用非常手段扩大预算的规模, 导致经费开支水平脱离实际, 部门间经费严重失衡。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基本支出实行定员定额管理的模式, 但此定额一旦核定, 就几年不变, 未结合经济发展、物价变动、工资政策调整等因素及时调整标准, 使得部门经费开支水平脱离实际情况。
预算编制依据不充分。预算管理的关键就是预算编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只是由财务部门负责, 而与预算相关的各类文件、政策往往涉及不同部门、不同人员, 一旦财务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沟通不到位, 理解不一致, 就可能导致预算安排依据不充分, 进而影响业务部门的工作推进。
财政资金和经营资金缺少必然联系, 未在预算中加以细分。目前多数事业单位经费开支的资金来源不是全部由国家财政资金解决, 需要以自己的经营收入来弥补部分缺口。而预决算的编制只反映经营收支的总数, 没有细化到各项收支明细, 不能完整核算资金的全部收支状况, 这样所反映出来的数据就失去了它的分析利用价值, 没有办法将其真正的收支情况与运行状况表现出来。
2、预算执行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
预算执行不力, 实施不严格, 是行政事业单位常见的情况。比如, 有的预算单位预算执行工作主要靠人为推动, 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和机制保障, 使得预算执行进度慢, 导致年底集中花钱或年终结余偏大。有的单位资金使用中有随意性, 支出控制不严, 超支浪费现象严重, 严重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有的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 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 用项目支出来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不足, 没有做到专款专用。有的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 没有树立讲求经济效益的理财理念, 重拨款而轻管理, 重预算审核而轻实际效果, 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
一般来说, 行政事业单位在工作时都会对预算的实施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控与计划, 但是在没有一整套合理的预算执行和成绩效果的考核, 同时考核缺少有关的计划以及各个部门之间合理配合的情况下, 考核能表达出来的信息不够多, 考核所得的结果没有价值, 这样的考核没有任何意义, 最后致使预算的执行没有了限制, 丧失了约束力。
3、预算监督和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预算监督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缺少负责预算运行全过程监督的管理部门, 虽然许多单位成立了内部审计部门, 但往往都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发挥监督检查的职能。加之行政事业单位在国家经济中的特殊地位,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的监管与考核体制也不健全。如果没有一个专门机构进行考核与监督, 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不能做到公正与透明, 资金的社会效益也无从体现, 且容易滋生腐败。近几年, 国家要求推行“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公开制度, 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但由于对预算公开的认识不到位, 不少单位顾虑较多, 主动性不强, 且公开的范围和项目都具有选择性, 数据不全, 没有相应的说明, 如人员情况、资产状况等, 公开的数据没有直观性, 使得相关信息难以全面公开。在绩效考核评价方面, 虽然财政部在2011年出台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但绩效评价覆盖面小, 项目代表性不强, 考核评价的结果与预算得不到相应的结合。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方法
1、转变观念, 强化预算意识
部门预算是经人大批准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是部门财务行为的基本依据和保障, 预算编制工作绝非申请和争取资金的简单行为。因此, 要转变观念, 强化预算意识:明确财政资金全面预算管理概念, 树立注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意识, 转变传统的只关注年度任务的完成, 忽略资金的日常管理等观念, 创新财务工作思路, 将争取资金和加强执行监管相统一, 为推动预算改革和创新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
由于部门预算编制涉及面广, 必须在财务部门内部和财务、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很好的协调组织, 各部门要明确责任, 做到分工合理、相互配合、环环相扣, 才能有效保障预算编制工作顺利进行。
2、加快推进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要做好预算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基本支出预算中, 加强对人员、资产等基础数据的动态管理, 确保数据的完整、准确;提前做好项目评估和可行性论证, 确保项目预算科学合理、切实可行。
细化预算编制, 完善预算执行机制, 强化决算管理。既要严格区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使用范围, 严禁混用, 又要切实做到预算细化到基层单位, 减少层层代编;在预算执行的全过程, 做好精细化分解、确定性实施、动态化修正, 确保预算执行的权威性与可操作性;提高决算编制水平, 注重预决算的对比分析, 强化决算结果的应用, 决算的管理全面反映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进行检验和反馈, 促进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科学化、规范化。
在会计核算方面, 重点强化程序与环节, 强化标准与制度。做好财务会计工作, 根本点在于财务会计的标准化作业、精细化管理, 细化会计核算中各支出分类核算, 确保会计信息一目了然。
3、强化预算执行的均衡有效
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预算执行的基础, 在预算下达后, 科学、动态管理用款计划, 确保预算执行所需资金及时落实到位, 确保预算执行精度均衡有效。行政事业单位应建立预算执行进度定期通报制度, 加强预算执行的动态监管, 督促执行较慢的业务部门加快进度, 建立预算执行进度目标管理制度, 将全年的预算执行任务分解到月、分解到具体工作任务, 并对预算执行进行分类管理, 抓重点难点项目。同时强调预算执行奖惩制度, 强化预算执行意识。
4、完善内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控手段
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行的过程中, 应当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不断提高单位内部监控的能力, 并积极配合政府监管部门及外部审计的监督检查。一是要制定出一套包含监控方法、监控职责、监控规则以及监控内容的内部控制制度, 使单位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做到有凭有据。二是各单位应设置内部监督部门, 负责实施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特别是对重要的业务部门、重大业务事项加大力度, 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检查。三是监督部门应该严格的依照规章制度进行执法, 不可以相互包庇, 使会计的监督体制及内部控制都落到实处。
5、建立科学的预算绩效评价制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科学、公正、客观、公平的预算绩效评估体系, 有利于提高政府绩效, 尽可能降低行政成本, 改善政府形象;同时更好地调动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提高工作效率, 公民也才能够从政府部门获得更加优质的服务。绩效评价的关键在于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科学、合理的量化标准, 由于财政支出内容十分繁杂, 涉及的范围广泛, 各个单位的项目也具有特殊性, 因而难以建立一个统一的、适用所有单位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本着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先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 再逐步扩展到基本支出的绩效评价。可根据部门单位的机构职能、人员配备、资产配置使用等基本情况, 确定财政支出量化标准和与之相联系的成果量化指标。
将预算绩效评价与资产绩效评价相结合, 研究将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的评价结果, 作为安排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的参考依据和对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逐步建立和完善资产与预算有效结合的激励约束机制, 对资产实行绩效管理。
6、加强预算管理, 提升队伍素质
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对人员的素质及专业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就需要相关财务人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培养, 增强职业道德的修养, 严肃的对待预算的考核和制度的维护。
另外, 预算管理的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 绩效评价的实际操作和管理, 要求管理者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因此, 要加强对绩效评价工作人员的培训, 使其熟悉绩效评价的组织程序和操作规程, 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拟定并完善绩效评价标准, 使预算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取得实效。
四、结束语
出现的弊端 篇3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5年1月—2009年1月共收治股骨颈骨折患者50例, 骨折的类型:头下型6例, 经颈型38例, 基底型4例, 粗隆间骨折2例。其中多数病例发生在中老年人, 这与骨质疏松导致的骨质量下降有关。多针内固定方式:普通克氏针固定9例, 斯氏针固定12例, 螺纹空心钉固定15例, AO松质骨螺钉4例, 螺纹、尾端膨大可折断钉10例。
2手术方法
患者住院后, 均为在皮牵引或骨牵引下, 骨折端大致复位的情况下施行手术的。牵引的时间长短不一, 最长1周, 最短1 d, 平均4 d.手术在床边进行, 采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 使下肢肌肉松弛。事先备好床头用X线机, 患侧臀部垫高, 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选好X线既定的位置, 大粗隆处下方切口, 剥离分开骨膜, 置入内固定物。术中及术毕X线检查髋关节的正侧位情况。
3易于出现的弊端及并发症
(1) 进针过度; (2) 固定针退出; (3) 骨折端分离; (4) 固定针在近端扎堆; (5) 固定针偏前; (6) 固定针折断; (7) 髋内翻; (8) 针道感染。
4讨论
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 将解剖复位或近似于解剖复位作为治疗的基础[1]。任何一种内固定装置都无法改变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我们认为:缺血坏死主要取决于原发创伤和骨折移位, 所以, 应尽快手术复位, 可使骨折移位时受牵拉而闭塞的旋股动脉升支重新开放[2], 恢复股骨颈表面血管的连续性。股骨颈骨折应按急症处理, 行皮牵引或骨牵引, 以减少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现就多枚针固定法易于出现弊端及并发症的机制和预防措施分述如下:
(1) 进针过度。这是属于操作时, 内固定针的近端距股骨头软骨面太近造成的, 一旦骨质疏松或骨折端吸收, 钢针向近心端移位时, 钢针即可穿透关节面, 进而穿在髋臼上, 更有甚者有进入腹腔之虞。后者大部分发生在不具备X线监视下手术条件的基层医院。预防方法:应设置良好的X线监视, 内固定针近端距股骨头软骨面0.5 cm~1 cm为宜, 内固定术后被动伸屈髋关节, 感觉髋关节被动活动的范围, 一旦被动活动度减少, 则说明内固定针有被打入髋关节的可能。
另外, 内固定针向盆腔内游走的报道屡见不鲜, 几乎都发生在针尾端无膨大或防陷入结构的患者。预防措施:选择针尾端膨大或带有防陷入结构的固定针;尽量通过内固定物将骨折端勒紧, 减少功能锻炼时骨折端的微动;定期复查X线片。
(2) 固定针退出。原因是:骨质疏松, 导致了固定针与骨质界面的把持力锐减;其次是固定物本身光滑无螺纹 (克氏针、骨圆针) , 上述原因导致了内固定针向外下方退出。
(3) 骨折端分离。选择螺纹针固定时, 螺纹部分应残留在骨折端的近心侧, 而不应跨越骨折的两端, 否则, 会使骨折端无法加压勒紧, 甚至分离, 致使不愈合率增加。
(4) 固定针在近端扎堆。内固定针在股骨头内过于集中, 导致了抗扭转力相应地减弱。任何内固定, 都应在骨折愈合后完全负重, 骨折未愈合时, 凭借内固定针的作用, 完全负重是很危险的。
(5) 固定针偏前。由于固定时, 掌握股骨颈前倾角度数的误差, 术后侧位片显示固定针穿出股骨颈, 位于股骨颈的前方。因此, 术后摄髋关节侧位片是十分必要的。预防方法:a) 在术前患侧垫高15°的情况下, 水平方向进针即可;b) 或者先用略细的钻头, 由大粗隆向股骨头内钻孔, 用细克氏针探道, 正常的股骨头组织密度较高, 骨质坚硬, 如遇软组织则有可能打偏。
(6) 固定针折断。断钉者较少见, 多发生在固定针数目较少 (2枚) , 或者过早下地负重的患者。
(7) 髋内翻。原因是骨折不愈合, 过早负重, 骨质疏松。
(8) 针道感染。无菌操作不严格, 或病室内消毒不严格, 或正规操作受限受阻时, 易于发生。
综上所述, 股骨颈骨折多针固定法, 必须在X线监视下进行, 应选用带螺纹、尾端膨大的内固定针3~4枚, 在股骨颈内呈三角形或矩形分布, 螺纹不横跨骨折端两侧, 术后髋关节正侧位摄片, 骨折愈合后再完全负重。只有遵循这些原则, 才有可能减少多针固定法的弊端及并发症, 有效地发挥这项技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大伟, 李忠, 等.股骨颈骨折多针内固定的局部并发症探讨[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9, 24 (3) :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