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的出现

2024-10-02

文化全球化的出现(共7篇)

文化全球化的出现 篇1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 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与传统进出口贸易相比,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一直保持较快增长, 且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我国互联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根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发布的数据显示, 2012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 同比增长21.1%。从交易地域分布来看, 亚太将超过北美成为世界第一大B2C电子商务销售市场。我国2010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为1.2万亿元, 2011年至2014年则分别为1.6万亿元、2.3万亿元、3.1万亿元、4.2万亿, 年增长率均保持在30%以上。同时, 2011年至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 分别为7.5%、9.6%、11.9%、15.9%, 且占比不断增加[1]。由此可见, 中国未来跨境电商市场潜力巨大。

然而, 目前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仍受到信息、资金和物流三大基本因素的制约。信息是跨境电商发展的核心和基础, 而资金流和物流则是其实现的手段和保障。探讨全球视野下信息、资金、物流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对于保持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跨境电子商务面临的信息问题及可行措施

2.1 信息流的相关问题

跨境电子商务最大的特点就是“全球性”。这主要是因为其依靠发展的平台是网络虚拟空间——互联网。而互联网对跨境电子商务最重要, 也是最基础的作用就是提供信息。它能不受空间限制进行信息交换, 并且具有时域性和互动性, 还能使信息交换趋向于个性化发展, 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2]。但跨境电子商务即使拥有如此广泛的信息平台, 依然会面临多种问题。

2.1.1 双向信息流问题

一家跨境电商公司的挂牌成立并不能代表什么, 它只是一座孤岛, 没有办法与外界相连。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跨境电商, 必须做到让国际范围内的消费者接收到它的信息, 让大家熟悉自己;同时公司也要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各个地区不同的消费者, 熟悉他们的消费习惯、偏好、特征。这就对电商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

2.1.2 信息评估和认证问题

在信息评估和认证方面, 相对于国内电商而言, 跨境电商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一方面, 大部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有卖家信誉度作为参考, 但尚没有第三方信用机构对其进行信息评估和认证;另一方面, 跨境电商很难对国外顾客的消费能力和资信做出准确评价, 如果国外顾客选择通过信用卡来支付, 在收到货物后撤回资金, 或以各种理由拒绝收货, 可能使得电商损失物流费用和资金手续费, 甚至钱货两空。

2.2 可行办法

2.2.1 运用多种平台进行自身推广

以兰亭集势 (Light in the Box) 为例, 它目前是国内排名第一的外贸销售网站。其用户来自200多个国家, 日均国外客户访问量超过100万人, 访问页面超过200万个。网站已经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注册客户数千万, 累计发货目的地国家多达200个, 遍布北美洲、亚洲、西欧、中东、南美洲和非洲。其董事长兼CEO郭去疾先生提到, 兰亭集势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信息”[3]。

兰亭集势采用的是谷歌广告, 也叫Google Ad Words。这是一种在Google搜索结果页展示的按点击付费的关键字广告。当潜在客户通过一定的关键字进行搜索时, 广告将展示在搜索页右侧。Google还推出了针对跨境企业的关键字广告出口易计划, 是Google为满足出口贸易企业海外推广需要而推出的英文关键字广告计划。通过关键字广告出口易计划, 就可以把广告展示在Google以及Google数以万计的合作伙伴的网站上, 覆盖全球, 让搜索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用户主动找上门。

除此之外, 跨境还可以在国外网络社交平台例如Twitter、Facebook等上投放广告, 以及与国外购物网站合作投放具有针对性的推广链接。

2.2.2 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进行整合

传统的商业运行模式是以银行为中介, 以商流、物流为主导的活动, 信息活动只是辅助性的, 它服务于管理性的工作, 这样, 信息的功能并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电子商务信息流所支撑的商品流通模式, 与传统模式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如图1所示[4]。

这种新的流通模式以数据库为核心, 利用计算机网络与数据库技术、条码技术等手段实现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数据管理功能的自动化。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企业的商务活动主要依靠数据库来进行决策。电子商务形成的数字化、信息化经营模式, 正在把企业与消费者带入网络经济数字化生存的世界。

2.2.3 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对于信息的评估和认证问题, 可以通过建立国内及国际的公共服务平台解决。首先, 建立一个“电子商务在线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 即所谓的“跨境ODR” (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 。各个贸易国家可建立自己的境外ODR服务机构, 且必须要认可其制定的跨境电商适用的国际商品质量检测标准, 以及争端解决办法。其次, 各国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建立国内公共服务平台, 进出口的每一种商品都要将其信息上传至平台以供消费者了解和监督。

同时, 对于进出口商来说, 政府公共平台可以做到“一站式”无缝对接, 数据只要到达其平台, 系统便会自动处理。中小企业在参与贸易的时候, 无须耗费过多精力向海关、商检、外汇等政府机构分别提交纸面上的单据, 而是把它电子化到计算机界面, 一次性提交一套数据, 由网络的增值服务企业实现和政府各个部门的衔接, 以此传输这些数据。此平台横向连接多个政府部门、纵向连接各种企业, 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

3 跨境电商面临的资金流问题及解决措施

3.1 资金流的相关问题

跨境电商面临的资金流问题主要在政策环境上, 比如关于跨境电商的市场监管、税务、市场准入以及与跨境支付相关的外汇管理方面都还没有非常明确的政策与法律依据, 这可能会阻碍我国企业根据自身条件与基础有序地进入跨境电商市场, 从而影响我国跨境电商整体发展[5]。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

3.1.1 结汇问题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许多商品为高频、小额, 逐笔结汇导致工作繁琐。即使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代理结汇, 也难以确认每笔资金的来源流向, 存在一定风险。

3.1.2 退缴税问题

B2C跨境电子商务出口主要以快件为主, 卖家无法提供报关单, 因此就无法缴税, 不能享受退税政策。

此外, 不同国家之间由于支付主体与接收主体的多样性, 以及不同国家电子支付监管规则的差异还面临支付规范与安全问题。

3.2 可行办法

3.2.1 建立资金服务平台

对于结汇、退缴税等政策性的问题, 可以通过建立资金服务平台来解决, 包括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平台。所谓的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代理服务行业, 为中小型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企业可以授权它们代理外汇以及退税业务。而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平台则是由海关监管的为企业进出口通关提供便利服务的平台。海关可依据现有的相关法规, 指定跨境电子商务退缴税标准以及结汇所需的有效电子单证。

3.2.2 对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监管

对于跨境网络交易资金安全问题, 在政策完善期可以采取第三方资金担保的模式。第三方资金担保, 既包括银行也包括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行是资金的监管主体, 而第三方支付企业不属于金融机构, 但在跨境收支中承担着与银行类似的职责, 既是金融政策执行者, 又是交易行为监督者, 其跨境业务, 必须靠法规和制度予以规范。

2013年我国商务部、发展改革委、海关总署等九个部委, 发布的《关于实施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有关政策的意见》提出, 鼓励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为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支付服务。完善跨境电子支付、清算、结算服务体系, 切实加强对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跨境支付业务的监管力度。

4跨境电商面临的物流问题及相关措施

4.1 物流的相关问题

国际物流是在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兴起的。从2009年跨境电子商务兴起开始, 国际物流的绩效已成为影响企业和国家外贸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物流的时效性也已成为跨境电子商务的重要影响因素[6]。由于跨境电商物流链长, 流程复杂, 因此, 主要面临三个方面问题。

4.1.1 物流配送时间过长

跨境物流包括国内段物流、国际运输和目的国物流三块, 一般需要多个传统物流商合作完成;同时, 跨境物流涉及出口国海关和进口国海关, 需要相应的代理公司协助清关[7]。

4.1.2 物流没有全程追踪

对于一些物流发达且语言使用广泛的国家如英美等, 可以通过单号在物流网站上查询。然而对于一些小语种国家以及俄罗斯、巴西等物流行业不发达国家, 很多包裹出境后, 就无法追踪。在邮政小包主导的跨境物流模式下, 包裹破损甚至丢包事件时常出现。

4.1.3 清关障碍

跨境物流的特征在于其需要通过出口和进口两道海关。清关障碍主要有两个:一是跨境电商不重视目的国监管制度, 比如没有取得相关产品认证;二是目的海关的贸易壁垒, 比如巴西海关几乎对每票包裹都要查验, 并要求提供商业发票、收件人税号、货物价值声明等资料。

此外, 某些目的国海关没有网络信息系统支持, 仅仅依靠人力清关, 效率很低, 延长了整个物流配送时间。再者, 一般货物贸易商检都是针对大批量的商品, 周期长费用高, 不适用于跨境电子商务小批量、高额度的商品[8]。

4.2 可行办法

4.2.1 建立政策服务平台

和资金相比, 物流可能更需要建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和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平台。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可以为中小型外贸企业代理各种服务, 包括物流、通关等。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平台则由海关从政策角度依据现有的相关法规, 指定跨境电子商务报检单、商检证明等单证标准。

4.2.2 建设国际性大物流平台

国际性的大物流平台对于跨境电子商务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一个国际物流中心来进行统筹, 并敦促各个国家建立与国际物流平均水平相平齐的物流系统, 能够基本保证货物的运输时间和安全[9]。国际物流中心可以与各国物流公司合作, 在此基础上引进跨境物流公司, 专门处理货物跨境事宜, 并将数据统一汇总在大物流平台上。

4.2.3 海外仓储

在国外预先租下仓库, 以海运或空运的形式先把货物运达仓库, 然后在接到客户订单后本地发货。

5 结语

综上所述, 解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三大基本因素——信息、资金和物流的问题, 需要国际与国家、政府与企业的共同努力, 可以通过建立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和通关服务平台加以实现。信息、资金和货物通过综合服务平台输出, 在公共服务平台中进行一站式整合, 最后由通关服务平台输出。目前, 我国一方面通过推出系列政策, 从信息、支付、清算、物流、保税等多方面支持、规范和监督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已批准上海、重庆、杭州、郑州、深圳、苏州、哈尔滨等14个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 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市场研究报告[EB/OL].艾瑞网, 2014.

[2]窦奕虹.试论电子商务信息流[J].情报科学, 2000 (6) .

[3]郭去疾.跨界电商的商业之本——品牌与渠道[EB/OL].艾瑞网, 2014 (5) .

[4]梁弘秀, 黄宗捷.电子商务信息及信息流的理论分析[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2 (3) .

[5]王林, 杨坚争.跨境电子商务规则需求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 2014 (7) .

[6]谭丹.外贸提升视角下我国国际物流业发展的技术与路径[J].求索, 2009 (9) .

[7]分析:跨境电商中的“类第四方物流”[EB/OL].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14 (7) .

[8]跨境电商物流中的五大痛点[EB/OL].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2014 (7) .

文化全球化的出现 篇2

【关键词】全球重大力量转变转型多极格局中国

【作者简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21世纪的头十年里发生了一些历史性转变,不断深化的全球化浪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和平与繁荣,这一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的时代给现代国际体系和平转型创造了契机,2007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全球力量结构。法里德•扎卡里亚认为,我们正在经历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对比。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西方世界的崛起,19世纪末的第二次转变是美国的崛起,现在是第三次力量转变:他者的崛起——世界其他地区的崛起。 尼尔・弗格森是“中美国”一词的创造者之一,他认为过去的十年是“世界向东方倾斜的十年”。2009年国际战略态势快速转换,世界主要力量加速排列组合。全球力量对比一旦发生重大转变,必然导致新的国际格局的出现。

一、全球力量对比的重大转变

目前,在国际舞台中心存在着六大力量: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和新兴大国群体,它们都能在全球层次上发挥重大作用。这六大力量分属两大群体:前三大力量属于传统大国群体,后三者属于新兴力量群体。六大力量的基本走势是:美国、欧盟、日本和俄罗斯的地位在不同程度上有所下降,在全球力量对比中颇感“郁闷”,中国与其他新兴大国则继续顺势上扬,在全球迅速崛起之势不可阻挡。

从总体上看,美欧史无前例地不得不依赖新兴国家来克服危机表明了一种走势,美国化的时代已告终结,美国相对衰落,欧日在全球事务中被“稀释”,西方失势,从绝对优势转化为相对优势,但它们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控制力,不会轻易放弃支配地位。新兴大国受危机冲击小,恢复快,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中收益大,属于得势群体。两大群体都努力变革求新,相互较量。全球力量对比向均衡化方向演进,权力扩散与分享,已是大趋势,即便如此,短期内两大群体的力量对比仍然难以达到平衡。

以下对六大力量在十年左右期间内的发展趋势作一简略的分析。

(一)美国已从小布什时代美国力量的巅峰跌落。美国国内出现“新衰落主义”情绪。美国在力量对比意义上的相对衰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下降了一半左右,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金融影响力下滑,美元疲软不堪,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未来十年,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将高达约9.05万亿美元,而当前国债规模已达12万亿美元;战略上过度扩张,近期内着力摆脱战略困境,要完成战略收缩和调整有相当难度,美国在穆斯林世界的问题依然严重而棘手,圣诞节炸机未遂事件把奥巴马拽回反恐,也门成为美国新的恐怖梦魇甚至“第三战场”;“全球化的直接结果是深化了相互依存。美国的繁荣与安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是否采取行动。但是,美国对外政策依然没有把握这一简单的事实。” 这一时代的重大问题,美国已无法单凭一己之力谋得解决;价值、模式、文化、道义等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有所减弱,尤其是海外“道德”形象急速下滑,合法性不足;国内变革牵涉大量精力,耗费大量资源。历史经验证明,霸权周期大约1-2个世纪,目前 美国霸权巅峰已过,正处于国家及战略地位最低点,原因在于经济管理失控、伊拉克及阿富汗战争、其他国家的不断崛起和全球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美国的权力在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全新挑战方面不是很有效。但美国和平地从相对衰落到绝对衰落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美国的相对衰落主要是新兴力量迅速上升造成的。美国的绝对实力、综合国力并无太大的变化,目前以至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美国依然是最强大的力量,遥遥领先于其他大国,其国内生产总值比中国、日本、德国之和还多1.4万亿美元。

美国强大的根源在于上世纪90年代率先向新经济全面转型,超越工业文明,进一步激发了创新力和竞争力,具有文明转型的优势;新经济力量又率先转化为新军事力量,能打一场全面的信息化战争,世上独一无二,军费占全世界的40%;具有领导世界的愿望和能力,会利用全球化、国际机制化之机遇,握有体系权力、国际议程及议题创制权和行动力。

在和平条件下,美国霸权的终结是逐渐下滑的结果,起码是未来半个世纪的事。远期发展态势将取决于美国是否成功转型,以符合历史大趋势。近期发展态势将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复苏的速度;二是能否尽早摆脱两场战争。总的来看取决于奥巴马政府内外变革是否奏效,巧实力战略是否成功。从目前情况来看,奥巴马似乎陷入了变革“悖论”:变革必须妥协,妥协背离变革,腹背受敌。“奥巴马热”降温是一个信号。国内政治为奥巴马的外交政策愿景制造了障碍,奥巴马的外交元年困难重重,无重大突破,关键是看挺过金融海啸之后,美国缓过劲来,开始重新擘画战略版图,是否会故态复萌。就美国全球战略而言,是以“多伙伴”取代“多极化”,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伙伴世界”,其主要策略是一手抓美、欧、日同盟和准同盟、临时联盟或使命联盟,一手抓美中伙伴关系。在《中美联合声明》中,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在2009年7月举行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奥巴马说“美中关系将塑造21世纪”。美中组合似乎正成为美国掌控世界经济秩序乃至实施全球战略管理的最新外交政策选择。

(二)“中国潮”是伴随着新世纪汹涌而来的。美国《时代》周刊主编扎卡里亚把中国崛起视为21世纪头十年影响世界最重要的事件。在2009年6月举行的首次“中美经济-战略对话”开幕式上,奥巴马总统说,这世界没有什么事是美中两国可以单独解决的;但也没有什么事是离开了美中两国就可以解决的。奥巴马说明了一个事实,无论是全球气候问题,还是世界金融问题,离开了中国的有效参与,是难以解决的。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是一个有目共睹的证明。“G2”进入国际话语系统,也反映出中国影响力的上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强大和崛起,势必会对国际格局甚至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全球化的出现 篇3

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必然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相互联系、交流和互动的强化,文化的全球化与多元发展是相互促动、辩证统一的。人类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多元起源走向愈来愈广、愈高层次的“多元一体”。在现阶段首先要强调全世界多元民族文化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对话中产生“重叠共识”,从日益增多的共识中逐渐走向全人类文化的“多元一体”。儒家文化的仁爱精神、实践理性与“和而不同”的思想将在人类文化达成“重叠共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作 者:李存山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刊 名:求是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SEEKING TRUTH 年,卷(期):2002 29(1) 分类号:G03 B222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对话   多元一体   儒家文化  

文化全球化的出现 篇4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与研究:文化全球化视域下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各方面从古到今的.人文状况.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日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本文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外译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与评析,进而对处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典籍翻译进行了展望.

作 者:杨国强 Yang Guoqiang 作者单位:山东枣庄学院外国语系,山东・枣庄,277160刊 名:鸡西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年,卷(期):8(2)分类号:H059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翻译与研究 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创新 篇5

市委宣传部文艺处 李 珍

当前,全球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它正在突破以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世界的各个角落越来越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各国的经济技术联为一体,政治接触更加频繁,文化交融更加紧密。全球化作为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作为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无疑标志着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既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迫切要求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文化创新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战略选择

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范畴,是反映并作用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意识和观念形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智慧与文明的集中体现,是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可以说,文化乃国家之精神。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国际情况来看,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领域,而且还深刻地影响着文化竞争领域,尤其是文化霸权主义者利用其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将其创新的网络标准推广为全球标准,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全时 空、全天候地倾销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迫使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在创新能力方面形成对它的依赖,并借此进一步侵蚀、消解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我国现代化全面、深入的进展,人们的现代观念、现代意识逐步确立,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等在内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体系正在形成。但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加上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使文化发展也呈现出全新态势,表现为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日益激烈与频繁。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文化该何去何从?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如果不能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强盛,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这个问题,不仅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而且要使全社会都树立这样的意识。”江泽民同志的这个论断可以验诸世界文明史:凡是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国家和民族,就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反之,就要停滞,就会没落。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文化是一种“人化形式”,是人类在创造性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有关世界和自我的经验与知识,是有关生命意义的价值判 定及其表达。因此文化是发展的,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固定不变的。从历史的发展看,有的文化发展了,有的文化消失了,这就是文化发展变化的结果。历史学家汤比因在其名著《历史研究》中罗列了世界上曾经存在过的20多种文明,而今其中很多已经绝迹。在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三大文明都消失了,其文化原因在于丧失了文化创新的功能和能力。而当它们作为世界古文明发展的代表的时候,它们具有很强的文化创新能力。中国文化以顽强的生命力发展并延续下来,创造了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其间奥秘如同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其名著《历史哲学》中所指出的,中国文化有一种吐故纳新的能力。这种文化创新能力,来自中国文化所固有的“自强不息、求变图强、日日维新”的文化精神。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兴衰完全取决于文化自身能否随着历史的步伐不断前进,不断创新,这不仅关系到国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安全。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增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其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全面的创新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建设先进文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在全球化背景下观察与思考问题。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必须放在国际环境中来考察,放在人类发展的大势中来考察,反复强调领导干部“眼界要非常宽阔”,“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同样,江泽民同志还从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高度提出,我们党尤其是新一代政治家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世界眼光,“要大力拓宽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视野,使他们能够善于观察世界大势和正确把握时代要求”。文化创新,正是在这种时代的大背景下,适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对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作出的战略性选择。

二、全球化与中国的文化创新

(一)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

全球化,是一种超越国界的、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沟通、交流、联系、影响的社会活动进程。文化全球化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的、以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上的大规模交流与互动为内涵的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从文化的角度讲,全球化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各民族本土文化通过广泛的交流、相互的渗透和补充、交相融合,不断地突破民族本土文化各自的地域界限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民族本土文化固有的疆域并在世界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上的认同,不断地将各民族本土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同享用的资源。美国社会学家罗兰〃罗伯逊认为,全球化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社会问题或国际关系问题,而首先是一个文化问题,因为全球化作为一个整体首先是一个社会文化“系统”。事实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日趋明显。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就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世界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个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历史和现实证明了马克思恩格斯这一论断的预见性和正确性。

文化全球化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各民族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以来导致本民族文化突破地域上的局限而形成世界文化的共性,构成人类共享的公共的文明财富和资源。而由于资本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全球流动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的出现,更使得文化产品及文化生产方式跨国界跨民族的传播与交流得到空前的扩展;另一方面是因为人类本身就具有一些共同的文化心理、文化需求和一些基本的价值观念,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利益的问题,因而人类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创造便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一面。显而易见,文化全球化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一种必然结果,是人类共同体验、创造的结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它客观上有助于 各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发展以至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

事实上,当我们在国内畅饮着可口可乐饮料、品味着麦当劳快餐、欣赏着好莱坞电影、在同一时间内惊诧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崩塌时,当我们在国外穿行在唐人街上、走过洋大夫们所开设的中医针灸与按摩诊所、看到外国人认真地练习太极拳及国外电影中潇洒飘逸的“中国功夫”时,都会体验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悄无声息的文化全球化过程的参与者,因为在信息时代,许多经济产品、经济现象同样也是文化产品、文化现象,如图书出版、影视、音乐作品、传播技术与传播内容,直至餐饮、旅游等。的确,经济全球化本身蕴涵着经济与文化的不可剥离性。只是当人们再度回眸时才发现,原来与经济、政治的全球化相比,人们更为直接、也更强烈地感受到的还是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过程。

(二)文化全球化对当代中国文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场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不同的文明相互交汇融合,彼此取长补短,一定意义上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在中国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文明成果,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全面展示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的同时,拓展了我们的文化视野,使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眼光和视角来环顾世界,审视自己的文化;它开阔了我们的文化胸襟,使我们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狭小范围来考虑问题,而是积极思考、关注一些具有全球化或全人类的文化现象和课题;它促进了我们同其它不同文化的接触、对话和交流,使我们能够分享世界文化的资源和人类文明的成果;它也给我们提 供了更多文化参与的机会和更大文化创造的舞台,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文化全球化也给中国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使不同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同时另一方面它又无法消除伴随着文化交往和融合而来的文化冲突与矛盾。相反,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反而使这种冲突与矛盾更加复杂,更加激烈。事实上,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强弱两极的不平等条件下进行的。文化全球化本身既是客观历史进程,同时又是西方强势文化向世界其他地区扩展的过程。在这场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承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或者说,与其他文化相比,西方文化是强势文化,在文化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它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等得到扩张,文化主体性得到张扬,是文化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它们作为强势文化的代表,凭借经济、科技和文化上的优势,主宰了全球的文化生产和信息传播。随着文化产品的推销,其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也被输出到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在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面前,其文化明显处于守势和边缘地带,甚至有失去自主性和生存空间的危险。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说:“中国不会拒绝互联网,我们就有武器。”这就提醒我们,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流中,必须高度警惕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文化霸权。但要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最根本的还不仅仅在于这种“警惕”,而 在于必须站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潮头,立足传统,面向现代,用发展的眼光,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保持前进方向,不断增强吸引力和感召力,将最终取决于在竞争和选择的环境中的文化创新的能力。

由上可见,文化全球化的过程是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渗透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可能风和日丽,也有可能电闪雷鸣。但不论是友好的交流,还是激烈的冲突,中国文化要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国文化要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就必须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事实上,全球化所导致的文化竞争的加剧,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得更加重要,也使得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日益成为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文化的兴衰,全在于创新与否。中国文化的创新,就是这样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被鲜明地凸显了出来,成为我们无法回避也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

三、中国文化创新的维度

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先进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臶。按照江泽民同志的思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讲文化创新,根本目标是建设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的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种文化,就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必须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宏观的理论思维和整体的战略目光来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文化面临的新问题,推进全方位的文化创新。

(一)推进思想理论创新

思想理论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发展先进文化,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重大变化和崭新课题,要使先进文化的发展不停顿,首先在理论上不能停顿。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灵魂,其指导地位绝不能动摇。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文化实践。这是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反复证明了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对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代表了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理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 放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邓小平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的价值功能和凝聚作用。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世纪之初,为解决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代发展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理论,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性问题。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思潮既有吸纳又有排斥、既有融合又有斗争、既有渗透又有抵御的复杂形势,只要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将焕发出勃勃的生机。

(二)推进文化观念创新

以崭新的思想文化观念去迎接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挑战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无论哪一方面的创新,都是首先源于观念、理念的创新。因此,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面对经济方式多样化的趋势,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际、新要求,把丰富多彩、波澜壮阔、日新月异的生活实践当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同生活保持着血肉联系,关注和回答现实问题,倾听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心声与要求,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价值、新观念、新道德、新规范,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在新的实践中变挑战为机遇,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推进文化内容的创新

第一,要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我们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实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内容上积极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社会主义文化产品成为鼓舞人、鞭策人、激励人的精神武器,无论是理论研究成果,还是文化艺术作品,都应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以深沉的思想内涵和崭新的表现形式,去适应全球化进程的需要。第二,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实践着这个民族精神。面对全球化进程的影响和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 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第三,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为着力点,在全社会逐步形成新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第四,要积极进行教育和科技创新。坚持教育创新,必须把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臵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作为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不仅如此,还要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只有积极跟踪高新技术发展,及时运用科技进步最新成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升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才能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夺取和保持优势地位。

(四)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推进文化体制创新,必须加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文化的发展虽由经济的发展所决定,但它又有滋生发展的规律。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文化体制的改革必须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当代中国先进文化要求、遵循精神产品创作生产规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生 产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优秀作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只有异质文化之间才具有交流、融合、更新发展的条件。自改革开放以来,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世界各民族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大量传入中国。中国要融入世界潮流,首先就要让世界了解开放的中国。全球化给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会。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内的各种现代传媒手段,把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传播出去。把开放的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同时,我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资源,应多创作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反映人们生活和传统道德,积极向上的文学艺术形象,大力发展影视产业,打入国际市场。认清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经济化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结果,是一种潮流和趋势。毛泽东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文化阵地,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会去占领。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西方的一些大型国际传媒和娱乐业公司对中国的文化市场窥伺已久,面对挑战,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立足民族文化的创新来改变文化市场中民族文化产品的短缺,遏制音像制品盗版和非法出版物出笼的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严禁资本主义文化垃圾的传入。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已越来越高,它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四、文化创新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一)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从历史传统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落后的传统,也有优秀的传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天人合一的终级关怀,仁义礼智的道德理想,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和而不同的文化胸怀,整体性的思维方式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也是全世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由于长期受封建专制主义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传统文化也存在着浓厚的官本位、等级观念、保守封闭心态、小富即安、知足常乐的思想以及迷信成分,对国民习性产生消极影响。长期以来,在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需要辩证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传统文化具有怎样的弊端,也无论对传统文化持怎样的批判态度,我们都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语,是我们承袭的文化基因,是我们创新的密码。对传统文化的弊端和负面因素有着清醒的认识是必要的,但一味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和抨击,无疑是一种文化自戕行为。它不仅将使传统文化自身无法更新,而且也将使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破旧不能立新,只有承旧方可创新。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都要以 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为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自立于世界之林的内在凝聚力和生命力。因此,对待传统文化,必须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经过现代的诠释,给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在此基础上实现超越、创新,实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

(二)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列宁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批评意见》一文中说,“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两种民族文化。”也就是说,每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的两面性。西方文化有其缺失的一面,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中国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一个民族如果能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方面,改变消极方面,该文化则有利于民族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民族的发展则应予以革除。目前,在世界诸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文化,无论是其积极方面还是消极方面,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凡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是任何民族发展过程中都必然会受到的冲击,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这种冲击和影响。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一方面要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促进中国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发展中国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面向世界。所谓立足本国就是说我国的文化建设要根据我们自己的国情、民族习惯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来进行,而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所谓面向世界就是说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实行开放政策,不能搞文化封闭。近代中 国和世界的历史都表明,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文化,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是不可能的。“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这样一种矛盾运动:一方面它要维护自己的民族传统,保持自身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它又需要吸收外来文化以发展壮大自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民族逐渐形成了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文化传统,而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而成的精神财富。我国作为一个文化传统极其深厚、哲学智慧十分丰富的文明古国,应该更加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那些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的仁人志士,他们行动的源泉就来自于民族文化传统中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的中国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它要迎接世界现代化潮流的挑战,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更需要以民族文化传统为依托,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否则就不能自豪、自信、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的现代化不应该也不可能是西方各国或东方日本现代化的翻版,而应该是中国人民自己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的产物”。

我们在肯定民族文化意义的同时,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今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文化的全球化,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们无法回避,只能积极应对,主动迎战,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同其他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才能更新和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对于我们来说,面对全球化的浪潮,要有现代的眼光和宏大的气魄,敢于正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加以分析权衡,去取得 当,促使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在融合中实现创新。

(三)文化创新与文化安全的关系

文化全球化的出现 篇6

一、中国文化饮品的市场竞争力分析

1、国外现有竞争者的威胁很大。

洋酒与洋茶在国外早已深入人心,占据着大量的市场份额和忠实的消费者,渠道建设也很完善,我国企业进入外国市场面临着与之抢夺客户、新建渠道等困难。

2、国外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不高,机会大。

首先,国外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新的饮品、且认为高价意味着高档次,会乐意尝试中国文化饮品。其次,民族文化更容易进入国际市场,我们打着中国文化饮品的旗号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眼球。

3、替代品的威胁很大。

国际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饮品,光酒的种类和红茶的种类就不在少数,由此可见,光从品名上看,消费者的选择很多,我们难以获得差异化优势。

4、供应商的威胁程度不大。

虽然世界粮价波动起伏,但白酒酿造往往用的是中国某地方特有的粮食和气候,所以酒价受世界粮价波动影响不大。而茶叶的产量一向比较稳定。

5、潜在进入者的威胁不大。

在国际市场上,酒市场比较饱和,不会再出现有很大竞争力和威胁的新进入者,但可能会有现有洋酒品牌再推出新产品的威胁。而茶叶呢,随着最近几年立顿袋装茶的推行,出现了一批跟随者,会对中国传统的原料茶生产销售模式构成一定的威胁。

二、中国文化饮品现有营销模式的困境

1、传媒营销:广告+赞助

其中,电视广告最受白酒企业的青睐,见效也最快。其次,各种娱乐节目、活动的赞助也是常见做法。而因为茶叶本就在中国盛行,茶叶企业往往不屑于做广告。

2、会议营销:会展+指定饮品

现在的糖酒会,知名白酒企业和茶叶企业是必不会缺席的

3、网络营销:博客+主题论坛

网络病毒式营销越来越受欢迎。我们可以再各大网站上见到白酒企业的身影。

4、文化营销:神话故事+悠久的历史

没有哪一个白酒企业不运用文化来打造知名度的。一般做法有二:第一,编一段神话故事,以彰显该企业的历史悠久、来历神秘。第二,包装古典精美、宣传时不离古乐、古典舞等。这样的表面文化营销实际上带来了许多弊端。第一,文化“泛滥成灾”。目前,绝大多数的中高端白酒都是进行的文化定位,而真正有意义的文化价值的却不多。独特的核心价值不多,能真正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就更少。第二,迷信“文化”,忽视产品质量。一些白酒企业成功的挖掘了一个文化价值诉求点,便专注于使用各种传播手段进行狂轰滥炸,获取顾客的认同,忽视产品质量和产品创新。第三,盲目进行文化概念炒作。一些白酒企业在进行核心文化诉求点挖掘时,忽视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进行盲目的概念操作。

三、中国文化饮品的文化营销怎么做

1、首先,文化营销必须以坚实的企业文化为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灵魂,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就谈不上文化营销。

2、要有合适的文化营销战略。

任何一个品牌在市场上都要有一个卖点,这个卖点是它做市场的平台。

3、重视品牌文化营销。

主要包括社会对品牌的信任,顾客对品牌的价值选择,厂家和商家对品牌的保护和完善,品牌文化通常借助于品牌名称、标记和符号体现出来。

四、中国文化饮品的全球化文化营销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国文化饮品走入国际市场,不必刻意去迎合外国人的口味和文化习惯,应该实现自身的全球化营销。所谓全球化文化营销就是把整个世界看成一个统一的市场,而不是不同的国家视为不同的市场。然后用统一的一种文化营销策略打入市场。请注意,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市场开辟策略,在打入国际市场时采用全球化文化营销。然而在进入市场后,还是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其它营销组合策略。

1、全球化营销。

好莱坞那么成功,并不是每拍一部片子谁都去迎合世界不同文化,而是用着一种文化去影响着全世界,那就是美国人的自由主义文化。由此可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中国茶叶企业和白酒企业也可以用中国文化去打动世界消费者。

2、借助“中国风”飘洋过海。

现在全世界正在刮起一股中国风。茶与酒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完全可以借势进军海外。

3、与其它营销策略搭配使用,构成全方位的营销策略。

请注意,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市场开辟策略,在打入国际市场时采用全球化文化营销。然而在进入市场后,还是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其它营销组合策略。

摘要:中国既是一个茶的国度,又是一个酒的天堂。茶与酒伴随着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流传至今,早已成为闻名天下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饮品。然而今天中国的茶叶企业与白酒企业却在迈出国门时屡遭滑铁卢。难以迅速打入世界市场,抓住外国消费者的眼球已成为中国茶叶企业与白酒企业的心病。那么现在我们将从文化营销的角度为企业提供一种新思路,即使用全球统一的文化营销模式撬开世界市场的大门。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营销,中国文化饮品,敲门砖

参考文献

[1]李飞.跨国公司的全球文化营销策略[J].江苏商论,2004(8)

[2]润锋.白酒企业2010年营销的“三板斧”[J].市场观察,2009

[3]鲁强,庄爱玲,余伟萍.白酒企业文化营销策略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

[4]陈树文,隋振杰.中国企业文化营销模式探析[J].商业研究,2004

文化全球化的出现 篇7

“韩流”是指韩国的大众文化在全世界广为流行的现象。为了讨论韩国文化,我们先把韩流和韩国人经过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孕育出来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起来考虑。韩国的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想从韩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韩中文化关系层面上去思考韩流的本质与背景。

韩流是一种在不到20年的短暂时间里所形成的文化现象,而且现在也在进行当中,所以人们对韩流的看法和评价有所不同。为了正确理解韩流,需要探讨其现象的形成过程和类型。韩流可分为以下两种:(一)以电视剧等影视内容为主的第一代韩流,(二)以偶像歌手等明星为主的第二代韩流。具体而言,第一代韩流是指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韩国电视剧在中国、东南亚、中亚地区深受欢迎的现象。第二代韩流则是指21世纪之后,韩国流行音乐K-pop风靡于全球的文化现象。因为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以电视剧为主的第一代韩流只局限于亚洲范围之内。但以K-pop为主的第二代韩流却超越亚洲地区,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现象。目前,韩流的内容不断扩大,日趋多样化,除了电视剧和K-pop之外,还发展到韩食、时装、游戏等。

“韩流”一词恰恰源于给韩国文化带来极大影响的中国。在 1999年11月19日,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有位记者报道《大长今》等韩剧在中国广受欢迎, CLON、H.O.T等韩国流行组合歌手通过大型演唱会受到了中国年轻人的追捧,首次使用“韩流”一词。从那之后,“韩流”成了代表韩国大众文化的名词,并且在整个亚洲地区掀起了以影视作品和流行歌曲为主的新的一股文化潮流。尤其是,随着2011年鸟叔的江南Style风靡于全世界,韩流开始超越亚洲地区,成为全球性的文化现象。

韩流的背后——韩国传统文化

韩流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成为风靡全球的文化现象,人们对此表现出惊讶的同时,对韩流兴起的原动力及其背景也深感好奇。世上没有无源之水,韩流也有其基础文化,即深奥而有兴致的韩国传统文化。作为韩流的基础,韩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何在,其魅力又是什么呢?

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孟森先生对韩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评价道:“韩国人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接受中国文化,创造出了高丽青瓷、金属活字等具有韩国特色的新文化。近年来,又在固有文化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欧美文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形成了韩流。”并提到韩国固有文化有韩文、泡菜、火炕、镶嵌青瓷、金属活字、龟船、散调音乐等。孟森先生强调,韩国早在接受中国文化和近期接受西方文化时,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按照自身的性情和情感重新解释,创造出了具有韩国特色的新文化。这就是韩国和中国虽然文化基础相通,但两国文化的氛围和韵味不同的原因所在。韩中两国文化看似相似,但细看就能发现有很多不同,孟森先生正是清晰地掌握了两国文化的这一关系。

那么韩国人在接受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同时,又能创造出哪些区别于这些文化的独特文化品质特征呢?对此有多种角度的解释,而我认为韩国文化的品质特征就是观念性和兴致。追求参禅悟道的禅宗佛教和研究宇宙本体论和人的本性的朱子理学在韩国兴盛,由此看出韩国人非常注重观念。重视观念的韩国人比外在的华丽和宏伟,更在乎内在的精神世界,追求纯朴、底蕴深厚的文化。因此,韩国文化看似平淡,但接触越深,越被其魅力所吸引。这种观念文化是由朝鲜的支配阶级两班发展起来的。两班贵族根据理学思维,过着有节制的生活,形成了观照内心的既深奥又有格调的两班文化。

与此相比,朝鲜的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欢快的“兴致文化”。韩国人的“兴致文化”与民间信仰相关。韩国的民间信仰里有助人的善神和使坏的恶神。韩国人认为能够助人的善神喜欢音乐和舞蹈,所以韩国人在请神求助仪式(跳大神)上唱歌跳舞。为了能常常与神在一起,在艰苦的生活中也时常唱歌跳舞。从前,韩国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唱歌跳舞取悦神,现今,通过K-POP愉悦世界人。以观念为基础的有格调的两班文化和以民间信仰为基础的欢快的大众文化,虽然主体不同,但随着持续的交流与交融,形成了底蕴深厚、兴致盎然的独特韩国文化。这就是今天韩流的基础。

韩国文化的考验与发展

具备观念性、又有兴头的韩国人接受了邻国中国的优秀文化,创造出了符合民族心性的韩国特有的固有传统文化,但是韩国文化发展也曾面临诸多困难,尤其受到士农工商阶级观念较强的儒教思想的影响,当时视艺术家为贱民,这成为文化发展的最大障碍。其后,由于被日本剥夺主权,民族文化经历了36年的黑暗时期;南北之间爆发6·25战争带来的经济落后,也成为阻碍文化发展的巨大因素。但是,韩国自1960年代推动经济发展5年计划以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于1980年代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并称为亚洲四小龙,如今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八大贸易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形成了艺术家备受尊重的创作环境以及以新一代人为核心的自由奔放的社会氛围,使得以观念性和兴头为特性的韩国文化方兴未艾。此后,韩国文化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球各地,发展为如今的“韩流”。

韩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具备世界竞争力的韩流,其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文化市场的对外开放。过去韩国坚持实行韩国电影配额制,所有电影院必须每年至少放映106天韩国电影,直到2006年推动韩美FTA磋商过程中,把韩国电影放映天数大幅减少为73天。当时很多电影从业者认为,减少电影配额,韩国电影则无法生存,因此强烈反对。但是,如今韩国电影并没有死,竟然每年突破一亿观众,开启了本国电影占有率超过60%的韩国电影百花齐放的时代。

另外,韩国为了保护韩国大众文化市场,一直没有接受日本的大众文化,此后,自1998年至2004年分四次对日开放大众文化市场。开放初期,很多人担心日本的J-Pop将韩国歌坛化为焦土,但这只不过是一番杞人忧天。如今,韩国的K-Pop反而在日本市场备受欢迎。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结果。

如上所述,具备观念性又有兴头的韩国人数千年来所形成的独特韩国文化,于19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成熟方兴未艾,再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可以说,韩流处于起步阶段,今后将取得进一步发展。具备观念性又有兴头的韩国人制造出来的韩流文化内容,既有趣又有深度,因此富有很好的接受力和生命力。

nlc202309040352

民族文化该如何走上世界市场?

基于韩流的经验,我想就一个国家的文化要如何走上世界市场提几点建议。

第一,不应该害怕开放文化市场,而应更加果断开放,促进激烈竞争,加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在大众文化领域,韩国通过减少电影市场配额和开放接受日本大众文化,加强了自身的竞争力,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例证。

第二,如果让世界人民更容易接受一个民族的文化,就要加强文化的普遍性。但是在加强文化普遍性的过程中,不能损坏文化的独特性和固有性。韩国歌手鸟叔的“江南Style”与其他韩国流行音乐不同,是针对韩国国内市场制作的,而非国际市场。因此,蕴含着更丰富的韩国文化背景和情感,但这一点正为世界人民所接受,从而发展成为世界级的文化产品。

第三,加强文化内容产品的竞争力固然重要,但开发并确保使其内容产品流向世界市场的平台也很重要。目前,通过Youtube、Itunes等互联网平台,流通着许许多多的文化内容产品,当“江南Style”风靡世界时,最大受益者正是这些平台,他们通过广告获取了巨额利润。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开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内容产品,也要同时开发确保能够流通这些产品的自主平台。

第四,像电影、动漫、游戏等文化内容产品不是靠个人力量去开发的,而是从企业层面,投入各式各样的资源和经验制作出来的综合艺术。如果地区内周边国家相互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文化内容产品。目前,韩中两国政府正在推动电影共同制作协议,可以说这也是为了汇聚两国电影领域的优势,制作出更具竞争力电影的一种努力。

创造经济和韩中文化产业合作

韩流备受全世界的关注,正发挥着向世界宣传韩国,提高国家形象和竞争力的决定性作用。韩国朴槿惠政府把想象力和创意作为经济的核心价值,追求创造附加值、工作岗位、增长动力的“创造经济”。创造经济是指通过科学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相融合,连接产业和产业、产业和文化,创造全新增长动力的政策。换句话说,创造经济是改变过去简单扩大原有市场的方式,在相互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全新市场和工作岗位的一种政策。创造经济的具体方向是从追赶型和模仿型经济转为先驱型和创意型经济,从追求经济增长率转为追求就业率,从量的增长转为重视人力资源和科学技术的质的增长。

同时,韩国政府把科学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和文化的相互融合视为创造经济的核心动力。实际上,韩国流行歌曲、韩餐、时装等韩流文化产业已成为引领创造经济的融合和革新的成功案例。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小企鹅 PORORO”,单靠“小企鹅PORORO”一个动漫形象就能每年创造出超过1亿美元的利润。以想象力和创意为基础的韩流内容产品,与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打造全新价值和市场,在向世界宣传韩国的文化和风格的过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同时,对韩国文化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为改善国家品牌形象,出口消费品,带来积极的效果。

为了实现创造经济,除了一国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同拥有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利益的邻国进行交流合作。尤其是文化内容产业,如果在制作和营销等所有的环节上同邻国合作,就能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 同时,在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间的友谊。韩中两国在文化产业拥有各自的优势,有着加大的情感共鸣,因此很容易在此领域进行合作,也能获得巨大的实际利益。中国拥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多样文化。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典故、多彩多样的文化是中国的极大优势。不仅如此,中国已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世界一流水平的舞台技术和表演能力。韩国方面,就如“韩流”现象所反映的那样,拥有固有的传统文化、韩国人特有的艺术素养和毅力、培养明星的体系,以及国际水平的信息通信技术。如果韩中两国通过交流与合作,把文化产业领域中的各自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就能以亚洲价值为基础,生产出拥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品。韩中两国在经济领域所拥有的互补性,也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领域。

上一篇:外交部发言人经典语录下一篇:以诚信为题800字议论文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