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2024-09-26

经济全球化的对策(共8篇)

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对策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不行逆转的趋向。纵观发展中国家而言,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既为他们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也给跟他们带来巨大的挑战和现实的问题。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接纳措施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而且公正运用商业壁垒掩护国内市场,积极面临经济全球化。

关键字 经济全球化 商业壁垒 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特点

(一)生产国际化。这主要是指国际生产领域中分工合作及专业化生产的发展。现代生产分工已经不是在国家层次上的综合分工,而是深化到部门层次和企业层次的专业化分工。这种分工在国际间进行,形成了国际生产网络体系。其中最典型是企业生产零部件工艺流程和专业化分工,例如波音747飞机有400 万个零部件,由分布在65个国家1500个大企业和15,000多家中、小企业参加协作生产。德国拜耳公司与35000多家国内外企业建立了协作关系,拜耳向它们提供中间产品,由它们加工成各种最终产品。这种企业层次的国际化,使未来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的设计、研制零部件的加工或购入、组装和总装等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分布到国外进行,即企业的不同部门、工厂、车间,甚至工段、工序等都在国际范围内进行组织,从而也形成了生产组织的国际化。

(二)产品国际化。也就是生产总额中出口生产所占的比重大大提高,直接表现为现代国际贸易的迅速增加。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众多的企业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卷入了国际商品交换。现在的国际贸易已占到世界总生产额的1/3以上,并且还在稳步增长。国际贸易的商品范围也在迅速扩大。从一般商品到高科技产品,从有形商品到无形服务等几乎无所不包。在我们的国家里,到处可以吃“麦当劳”快餐,喝“可口可乐”饮料,看“日立”电视机,坐“奔驰”汽车等等

(三)投资金融国际化。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使得国际间资金流动频繁,大大促进了投资金融的国际化。为适应于国际化的潮流,各国放宽了对投资金融的管制,甚至采取诸多措施鼓励本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例,从1991年到1993年,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的增长速度相当于世界商品和进出口的两倍,1995 年国际直接投资总存量达25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资本的输出入更加自由,金融资本严重地与商品资本相分离,脱离生产发展而迅速膨胀。目前,世界金融交易量已远远超过了世界贸易量。而世界大银行致力于在世界各国广设办事处、代表处和分行,建立海外附属银行以及附属金融机构,并与其他银行组成合资银行或国际银行集团。有资料表明至1992年2月底全球至少有40家银行的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保持在25%以上。金融投资的国际化反过来又会促进生产和产品的国际化。

(四)技术开发与利用的国际化。首先从国际技术贸易的发展来看,由于技术对生产和经济的重要作用,生产国际化自然带动国际技术贸易的不断增长。资料表明:1965年世界各国技术贸易总额为 30亿美元,1970年达110亿美元,80年代初为160亿美元,到80年代中期猛增到400~500亿美元。其次,从研究与开发的情况来看,一方面由于各国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而企业又为了获得先进的科技成果,因而各国间设立研究与开发据点便成了一种趋势,以至于许多企业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与开发网络,从而促进了研究与开发组织体系的国际化。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发展以高科技开发为中心,而高科技研究开发投入高,风险大,使很多企业感到力不从心,所以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联合开发,这是现代技术开发活动国际化的又一显著特征。

(五)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生产、投资、贸易发展的国际化使各国间经济关系越来越密切,特别表现在区域间经济关系上,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以区域为基础,形成了国家间的经济联盟。如欧洲共同体,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等等。欧共体自成立来,一直朝着经济一体

化和政治一体化方向推进。1985年 2月,欧共体执委在《关于完善内部市场的白皮书》中,提出了建立欧洲统一大市场的目标,确定使12个成员国分散的市场连成一个拥有3.2亿人口的统一市场,在统一市场内实现商品、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这种区域集团化的趋势,不仅大大推动集团内的经济自由化程度提高,而且也会影响到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对于中国而言,经济一体化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我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诸多问题。从而使我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机遇。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长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利用外资6224亿美元,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由对外借款到外商直接投资的转换,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上世纪90

年代,中国的外贸出口以年均14.9%的速度增长,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6.2%,成为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外企的进入可有效地解

决部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直接参与外贸加工业的农村劳动力近两亿,不但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4、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改造和

产业竞争,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建立现代法人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我国经济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的金融市场改革和完善,缩短从二元经济向现代化经济转型的时间,加

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制度的完善。

(二)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1、由于外资投入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将造成我国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如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是5621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为86.25%、9.16%和4.59%,东部地区外资投入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外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业与农业,削弱了

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外贸出口主要是靠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特点,却

为之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和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三、我国的对策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影响,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大肆发展国际商业。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停加快,反过来加快了国际商业迅猛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照旧发展中国家,通常积极加入的,都从国际商业中得到了利益。中国应积极加入国际相助,开拓国际市场,大肆发展双边及多边商业。我国可以在世贸构造非藐视原则下,在一个多边的、同等的、互利的框架下,举行双边及多边商业,可以团结宽大第三世界国家,在创建国际新秩序中发挥配置性作用,还能使用世贸构造解决争真个机制,同等地解决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经贸纠纷。因此,应尽快调解我国的外贸政策,革新外贸体制,增强国际之间的相助。

(一)应对国际商业技能壁垒不停升级,提升全球化质量谋划理念。国际商业中技能壁垒

最突出的是质量与尺度体系,未来国际商业已是质量与品牌的竞争,突破国际商业技能壁垒的要害在于尽快提升企业质量谋划战略新理念。应对国际商业技能壁垒,实验全球化质量谋划战略,主要的即是要提升质量谋划战略理念,以质量谋划突破技能壁垒。积极采用国际尺度和发达国家的先进尺度。一方面,质量必须要到达国际技能尺度新要求,取得国际权威技能论证和入口国特别技能允许。另一方面,则要强化得意度质量意识,即开心使产品与服务到达进口国、消耗者、谋划署理者与社会等方面的认可,前进企业国际化谋划的得意度。

(二)加大国有企业革新的力度,加快外贸企业创建今世企业制度的进程,在市场中优越

劣汰,增强我国企业加入国际市场竞争的本事。世界级的大企业通常代表着一国的团体经济,并主宰着世界经济款式。国际市场的竞争很大水平上是跨国公司名牌产品之间的竞争,中国限于国力和财力,很少有跻身国际市场的跨国企业。为了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自己,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要走强强团结之路,但条件必须加快外贸企业创建今世企业制度的进程,实现“转机建制”。议决创建今世企业制度,可以综合地解决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所遇到的一系列体制性抵牾。而中小企业由于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轻工、纺织、工艺等)和一些高科技产品的国际交换中,通常拥有大企业团体无可相比的谋划上风,应进一步增强谋划管理 ,积极变更和充实发挥它们在外贸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永定、李向阳。经济发展趋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8)

2、张向晨、孙亮。论发展中国家加入多边商业体制的得与失[J],世界经济,1999(6)

3、孔令来。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7)

4、李哲。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寻衅及我国的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

1(1)

5、李惠斌。经济全球化:中国道路[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6)

依旧是抄袭严重呀,要是这样一遍一遍的坎,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你把论文发过来之前,要自己先看看,不要出现一级标题出现两个“一”这样的错误。

文中红色的是原文大段抄袭的,就不能多找几篇,然后分开借鉴吗?就非得一篇抄到底吗?

从内容上说,文章的重点应该放在挑战和对策上,可相反,你文中这两部分最简单了,重点不突出。并且对策当中,主要是针对贸易全球化的内容,而你题目是写的经济全球化,还应该有其他方面的内容。从结构上说,不完整,缺少引言和结论,参考文献数量太少,并且格式不正确。

希望你不要继续这样大段大段的抄袭,要不肯定不能通过。下次直接按照要求的格式改好,发过来。

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2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 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资金、技术、资源、市场等方面展开紧密的交往与合作, 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形成了相互联系与依存、相互竞争与制约的局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新航路开辟后, 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雏形 ) ;殖民扩张, 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20世纪以后, 特别是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经济全球化在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尤其是在90年代以后, 其发展迅速更是突飞猛进, 具体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技术手段;二是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 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量;三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这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扫清了政治障碍;四是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实行, 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疏通商品流通渠道;五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 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迅速推进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经济全球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贸易的全球化;二是生产的全球化;三是资本的全球化;四是经济管理制度与经济习惯的国际化。在经过以上对经济全球化的分析, 我们可以知道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资本扩张。

二、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的影响:一方面,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 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另一方面, 加强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在这里我们主要针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

正如我们所知经济全球化就像一把“双刃剑”, 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其中,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使得他们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成为最大的经济受益者, 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 带来的既是机遇, 同时更是一种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使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 而位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也不例外。

总之,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机遇表现为有利于资本、知识、技术、人才的流动, 促进经济发展;挑战, 加剧了南北贫富分化, 国家的经济安全、经济主权面临空前的巨大挑战。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从美国华尔街的次贷危机的发生, 一步步演化和扩大, 最终成为了一场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对危机, 各国政府积极应对, 中国政府更是这场危机中的主角, 因此, 中国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时应该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 大体表现以下几点:首先,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当今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 是无法阻挡的, 需要政府以及相关人员采取一种积极应对的态度, 化解危机, 接受挑战, 变危机为机遇。其次, 中国要抓住这一机遇, 结合我国的具体的国情, 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战略,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并且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第三, 对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以及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和风险, 必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提高防范意识和能力。第四, 中国要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保持团结, 一起共同应对经济危机, 共同斗争, 使得当下不合理的国际秩序得到改善。总之, 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 一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迎接挑战, 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

四、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方法和对策

1.立足于我国国情, 加速我国经济改革

首先, 我国要认清自己的经济实力, 与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 共同主宰世界经济, 认真分析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 从中发现我国经济体制中, 以及经济策略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优势, 积极应对金融危机, 并且要依靠发达国家的力量, 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次, 要对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进行分析, 有效地利用经济全球化, 加强我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密切联系, 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差距, 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第三, 利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的这一优势作用, 分析我国贸易总协定中存在的缺陷, 设立法律性强制措施, 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开放, 全面解决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往来中的贸易纠纷, 实现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第四, 在运行我国经济过程中, 要基于规则而非强权的基础上,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采取“完全协商一致”的方式, 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健全经济体制, 扩大对外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我国经济要想在世界经济中生存与发展, 就一定要健全经济体制, 扩大与其他国家的相互交流, 进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 要完善各项经济体制, 保证我国经济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发展, 与世界贸易体系相吻合;同时, 还要建立和完善各项争端解决机制, 为我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往来中发生纠纷, 提供公平合理的和建设性的解决贸易纠纷方案, 在经济往来中, 不能因为畏惧经济纠纷而退缩。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多边贸易, 根据我国的经济的发展需求, 逐渐取消贸易壁垒, 实现我国与其他国家更广泛的贸易往来, 促进我国经济更好发展, 通过贸易使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其次, 政府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我国与其他国家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为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 至“十五”末期, 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已达到72.3%, 私营企业法律单位600万家, 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超80%, 个体企业吸收就业人员占新增就业人员的3/4以上。而这些正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的经济刺激, 因此, 需要我国在此基础上, 要加强与国外其他国家的合作与往来, 带动和刺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实力。

3.利用经济全球化的优势, 逐步发展中国市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利也有弊, 其中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弊端是, 使得国内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受到国外经济的巨大冲击。有利之处就是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此, 中国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其优势作用, 扬长避短, 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另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需要将其优势作用与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目标和主要任务结合起来, 构建一个系统性核心工程,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要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这也是解决我国其他社会问题的关键。同时, 要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运用到经济发展, 认清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以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为出发点, 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

4.提高风险意识,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首先, 我们要增强风险意识, 建立各种风险防范机制, 加快全球化的进程。一方面, 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改善人民生活, 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 发挥其优越性, 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另一方面, 要通过经济的发展, 保持我国社会稳定,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并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不断地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在世界经济领域中, 掌握国际斗争主动权, 实现我国更好更快发展。其次, 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认清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因此, 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保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 还要运用科学的发展理念, 做到以人为本, 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正确处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 科学地处理好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为我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只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才能推动我国社会走上全面和谐发展道路。第三,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 要全面解决好党和国家当前的中心工作,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清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努力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积极创立民族品牌, 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化环境。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中国要采取积极的态度,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抓住机遇,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扬长避短, 趋利避害,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强化风险意识, 勇于挑战, 同时, 要坚持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原则, 不能过于依赖发达国家, 采取有效措施, 维护我国经济稳定和国家经济安全, 使我国屹立于世界经济的领头地位。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为中国的经济全球化疏通了渠道, 但同时, 也对我国的经济形成了巨大的冲击, 为了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本文针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进行了简单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背景,经济发展,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明辉.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9.

[2]陈辉.崇阳县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0.

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3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我国经济安全问题日趋重要。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采取相应的对策来保证经济安全,是我国全面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经济安全;挑战;对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我国经济安全问题不可避免也受到了来自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与威胁。本文试图从我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正确把握国家经济安全的涵义和重要性的角度出发,辨证地研究和探讨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以及面临的挑战,趋利避害,扬长避短,采取相应的对策,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助于提高我国经济安全度,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国家经济安全指的是国家的经济在全局上合理而全面的持续发展;在国际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自卫力和竞争力,不会因遭到外部因素的巨大冲击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受到强烈的波动,从而达到规避经济风险,化解经济危机的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中,世界各国之所以备加重视国家经济安全这个战略问题,并从各个方面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基于以下几点理由:(1)经济安全是一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国际环境和国家竞争的变化要求维护国家经济安全。(3)危害一国经济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国际的,又有国内的,但更主要的取决于国内因素。第四、国家经济安全程度是决定一国政局稳定与否的重要因素。

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安全的挑战

由于经济全球化,特别是全球金融一体化,使世界经济具有很强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加上我国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经济结构落伍,资金缺乏,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资严重不足;还存在制度的缺陷,使融入经济全球化后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市场安全受到威胁,我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后,由于削减关税壁垒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逐步取消商品的配额和贸易审批制度,使我国市场开放程度大大提高

2.农业安全受冲击,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也是最薄弱的产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后,国外廉价高质的农产品长驱直入,将会严重影响我国的农业安全。从中长期看,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科技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

3.关键制造业安全遭威胁,关键制造业包括机械、电子、石化、汽车等。由于这些行业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关联度强等特点,因而它们也构成我国的支柱产业。衡量制造业的优劣,就看它是否具有世界品牌,能否依靠品牌优势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从品牌上看,我国几乎没有驰名世界的品牌,而美、日、德三巨头,独占全球最具价值100种世界著名品牌的2/3。

4.金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现阶段我国金融运行中还存在着金融不安全的隐患。如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偏高,并且整个金融资产质量偏低,金融市场不够完善、金融企业激励机制不健全等。加上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然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的下降,必然导致流动资金的短缺,这也是诱发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

5.信息安全存在着极大的隐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融入经济全球化后,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面临信息技术落后造成的信息依赖、技术依赖和经济依赖。计算机的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尚未构筑保卫信息安全的长城,一旦西方国家发动信息战,我国的信息体系将全面瘫痪;以及软件系统等困难。

6.战略资源安全不容忽视

我国是石油、天燃气资源较稀缺的国家。一旦遇到价格的波动或石油供应线无法畅通,必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高级专门人才关系国家的安全,进而也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资源之一。

三、维护我国经济安全我国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鉴于经全球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动荡,为实现经济社会安全的目标,我国政府应采取如下对策:

1.增强综合国力,维护经济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保证我国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我国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的步伐,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实现经济、人口、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

2.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只有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才能获得较稳定、快速的增长,我国在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利用国际市场上有利益资源,弥补我国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稀缺,充分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

3.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在加入世贸以后,我国应该在该组织有所作为;要努力参与和培植以港、澳、台为主体的华人经济圈和东亚经济合作组织等区域经济组织,以保证我国经济安全。

4.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5.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6.建立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防范体系。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兴利除弊,使我国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及中国的对策 篇4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主要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大大促进了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发生了某种质变。根据摩尔法则,信息技术革命使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每一代新产品(主要指“新芯片”)的生产成本降低一半。信息产业创造的产值会呈几何级数增长。这不但会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会降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近十多年来,美国经济发展“一高两低”的实践证明了其正确性。自1991年3月以来,美国经济在总数已达7万亿美元的庞大基数上,连续123个月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平均失业率为4%、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创造了世界奇迹。

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带来的世界生产力的质变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产生了一系列新特征。信息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手段,而且造就了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信息产业的优先快速增长会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增添新动力。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互联网。互联网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日益扩散到全球范围。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瞬间就可以与全世界任何其他地方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鼠标一点,就可获取几千里甚至几万里以外的信息,从而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地球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这就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高了经济全球化的质量和水平。世界资本市场的资本金借助国际互联网能以“光的速度”从地球的一方转到另一方,国际资本可以迅速流入一个国家或地区,也可以迅速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流出,这就加快了国际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当前,全球流动资本已达8.2万亿美元,全球证券市值高达29万亿美元。信息传播全球化和金融资本在全球的迅速流动使国际贸易领域掀起了一场新革命,电子商务就是这场新革命的优秀成果。人们坐在电脑屏幕前,就可以进入各种商店,销售或购买商品。经济全球化的主体――跨国公司的领导者坐在办公室里,利用国际互联网管理、组织、协调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小规模厂商也可利用互联网向遥远的市场提供商品和服务。这就足以说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使各国各地区各大洲都处于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商贸、信息和通讯网络之中,迅速消除着经济的区域性,促使资本重新组合,“流动空间”正在取代“地域空间”。换言之,地域正在被网络取代,网络不再对应于某一具体区域,而是被纳入世界市场之中,不再受任何国家的政治限制。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在历史上第一次开始分离。这种分离与跨国公司、国际资本、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等)等日益扩大和强化的活动联系在一起,使各国经济政策和法规越来越受制于外部世界的框架条件即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迅速融于经济全球化的洪流中。在新的经济全球化巨大洪流中,经济国际化和企业经营国际化不仅规模迅速扩张,而且质量也日益提高。国际化的内容不仅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等,而且包括信息、知识、技能与制造技术等。国际直接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影响越来越大,掀起了大规模资本流动浪潮。

对于生产力质变导致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有人甚至否认这一事实的存在,认为这是某些经济理论工作者和媒体的有意炒作。然而,不管某些人承认不承认,这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认识世界生产力的巨大变化、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特征特别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自觉地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综合国力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生产关系的巨变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

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化,主要是美国生产关系的全球化。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笔者认为,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市场化把全球各国、各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国际化向全球经济纵深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高级表现形式。追根溯源,经济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经济国际化于19世纪产生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无限扩大的生产经营能力,冲破国界开拓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生产经营者“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4~255页.)。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经济国际化的精辟论述。但是,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国际化的范围越来越广、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规模越来越大。近4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社会主义国家都纷纷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经济国际化由资本主义国家垄断的局面早巳被打破,它不再受国家的生产关系、社会形态、政治制度、文化差异、国土面积大小的限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股潮流,即经济国际化已发展为经济全球化。

在当今世界,商品、资本、服务、技术、信息、人才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哪里环境好、回报率高,资源就向哪里流动,谁也阻挡不住。资源的流动要靠市场。市场背后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商品和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是不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生产关系。因此,从生产关系角度看,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在发展市场经济,都在开拓国际市场。市场化使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逐步融合,使跨国商品与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不断加快,形式日趋多样化,使世界各国(地区)经济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统一体,产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没有市场化就没有经济全球化,市场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

有市场就有竞争。全球经济的市场化使全球性竞争更加激烈、更加复杂。思想理念竞争、制度竞争、机制竞争、政策竞争和产品竞争、技术竞争、资本竞争、人才竞争交织在一起,使竞争呈立体化趋势。竞争的基础和中心环节是企业。企业之间的竞争特别是跨国公司之间的全方位激烈竞争促进了全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全球化不断上新台阶。日趋激烈的竞争有可能激化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这就更需要各大企业之间、各国政府之间加强合作,更需要国际机构发挥越来越多的协调作用。现在各种国际组织,特别是国际经济组织越来越多,区域化、一体化经济机构也越来越多。例如WTO、IMF、OPEC、APEC等,其国际政策协调越来越重要,这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

果。各主权国家应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加入WTO,积极参加APEC的.活动,适应了这一要求。

作为经济全球化主体的跨国公司,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纷纷结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原来曾是竞争对手的跨国公司结成联盟,以对付新的竞争对手。如美国IBM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开发电脑记忆芯片,美国克莱斯勒汽车公司与欧洲第二大汽车厂商菲亚特公司相互成为对方的销售代理,欧洲跨国公司每年缔结的合作协定成倍增加,许多中小跨国公司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竞争对手。在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之间的结盟也日趋活跃。目前,跨国公司广泛结盟已成为企业经营国际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反映丁跨国公司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在跨国公司广泛结盟的同时,全球跨国并购如火如荼。据联合国贸发会议《世界投资报告》测算,在过去里,跨国公司的全球跨国并购增加了4倍。其中,美国、欧盟的企业跨国并购最为迅猛,电信、医药和化工产业是主力军。全球跨国并购使一个个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应运而生,因而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凭借最先进的技术进行的竞争称之为“超强竞争”。“超强竞争”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谁最大胆、最迅速地打破旧秩序,谁就能获胜。用迅速大胆的行动打乱竞争对手的心态和阵脚成为获取市场份额、提高利润总额的重要途径。对手越茫然不知所措,“超强竞争者”就越有时间在对手明白过来或作出反应之前赚钱。“超强竞争者”主要在对手处于惊愕莫名或陷于瘫痪的时间内保持其优势。当对手明白过来并作出反应时,“超强竞争者”原有的优势就可能丧失。“超强竞争”的日益加剧迫使竞争各方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实行最科学的管理、利用最佳手段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从而为经济全球化增添了巨大的新动力。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平衡,不平衡发展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平衡―相对平衡―新的不平衡―新的相对平衡”的互动史。每一个周期从不平衡走向相对平衡,都使世界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使世界经济的规模和质量产生一次新飞跃。近十几年来,全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方面质变。整个世界的经济技术水平大大提高,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大增多。“一个由民族国家组成的世界正让位于一个由全球参与者构建的世界经济。”(注:王烈、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版,第12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任何国家、组织和个人都无法回避。但是,收益分配的不公在加剧,信息技术的“数字鸿沟”在加深,可持续发展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加剧。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公的加剧,扩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不平衡。据世界银行《/20世界发展报告》统计,全世界20个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是20个最穷国家人均收入的37倍,而40年前仅18倍;世界最富的20%的人口的人均收入为最穷的20%的人口的98倍,而40年前仅30倍。不少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历程中,却更加相对贫困,有的国家陷入极端贫困。在全球经济市场化的大趋势下,世界资源的配置和收益分配主要靠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所关心的是“利润最大化”,不是“社会公平”。收益分配多寡的要素排列顺序是先资本、技术和知识,后土地、资源和劳动。发达国家掌握着庞大的资本、垄断着高新技术和新知识,必然获得巨大收益,发展中国家只能靠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获得微薄的收益。这是收益分配严重失衡、收入差距拉大的根本原因。世界新制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在他的《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循环和积累的因果原理”,以新的视角解释了地区间、国家间收益分配失衡问题。他认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而不平等又进一步加剧了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不平等和水平差距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并且有积累性。地区间和国家间特别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就是由这种“循环和积累的因果关系”造成的。在国际贸易中,完全靠市场的力量无法摆脱这种“循环和积累”,只会扩大差距。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水平高,管理先进,产品技术含量高、质量好、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发展中国家很难在竞争中获胜。在进行自由贸易时,发达国家依靠巨大的竞争力抢占和扩大国际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从而带动国民经济和其他事业的发展,进而形成向上的、越来越强的“循环和积累”。而发展中国家经济技术落后,企业和产品缺乏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市场不断被挤占,工农业生产逐渐衰落,从而形成经济发展下降的、越来越弱的“循环和积累”。经济全球化扩大了市场机制“优胜劣汰、扶强抑弱”的作用,必然导致收益分配的严重不公和经济发展的巨大不平衡。

不同市场经济模式的竞争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相同制度下不同市场经济模式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日本式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德国式的社会市场经济之间的竞争。美国经济是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它强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放任,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达到充分就业和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利润最大化;它强调个人自由、个人发明、个人创造、个人价值的重要性,鼓励创造、发明和创新;它强调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所以,这种模式充满生机和活力、创造性和创新性。以日本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则强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与调控,主张实行混合市场经济体制――国有经济与私有企业并存,政府调控与自由竞争相互补充,效率与公平兼顾,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相辅相成。尤其是日本,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和经济计划对经济活动、企业决策进行诱导和干预,依靠财政、金融、税收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官民协商、政企交流扶持财团发展;强调工人个人利益与企业集体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相结合,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利益。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经济趋于市场化、自由化的条件下,美国式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处于优势地位,其经济保持了持续稳定增长。而强调政府主导和调控的国家包括西欧国家、日本等国则长期处于经济低迷状态。美国模式的创新性使其抢占了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大发展,从而拉大了与日本和许多欧美国家高技术和经济增长的差距,连续数年雄居国际竞争力排名之首,日本等国的位置则大大后移。据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测算,美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从20世纪30年代的3%提高到90年代的4%;同期,日本GDP的年均增长率从4%降到1.4%,欧盟15国中荷兰、丹麦、芬兰、瑞典的GDP增长率有所提高,而德、法、英、意等国都在下降。这使发达国家之间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有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有处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如东欧诸国;有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国家、拉美国家等,它们都坚定地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市场经济体

制。但它们的市场经济模式不同,改革开放的政策各异,因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中国、印度、智利、韩国等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菲律宾、巴基斯坦、阿根廷、非洲国家、东欧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有的国家还呈现负增长,因而差距在不断拉大。

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加剧引发了一股又一股的反全球化运动。参加反全球化运动的成分比较复杂,其中有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成分,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愿望,这对于改善贫富差距扩大的不合理、不公平状况有一定促进作用。但要真正改变世界范围内的分配不公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主要应靠发展中国家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有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和质变是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及矛盾运动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我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参与。如果我国不参与经济全球化,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断送改革开放的成果。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及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说明了经济全球化的相对性、有限性和多样性。如果我国五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就可能受制于人,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同样会断送改革开放的成果。据此,我国必须有条件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战略和策略,趋利避害,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发展自己。

(一)深化改革,提高国际竞争力。参与经济全球化,必然参与日趋激烈复杂的国际竞争。国际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企业是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主体。与发达国家比,我国的综合国力还比较弱,与世界上的大跨国公司比,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还不强。因此,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必须把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作为主要战略任务来抓。其中,在国家层次上,主要是尽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法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成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同时,还应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促进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为企业科技进步奠定稳固的基础。在企业层次上,主要是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搞好信息化建设、经营管理和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目标是创建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依靠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

(二)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的质量。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我国许多省市和行业都已制定和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成效显著。今后,应坚持全面创新,不断提高经济国际化的质量。观念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先导,面对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不但企业应树立全新的观念,而且政府也应树立全新的观念。制度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抓制度创新,重点抓好宏观制度创新和企业制度创新两个方面,既要符合中国实际,又要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国际惯例。管理创新是全面创新的灵魂,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永恒课题,必须实行科学管理、全面管理,不断提高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技术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和内动力,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机制,搞好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技术扩散。产品创新是全面创新的载体,是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必须不断改造传统产品,研究开发新产品,培育和宣传名牌产品,依靠名牌打天下。市场创新是全面创新的归宿,必须确立自身的科学创新模式,实现从适应市场到创造市场的转变。

(三)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意味着国际分工更细,更细的分工要求更紧密的合作。我国已经成为WTO正式成员,应遵循WTO的法律框架和基本原则,与WTO其他成员加强经济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四)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参与经济全球化,必须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认真贯彻实施。但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降低对外依赖程度。最主要的是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学会灵活运用经济全球化的规则特别是WTO的基本原则和有关条款,发展和保护自己;二是遵循国际通行规则和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深化改革,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贸易体制和灵活高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机制,卓有成效地化解和消除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五)保证经济安全,维护国家主权。经济全球化从许多方面损蚀着国家经济主权,给诸多国家带来了经济安全问题。特别是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国家观念和主权观念受到了巨大冲击,信息战愈演愈烈,直接危害着国家安全和经济主权。经济主权是国家对本国经济所拥有的最高领导权和决策权,是对国家经济利益的最高权力。而国家经济利益又是国家安全的核心。所谓保证经济安全,实际上就是保证国家经济利益和人民群众利益不受侵害,保证国民经济正常有序运行。国家主权问题不容讨论,国家主权不允许任何国家、任何集团、任何个人侵犯;国家安全和国家主权紧密相连,不允许受侵害。我们必须制定和实施科学完善的国家经济安全战略和策略,切实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主权。

(六)努力发展科教事业,积极培养优秀人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控制高新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把握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越战越强。经济全球化中的不平衡,主要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不平衡。贫富差距、强弱差距,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差距。因此,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的策略是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科技特别是高科技事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努力发展教育事业,积极培养各级各类优秀人才。培养人才周期较长,难以满足当前的急需,因此,在积极培养人才的同时,还应积极从国外招聘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比培养和招聘人才更重要的是使用人才,应深化改革,强化竞争机制,健全激励机制,创造有利于人力资源全面发展的良好氛围,才能用好人才、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烈、杨雪冬:《全球化与世界》,中央编译出版社19版。

(2)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2001年版。

(3) 卢新德:《信息传播全球化与中国企业经营国际化战略》,人民出版社版。

(4) 联合国贸发组织:《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版。

(5) 余永定:《世界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评析》,载《世界经济》年第3期。

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5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它加速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有助于我国改革攻坚阶段棘手问题的解决;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同时它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它给我国国民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威胁,同时对我国经济管理职能和我国政治稳定提出了挑战。而在经济全球化的这种趋势下,我国也必须在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强对外开放力度、提高民族创新能力和加速推进经济法制改革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策略。

论文正文: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篇6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1.贸易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主要是指商品和劳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贸易速度不断加快,并逐渐超过了生产的速度。贸易自由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张,贸易对经济发展起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国际贸易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2.金融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即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金融活动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的国际金融活动,他们在金融政策、金融业务、金融资产等方面相互影响和融合,相互竞争和制约,从而使全球金融市场日趋开放、金融体系日趋融合、金融交易更加自由,进一步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

3.生产与投资全球化

生产与投资的全球化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他们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分支机构,并借助这些分支机构突破国界和地域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的生产条件和资本条件,从而获得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4.国际专业分工进一步深化

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篇7

►►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

21世纪世界教育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一是终身教育, 二是以学生为中心, 三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提法由来已久, 但对其的含义却有不同的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所属的国际大学联合会 (IAU) 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给予了以下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 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程, 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 又有学校外部的变化;既有自下而上的, 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变化。”我国学者崔继伟、董淑田也做出了相应的论述:所谓教育的国际化, 就是用国际视野来把握和发展教育。

►►二、国际视野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 (career planning) 简称生涯规划, 又叫职业生涯设计, 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 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 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 结合时代特点, 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 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绝对不仅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寻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在现实中达到个人目标, 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 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 筹划未来, 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 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三、跨文化教育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 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采用一定的方法对规划者主体进行知识传授、能力和素质培养, 并使其能达到预期培养标准的一种相对固定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方式。

►►四、跨文化教育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路径

遵循上述原则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模式, 针对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跨文化教育实际, 笔者提出如下实践路径。

第一, 专业教育传授跨文化知识:

丰富的跨文化知识是跨文化教育的基础。然而, 当前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不论是从数量的储备, 还是从知识的系统性、广泛性、深刻性等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不系统、不广泛、不深刻的跨文化知识储备, 使得受教育者不能准确、敏锐地把握文化交流中的内因、外因以及决定因素。因此。必须在专业教育的传授过程中提升受教育者跨文化知识的储备, 并进一步增强其知识储备的系统性、广泛性和深刻性。

第二, 德育教育培养跨文化意识:

合理的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教育的核心。养成跨文化意识就是要帮助受教育者养成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谨慎的跨文化心态和跨文化观念。笔者认为, 尽管所有学科都必须承担跨文化素质培养的责任, 但无疑德育教育是完成此项任务的最主要渠道。

第三, 综合实践提高跨文化能力:

卓越的跨文化能力是跨文化教育的重点。跨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学会与外来文化的交往, 并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成份, 从而运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五、结论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高等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高等教育国际化、开放式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 可以使职业目标和实施策略能了然于心, 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调整和掌控, 可以让大学生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 节省时间和精力;同时, 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对大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 使大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 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

努力建设国际一流的高校, 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 具备国际意识, 国际交往能力, 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与此同时, 我们不能忽视全球化浪潮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巨大冲击和挑战。“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用正确的策略导航, 就一定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潮中, 乘风破浪, 成功地到达胜利的彼岸。

参考文献

[1]耿殿磊.国际化办学模式的探索.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 (1)

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中国新对策 篇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28-01

随着肯德基的遍地开花,耐克鞋满地走,因特网进入可千家万户,或许我们对于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很了解,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都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成果。面对浩浩荡荡已经成为了世界发展重要趋势和历史潮流的经济全球化,中国积极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自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意味着历经三十年的上一轮经济全球化已经结束,全球经济和贸易结构正面临着新的调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将经历一个长期适应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笔者试图对这种新趋势及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做一分析,供参考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过程。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全球化。

就目前而言,发达国家都是充分的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例如从上个世纪末以来,爱尔兰、芬兰、瑞典等国家的自主创新都是建立在国际化基础之上的,实现了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中的科学技术全球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影响巨大的,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经济的大发展。

(二)信息世界化。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世界信息化成为了新的潮流。因特网走入到每一户家庭,2006年全球网上交易额达到了6.2万亿美元,而软件的不断更新和创造也为人们办公和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手段,对于世界经济和人们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区域经济国际化。

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单单是国家的事情了,每一个人、公司、消费者和地区都可能成为全球化的主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些重要区域和中心城市成为本国最具活力的先导地区,能够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促进全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成功的典范。

二、经济全球化新对策

我国目前是以工业化为主,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上我国已经落后了很多。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逃避的,因此,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只能顺应,并形成互动。众所周知的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这决定了我国在制定针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对策时既要顺应大趋势,充分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又要趋利避害,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果降到最低。为此,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

(一)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俗话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先天上处于后发的地位,容易受制于人。但是后发并不能代表劣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之下,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独特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缩短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西方的发达国家一般都是先实现工业化再进而实现信息化,这是一条正规的道路但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国完全可以将西方先进的信息化与我国目前的工业化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弥补工业化发展的相对滞后,又可以与先打先进技术知识对接,进而提高我国工业的质量。二是我国一方面可以借用新一轮高科技及产业化发展的形式,运用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从而加快我国产业技术的改造和升级,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和水平。虽然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后来居上的故事也充分告诉了我们只要有心,后发也能成为优势,也能有效的促进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中。

(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目前我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市场空间等方面。要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主要着重三个方面:一是仍旧充分利用自身的传统优势,发展新兴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来积累资金和技术,为科技创新和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础。二是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快国内的产业机构升级,同时发展高科技产业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三是加快推动制度创新。一个好的制度不仅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我国自身的潜在优势,为我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得一份利益保驾护航。

既然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容回避的现象,那么我们只能去迎接面对它。我们无法改变全球化,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来适应全球化。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的完善,对外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这对我国国内当前的经济结构必然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会造成实业的扩大,既得利益的消失,经济转型的不适应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重新设置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向我们走来,并给我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我们要重视每一环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策分析,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06)

[2]陈莺.浅析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时代金融,2012(09)

上一篇:读廉洁心得下一篇:高一作文记叙文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