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新特征

2024-06-02

经济全球化新特征(通用12篇)

经济全球化新特征 篇1

在全球化背景下,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产生碰撞与融合, 为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 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学生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重新构建。课题试图将多元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尊重、宽容的精神气质, 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一、长三角区域经济特征与全球化背景与多元文化语境融合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导致全球资源共享, 实现资讯同步化, 时空上的距离不再是一种阻隔人们交际的障碍, 地球成为人类栖居的共同村落———人类有史以来开始进入比邻而居的新时代。一方面, 全球化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提升生活品质;但是, 另一方面,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 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对抗时有发生。为满足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共存, 大学生需要具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

对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互补性的认知, 是当今以外贸为特征的长三角区域经济圈中的高校毕业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所必须具有的十分重要的文化基础。

长三角区域经济圈的一大特点就是对外贸易十分繁荣。闻名全球的义乌小商品, 绍兴柯桥纺织品, 温州的制鞋、打火机、电气设备制造、宁波的制衣业, 杭州的丝绸、轻纺, 上海、无锡、苏州等地的汽车、电子、轻工、化工制造业, 无一不是立足国内、面向全球。而从目前我校和长三角区域经济圈中的其他兄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看, 很多学生在外向型企业和公司中任职。这些企业的产品可能销往全世界, 他们的合作伙伴或客户可能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 文化背景不同, 这必然产生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问题, 因而需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企业员工。全球化的语境迫使企业对员工提出新的要求: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多元文化的知识, 尊重、宽容的精神气质。能驾轻就熟地从事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交际。

基于这一认识, 我们提出《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这一课题。在对长三角洲区域经济圈经济特点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所在用人单位反馈意见调查的基础上, 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探讨和论证。我们通过重新构建大学语文的课程体系, 从教材选文到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进行探索、研究, 以满足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大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通过新课程体系下的大学语文的学习, 培养国际视野, 积累多元文化的知识, 既懂得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丰硕成果, 又具备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具有更强的职业竞争力。一方面,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中国文化对世界正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要继承、创新。另一方面, 全球化进程激发了文化的差异性与多元性, 区域性文化特征日益凸显。人们应以宽容之心观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各国文化和谐共生, 共同发展, 到达不同文化的沟通、融合的目的。

二、培养大学生战略眼光、未来意识、国际视野———大学语文教学新目标

着手基于全球化语境下的、以多元文化为选文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 是我们对于这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最初设想, 也是根据本区域的经济特点来着眼并提出这一课题的。

众所周知,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 它位于长江入海口, 自然条件优越, 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基础良好, 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是中国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近年来, “长三角”地区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 贸易结构有所改善, 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但在对外贸易高速增长的同时,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对外贸易依存度也大幅提高。以金融风暴发生前为例, “长三角”两省一市进出口额达5216.7亿美元, 占当年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6.7%。其中, 出口额为2905亿美元, 占当年全国出口总额的38.1%。随着“长三角”地区进出口的高速增长, 该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大幅提高。“长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制造”最具代表性和竞争力的地区。

毋庸置疑, 高职教育必须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长三角经济圈内的外向型生产型企业目前已经开始遭遇外销瓶颈的制约, 2007年秋冬爆发的欧美等国的金融危机逐渐演化为一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这使得本区域企业的产品传统市场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阴影下严重缩减。而且, 由于长三角区域经济圈内的外销产品, 在全球产业价值链 (GVC) 中居于毫无优势的仅有微利的中间制造段, 产业经济体中既受上游原材料供应与产品研发设计的制约, 又深受下游销售商的价格压制。长三角区域内大部分的纺织、服装、鞋帽、五金、电气设备等产业与欧美同类型企业的竞争多于合作, 造成这些产业很容易受到国际反倾销调查以及其他贸易壁垒的设限, 甚至成为欧美国家调控与我国政治经济利益的口实。

如何避免遭遇更多的类似于温州打火机制造业在欧盟遭遇的CR法则制约?这便是我们高职院校人文学科在教材编撰及人才培养方面应该深长思之的一个课题。作为一个产品的研发及生产厂商, 在试图将产品推入一个新兴市场前, 就必须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即深入考察其拟入市场区域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法律制度, 如果一个产品与其消费者的文化和习俗融为一体, 那么, 这种产品遭遇抵制的可能性将会降低。比方, 针对属于伊斯兰文化区域的出口产品或针对南非等黑色人种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 在包装设计等方面就必须充分考察其宗教与文化习俗方面的诸多因素。

而考察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及其历史文化, 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 则必须通过大学语文这一公共学科的学习来掌握其最基本的理论与技巧。基于这一目的, 我们在这部教材的跨文化交际与国际视野的文选编排上予以充分的关注和考量。因此, 全球化进程迫使大学语文课程体系面临重新构建的挑战。培养大学生战略眼光、未来意识、国际视野成为必然要求, 打破学科界限, 建立学科的共通共融关系, 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 成为大学语文新的教学目标。

三、重视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教材选入部分多元文化经典文本

为适应全球化进程, 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 作为一家地处浙江内陆腹地———丽水的高职院校, 我们的毕业生的求职就业方向总体而言主要集中在本土及江浙沿海经济较发达区域, 因此, 为了让我们的毕业生们未来的求职谋生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 能够在目前就业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 在这部教材的构想其编撰大纲时, 便确定要加入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因素, 在竞选教材选文时, 则增加了“多元文化”这一元素, 把改造大学语文教材结构及选文作为一个切入点, 将描述不同文化语境的优秀阅读文本选编入教材中,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教学, 达到理解和认识多元文化的目的, 培养学生对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不同语言生活等的观察力和识别力。

例如, 在新编大学语文教材中, 我们选入了彼得·法布尔的《如何谈论世界》。这篇文章选自法布尔的代表作《语汇的功能:人们交谈之际会发生什么》 (1974年版) 。在这篇文章里, 法尔布阐释了人们是如何通过将围绕我们的信息海洋进行分类, 从而使信息简化后而变得有次序的信息表达的原理和方式。文章还解释了不同的文化对于同类事务具有不同的编类方式。法布尔的这篇文章, 从语言学的角度和地域文化的特点为出发点, 通过对不同文化语境中几个生动例子的分析, 深入讨论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我们根据这篇课文安排了一些书面练习和实践活动, 旨在培养学生对于地域和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经济互补性的认知力和悟性。又如, 我们在文选中选入了罗宾·拉克夫的《言如其人》这篇探讨了男女两性的语言差别的文章, 对这种性别差异的认知, 可以让高职院校学生学会对外部世界事物区别并寻找其差异性。

至于所选弗洛依德的心理分学著名论文《〈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 节选自弗洛德的《释梦》的中译本。这篇文章里, 作者创造性提出了人类心理中独有的俄狄浦斯情结。根据俄狄浦斯情结 (Oedipus Complex意为恋母妒父心理) 的理论, 比较系统地、明确地分析了古典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及其发展过程。虽然这是一篇关于审美评价方面的专门论述, 但这篇文章除了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外, 其中西方心理分析学家对于历史戏剧人物的心理分析技巧, 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某些知人善任方面的借鉴。这种“知人”即了解他人、认识他人的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古人所谓的人伦识鉴, 对于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年轻大学生而言, 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 通过心理分析来识别他人心理, 也与儒家所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中的“智”即知人的说法也具有某种同一性。在全球化的进程中, 我们必须了解多元文化, 从其他民族和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取养分, 也是与“西学为用”原则一致相通的。

教材还选入了《送礼的艺术》, 在这篇文章中, 作者安东尼·布兰特声称人类有一种彼此之间自由给予的慷慨的欲望。但是在现实生活之中, 则表现为大多数人在心理上都无法做到在施与之际不奢求回报, 收礼之后却不愿欠人情债的心理特征。在国际贸易等跨区域跨文化的交流实际中, 这一原则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例如, 中国作为一个能源进口大国, 在过去十余年中, 中石化、中石油及中海油的企业曾在富油的国家伊朗、伊拉克等运作多年, 但我国企业在该区域的大型油田开采参与权的收获却相对有限。然而, 自中国政府对该地区施予了大量的人道救援后, 这一局面便迅速改观。例如, 前不久伊朗政府和议会曾经派出代表团来中国, 主动邀请中国国内的石油企业前往伊朗投资, 合作开采伊朗境内的几个大型油田, 并且这些大型项目在细节谈判和实际运作中都表现出良好的合作精神。因为, 礼尚往来、投桃报李的思想与传统伊斯兰经典《古兰经》的教义是并行不悖的。

简而言之, 我们在编写这部教材的多元文化文选时, 特别注重了文化的多元性与差异性, 并试图通过不同经典文本的阅读, 来培养起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文化多元性的基本认识。大学语文是人文素质课程之一, 引导学生感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情怀与价值取向, 通过多元文化文本的阅读, 培养宽宏大度、乐观自信的品质, 尊重、包容的内在气质, 能驾轻就熟地从事多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商贸活动。

我们在设计这部教材的阅读部分时, 会建议教师使用多种文化读物的阅读方式。我们同时也引介多种文本阅读与解析方式, 我们既重视传统的知人论世和文化背景的文本解析模式, 也适当引介西方文本阅读与解析主流的细读法及结构主义等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四、对高职院校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改造: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来设计课程

国内外对于全球化的研究有一定的积累, 也有众多学者对多元文化在全球化进程的认同、融合作过探讨。但是, 从全球化背景、多元文化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进行研究, 在国内尚属空白。所以本课题具有很强的独创性、前瞻性。其最大的特点, 便是在教材编辑中, 我们着重考虑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与就业后工作实际学生所需要的背景知识的支持, 即外向型企业员工对多元文化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目前, 国内面世的大学语文教材虽然种类繁多, 但还没有哪一部教材明确将"多元文化"的概念引入教材编写体系之中。更没有学者从全球化背景、国际视野这个角度对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进行深入研究。

就国外情况而言, 由于用中文编著的《大学语文》教材受到教材使用群体母语的制约, 至今尚无将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 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的中文版《大学语文》教材面世。因此, 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全球化进程迫使大学语文课程体系面临重新构建的挑战。培养大学生战略眼光、未来意识、国际视野成为必然要求, 打破学科界限, 建立学科的共通共融关系, 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和知识面, 成为了我们这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编辑和教学的任务和目标。

一方面, 随着中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中国文化对世界正产生深刻的影响。传统文化要继承、创新。另一方面, 全球化进程激发了文化的差异性与多元性, 区域性文化特征日益凸显。人们应以宽容之心观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 各国文化和谐共生, 共同发展, 到达不同文化的沟通、融合的目的。

摘要:在全球资源共享、资讯发达的全球化语境下, 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产生碰撞与融合。为适应国际交往的需要, 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知识。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需要重新构建。课题试图将多元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尊重、宽容的精神气质, 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语文,课程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徐中玉.大学语文:增订本[M].上海: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汪亚明.大学语文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乔刚.大学语文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4]周玲.人文精神视野下的大学语文教学[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8, (4) .

[5]付敏霞.素质教育视野中的大学语文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8, (7) .

[6]王群, 史国强.大学语文教学情况调查分析及教学改革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8, (7) .

经济全球化新特征 篇2

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是电信。日本延误了电信市场的开放,使日本的电子公司失去了移动电话和通信市场。而1984年美国进行了电信改革,打破垄断,电信价格大幅度下跌。英国全面开放电信市场,打破了电信与广播电视,有线电视,网络电脑的分割,通过多媒体进行综合发展。90年代欧洲的爱立信,诺基亚和西门子联合推出GSM体系,美国则在全球推销自己的CDMA系统。日本的松下,索尼到才推出自己的手机,丧失了市场先机。

美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战略,在90年代获得成功,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1995~间,美国1/3的经济增长来自于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在国内总收入(GDP)4.1%的增长率中,信息产业的贡献达1.2个百分点;计算机和电信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4%。到,美国将有一半工人受雇于信息产业或成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者。高新技术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催生了一批新兴关联产业,如汽车电子产业的发展。1970年,美国每辆汽车电子装置的价值只有25美元,1990年上升到1383美元,,美国汽车电子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上千亿美元。在19美国资本设备实际投资16.5%的增长率中,信息设备的贡献就占9.6个百分点,占总增长率的`58%。美国信息产业占经济的25%,生物产业将使新经济的比重再增加15个百分点。

以美国带动的信息全球化,已经全世界达成了共识。209 月在冲绳举行的8国首脑会议通过了<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指出: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信息通信技术将对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革。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2/3的8个国家达成共识,要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利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成果和益处,同时要在这种革命性变化中制订信息技术的各种相关规则。

21世纪全球发展的巨大的动力,仍然来自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到2025年,全球人口将增长1/3,达到80亿,2050年达到89亿,人口老化现象将影响全世界。今后几十年知识激增和因特网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一场真正的知识革命正在开始,知识量每五六年就增加一倍。通过实践得来的知识越来越重要。人力资本尤其受重视,它的重要性超过体力劳动、自然资源以及实物资本。富国创造的的财富都归功于人力资本。在美国高效率的知识工作者在就业者中占2/5到2025年,在新的“知识经济”中老的工业部门将降到10%的比例。

信息产业在全球发展方兴未艾。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崩盘,并不说明信息产业的失败,它可能标志着积极的转折:美国的信息产业进一步与传统经济结合,美国信息革命的进一步全球化,“新经济”将继续发展。

3。“信息高速公路”:全球化信息产业的基础

美国政府于1993年制订<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指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是一个能给用户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

1991年戈尔提出“建立地球村的基础结构”,1994年提出“维持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创建连接各个网络的全球网。。。。必须建成并开通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基础结构(CII),为每个人提供周游世界的环球信息高速公路。通过这个

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中国新对策 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28-01

随着肯德基的遍地开花,耐克鞋满地走,因特网进入可千家万户,或许我们对于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很了解,但毫无疑问的是我们都在享受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成果。面对浩浩荡荡已经成为了世界发展重要趋势和历史潮流的经济全球化,中国积极融入到全球化浪潮中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然而,自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意味着历经三十年的上一轮经济全球化已经结束,全球经济和贸易结构正面临着新的调整,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将经历一个长期适应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笔者试图对这种新趋势及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做一分析,供参考研究。

一、经济全球化新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超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成统一整体,形成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过程。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越来越紧密,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全球化。

就目前而言,发达国家都是充分的利用外部智力资源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例如从上个世纪末以来,爱尔兰、芬兰、瑞典等国家的自主创新都是建立在国际化基础之上的,实现了国家的跨越式发展,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中的科学技术全球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是影响巨大的,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经济的大发展。

(二)信息世界化。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不断推进,世界信息化成为了新的潮流。因特网走入到每一户家庭,2006年全球网上交易额达到了6.2万亿美元,而软件的不断更新和创造也为人们办公和交流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手段,对于世界经济和人们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三)区域经济国际化。

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已经不单单是国家的事情了,每一个人、公司、消费者和地区都可能成为全球化的主体。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些重要区域和中心城市成为本国最具活力的先导地区,能够发挥重要的带动作用,促进全国的经济发展,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长三角和珠三角都是成功的典范。

二、经济全球化新对策

我国目前是以工业化为主,而欧美发达国家则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在经济上我国已经落后了很多。但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任何国家都无法逃避的,因此,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只能顺应,并形成互动。众所周知的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这决定了我国在制定针对经济全球化的新对策时既要顺应大趋势,充分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又要趋利避害,将全球化带来的负面效果降到最低。为此,要充分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和动态比较优势。

(一)充分发挥后发优势。

俗话说: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先天上处于后发的地位,容易受制于人。但是后发并不能代表劣势,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之下,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我们的后发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独特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缩短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的过程。西方的发达国家一般都是先实现工业化再进而实现信息化,这是一条正规的道路但也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我国完全可以将西方先进的信息化与我国目前的工业化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弥补工业化发展的相对滞后,又可以与先打先进技术知识对接,进而提高我国工业的质量。二是我国一方面可以借用新一轮高科技及产业化发展的形式,运用国外已经成熟的技术,从而加快我国产业技术的改造和升级,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和水平。虽然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是后来居上的故事也充分告诉了我们只要有心,后发也能成为优势,也能有效的促进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中。

(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目前我国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市场空间等方面。要充分的发挥自身优势主要着重三个方面:一是仍旧充分利用自身的传统优势,发展新兴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来积累资金和技术,为科技创新和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打下一个坚固的基础。二是要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加快国内的产业机构升级,同时发展高科技产业完善我国的产业结构。三是加快推动制度创新。一个好的制度不仅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能够更大限度的发挥我国自身的潜在优势,为我国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得一份利益保驾护航。

既然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容回避的现象,那么我们只能去迎接面对它。我们无法改变全球化,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来适应全球化。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逐步的完善,对外改革开放进一步扩大,这对我国国内当前的经济结构必然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会造成实业的扩大,既得利益的消失,经济转型的不适应等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重新设置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向我们走来,并给我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深刻影响,我们要重视每一环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策分析,辽宁工学院学报,2001(06)

[2]陈莺.浅析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时代金融,2012(09)

经济全球化新特征 篇4

随着全球半导体产业迈入“后摩尔时代”与“后PC时代”这一“两后时代”, 全球半导体产业开始呈现出显著的“新常态”特征。一是产业规模由快速增长并伴随大幅波动, 转为低速平稳增长。2011年以来, 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渐趋平缓, 且增速进一步放慢。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加速, IC设计业与晶圆代工业异军突起。自2001年以来, 全球IC设计业保持了年均近20%的增长速度, 增速几乎10倍于产业整体增速, 其在半导体产业中的地位也随之快速蹿升。三是产业整合进程加快, 寡头垄断特征日益显著。半导体企业间的整合重组日益频繁。半导体企业间的整合重组日益频繁。企业间的大规模整合促使全球半导体产业正由自由竞争逐步走向寡头垄断。2001年, 全球前20大半导体企业销售额占产业整体销售额的比重为72.4%, 到2014年已提升至75.3%;2001年至2014年, 全球第一名与第二十名半导体企业销售额之间的差距也由10.7倍扩大至12.1倍。

经济全球化新特征 篇5

管理心理学从管理出发,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成果与其他相关的学科成果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具体活动的规律性。它包括丰富的内容,涉及组织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协调与建立组织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注意不断满足人的心理需要,进而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组织效能为目的的学科。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各门科学独立的标志,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因而也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边缘性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科J。概括地说,管理心理学要义是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问。

2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与应用价值

(1)学科特色

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组织又都是离不开管理的,管理是追求效能的,管理的主体是人,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个体、群体、领导、组织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发展。这就表现出这一学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涵盖性、维度和宽广的应用空间。管理心理学重视组织中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中群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所有组织成员的需要,所有管理者的需要。现代化的组织处于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中,无时不在与其他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管理心理学注重与外部组织的联系,注重与外部组织人的联系,使组织在社会复杂系统中达到自适应。一个理论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管理心理学可以说具备了特色、基础和应用几方面的特征,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点,正是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一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个体、群体、组织等亟须解决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呼唤新的研究成果为之服务。需要是理论发展的动力。管理心理学发展和应用空间广阔,特色和魅力彰显。

(2)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德裔美籍思想家,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E.弗洛姆(E.Fromm)曾指出:“心理学的进步并不在于把称之为‘自然”’的领域和称之为‘精神“的领域相区分,而是从‘物质一精神’的整体上把握人。”‘‘人,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成为历代心理学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需要开发。对于每个人来说,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是创造积极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创造力是人类巨大潜能的表现。据研究表明,用来进行心理活动的大脑容量有100亿个比特,可以装下全世界图书馆的藏书内容。《美国心理学会年度报告》载,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是用脑程度和方式的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中得出如下的结论:按时计酬的员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O%~9O%。可见,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会有效地发现和开发员工的替能,提升员工的创造力,进而使组织中的人群交往和合作达到1+1>2的效能。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为开发组织中人的潜能,进而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3)提升管理现代化效应。顺应经济全球化

现代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化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它同单凭个人主观臆断的管理、经验主义的管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的管理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生产的社会化已超越了国界,分工协作也从组织内部、国内组织之间向跨国之间发展。跨国公司作为与现代化生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跨文化交流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是必须面对的。了解民族差异的管理者在与其他国家的人共同工作时,可以适时地调整管理风格,使组织中的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目标而努力工作。例如,他们知道英国人很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会避免问英国人个人问题;而希腊人对个人问题却是可以接受的,这表明你对他感兴趣。管理心理学在发展中关注了这些新课题。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人被抽象为劳动力,并被作为与资本、土地地位等同的生产要素;而在管理心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是基础。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心理学强调推行“顺乎人性“的管理,强调尊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增进与组织员工的感情联系;强调各种激励机制,满足职工的各种合理需要去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强调根据人的个性差异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强调民主管理,提倡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强调管理是种服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顺应全球经济化,提升各类组织的管理现代化效应,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都是彰显的。

经济全球化新特征 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挑战;宏观经济;战略

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和资本流动以及技术转移,与此同时还能够通过提供服务和相互依存以及相互联系等达到一个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来也就是也即是世界经济日益成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世纪,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也随着加快,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从而使得当前的市场竞争变得尤为激烈,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全新的经济形势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通常情况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带来了发展契机,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如何才能够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如何才能够与世界经济接轨,就成为了时下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就必须要调整我国宏观经济政的经营战略,从而才能够与时俱进,使我国的经济得到长足的稳定的发展。本文从入世承诺的时刻表为全球化带来挑战出发,对经济全球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然后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与我国经济政策全新的经营战略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使同行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进而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入世承诺的时刻表为全球化带来挑战

在上个世纪末期,我国为了加入世贸组织而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谈判,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总算得偿所愿加入了世贸组织,从而使得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完美接轨,然而我国经济要想在全球经济浪潮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开放市场并且遵守世贸组织所定的规则,而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的时候也承诺了这两点。然而尽管如此,我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却还是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从而使得我国相关的管理体制必须要想国际化靠拢,从而也就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才能够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才能够使我国的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由此形成的“倒逼”机制,将迫使中国相关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必须强制性地向国际惯例靠拢,从而从制度层次上加快了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入世”使中国走上了全球化的不归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承诺都有确切的时刻表,与中国具体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的时间无关,就是说,时间表是刚性的。例如,根据中美谈判的结果,工业品平均关税税率将在2005年降到9.44%,其中汽车2006年7月1日降到25%,大多数信息技术产品由现行的平均关税税率13%降到2003年零关税,化工品现行平均关税为10.57%,到2008年将降到7%。这正是“入世”所带来的紧迫感之所在,从这一角度讲,全球化对我国的挑战首先是通过“入世”具体体现的。

2、跨国公司的作用尚不明朗,民族工业又起争论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序列的国际分工构架的形成,按照在这一分工构架中的位置,各个国家被区分为:新产品、新技术研制国——最重要的主机生产国——生产和加工装配国——原材料、人力供给国——市场销售国。世界性的产业重构和企业重组,就是这样从按地域和国家发展到了以全球为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家在中国设立了企业。跨国公司带来了资金、现代管理经验、管理观念和技术,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样要正视跨国公司挤占中国市场,对本土企业的生存发展所造成的压力和冲击。到1997年,国内轿车制造业的100%、软饮料制造业的99%、胶片制造业的99%都有跨国公司的投资。方便食品和肥皂、洗衣粉市场占有率分别为87.7%和89%。一些行业、企业在与“洋”企业竞争中失利的报道,引致了“民族工业”这个老概念的复活。

3.“全球化”与“全国化”

全球化的前提是国内和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内和区域内的规模效益和分工效益,才能提高竞争力,也才能以最有利的态势与国际跨国公司竞争。世界银行的一个报告在论述国际竞争与国内竞争关系时写道:“国内竞争促进了创新与技术传播,尤其是在国内市场很大的情况下。”“最近对6个欧洲国家、日本、南朝鲜、新加坡和美国成功的工业进行的一项研究报告发现,国内竞争是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Porter1990年)。在日本,几乎所有跻身国际市场的主要出口部门都有许多国内竞争者。”“一些阻挠内部竞争的障碍——用发放执照来限制进入市场的规定,定价政策,有关破产和劳工法的规定,加上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往往使企业不愿进行技术革新(注:11)。”在实践中,我国竞争不足和过度竞争都同时存在着,但主要问题是竞争不足。

4、.以全球思维确定新的经营战略思想。

全球化直接影响着世界格局和竞争态势,要利用好全球化的机遇,趋利避害,减少风险,建立和保持国家和企业的竞争优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国家全球竞争战略和企业竞争战略。这一战略所涉及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对我国各产业竞争力现状的估价,优势、趋势及风险分析,世界竞争态势分析,战略竞争和联合分析,各产业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定位及目标,开放条件下企业和产品发展战略,国家重点产业及关键技术的发展,提高和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政策体系等。近年来,我国已陆续提出了相关的措施。

5、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新特征 篇7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及展现途径

在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环境条件下, 体现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及其发展途径和展现形式。观察当下新贸易形式的发展, 很多西方国家会将绿色的贸易壁垒制定成具有体系规范的制约性条件进行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阻碍。主要先在出口市场中不断的增设不符合实际生产环境、条件的产品要求, 专注要求绿色的产品外在条件或者是降低环境生产资本等。其次, 新贸易保护主义会在技术层面设置壁垒, 主要是针对出口的商品设置更多的检验和认定标准, 检验项目不断增加, 名称也是不断变化。这种情况下的监管和检验并不是明确透明的, 严格的标准形成了产品生产技术上的阻碍因素。最后, 新贸易主义可以控制自身国家对外贸易的往来, 实现对经济的调整和监督。同时, 新贸易主义也可以表现为反倾销的情况, 通过反倾销的形式将原本存在的制度和体系逐渐消磨, 影响了世界贸易经济准则。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贸易保护主义引导的贸易模式

1.资源整合协调发展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进程加速的过程中, 也推进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使, 在新贸易保护的体系中逐渐实现了对贸易方式的主观引导, 资源的整合、协调运作就是其中工作内容的一部分。引导新型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首先需要增加我国与世界之间的贸易往来, 实现充分的合作交流, 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贸易发展方式迅速的与国际接轨, 实现传统经营模式的转变。推动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改变传统的贸易环境, 在传统贸易经济往来的理念上进行创新和发展, 以此实现对大环境的改革, 并积极推定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模式。如何增强我国社会的经济竞争实力, 需要不断的关注世界经济发展情况, 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实现对我国市场内部经济经营调整的宏观决策。另外, 观察到当下全球化经济不断融合, 我国社会发展国际贸易同时需要加速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下强化地区建设, 能够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积极发展, 也保证我国在世界经济竞争的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2.集团化发展模式

新贸易保护主义引导新型的贸易发展方式不单单要进行资源的调配和运作, 另外一方面还需要针对经营的模式进行整合, 需要观察到集团发展的形式化科学有效性。如何建立科学的经营模式, 需要努力转变销售方向, 不光光需要进行内部销售, 还应该切实的将出口的贸易运作转变为向内部销售的需求。在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初期, 社会会将创造经济收益的希望寄托于出口贸易, 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将外汇充分的引入到国内, 但是适应的时间段是有限的, 仅限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出现了良好的转变, 积极的运作创造了更加优越的经济收益。这样的时间阶段, 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目标就应该从出口贸易的角度向内部回收, 考虑到内部需求的贸易量不断的再增加, 以内部销售的形式逐步减低出口贸易量, 是更加适合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式。出口贸易向内部销售的转变方式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是一种保护的政策, 同时能够增加内部的经济收益, 也是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

3.贸易保护主义价值创新发展

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在行使的过程中也在侧面推动新时代环境条件下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同时也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刺激我国经济价值不断上升。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今天, 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销售, 还需要不断的创新, 推定自主发展, 希望能够以全新的理念和生产模式巩固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根基力量。传统的经济运作模式停留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 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 转变角度观察当下贸易保护主义形式下的经济运作模式可以发现, 当下的产品销售已经更加注重企业的品牌效应, 更加关注销售的策略和方式, 转变了传统的销售途径, 当下我国企业和产业链条希望以综合的实力提升品牌效应, 希望能够在管理的层面更上一层楼, 紧紧追随世界的先进管理理念。在实际的国际贸易交流中可以发现, 我国产业链条管理层面上的缺失会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这是造成贸易壁垒的重要因素,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需要企业和相关的产业链条能够树立正确的竞争理念, 在世界市场竞争的舞台中以优越的质量战胜不断推陈出新的新时代贸易。

4.注重风险管理与控制

防患于未然是发展的基础, 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单单需要注意不断的创新和提升, 还需要关注到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产业链条的发展需要关注到风险的预防和管理控制。建立科学、及时的预警体系, 对于实际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加有利, 从贸易交流执行的前期进行相关的出口贸易保护更加有效, 提前优化的体系对于贸易的监督和管控更加具有优势。伴随我国社会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可以发现, 出口贸易的经济收益额不断增加, 因此也加速了贸易壁垒的形势发展。如何解决当下出现的贸易壁垒问题, 需要进行严肃的考量和观察。关注贸易壁垒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 应该切实深入的发现造成贸易壁垒的原因,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寻找可以制约和预防贸易壁垒的方式和途径, 进而实现归纳总结经济运作问题, 吸取经营缺点的预防和解决途径, 从深入内部的体会经验教训实现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预警体系建立, 进而实现完善体系增加经济经营参考价值的目标。其次, 我国社会产业链条应该也提供积极的辅助和协调运作, 实现对检验检疫工作的支持, 以全面、科学的途径辅助信息化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运作。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具体建议

1.在宏观层面上政府部门的举措

以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下我国社会经济贸易发展的先决环境条件, 展开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分析和研究, 采取切实有效的建设性对策希望可以提升我国经济贸易市场的价值, 并且不断的完善我国新型贸易的整体构架, 促进我国经济收益质量不断上升。在调整和执行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宏观层面的指导, 政府职能部门在这方面的工作内容占据主要位置, 需要进行政策上的规划和调整, 并且积极的宣传和推广新贸易保护主义, 向下级积极传达保护主义理念, 实现对下层管理和培训的目标。政策的完善和推进主要是为了抵抗贸易壁垒给我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硬性, 通过积极的方式去观察和解决问题才是真正发展市场经济的科学途径。政府在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的同时应该关注到与社会产业相融合的发展需要, 不能单一的进行调整, 应该客观、科学的整合两者的整体参与程度。除此之外, 政府在作用还在于能够产生良好的指导和激发作用, 只有充分利用政府的职能才有助于提升预警系统的技术水平, 才能够提升产业链条的工作效率, 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我国经济增长的要求。

2.在中观层面上行业协会的职能发挥

如何强化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执行, 不光需要在宏观的制度体系上进行调整, 还需要进行中观层面上的协助, 如何行使辅助职能就需要行业协会积极作为。造成我国社会对外贸易出现壁垒的主要原因就是质量上的问题, 提升产品质量成为至关重要影响经济收益和市场价值体现的因素, 通过行业协会的监督和管理提升产业链条的完善, 才能够实现产品质量的完善, 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也促进世界经济贸易往来。行业协会还需要在世界贸易经济往来的过程中积极的交流沟通, 通过合理的调解和信息传递解决贸易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并且实现增加贸易往来的需求, 实现对企业的高效管理。行业协会不单单能够推动经济贸易往来的成功, 还可以辅助政府推行宏观的制度执行, 实现了优质服务的同时还兼行了监管的工作内容。

3.在微观层面上出口企业发挥市场的主体功能

促进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推广不光需要从宏观上进行监督和指导, 还需要进行中观层的协助, 另外还需要坚持微观层面的辅助, 以此确保出口贸易行业的稳定发展, 出口贸易企业的实际市场运营离不开技术的提升, 也不能脱离监督管理的需求, 只有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和销售中发挥自身的优势, 才能够充分的实现对贸易壁垒的控制, 从营销的多角度途径出发, 实现对生产链条的完善, 整合资源节约生产消费, 从而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价值, 也使企业的实际效益得到整体上的提升。目前我国社会对于企业生产技术和品牌效应的体系构建能力缺失, 影响了实际的企业职能维护工作稳定进行, 只有增加对企业品牌效应的推广, 并且积极的提升国内生产工艺, 提升产品质量才能够改善当下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的现状, 促进与世界经济贸易往来的交流和沟通, 奠定我国综合实力的基础。

四、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和研究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及展现途径, 了解并掌握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贸易保护主义引导的贸易模式, 希望通过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具体建议改善当下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进而实现对经济收益的提升, 也满足我国市场发展的需求。

摘要:观察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行使现状, 可以发现, 事物发展都具有双方面的影响, 无论是面对困难还是迎接挑战都需要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准确的行使科学的理论和实践技术。本文就针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 观察展现途径以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新贸易保护主义引导的贸易模式内容, 并采取积极思考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具体建议, 希望能够维护世界贸易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新贸易,保护主义

参考文献

[1]高虎城.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J].求是, 2011, 02:60-62.

[2]杨励, 韩倩倩.经济全球化与危机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历史脉络、根源与前瞻[J].国际经贸探索, 2011, 02:7-12.

[3]赵树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保护主义辨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1, 12:85.

[4]封媛嫄.经济危机下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及应对措施[J].特区经济, 2010, 01:206-208.

[5]毛群英.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因及对策探析——新政治经济学视角[J].上海商学院学报, 2010, 06:1-6.

经济全球化新特征 篇8

一、国际经济旧秩序是南北冲突问题的症结所在

第一, 不平等的国际生产分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不平等的国际生产分工依然存在。现在垂直型国际生产分工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分工形式, 单一的传统分工开始转变为多层次的国际分工体系, 但是发达国家在这一体系中还是处在最高层, 发展中国家则处在最低层。

第二, 不平等的国际贸易治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 制成品和初级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严重损害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广大发展中国家为此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小, 而且也有所降低。世界出口商品贸易结构的变化也不利于发展中国家。工业制成品不断发展和扩大, 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而初级产品贸易虽也有所扩大, 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从总体上来看, 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在全球发达国家十大进出口国中, 服务贸易占到了全球的一半以上。发展中国家进出口贸易严重依赖着发达国家。另外发展中国家仍深受着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 尽管为了提高出口的收入, 发展中国家努力提高原料加工的能力, 但还是遭到发达国家非关税壁垒的阻碍。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名目很多, 涉及到进口限制、海关手续、卫生安全技术质量标准和特定的包装装潢条例等, 总数达1000多种。区域经济集团化, 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受挫。发达国家区域内贸易比重增大, 而且还有上升的趋势。

第三, 不平等的国际金融治理体制。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财政拮据, 资金也严重短缺, 没有办法为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积累起必要的资金。要发展经济仅仅从有限的出口中得到收入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吸引到外资和接受援助外, 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国际金融市场借款。但是国际金融市场几乎完全操纵在发达国家及其金融集团手上, 它们企图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资金, 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方向及进程, 并且获取巨额得利润和利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转移, 主要是通过私人直接投资、私人商业银行贷款及官方发展援助等几种主要的形式。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由于发达国家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 以应对国内的通货膨胀, 官方发展援助在资金转移中的比重有所下降, 才使得条件苛刻的私人商业性贷款的比重提高。私人商业性贷款由于偿还期短和利率很高, 极大加重了发展中国家的还本付息负担, 使它们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当中去了。发展中国家为了借新债来弥补国际收支的逆差, 被迫接受债权者的种种严苛条件, 甚至被迫要调整本国的财政经济政策。与此同时, 广大发展中国家在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中又处于无权、少权地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国际金融治理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机构, 在相当程度上控制着国际资金的流向。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所占比重很小, 在按份额比例确定投票权大小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面,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世界银行里面, 发展中国家也处于类似的处境。

二、南北双方改革现行国际经济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共识

第一,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历史前提与共识。随着全球化的深入, 南北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从现实主义原则出发, 发达国家渐渐认识到调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必要性。南北双方就在承认相互依存的历史前提以及必须改革现行国际经济秩序方面取得了共识, 并且有了一些具体的行动措施。

首先, 为共同阻止发展中国家经济恶化, 在国际金融治理领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措施。1985年秋, 美国提出了由其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起草的“美国关于发展中国家持续增长的计划”。该计划强调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和世界银行 (WB) 为中心, 进行国际机构和民间银行协商融资;发达国家应积极购买发展中国家产品, 确保发展中国家资金流动, 发展中国家和负债国也应相应调整有关经济、金融政策, 扩大经济自由化程度。1987年底, 美国又提出以债券交换债务为主要内容的计划。1989年美国财政部长尼古拉斯·布雷迪提出了减轻发展中国家债务负担的“布雷迪计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相应增加了发展援助基金, 等等。这些具体措施反映了发达国家在调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上有一定的愿望, 并做出了有限的变革。

其次, 在国际贸易治理领域内对维持初级产品价格和减少贸易壁垒作了一定的努力。1975年, 欧洲共同体 (EC) 9国与非洲、加勒比地区和亚太地区共46国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了有名的《洛美协定》。《协定》包括保护非、加、亚太地区初级产品价格, 欧共体对这些国家提供财政和技术援助等内容。至1989年, 洛美协定已签订了四个。1976年5月, 联合国第四届贸发会议通过了商品综合方案决议, 建立了国际存储共同基金, 用以改善初级产品市场, 承诺稳定商品价格和各国进出口贸易中某些商品的数量。

尽管南北双方在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上存在一定的共识, 但分歧更为明显。所以, 要从根本上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 将危害发达国家的战略利益, 而发展中国家则理所当然地希望建立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二, 发展中国家所主张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一是确保对本国自然资源享有永久主权。二是改革国际贸易治理制度。改革国际贸易条件, 提高并规定初级产品的合理价格, 建立共同基金, 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主要初级产品建立一定的国际储备, 以调整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发达国家应扩大“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的实施范围, 取消不合理的贸易壁垒, 实行公平的技术转让。三是改革国际金融治理体制。国际金融机构增加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和信贷范围, 扩大这些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与投票权, 减少大国对它的操纵。四是增加发展援助和减轻债务负担。五是改革国际经济机构, 实现各国经济均衡发展。

第三, 发达国家对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的态度。美国力图保持在全球的霸权地位, 从整体上维持旧的经济秩序的意图并未改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上的分歧是相当严重的, 这大大阻碍着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面对发达国家的强硬立场, 发展中国家开始务实地提出新的改革方针。1989年, “七十七国集团”主张南北问题全球谈判应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讨论紧迫问题, 第二阶段解决国际经济结构问题, 但这一方案并未得到发达国家的积极响应。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 还得做艰辛的努力。

三、发展中国家为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所作的努力

第一, 争取和推动南北对话。南北对话从开始至今, 经历了一个复杂艰难的历程, 也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1954年, 在印度尼西亚召开了著名的“万隆会议”, 这次会议标志着第三世界开始形成。1961年9月, 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初步涉及到反对旧秩序的问题。1964年3月, 联合国第一届贸易和发展会议召开, 拉开了南北谈判的序幕。发展中国家在这次会议上初步成立了“七十七国集团”。第二次不结盟国家和首脑会议1964年10月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 这次会议通过了《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 要求迅速建立一种新的公正的经济秩序, 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1974年, 联合国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了由“七十七国集团”起草的《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及《行动纲领》文献, 1974年, 第29届联大又通过了《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

20世纪90年代, 随着亚洲和拉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兴起和全球化导致的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程度的加深, 南北对话有了新的进展。主要体现为1996年首届亚欧会议和1998年第二届亚欧会议的召开以及1999年欧拉会议的举行等。在区域经济联盟上, 表现为1993年的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1989年成立的亚洲与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 (APEC) 。

第二, 实行南南合作, 建立区域经济联盟。南南合作是指发展中国家在集体自力更生基础上, 以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 不断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的国际合作。它与南北对话共同构成南北关系的主要内容。南南合作加强了南方国家作为一个集体的总体力量, 增进了团结, 开拓了市场, 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发达国家的依赖, 也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中的地位, 对于打破国际经济旧秩序,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20世纪80年代, 由于南北对话陷入僵局, 南南合作显得尤为重要。这一时期最著名的南南合作国际会议是新德里磋商。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 44个南方国家聚集一堂, 召开了南南会议。来自中国的代表在此次会议上提出了南南合作的五项原则, 强调南南合作应该朝着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加强集体自力更生的方向来努力, 并且按照平等互利、互相照顾的原则来进行, 加强团结和加强对发达国家的谈判地位, 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到了20世纪90年代, 南南合作的另一个重要形式和成果就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迅猛发展。

现在, 发展中国家大都参加了南南合作与区域经济集团化运动, 南方国家谋求集体自力更生的目标不会改变, 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浪潮之下, 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联合获得了新的力量, 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推动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上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大的作用。

第三, 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历次斗争。20世纪50-60年代, 发展中国家通过亚非会议, 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等奠定了反对国际经济旧秩序,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力量基础。20世纪70年代, 发展中国家掀起了维护经济主权和本国资源, 反对霸权的斗争高潮, 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首先是维护石油权益;其次是反对海洋霸权;再次是保护原料资源。

四、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困难和希望

第一,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困难。影响当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困难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南北力量对比很悬殊。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由仍处于强势地位的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 必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才能越过重重困难从而取得胜利;二是发展中国家内部分歧很大。发展中国家在日益分化;发展中国家内部民族、领土、宗教矛盾有加剧的趋势。

第二, 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希望。我们看到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南方国家发展的要素, 但是也并不能说明南方国家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全球经济治理的道路上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我们可以从国内环境、国际环境这两方面来看, 发展中国家都有突破困境的希望。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增长很迅速;二是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趋势客观上也要求并推进南北方面的合作。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不仅加深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 而且也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经济活动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本、商品流通和金融等各个方面。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发达国家扩大资本利润范围的本质, 但在客观上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合作的历史机遇。南方国家在日益活跃的经济活动中, 能够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和技术, 并在由电子技术传递信息的地球村时代, 能通过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现实改变北方国家轻视无视南方国家的错误态度。政治多极化趋势为世界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和平的国际环境, 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发展, 这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机遇, 我们都知道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下, 广大发展中国家才能集中精力, 做出长远的经济发展规划, 将有限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投入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祟温.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M].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6.

[2].伍贻康.国家、区域化和全球化[J].太平洋学报, 2000 (4) .

[3].尹承武.从南北关系看联合国经社系统改革[D].北京大学, 1997.

[4].王逸舟.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经济全球化新特征 篇9

经济是在复苏, 但正如我们所知, 并且能感觉到, 目前的增长和就业水平根本不够好。全世界需要志存高远、奋发图强、齐心协力、兼顾国情。这意味着采取更大胆的政策组合以注入可以克服“新平庸”的“新势头”, 而“新平庸”正像乌云一样笼罩着未来。

为此, 我将重点谈到两个话题:一是全球经济状况, 以及世界一段时间受困于“平庸”的经济增长水平的风险;二是所有政策制定者如何创造加快全球经济增长所需的政策“势头”, 并避免出现新的平庸。最后, 我将会谈谈我眼中新“多边主义”的优先点, 即如何激励全球合作并发挥基金组织的作用。因此有三个m:平庸的增长、政策势头和行动的多边性 (mediocre growth, momentumon policies, and multilateralism for action) 。

m1:新平庸?

首先, 给全球经济做一个快速体检。总体而言, 全球经济甚至比IMF半年前的预想还要疲软。由于潜在增长前景展望调低, 预计2015年的经济增长仅会小幅改善。

当然, 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前景存在差异。事实上, 这是当前经济紧要关头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 即国别差异非常明显。在先进经济体中, 预计美国和英国的经济反弹力度最强;日本适中;欧元区最弱, 但其成员国之间存在差异。

危机期间, 全球经济增长主要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拉动。自2008年以来, 它们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比重超过80%。在亚洲, 特别是中国的带领下, 我们预计这些经济体将继续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然而, 它们的经济增速也很可能慢于之前。包括撒哈拉以南非洲在内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前景正在改善, 预计经济增长普遍会超过去年6%的水平;但随着一些国家债务的积累, 它们也需保持警惕。最后, 艰难的经济转型和紧张的社会与政治冲突笼罩着中东经济增长前景。

金融危机爆发六年后, 我们发现全球经济中仍存在脆弱性。各国仍在应对危机的遗留问题, 包括较大的债务负担和失业问题。此外, 我们视野中有一些危险的乌云:长期低增长是其一。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人们预计明天的增长潜力会下降, 他们便会减少今天的投资与消费。这种动态关系会严重阻碍经济复苏, 特别是那些还在努力应付高失业和低通胀问题的先进经济体。欧元区便是如此。还有一片乌云笼罩着先进经济体不同步的货币政策正常化及其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的潜在溢出影响和溢回影响, 均通过对利率和汇率变动产生影响。

除了这些“经济”乌云之外, 还有金融乌云。有人担忧金融部门的过剩问题可能正在积累, 尤其是先进经济体。资产估值正处于历史高点;而利差和波动性正处于历史低点。更大的担忧是, 新市场和流动性风险可能转移至金融世界的“影子”中, 即那些未受严格监管的非银行部门的一部分, 它在有些国家发展迅猛。例如, 美国的影子银行目前显著大于传统银行体系;欧洲影子银行的规模约为传统银行的一半;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约相当于传统银行的25%~35%, 为全球第五大影子银行部门。

当然, 非银行部门的活动可以在为经济提供融资过程中对银行部门形成重要补充。然而, 这些活动的不透明性值得我们提高警惕, 还值得我们加倍努力完成金融部门改革议程, 包括解决太重要而不能倒的问题, 为监测影子银行确定适当范围, 以及提高衍生品市场的安全性和透明度。

除了经济和金融“乌云”之外, 还有地缘政治风险, 包括:乌克兰局势可能进一步升级, 进而引发商品价格、金融市场与贸易动荡;中东和亚洲一些地区的政治发展形势;以及非洲埃博拉病毒影响范围扩大, 如不能得到紧急妥善处理, 将给该地区甚至整个世界带来重大风险。

当然, 所有这些风险还包括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痛苦, 我们希望它们不会出现。但如果简单地忽略这些风险, 那就是我们的疏忽。

m2:政策优先事项

全球经济正处于拐点:它可以一直保持低增长, 也就是“新平庸”;或者走一条更好的路子, 制定大刀阔斧的政策, 加快增长, 促进就业, 形成“新势头”。那么如何才能产生第二个“m”——势头呢?

一方面, 我们要更好地平衡政策工具包——对经济供求双方都要利用起来。就好比著名的乔治城大学篮球队 (Hoyas) , 只有所有队员通力合作才能赢得比赛。团队合作是必需的。发展全球经济也是如此。每项政策工具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实现恰当的平衡。

在危机期间, 货币政策为刺激需求提供了有力支撑。以美国为例, 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为促进经济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仅有货币政策是不够的。而且, 宽松货币政策持续的时间越长, 导致金融过剩的风险就越大。这就需要监测和管理。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正如我刚才所提到的, 如果可能退出货币宽松政策, 比如美国就有此打算, 那么必须监测和管理此举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美联储采取持续渐进且清晰沟通的方式十分关键。

受货币政策正常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 特别是新兴经济体, 采取恰当的宏观审慎政策也是重要的方面。何谓“宏观审慎”呢?宏观审慎就是指那些有助于防范金融过剩和保护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如最低流动性比率。

我们再回到Hoyas这个例子:货币政策正在发挥作用。现在需要其他队员, 也就是其他政策的更多支持。有三个重要且相互关联的因素, 都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和就业水平:财政政策、劳动力和产品市场结构性改革及对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下面我们一一来看:

(1) 促进增长和就业的财政政策。

近年来, 许多国家在控制债务和赤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些进步不能白白浪费。另外, 财政政策还可以利用以下手段促进增长和就业:财政整顿的节奏和财政措施的构成应尽可能支持经济活动。当然, 具体时机和政策弹性要根据各国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这也是为什么基金组织在其资助的规划中将此列为优先事项, 无论非洲还是欧元区都是如此。这个节奏是合理的。

目标明确的财政措施也有帮助, 比如能够遏制偷税漏税、提高公共开支效率和减少劳动力负担 (如降低工资税) 的改革。这种组合也是合理的。能源补贴 (估计约2万亿美元) 改革也能产生收入。按照目前的状况, 这些补贴大多数只对相对富裕的人有益, 穷人难以从中获益, 另外还危害环境。因此促进增长、提高就业且环保的财政政策能有所帮助。但这些政策不能代替那些旨在根除劳动力和产品市场根深蒂固的扭曲现象的政策。

(2) 接下来我要谈一谈对提高生产率、竞争力和就业水平至关重要的“结构性改革”。

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首先不应低估挑战的规模。如今全世界仍有2亿多失业人口, 其中7500万是年轻人。另外, 过去几年除了收入最高的1%的人群, 大部分人的收入没有变化或在缩水。为了提振消费和投资, 就业和工资要有更大幅度的增长。我们尤其要强化劳动力市场。

那么该如何做呢?精心设计积极主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培训规划, 刺激对劳动者特别是年轻劳动者的需求。澳大利亚、德国和瑞典的做法堪为楷模;以及采取提高劳动参与率特别是妇女参与劳动率的政策。比如, 日本正在采取一项重要措施, 建立更多日间护理中心, 以鼓励妇女加入劳动力大军, 同时减轻老龄化带来的压力。韩国正在探索实施类似政策。开放产品和服务市场也能强化劳动力市场改革带来的收益。比如, 许多国家的不少行业 (从律师到出租车司机) 都没有开放的竞争。

即便如此, 除非改善经济体的信贷流动, 否则这些政策也只能取得目前的效果。我们要建立能帮助银行和私营部门有效处理债务负担的破产制度, 解除资产负债表限制, 实现信贷回流, 形成经济发展的动力。

对此也没有“一刀切”的办法。各国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制定政策。但无论采取怎样的具体措施, 各国都需要更加重视结构性改革以及投资。

(3) 针对基础设施的公共投资尤为重要。原因为何?

危机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和投资, 其当前水平均远低于长期趋势。截至去年, 我们估计20国集团的GDP比未发生危机的情形低8%。投资缺口甚至更大, 比趋势水平低近20%。

先进经济体的公共投资 (比如对机场、电网、互联网等资本存量的投资) 逐渐相应缩减了四分之一, 占GDP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4%下降到如今的3%。基础设施老化已经成为当前人们担忧的主要问题之一, 这奇怪吗?就在华盛顿特区, 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估计有99%的主干道路年久失修。据估测, 未来15年全球基础设施开支将达6万亿美元。这对许多面临运输和能源供应瓶颈从而阻碍经济发展的国家来说显然迫在眉睫。

投资范围各国均不相同, 取决于基础设施缺口和财政空间。确保高效的基础设施开支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毫无疑问的是, 这将成为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强大动力。

还有一点, 根据全球经济和气候委员会最近的估测, 将低排放标准纳入基础设施投资所产生的费用只占预计总开支的很小一部分 (约4.5%) 。因此高效投资既有利于增长也能刺激就业、保护环境, 在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的时候尤其如此。

m3:新多边主义

我们刚刚探讨了“平庸”增长和克服平庸增长的政策“动力”, 最后我想讲讲第三个“m”——多边主义。

在危机期间采取的行动中, 我们已经见到了不少全球经济合作的具体事例。或许最引人注目的就是20国集团的合作。它们采取了向基金组织提供更多资源等措施, 以提振信心, 并保护全球金融系统安全。就在几周前, 20国集团宣布, 在制定战略实现2018年整体GDP增长2%的中期目标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实现了促进增长和就业的承诺。

基金组织在其70年的历史中发挥了合作平台的作用, 在危机期间也继续发挥着相同的作用。

我们改良了贷款工具, 使它们在预防基础上提供流动性时更加灵活, 获得紧急贷款也更加容易。我们为低收入成员国提供零利息贷款, 大大增加了全球金融援助, 过去6年的贷款承诺接近7000亿美元。

我们重新分析、思考了一系列关键问题:资本流动管理和资本控制、全球经济日益显著的互联性、一国政策对其他国家的溢出效应。我们在以下方面取得了空前的成绩:应对经济增长过度不均的负面影响、气候变化的财政影响, 以及我本人非常重视的妇女在劳动力大军中的作用和她们促进增长、提高收入的巨大潜力。

基金组织目前提供的最主要服务是能力建设和技术援助, 这可能令诸位大吃一惊。从毛里求斯到缅甸再到墨西哥, 188个成员国中约有90%从中受益。我们已经启动大规模的网络公开课 (MOOC) , 去年全球已有约2000名毕业生。

当然, 为了在21世纪取得成果, 我们要有足够的资源, 充分反映全球成员国的动态特征。为此, 绝大部分成员国批准了基金组织的治理改革措施:2010年份额改革。现在正在等待基金组织最大的股东—美国的批准, 我们希望美国能尽早批准。

下一个70年, 我们不断调整, 践行我们最重要的使命—帮助各国克服负面经济影响以维持稳定, 针对全球性问题提出合作式解决方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诸位和更长远的将来。

正如我常说的:“基金组织不属于你们的父辈。”事实上, 它属于你们!

经济全球化新特征 篇10

关于经济全球化成因, 国内外学者基本上都认同是科技发展、企业生产和竞争的需要以及各国改革开放共同作用的结果, 同时一致认为制度上的趋同特别是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的认同和推广是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20世纪70年代以来, 各国纷纷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首先发达国家调整已有的经济政策, 积极推行改革开放;发展中国家为了推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积极推行改革开放。冷战以后的和平环境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得到一定的理解。1845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最早论述了以世界市场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趋势, “世界市场”、“世界历史”、“世界生产”等被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资本主义大工业与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关系, 指出大工业创造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指出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世界历史, 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个人都依赖于整个世界来满足需要, 最终消灭各国在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状态。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 就是生产和交换的世界性和人的发展的世界历史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全球化, 并着重批判了资本主义全球化。在他们看来, 无产阶级之所以“陷入绝境, 这种状况是以世界市场的存在为前提的”。只有共产主义革命才能自觉地驾驭这种完全异己的力量。

“……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要的实际前提, 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 那就只会使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 必须会重新开始争取生活必需品的斗争。其次,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 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最后, 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替代。”在《共产主义原理》中恩格斯指出:“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 就把全球人民紧密地联系起来, 致使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个国家的事变的影响。”由此可见, 最初, 马克思把经济全球化寓于“世界历史”之中,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各国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紧密联系是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

1848年,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资产阶级,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与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 ……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 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 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 只有在各地区、各民族广泛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世界市场, 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灭了各地区、各民族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 从而最终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同时, 各民族之间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随之发展起来。由此可见, 马恩在这里认识到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问题、国际分工的关系, 并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非经济影响。

在《资本论》中, 马克思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以及它们的影响。他说:“现在, 一切国外投资都已采取股份形式…”, “成立国际卡特尔, 例如英国和德国在铁的生产方面成立的卡特尔, 使得英、德两国的铁产量飞速增长……”。可见, 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主体:跨国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尔的性质与作用。后来他又指出, “资本输出的目的有两种, 一种是作为支付手段或购买手段的输出, 另外一种是作为投资为目的的输出。”“资本输往国外……是因为他在国外能够按较高的利润率来使用。”

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 马恩不仅找到了经济全球化执行主体———跨国公司, 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运行方式:生产全球化和资本运作全球化, 而且还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对利润的追求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并未得到改变, 只是将资本主义的国内矛盾国际化。不仅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矛盾突出了, 还造成了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和发展中国家无产阶级的复杂矛盾。

从形式上看, 在世界市场上各个国家遵从价值规律, 交换是自由的、平等的, 但形式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国际间的竞争, 必然形成国际生产价格, 而国际间交换的单位不是国内价值而是国际价值。这就造成生产技术条件好的国家, 产品的成本低于国际价值, 而发展中国家产品的成本高于国际价值, 使得发达国家可以以较少的劳动交换发展中国家的较多劳动, 可以不断攫取发展中国家的一部分剩余劳动而在交换中不付任何代价。全球优化资源和提高效益的功能不仅被发挥出来, 同时, 市场经济体制也使其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凸现出来。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全球化在推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固有矛盾带到了这些国家。面对方兴未艾的经济全球化潮流, 面对深刻变动和相互关联的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 马克思主义应当认真研究, 特别是应当对经济全球化的成员、实质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做出科学回答。

延展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 篇11

打基础是为了建高楼。在今年8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要“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如何进一步发掘各国比较优势,推动沿途“供给侧”改革,激活全球增长新动能,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下一步的着眼点。

“一带一路”建设历经三年布局,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我国与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与20多个国家开展了国际产能合作,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中国设立的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国际产能合作基金规模已超过1000亿美元。

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资企业对“一带一路”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近150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18%。“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对华投资超过82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25%。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一带一路”的感召力、吸引力和生命力受到各方点赞。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深耕细作、扎实推进的新阶段。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开放程度不一、文化背景和政治形势不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不仅考验大国智慧,更需要各方风雨同舟、携手并进。

谋求共享共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这个初衷得到各国广泛理解、认同并形成共同体意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顺利的关键。为此,需要成员各方继续加强交流,并在具体制度、法律法规层面尤其是双边和多边协议上做足功课。对中国来说,更要大力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别研究,系统深入地辨析这些国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推进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发展。在当前规划布局初步成型的情况下,可以率先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标志性收获项目,用实际项目、精品案例,赢得沿线国家、企业和民众对“共享共赢”理念更广泛的认同。

互联互通依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是先导。数据显示,目前沿线国家中有9个与中国实现了铁路联通、28个与中国有直航城市、58个与中国实现了海路联通,互联互通网络初步成型。下一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从全局角度加强沿线基础设施的布局设计和规划对接,与全球交通运输网络实现联通与对接,探索构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规则或协调合作机制,并创新投资运营模式,让更多沿线国家和投资机构、企业参与其中。

经济全球化新特征 篇12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视角下, 资本的稀缺性和融资的需求不断放大, 投资者去他国投资已经绝非难事。在此背景下, 国家“走出去”战略鼓励资本走出国门对外进行投资。“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 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举措, 是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 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 优化产业结构, 获取经济资源, 争取技术来源, 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 培育中国国际竞争力, “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 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逐年递增的态势, 如图1, 2012年,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高达878亿美元, 并且这两年在国家宏观利好政策的带动下, 这一数字还在大幅增加。

然而, 在此大好背景下, 部分对外投资个人或企业出现了抉择难, 跟风项目, 投资亏损等现象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投资国别投资可行性判断缺乏依据所致从而对投资过程中出现的系统风险缺乏控制。“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意图运用明了的指数表达效果, 首先予以投资者在对判断投资国别上的依据, 避免投资者因为不了解投资国别整体投资水平而造成的投资亏损等情况的发生;其次, 基于指数的行业分类情况, 投资者可以判断该国在此行业方面的比较优势, 达到找准投资项目定位的目的;再次, 就指数中水平较低的次级指数, 投资者对该国存在风险形成具体的把握, 从而达到规避不利风险的效果;最后, 国家决策部门通过指数可以对不同国别进行宏观层面上的把握, 出台对应具体国别投资的鼓励或保护政策, 降低我国对外投资的亏损。

1 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简介

关于竞争力的研究, 国内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贸易政策术语词典》当中对“竞争力”的解释是:“某一企业或部门, 甚至整个国家, 在经济效益上不被其他企业、部门或国家所击败的能力”。最早提出竞争力概念的, 是1980年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MD) 和世界经济论坛 (WEF) , 他们认为:竞争力主要体现为竞争某种相同资源的能力。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研究。从竞争主体看, 有宏观 (国家) 、中观 (产业) 、微观 (企业) 等角度的国际竞争力研究;从竞争对象看, 有贸易竞争力、金融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多种角度。

依据IMD国际竞争力理论, 针对我国对外投资自身特点并遵循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原则, 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该体系定性和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综合地对各国国际投资竞争力水平予以评价。

1.1 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体系指标的选取

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反映各国投资竞争力的客观水平, 所以对指标的选取至关重要。在指标的选取方面, 团队尽可能运用全面的指标去衡量一国的投资环境水平, 其中包括:政治、宏观经济、贸易、金融、投融资环境、要素需求、市场潜力、社会环境、基础设施、自然环境、国际评级以及不可抗力。一般而言, 一国投资竞争力越强, 越能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 我们把宏观经济、贸易、金融、投融资环境相关指标定义为现实投资竞争力, 反映一国吸纳投资的综合水平;把要素需求、市场潜力、基础设施、国际评级定义为潜在环境竞争力, 反映一国影响投资者投资效率的相关潜在因素;把政治、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不可抗力定义为环境因素, 反映投资该国的投资环境背景。

其中, 所有指标均有若干个分级指标组成, 以宏观经济为例, 分级指标包含该国GDP、CPI、第三产业增加值、居民消费水平等宏观经济变量;贸易的分级指标包括货物进出口总额、外商直接投资额、波罗的海指数、货运吞吐量等变量。原则上, 指标体系涵盖所有与投资行为产生相互作用影响方面, 团队通过SVAR、OLS等计量方法找准其相互作用机理, 并总结相互间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关系。

1.2 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计算方法

完成逐级指标的选取和收集阶段之后, 国际投资指数编制的另一个重点是权重设置问题, 因为我们应当量化各个指标对于影响投资竞争力的影响水平。我们将该部分研究分成两部分:一, 权重的模型求解;二, 权重的检验。基于现有文献和经济模型的应用领域, 我们主要使用主成分分析法、logit模型和probit模型等完成权重的求解。主成分分析法应用比较广泛, 而logit和probit模型是两种比较常用的离散选择模型, 可以对不同情况下某方案被选择的概率进行求解, 而得出的概率可直接作为一个权重指数。在权重检验阶段, 我们主要采用VAR模型和压力测试法, VAR模型可以把指标体系中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来构建模型, 在用于经济指标的分析和预测时易于操作, 与之相关的脉冲响应函数又可以用来研究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冲击机制, 因此对检验权重设置是否合理有着重要作用。压力测试法通过情景模拟来考察在某些关键市场变量发生突变的压力下指标体系的稳健性, 并根据测试结果优化权重的配置。

一般而言, 由于特定突发事件而影响一国的投资环境是有目共睹的, 研究团队结合《突变论》的理论知识在权重求解和检验过程之后将基于历史数据进一步检验整个体系的稳定性, 并通过样本内和样本外数据的划分来考察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的预测功能, 这是一个反复检验和修正的过程。经过求解、检验和预测等多个环节的科学处理之后, 编制出来的国际投资指数才能更好地用于实际投资决策中。

1.3 国际竞争力指数发布规则

参考国家统计局指数标准, 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取值范围为0至100, 具体表达含义为:0表示该地区或该国或该产业强烈不建议进行投资, 100表示强烈建议, 以此类推, 50表示建议观望。

通常情况下, 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每月初发布, 具体发布上个月各国投资竞争力水平, 并对上一期指数进行校队以及对下一期指数进行预测。如遇影响投资综合水平的突发事故, 团队立即对该期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校队, 并及时发布校队后的指数, 并跟踪突发事件进程以及对指标体系的影响, 并量化其效果。

另一方面, 团队每年年末发布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年报, 综合分析一年中世界各国、各地区投资竞争力情况, 提供对外投资分析, 并结合对下一年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走势的预测, 提供对外投资建议。

2 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实际应用

2.1 情景一:投资者对投资国别的不确定

投资者在着手对外投资行为时, 往往对于投资国别的选择充满不确定。当前, 美国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恢复缓慢, 欧盟还是受欧债危机拖累停滞不前, 新型国家经济更是满足未知, 我国投资者由于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以及非洲国家缺乏系统了解从而影响投资决策。在此背景下, 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通过对各国投资竞争力水平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量, 反映出各国投资竞争力的真实情况, 投资者可通过指数清楚了判定各国的投资竞争力, 为其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2 情景二:投资者确定投资国别后对所要投资项目充满不确定

例如投资者选定投资国别为法国, 但其难以抉择是投资现下热门的红酒还是医疗产业, 指数自身通过对各级指标的剖析, 可以清晰地展示给投资者该国哪个行业在世界层面上具有比较优势, 即投资竞争力更为强劲, 为投资者选定投资项目提供参考依据。

2.3 情景三:投资者找到好的项目, 但对该国未来投资环境迷茫

投资者通过投资竞争力指数的预测进行对未来该国投资整体环境的把握,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 基于每月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的把握, 研究团队预计每年发布年度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并对下一年指数进行预测, 从而扩大了指数时间跨度, 扩大使用者参考时间合集。

2.4 情景四:相关政府机构政策参考

世界各地区、各国经济环境、投资环境错综复杂, 相关政府机构对于出台鼓励投资政策的对象选取方面比较困难。通过对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的参考, 政府机构可以清楚地把握各地区现阶段及未来的投资环境, 并出台相应政策引导资本前去投资。

3 结论

可以想象, 建立一个健全的、反映竞争力真实水平的指数需要后期不断的研究、校正, 同时也需要采纳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对指数的优化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团队建立国际投资竞争力指数体系的初衷是希望其可以运用到实际情景, 提供国际投资者对外投资的参考依据、政府决策部门的政策依据以及学术界研究参考依据。希望指数的建立、运行、使用, 能够真正辅助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顺利开展, 在开拓市场空间, 优化产业结构, 获取经济资源, 争取技术来源, 突破贸易保护壁垒, 培育中国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 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长远发展、并促进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虹, 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北京:管理世界, 2010 (10) :1-12.

[2]Gochoco-Bautista M S, Sotocinal N R, Wang J.Corporate Investments in Asian Markets:Financial Condition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Constraints[J].World Development, 2014, 57:63-78.

[3]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Financial Soundness Indicators:compilation Guide, 2006.

上一篇:商贸物流专业群下一篇:甲烷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