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

2024-10-08

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共12篇)

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 篇1

全球化的时代中, 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迁移的同时大幅改变阶级生产关系。随后的关于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工人阶级的身份下降的研究在劳动力研究的文献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之后, 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学术界对新兴工业化国家 (NIC) 中工人暴力抗议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自2003年以来一直是世界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的接收国, 中国的发展, 对全球政治、经济影响越来越大。尽管我国在新兴工业化国家劳动力规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我国的劳工抗议活动却显著低于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 如韩国、巴西和南非。近年来, 沿海外资企业的罢工潮也相继而来, 中国工人正在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自身权益的保护。

新兴工业国家中的劳资关系

劳资关系, 是指劳动者和生产资本占有者之间关于双方权利义务所形成的复杂关系, 既包括法律关系, 也包括道德关系、社会关系等。这种关系系统因为双方所签订的个人或者集体劳动契约而正式建立。劳资关系或称为劳雇关系, 一方面是受雇主雇用从事工作获取工资者, 另一方面是雇用劳工的事业主、事业经营之负责人或代表事业主处理有关劳工事务之人, 彼此间的关系即属劳雇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这种关系的界定有明确的说明, 是指雇佣单位与受雇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要建立的联系。

全球化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常识”, 但其在不同学科中的性质和影响具广泛争议。对于许多人来说, “全球化”是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概念, 就像“信息时代”、“后工业社会”等概念一样。然而, 这一概念, 却被那些认为全球化是资本市场扩张的新阶段的人拒绝接受,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 全球化实质上就是全球资本市场的扩展以及资本主义理念的蔓延。受此理论启发, 国际劳动研究界对新兴工业国家中突显的工人运动格外关注。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以市场为导向的转型是由劳动力市场改革推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出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巨大的农民劳动力从人民公社和集体企业中释放出来。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 国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加快, 造成数百万国有企业职工被辞退或提早退休。下岗工人为争取补偿、就业和社会保障, 出现抗议游行。最后, 中央政府发起再就业计划, 解决了企业改制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释放了政治能量。但对于一些外来务工人员而言, 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却触目惊心:资方剥削、工资低、工作时间长以及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劳动仲裁是解决工人及其雇主之间纠纷的主渠道, 但是地方政府对法律的贯彻却是被动的, 因为他们依靠企业来发展经济。这导致了近年来企业内外来务工人员自发性罢工事件的频频发生。最为明显的是外商独资企业的工人, 更是频繁地采取罢工这种形式表达他们的诉求。LEE最近的一项研究试图通过对中国北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南方农民工的劳工抗议比较来找出之间的共性。LEE指出, 职场的三个主要类型的情况, 往往导致劳动仲裁、诉讼和抗议: (1) 拖欠工资, 非法扣除工资, 或低于标准的工资率; (2) 纪律暴力和对工人尊严损害的暴力; (3) 工伤和工伤赔偿。这些经历仲裁程序后未能维护合法权益的受害者, 被迫“激进”地走上街头。

影响当下劳资关系的因素

(一) 劳工群体内部关系的进化。著名学者Silver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 以评估全球化对工人权利的影响。工人具有“社团”和“结构性”的力量, 前者的结果形成集体组织, 而后者构成了在市场和工厂中的谈判权利。2010年有资料显示, 在东莞某社区有超过50000名临时居民和2200名永久居民居住, 前者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 后者主要是本地居民。在这里, 罢工的工人显示了极高的对抗性, 并且有更多的后续抗议活动, 其中技术工人和监督人员在罢工中始终发挥核心作用。在这个过程中, 工方和资方的冲突通常源于一些新的政策, 这些政策往往变相加重了工人的负担。按照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观点来看, 这是资方在想方设法压榨相对剩余价值。这些冲突普遍由极小部分工人引起, 然后开始在工群中传播, 最终导致工人集体罢工或者冲击资方总管部门。而资方总是习惯性求助于当地警察, 这就为大规模警民群体性冲突事件埋下了隐患。就该类频繁发生的罢工来说, 是由“结社”的力量推动了“结构性”的发展, 从而赋予了弱势工群更高的自主性。

(二) 空间机制的影响。影响中国劳工关系的另一个因素与地域聚合密切相关。按照以往的做法, 工厂招收工人会在工厂外面张贴广告, 招聘权掌握在工厂拥有人事聘用权的部门, 想要获得工作的人都需要征得该部门的认可。这类招聘虽然宣称系公开招聘, 但多数工人由自己老乡引荐, 或通过支付一定介绍费由与人事部门关系密切的中介出面疏通渠道。因此,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分属来自不同地域的工人团体, 这样的团体看似松散, 实则有一定的维度力量维系。同乡之间的聚会拉近了老乡距离, 在异乡形成小集体来互助互利是常见的模式。当老乡之间用方言交谈时, 他们被描述作为“外省人”, 地缘的排斥和同异划分, 更助长了这样的关系网形成。Harvey等学者强调“时间”和“空间”维度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 Smith和Pun等学者则认为, “宿舍劳动体制” (指用集体宿舍的寄住方式安顿工人住宿以便管理) 在劳资关系中控制工人的同时, 也给工人罢工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空间。一些不良情绪在群体的联络和协调机制下不断酝酿, 最后从工厂宿舍散布延伸到更广泛的社会, 最终形成群体对抗。

(三) 企业结构影响劳资关系失衡。发展中国家, 以中国大陆为例, 面对全球资本化运动的企业结构表现多样。企业结构的本身就是影响劳资关系的重要基础。劳资关系表现为劳方和资方的合作与冲突, 进一步深入研究劳资关系, 会发现它的内涵不仅包括雇用关系中劳动成本、劳工权利辩证统一的理论, 还包括维护企业正常化运作的制度, 以及防范雇佣关系中存在的法律风险等等。它不仅涉及工人、工会组织与雇主资方, 也同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各类公众认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在集体企业与国资企业中, 企业具有非常完善的组织体系, 通常都有成熟的党政部门, 各式各样的工人协会 (工会或职工代表大会) 。在工会形成的前提下, 工人在工会中将会享受平等的权利待遇, 劳资关系有一个协调机制, 易于达成动态平衡。而在私营企业, 企业与雇员之间的关系能否长期维持则必须靠雇佣合同。目前在中国, 资方具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以及由专业人士组成的谈判机构, 这导致工会方的谈判成功率不高, 完善的沟通机制无法有效建立。尤其是在一些中小私营企业里, 劳动者的工资收益、就业环境是否安全、福利改善等要求得不到有效的保障。由于没有内在的制衡机制, 也没有完善的沟通机制, 不对等的内在结构往往会引发劳资关系失衡, 长期发展则会导致政治能量的聚集与爆发。当然, 爆发罢工与抗议最多的仍然是外资企业。事实上, 在中国的纯外资企业占比不大, 我国规定外资企业一般应与国内企业以合资方式投资建厂。因此, 真正的管理层与工人的关系其实是限定在本国之间的, 工人不满情绪常常针对中方管理层发泄, 这应该值得警惕, 因为这导致了资本运转与担责机制的错位。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策略

提到中国的劳资关系调整, 就无法回避一个重要的法律规范——2008年1月1日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这一法律的实施使得抽象的劳资关系转化成直接案例。随着该法律规范的进程, 劳资领域曾出现一度紧张的情绪, 表现出的案例比如: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鼓励7000余名工作满8年的老员工, 在2008年元旦之前, 都要办理主动辞职手续, 竞聘后再与公司签订1-3年的劳动合同;沃尔玛全球采购中心发出裁员通知, 全球共有200多名员工将被“无原则解雇”, 其中, 中国员工占总数一半左右。

中国是“和”文化的发源地, 人们之间的社会网络都建立在和谐的关系之上。因此, 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 是《劳动合同法》的立法宗旨。它的目的是在保护劳动者的基础上, 构建一个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所以, 如何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促进劳资双赢是一个日久弥新的话题。

(一) 转变观念, 发挥和谐文化的软实力。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有着一个常识规律:有长足发展的企业, 其劳资关系一定是和谐平衡的。如果劳资关系失衡, 产生动荡对抗不断, 企业生产必然受影响。劳资双赢实则是经济全球化中企业能立足的根本点。因此, 转变这一观念特别重要, 不必将调整劳资关系的法律法规视作异类规避, 而应该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作出长远规划。确立“以和为贵, 以信为本”的企业文化, 劳方和资方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企业不但对市场要讲信用, 对劳动者也要讲信用, 激励劳动者为其创造价值, 使之能有提高的空间。能动性强的劳方必然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成就资方的利益目标, 这样的企业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才能拥有一席之地。

(二) 推进建设, 发挥制度的硬实力。构建和谐劳资关系,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 要推进这样一项制度的建设:既要涵盖维护劳方利益的机制, 又要有劳方诉求表达机制, 还要有劳资双方矛盾调处机制。企业劳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出台就显得极有必要。企业要与职工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建立合同平等集体协商制度, 为职工购买各项保险, 要重视发挥工会的协调作用, 让员工参与企业成果的分享, 让员工有主人翁感。在生产压力大的企业还需要建立心理咨询服务系统, 对员工开展心理疏导, 在出现劳资关系失衡苗头的情况下, 及时开展不良情绪的排遣工作。

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 篇2

管理心理学从管理出发,将心理学的原理和成果与其他相关的学科成果应用到管理活动中,分析和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具体活动的规律性。它包括丰富的内容,涉及组织管理中的各种心理问题,探索激励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技巧,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协调与建立组织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注意不断满足人的心理需要,进而发挥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组织效能为目的的学科。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各门科学独立的标志,管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心理学是建立在心理学、行为科学、社会心理学、系统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基础之上,并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心理现象的一门学科,因而也是一门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边缘性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科J。概括地说,管理心理学要义是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问。

2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色与应用价值

(1)学科特色

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任何组织又都是离不开管理的,管理是追求效能的,管理的主体是人,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组织管理活动中个体、群体、领导、组织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发展。这就表现出这一学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涵盖性、维度和宽广的应用空间。管理心理学重视组织中个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中群体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领导心理与管理的关系,重视组织心理与管理的关系。可以说,它的发展是所有组织成员的需要,所有管理者的需要。现代化的组织处于社会这个开放的复杂系统中,无时不在与其他组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管理心理学注重与外部组织的联系,注重与外部组织人的联系,使组织在社会复杂系统中达到自适应。一个理论如果没有特色,就没有地位;没有基础,就没有水平;没有应用,就没有发展。管理心理学可以说具备了特色、基础和应用几方面的特征,尤其是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点,正是对“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这一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系列个体、群体、组织等亟须解决的理论课题和现实问题,呼唤新的研究成果为之服务。需要是理论发展的动力。管理心理学发展和应用空间广阔,特色和魅力彰显。

(2)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德裔美籍思想家,著名的精神分析医生E.弗洛姆(E.Fromm)曾指出:“心理学的进步并不在于把称之为‘自然”’的领域和称之为‘精神“的领域相区分,而是从‘物质一精神’的整体上把握人。”‘‘人,认识你自己”这句名言,成为历代心理学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这种潜能需要开发。对于每个人来说,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是创造积极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创造力是人类巨大潜能的表现。据研究表明,用来进行心理活动的大脑容量有100亿个比特,可以装下全世界图书馆的藏书内容。《美国心理学会年度报告》载,任何一个大脑健康的人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的差别是用脑程度和方式的不同,而这个鸿沟不但可以填平,甚至可以超越,因为从理论上讲,人脑的潜能几乎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在《行为管理学》中得出如下的结论:按时计酬的员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发挥至8O%~9O%。可见,调动人的积极性是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在现代组织管理中,应用心理学研究成果,会有效地发现和开发员工的替能,提升员工的创造力,进而使组织中的人群交往和合作达到1+1>2的效能。把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管理,为开发组织中人的潜能,进而提高组织的管理效能提供了理论基础。

(3)提升管理现代化效应。顺应经济全球化

现代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现代化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它同单凭个人主观臆断的管理、经验主义的管理,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进行的管理是不同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管理的内容越来越复杂,生产的社会化已超越了国界,分工协作也从组织内部、国内组织之间向跨国之间发展。跨国公司作为与现代化生产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而跨文化交流在全球经济化过程中是必须面对的。了解民族差异的管理者在与其他国家的人共同工作时,可以适时地调整管理风格,使组织中的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和自身目标而努力工作。例如,他们知道英国人很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所以会避免问英国人个人问题;而希腊人对个人问题却是可以接受的,这表明你对他感兴趣。管理心理学在发展中关注了这些新课题。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人被抽象为劳动力,并被作为与资本、土地地位等同的生产要素;而在管理心理学中,人性假设理论是基础。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雷戈认为,在每一个管理决策或每一项管理措施的背后,都必须有某些关于人性本质及人性行为的假定。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心理学强调推行“顺乎人性“的管理,强调尊重员工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增进与组织员工的感情联系;强调各种激励机制,满足职工的各种合理需要去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强调根据人的个性差异有效配置人力资源,人尽其才;强调民主管理,提倡员工参与决策和管理;强调管理是种服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顺应全球经济化,提升各类组织的管理现代化效应,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都是彰显的。

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 篇3

关键词: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管理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我国连续十几年保持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规模也逐渐增大。自2001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增长迅速,2006年2月达8536.72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2007年末高达15282.49亿美元,2008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34%。其后几年至今,外汇储备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3月,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3.44万亿美元。

目前,我国实际外汇储备规模已远高于适度规模,且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巨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是,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能够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危机频发的背景下,有力的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彰显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但不利的方面是,巨额的外汇储备伴随着高昂的机会成本,为管理带来很大困难,这不仅会造成外汇资源的闲置浪费,并且会增加通胀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甚至使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失去大部分的自主性,进而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改革我国外汇管理体制,使其适应现代经济环境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外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制度易引发通货膨胀且对冲方法不可持续

巨额的外汇储备所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之一便是国内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外汇储备的急剧上涨,使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发生改变,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成为我国近几年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增大的制度根源。

为了稳定国内物价,央行不得不采取一些对冲方法收回多余的本币。但对冲方法也具有多种缺陷,对冲方法不具备持续性而且成本高、风险大。

(二)巨额外汇储备对应的高储备成本和机会成本

巨额外汇储备大大增加了机会成本,从而降低了资本的有效使用率。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大部分用于购买美国等国家的国债,或者以存款的形势存放在外国银行,如果把外汇储备用于投资,或者用于进口战略资源和投资国内企业,那么收益率将会远远高于储蓄收益,这样就构成了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

(三)结构相对单一,增大了储备风险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大部分以美元形式持有,不仅会受到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而且也不符合“将鸡蛋放入不同篮子”的风险分散思想。此外,单一的持有大量的一国资产,必然会受到两国关系发展的制约,存在较大的政治风险。

(四)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只是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实现自由兑换,因此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还未实现完全市场化,外汇供求主要来自经营性的交易结售汇,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很小,外汇市场不具备利率汇率联动机制。

针对外汇管理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给出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三、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

(一)外汇储备多元化,控制外汇风险

中国巨额外汇储备仍以美元计价资产形式存在,币种与资产结构过于单一。外汇管理当局应当进一步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继续拓宽外汇储备投资领域,使中国的外汇储备在经济状态多变的今天保值增值,将是外汇管理的重点转变之一。

(二)藏汇于民需与完善人民币匯率形成机制相结合

改革外汇管理制度,调整集中性储备管理制度为分散性储备制度,由“藏汇于国”转变为“藏汇于民”,把相当部分外汇储备转由个人和企业持有,由个人和企业运用和投资。充分利用个人、企业和机构对国际外汇市场变动的灵敏直觉,丰富投资策略,提高外汇储备的经营效率和效益。

但是,单纯的鼓励“藏汇于民”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以及外汇交易品种缺乏的情况下,企业和个人并不愿意持有大量的外汇。这需要国家进一步改革人民汇率形成机制,完善我国外汇市场体系。

第一,改变汇率的调控方式,建立外汇平准基金,进一步增强外汇交易主体的作用,通过外汇平准基金对外汇市场交易活动进行间接调控管理,将人民币汇率交由市场主体自行定价成交,提高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

第二,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汇交易币种、品种、交易方式等,为外汇交易主体提供相应的市场避险工具,为企业提供更便利、现金的交易手段和规避汇率风险的办法。

逐步放宽对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的限制,减少央行干预外汇市场。

(三)分部门经营与分层次管理外汇储备相配合

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除了应对对外贸易、偿还外债、利润汇回以及汇率干预等职能性需求,显然是过量的。把如此庞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放到一个部门按照同样的标准进行统一管理,既缺乏效率又对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不利。因此,本文建议将外汇管理当局划分为三个部门:一是职能性外汇储备管理部门;二是战略性外汇储备管理部门;三是收益性外汇储备管理部门。

职能型外汇储备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职能性外汇储备部分,将这部分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流动性较强、安全性较高、收益性略低的资产,以保证在正常调用外汇储备时,能够满足效率高、损失小。同时,此部门在管理外汇储备时要以收支基本平衡,管理余额随中国经济状况稳中有增为目标。

战略性外汇储备管理部门要求把握有利时机进口我国稀缺的能源,为我国以后的长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战略性资源;同时,在黄金价格处于下行周期之时,把握有利时机,增加黄金储备,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投资性外汇储备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剩余超额外汇储备部分,将这部分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期限较长、收益性较高的资产,这不但能够保证我国外汇储备的保值增值,而且能够利用充裕的外汇储备资源为我国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谋取利益。

(四)控资本流入质量与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相呼应

外汇流入管理是一个非常困难和复杂的问题。一方面,积极合理利用有效外资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日益开放,国内外市场联系日趋紧密,投机性资金流动能够比较方便地规避外汇管制。因而,应严格审查资本流入,正确引导外资流向,重点监测房地产领域、跨境关联交易等,严格控制投机性资金的流入,防范短期资本冲击。

要逐步有序拓宽资本流出渠道,进一步便利境内机构和个人持有与使用外汇,鼓励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我国应放松境内居民、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放宽私人企业境外发行证券融资的汇兑限制;放松对外资企业清算结业后分得的人民币购汇的限制。

四、结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经济结构、完善金融市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参与改革并完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及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将继续坚持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金融全球化的方向,围绕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进行调整和决策,稳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为我国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完善做出应有的贡献。(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肖凤娟.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国际贸易,2008(7).

[2]程雨和.我国外汇管理制度的有效性问题分析及建议[J].时代金融,2011(8).

[3]刘琛君.试论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与政策取向[J].上海金融,2010(2).

[4]潘勇.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的可行性探讨[J].南方金融,2007(3).

[5]解亚深,甄薇,刘涛.我国外汇储备现状及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

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 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迅速进行转变,以适应全球化下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转变的根本就是要将政府由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权型打造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服务型。因而,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改变就显得意义非常了。

一、确保国内立法与WTO公平竞赛原则相一致

目前,我国已经是世贸组织成员之一,为此,就应该在遵守组织章程的前提下,对原来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与W T O原则宗旨相违背的规章制度进行变更,要按照在加入W T O之前所作出的承诺,全面清理与目前改革开放不相适应的注律、法规和政策,增强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和公开性,凡是与W T O规则宗旨有着较大冲突或是明显违背了入世前所作出承诺的,都应该立即加以废除或修改。在国际贸易的关税壁垒方面,应逐步进行大幅度的下调,关税要降低,不正当的非关税壁垒要向关税进行转变;放松外资企业的准入限制,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地含量、出口比例、外汇平衡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对所有竞争企业实施统一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一视同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外商投资环境,极力形成透明的、可预见的、规范的投资经商条件,废除有歧视性的、不统一的、非透明的所谓的优惠政策,努力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成国际性投资的规范场所,由此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着力点。

二、大幅度清理行政性干预

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中央政府的高度集权主义,为了统一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调配,行政性经济干预手段对政府而言就是唯一可以依赖的,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也是当时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本身难免是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因此,大量清理行政干预审批手续就是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调整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政府职能转换程度的一个明显的标志,要加快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就必须尽快依据合理性、有效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原则,来对现有的各种审批手续进行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彻底的清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哪些适用,哪些不适用,哪些需保留,哪些不需保留,都要严格区分清楚,同时对于保留下来的比较适用目前经济发展需要的行政干预,就必须明确程度、时限和责任,增强透明度,健全监督机制,使保留下来的审批制度能够显著提高效率。

三、确保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建立

经济全球化下,要发挥我国作为大国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首先在国内市场建立健全自由竞争机制,大力整顿不规范的市场秩序,朝着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方向前行。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明确,立法与行政管理权限划分清晰,既要确立中央政府作为领导者的权威,又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搞活市场经济的热情。为此,中央可对地方政府所制订的与开放市场经济相违背的地方性政策法规进行全面调整,保障中央政府政策的畅通执行,以《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来遏制住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保证国内、国际市场的统一和协调,要使地方政府所制订的行政规章、规定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的审查,而对全国性法律法规有所抵触的政策规定,中央政府应立即予以纠正。同时,成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对于严重违反公平竞争原则、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建立起追究当事人职责的审核制度。

四、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国有企业

战略投资者是一类谋求长期战略利益、愿意长期持有较大股份,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法人投资者,它的进入不仅能够带来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而且还能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有利于国有企业产权股的改造。在合作意愿方面,与目标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够在生产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信息搜集渠道方面与目标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在管理组织体系方面,具有很强的抗风险、抗危机能力,能依据经验优势对未来所可能出现的各种变数进行最充分、最完善、最可靠的预计和准备;在激励机制方面,能够在激励与约束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选择战略投资者,应结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简单的“拉郎配”做法,要树立起新思路、新观念,敢于拿出自身的优势资产和优势项目,实行“靓女先嫁”来“选优选强。具体而言,要立足国有企业自身优势,引进真正需要的战略投资者;创新战略投资者引进方式和策略,着力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善战略投资者配套服务与合法权益保障,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的带动效应;促进战略投资者在内陆地区的空间集聚,形成新型的产业发展动力。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同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政府精兵简政的进行,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失业下岗,如何安排这部分人的再就业以及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将是摆在政府面前函待解决的难题。为此,政府要加快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城镇国有企业职工的福利保障制度,减少城市公费医疗的浪费,要对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进行最根本的变革,建立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下的进一步发展编织一张全新可靠结实的社会安全网。

因此,政府在经济管理职能方面的创新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加速市场发育和法制建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目前应着力解决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的问题,今后政府职能转变应向有限型、服务型方向迈进,依据产权界定原理,对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参考文献

[1]、董从文,易加斌.论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组织管理理论与模式的变革[J].学术交流,2005,(03)

[2]、宋夏伟,戴昌桥.创建学习型政府组织的困境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 篇5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发展对我国市场经济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矿产资源产业发展想要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必须契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毋庸置疑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给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发展带来了挑战,但机遇挑战并存,我国矿产资源产业若是能够抓住时下的发展先机,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影响,合理设计相应策略,必定能够推进我国矿产资源产业良性发展,进而使之最大限度的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莲芳,黄伟泽.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矿业,,26(4):21-27.

[2]李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鄂尔多斯矿产资源开发整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 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跨国经营 管理

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跨国管理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进行贸易、资本流动、技术相互转移、提供不同服务并且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属于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有机经济整体,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有人从生产力运动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属于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市场经济会将一统天下,在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更够得到自由流动以及优化配置。所以,可以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跨越国界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然后在各国、各地区进行相互融合并且最后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

企业跨国经营则是将国际需求作为企业发展向导,采取直接向外投资的方法,以达到在国外建设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的目的,同时借助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生产产品、销售产品以及市场开发等企业一系列跨国经营活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企业最大盈利和发展。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跨国企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满足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让跨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为跨国企业创造经营的条件。而且经济全球化的出现,让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跨国企业提供了发展和融合的广阔平台,并且随着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和竞争规则等都出现了趋同倾向,减少了贸易中出现的摩擦,为从事跨国的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其次,经济全球化还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先进企业管理文化和经验,我国企业可以在和中外合资、合作过程中,学习到国外企业的一些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在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

虽然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了不少好处,同时还带来了一些坏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让许多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壁垒的减少,跨国企业开始利用外部资源来为企业的价值增值服务,加强了与分支机构的联系,形成了简单一体化战略。这种战略就是要适应日益增强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一些产业的发展升级,并且加剧了我国国内资源的损耗以及加速了环境破坏和污染,同时也增强了我国金融风险、增加出口难度、扩大与投资国的差距,增加了国外跨国公司制约我国经济的可能性等负面影响。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不明确的经营目标

我国很多企业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都争先恐后走向国外,在走向国外的接近9000多家的企业中虽然不乏又成功的企业,但是却只是占很少的比例,着主要是因为企业在没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贸然实现跨国经营,没有深刻认识到走向国外的意义,认为只要企业面向了全球,势必会有广阔的前景,势必会盈利。但是事实却是很多企业因为不了解选择国家和区域内消费者的需求差异,以及在选择合作伙伴、经营策略上没有进行论证分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引发了企业的经营出现重重困难。

(二)不合理的布局结构

中国跨国企业中大部分会出现布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出现,出现不合理布局结构主要体现在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从地区结构上来讲,投资的区域和集中,造成了我国企业内部因争客户等原因发生互相压价等现象,这不仅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还大大增加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而从产业结构上来讲,中国大部分的跨国企业哈时候还是偏重于加工和制造等比较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导致跨国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严重缺失。

(三)缺乏核心技术和复合型管理人才

我国企业的出口产量很大,很多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也占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占领的市场份额也不少,但常常会因为产品缺少核心技术而让产品性能受到压制,只是价格低占领市场,进而导致产品利润低下,不能为企业获得最大利益。我国企业在一些高科技技术上还很缺乏优势,虽然我国企业的某些技术在该领域或者方面站在世界领先水平的地位上,从总体上来说,和发达国家企业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我国企业的很多技术还是从发达国家技术引进,然后再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输出,但是输出还是一些手工艺技术等;同时,在我国企业中许多高新技术从无到有的时候,发达国家企业中却已经是从好到精,始终不能跟上发达国家发展脚步。

在经营管理中,常常缺乏相关的优秀管理人才,导致一些专业人员因为外语的原因不能管理好企业经营,而有些则是懂得外语,却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而影响企业经营的管理和发展。

四、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改善的策略

1.我国企业想要真正的实心跨国经营,就应该向考虑好企业要如何开拓国际市场,仅仅是为了增加企业产品销售量,是为了了解全世界消费者的需求,以此实现企业产品领导世界主流,还是为了能够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以此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只有明确了企业的经营目标之后,企业才能够更好的针对目标提出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相关策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管理的时候,可以借鉴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将人员当地化作为基础,再将管理当地化作为管理核心,以生产当地化和行为当地化为两翼,实现跨国企业的效益经营。

2.企业要选择合适的产业结构和投资地区。企业首先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对产业进行全方位的选择,要详实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及论证调研,然后根据获取的利益和风险回避的原则上,选择适宜的经营国家和区域。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还要积极的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起点高,并且积极快速地进入到高附加值产业中去。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有一些相对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和东欧国家中,因为我国经济和前面列举的三类国家的互补性比较强,在技术上我国企业也是具有很多相对优势,尤其是某些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很适合在这些市场进行发展,拥有比较广阔的企业发展前景。由此可以得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市场跨国经营方向是:确立亚太地区作为投资的重点区域;继续保持对欧美这两个市场投资;积极开拓东欧、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市场。

3.因为我国很多跨国企业都没有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所以在跨国经济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产品技术研发,打造出属于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因为在WTO协议中有意向重要内容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对于我国很多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和意识还是十分薄弱,因此需要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学习逐步掌握这一锐利武器。这都是为了跨国企业能够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先进的技术就是支持品牌的一种重要因素,所以企业就要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出具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国外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稳妥并快速的发展。

4.还要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企业可以采取内部员工培训和高薪聘请专家等多种路径,培养出一批既能懂外语,又能懂得相关贸易、经济和法律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让其在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也可以利用当地人才资源,实施国外机构人员的当地化管理战略,为企业提供管理人才,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除了加强对人员的培训,还要致力于开发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终身学习、永恒成长的能力提高机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的跨国经济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其任务还很重远,但是只要企业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产业发展前景和消費者需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主动积极的抓住机遇,规避金融风险和发展威胁,实现企业面向全球化的发展和获得最大盈利,让我国企业的跨国经济管理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泽华.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3,01:205-206.

[2]李凯.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中的管理哲学冲突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3]房利芳.浅析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J].现代商业,2013,36:140.

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 篇7

1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国有资产是通过相关法律确定资产属于国家拥有,能够被该国家所运用,并且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给国家提供各种效益以及利益,让国家能够更好的得到发展,总而言之就是属于国家的一切财产以及国家能够调配财产的权利,是一个国家形成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对于国家而言是立足国际、稳定社会、发展综合国力以及稳定国防的建设来源。我国国有资产较为复杂,包括结构上、内容上以及形式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导致国有资产分布较为广泛、分布不均匀以及国有资产的形式较为多样。对国有资产进行常规化统计、规范控制、详细调查,都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完成这些工作就需要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支持和维系。完善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应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内容、规划等,是国有资产发展的重要依据,能够让我国国有资产一目了然,系统性规划明确。通过对国有资产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改进方向,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公共设施、建筑、项目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我国国有资产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处于不断地发展进步阶段,在此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我国国有资产是随着社会进步、发展而逐渐改进的,而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在随着国有资产的改进而改变完善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国有资产的改进和发展。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在不断演变过程中所呈现的不足之处逐渐增加,主要就是技术方面、人才方面、核心确定等存在相应的无法满足改进要求的现状,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有资产发展较为不利,针对这一现状,需要及时采取应变措施。

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影响

2.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正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能够给予我国发展更为广阔的平台,对于我国的发展要求以及所承受的压力更为巨大,对于我国市场以及我国经济所产生的冲击更为剧烈。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环境中,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主要有利条件为其他国家完善的国有资产管理形式、制度,经济全球化对于国有资产发展方向较为明确的要求以及限制等,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进创新具有非常大的借鉴和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使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有相应更为科学、更为合理、更为明确的制定方式借鉴,促进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在与其他国家交流发展过程中能够获取较为先进的经验及收获。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不断改进完善,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对于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发展较为有利,同时使得我国能够逐渐融入到经济全球化这一环境中,获取更多的交流机会。

2.2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中存在较多的落后性问题及不适应现代发展需求的问题。其中存在的一些内容较为笼统和模糊,不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国有资产发展;存在的问题较多以及改进幅度较大,需要开展的工作极多;经济全球化要求较高,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进造成较大的负担。目前,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需要进行改进的方面多,需要进行改变的目标较远,在缺乏相应的细节性探究方式的引导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无法得到有效的改进,而正是由于改进效果不明显,对制度设定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失去信心,缺乏改进创新积极性及动力,导致恶性循环,使得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进创新进展较为艰难。

3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存在的阻碍因素

通过对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状况进行分析,确定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是极为必要的,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创新的主要意义在于把握我国国有资产整体状况,能够及时、快速、有效地对出现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进行处理,以及能够随时掌握我国国有资产变动发展情况,能够让我国在相对运筹帷幄的情况下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应经济全球化环境,这也就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的目的以及最终目标,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也并不会一帆风顺,其中较为关键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包括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制定改进方面的人员能力不足、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实用性不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制定方式存在相应的问题。

3.1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内容问题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影响创新的主要问题是管理制度不能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相关内容不尽完善,具体体现为管理制度在应用过程中辅助管理的力度不够,比如在国有资产转让、处置等方面,不能给国有资产管理提供明确的条件及依据,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进展不畅、管理效果不明显等问题,主要包括管理过程中出现管理制度中与现实我国国有资产现状不一致的内容,甚至与现实问题存在时代差距的问题,即存在相对落后性的内容,对于存在的问题难以提供具体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辅助,导致应用效果难以体现,管理质量难以进一步提升以及管理的进展较为缓慢等。

3.2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实施力度不足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实施力度不足,具体体现为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对于管理的结果、内容及过程进行的干预较少,进行的复核调查较为有限,管理人员对于管理制度的学习力度不够,在没有相应强制性要求及全面性监督的情况下,管理内容难以全面贯彻实施,少数管理人员采取消极的态度进行管理,对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最为简单的方式进行解决,导致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实施力度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制度辅助职能,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国有资产经营及保值增值等健康运转。

3.3 我国国有资产管理运营机构创新意识薄弱

在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进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视程度不足,改进研究积极性较为缺乏。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机构是贯彻落实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主要群体,对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进创新最有建议权,例如:在现有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想管好我国国有资产,国家到底应该管资本,还是管人管干部?这些都是国有资产管理使用机构在实践中积极思考和建议的。因此,国有资产管理及使用机构人员缺乏创新意识,也是影响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主要因素。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资产管理机构在制定过程中对于管理、使用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提升、人员职责的设置等存在问题,致使一些人员管理能力较差、业务素质较低,缺乏管理体制改进创新意识和能动性,加上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全球发展大背景的了解较为不足,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没有细致的考虑这一点,对于出现问题较为严重的部分或者存在显眼落后的部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进行管理制度应用状况探析以及不进行管理制度使用范围、存在问题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研究,采取尽量沿用以前管理制度的方式,不主动进行创新,不利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无法适应越发复杂的经济全球化环境。

4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4.1 经济全球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研究方向之一———技术带动创新效率质量

经济全球化下讲求的主要原则就是效率,因此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中需要体现并适应这一原则,而提高效率的最好方式就是创新,创新的核心就是进行技术创新,主要创新方向就是进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采取级级递进方式,通过各个等级将其所在范围的国有资产进行总结分析,将资产管理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分析,传递到上一级,再不断重复,最后传递上一级制定的机构,进行全部信息的总结,相似的信息进行汇总,进行自动比对,让制定团队进行相应的探讨分析,这样能够实际地增加改进的效率以及质量。

4.2 经济全球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研究方向之二———关键内容及监督方式创新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需要结合全球化经济大背景,主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和制度管理的规律,抓住改革创新的关键内容,例如,产权制度改革的管理内容,如何通过管理制度的创新,破解经营权和所有权真正分离,使国有资产管理从管人、管事向管资本转型。让管理人员加大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力度,提高重视程度,从加强监督的方面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研究创新监督管理的新模式,探讨监管机构全覆盖及分级监管模式进行监督,实行定期考核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监管,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对于国有资产管理责任的监管等。

4.3 经济全球化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研究方向之三———创新意识提升

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改进,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管理使用机构具体人员的培训和引导,主要通过加强对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机遇、挑战等方面的学习培训,提高管理使用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树立其创新意识,在规范管理国有资产的情况下,及时对当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当前经济形势和后续发展趋势,提出完善健全管理制度的改进意见,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大潮。

5 结论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在于我国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存在与该环境较为不适应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宋文阁,车甡.加快建立健全科学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J].会计之友,2008(9):48-50.

[2]张先治,崔莹.国有企业管理控制系统模式选择及效应分析[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4(5):63-65.

[3]宋文阁,孔玉生.加快建立健全科学的经营业绩考核体系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6):29-31.

[4]郭静.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5(39).

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 篇8

一、跨文化管理:全球营销背景下的必然

(一) 全球营销仍是大势所趋

全球营销是指为了实现公司整体目标而集中组织资源, 选择、开发国内与国外营销机会的过程, 它处于一般国际营销发展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淡化了国家的界限, 模糊了本国市场和外国市场, 强调各主要职能的全球分工与整合, 倾向于使用标准化的策略来服务于全球的目标顾客。

如今的时代, 全球化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衡量企业 (业绩) 成功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国际市场占有率。成功的企业通常依靠在全球各地找到市场而获胜。从这个意义上讲, 市场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市场, 顾客也不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部消费者, 所有的一切都是世界的, 是没有国界的。企业只有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成功, 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功。

(二) 文化与跨文化管理

实行全球营销, 就是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 而全球的目标顾客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 包括交流沟通的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不同、各国历史不同导致的民族感情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宗教信仰和家庭构成等不同, 从而导致购买模式、生活方式等的不同。这些千差万别的不同, 归根到底, 主要缘于各国的文化环境不同。

何谓文化?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将其表述为:“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以及人类在社会中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并认为, 文化是探索人的思维和行为法则的最为适宜的主题。因此, 文化是跨文化管理研究的切入点。

在跨国经营企业内部, 东道国文化和所在国文化相互交叉结合, 东道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及来自不同国家的经理职员之间的文化传统差距越大, 所需求解决的问题也就越多。在跨文化管理中, 形成跨文化沟通和谐的具有东道国特色的经营哲学是至关重要的。华纳曾指出:“在跨文化管理中, 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观点是:在某个特定的文化中有效的办法在另一个文化里可能没有效果。”因此, 进行跨文化管理是实行全球营销企业管理的核心任务。

二、跨文化冲突的深层诱因及负面影响

(一) 跨文化冲突产生的特征和原因分析

1、跨文化冲突的特征。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 跨国公司由于加入了另一种文化的观念, 势必会造成文化冲突 (Culture·shock) 。跨文化冲突的特征有: (1) 非线性。不同质的文化像不同的水域, 几片或多片水域的冲突与交融, 常常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 (2) 间接性。文化冲突一般都在心理、情感、思想观念等精神领域中进行, 其结果是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且这种变化通过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3) 内在性。文化是以思想观念为核心的, 因此, 文化的冲突往往表现在思想观念的冲突上。 (4) 交融性。文化冲突与文化交融始终相伴相随。

2、跨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

(1) 种族优越感。指认定一种族优越于其他种族, 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较其他优越。不同文化背景的工作者, 在价值观、态度、行为都存在差异, 如果一位跨国公司的管理者自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优越, 坚持以自我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对待与自己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员工, 必然会导致管理上的失败, 甚至遭到抵制。精明的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不仅需要具备在本土管理公司的能力, 更应具备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从事综合管理的能力。 (2) 沟通误会。沟通是人际或群体之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过程。由于语言或非语言障碍的存在, 人们对时空、习俗、价值观等的认识也有所不同, 充分沟通往往有一定难度。就算有了翻译服务, 这种双向交流往往只是在字面层次上的沟通, 无法进入因当地长期以来生活和风俗习惯积累所隐藏的内涵, 结果虽然是沟通了, 但只有某些程度的了解, 甚至误解。例如:西班牙人将百威啤酒 (BUDWElSER) 翻译成“啤酒国王”, 使用了“CERVEZA”这个词, 可是啤酒 (CERVEZA) 在西班牙语中是一个阴性名词, 因而翻译的结果是“啤酒女王”。 (3) 行为习惯差异。不同文化的工作者由于行为习惯的不同, 在工作中易产生矛盾与冲突。例如“饭局”在中国习惯与生意联系在一起, 而西方则习惯于将“吃饭”当成社交活动形式。有一次美国合作厂商邀请中国代表团谈判一项技术引进的项目, 早上谈完却没有安排午宴, 只是安排晚宴招待代表团, 导致中方代表团认为美方公司太小气而不满。 (4) 不同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局部、现象和外在的认识。一个人独特的感性认识是在自己特殊文化背景中通过亲身经历获得并发展起来的, 存在某种惯性, 其变化不及环境变化的速度, 一旦进入异域文化, 这种惯性常常导致错误的估计和判断。如黑色对于日本人而言, 代表着庄严高贵, 日本人常常用黑色;但中国人却常常避讳, 因为在中国, 黑色代表不吉利与死亡。 (5) 情感抵触。情感冲突是跨国公司内部来自不同国家的工作成员彼此在情感上抵触或敌意而形成的一种冲突。也就是成员间由于无法理解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偏见与主观的认知, 产生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或不同群体间的斗争, 尤其以种族背景为相互攻击的对象, 直接冲击跨国公司的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斗志。

(二) 跨文化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

1、影响了跨国公司管理者与当地员工间的和谐关系。

作为跨国公司的管理者, 对公司当地员工, 不仅要懂得如何“管”, 还得知晓如何“理”。如果跨国公司管理者不信任当地工人, 就会使管理者和职工间的关系更加疏远和社会距离的增加, 就会影响沟通, 甚至造成沟通中断。管理者如果不能正确面对这种文化冲突, 对职工采取情绪化的或非理性的态度, 职工也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 加剧双方的误会和矛盾。

2、导致组织机构的低效率和市场机会的丧失。

随着跨国公司经营区位和员工国籍的多元化, 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就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 这种日益增多的文化冲突表现在公司的内部管理上, 就是人们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生活目标和行为规范必然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大, 增加组织协调的难度, 甚至造成组织机构低效率运转。表现在外部经营中, 由于文化冲突的存在, 使跨国公司不能以积极和高效的组织形象去迎接市场竞争, 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甚至有可能丧失许多大好的市场机会。

3、使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实施陷入困境。

作为跨国公司, 要在世界范围内增强全球竞争力, 从战略角度考虑必须要从一般的市场战略到资源战略直至向全球战略转变。而要保证全球战略的实施, 跨国公司必须具有相当的规模, 以全球性的组织机构和科学的管理体系作为载体。但是, 目前大多数跨国公司普遍采取矩阵式的组织机构, 由于文化冲突和缺乏集体意识, 导致组织程序紊乱, 信息阻塞, 各部门职责不分, 相互争夺地盘, 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的离心力加大, 使得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难上加难, 从而造成跨国公司结构复杂, 运转不灵, 反应迟钝, 大大不利于全球战略的实施。

三、跨文化营销的管理策略

(一) 正确的跨文化管理观念的树立是首位

跨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 既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或离散过程, 又表现为不同文化间的交汇或融合。一个真正的跨文化营销企业, 应该能够利用并且明确估计出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而不仅仅是包容这种多样性。文化冲突既是跨文化营销进入的障碍, 也是竞争优势的源泉。

(二) 跨文化管理策略的选择是重点

1、文化适应策略。

文化适应策略是跨文化管理中最基础的策略。所谓文化适应, 是指跨文化营销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决策时, 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文化特质。绝对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习俗、宗教禁忌顺应目标市场的需求, 将产品、营销人员、促销手段等最大限度的本地化的一种营销模式。在开发国文化开放性弱, 变动性小, 文化的对应性差及企业本身较弱小的情况下多采用此种策略。

2、文化相容策略。

文化相容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在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中并不以母国的文化或是开发国的文化作为子公司的主体文化。母国文化和开发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但却并不互相排斥, 反而互为补充, 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美国的肯德基在中国的巨大成功可以说是运用跨文化优势, 实现跨文化管理成功的典范。

3、文化规避策略。

这是当母国的文化与开发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子公司的运作中占了主体, 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开发国文化存在的时候, 就必须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 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4、文化创新策略。

它是指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 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 从而在母公司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外分公司企业文化, 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因为从全世界角度衡量, 一国或一地区文化的优劣是难以界定清的, 只有将两种文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才能既保留母公司企业文化内涵, 又能适应国外文化环境, 从而体现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5、文化变迁策略。

它是指利用母国强大的文化优势, 抓住开发国文化变迁的时机, 使开发国文化顺应自身的需要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营造新的营销环境, 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从可口可乐、麦当劳、必胜客这些美国企业对中国快餐市场的冲击, 我们就可以看到文化变迁力量之巨大。相对而言, 在开放性比较大, 文化对应性比较强, 亚文化类型比较多的国家较易于采用这种文化变迁的营销策略。

(三) 跨文化培训是实施管理策略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全球营销时很多公司都偏重于员工的纯技术培训, 却忽视了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的跨文化培训, 而跨文化培训恰恰是解决文化差异, 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通常来讲, 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 尤其是非本地员工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这种训练的目的是加强人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 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对文化的认识、文化敏感性训练、语言学习、跨文化沟通及冲突的处理、地区环境模拟等。其具体做法包括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的文化培训、实地考察、情景对话、角色扮演, 以便打破员工心中的文化障碍和角色束缚。

进行跨文化培训的目的是为了减轻驻外经理可能遇到的文化冲突, 使之迅速适应当地环境并发挥正常作用;促进当地员工对公司经营理念及习惯做法的理解, 维持组织内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保持企业内信息的畅通及决策过程的效率, 加强团队协作精神与公司的凝聚力。公司花钱或提供培训, 不仅是对业绩出色的员工的激励, 而且也显示了公司对员工长期发展的诚意。

参考文献

[1]、张云锋, 于晓东.跨国公司的跨文化管理[J].中国外资, 2004 (5) .

[2]、曹元坤.开放态约束与跨文化管理方式变革[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2 (5) .

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 篇9

1.1 现代企业的现代管理模式

1.1.1 精益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

精益生产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营运成本为主要目标。其理论框架包含目标、支柱、基础。

目标———是低成本、高效优质、高顾客满意度;支柱———准时化与人员自主化;基础———保证质量第一。

1.1.2 精益生产方式下的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直接反映了所有企业中经济效益的好坏,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敏感的经济指标。原材料消耗率、产量、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资金周期、物流链、宣传费用、资金链……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本。

产品的链条上的优势为:

(1)从最终用户出发,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来重新安排企业运作的流程;

(2)控制成本为目的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压缩,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的降低;

(3)很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

(4)持续改进现代管理模式。

1.2 成本控制

现代成本管理与控制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几个方面。但是这个是一个理论值,实际上很多成本都超过了预算标准,甚至很多时候做预算的时候也考虑的成本风险,一般都会与实际的东西产生一定的差距。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角度来看,以目标成本为核心展开成本管理活动,运用成本企划对产品投产前的开发设计实施成本控制,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并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实施控制,为成本的持续改善提供准确的信息。

1.3 企业更新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1)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市场;

(2)企业的渠道和当地市场要保持紧密的联系,减少“空降兵”,发掘本土人才的优势;

(3)根据市场和销售渠道,不断的调整管理模式。

1.4 IT企业更新管理模式

1.4.1 通过设立发展中国家的分公司或者办事处,实现全球扩张战略,抢占市场先机

很多大型的全球化的IT企业,在中国都设立了很多分公司或者办事处,实现他们的全球扩张目标,并把中国当做他们的首要扩张基地。摩托罗拉这样的财富500强公司会员早就进入中国投资设厂并且非常的成功,在我国天津摩托罗拉厂一年就可以贡献6亿美元的利润,约占公司该年总利润的45%。

在摩托罗拉、英特尔、ORACLE、微软、惠普、美国在线等财富500强公司,不断地加大在中国投资,美国的中小的IT企业也将中国视为他们的下一步发展目标的福地。

1.4.2 发展电子商务,将电子商务的管理作为新的增长点

从2010年开始,电子商务迅速扩张,网上零售市场规模将破万亿。2011年底,中国有超过5亿的互联网用户,40%的用户是网购用户。同期,美国网购用户占互联网用户的87%,这些数据就意味着中国的网购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天猫(淘宝商城)、京东、苏宁易购占据了B2C市场前三的位置,其中天猫和京东保持了传统的优势。苏宁易购从原来的占市场的0.8%份额,提升2.4%,其业绩表明,传统企业进军网购,杀出了一条血路。苏宁易购已经验证了,未来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将来自于苏宁、国美等这样的传统企业。而在此时我们惊讶的发现,国内的销量最高的产品不是联想旗下的各类产品,而是e人e本,一个设计很漂亮的电脑。

2 全球化IT企业的新型管理模式探讨(与苹果公司比对)

2.1 发展历程回顾

苹果电脑公司由斯蒂夫·乔布斯、斯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和Wayne在1976年4月1日创立,1977年苹果正式注册成为公司,新苹果标志沿用至今。苹果获得了第一笔投资为92000美元。注册后,全称是苹果股份有限公司,后来为了方便称呼简称为苹果公司,也有人直接叫“苹果电脑”。苹果公司2007年宣布改名,总部在加利福尼亚的库比提诺,它的核心业务为电子科技产品。最近同IBM一起向着服务提供商转变,目前苹果公司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为8.3%,在中国的占有率不高,主要客户为高端用户。苹果在1970年代助长了个人电脑革命,1980年代持续发展,市场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那种国家市场扩张很快。最知名的产品:Apple II、Macintosh电脑、iPod音乐播放器、i Tunes音乐商店、iphone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

2.2 沿用当地的管理模式来运作

苹果公司进入各地市场后,按照各个地方的管理模式来运作,发展十分的迅速。美国化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后,就使用了当地的管理模式,和当地人合作,共赢生意。苹果公司的销售渠道和管理渠道,“空降兵”十分的少,多是当地的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很多从美国本土过来。

2.3 培养巨大消费潜力的“苹果粉”促进销售

自iPad的推出后平板电脑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全球有7千多万台平板电脑,2011市场将增长到1.24亿台,2012年市场则有将近2亿台。据分析师预测,到2013年出口市场会带动整个平板电脑市场的发展。2016年,中国生产平板电脑的产量将接近1.3亿台。

iPad是最早推出的,它的强大生态系统、品牌以及应用,使得iPad的数量至少在2015年以前能保持50%的增长。iPad2外观看起来非常漂亮,吸引消费者购买,同时颠覆了以往以人体界面为中心,从用户感知、用户体验来出发,以人为本。

iPad有大量的“苹果粉”作为固定的忠实客户群,创造了自上而下的商业模式,将软件变成了硬件,获得了高额的商业利润。

3 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模块的重要环节

3.1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和作用

3.1.1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

根据企业制定的人力资源目标,对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保证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人力资源规划包含下面几个要点:

(1)以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为依据和规划目的;

(2)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基本需求,并提出发现性的需求;

(3)用人力资源政策措施帮助组织得到长期的利益;

(4)帮助员工实现他们的职业规划。

3.1.2 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1)帮助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效进行,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2)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防止企业内部的人才浪费;

(3)使个人行为与企业目标相吻合,帮助员工实现个人成长。

3.2 复合型人才做为企业管理者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2.1 复合专业背景的人才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将复合专业背景的人才做为企业里人力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企业对此类人才没有特殊的培养目标,单纯的按照单一专业背景的人才选拔模式来进行人才的筛选,使得这些明明具有优势的人才在单一专业背景的测试中往往败下阵来,对个人和企业都是不小的损失。

对于同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来说,本科与硕士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力资源,要优于相同背景的人力资源,所以要更加注重工作实际操作能力与行业背景。只凭借书本上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实务与理论的结合。

人力资源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多行业运作背景已成为企业竞争的砝码,为与国际化接轨应更关注人才的应用创造能力,不受人才地域限制。这种做法得到国外人才招聘的青睐,其次,对于1+X的符合要求,国外也广为流行,情商,智商,行业背景,专业技能一个都不能少。

3.2.2 复合工作经历的人才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源规划会对此做不断的调整和适应,以便帮助企业获得最佳的效益。但是企业的效益是和人才的稳定有很大的关系的,所以说在企业中,在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方式上,要多关注复合工作经历的人才。

为适应日趋复杂市场经营环境,并且使职工具有较强的多工种适应能力,企业应建立弹性结构组织。为保证企业经营方向和业务发生转变时,迅速实现人力资源转移。因此,不能只满足于掌握单项技能的员工,企业应建立健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管理机制,以取得多种技能为目的,培养挖掘人力资源。

3.2.3 复合艺术修养的人才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经理等协同工作,且分工负责完成的。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要对企业的人才比如说是具有美术、音乐、钢琴等特长的人网开一面。普遍的说来,具有艺术特长的人力资源,比不具备特长的人力资源做事情更加认真,更加变通,更加精益求精,做事情的持久性更好。

艺术专业能力较强,又有足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理论水平较好的员工,可以培养他从事培训工作;对于具有一定艺术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较好、公关能力和外语水平较高的员工,则可以培养其从事对外交流合作工作。

4 未来IT企业的全球发展战略分析

4.1 IT企业的全球发展战略已经出现的一些特性

4.1.1 网络发展电商,迅速地抢占市场,扩大销量

以苏宁易购,当当,亚马逊,淘宝,为首的电子商务价格战愈演愈烈,更多的消费者指出其是在赔本赚吆喝,电商以低价激励培养消费者的网购习惯,同时提升产品服务以提高消费者的信赖度,2011年中国消费者网购规模已达2亿,同比增长28.5%。对于同样的服务与产品质量,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商家,这也是电商火热现象的原因。从国内外发展的特点来看,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形成竞争绝对优势,有利于扩大今后的市场话语权与国内的长期发展,也为IT企业全球发展有效的培育新兴产业市场,从而为“走出去”“引进来”建立基础。

4.1.2 软件产业的发展高于制造业

基于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预计在“十二五”期间中国软件服务业将保持20.4%年均复和增长率,“十二五”期末预计将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领域专利申请量达到工业申请量的35.7%,同比增长20.2%。信息技术专业的专利申请量稳坐各行业的首把交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结构规模不断扩大,与产学研体系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图1)

4.1.3 内需市场在快速地启动,传统的依赖外需市场的增长方式得到改变

以经营传统商品的温州地区民营企业例,因为受到2011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政策,汇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出口利润变得微乎其微,重挫了国内传统行业的发展。国内新兴的IT产业在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同样也将目光转向国内。以IT业内的投资驱动,消费升级,应用拓展为特点的内需市场将成为中国下一轮,继房地产业之后的重要推动力量。电信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应用需求增长,政府,交通等热点行业的发展,也将拉动IT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2 现有的区域分布

4.2.1 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增速远高于沿海的发达地区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成渝地区,是当前电子产业非常活跃的领域。广东是新显示器、物联网、通用的元器件最集中的地区;深圳在以华为、中兴为代表通信设备产业生产上及平板显示器上,都集中了非常好的产业资源。

4.2.2 云计算在地区分配上已经有一定区域分布

东部沿海地区有基于信息技术上进行业务的优势;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在能源密集的中西部地区更具潜力。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式环境下,IT企业也出现了新型的管理模式。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面,苹果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五分之二的份额。在紧张有序的扩张过程中,由于苹果公司有了相当数量的“苹果粉”从而使得销售渠道基本稳定,并且也催生出了基于这个销售渠道的新管理模式。而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是陈旧的,基本不变的,产品在升级换代后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观,同时生产成本的严重浪费,导致了利润率普遍不高,很难成为跨国际的大公司,大企业。

关键词:全球化,IT企业,新型,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志清.浅谈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09,(12).

[2]陈雪玲.浅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与经济,2009,(6).

[3]廖政中,张岩.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J].广东科技,2009,(15).

[4]左天祖中国IT服务管理指南(第二版)[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2-10.

[5]娜信.2005年中国IT治理年会“2004~2005年”.中国IT服务管理最佳解决方案通信企业管理,2005,(7).

[6]中投顾问.2011-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11,(11).

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 篇10

(一)经济全球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与信息跨国界流动,从而使各国间经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趋势。”矿业全球化主要表现为:(1)矿产勘查全球化;(2)矿产开发全球化;(3)矿产贸易全球化;(4) 矿产资本的全球化; (5) 世界矿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并购加剧。矿产资源是一项不可再生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不均。对于矿业而言,经济愈发达的地区,其消耗的矿产数量就愈多。据统计,25%的发达国家控制着75%的矿物原料。澳大利亚、南非、巴西等国家是中国铁矿石的主要进口国;目前,贵州省的矿产品的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3。可见,随着信息化的逐渐加深,矿产资源的全球化分配势不可挡。企业需要对行业类主要输入输出地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宗教、地域文化进行仔细分析和了解,以便做出产品、营销、谈判策略。

(二)矿产资源安全理论

矿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的基础,矿产资源安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能够持续、及时、稳定、经济、足量的获得所需要的矿产,主要表现为:数量要充裕,质量要保证,价格要合理经济,结构搭配要稳定。矿产资源全球范围内的争夺加重了民族主义经济和国家地区贸易摩擦。对于贵州省内矿产资源企业而言,其主要是处于国内产业链低端,为中东部沿海企业提供原料,直接出口矿原料到国外的情况较少,致使安全意识淡薄,矿产开采结构不合理,方式不规范,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二、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现状分析

贵州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贵州省内的矿产种类达110种以上,储量大,其储量排名前十的如下表1所示。良好的开发环境,使得目前贵州省内有贵州铝厂、瓮福磷矿、赤水天然气化肥厂、盘江煤电、开阳磷矿集团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当然,由于资金和交通环境等限制,市场上还存在如贵州兴源煤矿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众多的中小微型矿产企业,他们属于市场利己者,生命力强,能够容纳大量的就业人口。但是在技术、人才、企业素质和资金方面存在很多的缺陷。国发2号文件规定将在贵州发展四大基地,建设西南交通枢纽和大力发展贵州省工业化。在东部产业内迁的大背景下,贵州省怎样将政府政策与市场调节进行结合?怎样避免“资源陷阱”?本文从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现状出发,分析其面临的生产环境,结合新时期新环境,为贵州省资源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一)大型企业为龙头,众多中小微型企业并存

贵州省矿产行业主要结构是大型国有企业(如开阳磷矿、赤天化、瓮福集团)为骨架,中小微型企业(广泛存在的小型煤窑、中小型采矿企业)为血液和肉体。其中,大型国有企业的产品去处多出口到国外;而中小型矿产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缺乏,设备落后,规模化批量化小,其生存空间多为珠三角等东部沿海企业提供基础能源,缺乏资源的深加工环节,产品附加价值低,大部分贵州省矿产能源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

(二)中小微型企业素质低,缺乏观念、人才和技术

矿业是贵州省的支柱产业,多年以来,其生产总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贵州省是全国重要的煤炭输出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磷化工、铝工业和铁合金的重要生产基地。目前,贵州的各种出口矿产品,占据全省出口总额的1/3以上。但是,在贵州省的7461个矿山当中,大中型规模的矿山不到110个,小型矿山达到3218个,小矿4126个。这种现状导致采矿规模效益不明显,产量低,企业现代化水平不高,高端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用不上。另外,由于贵州的交通环境落后,矿产资源广泛分布在各地市县,生活环境较差,直接导致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利用方式落后,消耗高,污染高,采富弃贫情况严重,资源浪费大。

(三)矿产质量好,物流成本高,风险大

贵州矿产,总体上看质量较高,其分布在乌江干流附近,开发条件较好,但是贵州省落后的交通设施导致物流成本高,传统的开采方式和频发的地质灾害使得安全事故频发,投资风险大。

(四)缺乏配套产业,产业链条短

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省工业基础薄弱,缺乏装备制造、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等配套产业。以煤矿为例,贵州省的煤矿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除少量的火电厂和煤电煤化工企业以外,大部分出售原煤给珠三角一带的企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产业链带动效应(产值、就业等)没有得到发挥。

(五)政府政策倾斜,投资和出口成为主要动力

西部大开发十周年之际,国家出台了国发2号文件,提出将建设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轻工业基地、航空航天为重点的装备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这对于贵州矿产资源企业乃至贵州省实现跨越式迈进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春天。另一方面看,贵州省城镇化水平较低,省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不明显,因此,投资和出口将成为拉动贵州省内矿产企业成长和省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三、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发展的SWOT分析研究

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贵州省的矿产企业如何发挥好后发优势?如何通过完善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的实力来参与国内国际竞争?我们首先用SWOT工具来分析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所面临的环境。

(一)机会

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政府强力支持行业内的整合。为了实现2015年总体规划目标,新时期新环境下,贵州省政府拥有多个开发项目,企业机会增多发展环境良好。

(二)威胁

与国内外的中大型矿产资源企业相比,贵州省内的矿产资源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矿产资源企业存在资金实力弱、技术落后、设备匮乏等弱点。在新一轮的角逐中,中小微型矿产资源企业要面临是选择被兼并收购还是选择通过当地企业行业内重组和整合来实现规模化生产,提升自己的实力。

经济全球化导致全球价值链已经形成,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的民族主义上升,各种贸易壁垒、出口限制增加。这对贵州省矿产品的出口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优势

大型企业资金实力强。如开阳磷矿、贵州铝厂等大型国有企业,资金实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遍及国内外,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实力。从国际环境来看,新时期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减缓,国外一些企业的优质资产被低估,加上人民币升值,这有利于国内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小型矿产资源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但作为市场利己者,具有灵活多变的优势。市场本身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贵州省矿业发展“走出去,引进来”,对调整行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有着重大的意义。

另外,贵州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气候资源,对部分青年技术人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四)劣势

技术、人才、资金匮乏,生产方式落后,企业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资源浪费严重。多数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缺乏国际标准,不遵循国际规则,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不利于长远发展。

四、贵州省矿产资源发展的策略

(一)全面整合,解决规模化问题

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要提升开采、加工和市场开拓实力,避免采富弃贫、资源浪费,发挥后发优势,就必须进行行业内整合,解决企业规模化问题,提升企业经济效益。行业整合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的提升和融资能力的增强。

(二)以国际化高标准进行生产和管理

当今社会,全球价值链已经形成,就矿产行业而言,早已实现了全球化勘察、开采和贸易,把全球化经营的触角伸到了中国。贵州省不靠海不靠边,但是企业应该培养国际化视野。国际贸易摩擦频频发生,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要学习国内其他省市地区矿产资源企业的经验和教训,强调国际化观念,以较高的标准来进行生产管理,熟悉国际商业惯例、法律法规和产品标准化生产规格,这不仅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社会责任的形象,还有利于产品销售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

(三)大力发展工业园区,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贵州省土地稀少,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节约用地。发展贵州省矿业要以“贵安新区”辐射的黔中经济区为半径,依托长三角和北部的成渝经济区、东盟经济区,大力发展工业园区,发展装备制造、航空航天、钢铁等相关行业的配套产业,对产业链进行延伸。

(四)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资金、技术和人才是关键。吸引资金的方式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吸引投资或是贷款,行业内中小企业要通过自身的整合资源,提升融资能力;技术方面,通过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生产加工效率;最后,要大力引进人才。为高端技术人才提供优厚的安置和工作条件,鼓励有经验有知识的有志之士加入到贵州省矿产资源有效开采利用的事业当中。

(五)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

贵州省地处西南,紧挨成渝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和东盟经济区。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的问题是交通设施落后,长期以来物流成本成为影响贵州省矿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不管是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吸引产业链带动明显的企业还是节约省内现有矿产企业生产开发成本,都应该加大贵州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立足贵阳和贵州发展、服务大西南及华南沿海、辐射东南亚,连接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建立宜商生态环境。

摘要:本文基于经济全球化理论和矿业涉及到的矿产安全理论, 结合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趋势, 全面分析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的现状问题, 并对贵州省矿业企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研究, 提出贵州省矿产资源企业的发展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贵州矿产资源企业,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贵州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2008-2015)

[2]朱小试, 陈敏.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商务道德[N].中国贸易报, 2000-12-28.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初探 篇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已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在受国际经济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2009年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

(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中国应加速科技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战略,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上更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运用先进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分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受发达国家的制约,还要承担产业转移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并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资源管理经济全球化 篇12

经济下行风险主要来自欧美

IMF认为, 业已疲软的全球经济, 下行风险依然很大, 最紧迫的风险仍然是政策行动的延迟或不充分, 这将进一步加剧欧元区危机。与发达经济体财政政策相关的其他下行风险包括:一是鉴于美国近期的政治僵局, 短期内主要风险是财政可能出现过度紧缩。美国如不能避开减税政策到期和自动开支削减机制启动所造成的“财政悬崖”, 2013年经济增长将陷于停滞, 并将产生负面外溢效应。此外, 推迟提高联邦债务上限会增加金融市场出现动荡的风险, 并挫伤消费者和商业信心。二是美国和日本在制定可靠的中期财政整顿计划方面进展不大。随着全球经济复苏, 如果这方面没有取得进展, 美国和日本的主权借贷成本将急剧上升, 中期公共债务比率将继续沿着不可持续的轨道发展, 全球债券和货币市场可能出现动荡。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面临的下行风险则主要与外部因素有关。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疲软、风险规避心态较强和国内出现压力迹象的背景下, 经过多年的信贷快速增长, 新兴经济体金融稳定可能面临风险。

全球经济的积极方面是, 近几个月油价风险已经减弱, 反映了预期市场状况和地缘政治风险变化的相互作用。由于沙特阿拉伯和其他主要石油输出国提高产量, 石油供给的地缘政治风险也出现下降, 现在国际油价预期较为稳定。

化解欧债危机是重中之重

IMF认为, 面对全球经济下行风险, 首要任务是解决欧债危机。欧盟需要在以下方面采取政策措施。

一是建立强劲和完整的货币联盟的可靠承诺。欧盟峰会启动了建立一个统一监管框架的程序, 为成立银行业联盟落实了第一个基本要素, 但还需要添加其他必要的组成部分, 包括一个泛欧洲存款保险安排和拥有共同后备支持的银行破产处置机制。短期内及时落实是关键, 其中包括欧盟全体成员批准通过欧洲稳定机制等。如果用财政一体化方案对这些措施加以补充, 其作用将更为明显。

二是货币联盟的生存必须以欧元区的广泛结构性改革为支撑, 以此提高增长率和解决欧元区内的经常账户失衡问题。

三是需求支持和危机管理在短期内对于减轻该地区调整措施产生的影响和维持市场的有序运行非常必要。

四是欧元区货币政策还有进一步放松的余地。欧洲央行要确保货币支持在该地区得到有效传导, 应继续在足够宽松的前提下为银行提供足够的流动性支持。

五是欧元区的财政整顿方案必须实施, 并重点关注如何达到结构性财政目标。因此, 需要让稳定机制在不面临市场压力的经济体中充分发挥作用。考虑到下行风险较大, 财政脆弱性较低的经济体要随时准备好在风险变为现实的时候实施财政应急措施。

在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中, 货币政策还需有效应对近期更疲软的经济环境, 包括采取进一步的非传统措施等。

新兴经济体政策要因地制宜

上一篇:盐碱胁迫下一篇:历史地段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