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论文

2024-09-25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论文(共12篇)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论文 篇1

政府绩效管理可以定义为政府在积极履行公共责任的过程中, 在讲求内部管理与外部效应、数量与质量、经济因素与伦理政治因素、刚性规范与柔性机制相统一的基础上, 获得公共产出的最大化。

对于政府管理而言,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政府生态环境的深刻全面转型, 因此, 绩效管理作为政府再造和重塑的主要途径和形式, 有助于实现政府能力的现代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 正确理解绩效管理与中国现代化的辩证关系, 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绩效管理作为行政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我国现代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绩效管理对于对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首先绩效管理有助于树立服务行政的观念, 促进政府管理理念的现代化;其次绩效管理有助于市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促进政府职能的现代化;再次绩效管理有助于建设数字型政府和走向在线服务, 促进政府服务范式的现代化;最后绩效管理有助于在正确处理好政府政治功能与管理功能的关系, 促进政府能力的现代化。

二、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则为绩效管理的施行提供必要条件

1. 文化条件, 即现代化的发展对绩效管理的实施提供理念基础。

现代公共服务的理念包括现代民主观念、公共责任意识、竞争性的政府理念等, 这些理念具有顾客价值取向、以结果为导向和强调竞争性等特点。现代化理念的发展与成熟是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精神动力和观念基础。

2. 制度条件, 即现代化的发展对绩效管理的运行提供制度化、法制化的参照体系。

现代化进程中, 制度化和法律化是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各种管理工作中有法可依、有据可凭, 使绩效管理工作持续不断, 推动各项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3. 社会条件, 即现代化的发展对绩效管理提供多元化的评估主体。

现代化的发展呼唤公民社会的觉醒, 监督政府绩效管理的结果。公共选择理论非常清楚地说明政府组织具有自我牟利性, 如果单一的政府机关评估, 可能会产生“报喜不报忧”的评价失准现象造成上级领导满意而群众不满意的局面。因此, 必须引进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等多方评估主体对政府进行全方位评估。周志忍提出推进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就是从某些环节的“部分参与”到“全程参与”的转变, 从被动的“信息供给者”单一角色向“信息供给和决策共享者”综合角色的转变。

三、绩效管理的缺陷会给中国现代化带来负面影响

1. 政府绩效管理目标设定不科学, 阻碍政府职能的现代化。

政府绩效管理目标, 着重强调GDP增长率和经济指标, 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行使其他职能的绩效, 从而不能对政府职能转变起导向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政府职能转变。

2. 政府绩效管理过程中法制不健全, 引发现代化过程中的公共危机。

例如SARS流行、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等时, 才对政府绩效进行“运动式”评估, 使绩效评估流于形式。缺乏制度化、法制化的绩效管理, 不能充分发挥绩效管理促进政府绩效提高的机制作用, 降低了政府的权威, 造成公共危机的突发。

3. 政府绩效管理评估主体单一, 不利于现代化过程中公民社会的建设。

政府绩效管理过程中评估主体单一, 多是政府内部评估, 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由于信息不对称, 主要是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性, 人民群众也不可能对政府绩效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同时, 也使公职人员和领导干部在权力运用上失去群众监督, 产生严重的腐败现象, 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

四、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会成为绩效管理实施的障碍

1.“经济生态环境”的制约:

经济体制类型不同决定了政府职能范围不同, 从而决定了政府绩效评估标准不同, 目前的政府财政使绩效评估遭遇内部动力障碍, 惩罚节约的预算体制使评估流于形式。

2.“政治生态环境”的制约: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作保障;评估以官方为主, 缺乏社会公众和社会评估机构对政府以及政府内部的自身评估;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给政府绩效评估带来刚性约束。

3.“文化生态环境”的制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至上”原则使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失灵;中国传统文化重感情、轻理性, 重人的德行、轻科学的技术方法, 导致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不足、评估程序不规范以及评估结果不够科学;中国传统文化重中庸、轻竞争, 重“官本位”思想、轻“民本”思想, 造成了政府缺乏竞争意识, 导致了政府绩效评估常常忽视人民群众的意愿。

因此,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我们要更加重视绩效管理, 不断地完善绩效管理, 充分发挥绩效管理在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不断地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推向前进。在此过程中, 我们也应该时刻认识到绩效管理中的缺陷会极大地阻碍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所以要不断地检讨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我国的绩效管理取得更好的成绩, 更会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吴迎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J].人们论坛, 2007 (7)

[2]施雪华:中国政治现代化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486-487

[3]周志忍:政府绩效评估中的公民参与:我国的实践历程与前景[J].中国行政管理, 2008 (1)

[4]梁平滕琦李国栋:社会生态环境视域下政府绩效评估的制约因素探讨.学术论坛, 2007 (7)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论文 篇2

一、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世界经济活动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提供服务、技术转移、相互依存与相互联系而形成的超越国界的全球范围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越各国、各地区的界限,相互融合成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与各地区的经济互相交织、影响以及融合而成的统一整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经济运行的全球机制也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对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并使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适应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受到很多因素的推动,目前已经成为生产社会化与经济关系发展国际化的客观趋势。其最根本动力就是社会生产力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革命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飞速转化为生产力,跨国公司发展的蓬勃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对世界经济发展影响力日益加强,涌现了大量的服务业和新兴产业,纵观世界范围,贸易投资自由化已经成为主流的经济政策,大量的区域经济合作更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

(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中国产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三、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中国经济无法回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因此必须勇于接受挑战。我们要充分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不断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我们更要警惕并防范经济全球化可能会带来的冲击,尽可能的降低消极影响。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后我国不断努力,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在资源配置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仍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注重吸引外商资本,但更重要的是提升国际投资的质量。通过引进竞争的办法,燃起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意识。国家应该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和部门直接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从而使相应的企业追求新技术具有更大的动力,积极完善企业管理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在国际市场获得更大的利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可能对我国环境、资源以及就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在国际经济产业链中一直处于低端的位置。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中国应加速科技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战略,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上更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运用先进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论文 篇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跨国经营 管理

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跨国管理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进行贸易、资本流动、技术相互转移、提供不同服务并且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所形成的属于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有机经济整体,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有人从生产力运动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属于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市场经济会将一统天下,在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更够得到自由流动以及优化配置。所以,可以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跨越国界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然后在各国、各地区进行相互融合并且最后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

企业跨国经营则是将国际需求作为企业发展向导,采取直接向外投资的方法,以达到在国外建设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的目的,同时借助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生产产品、销售产品以及市场开发等企业一系列跨国经营活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实现企业最大盈利和发展。

二、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首先,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我国跨国企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满足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配置,让跨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为跨国企业创造经营的条件。而且经济全球化的出现,让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为跨国企业提供了发展和融合的广阔平台,并且随着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和竞争规则等都出现了趋同倾向,减少了贸易中出现的摩擦,为从事跨国的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政治环境。其次,经济全球化还给我国企业带来了先进企业管理文化和经验,我国企业可以在和中外合资、合作过程中,学习到国外企业的一些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在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理念和水平。

虽然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带来了不少好处,同时还带来了一些坏处。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程度不断加深,让许多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壁垒的减少,跨国企业开始利用外部资源来为企业的价值增值服务,加强了与分支机构的联系,形成了简单一体化战略。这种战略就是要适应日益增强的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我国一些产业的发展升级,并且加剧了我国国内资源的损耗以及加速了环境破坏和污染,同时也增强了我国金融风险、增加出口难度、扩大与投资国的差距,增加了国外跨国公司制约我国经济的可能性等负面影响。

三、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一)不明确的经营目标

我国很多企业在全球经济化的背景下都争先恐后走向国外,在走向国外的接近9000多家的企业中虽然不乏又成功的企业,但是却只是占很少的比例,着主要是因为企业在没有明确目标的情况下,贸然实现跨国经营,没有深刻认识到走向国外的意义,认为只要企业面向了全球,势必会有广阔的前景,势必会盈利。但是事实却是很多企业因为不了解选择国家和区域内消费者的需求差异,以及在选择合作伙伴、经营策略上没有进行论证分析,造成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引发了企业的经营出现重重困难。

(二)不合理的布局结构

中国跨国企业中大部分会出现布局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出现,出现不合理布局结构主要体现在地区结构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从地区结构上来讲,投资的区域和集中,造成了我国企业内部因争客户等原因发生互相压价等现象,这不仅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还大大增加中国商品的反倾销案件。而从产业结构上来讲,中国大部分的跨国企业哈时候还是偏重于加工和制造等比较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导致跨国企业中高新技术产业严重缺失。

(三)缺乏核心技术和复合型管理人才

我国企业的出口产量很大,很多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也占有一定的价格优势,占领的市场份额也不少,但常常会因为产品缺少核心技术而让产品性能受到压制,只是价格低占领市场,进而导致产品利润低下,不能为企业获得最大利益。我国企业在一些高科技技术上还很缺乏优势,虽然我国企业的某些技术在该领域或者方面站在世界领先水平的地位上,从总体上来说,和发达国家企业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我国企业的很多技术还是从发达国家技术引进,然后再向发展中国家技术输出,但是输出还是一些手工艺技术等;同时,在我国企业中许多高新技术从无到有的时候,发达国家企业中却已经是从好到精,始终不能跟上发达国家发展脚步。

在经营管理中,常常缺乏相关的优秀管理人才,导致一些专业人员因为外语的原因不能管理好企业经营,而有些则是懂得外语,却没有相关专业知识而影响企业经营的管理和发展。

四、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改善的策略

1.我国企业想要真正的实心跨国经营,就应该向考虑好企业要如何开拓国际市场,仅仅是为了增加企业产品销售量,是为了了解全世界消费者的需求,以此实现企业产品领导世界主流,还是为了能够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生产水平,以此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只有明确了企业的经营目标之后,企业才能够更好的针对目标提出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相关策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国企业在进行跨国经营管理的时候,可以借鉴国际跨国公司发展的经验,将人员当地化作为基础,再将管理当地化作为管理核心,以生产当地化和行为当地化为两翼,实现跨国企业的效益经营。

2.企业要选择合适的产业结构和投资地区。企业首先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对产业进行全方位的选择,要详实进行可行性研究以及论证调研,然后根据获取的利益和风险回避的原则上,选择适宜的经营国家和区域。在实际经营管理中,还要积极的学习国外企业的先进技术,将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起点高,并且积极快速地进入到高附加值产业中去。我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有一些相对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发展中国家、独联体和东欧国家中,因为我国经济和前面列举的三类国家的互补性比较强,在技术上我国企业也是具有很多相对优势,尤其是某些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很适合在这些市场进行发展,拥有比较广阔的企业发展前景。由此可以得出,我国企业跨国投资的市场跨国经营方向是:确立亚太地区作为投资的重点区域;继续保持对欧美这两个市场投资;积极开拓东欧、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地区)市场。

3.因为我国很多跨国企业都没有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技术,所以在跨国经济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产品技术研发,打造出属于企业自己的核心技术。因为在WTO协议中有意向重要内容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但是对于我国很多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保护知识产权方面的知识和意识还是十分薄弱,因此需要引起企业经营管理者足够的重视,通过加强学习逐步掌握这一锐利武器。这都是为了跨国企业能够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而先进的技术就是支持品牌的一种重要因素,所以企业就要加大研发力度,开发出具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和产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国外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稳妥并快速的发展。

4.还要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企业可以采取内部员工培训和高薪聘请专家等多种路径,培养出一批既能懂外语,又能懂得相关贸易、经济和法律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让其在企业跨国经营管理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也可以利用当地人才资源,实施国外机构人员的当地化管理战略,为企业提供管理人才,提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除了加强对人员的培训,还要致力于开发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终身学习、永恒成长的能力提高机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的跨国经济管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其任务还很重远,但是只要企业能够将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产业发展前景和消費者需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主动积极的抓住机遇,规避金融风险和发展威胁,实现企业面向全球化的发展和获得最大盈利,让我国企业的跨国经济管理得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泽华.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3,01:205-206.

[2]李凯.企业跨国经营战略中的管理哲学冲突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3]房利芳.浅析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J].现代商业,2013,36:140.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论文 篇4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求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迅速进行转变,以适应全球化下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转变的根本就是要将政府由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权型打造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服务型。因而,我国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改变就显得意义非常了。

一、确保国内立法与WTO公平竞赛原则相一致

目前,我国已经是世贸组织成员之一,为此,就应该在遵守组织章程的前提下,对原来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与W T O原则宗旨相违背的规章制度进行变更,要按照在加入W T O之前所作出的承诺,全面清理与目前改革开放不相适应的注律、法规和政策,增强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和公开性,凡是与W T O规则宗旨有着较大冲突或是明显违背了入世前所作出承诺的,都应该立即加以废除或修改。在国际贸易的关税壁垒方面,应逐步进行大幅度的下调,关税要降低,不正当的非关税壁垒要向关税进行转变;放松外资企业的准入限制,取消对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地含量、出口比例、外汇平衡和技术转让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对所有竞争企业实施统一的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一视同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完善外商投资环境,极力形成透明的、可预见的、规范的投资经商条件,废除有歧视性的、不统一的、非透明的所谓的优惠政策,努力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成国际性投资的规范场所,由此作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着力点。

二、大幅度清理行政性干预

过去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中央政府的高度集权主义,为了统一全国范围内的资源调配,行政性经济干预手段对政府而言就是唯一可以依赖的,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也是当时政府干预经济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本身难免是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因此,大量清理行政干预审批手续就是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调整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政府职能转换程度的一个明显的标志,要加快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就必须尽快依据合理性、有效性、公开性和责任性等原则,来对现有的各种审批手续进行一次全面的、大规模的彻底的清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哪些适用,哪些不适用,哪些需保留,哪些不需保留,都要严格区分清楚,同时对于保留下来的比较适用目前经济发展需要的行政干预,就必须明确程度、时限和责任,增强透明度,健全监督机制,使保留下来的审批制度能够显著提高效率。

三、确保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建立

经济全球化下,要发挥我国作为大国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首先在国内市场建立健全自由竞争机制,大力整顿不规范的市场秩序,朝着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方向前行。这就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明确,立法与行政管理权限划分清晰,既要确立中央政府作为领导者的权威,又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搞活市场经济的热情。为此,中央可对地方政府所制订的与开放市场经济相违背的地方性政策法规进行全面调整,保障中央政府政策的畅通执行,以《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来遏制住地方保护主义行为,保证国内、国际市场的统一和协调,要使地方政府所制订的行政规章、规定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的审查,而对全国性法律法规有所抵触的政策规定,中央政府应立即予以纠正。同时,成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对于严重违反公平竞争原则、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建立起追究当事人职责的审核制度。

四、引进战略投资者改革国有企业

战略投资者是一类谋求长期战略利益、愿意长期持有较大股份,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法人投资者,它的进入不仅能够带来资金、人才、技术等优势,而且还能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有利于国有企业产权股的改造。在合作意愿方面,与目标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够在生产技术、管理组织体系、信息搜集渠道方面与目标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在管理组织体系方面,具有很强的抗风险、抗危机能力,能依据经验优势对未来所可能出现的各种变数进行最充分、最完善、最可靠的预计和准备;在激励机制方面,能够在激励与约束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选择战略投资者,应结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简单的“拉郎配”做法,要树立起新思路、新观念,敢于拿出自身的优势资产和优势项目,实行“靓女先嫁”来“选优选强。具体而言,要立足国有企业自身优势,引进真正需要的战略投资者;创新战略投资者引进方式和策略,着力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完善战略投资者配套服务与合法权益保障,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的带动效应;促进战略投资者在内陆地区的空间集聚,形成新型的产业发展动力。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同时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政府精兵简政的进行,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失业下岗,如何安排这部分人的再就业以及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将是摆在政府面前函待解决的难题。为此,政府要加快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城镇国有企业职工的福利保障制度,减少城市公费医疗的浪费,要对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进行最根本的变革,建立并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下的进一步发展编织一张全新可靠结实的社会安全网。

因此,政府在经济管理职能方面的创新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加速市场发育和法制建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目前应着力解决政府行政干预过多的问题,今后政府职能转变应向有限型、服务型方向迈进,依据产权界定原理,对政府职能重新定位。

参考文献

[1]、董从文,易加斌.论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组织管理理论与模式的变革[J].学术交流,2005,(03)

[2]、宋夏伟,戴昌桥.创建学习型政府组织的困境及其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

试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篇5

试论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 要: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对外开放程度上来看,中国经济可以说很好地融入到了世界的发展中去。但是,过去几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要想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要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借助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地实施,促使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对外开放 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8-0028-01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外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各部门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经济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过去五年里,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从26万亿元增加到约52万亿元,按现价计算翻了约一番。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在对外开放上,中国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外汇储备、国际合作发展势头强劲。五年前我们只有2.2万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去年到了3.87万亿,将近3.9万亿。我们的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地位会有提升,估计会从8.8%提到11.1%左右,最后的数字这个月底以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数字为准。我们的顺差过去最高占GDP的百分之6点几,这两年贸易顺差一直控制在3%以下,是国际公认的合理的区间。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中国经济可以说很好地融入到了世界的发展中去。但是,过去几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要想追求更高水平的发展,必须要继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吸收和借鉴世界一切文明。因此,参与经济全球化,抓住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机遇,是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要求的。 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日趋明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当下国际社会对国内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一定要认清趋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资源,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发展战略,把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1.全方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全方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坚定不移的走“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所谓的“引进来”就是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资源和资金投入,这一策略于改革开放初期收效甚好。但是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走出去”战略于2000年正式被提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外开放的水平。这一策略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是鼓励国内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企业生产及劳务的对外输出,扶持和培育一大批跨国企业。第二是支持国内比较有优势的部分企业参与到区域经济合作中,提升企业品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这两大战略的提出虽然时间上有早晚,但是确实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两大策略的积极推进,可有效提升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力度和国际合作水平,把国内有优势的产业推向国际舞台。 2.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 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是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对策之一。调整国内经济增长方式,其一要积极改善现有经济体制,尽快完善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规划体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社会保障制度、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完善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其二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充分利用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手段,鼓励企业集约化经营。 优化产业结构,是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的重点所在。优化产业结构,要实现经济增长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优化产业结构,要提升产业发展高科技含量,提升产业附加值,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要建立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以科技带动产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要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把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能力为今后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点。 3.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21世纪国际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在今后的国家发展中,还要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其一,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办学,推进教育民办和公办共存的格局。其二,要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尤其是科技地投入比重,鼓励各种形式教育科技投入方式,提升教育质量。其三,要重视理论教育和实践操作的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其四,推进专项人才培养战略,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其五,要加强教育中科技的渗透力度,推进教育科学化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其六,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力度,提升国内经济产业的科技水平。其七,加强在资源、信息、农业等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力度,加快专项开发力度,促进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再创造。 三、结论 总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日趋明显,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成为当下国际社会对国内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努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不断转变国内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借助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地实施,促使中国经济更好更快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 参考文献 [1] 梅琳,张强,李佳,王伟.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金融安全影响因素与对策探析[J].当代经济管理.2011(03). [2] 蒙柳翠,王婷. FDI与中国经济的关系及其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11(16). [3] 肖俊勇.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认识――兼议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举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01) [4] 成思危.加强区域一体化 应对经济全球化――“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的前景分析与对策研究研讨会”开幕词[J].中国人大. 2004(04). [5] 姜晓晖.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 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1届年会”综述[J].行政与法.2010(05).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初探 篇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已成为了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经济在受国际经济影响的同时也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这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在抓紧机遇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审时度势,规避风险,从而使中国经济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体。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吸引外资

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发展无疑是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给他们。在新兴市场中,中国是主要的外资接收国,这与跨国公司对我国增速快的新兴经济体投资的增加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反映出我国经济的快速成长,大量引入外资,有利于满足国内资本需求,提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资金,是对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生产力的促进。外商进行投资的同时,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被引进,推动着我国企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2.对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中国目前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口国,从1994年起对外贸易顺差开始连年增长,即便是中国加工业在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2009年后我国许多企业的出口量仍达高位,率先使中国经济复苏,在经历了全球性的打击后,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推陈出新,升级换代,反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有利于劳动力分配

中国巨大的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始终是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对外贸易加工等企业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分利用起来,推进了中国的工业化的发展,更有利于农村城镇化的进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才的有效利用受到重视,新型的技术工人以及服务人才充实到企业中,为我国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劳动力。

(二)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经济全球化不单单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会使我国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1.受发达国家的制约

目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仍处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地位,在制定国际经济规则上,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明显偏向于发达国家。当世界市场接收他们的巨额投资之后,他们可以通过贸易自由的口号,对我国贸易堡垒发起攻势,来保证他们获得超额经济利润。而当他们的国内市场受到中国廉价商品的冲击,本国一些产业的行业利润受到阻碍的时候,他们就以贸易保护为借口,或者通过环保壁垒、技术壁垒阻挠品的进人,根本不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

2.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资金优势将高污染、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滥用资源,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经济全球化下,发生产业转移现象不可避免,但为了参与更多的国际竟争,我国只能接受发达国家传导过来的高能源消耗与高污染耗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生产基地。输送给发达国家数量庞大且价格低廉的有形物质产品的同时,造成了一定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二、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要根据市场经济规律与规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职责分开,政府为了给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应注意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从本质上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经营管理体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科学、规范并且富有生机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我们还要创造开放、竞争、公平、有序地多元市场环境,从而进一步对市场体系进行完善。

(二)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更是经济大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来获取原料、制成品以及半制成品,使我国经济运行成本降低,在吸收技术与经验的同时,提高自身创新能力,自力更生,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经济层次,提升品牌影响。我们要在能够保证立足国内市场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向国外发展,争取走向国际产业链的更高端。

(三)关注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

在开放规模被扩大的同时,应密切注意国际游资的动向并加强经济监管,避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漏洞从而对我国经济造成影响。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却非常高,这与经济大国应有的本范并不相符。我国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大力度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管理水平,使我国的有效需求与供给能力都得到提升。就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来看,我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市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势必会受到国外经济势力的打压,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抢占和坚守住本土市场奠定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走出去”的战略。

(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科技的进步与不断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基础。因此中国应加速科技的创新,坚持科教兴国的方针战略,大力发展科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创新,提高科技含量,从而使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上更具国际竞争能力。我们应运用先进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技术含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对外资的吸引,有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还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分配,但是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仍受发达国家的制约,还要承担产业转移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避免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并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我国经济适应经济全球化,更好更快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需要企业科学化管理 篇7

1 企业科学化管理是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企业已开始融入世界经济大潮, 其业务形态和经营环境变的越来越复杂, 企业的产品供给和需求市场越来越全球化, 这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深刻的影响, 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国内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 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这就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科学化。

我国企业自建国初期创建至今, 从少到多, 从小到大, 从弱变强, 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虽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建设, 企业管理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也出现了一些管理先进的企业, 但从总体上来看, 管理水平还是相当落后的, 特别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就更大近几年的实践证明现在的企业管理模式, 已不顺应市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 企业经营风险增多。如何实现企业由落后管理模式向管理创新转变, 探索出一条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中国国情的企业管理制度, 增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能力, 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1,8]。

2 管理科学化在企业内部的体现

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是把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包括经济学、数学、技术学、心理学等) 一系列成果综合应用于企业管理, 使企业管理能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管理组织的高效化, 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管理手段的电子化, 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管理方式的民主化[2]。

2.1 管理思想的现代化

思想家、科学家不一定是成功的企业家, 但是成功的企业家一定要具有现代化思想。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企业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但这些不能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尤其是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企业在竞争中能否取胜, 越来越决定于经营者的管理思想。正如有句话说的:一种思想可以改变一个时代, 同样, 管理思想现代化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这种现代化管理思想就是企业全面协调、安全高效、清洁节约、可持续的发展观念[4]。

2.2 管理组织的高效化

管理组织的构成是指企业全体员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分工协作在职务范围责任权力方面所形成的组织体系。企业的管理组织是完成企业目标的基石, 它把企业的一切可供利用的资源统合起来, 对其进行协调分配, 发挥出资源利用的整体优势, 最大限度地减少浪费, 以最小成本实现其最大价值。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决定了企业动作的效率, 一个管理组织高效化的企业, 鲜明表现在“时效强、速度快、效果好”, 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时尽其效[5]。

2.3 管理方法的科学化

管理方法的科学化是指企业管理的方法和程序要走民主化、规范化的道路, 使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做到标准化、系统化、准确化、文明化和最优化。要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制订企业的目标, 并运用目标管理法、重点分析法、满足负荷工作法等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对实现这个目标的有关因素及其内在联系, 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保证企业管理的决策正确、执行高效、监督有力。管理方法是达到管理目标的具体途径, 它的科学化水平对企业管理有重大影响[3]。

2.4 管理手段的电子化

管理手段的电子化就是在企业管理中采用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 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使管理工作真正做到准确、及时、经济、高效。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 企业的信息量急剧增加, 对资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种原始记录、统计资料、情报、报告、汇总表、总结等形式的资讯流, 使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将计算机应用于管理, 可以大大提高管理效率。而且由于计算机具有计算准确、资料储存、综合分析和自动控制等特点, 因此, 能自动监督、控制生产过程, 实现生产过程的最优控制[3]。

2.5 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企业经济全球化发展, 要求产品系列化, 性能多样化, 元件标准化, 生产专业化。在企业中, 设计、工艺、设备、制造、质量管理, 供销、经济核算等方面, 都已发展成为各自相对独立的学科, 并创造了许多专业性的技术和方法, 这种管理工作的专门化, 必然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要走专业化的道路, 他们不仅要具备有关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 还要具备一个管理者所需要的经济与管理的专门知识和领导艺术。实现管理人员专业化是企业管理科学化的关键[6,7]

2.6 管理方式的民主化

民主管理方式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和有效方式。企业经济发展的任务越艰巨, 职工群众参政议政越强烈, 民主管理工作越重要, 就越要广泛发扬民主, 充分发挥下级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组织工人参与企业管理, 这一点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来说更为重要。企业科学化管理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要求民主管理形式做到制度化, 规范化, 避免随意性, 企业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项, 应坚持提交职代会讨论审议通过, 只有这样, 才能增强职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切实做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为企业未来贡献力量[6]。

上述管理现代化在企业内部体现的六个方面是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 它们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管理思想是根本, 管理组织是保证, 管理方法是手段, 管理手段是工具, 管理人员是关键, 管理方式是基础。

3 结论

企业科学化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或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这不仅仅是因为整个管理系统基于科学化系统工程和先进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思想、原理和方法, 而是从本质上深刻地揭示了现代企业管理与传统企业管理的根本区别, 和推进企业管理科学化与提高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必然关系

摘要:企业科学化管理是经济全球化迫切需要, 从现在企业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入手, 论述了企业管理科学化如何体现, 明确指出:“企业管理科学化”是经济全球化一个重要课题。对于中国的企业家而言, 这种全球趋势的变化, 不仅需要继续保持创新精神和捕捉机会的能力, 更需要加强自己企业的科学化管理, 应该用高标准的科学化管理, 来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管理科学,管理思想,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田建军.现代企业管理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姜真.现代企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陈忠民.企业管理与信息系统战略对应研究[D].复旦大学, 2005.

[4]颜宁.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研究[D].贵州大学, 2006.

[5]黄速建, 黄群慧.企业管理科学化及其方法论问题研究[J].经济管理, 2005.

[6]马扬.经济学原理———企业管理的观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7]纪宝成, 杨瑞龙.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论文 篇8

全球化通过贸易和资本流动将全世界的产品和经济金融市场整合起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 贸易和FDI流入呈现大幅增加。同时, 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据统计资料显示, 从1978年到2008年, 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9%, 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现象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们的关注, 他们很自然地将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无疑是起促进作用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各地区发展存在着的差异。全球化只是与扩大的不平等同时发生, 还是促进了这一现象?

2 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讨论非常激烈。然而, 许多关于全球化和不平等的文献仅关注发达国家, 极少的研究关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区域不平等的影响。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 不仅涌现出了大量构造模型的理论文献, 而且也不乏将理论模型付诸于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林毅夫 (1998) 采用基尼系数测度了中国的地区差距, 发现1986-1990年间, 中国的地区差距上升幅度并不明显, 1990年以后的上升幅度略大。蔡昉, 都阳 (2000) 认为人力资本的初始秉赋, 市场机制的利用以及开放程度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原因。此外贺灿飞等 (2004) 用Theil系数衡量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省区经济差异的总体趋势是1978-1990年省区差异缩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扩大。

以上文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衡量、形成及经济全球化对其的影响。但是这些文献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研究的时间段基本上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在空间范围上大多数集中在地区间的差异;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关注点在收入不平等上。本文采用1978-2012年中国29个省市的区域数据,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估计经济全球化和其他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分析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 贸易和FDI流入呈现大幅增加。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仅有206.4亿美元, 到1988年便突破了1000亿美元, 到2012年更是达到了36000多亿美元。而FDI的流入更是惊人。它在1978年时几乎为0, 到1994年时高达6.03%, 然后到2012年下降至1.36%。中国的外贸和直接投资的激增伴随着的是经济的快速增长, 带来了中国经济在34年里实际GDP超过24倍增长。对外贸易和FDI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许多研究表明贸易和直接投资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成就。以外资的影响为例, 它可为投资地带来资本、技术和就业机会, 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变化;可加强投资地的竞争优势,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以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 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法规和体制改革等等。然而, 经济增长的好处并没有平均分配到不同地区。从基尼系数可以看出, 区域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19增到2002年的0.27, 到2005年甚至达到0.49。尽管区域不平等的上升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外贸和直接投资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开放度和FDI与区域不平等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然而, 我们不能简单推断出原因, 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区域不平等。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系统的框架来量化诸多因素对区域不平等的促进作用。

在本文中, 我们使用面板数据集, 以省级为单位建立了一个间接的方法来量化FDI和经济开放度对增长和区域不平等的影响。本文对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采用自然对数形式, 以缓解异方差。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 y是GDP总量;a是截距项;l是劳动投入;KD是国内资本存量;KF是国外资本存量;Edu是教育变量;Trade是贸易占GDP的比重, 即开放度;Post是邮电业务总量, 代表基础设施;βi是要估计的参数。误差项代表对产出的随机冲击, 与其他变量不相关。

4 数据和实证结果

本文数据样本为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78-2012年面板数据, 其中, 不包括西藏自治区数据, 重庆市数据并入四川省数据分析。本文分析所用的所有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1978-2012年有关各期。进入模型分析中的各统计量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GDP: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劳动投入L:以各省份就业人数代替。

国内资本存量KD, 目前普遍采用的测算方法是Goldsmith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定义t时的资本存量的估计公式为:

其中i指第i个省区市, 式 (2) 涉及以下四个变量:当年投资额I;投资品价格指数, 以便折算到不变价格;折旧率δ;基准年资本存量K。对于当年投资额的选取, 本文参考单豪杰的方法, 即选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投资额, 价格指数Pt是累计价格指数, 是以1978年为基期, 然后根据固定资产的年度价格指数推导出来的。1991年以前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本文对于1992年以前的价格指数使用各省投资隐含平减指数代替。δ为资本折旧率。在分省的估算中折旧率统一取10.96% (单豪杰, 2008) 。基期的资本存量的初始价值, 也参考了单豪杰的研究工作中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

国外资本存量KF, 以各省区实际利用外资额 (FDI) 数据代替, 由于《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以美元为计价单位, 在模型分析中, 把以美元计价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乘以当年人民币汇率均价换算成以人民币计价的实际利用外资额FDI。

教育Edu:衡量教育水准的标准很多, 本文以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衡量。教育也作为一种投入是抓住了新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的影响。

开放度Trade:贸易 (进出口总额) 占GDP的比值表示, 其中进出口总额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各省区的进口值与出口值之和。

我们先进行回归得到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值, 同时为了考察2001年加入WTO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无影响, 在模型中加入了一个制度虚拟变量, 令各省市2001年及以后的数值为1。还引入了一个区域虚拟变量, 把中国省区划分为沿海和内陆两个区域, 以内陆省份为参照系, 引入沿海虚拟变量Coastal, 重新估算模型, 分别考察了FDI和贸易对经济的区域效应。结果在表1中。

注:括号中的数为t统计量;*** (**、*) 表示在1% (5%、10%)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在模型1中, 我们只考虑了衡量经济全球化的两个变量, 发现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 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而外商直接投资变量的回归系数虽然符号为正, 但是并不显著, 因此我们认为一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区域差距程度也越高。在模型2中, 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劳动投入, 结果与模型1基本相同, 对外开放依然显著, 而外商直接投资变量符号依然为正, 同时仍然是不显著的。在模型3、模型4和模型5中, 我们依次在上一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内资本存量、教育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三个变量, 结果发现, 三个变量都在统计上显著, 并且其符号均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即国内资本存量的提高会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程度的提高;地区越是重视人力资本, 即教育水平越高, 其经济增长差异程度就会越低, 即教育会抑制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扩大;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提高。从模型1到模型5, 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变量始终是高度显著的, 符号为正, 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 以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度量的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会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程度的上升。在模型6中, 制度虚拟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 说明加入WTO这项制度会减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模型7中, 沿海地区虚拟变量与开放度的交互项系数为负且显著, 表明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不如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模型8中, 沿海地区虚拟变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 说明沿海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大于内陆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 1998, (6) :3-10.

[2]蔡昉,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 2000, (10) :30-37.

[3]贺灿飞, 梁进社.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 全球化与城市化[J].管理世界, 2004, (8) :8-17.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论文 篇9

剖析淡化国家经济主权的现象和理论主张, 应当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实质, 以及国家经济主权的基本涵义入手, 进而分析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待自己国家的经济主权的态度, 方能认清原委, 撩起面纱。

二、经济全球化的内涵、实质及国家经济主权的基本涵义

1.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

“全球化”一词肇始于15世纪后期欧洲开始以资本主义的扩张和世界性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运动[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 因新科技革命全球化而有了实质性发展;到80年代得以广泛传播开来, 当时, 它开始逐渐取代国际化、跨国化、一体化等术语, 用来描述跨边界的人类交流与互动不断强化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以国际互联网为主要标志的信息革命使全球化进一步强化, 全球化作为一种强大而无所不在的力量, 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3]。全球化概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方方面面, 人们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和不同立场赋予了它不同的涵义。

造成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收益的巨大反差。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媒体和学界大力宣扬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从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角度看, 当前非均衡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极利于促进发达国家财富的增长, 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积贫积弱的发展中国家则很难从全球化中获得好处, 看似公正的自由化、市场公平竞争的形式掩盖着不平等的实质。这从以下数据可以表现出来:1998年全世界的国民生产总值为28.86万亿美元, 占世界人口约17%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生产总值的79%;而占世界人口83%的发展中国家仅占世界生产总值的21%。;最不发达国家由1989年的42个增至1994年的48个, 占发展中国家的三分之一;“世界上20%的贫困人口今天只可怜地占有世界收入的1.1%, 而1991年所占比例为1.4%, 1960年为2.3%”。

2. 国家经济主权的基本内涵

“国家经济主权”的涵义学界已有定论, 并以立法的形式存在。应该看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 国家经济主权的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 只是在新形势下主权权利的行使方式有所变化。这是我们对于上述弱化国家经济主权的现象和理论予以剖析和澄清的基本前提。

三、对弱化国家经济主权的现象及理论主张的评析

在主张弱化主权的理论出台后, 一时间被炒得沸沸扬扬, 在缺乏思考的“人云亦云”中, 混淆了许多关乎现代国际法理论方面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并非“非国家化”, 也非“法律一体化”。全球化从国际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 有其不完善的一面, 不可否认的是全球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给政治、文化和法律、意识形态带来全方位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得出国际社会“非国家化”和“国际法律制度走向一体化”的结论。

法律全球化的提法究其质而言,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出现的, “世界法” (World Law) , “超国家法” (Super-national Law) 和“跨国法” (Transnational Law) 的翻版, 其实质都一样, 只不过外在表现有所差别。以前的世界法注重的是政治, 而现在的法律全球化注重的是经济;世界法强调变化国际法的性质, 而法律全球化强调的是脱离国际法;世界法注重世界政府的威信, 而法律全球化注重私政府功能。虽然有所区别但是其实质还是一样的, 都是强调法律是超国家的, 都属于是独立于国家之外的立法, 并且都主张私主体是法律关系的主体。

如果说国际法律一体化成为可能的话, 那也只能是纯粹代表极少数国家意志的法律, 国际经济法此时也就失去其“国际”这一独特的法律属性了;国际社会也就不能再称为“国际社会”了。因此, 从根本意义上来看, 法律全球化的提法是不科学的, 经济全球化绝不是利益全球化, 而仅仅是市场和经营模式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决不可能导致国际社会非国家化。

参考文献

[1]胡元梓, 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4.

[2]马陵著.疆界的终结——全球化.新华出版社, 2001.1.

试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10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 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 全球化条件下, 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 既有矛盾也有统一, 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 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 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 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 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 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 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 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 如果处理不当, 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 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 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 协调一致的政策, 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 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 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 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 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 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 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 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 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 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 风险是很难规避的, 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 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 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 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 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 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 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 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 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 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 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 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 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 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 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 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 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 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 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 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 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 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 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 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 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 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 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 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 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 相辅相成, 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 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 2004 (15)

[3]王疆华周红燕:内部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12)

经济全球化与企业经营战略 篇11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出奇制胜;因地制宜

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不影响自己进步的情况下摆脱向全世界的竞争者开放其市场的压力。而且,全球化将继续向前发展,不可逆转。

1.推动经济全球化、导致全球化竞争愈演愈烈的因素

我们可归结为以下五点:一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市场经济思想,进入市场运行机制下的全球轨道;二是技术进步和信息革命在迅速改善着通信联络状况,这是全球化的有效基础;三是技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扩散、转移和利用速度以及强度一直在以加速度的方式增长,影响着产品制造工艺和所提供的服务迅速更新换代,使它们的生命周期变短,企业需要使产品和服务进入一个从地理上来说更广阔的市场,以补偿它们生命周期缩短带来的不足;四是各国边界对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的开放,为各国公司创造了新的市场机会,使得各国的竞争对手能够互相进入各自的市场;五是一种新的资金雄厚的进攻型竞争企业正在崛起,他们或和佣政府补助,或通过建立大型联合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经营,以图不断拓展,占领市场。

2.面对经济全球化企业应采取的经营战略

2.1出奇制胜

出奇制胜即用大胆、迅速、打破常规的行为扰乱竞争对手的方寸,从而获取市场份额并提高利润。企业必须在新产品或新的服务项目生命周期早期占领国外市场,在其对手还没有作出反应之前保持绝对优势。而当其他竞争者开始模仿时,企业独有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要想在竞争中出奇制胜,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

2.1.1树立新的品牌战略或重新诠释产品的价值基础

我们通常了解的营销是“给顾客他们要想要的东西”,而新兴的营销观念则提出一种假设,即购买者在一开始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是“学会”想要什么。因此,竞争企业需要率先建立起一系列与产品品牌相关的独特目标,通过广告等途径对顾客不断地施加影响,促使他们从学习、认可到追求这些目标,那么这一品牌必然会在顾客心目中脱颖而出。企业还可以重新诠释质量的含义,并以更低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由此改变竞争的价值基础。例如,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汽车市场中质量的含义从60年代的体积小、功率强,70年代的省油,变为80年代的耐用,90年代的安全性。

2.1.2通过组合或分割产业来改变该产业的服务宗旨和范围

例如,商家在出售某种产品或服务时免费赠送另一种产品或服务。在出售蜂窝电话服务时免费赠送蜂窝电话,这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电话服务的硬件和软件市场。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微软公司和英特网公司对个人计算机业务的分割的成功例子,他们分别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微处理器领域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2.2因地制宜

一家企业的产品在多个国家经营,既可能在相同的成分,又可能有一些因国而异的成分。产品、服务既要保持其原有的特色,又必须根据当地的不同情况相应作出改变。例如:可口可乐公司为了迎合当地的口味,在美国、英国和印度销售的可口可乐,口味就各不相同。麦当劳在印度供应羊肉汉堡,而不是牛肉汉堡。

这种必要的因地制宜可以给企业带来三大益处:

一是增加市场份额。产品或服务的因地制宜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特定的需要,通过吸引这样的一个顾客群体扩大市场份额。

二是提高价格水平。根据顾客需要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使那些顾客得到的价值增加了,那么价格上升是理所当然的。

三是对地方竞争对手造成压力。大多数地方竞争对手享有一种自然优势,就是他们对当地市场的了解。如果一家全球企业也可以提供满足当地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地方竞争对手就失去了他们原有的优势。

2.3选择最佳经营地点

每一家公司都要沿着它的价值链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生产、上市和销售等。

为每一项活动选择最佳的经营地点,一方面可以提高动作水平。如果一个公司在计算机外围设备、多媒体或与因特网相关的软件方面非常活跃,那硅谷很可能会有它的办事处;微软决定在英国剑桥建立一个公司研究所,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创立一流的水平,取得全球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成本。把生产活动中的商品成本因素分摊在全球各地经过选择的地点。例如,耐克公司在中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这样一些亚洲国家生产运动鞋,就是利用了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

2.4吸取和推广最新的知识

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论文 篇12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 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 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 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 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 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 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 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 如果处理不当, 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有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 在这个多国的经济联盟区域内, 商品、资本和劳务能够自由流动, 不存在任何贸易壁垒, 并拥有一个统一的机构, 来监督条约的执行和实施共同的政策及措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 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 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 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 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 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 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 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 风险是很难规避的, 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 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 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 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 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 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 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 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 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 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 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 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 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 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 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 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 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 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 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 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 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 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 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 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 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 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 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 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 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 相辅相成, 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 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光明日报.1998.

[2]桂林工学院党委办公室.广西桂林541004:试论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04) .

上一篇:UGC社区下一篇:稿件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