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2024-09-0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通用10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篇1

论文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基于浙江工商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志愿率、教学设置、就业培训等现状的调查和研究,本文试图理清学生专业选择存在的误区和盲区、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疏漏及社会就业培训的不足;同时,提出“高中引导,高校教育,社会培训”三段一体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并探讨了高校实践这一培养模式的路径和措施。

1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启蒙、专业引导缺乏,高考专业选择存在盲区和误区

中学期间,学校片面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对高中生的专业启蒙、专业引导极度缺乏。在步入高校选择专业前,学生的择业指导匮乏,专业定位不明确。即产生对各专业认知不足,自身发展规划不清晰等问题。由于当前教育体制不可避免存在的疏漏,高中生在高考前对职业定位这类知识了解甚少,对于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更是缺乏考虑。高中生在中学接受的教育多关注于高考应试学科教学,没有精力或没有足够重视未来就业专业选择这一事关终身发展的事情。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学习与教学成为教育潮流。尽管学生接触英语这门学科较早,但初期基于应试教育的英语学科学习易产生对英语专业不合理的定位,简单认为英语知识学习方向狭隘,局限于听说读写缺乏趣味,专业发展方向单一,缺少就业前景,进而影响专业选择。高考结束后,学生缺乏坚定的专业目标,同时对英语专业的了解不足或者片面,盲目跟随热门专业的大流,造成了英语专业第一志愿率低的现状。

1.2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疏漏与不足,专业定位方向单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及具有特定知识背景就业技能复合型人才。以四年学制为例,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前两年的学习仅限于英语专业基础课和大类的公共课程。其中包含了听说读写基础能力的培养,同时涉及一些大学语文、历史等文科类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机会甚少,基础理工科知识面狭隘,因而在未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时缺乏基础,形成阻碍,限制了学生的多方向发展。例如,金融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该课程的学习需要应用数学中微积分知识。学生若在未来定位金融加英语的复合型发展方向,由于无法修读基础数学课程,深入学习金融专业领域知识时就容易遇到困难,继而阻碍复合型技能素养的培养,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面狭窄,职业素养不能达到就业要求的低就业率的局面。

1.3 社会就业培训缺乏,英语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工作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同时社会各领域的职业培训不及时且机会较少,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经济全球化趋势带动社会各领域国际化趋势加快,社会各行业拓宽了国际合作平台,深入了国际交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是交流、沟通、达成合作的关键。金融、商务、管理、营销等领域更是需要大量英语语言功底扎实兼备管理、营销、金融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各企业单位对具备良好英语沟通、交流、应用能力的人才的实际需求不仅没有减少,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英语教育的普及,对英语作为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视,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毕业生都具备了良好的英语沟通应用能力。加之他们具备自身专业的知识背景,成为了强有力的就业竞争者。企业在招聘用人时,看重对兼备专业领域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吸纳,这就给专业发展定位单一,专业领域知识技能匮乏的英语专业毕业生造成无形的就业压力。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篇2

1 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复合型人才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的概念, 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观 (Liberal Education) 。一般认为, 复合型人才是精通一个专业, 并熟知多个相关专业或者通晓多个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多个学科知识交相融通、结构合理, 且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审视和创造性思考, 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人才。复合型金融人才, 是以金融学为专业, 能够从事金融相关研究、管理或一般性工作, 精通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

从制度层面调整行业收入差距, 均衡城镇居民收入是必须的, 但是由于复杂的利益关系的掣肘, 使得工资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重大改革久议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破、成效甚微。所以, 要适应当前改革的新形势, 抓住新阶段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和重点,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才能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姚雪萍, 余成跃.从制度层面解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J].

改革与战略, 2010 (10) .

[2]吴建民, 丁疆辉.地区收入结构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演

化——基于2000~2009年数据的考察[J].经济地理, 2011 (10) .能, 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经济法学、心理学、金融外语等与其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 具备扎实的自然与人文科学基本素养, 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理解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创新性综合分析与解决的金融专业人才。

具体来说, 复合型金融人才应该具有以下能力:

1.1 拥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和多领域的知识结构

复合型金融人才应该在系统掌握宏观金融知识, 熟悉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发展脉络的同时, 加强微观金融知识的学习, 包括金融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公司金融、财务报表分析、基金管理、金融营销;掌握多领域的知识结构, 包括经济法、管理学、计量经济学、应用数学、财务会计等学科知识, 将各种知识相互“渗透”、“交叉”, 达到融会贯通。

1.2 至少精通一门外国语, 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

复合型金融人才要具有全球视角, 能够不断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找获利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 他们必须具备充分的国际交流能力, 不但能够熟练地应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 获取信息, 还能够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平台上自由转换, 真正融入西方文化之中, 从而发掘和开拓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形成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1.3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复合型金融人才只有具备[3]赵心宇.关于行业间及行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考[J].吉林

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2) .

[4]魏军, 徐燕.全面、客观地看待我国的行业收入差距[J].中国物

价, 2007 (05) .

[5]蒲明, 陈建东, 胡斌.我国城镇居民差距的实证研[J].经济研究

参考, 2010 (71) .

[6]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来源分解[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25) .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

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 利用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 适应新的金融服务体制和新的经营方式。如果只是凭借过去的知识储备, 终将被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淘汰。

1.4 高尚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养

金融行业整天与钱财打交道, 高尚的道德操守和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应当拥有坚定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拥有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法律观, 能够做到忠于职守、廉洁守信、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2 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西方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由来已久, 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以及日本的“交叉学科教育”等等。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深化, 金融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我国高等财经类院校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典型模式的基础上, 改革现行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势在必行。

2.1 构建合理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高等院校是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摇篮, 要根据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智体全面发展, 适应当今经济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 掌握现行金融机构各项业务、金融法规政策, 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 了解经济运行规律, 具有较强双语能力, 能够在国内外金融机构从事各种金融业务和金融管理工作, 毕业后能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机构、证监会、银监会等从事银行、管理、投资理财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2 完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

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培养对象的实际效果。要打破过去一张嘴、一支笔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授课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互动型学习方式。第一, 强化案例教学, 多媒体教学, 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 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 引入实验模拟教学, 积极引进证券交易模拟、网络银行、外汇交易模拟、银行业务实训等相关软件,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 重新审视和改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改变“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死板的考核形式, 建立重在过程考察、能力考察的考核体系。

2.3 加强复合型金融人才双语能力的培养

随着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落户中国以及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业界对金融人才国际交流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是专业教学形式的一种创新, 是采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作为教学媒介, 向学生讲授金融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渐提高学生的英文驾驭能力,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 更好地适应国际金融竞争, 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 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2.4 优化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 关键是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现有师资队伍受限于其既有知识结构和成长时代的局限, 对日益发展创新的金融学术前沿把握不够充分。对此, 可以通过“送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优化师资结构。一方面, 选派骨干教师出国深造、培训, 或进入大型金融机构挂职锻炼等方式, 使其开阔眼界、贴近学术前沿, 了解业界需求动态;另一方面, 加强国际间交流、校际间交流,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吸引海归金融博士、高端教师人才、业界职业经理人充实师资力量。

2.5“校企结合”, 注重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首先, 高等院校要与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合作, 在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建立实习基地, 增加顶岗实习的机会, 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其次, 建立学校与金融机构之间关于人才培养效果的通报和反馈机制, 采取“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方式, 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量身培养金融人才, 在学生毕业前完成入职培训等环节, 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的有效衔接、无缝对接, 切实提高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

2.6 注重非学历认证教育, 提升复合型金融人才综合竞争力

非学历认证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得到大型金融机构的普遍认可。应鼓励和帮助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 适当考取诸如BEC商务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金融专业英语等级证书等等。同时, 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包括个人气质修养、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英语听说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范祚军, 唐菁菁.我国高校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金融全球化的视角[J].创新, 2012 (4)

[2]王向荣.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与高校金融教育改革[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3) .

[3]周辉.从金融危机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科技创业, 2011 (8) .

[4]朱艳敏.开设金融综合实验, 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0 (5) .

[5]吴庆田.金融学高等教育需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J].教育研究, 2011 (12) .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篇3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英语专业人才 三段一体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启蒙、专业引导缺乏,高考专业选择存在盲区和误区

中学期间,学校片面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对高中生的专业启蒙、专业引导极度缺乏。在步入高校选择专业前,学生的择业指导匮乏,专业定位不明确。即产生对各专业认知不足,自身发展规划不清晰等问题。由于当前教育体制不可避免存在的疏漏,高中生在高考前对职业定位这类知识了解甚少,对于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更是缺乏考虑。高中生在中学接受的教育多关注于高考应试学科教学,没有精力或没有足够重视未来就业专业选择这一事关终身发展的事情。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学习与教学成为教育潮流。尽管学生接触英语这门学科较早,但初期基于应试教育的英语学科学习易产生对英语专业不合理的定位,简单认为英语知识学习方向狭隘,局限于听说读写缺乏趣味,专业发展方向单一,缺少就业前景,进而影响专业选择。高考结束后,学生缺乏坚定的专业目标,同时对英语专业的了解不足或者片面,盲目跟随热门专业的大流,造成了英语专业第一志愿率低的现状。

1.2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疏漏与不足,专业定位方向单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及具有特定知识背景就业技能复合型人才。以四年学制为例,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前两年的学习仅限于英语专业基础课和大类的公共课程。其中包含了听说读写基础能力的培养,同时涉及一些大学语文、历史等文科类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机会甚少,基础理工科知识面狭隘,因而在未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时缺乏基础,形成阻碍,限制了学生的多方向发展。例如,金融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该课程的学习需要应用数学中微积分知识。学生若在未来定位金融加英语的复合型发展方向,由于无法修读基础数学课程,深入学习金融专业领域知识时就容易遇到困难,继而阻碍复合型技能素养的培养,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面狭窄,职业素养不能达到就业要求的低就业率的局面。

1.3 社会就业培训缺乏,英语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工作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同时社会各领域的职业培训不及时且机会较少,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经济全球化趋势带动社会各领域国际化趋势加快,社会各行业拓宽了国际合作平台,深入了国际交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是交流、沟通、达成合作的关键。金融、商务、管理、营销等领域更是需要大量英语语言功底扎实兼备管理、营销、金融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各企业单位对具备良好英语沟通、交流、应用能力的人才的实际需求不仅没有减少,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英语教育的普及,对英语作为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视,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毕业生都具备了良好的英语沟通应用能力。加之他们具备自身专业的知识背景,成为了强有力的就业竞争者。企业在招聘用人时,看重对兼备专业领域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吸纳,这就给专业发展定位单一,专业领域知识技能匮乏的英语专业毕业生造成无形的就业压力。

2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1 树立英语专业人才三段一体的理念

树立“高中引导,高校教育,社会培训”三段一体的教育理念,即正确引导高中生选择专业,合理制定英语专业教学方案,及时提供到位的社会就业培训。在中学教育中融入专业定位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职业选择教育,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定位发展,进行职业规划专业选择。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使学生能有重心地学习,夯实基础,为进入大学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铺好道路。可开设相关就业选择指导的课程,或通过普及高校专业发展及社会就业动态的信息来促培养学生职业发展定位的意识。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积极参与社会培训(岗前培训)等职业指导培训,在工作岗位中充实自己,进一步满足更高的职业要求。

2.2 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英语专业的就业方向趋向于多元化,社会各界对复合型的英语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英语水平达标的基础上,兼备其他领域专业素养才能取得就业优势。因此,在三段一体人才培养理念下,高校教育的改革关键是:提供学生多方向学习、发展、锻炼的平台,适时科学地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调整英语专业培养模式,结合社会和学生需求共享就业培训等信息。

(1)一专多辅,完善跨专业学习模式。围绕英语专业学习的中心,多点扩散修读不同专业课程。高校应结合社会需要,制定完整的跨专业的辅修、双专业课程修读方案。同时不断完善辅修、双专业的教学模式,提高跨专业教学质量,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发散性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通过高校教育阶段跨专业的学习,为多方向就业打下夯实基础。

创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多渠道便捷学习。开通网上学习课堂,分享各专业学习教案及精品课程,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情况下更全面更深入吸收其他专业知识,从而拓宽知识面。

(2)跨专业跨学科多师制度。加强英语专业师资建设的同时,更着力于吸纳其他专业领域的优秀师资。比如在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与商务英语教学中含盖共通的课程,此时专业领域不同的授课老师可交叉授课——一个学生多个导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到位的教学。此外,在跨专业学习模式中,非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个难题,授课老师的引导和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3)构建专业实践平台。通过加强学院、学校实践项目的组织开展,定期为学生提供砥砺自我,检验专业素养及能力的平台。在教学中渗透实践能力锻炼的模块,在暑期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参与涉及专业能力的岗位实践;在学院团学实践活动中寻求发挥专业技能的合作项目,如翻译服务,会议陪同,双语导游,英语培训机构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清晰定位发展方向,指导学生合理规划提升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和提升空间,促进学生素质能力、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

(4)共享信息,及时洞察社会就业需求变化。高校应积极开展调查,及时发现社会各行业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及更新平台,与社会就业调查、就业培训机构同步接轨,为学生就业发展提供可靠向导。就业培训信息网络化、公开化、实时更新,使学生便捷地获取就业咨询,获得更多的就业培训机会。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70.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田美,杨瑞英,黄平安,范晓辉.对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及探索[N].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0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教育 篇4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已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从二十世纪后半叶开始,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到如今,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跨越民族、国家的地域界限,超越制度、文化的障碍,使人类逐渐形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但是,经济全球化绝不是政治一体化,爱国主义仍是当代维系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保障。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不能放弃、也没有理由忽视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在经济全球化下必须发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各国的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它导致主权概念、国家利益的关系和矛盾复杂化,这种情况使一些人对自己的归宿感产生了困惑,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事实上,爱国主义并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甚至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显得尤为重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各种挑战,持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当然,我们也不能迂腐不化,一味奉传统爱国主义为圭臬。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这就提醒我们,爱国主义的内涵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不断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这是对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特征的精辟概括。

当前,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教育实效,我们既要注重爱国主义的历史渊源和传统内容,更要把握全球化时代的特点,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为爱国主义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我们必须意识到,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全球化,国家仍然是民族整体利益的代表着,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全球化趋势与民族国家观念并存的时代。所以,我们所倡导的爱国主义应该是开放的、兼容的,而不是封闭的、排他的,其内容应该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而非单调的。

由此看出,当代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我们建立在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国情及其现实客观的认识基础上 ,允许并鼓励人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才能使爱国热情持久不变,落到实处。新时期全球化背景下的爱国主义应该是科学的爱国主义,要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爱国主义,使其具有丰富政治内涵和鲜明伦理特征。党和国家所倡导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仍然应该是我们秉承的精髓。弘扬爱国主义有利于全球化条件下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处理,既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既不盲目排外,又不盲目崇洋,这样才能塑造中国人在国际舞台上的良好形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爱国主义应该是一个全民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尤应如此。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向来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因此我们有必要认识到,爱国主义教育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基础性工程。就目前来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像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现象,而有的人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成熟,极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一部分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爱国主义的全民教育显得迫在眉睫。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广大青少年。他们再经过十年八年即将走上社会,将是新世纪的主角,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将由他们去绘制,变成为现实。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爱国感情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未来公民的爱国之心,立国之志和报国之举,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础工程,这对于培养青少年具有爱国的情感、志向和报效祖国的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增强全体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精神,这样才能推动全体人民奋发前进的,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当代大学生来,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我们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我们需要认识到:

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差别,但报效祖国不受限制。无论是生活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也无论在何种所有制企业中作,作为中华儿女,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来报效祖国。应当说,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阻隔,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

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科学的无国界性,无损于科学家与自己的祖国命运攸关的亲缘联系,也不等于科学运用的无国界性。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篇5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重要。从中国国内来看,不仅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而且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文化问题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汹涌而至的全球化浪潮中,不仅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经济发展进程,也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产生着巨大影响。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日益紧密,文化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态势。全球化己成为各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背景和内在因素。如何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文在思考这一问题时,将以往“传统与现代”的看问题方式置换为“全球性与现代性”的视角,用“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利弊得失。本文认为,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中国文化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全球化开阔了人们的文化视野。全球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必要基础。另一方面,风靡全球的商业性强势流行文化,给我们的民族文化带来猛烈冲击。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中国文化发展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求同存异,主动融合,全面创新。中国文化既要保持自身的特质,又要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共享的财富和资源。

【关键字】 综合国力 双刃剑 流行文化 经济全球化 精神力量

内在因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问题

1.一体化与多元化的关系问题

近年来,在关于全球化问题上学术界较为流行的观点是:经济一体化(全球化)、政抬和文化是多元化。全球化仅仅被限于纯粹的经济领域,而多元化则被限定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全球化和多元化只是作为外在的对立两极而存在,按照这一思路,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将在逻辑上被分为两种模式:在经济上要融入全球化;在政治和文化上要坚持多元化、拒斥全球化。而实际情况是不仅经济领域有多元化,而且政治和文化领域也有全球化。一体化与多元化之所以构成全球化的基本矛盾,就在于全球化的基本主体是民族和国家。[1]随着全球化步伐加快,一方面,跨国界和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越来越成为民族和国家的“生存和发展”的普遍形式,各个民族和国家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相互依存性越来越强,所关注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但另一方面,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价值取向和追求的利益等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各种摩擦和冲突也在更深的程度上和更广的范围内展开。简言

之,日趋紧密的全球化联系使各个民族和国家原有的“静态差异”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和范围内“转化”为摩擦和冲突,从而利益的分化,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和“自我认同”也就成为全球人的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当然,“一体化和多元化又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一体化’标识的是各个民族和国家的相互依存性。[2] [3]

2.东西方文明的关系问题

伴随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日趋复杂。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之间,尤其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这一问题上,国内不少学者把目光转向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条件下文明关系的理论,以寻求思想资源。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条件下的文明关系,用“三个从属于”作了最直接、准确的阐述。“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②“三个从属于’,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历史条件下文明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至今依然存在,而且有着继续强化的趋势。今天全球化条件下各个国家、各种文明之间不平等发展的格局和秩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4]

3.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就文化而言,文

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世界性的文化共性,只能存在于文化的民族个性之中。正如我们只能找到一个红的、青的或是大的、小的苹果,而不可能找到一个“普遍的”、“一般的”苹果一样,就是说这里仍有一个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关系问题。文化的世界性是各种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是世界各种文化的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体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互相区别开来。世界上的人类文化都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呈现不同的形态。世界各民族文化之中又贯穿着一般的东西,即共同的、普遍的属性,也就是文化的世界性。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是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它们反映着世界各种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有着差异、对立,但这种差异、对立并不是彼此分立、相互脱离的。[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面临的发展机遇

1.有利于吸收先进的思想观念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国、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从而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使生活方式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必将会促进各种文化的繁荣,赋予各种文化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人们开阔视野,打破人们禁锢的思维模式,由封闭僵化走向开放灵活.我国加强了同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和互补,在相互交流中补益和发展自己.由于日益广泛的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各民族、国家的文化纷纷进入中国,加速了文化融合,赋予了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以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机遇.这就使得中国人的视野开阔了,对于打破人们原有的思维模式,理性地思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关系、探求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

行提供文化上的支撑,对增强人们的现代化观念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人们的现代文明水平和工作效率都具有积极的影响。[6]

2.有利干我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在西方各种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纷至沓来、不断渗透的情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之所以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应对无策,竞争乏力,甚至影响削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诞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主流文化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但是,也无庸讳言,由于传统文化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在长期“左”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作用下,以及长期相对静止、封闭、孤立的环境,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基本上属于封闭性的文化,以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为主调,严厉排斥其他文化价值的输入;强调思想文化之间的对立斗争,排斥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融合,导致主流文化理论储备不足、文化创新能力不强的局面,唯上唯权的意识、本本主义的观念,不仅严重禁锢了自身文化的发展,也使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愈识形态也因为思想僵化和缺少新的思想材料而陷入教条主义的泥潭,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缺乏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当代现实、回答当代问题魄力,空话、套话盛行,思想和表达显得苍白无力和枯燥乏味,而且容易导致人们的逆反心理.文化全球化的进程是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互相渗透的过程,打破了改革开放前很长一个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相对静止、封闭和孤立的状态,提供了一个社会主义文化与当代各种思想学术体系对话、交流并论争的舞台,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侄桔中解放出来,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在参与全球性的多元对话中丰富和提高自己,并在和外来文化的比较中发现自身价值,加强其对外辐射。[7]

3.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民族精神,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这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的灵魂,它对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8]

当前,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显得重要和突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推。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面对西方国家的 强势经济和科技,“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们五千多年历史的累积,是民族优良传统的历史积淀,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和磨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精华和坚定志向。中华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仁民爱物、忧乐天下、自强不息、与时偕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参考文献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篇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全球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例如:经济的全球化、网络经济的产生、虚拟经济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等。市场的瞬息万变与不可预测性,企业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存在,使企业面对的内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例如:世界金融危机从开始爆发到迅速蔓延,使各企业意识到了财务风险预警的重要性。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一直是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的理由,企业财务风险一旦发生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更影响着企业的信用和投资者的利益,严重的还将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甚至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因此,面对不断复杂的经济环境,认真分析并找出诱发企业财务风险的理由、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更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给企业带来的复杂环境背景分析

人类自进入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都得到了迅猛发展,大多数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彻底瓦解了企业传统的外部环境,对企业的存活、发展、成长的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各种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逐渐使企业的环境呈现出非线性化、网络化的特征。另外,伴随着各种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的产生与繁荣,各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复杂的金融衍生工具使企业及银行信用链条被拉长,从而增加了链条上每一环节中发生风险的可能性。一旦链条中的某一企业发生危机就会使风险在链条上下游之间进行连环传递,最终导致处于链条上的其他企业的经营状况出现风险危机。可见,目前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已经变得异常复杂。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很多原来并不能影响企业存活与发展的因素开始对企业的存活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不同国家之间发生的贸易、对外投资的发展、跨国集团的发展使得企业必须面对不同的国家与制度和文化。全球产业链与全球经济合作分工的发展与变化使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不再局限在本国范围内,生产商力图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能够提供最低成本的供应商,并将自己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销售。互联网的发展使企业的产品销售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销售模式,企业的生产也不再局限于固定的生产模式,而是更加趋于符合客户要求的个性化生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发生了变化。可以说,目前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都逐渐复杂化,这对每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人员一方面,要及时掌握并精确分析由于环境变化而给企业的决策带来的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必须及时掌握系统化的思想与理论知识,在复杂的环境下对企业进行管理与决策。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对的环境出现了诸多不确定性。残酷的市场竞争,各种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企业随时都有可能陷入财务风险中。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从财务风险种类增加

传统的工业经济时期,资本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也是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与创新已成为企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它不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价值,也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巨大财务风险,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例如: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人才成为企业的重要资源,当企业高薪聘请或培养创新型人才时,也为企业带来了隐藏其中的人力资源风险。但是,企业在工业经济时代存在的资本等物质风险仍旧存在。可见,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财务风险种类更加繁杂。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企业财务风险更大

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发生的财务风险更大于工业经济时期的风险。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全球化环境下,企业很多经济活动是建立在网络上的,企业出现了虚拟化经济活动。企业经济的网络化、虚拟化,使经济信息传播与反馈的速度增加,此时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披露企业的各种信息,则会在无形中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企业的产品的生命周期变短,例如:很多电子产品淘汰就很快。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增加了企业产品研发的投资,同时也增加了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另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带动了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国际间资本流动的速度加快,由此增加了企业经营货币风险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四、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引发企业财务风险的因素

在简单环境中,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主要理由是企业内部管理与制约的不善所导致的,而企业的外部环境通过对企业内部因素的间接因素影响着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复杂的经济环境,外部因素对企业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复杂环境下企业的财务风险发生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内部管理的完善与否。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扩大引发财务风险的发生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篇7

【关键词】北部湾经济 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C-0139-02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带来了发展的契机,但随之而出现的就是人才匮乏的问题。例如北部湾地区钦州港的建立吸引了大量的企业和国际货轮进驻港口,兼具扎实英语功底和国际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也就成为港口工作人员中的香饽饽。这为当地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就业机会,但是实际上用人单位却很难招聘到优秀的商务英语类专业毕业生。北部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他们对商务英语类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也暴露了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差、无法适应涉外工作的基本要求,说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因此,作为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高职类院校,其培养的商务英语人才如何满足用人单位的高标准要求,是高职类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北部湾经济区各单位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状况

(一)面向中小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今后发展的方向。通过走访北部湾地区一些中小企业笔者得知,当今大多数大型企事业单位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学历水平要求很高,比较倾向于招聘研究生学历或者具备同等学历的相关专业类人才,本科学历以上的人才比较受中小企业的青睐。而实际上在招聘过程中,那些不知名的中小型企业很难招聘到本科学历以上的商务英语类专业人才,而高职高专类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中也不乏有能力超群的精英,他们由于学历层次低而被一些大型企事业单位拒之门外,但往往比较容易满足中小型企业的用人标准。所以,高职院校应明确商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找准定位,应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商务英语类人才。

(二)从所从事的岗位方面来看,商务英语专业类人才就业渠道广,就业发展前景良好。目前,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对外贸易经营权已经被我国全面放开,很多中小企业开始从事出口商品的生产与销售工作,商务知识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需求量会越来越大,其中报关员、外销员、报检员等岗位的需求量最大。

二、北部湾经济区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薄弱。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北部湾地区大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空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经验,只能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无法教给学生实用的实践技能,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很难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作岗位中,不能把专业知识融汇进去。并且,多数教师由于缺少相应商务行业领域的实践经历,为学生所所授的知识通常和行业实际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二)教学过程中缺乏技能训练。通过对北部湾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虽然大多数商务英语专业教学都附加了一定的技能训练,但大都属于点状操作技能实训,缺乏相应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技能训练,学生无法学习到“工作过程知识”,而这一类知识对综合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英语课就是单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而贸易实务课则单纯训练学生签订合同和报价的能力等,学生无法在真实的工作情景中运用和发挥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只是分门别类训练学生,学生学到的只是知识的片段,很难形成对工作的整体认识,造成他们职业能力的欠缺。

(三)人才培养职业性不强。商务英语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是对外经贸工作,因此需要他们既精通英语又要熟知贸易知识,但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的高职院校调查发现,他们大多数对学生采取的是“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两种学科知识生硬地叠加在一起,没有进行有机整合,在课程设置上又主要偏重于英语类课程,从而忽视了商务类的专业课程,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零碎,从而无法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三、北部湾经济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北部湾经济区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应以“服务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和发展”为导向,以培养高超的商务英语应用能力和广泛的职业技能为根本,以获取岗位操作能力为目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此,高职院校应面向本地区有关涉外企事业单位、外贸行业管理、技术、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丰富的英语语言理论知识和熟练的表达能力,拥有丰富的贸易、商务知识如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等相关知识,熟练把握商务领域的发展脉搏,并拥有高超的商务领域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商务英语人才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商务英语理论知识,同时需要具备熟练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既要有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还要有一批精通行业流程的技术带头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打造这一批精良的师资队伍:一是鼓励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内部进行在职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二是聘请行业内部商务英语类的技术人员来校内担任兼职教师,由他们来为学生传授专业课及实践技能课,可以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样一支以专业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为核心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将是培养高素质商务英语类人才的主力军。

(三)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为服务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从理论教学到技能教学,从教学环境到硬件环境,对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主要在实训室完成,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操作环境,教师从传统课堂上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则从原来的被动者变为主动的操作者。采用小组分工、情景教学、任务教学、顶岗实习等新型的教学形式,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操作有效结合,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的商务知识和业务能力,培养他们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涉外活动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全文)[EB/OL].(2008-02-21)[2015-11-13].http://www.gx.xinhuanet.com/dtzx/2008-02/21/content_12502698.htm

[2]黄卫平,刘军.面向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3]方军霞.浙江省经济转型背景下工学结合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10)

[4]周晔昊.区域经济背景下新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以梅州市为例[J].语文学刊,2015(7)

[5]曹深艳.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构建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6)

【作者简介】李 曼(1976— ),女,广西北海人,北海职业学院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篇8

当今时代,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现在世界范围内也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大学生的各种爱国主义精神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如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愫弱化,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正的爱国主义或者已经慢慢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就更加需要在观念、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创新爱国主义观,而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已经十分迫切。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 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 须考虑的问题.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爱国主义 国家 正文: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 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 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 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 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 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四,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任务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 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任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现代化事业,献身祖国统一的事业

五,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

(1)经济全球化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 和品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2)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在全球化条件下,一些西方强势国家倚仗其经济实力 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称霸世界.但是各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这不仅是对别国的 侵害,而且是根本行不通的,只会危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以,要弘扬爱国主义.(3)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文化一体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 的发展需弘扬爱国主义.六,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 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2)正确处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 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 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 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 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 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 用他的经济, 科技, 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 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 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 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 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 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树立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 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 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 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 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 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3)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 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 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 历史 时期被 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 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 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 经济 , 政治 ,文化,社会全面协 调的发展, 促进人与 自然 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强国.(4)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义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 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 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 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 国之心不应有差别.无论是身在国内还是国外, 无论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 作为中华儿女, 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报效祖国.应当说,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 阻碍,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 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 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 的祖国.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理解,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 理好各种关系,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每个公民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加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自信。我们要时时刻刻牢记祖国使命,为祖国争光,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人。总结:

以上我主要讲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点认识,从以上的讲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由于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们民族更好的向前发展的需要。不可否认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魂,无论是在以前相对隔绝还是在现在全球化背景下,而没有统一的思想和灵魂精神支柱,一盘散沙,什么事也干不成。当然爱国主义内涵也是与时代感、现实性相适应的,我们必须根据社会时代的现实需要,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要走向世界,这要求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历史,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当然首先要做的还是我们更多地学习掌握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全球化时代,在我们的心中孕育出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情愫。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更好地开展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是真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年轻人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012.3.1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篇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外贸企业中,跨境电子商务模式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种销售模式可以降低出口成本,促使我国对外贸易的生存空间更加广阔,这使得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量加大,教师需要不断探究更科学的教学模式。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析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及教学模式,以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模式逐渐兴起。在跨境销售过程中,跨境电商平台成为重要的交易平台,这一销售模式受到了世界各大企业的青睐。在这种大的国际销售背景下,我国需要参与跨境销售拓展我国的商业销售空间,我国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而且要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以此提升教学质量。

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分析

在跨境电商背景下,我国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综合性较强,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电商知识,而且要了解电商的建设程序,懂得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方法,并能够独立策划电商方案,对于国际物流流程,网络营销知识和跨境支付也要有所了解。同时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要能够运用英语进行顺畅的交流。我国商务英语人才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对相关行业国内外产品的销售情况有所了解,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背景,对于不同国家的消费观念和法律知识都要有所了解。

跨境电子商务相对于传统的贸易形式涉及较多的产品类型,并且更新速度非常快。互联网上的产品信息量非常大,不同形式的产品广告充斥在各大电商平台中。企业需要面对更多的消费者类型。企业为了了解市场上不同消费者的需求,需要在线调研市场环境和市场形势,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企业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产品。因此跨境商务英语人才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他们要具备一定的公关能力和交流技巧,保证销售前,销售中和销售后的各项工作都能严格落实到位。在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英语经济管理知识和计算机知识非常重视,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跨境电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对此应该引起我国相关教育部门的重视。

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教学模式探析

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教师需要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各个方面努力打造优质课堂,在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上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

优化设置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需要优化整合传统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对商务英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平衡,这样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针对性也会更强。教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渗透经济管理学知识和商务英语专业知识等内容,为学生创设宽广的学习的平台,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拓展是非常有利的。商务电函和国际贸易知识在原来是高年级才学习的,教师可以将其提前,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理解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的应用经济学知识,这是学生商务基础知识的重要积累。教师对课堂内容的设置要先从简单的知识着手,再逐渐加大难度,拓展各个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此外,教师可以设置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选修科目。让学生丰富自身的知识外延,这样学生的视野也会更开阔,能够更好的胜任自己的本职工作。

从各个方面加强教学投入。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教师需要从物力,人力和财力等方面加强对商务英语教学的投入。?@些投入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只有保证这些基础工作落实到位,才能更好的落实各个教学环节。跨境商务英语人才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需要从各个方面加强资源的共享,同时能够合理分配各种教学资源。第一,高校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高校可以建立专业化的市场调研队伍,通过走访调查掌握第一手商务人才需求信息,这样就能将教学活动和市场需求对接,通过教学活动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第二,教学设施的投入是非常必要的。跨境电商环境下需要的教学设施更多,不仅要有宽敞的教室,计算机,而且要有先进的商务贸易软件,引入这些资源需要教育部门对其投入大量的资金。第三,建立激励制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为了调动学生探究商务英语知识的积极性,可以设置专门的奖励资金,这样学生的好胜心被激发出来,他们能够掌握更加系统的知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能做出较大的突破。

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师需要根据行业需求优化设置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经常走访企业了解行业发展现状,课堂上给学生讲一些电商的工作实例。这样学生就能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从工作实例中掌握相关理论。通过这种授课模式,学生的电子商务能力会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教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要持尊重态度,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基础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并且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此外,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也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只有真正走出去,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完善自己的能力,这对学生以后的就业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跨境贸易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商务英语人才需求量加大,并且这些人才要具备多种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更加科学的教学模式,从而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文章首先分析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需求情况,再探析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人才教学模式。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跨境电商背景下商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赵杰丽(1972-)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电子商务系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跨境电子商务,英语教育。张鑫(1981-)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电子商务系教师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法律。张坤(1980-),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国际贸易管理系教师经济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篇10

摘要:演讲是语言交流的较高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演讲只适用在少部分人身上。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演讲的需求,以及英语演讲对他们的重要性丝毫不少。只要我们从考核评估体制,到课程设置,从教师自身观念,到其上课模式和内容作出调整和改进,相信现代大学生就能拥有较高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大展身手。

关键词:全球化,英语学习,英语演讲技能

1.研究背景

演讲(publicspeaking)是促进人类交流的一个重要手段,经常被许多人认为是在各行各业及跨文化交际中,生存竞争和跨文化交流的制胜法宝。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脚步的日趋加快,人类更加依赖世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来进行交流。英语表达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而英语公共演讲能力也越来越成为人们能否成功的重要核心竞争力之一。英语公共演说、答辩、小组发言、大班汇报、商务演讲等频频出现在招生面试、招聘、项目招标、外事接待、文化交流、外交礼仪、商务谈判等场合,形式有所不同,但往往是必要环节,这些形式涉及英语演讲能力的方方面面,要求当事人具备良好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否则可能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有时甚至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校学生,特别是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除了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以外,大学英语对他们已不再只是掌握更多单词语法,或是简单地对话和写作,英语演讲教与学的渗入应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趋势,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2.英语演讲技能及大学英语演讲的现状

既然英语演讲技能是全球化背景下新时代所需求的重要技能之一,是生存竞争、跨文化交际的制胜法宝,那么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英语演讲的训练能够带动哪些能力的提升?另外,这些英语演讲相关技能在大学英语的教与学当中的现状又是如何?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2.1英语演讲技能

2.1.1思辨能力

思辨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任文(2007)曾对批判性思维进行阐释,提出这是以辨析、反思、质疑及合乎逻辑的方式与态度对事物进行敏捷与明晰的思考并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她所说的“批判性思维”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中所讲的“思辨能力”是相同的概念。三大思维训练流派之一的德波诺思维训练思想创始者爱德华?德波诺在他的若干研究和著作中提出并证实,思维技能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改进提高的(刘艳萍,2009)。而演讲的过程一定是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在演讲之前和演讲之中,演讲者必须深入地思考演讲的话题、内容、观点、例证、结论、方式甚至道具和辅助设备等,在演讲之后的回答问题过程中,演讲者也需要在短时间内思考答案,组织好语言,以最简洁明了的回答反映给观众。而听众在倾听别人演讲的过程同样也是锻炼其思辨能力的过程,他们不是简单地欣赏,而是积极地倾听,以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解性倾听”和“批判性倾听”方式锻炼自己的思维(Lucas,2004)。这种借助英语语言来拓展思维的过程,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是他们在本专业的学习过程中所接触不到的。

2.1.2英语综合运用技能

合理科学的英语演讲训练,是集大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听、说、读、写各个方面之大成,从而使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写演讲稿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广泛的资料阅读、搜集、筛选,写演讲稿是英语写作的锻炼,也更能够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各抒己见。演讲前的演练和演讲中的表现都需要学生将写好的稿子用规范的语音、语调、语法形式、口头表达形式等展现出来,比单纯的日常交际更有挑战,在回答观众提问时更是对其即兴思考口头表达的锻炼。而听力的锻炼一是对演讲者来说需要听懂观众的提问,二是对观众来说理解演讲的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到演讲练习,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技能的各个方面都会相辅相成,英语总体水平将会有较大的进步。

2.1.3心理素质

对于很多人来说,用母语在众人面前讲话已经感觉畏惧,更不用说是用一门外语去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并与观众互动了。而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来说,他们如果想在全球化的今天具备更多的技能,更加有竞争力,除了了解和掌握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扎实的外语功底和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英语演讲正是两者的结合体。许多学生由于演讲经验不足,加上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缺乏自信,上台之前就已经坐立不安,上台之后更是声音颤抖,眼睛不敢正视观众,忘词,甚至语无伦次。所以在学生演讲前和演讲中给予正确的心理指导是必要的,使其认识到紧张时一个正常的心理反应,要适度地控制紧张情绪,学会微笑面对观众,学会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不怕犯错、丢脸,在挫折中成长,相信自己只要耐心地多加练习,总有一天会熟能生巧并喜欢上英语演讲。演讲后的学生自我评价是自我审视、自我批评的过程,而学生互评则是同学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过程。总之,英语演讲能够帮助学生们克服畏惧感,重塑自信,磨炼意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1.4文化素质

一篇出色的演讲稿是决定演讲是否出色的基础,演讲的内容至关重要,而演讲内容不是一味地讲道理,而是需要言之有物,靠引证、数据、例子等来支持所讲的观点,这样才能让观众信服。因此,演讲者需要具备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和保持对热点问题的关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可以通过英语演讲了解和接触到本专业之外的文化、历史、科学、政治、时事、社会等方面的知识,不同的演讲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对不同的领域的认识,在了解知识背景、搜集材料的过程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使自己的演讲内容有理所依,以充分的例据帮助自己表达观点,影响观众,说服观众。而通过演讲,大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具备了较全面的文化知识素质,这也正是全球化的今天优秀人才所需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2.2英语演讲的现状

既然全球化的今天对英语演讲技能的需求越来越大,英语演讲技能又是一个人外语综合竞争力的体现,那么高校学生,尤其是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目前的英语演讲状况又是如何呢?2003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展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并印发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07年7月10日印发正式版本),根据其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全国许多高校都纷纷开始实施大学外语教学改革。近些年来,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英语演讲的重要性,有的研究英语演讲比赛的相关话题,有的呼吁给英语专业增加演讲课,有的呼吁建立大学英语演讲第二课堂,还有的呼吁开设英语演讲公共课。

然而,在现有的研究和呼吁中,对于广大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英语演讲的了解有多少,接触英语演讲的机会有多少,对英语演讲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有多深等问题的关注却凤毛麟角。为此,我在南京农业大学09级非英语专业学生中作了一份关于英语演讲的问卷调查,随机抽取了动物医学、农学、生物工程、食品安全、植物保护、环境科学等6个专业150名学生,共收回143份有效问卷。调查发现,有94.4%的学生上大学前从未受过任何的演讲训练,甚至从未接触过公众演讲;130位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英语演讲比赛、学习,更不用说是训练了。当问及是否愿意通过大学英语课堂了解和练习英语演讲时,96.50%的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对英语演讲能提高哪些技能的多选题上,对英语语言技能的选择占到了68.5%,而选择思辨能力的却只有39.16%,46.15%的人选择了文化素质,却有78.32%的人选择了心理素质,由此可以推断出英语演讲对于学生的心理影响可能比较大,学生对演讲能提高英语水平持基本肯定态度,而对文化素质的提高不够重视,对思辨能力的认识也就更少了。可见,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于英语演讲的了解甚少,几乎从未参加过任何英语演讲活动和训练,对于英语演讲带来的技能提高也不够清楚。

除了对英语演讲的了解和认识非常缺乏外,通过调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还存在以下问题:

1.英语学习缺乏动力、自信、恒心,学习观念不正确,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不强。在此次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大学英语学习有一种误解,认为在大学期间学英语的主要目的就是拿学分,通过大

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习的动机不正确。另外,学生入学不久就已厌倦了乏味的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再加上自信心不够,怕在众人面前犯错,只敢做语言输入练习,不敢做输出练习,形成了“哑巴英语”,英语训练也不能持之以恒,尤其是听说方面的训练。长此以往,两年的大学英语课结束时,仍然听不精、说不好,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滞后。

2.知识面狭窄,思辨缺席。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现象是知识面狭窄,此次调查中,67.13%的学生主要阅读的是教科书和考试书籍,许多学生只学习本专业知识而无心旁顾社会、历史、哲学封学科知识,甚至不看报刊杂志,更不要说英语报刊杂志了。另外,大学生惧怕阐述自我观点的现象,对于深层次的语言交际不能胜任,更不缺乏创造性地表达看法的能力,即使开口阐述观点,多半会逻辑紊乱,内容空洞、肤浅,无话可说,或有话不知如何说,不会有效地组织语言去表达观点。黄源深(1998)把大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拼命背单词语法,大量做习题,自身的思辨和创新能力无形中被削弱的现象称为“思辨缺席”。狭窄的知识面和思辨缺席将束缚广大的大学生,使之无法适愈来愈复杂的社会环境。

当然,除了学生方面的问题外,我们的评估体制、课程设置及教师的现状又是如何呢?评估体制较为单一,虽然我们不能否认四、六级的合理性和公正性,但以四、六级为中心的大学英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内容,更限制了学生的口语表达的进步和思辨能力的提高。目前大学英语课程仍然以教材为中心,非英语专业学生更多的还是在老师的主讲和指导下,学习读写和听说,其中说的部分占的比重仍然是最小的,即使有一小部分的口语练习,也是在一定的口语表达模板下,学生照搬或是背诵出来的口语表达,一旦离开课本和笔记就无法顺畅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变得紧张焦虑、语无伦次甚至失语。开设演讲公共课或在大学英语后续课程中加入演讲课的学校是凤毛麟角。开设所谓大学英语演讲第二课堂,也只是针对极少部分学生。大部分非英语专业学生不了解或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英语演讲,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学校没有开设英语演讲课,或者大学英语课内外完全没有接触到英语演讲,即使有演讲比赛,也只是班级里一两位英语口语较好的同学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而教师上课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多样化,讲得多,练得少,照本宣科的多,书本外拓展的少,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时间一再地缩短,对学生英文表达能力、英语思辨能力、心理素质及文化素质不够重视。面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有些老师在完成工作量的同时却忽视了质的提升。另外,国内关于英语演讲的教材依然稀缺,系统性的、理论兼顾实践的、适合中国大学生使用的演讲教材很少,不能及时满足中国大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3.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比较清楚地了解到英语演讲能够有效促进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思辨能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技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与英语专业学生有着对大学英语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动机,甚至有一些误解。对于英语演讲的了解甚少,英语学习的信心不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弱。另外,文化知识缺乏,知识面狭窄,思维模式化,缺乏创新性和逻辑性。这些都对其将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社会带来阻碍,长此以往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这些现状都反映出,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教师作为大学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迫切需要突破传统的单一上课模式,从教师自身转变观念,创新课堂设计,将英语演讲嵌入大学英语课内外,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以思想的交流讨论、以学生关心的话题、以全班演讲和小组演讲讨论相结合、以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营造班级真实交际的氛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外也应该辅助和引导学生组成社团、协会,将增加演讲比赛的次数、丰富演讲比赛的形式,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与英语演讲接触的机会,使其得到锻炼。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国元宵节的作文下一篇:减税申请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