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探讨

2024-10-10

经济全球化探讨(精选12篇)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1

就当前来看, 经济全球化已然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其主要是在各国之间贸易量不断增加及经济联系愈发紧密中而逐步形成。同时, 国际经济法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 为了解决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促进各国之间经济交易顺利开展而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总称。因此, 加强国际经济法的制定, 对促进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就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法学分别进行探讨, 以供参考。

一、探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学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使其经济交易过程愈发呈现全球性特征, 尤其在市场、技术及经济等形式上面, 久而久之便会逐渐减少地方性、民族性等特征[1]。如此看来, 经济全球化可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第一, 不断加强各国之间经济来往, 以及促使各国国内经济规则维持一致, 进一步优化世界经济发展。第二, 不仅加强了世界各国经济的联系, 还使得以往各个不同经济体之间的经济活动和经济体制在全球化背景下形成一体。第三, 促使各国国际经济协调机制逐渐加强, 并且对世界经济形成强有力地约束和规制。总的来说,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 并形成相互经济关系的法律法规的总称, 其生产与发展随着各国经济贸易的增长与各国对贸易活动的干预逐步增强而形成。

二、探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学的联系

最近几年, 由于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使得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日益显著。所以, 这便要求各国之间在进行经济贸易来往时, 既要考虑到自身利益, 还必须考虑到世界经济的利益[2]。鉴于此, 我国《民法通则》中就有明确法律规定, 同时为了更加符合日益发展的国际经济形式, 在此基础上国际经济法也作出了相应的改进, 其中包括: (1)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不仅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联系, 还促使各方经济活动及交易更加和谐及稳定。因此, 在没有特殊要求下, 不应随意调整经济活动, 以免制约其他经济活动。 (2) 当前, 国际经济法不再受到其他体制的影响, 且其影响力也在逐渐上升, 从而使得国内及国际法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变。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际经济法学的变化

(一) 促进国际商法统一进程日益加快

众所周知,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国与国之间商人的经济交易逐渐呈现上升趋势, 并且速度惊人, 因此为了保证交易顺利进行, 不损害任何一方的利益, 使得国际商法的统一化刻不容缓[3]。据目前形式来看, 国际商法的统一有了一定的发展, 其中国际商会逐步确定商人间的习惯法, 并将其制定成全球商人交易行为的相关规定制度, 从而有助于商人们跨国行商的行为更具便捷性。另外, 国际商法的统一, 促使各国国内立法中, 全方位的考虑到与国际相连, 进而制定出诸多得到认可的法律法规。

(二) 弱化各国经济主权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势下, 各国的经济主权逐渐形成相对趋势, 并且一些非国家行为体也逐渐参与进本属主权国家内部管辖的事务当中, 尤其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跨国公司等影响最为显著[4]。然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国际经济组织的制约范围逐步扩大, 并深入至各国国家的经济实体内部, 以及形成相对深远的影响。

四、探讨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发展的新趋势

国际经济法作为调节国际经济关系的有效手段, 必须跟随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同时, 随着国际组织功能的不断扩大, 国际经济法应当得到逐步完善, 并且不断适应当今新的挑战。总的来说, 国际经济法遇到的外部挑战主要为:新旧两种国际经济法律制度的趋同性增强后如何确保国家经济独立。因此, 为了迎接新的挑战, 国际经济法必须在新矛盾及挑战中逐渐完善自己, 从而保障经济全球化的稳定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中, 必须重视国际经济法的积极作用。一方面, 需要各国在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 应当强化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另一方面, 合理利用国际经济法, 使其充分发挥促进作用,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因此,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 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机遇, 则必须强化国际经济法, 并且根据国家国情制定出科学的经济策略, 从而实现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相互融合。

摘要:现如今,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越来越快, 既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又伴随着巨大的挑战。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当中, 国际经济法是受其影响最深的法律部门, 但在当前发展趋势下,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国际经济法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及新的问题。本文就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学进行相关研究和分析, 并针对两者关系进行探讨, 以期借鉴。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学,探讨

参考文献

[1]杨珊.论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的发展[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4) :43-45.

[2]王广辉.浅谈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国际经济法[J].市场研究, 2014 (09) :38.

[3]薛亦飒.简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经济法[J].法制博览, 2015 (09) :89-90.

[4]朱兆敏.国际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新论[J].国际商务研究, 2015, 36 (205) :52-60.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2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作者:佚名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开展的商务活动,具有与传统的商务活动不同的特点,所以现有的调整商贸活动的法律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全球化的商业活动形式需要新的法律规范与之相适应。自从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制订颁布《电子商务示范法》、《电子签名示范法》、《联合国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后,电子商务立法和法学的研究就成为全世界法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迄今为止,已经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对电子商务法的范畴与研究对象的认识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其立法活动也遇到各种困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同时电子商务在我国蓬勃兴起,其普及与应用不断带来新情况新问题,而我国政策性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尚未出台,有效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制建设滞后,妨碍和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吸收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相关立法工作。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电子商务立法的共同认识和做法

1.电子商务法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众多国家与国际组织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立法就是期望赶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以确立先发优势。不仅美国、欧盟如是,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它们的电子商务立法往往是与其信息化建设目标紧密相连。例如,美国在开展“信息高速公路”项目时,首先废除于20世纪30年代制定的电信管理法案。无独有偶,马来西亚作为制定电子商务基本立法的第一个亚洲国家,也提出了建设“信息走廊”的计划。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迫切要求实现贸易规则(也就是国际商法)的统一,如果国际商法要实现统一,那么电子商务法将首当其冲,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的。这表明电子商务法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2.电子商务立法可以边制订边完善

由于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且仍在高速发展中,电子商务遇到的法律问题还将在网络交易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而目前要使国际的或本国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只能就目前已成熟或已达成共识的法律问题制订相应的法规,并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典型的例子是联合国贸法会制订的《电子商务示范法》,该法是一个“开口”法律,第一部分为“电子商务总则”;第二部分为“电子商务的特定领域”,目前只制订了“第一章货物运输”,该部分其余章节则有待内容成熟后再逐章增加。该法于1996年通过后不久其第一部分内容即于1998年6月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作了补充。

3.电子商务立法中全球化与民族性的关系

电子商务天然具有跨国界交易的特点,任何国家或地区单独制订的国内法都难以直接适用于这种跨国界的电子商务交易,因而电子商务立法从开始就是通过先行开展国际立法实现的。由于发达国家具有资金、人才与技术优势,其电子商务发展程度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因此目前有关电子商务立法的各种新思路新想法也大多是由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和部分欧盟成员国)提出来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地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国际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增长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更为自由地流动的结果,必将带来效益的最大化和相关法律的全球化。立法趋同化的结果是,在竞争的市场中,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普遍提高,进而提升了商家的电子商务水平和经济效益,各种弱势群体(市场份额低的商家及广大消费者)也真正体验到了经济效益的种种益处,也即获得了在封闭垄断市场中所无法得到的公平和正义。但同时这种立法趋同化会导致一国法律的调控能力相应下降,陷入了可能丧失民族性的陷阱。电子商务法必须注意解决电子商务中全球化与民族性、公正与效益的矛盾。

二、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1.电子商务立法原则

电子商务立法的目的与功能首先是保障交易、特别是网上交易的安全。具体说,电子商务立法旨在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一整套长期稳定、透明有效、权责分明、统一协调的行为规则,使电子商务参与者可以在公平、公正、公开、安全的“软环境”条件下开展电子交易;其次,在开展电子商务立法,制定强制性规范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当事人意思自治,或者鼓励在电子商务领域行业自治和当事人自治,鼓励商界探索新的规则,使限制性规定建立在维护交易安全与合理的基础上。从上述指导思想出发,笔者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与国际电子商务法律接轨原则;媒体中立性原则;技术中立性原则;保障安全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中立性原则和技术中立性原则。

媒介中立性原则是指法律对于不论是采用纸质媒介进行的交易还是采用电子通行形式进行的交易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不因交易采用的媒介不同而厚此薄彼。根据这一原则,采用了电子形式的交易不应仅仅因为其形式而影响其法律效力,当然也不应因此享受法律上的优惠待遇。这一原则的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经营者采取电子通讯的形式进行交易,但是并不强制推行这种交易媒介。尤其对于消费者合同而言,如果经营者迫使消费者使用某种电子通讯形式,还可能构成不公平商业做法。

技术中立性原则是指法律应当对交易使用的技术手段一视同仁,不应把对某一特定技术的理解作为法律规定的基础,而歧视其他形式的技术。因此,不论电子商务的经营者采用何种电子通讯的技术手段,其交易的法律效力都不受影响。从保护和促进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技术中立性原则在各国电子商务立法中都有所体现,但是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将这一原则贯彻得更为彻底,使之有关电子签名的规定显得与众不同。由于有关电子签名的法律规定与技术手段有密切的联系,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为了保持技术上的中立性,在对电子签名作出规定时只能采取“最简化”的方法,不对电子签名及安全认证技术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只在法律上承认电子签名的效力。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对电子签名采取的这种“最简化”的做法能否保障交易安全还有待实践的检验。这也说明技术中立性虽然是电子商务立法的原则,但是对这一原则的把握也要适度。

2.电子商务立法模式

从立法学理论及立法实践出发,电子商务立法有两条途径:

第一先行订立“电子商务基本法”,然后再对电子商务产业链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单独立法。沿用这条思路的好处:一是可以做到“超前立法”,使电子商务立法反映并服务于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现实,并指导与规范电子商务实践;二是有利于宏观把握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掌握并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三是可以从立法实践中得出明晰的思路与统一的目标,指引其它单独立法工作,并解决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但是在立法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不要限制电子商务发展;二要根据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时修正法律条文。

第二先行分别立法,即针对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信息流、商务流、资金流和物流)分别立法建制,研究制订诸如电子合同、在线支付、电子提单、电子商务税收、网络广告、网上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垃圾邮件等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一俟时机成熟,再行制订“电子商务基本法”。这个思路的优点一是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二是能够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综合立法思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一是缺乏全局观念,使得各单行法规很难配套与协调;二是容易沿袭传统的按行业、部门、地方归属立法的弊端,割裂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从实际做法来看,我国采取了第二种立法思路,从电子商务应用的关键问题着手,首先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进而规范了电子认证服务。目前正针对电子合同、税收、网络广告规范、网上商业数据保护等问题逐步开展相关立法建制工作。笔者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采用综合立法的模式,尽快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电子商务法体系的统一,杜绝在电子商务立法中从地方和部门利益出发,取利弃责,条块分割,制造新的权利冲突,但应突出重点,对一些非重点问题可在其他相关部门法中加以修改和完善或进行配套立法即可,无需在电子商务法中面面俱到,区别于大而全的法典式立法。

3.电子商务立法中的核心内容

电子商务法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数据电讯在商事交易中的运用,特别是在因特网这一开放性商事交易平台上的应用,而给商事法律关系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数据电讯问题。其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电讯概念与效力,以及数据电讯的收、发、归属及其完整性与可靠性推定规范等,这个问题,我国通过的电子签名法中已有所规定,但是很不完善,还需进一步的细化。

(2)电子签名效力问题。其主要内容有:电子签名的概念及其适用、电子签名的归属与完整性推定、电子签名的使用与效果等,我国目前已通过了电子签名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规定,但仍需进一步的健全。

(3)电子商务的认证问题。其具体内容有:认证机构的设立与管理、认证机构的运行规范、风险防范及认证机构的责任等。

(4)电子合同问题。电子合同是在网络条件下当事人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权力义务关系的协议,是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的重要保证。其内容包括:

①确证和认可通过电子手段形成的合同的规则和范式,规定约束电子合同履行的标准,定义构成有效电子书写文件和原始文件的条件,鼓励政府各部门、厂商认可和接收正式的电子合同、公证文件等。

②规定为法律和商业目的而作出的电子签名的可接受程度,鼓励国内和国际规则的协调一致,支持电子签名和其它身份认证手续的可接受性。这一点,我国目前的立法已经确认。③推动建立其它形式的、适当的、高效率的、有效的合同纠纷调解机制,支持在法庭上和仲裁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证据。

(5)电子支付问题。电子支付是金融电子化的必然趋势,美国现在80%以上的美元支付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的。为了适应电子支付发展的需要,需要用法律的形式详细规定了电子支付命令的签发与接受,接受银行对发送方支付命令的执行,电子支付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责任的承担等。

(6)电子证据问题。电子证据问题,是各电子商务问题效力的关键所在。应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电子证据形式、效力及提取等问题进行全面的规定。

参考文献:

《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

中国电子商务世界网业内第一本指导人们应用电子商务来创造财富的全新财富经济类媒体,由电脑报与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唯一指定会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品发行。

中国《电子商务法(示范法)》高级研讨会综述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02期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01期董彬

卖炭翁;电子商务中的法律问题亟待解决[J];中国律师;2000年08期 杨晓娟;浅谈电子商务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02期 张楚;电子商务法初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电子商务产生的背景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同时,高速成长的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并将成为未来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对强调书面形式要求的商事和贸易法律制度构成重大挑战,对传统法律制度提出了多方面的变革要求。新兴的电子商务法正逐步消除传统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界限,给国际贸易法的统一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本文从探讨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其对传统法律制度的挑战出发,通过对各国和国际组织电子商务立法的比较分析,对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最后就我国因应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趋势,制订和修订相关法律提出了建议。全文正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着重分析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在交易形式及内容方面的特点,进而回答了电子商务给传统法律制度带来哪些挑战的问题。

第二章综述并比较评析了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电子商务立法,详细论述了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三章系统探讨了统一电子商务法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论述了电子商务法的调整对象与基本概念、性质与特征、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途径以及统一电子商务法的渊源、基本原则和框架体系等问题。

第四章和第五章选择两个专题具体论证了全球电子商务法的统一化。第四章重点论证了电子商务法的程式性规则——数据电文、电子签名和认证规则的统一化;第五章以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分析为主线,重点论证了电子商务实体交易规则的统一化。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3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英语专业人才 三段一体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启蒙、专业引导缺乏,高考专业选择存在盲区和误区

中学期间,学校片面强调基础知识教育,对高中生的专业启蒙、专业引导极度缺乏。在步入高校选择专业前,学生的择业指导匮乏,专业定位不明确。即产生对各专业认知不足,自身发展规划不清晰等问题。由于当前教育体制不可避免存在的疏漏,高中生在高考前对职业定位这类知识了解甚少,对于自己以后的发展方向更是缺乏考虑。高中生在中学接受的教育多关注于高考应试学科教学,没有精力或没有足够重视未来就业专业选择这一事关终身发展的事情。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学习与教学成为教育潮流。尽管学生接触英语这门学科较早,但初期基于应试教育的英语学科学习易产生对英语专业不合理的定位,简单认为英语知识学习方向狭隘,局限于听说读写缺乏趣味,专业发展方向单一,缺少就业前景,进而影响专业选择。高考结束后,学生缺乏坚定的专业目标,同时对英语专业的了解不足或者片面,盲目跟随热门专业的大流,造成了英语专业第一志愿率低的现状。

1.2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疏漏与不足,专业定位方向单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广博的文化知识及具有特定知识背景就业技能复合型人才。以四年学制为例,目前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前两年的学习仅限于英语专业基础课和大类的公共课程。其中包含了听说读写基础能力的培养,同时涉及一些大学语文、历史等文科类学科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机会甚少,基础理工科知识面狭隘,因而在未来学习其他专业知识时缺乏基础,形成阻碍,限制了学生的多方向发展。例如,金融专业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该课程的学习需要应用数学中微积分知识。学生若在未来定位金融加英语的复合型发展方向,由于无法修读基础数学课程,深入学习金融专业领域知识时就容易遇到困难,继而阻碍复合型技能素养的培养,造成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面狭窄,职业素养不能达到就业要求的低就业率的局面。

1.3 社会就业培训缺乏,英语专业技能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工作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不足,同时社会各领域的职业培训不及时且机会较少,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经济全球化趋势带动社会各领域国际化趋势加快,社会各行业拓宽了国际合作平台,深入了国际交流,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愈加显著,是交流、沟通、达成合作的关键。金融、商务、管理、营销等领域更是需要大量英语语言功底扎实兼备管理、营销、金融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各企业单位对具备良好英语沟通、交流、应用能力的人才的实际需求不仅没有减少,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增加。然而,由于英语教育的普及,对英语作为基本技能培养的重视,绝大多数非英语专业毕业生都具备了良好的英语沟通应用能力。加之他们具备自身专业的知识背景,成为了强有力的就业竞争者。企业在招聘用人时,看重对兼备专业领域知识和英语应用能力的人才吸纳,这就给专业发展定位单一,专业领域知识技能匮乏的英语专业毕业生造成无形的就业压力。

2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1 树立英语专业人才三段一体的理念

树立“高中引导,高校教育,社会培训”三段一体的教育理念,即正确引导高中生选择专业,合理制定英语专业教学方案,及时提供到位的社会就业培训。在中学教育中融入专业定位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职业选择教育,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定位发展,进行职业规划专业选择。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使学生能有重心地学习,夯实基础,为进入大学阶段专业知识的学习铺好道路。可开设相关就业选择指导的课程,或通过普及高校专业发展及社会就业动态的信息来促培养学生职业发展定位的意识。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积极参与社会培训(岗前培训)等职业指导培训,在工作岗位中充实自己,进一步满足更高的职业要求。

2.2 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措施

随着社会发展,英语专业的就业方向趋向于多元化,社会各界对复合型的英语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英语专业毕业生在英语水平达标的基础上,兼备其他领域专业素养才能取得就业优势。因此,在三段一体人才培养理念下,高校教育的改革关键是:提供学生多方向学习、发展、锻炼的平台,适时科学地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调整英语专业培养模式,结合社会和学生需求共享就业培训等信息。

(1)一专多辅,完善跨专业学习模式。围绕英语专业学习的中心,多点扩散修读不同专业课程。高校应结合社会需要,制定完整的跨专业的辅修、双专业课程修读方案。同时不断完善辅修、双专业的教学模式,提高跨专业教学质量,致力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发散性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进行学习。通过高校教育阶段跨专业的学习,为多方向就业打下夯实基础。

创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多渠道便捷学习。开通网上学习课堂,分享各专业学习教案及精品课程,便于学生在自主学习情况下更全面更深入吸收其他专业知识,从而拓宽知识面。

(2)跨专业跨学科多师制度。加强英语专业师资建设的同时,更着力于吸纳其他专业领域的优秀师资。比如在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与商务英语教学中含盖共通的课程,此时专业领域不同的授课老师可交叉授课——一个学生多个导师,为学生提供更优质到位的教学。此外,在跨专业学习模式中,非本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个难题,授课老师的引导和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3)构建专业实践平台。通过加强学院、学校实践项目的组织开展,定期为学生提供砥砺自我,检验专业素养及能力的平台。在教学中渗透实践能力锻炼的模块,在暑期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参与涉及专业能力的岗位实践;在学院团学实践活动中寻求发挥专业技能的合作项目,如翻译服务,会议陪同,双语导游,英语培训机构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清晰定位发展方向,指导学生合理规划提升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和提升空间,促进学生素质能力、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

(4)共享信息,及时洞察社会就业需求变化。高校应积极开展调查,及时发现社会各行业对英语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建立信息共享及更新平台,与社会就业调查、就业培训机构同步接轨,为学生就业发展提供可靠向导。就业培训信息网络化、公开化、实时更新,使学生便捷地获取就业咨询,获得更多的就业培训机会。

参考文献

[1] 戴炜栋.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70.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田美,杨瑞英,黄平安,范晓辉.对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及探索[N].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08.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4

1 经济新闻国际传播的媒体范式

1.1 经济新闻国际传播媒体的跨地区跨国界传播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各个国家的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密切。所以经济新闻国际传播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的跨地区跨国界传播, 成为经济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新闻媒体也像其他行业一样, 存在着较为激烈的竞争关系。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各个国家都在加速经济新闻的国际扩张, 若我国的经济新闻媒体不进行快速的扩张, 则会被其他的经济新闻媒体所淘汰。所以, 经济新闻的国际传播不仅是提高我国新闻媒体经济利润的需要, 也是增强我国经济新闻媒体世界竞争力的需要。只有迅速占领更大的海外市场, 才能保证我国经济新闻在全球新闻的世界影响力, 才能促进我国企业品牌、企业产品在国外的广泛传播。

1.2 经济新闻国际传播媒体的跨媒体传播与经营

全球化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 使得国际经济新闻传播成为左右经济舆论的重要工具。经济新闻在国际传播过程中, 要始终把握定时更新、快速更新、言论与用语准确的要求, 在短时间内对国家的财经、政经进行准确有效的传播。这种精准快速的传播方式对经济新闻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单一的媒体与单一化的传播方式, 显然不能适应这种高效快速的传播需求。所以经济新闻的传播需要跨媒体进行运作与传播, 跨媒体运作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经济新闻传播媒体借助多媒体、报纸、电视等多种媒体, 融合多种媒体的优势资源进行传播,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跨媒体运作”。

经济新闻的跨媒体首先是利用纸质、电子、媒体、网络等多种资源进行新闻传播, 最大限度地拓宽新闻传播的空间;其次是利用同种媒介在不同地区进行传播, 例如:利用报纸版面的共用、电视媒体的广告等在不同地区完成新闻的传播工作。跨媒体传播的主要特征为资源共享, 运用各种资源的优势协同作战, 产生最好的传播效果。同时也可以将多媒体资源进行融合, 也就是将不同电视、电台、互联网站的人力资源结合起来, 通过共同采集所需要资源的方式完成采集工作。在新闻资源采编完毕后, 电视、电台、互联网站能够共享采集到的资源进行信息传播。而随着信息技术中微电子光电子的快速发展, 也推动我国计算机与现代通信领域技术的不断革新。所以, 运用网络平台进行经济新闻传播, 成为世界经济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的主要手段。互联网络能够跨越时间、空间、地区的信息传播限制, 通过互联网络能够使经济新闻传播至世界的各个角落。所以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为经济新闻的国际传播构建出了全新的技术平台。

2 经济新闻国际传播的功能范式

2.1 传播经济信息的功能

经济新闻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在国际间进行的传播活动, 不仅能够使人们掌握最新的新闻资讯资源, 也能够促进企业经济的和谐平稳发展, 协调各个企业间的发展速度。现代社会的民众需要阅读经济新闻、股票基金的情况, 来决定空余资金的投资方向;现代化企业的生产, 也需要通过分析行业的发展动态, 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与发展思想, 促进企业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与管理思想的革新。只有社会居民与企业掌握足够多的行业信息, 才能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说, 信息是经济行业存在的无形资源和财富, 信息的传播也会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严重影响。

目前, 国际的经济新闻发布具有快捷迅速的特征, 各种新闻媒体能够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变动做出迅速反应。社会民众与企业关注的主要经济信息有:石油价格、股市行情、美元汇率等。这些经济信息对世界经济存在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得石油价格、股市行情、美元汇率等信息发生不定项的波动。当前的全球化财富分配已经摒弃以往欧美国家为主导的财富分配制度, 而是根据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行财富的自由分配。这种财富分配体系的形成与经济信息有着密切的关联, 只有多元与快速的信息交流, 才能使世界各国的生产资料价格与生产技术更加透明。所以当前各国都通过掌握其他国家地区的行业经济发展情况, 来对本地区的行业经济进行改革与调整, 从而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2.2 设置国际经济议事日程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指出:经济新闻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活动, 能够给社会公众带来设置“议事日程”的重要信息, 企业与社会公众可以根据具体的经济新闻开展日常的工作。经济新闻信息的瞬息万变, 使得企业在对企业自身发展与世界形势判断方面更加优柔寡断。许多决策都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才能做出最终判断, 但这也大大降低了判断的风险性。目前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处于独立经营的状态, 各种商业贸易间不存在广泛的连接。在这种保守经济条件下所进行的经济活动不存在竞争与淘汰的关系, 所以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能促进科技的更新换代与利润的增长。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局势下, 不同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家与同行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所以经济新闻设置“议事日程”能够帮助企业了解经济发展形势, 然后做出相应的发展对策。经济新闻议事日程的广泛传播, 能够扩大自身经济利益诉求的传播范围。若这种经济利益诉求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诉求, 则会产生国际经济舆论的重大影响。这种经济舆论诉求的经济制裁方式, 是西方国家经常使用的经济制裁方式。

3 经济新闻国际传播的秩序范式

3.1 新兴发展中国家主导的传播模式

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形式的冲击, 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逐渐缓慢, 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逐渐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实力仍旧远远超前于发展中国家, 所以发达国家的经济新闻国际传播仍在全球经济新闻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面临的机遇有以下三方面:首先, 全球化经济市场的形成, 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能与发达国家的产品进行正面竞争, 也可以加快自身技术的改革换代;其次, 发展中国家拥有着大量的原材料、廉价的劳动力, 这些生产要素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最后, 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也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促使发展中国家不断完善产业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对发达国家造成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在经济竞争与国际事务话语权方面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占有越发重要的地位, 在各种国际活动中也具有广泛的话语权。特别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 新兴经济体国家在某些方面的发展, 已经大大超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他们一方面运用各种贸易手段将本国产品打入欧美市场, 另一方面多方吸引国外投资, 努力研发更为先进的高端科技。他们还利用自身所具有的国际新闻媒体向西方国家传送经济新闻, 扩大自身的全球影响力。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这些新兴经济体在对外投资方面具有雄厚的财力, 他们将自身的产品生产基地设置在发展中国家, 同发达国家抢占廉价的原料市场。

3.2 跨国公司主导的传播模式

在经济新闻的传播过程中, 跨国公司是左右新闻传播内容、形式、传播范围的主要因素。跨国公司包括跨国媒体公司、跨国非媒体公司, 不论是跨国媒体公司还是跨国非媒体公司, 他们都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发展目标。跨国媒体公司的主要收入有:媒体传播收入、投资方广告收入、制作成本收入等。而投资方广告收入无疑在跨国媒体公司中占据较大的比重, 跨国媒体公司为追求更多的广告收入, 会利用多种渠道拉拢跨国公司的广告业务。跨国非媒体公司通过跨国媒体公司的广告宣传, 自身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也得到广泛的提高, 所以说两者属于互惠互利的关系。经济全球化的市场进程中, 跨国媒体公司拥有着大量的新闻传播设施与条件、拥有着广泛的传播地区, 所以, 他们能够为跨国非媒体公司提供全球的信息支持。跨国非媒体公司要对于不同地区的业务进行拓展, 也能增强自身的品牌影响力与商业价值, 从而提升自身的整体估值。但跨国媒体公司与跨国非媒体公司的联合现象, 也会使经济新闻内容失去原有的客观真实性。

4 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发展形势, 对各个国家的企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所以快捷方便准确地掌握国际经济信息, 成为左右企业长远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经济新闻国际传播范式包括:媒体范式、功能范式、秩序范式。而自新兴经济体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加入到国际经济新闻传播的行列中后, 这种经济新闻传播的形势显得更加复杂与多变。随着经济新闻国际传播问题的不断涌现, 没有一种范式能够完全解决所有的问题。所以针对多种范式进行不断的调整创新与联合, 成为经济新闻媒体的主要课题。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推动了全球经济新闻的国际传播。各国在经济新闻传播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 以确保本国经济在世界的影响力。本文主要探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新闻的国际传播范式, 通过分析经济新闻国际传播媒体范式的构建和现状, 提出了我国经济新闻的国际传播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经济新闻,国际传播,范式

参考文献

[1]刘璐.不同载体的大众传媒对文化传播的影响[J].散文百家 (新语文活页) , 2015 (10) .

[2]余航杭.近五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 2016 (01) .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的经济安全 篇5

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的经济安全

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关系将走向一个新时代,传统的军事安全观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已经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各主要大国已在研究和探索一种新的.安全理念,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国家安全与经济安全息息相关.对于我国而言,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发展的契机,还有经济安全方面的风险和挑战.

作 者:赵桂芝 作者单位: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九三学社沈阳市参政议政委员会委员刊 名:团结英文刊名:UNITY年,卷(期):2002“”(3)分类号:F12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6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经济也是每年以高百分点的速度发展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近几年中国高增长、低通涨,企业利润大幅度提升的事实也充分表明,中国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效率提高、资源要素配置优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需要充分估量其中的利弊,才能真正地趋利避害,使经济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一、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的环境中需要充分考虑的风险

(1) 由于产业结构层次低,企业规模小,再加上目前许多企业改制不规范,内部问题多,致使我国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所以经济全球化会给我国的一些产业造成冲击。

(2)国际经济秩序被发达国家所主导, 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受到不公正待遇。我国加入WTO 的漫长道路和在反倾销诉讼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就可以反映出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受到的公正待遇。

(3)经济全球化使我国部分经济主权被削弱或被转移给其他国际组织, 这就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保障能力。现在我国已加入WTO, 但是WTO 在以下3 个方面的变化会削弱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与保障能力:一是它涵盖的范围有所扩大, 过去主要针对的是工业制成品, 现在WTO 所涉及的领域包括农产品、工业制成品、服务业、投资领域以及知识产权等: 二是它的规则有所改变, GATT 承认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在某些规则上可以有所区别, 但在WTO 框架内,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一样负有同样的义务: 三是WTO 号称奉行民主原则, 但实际上仍然是大国决定WTO 决议。

(4) 经济全球化下的跨国经营需要有巨额资本,而我国的资本特别是用于国外投资的资本非常短缺,在与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世界跨国公司经营的主要是航空航天、微电子、生物工程等高科技产品, 在这些行业我国的科技水平一般都比较薄弱西方老牌跨国公司已积累上百年的经验, 具有熟练的、规范化的管理水平, 而我国在这方面也存在着很大差距, 特别是在管理体制方面, 我国现行企业管理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存在着先天性的体制缺陷。经济全球化下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的企业相比, 有着较大的差距, 中国将长期处于不利的竞争环境。

二、中国经济在全球化环境下面临机遇

(1)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保持中国经济增长,更深地融入世界。28 年的对外开放,一个重要的经验就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突破国境来寻求支持,中国经济增长愈来愈离不开外部世界。资源“瓶颈”是目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之一。其次是市场。中国是一个快速增长的出口大国,中国的经济增长在相当大程度上需要净出口的拉动。其三,外部投资和相应的技术。2005年中国外经贸的绝对规模还是会趋向扩大,把人力分配到不同的市场中,把各种资源分配到不同的用途上,给世界生产的各个部分划分等级,选择投资方向,指导货币运动,利用世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走完过渡期的中国迎来了入世第六个年头,中国国内产业应对入世过渡期结束后更加激烈,更加国际化,中国企业、中国商品和服务在涉外市场上更好地维护自己获得了更好的待遇,中国在世贸组织中充分发挥建设性作用,推动世贸组织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是中国政府、中国企业面临的新课题。中国利用现有的经济秩序,是国际贸易体制的受益者,需要向世界展现一个享受全部权力成员,为推动世贸组织的完善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经济增长获益于国际贸易,中国在实现经济飞跃发展与国际制度接轨同时也参与了国际经济秩序的建设,中国在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承担世界经济大国的责任,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努力改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在减轻国际贸易摩擦方面采取务实的做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正在运用其影响力发挥建设性作用。迅速崛起的中国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其中蕴含难得的机遇。

(2)经济全球化进程还有助于我国打破禁锢自身发展的思想误区,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变革。未来的社会交往不再是将自己的“赢”建立在对方的“输”上,而应当是力图通过满足对方的合理需求,在双方的理解、沟通、默契、合作的握手言欢中实现利益的均占或共享,达到一种“双赢”的境界。以前,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是存有种种误解的,人们还有许多捆绑自己手脚的“清规戒律”,否认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合理性,排斥市场的作用等。可现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给人们带来大量的物质财富,人们就逐渐开阔了视野,打破原先陈旧的思想模式,由封闭僵化走向开放灵活,开始理性地去思考、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图景。这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一件事情,是有利于中国在21 世纪激烈竞争的世界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3)我国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为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经过了20 多年的努力,使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沿海、沿边、沿江和内陆省会城市及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通过对外开放,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所有这些说明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前景是美好的。

全球经济再平衡策略探讨 篇7

一、文献综述

失衡现象是指一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 而与该国贸易赤字相对应的贸易盈余则集中在其他少数国家。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基本表现是, 美国贸易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 而中国、日本、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市场国家等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

当前关于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 国内外专家学者各抒己见, 并没有达成共识。笔者总结, 目前共有如下几种观点:

1. 世界主要经济体内部经济结构失衡。

有学者认为, 中国国内消费率低、储蓄过高, 而美国国内高消费, 低储蓄。进而美国从中国大量进口, 引起了美国经常项目赤字。

2. 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近几十年, 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 美国的比较优势产业越来越集中于创新产业和金融业等服务行业, 而中国等国家, 由于经济全球化, 逐渐成为世界的生产加工中心, 由于创新产业的周期性, 美国和中国的比较优势的发挥不同步, 因而美中贸易会出现短暂的失衡。

3. 美中之间不平衡的贸易政策。

美国高消费, 从中国进口了大量廉价商品;但其出于全球霸权的考虑, 害怕中国崛起, 对中国进行了严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2010年, 我国对美出口2833.04亿美元, 进口1020.36亿美元。不平衡的贸易政策导致其向中国出口减少, 引起了对中经常项目逆差。

4. 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

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崩溃, 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并没有消失, 仍然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国内货币不能在世界范围内流通, 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 必须要拥有美元储备。为了获得美元资产, 就需要增加对美出口并减少进口, 这也就必然造成美国经常项目逆差。

5. 南北经济失衡。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无力消费, 不敢消费, 大量经济产出输向国外;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大量消费, 借钱消费, 需要大量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两者截然不同的经济境况和消费观念, 必然导致经济失衡。

6. 人民币汇率低估。

国外一些学者认为, 中国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 政府干预汇率, 造成人民币汇率低估, 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价格优势, 大量涌入美国, 挣得大量贸易顺差, 造成了经济的失衡。

不断加剧的经济失衡, 给我国的国内经济带来了外汇储备、通货膨胀、经济结构和资源保障问题、贸易摩擦、人民币升值压力、热钱涌入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二、量化指标能解决全球经济失衡吗

2011年4月14-15日, 在华盛顿举行的20国集团 (G20) 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发表公报称, 已就定义失衡的一揽子指示性方针达成一致, 完成了解决全球经济失衡工作的第一步。

本次会议是对2011年2月份巴黎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围绕失衡指标认定成果的一次落实。各方达成一致的一揽子指标总计有6项, 其中关注各国内部失衡的指标有两对, 分别是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私人储蓄率和私人债务;另有一对指标着眼于外部失衡, 即贸易账户和净投资收益以及转移账户, 公报称在评估6项指标的同时将充分考虑汇率以及财政和货币政策。IMF将负责分析、研究经济失衡的原因并提出调整建议。G20财长还将于2011年11月在法国戛纳举行的G20峰会上决定纠正和预防性措施。

在人们对于后危机时代G20各国的合作动力和效果越来越感到质疑的时候, 各方能围绕纠正失衡指示性方针达成一致, 不能不说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消息, 但合作力量是否足够干预各国政策, 依然不得而知。即使2011年11月在法国戛纳举行的G20峰会上决定出台纠正和预防性措施。但如何加以实施, 以及他能走多远, 也不得而知。正如布鲁金斯学会经济学家、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官员普拉萨德表示, 当一国被认为对整个世界构成威胁而必须做出政策应对时, 这套方案才会受到真正考验。“一旦数据摆上桌面, 你或许会看到有些国家将一推再推。”笔者认为, 在全球经济再平衡的利益博弈中, 各国充满着不协调, 一个缺乏约束力的协议, 他的作用可能就显得苍白无力。

三、全球经济失衡的应对措施

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不确定性, 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外部风险。如上所述, 我们不可过早唱衰指标和协议的作用, 但我们也不能过度的寄希望于他们来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全球经济失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调整全球经济失衡?

笔者认为, 我国需要在保证自身利益的前提下, 结合国内的经济问题, 采取措施, 减轻全球经济失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实现国内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做好自己的功课, 与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保持一致。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扩大内需, 在优化出口

结构、保持适度出口规模的同时, 更多的增加进口, 尤其是高新技术和战略资源能源的进口。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同比增长10.3%, 其中, 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 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发达经济体相比, 内需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还有待提升;经济危机后, 美国经济回升乏力, 未来几年中国进出口企业可能面临外需持续疲软、人民币升值、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的不利环境。此外, 造成美债危机的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美国从政府到企业以至家庭的债务包袱过重, 要改变这一情况, 美国势必削减各项开支。对于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中国而言, 出口贸易势必会受到影响, 扩大内需就显得尤为重要。另外, 目前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 但经济的总体技术水平较低, 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资源能源的高投入。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中, 高新技术和战略资源能源的进口, 不仅是我国从贸易大国到贸易强国转变的需要, 也是有效化解贸易摩擦和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需要。我国需要重新审视进口的作用, 增加战略性进口, 发挥进口在促进经济结构升级中的作用。

2. 实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发展金融业。

根据姚洋 (2010) 的观点:金融部门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会吸引金融资产流入, 然后该国居民因为财富效应会增加消费从而导致经常账户赤字;而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则会形成经常账户盈余。虽然美国金融业的过度发展, 加上监管缺乏导致了本次经济危机, 也是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但对于中国而言, 我们必须在发展制造业的同时加大金融业的发展力度。这一方面是我国应对金融开放的客观要求, 另外, 金融业的发展能减少国内资金的流出, 以加快本国发展。对于全球经济而言, 一些国际机构也应该努力使部分流动资产从金融强国流向那些真正需要实体投资建设的欠发达国家。

3. 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 加快资本项目开放, 为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创造条件。

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 将加大人民币在跨境结算和计价, 以及国际贸易和投资等项目中的比重, 减少美元的使用。从2009年设定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就在不断向前推进, 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 2011年第一季度, 银行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603亿元 (合552亿美元) , 超过去年全年业务量5063亿元的70%, 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约7%。这将缓解和部分解决了特里芬难题, 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角度, 为解决全球经济失衡作贡献。

4. 加强与东亚和东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 提升

我国区域市场和资源的综合运作能力, 减少对欧美市场的过度依赖。如亚行区域经济整合办公室主任伊万·艾吉斯所说, “在谈到再平衡问题时, 通常谈的最多的是新兴经济体需要提高内需, 但对亚洲国家来说, 这并不是再平衡的全部。区域内制成品贸易的增加将是更可持续性的发展模式, 因此消除区域内贸易壁垒对亚洲国家来说就显得更为重要”。

2010年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对北美和欧洲的出口, 特别是美国和欧盟;而对亚洲的贸易处于逆差状态, 特别是对东亚和东南亚的进出口。因而我国需要加强与东亚和东南亚的区域经济合作, 发展与东亚和东南亚的贸易关系, 减少出口对北美和欧洲的依赖。这不仅不会产生全球贸易失衡, 还有利于失衡的解决和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 也可减少我国经济发展的风险。

5. 转变外贸发展战略, 从追求数据转向追求利益。

2010年, 我国加工贸易出口7403.3亿美元, 进口4174.3亿美元, 净出口3229亿美元;一般贸易出口7207.3亿美元, 进口7679.8亿美元, 净出口472.5亿美元;使我国在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方式均出现逆差的情况下, 我国净出口总额仍然达到1831亿美元。从贸易方式上讲, 我国的外贸顺差主要来源于加工贸易。但加工贸易这种“两头在外”的贸易方式, 并没有给我国带来多少利益 (或者说是利润) , 却使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承接者。一个广为引用的经典案例是, 标有“中国制造”的ipod播放机, 市场零售价是299美元, 其中中国的出口组装厂只赚4美元的加工费, 但它却打上了中国制造的标签。因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不论是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还是解决全球经济失衡, 都有重要意义。

6. 鼓励企业对外投资。

一方面为我国的资源能源供应提供保障, 缓和我国目前遇到的资源能源压力, 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其次, 让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 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而且用对外投资的方式替代出口, 也可减少我国的外贸顺差。另外, 我国企业若使用人民币对外投资, 则有利于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若使用美元, 一方面可减少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 减轻外汇占款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 使庞大的外汇资源得到更充分合理的运用, 改变我国大部分外汇资产投资美国国债的被动局面。从安全角度看, 当前美债危机, 美债评级下降, 美债估值降低, 首先给中国带来的是外汇资产的缩水。加上美国国内“政治秀”, 使中国等债权国完全被美国债务绑架, 即:作为债务人的美国并没有积极的采取措施保证债务的安全, 而作为债权人的中、日等国, 维持其债权安全的办法可能是不断增持美债, 这意味着防止美债崩盘成了全球投资者的任务。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原所长余永定表示, 美国债券并不安全。从收益角度看, 当前人民币每年的升值幅度为5%左右, 而据国际金融专家赵庆明预测, 中国外汇储备的收益率在3%~5%之间, 投资收益堪忧。因此, 企业的对外投资是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减少我国外贸顺差的要求, 也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保证我国外汇资产安全和收益的重要选择。

7. 加强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 敦促美国消减财政赤字和放宽对华高新技术出口限制。

在全球化背景下, 各国的政策都具有全球影响, 在当前缺乏一个将全球经济失衡风险内部化机制的情况下, 全球经济交流与合作就显得尤为必要。一国的经常项目赤字等于其国民投资 (企业设备、结构和存货) 与国民储蓄 (家庭、企业和政府储蓄) 之间的差。美国存在大量经常项目赤字的原因在于联邦政府的入不敷出拉低了美国总体国民储蓄。我们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敦促美国消减财政赤字。这对解决贸易失衡和美债问题都尤为重要。另外, 其狭隘的对华高新技术出口限制, 也阻碍了自身对外出口的扩大, 加重了全球经济失衡。虽然近两年美国多次提出放松对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限制, 但目前仍对航天零部件等2500项产品实施出口管制, 并把我国作为其出口管制政策的重点国家。不平衡的贸易政策, 也就必然带来不平衡的贸易收支。

四、小结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和国际分工的产物, 是由一国具体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中国必须加快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 实现经济的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 提高经济的自我保护和抗风险能力。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影响力。在当今全球治理结构缺失的世界经济体系中, 自生经济实力的强大, 是捍卫我国利益、寻求自身发展的保证, 也是从根本上调整全球经济失衡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卢万青.我国外贸失衡动因与国际分工走向判别[J].国际贸易研究.2011 (3) .

[2]魏浩.生产要素、贸易利益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经济战略[J].经济学家.2010 (12) .

[3]姚洋.导致全球失衡的根本[J].上海经济.2010 (9) .

[4]李薇辉.从贸易摩擦透视后危机时代中美利益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6) .

[5]刘津, 谢云山.全球经济失衡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 .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8

1.1 现代企业的现代管理模式

1.1.1 精益生产方式的理论框架

精益生产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营运成本为主要目标。其理论框架包含目标、支柱、基础。

目标———是低成本、高效优质、高顾客满意度;支柱———准时化与人员自主化;基础———保证质量第一。

1.1.2 精益生产方式下的成本管理方法

成本直接反映了所有企业中经济效益的好坏,它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敏感的经济指标。原材料消耗率、产量、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资金周期、物流链、宣传费用、资金链……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成本。

产品的链条上的优势为:

(1)从最终用户出发,从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来重新安排企业运作的流程;

(2)控制成本为目的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压缩,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成本的降低;

(3)很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市场环境的变化;

(4)持续改进现代管理模式。

1.2 成本控制

现代成本管理与控制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几个方面。但是这个是一个理论值,实际上很多成本都超过了预算标准,甚至很多时候做预算的时候也考虑的成本风险,一般都会与实际的东西产生一定的差距。从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角度来看,以目标成本为核心展开成本管理活动,运用成本企划对产品投产前的开发设计实施成本控制,为决策者提供更加准确的成本信息,并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实施控制,为成本的持续改善提供准确的信息。

1.3 企业更新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1)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市场;

(2)企业的渠道和当地市场要保持紧密的联系,减少“空降兵”,发掘本土人才的优势;

(3)根据市场和销售渠道,不断的调整管理模式。

1.4 IT企业更新管理模式

1.4.1 通过设立发展中国家的分公司或者办事处,实现全球扩张战略,抢占市场先机

很多大型的全球化的IT企业,在中国都设立了很多分公司或者办事处,实现他们的全球扩张目标,并把中国当做他们的首要扩张基地。摩托罗拉这样的财富500强公司会员早就进入中国投资设厂并且非常的成功,在我国天津摩托罗拉厂一年就可以贡献6亿美元的利润,约占公司该年总利润的45%。

在摩托罗拉、英特尔、ORACLE、微软、惠普、美国在线等财富500强公司,不断地加大在中国投资,美国的中小的IT企业也将中国视为他们的下一步发展目标的福地。

1.4.2 发展电子商务,将电子商务的管理作为新的增长点

从2010年开始,电子商务迅速扩张,网上零售市场规模将破万亿。2011年底,中国有超过5亿的互联网用户,40%的用户是网购用户。同期,美国网购用户占互联网用户的87%,这些数据就意味着中国的网购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天猫(淘宝商城)、京东、苏宁易购占据了B2C市场前三的位置,其中天猫和京东保持了传统的优势。苏宁易购从原来的占市场的0.8%份额,提升2.4%,其业绩表明,传统企业进军网购,杀出了一条血路。苏宁易购已经验证了,未来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核心动力,将来自于苏宁、国美等这样的传统企业。而在此时我们惊讶的发现,国内的销量最高的产品不是联想旗下的各类产品,而是e人e本,一个设计很漂亮的电脑。

2 全球化IT企业的新型管理模式探讨(与苹果公司比对)

2.1 发展历程回顾

苹果电脑公司由斯蒂夫·乔布斯、斯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和Wayne在1976年4月1日创立,1977年苹果正式注册成为公司,新苹果标志沿用至今。苹果获得了第一笔投资为92000美元。注册后,全称是苹果股份有限公司,后来为了方便称呼简称为苹果公司,也有人直接叫“苹果电脑”。苹果公司2007年宣布改名,总部在加利福尼亚的库比提诺,它的核心业务为电子科技产品。最近同IBM一起向着服务提供商转变,目前苹果公司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为8.3%,在中国的占有率不高,主要客户为高端用户。苹果在1970年代助长了个人电脑革命,1980年代持续发展,市场从美国扩展到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那种国家市场扩张很快。最知名的产品:Apple II、Macintosh电脑、iPod音乐播放器、i Tunes音乐商店、iphone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

2.2 沿用当地的管理模式来运作

苹果公司进入各地市场后,按照各个地方的管理模式来运作,发展十分的迅速。美国化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后,就使用了当地的管理模式,和当地人合作,共赢生意。苹果公司的销售渠道和管理渠道,“空降兵”十分的少,多是当地的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很多从美国本土过来。

2.3 培养巨大消费潜力的“苹果粉”促进销售

自iPad的推出后平板电脑市场发展迅速。2010年全球有7千多万台平板电脑,2011市场将增长到1.24亿台,2012年市场则有将近2亿台。据分析师预测,到2013年出口市场会带动整个平板电脑市场的发展。2016年,中国生产平板电脑的产量将接近1.3亿台。

iPad是最早推出的,它的强大生态系统、品牌以及应用,使得iPad的数量至少在2015年以前能保持50%的增长。iPad2外观看起来非常漂亮,吸引消费者购买,同时颠覆了以往以人体界面为中心,从用户感知、用户体验来出发,以人为本。

iPad有大量的“苹果粉”作为固定的忠实客户群,创造了自上而下的商业模式,将软件变成了硬件,获得了高额的商业利润。

3 将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企业人力资源模块的重要环节

3.1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和作用

3.1.1 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

根据企业制定的人力资源目标,对在未来环境变化中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状况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相关的指导意见,保证企业和个人获得长远利益。人力资源规划包含下面几个要点:

(1)以组织的人力资源战略目标为依据和规划目的;

(2)保证组织对人力资源的基本需求,并提出发现性的需求;

(3)用人力资源政策措施帮助组织得到长期的利益;

(4)帮助员工实现他们的职业规划。

3.1.2 人力资源规划的作用

(1)帮助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效进行,使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制度化;

(2)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防止企业内部的人才浪费;

(3)使个人行为与企业目标相吻合,帮助员工实现个人成长。

3.2 复合型人才做为企业管理者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3.2.1 复合专业背景的人才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将复合专业背景的人才做为企业里人力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企业对此类人才没有特殊的培养目标,单纯的按照单一专业背景的人才选拔模式来进行人才的筛选,使得这些明明具有优势的人才在单一专业背景的测试中往往败下阵来,对个人和企业都是不小的损失。

对于同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来说,本科与硕士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力资源,要优于相同背景的人力资源,所以要更加注重工作实际操作能力与行业背景。只凭借书本上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实务与理论的结合。

人力资源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多行业运作背景已成为企业竞争的砝码,为与国际化接轨应更关注人才的应用创造能力,不受人才地域限制。这种做法得到国外人才招聘的青睐,其次,对于1+X的符合要求,国外也广为流行,情商,智商,行业背景,专业技能一个都不能少。

3.2.2 复合工作经历的人才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源规划会对此做不断的调整和适应,以便帮助企业获得最佳的效益。但是企业的效益是和人才的稳定有很大的关系的,所以说在企业中,在人才的选择和培养方式上,要多关注复合工作经历的人才。

为适应日趋复杂市场经营环境,并且使职工具有较强的多工种适应能力,企业应建立弹性结构组织。为保证企业经营方向和业务发生转变时,迅速实现人力资源转移。因此,不能只满足于掌握单项技能的员工,企业应建立健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管理机制,以取得多种技能为目的,培养挖掘人力资源。

3.2.3 复合艺术修养的人才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由决策层、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经理等协同工作,且分工负责完成的。在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中,要对企业的人才比如说是具有美术、音乐、钢琴等特长的人网开一面。普遍的说来,具有艺术特长的人力资源,比不具备特长的人力资源做事情更加认真,更加变通,更加精益求精,做事情的持久性更好。

艺术专业能力较强,又有足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理论水平较好的员工,可以培养他从事培训工作;对于具有一定艺术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较好、公关能力和外语水平较高的员工,则可以培养其从事对外交流合作工作。

4 未来IT企业的全球发展战略分析

4.1 IT企业的全球发展战略已经出现的一些特性

4.1.1 网络发展电商,迅速地抢占市场,扩大销量

以苏宁易购,当当,亚马逊,淘宝,为首的电子商务价格战愈演愈烈,更多的消费者指出其是在赔本赚吆喝,电商以低价激励培养消费者的网购习惯,同时提升产品服务以提高消费者的信赖度,2011年中国消费者网购规模已达2亿,同比增长28.5%。对于同样的服务与产品质量,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商家,这也是电商火热现象的原因。从国内外发展的特点来看,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形成竞争绝对优势,有利于扩大今后的市场话语权与国内的长期发展,也为IT企业全球发展有效的培育新兴产业市场,从而为“走出去”“引进来”建立基础。

4.1.2 软件产业的发展高于制造业

基于国家政策的鼓励与支持预计在“十二五”期间中国软件服务业将保持20.4%年均复和增长率,“十二五”期末预计将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专业领域专利申请量达到工业申请量的35.7%,同比增长20.2%。信息技术专业的专利申请量稳坐各行业的首把交椅。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结构规模不断扩大,与产学研体系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图1)

4.1.3 内需市场在快速地启动,传统的依赖外需市场的增长方式得到改变

以经营传统商品的温州地区民营企业例,因为受到2011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各国经济政策,汇率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出口利润变得微乎其微,重挫了国内传统行业的发展。国内新兴的IT产业在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同样也将目光转向国内。以IT业内的投资驱动,消费升级,应用拓展为特点的内需市场将成为中国下一轮,继房地产业之后的重要推动力量。电信互联网等新兴行业的应用需求增长,政府,交通等热点行业的发展,也将拉动IT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2 现有的区域分布

4.2.1 在电子信息制造业的发展过程中,中西部地区的增速远高于沿海的发达地区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成渝地区,是当前电子产业非常活跃的领域。广东是新显示器、物联网、通用的元器件最集中的地区;深圳在以华为、中兴为代表通信设备产业生产上及平板显示器上,都集中了非常好的产业资源。

4.2.2 云计算在地区分配上已经有一定区域分布

东部沿海地区有基于信息技术上进行业务的优势;而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在能源密集的中西部地区更具潜力。

摘要: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高速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形式环境下,IT企业也出现了新型的管理模式。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面,苹果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五分之二的份额。在紧张有序的扩张过程中,由于苹果公司有了相当数量的“苹果粉”从而使得销售渠道基本稳定,并且也催生出了基于这个销售渠道的新管理模式。而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还是陈旧的,基本不变的,产品在升级换代后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观,同时生产成本的严重浪费,导致了利润率普遍不高,很难成为跨国际的大公司,大企业。

关键词:全球化,IT企业,新型,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志清.浅谈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09,(12).

[2]陈雪玲.浅议中小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与经济,2009,(6).

[3]廖政中,张岩.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研究与思考[J].广东科技,2009,(15).

[4]左天祖中国IT服务管理指南(第二版)[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2-10.

[5]娜信.2005年中国IT治理年会“2004~2005年”.中国IT服务管理最佳解决方案通信企业管理,2005,(7).

[6]中投顾问.2011-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2011,(11).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9

一、语言经济学与品牌价值

品牌具有经济价值,这是由语言经济学的原理决定的。语言经济学是由美国信息经济学的开拓者Jacob Marschak于1965年在《行为科学》杂志上最先提出的。他认为,语言除了作为一种工具和媒介外,还具有经济特性。其主要观点是: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的使用体现经济价值;语言使用具有经济学本质的要素:价值,效用,费用和效益。

企业的竞争决胜于品牌。对于品牌的重要性,美国营销专家莱特这样论述:“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而拥有市场的唯一办法就是拥有占有统治地位的品牌”。世界上著名的品牌均考虑语言的经济价值,最经典的例子是美国埃克森公司(EXXON)。埃克森公司的前身是埃索标准石油公司,为了考虑品牌的经济价值,公司聘请了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专家,调查了世界上55个国家的语言,走访了7000多人,最后以花费6年的时间和10亿美元的代价,确立了EXXON这个英文品牌,创下了历史上最昂贵的品牌修改记录。

二、全球最有价值的十大品牌翻译

根据《财富》杂志,2009年全球最有价值的十大品牌如下表:

从翻译角度,十大品牌的翻译方法共有五种:

1、意译法。

就品牌翻译而言,意译法能够最大地传达源语品牌的含义,同时能为目的语读者接受,是品牌翻译的最佳方法之一。在十大品牌中,采用意译法的有微软、惠普和丰田。

2、直译法。

直译法能够能够用相同的表达形式传达源语品牌的含义,并能产生与源语相同的效果。在十大品牌中,采用直译法的有通用电气和可口可乐。

3、音译法。

在采用音译法时,一定注意避免晦涩难懂的字、词,而采用通俗文雅的字、词。在十大品牌中,采用音译法的有沃尔玛、谷歌和沃达丰。

4、约定俗成法。

有些品牌,特别是一些老的品牌,汉语译名一般采用人们公认的流行的名称,即约定俗成法,尽管有时其译名和原名意义差距甚远。在十大品牌中,采用约定俗成法的是汇丰银行。汇丰银行的英文全称是:Hong Kong&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如果直译则是:香港上海银行。采用约定俗成法的目的是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5、直接引用法。

对于一些名字较长,或者缩写字母不好翻译的品牌,可以采用直接引用的翻译方法。在10大品牌中,采用直接引用法的是IBM。IBM的英文全称是: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直译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尽管很多人还将其翻译出全称,但由于其译名过长,难记,人们更愿意直接用原名IBM。

三、品牌翻译原则

从全球最有价值的十大品牌的中文翻译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出其翻译原则:音美、词美、意美。

1、音美。

音美,即音韵美,是指品牌名称发音响亮、节奏分明、富有乐感,给人以听觉上美的享受。成功的品牌译名应便于记忆,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十大品牌中,最典型的音美翻译属于可口可乐和谷歌。Coca-Cola的中文译名“可口可乐”,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翻译界的绝译,它不但保留了英文的音韵美,而且充分运用汉语双音和叠韵的特点,不仅声音和谐悦耳,而且给人以联想的享受—清爽、快乐,可口亦可乐。Google的译名“谷歌”也是翻译界的佳译,其名字似行云流水,欢快明畅,富有乐感。

2、词美。

所谓词美,就是所翻译的字、词符合译语的审美标准,不仅易读、易懂,而且高雅不俗,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在10大品牌中,最典型的词美翻译属于谷歌、可口可乐、沃达丰、汇丰银行、丰田,这些词在汉语中都具有正面的美的涵义。

3、意美。

意美,即意境美,是指品牌名称通过词汇的意境让人产生对美好事物向往的联想。如HP(Hewlett-Packard),原译名“休特-帕卡德”,不仅拗口,音不美,而且令人不知所云,意也不美,现翻译为“惠普”—恩惠普及,其意境美跃然纸上。

四、十大品牌的中文翻译对我国品牌翻译的启发及借鉴

中外语言受各自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影响很大,因此在表达方式及风格上存在很大区别。尤其是文化差异,成为中外交流的最大障碍。品牌具有文化涵义,翻译时也要注意目的语的文化,否则就会带来跨文化交际障碍,而文化障碍又会导致语言的经济价值损失。十大品牌的中文翻译,都考虑了以上因素,尤其是跨文化因素。

借鉴成功的中国品牌翻译有很多,如“海信”、“雅戈尔”、“飞鸽”。“海信”的英文译名没有采用汉语拼音“Haixin”,而是采用意境美的翻译原则,采用“Hi Sense”,给外国读者以“High Sense”(高感度、高灵敏、高清晰)的丰富联想。“雅戈尔”的英文译名是“Youngor”,与英文“younger”谐音,给人以年轻潇洒的联想。“飞鸽”的英文名为“Flying Dove”,一个Flying,不仅把自行车的特点表现得活灵活现,而且一个Dove又象征和平,其“音美、词美、意美”的原则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但也有很多中国品牌的翻译没有很好借鉴外国著名品牌的翻译方法和原则,导致营销失败,从而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如“孔雀”牌电视、“五羊”牌自行车、“芳芳”牌护肤蜜。“孔雀”牌电视的英文为“Peacock TV”,而cock的俚语意义是“污言秽语”;“五羊”牌自行车的英文为“Five Goats Bicycle”,goat在英语里是“色鬼”的意思;“芳芳”牌护肤蜜的英文为“Fang Fang Cream”,Fang Fang在英文中是毒蛇的牙。

五、结语

语言不仅是一种工具和媒介,而且还具有经济特性。沃尔玛等品牌之所以能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十大品牌,除了他们的产品、服务、质量、企业文化等优势外,一个被目的国消费者接受并欢迎的译名也功不可没。其成功的五种翻译方法和三种翻译原则,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企业研究并借鉴。如果借鉴成功,我们的品牌也同样会获得目的国消费者的欢迎,从而提高我国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摘要:全球最有价值的十大品牌采用意译法、直译法、音译法、约定俗成法和直接引用法的成功品牌翻译方法,及音美、词美、意美的翻译原则对我国企业的品牌翻译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品牌,翻译方法,翻译原则

参考文献

[1]刘白玉.对十二生肖汉英翻译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0,(4).

[2]任荣.从语言的经济价值角度谈英文商标词的设计原则[J].外语教学,2002,(5).

全球化经济中随机经济增长预测 篇10

1. 波动的多因性。

可能引起波动产生的因素很多, 如自然因素、外界冲击等, 并且相互关联, 常常使我们无法确定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

2. 变量量化的模糊性。

经济系统变量的测度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也具有很强的主观性, 并且信息的传播、价值的流动与主体的活动都在同一尺度空间进行, 这些因素决定了对系统中价值等变量的测度是不准确的。

3. 因果关系的不确定性。

即一定的原因, 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特定的结果。一次自然灾害的发生、一次政策调整、一次技术创新等等, 必然会对系统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到底能够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并不是一定的, 还与其他已知的和未知的环境因素, 以及人们的学习和自适应能力密切相关。

4. 时空表现的不规则性 (随机性) 。

每一次波动在时间和幅度上都不尽相同。尽管人们提出了各种周期说, 如所谓基钦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等, 但这不过是一些模糊的推测。主观性很强。波动周期表现时长时短。人们对过去的波动周期和幅度可以尽情评说, 却不能预测未来的波动周期和幅度。

二、全球化经济模型

这类模型主要由小型全球化经济模型和世界经济模型组成。随着国家之间经济来往的增多, 世界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日益增加和国家财政赤字及贸易逆差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的增加, 以及国家之间不断变化的政治结构与经济关系等等的因素, 都不断促进经济学家对开放形式经济的研究兴趣。这类模型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主要是由汇率的日益变动与金融市场日益一体化的世界中的货币问题所推动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兴趣转移到了财政问题上来;近来研究的兴趣主要是宏观增长, 贸易的不稳定性以及税收体制问题。无疑, 国际交易本质上的风险性使得把随机模型引入成为非常必要的工作。

三、经济增长的内涵

就经济学的发展历史而言, 经济学自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将经济增长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 经济增长最常见的定义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的持续增长, 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 即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长。库兹涅茨把一国的经济增长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各种经济物品的能力的长期增长, 这一能力的不断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及体制和意识的相应调整。这一定义强调生产的可能性, 而不是实际的生产。对于世界各国, 经济增长是一个备受政府、公众和经济学家高度关注的问题, 它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从长远的观点来看, 经济增长作为主要的宏观经济目标, 不仅具有经济上的意义, 而且具有伦理学上的价值。因而无论是在规范分析还是在实证考察中, 经济增长都是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世界各国政府在制定各项政策时无一例外的都将经济增长作为一项主要的宏观经济目标。

四、全球化经济中随机经济增长预测模型解析

1. 全球化经济中Wiener过程

设平稳独立增量过程ω (t) 有性质:ω (0) =0;t>0, ωt~N (0, σ2t) , σ是正参数, 则称ω (t) 为Wiener过程或Brown运动;当σ=1时称ω (t) 为标准Wiener过程。

一般地, 如果一个随机过程具有以下特点, 就可用Wiener过程来描述: (1) 在互隔的时段内系统状态的改变互相独立; (2) 系统状态的改变依赖于时段长度; (3) 系统的运动导因于大量微小因子独立的叠加, 因而由中心极限定理, 系统状态服从于正态分布。

在一个大经济体中运行的个体经济变量, 如消费、投资等, 其状态明显地接近于具有上述特点, 因此可用Wiener过程来近似地描述。

2. 随机最优化

(1) 引理。下面用到的所有函数均考虑一维情形, 对于多维的函数, 可得类似结论。如随机过程x (t) 能表示成:, 则约定以下记号:

并称dx (t) 为随机过程x (t) 的微分或随机微分。其中ω (t) 为强度为σ>0的Wiener过程, x (a) 为随机过程。

假设y=F (x (t) , t) 为一个关于x二次可微的并且关于t连续可微的函数, 其中随机过程x (t) 服从 (公式1) , 则可以得到:

(公式1) 代入 (公式2) 化简得到:

两个常用的结论:

(2) 随机最优化。在考虑风险的宏观经济模型中, 代表性消费者 (或家庭) 经常面临如下的随机最优控制问题:

其中, x与u分别为状态变量与控制变量, 它们都是随机过程;dω是期望为0方差为σ2dt的Wiener过程, ρ>0为贴现率或时间偏好率。

可以按以下步骤给出此随机最优化问题的求解方法:

(2) 写出V (·) 应满足的随机Bellman方程:

(3) 由Bellman方程得出如下的一阶条件:

另外, 问题 (公式6、公式7) 还应该满足横截性条件:

利用方程组 (公式10~13) 未必能求出问题的解, 但方程组 (公式10~13) 已经蕴涵了足够多的信息, 可以对它进行某些定性分析。

五、全球化经济中随机经济增长预测模型的应用

全球化经济中随机经济增长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随机现象。经济中完全确定性的简单的理想行为也可能导致经济系统的不确定行为。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科学知识综合与渗透成为科学进步的一种趋势, 随机科学的发展, 尤其是混沌、分形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为经济系统复杂行为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将运动分为两种类型, 确定性运动和随机性运动。在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自然科学家认为, 一个确定性的系统在确定性条件下, 响应也是确定性的, 只要建立了方程, 就可以根据初始条件来确定随后的运动。但后来发现有些系统, 特别是随机系统会表现出一种非常复杂、类似随机的行为, 无法根据给定的初始条件确定系统将来的状态, 于是就把这种行为称为混沌。随机科学的发展, 尤其是混沌、分形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已逐渐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随机的有力工具, 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经济学家开始把随机科学中的成果应用于经济学, 产生了随机经济学 (也称混沌经济学) 。这些研究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经济系统中的某些复杂性和多样性很有可能是系统中包含的随机因素的产物, 而且难以做出经济长期预测的麻烦, 极有可能是来自经济系统自身的随机特性。因为对于随机运动来说, 只要初始条件有微小的变化, 系统的状态随时间演变的轨线就会以指数速度分离, 并在一定的时间之后, 完全掩盖了系统的真实状态, 从而导致系统的长期演变的不可预测性。

在连续时间的随机经济增长模型中同时考虑政府开支的生产效应和福利效果, 得出了政府生产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最优构成, 随机经济确定了政府消费性开支的最优平均份额, 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最优平均份额依赖于消费性支出的平均份额及其最优值。分析了产出或政府支出的波动对均衡经济增长率及消费倾向的影响, 在一般情况下 (风险厌恶系数σ>1) , 产出或政府支出的波动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与消费-资本比负相关。对政府支出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也进行了分析, 政府消费性支出的确定性的部分与经济增长率是负相关的, 而政府生产性支出的确定性的部分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是不确定的。

六、结论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是研究经济过程在长期内的运行方式, 作为消费者和中央计划者就是希望找到刻画经济运行过程的消费路径和资本积累路径, 以使经济朝稳定增长方向和最优方向运行。随机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为经济增长理论带来了新的活力, 人们纷纷采用经济增长理论来研究各种问题, 讨论全球化经济中随机经济增长预测。

参考文献

[1]张陶新:经济增长的一个随机模型及其动态分析.集团经济研究, 2006/24

[2]马本江:一类随机决策模型的期望最优解及其经济意义.系统工程, 2004/01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11

中国正在不可避免地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家经济安全的问题越来越突显出来,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竞争的同时,政府的角色定位必须发生转型。

一、经济全球化的认知

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相互融合的过程。作为全球化的重要体现,经济全球化对社会其它领域同样有着极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的首要话题,也是政治学等众多学科热议的话题之一。

从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和近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之初就有了经济全球化的萌芽,随着信息网络科技的飞速前进,企业逐步实现远程控制,为经济全球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上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包含全球化经济市场的建立和统一经济机制的形成两个步骤,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相互融合形成整体的市场经济,并且遵循统一的经济运行机制,各种生产要素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合理配置和顺畅流动并被充分利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由于不同市场中的商品与要素价格存在地区性的差别,自然就为企业创造了套利活动的巨大空间。跨国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的生产要素,将商品放到高端市场中交易进行套利,同时把企业的巨额剩余资本转向资本稀缺、投资回报率高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套利。此外,跨国企业对全球市场了如指掌,能够按照区位优势进行生产销售的合理配置,由此形成庞大的分支机构网络,各司其职,不断实现自我壮大。众多跨国企业的战略性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助推器。

经济全球化趋势很是强劲,但并不是毫无阻挡的,经济民族主义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的思想和做法虽然存在较多的局限性,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十年前的首轮多哈谈判呈现了众多不可调和的矛盾,参与成员之间各持己见,存在严重的分歧,最终世贸组织宣布全面中止多哈回合谈判。在此后召开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世贸组织主要成员贸易部长非正式会议重启多哈回合谈判的努力再次落空。即便如此,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仍然在继续向前发展,并不断跃上新台阶。国际贸易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近几年的年均增速达到了10%,因此,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看,贸易投资自由化仍然是主流,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难以阻挡。

二、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安全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由于发达国家占据着技术和资本的制高点,不但获取到巨大的经济利益且成为了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主导,他们甚至会凭借自身优势和地位采用强制手段对某些贸易规则进行修改,实行高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抵制其他国家产品的进入,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遭受不公平的国际贸易待遇且蒙受损失。跨国公司利用其雄厚的资金、高新科技以及先进的管理方式,在东道国逐渐形成行业垄断,尽管跨国公司为东道国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并提供了广大的就业机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但是终其最终目的则是形成垄断,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有可能对东道国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随着中国加入WTO,全面对外开放的局面形成的同时,国家的经济安全的问题逐渐显现。

首先,对外资本开放影响金融安全。外资通过各种方式大量进入我国,在银行、证券等金融部门融合,他们通过购买股份、融资从中获取利益,在促进我国经济繁荣、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也隐藏了很多金融风险。由于我国金融领域的发展处在初始阶段,金融体制尚不健全,金融监管力度也不足,存在爆发危机的隐患,极容易被外国公司所利用和掌控。此外,国家保持对汇率和利率等领域的调节是维护金融主权的重要手段,但资本市场的开放使得调节权有所减少。从当前的世界经济动态变化来看,大多情况下金融危机都是以本币的大幅度贬值为中心环节。发生危机的国家或地区一般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或钉住汇率制度,资本市场的开放使得外部投机资本对内部外汇市场造成冲击,最终的结果是开放国家或地区被迫放弃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转而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另外,外商投资的广泛进入容易引起投机资本泛滥。由于投机资本的趋利性,其会对金融市场进行攻击,而攻击一旦得逞,这些投机资本将获得丰厚收益。在投机者的带动下,即使资本市场开放国家或地区经济基本面尚好,但如果投机者的市场力量远远大于该经济体的力量,金融市场也会出现剧烈动荡,从而引发众多参与者信心和预期的突然变化,最终酿成金融恐慌。东南亚金融危机正是如此。

其次,外资并购影响产业安全。加入WTO激活了具有无限潜力的国内企业并购市场,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一些外资企业在我国很多重要行业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凭借其技术、规模、资金等优势形成壁垒,阻止民族企业参与竞争甚至进入行业,这给我国的产业优化造成了阻碍,严重影响着产业安全。虽然这些外资企业在短时间内并不会取得垄断地位,但在制造、机械、汽车等行业的份额和控制力却在不断地增加,从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达1.3万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金额为1.1万亿美元,占85%左右。外商直接投资在全球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给越来越多的国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同时企业并购也逐渐从单纯的企业经营行为、企业制度演化、行业变迁延伸到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结构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重要因素。全球化背景下的并购主要基于全球经济的资源配置与行业竞争,在更大的经济区域与企业规模上,进行更为复杂的整合,建立新的运营标准,构造紧密结合的全球生产体系,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

从形式上看,外资并购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外商直接投资方式,相比直接设厂,股权并购的成本和风险更低、对并购后的市场预期也更加清晰,因此受到广大外商投资的青睐。此外,我国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正处在一个特殊阶段,缺乏资金和管理创新的经验,这给外资介入国内企业体制改革创造了客观和主观上的多种有利条件。

中外合资企业股权控制比例

三、应对外资并购的政府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大量外商投资不仅给我国带来巨额资金,填补了一定的资金短缺不足,而且还带来了众多高新科技设备和生产方式以及科学的企业管理模式,这些改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出口创汇也进一步增加,我国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制度由此发生了各种层面的创新改革。在不断吸收外商投资的同时引进的企业竞争机制对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形成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在金融投资、财务税收以及外贸、外汇等诸多方面的机制改革上也有积极的促进,各个行业的规章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补充。随着加入WTO,国内市场将与国际市场接轨,并按国际通行的惯例运作,国内企业普遍面临着国外同行业厂商的竞争与挑战。当企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竞争的同时,政府的角色定位必须发生转换,并对新的产业并购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清醒的思考。

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政府不可能按照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来干预企业的运营来实现对市场的管控,也不能盲目抵制外商投资和企业并购。政府只有在全面分析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情况以及全球经济发展变化的大前提下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对外商投资能够进入投资和并购的领域做出规定,对需要保护的产业和领域,采取多种方式禁止或限制外资进入,从而并保证我国利益的最大化。目前外商在我国能够实现投资和并购的产业领域是不涉及我国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并且在我国缺乏国际竞争优势而全球化程度较高的产业。

在吸引外商投资大量涌入中国的同时,政府应当加强相关部门的竞争力,适当地放宽优惠政策,拓宽对民营资本的开放领域和条件,还要做到让民营资本能够在相同的条件下与其竞争。在企业并购的问题上政府必须及早确立规范性的法规和政策,严格管理和执行,特别是在对国际并购的综合审核上,应当做到既能尽量多地引入投资资金、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等,又可以有效阻止他们形成市场垄断的局面,以此来增进产业的有序竞争。比如国家《反垄断法》的制定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相关法规政策的确立,都可以作为政府规范外商并购的有力手段,此外,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等中介机构的职能应该逐步完善,政府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加强对外资并购中的国有资产评估以及外资企业内部转移价格制定的监督和管理,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并购过程中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的后果。

总的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和外商投资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应当认识到若想从中获得最终胜利,最基本的措施就是尽快提高我国经济部门和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绝对不可以断然限制外商投资的引进。在与外商投资合作竞争的同时加强对其的监督,并进行恰当引导和规范管理,这样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

[1]马根发.开放资本市场与国家金融安全[J].经济问题,2005(9).

[2]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经济全球化探讨 篇12

全球化通过贸易和资本流动将全世界的产品和经济金融市场整合起来。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 贸易和FDI流入呈现大幅增加。同时, 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据统计资料显示, 从1978年到2008年, 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9%, 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一现象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们的关注, 他们很自然地将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全球化联系起来,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无疑是起促进作用的, 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各地区发展存在着的差异。全球化只是与扩大的不平等同时发生, 还是促进了这一现象?

2 文献综述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讨论非常激烈。然而, 许多关于全球化和不平等的文献仅关注发达国家, 极少的研究关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区域不平等的影响。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 不仅涌现出了大量构造模型的理论文献, 而且也不乏将理论模型付诸于经验数据的实证分析。林毅夫 (1998) 采用基尼系数测度了中国的地区差距, 发现1986-1990年间, 中国的地区差距上升幅度并不明显, 1990年以后的上升幅度略大。蔡昉, 都阳 (2000) 认为人力资本的初始秉赋, 市场机制的利用以及开放程度的差异是造成地区间经济差异的原因。此外贺灿飞等 (2004) 用Theil系数衡量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省区经济差异的总体趋势是1978-1990年省区差异缩小, 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扩大。

以上文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衡量、形成及经济全球化对其的影响。但是这些文献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研究的时间段基本上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在空间范围上大多数集中在地区间的差异;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关注点在收入不平等上。本文采用1978-2012年中国29个省市的区域数据,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估计经济全球化和其他因素对中国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3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型分析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加入WTO, 贸易和FDI流入呈现大幅增加。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仅有206.4亿美元, 到1988年便突破了1000亿美元, 到2012年更是达到了36000多亿美元。而FDI的流入更是惊人。它在1978年时几乎为0, 到1994年时高达6.03%, 然后到2012年下降至1.36%。中国的外贸和直接投资的激增伴随着的是经济的快速增长, 带来了中国经济在34年里实际GDP超过24倍增长。对外贸易和FDI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许多研究表明贸易和直接投资显著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成就。以外资的影响为例, 它可为投资地带来资本、技术和就业机会, 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变化;可加强投资地的竞争优势,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可以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 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法规和体制改革等等。然而, 经济增长的好处并没有平均分配到不同地区。从基尼系数可以看出, 区域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19增到2002年的0.27, 到2005年甚至达到0.49。尽管区域不平等的上升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 外贸和直接投资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开放度和FDI与区域不平等之间存在着某种相关性。然而, 我们不能简单推断出原因, 也可能有其他因素影响着区域不平等。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更系统的框架来量化诸多因素对区域不平等的促进作用。

在本文中, 我们使用面板数据集, 以省级为单位建立了一个间接的方法来量化FDI和经济开放度对增长和区域不平等的影响。本文对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采用自然对数形式, 以缓解异方差。建立如下模型:

其中, y是GDP总量;a是截距项;l是劳动投入;KD是国内资本存量;KF是国外资本存量;Edu是教育变量;Trade是贸易占GDP的比重, 即开放度;Post是邮电业务总量, 代表基础设施;βi是要估计的参数。误差项代表对产出的随机冲击, 与其他变量不相关。

4 数据和实证结果

本文数据样本为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78-2012年面板数据, 其中, 不包括西藏自治区数据, 重庆市数据并入四川省数据分析。本文分析所用的所有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及《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1978-2012年有关各期。进入模型分析中的各统计量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GDP:以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劳动投入L:以各省份就业人数代替。

国内资本存量KD, 目前普遍采用的测算方法是Goldsmith开创的永续盘存法。定义t时的资本存量的估计公式为:

其中i指第i个省区市, 式 (2) 涉及以下四个变量:当年投资额I;投资品价格指数, 以便折算到不变价格;折旧率δ;基准年资本存量K。对于当年投资额的选取, 本文参考单豪杰的方法, 即选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当年投资额, 价格指数Pt是累计价格指数, 是以1978年为基期, 然后根据固定资产的年度价格指数推导出来的。1991年以前由于没有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本文对于1992年以前的价格指数使用各省投资隐含平减指数代替。δ为资本折旧率。在分省的估算中折旧率统一取10.96% (单豪杰, 2008) 。基期的资本存量的初始价值, 也参考了单豪杰的研究工作中资本存量的计算方法。

国外资本存量KF, 以各省区实际利用外资额 (FDI) 数据代替, 由于《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以美元为计价单位, 在模型分析中, 把以美元计价的实际利用外资额乘以当年人民币汇率均价换算成以人民币计价的实际利用外资额FDI。

教育Edu:衡量教育水准的标准很多, 本文以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衡量。教育也作为一种投入是抓住了新增长理论中人力资本的影响。

开放度Trade:贸易 (进出口总额) 占GDP的比值表示, 其中进出口总额是以人民币计价的各省区的进口值与出口值之和。

我们先进行回归得到各解释变量的系数值, 同时为了考察2001年加入WTO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有无影响, 在模型中加入了一个制度虚拟变量, 令各省市2001年及以后的数值为1。还引入了一个区域虚拟变量, 把中国省区划分为沿海和内陆两个区域, 以内陆省份为参照系, 引入沿海虚拟变量Coastal, 重新估算模型, 分别考察了FDI和贸易对经济的区域效应。结果在表1中。

注:括号中的数为t统计量;*** (**、*) 表示在1% (5%、10%) 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在模型1中, 我们只考虑了衡量经济全球化的两个变量, 发现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变量的回归系数符号为正, 并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而外商直接投资变量的回归系数虽然符号为正, 但是并不显著, 因此我们认为一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 区域差距程度也越高。在模型2中, 我们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了劳动投入, 结果与模型1基本相同, 对外开放依然显著, 而外商直接投资变量符号依然为正, 同时仍然是不显著的。在模型3、模型4和模型5中, 我们依次在上一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内资本存量、教育水平和基础设施水平三个变量, 结果发现, 三个变量都在统计上显著, 并且其符号均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即国内资本存量的提高会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程度的提高;地区越是重视人力资本, 即教育水平越高, 其经济增长差异程度就会越低, 即教育会抑制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扩大;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提高。从模型1到模型5, 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变量始终是高度显著的, 符号为正, 说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 以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度量的对外开放度的提高会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程度的上升。在模型6中, 制度虚拟变量的系数显著为负, 说明加入WTO这项制度会减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模型7中, 沿海地区虚拟变量与开放度的交互项系数为负且显著, 表明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不如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模型8中, 沿海地区虚拟变量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 说明沿海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大于内陆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 1998, (6) :3-10.

[2]蔡昉,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 2000, (10) :30-37.

[3]贺灿飞, 梁进社.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市场化, 全球化与城市化[J].管理世界, 2004, (8) :8-17.

上一篇:骨骼动画下一篇:财务风险的规避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