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

2024-07-04

全球经济一体(精选12篇)

全球经济一体 篇1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又是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的必然走向。经济全球化在激起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目标发展的同时, 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生冲突, 本文主要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 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 全球化条件下, 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 既有矛盾也有统一, 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 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 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 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 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 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 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 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 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 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 如果处理不当, 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 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 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 协调一致的政策, 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 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 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 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 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 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 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 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 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 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 风险是很难规避的, 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 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 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 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 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 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 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 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 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 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 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 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 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 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 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 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提高经济效益, 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 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 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 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 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 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 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 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 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 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 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 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 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 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 相辅相成, 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 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 (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 2004 (15)

[3]王疆华周红燕:内部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2 (12)

[4]廉晓梅:《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东北亚论坛, 2003 (9)

全球经济一体 篇2

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知识、语文基础知识

和公文写作、经济知识和科技常识、中国近现代史、世界现代史及其他知识等。

下面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大家整理了公共基础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知识要点,希望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经济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认为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体

和主导的,其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球化,与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交换关系全球化,这是一场有利于西方国家的国际经济秩序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决定力量是市场机制,主导力量是跨国公司,推动力量是以

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技术进步。

2.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在全球的充分发展。核心是各国社会再生产

过程的交叉渗透形成全球社会再生产。根源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

3.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全球化。动机是各成员体凭借各自的相对优势,通过一体化行为,在共同的目标下获得各成员体单方

面行动不能获得的利益。

4.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上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资源配置的全

球化)。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含义

区域经济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在一个由政府授权组成的并具有超国家性的共同机构下,通过统一的对内、对外经济政策,取消区域内的各成员之间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的阻碍,实现区域内互利互惠、协调发展和资源优

化配置,最终形成一个政治、经济高度协调统一的国家集团。

(二)三大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1.欧盟

(1)发展:1967年7月1日 欧洲共同体(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

1993年11月1日 欧盟

(2)总部:比利时 布鲁塞尔

(3)成员国:27 个

2.北美自由贸易区

(1)成立时间:1994年1月1日正式成立

(2)成员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

3.亚太经合组织

(1)成立时间:1989年11月

全球经济一体 篇3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 区域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是指地理区域上比较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了谋求共同的经济贸易发展,通过缔结条约而建立起来的经济贸易联合的过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早在19世纪初就已经出现,由于当时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国家间的贸易和其他经济交往还不够发达,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还只是一种个别现象,而且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很缓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明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增长要素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日益突破国界限制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已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发展历程,马克思和恩格斯150年前就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决定了该生产方式下的经济必然是全球性的。但是,经济全球化规模的扩大和进程的加快是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从下列数字,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1997年世界商品与服务贸易额合计已达6.7万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增加到16.6万亿美元; 国际金融市场年金融交易量已达500万亿美元,作为经济全球化载体的跨国公司目前已有4.45万家,其设在境外的分支机构多达27.6万家,1990年国际直接投资额为2430亿美元,1996年这个数字已增长到3600亿美元。

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1995年1月1日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全球贸易以及与贸易有关的其他领域已纳入到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轨道,而与之几乎同时出现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集团则将区域经济纳入了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并驾齐驱的区域性多边贸易体制的轨道。区域经济的集团化发展反映了世界朝着多极化、多样化方向发展的大趋势,标志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重新分化和组合。在关贸总协定实施的近半个世纪里,世界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各国之间竞争的加剧,保护主义不断加强,多边贸易体制不断遭受挑战。因此发挥区域的人力资源、经济、技术优势,通过资金技术、劳务方面的合作以取得比较利益,这与总协定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多边贸易体系宗旨是一致的。从国家之间相互依赖、共存共荣的观点出发,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不应互相排斥,而应是互惠互利、并行不悖的。由于目前区域集团内成员多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如果区域内成员之间贸易自由化程度低于世界贸易组织,则因其违反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而为世贸组织所不容;而区域内成员之间贸易自由化程度高于多边贸易体制,由内部的开放推动外部的开放,最终将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实现全球贸易的自由化。

二、游戏规则:区域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论全球性经济交往还是区域经济集团内的经济活动,若要顺利进行,必须遵守一定的游戏规则。按学界较为公认的看法: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称,是进行国际经济交往必须遵守的游戏规则。而区域国际经济法是区域经济集团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制订和完善用于规范成员国行为的规则,是调整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及其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区域国际经济法已发展成为国际经济法中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具有确定的内容、范围和渊源。区域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之间的差别表现在以下方面,正是这些区别体现了区域国际经济法的相对独立性:

(一)二者的调整对象和调整方法不同。区域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区域性国际经济关系,而这种区域性国际经济关系又可分为区域经济集团内部经济关系和区域经济集团对外经济关系两部分。集团内部经济关系包括: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的关系、集团组织机构(实际上代表本集团)与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团组织机构、成员国与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关系。集团对外经济关系主要是集团与非成员的第三国和其他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关系,是经济集团作为国际经济法主体同其他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区域国际经济关系与作为国际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国际经济关系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1. 区域性。区域国际经济关系发生在特定集团内,受该集团内合作范围的限制。如欧盟25个成员国之间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劳务的自由流动,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2. 稳定性。区域经济关系的产生,基于建立区域经济集团条约的规定,条约将成员国之间的合作范围作出明确限定。各成员国在条约规定的范围内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直至实现条约规定的目标。欧盟的建立与发展历程就是有力的证明。而国际经济关系则缺乏稳定性,各国之间的经济关系较易受政治关系的影响,如中日之间的经济关系就受到两国之间政治外交关系影响而变得忽冷忽热。而中美之间贸易摩擦不断,经济关系时好时坏。3. 排他性。区域经济关系限于经济集团成员之间,限于特定范围之内,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合作不容他国介入和参与,成员国之间互相给予的优惠其他国家也无权享受。而WTO体制下的多边贸易必须遵循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WTO一缔约方给予另一缔约方的在贸易方面优惠待遇,可通过最惠国待遇这一传导机制,使WTO其他缔约方也可得益。4. 综合性。集团内部的经济关系是一种全方位综合性的经济关系。欧盟25个成员国之间不仅实行共同的关税政策,在商品、人员、资本方面实现自由流动合作,而且实现财政货币政策的统一,建立货币联盟,使用统一的货币——欧元,并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体系。 就调整方法而言,区域经济集团发挥常设机构的作用,通过组织机构协调成员国的政策和措施,授权常设机构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成员国的行为。由此可见,区域国际经济法是具有自己独立的调整对象,其调整方法也别具一格,因此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二者的内容和范围不同。区域国际经济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规范:1. 组织机构法律地位的规范;2. 调整集团内部各种经济关系的规范,其中又包括:A. 取消关税及贸易限制方面的规范。B. 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规范;C. 货币财政及其他经济和社会政策协调方面的法律规范等。3. 调整集团对外经济关系的规范;4. 内部争议解决规范。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国际经济法的范围取决于国际经济法所调整的国际经济关系的范围。从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来看,国际经济法应包括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技术转让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国际直接投资法、国际金融法、国际税法和国际经济争端解决法。从国际经济关系主体角度看,国际经济法包含调整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法、调整国家与私人之间的跨国经济关系的法和调整私人之间的跨国经济关系的法。调整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法从性质上看属于国际公法;调整国家与私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法具有经济法或行政法的性质;而调整私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法则具有民商法的性质。

(三)二者的渊源不同。区域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包括以下几种:1. 国际条约,其中又分为:建立区域经济集团的条约,如欧共体各成员国于1992年2月7日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订的《欧洲联盟》;成员国在集团内签订的协议;区域经济集团与非成员国的第三国及其他国际经济组织缔结的条约,如《欧共体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协定》(1986年)。2. 区域经济集团组织机构制定的法规,如欧盟部长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颁布的条例。3. 区域经济集团法院判例。

国际经济法的渊源则由国际经济条约、国际经济惯例、国际组织的规范性文件、各国的涉外经济立法、民商立法以及各国的国内法院判例组成。由此可见区域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在法律渊源上也存在较大差别。

(四)二者的基本原则不同。区域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那些指导区域国际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构成区域国际经济法基础,适用于所有经济集团法律的基本原则。区域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项:1. 主权自我限制原则。首先,成员国必须对自己的立法权力进行限制,以维护集团及其常设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权限。其次,成员国必须对自己的司法权进行限制,集团法院的建立,缩小了成员国法院的管辖范围。在成员国法和集团法发生冲突时,成员国法院应优先适用集团法。最后,成员国必须对国家经济管理权进行限制,将涉及经济一体化方面的经济管理权让渡给集团的常设机构,由其行使。欧洲统一化进程即是各个主权国家不断将其主权让渡给欧盟常设机构的过程。2. 组织机构独立原则。首先,集团各组织机构在三权分立理论指导下建立,彼此间相互独立,各司其职,权责明确。集团通常由权力机关、执行机关和司法机关构成。这些机关相互配合,彼此制衡。其次,集团组织机构与成员国也保持独立。主权国在建立区域经济集团时,将部分主权权力让渡给集团组织机构行使。集团组织机构在行使职责时,既不征求也不采纳来自成员国的指示和意见。3. 平等互利原则。只有承认成员国地位平等,才能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只有坚持互利,成员国才能从合作中得益,才能保证区域合作的稳定性。

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指的是贯穿于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各类法律规范中的主要精神和指导思想,是这些法律规范的基础和核心。现在通说认为国际经济法基本原则包括:1. 经济主权原则。国家在本国内部和本国对外的一切经济事务上,都享有独立自主之权,当家做主之权。主权国家有权完全独立自主地控制和处置本国境内的一切自然资源;有权完全独立自主地管理和监督本国境内的一切经济活动;有权独立自主地以平等主体法律地位参与世界性经济事务的决策。与区域国际经济法的主权自我限制原则相比较,国际经济法更强调国家经济主权原则。而区域国际经济法恰恰相反,区域经济集团的一体化程度越高,主权的限制与让渡越多。以欧盟为例,欧盟正在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迈进,而政治一体化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政治与外交主权的让渡。2. 公平互利原则。国际经济法中的公平互利原则更强调实质上的公平,发达国家应当尽可能在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照顾和优惠待遇。WTO一系列协议较多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主张。这既是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获得的,也是国际经济合作所必需的。3. 全球合作原则。国际经济法学者主张进行世界经济结构改革,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关系和国际经济新秩序,使全球所有国家都实现更普遍的繁荣,所有民族都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而区域国际经济法更强调区域经济合作。

三、结语

世界上所有地理区域都建立了区域性的经济贸易集团,世贸组织147个成员国几乎都加入一个或多个区域一体化组织。中国既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也是世贸组织的成员。我们应当加强区域国际经济法和国际经济法的学习与研究,熟悉游戏规则,更好地参与全球和区域合作与竞争。

参考文献:

[1] 刘世元,《区域国际经济法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2] 车丕照,《国际经济法概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陈安,《国际经济法学专论》(上编 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

[4] [德]马迪亚斯·赫蒂根,张恩民译,《欧洲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试议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篇4

经济全球化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90年代得到认可, 但目前仍没有统一的概念, 大部分认为,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及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 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 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

全球经济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 它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 若处理不当, 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

区域经济一体化, 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 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为准则, 协调一致的政策, 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特权的共同机构, 进行长期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 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既存在本质的区别, 又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 是市场机制起主导作用的过程, 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 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 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推行必要的措施, 实现一体化目标, 是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过程。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 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 同时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驱动力, 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 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 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 在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 必然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

很显然,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具有推动又有阻碍双重作用。相比较来说, 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很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 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因为, 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 提高其区域经济效益, 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 相互依存。而经济全球化是为了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所以, 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强化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 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 不惜代价阻止其他区域或国家产品进入。这一行为严重阻碍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综上所述,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确实存在着矛盾, 但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它们会慢慢形成互补,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造了统一的市场环境, 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很多便利。我们坚信, 在全球化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 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 得以良性发展, 最终推动世界经济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Z].

经济地理学 经济全球化 篇5

1,(04论)何谓经济全球化?简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素.2,(10论)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3,(10简)简述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关系?

1,4,(11论)试述经济全球化与地方化(本土化)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地方化也指从地方利益出发,利用全球化的有利一面,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2)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关系

① 经济全球化引起了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变化。地理空间上邻近企业的共同性增加,同

时人们和国家个性化要求也随之增加。经济一体化、地方文化传统建设加强同时发生、相伴而生,构成了一个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

② 地方化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

一方面,在地方化过程中,全球化的因素必然影响到当地的价值观、文化观 ; 另一方面,强烈的地方化(民族化)有利于全球化发展,当然,本土化的东西进行全球化的关键在于商业包装和因地制宜。

(3)跨国公司地方化的策略

① 在生产管理或国际营销过程中为扎根当地市场而迎合东道国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

化传统的发展战略,以便使跨国公司成为东道国的组成部分,使外贸营销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要求。

② 括技术、材料的本土化,以吸收当地技术、利用当地资源,形成适应东道国国情的当地市场。

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国家碎片化 篇6

国家碎片化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有四:一是殖民时代等历史原因;二是与资源争夺等经济开发运动有关;三是与政治体制有关;四是因为分离主义运动与国际政治斗争。

对于当今大国而言,闹独立的这些“地方”往往基于经济利益、权力诉求等现实原因,即便公投,结果也不大可能切断血肉相连的纽带。同是一家人,打打闹闹,还得一起过。反之,随着一些问题的解决,大国的凝聚力会越来越强,从而吸引“仰慕者”的加入。

英国苏格兰

为北海油气利益闹独立

10月15日,英国首相卡梅伦亲赴苏格兰首府爱丁堡,签署了一份允许苏格兰就是否脱离英国举行公投的协议。

BBC英国广播公司在一档节目中将此举称为可能是“英国政府做出的近300年来最重要和最艰难的政治决定”。

根据《联合法案》,苏格兰与英格兰1707年合并,成为大不列颠王国的一部分,保持相对独立。苏格兰议会1999年成立,设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代替英国政府苏格兰事务大臣部分职能。

苏格兰议会现掌握的职能包括卫生、教育等事务,但国防、外交、财政等事务由英国政府掌管。

虽然卡梅伦所属的英国保守党、与保守党联合执政的自由民主党以及反对党工党均反对苏格兰独立,但是面对苏格兰议会的多次表决,英国政府最终签署了允许公投的协议,公投最早于2014年秋季进行。

苏格兰民族党承诺,苏格兰独立后,将继续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为国家元首,以英镑为流通货币。

有英国媒体预测,此次公投更多是经济因素的考量。如果英国政府维持对北海油气田的控制权,未来6年,苏格兰要继续为英国政府贡献高达560亿英镑的财政收入。苏格兰方面之前已多次抱怨,北海油气田的巨额税款不应该直接归属英国政府。

对此,英国政府则辩称,是因为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苏格兰人才能免费上大学,才能维持现有的公共服务。

苏格兰一项民调显示,只有28%的苏格兰人愿意独立。根据法律规定,要使独立公投通过,必须有超过40%的赞成票才可以,这也正是卡梅伦政府敢于签署同意公投协议的底气所在。

而且英国政府还给公投增加了苛刻的条件,即公投必须尽早举行,而且涉及的只能是一个简单明了的“是”或“不”的问题,即是否独立,而不能牵扯其他诸如苏格兰政府是否该获得更多下放的权力之类的问题。

除了最近沸沸扬扬的苏格兰外,北爱尔兰的民众也不安分。早在今年1月,英国北爱尔兰新芬党领导人麦克吉尼斯就表示,北爱尔兰应该就是否留在英国或并入爱尔兰一事,在2016年前后举行全民公投。

不过北爱尔兰要进行公投也并非易事。1998年,英国与爱尔兰曾签署和平协议。协议规定,英国承认南北爱尔兰的统一可能性。如果北爱尔兰想就这一问题举行公投,需要得到英国政府批准。而且在公投举行之后7年内,不得再次进行公投。

加拿大魁北克

两次公投只为更多权力

早在1980年魁北克省就曾经举行过激烈的投票,不过那时,魁北克的大部分公民都反对把这个主要说法语的省从加拿大联邦中分裂出来。

但是到了1995年的第二次公投之时,情况突变,分离的声音占据了主流。当年的10月30日,千千万万加拿大人在电视机前度过了紧张而又不安的一天。在此之前,加拿大各地都掀起了一场名为“留住魁北克”的挽留运动。

在当天的投票过程中,有近500万魁省人顶风冒雪前往数十个投票站参加公决投票。最终,维护统一的联邦派以50.6%的微弱多数险胜魁独派的49.4%,将魁北克保留在了加拿大的版图之中。

2010年,魁北克集团领袖吉尔斯·杜塞在访问美国时表示,一个独立的魁北克对加拿大、魁北克、美国及全世界都是有利的结果。

杜塞表示,他访问华盛顿的目的,也是游说美国,若第三次魁独公投过关,希望美国能支持魁北克独立。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曾公开反对魁北克独立。杜塞此行就是游说美国,一旦魁北克举行第三次独立公投,美国勿再搅局,且在公投过关后,迅速给予承认。

不过根据公开信息,魁北克省目前尚无第三次独立公投计划。

加拿大自由党前党魁叶礼庭曾在今年年初撰文《加拿大对苏格兰公投的启示》,文中指出当年魁北克人真正想要的其实是一个统一的加拿大内部的独立魁北克,即当年许多投票赞成独立的魁北克人并不是在投票支持独立,而只是希望在加拿大内部为魁北克争取更多的权力。叶礼庭猜测,绝大多数苏格兰人想要的与此类似:独立加上英镑,用“社会联盟”取代政治联盟。

叶礼庭提醒,如果苏格兰人决定脱离英国,他们也不能拍拍屁股走人。苏格兰不得不与英国政府谈判(而非单方面制定)分家条款。相关问题包括债务分割、边境线、北海石油财政收入分成、货币未来以及英国在苏格兰的资产处置等等。“这将会和离婚那样麻烦而旷日持久,很可能也具有同样的悲剧性。”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

最富裕的地方想出去

2009年9月13日,加泰罗尼亚州阿瑞尼斯镇举行独立公投,支持加泰罗尼亚脱离西班牙,成为欧盟内的独立国。

虽然这项史无前例的公投没有获得政府允许,仅具象征意义,但结果却让加泰罗尼亚的分离主义者受到鼓舞。在该镇6500多名合格选民中,约40%参与了公投,结果有超过96%的选票支持加泰罗尼亚成为欧盟内的独立国。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加泰罗尼亚是西班牙高度工业化及富裕的自治区,长久以来,它上缴给中央政府的税款远远超过所获得的经费。2012年最新民调显示,超过半数的加泰罗尼亚人支持脱离西班牙独立,他们十分不满加泰罗尼亚的税款外流。加泰罗尼亚的经济产出约占西班牙全国经济产出的1/5。

今年9月27日,加泰罗尼亚的州议会批准了公投计划。加泰罗尼亚极左民族党派投票支持这项公投动议,而在西班牙议会中占绝对多数的人民党则予以坚决反对。

西班牙副首相德圣玛丽亚称,因为没有政府批准,加泰罗尼亚公投违反宪法,西班牙政府坚决反对公投,也将尽一切努力阻止公投。

也许是受到近日苏格兰公投的启发,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撰文指出在对待公投问题上,西班牙政府并不如英国政府高明,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希望看到国家分裂。英国政府的做法尽管有些冒险,但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很精明的,因为告诉人们决不能做某件事,肯定会勾起人们偏要做这件事的欲望。

全球经济一体 篇7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各国给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和手段。为各个国家的经济活动提供了有益的前提。世界经济和政治局面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 优势互补, 减少冲突和矛盾。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终将会融合渗透。两者可能在实施过程中选择的路径不同, 但他们的最终目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及差别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超越边界到更高水平和状态, 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体化。本质是市场经济条例及其安排的全球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洪流, 它是世界经济成长的趋势和特点。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地域在经济政策战略等方面达成一致, 地域与地域之间协调稳定发展, 实现双赢或多赢有机体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放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注重的是地域之间的经济联系, 而经济全球化注重国际间的经济交流, 经济全球化依靠科技和国际间资源资本流动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完成区域经济稳定有序发展为方向发展。在完全自由的市场下, 存在很多现存或潜在的危险, 在经济区位条件下, 可以将风险控制和规避, 区域经济一体化能有效降低资源配置成本, 降低违约风险。虽然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长动力和施行路径有差别, 他们最后都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融会。两者之间既相互进步又相互制约。

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原因

产生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一是科技革命的大发展, 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二是在世界范围内, 经济体系的发展和扩大, 三是西方国家向自由化发展的经济体系, 四是逐渐出现一些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先驱。

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原因:一是历史原因, 欧洲商人在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去其他国家开展业务, 促进地域之间的经济发展。二是社会生产力的快速成长, 是孕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根蒂。三是为了维护民族经济利益与发展的需要, 以及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这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构成与成长的内在原因。四是处理国际收支难题。五是联合对抗外部的强大力量, 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的直接原因。

四、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世界带来的影响

(一)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为其提供了机会

近几十年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 世界经济有了新的变化,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大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最快, 拉美和北非国家次之, 最慢的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 成为边缘化地区。

总体上看, 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的占世界GDP产值, 到70年代初从14.5%上升到15.9%, 到1999年高达21.6%。据世界银行统计, 2011年巴西、墨西哥、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韩国的人均GDP已分别上升到12594美元、10047美元、4972美元、46241美元、9977美元、2952美元和22424美元, 都达到或高出了中等收入国家收入水准, 而新加坡和韩国已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

19世纪末美国在欧美先进国家里后发先至, 饱受战争蹂躏的日本在不到20年中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 亚洲“四小龙”在短时间里成为新兴产业区, 中国令世界瞩目的迅猛崛起等, 都积极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二) 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1.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经济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流动, 间接证明各国和各地区经济会渗透融合, 意味着各国会有利益的融合, 从而在客观上使各国之间的关系发展成为高度依存的合作关系。

2.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经济主权互让。

经济全球化体现在各个国家之间经济主权的碰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国之间经济主权会形成交错和转向。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存在和认可的基本标志, 维护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政权的基本功能, 对其他国家主权的滥用和剥夺一直是国际战争的重要原因。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变化, 国家之间经济交流的增多, 各种国际组织的产生, 使世界经济的主体发生变化, 都对民族国家的经济主权及其行使构成某种牵制和取代, 使各民族国家经济主权形成互让和交叉。

3.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极化。

所谓“极”, 是指在世界经济中能占有重要作用和发言权的国家或集体。战后半个多世纪, 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动。总的来说, 从战后初期的美国统一天下, 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两极世界。再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 中国和印度崛起, 俄罗斯度过因“休克疗法”的激进改革给经济带来的混乱和下滑期, 在世界经济、政治、军事上的地位重新上扬。世界上明显地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三)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对发达国家来说, 劳动力和资本较多的发展中国家会将资本和劳动力以低价出口到本国, 使相关行业受到影响, 增加结构性失业;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的跨国公司, 为追求高利润, 会将较低成本的环节从本国移到发展中国家, 减少了本国就业机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 发达国家改变移民制度, 放宽限制, 外来移民增多会减少本国居民的就业岗位。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发展中国家依赖于发达国家在本国的市场和商品, 会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 造成“马太效应”, 穷者更穷, 富者更富, 发达国家挖掘利用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 会破坏了其生态平衡, 加剧不和谐和不平衡。

(四)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贸易的影响

能够促进贸易集团内部贸易的增长、国际分工和技术合作, 增强和提高了经济贸易集团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谈判力量, 加强了经济集团内部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五)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不同国家的消极影响

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排他性, 影响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贸易往来;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关税阻碍本国商品出口;资金不能有效引入, 造成经济落后, 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加大。

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能推动经济全球化浪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壮大可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全球化又可以反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能够刺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融合。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资本、贸易、资源的全球化和自由化。产业链的构成和国内外生产体制全球化和国际经济调和机制逐步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融合的过程。

六、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两者存在冲突, 但冲突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完全否认矛盾, 也不能完全认可, 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要继续发扬, 会产生矛盾的可以适当摒弃。区域经济是小型的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千万个区域经济组合形成的。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的扩大和融合, 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就是全球经济。世界经济和政治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为了更好更快地促进全球经济的稳定发展, 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 相辅相成, 减少冲突和矛盾。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走向一致, 相互促进补充。两者可能在实施过程中选择的路径不同, 但他们的最终目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虽然这个过程很漫长, 但历史的演变总会发生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静静等待。

摘要:当今世界, 经济一种现象是全球化进度加速;另一种现象是地域一体化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地域之间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则是全世界范围的发展, 最终目标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实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两者在刺激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内部冲突。本文重点剖析经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影响。

关键词: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马太效应

参考文献

[1]池元吉, 李晓主编《世界经济概论》 (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7

[2]赵春明, 魏浩, 蔡宏波编著《国际贸易》 (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7

[3]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光明日报.1998.

[4]桂林工学院党委办公室广西桂林541004:试论分析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04) .

[5]浙江工程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 《世界经济研究》.2000第一期.

[6]杨德广.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J].高教探索, 2001.

[7]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185.

[8]李东.“全球化”对民族国家教育的挑战[J].教育科学研究, 2002.

全球经济一体 篇8

所谓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不同国家或地区间, 由国家出面组成的并实行某些统一政策措施的区域性经济组织或集团。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则是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配置, 各国经济紧密依存并融合为全球经济的整体这样一个过程。在本质上, 二者均旨在消除生产要素在国家间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时的壁垒, 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然而在发展过程中, 区域集团利益的干扰、特质与外延的差异性又会使二者在共同发展中存在相互制约。那么, 区域经济一体化究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奠基石”还是“绊脚石”不禁引发思考与热议。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相互促进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促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良性前提。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全球市场, 对各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巨大的外部压力便促使同一地区内各国紧密加强合作, 进而导致了区域化的产生。同时, 全球化还意味着全球市场自由化的逐步加强, 这就迫使地区内部各国进一步提高彼此之间经贸关系的自由化程度, 以保证地区内部自由度更高的优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走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中间步骤。全球经济一体化突破国家疆界的限制, 要求在在全球范围内形成能够组织资源流通、调节国际分工的机制。然而当今世界各国的生产和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不同地区的社会制度与价值观念各异, 政治经济条件并不成熟, 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即形成全球统一的经济秩序规则。区域经济一体化则克服了上述障碍, 它在地域相邻、发展水平相近、文化理念相融的国家间率先达成经济一体化协议, 开展经济合作。由于成员国数目少、政治经济条件适合, 较易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进而随着商品、资本、劳务等的流通范围和程度的日益提升, 加快全球化进程。可见, 区域经济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阶段。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制衡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性满足了成员国之间经济关系紧密、稳定的发展, 却对非成员国产生了不平等的歧视与排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目的之一即在于实现区域内的规模经济, 提高经济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因此难免会在强化内部利益的同时, 对体系以外的国家和地区采取更加严苛的防范性贸易举措, 结果形成新的贸易壁垒, 违背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初衷。

另外,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对世界贸易参与方进行了更为有力的整合, 在对外贸易交往中以经济一体化组织身份出现的整体显然具有更强讨价还价的能力。然而, 当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力量不均衡时, 某个实力较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可能会利用其强大的市场垄断优势, 影响或阻碍各主体之间贸易自由化的开展, 最终造成全球经济发展的失衡。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亦不可避免的对各区域组织产生重大影响。全球经济一体化, 意味着建立一个全球性超国家机构或全球政府, 而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格局尚无法实现国家主权的完全让渡。全球经济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和调控, 变幻莫测的经济起伏、金融动荡便会在全球范围内互相传递, 潜在的风险与危机将对地区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之间存在着复杂微妙的互动关系——既相互促进, 又彼此制衡。它们作为不可逆转的两大历史发展趋势, 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应共同发展, 一道推动人类社会、世界经济的长足进步。

首先, 要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与第三方的自由贸易合作, 缩小对外歧视, 以减少区域外国家利益的损失。国家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时, 常采取以当前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短视行为, 而忽视了其行为可能会给其他各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阻碍多边自由贸易进程的推进。因此, 要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进行适当的监管和约束, 保证其开放性、非歧视性的贸易自由化发展方向。鼓励像APEC这种开放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建立, 通过将内部行之有效的投资和贸易自由化成果提供给非成员国, 在实现区域内部自由化的同时, 促成外部国家的贸易合作。

其次,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多边贸易体制应加强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优胜劣汰。从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角度考量, 如果世界范围内可以形成几个力量相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利益主体的减少将降低自由贸易合作的谈判难度;同时, 由于参与各方势均力敌, 足以在彼此间形成威胁, 便可能会形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局面, 即各国自身和世界整体福利最大化达成统一, 实现全球经济的自由化。

总之,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同时开放与扩展, 将不断外化为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不断推动世界经济紧密有序的联系, 自然而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唯有加强合作与交流, 减少利益独享性, 增加共享性;缩小差异性, 增加相容性、互补性, 才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良性互动中, 使世界经济整体变得更加自由、开放与进步。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两大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趋势, 二者既相互促进, 又彼此制衡。为实现世界经济的长足发展, 必须有效协调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加强引导, 完善机制, 建设全球经济秩序新格局。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制衡,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林.国际经济关系学概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郭连成.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及其互动效应.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全球经济一体 篇9

1 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应具备的素质要求

复合型人才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的概念, 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观 (Liberal Education) 。一般认为, 复合型人才是精通一个专业, 并熟知多个相关专业或者通晓多个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多个学科知识交相融通、结构合理, 且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审视和创造性思考, 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人才。复合型金融人才, 是以金融学为专业, 能够从事金融相关研究、管理或一般性工作, 精通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

从制度层面调整行业收入差距, 均衡城镇居民收入是必须的, 但是由于复杂的利益关系的掣肘, 使得工资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等重大改革久议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破、成效甚微。所以, 要适应当前改革的新形势, 抓住新阶段收入分配改革的关键和重点,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 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才能真正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促进社会公平, 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姚雪萍, 余成跃.从制度层面解析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J].

改革与战略, 2010 (10) .

[2]吴建民, 丁疆辉.地区收入结构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演

化——基于2000~2009年数据的考察[J].经济地理, 2011 (10) .能, 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经济法学、心理学、金融外语等与其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 具备扎实的自然与人文科学基本素养, 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理解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 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创新性综合分析与解决的金融专业人才。

具体来说, 复合型金融人才应该具有以下能力:

1.1 拥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和多领域的知识结构

复合型金融人才应该在系统掌握宏观金融知识, 熟悉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发展脉络的同时, 加强微观金融知识的学习, 包括金融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公司金融、财务报表分析、基金管理、金融营销;掌握多领域的知识结构, 包括经济法、管理学、计量经济学、应用数学、财务会计等学科知识, 将各种知识相互“渗透”、“交叉”, 达到融会贯通。

1.2 至少精通一门外国语, 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

复合型金融人才要具有全球视角, 能够不断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找获利机会和发展空间。因此, 他们必须具备充分的国际交流能力, 不但能够熟练地应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 获取信息, 还能够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平台上自由转换, 真正融入西方文化之中, 从而发掘和开拓出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形成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

1.3 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复合型金融人才只有具备[3]赵心宇.关于行业间及行业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的思考[J].吉林

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2) .

[4]魏军, 徐燕.全面、客观地看待我国的行业收入差距[J].中国物

价, 2007 (05) .

[5]蒲明, 陈建东, 胡斌.我国城镇居民差距的实证研[J].经济研究

参考, 2010 (71) .

[6]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来源分解[J].经济研究参考, 2010 (25) .

[7]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tjsj/

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 利用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 适应新的金融服务体制和新的经营方式。如果只是凭借过去的知识储备, 终将被竞争激烈的金融行业淘汰。

1.4 高尚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养

金融行业整天与钱财打交道, 高尚的道德操守和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 应当拥有坚定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拥有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法律观, 能够做到忠于职守、廉洁守信、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2 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西方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由来已久, 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以及日本的“交叉学科教育”等等。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不断深化, 金融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我国高等财经类院校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典型模式的基础上, 改革现行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势在必行。

2.1 构建合理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高等院校是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摇篮, 要根据社会和行业的需求,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德智体全面发展, 适应当今经济建设需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 掌握现行金融机构各项业务、金融法规政策, 掌握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 了解经济运行规律, 具有较强双语能力, 能够在国内外金融机构从事各种金融业务和金融管理工作, 毕业后能在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机构、证监会、银监会等从事银行、管理、投资理财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2 完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

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培养对象的实际效果。要打破过去一张嘴、一支笔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授课模式,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互动型学习方式。第一, 强化案例教学, 多媒体教学, 通过对各种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 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的理解,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 引入实验模拟教学, 积极引进证券交易模拟、网络银行、外汇交易模拟、银行业务实训等相关软件,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 重新审视和改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改变“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死板的考核形式, 建立重在过程考察、能力考察的考核体系。

2.3 加强复合型金融人才双语能力的培养

随着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落户中国以及国内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业界对金融人才国际交流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双语教学是专业教学形式的一种创新, 是采用两种不同的语言作为教学媒介, 向学生讲授金融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渐提高学生的英文驾驭能力,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学科前沿的专业知识和理论, 更好地适应国际金融竞争, 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 更具有国际竞争力。

2.4 优化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 关键是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现有师资队伍受限于其既有知识结构和成长时代的局限, 对日益发展创新的金融学术前沿把握不够充分。对此, 可以通过“送出去, 请进来”的方法优化师资结构。一方面, 选派骨干教师出国深造、培训, 或进入大型金融机构挂职锻炼等方式, 使其开阔眼界、贴近学术前沿, 了解业界需求动态;另一方面, 加强国际间交流、校际间交流, 加大政策倾斜力度, 吸引海归金融博士、高端教师人才、业界职业经理人充实师资力量。

2.5“校企结合”, 注重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首先, 高等院校要与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合作, 在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建立实习基地, 增加顶岗实习的机会, 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其次, 建立学校与金融机构之间关于人才培养效果的通报和反馈机制, 采取“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方式, 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需求量身培养金融人才, 在学生毕业前完成入职培训等环节, 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的有效衔接、无缝对接, 切实提高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

2.6 注重非学历认证教育, 提升复合型金融人才综合竞争力

非学历认证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得到大型金融机构的普遍认可。应鼓励和帮助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 适当考取诸如BEC商务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金融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金融专业英语等级证书等等。同时, 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包括个人气质修养、沟通交流能力、创新能力、英语听说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范祚军, 唐菁菁.我国高校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金融全球化的视角[J].创新, 2012 (4)

[2]王向荣.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与高校金融教育改革[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 (3) .

[3]周辉.从金融危机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科技创业, 2011 (8) .

[4]朱艳敏.开设金融综合实验, 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0 (5) .

[5]吴庆田.金融学高等教育需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金融人才[J].教育研究, 2011 (12) .

全球经济一体 篇10

跨国企业和外语教师如何对接, 才能使双方都获益, 使双方在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过程中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 体现自身的价值, 从而提高中国国家竞争的软实力呢?本文作者认为一方面, 高校外语教师的作用体现在EGP向ESP转型过程中。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动力, 他们是未来的企业家和领袖人物, 大学英语教育向ESP的转型, 是为了让他们未来能够更快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 因此, 高校外语教师都不应妄自菲薄, 而是应积极探索顺应转型的自身发展道路, 根据每个学校不同的专业特点学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 接受一到两年的专业知识短期培训, 并在授课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学习, 向专业课教师请教。认清自己的作用是中西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使者、是帮助学生在相关的领域中能够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与书面语交际促进者, 通过分析不同专业语篇和不同体裁的文章, 使得学生的学术英语交际能力得以提升, 为将来的英语环境下工作时, 提升其用英语交际的自信心。因此, 传播中西文化、增强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自信心是ESP教师核心的作用。另一方面, 高校外语教师的作用还应体现在与现有即将“走出去”的企业的直接接触上。商务部副部长李金早在中非经贸合作白皮书发布会上接受中新社记者提问指出“中企‘走出去’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众多的‘走出去’企业中也有一些企业素质不高, 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甚至出现不良现象。有的通过法律, 配合所在国政府对他们进行规范, 有的要进行出国前的培训, 有的要通过商协会进行规劝。中资的企业在‘走出去’前都应该接受一定的培训, 提高他们的竞争软实力”, 这样的培训应该由谁来搞呢?很显然, 这些有着深厚人文素养、谙熟西方文化背景的外语教师就应该承载这样的职能。语言教师与专业课教师 (专家) 可以合作成立研究团队来进行相关方面的研究与培训, 例如:研究团队首先可以对中企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 哪些问题是属于对海外投资环境经济方面的不了解而产生, 哪些问题是属于对于海外投资环境的文化方面不了解造成的。还可以研究中国企业在外国人心中的形象, 听听当地人的声音, 感受中西文化的冲突带来的企业海外投资成败的影响。在分析过问题产生的原因后, 研究团队就可以制定切实可操作的培训计划, 为即将要踏出国门, 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进行投资国经贸和文化双重的培训。提高企业的素质, 改善中国人在外国人心中的形象, 最终提高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通过经济外交的手段, 促进世界的和平。

因此, 本文作者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中国的外语教师面临着挑战, 但是更充满了机遇, 在中国外语教育从EGP向ESP转型的过程中, 积极探索顺应转型的自我发展路径, 认清自己的作用, 做跨文化传播的使者, 做增强学生用英语交流自信心的推动者, 做提升中国企业形象的培训者, 看似简单的作用, 但却是提升中国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这一作用顺应了中国采用经济外交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外交战略, 因此,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背景下, 全国的英语教育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改革, 在改革的浪潮中, 高校英语教师应该顺应改革的发展, 才能让自己在新形势下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国家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指导下, 中国将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 外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这样的大环境中, 在中国外语教育从EG P (通识英语教育) 向ESP (专门用途英语教育) 转型的过程中, 积极探索顺应转型的自我发展路径, 认清自己的作用, 做跨文化传播的使者, 做增强学生用英语交流自信心的推动者, 做提升中国企业形象的培训者。

关键词:ESP,经济全球化,英语教师

全球经济危机的全球观 篇11

2008美国金融危机势将进一步向全球扩散,并将进一步深化为冲击到实体经济的全球经济危机。

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观察。一个是微观角度,即它发源于美国房屋市场的泡沫加上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几乎无规范之下的无限操作,酿成了金融风暴,重挫了股市,瘫痪了银行及金融体系,接着,冲击了生产、投资、就业等实体经济,然后,再回过头去重创金融市场……这是一般熟悉的分析方式。

另一个角度则是宏观的,也是本文的观察角度。

美国的超额消费

从宏观面剖析,当前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形成,是长久以来全球巨大结构失衡下的必然结果。

这个巨大的全球结构失衡,由两个部分,其实也就是两个巨大国家各自的失衡所共同组成。一个是美国,它的巨大失衡是全国性的“超额消费”;另一个是中国,它的巨大失衡是全国性的“超额储蓄”。两者合二为一,同时又分别是一体的两面。

先谈美国。美国好消费,而且是入不敷出、透支型的消费,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因此,一般美国家庭的储蓄几乎为零。与此同时,美国的透支还不仅限于每个人对自己未来收入的透支,更多地还表现在美国作为一个国家,对全球其他国家进行的透支。具体的数字是,美国人口3亿多,占全球60多亿总人口的5%,但美国却消费了全球25%的资源。美国能做到这样,除了有它优势的软实力与硬实力之外,更关键的是它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铸币权”,“透”过印钞票,“支”用他人的宝贵资源。美国此等透支行为导致的巨大失衡,清楚地反映在它连续长达40年的巨大贸易逆差之上。“贸易逆差”,经济学上的解读与说法就是“超额消费”。

中国的超额储蓄

另一方面,以中国作为美国的贸易伙伴,对美国享有贸易上的巨大顺差,以庞大的资源与商品对美国出口,换取美国印钞机印出来的美元,积累成为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贸易顺差”,经济学上的解读与说法就是“超额储蓄”。超额储蓄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的总产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出现“过剩”,并且以“净出口”的方式流出。

那么,为什么有效需求(或一般所了解的“内需”)会有所不足呢?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第一,也是一种“透支”,例如:是对环境、对生态、对弱势者(如:劳工、农民)权益的透支。由于这些透支,使到中国的生产成本较之国际竞争对手便宜很多,从而体现在中国出口产品的强劲竞争优势之上,也体现在巨大的贸易顺差之上。另一个角度,造成中国出现巨大“超额储蓄”的消费不足,并非表示中国广大群众没有消费意愿或没有消费能力,而是虽有消费意愿又有消费能力却消费(购买)不到,举例:谁不想有干净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食品、良好的社会治安及完善的医疗与教育体系?但往往人们有钱却未必能如愿获得。这些准公共产品不足的现象,正是造成中国既有巨大“超额储蓄”,又同时有巨大“贸易顺差”的结构性原因。它当然就是巨大的结构性失衡。

注定痛苦的未来30年

中国的巨大结构失衡跟美国的巨大结构失衡,恰恰都聚集体现在“一体两面”的中美贸易巨大失衡之上。两方面的不正常,又进一步反映在美国的巨大负债,及作为全球最大债务人的身份之上;及反映在中国的巨大外汇储备,同时作为全球最大债权人的身份之上。

这个全球巨大结构失衡的调整,势必是21世纪上半叶的艰巨工程,而其过程,肯定是相当冗长,并且免不了痛苦的。管理

(本文作者系香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全球经济一体 篇12

2007年4月, 美国次级按揭贷款风险以美国新世纪房屋贷款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 风险迅速向以次级按揭贷款为支持的各类证券化产品的持有者转移, 进而演化为全球信贷紧缩, 流动性不足。到2007年8月,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全面爆发, 美国道琼斯指数和纳斯达克与标准普尔500出现大幅度下挫, 并以惊人的速度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世界各地央行火速注入资金进场救市, 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席卷了世界每一个角落。

截至目前, 次贷危机所带来的经济滑坡仍在继续, 各国大手笔的刺激经济计划还在陆续出台。美国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的经济, 这一现象表明当前全球经济金融高度一体化条件下, 金融的负影响也以乘数效应被放大, 金融风险或危机的联动互动、传导传染也在迅速蔓延。

通过对目前各家银行披露的状况进行分析, 有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一) 为什么与美国相比, 欧元区国家的金融机构受到的打击更大?

本来这是一场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风波, 如果风波仅仅局限在美国本土的话, 会引起美国经济的一次衰退。然而从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 美国没有像想象的那样深陷危机不能自拔。2009年2月美国成屋销售环比增长5.1%, 出现近6年来最大幅度增长, 为陷入衰退已经长达15个月的美国经济带来一线希望。除了房地产销售额之外, 美国的CPI、投资等各项经济指标还都可以。但是欧洲银行业的损失显著大于美国本土的银行业, 欧元区的金融状况如今正处于危险地带, 反映欧元区和欧盟总体经济活动情况的经济敏感指数继续恶化。欧元区的经济敏感指数继去年12月份大幅下滑后, 今年1月份继续下降1.5点, 降至68.9点, 为1985年1月开始此项统计以来的历史新低, 全球金融危机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欧洲。

这反映了:第一, 不同地区的金融机构, 对证券化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识别衡量与定价控制能力方面的巨大的差异, 设计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被很多不明真相的欧洲国家银行所购买;第二, 欧元区国家底子较薄、反应较慢、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协调性较差;第三, 美国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渠道的多样化, 使得美国经济对于危机和波动具有极大的吸收能力, 所以此次金融危机的大部分风险被分散了;第四, 部分原因在于欧洲公司财务更加依赖银行体系, 而且商品价格下跌将减少中东和北非地区的进口需求, 而该地区是欧洲一个重要的出口市场。因此, 2009年欧洲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甚至可能成为全球经济衰退中最危险的一环。

(二) 为什么金融体系发展相对落后的新兴市场国家比许多发达国家所受的打击要小?

出口导向性经济在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济外向性特征明显, 且美国和欧盟又是这些国家的主要出口市场, 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发达国家经济衰退, 也使新兴市场国家的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加工制造业发展、金融市场稳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未来一年里, 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增速仍然会继续下调, 但是与目前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发达国家相比, 新兴市场国家所受到的打击是有限的。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全球经济的新亮点, 尤其是“金砖四国” (印度、俄罗斯、巴西、中国)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也许有人会认为是不是金融体系越发达越容易产生金融危机呢?笔者个人认为, 金融体系发达的地区的确更容易累积系统性风险, 但并不是因为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体系发展不太完善就能在这次危机中独善其身。从目前“金砖四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表现来看, 是由于这些国家有强大的外汇储备, 以及国内的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程度较低等原因, 才使得这些国家在这次金融危机所受到的影响比某些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要小。

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美国的次贷危机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影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由于美国金融的多样化使美国次按风波对经济的冲击被欧洲和中国等国家、地区的金融机构分散吸收了, 从而避免了陷入严重的衰退。但这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使世界各国的经济在这次金融风暴中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因此,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今天, 各国更要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 提高金融安全意识。

二、全球金融一体化下中国金融风险与金融安全

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早已开始,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 特别是进入90年代,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经济全球化, 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 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 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 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 金融全球化是其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高级阶段。然而, 金融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不仅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同时也为经济发展带来风险。我国加入WTO其中有一条是逐渐开放国内的资本市场, 金融的对外开放是顺应金融全球一体化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 这对我们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2008年红遍大江南北的《货币战争》一书提到, 货币已经成为霸权主义掌控世界经济命脉的一种常规武器, 通过操控金融资源在全球的配置, 加大别国的金融风险, 威胁主权国家的金融安全, 进而政治安全,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悄无声息地打响!其实早在十多年前, 我们国家的很多学者就意识到全球金融一体化会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有一定的影响, 如我国著名金融学家白钦先教授早就提到过金融安全问题。在经济实力的竞争成为国际竞争主流和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 金融安全问题的提出与传统意义上以军事安全、领土安全为主的国家安全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保障金融安全不单纯是保障经济金融稳定, 而且关系到维护国家主权之一的金融主权问题。

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 美国财政赤字货币化将加剧美元的贬值, 而我国主要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 就中国外汇储备存量资产而言, 美元贬值将使得中国大量以美元计价的资产面临明显的汇兑损失, 从而导致中国外汇储备进一步缩水。目前, 中国的外汇储备投资处于两难之中:一方面, 若为了规避美联储直接从财政部购买国债这一举动对市场的不利影响而减持美国国债或其他美元资产, 则减持带来的连锁反应将增加中国外汇储备的损失。但如果继续持有美国国债, 则意味着这些美元资产未来不确定性风险正在加剧。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下, 美国通过国际资本市场, 分摊其金融风险。

三、对中国金融业提出的对策

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 对中国金融业提出了内外兼施的应对策略。

(一) 内部策略

1.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产品分散金融风险

美国纳斯达克泡沫破灭是由全球上亿投资者分担的, 而不是由一个或几个美国金融机构来承担, 这完全归功于美国金融创新产品和融资渠道的多样化。这也正是值得中国金融机构借鉴的, 不能惧怕创新, 应该通过多样化的金融创新, 使得中国经济金融体系富有弹性和韧性, 当冲击发生时, 各个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可以分散风险, 这才能使中国经济对于危机和波动具有较大的吸收能力。

2.金融工程技术要慎用, 不能滥用

虽然中国现在应该大力发展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产品, 分散风险, 但金融创新产品在设计时, 所使用的金融工程技术要慎用, 不能滥用, 以免风险过度积累。因为金融创新过度, 会导致信用膨胀与风险放大。市场的确有分散风险的功能, 但前提是参与者能为风险准确定价。如果过于追求产品技术的完美性, 脱离了与现实风险收益的联系, 便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的几何式增长。

3.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国内一些金融机构此次仅购买了部分涉及次贷的金融衍生产品, 这并不是因为国内的金融机构深知这种金融衍生品的价格严重背离定价标准, 相反却是因为不太了解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方法, 也不了解产品源头的风险, 才使得投资的规模并不大。因此, 我们一定要加强金融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条件下, 面对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国际资本市场, 提高我们自身识别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 才能够从源头上避免金融风险所带来的直接损失。

4.逐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

当前我国对于银行风险管理主要考虑信用风险, 较少考虑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市场风险, 基本没有考虑操作风险, 事实上这两类风险表现在我国银行业也相当突出。因此, 对于我国银行业来说, 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逐步实施从信用风险管理转向全面风险管理, 并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的对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导原则, 提高商业银行资本配置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 促进银行整体管理水平, 加速我国银行体系与国际银行体系相融合的进程。

(二) 外部策略

1.世界各国联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在全球化的时代, 发达国家引发的危机, 也同样让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因此联手应对金融危机是世界各经济体的共同利益所在。应逐步强化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国家的国际责任, 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作用, 改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国际金融监管、鼓励区域金融合作, 提高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2.建立超主权货币体系的设想

美国金融危机之后, 由于汇率激烈波动所带来的负增强机制明显, 从而暴露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因此, 创造一种有效的国际储备货币来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目前提出:“通过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才能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 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当然这种储备货币的创造需要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超主权货币体系的建立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市场发展与全面风险管理[J].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7, (11) .

[2]曾康霖.试析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J].金融发展研究, 2008, (2) .

[3]白钦先.金融全球化——一把双刃剑[J].求是, 2001, (1) .

[4]庞辉.金融全球化下的金融安全[J].商场现代化, 2008, (2) .

[5]汪办兴.中国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改进研究——基于“新资本协议”的视角[D].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7.

上一篇:析晶能力下一篇:服装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