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2024-09-0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精选8篇)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篇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当今时代,全球化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现在世界范围内也造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交杂的局面,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大学生的各种爱国主义精神也面临着各种严峻的挑战,如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愫弱化,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才能正确地认识到真正的爱国主义或者已经慢慢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那么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就更加需要在观念、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创新爱国主义观,而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已经十分迫切。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错综复 杂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处理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关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 须考虑的问题.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爱国主义 国家 正文:一,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不断发展的科技革命和生产国际化的推动下,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依赖 连成一个整体,所有国家,地区和和国家集团的所有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都成为这个整体不可 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的扩大,世界经济全 球化趋势已成为当今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 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金融全球化,跨过公司生产经营全球化

二,爱国主义和基本要求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 己故土,家园,种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 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和国家,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三,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3)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四,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和任务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 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任务: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现代化事业,献身祖国统一的事业

五,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

(1)经济全球化非经济利益一体化,各民族国家仍然有自己的经济利益,仍需保护民族工业 和品牌,维护国家经济利益;(2)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政治一体化,在全球化条件下,一些西方强势国家倚仗其经济实力 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企图称霸世界.但是各国的政治制度是不同的,这不仅是对别国的 侵害,而且是根本行不通的,只会危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所以,要弘扬爱国主义.(3)经济全球化难以导致文化一体化.文化的民族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文化 的发展需弘扬爱国主义.六,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怎样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1)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 主体,只要国家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2)正确处理全球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自信心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只有积极勇敢的参与世界经济 全球化竞争,才能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 的过程中必须坚定的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安全,这些都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作 为一个国民,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眼光,用理性而积极的心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在竞争中, 力争互利双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给发展中国家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发达 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不断开放市场,发达国家一方面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利 用他的经济, 科技, 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其政治观, 文化观以及生活方式, 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 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更应该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捍卫国家利益,维护国家民族尊严, 促进祖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事业的发展.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 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树立民 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坚信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华 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定能够像过去一样, 再次创造辉煌.我们要放眼世界, 心系祖国,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国家的安全,荣誉,利益高于一切,只有祖国繁荣,我们才 能自豪;只有祖国昌盛, 我们才能幸福.每一个公民的命运与祖国民族的命运永远联结在一起.(3)正确处理好民族利益与世界利益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意识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现阶段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关心 一些人类共同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与威胁:如生态环境问题,资源能源问题,粮食耕地问题, 水资源供应问题,反恐,贩毒,卫生安全,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爱国主义在新的 历史 时期被 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一方面,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另一方面,也应该放眼世界致力于解 决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 为祖国服务与为国际尽义务,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力争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同时我们 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促进 经济 , 政治 ,文化,社会全面协 调的发展, 促进人与 自然 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处理好经济发展, 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 现代 化强国.(4)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意义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思想观念和觉悟,更是 一种行动.爱国不仅需要激情,更需要理性.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建设初期,华罗庚,李四 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一批爱国科学家,他们放弃海外优厚的物质条件,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 历尽艰辛毅然回到祖国,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 国之心不应有差别.无论是身在国内还是国外, 无论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如何, 作为中华儿女, 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报效祖国.应当说,经济全球化趋势为个人报效祖国消除了许多障碍或 阻碍,开辟了更多的渠道和更大的空间.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尊严和主权, 按照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应明确自己 的历史使命,履行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事情,刻苦钻研,不断创新,用实际行动报效自己 的祖国.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认真理解,正确把握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科学内涵,处 理好各种关系,做一个新时代的爱国者.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每个公民必须要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是任何时期任何爱国者必须具备的情感。民族自尊心能增加我们自立向上的恒心,自豪感能树立我们建设祖国的自信。我们要时时刻刻牢记祖国使命,为祖国争光,做一个优秀的中国人。总结:

以上我主要讲述了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点认识,从以上的讲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由于当前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而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们民族更好的向前发展的需要。不可否认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的魂,无论是在以前相对隔绝还是在现在全球化背景下,而没有统一的思想和灵魂精神支柱,一盘散沙,什么事也干不成。当然爱国主义内涵也是与时代感、现实性相适应的,我们必须根据社会时代的现实需要,积极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要走向世界,这要求我们更多地了解世界历史,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与教训;当然首先要做的还是我们更多地学习掌握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全球化时代,在我们的心中孕育出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情愫。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更好地开展和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是真的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年轻人认真思考和对待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册》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012.3.19

柯俊 45#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篇2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从创业到发展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它是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与各项管理制度和员工的行为规范融于一体的企业个性, 它是一个企业长期发展的精神支柱。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要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技术创新是最直接的竞争力, 但是支持技术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才是企业创新真正的源泉。当企业进入全球化市场竞争的时候, 企业文化就成为与多种文化进行沟通的媒介, 成为融合多种文化和进行文化整合的媒介, 成为企业进行资源整合的重要手段。

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1.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经济全球化是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 由跨国经营和国际贸易增长迅速发展所形成的国际分工和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融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理性抉择。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 既是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 同时它自身也面临着全球范围的竞争压力, 这些压力有来自市场方面的, 技术方面的, 还有来自不同文化方面的竞争。这使得企业在全球化市场的激烈竞争中, 更加依赖企业自身的素质, 这些素质除了包括企业的技术因素以外, 还应包括适应性的文化理念, 以及企业整体的适应能力和整合能力。缺少这此素质, 技术再强的企业也难以在全球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 其业绩难以长期持续增长。

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管理模式都不同于原来仅限于国内市场低层次的竞争, 因为, 形塑企业文化的参照框架发生了变化, 企业文化内涵和机制的创新就势在必然。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首先是文化理念的创新与发展。这意味着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 更重要的是要形塑一种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企业文化, 有利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和有利于推动企业不断创新的文化。企业文化理仿的创新有三种形式, 一种是从道德的角度, 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种是基地对知识价值的认识, 还有一种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旨在建立一种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的文化。企业文化理念的提出实际上是建立在企业经营者对人性的基本假设和对企业与社会关系的认识, 对知识价值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3.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要把握好三大新趋势

(1) 企业文化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一是要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 使企业文化的变革与社会文化的变革同步, 使企业文化理念体现出社会发展的理想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既要体现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理性精神, 又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 二是要在突出本土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兼顾多元文化的融合, 因为, 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一个多种文化冲突的过程, 但是更多的是多元文化融合的过程, 是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过程, 不是单一文化的单向度影响, 它体现了人类文明又一次新的革命。如果企业文化只强调本土文化的个性化特征, 而不考虑多元文化的普遍性特征, 那么, 就势必降低企业文化本身的文化适应性和创新能力, 三是要使企业文化理念成为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树立一种开放的观念, 不断推出新思维、新观念, 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使企业员工的个性得以有益的发展, 使员工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由此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实际上, 企业文化创新的核心就在于企业文化理念的创新, 就在于企业经营思想和观念的创新。

(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创与发展的第二个方面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文化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它不同于以往以生产过程和质量为核心的管理模式, 它更加强调生产过程和管理过程中人的因素。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向员工灌输企业核心价值观, 形成一种文化扭转, 塑造一个形象标志, 从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规范层面对全体员工的价值观、精神、心理和行为进行全面的整合, 它不同于单纯条条框框的制度化管理或空泛的思想教育, 也不同于单纯的利益激励。因为, 它是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方式, 如企业领导创业故事的传说, 企业领导工作作风的示范, 企业的文化扭转来一种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让员工直接感受和理解这些文化传统的意义, 最后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同化到自己的价值观里去, 按照企业倡导的行为规范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这就是员工从不了解企业文化到自觉认帐企业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企业员工, 始终是一个主体的人, 主动的人, 受尊重的人, 这就是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 也是企业文化能够对企业长期绩效和长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根本原因。所以, 文化管理模式就可以达到制度化管理所无法覆盖的层面和难以达到的效果。

(3) 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的第三个方面是企业文化个性方面的创新与发展。文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仅仅是一种形式的创新, 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创新和过程的创新, 因为, 企业文化的形式基本上是标准化的, 各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形式没有多大区别, 真正不同的是企业文化的内涵和表现方式的不同。一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核心价值和发展历程选择不同的文化理念, 不同的管理文化、经营文化、品牌文化和行为规范, 并且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由此就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中国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走入的最大误区就是趋同化和形式化, 而缺乏个性化。这是由于很多企业将企业文化的塑造直接等同于CIS设计, 缺少对该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发展内在逻辑的认真梳理, 无法找到真正属于企业文化个性的东西, 所以, 很多企业文化的塑造并没有表现出企业真正的个性。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是个性鲜明的, 因为它已经根植于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过程, 根植于企业文化形成的内在逻辑, 表现在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中, 体现在企业的整体形象中, 并且能够引领潮流。

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内容, 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所面临的形势, 以及企业文化创新与发展需要把握的趋势和重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篇3

虽然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最重要的是立足国内需求,但世界经济的变化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目前全球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但一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在不断累积,潜在风险逐渐增大。下面将从利用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境外投资、能源供给、价格传导等方面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的影响。

(一)利用外商投资虽稳步增长但也带来威胁产业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

2006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94.68亿美元,同比下降4.06%,但我国仍是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007年1~2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7.09亿美元,增长13.04%。外资的不断进入对保持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外资并购给我国产业安全带来影响。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并购的对象已重点转向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成长力的重点企业,如装备制造业企业等。而且众多属于国民经济命脉的经济领域,如交通运输、电力、公共设施等,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外资企业并购的对象。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开始谋求对我国工业从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全面控制。二是部分地方政府为吸引外资不计成本。在我国目前以GDP为主的官员考核机制下,一些地方政府对跨国公司投资采取过于积极的态度,把扩大招商引资作为保持经济增长、实现企业改制、扩大就业、体现政绩的重要途径,甚至通过行政手段,以国有资产流失为代价强行推动。三是跨国公司带来不容忽视的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发达国家环保标准的日益提高,跨国公司不断将橡胶、塑料、制革、造纸、电池以及五金矿产等污染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治理这些外资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将加大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成本。四是吸引外资面临其他国家的竞争。如日本、越南、印度等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加可能会分流部分跨国资本,成为导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下降的因素之一。

(二)外贸依存度过高引发贸易摩擦、产业安全风险等

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为67.5%左右。2007年1~2月,我国出口总值1687.1亿美元,增长41.5%,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进口总值1291.0亿美元,增长20.6%,同比减缓6.8个百分点;累计实现贸易顺差396.1亿美元,增长2.3倍。强大的出口需求有力地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但也蕴含诸多风险:一是巨额贸易顺差引发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针对我国过快增长的贸易顺差,发达国家制造和滥用多种形式的贸易壁垒,使贸易摩擦逐步从产品、企业等微观层面向宏观经济政策、体制和制度层面延伸。截至2006年,我国已连续13年成为世界上遭遇反倾销调查和被实施反倾销措施数量最多的国家,因此而导致巨额损失。二是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虽较快增长但蕴含不良因素。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287.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7.1%,占全国外贸总额的30%。近年来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高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我国为加工中心、以东亚为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方、以欧美为技术研发和主要市场的产业链,这决定了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只能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生产多集中在增值较少的装配环节,再加上国内出口企业为扩大市场份额而竞相压价,从而造成出口产品附加值较低。同时发达国家对我国高技术产品进行出口管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急需产品的进口。三是我国出口企业面临巨额坏账风险。目前我国众多出口企业由于缺乏外贸经验,面临海外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或不能按时收回的状况。据有关部门预计,我国出口企业的坏账率高达5%~30%,而发达国家平均仅为0.25%~0.5%;我国海外应收账款总额约达1000亿美元,而且以每年150亿美元的速度递增。四是对外依存度过高诱发产业安全风险。一方面,我国部分出口产品对外依存度过大;另一方面,部分资源性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对外依存度过高将使我国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加重产业安全风险。

(三)外汇储备过快增长成为短期内不可逆转的趋势

截至2007年2月底,我国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11573.72亿美元,比上年底增加910.28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位。虽然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实力的表现,但如果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超出适度区间,且结构不尽合理,将不可避免地给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一是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加重金融调控难度。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持续累积,外汇大量流入导致外汇占款不断增加,使货币政策难以保持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陷入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与抑制货币供给增长难以兼顾的两难境地,加重了金融调控难度。二是引发通货膨胀和投资膨胀风险。巨额外汇储备在央行账目上的对应项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是构成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组成部分。尽管政府会采取“对冲”政策来吸收过多的货币,但囿于金融工具短缺的限制,难以对冲过多的外汇占款。如果对冲量不足,基础货币的投放速度加快,将进一步构成通货膨胀的潜在威胁。同时,基础货币投放所导致的大量流动性,给银行信贷扩张提供了资金条件,可能会引发信贷规模的膨胀和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三是造成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外部环境。外汇储备的激增将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人民币升值和贸易状况的高度关注,容易引发争端,造成更多的贸易摩擦,引起反倾销等一系列问题。人民币升值反过来会助长外汇储备增加,二者形成恶性循环。四是以美元为主的外汇储备结构面临贬值风险。据估计,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的60%为美元资产。这种过于单一的储备结构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的安全性受到严峻挑战。

(四)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稳步实施,但抗风险能力亟待增强

2006年,我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保持快速增长,全年中方协议投资额约156.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4.2%,投资领域和方式不断拓展,但油气和矿产资源类投资仍是我国对外投资的重点,约占投资总额的73.6%。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优势主要在于规模经济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但也存在缺乏世界性品牌与自主核心技术、跨国经营经验不足、公司治理结构缺陷等劣势。目前我国企业总体上仍处于转换机制、学习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阶段,缺乏经营全球业务的管理技巧;对市场前景缺乏应有的调查和评估,缺乏可行性分析,盲目投资现象较为普遍;大部分企业对所在东道国的法律缺乏应有的了解和掌握,导致法律风险;由于政府补贴和金融配套措施的缺乏,部分“走出去”企业处于资金不足的窘境。同时部分“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囿于经营规模的限制,难以承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强烈冲击,导致收益水平难尽人意。

(五)巨大的能源消耗使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世界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

由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目前我国GDP大约只占世界GDP总量的5.5%,而能源消耗却占到了世界能源消耗总量的15%左右;2006年能源消耗系数高达0.87,比发达国家水平高出4~8倍。由于庞大的能源消耗,2006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超过1.8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7.0%。这种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将会使我国的石油供给在很大程度上受世界政治、军事形势变化的影响。目前,我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三大国有石油公司的商业储备量加上第一批国家储备基地的储油量,也仅够全国30天的消费。由于我国进口石油的60%来自海湾地区,因此,如果伊朗战争发生且超过一个月,我国将可能减少近50%的石油供应,这会使正在高速增长的我国经济难以承受。而且如果石油供给大幅减少,将会导致从上游的石化产业到下游的化纤、纺织、服装以及塑料、家电乃至汽车等与石油相联较密切的产业都受到影响而可能会放慢增长速度,从而引发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全面下滑。

(六)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可能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

目前,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对我国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贸易的方式得以实现,即通过影响进口价格水平,最终对我国国内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为例,据国际能源署研究表明,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持续上涨10美元,将导致我国经济增长减缓0.8个百分点。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国际油价猛涨可能会使我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将深入影响我国油品以及化工、电力、钢铁、造船等相关生产资料的价格,增加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运输行业的经营成本,带动服务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波动我国整个价格体系,最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带来不良影响。由于目前市场格局的变化,这种传导影响的最终程度可能有限,但仍值得给予重视。

二、对策建议

(一)构建内外需均衡的发展战略

如果能成功地将过多的外部盈余转化为国内需求,那么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持续性,因此要力争把持续稳定增长的动力更多地建立在国内经济自身和企业内部,实现内外需均衡发展。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促使消费升级;稳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开拓农村市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完善消费信贷品种,健全与完善消费信贷的担保与保险制度;继续改革和规范公务员工资制度,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坚决制止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市场行为,保持消费者食品安全知情权,为居民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转变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不断优化进出口结构

调整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促使外贸出口从规模导向转向效益导向。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既要保持中低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又要提高和实现中高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继续严格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逐步淘汰增值比例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对名牌产品的扶持措施,加大对名牌企业提高研发能力、产品自有科技含量和培育国际营销队伍的支持力度。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和贸易摩擦协调应对机制,妥善解决与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强化出口企业的信用风险控制。进一步扩大有关节能环保等方面资本设备的进口比重。

(三)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加强利用外资的法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跨国公司投资,特别是与跨国并购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注重其可操作性。探索以产业基金、投资基金等方式利用外资的新途径。鼓励跨国公司在我国建立研发中心,积极参与我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以及和国内科研单位、企业研发中心合作研发。积极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拓宽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范围以及使其参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和重组不良资产的途径与管理办法。利用好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实现外资政策和国家的区域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对跨国公司大型并购投资的审查和监督,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和产业安全。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行为,严禁引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

(四)改善外汇储备结构,拓宽外汇储备使用范围

通过多元化来增强其安全性,增加除美元外其他国家货币比重,鉴于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黄金储备占比过低的状况,应选择适当时机,适度增加黄金储备,逐步形成以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世界三大货币和黄金为主体的多元外汇储备体系。选择适当时机对部分外汇储备进行分散投资,提高其他资产如长期国债、公司债券或优质证券的投资组合比例,通过有效的管理获取合理的预期回报,减少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发挥国家外汇储备对促进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和确保经济金融安全的积极作用。加大原材料进口及对国外资源的开发力度,对境外资源开发给予相应鼓励。考虑运用部分外汇储备,用于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等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

(五)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境外投资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不仅是产业调整的需要,也是缓解高额外汇储备压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实施“走出去”战略必须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对企业进行风险指导。加强对东道国政治、经济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建立健全涉外经济的预测预警体系,加强监管力度。明确“走出去”的目标,完善投资决策程序,引入健全的法律咨询与审查意见。完善激励和约束制度,注重积累海外市场管理经验和人力资源,实行人才本土化战略,吸引东道国当地的优秀人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走出去”企业的知识产权。

(六)增强能源资源供给的多元化和稳定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篇4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价值观念的变革

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第一,由封闭的价值取向向开放的价值取向转变;第二,由重形式的.价值标准向重实效的价值标准转变;第三,由激进的价值目标向现实的价值目标转变;第四,价值实践转变为主观改造和客观改造相结合的价值实践;第五,由“人治”价值观念向“法治”价值观念转变;第六,人生理想由“君子型”向“能力型”转变.

作 者:周期玉 李国华 ZHOU Qi-yu LI Guo-hua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5刊 名:玉溪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XI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00218(4)分类号:B82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价值观念 变革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篇5

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作者:佚名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讯)摘要:电子商务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开展的商务活动,具有与传统的商务活动不同的特点,所以现有的调整商贸活动的法律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全球化的商业活动形式需要新的法律规范与之相适应。自从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制订颁布《电子商务示范法》、《电子签名示范法》、《联合国国际合同使用电子通信公约》后,电子商务立法和法学的研究就成为全世界法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迄今为止,已经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颁布了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对电子商务法的范畴与研究对象的认识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其立法活动也遇到各种困难。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互联网在我国迅速发展,截止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同时电子商务在我国蓬勃兴起,其普及与应用不断带来新情况新问题,而我国政策性的电子商务发展框架尚未出台,有效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制建设滞后,妨碍和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的国际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吸收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快相关立法工作。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电子商务立法的共同认识和做法

1.电子商务法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众多国家与国际组织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立法就是期望赶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浪潮,以确立先发优势。不仅美国、欧盟如是,马来西亚、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它们的电子商务立法往往是与其信息化建设目标紧密相连。例如,美国在开展“信息高速公路”项目时,首先废除于20世纪30年代制定的电信管理法案。无独有偶,马来西亚作为制定电子商务基本立法的第一个亚洲国家,也提出了建设“信息走廊”的计划。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迫切要求实现贸易规则(也就是国际商法)的统一,如果国际商法要实现统一,那么电子商务法将首当其冲,因为经济全球化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的。这表明电子商务法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2.电子商务立法可以边制订边完善

由于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且仍在高速发展中,电子商务遇到的法律问题还将在网络交易发展过程中不断出现,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个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因而目前要使国际的或本国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一步到位是不现实的,只能就目前已成熟或已达成共识的法律问题制订相应的法规,并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典型的例子是联合国贸法会制订的《电子商务示范法》,该法是一个“开口”法律,第一部分为“电子商务总则”;第二部分为“电子商务的特定领域”,目前只制订了“第一章货物运输”,该部分其余章节则有待内容成熟后再逐章增加。该法于1996年通过后不久其第一部分内容即于1998年6月由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作了补充。

3.电子商务立法中全球化与民族性的关系

电子商务天然具有跨国界交易的特点,任何国家或地区单独制订的国内法都难以直接适用于这种跨国界的电子商务交易,因而电子商务立法从开始就是通过先行开展国际立法实现的。由于发达国家具有资金、人才与技术优势,其电子商务发展程度领先于发展中国家。因此目前有关电子商务立法的各种新思路新想法也大多是由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和部分欧盟成员国)提出来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处于被动地位。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国际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经济增长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更为自由地流动的结果,必将带来效益的最大化和相关法律的全球化。立法趋同化的结果是,在竞争的市场中,国际互联网的使用普遍提高,进而提升了商家的电子商务水平和经济效益,各种弱势群体(市场份额低的商家及广大消费者)也真正体验到了经济效益的种种益处,也即获得了在封闭垄断市场中所无法得到的公平和正义。但同时这种立法趋同化会导致一国法律的调控能力相应下降,陷入了可能丧失民族性的陷阱。电子商务法必须注意解决电子商务中全球化与民族性、公正与效益的矛盾。

二、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1.电子商务立法原则

电子商务立法的目的与功能首先是保障交易、特别是网上交易的安全。具体说,电子商务立法旨在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一整套长期稳定、透明有效、权责分明、统一协调的行为规则,使电子商务参与者可以在公平、公正、公开、安全的“软环境”条件下开展电子交易;其次,在开展电子商务立法,制定强制性规范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当事人意思自治,或者鼓励在电子商务领域行业自治和当事人自治,鼓励商界探索新的规则,使限制性规定建立在维护交易安全与合理的基础上。从上述指导思想出发,笔者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与国际电子商务法律接轨原则;媒体中立性原则;技术中立性原则;保障安全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媒体中立性原则和技术中立性原则。

媒介中立性原则是指法律对于不论是采用纸质媒介进行的交易还是采用电子通行形式进行的交易都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不因交易采用的媒介不同而厚此薄彼。根据这一原则,采用了电子形式的交易不应仅仅因为其形式而影响其法律效力,当然也不应因此享受法律上的优惠待遇。这一原则的目的在于支持和鼓励经营者采取电子通讯的形式进行交易,但是并不强制推行这种交易媒介。尤其对于消费者合同而言,如果经营者迫使消费者使用某种电子通讯形式,还可能构成不公平商业做法。

技术中立性原则是指法律应当对交易使用的技术手段一视同仁,不应把对某一特定技术的理解作为法律规定的基础,而歧视其他形式的技术。因此,不论电子商务的经营者采用何种电子通讯的技术手段,其交易的法律效力都不受影响。从保护和促进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技术中立性原则在各国电子商务立法中都有所体现,但是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将这一原则贯彻得更为彻底,使之有关电子签名的规定显得与众不同。由于有关电子签名的法律规定与技术手段有密切的联系,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为了保持技术上的中立性,在对电子签名作出规定时只能采取“最简化”的方法,不对电子签名及安全认证技术作任何具体的规定,只在法律上承认电子签名的效力。澳大利亚“电子交易法”对电子签名采取的这种“最简化”的做法能否保障交易安全还有待实践的检验。这也说明技术中立性虽然是电子商务立法的原则,但是对这一原则的把握也要适度。

2.电子商务立法模式

从立法学理论及立法实践出发,电子商务立法有两条途径:

第一先行订立“电子商务基本法”,然后再对电子商务产业链中涉及的具体问题单独立法。沿用这条思路的好处:一是可以做到“超前立法”,使电子商务立法反映并服务于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现实,并指导与规范电子商务实践;二是有利于宏观把握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掌握并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三是可以从立法实践中得出明晰的思路与统一的目标,指引其它单独立法工作,并解决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与问题。但是在立法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不要限制电子商务发展;二要根据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及时修正法律条文。

第二先行分别立法,即针对电子商务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信息流、商务流、资金流和物流)分别立法建制,研究制订诸如电子合同、在线支付、电子提单、电子商务税收、网络广告、网上消费者权益保护、反垃圾邮件等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一俟时机成熟,再行制订“电子商务基本法”。这个思路的优点一是能够有的放矢地解决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实际问题;二是能够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综合立法思路。这种方法也有不足一是缺乏全局观念,使得各单行法规很难配套与协调;二是容易沿袭传统的按行业、部门、地方归属立法的弊端,割裂电子商务法律体系。从实际做法来看,我国采取了第二种立法思路,从电子商务应用的关键问题着手,首先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进而规范了电子认证服务。目前正针对电子合同、税收、网络广告规范、网上商业数据保护等问题逐步开展相关立法建制工作。笔者认为,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采用综合立法的模式,尽快建立起较为健全的电子商务法律体系。这样,不仅可以保证电子商务法体系的统一,杜绝在电子商务立法中从地方和部门利益出发,取利弃责,条块分割,制造新的权利冲突,但应突出重点,对一些非重点问题可在其他相关部门法中加以修改和完善或进行配套立法即可,无需在电子商务法中面面俱到,区别于大而全的法典式立法。

3.电子商务立法中的核心内容

电子商务法实际上是为了解决数据电讯在商事交易中的运用,特别是在因特网这一开放性商事交易平台上的应用,而给商事法律关系带来的一些新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

(1)数据电讯问题。其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电讯概念与效力,以及数据电讯的收、发、归属及其完整性与可靠性推定规范等,这个问题,我国通过的电子签名法中已有所规定,但是很不完善,还需进一步的细化。

(2)电子签名效力问题。其主要内容有:电子签名的概念及其适用、电子签名的归属与完整性推定、电子签名的使用与效果等,我国目前已通过了电子签名法,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规定,但仍需进一步的健全。

(3)电子商务的认证问题。其具体内容有:认证机构的设立与管理、认证机构的运行规范、风险防范及认证机构的责任等。

(4)电子合同问题。电子合同是在网络条件下当事人之间为了实现一定目的,明确相互权力义务关系的协议,是电子商务安全交易的重要保证。其内容包括:

①确证和认可通过电子手段形成的合同的规则和范式,规定约束电子合同履行的标准,定义构成有效电子书写文件和原始文件的条件,鼓励政府各部门、厂商认可和接收正式的电子合同、公证文件等。

②规定为法律和商业目的而作出的电子签名的可接受程度,鼓励国内和国际规则的协调一致,支持电子签名和其它身份认证手续的可接受性。这一点,我国目前的立法已经确认。③推动建立其它形式的、适当的、高效率的、有效的合同纠纷调解机制,支持在法庭上和仲裁过程中使用计算机证据。

(5)电子支付问题。电子支付是金融电子化的必然趋势,美国现在80%以上的美元支付是通过电子方式进行的。为了适应电子支付发展的需要,需要用法律的形式详细规定了电子支付命令的签发与接受,接受银行对发送方支付命令的执行,电子支付的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责任的承担等。

(6)电子证据问题。电子证据问题,是各电子商务问题效力的关键所在。应通过立法的方式,对电子证据形式、效力及提取等问题进行全面的规定。

参考文献:

《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站

中国电子商务世界网业内第一本指导人们应用电子商务来创造财富的全新财富经济类媒体,由电脑报与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唯一指定会刊,机械工业出版社出品发行。

中国《电子商务法(示范法)》高级研讨会综述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02期

《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01期董彬

卖炭翁;电子商务中的法律问题亟待解决[J];中国律师;2000年08期 杨晓娟;浅谈电子商务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02期 张楚;电子商务法初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电子商务产生的背景是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同时,高速成长的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的贸易方式,并将成为未来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对强调书面形式要求的商事和贸易法律制度构成重大挑战,对传统法律制度提出了多方面的变革要求。新兴的电子商务法正逐步消除传统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界限,给国际贸易法的统一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本文从探讨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其对传统法律制度的挑战出发,通过对各国和国际组织电子商务立法的比较分析,对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最后就我国因应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趋势,制订和修订相关法律提出了建议。全文正文共分六章:

第一章着重分析了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模式相比在交易形式及内容方面的特点,进而回答了电子商务给传统法律制度带来哪些挑战的问题。

第二章综述并比较评析了各国和国际组织的电子商务立法,详细论述了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三章系统探讨了统一电子商务法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论述了电子商务法的调整对象与基本概念、性质与特征、全球电子商务法统一化的途径以及统一电子商务法的渊源、基本原则和框架体系等问题。

第四章和第五章选择两个专题具体论证了全球电子商务法的统一化。第四章重点论证了电子商务法的程式性规则——数据电文、电子签名和认证规则的统一化;第五章以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分析为主线,重点论证了电子商务实体交易规则的统一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篇6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对各国的政治、文化的.发展也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我们必须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精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作 者:王东星 李文孝 Wang Dongxing Li Wenxiao  作者单位:王东星,Wang Dongxing(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李文孝,Li Wenxiao(齐齐哈尔第四十二中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刊 名:理论观察 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 年,卷(期):2005 “”(1) 分类号:G03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  

★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 中国传统节日经典美文

★ 中国元宵节传承意义

★ 中国8个传统节日及风俗

★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作文

★ 中国传统节日过年作文

★ 描述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作文

★ 母亲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吗

★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篇7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法,创新,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 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的加强。在经济趋于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个国家的经济联系既有合作, 也有摩擦。而作为约束平衡各个国家经济良性发展的国际经济法, 也需要随着时代的潮流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从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

一、新的发展背景下世界经济呈现的特点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世界经济也呈现了新的特点。

( 一) 全球的贸易总额呈现急剧增长趋势

有数据显示, 自WTO成立以来, 在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国际货物贸易的总额快速增长, 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百分之三十。与此同时, 世界的总GDP也在快速增长, 从30万亿美元翻倍直达60 万亿美元, 增幅在百分之六。这也说明, 全球货物贸易的发展为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 二) 各国的跨国投资有所增加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国经济合作增多。根据世贸组织提供的数据显示, 以往的金砖四国开始逐渐转变为资本输出国, 而且, 跨国投资的领域出现了新的变更, 由以往的传统行业逐渐转变成新兴行业, 如金融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这两种变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必然发展趋势下带来的变化, 不仅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同时也给以往的国际经济法带了困难。

( 三) 世界经济的区域一体化和国家集团化并存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地区之间的贸易发展趋势也逐渐增快, 各个区域间的贸易总额都呈快速递增的趋势发展, 这已经成为新的世界贸易发展的特征。根据世贸统计的数据显示, 在2009 年的时候, 区域贸易的协定数量就已经发展到三百个,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逐渐明显。而且, 伴随着数量的增多, 区域间的贸易总额也在快速增加, 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进来。伴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区域和国家必然会参与进来, 经济贸易也会不断增多, 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必然会出现更多的矛盾和摩擦, 这也给国家经济法增添了不少的难题。

二、经济全球化给以往的国际经济法带来的难题

( 一) 国际经济法涉及领域、内容的不断增多

以往各国的经济法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就导致了各国的贸易合作很困难。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国的经济合作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也就需要国家与国家, 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经济贸易规则来降低双方交易的风险, 来保证双方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在世贸组织成立以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发展迅猛, 在这样的情况下, 国际经济法也必将趋于统一。比如说, 世贸组织最初设定的关贸总协定, 仅涉及到双方政府的管理问题, 在之后的发展中, 这个协定增加了很多内容, 涉及的领域呈现扩大化发展趋势, 而且, 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世贸组织, 这给国际经济法也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 二) 各个国家的贸易交往管理权利弱化

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各国经济逐渐呈现一体化的发展。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 为了保证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依存也就需要更为紧密, 这也就意味着国家的主权受到约束。如一个国家在行使主权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到自身的利益, 还需要履行国际义务, 需要考虑到决策是否会影响到别国的利益和主权, 所以, 在这样的现状下, 国家对国家间贸易的交往管理呈现弱化的趋势。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法的调整和发展

( 一) 加强各国经济法的统一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 国际经济关系也在不断变更, 经济法作为约束经济关系的法律, 也需要不断的调整和发展。随着各种国际贸易组织的发展, 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逐渐增强, 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贸易组织中来, 区域间的贸易和国家间的贸易逐渐增多, 矛盾和摩擦也在显现, 这就要求各国家的经济法要慢慢往统一的方向发展, 才能保证各国间、各区域间的贸易能够可持续的协调发展。

( 二) 加深国际经济法与国内经济法的融合

国家间的交往增多, 国际法和国内法都在往统一的方向发展, 二者之间的界限也在逐渐模糊。在国际交往的关系中, 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较强的话, 在贸易关系中, 国家所具有的话语权就更强。那么相应的, 国内法对国家法的影响就更多。而且,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者也逐渐走向融合, 趋于统一。

四、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国为了保证经济利益, 就必须要遵循国际经济法, 所以, 在经济区域一体化的趋势下, 必须要强调保证国际经济法具有权威性, 并且适应各国的国情, 才能为贸易的发展提供保障, 进而有利于保证各国的利益, 最终达到世界经济增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燕生, 毕吉耀.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J].世界经济, 2013.

[2]廖益新.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法学[J].厦门大学学报, 2010.

[3]杨万柳.国际经济法的可持续发展视角[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9 (04) .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篇8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文化安全;机遇;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国的观念形態的文化生存和发展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把整个世界联成一个“地球村”,国家、民族之间的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交往日益普遍化;强大的信息网络使得信息流通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速度日益加快,而这些必然会引起不同性质、不同方面的文化之间的碰撞、渗透与交流。这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以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而且我们正好以此为契机,借鉴、整合、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将其纳入到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但是在另一方面,国人的主体性增强,面对不同的文化信息,会做出不同的抉择与取舍。文化多元化和选择多元化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冲击国家、民族传统的文化,我国文化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现阶段,我国文化安全面临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西方文化渗透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发展的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利用其雄厚的经济、科技实力来武装、输出本土文化,造成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较量,发展中国家在这场较量之中的劣势不言而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流文化在全球迅速渗透、扩张。这种文化扩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舆论宣传。霸权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实力,控制世界的舆论导向。“藏独”分子十四世达赖获得1989年诺贝尔和平奖;“疆独”分子热比娅获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名入狱的刘晓波获2010年诺贝尔和平奖。所谓的这些奖项不过是某个发达国家妄图操控我国意识形态,误导中国社会价值观的一种舆论工具。

另外,发达国家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向中国进行文化扩张和渗透。当今世界的四大通讯社都是来自西方国家,他们利用强大的媒体来制造、宣传舆论,向全球推行其价值观和文化。有关资料显示,欧美媒体已经垄断全球90%的新闻信息。在全球化背景下,互联网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成为发达国家实现文化扩张的有力工具。美国利用其科技优势,向全球推销反映美国形象、生活习惯、价值取向的视频和图片资料,无形之中影响了“网民”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

第二是语言霸权。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语言全球化。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在世界经济、科技领域的垄断地位,决定了英语成为国际上的通用语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的普及,必然会加强英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目前,英语正以强势的姿态侵入汉语,中国很多知识分子的语言习惯、逻辑思维都变成英语模式了。汉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挑战。

第三是文化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国家在商业运作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其快餐文化、娱乐文化、节日文化等渗透到中国。中国的青少年爱吃麦当劳、肯德基,喝可口可乐;喜欢看好莱坞大片;热衷过圣诞节、万圣节……从饮食到服装,从音乐到电影,从文学到建筑,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文化产业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向中国人输出他们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思想潮流。

此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掠夺其他国家的文化资源,按其需要进行改造,使其“美国化”,然后推向市场,不仅给自己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传美国价值观的目的。比如,《花木兰》是中国民间故事,讲的是女孩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突出的主题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孝道、忠君爱国;但美国迪斯尼公司将这个故事改编成电影,电影主题反映的是女权主义,是对自我价值的追求。长此以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被篡改和缺失的危险。

(二)输出输入失衡

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可惜的是我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出现了巨大的逆差。大量外来文化涌入中国,而中国优秀文化难以走出国门,文化输出和输入安全不成比例,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受到巨大冲击。就拿2006年在中国举行的第54届书展来看,参展的34万册图书中,中国书籍只占1.37% 。

(三)文化认同淡漠

在经济转型和社会改革时期,多元文化相互碰撞,使国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不够强大,文化创新力较弱,中国在文化竞争中的劣势地位削弱了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人们理想信念缺失,国家观念淡薄,社会上盛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的价值观。当国人放弃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国家文化毫无安全可言。

二、维护和加强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意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长期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安全问题。文化民族的胎记,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区别的根本标志。一旦本民族文化有任何形式、任何程度的缺失和异化,都会危及国家、民族的生存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面对外来武力威胁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但中国现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社会各种矛盾凸显,敌对分子乘机制造混乱,妄图西化和分化中国、颠覆国家政权的可能性大大存在,文化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文化安全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古人曾说,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先灭其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印证其中的道理。当年蒙古头领成吉思汗临终前嘱托其子,务必要消灭西夏党项族。其子攻下西夏后,将党项族族人一一杀掉,结果发现党项族并没有消失。原来只要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民族就不会灭亡。于是统治者不杀人,只是废除了党项族的礼仪风俗、文字、音乐、服饰等。没过多久,党项族人再也找不到凝聚自己力量的文化,纷纷被其他民族同化了,融入到异族之中。党项族随之灭亡。由此可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之所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铸就了每个公民炎黄子孙的认同感和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使举国上下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而同仇敌忾、团结一心。相反,如果不能保证国家文化安全,导致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扭曲、异化,国民的民族认同感缺失,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必然受到威胁,国家安全必然无法保障。

nlc202309021056

其次,文化安全是增强政治认同感的有力保证。众所周知,新时期的国家安全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等等,其中政治安全是核心。因此,培育公民的政治认同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对策之一。

国家文化安全包括政治价值理念、民族精神、信仰追求等方面。防范外来文化入侵,捍卫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巩固国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对国家民生政策的认同、对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認同等等,从而巩固国家政权,保障国家安全。

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策略

保障国家文化安全,要做到双管一下:对内加强自身文化建设;对外加强文化输出和安全防范工作。

(一)继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它造就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继承,有利于建立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提高民族凝聚力。

首先,我们要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祖先跟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无价的文化遗产,比如长城、兵马俑、甲骨文、陶瓷、剪纸、戏剧等等,不胜枚举。我们要通过加强博物馆建设,提高馆藏水平、建立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方法来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尊重传统习俗,欢庆民族节日、举办艺术节、书面记录等方式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保护的同时,还要注重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尽量创造条件,抓住各种机会,做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在全社会形成推崇优秀传统、崇尚民族精神的氛围,保持主流文化的民族性。

(二)加大经济投入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是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但文化产业投入只占GDP 的4%,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投入平均占GDP 的10%,美国高达25%。因此在新时期应当加强文化的建设力度,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经济投入,尤其是对城乡基层文化事业的投入,开展广泛的大众的文化娱乐活动,让全民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加大对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经济投入,加快发展动漫、广告、出版发行、影视制作、 文艺会展等重点文化产业;大力扶持有前景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

(三)鼓励文化创新

文化的自我更新是保持文化生命力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故步自封、墨守成规只会被新鲜活力的外来文化所淘汰。我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以积极、主动、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先进文化的合理部分,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保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在“双创”的氛围下,鼓励大众参与文化创新,创作反映民族特色和时代潮流的文化作品;改革文化产业的机制体制,创新文化产业的管理方式、文化传播的技术手段、渠道途径,形成文化产业新格局,培育文化创新的市场体系。

(四)加强文化输出

中国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中国文化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处于弱势地位。我们可以通过向海外推出大量的书籍、影视作品,举办喜剧、音乐会,建立汉语言教育机构等方式,输出中国文化,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认知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在与海外文化的比较中获得相应的价值认同,在世界文化对话中获得公平话语权。

(五)防范霸权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吸取精华,取长补短。但是外来文化中有危及国家文化安全的因素存在,这就需要国家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市场的和其他管理手段,对外来文化进行分析鉴别,精准地作出预示性和警示性的反应,从而及时地抵制外来文化的渗透与侵略,防患于未然,保障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陈飞龙:《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文化安全》.文艺报,2011

[2]刘慧:《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社会科学辑刊 ,2010

[3]王多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安全的挑战及对策》.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9

作者简介

桂姗,女,1986年出生,湖北黄冈人,武汉大学法学硕士,现任教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上一篇:保定乐悦客户推广手册下一篇:2023年南通市中考模拟试题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