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绿色经济论文

2024-06-03

全球绿色经济论文(精选11篇)

全球绿色经济论文 篇1

一、绿色的本质与绿色危机的原因

1、绿色与地球·生物圈·生命之间内在联系

在茫茫宇宙中,如果说“蓝色”是地球的特征,那么“绿色”就是地球的本质。因为蓝色代表构成地球的表层系统气圈和水圈,绿色则代表由气圈、水圈还有岩石圈(“黄色”)数十亿年运动而后演化出来的生物圈,而恰恰是生物圈的存在,才使地球成为宇宙中迄今为止惟一有鲜活生命体存在的“活球”或“生态球”。换句话说,在地球46亿年演化过程中,只是绿色的出现,才使人类有了赖以产生、生存、成长、发展、享乐的摇篮。所以,绿色不仅代表与生命体演化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而且代表有机体或生命体本身。但是,曾几何时,曾为何事,(某些)人类,不仅把地球搞得不再湛蓝,而且将其折腾得不再碧绿。

面对绿色惨遭践踏,科学家和地球卫士纷纷起来斗争。20世纪30年代末-50年代初,地球化学家维尔纳茨基创立了“生物圈”与“活物质”理论,1揭示了绿色与地球间的本质关系,阐释了活物质特别是人类活动成为地球形成机制以及一种能改变地球的地质力量的科学依据。60年代《寂静的春天》、《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吹响了绿色革命的号角。70年代《增长的极限》、《仅有一个地球》发出了对“一个小小星球关怀和爱护”的集结号。80年代《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新发展观》、《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则警示人类,地球将要变成污染充斥的星球、必须改变发展观,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然而,无论是地球卫士、绿色捍卫者的披肝沥胆,还是可持续发展道路倡导者的苦口婆心,都没有阻挡住半点对地球母亲的的敲骨吸髓和肆无忌惮的破坏。进入21世纪以来,在信息化、网络化等高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工业化活动披上全球化的翅膀,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披荆斩棘、拓展开来。这不仅加速了以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为特征的经济社会的环境危机,而且带来了以生物多样化消失为特征的生物圈缩减、水圈污染、岩石圈崩塌、大气圈变暖为特征的自然系统的环境危机。现在,冰山融化、海啸肆虐、洪水泛滥、森林锐减、草原荒漠化、野生动物植物灭已成为仅凭经验就能感知的事实,毋宁质疑,绿色已经和正在失去其存在的根基。

2、绿色被疯狂践踏的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是“工业革命”以及“工业化过程”是绿色被践踏的原因,因为工业革命给了人类以征服自然的力量、工业化活动排放出巨大的温室效应。但是笔者不是很认同这样的观点。因为常识告诉我们,“践踏”作为一种力量和活动,源自“践踏者”能量系统和观念体系,所以,后者才是“绿色”被践踏的真正原因。现在的问题是:究竟谁是工业革命的策划者、发动者?谁又是工业化施动者?他们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笔者认为,前者是资产阶级及其生产方式的采用者,后者也是资产阶级及其学习者;他们发动工业革命施动工业化的动机和目的都是为了资本的“价值增殖”或资本的高额收益(利润),因此,资产阶级及其生产方式的运行才是绿色被践踏的始作俑者。

资产阶级借助以“资本”为主体、为主导、为主题的生产方式实现自己的动机和目的。生产方式上是满足人类生存、生活、发展、享乐之需要的社会形式,具有自然与社会、技术与经济的二重性;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它决定生产什么(多少)、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资本是复杂的社会有机体,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从特征上看,它是一种能够增殖的价值、要求连续性与超越性的增殖运动、要求按照均等性和增殖效率来分配利润和超额利润的社会权力;从现象上看,它有足以令人眼花的具体形态;在操作上,它奉行“利己主义”、“投机主义”,追求成本最小或收益最大,在博弈中才按照市场、法律、信用规则来进行资本运作。

回眸历史,我们发现,资产阶级自17世纪中叶登上历史舞台之后,为了快速实现资本增值,他们在18世纪中叶发动了工业革命,由此开启了以大量消耗化石能源为动力以及地球环境被污染的时代。据美国橡树岭实验室研究报告:自1750年工业革命至今,全球累计排放了1万多亿吨二氧化碳。2另外,“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和60%以上的天然气、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3正是这些工业化活动,一方面破坏了地球的大气圈造成了“蓝色危机”,另一方面由此引发了酸雨、荒漠化、生物多样化的消失造成了生物圈的“绿色危机”。

二、绿色经济的兴起与绿色新政的推动

1、“绿色经济”起缘于市场之外,兴起于金融危机之时

一般认为,1962年美国女学者蕾切丝·卡尔逊(《寂静的春天》的作者)拉开了“绿色革命”的序幕。“绿色革命”是各类地球卫士保护地球的活动。经过近30年的斗争,绿色革命成为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社会基础。在这样背景下,1989年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绿色经济蓝皮书》,由此开启了“绿色”进入经济领域的时代。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全球性环境与发展问题日渐严峻,发展绿色经济便成为各界各国瞩目之的。这是因为在绿色经济框架中,生产动机和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资本增值或GDP的增长,而是为了人类福祉;生产手段不仅仅是市场,而可以突破市场机制但也将其包括在内的混合机制;而生产出来的商品都是绿色产品。

显然,绿色经济在本质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其出现之初(20世纪90年代),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典型代表———美国不仅对其半点没看好而且极力还用“华盛顿共识”抵消其影响。众所周知,“华盛顿共识”是新自由主义在全球推行美国金融霸权主义的意识形态,其要害就在于借助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把全世界所有的资源,包括人力、经济、社会、文化、自然之资源统统集结于美国金融霸权资本麾下并任其配置,以巩固美国在全世界充当“全能宙斯”的角色。然而,正像地球本质是多样性生命的集合体一样,世界的本质是多元化社会形态的统一。2008年发端于美国、以海啸般速度蔓延于全世界的金融危机打碎美国一统天下的梦。

毫无疑问,深受危机包括金融、能源、粮食、气候、制度、道德、信仰等危机冲击的全球经济,迫切需要找到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而“绿色经济”正如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所说,对发明和创新正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其规模之大,可能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所罕见的。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也指出:“让我们找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从这场经济萧条中走出来吧,这条路既能使我们的地球减少生态危险,又能促使新投资产生作用,从而为大家创造一种更加安全清洁、更有吸引力的经济。”[1]27甚至在世界金融界(曾)负盛名的投资公司高盛做出如下判断:对于可持续性发展来说,绿色经济应该是使美国和世界重新变得美好的复兴之路。

2、绿色新政是绿色经济的主要推手

面对充满复杂性的危机,新上任的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与推行“华盛顿共识”的布什政府很不相同的政策。他积极支持重要国策咨询机构———美国进步中心提出的“绿色经济复兴计划”,并将该计划视为政府“绿色新政”以及“绿色经济一揽子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预计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向清洁能源领域注资1000亿美元,并为社会创造200万个“绿领”就业机会。全世界对这个与美国政府7000亿注资救市相比并不算大的计划给予极大关注,因为它意味着美国开始涉足绿色经济并将其作为走出危机的战略选择,这将在世界经济领域中掀起一场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浪潮。应该说,作为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美国,它的行动对世界未来经济发展走向影响巨大。

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旨在借助世界各国构建“绿色化”制度,来缓解全球系统性危机,创造绿色工作机会,复苏和升级世界经济,并借此来推动世界绿色产业革命。2009年,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召开前后,世界各国纷纷将本国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为“低碳”和“绿色”。欧盟在宣布在2013年之前投资1050亿欧元支持发展绿色经济,促进就业和复苏。日本宣布争取在2015年前把绿色经济规模扩大至100万亿日元。韩国计划未来4年内在绿色经济领域投资50万亿韩元。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提出绿色投资4万亿人民币计划,用自己坚实的行动走进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新时代。

上述事实表明,无论是联合国提出的还是世界各国政府提出的绿色新政,意味着全世界在观念层面、文化层面、政治层面、政府层面已经取得了一个共识,那就是绿色经济是应对和化解当前全球系统性危机的惟一出路,同时它也是导引和构建未来世界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难得契机。然而,在什么是绿色经济,它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是什么关系,发展绿色经济需要怎样的条件,在发展绿色经济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怎样进行合作等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分歧。正是这些分歧,使本来已取得共识的世界各国很难在推进绿色经济问题上进行合作。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会议“争吵一片”、“不欢而散”、“无果而终”就是例证。

三、绿色经济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

1、绿色经济的形态与特征

绿色经济作为以“绿色”为标志的经济活动,在当下是以新能源为代表的低碳技术与低碳产业、以有利于人的健康为代表的绿色产品和绿色贸易、以绿色投资为代表的新金融和绿色网络等的统称。像所有经济活动一样,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形态,因而具有多样性。在美国,新能源技术及其在全球特别是对中国的贸易是绿色经济的核心内容,并以此重构其国内制造业和就业体系。欧洲和日本则把一切与人的健康和环保相关的产业当作绿色经济,并强调通过发展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智能经济来推动它的发展。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把绿色经济看作同低碳经济一样的新经济,强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发展的引擎。

从比较的视域看,绿色经济是具有复杂特性的经济形态。所谓复杂,按照米歇尔·沃尔德普罗4的观点,是那种发生在“秩序与混沌之边缘”的状态,是一种既具有“亦此亦彼”又具有“非此非彼"”、既具有“确定性”同时又具有“不确定性”的过程。绿色经济正是具有这样特性的经济形态。从秩序、现在、危机的视角看,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绿色创新”为“利润增长点”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混沌、未来、重构的角度看,它似乎又是主要以全球跨国之间的价值认同和国际契约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的微观经济组织为基础、以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具有“新质”的经济发展方式。

绿色经济的复杂性决定它还具有“或然性”特征。它既可以被当作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创新点”,又可以被当做诱发新经济发展的“始基因素”。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都是经济进步的表现形式,但前者是原有生产方式基础上“量的”进步,后者是旧有生产方式发生革命基础上的“质变”。从选择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常有发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却很少进行,因为那些能诱发生产方式质变的“始基因素”可遇不可求;迄今为止,只有那些诱发了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后叶、20世纪70年代三次划时代的产业革命的革命因素,才能被称为是具有培育或诱发生产方式全球性革命的“始基因素”。

2、绿色经济的本质及内含的矛盾

“始基因素”是将一事物与它事物区别开来并决定其独特性质的本质因素。作为构成某一事物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因素,它往往在从存在到演化、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化过程中,被复杂性与或然性所淹没,因而不被人们所认识。从这个意义上看,绿色经济本质上是以生态环境容量和自然资源承载力为约束条件、以保持生物多样化为基础、以人类福祉为本、以人类代际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形态。从生命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上看,绿色经济比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更与生态文明相契合。从人类应对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环境危机和以能源危机为代表的资源危机上看,绿色经济更强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内涵、以经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

从经济活动的历史形态上看,绿色经济本质上属于“后工业”、“后市场”、“后资本主义”的生态文明框架下的经济形态。如前所述,“绿色”表征的是生命和生态,而不是价值和资本增值。“后工业”代表知识、资源、环境,而不是物质、高碳、污染。“后市场”表明网络组织替代市场、市场关系外溢并自组织为网络、经济网络与社会网络边界模糊并已相互嵌入,而不是市场关系一统天下、市场机制无处不灵、价值规律放之四海而皆准。“后资本主义”则意味着知识已成为智慧圈中的活物质(活劳动)并成为经济社会活动中资源配置以及生产流通分配的主体、以人为本已成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主题,而追求资本增殖及其高额利润再也不是天经地义“真理”。

综上所述,绿色经济在本质上同当代已经全球化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是相互矛盾的。前者是为生态文明框架中的全人类福祉(Well-being)而生产,后者是为市场经济框架中的货币持有者的金钱偏好和资本主义框架中的资本所有者的增值欲而生产。前者生产出来的是能够满足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每个社区绿色需求的绿色产品,其中包括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而后者生产出来则是GDP增长或过剩的产品、过剩的人口、过剩的资本、过剩的垃圾。显然,如上所述,造成绿色经济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相矛盾的是它以“绿色”为特征的“始基因素”。而正是这些始基因素成为引发当代生产方式发生全球性转变的“新质”。

四、绿色资本的产生与绿色网络的形成

1、资本的自我扬弃与新形态资本的出现

在经典市场经济或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在形态上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具有价值形态,当然是那种能够增殖的价值形态;另一方面,它具有各种具体形态,诸如货币、物质资料、土地(包括矿山资源等)等形态。在各种形态的资本中,货币资本具有至高无上的社会权力,因为它具有直接发动生产、配置资源、获取收益的社会功能。货币资本的社会权力或功能是“货币权力”转化而来的;所谓货币权力就是货币在市场经济中作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总之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具有的那些能够与千姿百态之商品相交换的功能。因此,在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谁拥有货币资本,谁就拥有社会权力并由此获得相应的资本收益。

但自绿色经济介入市场经济之后———不管人们在理论上如何定义它的形态、特征和本质及其同当代市场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矛盾———它在现实生活中便顽强地按照自己本性、以多样性的方式演化着资本、改造着资本。例如,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它一般都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创新点”,以绿色创意、绿色设计、绿色计划、绿色组织、绿色配置、绿色行动、绿色融资、绿色投资等的方式,在物质资本、土地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中渗透并实现其绿色本性。于是,在绿色与市场“混合”运行的生产方式中,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传统资本形态———即具有自我扬弃性状的新资本形态:人类资本、生态资本、社会资本。

人类资本(human capital)是从人力资本演化而来。它不仅强调人作为“活物质”使其价值增值,而且强调人作为“生命体”的健康、智识、技艺以及想法(idea)和动机(motivation)都是具有增值能力的资本。生态资本(ecological capital)亦称自然资本(natural capital)是从土地资本演化而来。不像土地仅仅作为市场框架中的增值要素具有资本功能,它突破市场界限把整个环境和生态系统都作为具有增值价值的资本。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SC),或社会组织资本(social and organization capital,SOC)是最能反映绿色经济本质的资本,指的是包括社区、商业团体、工会乃至国家法律、政治组织,国际环保条约等社会组织。

2、市场的自我演化与绿色网络快速的崛起

以社会组织资本为代表的绿色资本运动,像其他资本运动一样也发生在市场中,即发生在由买者与卖者、供给者与需求者、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换关系和生产关系构成的类似“物理场”的网络中。就市场关系网络而言,它在20世纪末叶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而发生重大变化:一方面,运行速度大大加快了,由此资本增值便成为可即时实现的运动;另一方面,物理空间被大大突破了,由此资本增值足迹便可深入到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态各个角落。然而,绿色经济和绿色资本的出现,不仅使市场网络发生“形变”而且使之发生“性变”。因为绿色经济使市场网络充满绿色,绿色资本使绿色的企业与用户形成绿色网络。

如果说绿色经济在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是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转型的“推手”,那么绿色网络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绿色资本和绿色技术转移的渠道。然而,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如果没有绿色网络也就不会有绿色资本和绿色技术的转移,从而也不会有发展中国家从而全世界绿色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国家都非常重视对绿色网络的构建。绿色网络的使命是用“绿色”来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消费关系的转变。而这种转变本身还内含着作为生这些关系终端的每一个企业、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的转变。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全世界都在奋力推进的智能网络就是能够涵盖上述内容的绿色网络。首先,它是一个以高效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为统一能源,集发电、输电、储电、变电、配电、用电为一体的低碳电力网络系统。第二,它是一个以保证每个“终端”(“发电点”或“用电点”)的安全性、自主性、互动性、便捷性为最终目标,以“电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自动化、数字化、可计价与可查询为特征的人性化电网系统。第三,它是一个以超导材料为骨干网架、区域电网、地方网络和分布式微型电网,并具有自愈性的可循环电力网络。例如在欧洲,智能网络既可把来自北非的太阳能、和来自北海的风电能输送到每一网络终端,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五、生产方式全球性转变正在进行中

1、生产方式变革与人类经济形态的演进

智能电网,无论从生产方式的哪个层面来看,即无论是从生产什么、为谁生产,还是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的角度来看,它都不仅是绿色能源、绿色网络、绿色经济的典型,而且是当代生产方式发生全球性转变的样板。作为绿色的典型,智能电网把可再生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把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目标,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作为生产方式全球性转变的样板,智能电网代表的生产方式变革,不仅发生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也发生在俄罗斯、印度、巴西、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国家。这个事实本身意味着生产方式全球性变革已经发生并在进行中。

从历史变迁的视角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由于这些商品既是价值的承担者也是资本价值增殖的表现形式,所以这些商品的有用性,被限制在价值之中或资本价值增殖之中。在价值特别是价值增值的驱动下,一方面厂商拼命追逐一切生产要素效用最大化,并努力提高效率争取生产更多的产品占有市场,结果造成产品过剩、人口过剩和资本过剩;另一方面生产者拼命占有自然资源,以达到控制市场原材料供给,降低自身生产成本,其结果便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空间变小、地球生病;同时还要爆发以“生产相对过剩”(即总需求不足)为特征的全球性系统危机,例如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性的综合性的危机。

生产方式作为支撑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它的变动或革命是推动经济结构变迁或经济形态演进的决定性因素。而以智能电网为代表的绿色生产方式作为人类经济形态发展的新方向,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很发达的国家来说,一方面是其走出危机的新出路,另一方面也是其后经济危机时代发展的新基础。当然,这种基础支撑的不是GDP的增长和资本价值增殖之主题,而是绿色即人类福祉之主题。由此,这种绿色生产方式或绿色经济,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由自主地进行自我扬弃的表现形式。这种绿色生产方式,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尚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则是一次难得的与自身生产方式革命或跨越相关的历史机遇。

2、生产方式全球性变革与当代可操作的经济运行方式

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方式,例如,市场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资本增殖、资本运动、资本权力的的经济运行方式,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同义语。然而,凡事均有例外,二战以后,许多曾作为资本主义殖民地的国家,由于种种原因选择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处在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后也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因此,到20世纪后二十年,市场作为一个运动载体,承载的已经不仅仅是资本主义而是具有多种主义的混合经济了。更重要的是在经历各种变革和创新之后,其自身也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首先,信息化、数字化、互联网技术使以往彼此分离的市场在技术上成为能够相互连接的一体化的市场网络;以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为主流的价值取向,使世界各地各具特色的市场体系成为在制度和规则方面能够对接的统一市场体系。由此,市场的地理边界已经扩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各种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嵌入市场经济运行方式之中。当然,由于发达国家一直在市场的制度安排、游戏规则方面占有霸权地位,因此市场的经济内涵不仅没有扩大而且还相对缩小了,于是它在承载不断增加的相对的过剩产品、过剩人口、过剩资本的同时,还承载不断增加的生产废弃物、生活垃圾和各种污染物。然而,这不是市场作为经济运行方式的问题,而是资本本身的问题。

第二,在市场已变形为全球经济运行网络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也在发生变化。它不再是可以孤零存在的企业而是由企业(点)、产业链(链路)、中心企业(节点)构成的企业群落(网络)。当前,这种企业群落有两种形态:一种是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形成的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企业间动态网络,另一种是以大企业为主的规模型生产网络,由于同是网络它们还具有相互嵌入的可行性。显然,具有同样属性的绿色网络,一旦嵌入这些企业群落之中,那么不仅可以立即与之交融而且还会使其演化为同时具有自然与经济二重属性的共生网络系统。而绿色生产方式与绿色经济运行方式的和谐协调发展,则现实地表明当代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处在革命转变中。

参考文献

[1]维尔纳茨基:《活物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2]威廉姆·布伦特,美国经济,沿着绿色之路走向复兴?[J],世界环境,2008年第6期.

[3]马克思.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杨志,赵秀丽,网络二重性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解[J],理论经济学,2008年第12期.

[4]王晓帆,新能源孕育“新”新经济[J/OL],时代周报,2009年第10期[2009-7-22],http://www.time-weekly.com/2009/0722/5OMDAwMDAwMTk5OQ.html.

[5]杨志,赵秀丽,“网络”新生产方式的革命[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6]Boulding,K.,The economics of the coming spaceship Earth.In:Jarrett(Ed.),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a Growing Economy.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66.

[7]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8]全球性转变———重塑21世纪的全球经济地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深入全球最大绿色油田 篇2

印尼的人告诉我们“巴厘巴板”是大城,但步出机场,到了街上,举目看不到高楼大厦。这是一个人口不到80万的城市,位于东加里曼丹省,虽说在印尼被定义为城市,但实际更像渔村。巴厘巴板市吃的、用的全来自外地,甚至连人口也有一半是从外地来的。

不过,不要小看它,这里是印尼新希望,因为世界最大的绿色油田,将从这里展开。

投资银行高盛报告,印尼是金砖第五国,2050年将成为超越日本的世界七大经济体。过去印尼因为亚太金融风暴、政治动荡、排华以及贪污,经济发展受限,如今的印尼,政局稳定、经济大幅成长、国内投资与内需增加,正在快速跃升!

而每个人都告诉我们,未来印尼最亮眼的地方就在巴厘巴板,一定要去看,因为这个不起眼的地方,有石油、天然气、有木材、煤炭,更有一个新兴产业就在荒烟蔓草之中萌芽。因为印尼正从种子逐步培育,企图在2025年种出全世界面积最大的麻疯树(Jatropha)林,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能源国。

麻疯树(又称桐油树、小油桐)如今被称为“长在树上的柴油”,而印尼的种植计划,正是一场大规模的绿色油田建造计划。1998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二十条款中明列“麻疯树油可作为极佳的柴油替代品”。前年6月英国石油(BP)和一家英国生物柴油公司D1 Oils,签署了一张1.6亿美元的合约,双方合作成立一家新公司,预计在2011年前,成为全球最大的提炼麻疯树油的厂商。这家新公司预计4年内在非洲开垦300万英亩的土地,每年将生产两百万吨的生物燃油,这大约是欧洲生物燃油需求的18%。

印尼则是规划了2400万公顷种植生物能源,其中有一半是麻疯树,换算下来可以生产出3600万吨的生物柴油。

除了印尼官方,中国大陆、日本以及欧美国家也都积极接触印尼,要承租土地来种植麻疯树。

不须灌溉,总统官鄢也试种

为了看印尼的麻疯树,我们得从巴厘巴板市再搭一个多小时的车,往更偏僻的地方,沿途低矮的平房旁是农地、鸡舍。很难想象这里同时也是印尼的石油之都。

112年前,荷兰人在这里开采石油,接着兴建了东南亚最古老的炼油厂之一,日军为了石油资源也曾占领这里。印尼独立之后,巴厘巴板再度崛起,丰富的石油资源让印尼成为OPEC(石油输出国家组织)的会员国,上世纪70年代印尼在这里的外海发现了天然气,于是兴建了天然气厂出口天然气,在90年代几乎供应全球1/3天然气,因而当时东加里曼丹还拥有世界最大液化天然气厂。

在车上一路颠簸,两旁高度在100米上下的丘陵地,不要说没道路、没路灯,就连灌溉的沟渠也没有,让我们很纳闷:没有灌溉系统,怎么种树?简单地说,这里只有原始蛮荒的森林与旱地,再加上正值赤道闷热的旱季,使土地看起来更加的贫瘠与干旱。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贫瘠与干旱,却正是优势所在。因为那正是最适合种植麻疯树等生物能源的条件。这个具有毒性的作物,不能食用又耐旱,甚至因为品种改良,可以不须灌溉系统也能成长。

印尼总统苏西洛的规划中,要让印尼成为世界最大的生物能源国家,种绿色油田成为印尼最大的企图心,而苏西洛本人还在自己官邸的后院种不同品种的麻疯树!

地处赤道及年轻人口是关键

原本以为绿色油田会遮天盖地,满山遍野绿油油的,但越过了丛林看到农场,却只看到比成人矮的麻疯树,70公顷的种苗基地,面积虽大但稀稀落落的,也没有看到满满的挂果。

原来,这是当地农渔业处批给印尼INDUK农业合作社的种苗基地,目前还没有产油,而是透过插扦繁殖成为种苗要送往印尼各地种植,预计明年这个基地要拓展到5000公顷。原来,印尼想大规模种植绿色油田,光是不断剪枝插扦,产果育苗,都已经忙不完了,大规模种植得花个3~5年,现在的麻疯树苗比柴油还抢手。

走在巴厘巴板的种苗场,没有任何的灌溉系统,但麻疯树照样成长。这是印尼成为绿色油田大国的第二个关键因素:赤道。一个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这里日照充足,是麻疯树最喜爱的气候,这里种出来的果实含油量也比较高。原来麻疯树在赤道南、北25纬度间最适合种植,因此除了印尼,包括印度以及非洲国家都在赤道附近发展这种生物能源作物。

大家都可以种,印尼的优势在哪里?印尼具备了另一个要素,2.3亿的人口,其中有超过四成平均24岁,是全球“最年轻”的国家之一。印尼INDUK农业合作社主席Herman说,印尼有充足的农业人力,以。一个农户可以种植10公顷计算,也不过是240万人,对于印尼来说,在加里曼丹与伊利安(新几内亚岛)等人口稀少的省份推麻疯树种植,还可以纾解爪哇岛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

240万个劳力需求,其实还不到印尼这个国家在海外外劳的一半。对于印尼来说,现在的农民收入一个月还不到100美元,预估一个农户种植10公顷的生质能源,月收入可达120美元,是大幅提升了农民的收入。

一公顷的麻疯树可以提炼出3吨以上的麻疯树油,透过转酯化或氢化处理,就能转化为生质柴油或氢化环保柴油,依投资银行高盛的数据:从纤维素提炼出一桶生物燃油成本为305美元,小麦要125美元,大豆122美元,玉米83美元,而麻疯树却只要43美元。

全球绿色经济论文 篇3

“绿色经济”, 拉动全球发展的引擎

记者:“绿色经济”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您对这个概念的理解是什么?“绿色经济”存在哪些指标体系?发展“绿色经济”的优势何在?

盛馥来:中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资司何炳光巡视员曾对“绿色经济”做过精辟的解释。他说, “绿色经济”就是经济的绿色化、绿色的产业化。所谓经济的绿色化, 就是经济活动要符合环境标准;所谓绿色的产业化, 是指要把环保活动转化成经济活动。从联合国的角度来讲, “绿色经济”要使公共政策和投资向4大方面倾斜:清洁技术、生态环境、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由此可见, 绿色并不限于环保, 也包括人和社会的进步。

有关“绿色经济”的指标体系, 目前在国际上尚无定论。这主要是因为对“绿色经济”的确切定义尚未达成共识。我的观点是, 狭义地看, “绿色经济”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半以上的产品和服务能够达到某种绿色标准。

这同我们给予“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型经济”的定义是相吻合的。问题是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范畴相对来说比较明确, 而“绿色”的边界尚不明确。这方面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目前, 在国际上逐渐达成的共识是, 不宜把“绿色经济”看成是某种状态或是某个终点, 而应把它看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或者一个过程。从这个角度出发, 我们不妨把指标问题放到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来考察。首先, 任何公共政策的启动都是为了要解决某些问题, 而这些问题往往是通过某些指标来表达并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比如PM指标, 被用来表达空气污染的程度。我们可以把这类指标称作“问题指标”。其次, 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 要用到一些与问题的根源有关的指标, 比如汽车尾气排放标准。这类指标通常也被用来制定政策目标。我们可以把这类指标称作“政策指标”。再次, 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比较不同的方案, 统筹兼顾, 考虑到每个方案的全面影响。这就需要超出政策指标之外的指标。现在大家说, “绿色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 那么, 在有关“绿色经济”的决策中, 理应考虑不同的政策方案对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影响。比如, 为了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 有一个方案是迁走重化工企业, 这就需要考虑这个方案对方方面面的影响。我们可以把这类指标称作是“政策结果指标”。这些指标在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和政策实施完之后的评估中也要被用到, 用来计算实际情况同预估的差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打算在这些方面, 即如何在“绿色经济”的政策制定过程中运用各类指标, 提供一些指导。其中较为重要的是“政策结果指标”。决策者和社会大众希望了解, 实行“绿色经济”能为我们带来什么。

近年来, 同“绿色经济”相近的一个概念是“绿色增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一套“绿色增长指标”供参考。这些指标着眼的是绿色增长的业绩, 它们包括4类:一是环境和资源的生产率;二是经济和环境资产;三是环境生活质量;四是经济机会和政策反应, 如技术创新、环保产品、价格政策、技能培训以及规章管理等。

“绿色经济”的优势在于, 它能够把环境问题转化成实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新机遇。以中国为例, 为了节能减排, 财政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 要在2015年实现新增绿色建筑面积达到10亿平方米以上, 到2020年, 绿色建筑在新增建筑比重占30%以上。中国发展绿色建筑将带动新型建材、新能源等产业发展, 相关的市场规模可达上万亿元人民币。实现这种优势的关键是投资。此外, 有关专家还预测, 2020年前, 中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有望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

记者:我们距离“绿色经济”有多远?如何衡量全球“绿色经济”的进展?对于推进“绿色经济”这一宏大目标来说, 全球应该如何实施?

盛馥来:由于国际国内对“绿色经济”的具体标准缺乏共识, 很难说我们现在离它有多远。但是, 如果我们把“绿色经济”看成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 我们则可以从政策层面来衡量这方面的进展。比如, 有多少政府公开表示支持“绿色经济”、“绿色增长”或“绿色发展”的理念?有多少国家已经把相关议题纳入立法或其他决策过程并确立了“绿色经济”发展目标?有多少公共投资流入绿色部门?这些投资带动了多少私人投资?当然, 还包括公众参与“绿色经济”决策的程度, 对于“绿色经济”国际合作方面的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等。

在国际上, “绿色经济”要自下而上地推进。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首先要认识到, “绿色经济”代表着机遇。像埃塞俄比亚, 属于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但是他们的政府却果断决定要走“绿色经济”之路, 因为他们看到了这条路可能带来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的综合效益。在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自愿的基础上, 多边和双边发展机构可以提供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近年成长起来的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全球绿色增长论坛、全球绿色增长峰会、绿色增长知识平台等机制, 在这些方面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 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有望于今年成为一个崭新的政府间国际组织, 肩负在全球推动绿色增长和“绿色经济”的重任。

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他们在技术、资本市场和人才方面具有优势。但是, 许多发达国家正面临政府财政紧缩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 他们可以对现有的政府预算作调整来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有一项研究表明, 如果欧共体调整预算结构, 把资金转到绿色部门, 就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除了政府预算之外, 发达国家还拥有庞大的资本市场。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措施来吸引私人资本流入“绿色经济”活动。这些国家可以同时鼓励来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的绿色直接投资。

记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提出“绿色经济行动倡议”, 该倡议包括哪些内容?具体开展了哪些项目?您认为, 在全球范围内,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绿色经济”行动?

盛馥来:环境署于2008年10月推出“绿色经济”倡议。当时正值国际金融危机总爆发, 环境署适时提出“全球绿色新政”的概念, 呼吁各国政府在采取财政刺激手段时, 要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投资于可再生能源、绿色建筑、交通、可持续农业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据计算, 截至2009年底, 在全球3, 100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中, 有15%, 相当于4, 450亿美元被分配到了粗略划定的绿色部门, 如可再生能源、绿色公交和建筑、水资源管理等。中国在2009~2010年的财政刺激计划达到5, 861亿美元, 其中的绿色成分估计达2, 008亿美元, 居全球之首。除了提出建议应对短期金融危机外, 环境署另一个重要项目是动员了全球数百名专家学者撰写一份《绿色经济报告》, 该报告于去年11月在北京首发。报告经过数学模型测算后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 如果整个世界把投资转向“绿色经济”活动, 那将会给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新的动力。与此同时, 环境署还同近20个国家开展了合作, 包括同中国的环保部和发改委的合作。最近, 我们与中国发改委合作举办的关于“绿色经济”指标体系的国际研讨会就是一个例子。

在全球范围值得推荐的“绿色经济”活动包括各国之间相关经验和学术的交流, 高层政策对话, 绿色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 绿色技能的培训, 绿色产品的展销和贸易促进, 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宣传, 绿色国家、领袖、城市、企业、机构、产品、社区和个人的评比, 等等。有些活动也完全可以在各国的地区之间开展。

记者:此前,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绿色经济报告》提出, 要投资2%的全球生产总值用于绿化10个核心经济部门, 您认为, 这一经济设想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存在哪些阻力?

盛馥来:环境署的报告中所提到的每年用全球生产总值的2%投资于绿化十大部门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假设, 参考了其他国际组织的有关估计, 主要目的是预测做这样的投资会对全球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带来什么结果。报告并没有明确要求各国按这个比例进行绿色投资。因为各国的国情不同, 投多少, 投到什么部门, 都要根据各国国情来定。不过, 可以告诉大家的是, 韩国政府已经决定在今后的5年, 每年拿出韩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用于绿色投资。从全世界来讲, 平均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是全球生产总值的20%左右, 拿出其中的1/10, 应该是可以实现的。主要的阻力来自于一些既得利益者。比如, 在再生能源方面加大投资的话, 对现有的化石能源行业就会有利益上的不利影响, 他们就会设法来阻碍这些绿色投资。

记者: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 发展“绿色经济”, 转变产业结构并非易事。您认为, 全球应该如何“转绿”?

盛馥来:目前的经济危机主要体现在南欧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上, 加上许多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的低经济增长和高失业率, 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率远远超过平均失业率, 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但是, 全球经济并非一片黯淡。比如德国经济的状况就比较好, 新兴经济体的经济情况也总体良好, 而非洲大陆近年来持续的经济增长更是令人瞩目。在这种情况下, 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制定“转绿”的战略和政策。

我的个人意见是, 对于处于危机的国家, 应把“绿色经济”作为脱离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对政府预算的优先顺序作重大调整, 防止财政过度紧缩, 通过适当的政府开支和政策来带动私人资本包括外来直接投资, 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绿色更新和新兴绿色产业以及针对人口老龄化服务行业的投入, 并着力加强对劳动力绿色技能的培训。对于新兴经济体而言, 应该趁着全球“绿色经济”革命的东风, 加大对绿色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 加强同发达国家的绿色科技合作, 力争在短期内在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清洁技术方面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大幅降低成本, 在国内全面普及这些技术, 并在全球的绿色竞争中取得先机。对于许多以生产农业和初级产品为主的不发达国家而言, 可以在推动绿色、有机农业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上绿色技术竞争的局面, 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具有本土化潜力的绿色技术, 运用于工业化的起步阶段, 以实现跨越式的绿色发展。

中国应沿着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前进, 中国正在朝“绿色经济”的方向稳步发展, 而绿色转型势在必行。

绿色转型, 中国不可回避的使命

记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倡议的“绿色新政”, 对于各国发展将起到什么作用?各国政府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应注意什么问题?

盛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背景下, 环境署提出“全球绿色新政”。这一倡议得到一些国家的呼应。在目前一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中, 这一倡议仍然具有参考价值。但对大部分国家来说, 重点应该是把“绿色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中去。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要使社会各界对“绿色经济”的发展形成共识;第二, 要根据各国国情和国际上“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 确定本国绿色投资的优先领域, 包括考虑哪些领域最有利于创造就业并切实改善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生活;第三,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增加对“绿色经济”活动的资金投入, 并带动私人资金;第四, 加强政府各部门的合作, 建立协调机制, 充分发挥不同部门绿色化的互补增效的潜力;第五, 建立合适的指标体系, 用来衡量“绿色经济”政策的执行情况。

记者:“绿色经济”的发展, 离不开有效的政策支撑与机制监管。您对决策者有什么建议?

盛馥来:除了上面提到的应该注意的问题之外, 对于决策者而言, 在政策支撑和机制监管方面, 首先要确立并向社会各界宣示有关“绿色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大政方针和目标, 这对各级政府和企业界具有指导意义。其次是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 包括公共资金的投入规模、政府的绿色采购、绿色科技研发计划、教学大纲的调整, 吸引私人部门绿色投资的税收补贴政策, 绿色生产工艺以及绿色产品和标准的制定, 对于绿色就业技能方面的培训, 有关绿色消费的宣传, 等等。此外, 要充分考虑绿色转型过程中可能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比如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在化石燃料部门就业的工人可能会面临下岗的问题。决策者应事先做好安排, 对这部分群体的培训, 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给予最大的支持。

记者:“绿色经济”提出的初衷是什么?展开“绿色经济”的内涵与外延来探讨, 您认为, 中国应该从哪些方面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盛馥来:环境署提出“绿色经济”理念的初衷是希望各国政府能够真正重视环境问题, 而最能体现重视程度的是政府在环保方面的投入。但是, 由于环保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负担, 是一桩赔本的买卖, 许多国家的政府重经济、轻环保, 使得在全球范围内, 环保问题有增无减, 愈演愈烈。环境署通过研究证明, 环保和经济是完全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环保完全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环境署和其他机构在这方面的工作让“绿色经济”登上了国际政策的大舞台, 成为今年“里约+20峰会”的两个议题之一, 也使许多国家的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环保事业开始刮目相看。

中国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从循环经济的立法到建设生态文明, 从发展低碳经济到建设“两型”社会, 从科学发展观到贯穿“十二五”规划的绿色发展战略, 都和“绿色经济”的理念一脉相承。就具体推动“绿色经济”而言, 我认为, 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应是重中之重。能源是现代生活的血液, 能源革命将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革命。中国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面, 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接下来, 要及时解决在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的情况下所彰显的管理体制滞后的问题。

除了能源之外, 政府、企业和老百姓可以考虑在衣食住行方面积极推动“绿色经济”。衣:服装是个大行业, 在它的整个产业链当中提高能源、资源使用效率, 减少污染, 排除对人体的有害原料, 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食: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 发展绿色、有机农业, 加强食品安全, 杜绝粮食浪费, 可以提升饮食行业的水平, 满足人民群众对“食以安为先”的迫切要求。住:建筑业在任何国家都是一个支柱产业, 推动绿色建筑, 严格把好质量关,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率先执行, 可以把环保、经济和民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开辟公交车、出租车和自行车的专用车道, 增加人行道、步行街的设置, 发展低碳、无碳汽车, 对城市出行车辆的数量进行控制, 并且提高城市发展规划的质量, 减少出行特别是使用私家车出行的必要。还有其他许多行业, 如钢铁、水泥、采矿、旅游、废旧物处理和回收等, 都在推动“绿色经济”方面大有作为。

记者:当前, 中国正在积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在中国, 绿色投资模式的前景如何?有关“绿色经济”的国际合作应该如何开展?

盛馥来:我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前景是比较乐观的。首先是因为政府有决心、有计划、也有能力来推动“绿色经济”。其次是一部分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了世界“绿色经济”发展的前沿, 特别是在太阳能和风能的技术和设备方面。可以预见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从绿色发展中拓展商机。再有就是老百姓对绿色生活有着巨大的需求, 这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至于国际合作, 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同发达国家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开展绿色技术合作, 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引导外来直接投资流向绿色部门, 实现技术转让。三是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开展“绿色经济”, 在资金、技术和能力培训方面予以支持。四是积极参与相关的国际交流和对话, 抛砖引玉, 取人之长, 并为“绿色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记者:您如何看待, “绿色经济”与贫困、社会公平的关系?“绿色经济”对于创造就业机会有哪些帮助?

盛馥来:“绿色经济”可以有两种解读。第一, 也是最初的解读是要使环保和经济结合起来, 而贫困和公平问题可以间接地得到解决。比如在广大农村推广清洁炉灶, 是可以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妇女的健康状况的。再比如解决农村饮用水和卫生条件, 也有助于改善公平问题。第二种解读是绿色不仅仅只包含环保, 还应直接涵盖消除贫困和实现社会公平。目前, 这种解读已被联合国系统所认可。这就意味着, 公共政策和投资不仅仅要向环保方面倾斜, 还应向教育卫生以及社会公平保障机制方面倾斜, 并使这两方面同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实现互补增效的局面。

关于“绿色经济”和就业的关系, 环境署和国际劳工组织分析过4种情况:第一, “绿色经济”产生新的就业机会, 比如在防污装置的生产方面就是这样;第二, 有些工作岗位会被替代, 比如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 或是垃圾填埋或焚烧被循环利用所替代;第三, 有些工作岗位会消失, 比如包装材料受到限制乃至禁止后它的生产线中断;第四, 许多现有的工作岗位, 如水电工、冶炼和建筑工人, 会随着他们的技能、工作方式和工作性质的绿色化而转型。国际劳工组织支持的一份研究估计, 中国如果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 可能会导致80万人下岗, 但是会新增250万个新的工作岗位。关键在于如何对下岗人员给予培训, 使他们能迅速转移到新的工作岗位上, 并在过渡时期给予充分的社会保障。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企业未来的方向, 毫无疑问地在于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 也在于其所担当的社会责任。

绿色投资, 企业发展的命脉

记者:贸易在“绿色经济”中的占比很大, 对于企业投资绿色贸易, 您有哪些建议?企业未来的方向在哪?绿色产品与技术如何融入全球化理念?

盛馥来:国际上的“绿色经济”运动,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许多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境意识, 也反映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取得绿色技术, 实现绿色跨越的愿望。这就为绿色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巨大的商机。虽然会有发达国家可能以“绿色经济”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 但是发达国家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是不争的事实。所以, 企业及时更新技术, 自觉提高环保和社会责任标准, 有利于先发制人, 开拓这些国家的绿色市场。对于许多低收入国家而言, 应更多地考虑为这些国家的绿色农产品和其他通过可持续的生产方式生产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提供便利, 同时应把高质低价、符合当地需要的绿色技术通过直接投资或其他方法介绍给他们。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企业未来的方向, 毫无疑问地在于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 也在于其所担当的社会责任。这不是某个人、某个组织的一厢情愿, 而是由环境和社会意识日益增强的国内外消费者所决定的。

记者:如何动员投资者投入绿色行业?对企业而言, 有哪些可以把握的机遇?

盛馥来:有一些绿色行业, 比如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即使没有政府补贴, 也已经有利可图, 投资者会自愿进入这些行业, 但是往往需要政府部门的许可。另外一些行业, 比如绿色建筑, 可能成本要比普通建筑要高些, 但是这些额外的成本可通过日后较低的水电费来抵消, 住户可以和水电公司签订合同, 由这些公司来预付额外的费用, 然后从每个月的水电账单中扣除。还有一些绿色行业, 比如新材料的开发, 它们今后的成败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 需要以政府投入为主, 也可以通过筹措风险资金来支持。但是, 资金只是一个方面,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 更重要的是政府稳定支持“绿色经济”的大政方针和褐色经济、“绿色经济”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 最大的机遇来自“十二五”规划, 特别是其中明确划出的有关战略产业, 应该是企业今后发展的大方向。当然, 各地区差别很大, 不能“一刀切”。在“十二五”规划的大方向下, 应确定适应各地区、不同企业的绿色发展机遇。在这方面, 应请有关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一起来出谋划策。

记者:您认为, 运用市场手段促进绿色投资及创新和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来发展“绿色经济”, 这两种方式, 哪种更可行?

盛馥来:运用市场手段和建立监管体系二者并不矛盾。发展“绿色经济”, 政府首先要起主导作用, 要确立大政方针, 并运用公共资金和政策带动私人资金, 对“绿色经济”活动予以大规模投入。市场手段和监管体系都可以起辅助作用。比如政府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普及, 同时可以在确保中低收入阶层能源使用的前提下对化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提价, 这样不仅会使能源需求从化石能源转向可再生能源, 也可使用提价得来的资金交叉补贴给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除此之外, 还可以设想通过向银监会这样的机构, 要求银行给予企业的贷款适当附加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条款, 或者通过建立排放权交易制度来促进企业的技术更新。

记者:很多从事绿色行业的公司对于绿色项目如何销售、盈利, 乃至长远发展并不明确, 他们应该如何跳出这个误区?凡是政策支持、国家鼓励的, 企业都应该大干快上吗?

盛馥来:有不少企业, 往往有一哄而上的弱点。比如, 政府说要发展太阳能, 于是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去搞太阳能, 这就有可能造成这些企业的产能是否能被完全吸收的问题, 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要跳出这个误区, 需要对企业本身的条件有客观的了解, 同时对其他相关企业在某个绿色行业的优势也有所了解, 才能决定取舍。比较理想的是企业间建立绿色行业协会, 互通信息并且探讨合作, 形成规模经济的可能。政府也可以鼓励推动这类企业间的交流合作。

记者:企业在转型过程中, 应如何进行调整并有效助推“绿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盛馥来:现有企业在绿色转型过程中, 首先要调整自己的经营目标, 不光要有盈利目标, 还要有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的目标。其次是调整生产和管理方式, 包括企业内部技术改造和创新, 采用清洁技术, 以及通过管理方式方面的改善, 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 减少浪费, 增加回收率。第三是加强培训, 吸引科技人才, 调整劳动力的技能, 并且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 以满足绿色转型的要求。如果所有企业都能这么做, 那就一定会使“绿色经济”得到长期健康的发展。

推动可持续发展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是使社会和私人投资向清洁技术、自然资源、人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倾斜。“绿色经济”的发展, 将以崭新与极具前瞻性的方式, 最终实现70亿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选择“绿色经济”, 选择可持续发展

记者:您对“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 各持什么态度?未来, “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如何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盛馥来:“低碳经济”指的是经济活动要减少碳排放, 实际上包括减少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这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推出的一个重要理念。“绿色经济”的概念更广些, 不仅包括低碳经济, 还包括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以及水资源保护, 可持续农业、渔业、林业和旅游业, 等等。但是, 如果从全球的视野来看, 气候变化无疑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因此, 推动低碳经济是实现“绿色经济”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说明的是, 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因此, 他们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方面应该承担主要义务。

未来“绿色经济”发展的趋势, 一方面要看“里约+20峰会”会达成什么成果, 另一方面要看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否从“绿色经济”初步发展过程中得到好处。目前, 各国政府正在就“里约+20峰会”的主要文件开展谈判, 其中的两个议题之一就是在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如果峰会能就“绿色经济”的理念达成共识并能确立在这方面的国际合作机制, 那么, “绿色经济”应该会有快速增长的局面。否则, 就要看个别国家对“绿色经济”的认知了。

所幸的是, 有相当一部分国家, 包括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 都已经把“绿色经济”或是绿色增长做为国策。由韩国和丹麦发起成立了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 丹麦的全球绿色增长论坛也已经成立, 作为工商企业和社会其他各界交流的国际平台。“20国集团”也已经把绿色增长提到议事日程, 将成为它今后若干年国际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世界银行、环境署、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 以及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还共同建立了绿色增长知识平台, 对有关“绿色经济”、绿色增长问题开展学术研究, 推动相关知识的传播。此外, 环境署目前正在和十几个国家包括中国就“绿色经济”问题开展讨论或研究项目。预计在今后几年内, 自愿参加“绿色经济”倡议的国家会不断增加。

环境署作为联合国负责全球环境事务的一个部门, 同时做为当今“绿色经济”的发起者, 将从3个方面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一是为自愿实行“绿色经济”的国家提供政策建议和技术支持, 包括提供基本的研究经费, 组织国内外的对话交流。二是在国际舞台上为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开拓空间, 特别是在绿色融资、绿色技术以及能力建设方面, 动员国际社会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三是根据环境署的使命, 在全球迈向“绿色经济”的过程中, 确保环境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尤其是努力促使一些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 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消失、自然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废弃有害物品的泛滥等, 能适当地体现在各国的“绿色经济”战略中。

记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全球绿色经济报告》, 以及“绿色经济”行动倡议, 彰显出哪些问题?您对这些行动有什么预期?

盛馥来:环境署发布的报告, 一方面在主要的经济部门彰显出带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如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各种污染的增加、废弃物的增加, 以及土壤的退化和水资源的短缺等问题。另一方面, 报告也提出了一系列的行动倡议, 包括加大对“绿色经济”活动的投入, 改革能源补贴政策, 运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对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行为进行控制, 大力培训绿色技能, 等等。实际上, 许多国家已经在采取这些行动了, 而许多行动并不一定是在“绿色经济”的框架内实行的。从今后来说, 我预期有越来越多的国家会采取适合他们国情的各种政策措施, 走上“绿色经济”之路。

记者:“绿色经济”对推动未来可持续发展, 提出了哪些目标和建议?

盛馥来:“绿色经济”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 各国有各国的国情,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不尽相同, “绿色经济”的设计也会因地而异。我们不可能提出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具体目标和建议。不过, 从全球的角度来说, 我们认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手段是使社会和私人投资向清洁技术、自然资源、人的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倾斜。在环境署的“绿色经济”报告中, 我们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如果从2010~2050年, 我们每年用全球生产总值的2%投向“绿色经济”活动而不是投向现有的经济活动, 那么在经济增长、就业和环保等方面, 前者将会胜过后者。虽然这个2%并不是作为一个目标提出来的, 但是我看各个国家不妨拿它用作参考。比如韩国就决定每年拿出不少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用于绿色投资。为了促进绿色投资这一重要手段, 还需要一系列政策的支持。总的来说, 政府可以运用规章制度、价格机制, 以及宣传教育等手段来促使投资朝着环保、扶贫和社会公平方面倾斜。

记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中国在绿色合作方面, 有什么新计划?

全球绿色经济论文 篇4

2020年中国绿色建筑将占全球一半

作者:

来源:《中国建筑金属结构·上半月》2013年第08期

在日前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绿色建筑大会”上,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表示,目前绿色建筑已经形成全球共识,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迅速,每年绿色建筑数量都会翻一番。中国用于节能建筑项目的投资将至少达到1.5万亿元,届时我国的绿色建筑将占全球绿色建筑的一半以上。如此大力度地提倡绿色建筑,矛头当然是指直指中国的建筑污染与能耗。中国的建筑规模正以每年20亿平方米速度增加。官方预计,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达到占社会能源消费总量30%以上,成为最主要的能源消费领域。

要解决传统建筑能耗问题当然只有绿色建筑。中国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说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在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初步估算如采取严格的建筑节能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绿色建筑,“十二五”期间新建建筑将形成4500万吨标准煤节能能力。

与此相应的是近五年,我国绿色建筑几乎是每年以翻番的速度增长,有的年份增幅甚至达两到三倍。“1号文”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要发展超过10亿平方米的绿色建筑,20%以上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

全球领先的绿色环保城市 篇5

经济学人《智库》目前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绿色城市指标”——显示,全球“绿色”水平高的城市在二氧化碳排放、交通方式选择、水和废物管理以及及综合环境治理等方面也都获得高分。

加拿大温哥华市

与其他同等规模的城市相比,温哥华市的二氧化碳和空气质量得分非常高,这部分要归功于该市重视推广绿色能源和使用水力发电。温哥华承诺,到 2020 年将实现二氧化碳减排 33%。自 20世纪60 年代以来,温哥华就一直是深层次绿色反主流文化人士的家园,也是全球公认的绿色和平组织发源地。在其他城市不断修建高速公路,鼓励人们驱车出行,继续盲目扩张城市规模之时,温哥华则坚持致力于改善城市生活方式,格兰维尔岛的开发就是例证,在这个适合步行的半岛,居民有幸能经常光顾大型公众市场和艺术工作室。

巴西库里奇巴市

在绿色城市指标中,所有南美城市中只有库里奇巴市的绿色排名高于平均值。这座位于巴西南部的城市在环保方面一直颇具远见,20世纪60 年代,库里奇巴建立了全球最早的一个大型快速公交系统,此后在 20世纪80 年代,又开发了一个世界领先的废料回收项目。实际上,大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也让库里奇巴市成为绿色城市指标中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库里奇巴市正计划修建地铁系统,并增加 300 公里的自行车道,这个计划造价不菲,还需要筹集更多的资金才能实施。

丹麦哥本哈根市

哥本哈根市一直排在欧洲绿色城市榜首,而奥斯陆和斯德哥尔摩等其他斯堪的纳维亚城市则紧随其后。几乎所有的当地居民都生活在 350 英里的公共交通圈内,超过 50% 的人常常骑自行车出行。其结果是,就其城市规模而言,哥本哈根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极低。

哥本哈根全市骑车出行都极为便利,而西北部的诺瑞布罗区和西部的腓特烈斯贝区更是格外热衷自行车出行。市政府花费大量资金修建‘绿色通道’,这是一条长 九公里的步道和自行车道。凭借这条‘绿色通道’,骑车人士能轻松快捷地在城市美景之中穿梭往来。它并不仅是条道路,其间还随处可见公园、运动场、海岸和不同地貌,因此每个转角都会有不同的风景。“绿色通道”的终点在距离市中心 四 公里处的瓦尔比,这里有很多公园、学校和安全的街道,深受当地住户的喜爱。

除了热爱骑车,哥本哈根居民还热衷于废料回收利用和制作堆肥,节约电力和热力。丹麦人把大自然看作神圣的避风港,他们竭尽所能保护城市的自然环境,并且也从中获益良多。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

在绿色城市指标中,旧金山市荣登北美绿色城市榜首。旧金山市重视环保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 19 世纪塞拉俱乐部环保小组的建立。旧金山市的废料回收利用率高达 77%,居于世界领先,正是由于该市明令要求对普通垃圾中的可回收材料和可制堆肥材料进行分类,才使得废料的高回收率成为可能。

当地坐拥惊人的自然美景,还有先进开明思想的历史传承。许多居民对食品的产地和生产情况特别关注,尽可能多吃周边地区出产的食品。为此,许多社区都自带农贸市场,并且各具特色。比如北潘区主要居民为年轻的专业人士和公民责任心强的人士,而海特区则生活着各色老嬉皮士和潮人。

南非开普敦市

南非第二大城市开普敦市正积极推动环保,其进步在非洲地区居于领先,这部分要归功于该市大力推广节能和大量使用可再生资源。2008 年,开普敦市启用南非第一座商用风力发电场,现在的目标是力争到 2020 年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 10% 的电能。

这些努力也让城市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地居民有了更多的自行车道,农贸市场也广受欢迎,大厨们当然也就更青睐本地食材和农产品。本地人大多天性热爱户外运动,从不畏惧骑车出行。尽管市中心的自行车专用道并不太多,但却允许自行车在名为“My CiTi”的快速公交系统线路上自由通行,人们不用开车也能在市内轻松出行。

豪特湾区位于市中心商业区以南 20 公里处,居住着许多富有创造力和环保意识的居民。这里的很多人都使用太阳能系统,也会自己动手种植蔬菜,还有一个环境委员会,致力于支持绿色环保计划以及周边开放空间系统的重建和维护。(摘自英国BBC)(编辑/唐馨)

全球八大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概览 篇6

BREEAM利用以既定标准为基础的国际认可绩效措施来评估建筑物的特点、设计、施工和使用情况。这些措施代表一系列从能源到生态的类别和标准, 包括能源和水资源利用、内部环境 (健康和福利) 、污染、交通、材料、废弃物、生态和管理流程。

>美国LEED/Living Building Challenge/Green Globes/Build it Green/NAHBNGBS/IGCC/ENERGY STAR等, 其中以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1996年颁布的LEED影响最大。

>中国绿色三星建筑认证, 其评价标准ESGB由建设部在2006年出台。

>日本CASBEE, 由日本可持续建筑协会在2001年颁布。

>德国DGNB, 由德国可持续建筑委员会在2008年颁布。

>法国HQE, 由巴黎高质量环境协会在1996年颁布。

>加拿大GBTool, 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发起, 最初开发于1998年, 加拿大也采用LEED Canada以及Green Globes作为评估体系。

>澳大利亚NABERS, 由澳国家环境与遗产办公室于2003年正式实施。

大部分评估体系都是随着时间不断改良与发展的。比如, 2000年LEED就颁布了V2版 (市场上最常用的是V2.2) , 2009年开始应用V3, 2013年7月则出台了V4。

目前来说, 世界上影响最广的评估体系是美国的LEED, 约200个国家都有采用, 而认证建筑最多的则是BREEAM, 注册数量已经达到11万。我国的绿色三星标准早期也是LEED综合BREEAM翻译过来的, 现在除了一些政府示范工程, 我国大部分绿色建筑认证还是在采用LEED标准, 而且申请该认证的项目数量在短短几年内增长了数十倍, 2012年才基本稳定。对于深圳、天津、上海、无锡、苏州等生态城, 绿色建筑都是基本拿地要求, 因此这块市场极具潜力。除去LEED、BREEAM等老牌子, 被称为第二代绿色评估体系的DGNB也在积极开展中国本土化的研发工作, 试图抢占这块市场。

在2015年1月1日将要实施的新版中《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原6大类指标的基础上, 增加了“施工管理”。

全球10大绿色生态建筑赏析 篇7

2、蜂兰生态房。英国科茨沃尔德自然保护区内有一幢外观奇特的房屋, 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蜂兰。这座房屋占地550英亩, 沿湖而建, 是一座生态环保的住房, 其材料均来自废弃的沙砾。同时, 它广泛应用地下热能、雨水、太阳能, 以及风力解决整座房屋日常需求。

3、蒲公英之家。对建筑物进行立体绿化是重要的节能方法, 即将植物攀缘在建筑外墙上或种植在屋顶平台和空中庭园中, 使其成为外围护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日本建筑师藤森照信设计的东京蒲公英之家, 就是立体绿化的典型实例, 可使冬季热损失减少30%, 夏季建筑外表面低5摄氏度。

4、和平王旅馆。和平王旅馆位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省, 它建造在海港停泊的游艇上, 并充分利用水能和太阳能, 尽量少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 可以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作贡献。

5、绿洲酒店。酒店位于埃及的锡瓦绿洲上的白山脚下, 拥有世界上罕有的朴素原始的自然风光和舒适的温泉。酒店的建材充分采用了当地产的沙石, 酒店的一部分甚至就在山洞中。这个酒店从不供电, 由此也可以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所以游客可以在晚上尽情享受灯笼和烛光带来的乐趣。

6、太阳能度假村。夏威夷马纳拉尼度假村是全球最环保的度假地之一, 它拥有占地12000平方米的光电太阳能系统, 是世界上利用太阳能发电最多的一家豪华度假酒店, 并获得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能源部门颁发的诸多奖项。

7、生态宾馆。西西姆生态宾馆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海边, 拥有15个可俯视青绿色墨西哥湾的豪华小屋, 宾馆采用泥土、木材和草建成, 既节能又环保。

8、丛林旅馆。萨哈丛林旅馆位于厄瓜多尔的一处密林中, 游客可以坐在旅馆的房间里看到树林里美丽的小鸟。丛林旅馆全部采用当地可持续使用的材料建成, 不会对树林的生态带来破坏。

9、回收雨水的吊脚楼。斯里兰卡丹布拉的坎达那玛酒店附近有两处世界自然遗产, 坐在酒店客房的阳台上, 可以欣赏到壮美的山区风光。它可以让雨水顺利流入酒店下的雨水回收池中, 为游客提供游泳、洗浴、饮食等日常用水。

全球绿色经济论文 篇8

步入当代MOMA·历峰园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世界经典老爷车旷世珍品展”,充满贵族气质的老爷车停置在MOMA·历峰的园区;穿越艺术连廊至二十层观景台,北京都会核心的繁华盛景尽收眼底。

国际级时装设计大师祁刚先生携十二大中国顶级冠军名模,带来了一场大型复合式科技艺术绿色情景秀。著名魔术师邓男子也亲临现场,献上精彩绝伦的演出与无可比拟的魔幻体验。华语乐坛教父李宗盛亲历出席,现场气氛达到高潮。

2003年,MOMA获得了东直门这块寸土寸金的土地,与世界著名设计大师Steven Holl一同,建造了一座未来的建筑奇迹。2013年,当代MOMA终于完成了历经十年最后的巅峰之作,完成了对艺术生活的终极诠释,实现了一生一宅的巅峰之作——当代MOMA·历峰。

全球绿色经济论文 篇9

由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北京环境交易所、中国经济出版社联合主办,LEXUS雷克萨斯中国参与协办的第七届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暨《绿色发展全球梦》蓝皮书首发式,于2014年11月29—30日在北京隆重召开。本届论坛得到中国能源环境“百千万万”活动共同启动单位、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及其国际经济研究院、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全球工程技术的支持。论坛围绕绿色发展全球梦,以城市灰霾治理与混合动力车、绿色产业和企业发展、绿色新技术国际合作等主题展开,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人民日报、全国汽车标准委、住建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中石化、中新天津生态城,印度前总统、LEXUS雷克萨斯、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印度驻华使馆等世界各国的著名能源环境气候变化专家、领导和领袖人物发表演讲。同时,首次推出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首本蓝皮书《绿色发展全球梦》。参加主论坛和分论坛的代表共计390多位。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央视华人频道等60多家中央媒体参与报道

论坛开幕式于29日上午举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与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主持开幕式并做总结演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王玲致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原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发表《中国的绿色经济战略需从全球视野设计和布局》的主旨报告。李俊峰主任发表《绿色发展:全球发展的主旋律》的主旨报告。印度前总统、世界著名航天科学家阿卜杜勒·卡拉姆发表题为《空间太阳能使命——空间领域各方需要做出的努力》的致辞演讲。印度前总统因本届峰会延期改为视频演讲,印度驻华大使馆参赞Dimri Alok Amitabh就此在印度前总统演讲之前简单介绍印度前总统本次演讲改为视频演讲的背景。专家们认为:全球的绿色发展与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城市灰霾治理与混合动力车分论坛于11月29日下午举行。本分论坛雷克萨斯中国副总经理郎立新、清华大学电动汽车教授陈全世分别发表了“汽车产业的绿色发展之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技术的发展”的主题演讲。北京环境交易所总裁梅德文主持了论坛活动;绿色产业和企业发展—绿色新技术国际合作主论坛于30日举行。中新天津生态城法制局局长彭正阳、法液空集团北京鲁奇销售总监范爱民、住建部供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许文发、河北华威凯德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玉森、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秦建国、农业部中国沼气学会副秘书长、中国能源研究会生物质能专委会秘书长刘耕、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事业部高级工程师周向进等共9人分别发表演讲并进行了技术和观点分享,主题涉及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国家发展示范区、鲁奇绿色技术、能源效率、LED按需照明、绿色交通、生物质能产业、低辛烷值汽油、生命、能量与价值度量、日美环保等。万众生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工康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贾宝华、首都高校的能源环境专业研究生、记者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辩论和提问。彭正阳局长、许文发主任委员等接受了提问。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秘书长、中国能源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林智钦主持了会议。此研讨聚集了政、产、学、媒、国家与地方、产业与技术有关绿色发展的思想火花,推进中国能源环境高峰论坛在区域、行业和企业的合作与发展,共同实现绿色发展的全球梦。

硅谷或将建成全球最大的绿色屋顶 篇10

据介绍,这个项目名为“瓦勒克之山”,位于硅谷的中心地带,与苹果二号园区相鄰,项目预计造价30亿美元。整个项目包括1000座公寓楼、18.6万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如果项目审批通过,Rafael Vinoly将在此处建起一个30万平方米的公共绿色空间,其中包括一条6公里长,连接果园、葡萄园、剧院和儿童游乐区的跑步小径。届时,硅谷的中心区域将覆盖在一片绿色之下。

Commonweal at a Glance

生态旅游会危害害野生动物/近日出版的《生态学与进化的趋势》上刊登的文章称,生命科学家分析了100多项生态旅游对野生动物影响的研究,并得出结论,认为这样的旅行对动物可能是有害的,它们的行为可能被改变并随之陷入风险。专家说,当动物以看似良性的方式与人类互动时,它们会放松警惕,在其他情况下也会变得更大胆;如果这影响到它们与掠食者的互动,它们就更容易受伤或死亡。

Kickstarter转型公益平台/9月,众筹平台Kickstarter宣布会重组成为一家以公益企业这种新的组织形式运行的公司,将援助大众作为企业目标。Kickstarter的第一个公益项目是由联合国难民署美国分部发起的,10月6日上线并持续至10月13日。该项目的目的是为那些因长期内战而逃难的数百万叙利亚难民提供帮助。上线1天后,该项目就筹集到了100万美元的捐款。

全球绿色经济论文 篇11

清洁环保的绿色水泥

绿色水泥生产技术是2008年全球绿色科技研究所取得的最重大成果。该技术是以二氧化碳作为能源, 采用催化技术而不是加热处理进行生产。这样不仅会大大减少对能量的消耗, 而且可以减少地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生产1吨普通硅酸盐水泥会排放出1吨二氧化碳, 而生产1吨卡拉绿色水泥反而会消耗掉0.5吨二氧化碳。绿色水泥的发明者、巴西国立弗卢明内斯大学教授沙加斯·科代罗说, 水泥制造业属于污染较严重的产业, 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人类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至7%, 而新研制的水泥可以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建设美好空间计划

美国建设美好空间公司 (PBP) 提出的建设美好空间计划旨在建设一种新型交通基础设施, 支持电动车的推广, 为消费者提供更清洁的、可持续性的交通选择。该公司宣称, 将在以色列、夏威夷等地设立电能充电网络, 以国家为单位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充电网络将由建设美好空间公司与美国的旧金山、奥克兰和圣何塞等城市的政府联手建设, 总投资达10亿美元。根据计划, 公司将于2012年在上述城市的所有居民区、停车场和政府大楼安装充电站, 以方便电动汽车驾驶者随时为汽车充电。建设美好空间公司总部设在旧金山硅谷附近的帕洛阿尔托市, 专门从事电动汽车及其相关配套系统的研发。此前, 该公司先后与以色列、丹麦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签署了在这些国家兴建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协议。2008年12月初, 建设美好空间计划首家充电站在以色列特拉维夫正式营业。

低成本太阳能电池

美国纳米太阳能公司研发出一种超低成本太阳能电池。这种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板是由便宜的塑料板制成的。2008年初, 该公司正式推出了一套拥有10亿瓦特吞吐量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单一设备拥有10亿瓦特吞吐量, 这在工业领域中尚属首例。与很多欧洲消费者安装在自家屋顶上发电的太阳能电池不同, 这种新式电池可以像印刷报纸一样“印”在铝箔上, 具有弹性好、重量轻等优点。纳米太阳能公司预计, 用这种电池板发电能像用煤发电一样便宜。纳米太阳能公司称, 该产品的订单已经排到了2009年中期, 而且第二家工厂很快要在德国投产。

太阳热能发电技术

2008年, 一种通过传统手段利用太阳热能进行发电的新技术悄然出现。该技术采用阳光反射镜将液体转化为蒸气, 再利用蒸气带动涡轮机进行发电。包括光明资源等多家能源公司纷纷开始采用这种技术, 并建起了实验发电厂。美国谷歌公司于2008年5月宣布, 将向光明资源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对光明资源公司投资是谷歌公司在太阳能领域的第二次投资。光明资源公司的赢利能力来源于其在美国加州莫哈韦沙漠腹地建设的太阳能发电厂, 该发电厂年发电量达900兆瓦。

皮肯斯能源替代计划

2008年, 美国德克萨斯州石油大亨布恩·皮肯斯提出了皮肯斯能源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寻找最新的能源, 综合利用以风能为主的各种能源, 同时计划用天然气取代石油作为车辆燃料。皮肯斯表示, 如果美国尽快将天然气作为运输燃料, 同时大力推广风能在发电领域的应用, 美国的石油进口量可减少1/3以上。皮肯斯的远景计划分为两步:首先, 投资者将加大美国对风力发电的开发力度, 特别是对德克萨斯州至北达科他州之间风能走廊的开发。根据计划, 风能将取代天然气在发电领域被广泛应用。其次, 用闲置下来的天然气取代汽油。皮肯斯称, 这项计划有助于降低国际油价。

水分解发电技术

2008年7月,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家丹尼尔·诺塞拉研制出一种可以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与光电太阳能电池板相结合, 可以组成一个简单水分解及发电系统。这个低成本太阳能电池系统可以存储太阳能, 从而产生出清洁的无碳电力。科学家们利用在植物中发现的化学物质来复制光合作用, 掌握了用阳光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新技术。该技术可以革新再生能源行业的制氢工艺, 从而利用阳光来生产大规模清洁的绿色能源氢气。

二氧化碳净化技术

上一篇: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下一篇:电功率概念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