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变化论文(精选12篇)
全球环境变化论文 篇1
全球环境变化
摘要:文章着重介绍了全球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从全球气候变化即温室效应的.角度,以CO2为例说明了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作 者:李舒清 LI Shu-qing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基地,南京,210095期 刊: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PKU Journal: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年,卷(期):,30(z1)分类号:X21关键词:全球环境变化 CO2浓度 生态系统 温度升高
全球环境变化论文 篇2
全球环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GEF)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十一条资金机制的运行实体。旨在由发达国家资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气候变化国际环境公约确定的目标。全球环境基金的运行,既体现了各国采取集体性行动履行国际合作义务,又对化解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
全球环境基金(简称GEF)成立于1991年,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影响日益扩大。在1994年里约峰会期间,全球环境基金进行了重组,与世界银行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常设机构。GEF是旨在实现公认的全球环境效益的国际金融组织,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赠款,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有益于全球环境的活动。
一、全球环境基金的作用
(一)推动国际环境法的国内实施
国际环境法在国内的实施是指国家如何通过国内执行国际法的问题,也是国家如何在国内履行其所承担的国际义务问题。国际环境法在国内的实施包括制定和执行有关履行条约的法律、法规和其他法律文件两个方面。首先,各国应当使其国内救济手段可以被用来实施国际环境规则。其次,是国家制定并执行实施国际环境法的有关法律、法规。以GEF对中国的项目支持为例,通过项目支持推动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节能减排的实施。“中国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项目”(HeatReformand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以下简称HRBEE)是由GEF赠款1800万美元用于支持中国北方城市的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工作,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世界银行是国际执行机构。2005年5月24日财政部代表中国与世行签署了《赠款协议》,2005年9月23日《赠款协议》生效,项目实施期为7年(2005年-2011年)。
HRBEE项目旨在提高中国寒冷地区城市民用建筑及集中供热系统的能效,并使其获得实质性的持续发展。GEF支持下的HRBEE项目在推动中国出台相关供热改革与建筑节能政策及试点示范方面做出了贡献。本项目支持的《城市供热价格暂行管理办法》的发布,对各地制定两部制热价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全面推动供热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同时制定中国供热管理条例《政策建议书》,该项目通过国际能源部门管理援助规划(Energy Sector Management Assistance Program,ESMAP)专家及国内专家的合作,制定《政策建议书》,从而为中国供热行业制度模式和框架制定政策建议,以及完善对具体法规的详细研究,为中央、省级及地方政府的管理政策范围和原则、管理职能的分配提出建议。可见GEF通过对发展中国家项目的支持,完善其国内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来推动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环境法在国内的实施。
(二)推动国际环境法的国际实施
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如果国际环境条约可以保证缔约国的利益,或者,至少可以帮助某些国家履行它们的义务,那条约被有效实施的机会就比较大。尤其是,当通过提供资金、提高能力、转让技术或特殊的制度使发展中国家得到帮助,发展中国家就可以较容易地履行国际环境条约。②
2013年在华沙召开的第19次缔约方会议确认了适应和风险管理战略对解决与气候变化影响相关的损失与危害的贡献。在某些情况下,适应并不能完全避免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相关的损失与危害,华沙会议决定建立一个旨在帮助特别脆弱的发展中国家解决与气候变化影响相关的损失与危害问题的“华沙国际机制”。“华沙国际机制”并不存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的实质性措施,仅仅停留在坎昆适应框架内。
自199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与全球环境基金(GEF)达成谅解备忘录以来,缔约方会议定期向GEF提供指导,同时GEF向缔约方会议做出回应。华沙会议对GEF提出多项要求。例如,要求GEF阐明融资的概念和其在GEF的项目与规划中的运用;鼓励GEF继续加强其运行的全面透明和公开;强调GEF需要在第六次增资期关于其策略的审议中思考从之前的增资期中获得的经验教训,以增加其运作的有效性;呼吁发达国家缔约方,并邀请为GEF自愿捐资的其他缔约方,确保稳定的第六增资期以协助提供充分可预测的资金支持;要求GEF在第六次增资期中对小岛国和最不发达国家给予应有的关注,以帮助他们应对紧急需求并能履行《公约》的责任等。
GEF做出回应,它开发了一种新的联合融资政策。GEF秘书处的新政策采用一个清晰定义联合融资信托基金项目,并包括修订GEF项目在不同阶段的项目周期的要求。2014年3月21日,GEF支持下的最不发达国家基金(LD-CF)和气候变化特别基金(SCCF)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国家适应计划,该计划旨在加强机构和技术能力允许非最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适应融入他们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过程。
GEF已经在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执行重要的援助资金划拨任务,虽然它倾向于为规模较小的技术性或试点性项目提供支持,不是为各国或经济部门的主要项目,但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GEF通过在第六增资期间继续对气候变化重点领域战略进行阐述,以及制定全球环境基金2020策略的草案、制定新的联合融资政策、制定国家适应计划等具体行动,帮助某些发展中国家履行国际环境法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义务,推动了国际环境法的国际实施。
(三)扩大公众参与,有效降低资金欺诈的风险
GEF主要是以赠款和其他形式的优惠资助为受援国提供项目资金支持,对该资金的运用需要发挥非政府和个人这些国际环境法的主体的监督作用。GEF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资金机制运行实体,既实现自身运行的透明和公开,又通过STAR模式保证资金分配的透明。透明和开放的运作也是全球环境基金委员会和秘书处的目标。最近,全球环境基金秘书处在GEF网站上发布所有GEF的政策和策略,而不是之前需要搜索所有委员会文件来定位一个特定的GEF政策。委员会的讨论和评论也将发布在网站上。这一举措提高了GEF活动和操作的透明度。
资金透明分配系统(STAR)是GEF第五增资期(GEF-5)设立的资金分配系统。自2005年引入资源分配系统,全球环境基金秘书处向GEF委员会报告它的实施情况。2011年报告包括,STAR资源的利用率、累积利用率和未来的潜在利用率。资源透明分配系统通过具体的利用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考察,从而将资金分配给合格的国家。该体系的运作过程保证了资金分配的公平性,同时降低了资金欺诈的风险。
二、全球环境基金的发展
GEF对国际环境法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作为一个很有执行力的机构,可以在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世界各国的部分保险公司呼吁各国政府加强全球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生态保险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过程中确实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但是过去十年,自然灾害平均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约达1900亿美元,而其中受保的金额只有600亿美元。③生态保险在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上有很多限制,所以应该充分发挥生态基金的作用。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贫困地区显得尤其重要。目前作为运行较好的GEF可以逐步扩大它的援助范围,不仅在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试点项目上投入资金,同时也可以在帮助各国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系统方面给予支持。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是,在补偿程序上应该保证公平。GEF应制订对它提交的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际援助申请的审议程序,并应确定申请应包括的内容。GEF事前确定审议程序和申请内容,一方面可以提高在补偿中资金分配的公平合理,另一方面可以保证补偿的有效性。
三、结语
德国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写道:“或早或晚,现代化的风险同样会冲击那些生产它们和得益于它们的人……生态灾难和核泄漏是不在乎国家边界的。即使是富裕国家和有权势的人也在所难免。它们不仅是对健康的威胁,而且是对合法财产和利益的威胁。与对现代化风险的认知相联系的,是生态的贬值和剥夺,它们经常而系统地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利益和财产权利相矛盾。”气候变化产生的风险也是非特定的、普遍的,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是非常必要的。GEF一方面推进气候变化领域国际环境法的实施。另一方面,建议GEF扩大项目的援助范围,加强合作,支持主要项目,在今后其作用会更大。
参考文献
[1]林灿铃著.国际环境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林灿铃著.跨界损害的归责与赔偿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
[3][美]埃里克·波兹纳,戴维·韦斯巴赫著.气候变化的正义[M].李智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4]林灿铃主编.国际环境法条约选编[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
[5][德]乌尔里希·贝克著.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朱光耀主编.全球环境基金与中国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7]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Guidance from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 and Responses by the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全球环境变化论文 篇3
关键词:气候变化;降水;水环境质量
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作为最要的温室气体,致使全球气候发生改变。联合国气候变化政府间专家委员会(IPCC)在报告中指出,近100年(1906~2005年)地球表面气温平均上升了0.74℃[1],未来全球气候依然以变暖为主要特征[2]。水循环系统作为气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时,水循环系统也必然受到影响,最终导致全球水资源的时空分配发生变化[3, 4]。
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会对地表产生冲刷作用,从而使其污染物和营养盐进入河流或湖泊等水体,造成地表水体甚至地下水体污染,尤其会加重农田周围非点源污染[5-7]。同时,径流量的大小又会直接影响污染物和营养盐在河道和湖泊中的滞留时间,进而影响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程度[8, 9]。Park等[9]利用水质模型模拟气候变化下韩国清州湖的水质变化,降水量在未来三个时间段2020s(2010-2039年)、2050s(2040-2069年)和2080s(2070-2099年)分别增长了12.9%、23.1%和34.4%,因为全年三分之二的降水集中在1月至8月,这个时期湖水中的总氮(TN)和总磷(TP)也为全年最高,同时由于未来降水量的增高增大了对地表的冲刷,TN和TP在未来三个时期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升高。
根据IPCC报告及目前的一些研究成果究显示,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会增加一些地区干旱和洪水等极端水文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1, 10, 11],这些会直接影响水体及水质环境。有研究表明,未来某些区域由于蒸散发的增加幅度要远远大于降水量的增加幅度,这将致使地表径流大量减少并导致干旱的发生频率的增加[4, 12, 13]。干旱范围的增大及地表径流的减少,会直接引起水体中有机物、悬浮物及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河流和湖泊中的停留时间,降低水体中污染物迁移转化速度和水体的稀释能力,进而影响水体的水质环境[14-17]。Mosley等利用5个水文监测站的资料分析了2007-2009年的干旱事件对澳大利亚墨累区水质的影响,研究发现由于径流量的降低,地下水对湖泊输入比例增加,造成盐度、TN及TP大量增加,浊度略有降低[15]。
参考文献:
[1]Solomon S.Climate change 2007: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 Cambridge Univ Pr, 2007.
[2]Hayhoe K., Wake C., Anderson B., Liang X.Z., Maurer E., Zhu J.H., et al.Regional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for the Northeast USA[J].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08, 13:425-436.
[3]Wilks D.S., Wilby R.L.The weather generation game:a review of stochastic weather models[J].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 1999, 23:329-357.
[4]张建云, 王国庆, 贺瑞敏, 刘翠善.黄河中游水文变化趋势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水科学进展, 2009:153-158.
[5]Arheimer B., Andreasson J., Fogelberg S., Johnsson H., Pers C.B., Persson K.Climate change impact on water quality:Model results from southern Sweden[J].Ambio, 2005, 34:559-566.
[6]Whitehead P., Wilby R., Battarbee R., Kernan M., Wade A.J.A review of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urface water quality[J].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2009, 54:101-123.
[7]Whitehead P.G., Wade A.J., Butterfield D.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quality and ecology in six UK rivers[J].Hydrology Research, 2009, 40:113-122.
全球环境变化论文 篇4
全球变化与生存环境研究: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回顾
摘要:The Annual Academic Meeting of 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 (GSC) was held onOctober 17-19, 2003 in Wuhan, Hubei Province. A total of some 560 geographical researchersand educators from across China participated in this event. More than 300 papers were presentedand discussed during this annual meeting. The Annual Academic Meeting of the GeographicalSociety of China is so far the largest scale academic activity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in China.作 者:赵歆 ZHAO Xin 作者单位:Editorial Board of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and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期 刊:地理学报(英文版) ISTICSCI Journal: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年,卷(期):2004,14(1)分类号:X1
全球气候变化回顾 篇5
全球气候变化回顾
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为基础,结合全球其他气候资料,总结了年全球的气候变化特征:2007年北极海冰面积为有记录以来最低,导致加拿大西北航道有记录以来首次贯通;南极臭氧空洞相对较小;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拉尼娜发展;世界许多地方发生破坏性洪水、干旱和风暴.
作 者:钟海玲 沈永平Zhong Hailing Shen Yongping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刊 名: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ISTIC英文刊名: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年,卷(期):4(1)分类号:P467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 2007年 极端天气气候 回顾
全球气候变化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内容分析
气候和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一样,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者,教材的第一部分从不同时间尺度对气候变化进行了大致的划分,然后比较具体地介绍了近代气候的变化,最后通过活动的形式探讨近代气候变化的成因。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教材第二部分从海平面上升,农业生产的变化,水循环的改变三个方面,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教材第三部分第一、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呼吁人们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最后教材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问题探究”——为什么市区气温比郊区高,让学生去探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初步验证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三维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划分和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了解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2、通过搜集,整理信息,形成把获取的信息运用于学习过程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地理事物里来,把握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综合问题,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相应变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和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思路设计
1、密切联系实际,如“连年的暖冬问题”特别是今年的“暖冬”等,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运用鲜活的资料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创造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运用多媒体图片展示,南极企鹅及北极熊冰面减少,数量减少来引导学生回答这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生回答全球变暖
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对人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就是针对气候变暖而制定的全球性文件。我们对气候变化感觉不明显,因为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课前请同学们向自已的家长或熟悉的老年人作了一些调查,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感受是怎样的?
生:从前河里的水在冬季结冰很厚,而现在冬季结冰较薄,说明现在比过去气温升高了。
师:地球上各种自然现象都在不断发展变化,气候当然也不例外,那么,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大致分为哪几种变化?几种气候变化之间有什么相互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首先学习的`知识。
[生阅读教材第1、2段及图2.25讨论、总结、回答问题]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师:气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主要表现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干湿变化。
师:20多亿年来气候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生:时间跨度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师:20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投影)P49图2.25和图2.26
师:请大家看图2.25。图示的时间段为过去一万年。图中的纵横坐标分别是什么?请你解读这个图示。
生:横坐标是指距今的年代,纵坐标是气温变化数值。图中展示了1万年来气温的变化(实线与20世纪初期气温(虚线)的差值。
师: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合作探究)气温曲线呈波动上升
师:气温变化曲线说明了气候不断变化的事实。再请大家看图2.26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近百年来,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
师:很好。如图2.25中取近百年这个时段来看,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但看不出波动。如果把这个“放大”如图2.26变可以看到气温仍然波动上升,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长高30.6℃。将这两幅图对照,可以看出,这反映了教材中讲的“长时期尺度的气候是较短时间气候状态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反映了长时期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全球应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篇7
一、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近年来, 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 厄尔尼诺现象也频频发生, 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 受害最为严重, 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 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 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 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 经济发达, 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 ‘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 危及全球沿海地区, ’[1]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 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 土地恶化, 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 港口受损, 并影响沿海养殖业, 破坏供排水系统。
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 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 延长生长季节, 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 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 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 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 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2]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 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 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 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 引发新的冰河期, 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 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 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 随着温度升高, 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 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管理方法
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 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由于全球增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 使人类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 因此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不仅是科学问题、环境问题, 而且是能源问题、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因此, 全球气候变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
1、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等, 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气候变化问题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 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各国应充分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采取积极措施, 主动迎接挑战。
2、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措施
全面落实各项节能降耗措施,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进步、加强依法管理、完善激励政策和动员全民参与,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逐步改善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水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潮汐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积极推动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施清洁生产, 发展煤层气产业, 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甲烷排放。
3、增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调整农业生产布局, 选育抗逆品种, 治理草原退化和土地荒漠化。加强对森林资源和其他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监测能力、海洋灾害应急能力建设, 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 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加强对各类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 及时发布信息, 科学防范和应对极端天气与气候灾害及其衍生灾害。
4、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作用
加大对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投入力度, 加快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重大技术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建设, 开发全球气候变化监测预测预警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气候变化适应技术等,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履行国际公约的能力。
展望未来, 如果发达国家增加承诺减排的力度, 并在资金和技术合作上取得突破, 推动发展中大国限制排放增长, 哥本哈根进程就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为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建立全新的机制和框架。
摘要:气候变化已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 而应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 站在全球化的高度对待。气候变化已成为一些政府发展其国家规划和全球战略的重要依据。然而, 目前关于气候变化的预测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更重要的是, 人类活动与气候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本文就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说明其中产生的新的科研需求, 提出若干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化,京都议定书,减排
参考文献
[1]金陵晚报, 2009.12.2。
全球环境变化论文 篇8
新课伊始,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瓦卢”的国旗、国徽、景观图片、人文民俗,黑板上悬挂一张世界政区图等,让同学们对“图瓦卢”这个太平洋岛国有一个大致了解。在同学们被岛国的旖旎风光所吸引时,用典型案例“图瓦卢等国将举国迁移”设置“问题教学”情境。
图瓦卢等国将举国迁移
2001年11月,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领导人向全世界宣告:“我们对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宣告失败,我们被迫放弃心爱的家园,举国移民新西兰,移民工程2002年正式启动”。图瓦卢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固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自图瓦卢之后,基里巴斯、瑙鲁、纽埃、库克群岛和马绍尔群岛等国的领导人也集体向世界呼吁:对温室气体排放负有责任的国家必须采取措施遏制全球变暖。否则我们的国土最终会被海水淹没。国民须移居他国。
这一案例引发了同学们的探究意识,他们急切地想知道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由此可引发探究性问题:①图瓦卢、基里巴斯、瑙鲁等国在哪里?②图瓦卢是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全民迁移的国家,那谁是第二个呢?③海平面为什么会上升7为什么要遏制全球变暖?④什么原因导致气候变暖?为什么要温室气体排放国负责?⑤海平面不断上升,岛屿面积则不断减小,那么到最后,地球上的陆地面积还剩多少?⑥太仓地处长江三角洲,随着海平面的不断上升,我们将来是否也要失去家园,背井离乡呢?……
2用动态生成的探究性新问题,引发讨论,畅想未来
在同学们探究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基础上,多媒体展示“北极熊失去家园”,“干旱、洪涝、风暴潮”等与全球变暖相关的图片,播放美国电影“后天”的精彩片断,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课前预设转化为动态生成,同学们自发地产生了探究性的新问题:全球变暖。它还会给地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时可趁热打铁,诱发问题: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请你想象一下未来的世界会是怎样的?引发全班同学的大讨论。同学们经过课前精心准备、课上自由组合讨论,一个个胸有成竹,且颇有新意。
A同学:全球变暖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很多中纬度国家,会因为气温升高蒸发量加大,而变得更加干旱,粮食面临减产;相反。地处高纬度的一些国家,如俄罗斯、加拿大,会因为温度升高,粮食产量有可能增加。
B同学:我主要探究了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首先,海平面上升可淹没一些低洼的沿海地区,变“桑田”为“沧海”;其次,海平面的上升会使风暴潮加剧,使土地盐碱化、农业减产、生态环境恶化。
3在角色扮演中发现问题本质,寻求解决方法
角色扮演活动从表面上看教师好象很轻松,整个活动都是学生在操作。实际上教师的指导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只不过表现形式较为隐蔽而已。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合理分工、注重答疑、强化管理、适时调控、及时评价和总结提高等方面。
同学们的发言,使角色扮演活动达到了高潮,现整理如下。
联合国A组:同学们,全球升温,这是世界性问题。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一起来共同完成……
联合国B组:美国和中国同为世界大国,在减排问题上,态度和做法截然不同……
环保专家A组:减排问题是政治问题,更是环境问题。
要减少能源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我们就必须大量使用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生物能和小水电。因为这些能源既不会带来污染,也是用之不竭的。
环保专家B组:纵观世界各国,节能减排的方法、措施多种多样……
普通市民A组:应对全球变暖,普通人能做些什么?我们的答案是: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选择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普通市民B组:我们不希望人们像谈论天气一样谈论气候变暖,我们需要的是行动,是上上下下的行动,我们从人的最基本的需求“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谈减排。
4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书,将解决问题上升为实际行动
同学们的角色扮演活动,已经超越了教师原定的教学计划,甚至超越了教科书的范畴。该课结束时,同学们意犹未尽,“普通市民组”的同学提议,以班委员会的名义向全校师生发出“我为控制全球变暖作贡献”的倡议书,将解决问题上升为实际行动。(倡议书拟定如下)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近百年来,全球气温不断升高,预计到2050年,全球平均增温1.5℃~4℃,海平面将升高1.5m,我们苏州的海拔只有3.5~5m,未来充满凄凉,但灾难也并不是不可避免,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向全校师生发出如下倡议。
(1)上课时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放学时要关灯、关空调,做到人走灯灭,使用节能电器。
(2)垃圾要分类放置,便于回收和循环利用。
(3)过年过节,不寄贺卡,废旧的讲义、纸张要双面使用。
(4)在食堂、饭店就餐,不使用一次性餐具。
(5)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盘、刷牙、洗脸;用低温洗澡水,把饮水机早关一会儿。
(6)走楼梯,不搭电梯(住在大楼者,若您不赶时间,不搭电梯,改走楼梯,既节省能源,又可运动健身)
(7)电脑不用时不要设置为待杌,最好能关机,以减少待机消耗:购物时尽量不用塑料袋,选择可以反复使用的购物袋,
(8)吃有机的天然食品,买当季水果蔬菜,避免过多的农药和化肥;购买本地产品,降低运送燃料和多余包装消耗。
(9)多用植栽绿化来做居家布置(居家布置,以简单、天然为原则,拒绝人造材料,多用生态性自然材料;多种花草,尽量用本土性的树种,家中有庭院的多留天然性的泥土,少用水泥或硬质性的铺面)。
(10)住宿生回家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不坐出租车;走读生上学尽量骑自行车。
全球升温,不单是国家政府的事情,也是全民的事情,需要你、我、他重视起来,全民参与,共同面对,为此我们再一次呼吁。
为了控制全球变暖,请节约使用每一滴淡水!
为了控制全球变暖,请不要再用一次方便袋!
为了控制全球变暖,请不要随意扔废旧电池!
为了控制全球变暖,请每人都爱护花草树木!
为了控制全球变暖,请您积极宣传保护环境!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篇9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来自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我的说课紧紧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和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 第一部分、说教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主要讲述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是对我们人类应对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的概括和总结。本节以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的“全球变化”为示例,提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气候变化问题以及解决途径。本节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参与意识,对本册思想教育的提高。所以说本节在整章中,甚至可以说在整册教材中起到了总结和提高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托教材,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立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气候变化的不同时间尺度划分和近代气候变化的特点,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气候变化的适宜对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搜集、整理信息,形成把获取的信息运用于学习过程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地理事物中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通过对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其他自然要素相应变化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观念,和正确的环境观和发展观。
根据高中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我将全球气候变暖可能
造成的影响作为教学重点,而把不同时间气候不同尺度的变化及变暖的原因作为教学难点。
在重点和难点确立的基础上,要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二部分、说教法:
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和图示教学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第三部分、说学法:
教学不应该是教师单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在规定的情境中通过相互合作、探究等方式构成。“学生为主题”的原则,本节课以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为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课我要从新课导入,讲授新课,巩固小结和布置作业四方面来安排教学活动,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导入新课:
首先我将播放一段《新闻》的视频片段;展示全球十大旅游景点面临消失,抓住学生心理,带着疑问,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以此导入新课。
2、其次,同学们根据预习情况找出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和原因。
3、再次,同学们分组讨论: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对古代人类的影响和现代人类的影响,对现代人类的影响主要从农业和工业方便讨论。各组选代表发言,通过合作探究,我们可以从利弊两方面展开辩论。
全球环境变化论文 篇10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对于我们家园气候变化的关心,是每个人的明智表现。联合国曾经委托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委托IPCC,因为它是聘请世界许多知名科学家组成的松散组织)对世界气候变化做过全面的评估。IPCC得出的结论是:“极有可能是人类行为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具体到细节上是:人类大量使用石化能源,使二氧化碳排放增多带来的温室效应是全球迅速变暖的主要原因。这也就是当前气候变化的主流学说--“温室效应”说。
“温室效应”说被提出后,一直遭到许多人的反对,认为它极不准确。特别是把它作为IPCC的结论,用来指导我们人类的行为规范时,对于此种学说的争议更是愈演愈烈。2010年5月7日美国《科学》杂志又刊登25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关于“气候变化与科学公正性”的公开信。该信充分表达:255名美国科学院院士对于“温室效应”学说的提出,其具有认真的、严肃的公正态度,“温室效应”学说亦是具有科学的完整性。
但是,一个认真的、严肃的和并且具有极度公信力的科学理论,不见得就是一个能够真实反映自然客观事实的学术理论。对于克罗狄斯·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你就不能说它不认真、不严肃,更不能说它不具有公信力。它可以准确的预测,行星体在天空中的位置。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对人类认识地球的贡献要比尼古拉·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的贡献要大得多。因为它告诉人们:“地球是一个悬浮在太空中的球体”的结论,是人类追求上万年文明的一个总结。就现实来说,我们并不会讨厌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我们不喜欢的是,当年有些人总要拿《天文学大成》的结论说事,去反对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人类的生产、生活,需要知道天气的变化,因此有了天气预报,进而有了“天气学”。由于气候的变化,人们想知道所在地位置适合种植什么?养什么动物?年收成会如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有了“气候学”这门学问。探讨气候的变暖或者变冷本来就是“气候学”的基本命题。自从有了气候科学以来,能够称之为“气候科学家”的,没有一个不去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中国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用他毕生精力,致力于研究中国气候的长期变化(他采用的是统计学的方法)。他最后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历史气候的长期变化和世界其它地区气候的长期变化基本一致。世界气候的长期变化与太阳大气层的活动(指太阳黑子、光斑、谱斑、耀斑、日珥和日冕瞬变事件等活动总称)密切相关。
人类生活在地球地表的大气层中,气象学的宗旨就是想得到地表大气的变化特征,所以气象学把大气作为一个研究的主要客体来探讨。促成大气变化的因子,从气象学上归结起来,主要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以及地表性质(下垫面)这三个方面,近年来还加上人为干扰这一因子。这些因子作用在大气上的过程都很复杂。特别是下垫面因子,其中甚至还有些不被认知的许多因素。所以气象学不能把这些因子联立起来建立方程,来解决大气的变化问题。最后气象学家就只能不考虑这些因子各自的变化规律;而只考虑这些因子对空气的影响,去求解大气的微分方程了。
我们再来看“全球气候变化”这一概念,它是把地球一个太阳周期的地表平均温度作为指标讨论的。漂浮在太空中的地球,依据它在太空中的位置和它的运动状态,接受来自太阳和宇宙中的能量;并且保持这些能量让其不立刻散失到太空中去,如此地球才有现在的温度。地球表面的热量是不能以传导或对流的方式逃逸出地球的,它们只能以黑体辐射的方式发散到宇宙中去。地球大气在这个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平衡地球表面的温差,它的运动状态和地球长期的温度变化关系不大。从这个立场看“全球气候变化”命题,它应该是地球物理学家任务,而不属于“气候科学家”专业了。因为气候科学家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经常会把全球气候变化的主因归结为大气环流或者海流中去,以致误入歧途。
当然,气候问题总还是气候问题,只是解决局部、季节性的气候问题和全球气候问题的具体处理方法不同而已。气象学从二十世纪初,开始得到了迅猛发展。为了取得全球气候的历史讯息,人们开始研究诸如树木年轮、冰盖所得冰芯和珊瑚骨骼留下来的历史痕迹,由此还派生出年轮气候学和冰芯气候学这些专门学科。在这许多学科学术成果里,结论无一不指向同一结果:地球气候的长期变化和太阳活动(也就是太阳黑子发生的多少)密切相关。当太阳黑子多时,地球气候相对温暖,农业收成就好;反之亦然。有的研究还证明发生此类现象(太阳黑子的多少)会影响到人类历史的进程。
现在,我们只须根本解决太阳活动是怎样影响地球气候这个地球物理学的命题,剩余的许多问题就好理解了。可是IPCC的“气候科学家”不提以上结论,却得出另外的结论:“极有可能是人类行为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这就好比,突然有人提出个“主流学说”,人们不可以在房间里居住!科学研究显示:人的生存会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在关死门窗的房间里,二氧化碳的含量会逐渐增高;如此环境会严重损害人的机体,有时甚至会窒息人的生命。这些不仅是说说,有人还依据这一结论,把人从有的房间(密闭)里赶了出去。出现这样局面,当然会激起愈演愈烈的争辩,甚至会发生人身攻击也在所难免。
在之前,阻碍我们理解太阳活动会改变地球气候真实物理过程的,还是因为我们头脑里的固有观念:我们多数人都认为,只有太阳光给于我们能量,使我们得以生存延续;其余的就不再会有大的能量进入地球,给我们温暖了;然而,其实则不然。
先说太阳光,也就是太阳对地球的辐射能量:其中有少量的紫外线、其余大部分能量都在可见光部分、另外还有三分之一能量的红外线组成。太阳对地球的辐射能量总量变化很小。全部的变化,其中包括太阳自身发光的改变、距太阳距离的改变和地球运动状态的改变;其变化总量不超过辐射总量的百分之一。所以说,太阳辐射不是地球气候变化的主因,因此它对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是呈线性的、缓慢的。
再说气候学中总结出的“地球气候变化与太阳大气层的活动密切相关”的这一结论。这个结论还可以换成另外的说法:太阳大气活动机理产生出一些能量,然后这些能量进入地球,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发生改变。因为没有巨大能量的交换是不可能改变地球气候的。前面说“只有阳光”是我们的感觉,后面说“能量进入”是客观事实的总结;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新的能量就是吹临地球的“太阳风”。在太阳大气平静时太阳风到达地球的速度不到300千米每秒,而在太阳黑子活跃期,太阳风吹到地球的速度可以高达到1000千米每秒以上。这样大的能量差异足以改变地球的气候。这样剩下要解决的,就是“太阳风”的能量是怎样进入地球的这个问题了。
在地球上,还有许多气候现象得不到解释。根据经验,我们用光线加温一个高低不平的面,无论我们怎样设置,高点总是高温区,低地的温度总是低的。可是在地球上高原接受的光线最多,温度却很低;低洼地区还有植被覆盖,光照很少,却常年温度很高。如果没有其它能量在起作用,这种现象很难让人理解。还有,如果对地球气候加温的能量是来自天空,人们生活在地表空气中就一定会有所感觉,比如阳光对地球大气的加温,我们很容易就觉察到它的存在。对地表加温的能量源不是来自天空,那么它肯定是来自另外的方向--地下。依据以上两点,“太阳风”加热气候的方式应该来自地壳。
依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做出总结:太阳风作用在地球磁层的磁场上;磁层磁力线携带能量通过南北两极的极光椭圆带进入地壳,在地球地壳的环纬度上产生电流;地电流在赤道附近电流最大,至极区逐渐减小;地电流流动为地壳加温,电流亦随地壳电阻场不同而变化;地电流大的地方热能输出就大,反之亦然。
地球上有许多自然现象都可以证明地电流的存在。这种太阳风携带来的巨大能量,不仅可以改变地球表面的气候,而且它还驱动着磁层磁场的形态、强烈时会在电离层处激发极光、为雷电提供能量、保持范艾伦辐射带的形态、驱动厄尔尼诺现象与拉尼娜现象的互动。这许多地球释能现象都是太阳光所无法驱动的。
在没有分析到有多少能量驱动地球气候的情况下,先去讨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这显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它的生命机制是可以理解的。既然是生命体,那么它就有它的生命周期。人类最应当做的事,就是尽量延长地球的寿命。人类不应该做的,是那些不可逆的自然事物。当然,大量使用石化能源就是其中的一件。其它还有,烟花、鞭炮的燃放,从水中提取氧、氢工业和生产化工产品时多种有害气体的排放等。
全球新媒体新市场的8个变化 篇11
第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是在最近的经济扩张当中力量制衡的变化。经济力量正从西方转移到东方,包括中国、印度等。经济力量也正从西方转向南部,人们往往容易忘记拉美,这是非常错误的。不管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这个地区的实力都取得了强劲增长。再看西南部,像非洲的发展也非常迅猛,通过世界杯,非洲令世界瞩目。力量制衡的变化是长期的经济上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是不可阻拦的。
第二是人才供给的问题。企业正面临一种竞争,即要找到年轻的人才,并且留住他们。过去,一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家公司工作,现在大多数国家已经不是这样了,人们捕捉各种机遇,跳槽变成很正常的事情。看一下出生率、离婚率和家庭人口数量,就可以看到人才供给压力会越来越大,将来企业对于人才的争夺会越来越残酷,人员管理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三点,诸如像新闻集团、WPP以及我们的竞争对手,都是有历史根基的公司,这些公司越来越受到另一类新兴公司的竞争,即数字媒体公司。
虽然,新千年伊始出现了互联网泡沫。但风险投资公司对数字媒体公司的估值比传统公司高很多。投资者关注公司的成长率,而不光是价值,所以,现在的中国有很多类似于百度、腾讯的公司的增长非常迅猛。
究其原因,除现在的估值方法不同以往之外,这些公司参与竞争的商业模式也是低成本的。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人才,这些公司对年轻人吸引力非常大,年轻人愿意进入这种新式的公司。
第四点可能在中国还不明显,但也非常重要,那就是零售商的重要性。沃尔玛在美国占有30%以上的零售市场,乐购在英国占有30%以上。像卡夫、雀巢这种公司,它们20%到30%的销售额往往是通过沃尔玛这样的零售商实现的。
像乐购、沃尔玛这样的公司将继续扩大经营,制衡产品生产厂商。这种情况已经存在很多年了,并且将继续下去。发生在世界其他地区的零售革命将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中国市场中厂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关系。
还有就是内部沟通。任何一家企业的管理者,无论是董事长还是CEO,对他们来说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公司内部的沟通。
像WPP是拥有多个品牌的公司,我们是通过收购来实现增长的,因此公司内部的沟通非常难。如果企业有一个统一品牌,而不是通过并购来增长的话,内部沟通就相对比较容易,一些专业服务的公司像麦肯锡、高盛就是这样的。
无论是从职能的角度,还是从地域的角度来讲,大家都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这也导致了沟通效率的降低。
另外还有一个方面与全球扩张有关。全球化企业的运作好比是一个钟摆,钟摆的一侧是对全球市场的整体控制,另一侧是对当地市场的。过去四五年中,我们看到钟摆越来越频繁地摆向全球控制的那一侧。在打造一个跨国企业的时候,会把国家看做单独的单位。譬如中国有13亿-15亿人口,34个行政区划,这样一个市场,其运作方式与英国、美国市场是不同的,所以,现在对于全球化企业来说,更多要关注当地市场的管理。
对于WPP来说,我们的高层身处英国总部,不可能知道在某一个国家或者说在160个开展业务的国家中发生的每件事情,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当地市场的支持。这引出最后两个问题,其中一个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越来越多的公司正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一些积极的公益活动中。这不仅仅是做慈善,也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机会。拿WPP来讲,比如我们通过电话会议和更多新的技术来减少人员的出差次数,这样可以使得公司的运作更加高效,当然也有助于环境的改善。
另一点是企业与政府关系,要把政府作为一个客户对待。在西方,过去两年内发生了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开始慢慢转向中国模式。在雷曼兄弟事件之后,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国家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汽车、银行等行业当中。西方国家偶然进入了这样的体制当中,即政府不仅作为控制者和投资者,也开始作为客户,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觉得这是非常明智的,有助于我们应对社会变化。
今年年初,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我们认为在今年内会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非常强大的国家,我相信中国政府在未来会继续成为非常重要的客户。
马丁·索罗尔
全球环境变化论文 篇12
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近代气候变化对植被、植物资源的影响已经成为植物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但目前中国高校采用的教材中普遍缺失对这部分内容。为使学生了解研究前沿、拓展知识面, 有必要在植物地理教学中补充这部分内容。全面阐释全球气候变化与植物分区变化的关系, 内容应包含三部分: (1) 气候、气候变化的概念, 气候变化的分类及特征; (2) 地质时期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关系; (3) 近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下植物分布区变化预测的研究进展。在本教案设计中以第二、第三部分为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参考武吉华主编的《植物地理学》第二章第二节中“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第三部分为作者综合、总结文献而成。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
2.了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3.理解地质时期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现代植物种分布区的重要影响。
4.理解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区影响。
5.联系实际, 人类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
1.重点: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种分布的影响。
2.难点: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区的影响。
四、设计思路
1.先概述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 再分述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对植物中分布的影响, 最后联系实际, 分析人类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设计问题程序环环相扣, 教给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理清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
2.注重联系实际, 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分析近代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的可能影响。引导他们思索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本文重点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种分布的影响”这一重点知识来体现设计思路, 流程如下:
(一) 概述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分类
讲述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首先学生需要明白什么是气候变化。考虑到本课程是对自然地理专业的学生开设, 这个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另有一门《气象学与气候学》中会详细讲述气候学的基础知识, 所以这部分内容只需简单明了地带领学生温习一下相关知识点。
(问题设计) 以问题引入。师:“昆明号称‘春城’, 天气宜人, 四季温差不大”和“今天气候不好, 出去别忘记带伞”这两句话有什么问题?什么是气候?和天气是一回事吗?以此引导学生对比天气和气候的不同, 从而理解气候的概念, 并突出气候“多年常见”和“某地区特有”这两个特征。在此基础上气候变化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 非常容易理解了。
(课件展示)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 概念:
天气:短时间的大气过程和现象。当代气候:按照世界气象组织 (WMO) 的规定, 以30年为整编气候资料时段长度的最短年限, 每过10年更新一次。气候:指某地区多年间常见的和特有的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气候变化: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 的气候变动。
2. 气候变化的分类及特征。
(1) 从跨越的历史时期来看, 气候变化可以分为:a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 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b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c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2) 气候变化的特征:a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变化是常态。b时间越长, 气候变化幅度越大, 如以105年为单位的亚冰期和亚间冰期温度变幅可达10~15℃;而以101~102年为单位的近代气候变化温度变幅<1℃。
(二) 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关系
地质时期尺度的气候变化对植物种分布区的影响。 (探究活动)
材料1:播放多媒体材料“森林之歌——银杉”。师:大家看到的这种美丽植物叫做银杉, 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植物学家陈焕镛教授和匡可任教授在广西花坪发现的松科植物的新属、新种。由于银杉产自中国, 叶的背面具有两条银光闪闪的气孔带, 所以两位教授就把银杉的属名定为Cathaya (“华夏”之意) , 把种名定为argyrophylla (“银色的叶”之意) 。银杉被植物学界公认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植物之一, 享有“植物中的熊猫”的美誉。目前只有我国一些低纬度的群山高耸、地形复杂的局部地区, 如广西龙胜、四川南川金佛山以及贵州道真县一带有分布。但植物学家们曾分别在北纬62°的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和法国西南部的第三纪地层中发现过银杉的球果化石和花粉化石。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银杉的分布区域曾经向北深入到欧亚大陆。师:使银杉“退缩”的原因是什么?答:各种植物有自己适宜的气候条件, 银杉曾经广泛分布于气候温暖适宜的欧亚大陆。第四纪冰期的降临, 冰期时高纬度地区和中纬高山首先变冷, 原有植物一代一代向南方和低处迁移, 因此银杉的分布区域向低纬度温度较高处退缩。银杉这个例子说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并由此例导出地理残遗分布的概念。这种第三纪时分布很广的植物在冰期时分布范围急剧缩小, 至今仍仅保存狭小的分布区, 这类情况称为“地理残遗分布”, 这种物种叫“地理残遗种”。
材料2:落叶松属在欧亚大陆的分布 (示地理替代种类) 图 (《植物地理学》第39页) [1]。
师:请同学看图, 分析为什么落叶松属植物的分布不连续, 而是呈现间断分布呢?答:在第四纪冰期来临之际, 古气候变化导致落叶松向南扩展;当第四纪冰期结束后, 气候回暖又使落叶松转向后方退缩, 返回原地时因两地植物已混杂, 便形成分布区间断。 (课件展示) 总结上述材料, 可以得出知识点:地质时期尺度的气候变化对植物种分布影响严重, 通常可以造成某些物种在山地的间断分布, 或者形成新的特有分布的规律。
(三) 近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影响的预测研究进展
(过渡设计) 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 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等。以“气候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已经引起了科学家、各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虽然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 短时间尺度内的气候波动仅会造成植物分布区呈现摆动趋势, 而造不成严重影响。但如果近代气候变化趋势持续下去, 未来植物分布所受的影响仍不容忽视。这部分内容利于学生了解研究前沿和热点,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发现式教学法。 (探究活动设计) 课前安排学生分组, 搜集近代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献资料, 由各组在课堂上分别总结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可能原因。在讨论中学生对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温度升高、大气CO2浓度升高达成共识,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预测气候变化在未来对植物个体及分布影响的方法, 并根据已经学过的植物与生存环境间的关系分析近代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可能影响。师:如何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 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全球变化的不良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者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最常用的预测当代和未来的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的方法是情景驱动影响法。
需要了解的知识点[2] (课件展示) :
1. 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的方法:目前最常用的预测当代和未来的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的方法是情景驱动影响法。这种方法常常用50~10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去驱动生物物理环境变化模型。
2. 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方法的步骤为: (1) 采用情景假设的方法模拟未来气候变化。 (2) 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再根据植物或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定量关系来模拟气候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3. 在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方面, 主要进行两个层次分析, 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一植物物种分布变化, 另一层次考虑植物群落或植被分布变化。 (课后活动)
(1) 通过查找资料, 分析气候变化的概念形成及影响等 (拓展课堂问题) ; (2) 分组调查近代气候变化对家乡植被或农作物的影响, 思考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探究生活实际问题) 。
参考文献
[1]武吉华, 张绅.植物地理学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全球环境变化论文】推荐阅读:
全球环境问题10-01
全球环境基金07-13
全球环境治理10-22
全球变化与对策09-28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10-18
人类活动与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的影响06-07
全球推广论文06-14
全球理念论文06-29
从经济全球化到文化全球化论文09-10
全球协同治理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