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2024-10-18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共9篇)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篇1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课程名称:全球气候变化

教师:胡成 教授年纪:高一年级

课时: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以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因此,本节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课涉及的气温变化曲线知识在初中已有接触,应该知道横纵坐标的含义及读法。又对全球气候变暖及原因有一定的感性上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没学会说呢过了解全球气候处在波动变化之中,2.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变化周期,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能够提出一些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课本上以及教师提供的大量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对大量素材的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树立学生的环境观、全球观,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讨论法

案例法

教具安排:

投影仪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候不断在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1.历史时期和近百年来气候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这一章讲过的包括上一章的内容都是只讲自然地理的自然现象,没有涉及到人类的参与。其实,涉及到人类参与的地理知识有很多,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会向大家介绍一个。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看一段视频。(2--3分钟)老师:视频看完了,请问视频的内容反应了什么现象? 学生: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发生变化。

老师: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主题“全球气候变化”。其实自从地球诞生以来,地球上的气候就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这一幅图是气候变化的长期演变图,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什么是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变现在冷暖和干湿的变化,它的变化特点是一直处于波动的变化。

老师:你们回答的很好。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全球气候变化有些时段在变暖,有些时段是在变冷,也就是说全球气候变化无论是变冷或者变暖都是很正常的一种自然现象。气候变化按照时间尺度划分的话,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它时间跨度大,周期长,可以追溯到距今几十万年甚至几十亿年,包含的时间尺度为千年,万年,上亿年的气候变化。另一种是近现代气候变化,它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一二百年的气候变化,也是人类最关心的气候变化。这一张图就是最近百年来气温变化图。看图并思考:在哪些时段,全球气温有明显的上升?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学生:1860--1880年,1910--1940年,从1950年至今,这三个时段气温有明显上升。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在升高。

老师:这两幅图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表示的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状态。那是不是各个地区的变化都是这样呢?请看ppt。以我国为例:1951年至1990年间,北方各地年平均气温呈增暖趋势,而西南地区则呈变冷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夏季大部分地区变为变冷趋势。这说明区域气候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全球气候变化很复杂,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

现在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出来了。前面我们提到全球气候变化无论是变暖还是变冷,都是很正常的自然现象。近百年气候总趋势是在变暖,也许现在的地球就是处于正在变暖的这个时段,这不是很正常吗? 有哪位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我觉得不正常,因为近百年气候变暖的幅度远大于以前地球变暖时段的幅度。老师:那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明了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不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的影响。老师:回答非常好。那又是什么引起了气候变暖呢? 学生:二氧化碳。

老师: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时气温增高。相信这其中的原理大家都知道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近几百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的变化图。思考两个问题: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变化趋势与近百年全球平均气温变化趋势有什么共同特征?人类的哪些活动导致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

学生:自1860年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比较吻合,说明两者有比较好的相关关系,证明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导致全球升温是一个主导原因。燃烧化石燃料(石油,煤等),砍伐森林等活动。

老师:现在,人类如此密切关注近百年的气温,说明全球气温的上升必然带来巨大的影响?那到底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不妨看看电影导演眼中的场景。(播放电影后天里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的片段)

看完了电影片段,相信在座的各位心有余悸。刚才那是电影导演假象出来的场景,难免有些夸张,但是这些场景的出现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说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后果确实很严重。那么事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我给在座各位几个关键词:海平面,农作物,水循环。现在全班前后两排形成一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小组1:我们选择的是海平面。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时因冰川融化和海水膨胀引起的海水上升现象。

小组2:我们选择的是农作物。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无疑是有力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得作物减产。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会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的产量有可能增加。

小组3:全球气候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老师:这三组同学说的的都很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请看ppt。

老师:电影当中的情景我们看了,也分析了全球变暖可能带来的影响。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发生,必须得做点什么。下面我们来讨论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小组1:我们小组讨论得出的措施是: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停止砍伐。

小组2:我们小组得出的答案是:要尽可能用公共交通工具,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老师:同学们讲的都很有道理,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要做到防止森林火灾,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运用公共交通工具。

全球气候不断的处于变化之中是地球气候变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但是最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显得很大,这和人类的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希望我们不要犯错。最后以影片“后天”最后总统的讲话作为结尾。

本节课就到此结束!

教学板书:

一 全球气候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的反应 表现:冷暖

干湿

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以千 万 亿为单位近现代气候变化:时间较短

气象观测站 二

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 海平面

农业

水循环 三

应对气候变暖的措施

防止森林火灾 开发新能源 植树造林 运用公共交通工具

教学反思: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篇2

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近代气候变化对植被、植物资源的影响已经成为植物地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 但目前中国高校采用的教材中普遍缺失对这部分内容。为使学生了解研究前沿、拓展知识面, 有必要在植物地理教学中补充这部分内容。全面阐释全球气候变化与植物分区变化的关系, 内容应包含三部分: (1) 气候、气候变化的概念, 气候变化的分类及特征; (2) 地质时期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关系; (3) 近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下植物分布区变化预测的研究进展。在本教案设计中以第二、第三部分为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主要参考武吉华主编的《植物地理学》第二章第二节中“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第三部分为作者综合、总结文献而成。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分类。

2.了解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3.理解地质时期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现代植物种分布区的重要影响。

4.理解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 及全球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区影响。

5.联系实际, 人类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的重点及难点

1.重点: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种分布的影响。

2.难点: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区的影响。

四、设计思路

1.先概述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征, 再分述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对植物中分布的影响, 最后联系实际, 分析人类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设计问题程序环环相扣, 教给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理清知识线索的学习方法。

2.注重联系实际, 让学生搜集资料并分析近代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的可能影响。引导他们思索人类应该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变化。

五、教学过程

本文重点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上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其对植物种分布的影响”这一重点知识来体现设计思路, 流程如下:

(一) 概述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分类

讲述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首先学生需要明白什么是气候变化。考虑到本课程是对自然地理专业的学生开设, 这个专业的课程安排中另有一门《气象学与气候学》中会详细讲述气候学的基础知识, 所以这部分内容只需简单明了地带领学生温习一下相关知识点。

(问题设计) 以问题引入。师:“昆明号称‘春城’, 天气宜人, 四季温差不大”和“今天气候不好, 出去别忘记带伞”这两句话有什么问题?什么是气候?和天气是一回事吗?以此引导学生对比天气和气候的不同, 从而理解气候的概念, 并突出气候“多年常见”和“某地区特有”这两个特征。在此基础上气候变化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 非常容易理解了。

(课件展示)

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1. 概念:

天气:短时间的大气过程和现象。当代气候:按照世界气象组织 (WMO) 的规定, 以30年为整编气候资料时段长度的最短年限, 每过10年更新一次。气候:指某地区多年间常见的和特有的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气候变化: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 的气候变动。

2. 气候变化的分类及特征。

(1) 从跨越的历史时期来看, 气候变化可以分为:a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 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b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c近代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2) 气候变化的特征:a全球气候一直处于变化之中, 变化是常态。b时间越长, 气候变化幅度越大, 如以105年为单位的亚冰期和亚间冰期温度变幅可达10~15℃;而以101~102年为单位的近代气候变化温度变幅<1℃。

(二) 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气候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关系

地质时期尺度的气候变化对植物种分布区的影响。 (探究活动)

材料1:播放多媒体材料“森林之歌——银杉”。师:大家看到的这种美丽植物叫做银杉, 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植物学家陈焕镛教授和匡可任教授在广西花坪发现的松科植物的新属、新种。由于银杉产自中国, 叶的背面具有两条银光闪闪的气孔带, 所以两位教授就把银杉的属名定为Cathaya (“华夏”之意) , 把种名定为argyrophylla (“银色的叶”之意) 。银杉被植物学界公认是世界上最珍贵的植物之一, 享有“植物中的熊猫”的美誉。目前只有我国一些低纬度的群山高耸、地形复杂的局部地区, 如广西龙胜、四川南川金佛山以及贵州道真县一带有分布。但植物学家们曾分别在北纬62°的原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和法国西南部的第三纪地层中发现过银杉的球果化石和花粉化石。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银杉的分布区域曾经向北深入到欧亚大陆。师:使银杉“退缩”的原因是什么?答:各种植物有自己适宜的气候条件, 银杉曾经广泛分布于气候温暖适宜的欧亚大陆。第四纪冰期的降临, 冰期时高纬度地区和中纬高山首先变冷, 原有植物一代一代向南方和低处迁移, 因此银杉的分布区域向低纬度温度较高处退缩。银杉这个例子说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并由此例导出地理残遗分布的概念。这种第三纪时分布很广的植物在冰期时分布范围急剧缩小, 至今仍仅保存狭小的分布区, 这类情况称为“地理残遗分布”, 这种物种叫“地理残遗种”。

材料2:落叶松属在欧亚大陆的分布 (示地理替代种类) 图 (《植物地理学》第39页) [1]。

师:请同学看图, 分析为什么落叶松属植物的分布不连续, 而是呈现间断分布呢?答:在第四纪冰期来临之际, 古气候变化导致落叶松向南扩展;当第四纪冰期结束后, 气候回暖又使落叶松转向后方退缩, 返回原地时因两地植物已混杂, 便形成分布区间断。 (课件展示) 总结上述材料, 可以得出知识点:地质时期尺度的气候变化对植物种分布影响严重, 通常可以造成某些物种在山地的间断分布, 或者形成新的特有分布的规律。

(三) 近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植物分布影响的预测研究进展

(过渡设计) 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许多全球性问题, 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等。以“气候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已经引起了科学家、各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虽然从目前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 短时间尺度内的气候波动仅会造成植物分布区呈现摆动趋势, 而造不成严重影响。但如果近代气候变化趋势持续下去, 未来植物分布所受的影响仍不容忽视。这部分内容利于学生了解研究前沿和热点,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发现式教学法。 (探究活动设计) 课前安排学生分组, 搜集近代气候变化相关的文献资料, 由各组在课堂上分别总结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特征及可能原因。在讨论中学生对近代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温度升高、大气CO2浓度升高达成共识,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思考预测气候变化在未来对植物个体及分布影响的方法, 并根据已经学过的植物与生存环境间的关系分析近代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的可能影响。师:如何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 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全球变化的不良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者面临的严峻挑战。目前最常用的预测当代和未来的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的方法是情景驱动影响法。

需要了解的知识点[2] (课件展示) :

1. 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的方法:目前最常用的预测当代和未来的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的方法是情景驱动影响法。这种方法常常用50~10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去驱动生物物理环境变化模型。

2. 预测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方法的步骤为: (1) 采用情景假设的方法模拟未来气候变化。 (2) 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再根据植物或植被分布与环境因子定量关系来模拟气候变化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3. 在分析气候变化对植物分布影响方面, 主要进行两个层次分析, 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一植物物种分布变化, 另一层次考虑植物群落或植被分布变化。 (课后活动)

(1) 通过查找资料, 分析气候变化的概念形成及影响等 (拓展课堂问题) ; (2) 分组调查近代气候变化对家乡植被或农作物的影响, 思考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探究生活实际问题) 。

参考文献

[1]武吉华, 张绅.植物地理学 (第四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全球变化、气候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篇3

全球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气候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2013)指出: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约上升了0.85℃。与1850—1900年相比,2003—2012年这10年的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0.78℃。尽管对当代气候变化有不同认识,甚至存在截然相反的现象,但全球性气候变暖的事实在最近几十年来得到广泛认同。也存在足够的气象观测、冰芯、树木年轮学、物候学、雪线上升和植物迁移等方面可以相互验证的证据。太阳辐射与地球轨道的变化、火山活动、大气与海洋环流的变化等是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活动,是造成目前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包括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土地的过度利用,城市化等。当代气候变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与过去自然因素占主导的自然气候变化具有很大差异。然而,全球变化并非全球处处一致的变化,全球变化对不同区域造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出于全球环境变化可能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的忧患,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全球变化以及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起,国际科学界和各国政府就开始讨论人类社会如何响应全球变化并采取相应对策:从20世纪70年代最早提出预防和阻止,80年代提出减缓,直到目前所普遍认同的适应。世界上许多国家,或是独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或是联合(如欧盟、加勒比海地区国家、非洲联盟)开展本国或本地区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阻止、减缓和适应都是人类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行为。但减缓与适应行为的范畴是不同的。阻止或减缓全球变化的行为,所针对的主体是地球系统,目的是在全球变化达到某一临界值之前, 通过控制或减缓全球变化的某些关键过程来减轻全球变化的影响。而适应针对的主体是人类社会,是在承认全球变化不可避免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人类社会的脆弱性来规避全球变化带来的风险。

1992 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反映了人类为减缓全球变化而进行的努力,即通过减排温室气体而抑制全球变暖进程, 避免或推迟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类干扰。国际社会10多年减排努力的历史表明,人类减缓气候变化的收效是有限的。在气候变化影响扩大,而减缓行动推进缓慢的形势下,制定有效的气候变化适应对策已成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明智选择。全球变化带来的利弊影响存在区域差异,部门或地区的适应能力与其系统特点有关, 社会对全球变化影响的敏感程度常因行业和地区而异。因此,不同区域受到的全球变化影响迥异,应采取的适应策略也各不相同。全球变化的4 大科学计划——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 和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 都将科学地适应未来环境变化作为人类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准则,因地制宜的适应能够化挑战为机遇。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篇4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容说课

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气候的变化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中,其变化主要通过气温、降水、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教材列举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情况,这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为此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示信息及相关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的重点在“影响”上,而有些影响可能尚未发生,是预测性的。教材中主要讲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变化本身是资源条件的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改变;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围绕这些内容,教材还设计了一个“活动”,以增强思考性和实证性。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扩展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图示、图表信息,让学生自主探究。

教学重点1.全球气候的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历史时期及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投影图片等。 课时安排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周期。 2.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3.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整理、分析有关气候变化的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请看下面的网页新闻和材料。你认为导致图瓦卢的岛屿完全被海水淹没的原因是什么?

投影: 图片和材料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图瓦卢的命运只是一个缩影。基里巴斯、库克群岛、瑙鲁和西萨摩亚等低地岛国也面临着同图瓦卢一样举国搬迁的威胁,另一些大国,虽然不至于举国搬迁,但一些重要的沿海城市也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生1 图瓦卢是一个珊瑚礁岛国。国土海拔很低,最高的地点只有45米。 生2 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和高山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

师 激励性评价后指出:另一方面,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膨胀也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请同学们用倒推法写出这一过程。 生 回答如下:

岛屿被淹没←海平面上升←冰雪融化←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化

师 可见海平面上升的罪魁祸首是气候变化。地球的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中,而且不同时期的变化也不同,我们现在就先来了解地球的气候变化情况。

板 书: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推进新课

师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史分为哪三个阶段?

生 气候变化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通过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衡量。

按时间尺度,气候变化史分为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三个阶段。 师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是指怎样的时间尺度呢?

生 距今一万年前,以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为特点,时间尺度在十万年以上。(承转)冰期是指地质历史上气候寒冷、冰川广泛发育的时期;间冰期是指两个冰期之间气候比较温暖的时期。地质时期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投影:

教材P96图419“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请同学们读图并完成图示提出的三个问题:

1.在图419中标出几次大冰期,并大体估算其时间。 2.查阅相关资料,看一看恐龙繁盛的时期大约在哪个代的哪个纪,当时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3.据图419,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板 书:

一、全球气候变化

(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

师 通过读图,让学生完成第1个问题,师巡视学生在图中的标注情况并及时纠错。 生(回答)震旦纪大冰期,距今约6亿年以前;石炭纪——二叠纪,距今约2~3亿年;第四纪大冰期,距今约200万年前开始。

师 多媒体播放,闪跳显出上述三次大冰期对应的地质时期。并请学生读图分析每次大冰期对应的干湿状况。

展示恐龙繁盛时期的相关资料,学生根据资料和图示回答第2个问题。

曾称霸地球的恐龙

生 恐龙繁盛时期大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全球气候特征是温暖干燥。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师 通过上面的读图分析,可以看出地质时期气候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 总体来看,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如何呢?

板 书: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师(设疑导学)

1.什么叫雪线?其分布高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2.什么叫冰盖?目前主要分布在哪里?

生(自主学习,交流后总结)雪线是长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其分布高度主要受气温、降水量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冰盖指覆盖在各种地形上的巨厚冰体,由多年冰雪堆积挤压而成。冰盖目前主要分布在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

师 多媒体播放P97图“10000年来挪威雪线高度和近5000年来中国气温距平变化”。提出要求:阅读两条曲线变化趋势,分析全球气候的波动。

生 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一次是公元前5000年到前1500年的温暖期,当时年均气温比现在高3~4 ℃;另一次是15世纪以来的寒冷期,其中1550~1850年属于十分寒冷的阶段,当时年均温比现在低1~2 ℃。

师 很好。我们通过下面这幅表格来了解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多媒体播放我国历史时期的寒暖变化表:

第一次温暖时期

(公元前3500~前1000年左右)

第一次寒冷时期

(公元前1000~前850年)

第二次温暖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初)

第二次寒冷时期(公元初~6世纪)第三次温暖时期(7~9世纪)第三次寒冷时期(10~12世纪)第四次温暖时期(13世纪)第四次寒冷时期(15~19世纪)

据历史资料记载,黄河流域有象、水牛和竹等。估计当时的气温和降水量数值都比现在高,是我国历史时期最温暖的时代

据历史资料记载,汉水曾经两次结冰,紧接着又是大旱,气候寒冷干燥 据历史资料记载,鲁国(今山东)冬天没有冰,当时竹、梅等亚热带植物分布界限偏北,表明当时气候比现在暖

据历史资料记载,淮河曾结冰,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海面曾三年结冰,表明气温下降

据历史资料记载,当时的长安(今西安)无冰雪,梅和柑橘都能在关中地区生长,表明气候转暖

据历史资料记载,华北已无野生梅,太湖曾全部冻结,苏州附近的南运河曾经常结冰,福建的荔枝曾两次冻死,表明当时的气候比现在冷得多 据历史资料记载,杭州曾几年无冰雪,西安等地有竹子生长,显示气候转暖

这段时间长达500年。当时北京附近的运河封冻期比现在长50天左右

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原因不同,研究其变化的来源和分析方法也不同。近百年来,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大量先进的仪器被应用于气候观测,对气候的监测更加深入而细微。下面我们学习习近平现代的气候变化。

板 书: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投影:

“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提出问题)自1861年以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

生(自主探究后回答)全球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中20世纪增幅最大的两个时期为1910~1945年和1976~2000年,1998年则是最暖的年份。

师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及海水升温膨胀,造成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卫星数据显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冰雪覆盖面积减少了10%左右;地面观测表明,20世纪南北极以外地区的高山冰川普遍退缩;测得数据表明,20世纪全球海平面升高了0.1~0.2米。

(承转)全球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升高,那么全球陆地降水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师 多媒体播放图422“1900~2000年全球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指导学生看教材P99图422。 学生读图思考,讨论交流。

生1近现代,全球陆地降水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20世纪增加了约2%。 生2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平均每10年增加了0.5%~1%,热带地区平均每10年增加了0.2%~0.3%,亚热带地区则平均每10年减少了0.3%左右。

师这种降水和干湿地区的变化,会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如中纬度温带地区会因变暖后蒸发强烈而变得干旱,现在农业发达地区将会退化成草原。

(承转)那么全球气候变化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呢? 板 书:

二、气候变化的影响

师 多媒体播放如下网上新闻,说一说新闻中提到了哪些方面的危害? 投影:

生 干旱、洪水、疾病、海平面升高、食物短缺等。

师 对。全球气候变暖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的改变体现出来。而气温和降水本身就是资源条件。因全球变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然资源的难度。

请同学们举例说明气候变化会加剧哪些自然灾害?通过哪些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影响人类?

生 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暴雨发生频繁,增加了2%~4%,而在亚洲和非洲地区,近数十年干旱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通过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师 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怎样的影响? 生 合作完成后,教师播放如下知识结构:

师 全球气候变化对主要生产领域产生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生 对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部门的影响最为显著。就农业而言,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投影: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生 气候变化造成各系统间一系列的变化,使它们发生了紧密的内在联系,进而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方面的内容,即全球气候的变化及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目前全球气候正在逐渐变暖,变暖后的气候将使极冰融化,从而引起海平面的上升,由此,产生许多问题。具体到我国,海平面上升,会对天津市造成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讨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全球气候变化

中鸿智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http:// 或http://

(一)地质时期气候变化

(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三)近现代的气候变化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全球变暖导致生态变化 探究内容:对于“全球变暖”,多数人认为是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地球气候周期变动所致。对于其影响,多数人提出:将带来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有人提出:可使南极大陆冰雪融化、植物得以生长,海面蒸发加强,水循环更加活跃„„

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有哪些?全球变暖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将产生哪些影响? 探究过程、方法:课后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有根据地预测。 探究结果:对全球变暖将导致的后果进行预测,撰写一篇小论文。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地质时期、历史时期、近现代三个时间尺度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2、掌握气候统计图表的阅读方法;

3、运用气候统计图概括全球气候变化的规律;

4、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辩证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方法:

导学、设问、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变”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真理。天在变、地在变,沧海可以变桑田。山在变、水在变,全球气候也在变。今天我们来探讨——全球气候的变化。

2、提问:前边咱们讲过了气候的要素,谁来告诉大家?(如果回答不出来,进行启发——我们这里什么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寒冷指的是什么、多雨干燥指的是什么?)

3、气候要素主要包括气温、降水、风等。因此考察全球气候变化也从这几个这几个方面进行。

板书:气候变化水热风

4、专家对黄土高原土层的进行考察,黄土堆积有明显的分层,并且层次厚度不一,这主要说明了什么?(风的强弱在不同时期不同)这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下边书归正传。

5、同学们谁知道“豫”什么意思?哪个意思与地理有关?多媒体出示百度词条。(河南的简称)。

6、同学们看一下——一个人牵着一头象。大象生存在怎样的一种环境呢?谁知道老挝的首都是哪?(万象)。这说明大象生活在东南亚的森林中,当然南亚、非洲的森林里也有,大象应该是生存在热带环境中的动物。河南是湿热环境吗?这说明什么?

7、说明中原之地的河南在某一段时间是湿热的,那么是哪段时间呢?

8、出示课本97页气候统计图,看看我们的推测对不对?找一下中国哪些时候比较温暖呢?

9、秦汉之前除一小段时间外,大部分时间比较温暖。这正是中国的夏商周造字时代啊,很多字就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豫”字就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气候烙印。

10、公元500-1000年是不是也比较温暖啊。这又是哪一段历史啊?

11、唐宋时期,这是中国最繁盛的一段历史,尽管毛泽东看不起唐宗宋祖,但这是中国老百姓最幸福的时期,为什么呢?(水热条件比较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是说,这一温暖期制造了一段辉煌历史。还记得杨贵妃吗?还记得霓裳舞吗?美女、纱裙展示了一个开放的唐代,这肯定与当时的温暖期有一定关系。

12、挪威什么时候比较温暖,什么时候比较寒冷?

13、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000年比较温暖,十五世纪以来比较寒冷,这是两次大的波动。板书:历史两波

14、看95页阅读:用数轴表示气候变化史的三个阶段。

找同学到黑板上画出来。

一万年(同学们都知道这是猴子爱与不爱的分界点)之前为地质时期,到一二百年是历史时期,一二百年以来为近现代。

15、探究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看图4-19,哪个时期最冷,哪些时候较温暖?震旦纪、石炭二叠纪、第四纪,而其他时间相对温暖。我们把最冷的一段称为冰期,冰期之间较温暖的时期称为间冰期。冰期、间冰期相互交替。

16、再看一下右侧的干湿状况有什么规律?也是相互交替。板书:震炭第四冰期中

冷暖干湿相交替

17、历史时期的时候变化,有两次大的波动,那么近现代呢?

18、再看一下图4-21,说明了什么?(近现代气温波动上升)

板书:历史两波近现升

19、图4-22说明了什么?(一百年来,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降水增多,而北非、南美洲西部降水减少)20、图4-23说明了什么?(全球变暖,沿海低地被淹)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了解不同时期全球气候是如何变化的,要掌握读气候统计图的方法。

五、作业:课下搜集资料,证明某一时期的气候特征。

六、板书设计:气候变化水热风,震炭第四冰期中,冷暖干湿相交替,历史两波近现升。

授课人

杨振锁

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分析 篇6

幸运的是,人类已经认识到气候对人类的威胁,从【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丹麦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墨西哥坎昆气候会议到今年南非德班会议的召开,可以看出人们已经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但不幸的是人类对谁应为气候问题“买单”还存在着矛盾。先看看这次德班会议上各国的态度,中国认为,根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京都议定书】的第二承诺期“必须要有”,发达国家必须率先大幅减排,而援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承诺,发达国家必须“实实在在”的兑现。而美国则是缺乏诚意,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美国却长期游离在强制减排国际公约之外,在本次会议,美国固执己见,在达成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国际协议上设置诸多苛刻前提条件,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援助上,又反应冷淡。加拿大背弃信义,退出【京都议定书】。欧盟“谈远不谈近”,而非洲国家集团则表示“仍需支持”。

对于目前的气候问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说,我们的环保技术很先进,以后对气候环境造成最大威胁的是发展中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当为其买单,因此,他们对发展中国家横加指责。但气候问题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要细数气候问题的起因,不能不联系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史,凭借技术和武力,把魔爪伸向世界的各个角落,肆无忌惮的掠夺,毁坏自然资源,毫无顾忌的排放“三废”,造成了全球性的资源破坏。现在他们有了技术,也想追求健康的环境,一方面加大对一些污染行业的改造,另一方面把一些有污染而又赚钱的行业,推向发展中国家,现在他们要求发展中国家对气候环境担负更多的责任,道理何在?

在今年的南非德班气候会议上,发达国家又表现出其不负责任的一面,加拿大环境部长肯特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议定书】,肯特指出退出议定书可以使加拿大免遭议定书规定的大约140亿加元的惩罚。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谢振华在发言时高声怒斥发达国家,强烈批评一些发达国家拒不履行承诺、反而向发展中国家施压的做法。

发展中国家是一个急需帮助的群体,且大多数是殖民地国家,面临着很多困难,一方面要维护国家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发展经济,解决吃饭问题。而发达国家不仅不伸出援助之手,反而让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义务,很令人气愤。

相反,中国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表现出一个大国应有的态度,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奉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十一五”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重大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2011年制定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立了今后五年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中国一直发挥着积极建设性作用,努力推动谈判议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使国际社会充分了解中国“十一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政策与行动、取得积极成效以及“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部署及有关谈判立场,特发表本白皮书。

解决全球气候问题,在处理有关涉到人类的问题时要有责任意识和牺牲精神,要互相信任,携手合作,合作的前提是正视现实,从实际出发,在要求上不能“一刀切”,用中国的俗语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科技比较落后,资金比较短缺。而发达国家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较充裕的资金。因此,像胡锦涛主席所说的应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优势应率先垂范,做好自己的环保工作,同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方式为发展中国家的环保工作创造条件和提供便利,尤其在资金和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而不是处处为发展中国家设置障碍,制造困难。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也是帮助自己,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应注意环境与经济、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持续发展。

让“全球气候变化”走进课堂 篇7

人口数量增加, 对环境影响加剧, CO2、甲烷等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致使地球温度上升。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资料显示, 1880年到现在, 全球平均气温上扬0.75℃。据统计, 全球排放的CO2达2340万m3/min, 相当于1920栋大型体育馆的体积;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上升0.0000001002℃;格陵兰岛的冰川融化97200m3;全球大气中减少了可供8400万人用1天 (42600t) 的氧气。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确实在进行着, 虽然有所夸张的成分, 但全球气候变化已经足以引起社会重视, 同时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

据2013年中国气候公报, 当年全国气温偏高、降水偏多, 极端天气、气象灾害相对较多。是自1961年以来高温天数最多的一年, 并且冬季地域平均气温比2012年高0.8℃, 比平常年份高0.6℃。降水偏多, 北多南少, 平均653.5mm, 增加4%。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 北多南少, 还表现为冬季偏少, 春、夏、秋季偏多。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认为, 气候变化可能致使洪涝、高温热浪、台风等气象灾害频度和强度增加。全球变暖导致大气环流异常, 不断出现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警钟声中, 世界各国政府紧密合作, 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 目的在于规避气候向恶性方向变化。1997年,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在日本召开, 通过了《京都议定书》, 目的通过限排 (主要限制排放量大的那些发达国家) 控制全球变暖。全球变化已经引起了很多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如中国、荷兰、马尔代夫和英国等, 因为这些国家沿海低地较多, 面积较大, 危害也最严重。

由此看来, 我们不能让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付之东流, 我们也不希望我们的人类文明的巨大成就变成水下宫殿。

全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也不是不能预防的, 但关键还需要改变公众的认识, 而公众对于全球变化的认识的提高关键在于我们的社会、国家要对公民进行全球变化的教育, 在于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机理、预防措施等知识的普及, 而学校是全球变化知识普及的重要阵地, 所以全球变化内容走进课堂就成为必然。

二、目前高中教材中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

目前高中教材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内容主要分散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等学科中, 比如, 地理中就有全球气候变化的形成原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探讨, 但是由于目前高中教育没落成为了高考的培训班, 很多中学忙于应试, 考什么, 就学什么, 不考的自然就不学, 内容的分散加上教学目的的扭曲与变形, 使其在课堂中不能得到很好地体现, 达到什么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地理学科是科学环境观教育的主要阵地, 这得益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及其组成要素和它们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而全球气候变化要研究的对象就是我们的地理环境, 所以地理科学有先天的亲和力。地理学让我们的学生学会使用全球的观点、综合的观点、区域的观点来研究地理事物, 全球气候变化正需要从全球的角度来考察局部的变化, 这种量变如何积累到质变, 这种影响的程度究竟有多大, 如何把这种量变控制在突变的范围内, 使之不能突变或者在突变前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

乡土地理目前也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 学习身边的地理, 分析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对于盛泽镇来说, 工业的发展、湿地的变化等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联系。这给乡土地理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观测、参观、考察的实践场所。全球气候变化就在我们的身边, 教育可以从我们身边做起, 也具有说服力。

三、如何让“全球气候变化”内容走进高中课堂

(一) 要利用好现行教材

温室效应在全球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也是解开问题的一把钥匙。因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气候变暖, 而气候变暖又可以通过各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所以在讲解温室效应的时候, 不仅要讲清楚温室效应的原因、影响和危害、防治措施, 而且还要让学生从全球变化的角度去收集身边的例子, 找到我们身边的一些可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些实例, 切身体会对全球变化的影响, 从自身做起, 担当积极应对全球变化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我们不能单纯地照本宣科, 也不能单纯地照课标宣科, 我们的地理教师要有超前的意识, 努力学习相关知识, 提高自己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 要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源于课标又要高于课标, 我们的环境已经到了最危险的边沿, 我们要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管理者, 用我们的全球变化思想和意识来影响他们今后的行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尽管我们的科学技术有可能让我们寻找到地外生存基地。但是, 我们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寻找那只是有可能的东西?而为什么不花最小的代价来保护我们的地球呢?

(二) 引导学生用全球的眼光来分析目前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应用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学的目的是用, 用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手段。全球气候的变化是我们现实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必须在现实的发展中才能解决, 其本质是发展问题。我们的环境产生了问题, 主要是庞大的人口压力产生的发展的需求, 在发展中由于思想观念的狭隘, 没有注意到人口、资源与发展问题, 使得环境的发展走向了人类的对立面。这些问题的解决人类本身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通过全球气候变化的引入, 在师生互动中改变学生对环境、资源、人口、世界等事物的传统观念和意识, 通过教育来争取得到公众的支持, 用全球的观念来分析我们目前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三) 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

盛泽镇是中国的纺织工业基地, 近年来纺织工业做大做强, 形成了集聚效应, 同时政府也非常重视环境的保护, 提出了许多环境保护措施。我们可以争取学校、政府、企业的支持, 带领我们的学生去感受如何节能减排, 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感性地认识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做了哪些事情, 还存在哪些问题, 让我们的学生经过自己的调查研究给相关部门提供改进的建议等。

(四) 依托现有的试验基地, 构建直观教育实践基地

我校已经构建了许多的科学试验基地,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基地或者略加改造, 作为全球变化教育的实践基地。依托吴江市未来工程师工作室———星空小天地, 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形成原因、变化规律等;依托地质科普展览室了解地球表层的组成要素, 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变化规律;依托小气象站等, 收集相关数据。有利于我们编写相关资料, 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气候变化将造成全球性灾难 篇8

令人忧虑的问题

北大西洋洋流是影响全球气候的海洋环流系统中的关键一环。一些海洋学家2008年年底称,北大西洋洋流的流速突然令人震惊地放缓。其流速放缓可能使南亚出现饥荒,破坏亚马孙地区的雨林,使其突然进入小冰川期。

然而,如果你住在欧洲的话,还用不着马上订购雪地车,许多气候学家并不同意上述结论。海洋环流的变化会把我们的生活搞得一团糟吗?这会不会是一个我们的子孙后代才必须应付的问题?

其实,这一关键问题的答案无法确定。世界各大洋是由洋流系统连接在一起的。洋流系统被称为全球传送带,其表层水流温暖,下层水流寒冷。这条传送带的驱动力是风以及一个被称为热盐环流的非常复杂的过程,令气候学家们感到忧虑的正是这个过程。

神奇的热盐环流

顾名思义,热盐环流靠的是热和盐。墨西哥湾流的支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一路流至格陵兰岛和挪威附近的海域,其蒸发作用使暖流的含盐量升高。因此,在被北极地区的寒风冷却后,密度大于下层海水的暖流水体开始下沉,并向南溢过格陵兰岛和苏格兰之间的海下暗礁,形成一条寒冷而流速缓慢的海底水流——北大西洋深层水。北大西洋深层水向南一直流到南大西洋,有一部分还流到印度洋,并再次逐渐上升,从下沉到再次上升也许需要跨越1 000年的时间。

下沉过程是其中的薄弱环节,气候变化导致格陵兰岛上的河流流量增加,冰川崩裂速度加快,北冰洋获得的淡水越来越多。这些淡水稀释了北大西洋暖流,使它的密度减小,浮力增大。如果淡水输入量达到10万t/s这一临界点,下沉将完全停止。传送带的北段将停止工作,温暖的热带水流将不再经过欧洲西海岸。

“新仙女木寒流”会重现吗?

气候模型显示,这一规模达10亿MW的热量供应一旦停止,该地区的气温将下降5℃~10℃,美国和加拿大的部分地区也将受到影响。例如:1.2万年前将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森林变为冻原的“新仙女木寒流”,就是由这种热供应停止现象造成的。

这种现象即将再度出现吗?位于英国南安普敦的国家海洋学中心的哈里·布赖登教授在大会上报告:2008年12月唤醒了萦绕在人们心头的这种恐惧。他的研究小组驾船从佛罗里达驶向北非沿岸,在沿途120个地点停船,将一包仪器投入海底。研究人员将他们的结果与此前的一些测量数值进行了比较。据他们分析,海洋环流中的北大西洋深层水已经减弱了30%。他们推断说,如果这一南向寒流的流速已经减慢,那么北向暖流的流速必定也已减慢。

事实上,流速减慢似乎在将近10年前就已开始: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曾于1998年对大西洋进行过类似勘测。当时他们感兴趣的是二氧化碳水平,因此并没有计算流速。布赖登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流速在1957年-1992年间相对稳定,在1998年前有所减慢,此后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

全球农业将受重击

对欧洲来说,大西洋洋流速度减慢或者热供应停止的时间非常关键。如果这种现象很快出现,天气肯定会变得寒冷,平均气温将下降大约5℃;冬季的气候将像纽芬兰一样恶劣;在最冷的年份,泰晤士河河面上将会结冰,即使在暖和一些的年份,农业也将受到沉重打击。

在另一方面,如果洋流在21世纪后期前能保持相对稳定,热供应停止的冷却效果将有助于中和气候变暖的影响。气候的其他方面可能发生剧烈变化——北大西洋的海平面将以较快速度上升。

在21世纪,世界上其他地区将面临比欧洲更为严峻的后果。热盐环流速度放缓将使从南半球向北半球转移的热量减少,使地球的“热赤道”南移。位于英国埃克塞特的哈德利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理查德·伍德说:“会给我们带来沉重打击的一个问题是,全世界的降雨模式将发生剧烈变化。”

他在切断一个气候模型中的热盐环流时发现,印度的季风雨减弱了,中美洲和南美洲部分地区的降雨量减少了1/2。伍德说:“这将对那些地区的气侯产生重大影响。”据他预测,印度部分地区的农业产量将下降30%。那么美洲地区呢?他说:“如果没有降雨,雨林将会逐渐消失。”虽然这一切都是基于热盐环流马上停止这个气候学家认为不太可能成为现实的假设,但即使环流在一段时间后才开始慢慢减速也将使降雨模式发生重大改变。

2004年,巴西遭到了南大西洋地区有史以来第一场飓风的侵袭。预期在2010年后,巴西等国地区还会频繁出现可怕的飓风灾难,这可能是海面温度升高的后果。环流减速是否也是飓风的成因之一?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迈克尔·曼教授说:“从理论上讲是有可能的。但我认为,将任何观察到的变化都与热盐环流联系起来过于草率。这可能只是一个偶然现象。当然,我们人类最希望这只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其实不然!”

科学监测远远不够

虽然热盐环流停止对气候的确切影响还不清楚,但它会在海面下造成重大破坏却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上升流为海洋食物链的基础——浮游植物群落提供了重要养分。2008年英联邦气候研究院的一项研究成果预测,如果大西洋热盐环流停止的话,世界各大洋的生产能力将下降1/5。

该研究院专家指出,还不止这些。目前,海洋吸收了大量进入大气的过量二氧化碳。然而,如果热盐环流停止,表层水体很快就会饱和,温室气体的积累速度将变得更快。因此,大西洋的确切情况关系着众多问题。以布赖登为首的一些英国研究人员已经开始了前所未有的监测北大西洋洋流的努力。利用源源不断的来自北大西洋的测量结果,区分短期波动和长期趋势有了可能。布赖登说:“我希望,我们最终能够得到10年的测量结果。”

但是,对某大洋的横截面进行监测也许还不够,气候变化已开始造成全球性灾难。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物理海洋学家卡尔·温施提醒说:“人们总是对北大西洋念念不忘,但北大西洋只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1/10。许多专家存在着忽视其他海洋与区域的这些危险。例如,南极周围某些海域的水体下沉也有助于推动全球海洋环流,特别是近年来以及未来环太平洋地区气候活动频繁而造成的反常。”

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篇9

南极冰雪圈作为地球系统的最大冷源主导着全球水汽环流的变化.处于大气环流沉降区的.南极大陆,以其巨厚的冰盖,保存着详细的过去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记录.通过对南极冰盖冰雪气候环境记录代用指标、南极冰盖气候环境区域分异与冰盖地球化学分带和冰芯的综合研究,目前已揭示了过去80万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记录.这些成果将为未来气候环境变化的预测提供依据.本文介绍了南极冰盖在全球气候环境记录研究中的前沿领域和主要成果.

作 者:康建成 王芳 郑琰明 吴涛 Kang Jian-cheng Wang Fang Zheng Yan-ming Wu Tao  作者单位:康建成,Kang Jian-cheng(上海师范大学城市生态与环境修复实验室,上海,34;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广州,510631)

王芳,郑琰明,Wang Fang,Zheng Yan-ming(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广州,510631;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上海,200234)

上一篇:新时代新青年的庆祝建国70周年优秀心得演讲稿下一篇:60米运动员加油稿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