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与能源挑战(精选6篇)
气候变化与能源挑战 篇1
一、俄罗斯气候变化现状
每每提到俄罗斯, 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的总是漫长冬季里皑皑白雪的画面。然而, 气候变化的影响使俄罗斯的气候悄然发生变化。连续的高温、干旱和森林大火使俄罗斯意识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加速进行。2010年6月以来, 高温浪潮席卷俄罗斯长达6周, 造成1 200人溺死于海边的严重后果。与此同时,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与民众连线时表示, “严重的干旱也吞噬着俄罗斯的农作物, 造成2 500万英亩作物绝收, 面积相当于美国肯塔基州的大小。俄罗斯2010年国家农业生产与去年相比减少9.9%。”另外, 森林大火蔓延势态逐步升级, 火情逐渐失控, 到8月20日时, 大火共烧毁了30万英亩土地, 在多达12个地区内摧毁了1 500座建筑, 使一些地区不得不进入紧急状态;而莫斯科郊区的几处泥煤燃烧地不时散发出有毒烟气, 笼罩整个城市, 使俄罗斯首都的空气质量变得十分糟糕, 人们呼吸困难。对此, 俄罗斯官方已经将这一切总结为:全球变暖亟待解决。
二、俄罗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历史回顾
(一) 1992—2004年:气候变化问题是俄罗斯参与国际事务的跳板
1992年俄罗斯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当时世界各国乃至俄罗斯自己对本次签约活动的关注并非集中在对待气候变化问题的政策倾向, 而更多的是俄罗斯作为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行使其主权的签约活动本身。
2002年小布什总统上台后, 美国不顾全世界的反对, 悍然退出《京都议定书》。由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特点, 只有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后, 《京都议定书》方能成为真正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于是美国的“背信弃义”使得《议定书》无法顺利实施。俄罗斯在此关键时刻抓住了这个绝好的机会, 通过了《议定书》, 2004年11月时任总统普京的正式签署挽救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得以顺利实施。这是冷战后俄罗斯第一次以正义者和领跑者的姿态参与到事关全人类利益的国际合作当中。可以说, 签署《京都议定书》是俄罗斯做出的一个与“麻烦制造者”———美国截然相反的“华丽转身”, 极大地提高了俄罗斯在国际上的威信, 为俄罗斯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政治环境。
(二) 2005—2006年:地位超然, 行动微弱
正如当时俄罗斯副总理朱可夫所指出的那样, 《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减排的规定并没有对俄罗斯的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京都议定书》规定以1990年为基准年, 要求俄罗斯到2012年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不得超过该年的水平。1990年恰是俄罗斯温室气体排放量最高的年份, 前苏联的瓦解, 使俄罗斯的工业规模迅速缩小。这样给俄罗斯留下了相对巨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 纵然到了2020年, 俄罗斯也很难达到1990年的排放水平。这意味着, 即使俄罗斯实现了《京都议定书》的减排规定, 其温室气体排放曲线仍可维持上升趋势。这一阶段俄罗斯作为全球唯一完成了《议定书》减排任务的国家, 在国际气候政治中处于相对超然的地位, 并没有受到过多的压力。当然, 也有敏锐的批评者指出, “俄罗斯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是由于苏联解体所带来的工业规模缩小而客观形成的, 并非由于其主观意愿上的控制和减少温室体的排放。实际上, 俄罗斯碳排放量一直持续增长, 并缺少治理政策。”
(三) 2007—2009年:态度暧昧, 左右摇摆
2007年,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发布第四次评估报考使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倾注了更多的关注。俄罗斯意识到, 是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一个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因此, 俄罗斯一方面频繁出席气候谈判、充分表明自己的立场, 努力营造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另一方面, 俄罗斯又不得不局限于其自身特殊的国家利益而面对其与全球利益的冲突和困境。这必然导致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态度的左右摇摆和暧昧不定。仅以2009年俄罗斯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一系列的立场和态度为例便清晰可见:首先, 2009年5月俄罗斯环保部发布《气候议定书》, 使舆论界认为俄罗斯政府就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有所转变;而时隔一个月,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就推翻环保部的说法, 声称俄罗斯不会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量, 到2020年的增排量将为2009年温室气体排放量的3%;7月10日的G8峰会上, 梅德韦杰夫确认了到2020年的减排目标, 并提出俄罗斯有潜力到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减少到1990年的50%的新目标;短短半年之后, 12月11日, 俄罗斯气候问题顾问亚历山大·别德里茨基在俄新社举行的记者会上表示俄罗斯不打算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限制本国经济增长, “俄罗斯应该像所有国家一样走过先增长然后再绝对减排的道路”;而哥本哈根会议前夕, 俄罗斯再次高调宣布新的减排目标, 预计到2020年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削减由原来的10%—15%上升为25%;在哥本哈根会议的进程中, 俄罗斯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首席顾问爱丽娜·克里斯卡亚科娃却表示, “俄罗斯将会尽可能的拖延协议的正式批准, 如果协议正式生效, 那么我们将会拖延其实施。”俄罗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态度可谓一会儿一个样, 这种将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态能力作为气候外交的基本出发点而忽略与国际接轨的表现, 无疑是气候外交的短视。
三、俄罗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推动因素
(一) 话语权的争夺
所谓话语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家利益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进行定义、评判、裁决等方面的主导权或控制权。具体到气候问题, 便可解释为各国基于自身利益对气候治理领域的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模式、程序等方面的制定权、解释权、主导权和控制权。无疑, 掌握关于气候问题的话语权不仅给该国带来物质利益, 而且必将带来重要的“软实力”, 是国际气候谈判朝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作为全球唯一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目标的国家, 俄罗斯在争夺话语权方面掌握了重要的优势。俄罗斯也不会放过这一机会,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使其国家利益最大化。
(二) 地缘政治的驱动
全球变暖使北极地区的气温上升, 北极的气候变化的同时也改变了北极的地缘政治格局, 甚至有可能把北极从合作之地转变为对抗之地。首先,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其他各种矿产资源, 北极气候的变化将导致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开采和利用变得便利。其次, 北极气候变化使北冰洋航道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北冰洋航道一旦开通, 世界贸易平衡将被打破, 谁控制了北冰洋, 谁就控制了世界经济的新走廊。此外, 北冰洋航路的开通, 势必增加海军战斗准备, 为海军军力部署提供方便。再次, 气候变化导致利用北极地区油气资源的便利性, 出现了对能源与领土的争夺。由此可见, 北极气候变化虽然使俄罗斯收获了一些物质上的利益, 但同时也将俄罗斯的安全利益置于不利地位。俄罗斯政府亟需制定一套统一的气候变化应对之策, 除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本身之外, 当然也要包括气候变化问题对俄罗斯安全潜在威胁的评估和预测。
(三) 经济利益的驱动
首先, 如前所述, 俄罗斯越来越多的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国家蒙受巨额的经济损失, 参与气候合作以求应对国内的气候变化问题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其次, 落实《京都议定书》有助于吸引大量外资来发展俄罗斯的经济现代化及环保技术的应用。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为:俄罗斯统一电力系统股份公司和芬兰“Foutune”公司利用《京都议定书》机制开展了几个联合项目, 使CO2排放量减少3 500万吨的同时也为俄罗斯能源控股公司投资项目提供了额外的融资来源。另一方面, 《京都议定书》将温室气体排放权引入市场机制, 使其作为商品在国际市场内流动。如前所述, 巨大的排放空间留给俄罗斯巨大数目的排放配额, 对于碳排放配额贸易俄罗斯势必寄予厚望。
四、俄罗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阻碍因素
(一) 对能源的高度依赖
众所周知, 普京上台之后全方位推进能源外交, 以能源为武器为俄罗斯带来了崭新的局面。目前能源产业约占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30%, 占预算收入的50%, 占整个外汇收入的64%。可以说, 能源产业是维持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柱产业。一旦参与全球减排就意味着大规模地削减化石燃料的燃烧, 这必然对俄罗斯能源的生产和出口造成负面影响。尤其目前金融危机余波未了, 为了尽快走出经济的持续低迷, 俄罗斯更要运筹帷幄妥善运用手中的宝贵的能源筹码。因此, 无论从政治角度还是经济角度, 俄罗斯是否真正愿意参与实施任何大幅减排计划都还是一个未知数。
(二) 怀疑论大量存在
在俄罗斯否认人类行为造成气候变化说的政治家和科学家不在少数。2009年12月7日,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高调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而讽刺的是, 就在哥本哈根大会召开前两个月, 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出了一部名为“全球变暖:历史骗局”的纪录片该片将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的观点描述为国际媒体阴谋策划的结果。这无疑会让国际社会对俄罗斯参与国际气候合作的真实与否产生质疑。
(三) 民众乐观其成, 缺乏节能意识
很多人认为, 气候变暖对俄罗斯而言未必是件坏事, 气候变暖会延长农作物的适耕期, 增加种植能作物新品种的可能性, 扩大农耕区的范围;不仅如此, 全球变暖在燃料—能源领域也是有利的, 因为这将增加水资源的地位, 为发展水电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此同时, 气候变暖甚至还会减少俄罗斯供暖季节的能源消费, 对于厌倦了冰封、寒冷的俄罗斯来说, 这无论如何都是一幅美妙的蓝图;另一方面, 俄罗斯的民众早已习惯于廉价的化石能源, 要让公众花费更多去购买清洁能源, 显然需要一段时间的心理建构。
五、俄罗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 坚持在生态领域的优先方向
俄罗斯占据世界森林的22%, 国土森林覆盖率高达43.2%, CO2吸收量即碳汇在世界排名第一。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一再强调, “新气候协议中要把俄罗斯境内森林对CO2的吸收能力考虑在内——这一点尤为重要。”
此外,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 而天然气的CO2排放量仅为燃煤的60%, 是21世纪的清洁能源之一。俄罗斯是欧盟天然气的主要供应者, 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欧盟减少废气的排放应归功于俄罗斯源源不断供应的天然气。在可预见的未来, 俄罗斯必将妥善运用自己的生态能源, 以加强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和提升作为环保领域关键的世界大国形象。
(二) 绿色转型
俄罗斯因促成《京都议定书》而在国际社会广受赞誉, 却因没有做出是值得减排行动和政策一直饱受环保组织的批评。目前, 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 已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俄罗斯除了加大在提高能效技术方面的投入之外, 也要努力适应国际潮流, 开辟新型绿色的发展模式。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指出“发展核能符合为对抗气候变化而转向使用‘绿色技术’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 加强法制建设, 健全公民意识
2009年12月28日,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正式签署了俄罗斯气候政策的纲领性文件———《俄罗斯气候学说》。该文件反映了政府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看法, 提出了俄罗斯气候政策的目标、内容及实施方式, 其中包括在俄罗斯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政府采取的措施。这将成为俄罗斯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气候变化体系的第一步。
而对于广大民众, 俄罗斯政府举行了多次交流会让他们了解到气候变化不仅会使西伯利亚变暖, 还会带来很多其他问题, 总之弊大于利。并且俄罗斯与非政府组织合作, 举行和参与多种活动, 以提高民众的节能意识。应对气候变化逐渐成为俄罗斯国家议程的优先事项。
摘要:从俄罗斯气候变化的现状及历史发展状况入手, 经分析得出了俄罗斯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实践中面临着促进因素与限制因素并存之复杂局面的结论。基于以上结论, 着力于分析在不同阶段中俄罗斯对气候问题的不同的应对态度, 并在此基础之上, 试图对俄罗斯未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态势做出粗浅的分析和预测。
关键词:俄罗斯,气候变化,挑战,应对
气候变化与能源挑战 篇2
单选题(共 5 题,每题 6 分).2015年年底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新机制,是全面实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适用于所有国家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巴黎协定》提出控制全球温升不超过()℃并努力控制在()℃,本世纪下半叶要实现净零排放。A.2 1.5 B.2.5 2 C.1.5 1 D.2.5 1.5 参考答案 :A
2.我国2017年启动全国统一碳市场,全国碳市场将涵盖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电力、航空等重点排放行业。参与主体为
A.2013至2015年中连续三年每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均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
B.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
C.2013至2015年中连续三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累计达到1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
D.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达到0.5万吨标准煤以上(含)的企业法人单位或独立核算企业单位。
参考答案 :B 3.中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制定积极的有力度的自主贡献减排目标,“十三五” 制定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采取的手段是()
A.制定GDP能源强度和CO2强度下降的约束性目标,并分解到各省市。B.实施 “强度” 和 “总量” 的双控机制。C.实施强度控制目标 D.实施总量控制机制
参考答案 :B 4.为履行《巴黎协定》的责任,我国制定有力度的自主贡献目标。2030年GDP的CO2强度比2005年下降(),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例提升到()左右。
A.45%-50% 18% B.50%-55% 20% C.55%-60% 18% D.60%-65% 20% 参考答案 :D 5.()占终端能源消费约70%,是节能的重点领域,力争2020年前工业部门CO2排放率先达峰。A.交通运输行业 B.工业部门 C.公共机构部门 D.居民日常消费
参考答案 :B
多选题(共 5 题,每题 8 分).以下属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是()A.水电 B.风电 C.煤炭 D.太阳能
参考答案 :ABD
2.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控制能源消费总量, 充分释放建筑节能潜力。以下说法正确的包括
A.健全建筑节能标准,到2020年全部新建建筑要推行国家65%的节能标准,优化建筑终端用能结构,2020年可再生能源占建筑能耗25%。
B.加快既有建筑节能和供热计量改造,实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制度。
C.控制公共和民用建筑总量。2015年全国建筑面积573亿m2,其中住宅457亿m2,公共建筑116亿m2。2015年竣工27.9亿m2,住宅占64%。控制不合理 “大拆大建”。
D.2015年建筑行业总能耗约 864 Mtce,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0%。未来建筑总面积应控制在约750 ㎡,能耗控制在约1100 Mtce。
参考答案 :ABCD 3.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并形成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体制和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以下属于体制机制措施表述正确的包括 A.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B.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C.健全法制,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D.研究和改善国民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平衡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效益。
参考答案 :BCD 4.我国碳市场建设遵守()原则,促进我国经济低碳转型,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完成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A.市场机制调节
B.与地方GDP相挂钩 C.政府规制性措施 D.与国际对标
参考答案 :AC
5.以下表述中,正确的有
A.人为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CO2, CH4, NO2, HFCS, PFCS, SF6等)是近百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其概率达95%以上
B.大气中CO2浓度已由工业革命前280 ppm上升到2015年的400 ppm。
C.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风暴潮增加、河流径流量减少、农作物产量下降、自然生态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人体健康收到损害、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增加等。
D.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参考答案 :ABCD
判断题(共 5 题,每题 6 分).近百年来全球正经历气候变暖过程已是不争的科学事实。对
错
参考答案 :T 2.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是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对
错
参考答案 :T 3.目前全球化石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不足2/3。对
错
参考答案 :F 4.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是发达国家的陷阱,为了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该根据情况选择高碳路径。对
错
参考答案 :F 5.《巴黎协定》意味着到本世纪下半叶,全球要实现净零排放,意味着要结束化石能源时代,建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低碳甚至零碳能源体系。对
错
气候变化与能源挑战 篇3
【关键词】能源法;立法;气候变化
一、能源与气候变化
1.能源的开发利用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与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是把双刃剑,为人类社会带来经济福利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污染排放、生态破坏、气候变化等这些由于能源活动而导致的环境外部性治理,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阻碍。
2.能源利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1)能源利用是造成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自工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燃烧、土地使用方式的改变以及其他人为排放,导致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造成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大气臭氧层受破坏而引起的事实,这差不多已经是世界公认的论说。一方面,传统的能源工业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大贡献者;另一方面,能源结构仍以化石燃料为主,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2)转变能源利用方式以应对气候变化
能源利用不可避免地会对全球气候环境造成影响,能源发展与气候变化似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实际上,两者并非完全对立,从能源发展的可持续性角度看,其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趋同性。”正是能源利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应对气候变化应以能源利用为切入点,实现传统能源利用的模式转变,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实现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
二、能源法立法理念与应对气候变化
1.能源立法与环境保护理念协调
能源相关立法与环境保护立法的截然分开,必然导致在能源利用领域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真空,更不用提及在能源立法中规定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措施。随着时代的变迁,能源立法理念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实现了从能源供应安全理念、能源使用安全理念再到能源环境安全理念的一个发展转变。能源环境安全理念要求在能源立法中实现与环境保护法的整合,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应以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为契合点。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能源法的生态环境保护应当成为与能源安全、能源效率同等地位的发展目标,在能源基本法中做出相应的制度设计与安排。
2.能源立法与低碳理念相融合
所谓“低碳”(Low Carbon),指的是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得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在能源的低碳发展理念下,需要以有利于气候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这就要求在在能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断地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立法中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相应的能够实现低碳化的相应的规则。
三、我国现行能源法律与应对气候变化
纵观我国的能源法法律体系,现行的单行能源法律中已初步规定了相关的制度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但尚未制定能源基本法,使得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缺乏统一的原则与制度引领。
1.我国现有单行能源法律与应对气候变化
从我国现行法律来看,在电力、煤炭、可再生能源法等各能源单行法中存在一些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制度。例如,《电力法》(2015年)中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法律制度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激励机制,国家鼓励和支持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发电,鼓励农村地区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资源进行农村电源建设。《煤炭法》(2013年)中的煤炭综合开发利用制度,鼓励、引导煤矿大力发展煤炭的精加工、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不仅有利于节约煤炭资源,而且也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应对气候变化关系更为直接的《可再生能源法》(2009年)确立了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制度、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制度、可再生能源经济激励制度等相关法律制度,对于转变我国的能源结构重要意义。
2.缺失的《能源法》与应对气候变化
从能源立法结构上看,我国虽已出台《可再生能源法》《煤炭法》等单行法,但是这些单行法都不是综合性的能源基本法,只是对能源问题的某些方面加以规定,并未涵盖所有的能源问题。并且各单行能源法中存在着不协调性,以各单行法立法目的为例。《煤炭法》始终强调规范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忽视了环境保护的内容;《可再生能源法》与应对气候变化关系较为直接,立法目的规定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环境并重;《电力法》在于保障电力安全与促进电力事业发展。除了立法目的的不同之外,在具体的规则制度层面上各单行能源法并没有具体的规定涉及关于气候变化应对的内容。
缺失《能源法》的能源法体系是缺乏核心的、不完整的能源法律体系。基于我国能源结构转型的需要以及承担相应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义务,我国不仅需要尽早制定《能源法》,同时也应当在基本法中规定相应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内容。
四、《能源法》中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构想
1.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能源法》定位
《能源法》应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立法体系的基本法,并且能够发挥引领功能。一方面,作为我国能源法律体系的基本法,《能源法》在纵向上可以实现对宪法与能源单行法个别规范进行衔接,横向上可以实现能源法与其他法律部门存在交叉协调,弥补或解决现行各能源单行法或其他行政法规及部门规章针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所产生的效力不足、管理空白等问题;另一方面,通过确立统一的能源可持续利用原则,引领各个能源单行法围绕着《能源法》的总体框架进一步加以调整,在各领域更加具体的落实相应的原则和价值。
2.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能源法》原则设定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能源法》应当更加注重对能源的可持续性、能源低碳化、能源效率等的保障。能源的可持续、低碳化及效率性与应对气候变化制度之间存在着交叉共享,是实现能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核心基础,是调整能源利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理念。
(1)能源可持续原则
当今世界各国能源法的设计基本都是围绕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这三大目标展开,因为离开提高能源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就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立法基本理念,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国在结合国内基本情况和外在国际势力的情况下,针对能源的安全供应、效率管理、结构优化、节能减排等方面做出长期规划和路径选择,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不只是能源的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更是发展问题。因此,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该作为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立法的第一要义,贯穿于能源活动的全过程。
(2)能源低碳化原则
能源低碳化对于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中能源的低碳化要求实现能源结构的变革,不断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量。能源低碳化原则作为《能源法》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要义与《可再生能源法》的立法理念相统一,对《电力法》《节约能源法》等能源单行法中的有关制度也有一定的协调作用,从而发挥《能源法》作为基本法的引领作用。
(3)能源效率原则
减排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项最主要的措施,各国为了实现减排义务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减排的措施不仅包括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也包括提高化石能源的综合利用率。但是,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就是化石能源仍然是世界能源消耗的主要部分。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煤炭、石油等能源的依旧是能源结构的主要构成部分。必须要提高现有的能源效率,以综合、高效的能源利用方式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能源产业结构的优化、能源开发利用的高效率等方面,既是能源立法的主要内容,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关键所在。能源效率原则贯穿于对各类能源利用的过程中,应当作为一项基本的能源法原则。
3.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能源法》制度构建
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都是能源法律逻辑的演绎,从两者的功能定位上看,《能源法》作为基本法,应当在抽象理念的高度上进行把握,在基本原则中反映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在制度规则层面,作为能源法法律体系的基本法,《能源法》中不宜过多规定过多的法律规则,涉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内容也不宜过多,可在《能源法》中专门设立清洁发展机制与能源科技创新制度,其他的相关内容可在单行的能源法中进一步加以规定。
(1)清洁发展机制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一种代表着环保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机制。自1992年我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2002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11年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截至2011年7月,中国已经批准了3154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和提高能效、甲烷回收利用等方面。在提倡能源低碳化及可持续性的理念下,清洁发展机制的法律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在《能源法》的“能源国际合作”章节中应作出进一步的规定,促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活动的有效开展。
(2)能源科技创新制度
实现能源的可持续性利用、能源的低碳化以及提高能源效率都离不开能源科学技术的创新,而能源科技创新制度正好反映了《能源法》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所强调的三项基本原则的要求。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节能新技术的研发,碳吸收技术的发展等等,都离不开能源科技的发展创新。通过规定能源科技创新这一制度,发挥科学技术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结语
人类要真正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构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的能源法律制度体系也需要立法层面上更加细致、协调的制度安排及实践层面上更符合我国现实发展需要的操作规则。在我国制定《能源法》时,也需要从原则、制度层面进行相协调的内容规定,从而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低碳化利用。
参考文献:
[1]周珂:《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法律思考》,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版,第230页.
[2]张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源问题研究》,载《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3]参见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编:《中国能源法研究报告?2013》,立信会计出版社2014年版,第18-20页.
[4]杨解君等:《面向低碳未来的中国能源法制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页.
[5]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四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
[6]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七条、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第二十六条.
[7]周珂:《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法律思考》,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第193页.
[8]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第一条.
[9]徐祥民主编:《中国环境法制度建设发展报告(2012年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1页.
[10]张勇:《能源立法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12页.
作者简介:
气候变化与能源挑战 篇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通过系统而又全面的对气候变化进行检测及归纳结论, 人类活动极可能是造成20 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该结论的可能性为95% , 并且, 人为作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力占主导。报告还指出, 21 世纪末期以及以后时期的全球平均地表变暖主要取决于累积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控制全球气候变暖, 必须要大幅度的削减温室气体的排放, 使其在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在2℃ 以内, 到2030 年, 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应比2010 年至少减少15% , 到2050 年应减少50% , 2055年至2070 年之间实现全球碳中性。否则, 给人类未来的碳排放空间将会极其有限。这些数据表明, 人类活动是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 这也意味着, 如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能减缓气候变化的趋势及减少其带来的不利影响, 并且现在采取更多行动会减少今后采取更多极端行动的需求。全球气候如何变化的选择权依然还在人类手中。
二、我国能源立法的现状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 在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中国已经为世界第一位, 且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环境脆弱的沿海国家, 全球气候变化势必会极大的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展。在能源立法方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能源政策, 把应对气候变暖的能源发展战略写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中。但是基于能源战略的复杂性全局性, 这些法律都过于片面, 不成系统, 各自为战, 需要依靠国家发布的能源政策居中调节, 已经不再适合现如今的气候变暖的现状。同时, 我国不能向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转移本国温室气体的方式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应当建立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所需的全面科学的能源政策体系。
三、对《能源法》的一些设想
( 一) 提高公众能源利用效率和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比重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不仅意味着我国需要更多的能源, 也说明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上若能有效提高公众能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重将会取得更大进展, 也将会减少因限制工业部门的排放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能源法》的目标可以将更多地考虑居民居住部门的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强与发展电动汽车相适应的基础设施, 而不是仅仅限制工业部门的排放。还可以通过普及能源利用效率高的设备和节能建材、加强建筑节能、提高交通效率、促进提高能效的智能化等节能和提高能效措施。由于价格将反映出与碳相关的成本, 碳含量将日益成为一种商务上的差异化手段, 公众可以在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选择碳含量较低的产品。
( 二) 鼓励技术创新, 加大对对减排项目的资金支持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技术创新对于实现减排温室气体这一目标, 并以高效的方式实现低碳经济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中国的能源技术创新较少, 科技进步对能源利用的贡献较低。加强促进能源技术创新, 并通过直接投资和项目推进, 还可以引导企业作为主体进行能源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将对实现中国的节能减排的目标做出重大的贡献。主导的能源技术创新方向一个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另一个是煤炭低碳化技术, 通过这两方面的技术创新, 可实现节能减排。
( 三) 发展安全可靠的核能
核能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清洁能源, 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 与其他的可再生能源相比, 成本相对较低, 成为了低碳经济的高效发展方案。基于我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 和化石能源对环境的污染, 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而日益沉重的减排压力, 发展核能已经成为目前最好的选择。但是, 2011 年日本福岛核电厂事故的发生, 让我们不能忽视发展核能可能带来的危险。发展核电, 必须确保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 避免类似福岛核电厂事故的再次发生, 构建一套成熟稳定严格的经营管理监管体系, 并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和响应能力, 安全处理和储存核废料, 解决天然铀资源供应的供应安全, 确保核能安全可靠的发展。
通过构建《能源法》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全面的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 是如今大多数国家的选择, 我国也可以制定出台《能源法》, 把减缓气候变化作为其目的之一, 以统筹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实施, 解决能源立法体系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欧阳晓安.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法律体系的立法审视与完善[J].井冈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1) .
[2]国际能源署, 张阿玲等译.能源技术展望—面向2050年的情景与战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3]肖国兴, 叶荣泗.中国能源法研究报告 (2008) [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气候变化与能源挑战 篇5
(2008年7月9日,日本北海道洞爷湖)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胡锦涛
尊敬的福田首相,各位同事:
很高兴同各位同事相聚在风景秀丽的洞爷湖畔,就气候变化问题交换意见。
随着世界经济特别是各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全球能源、环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去年在德国海利根达姆举行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上,大家就气候变化问题坦诚深入交换意见。此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通过了“巴厘路线图”,树立了国际社会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里程碑。我们今天的会议,既是国际社会为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新努力,也是为推动落实“巴厘路线图”采取的重要行动。希望会议能促进沟通、凝聚共识,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注入新的动力。
气候变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应该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综合解决。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应该以处理好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保护环境三者关系为出发点,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为重点,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国际社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参加今天会议的各国发展阶段不同、科技水平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应该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为应对气候变化积极作出自己的努力,并力求有所作为。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要在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方面发挥示范作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定了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框架、原则、目标,反映了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历史责任、人均排放的差异,规定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该作出的努力。发达国家应该严格履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发展中国家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内,积极采取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第二,要在推动国际谈判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今明两年是落实“巴厘路线图”的关键年份。“巴厘路线图”为国际社会探讨2012年后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安排指明了方向,确定了时间表。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取得积极进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明确作出继续率先减排的承诺;要平衡推进、按时完成双轨谈判,切实体现对减缓、适应、技术、资金四方面的同等重视;要坚持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作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合作主渠道、其他倡议和机制作为有益补充的安排。我们应该表现政治意愿,显示灵活,为谈判成功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要在开展务实合作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资金和技术是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关键环节,也是现实薄弱环节。目前,气候变化国际合作资金缺口巨大。我们应该推动完善全球环境基金等现有资金机制,尽快落实适应基金下的活动,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提供新的额外的资金支持。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提高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中发挥着先导性、基础性作用。国际社会应该积极探讨建立有效的技术转让和推广机制,实现技术共享,确保广大发展中国家买得起、用得上气候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我们各国相互有很强的互补性,完全可以在开展技术合作方面走在前列。
各位同事!
中国是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观察中国的排放问题,要注意以下3个因素:一是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还不高,中国目前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二是中国人均排放较低,人均累积排放更低,而且排放总量里很大一部分是保证人民基本生活的生存排放;三是由于国际分工变化和制造业转移,中国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
中国政府一向本着对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我们已经把建设生态文明确定为一项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我们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我们把积极开展节能减排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切入点,采取了节
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开展植树造林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我们明确要求,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18.2%提高到20%。我们实现这些目标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
为适应气候变化,中国不断增强在农业、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等领域的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性天气和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
各位同事!
气候变化与能源挑战 篇6
一、促发原由分析
随着大规模生产的能源消耗日益提升、化石燃料逐渐枯竭与平均气温不断升高,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常规能源短缺的江苏地区基于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必须之基本能源供给的迫切需要, 有必要按照十八大的“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要求, 及时优化能源市场整体布局, 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优势。例如, 通过秸杆、垃圾等发电有效减少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背景下大力推进江苏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至少包括:
(一) 非再生能源短缺不一
江苏地区严重匮乏包括原煤、原油、核能、天然气等在内的传统一次能源。即便占本地区一次能源资源95%以上份额的煤炭资源的“保有储量仅约占全国煤炭保有储量的0.46%……随着能源消费量快速增长, 致使能源自给率逐年下降。每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的80%需从省外调入”;原油和天然气等资源的储量更是微乎其微。随着本区域经济不断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能源消费量日渐增长, “今年预计全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3.06亿吨标煤, 同比增长5.5%”。徐州地区的煤炭储备严重短缺且本区域与“三西”地区 (山西、陕西、内蒙古) 之间运输通路存在“结点多、路线长、风险大等特点”, 严重影响煤炭资源安全供应。区域资源难以满足消费需求及省外调入难度与成本增加导致非再生能源短缺不一。
(二) 产业结构调整扩大能源需求
随着江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化、合理化与高度化发展势头 (目前为“二、三、一”模式) , 采掘、原材料等重工业项目日益增多, 包括纺织业、石油加工业、金属冶炼业等在内的高耗能企业成倍增长, 大幅扩展本地区对石油、煤炭和电力等能源资源的迫切需求。例如, “2013年, 江苏省全社会用电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较上年增长8.20%, 达4957亿千瓦……跃居全国第一。”电力供求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迫使省政府提出“区外来电和省内电源建设并举, 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全新资源战略。
(三) 一次能源价格走高
江苏省能源供应压力逐年凸显, 煤炭和石油等一次能源价格持续攀升。21世纪初, 江苏地区的煤炭平均价格在200元/吨左右, 2014年1月则为410元/吨;油价在过去十年内经过58次调整 (其中36次上调) 后, 上涨了1.5倍。一次能源价格走高引发的乘数效应大幅增加石蜡、地蜡、润滑脂等石油加工及石油制品制造企业的生产成本并波及诸多战略性行业, 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质优价廉的可再生能源产品。
此外, 科技进步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不仅为地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助力 (“江苏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 , 亦为过剩劳动力提供了包括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运行、运输管理、教育培训等在内的众多就业岗位。
二、促发框架设计
具有资源分布广、开发潜力大、环境影响小、可永续利用等特点的可再生能源是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源资源。随着江苏地区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本区域应对能源紧张状态的重要举措。亟待推行一系列促发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核心举措。
(一) 发挥政策法规的导向作用
“法律是调控社会关系的核心工具”, 众多文明国家陆续出台推动可再生能源有序发展的法律规范, 如日本规定了可再生能源的强制性市场配额、美国给予可再生能源税收优惠与投资补贴、欧盟成员国“作出电力生产必须有最低限度的比例来源于可再生能源的规定”等。江苏省内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以《可再生能源法》为基础, 及时完善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研发管理、约束营销事项等的政策、规章与标准等, “拓展清洁用能, 激励节约用能, 限制过度用能, 淘汰落后用能, 确保民生用能, 形成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管理新机制”。不仅直接给予企业适当补贴, 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辅助服务机构、关联企业及广大居民积极参与产业活动, 还应当借助制度引导之力适当控制可再生能源规模、克服发展过程中的无政府状态。例如, 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成立“江苏省建设领域‘四节’工作领导小组”, 具体负责建筑节能示范项目的审查、监督与能效测评工作。又如, 通过补贴政策与借款政策等切实落实保障性整合重组以化解部分可再生能源企业产能过剩的困境。再如, 依托“投资成本———经济效益”模型的核算结果与生态状况制定标杆价格, 加快培育健康有序的碳交易市场。
(二) 扶持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
江苏省内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主体应当大力推进体制与科技创新, 加强对国内外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情报收集与分析工作, 循序渐进地推进技术改进与市场导向有机结合, 重点改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关键领域的薄弱环节, 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例如, 生物质能是唯一不利用热电方式的可再生能源, 燃料来自生长过程中可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 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累积。亟待解决分散的生物能源难以收集的问题并积极改进能源转化技术 (如强化生物原料的微生物发酵方法与化学催化方法) 。
(三) 加强可再生能源产业监管力度
江苏地区各级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履行监管职责, 解决政策法规执行过程中“刚性不足、政出多门、规划出台滞后和补偿资金不足等”问题, 建立统一协调推进的管理机制, 确保可再生能源项目的立项、审批与运作公开透明, 营建良好的新能源建设意见咨询与沟通、管理监督与过失追究机制等。
(四) 促进可再生能源企业合理配置
完善的可再生能源产业链是促进经济发展、解决富余劳动力、带动传统产业发展并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动力。巨大的经济利益与发展潜力催动众多市场主体参与竞争, 如舜天光伏、苏州能健、江苏吉鑫、无锡桥联等。但“可再生能源发展必须与经济实力相适应, 并非多多益善”, 地方政府部门过度引导和支持与商业银行无序放贷等刺激部分企业盲目扩张, 最终导致整个产业陷入困境。例如, 曾被称为“中国经济界神话”的无锡尚德在创立五年后净利润为1976万美圆, 数年后却不断传出“负债率高企、股价暴跌、进入退市程序”等负面消息。究其原因, 固然有光伏产业市场恶化的外力影响, 亦存在地方政府部门、商业银行及其他主体非理性处理的不良影响。有必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发挥政府部门有效统筹协调可再生能源产业运营的作用, 避免过度干预经济活动, 鼓励持续的技术创新。
(五)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作为新兴高科技行业之一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具备综合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研发和管理人才。不仅应当通过政策法规严格限定从业人员的资质并持续进行相关技能培训以加强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建设, 亦应当通过加强检测认证人员的技术能力考核以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还应当通过经济刺激与精神鼓励“要求他们有持续的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要有良好的协作精神”。
三、结语
一次能源短缺而需求旺盛的江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亟待寻求能源供应、能源安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 立足《可再生能源法》, 在国务院能源主管部门及相关各级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下,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产业指导与技术支持效用, 通过合理高效的价格管理、费用补偿、经济激励与监督管理等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萍, 崔鹏程, 王锡伟.和谐社会建构中的气象灾害管理探析[J].阅江学刊, 2014 (04) .
[2]叶瑛莹.江苏省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3]齐泽萍.2014年煤企真要“痛起来了”[N].山西经济日报, 2014-03-11.
[4]耿旭静.油价十年上调36次:加满油十年前186元现在461元[N].广州日报, 2013-11-30.
[5]陈昌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情况的报告——2013年8月26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R].2013.
[6]钮敏.《综合减灾法》的立法构想[J].阅江学刊, 2012 (04) .
[7]董勤.欧盟气候变化政策的能源安全利益驱动——兼析欧盟气候单边主义倾向[J].国外理论动态, 2012 (02) .
[8]张英杰.可再生能源开发面临障碍及应对策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4 (01) .
[9]任东明.论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形成与完善[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 2014 (10) .
[10]李山.可再生能源不再多多益善——德国彻底改革可再生能源政策[N].科技日报, 2014-03-24.
[11]胡伟, 殷丽娜.无锡尚德电力破产再生变故转移资产被叫停[EB/OL].http://js.people.com.cn/BIG5/n/2014/0912/c360301-22289481.html, 2014-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