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2024-09-15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共7篇)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篇1

作为专家顾问代表团成员, 我全程参加了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亲身经历了中国代表团和广大发展中国家一道坚守我们的核心利益即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 取得了尽可能的积极成果的艰苦过程, 深感我国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 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是有前瞻性的。

会议的成果《哥本哈根协议》坚持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区分了发达国家实行量化的绝对减排义务, 发展中国家实行自主的相对减排行动和公约规定下的报告制度的不同。这种制度 (公约47条) 规定了发展中国家的报告和准备采取的适应、减排行动与收到的资金帮助和技术转让挂钩的原则;因此, 协议根据发达国家的承诺, 明确了到2020年这些国家每年共提供1000亿美元, 帮助发展中国家实行减缓和适应行动, 虽然与世界银行预计2030年发展中国家适应与减缓的资金合计要4750亿美元相差很远, 但还是表明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认识到资金是解决所变化问题的重要因素;协议同时还指出:应当在为尽量达到全球和国家排放峰值方面开展合作, 并认识到发展中国家达到排放峰值的时间范围将更长并时刻牢记社会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是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这就是说《协议》承认发达国家要在中近期以超过发展中国家排放增长的强度大幅度减少自己的排放。这些重要的结论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意愿, 展现了发展中国家力量已经变得逐步强大, 任何重大国际事务的决策过程都不能忽视发展中国家的诉求。

从《协议》中也可以看出为了推进谈判, 我们采取了灵活态度, 做了两点让步:一是首次承认了将全球温度的升幅限制在2℃以下, 并要求在公平的基础上采取行动实现上述与科学相一致的目标;二是把提交透明信息的国家信息通报的时间间隔缩短到两年。我不认为承认2℃阈值是发展中国家失败的开始, 我认为2℃阈值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能限制我们无期的减排行动, 也可以作为现在要求发达国家中近期大幅度减排的依据, 从《协议》中保留了评估审议小岛国家从受害者角度要求的温度升高低于1.5℃的长期目标, 以及不把2℃阈值与2050年全球排放比1990年减半挂钩看, 这种让步的效果应该主要还是提高了对发达国家中近期大幅度减排的压力。另一方面, 发展中国家承诺提供自主减排效果的透明信息是在拒绝了发达国家提出的, 可能模糊有区别责任的MRV (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要求, 以确保发展中国家主权得到新生的条件下做出的。我国已有六名专家参加过气候公约组织的对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核查, 因此, 提供透明信息, 这在技术上对我们是没有困难的, 与公约的要求以及温总理在会议上宣布的“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检测、考核办法, 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 增加透明度,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是一致的。

本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继续坚持了气候公约和协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这是经历了两周乃至两年多的艰苦斗争而保住的。中国的外交人员和科技人员曾经为气候公约确立这一原则, 使其成为“联合国历史上对发展中国家最为公平的国际公约” (联合国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某高级官员, 1998) , 做出了巨大且关键性的理论贡献。2000年在法国里昂公约附属机构会议上, 77国集团主席、尼日利亚环境部长为此曾代表尼日利亚总统和尼日利亚人民向因病刚刚去世的中国外交战士钟述孔表示崇高的敬意, 并引发全场1700多会议代表的一致默哀致敬。这在20年气候公约的谈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在, 我们有理由更加充满信心地坚持气候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使这一原则继续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理论基础。

支持这一理论的科学方法, 包括人均排放、人均累计排放的公平计算, 以及世代的公平性计算等, 可能还有若干不足, 但该理论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继续得以坚持的现实说明, 这些方法是有科学基础的;实施要求发达国家大幅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发展需求采取适当行动自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双轨制是经过考验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护的, 这也是逐步减少博弈、加强合作的基础。

发展中国家根据本国国情, 在发达国家资金和技术转让支持下, 尽可能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适应气候变化, 确实需要建立国家有关数据支持系统。我国在联合国的支持下, 曾经编制了1994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现在正在编制2005年国家温室气体清单, 其准确性对于考核2020年减缓排放的目标十分重要。编制的基础方法是根据缔约方大会通过的指南, 基础数据一部分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编制的队伍是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落实国家关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并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甚至超过这个目标而努力, 需要国家统计系统全面介入, 承担起统计、监测和考核任务。

哥本哈根会议不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结束, 为了落实《哥本哈根协议》及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 我们继续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把哥本哈根会议当作新的起点, 通过有效的国际谈判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加强对最脆弱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的支持, 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我们新的努力。经过不断的努力, 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目标一定能达到, 并继续对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本次会议的最大成果是继续坚持了气候公约和协定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这是经历了两周乃至两年多的艰苦斗争而保住的。中国的外交人员和科技人员曾经为气候公约确立这一原则, 使其成为“联合国历史上对发展中国家最为公平的国际公约” (联合国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某高级官员, 1998) , 做出了巨大且关键性的理论贡献。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篇2

新京报《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报道策划方案

一、报道主题:气候变化就在你身边

会议名称:the 15th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under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通常简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the Copenhagen climate change summit)”。会议地点:丹麦哥本哈根贝拉中心(Bella Center)。会议时间:12月7日揭幕,为期两周。

“时间已经不多!”,在这个气候灾难多发的年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能否成为《京都议定书》的继承人,让气候变化问题可解,全球瞩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秘书Yvo de Boer表示,为了能在2013年之前发挥效力,《哥本哈根协议》必须满足所有参与国家的政治要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在今年澄清四个政治关键点。首先,需要澄清工业化国家雄心勃勃并同时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减排目标;其次,明确主要发展中国家按照自身国情在现有措施以外能够采取何种程度的缓解措施至关重要;第三,必须澄清国际合作行动资金供应的方法;最后,澄清公约框架下所采用的治理结构。如果需要为缓解和适应情况投入重要的金融资源,发展中国家将要求与如何分配和花费

第1页

《新京报》策划方案

这笔钱有关的代表发言权。

距离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召开只剩下100多天,但是经过几轮的商讨和争论,对于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时所承担的义务、遵循的标准甚至讨论的框架,都没有形成基本的共识。大会组织者虽然设立了目标,但是在哥本哈根大会的准备会议波恩会议后,组织者对12月的大会相当悲观。然而,与此同时,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却刻不容缓。虽然气候变化的框架协议是由政府谈判、签署,但这个问题关系到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因此,会议的成果会影响每一个人。

此次气候变化会议虽然意义重大,但其本身内容专业术语多,会议程序冗杂,不易吸引读者,更重要的是,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是参加会议的政治精英的义务,更是所有公民和企业的义务,因此,此次专题报道须立足贴近性、民生性、故事性,完整性,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可读、生动、全面的气候变化问题报道。

希望通过我们的报道,使民众认识到气候变化问题的紧迫性,认识到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重要性,也希望,通过民众与媒体的互动,推动会议取得更有效的成果。

二、报道思路

 整体预热——哥本哈根100天倒计时

第2页

《新京报》策划方案

1、居家环保新招百日征集

通过新京报日常版面/网站/京探网/地球周刊博客等各种互动渠道,向市民征集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节能窍门和技术,在这100天内,每天在网上公布/选择部分在固定版面(例如:社区)专门栏目刊登。

2、“我对哥本哈根有话说”征集

通过新京报及其网络,向北京、全国乃至国外的读者,征集他们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期待。每周固定时间选择刊登。可在专题页面上开设 Q&A以及Quiz版块,深化网民对气候问题的认识。汇总网友最关心的问题,让前方采访记者提出(如果能派出记者的话)。

3、国际媒体每日动态扫描.每天紧盯全球各大网站的“气候变化”专页,看它们做什么,关注什么。此外,可以上传原创的专家解读稿。这些动作都是为届时的哥本哈根前方采访以及后方编辑储备知识。4、11月8日连续推4期地球周刊系列封面故事

此部分内容主要以生动可读的通讯报道形式实现,11月起连续推出四期,是系列报道的重点和亮点之一。报道三方面的内容:

第3页

《新京报》策划方案

一是深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太平洋小国的困境及其自救努力。报道通过编译、采访政府官员、当地民众或华人华商,以及环保组织实现。

二是重点报道各大非政府环保组织(比如绿色和平、动物保护基金等)以及知名的民间人物的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和成果。气候变化涉及全人类的切身利益,遏制全球变暖不仅应是政治精英们的主要政治议程,更应该是各国公民自觉的行为,而各类非政府环保组织及相关NGO、民间人物的行动,正是这一公民自觉意识的集中体现,对他们的报道,也符合本部门为公民社会鼓与呼的一贯报道立场。采访内容可以涉及这些环保组织和NGO、民间人物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工作模式、资金来源、重点案例、主张诉求、与政府及污染企业的博弈、如何宣传减排理念、组织更多自觉公民等等,报道务必实现极强的故事性。

三是新能源故事目标:报道最具代表性的国内外新能源应用、节能减排的民间创意和官方措施。风能、水能、牛粪发电、核能、零碳排放建筑设计......

 会议动态报道:11月末——12月会议期间

第4页

《新京报》策划方案

根据实际新闻情况,在要闻版面或区域版面中实现,会议前主要报道最新的气候变化数据、气候政治三大阵营:伞形集团、欧盟、以及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最新立场、动态。

会议期间,报道按照重点新闻模式正常操作。(为保证会议前动态报道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安排专门记者监控相关网站、相关新闻,并与相关编辑一起每日报题。)

关注报道:此部分报道应为本次专题报道重点,也是体现本部门理念、区别于其他媒体报道的关键。报道在关注版面中实现、用至少2栏的规模,争取每日均有见报。计划报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高官访谈。

○ 选取三大阵营重要国家(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中国、印度、巴西、印尼等),提前准备和联系,争取专访各自国家环保部门负责人或负责人发言人,访谈问题主要涉及该国受气候变化影响情况,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措施、以及在此次气候会议上的立场等。

○ 选取最近十几年来深受海平面上升之害的典型太平洋小国,争取联系其相关部门负责人,甚至可以尝试采访其政府首脑,这些国家

第5页

《新京报》策划方案

可谓全球变暖的最早一批牺牲者,对于气候变化,它们最有发言权,也体会最为深刻。

第二部分:话题版:

12月1日至5日连续推出5个关注话题版,对峰会进行预热。初步设想话题如下:

“大管家——潘基文的气候政治”:综述潘基文在协调三大集团进行减排方面所做的努力,进而揭示联合国和国际机构在减排方面的作用和局限。

“小人物——环保人士谈哥本哈根峰会”:从环保组织的角度出访,探讨场外因素对政策制定者的影响和幕后利益。

“碳交易——环保能够鱼与熊掌兼得”:国际社会较为成熟的绿色交易机制,曾令中国部分企业名利双收。从具体案例出发,探讨这个机制是减排机制下的有效国际合作,还是借名圈钱的利益游戏。“哥本哈根——碳中性之都的美丽试验”:介绍会议主办地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进行的有益尝试,同时提引读者对哥本哈根的关注。“再回首——京都议定书鉴定录”:峰会前一天推出此专题,意在通过对签订京都议定书后各国在减排方面的表现,为峰会预热。

第三部分:会议动态报道:追踪会议进程,各国表态、领导人讲话

栏目:1今日金句——当天典型表态摘录

2今日瞬间――当天精彩图片

第6页

《新京报》策划方案

3今日话题——挑选当天议程重点,进行编辑/记者/专家点评、观点交锋

会场外报道:栏目“漫步哥本哈根”——特派记者采写

1丹麦人和政府日常生活中的环保细节

2会议期间,环保组织组织的抗议或者集会

3会议期间,世界各国的动态 版面;每天日常版1-2个版

第四部分:总结报道:会议结束当天的专题报道

1、本次大会成就

依据大会的预设4个目标逐个分析:发达国家减排指标确定

发展中国家减排措施制定

贫穷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支持方法

未来气候变化协议的讨论框架制定

2、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协议发展历程

内容:京都议定书、巴厘岛路线图、哥本哈根会议等等,各时期进展和重大事件

3、前景、分析、专家点评

第7页

《新京报》策划方案

 地球周刊——哥本哈根“减排”战(12月6日出刊)

哥本哈根峰会开幕日出刊,不仅是对峰会的良好期待与祝福,也是对峰会可能达成协议的预测与解读。本特刊希望通过对气候峰会的立体介绍和全景解读,向读者展示气候峰会的魅力、斗争与前途。

报道应力避枯燥的政治报道模式,力图生动可读,可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蓝色家园的危机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和枯燥的减排数字离我们很远,但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改变却就在我们身边。此环节报道,就是要完整呈现气候变化的历史,以及给人类和地球带来的各大影响,无限的与读者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范围贴近。报道内容可包括:气候变化的历史沿革、导致气候变化的几大祸首、气候变化引发的后果(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极端天气、岛国危机、臭氧空洞、种植业危机、物种减少或灭绝等等。此部分应与新知编辑合作,采访专家,完整呈现气候变化带来的所有重大恶果,并结合典型案例采写完成。)此环节还应主要突出气候变化十余年来对中国、北京的影响。地球封面也须以直接醒目的方式呈现气候变化带来的恶果

第8页

《新京报》策划方案

此部分虽无新闻性,但却是报道气候变化对普通读者的最大价值所在,也能实现报道生动可读,可安排8个版的规模,和新知周刊合作。

二、当气候也“讲政治”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能否达成真正有效的减排机制,还要看以美国为首的伞形集团(成员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冰岛、日本、新西兰、挪威、俄罗斯、乌克兰和美国)、以英国德国为首的欧盟国家和以中国巴西为首的发展中国家三大集团的斗争与妥协。在这三大集团中,欧盟较为积极,是减排的推动者;伞形集团的立场最为重要,它们能否改变消极姿态是减排机制能否建立的关键;发展中国家作为协调角色,它的偏向将影响三方博弈的天平。

此环节以纵深方式呈现,主要围绕气候政治三大阵营的近20年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发展轨迹,其各自的政策背后体现的不同国家利益,三大阵营在减排问题上的博弈,对遏制全球变暖的影响,以及面临新气候会议各自的主张和动态等。

配合制图,详细列举各大排放大国的各项排放数据、减排目标等。可安排4个版。

三、我们如何救地球?

第9页

《新京报》策划方案

哥本哈根峰会不仅仅是各国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的峰会,还是环保组织人士和所有关心气候变化和地球环境的人的峰会。此次峰会必将吸引大量环保人士、抗议者,他们都用哪些方式参与峰会、影响领导人制定决策,会成为峰会的一大亮点。

这是一个典型深入读者生活,且有用的报道环节,主要通过连环漫画和文字相配合的形式,向读者介绍我们哪些日常生活举动会影响地球气候,而为了遏制全球变暖,我们应该如何做?可安排2个版。

第四、地球家园的新曙光。

近年来,环保产业与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欧美国家争相竞争在环保减排方面的核心技术和产业。可以预计,在环保减排潮流不改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将实现第五波潮流——低碳绿色经济必将取代黑色耗能经济。谁抓住机会,就有可能利用产业升级的机会赢得跨代发展,实现绿色崛起。

本环节将重要报道绿色产业、环保科技的发展现状、应用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可安排1个版。

第五、评论访谈版

第10页

《新京报》策划方案

气候变化已不仅仅是社会问题,它已上升为一国的政治问题,目前气候政治学已成型。评论访谈版可尝试约稿访谈来自三大集团的学者、政策制定者,从气候政治、国家利益、经济博弈、大战略等多个角度解读哥本哈根气候峰会。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篇3

2009年12月7日~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COP15)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190多个国家就2012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协议达成一致,这是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重要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作为气候变化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商界不仅要关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政策变化、突发气候事件、企业声誉及法律风险,更要关注因气候变化而带来的商业机会。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家在取得商业成功的同时,也正在以深刻的洞察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逐渐成为引领当代社会变革的意见领袖,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他们已经采取行动,并仍在积极进行充分的人才储备、知识储备和能力储备。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作为一家已经获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认可“观察员”身份的中国民间环保组织,邀请近十名中国企业家参加此次大会及相关活动,部分企业家也是来自于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理事。代表团的企业家所代表的中国企业身体力行,实践环境改善,也通过参与环境和公益,愿意为中国的发展建言献策。这是一年一度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第一次出现中国企业家代表团的身影,他们致力于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商界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所做的巨大努力,以及对此次国际气候谈判中热点议题的观点和立场。同时,他们也通过驻会媒体以及返回后的分享活动,向国内的商界同行分享哥本哈根的感受和成果,并致力于推动中国商界进一步认识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及挑战。

在哥本哈根期间,代表团与各国政府谈判代表、商界学界领袖展开交流和對话,并参加一系列论坛和活动。其中,在12月8日举办的“中国商界气候变化论坛”上,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先生、万通集团冯仑董事长、溢达集团杨敏德董事长、远大集团张跃董事长、皇明太阳能集团黄鸣董事长、九汉天成宋军董事长、锋尚国际张在东董事长等企业家联合发布“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向哥本哈根大会传递的信息”。

事件回放:

哥本哈根大会并不是中国企业界集体亮相环保活动的第一次,早在去年4月底,中国企业界就发起了推动环保,保护动物的公益活动。

中国企业家发起“保护鲨鱼,拒吃鱼翅”公益倡议行动

2009年4月22日正值世界第40个地球日,由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携手野生救援协会联合发起的“保护鲨鱼,拒吃鱼翅”公益倡议行动在京举行,该活动旨在动员更多的企业家参与到保护鲨鱼行动中,使“保护鲨鱼”倡议得到全社会的关注。

据调查报告显示,鱼翅这种美味高档的营养品被水银污染的程度高达70%,含有可被人体吸收的水银比率已超出正常允许含量的42倍。因此,多吃鲨鱼肉、鱼翅都可能会对人体有害。根据报告,全球有110种鲨鱼正处在频临灭绝的边缘,导致大量中小型鱼类因失去天敌而数量暴增,从而严重打乱整个海洋生态平衡。中国是世界鱼翅进口第一大国,需要迈出保护鲨鱼行动实际性的一步。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五宗“最” 篇4

最扑朔迷离的泄密

原本气氛凝重的气候大会, 却以一场扑朔迷离的电子邮件泄密案开场。

存放在西伯利亚城市托木斯克一家网络安全公司服务器上的3500多封电子邮件被神秘黑客捕获,并在哥本哈根大会前曝光。邮件显示,气候专家合谋操控科学数据,隐瞒对气候变化“不利的”研究。

不管邮件泄密背后究竟是俄罗斯情报部门操纵,还是环保黑客的“杰作”,这场始料不及的“阴谋论”着实让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主席拉金德拉·帕乔里费了不少口舌,在大会开幕仪式上,他足足花了5分钟,用带有浓重的印度味的英语解释“气候门”事件。

最慷慨的硬件设施

4500台笔记本电脑、清一色的联想IBM,免费供记者使用,还有几十台电脑装有话筒、摄像头和Skype软件,供记者打视频电话。由展览中心改造成的巨大公共空间,全部留给会场交流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舒适的沙发、温暖的灯光和环保主题强烈的布局,无处不让人感到主办方的慷慨大方和良苦用心。

火药味最浓的交锋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中美一直被置于聚光灯的焦点中。由于各自所代表的阵营的利益不同,中美在会场上也展开了正面交锋。

会议第三天,美国气候谈判首席代表托德·斯特恩刚刚走下飞机就召开新闻发布会,把枪口对准中国,“公共资金,特别是美国政府的公共资金,绝不会流向中国”。他否认发达国家应该为其在工业化进程中累积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埋单”,要求中国采取更大力度的减排目标。

对此,中国毫不示弱。中国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当天下午就在新闻发布会上反驳,中国从来没想成为气候援助的受益国,反倒是发达国家应深刻地自我反省一下,为什么17年过去了,却仍不兑现其在公约中的资金承诺?第二天,“深刻地自我反省”一词成了西方媒体引用最多的语句之一。

最火爆的新闻发布会

在贝拉会议中心,最能真切感受“气候变暖”的地方是中国新闻与交流中心,人头攒动,热岛效应急剧上升。

中国代表团每天都在这里举行各种研讨会、吹风会和新闻发布会,房间虽然不小,但仍无法应对蜂拥而至的中外记者。离新闻发布会还有半个多小时,记者赶到时,却连脚也插不进去。屋外,还站着十几个焦急的中外记者,一位性急的外国摄像记者索性把摄像机举起来,借着高度从房间外拍摄起来。第二天,细心的新闻组在房间外的大屏幕电视上同步转播发布会的信号,终于使“人多地少”的矛盾稍稍缓解。

最“抠门”的会议招待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可能是记者参与过的诸多国际性会议中最“抠门”的一个,不仅没有礼品袋、公文包、纪念品,会场内所有的食物都得自掏腰包购买。想想几个月前的意大利八国峰会,还是在地震灾区召开,但丰盛的自助大餐、红酒、咖啡、甜点,随便吃喝。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篇5

2009年12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重要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凝聚共识 加强合作

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温家宝

(2009年12月18日 哥本哈根)

拉斯穆森首相阁下,各位同事:

此时此刻,全世界几十亿人都在注视着哥本哈根。我们在此表达的意愿和做出的承诺,应当有利于推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站在这个讲坛上,我深感责任重大。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近三十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已为世人瞩目。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各位,中国在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从中国人民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根本利益出发,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

——中国是最早制定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发展中国家。先后制定和修订了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草原法和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是近年来节能减排力度最大的国家。我们不断完善税收制度,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面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千家企业节能计划,在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开展节能行动。深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2006至2008年共淘汰低能效的炼铁产能6059万吨、炼钢产能4347万吨、水泥产能1.4亿吨、焦炭产能6445万吨。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13%,相当于少排放8亿吨二氧化碳。

——中国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我们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发展水电,积极发展核电,鼓励支持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大力发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2005年至2008年,可再生能源增长51%,年均增长14.7%。2008年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2.5亿吨标准煤。农村有3050万户用上沼气,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4900多万吨。水电装机容量、核电在建规模、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和光伏发电容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我们持续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大力增加森林碳汇。2003至2008年,森林面积净增2054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净增11.23亿立方米。目前人工造林面积达5400万公顷,居世界第一。

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刚刚超过3000美元,按照联合国标准,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降低排放存在特殊困难。但是,我们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战略任务。1990至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6%。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如此长时间内这样大规模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我们的减排目标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保证承诺的执行受到法律和舆论的监督。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改进减排信息的披露方式,增加透明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对话与合作。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篇6

我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主要看到两个问题:一是谁来提供像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这样的全球性公共产品;二是一项涉及到众多主体的公共政策能不能做出, 如何做出。

在公共经济学中, “政府提供公共产品, 市场提供私人产品”是标准的教科书理论。姑且搁置种种争讼, 假定政府的职能就是提供公共产品, 那么像气候变化这样的全球公共产品谁来提供?有没有一个超越于各国之上的世界政府可以做这件事?回答当然是没有。虽然联合国马马虎虎也算是一个世界性组织, 但其松散联盟性质决定了在涉及各国切身利益的问题时, 其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 (君不见此次气候大会上常见各国领导人激烈交锋, 而不见潘基文的身影, 以至于有的国家很不满意地将其称作“狡猾的鳗鱼”) 。因此, 由于没有一个世界政府, 这次世界气候大会就变成了192个国家的吵架大会。

这192个国家出于各自的利益又分成了三个集团, 一是以美国、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集团, 二是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集团, 三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小岛国集团。由于小岛国集团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 是以“受伤者”的形象出现的 (可不能小看“受伤者”, 相当于我们常说的弱势群体, 往往占据道德制高点, 是其余两方要力争的对象) 。因此, 最激烈的争论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

双方争论的焦点有三个:一是如何防止气候进一步变暖;二是相关资金、技术问题如何解决;三是如何监督各方减排的实施情况。其实另外还有一个被回避的问题:谁应对气候变化负责。但这个问题太过敏感和刺激, 所以被主办方有意从问题清单上屏蔽了 (不过发展中国家仍常常拿这个来说事) 。

双方都有自己偏好的协议文本, 其中《丹麦协议文本》是偏向于发达国家的, 主要内容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任务, 而发展中国家则坚持延续《京都议定书》的主要内容, 因为后者明确要求发达国家的减排量。减排量之所以如此关键, 是因为它与各国内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直接相关, 更多的减排意味着消耗更少的能源和更少的产出, 也即意味着更低的经济与生活水平, 对政治家而言, 就可能意味着更低的政治支持。

关于资金问题就更敏感了。美国一上来就宣称其援助资金不会流向中国, 中国则反驳说美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最大推手, 理应为此买单。美国等承认在其工业发展过程中, 确实破坏了气候与环境, 负有一定历史责任, 但坚持“人们不应为当时不知道后果的行为承担责任”, 反过来将了新兴经济体一军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比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更恶劣) 。美国等还认为在减排问题上, 还要有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透明机制, 中国等则坚持国内自主减排, 拒绝与任何条件挂钩。

对于观察者而言, 国际政治的好处在于各方都很直接、很火爆, 少了许多对当事人的心理揣摩以及可能发生的错误。于是就有了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连续三次莫名其妙被拒入场后说“我不高兴!”、“我很不高兴!!”、“我非常不高兴!!!”这样在国内政治中极难一见的直率表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尽管各方都在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但每一方都知道谈判的最终达成需要妥协, 于是又都在心里设定了自己最低的底线。所以别看吵得厉害,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这只是表演, 只是前奏。到会议临近结束、各国领导人将要出场时, 真正的大戏才开始。

协议必须达成。所有领导人都明白如果这次哥本哈根大会什么协议也没达成, 是难以向全世界人民交差的, 特别是那些在谈判中跳得最高的国家, 一旦协议失败, 就会被视为不顾别人生死和全人类未来、自私自利、眼光短小的“坏人”。因此, 就有了大会结束前各国领导人之间的连续密集会唔, 有了奥巴马与基础四国的彻夜讨论。减排量说不好, 行, 先放到一边;资金议不下来, 好, 先放到一边;关键在于找共同点。

这就是最后出台的《哥本哈根协议》, 只有两条核心内容, 一是各方承认并接受地球升温不应超过两度 (比工业化以前) , 二是先提供100亿的初期资金。而会前纷纷坚持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量化表达在这个协议中一点影子也见不到。至于透明机制, 新兴国家最终做出了有限度的让步。

这就是公共政策如何做出的生动阐释。第一, 每一项政策都有赢家和输家;第二, 各种利益集团穿梭其中;第三, 固守底线, 坚持核心利益;第四, 要有必要的妥协;第五, 求同存异, 协议必须达成;第六, 输家下次还有机会。

这样吵吵闹闹的场景似曾相识。其实, 这就是所谓的公共选择、所谓民主的表现形式之一。有人很不喜欢, 认为它不够优美、不够文雅。可惜公共论坛从来就不是庄严神圣的殿堂, 从来就是人们带着自己的利益而来, 为自己的利益相互争吵的地方, 但吵归吵, 一旦达成协议, 则各方均表示认账。所谓“事先没有人知道结果, 事后也没有人能改变结果”, 比起一个集团的利益压倒所有人的利益而言, 这的确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哥本哈根大会当然与国内政治有别, 但也可以说是没有世界政府情况下就气候变化这一公共产品而进行的另一种民主决策与讨论。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 篇7

(一)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

最近,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已经胜利闭幕。《巴黎协定》传递出“全球将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本次气候变化大会吸引了195 个缔约国和欧盟代表。此次大会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目标更实、效果更好的一次全球会议, 巴黎气候大会的召开更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这意味着化石燃料的时代即将结束, 人们看见了全球转向可再生能源的曙光。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11 月30 日参加了气候变化大会开幕式, 并发表了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 并提出了“国家自主贡献”的目标。

在今年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协议的谈判过程中, 中国一直发挥着建设性的积极作用, 已经成为了促进低碳发展和绿色增长的执行者和创新者。会议确定全球各国政府共同努力, 控制气候变暖, 最高限度不能超过摄氏2 度, 这与我国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的新理念相吻合, 为十三五规划确定了新导向、新思路。

习近平在气候大会上的演讲提出:中国将在2030 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 并争取尽早实现;届时森林蓄积量比2005 年增加45 亿立方米。中国要实现这一承诺, 一是要在低碳经济发展下加快二氧化碳排放的治理。二是加快实现碳交易。

(二) 绿色生态建设要突出抓好的三项工作

前些年我国经济粗放增长, 导致生态赤字持续升高, 雾霾加重。按照这样一个新导向, 我们今后在绿色生态建设上要突出抓好三项工作。

1.全面实现低碳排放

总结我国过去20 年经济粗放增长, 有些地方上了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 把GDP政绩留给干部, 把环境污染留给百姓,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形成了大气雾霾污染、地下水水源污染和土地重金属污染, 最后进入到餐桌污染, 使中国成为世界癌症第一高发大国。现在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正在深层的调整中, 借巴黎大会这个重要机遇, 国内加大淘汰化解钢铁、水泥、低端煤化工、电解铝等过剩产能, 减少煤炭的消耗和大气的污染。各个行业要加大对污水污气的治理, 减少排放, 这样才能还老百姓一个绿水青山, 这是真正的生态财富。

2.尽快推行碳交易

2013 年我国启动了碳交易试点。今年9 月中美元首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明确了中国计划于2017 年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 将覆盖钢铁、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有色金属等重点工业行业。这意味着中国未来五年, 将跑步进入低碳新纪元。第一, 利用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发展清洁能源, 使企业减少碳排放。第二, 发展能够吸碳的能源产业, 林业、农业都有吸碳功能, 通过碳交易, 一方面倒逼高排放企业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发展培育吸碳生态体系。

3.发展碳汇林业

黑龙江的林地面积和森林总蓄积量在全国都排在第一位, 发展碳汇林业有较大优势, 这次要抓住巴黎全球气候变化大会的重大机遇, 在全国率先加大发展碳汇林业, 使之产业化规模化, 让森林吸碳吐氧功能有形化、有价化、交易化、市场化, 变成停伐后林业大省的新财源和新出路。

二、发展绿色产业助推低碳经济

“绿色”不光是一个颜色概念, 更是一个大生态、大环保的理念。我们通过“三个绿色产业发展”, 以他为主导产业, 打造黑龙江经济的新格局, 开启黑龙江现代智能经济的新时代。

(一) 开发绿色食品产业

国以民为本, 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现在全国人民已经把食品安全的焦虑感转化为对黑龙江绿色有机食品的关注感。黑龙江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和商品粮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去年我们用全国十分之一的土地, 生产了全国四分之一的商品粮, 养活了全国六分之一的人口, 黑龙江大粮仓, 功不可没。现在按照食品安全的要求, 黑龙江由大粮仓变成大厨房。大粮仓是数量保安全, 大家能吃饱饭, 大厨房是质量保安全, 大家吃上放心饭。所以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 要把过去大粮仓, 单纯的追求增产, 转向多生产绿色有机食品, 保全国人民的食品安全。

这个新定位, 为开发绿色食品产业, 找到了新的导向。黑龙江的绿色有机食品, 具有生态优势。世界三大黑土带, 黑龙江占了一条, 我们常说, 寒地黑土原生态, 龙江食品甲天下。要想吃健康, 必到黑龙江, 要想保长寿, 必吃有机肉, 这两个优势都在黑龙江。黑龙江原生态的环境, 是别的省比不了的。我们要打出原生态品牌, 把绿色有机非转基因的食品真正研究出特色和品牌, 搞出规模和效益。

(二) 绿色食品产业“三个三”

1.绿色食品产业的三大系列。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产业, 是一个综合体, 是一个系列产业。一是绿色的农产品, 玉米、水稻、大豆等等, 绿色有机食品;二是林下经济生产的绿色产品, 木耳、蘑菇、山野菜、矿泉水等等;三是农业大省, 变成畜牧业强省, 多生产绿色有机的肉类系列产品。这三大产业在一起, 架构了黑龙江绿色食品产业的系列化。

2.打造绿色食品产业“三大品牌”。走高端化之路, 我们的绿色食品, 要向全世界、东北亚五国、南方30 个省打三大品牌。一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二是无化肥的有机食品, 用有机肥保有机粮。三是寒地黑土非转基因食品, 这个市场卖点更大。现在已经完成了市场细分, 高档人群吃非转基因, 中产阶级吃有机, 老百姓吃无公害, 吃绿色。黑龙江三大品牌要认真的打造、开发和占领市场。特别是这几年, 由于环境的污染, 由于转基因食品的大量引进和食用, 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癌症高发的国家, 每分钟新发现的癌症患者288 个。怎么造成的?空气污染, 水源污染, 土地重金属污染。三大污染造成食品难以保安全, 我们又盲目地进口了北美、南非和拉丁美洲的大量的转基因食品, 现在吃出了问题, 吃出了癌症。转基因食品大量的食用, 一个是影响当代人的免疫功能, 二是影响下一代人的生育功能, 认识转基因食品有害性的人越多, 黑龙江非转基因食品的卖点就越多, 我们要抓住我们的市场空间, 把有机食品、非转基因食品和后两个主打品牌做大做强, 扩大我们的市场份额, 宣传新卖点。

3.开发三个市场。绿色食品不能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要有市场经济的理念, 注重三大市场开发。一是专业批发市场。我们的绿色食品, 像东宁的黑木耳市场, 兰西的亚麻市场, 五常的稻花香大米市场, 通过专业批发形成规模, 打造品牌。二是电子商务市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随着80 后、90 后逐渐成为社会消费主体, 网购占主导, 线上的交易是主要的市场份额, 所以我们绿色食品小批量, 精包装, 正好适合网购。要把线上的电子商务做大做强, 与线下的商场交易互动互补, 形成绿色有机食品营销的新战略、新业态、新格局。三是黑龙江要注重期货市场的开发。黑龙江有生产绿色食品的优势, 但是没有期货市场的定价权, 所以未能形成规模效益。这次省科委10 名院士通过调研, 建议省政府向中央申请, 两大平原开发规划, 认定黑龙江是全国绿色有机食品的样板区、先导区, 就必须先把全国绿色食品的期货市场设在黑龙江, 我们在市场份额上, 通过期货市场要参与权, 要话语权, 要定价权。我们的绿色食品才可以卖出高价, 才可以形成高效益。所以说专业批发市场的开发, 电子商务市场的开发, 期货市场的开发, 对黑龙江至关重要, 要把这三大市场开发好, 把绿色食品产业做大做强。

纵观这几年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 黑龙江省的绿色食品产业, 要突出特色, 打造“六个高端战略”。第一, 研发高端技术。第二, 生产高端产品。第三, 占领高端市场。第四, 打造高端品牌。第五, 瞄准高端人群。第六, 实现高端效益。为绿色食品产业打生态牌, 走绿色路, 而且要一绿到底, 绿出规模, 绿出效益来。

(三) 开发绿色能源产业

1.改革能源结构, 势在必行

这几年, 全国的阴霾天气很重, 156 个城市先后出现阴霾天气, 北京到处堵车, 首都变成了雾都, 经常是出现雾霾。APEC会议期间, 华北关了3200 家工厂, 才保了7 天蓝天。北京的蓝天老百姓天天盼, 盼就盼在发展绿色能源。黑龙江在全国很有代表性, 我们的能源是以黑色的煤炭、黑色的石油这些化石能源为主, 烧干了资源, 烧坏了大气, 对不起老百姓的肺。现在老百姓很关注阴霾天气的出现, PM2.5超排, 70%来自于烧煤, 30%来自于汽车尾气的排放, 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下功夫, 还给大家一个常态化的APEC蓝, 给百姓留下绿水青山, 这种生态财富才更有意义。

为此, 要千方百计地降低对煤油化石老能源的依赖性, 降低煤的燃烧和排放, 多采用绿色的、可再生的、无污染的新能源, 彻底调整能源结构, 这样才能根治阴霾天气。黑龙江要走燃气龙江的新战略, 少烧煤、少烧油, 多烧天然气, 多用太阳能、风能、水能, 彻底改变能源结构, 来一次能源革命, 彻底根治阴霾。比如说汽车尾气的排放, 我们黑龙江和山东潍坊合作研发新能源绿色汽车, 将来在东北地区可以开辟绿色电动公交车。黑龙江省地处高寒地区, 公交车耗油量大, 排黑烟多, 重点在发展电动公交车上下功夫, 全部变成电动汽车。黑龙江是富电省份, 用电代替油, 最有市场前景, 减少污染和减少排放, 彻底地根治阴霾。

2.积极开发绿色无污染可再生的新能源

现在国家提出8 种新能源, 黑龙江从省情出发, 重点扶持发展4 种。这8 种新能源是:一是水能, 水利发电, 代替烧煤发电, 我们现在发电结构, 73.8%还来自于火力发电, 这种燃煤的排放是污染的主要来源。二是风能, 黑龙江丘陵山地很多, 风能资源很丰富。三是太阳能, 研究光伏发电。四是生物质能, 利用林木剩余物和农业的秸壳做燃料, 搞生物质发电。五是地热能, 利用地热可以从地下抽热水上来, 解决新能源。六是氢能, 氢气的液化, 便于储存和运输。七是核能, 核力发电。八是海洋能。

最近通过科学家的观测, 美国和俄罗斯已经开发海洋能, 我国在南海也在研究开发可燃冰, 代号叫固体甲烷, 全世界深海储存可燃冰能源储量是现在全球煤炭石油储量的3 倍, 足够人类享用1 千年, 现在等待着核心技术突破, 低成本开采, 这是大家普遍享用的新能源。

将来世界上能源最终的解决, 上面靠太阳能, 下面靠水能。水能, 大家知道水的分子式是H2O, 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加起来是水分子。用电解的高端技术, 把水分子打开, 把氧排给大气, 提高富氧离子的含量, 提高大气的质量。把氢留下来, 液体化的储存和运输使用, 世界将永绝能源之患。因为地球是水球, 70%是海洋, 我们把水分子式打开, 这边是氢气, 那边是氧气, 两气都可燃, 所以说现在美国已经是研发突破了这个新技术, 用海水通过电解高端技术, 生产氧气和液态氢, 将来全球就等待这个核心技术的突破。现在不是缺能源, 是缺乏开发新能源的核心技术, 谁走在前面, 谁用核心技术开发了, 进行低成本的运用, 谁就占领了新潮头。氢能是我们最终的归宿。

新能源开发之后, 全国各省发展很快, 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 大家都在搞, 就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状况, 现在风能和太阳能普遍过剩。什么原因呢?国家电网垄断, 说垃圾电不收, 收价低卖价高。国家电网垄断, 扼杀了新能源的开发。在美国和日本, 第三次全球工业革命, 研究绿色能源开发, 搞出一个新模式, 新路径, 就用互联网的技术搞小电网, 实施分布式、网络化的绿色能源开发管理和运营新模式。我们的企业应该有前瞻性, 我们的绿色能源这么好, 基础这么广, 开发的前景这么大, 现在遇到瓶颈, 出现过剩, 就是我们国家电网垄断造成的, 我们避开这个, 搞地区性的、局部小电网, 用互联网收集这些新能源, 再科学配制、运用、分配新能源, 这叫分布式、网络化新能源的管理运行机制, 把这三个问题解决好, 绿色能源的开发前景广阔, 黑龙江大有作为。

(四) 开发绿色建筑产业

1.要开发绿色建筑产业

黑龙江是北部的边疆大省, 纬度最高, 寒冷期7 个月, 这样一个特殊的省份, 建筑体必须首先考虑节能保温问题, 谁抢占这个市场的新潮头, 谁就有新的市场效益。大家知道, 现在冬天的阴霾主要来自于取暖锅炉的烟排放, 如果我们的建筑都是节能的、保温的, 我们少散发30%的热量, 取暖锅炉就少烧30%的煤, 这是根治阴霾的最大贡献, 所以我们的绿色建筑要提倡十个字的新导向, 叫“绿色、低碳、环保、节能、保温”。这十个字, 是绿色建筑产业最终的价值取向。

2.新建的城区, 要推广使用新建筑材料

环保绿色, 节能保温, 要高质量, 低成本。黑龙江省鸿胜公司制造一种新的建筑工艺和材料, 现在已经在十个省大面积的推广, 我们应该很好地把这个模式宣传推广开来。他们已经是获得了13 项国家专利, 核心就是用苯板做模板, 既省料又提高质量, 又保温。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内蒙古、新疆等很多省推广这种新经验。我们要推广这种新材料, 新工艺, 把建筑质量提上去, 建筑成本降下来, 建立一个生态、绿色、环保的新导向。

圣明公司, 在老城区改造上, 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最近在新加坡已经成功上市, 拿回几个亿在黑龙江搞投资, 再上项目。圣明的上市, 代表了一种新路径、新导向。在老城区改造和新城区绿色建筑业上, 要好好地研究推广圣明模式。

3.开发绿色产业的政策扶持措施

(1) 弘扬绿色低碳文化。绿色低碳不只是一种产业, 一种经济, 更要提炼出一种文化, 纳到核心价值观里去, 好好宣传。让大家把低碳出行, 绿色旅游, 低碳生活, 环保至上, 变成每个人的核心理念, 我们的绿色产业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 形成一个环保氛围。今天讲“三绿”, 称“三绿换三养”。一是吃绿色食品养胃, 舌尖安全保健康, 多生产绿色的有机食品, 病是吃出来的, 健康是养出来的。二是用绿色能源养肺, 绿色能源的开发代替煤油的消耗, 还百性一片蓝天, 根治阴霾, 净化空气养肺。三是发展绿色建筑, 让老百姓住绿色建筑养生, 条件好、身体好、心情好。如果说做到这几点, 三个绿色产业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弘扬绿色低碳文化的环保氛围, 让大家认知绿色文化的新理念, 才可以把三绿的产业做大做强。

(2) 成立相关的行业协会, 助推三绿产业发展。市场经济是小政府、大社会;小政府, 大中介。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服务作用, 把行业协会做大做强。发挥中介服务和媒体作用, 为企业服务好, 营造一个好的发展环境, 招商引资, 吸引南方的资本力量, 来做大黑龙江的绿色产业。目前, 黑龙江省的上市公司太少, 资本市场融资额太低, 这是黑龙江真正的短板, 必须弥补短板, 做强长板, 打造龙江经济升级版。

(3) 政府出台政策, 扶持发展三绿产业。关于绿色食品产业, 省政府出台了六条政策。绿色建筑产业, 建设厅挑头出台了实施细则;三个绿色产业, 省政府已经出台, 优化环境, 搞好服务等政策, 随着事业的发展, 深层次高端化的政策扶持, 还将陆续出台。

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承担国情、发展阶段和实际能力相符的国际义务, 加强绿色生态建设, 积极发展绿色经济, 打造朝阳产业, 才能推动形成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摘要: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胜利闭幕, 为我国生态建设确定了新导向、新思路。发展绿色产业, 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绿色能源产业、开发绿色建筑产业是黑龙江省助推低碳经济,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一篇:保护难点下一篇:学校体育影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