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气候

2024-08-17

地理气候(精选10篇)

地理气候 篇1

摘要:校本课程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把地理教学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校本课程的设计包括课程简介、课程内容分析、学生分析和课堂设计四个部分。

关键词:地理,校本,课程,设计

随着我国高中地理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为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确立了“三维教学目标”。该目标是通过课程实施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如何在课程中有效地引进灵活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把地理教学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研究,合理地运用不同的活动形式“选材施教”。基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地理校本课程就开始酝酿与编纂了。

一、课程简介

1.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意识和能力,满足不同学生地理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2.课程目标(1)学生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学生能调用知识,分析判断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并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3.课程内容

在课程理念和目标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本课程内容具体安排如下内容:

第一部分天气,气象,气候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气候与节气文化

第三部分气候与诗词创作

第四部分气候与服饰

第五部分气候与美食

第六部分气候与建筑

第七部分天气、气候与中医文化和健康

第八部分气候与农林牧业

第九部分气象、气候与旅游

第十部分气象、气候与灾害

4.课程实施对象和安排

本教程安排在高一年级。需要12个课时。利用第九节课进行选修。

二、内容分析

《杂话气候》课程内容的设置浅显,通俗,感性知识和联系实际生活的文字占相当大的比例。特别是自拍的一些图片让学生们有亲近感和熟悉感。很容易走进学生心中,增加了可读性。课程内容围绕着“有用的地理”“趣味地理”“实用地理”编写文字材料,图表信息。具体分导言(教师寄语及美文)、正文、插图(景观图、自拍照片、表格、专业图)、阅读(学习方法与窍门)、活动等几个板块。其中活动板块形式有调查(发现问题)、板报、手抄报、论文(成果展示)、宣传(社会实践,走出去)、演讲、辩论赛(交流完善)等。每部分都根据内容配有音乐或舞蹈,带领学生们进入特定的情境中,从感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县级高中,大部分学生是从农村来的,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使他们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加上中考不考的缘故,从情感态度上,对地理学科轻视,这样长期学科歧视导致了学生们对地理有种懈怠与消极,出现难点难突破,重点不重视的现象。出现马太效应。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不断强化地理信息,在头脑中形成较深的印象。摆脱恶性循环局面,逐步学好地理知识和技能,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人数随时调换授课地点。授课时,学生们围坐在一起,改变在教室里的座法,座位也可以随时调整,给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环境。学生们对新鲜事物和变化的事物总是充满好奇,这种心理让他们产生愉悦感。带着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就会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这是一种高层次缓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长时间坚持下来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以气候与我国诗词创作为示范,进行课程课堂设计。

地理气候 篇2

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

能够利用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的逐月分布图,来说明气候特征;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培养读图能力及通过读图获得相应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前两节讲述气候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基础上,分析世界各地气候产生的差异的原因,既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虽然重点还是就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在程度上加以深化,把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的分布和特征系统化。

气候的地区差异一段,内容言简意赅,既说明由于气温和降水不同导致气候不同,又说明气候的不同,是由于影响因素不同造成的,引出第二部分内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是本章的难点,考虑初一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教材改为选学。为差异性教学提供素材。在分析各个影响因素时,按照从已知到未知、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过程编写,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利于步步深入地理解。同时教材提供各种示意图,帮助理解。

关于“气候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的教法建议

对于“气候的地区差异”,使学生认识到气候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由于各地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同,所以各地气候一定不同。

对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部分,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难点。为便于学生理解,采取先易后难、由已知到未知、由整体到局部的办法,学生可以从已知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最重要的因素---纬度位置、影响降水的重要因素---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而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以教师讲解为主,不要将其深化,只需了解什么气压带风带多雨、少雨即可。对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已学过地形高低对温度的影响,而地形雨的形成是新内容,所以制作成动画更直观地讲解;对洋流的影响,可将教材中的`4.14图做成分步显示的flash复合片,使学生了解寒暖流对温度降水的不同影响。

关于“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的差异”的教法建议

对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学生学会看世界气候类型图。应充分应用课本提供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气温曲线图及降水柱状图,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影响因素等。先学后教,注重过程和方法,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对于“自然景观的差异”,虽然是选学内容,但它却是本章的/Article/Index.html>总结和深化,是最活跃、最有想象力发挥的内容。可以利用教材配有相对的景观图,动画或影片等进行学习和讨论,利于学生把形象认识和概念的理解结合起来。或者利用课下查找资料,课上汇报表演等可以使课堂活跃,激发学生兴趣。设计的复合片,可以体现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尤其是气候对动植物的影响。形成事物之间联系的观点。

关于“主要气候类型和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的教材分析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部分,根据气温和降水的状况分成13种类型。并提供分布图和柱曲图,对照分析讲解各种类型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是对气温和降水内容的概括提高。热带、温带和寒带的类型主要是水平分布,在高山高原区还有高山气候。

对于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部分,也作为选学内容。主要介绍自然带的含义和各自然得的位置、特征,主要的动植物,并用景观图片直观的表现出来。

很明显,本节教材紧密结合实际,并且层层深入,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思路,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关于“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的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手段)

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引入)播放云南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录像,提问:仔细观察南方和北方的植物,在叶子的大小、冬季是否落叶、还是一年四季常绿上,南方与北方植物有什么区别?一个地区的地形我们可以直接的看出来,但是一个地方的气候我们怎样看出来呢?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植物的分布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南方的气温高、降水丰沛,植物的叶子大而且常绿,北方的冬季气温低、降水少,植物的叶子小而且冬季落叶。地表的动物又受植物的影响而不同。由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总体,称为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的空间,自然环境的外部特征称为自然景观。而植被是自然景观最明显的标志。我们一般根据当地的植物特点来认识这里的气候特点。

(投影片5)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自然带景观和动物迭加图

(板书)四、世界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学生活动)根据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及教材51~53页,分组讨论气候与植物、动物的关系,并完成下表:

自然带名称

分布

气候特征

植被类型

典型动物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沙漠带

温带沙漠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阔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苔原带

冰原带

(反馈练习)分组,教师随意说出一种气候类型,要求各组迅速说明其气候的特征或代表的动植物等,快且正确者胜。

(板书设计)

四、世界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

自然带名称

分布

气候特征

植被类型

典型动物

热带雨林带

赤道附近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带

雨林两侧

全年分雨季、干季

热带草原

长颈鹿、斑马狮子、鬣狗

热带沙漠带

地理气候 篇3

【关键词】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评价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感觉到因为学生能力与知识的欠缺而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开展下去,而解决这类问题却常常又十分的棘手。尤其是涉及区域地理原理知识和规律的分析、理解、应用时,学生往往表现的无从下手,特别是在自然地理知识教学中,地球运动、气候、洋流分布与影响、自然带的学习;人文地理中城市、工、农业、交通区位因素分析;区域地理中以区域作为载体研究区域间的环境与发展差异、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等。其主要原因在于:1.相关地理基本技能和学科素养缺乏;2.地球基础知识和原理、规律掌握薄弱;3.学习方法仍停留在初中以形象记忆为主;4.教师教学方法评价方式没有兼顾到与初中地理的很好的融合与衔接。

初中倾向于“是什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高中更倾向于“为什么”,着重于综合分析能力。与初中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往往学生在学习关于气候这部分内容时感觉到非常困难,很难获得理想的课堂效果,教师往往会仅仅选择将初中的相关气候知识再回顾一遍,而这种教学行为打破正常教学程序,产生低效教学效益。面对师生都很纠结的知识点,更需要教师师全方位的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将初高中相关气候的进行重组融合。

一、注重初高中气候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教学前教师应对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从课程标准来进行比较两学段要求不同点。初中地理只需要了解气候名称、分布,气候是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也是重要的工具性、规律性知识点,是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掌握气候分布规律、特点、成因、判读以及会分析气候对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等影响。在教学时不能只是简单将初中与高中相关气候知识叠加与罗列。因此在教学前应该调查研究得到的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的变化情况,在教学中应该结合学情适时将初中内容穿插进去,并进行一定的拓宽延伸,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使知识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加深印象。课后对学生在课堂或者练习中普遍存在的、暴露的问题作以记录,这样才能深入了解学生在教材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做到处理教材内容有针对性,有目的性,有效率性。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和学科受重视的程度影响,所以初中教学内容通常形象直观,学生只需要掌握“是什么,在哪里”即可,更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老师通常采用“灌输式”的讲解的方法,同学们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高中地理则要求更重于“为什么,怎么办”,要求能够在分析地理事物的基础上,学会原理性、规律性知识,而后以此去解决更多的地理问题,所以高中地理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单纯初中形象直观甚至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必须要做大幅度的调整,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具有启发性、自主性、课堂充满浓郁的探究氛围,更倾向于对学生的方法的指导与能力提高。

三、注重学习方法上的指导衔接

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要求存在很大的差异,高中地理比较抽象,理论性强,深度、广度显著增加,很多同学因为初中不重视,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基本素养欠缺,更为严重的是很多学生于地理学科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这门相对“陌生”的学科,以至于在分科选科时,选择地理的同学非常少。所以高一的教师在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尤其重要。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核心思想是: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由“记忆型”被动接受知识向“理解型”主动学习转变。第一,学习任何知识点,都需要心中有图,更要会用图,因为地图是地理学习的灵魂。第二,必须要理解高中地理课程中概念、法则、原理产生的原因,并非只是初中时要求识记。第三,要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个体向一般规律总结归纳。第四,要有一般向特殊深度思考,甚至有针对性进行逆向性思维。第五,能够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运用所学原理性知识。

学生学习气候的一般方法指导:

①是什么气候,在哪里?(气候表征、区域定位)

②在该区域为什么形成这种气候?(灵活运用地图分析)

③以此推理其他种种气候类型分布、特点、成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④同一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原因不同、分布规律不一致的原因。(发现问题,由一般到特殊深度思考)

⑤能够依据分布、特点等判断气候类型。(逆向思维)

⑥解决分析某一具体区域气候的特点、成因、影响等。(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引导,不仅仅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更是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学会了“会学”的本领。

四、注重评价的衔接

初高中学生心理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别,在评价机制上也应该深度研究和调整。初中阶段地理课堂对于学生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呈现的结果,而对于呈现这个结果的思维过程通常不会太多关心,更不用说评价。而高中阶段最主要任务是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过程中,所以评价应该是发展的,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整个发展变化过程,注重在发展过程中多次的、即时的、动态的实施形成性评价,使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袁少民.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策略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1):9-1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2002.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高效教学法探究 篇4

关键词:高中地理,气候类型,纬度,高效教学,差异,夯实,效率

气候类型的识别与分析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是由于整个地球环境中存在多种气候类型, 不同气候类型有自身的特点。然而, 相似温度带中的气候类型间又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正是这种细小、微妙的差异为学生的气候类型判断、识别、理解与记忆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因此, 学生需要深入掌握与了解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 才能熟练掌握并运用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解决问题。

一、立足于基本特征, 鉴别与分析

气候类型的两大基本特征就体现在温度与降水, 气候类型教学要从这两大特征入手, 展开分析。

(一) 温度特征

不同气候类型由于所处纬度高低不同, 所对应的温度也各不相同, 从而出现了高纬度的寒带、中纬度的温带、以及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这就是基于温度的气候类型差异。

教师在气候类型教学的最初阶段, 就应该向学生明确温度方面的差异,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差异, 初步认识气候类型。

(二) 降水特征

降水状况同样是反映与呈现不同气候类型的一大特征, 正是由于不同的降水状况才打造出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呈现影响降水的几大因素, 初步向学生呈现对应的气候类型特征:

(1) 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降水多

(2) 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气压带→降水少

(3) 西风带→降水多

(4) 极地东风带、信风带→降水少

季风气候区, 夏季风→降水多

冬季风→降水少

基于以上的分析对应给出几个典型的气候类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 典型特征就是:高温, 多雨;对应的高纬度两极地区则呈现为极地气候, 典型特征为:低温、干燥;受西风带控制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多雨。

通过以上温度与降水的分析, 学生能够对气候类型作出初步的判断与分析, 能够在温度上将气候类型归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极地气候几大类。

二、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是气候类型区分与识别必不可少的方法, 因为通常情况下, 同一温度带中的两种气候类型只有微妙的区别, 要想能够明确区分这两种气候类型, 就必须通过对比、分析才能区分开来, 才能最终得出一个清晰、明确的结论, 这其中体现出对比分析的重要性。

例如:同样的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沙漠气候, 这四种热带气候类型中, 除了热带沙漠, 其他三种气候类型是学生较难掌握和区分的, 为了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前三种气候类型进行区分, 使学生了解这三种气候类型在温度、降水量、成因以及代表性地区等进行区分。

通过给出表格, 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掌握这几种气候类型的区别, 其中热带草原与热带季风气候之间的相同之处:全年高温、干湿两季、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

不同点:热带季风:降水突变;热带草原:降水渐变。

接下来的温带气候类型, 例如:温带季风与温带大陆等气候类型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来对比分析, 最后获得一个全新的结论, 从而让学生在意识里产生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

三、列举实例, 单独讲解

在实际的12种气候类型中, 有一些特殊的气候类型, 例如: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等等, 这些气候类型是由于受到下垫面、以及气压带、风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这些气候类型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点。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气候类型特点, 教师可以采取单独提出的方法, 对特殊的气候类型进行特殊的讲解, 结合实例去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地中海气候:顾名思义就是集中在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类型, 学生一听到地中海区域, 必然会想到以下这些地方:意大利首都罗马、希腊雅典、索契、开罗等等。

然而, 并非地中海气候类型全部集中在地中海区域, 在世界一些其他地区, 此时教师列举一些学生能够熟知的著名地区, 例如:南非西南端的开普敦、澳大利亚南部的帕斯、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等等, 也都存在这一气候类型。

此时, 教师重点突出地中海这一气候类型与众不同的特殊特点:那就是雨、热不同期、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进而用形象的图示来向学生呈现这一气候类型的特殊特点:学生会带着好奇和疑问来分析这种气候类型的成因, 教师对应给出解答:地中海气候类型主要处于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西部, 因为南北纬30~40度是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 夏季副高控制, 高温少雨;冬季西风带控制, 温和多雨。

经过这样特殊气候类型特殊讲解的方式, 能够有效夯实学生的记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更加深入地认识气候类型。

小结:

高中气候类型教学是一个艰巨而繁琐的任务, 教师必须积极掌握气候类型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状态下学习好知识。

参考文献

[1]龚魏.中学地理气候知识体系及教学方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3) .

[2]高司.地理课程教学效益的提高[J].北京教育, 2011, (11) :15

八年级地理气候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展翅待飞的冰天鹅,还有那昂首欲鸣的冰公鸡、活泼可爱的冰小猫……,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

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穿着花花绿绿的人们,有的抱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有的手捧金灿灿的盆栽柑橘,……,喜气盈盈,流连忘返。”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板书)第二节 气候

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我国冬季南北气温为什么会有很大差异呢?

看书《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教师引导学生在图中找到0℃等温线,用彩笔描出来,观察此线穿过哪些地形区、河流等,在哪些地形区发生突然变化,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学生答后,教师小结:从图中可看出,0℃等温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地形地势的影响)

③观察1月份0℃等温线以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上或>0℃);0℃等温线以北,平均气温有什么特点?(学生:在0℃以下或<0℃)④再观察一下等温线的疏密和空间变化的幅度。想一想,等温线分布密集,说明了什么?(学生:气温的差异较大)⑤在图上找出我国最南、最北的气温极端数值(学生:最南16℃、最北-32℃多)计算一下我国南北1月平均气温大约相差多少摄氏度?(学生:近50℃)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

(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样大呢?

(投影)冬至日下列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概况

(读表)(1)比较一下,在冬至日,三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时间有什么不同?(学生:冬至日,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

(2)想一想,在冬至日,为什么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也比南方短?(学生: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愈往北去,太阳高度角愈小,白昼时间愈短)

(3)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白昼时间越长,反之,白昼时间越短。这往往意味着什么?(学生:白昼时间越长往往意味着接受太阳光热越多,气温越高;反之,气温越低)

(教师小结)可见,纬度位置是影响我国气温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很大,与南北纬度位置高低不同很有关系。(板书)

教师强调:冬季风也是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另一因素

2.夏季普遍高温

(过渡)刚才,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

《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4)

(读图思考)①与1月气温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的疏密程度如何?我国七月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多少摄氏度?这说明了什么?②等温线在何处出现明显弯曲?什么地形区平均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③七月南北气温的极值是多少?南北平均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引导学生根据这些问题阅读《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并总结7月气温分布特点。

(教师小结)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教师小结:①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7月等温线分布比1月等温线分布稀疏,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夏季气温的南北差值较小,全国普遍高温;②等温线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出现明显向南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由于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

③我国最北的黑龙江省北部七月平均气温在16℃,最南的海南省七月平均气温在28℃,七月南北平均气温相差12℃。由此可见,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夏季南北温差不大,全国(除青藏高原等地区)普遍高温。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我国冬季最冷和夏季最热的地方》小字材料,扩大其知识面。

(课堂活动)我国气温冬夏季分布特点的形成,与地势有没有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分组讨论)分A、B两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A组结合《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讨论,B组结合《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讨论。各大组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小结)①从《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密集,说明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较大。特别是1月0℃等温线穿过秦岭—淮河一线,之所以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向南弯曲,主要是因为受青藏高原地势高的影响。

②从《中国7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上可看出,等温线分布比较稀疏,说明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相差不大。但等温线在四川盆地西部(即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向南出现明显的弯曲,并且青藏高原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的地势很高造成的,因为地形地势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过渡)前面,我们搞清了我国冬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下面再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温度带。

《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图2.17)

(读图观察)同学们读图2.17,观察一下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哪5个温度带?在我国西南部还有一个什么气候区?(学生: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提问)我国的温度带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呢?(学生:我国气温的南北差异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指的是什么?(学生阅读书中资料回答后,教师补充:这里的农业生产实际主要指一个地方气候农作物所能提供的热量条件)那么,我国的各温度带都包括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仔细阅图。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图,并将温度带的分布与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等有关地图相对应,尤其应着重指导学生观察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并将其与0℃等温线相对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同时使学生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既是1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又是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

(教师小结)学生观察判断后,教师归纳小结:寒温带位于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中温带位于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暖温带位于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热带位于滇、粤、台南部和海南省。

(课堂活动)阅读下面的资料,再补充有关资料,说说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着不同的果树。如暖温带内适合种苹果、梨,柑橘只能在亚热带生长,芒果、香蕉主要分布在热带。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也不一样。如中温带内一般只能一年一熟,到了热带就可一年三熟。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也有一定反映。如北方的房屋大多数坐北朝南,密闭程度较高,墙体较厚,尤其是东北地区的房屋多有双层窗户,房内或以炕代床,或有地炉、火墙,利于取暖保暖;南方的房屋则高大宽敞,比较注重通风透气。

(4)不同的温度带内,同一种粮食作物(如小麦)选择的播种时间也不同。暖温带适合于秋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冬小麦;中温带只适合于春季播种小麦,收获的是春小麦。

上述资料说明了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了解南北方不同温度带内生长的不同水果树及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

(分组讨论)分A、B、C、D四大组(若干四人小组)讨论,每大组讨论一个问题,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如下:

(1)不同的温度带,地面的植被不同,因而生长的水果也不同;

(2)不同的温度带,农作物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不同,因而农作物的作物熟制也不同;

(3)不同的温度带,冬、夏的气温高低差异很大,因而居民的建筑特色很不相同;

(4)不同的温度带,所处的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接受的太阳光热多少不同,气温高低不同,因而农作物(小麦)播种时间也不同。

结合实际:谈一谈我们这里属于什么温度带?有什么特点?

活动与探究

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它与纬度位置的影响有什么关系?想一想,我国气温分布还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地形、地势的高低,冬季气温分布还受冬季风的影响)

2.我国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南部和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海南岛各属于什么温度带?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呢?(寒温带、中温带、亚热带、热带和高原气候区;中温带、暖温带、热带;暖温带、亚热带、高原气候区)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着重了解了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南北气温的差异和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明白了冬夏气温的分布与纬度位置高低不同有关,也与地形的地势影响有关,不同的温度带有不同的地面植被,有不同的作物熟制和农作物,民居的建筑特色也不同,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

2、《世界的气候》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气候”的概念和气候两大要素,能辨别描述“天气”和“气候”用语。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地区。

3、掌握热带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与特征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的分布图,建立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的空间概念。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通过读图,分析某一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气候分布与特征,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教学难点:热带四种气候类型分布与特征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备课资源:

网络、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边播放多媒体边讲解)同学们,我们这个世界真奇妙,有的地方是葱郁茂密的森林,有的地方是广袤粗犷的草原,有的地方是白雪皑皑的冰原,有的地方是浩瀚无垠的沙漠。这些不同的自然景观是这些地方不同气候的真实写照,为什么会形成这种气候差异呢?我们现在开始学习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你就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板书:第四节世界的气候

2、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通常从哪些方面呢?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本64页图3.22思考这样两个问题:(1)描述气候,人们关注的时间是多长?(2)一般关注气候注意那两个要素?

解决完第一小题时接着问学生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由此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3、比较天气与气候

让学生说出天气的概念,老师总结出气候概念,两者列表比较,然后进行随堂联系:判断哪些是说天气的?哪些是说气候的?

接着再看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让学生读书说明描述气温与降水的词语

过渡:气温和降水是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前面两节我们分别学习了气温和降水,知道了他们的地区差异非常大,但是都有规律可循,哪个同学到屏幕前指图给大家说说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到屏幕前指图说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回顾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过渡: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地区差异很大,那由二者组合的气候的地区差异是不是很大?

但是同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要想了解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首先我们要了解世界气候类型的种类

板书:

气候的地区差异气候类型

让学生读图3.23找出世界气候类型,这时加强读图指导,通过读图例找出共有11种气候类型

4、气候分布

过渡:这十一种气候类型是如何分布的呢?我们具体看看世界气候的分布图,首先,图中有四条重要的纬线,它们把地球分成了5个重要的温度带,那个同学到前面来给大家指图说说是那几个温度带?

学生上台指图,要注意指图是否规范正确。

承接:各个温度带分布了不同的气候类型,我们先来看热带分布有几种,如何找呢?我来举个例子

教师举例热带地区赤道附近分布的一种气候类型,根据颜色到图例中找出是哪一种,然后又学生找出分布在热带、温带、寒带的气候类型,同桌进行交流。

学生上台指图说出,教师纠正

5、热带气候

承接:我们下面就具体来看看热带的气候类型,我们主要从分布于特征两方面来看,热带有几种气候类型?

板书:

3、热带气候 分布 特征

多媒体展示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图,不出示名称,让学生说出是哪种气候类型,然后说出分布地区,再出示该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先知道学生如何读这种图,然后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归纳出气候特征。

小组合作:全班十二个小组每四个小组一大组分别结合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和气候分布图分析另外热带三种气候的分布与特征

交流展示:每大组派一名上台指图分析展示成果,教师指导总结并板书

最后播放动画:四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练习:四种气候特征的习题

6、总结本节课主要内容,学生起来谈本节课收获

七、课后反思

地理气候 篇6

关键词:Excel,高中地理,气候教学,运用

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地理课堂教学的需求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学生掌握利用信技术分析综合的地理问题,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学科信息化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将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教学功能转化为学生智能发展的重要环节。

Excel工作表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于地理数据资料的统计和分析,并具有强大的制作图表功能。所以,利用Excel进行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化应用能力,又能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1.2 Excel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指出高考以能力立意为主:在“能力要求”的要点中明确要求学生熟练使用和说明各种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的统计资料及图表,并能根据要求绘制简单的地理图表。因而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能以地理任务驱动教学,利用Excel进行地理信息化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2 地理教学中运用Excel的案例——重庆万盛气候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人们需要研究气候的时空变化规律和变化机制。本文以万盛气候观测数据为例,介绍Excel2003在气候数据统计分析及制作相关地理统计图表中的应用。本文所用气象观测数据为万盛城市气象观测站1981-2010近30年的历史气象资料,其中包括月平均降水、月平均气温、天气情况等(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下载)。

案例一:根据万盛各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数据统计表,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利用计算机Excel绘制图1与统计表;

2)分析万盛平均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特点和原因;

3)判断万盛的气候类型及分布规律;

4)尝试制作反映万盛气候类型的气温和降水柱状曲线图;

5)全班分组讨论,编写分析报告;

由图1得出结论:万盛地处重庆市南部,渝黔边界,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8℃。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案例二:根据万盛2011-2016年天气情况统计表,要求学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利用计算机Excel绘制图2与统计表;

2)分析万盛2011-2016年天气情况特点和原因;

3)尝试制作反映万盛2011-2016年天气情况饼状图;

4)根据图2分析万盛各类天气情况出现频率高低不同的规律及原因;

5)全班分组讨论,编写分析报告;

由图2得出结论:万盛近五年天气情况的特点是雨天较多,雨天出现的比例大约为50%;晴天比较少,只有104天;出现降雪的天气仅仅只有5天。这种天气情况的出现频率也正好符合万盛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交界处,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降水较多的气候特征。

3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使用Excel教学的模式总结

3.1 地理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五步法”探究学习模式

在长期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Excel进行地理信息化教学,逐步形成了地理任务驱动下的小组合作“五步法”探究学习模式。具体环节如下:

1)地理任务数据化呈现;

2)小组进行原始地理数据处理;

3)利用Excel进行统计图表的制作;

4)根据统计图表分析原理规律;

5)小组合作发现问题,交流讨论,解决地理问题。

这种模式中,教师结合相关地理教学内容,给出当堂地理学习任务中的原始数据,学生通过独学思考、群学交流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发现的地理问题,总结出相应的地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3.2 地理学科信息化教与学氛围的形成

地理学科需要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大量和仔细的统计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的把教学的教具转化为学生的学具。Excel恰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地理相关实验数据的学具。学生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制作相关统计图表,完成了地理信息的数据化处理,从而根据形象的图表作出分析和判断,总结出正确的地理规律。在统计图表的制作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这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施教对象的全体性原则。

参考文献

[1]沈慈勇.Excel在地理学科信息化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地理,2002,17(3):48-51.

[2]邓高燕,黄勇奇.Excel在地理科学专业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4,34(3):87-92.

[3]肖玉玲,马中元,桂保玉等.利用Excel软件绘制气象要素图表[J].科技广场,2010(03):152-154

[4]殷世平.浅谈Excel中宏在处理常规气象资料中的应用[J].黑龙江气象,2005(1):42-46

会川地理气候与经济发展之我见 篇7

会川, 古称官堡镇, 1944年始设会川县, 以境内大、小南川汇集于此而得名。大南川的河叫漫坝河, 发源于甘南卓尼的草原;小南川的河没有名字, 发源于太白山, 相传是太白金星修炼之地。1958年, 会川县扯县设镇, 并入渭源县后复称官堡镇, 1983年改为会川镇, 辖22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 总人口43092人, 非农业人口3098人, 南北长35千米, 东西宽5千米, 总面积71平方千米, 耕地面积4857亩。

会川镇地理位置优越, 甘川公路 (212国道) 纵贯全境, 会陇公路 (316国道) 起始于此, 南北、东西两条交通要道提供便利的交通, 使这里成为历史悠久、陇中闻名的四大名镇之一。这里地势南高北低, 最高海拔 (露骨山) 3941米, 最低海拔2160千米 (梁家坡公路桥) 。漫坝河水自南向北沿河谷、川地流过全境, 四季不断流, 水质清澈, 水资源较丰富。土壤肥沃, 大部分为酷似东北的黑土、黑钙土, 富含腐殖质和有机质 (主要分布在罗家磨、沈家滩、本庙、上集、新城、东关、西关、梁家坡等八个村) 。植被良好, 森林资源丰富, 林地面积21460亩。天然索爷林、人工万亩青年林是优质松木用材林。年平均气温5℃, 最冷月 (1月) 平均气温-12℃, 最热月 (7月) 平均气温15℃。 (近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升高) , 年平均降水量566.4毫米 (近年来有所减少) 无霜期131天, 传统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青稞、蚕豆、洋芋。经济作物主要有药材、油菜等, 其中家种当归、野生牧山秦艽驰名中外, 蚕豆、洋芋以产量高、品质优良成为这里的拳头产品。这里, 是洋芋是省内外闻名的洋芋良种基地, 被命名为“中国良种洋芋之乡”,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古迹名胜有属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金家山文化遗址、唐筑盘石堡 (老堡子) 。露骨山、分水岭、黄香沟、双石门、索爷林等都是夏日避暑旅游胜地。

社会基础设施方面:境内黄香沟有兰化、兰空及县办牧场, 镇内有渭源县第二中学、渭源县第二人民医院、邮电所、变电站、新华书店等几十家企业、事业单位。文化、卫生、交通、通信、财税、公安、餐饮、住宿、娱乐、商贸等设施齐全, 功能完善。还有陇中闻名的中药材市场, 还有近年来开发建设的新兴产业——绿色微笑食品公司、药材公司等。

2 存在的问题

(1) 小城镇建设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绩, 镇容镇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非农业人口骤增。但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优化升级、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方面还不够, 没有形成振兴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 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城镇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辐射作用不明显。

(2)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干旱少雨成为农业发展的最大困难。由于人口数量过多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 人口素质低环保意识差, 只顾眼前利益, 不懂持续发展的大道理。乱开荒、滥砍树木、过渡放牧, 致使森林覆盖率锐减, 植被严重破坏, 水土大面积流失。以我们本庙社为例:1981年承包到户时人均耕地2.48亩, 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4%以上, 植被良好, 满山遍野草长林茂山坡上牛羊在悠闲的吃草欢叫, 地埂上灌木丛生鸟窝随处可见, 沟岔里树木参天、郁郁葱葱 (以白杨树为主) , 溪水环绕。那时年年风调雨顺, 粮丰林茂, 农民生活不比干部差。到2000年时, 人均耕地不到1.2亩, 毁林开荒成风, 约有近百亩林地被毁, 变为“三跑田”, 大小树木连根挖光 (有些是集体卖掉的, 大部分是被盗伐的, 手段是晚上砍树, 白天挖根拾梢子) 连坡度在70度以上的山坡也被揭去草皮, 开垦种粮, 但收成甚微。环绕村庄的那条水沟, 由于茂密的树木被连根挖掉而导致这条不足3千米长的水沟, 在这20年间水土流失近达40万立方米将昔日树木参天, 水草肥美的好牧地变成了如今百草不生的悬崖、乱石沟, 成了到处是倒垃圾, 扔死猪、死鸡、死羊、死老鼠的脏沟、臭沟。

由于生态遭到严重破坏, 气候变得干旱少雨, 树木减少, 鸟雀无处栖息, 乌鸦、喜鹊、麻雀迁徙绝迹, 食物链中断, 虫害、鼠害泛滥成灾, 尤其是鼠害不但造成粮食 (最为严重的是蚕豆) 严惩减产, 同时也给人的生命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3 对发展方向的几点浅见

(1) 加快小城镇建设, 广开渠道招商引资, 兴办资源型、科技会含量高的龙头企业, 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经济。比如:按会川目前的现状, 药材、洋芋都有产量高、品质好的优势, 且交通也非常便利, 但由于没有上档次、上规模的深加工的企业, 使用权产品不能增值, 农民不能增收, 就会川的洋芋这一项来说, 沿川及各村的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0%以上, 甚至髭村社 (上集、新城、本庙、罗家磨) 达到70%以上, 年总产量10万吨以上, 而本地几个小淀粉厂的加工能力不到2%, 因此, 以市场为导向, 以产业为依托发挥本地优势, 办好具有竞争的龙头企业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因势利导, 扶持示范户, 多种经营, 改善生态环境。要抓住西部大开发, 退耕还林的历史机遇, 因势利导, 综合治理, 协调发展。在严格执行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的基础上, 再用专项贷款资金, 重点扶持示范户, 具体帮助几户农民种2亩牧草, 饲养20只绵羊, 如果年出栏10只羊让农民自己算账和种粮相比。示范户带动周围群众一起致富, 地埂上还可种植中药材, 如牛籽等, 既能恢复植被, 又可增加收。

植树造林方面:既要严格退耕还林, 又要重视荒山、河滩、空闲地带的造林。在方式上要采取因势利导, 责、权、利分明,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将荒山荒坡像承包责任田的形式归个人所有, 真正做到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根据集体林难成活、难管理的现象, 可将苗木、树籽发到家户, 大力支持每家每户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田间地头、地埂、空地植树造林。在此基础上, 再实行封山育林等措施。经过数十年的努力, 我们的山河会重新披上绿装, 再造秀美山川, 就不光是一个口号了。

(3) 充分利用水资源, 彻底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一是先从眼前着手, 兴修水渠, 平整土地, 解决口粮田, 通过扶持灌溉示范户, 引导群众转变观念, 逐年扩大灌溉面积, 这个方案投资少, 见效快, 但灌溉面积有限。二是从长远治理, 建议政府重新立项上马双石门水库工程。兴建双石门水库有三个有利条件: (1) 库区无居民, 没有移民工程。 (2) 库区没有耕地, 也不占宝贵的土地资源。 (3) 水库修成后将成为会川的旅游热点景区。这是一项功在当代, 利在后世, 从根本上解决会川 (包括杨庄、田家河两乡部分地区) 农业生产条件的重要富民工程, 将会本地经济发展, 注入活力, 增强后劲。

参考文献

[1]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心.甘肃地理[M].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3.

地理气候 篇8

世界气候类型在湘教版地理教材中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乃至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气候类型的判断更是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之一, 学会判断气候类型有助于学生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而且高中对这些知识仍然有要求, 所以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和学习很重要。

但现实情况是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很难、很枯燥,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感兴趣, 课堂上学生面对众多的地理景观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资料图和分布图, 都会感到无所适从, 再次感觉地理好难, 气候好难, 抱着这种心态听课自然效率低下, 有的老师填鸭式教学更不利于学生接受, 或者把气候类型的教学拔高, 介绍气候类型分布的成因, 学生学得很辛苦。

二、对世界气候类型教学的思考

1.研读课程标准, 确定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如下: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 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从课程标准可以知道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让学生学会气候类型的判断, 一是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图分析气候特征; 二是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 所以进行这部分教学要注意解决这两个问题, 通过读图、比较、归纳等手段让学生学会判断气候类型。

2.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策略。

(1) 按照地球五带的划分学习各种气候类型

按照地球“五带”的划分学习各种气候类型, 本节内容可以安排四课时, 按照热带气候类型、亚热带气候类型、温带和寒带气候类型及高山高原气候进行教学, 最后可以安排一节习题课复习巩固。

按照“五带”划分可以让学生明确热带和寒带气候类型的典型特点, 热带因为纬度低, 太阳辐射强, 终年炎热, 而寒带因为纬度高, 太阳辐射弱, 终年寒冷, 然后告诉学生热量带的界限是不固定的, 而是存在一定的过渡带, 如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带是“亚热带”。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 初步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共性。

(2) 热带气候类型教学

先通过展示各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图和“热带雨林”的视频, 给学生一些直观印象, 让他们列举各种气候类型的代表性动植物。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可以动起来, 往往兴趣比较高涨, 有助于接下来的教学。

为什么有这些景观的差异? 引入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的学习。 老师可以结合新加坡的气候特点介绍热带雨林气候的气候特征, 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 全年多雨, 每天午后基本都会有雷阵雨。 经过新加坡的介绍, 老师引导学生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 然后老师归纳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气候特征=时间+气温+降水。 一般来讲:

月平均气温>20℃可以描述为高温或炎热;

夏季月平均气温<20℃可以描述为凉爽;

冬季月平均气温>0℃可以描述为温和或温暖;

冬季月平均气温<0℃可以描述为寒冷;

月平均降水量>100mm可以描述为多雨;

月平均降水量<50mm可以描述为少雨。

学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描述其他几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让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 并把这种描述方法变成自己的一种能力。

在学生学完热带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之后, 老师还要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归纳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的异同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能力。

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的异同点:共同点:全年高温, 每个月平均气温均大于>20℃ (反过来, 每月气温>20℃可以直接判断其是热带气候类型) ;不同点: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最多, 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最少, 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都分为旱、雨两季, 但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多, 旱雨季更分明。

接着, 展示“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图”, 引导学生说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介绍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入手, 如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地区学生可以找到亚洲的西南部, 非洲北部和南部, 澳大利亚的中部, 以及南北美洲西部沿海等, 学生可以很容易观察这些地方被南、北回归线穿过, 从海陆位置说, 大多位于大陆西岸或大陆内部, 这样学生就可以说出热带沙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 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的教学

老师先介绍亚热带是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带, 是温带的较低纬度地区。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这是它区别于温带其他气候类型的重要标志。

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一样不仅可以应用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学习, 而且可以让学生画出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的气候资料图, 让学生在画中学, 在学中画,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气候类型的特征。 让学生画出这些气候资料图还有另一个好处是学生可以更方便地比较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的异同点,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比较, 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气候的特征。

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可以按照分析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方法进行。

可以简单地按下列表格给学生总结这些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 寒带气候类型和高山高原气候的教学

之前已经学习了九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 本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 老师给学生出一些气候特征和分布规律的填空题即可。

(5)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可以出现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 当堂检测, 找出学生知识的障碍点, 再加以突破, 也可以让学生完成一整节气候类型的练习, 补缺补漏, 夯实基础。

3.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气候类型教学应该落实课程标准, 落实图表, 扎实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让学生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对学生成长是很有利的。

教学中老师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 选取学生比较熟悉或身边的地理事象进行教学, 如家乡的气候特征, 展示家乡的四季图片, 在学习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 热爱家乡,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地理气候 篇9

一、描写我国季风气候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在我国把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划分为季风区,夏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为非季风区。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这条线以东以南为季风区,以西以北为非季风区。因为玉门关正好位于这条界线以西,关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风的滋润了。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北风席卷大地把百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象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边疆地区的景色,一夜之间,气温骤降,冷锋来临,大雪纷飞,让学生们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气候的变化。

二、描写平原与山地气候差异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人间四月正是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导致气候的垂直变化造成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温度下降0.6度,由于平原和山地的相对高度较大,所以山顶的气温是山脚气温减去相对温差,故山顶气温要远低于山脚的气温。“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形象地反映了高山气候垂直差异显著的特征,说明了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山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植被相应呈垂直变化。“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

再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反映了同一时候不同地区天气的差异。反差强烈的对比,使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大自然的奇妙莫测,思维活跃,思路开阔,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三、描写四季不同的天气

杜甫的“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句,说明快行冷锋来势之猛。夏季晴空万里的西湖,乌云骤然翻腾,大雨倾盆,一会儿风吹云散,雨过天晴,湖面平静如镜,这种地方性阵雨天气,表现于苏轼的笔下便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是说我国春季普遍存在着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的情况。“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说明我国春季气温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四、描写纬度因素对气候影响的诗句

高鼎《村居》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句与张敬忠《边词》中“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句,虽然同是描写二月(农历),但景象却大相径庭:江南已是草木青翠,百鸟鸣唱的季节,堤岸上的杨柳陶醉在春风的薄雾中,若隐若现,把人带入“春光无限好”的画镜中;而地处北国的内蒙古,却春风未至,嫩芽待发,依旧处于空寂、萧条的残冬之中。诗句反映了纬度位置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五、描写地形对气候影响的诗句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说的是四川地区常常下夜雨,我就进一步启发,这里为什么会出现巴山夜雨,和这里什么有关系,学生们跃跃欲试,我组后分析,这里地处四川大巴山地区,受地形影响,夜晚山谷湿热气体上升,形成夜雨,才出现涨秋池的现象,完后我有引出成语蜀犬吠日,讲解此处地处盆地,阴雨绵绵,太阳辐射较少,还有“雅安天漏”,也是反映了四川地区降水很多,太阳辐射很弱。

地理气候 篇10

一、实施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思考

笔者所在学校属城郊的薄弱校, 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理性认知能力较弱, 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足, 但他们纯朴、活泼、热情。面对这样的学生, 教师如何努力建立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成功的地理课堂教学应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教师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地了解学生、熟悉他们,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入手, 借助学生容易理解概念、规律、原理的生活背景及熟悉的生活事例、现象作为支架, 恰当地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 这将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更多的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努力价值和成功乐趣, 培养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心态和信心, 为进一步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益创设有利的情景和平台, 以更好的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活跃思维, 化解教学难点。

教学实践证明, 只有学生感到自己有能力学好地理, 学的懂地理, 不断地能从课堂上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时, 才会形成对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二、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从生活中来, 到学习中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合理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教学内容, 用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体会学习地理的价值。现以《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 进行分析。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季风和季风气候概念、特点、原因、影响范围;了解季风对我国降水的时空分配和东部锋面雨带的推移的影响;能从利、弊两方面初步评价季风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运用资料主要包括阅读示意图 (季风与非季风区示意图, 冬夏季风的形成图) , 气候直方图 (气温、降水量逐月变化图) 等, 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 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季风气候的利弊评价, 树立辩证分析问题的想法。让学生明白季风气候不仅是一种资源, 也是我国灾害性天气 (寒潮、旱涝等) 的祸首, 树立因地制宜, 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如果就课论课, 上述教学没有什么问题, 但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我认为:厦门处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亚热带季风区, 季风气候显著是厦门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 它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切入点。因此, 我在设计《季风气候显著》一节教学时, 选择了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

本节课可以进行生活化设计的内容较多, 为了每一次的活动和探究都能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 趣味盎然。首先, 教师应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内容与任务, 分析学情, 如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本节一堂课对学习的基本要求、学生具备哪些学习本节知识的生活经验, 寻求教学中三者之间的教学着力点。其次, 把生活化体现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让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激趣、质疑, 引入新课, 为区分季风与季风气候的概念做好学习铺垫;用即时的时令和节气, 启发学生认识季风气候的存在, 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季风气候的感受;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季风气候对各家的父母从事的生产活动的影响, “评说”季风气候的功与过。最后, 让学生现学现用, 学以致用。

三、生活化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的实施方法

1、从乡土地理入手,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乡土地理就在学生身边, 是他们熟知又易于理解和接受。地理教师应指导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 多看勤看, 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讲述季风概念前, 教师让学生预先观察:近段时间, 学校操场上国旗是飘向什么方向的?厦门在一年中的不同季节, 国旗的飘向都一样吗?学生联系了初一年学过的野外辨别方向的知识, 分组进行实地观察, 并查阅相关资料, 最终找到了厦门盛行风向变化的规律。

有了学生的预先观察, 教师在课上引入乡土地理教材——《厦门地理》中的厦门盛行风向示意图 (图1) , 学生就能轻松判读, 理解了季风是指一年内盛行风向随季节而发生明显变化的风。季风气候则是一年内因盛行不同风向的季风而形成的气候类型。生活中的地理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 善于捕捉一些有趣、有价值的地理现象, 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地理现象的变化、发生、发展过程, 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进行分析讨论, 学生在观察中培养了兴趣, 学会了知识。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前提。

2、精心预设生活化的地理课堂, 促进新知的生成

教师对学生原有经验、生活体验、生活环境和学习预期要十分了解, 才能精心预设课堂, 适时地将生活中学生随手可得的例子有效地融合、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促进新知的生成。在学习季风的特点时, 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图2) , 回答:“冬季风和夏季风各用什么颜色的箭头表示, 它们的源地分别是什么地方?风向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特点 (温度和湿度) ?”

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较难准确的回答, 这时教师如能给学生点拨, 让学生从图中冬 (蓝色) 、夏 (红色) 季风箭头标志颜色的差异, 体验蓝色是冷色调, 说明温度较低、较冷, 发生在冬季;红色是暖色调, 说明温度较高、较热, 发生在夏季。再让学生观察冬夏季风的吹向,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根据我们生活经验可推断:冬季从陆地吹来的风, 水汽含量少, 比较干燥和寒冷;夏季风风向相反, 从海洋吹向陆地, 夏季从海洋吹来的风中将夹带大量潮湿的水汽, 温度较高, 容易带来降水。

接着引入近段时间寒潮 (冬季风) 频频南下, 我们虽然生活在厦门, 也时常感受到大风、降温的天气现象, 体验到嘴唇变干、脸颊干裂、容易口渴, 很快明白了冬季风寒冷干燥的特点。为进一步加深印象, 巩固知识, 教师引用生活中的谚语:“一个人如果好吃懒做, 会怎么样呢?”。许多学生会说:“只能喝西北风了, 或就没有收获了”。教师追问:“西北风给我们的是什么感觉呢?”学生可能会说:“那可是寒冷、刺骨”等答案。教师反问:“为什么喝的是西北风, 而不喝东南风呢?”学生立即明白了, 吹东南风舒服多了。在教师引导、调控下的生活化教学过程是生活化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关键, 它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共鸣, 活跃课堂, 开拓思路, 提高能力。

3、创设生活化情景, 巧用图像化语言, 化解教学难点

地理知识主要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和周围世界, 课堂情景的创设能很好地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浓缩到情景中, 通过课堂看世界。教师教学时, 除用好教材, 还要能从生活中选取那些有效的, 可以促进学生新经验增长的事物或情景, 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更高一级新知的支架, 才能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对于缺少相关学科知识铺垫的初二学生来说, 季风的形成原因特别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理解冬季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 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这一现象呢?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情景:夏季游泳时的体验告诉我们, 海洋上的水温低于陆地上气温。当陆地气温较高时, 空气受热膨胀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解释热力环流这一难点时, 从闽南 (厦门) 人喜欢喝茶, 家里泡茶时都有一个随手泡 (电热壶) 引入, 让学生观察水壶烧开时“热气”不断上升, 引导学生联想到“受热上升”的实例。同时教师边讲授, 边迅速画出了陆上空气受热上升, 近地面风从海洋流过来补充的热力循环的简笔图 (图3) , 简单直观的简笔画, 将抽象的地理规律转化为直观的图像化语言, 让人过目不忘, 学生掌握了夏季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冬季相反) 的原因, 即海陆热力性质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创设生活化情景,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生活化地理教学实施的模式, 教师把课本中抽象、枯燥的文字材料带到一定的情景中去, 转化为学习的背景, 让学生不断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体验、联想、活动、探究, 达到想像力、创造力和学习方法的发展。

4、动态模拟生活化教材, 尝试课堂表演, 帮助学生领会地理原理

动态模拟生活化教材, 让地理事物和现象“动”起来、“活”起来, 是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实施的有效手段。讲授锋面雨的形成和锋面雨带的推移时, 教师如果只干巴巴的讲述冬夏季风相遇容易形成降水, 由于不同月份冬夏季风势力变化, 会进进退退, 雨带就会随之推移形成降水, 学生听起课就会感觉太无味了。此时借助Power Point等软件进行动态模拟演示锋面雨和锋面雨带推移的过程, 不但非常方便、快捷, 而且可以增强直观感, 便于学生的理解领会。

教师还可以根据初中生活泼、好动、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让两个学生上台, 一人扮演夏季风, 一人扮演冬季风, 让他们相对站立, 伸出两手, 推一推、比一比谁更有劲, 当其中一人力气更大时, 另一人就被推着走, 雨带就会随之推移;当两人力气相当、势均力敌时, 雨带就相对稳定在一地不走, 形成的雨量不太大, 但是降雨时间较长的“梅雨”天气。学生由此就容易理解冬夏季风正常进退, 雨带推移形成风调雨顺的情景, 或反常进退形成雨带滞留, 导致南北方旱涝灾害。贴近初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课堂表演, 不但为学生创设一种具体生动的情景氛围, 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教育环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情绪, 从而获得身体、心灵的解放和主体的自我发展。

5、让地理回归生活, 为生活服务

让地理回归生活, 为生活服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新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或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时, 从我们三餐的主食 (大米) 入手, 从“水稻”字义上理解其喜欢生长在有水的地方 (水田) , 喜欢湿热的气候, 而季风气候夏季普遍高温, 雨热同期, 水热条件配合得当的特点, 就非常适合水稻的种植和我国农作物的耕种。

根据地理学科的较强时效性, 及时融入时事和身边的地理素材, 让地理课堂教学与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如:2010年国庆期间, 海南大暴雨的原因?即冬季风迅速南下, 抬高暖湿性质的夏季风, 形成的锋面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或冬季风大规模南下 (寒潮暴发时) , 厦门当地种植的香蕉正处于成熟时节, 遭受冻害, 造成香蕉欠收, 影响蕉农的收入。或每年3、4月间厦门阴霾 (冬季风南下带来的粉尘) 的天气等。学生通过“评说”季风气候的功过, 形成辩证分析问题的基本素养。

为更好践行“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教师在拓展练习中, 提供给学生一组房地产楼盘广告, 与学生一起讨论怎样应用所学到的季风知识来辨别、选择好的楼盘和楼层。只有学生意识到地理存在并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世界, 生活离不开地理, 才能切切实实体会到地理的价值, 学习的动机才能真正被激发, 如此获得的地理知识及地理思想和方法, 才有可能真正被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 为生活服务, 达到学以致用。

让初中地理课堂充满生活化, 是教师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它填补了传统教学与生活脱离的鸿沟, 丰富了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 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接受地理、爱上地理、学会地理。为使生活化的地理教学策略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教师仍需转变观念, 不断学习、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阿妮塔·伍德沃克:《教育心理学》,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4:43。

[2]丁健:《新课程下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性研究》, 2009, 4:10。

[3]蹇广勇:《让高中地理教学回归生活》, 《地理教育》, 2009, 3:30。

[4]杜海霞:《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策略探讨》, 《教育战线》, 2009, 4:89。

[5]刘怀青:《如何让地理走进生活》, 《地理教育》, 2010, 1-2:19。

[6]姚宗锦:《关注生活感悟地理》, 《地理教育》, 2009, 2:30。

上一篇:大数据中心建设下一篇:现代信息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