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条件

2024-07-05

气候条件(共12篇)

气候条件 篇1

玉米作为农作物中的重要农产品,其产量及质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提高玉米的产量,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进生产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在技术方面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问题了。现阶段,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原因是气候问题。因为玉米这种农作物的产量很高,而生产成本又比较低,在世界上的粮食总产量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更是势在必行。由于玉米是一种喜光的农作物,所以在种植玉米的时候,要选择日照充足的地方,更加适合玉米的生长。

1 玉米种植的气候条件研究

玉米是一种比较喜爱阳光的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于光照的条件要求很严格。光照充足的条件上,玉米的产量以及质量都会得到相对的提升。玉米的生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不同阶段的生长,最后才能长成。由于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的光照以及温度、湿度等条件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中,也要满足不同的要求,因此就要对气候进行一定的了解,找到不同需求下的不同调节的方法,才能更适合玉米的生长,带来更高的产量。

1.1 温度条件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对于温度的要求比较大。由于玉米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经历一些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对于温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一般而言,玉米在生长阶段,所要求的温度是要大于等于10℃的。随着玉米的逐渐生长和发育,对于温度的要求也在逐渐变化。在玉米的出苗阶段,室外的温度在10℃-25℃之内的,都是适合玉米生长的温度。室外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从而影响到玉米的总产量。玉米生长环境的温度较高,会使空气中的水分蒸发,湿度降低,土壤中缺少水分,严重影响着玉米的自然生长。如果温度超过了35℃,就会大大降低空气的湿度,会使玉米花粉之间的传播能力降低,花粉粒枯萎,玉米的授粉受到影响,进而对产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而在颗粒形成时期,温度要控制在20℃-24℃左右,这样的温度是最适合玉米颗粒成熟的,如果温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影响到玉米颗粒成熟的饱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玉米的产量。

1.2 水分条件

水分对于任何动植物的生长来说,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对于玉米的生长也是至关重要的。水分是让玉米能够生长成熟的最重要的支撑条件,除了出苗期以外,其余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是需要一定标准的水量供给的。在水量上达到了标准,才能保证玉米的生长质量,从而提高玉米的总产量。研究证明,在年降水量达到500 mm-600 mm的地方,玉米的生长情况最好,所以在种植玉米时,一定要十分注意水分的供给,水分的供给量与玉米的产量是成正比的,也就是说,只有在水量上满足玉米的生长要求,在产量上才能达到一定的数量。玉米的产量越高,需要的水量就越大。

1.3 光照条件

阳光也是每一种农作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而玉米又是一种天生就喜好阳光的农作物,所以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光照时间一定要充足,不同的生长阶段对于光照的要求是不同的。保证了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光照,才能让玉米生长的更加健康。在玉米生长的最初出苗阶段,阳光充足的要求是最严格的。通常要求在出苗期的玉米每天都至少要照到8小时-12小时的阳光,如果光照时间不够的话,很可能会影响后期的出苗程度,在根本上就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如果光照时间达到了标准的话,能够在玉米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减少发育时间,加快了玉米成长的速度。相反,如果光照时间较短,没有达到要求的话,就会延长玉米的发育时间,影响玉米整体的生长进程。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光照充足的话,能够加强玉米进行的光合作用,更能加快玉米的生长速度。由于玉米本身的属性就是不喜阴的,充足的阳光照射能够让玉米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生长,进而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1.4 气象灾害

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而气候更是说变就变,不受人为的控制,也是人们不能避免的一种灾难。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受到自然气候灾害的影响也是很严重的。在部分玉米种植区,出现过霜冻的情况,这很不利于玉米的生长和发育。霜冻一般是出现在温度比较低的地区,春天到来的比较晚。对于这种情况,在种植玉米时,就要掌握好播种的时间,防止后期的霜冻灾害影响到玉米的生长。而夏天的干旱灾害,也对玉米的生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水分支持,在干旱情况下,玉米所需要的水分得不到满足,影响玉米的生长,更影响了玉米的产量。

2 结语

在玉米的生长过程中,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所以在种植玉米时,要适当的用一些方法来调整玉米的生长环境,让玉米在适合生长的环境中成长。在温度达不到玉米所要求的时候,可以选择运用大棚技术来提高或者降低玉米生长环境中的温度,使温度控制在适合的范围内,保证不同阶段的温度不同。而在水量不够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人工浇灌,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水量,促进玉米的生长。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有很多,气候条件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所以在种植玉米时,要格外注意。

参考文献

[1]占清华.玉米种植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分析[J].新农村,2014(22):224.

[2]胡英.关于种植玉米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分析[J].中国农资,2013(32):146.

[3]高飞,王爱芬,原志强,等.浅析玉米种植气候与土壤条件[J].低碳世界,2015(10):299-300.

[4]罗星.浅析玉米种植对气象的要求[J].农家科技,2015(11):56.

气候条件 篇2

济南市位于北纬36度40分,东经117度00分,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

境内主要山峰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等。陆地面积8154平方千米,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公里,平原5000平方公里。

济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较为清爽,冬季干燥寒冷。年平均气温14.3℃,年平均降水量660.7毫米。

地理概貌

济南位于山东省的中西部,是京沪铁路、胶济铁路与邯济铁路的交汇点,南面与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清单的泰山毗邻,北与被称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黄河相依。

济南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地形复杂多样,大体可分为三带;北部临黄带,中部山前平原带,南部丘陵山区带。济南境内河流较多,主要有黄河、小清河两大水系。还有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湖泊有大明湖、白云湖等。

气候状况

济南地形复杂多样,南为泰山山地,北靠黄河,地势南高北低。济南地处中纬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干燥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严寒干燥,四季分明。

济南市地处中纬度地带,由于受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冷夏热,雨量集中。

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十分典型的国家,而济南市则是季风气候明显区域之一。冬季亚洲大陆北部形成了蒙古高压,济南市被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所控制,常受来自北方冷空气侵袭,寒冷晴朗,雨雪稀少,多偏北风。夏季受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盛行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天气炎热,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多偏南风。春季和秋季是冬季转夏季、夏季转冬季的过渡季节,风向多变。一年之中,在不同季节,全市处在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之下,构成了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变化分明的气候。济南市冬季长达136~157天,一般在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下旬;夏季为105~120天,一般在5月下旬至9月上旬;春、秋季最短,都不足两个月。

冬冷夏热,雨量集中。冬季济南市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吹寒冷的偏北风,一般6~8天有一次冷空气侵入,使气温不断降低。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极端最低温度平均在-20℃以下(平阴县为-18.9℃,长清县为-19.1℃,济南市北郊为-19.7℃,济南市东郊为-22.5℃,章丘县为-24.5℃),低于-10℃的严寒日数98%集中在冬季。最大冻土深度为45厘米左右,最大积雪深度为20厘米左右。冬季降水量在20~25毫米,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3.0~3.7%,整个冬季雨雪稀少,北风频吹,干燥寒冷。夏季炎热,季平均温度在26℃左右,极端最高温度超过40℃,日最高气温≥40℃的酷热日数均出现在夏季。夏季不仅炎热,且多降水,雨热同季。夏季降水量全市各县区平均都在400毫米以上,全年60%的降水量集中在夏季,7月份降水日数平均在15天左右,日降水量≥50毫米的暴雨日数集中在7、8两月,占全年暴雨日数的70%。

自然资源

全市土地资源总面积8154平方公里。山地丘陵3000多平方公里,平原5000平方公里。全市有棕壤、褐土、潮土、沙姜黑土、水稻土、风砂土6个土类。粘土、石灰岩、白云岩、质优量大,但尚未被充分地开发利用。“济南青”辉长岩和“柳埠红”花岗岩已远销欧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待于扩大生产规模。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煤、花岗石、耐火粘土以及铜、钾、铂、钻等多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等。特别是石灰岩品位高、储量大。花岗石的黑色花岗石,质地纯正,为国内独有。林木资源分乔木、灌木两大类,共有60多科,300多种。南部山区盛产苹果、黄梨、柿子、核桃、山楂、板栗等,并产有远志丹参、枣仁、野菊、香附等多种药材。北部临黄平原的大枣也有很高的产量。另外,白莲藕、大葱、玫瑰花、芦苇等植物也有较高的产量,并在省内外享有盛名。水资源15.9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4.7亿立方米。土地资源

本页数字均为1985年土地普查数据。1985年,济南市总面积为5633.7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684平方公里。全市耕地率47.6%,高于全省47%、全国平均10.4%的水平。平阴、长清、历城及章丘南部山区中有耕地1508.3平方公里,占总耕地面积的56.2%,因地势较高,田块支碎,耕地质量较差,耕作困难,农作物产量较低。北部平原地区有耕地710.9平方公里,占总耕地面积的26.5%,该区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是粮菜精种高产区。因城镇及工矿企业的排污,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沿黄、沿清地带有低洼耕地465平方公里,占总耕地面积的17.3%,这部分耕地有内涝危害。全市人均占有耕地0.07公顷,低于全省人均0.1公顷、全国人均0.13公顷的水平。全市城镇工矿、交通用地842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林地面积736.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1%,人均0.02公顷。荒山荒地面积949.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6.9%。

水资源

由降水及黄河侧渗补给形成的全市天然水资源总量为16.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41亿立方米,占总量的38%;地下水9.66亿立方米,占总量的62%。在现状水利设施及其正常运用条件下,结合天然水资源的特点,可以拦蓄提引的水量,即多年平均可利用量为11.92亿立方米。占天然水资源总量的74.2%;其中地表水4.29亿立方米,地下水7.63亿立方米。1985年,国民经济各部门实际需水量12.48亿立方米。其中,工业生产及城镇生活用水3.3亿立方米,占26.4%;农业灌溉及农村生活用水8.94亿立方米,占71.6%;其他用水0.24亿立方米,占2%。

济南市天然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南部变质岩山区及平阴山区,年降水量及地表径流均比平原区为大;从山区到平原,年降水量由710毫米,递减为645毫米;年径流深由197毫米,递减为80毫米。山高坡陡水流失,成为全市的贫水区。中部山前平原地下水富集,泉水众多,未大量开采前,以泉的形式自然排泄。北部沿黄地区,有着丰富的客水资源(黄河来水),浅层地下水也富集。济南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部小清河两岸地区及平阴沿汇盆地,是济南市工农业生产基地;由于地下水具有比地表水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所以长期以来把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进行高度集中的开采。特别是市区,日开采量由50年代的十几万吨,增加到80年代的70万吨左右,导致采补失调,泉水断流。而在长清县的孝里、许寺一线及平阴县的旧县、东阿条带状地区,蕴藏着丰富而水质良好的地下水资源,有待于开发。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受工程运用条件制约,同时地表水的污染状况也妨碍了对地表水进一步的开发利用。境内地表水主要用于农业灌溉。地表水灌溉面积263.8平方公里,占全市灌溉面积的21%。由于小清河水源不足,污染严重,在灌溉上有引黄取代引清的趋势。自1965年引黄复灌以来,在积极慎重的方针指导下,充分发挥黄河的水资源优势,为农业灌溉、城市供水提供了优质水源。

一、地表水(一)小清河历史上小清河是一条排涝、泄洪、灌溉、航运综合利用的人工河道。济南泉水是其主要的源泉。1904年,在玉符河右堤建睦里闸,引玉符河水入小清河以接济航运和兵工厂用水。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小清河众多支流上兴建了垛庄、杏林、大站、杜张、狼猫山等5座中型水库及53座小型水库,最大拦蓄能力1.1亿立方米。境内小清河流域多均年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量为2.97亿立方米,支流上水库塘坝拦蓄利用量年仅0.66亿立方米,占流域地表径流量的22.2%,77.8%的水量在汇集过程中补给了地下水,蒸发、提用和排泄到境外。主要支流绣江河多均年径流量1.12亿立方米,拦蓄0.33亿立方米,拦蓄利用率29.5%;漯河年径流量0.41亿立方米,拦蓄0.19亿立方米,利用率46.3%;巨野河年径流量0.26亿立方米,拦蓄0.14亿立方米,利用率53.8%。(二)境内入黄诸河平阴的狼溪河、玉带河、龙柳河、平阴河、安栾河、长清的南大沙河、北大沙河及市五区的玉符河。上述诸河汛期暴雨形成的河川径流皆从右岸汇入黄河一并注入渤海。非汛期,只有狼溪河、玉符河上游三川由浅层基岩裂隙水以下降泉的形式补给河道,形成河川基流;其他河道多是雨后断流。继50年代末在玉符河上修建了卧虎山水库以后,又在其他支流上建成锦绣川、崮头、钓鱼台、石店4座中型水库以及120座小型水库,最大拦蓄能力为2.63亿立方米。境内入黄诸河多均年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量为3.44亿立方米,支流上塘坝水库拦蓄利用量为1.32亿立方米,拦蓄利用率为42%。主要支流玉符河多均年径流量1.3亿立方米,拦蓄利用量0.75亿立方米,拦蓄利用率57.7%;北大沙河年径流量0.78亿立方米,拦蓄0.21亿立方米,利用率26.9%;南大沙河年径流量0.47亿立方米,拦蓄0.13亿立方米,利用率27.7%。平阴入黄诸河年径流量0.69亿立方米,拦蓄仅0.11亿立方米,利用率16%,水库多漏水,仅起缓洪固沙的作用。(三)白云湖原是呈东西向的天然洼地,接受绣江河来水,水源充足。1958年人工围湖筑堤,为人工控制的平原水库。湖围堤顶高程为22.8米,安全滞洪水位21.8米,相应蓄水量0.645亿立方米,湖面16.5平方公里。

二、地下水 灰岩分布的低山丘陵及山前平原区是富水区,泉眼密集,属深层岩溶水,一般埋深数十米至二百米;水质纯正,矿化度小于0.5克/升,是重碳酸盐类钙镁型的淡水。岩浆岩变质岩分布的南部山区是贫水区,属风化岩裂隙水,埋藏较浅(十米以内),水量甚微。沿黄沿汇冲洪积平原为中等富水区,属第四系松散岩类的孔隙水,从南往北,矿化度增高,属微咸弱碱性的硬质水。济南市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历史悠久。很早以前,群众就用简易水具提取井水浇菜园并饮用。1936年,市内建成提取地下水的自来水厂,日提取量1.1万吨。1980年已建成9个水源厂,4个加压站,日提取量达39.26万吨。农村在50年代掀起打井高潮,土井、砖井,畜力水车提取浅层水。70年代机井建设迅速发展,地下水的开采量逐年增长。1985年全市纯井灌面积已达764.1平方公里,占全市灌溉面积的61.1%,有配套机井2.2万眼,其中深井2154眼。由于开采量的增加,气候的干旱,有些地区采大于补,导致地下水位大面积持续下降,农井报废,泉水干涸。历城寇家庄、林家村,章丘宁家埠、旧军、水寨一带涝洼地已变成旱田;唐王地区形成近百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位降水漏斗,坑底中心水位1981年平均为16.08米,已比小清河柴家闸前正常水位18.7米低2.62米,出现倒渗回补现象,地下水受到污染。1.市区泉群 市区泉水水质纯正,水温恒定,在18℃左右。无色无味,酸碱度适中,PH值7.3~7.8,总硬度9~14度。据计算,市区泉群补给量多均年为1.93亿立方米,折日补给量53万立方米。1958~1964年7年间实测,泉群涌水量平均年达1.46亿立方米,折日涌水量40.1万立方米(未包括市内零星泉眼及西郊腊山等山泉的涌水量)。随着城市人口及工业生产的增长,用水量也随之增加,1980年日实际开采量已达61.86万立方米。开采量大于补给量,地下水位下降,泉群涌水量锐减,只有9.39万立方米/日。首先在黑虎泉出现断流,相继趵突泉等亦间断出流。2.东郊泉群 多均年补给量0.89亿立方米,折日补给量24.4万立方米。东郊是济南工业供水集中开采区。1983年工厂自备水井年采量达百万立方米的就有11家之多,年开采量0.5683亿立方米,折日开采量15.57万立方米。设在裴家营、中李庄的自来水厂同期开采量为0.4048亿立方米,折日开采量11.09万立方米。合计年开采量达0.9731亿立方米,农用井开采量未计在内,就已超采,地下水位已形成下降漏斗,白泉枯竭。3.明水泉群 明水泉(百脉泉)是建国初我省第一处中型自流灌区绣惠渠灌区及明水镇居民、工业用水的主要水源,多均年涌水量为1.3亿立方米,折流量4.2立方米/秒。4.洪范泉群平阴县有27处山泉,常年不枯的18处,为狼溪河的河川基流。很早以前,当地人利用此水熬制阿胶。1974~1975年实测,泉群涌水量年达500万立方米。其中书院泉310万立方米,丁泉50.8万立方米,洪范池38万立方米,白雁泉31万立方米。

长顺县生姜种植气候条件分析 篇3

关键词 生姜种植;气候条件;贵州省长顺县

中图分类号:S6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03

长顺县位于贵州省中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西部,经纬度:106°38′13″至106°38′48″E,25°38′48″至26°17′30″N,平均海拔1 100 m,国土面积1 543 km2,具有典型的云贵高原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特点。

生姜简称姜,又称黄姜,古名薑,属块茎作物,是姜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原产于中国及东南亚等热带地区,现在已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长顺生姜种植历史悠久,以体大、色亮、产量高、筋丝少、辣味纯厚、香气浓郁而闻名。生姜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挥发油,具有治感冒风寒,呕吐,痰饮,喘咳,胀满,泄泻;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的功效。既可食用,又可入药,经济价值高,长期食姜对人体健康也有很多好处。因其对气候的适应性强、用途广泛、经济效益高而深受各地姜农的青睐,发展生姜生产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良好项目。

由此,从长顺种植生姜的气候条件分析,得出长顺种植生姜的有利条件,为生姜产业提供有益参考。

1 气候条件要求

1.1 热量

生姜对温度反应很敏感,其生长期对温度要求较高,日平均气温低于10℃时不能发芽,25℃时生长较快,35℃以上茎叶生长受抑制,姜苗及根群生长减慢或停止,植株逐渐死亡。生姜生长发育的适温为25~31℃,分枝期适温20~25℃。

1.2 对降水和湿度的要求

生姜对水分的要求很严,一般以土壤持水量的70%~80%为宜。土壤含水量过高,种姜萌动发芽慢,容易腐烂;土壤含水量低于20%生长不良,纤维素增多,品质变差。生姜不同的生育期需水量不同,一般前期需水少,中期需水多,后期需水少。

1.3 对光照的要求

生姜喜阴凉,要求温暖而阴湿的气候环境,对光反应不敏感,光呼吸损耗仅占光合作用的2%~5%,为低光呼吸作用作物。

1.4 各生育期气象条件指标

生姜为无性繁殖的作物,它的整个生长过程基本上是营养生长的过程。其生长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分为发芽期、幼苗期、旺盛生长期和根茎休眠期。每个生长时期都有不同的生长中心和生长特点。根据生姜种植的生产实践经验,将生姜各生育期的气象条件汇总如表1。

2 长顺相关气候资料

根据1971-2000年,长顺30 a气候资料的平均值及采用5日滑动平均气温法等相关气候方法计算得出各界限温度。分列如表2,表3。

3 气候条件对比分析

3.1 热量条件分析

通过表1可以看出,生姜性喜温暖,不耐寒冷,不耐高温。地温稳定在16℃以上开始发芽,但发芽很慢,幼芽的生长以22~25℃最好,高于28℃姜芽生长虽快,但徒长瘦弱。幼苗期白天22~25℃,夜间18℃左右为适宜,15℃以下基本停止生长。旺盛生长期保持25~28℃。生育期间温度低于15度或高于35度,对它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长顺历年4月平均气温16.0℃(表2),地温为18.3℃,10月平均气温16.2℃,地温为17.9℃,其生育期4-10月,最热月8月,平均气温22.9℃,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0℃的初日为4月28日(表3),终日为10月14日,持续日数为170 d,基本满足生姜生长对热量条件的需求。

3.2 降水和空气湿度条件分析

姜的叶面积大,蒸腾系数大,但根系不发达,是需水较多又忌水过多的作物,苗期需水量不多,生长盛期需水量大大增加,田间持水量保持在70%~80%之间较为适宜。如果5 cm深的土壤湿度≤20%时,则茎叶枯萎,需灌水保墒。过于潮湿或降雨过多,则茎叶徒,且易感病而死亡。长顺年平均降水量1 376 mm以上,降水年际变幅大(56%)且季节分配不均匀,6-8月雨量过多(占全年51%),雨水天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以减少姜瘟的发生。天旱时要适当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不使土壤发生龟裂,影响根系。浇水宜在早晚,防止高温多湿,引起腐烂。1-12月,月平均空气湿度均在80%以上,有利于生姜的生育。

3.3 光照条件分析

生姜叶片有明显的避光性,要求荫湿而温暖,较弱光照,不耐高温和强光,为耐荫植物。发芽期需要黑暗,幼苗期要求中等的光照强度而不耐强光,在花荫状态下生长良好。其生长期对光周期要求不严,每天8 h光照即可,光补偿点为500~800 lx。长顺月平均每天日照为4~5 h,日照百分率25%,能满足生姜生育期所需日照条件。

4 结语

(1)长顺热量基本满足生姜生育期对热量的需求。

(2)长顺降水资源丰富,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造成时旱时涝。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容易引发生姜腐败病病,要做好田间管理,减少姜瘟的发生。

(3)生姜为耐阴植物,长顺月平均空气湿度均在80%以上,日照偏少,有利于生姜的生育。

(4)生姜越冬时,要注意姜窑内的温度,以温度15~20℃,相对湿度小于60%为最适宜。

盖州地区水稻气候条件分析 篇4

1 盖州水稻栽培的分布

水稻栽培面积是我市仅次于玉米的作物,产量占我市粮食作物的第二位。栽培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平原西北部、东南部山区部分平原、东北部栽培区。

2 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气象指标及不利的气象条件

1)全生育期:需大于10℃的积温2800~3400℃,需水量450~550立方米/亩[1]。

2)播种期:种子发芽最低温度为10~12℃,最适宜温度25~30℃,最高气温40℃,种子含水量达到自身干重25%开始萌发,40%最适于萌发。不利的气象条件:(1)如遇到阴天,>4级大风时,对播种不利;(2)播种过早,气温偏低或苗床土壤湿度高易造成烂种。

3)幼苗生长期:(1)秧苗生长的最适温度在20~25℃,三叶期后5℃以下受冻害;(2)播种至出苗:床内温度要求>10℃,最适床温为25~30℃[2];(3)苗期:前期床温要求在28~30℃,随着秧苗的生长,要求床温逐渐降低,中期(二叶心)床温调节在23~25℃;(4)后期(三叶至移栽)床温应保持在18~20℃;(5)当日平均气温稳定≥15℃,无霜冻发生时即可揭除薄膜。不利的气象条件:(1)播种至出苗:床内最高温度>40℃和最低气温<5℃,不利出苗,以致受害;(2)发芽前后,连阴4~5天,且地温连续<10℃,易造成烂种烂芽现象;(3)苗期:床温<14℃秧苗生长缓慢,<3℃秧苗受害;(4)苗床温度>35℃时,抑制秧苗生长;>40℃时,易引起高温烧苗;(5)温度骤变:二叶一心期前后,日最低气温连续2~3天≤5℃,接着最高气温连续1~2天≥15℃,易发生立枯病[3];(6)六级以上大风,易吹开或撕裂薄膜;(7)阴雨天影响薄膜的增温效应。

4)移栽和返青:(1)移栽期要求日平均气温≥15℃,有4~5个晴天;(2)适宜气温在16~18℃。不利的气象条件:(1)遇有5级以上大风会影响抛、插秧;(2)移栽后,遇连阴雨或日平均气温≤13℃,日最低气温<5℃返青迟缓。

5)分蘖拔节期:(1)日平均气温在18~23℃(分蘖的最适温度为30~32℃),光照充足,对分蘖有利[4];(2)日平均气温在20~23℃,有利拔节。不利的气象条件:(1)低温寡照:日平均气温<15℃,日照百分率<50%,且持续时间较长(一周以上),则使分蘖延迟或抑制分蘖;(2)干旱和高温:田间持水量不足,小于最大持水量的70%,气温偏高,大于37℃时,对分蘖也有抑制作用,同时不利于水稻拔节;(3)高湿多雨:长期阴雨连绵,气温偏低(较历年低1~2℃),高湿,寡照,不利于分蘖,拔节期茎节延长,易造成倒伏,易发生稻瘟病。

6)孕穗开花期:(1)孕穗至开花期要求日平均气温≥20℃;(2)孕穗阶段以日平均气温在23~25℃,光照充足为宜;(3)开花期最适宜气温在28~32℃,空气相对湿度70~80%;(4)天气晴朗,有微风,利于开花授粉。不利的气象条件:(1)孕穗期内,日平均气温≤18℃,连续5~6天,会造成严重的空壳秕粒现象;(2)抽穗前后有连阴雨,日平均气温<20℃持续5~7天,不利于开花授粉,易引起穗颈瘟发生;(3)抽穗前后如果田间缺水受旱或水深受淹,均会影响水稻正常生理活动,造成减产;(4)抽穗前后高温、高湿、寡照促进纹枯病、稻瘟病的侵染,且促进土壤养分活性,易造成贪青晚熟;(5)减数分裂至开花期,日平均气温<17℃持续2~3天,发生障碍型冷害,不实率显著增加。

7)灌浆成熟期:(1)灌浆期要求充足的水分和光照,最适气温为20~2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2)腊熟期要求天气晴朗。不利的气象条件:(1)日平均气温≤15℃,影响灌浆,连雨低温延迟成熟;(2)乳熟期遇干旱缺水,田间龟裂,使籽粒灌浆不足,空秕粒增加;(3)遇雷雨大风(>5级),易造成植株倒伏;(4)秋季严霜(日最低气温≤0℃)过早出现,易造成稻株死亡。

3 结束语

盖州西北部是本市水稻主产区,包括青石岭镇、西海办事处、团山办事处,这里的光热资源和土肥条件较好,地势比较平整,宜种植水稻,应充分发挥有利生产优势,发展水稻生产。但淡水资源较缺乏,地下水位少,对生产水稻不利,主要靠天然降水和水库大清河水源,制约水稻的生产。为此,应积极发展各种形式蓄水方法,达到农业生产上即可灌溉又可养殖生产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盖州地区水稻生长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析,得出盖州市只要是地势平坦、灌溉便利的地块,都可以种植水稻。针不利因素提出生产建议,为当地农民合理利用气候资源、科学种植水稻提供参考。

关键词:盖州,水稻,气候

参考文献

[1]石庆华.江西双季晚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规程[J].南方农机,2015,46(3):8-9+18.

[2]孙莺歌.丹东地区水稻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5):130+149.

油漆涂料施工的温度气候条件 篇5

油漆涂料施工的温度气候条件

我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气候差别较大,油漆过高或过低的气温对人体造成伤害,在我国南部到北部地区,冬季气温最低可达-40~-30℃,极易引起冻伤,在南部地区施工中的恶劣的气候,暴雨,涂料高温扥都对施工进度产生影响造成临时停工或破坏。施工过程中采用技术措施不当,施工中发生技术问题,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缺乏经验不能保证质量等问题都要受到影响,流水施工组织不合理,拉动力和施工机械调配不当,施工平面布置不合理等将影响施工计划的执行,涉及。醇酸调和漆施工如果出现例如不可抗的自然灾害,工人罢工等都会系影响施工的进度计划,施工项目经理,施工队和作业班组之间分别签订承包,权利和义务,使施工班组必保证工作,在计划任务完成时,各级施工进度计划的执行者都要跟踪好施工记录,记载施工中的调度是组织施工中各个环节。专业进度和完成日期,聚氨酯漆为了项目进度检查分析提供信息,可剥漆因此要求实事求是记载其主要任务是掌握计划实施情况,协调各方面关系,协调各方面关系,采用措施,排除各种矛盾,加强薄弱环节,实现动态平衡,保证完成功能工作的实际进度目标,通过前述的进度比较法,判断出现进度偏差时,应当分析该偏差对后续工作和总工期的影响在夏季,除了气温较高以外,在一些日照时间长工位上温度更高,如修造船时,甲板上的温度在中午可达到50~60℃,舱内的温度一般在40~50℃,非常容易脱水和中暑,一般在气温高过3℃时,极可能发生中暑,如果存在高湿或强烈辐射则更易中暑,防锈漆操作人员在劳动强度过大,休息不好,适应性差的情况下也容易中暑,防止中暑。

气候条件 篇6

【关键词】毛竹;气候;生长条件;利弊分析

江西省铅山县是毛竹面积大县,现有竹林面积32000hm2以上,占全县森林总面积的12.5%。武夷山、篁碧、陈坊等9个竹林面积逾1333hm2的产竹重点乡镇。毛竹的用处很多,竹笋不但可以食用,成形的毛竹还可以加工成竹编、竹窗帘,还可以开发竹炭、竹地板、竹木复合板、竹材装饰面板等新一代加工产品。铅山县的毛竹节长、质韧、壁厚、纤维长而紧密、整株尖削度小、径级大,品质优良。

毛竹适宜在气候温暖、土壤深厚、肥沃和排水良好的环境。气温变幅小,降水分配均匀的生态环境里,海拔800m以下的丘陵、低山地区生长最好。毛竹林高10~20m,杆径8~16cm,竹林覆盖度可达75%~95%。为了更好地培育毛竹,增加毛竹产量,以下对铅山县毛竹的生长气候环境进行分析,提高毛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1 铅山县的气候条件

铅山县地处亚洲东部,纬度较低,属中亚热带湿润地区。据海洋较近,受亚洲大陆和太平洋、印度洋季风交叉影响,气候温和,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水热搭配良好、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四季特征明显。福建省武夷山区位于东南侧,由于山体遮挡,减弱了冷空气对铅山县的影响,形成了冬季温暖,夏季清凉,湿度大,加上常年静风较多,风速小,非常适宜毛竹喜温怕热,喜湿怕风的特点,对毛竹生长有明显的气候优势。

1.1 气温

铅山县多年平均气温在17.8~19.6℃之间,山下多年平均气温为16.5℃,而毛竹的生长温度在15~20℃之间。铅山县极端高温曾达42.1℃,极端低温为~10.6℃。全年以7、8月份最热,平均气温在27.0~32.2℃;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在3.4~9.2℃。山区温度一般比县城低4℃左右,这种温度非常有利于毛竹的生长。

1.2 降水

铅山县降水量年平均1880.3毫米,可满足毛竹生长的需要,毛竹根系集中稠密,竹竿生长快,生长量大,蒸腾作用强烈,尤其是发笋期需要大量的水分供应。铅山降水受季风影响,干湿季明显。4~6月降水量891.0mm,占全年总量48%,为降水集中期。春季降水量适中,有利于春笋和新竹的生长,7~9月降水量363.5mm,占全年总量19%,降水大幅度减少,10月至第二年3月,降水量为594.3mm,占全年总量33%。冬干一般不严重。

1.3 日照

铅山县近30年资料统计,实际平均年日照数为1667.7h,占可日照时数的38%。毛竹是喜光的竹种,但也能耐受一定的遮阴。除2、3月外,其余各月平均日照都在100h以上。7、8两月平均日照在260h以上,平均每天日照有8~9h。但11月至第二年3月,月平均日照在150h以下,平均每天不足5h,境南山区实际日照数较少。

1.4 湿度

铅山地处武夷山北麓,在全国相对湿度最大区域之中,湿度随季节的改变而有显著变化,春夏季相对湿度最大为81%~82%,秋季最小为74%~77%,冬季为78%~79%。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毛竹适合在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的地区生长,铅山县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宜。

1.5 无霜期

毛竹适宜在无霜期长的区域生长,铅山县无霜期约267d。初霜期在11月中旬,终霜期在3月上旬。山区的初霜期要提前几天,终霜期则要到3月中旬,甚至下旬。因历年南下冷空气的强弱程度和路径有所不同,初、终霜日期年际间也有变化。每年出现霜的时间因地形高度不同也有迟早。海拔240m以下地区,铅山县初霜最早日期为11月10日,最晚为1月9日,前后相差61d,终霜日最早为1月24日,最晚为3月14日,前后相差50d。

2 四季对毛竹生长不利的气候

春季自3月下旬起至6月上旬止(农历“春分”和“芒种”间),为期75d左右,这段时间夏季风渐起,冬季风逐步衰退,长江流域锋面和气旋活动频繁,致使天气乍暖乍寒,阴晴不定,时而雷雨交加,时而大风突起,有时夹降冰雹。尤其是倒春寒天气,对毛竹笋的出土成竹危害很大,春季雨量较多, 3至5月份平均每月雨日19d,“入梅”后,雨量集中,常连绵十数日不见太阳,日照较少,毛竹光照不足。毛竹又不耐积水淹浸,土壤长期积水和排水不良会导致毛竹枯黄,甚至于死亡。

6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夏季(农历从“芒种”夏至”间开始,至“秋风”前结束),持续110d左右。本季多南支流,为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气温逐渐升高。初夏尚处于梅雨季节,日照少,湿度大,升温较慢。时有势如瓢泼的连续性暴雨出现。这种天气容易造成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对毛竹林会产生负面影响。夏秋季节的高温天气,往往伴随着干旱,对毛竹生长也很不利。初夏毛竹出土后的高生长阶段,高温干旱天气可使毛竹的成竹率降低,形成大量的次竹,降低竹材质量。

9月下旬至11月下旬为秋季(农历大致从“秋分”后到“小雪”后),为期70d左右。本季受稳定性高压控制,少雨、日照多、风速小。暑气逐渐消退,“秋高气爽”。但有的年份也会出现回热,伏天虽过,但炎热尚有余威,气温不但不降反而有所回升,甚至超过夏热,俗称“秋老虎”。 秋季的高温干旱,会大幅度降低来年竹林的出笋数量。当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期受高气压控制,就会出现秋旱。也有少数年份,因冷暖空气相持时间长,会出现秋雨连绵天气,有时甚至持续10余天,人们称之为“烂秋”。农历8月13日至23日,常常出现回朦朦,晴不晴,雨不雨的天气。过了这十天,天气又恢复正常,似成规律。秋冬季节降水较少不利于冬笋的生长发育。

冬季从12月上旬起至第二年3月中旬止(农历“大雪”后入冬,“春分”前终冬),为期122d左右。这期间,因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温逐渐下降,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平均雨量为385.1mm,有霜冻、雪淞、雪潮天气出现。本季多东风,最大风级为9级,每隔7~10d受一次影响,但大多年份的隆冬季节的霜冻、冰雪天气对毛竹会产生压迫性折断和冻伤的危害。

气候条件 篇7

1 柠檬生长发育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1.1 气候条件

我国柠檬主产区气象指标如表1所示。

1.1.1 温度。

中国柑橘研究所柠檬专家马家骐先生认为柠檬性喜冬暖夏凉气候, 要求年平均气温在17℃以上, 1月均温在7℃以上, 极端最低温度为-4℃, ≥10℃的年积温在5 000℃。尤以年均温在18℃左右地区产量较高, 含酸量较高, 柠檬品质佳。

注:数据由乌县赴云南瑞丽考察调研组提供。

1.1.2 降水。

柠檬要求年降雨量1 000 mm以上, 土壤含水量60%左右, 柠檬对空气湿度十分敏感, 空气相对湿度65%~75%最有利于柠檬生长。果园空气湿度长期过高, 容易引发霉病、炭疽病等病害, 严重影响品质。土壤含水量和空气相对湿度在不同气候期有具体的要求。在柠檬栽培过程中, 花芽分化前期需要适度干旱, 诱导促使柠檬花芽分化;柠檬花期干旱容易导致花期缩短, 影响结果率;幼果期缺水, 会导致落果严重;5—8月是柠檬果实迅速膨大期, 7—10月为柠檬果实累积酸、VC和果汁的时期, 遇严重干旱对柠檬果实大小和品质的影响最大[2,3]。

1.1.3 光照。

柠檬栽培要求年日照时数1 200 h以上。

1.2 土壤条件

对柠檬栽培的影响主要是土壤酸碱度 (pH值) 、土壤母质及营养元素含量, 柠檬植株根系浅, 因根毛数量有限, 对土壤养分的吸收能力较低。因此, 在柠檬的优质果实生产中, 要求选择土层深厚 (1 m左右) 、pH值5.5~7.0、有机质在1%以上、质地疏松、中性偏酸的砂壤土、壤土和黏壤土, 也可选择物理性状良好的砂壤土, 排水透气性好、保水力强、土壤空气含氧量在8%以上时生长最适宜, 含氧量在2.0%时根的生长逐渐停止, 含氧量低于1.5%时不利于根系发展, 应通过土壤排送、深翻改土、冬季松土、增施农家肥等措施保持土壤良好的疏松透气性。

2 大余县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2.1 气候条件

大余县位于东经114°00′~114°44′, 北纬25°15′~25°37′, 年平均气温为18.4℃, 全年平均日照时数1 647.2 h, ≥10℃的年积温为5 747℃, 7月平均温度27.5℃, 1月平均温度7.9℃, 极端最低气温为-7.2℃, 年极端最高气温39℃, 无霜期296 d左右, 年降水量1 586.4 mm, 年平均相对湿度80%。1980—2010年, 大余县极端最低气温在-3℃以下出现22次, 其中1999年12月23日出现极端最低气温-7.2℃, 极端最低气温在-3℃以下的年份数为12年, 出现频率40%, 而柠檬的冬季极端最低气温最好在-3℃以上。因此, 虽然大余县大部分气象指标与柠檬适宜区气象条件相差不大, 但由于冬季出现极端最低气温在-3℃以下的频率在40%左右, 且出现过-7℃以下的极端最低气温天气, 理论上而言具有发生冻害的机率。

2.2 土壤条件

大余县多丘陵山地, 海拔高度在200 m以下的土壤属第四层红黏土, 土层深厚, 具备发展柠檬所需的条件。

3 小结

目前, 大余县柠檬一年能抽3~4次梢, 萌芽力和成枝能力强, 成园较快, 3年就能投产。从产量上看, 栽培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有待形成一套成熟的丰产栽培技术体系。从冻害情况看, 一是2009年的1月1、14日出现过最低极端气温为-4.6、-4.0℃, 大余县所种柠檬全部受冻, 受冻级别3~4级 (除主干外, 其他枝梢基本冻死) ;二是2010年12月中旬出现过冰雪天气, 12月15日晚最低气温为0.5℃, 而12月16日晚至12月17日凌晨最低气温为-1.5℃, 这次冰雪天气也给全县柠檬产生轻微冻害, 可见当地种植的柠檬品种要求极端低温应高于-4℃。大余县种植的柠檬品种为耒檬, 建议以后在品种上可选用耐寒能力强的尤力克柠檬[4]。

摘要:概述柠檬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 分析大余县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对种植柠檬的影响, 指出可选择种植耐寒能力强的尤力克柠檬, 以提高生产效益。

关键词:柠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江西大余

参考文献

[1]陈海燕, 肖天贵, 熊继东, 等.安岳柠檬生长的生态气象环境及其变化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9 (6) :582-587.

[2]石健泉, 曾沛繁.柠檬的形态特征及栽培管理[J].广西园艺, 2005, 16 (4) :15.

[3]文继光, 韦虹, 陆勇.资阳柠檬冻害的气候诊断[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4) :262-263.

气候条件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篇8

1 温度

温度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重要的气候因子[2]。种谷必须在适宜温度下才能发芽。在适合发芽的最低温度到最适温度之间, 随温度的增高, 萌发过程加快。水稻发芽所需温度, 较一般禾谷类作物较高。在我国, 不管南方还是北方, 最适温度一般都在10~12℃[3]。有研究表明, 当温度较低时, 不宜播种, 虽在较低温度下种谷仍可发芽, 但会影响发芽速度和芽率, 极易造成出苗不齐, 增加呼吸基质的消耗, 降低胚乳转化效率, 有碍壮苗[4]。据实际生产经验, 多主张高温 (30℃) 破胸, 适温 (25~30℃) 促芽, 低温晾芽 (20℃左右) 。

从种谷发芽后至三叶期, 在适宜温度下, 平均2 d出1片叶[5]。叶的纵向生长温度以31℃为最适宜, 若温度再升高, 生长变缓慢;而气温低于7℃或高于40℃时, 叶片停止生长。研究表明, 水温影响大于气温。水温越高, 出叶周期所需的总积温数越少, 出叶间隔期也越短;在持续低温条件下, 因生长速度慢, 导致推迟生育和延迟出穗。在水稻分蘖期, 水温较气温更为重要, 这可能是因为早期的生长点浸于水中的缘故[6]。分蘖发生的最低水温为16℃, 最适水温为32~34℃, 最高水温为40℃;在适宜温度范围内, 温度越高, 分蘖发生越早, 数量越多。适宜水稻发生分蘖的最低气温, 通常较水温高1~2℃, 最适和最高气温比水温低1~2℃。

在水稻幼穗分化期, 幼穗发育的温度较茎叶敏感, 特别是进入穗分化第8期, 所有水稻出穗的速度几乎都与当时的气温呈负相关。即温度越高, 出穗越快, 所需天数也越少。幼穗发育的临界温度为18℃, 低于该温度, 即停止发育。

水稻灌浆期需适宜的温度和较大的温差。灌浆物质的运输和转移适宜的温度在21~30℃。而灌浆日数又往往与每日平均气温呈负相关, 同时灌浆日数直接影响产量[7], 所以在灌浆天数能满足的前提下, 以趋向适温下限较适宜。

2 光照

水稻的发芽与光照无关。但胚芽一经抽出后, 会立即受到光的影响。在黑暗条件下, 芽鞘异常伸长, 这种情况在深播种或苗床覆土过厚的时候常会发生。如果黑暗时间持续过长, 体胚轴甚至连不伸长的第1、2节间也会伸长。

叶片生长受光照影响很大, 若光照不足, 会直接减少叶绿素的形成, 导致光合能力降低, 同化产物减少, 引起叶片形态上的变化, 严重时还影响到叶片的生存。在群体过分郁闭的情况下, 下层叶片大量枯死即是光照强度不足的反映[8]。

在大田分蘖期, 分蘖发生所需的同化物质, 在初期主要是靠主茎供应。在分蘖期间, 主茎叶片的光合产物约有1/3运入正在发育成长的小蘖。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 主茎叶片所制造的光合产物, 首先为满足本身生存的需要, 无力顾及到小蘖, 会影响分蘖的发生, 从而影响当年产量。光照对水稻开花、结实以及成熟都有很大影响。因此, 光照在水稻的全生育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9]。

3 水分

水稻种子要萌发需要吸水。种谷从外界吸收的水相当于种子干重35%~41%时, 开始萌发。秧苗期缺水, 秧苗不能正常生长, 而在淹水条件下, 秧苗将不生根毛或少生根毛。水稻移栽到大田后, 根据生产实际经验, 浅水层对分蘖有利。

水稻有效分蘖终止期以后要晒田, 防止水分过多, 抑制无效分蘖增多, 这是协调水稻生长与发育、个体与群体、地上部与地下部、水稻与环境等各项矛盾的有效措施, 是高产水稻栽培中的重要环节之一[10]。

当水稻进入幼穗分化以后, 代谢作用增强, 叶面积逐渐发展, 至出穗期达最高值, 它是水稻全生育期生理需水最多的时期, 缺水严重将影响水稻生长。但长期淹水特别是灌深水也不利于水稻生长。总之, 水稻的全生育期大部分时间是生长在水中的, 可见水分对其生长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 在水稻的栽培中, 为了能够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要有几大必要因子作支撑:温、光、水、肥、气。其中, 除了有充足的肥料供应以外, 气候条件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程式华, 李健.现代中国水稻[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7:1-3.

[2]兰华雄, 王建明, 杨居钿.水稻高产气象生态分析[J].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5 (2) :52-53.

[3]涂方旭.广西水稻主要生育期气候条件分析[J].广西农业科学, 2006 (4) :370-372.

[4]杨尚英.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2) :304-305.

[5]杨文钰, 屠乃美.作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13-14.

[6]蒋德隆.水稻生产与气象[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3:2-3.

[7]杨尚英.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J].农业科学学报, 2006 (2) :300-302.

[8]黄光民.气象条件对水稻前期生长的影响[J].气象, 2003 (3) :50-55.

[9]汪强, 樊小林.不同水分条件下水稻生长与生长量变化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6 (11) :107-109.

文县种植花椒的气候条件分析 篇9

1 花椒生物学特性

花椒属浅根性树种,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则根系强大, 可满足花椒健壮生长和连年丰产的要求;相反土层浅薄时根系分布较浅, 影响花椒生长结果, 易形成“小老树”。花椒对土壤适应性较强, 一般的砂土、轻壤土和轻黏壤土均可栽培。在花椒垂直分布中, 太行山、吕梁山和山东半岛等地种植在海拔800 m以下区域, 秦岭以南海拔500~1 000 m为宜。

1.1 对温度的要求

花椒喜温不耐寒, 在年均温8~16℃的地区均可种植, 以年均温为10~15℃的区域种植较多。花椒树可耐-21℃的低温, 但冬季气温降至-25℃时, 幼树会遭受冻害, 大树甚至有冻死的危险。春季日平温稳定通过6℃以上时, 花椒幼芽开始萌动, 10℃左右萌芽抽梢;花椒花期适宜的平均气温为16~18℃, 以平均气温为20~25℃时椒果发育最为适宜。

1.2 对水分的要求

花椒抗旱性较强, 年降水量在500 mm以上、且降水时空分布均匀的地区可基本满足花椒整个生育期需求;年降水量500 mm以下、且6月以前降水较少的地区需在花椒萌芽前和坐果后各浇灌1次就可保证花椒正常生长和结果。花椒根系分布浅, 耐旱、涝能力差, 土壤严重干旱或含水量过高及排水不畅, 都会影响花椒的生长与结果, 甚至导致树体死亡。因此, 花椒不宜种植在低洼易涝地段, 浇灌时要避免树冠下长时间过水或积水[1,2]。

1.3 对光照的要求

花椒是强阳性树种, 光照是影响树体生长发育和果实产量及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 要求年日照时数不低于1 800 h, 全生育期不少于1 200 h。光照充足利于树体生长发育健壮, 椒果产量高, 品质好。此时期多阴雨、低温天气则易引起大量的落花落果。同一株树上, 树冠外围受光条件好, 因而外围枝芽饱满、坐果率高, 内膛因光照差而枝花芽小, 坐果率低, 长期光照不足可引起树冠内膛小枝枯死, 结果部位外移。

2 文县种植花椒的气候条件

2.1 温度条件

文县年均温15.7℃, 花椒生长季 (4—8月) 月均温16.5~25.9℃。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平均初日为3月25日, 日均温稳定通过13℃的平均初日为4月9日;5月气温回升较快, 月均温达到20℃以上, 6月平均气温为23.8℃, 7月为一年中最热月, 月均温25.9℃, 夜间温度为20~21℃。

2.2 水分条件

文县年均降水量410.2 mm, 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 4—8月月平均降水量为39.7~65.6 mm, 总降水量为285.3 mm。文县白水江半山地带, 土壤相对湿度常年在40%~60%以上, 尤其在椒果着色成熟期多晴朗天气, 花椒不仅产量多且品质也好;文县3—7月月均空气相对湿度为58%~65%, 适应花椒喜干燥气候的特点, 可获得最佳品质的花椒。

2.3 光照条件

文县近10年年均日照时数为1 619.0 h, 在果实进入着色成熟期的6—7月, 月平均日照时数达到160 h以上。

3 小结

由气象资料可知:文县光、热、水条件十分适宜种植花椒, 3月下旬至4月初文县花椒萌芽展叶, 4月中旬为花序出现期, 下旬进入盛花期, 花椒萌芽、现蕾与文县气温稳定通过10、13℃的初日基本吻合, 相差不超过1~4 d;5—6月文县降水适中, 太阳辐射和日照条件充沛可满足花椒前期生长发育对水分及光照的需求, 7月以后, 气温高蒸发量大, 适度干旱有利于花椒着色成熟。在生产中要做好花椒花芽期冻害以及生长中后期旱、涝等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 积极开展特色农业气象服务, 为文县花椒增产增收提供专项气象保障, 在灾害来临前, 采取防御措施, 降低灾害影响。文县花椒产业应遵循当地气候生态规律, 充分利用当地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生态环境, 同时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 推广气象适用科技, 在阳坡地段建园, 并合理密植, 加强田间科学管理, 适时施肥, 秋季合理整形修剪, 确保树冠内外通风透光, 充分利用光照, 提高花椒树冠内外坐果率, 达到花椒高产优质, 促进文县花椒产业的持续发展[3]。

参考文献

[1]李君, 杨洋.青花椒栽培管理技术[J].云南农业, 2012 (9) :15-16.

[2]王有科, 南月政.花椒栽培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3.

[3]韩新霞.山地花椒栽培技术[J].河北林业科技, 2012 (4) :105.

古田脐橙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 篇10

1 古田县发展脐橙有利的环境条件

1.1 种植生产条件优越

古田县地处鹫峰山脉南部,境内峰岭耸立,沟谷密布,形成北东走向的山岭与河谷相间的地形地貌,多丘陵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4%。山地以红壤和黄壤为主,土层深厚,水肥条件好。山地养分含量高,富含有机质成分,为发展规模化优质脐橙基地提供了优越的山地资源和土壤土质条件。

1.2 气候得天独厚

古田县地处中亚热带气候区,属中亚热带气候,受水口电站金钟湖大水体影响,局地形成独特的小气候,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十分有利于脐橙栽植。且春季多雨,温暖湿润,对脐橙生长、开花、结果有利;秋季晴朗,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增大,可促进脐橙果实糖分积累,具有种植脐橙的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

2 古田种植脐橙的气候条件分析

2.1 温度

脐橙喜温 , 最低生长 温度为12.5℃,生育期要求年平均气温15℃以上,以年平均气温18~19℃最为适宜,1月平均气温为7℃左右,冬季极端低温在 -3℃以上,≥12.8℃的有效积温为1 700~1 900℃;果树可耐 -6.5℃低温,气温降至 -7℃时新叶(梢)受冻,在 -11~-9℃低温下全株冻死。春梢抽生和开花初期适温为13~23℃,果实生长发育以28~38℃为宜。据统计,古田县1971—2006年年平均 气温18.6℃,≥10℃的年平均有效积温为5 844℃,1月平均气温为5.3~10.1℃,极端最低温度 -6.9℃,极端最高温度41.0℃,无霜期240~272 d,与脐橙生长发育适宜的温度和热量条件十分接近。

2.2 降水和湿度

古田县所种纽荷尔脐橙适应性强,耐高温多湿环境,生育期要求充足的降水和适宜的空气湿度,以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空气相对湿度为40%~75%最为适宜,空气相对湿度高于75%果品差,不耐贮藏,相对湿度低于40%抑制生长,落果严重,特别花期湿度与脐橙坐果率关系密切。古田县近36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 608.8 mm,其中1990—2006年年平均降水量(1 622.1mm) 较1970—1989年年平均降水量(1 595.5 mm)增加了26.6 mm,但随着气候变暖蒸发量也明显增加,从水分收支平衡来讲,实际水资源减少了;而且古田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集中出现在3—9月,降水量可占年总降水量的81%,常出现春夏涝和秋冬连旱灾害,这是影响脐橙产量和品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必须做好旱前覆盖、浇灌和汛期排渍防涝工作。古田县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相对湿度较高,对脐橙优质高产的形成较为有利。

2.3 日照

日照条件是决定脐橙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脐橙虽耐阴,但需要一定的光照条件,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树体进行光合作用,获得优质高产,适宜的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200 h以上,以1 600~1 700 h为最宜。日照较少,脐橙生长结果及果实着色均较差,日照充足时,脐橙产量高,品质优。古田县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 894.9 h,为可照时数的43%,日照时数以7—9月为最多,约占全年总日照时数的36%,月平均日照时数225.3 h,太阳辐射量以7—8月为多,日平均气温≥15℃期间的太阳辐射量占年辐射总量的65%,为喜光热的脐橙生长结果提供了充沛的光照资源条件。

3 影响脐橙高产优质的气象灾害及防御

3.1 干旱

古田地处半山区,干旱灾害突出,属福建省干旱多发区,一年四季均可出现,55%左右的干旱发生在夏季,以7月上、中旬和8、9月的下旬发生概率最高,秋冬旱仅次于夏旱,春旱发生概率最小。对脐橙生长结果影响最大的是春旱和秋旱,春旱阻碍果树生长,造成大量落花落果,而秋旱抑制果实膨大,易产生小果、裂果,果实质量差。出现干旱时,应视旱情及时注意果园水肥管理,减轻干旱灾害对脐橙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大风和冰雹

古田6—8月台风天气对脐橙影响较大,期间台风出现次数约占全年总台风次数的67%,台风可损干折枝,刮落大量幼果,伴随台风出现的强降水也常造成大面积裂果。古田冰雹常出现在3—5月,此时期正值脐橙开花坐果期,冰雹过后果园落花落果现象严重,致使大面积减产。气象部门应加强冰雹、台风等灾害天气预测预报预警,积极开展人工消雹作业,加强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尽可能地降低风雹灾害损失。

4 种植建议

气候条件 篇11

关键词:青峰茶;气候条件;灾害预防

中图分类号:S162.5+5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5-0108-02

鲁山茶叶种植区位于鲁中山区北部的博山境内,北纬36°16′~36°35′,东经116°43′~117°12′,平均海拔高度450 m,年平均气温12.8℃,年降水量800~1 200 mm,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半湿润气候。茶区土壤pH值5.5~6.5,有机质含量在1%~2%,条件优越,适宜种植江北优质茶品种。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南茶北引的记载。所产青峰茶叶片肥厚,具有独特的板栗香,口感纯正,富含硒、铁、锌等微量元素,被山东省农业厅果茶站认定为优质茶品,并在2009年通过了北京爱科赛尔等3家认证公司的认证,获得了中国优质有机产品证书。本文拟从气候学的角度分析优质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1 优质茶的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

1.1 温度

年平均气温在12.5℃以上、全年大于10℃的积温在3 000~4 500℃以上、年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在-10℃以上的地区均可以种茶。春季茶树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5℃;夏季气温高达35℃以上时,新梢生长速度减慢,此时若空气湿度很低,树的生长发育将逐渐停止,甚至形成热害。

从农业区划结果及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资料(表1)分析,鲁山茶区年平均气温在12~13℃之间,气温垂直递减率冬小夏大,春秋次之,一年四季存在着相对逆温,夏季凉爽,不易形成热害,冬季山区的“暖带效应”较为明显,为茶树的安全越冬创造了良好的气候条件。从表2可以看出,在200~400 m的高度层,每升高100 m無霜期减少4.2 d,400~600 m减少3.0 d,600~900 m减少6.7 d,无霜期的垂直递减率呈现了高层最大、低层次之、中层最小的分布规律,证明了山区“暖带效应”的存在。鲁山茶区引种品种为“鲁山一号”,非常适宜鲁山区域的温度条件。

1.2 水分

茶树对水分要求较高,对降雨量和雨水的季节分配都有一定的要求。鲁山一号适宜的年降水量为900~1 200 mm,在茶树生长期月平均降雨量100 mm就满足生长需要。夏季高温需要水分相对较多,春秋季节温度低,水分需求相对较小。由表3可见,鲁山地区茶树生长期雨量充沛,空气湿度高,这使茶叶不仅新梢叶片大、节间长、产量高,而且新梢持嫩性强,内含物丰富,茶叶品质好。

1.3 光照

茶树喜弱光、耐阴,太阳的辐照度以≤33 000~40 000 lx为宜。单株茶苗的光补偿点大约为2 000 lx,光饱和点在33 000(幼树)~47 000 lx之间。在弱光下,茶的叶片中含有大量叶绿素B,它能有效地利用日光中的蓝、紫光,促进植株体内蛋白质和含氮物质的形成与积累,而日光中的紫外线有利于芳香物质的增加。鲁山地区云雾较多,空气湿度较高,温度适宜,散射光柔和,有利于增加茶叶中的含氮物质和芳香物质。加之土壤多砂壤土,矿物质较为丰富,多为微酸性(pH值5.5~6.5之间),因此生产的茶叶质量上乘。

2 茶树生长过程中的农业气象问题

通过资料分析和实地调查,鲁山茶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茶树生长过程中常遇到各种类型的气象灾害,影响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2.1 霜冻早春季节,气温回升至10℃左右,茶芽开始萌发,此时如遇倒春寒,气温骤降,或晚春夜间冷空气下沉,形成霜冻,山谷茶树新芽就会受到冻害,叶片出现“麻点”,影响茶叶质量。

2.2 冻害冬季降雪后,积雪覆盖下的温度一般高于雪面或裸地温度,但由于鲁山地形复杂,积雪融化时间较长,最低气温甚至达-20℃以下,因此容易造成冻害。

2.3 高温热害如前所述,当日平均气温>35℃时茶树生长会受到抑制,这种现象称为茶树热害。鲁山茶区气温>35℃的日数不多,但由于茶园处于山坳向阳坡,热量积聚较多,因此预防热害也应未雨绸缪。

3 预防措施

3.1 为防止霜冻及冻害,特别是幼茶树,必须采取塑料薄膜覆盖,两边设有通风口;或在冷季采用搭设风障、烟熏等方式改善小气候条件,满足茶树生长的生物学要求,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

3.2 在茶芽和新稍萌动生长期,应采取灌溉或架设遮阳网等措施,或高温季节采取人工喷雾来降低温度提高湿度,避免高温热害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新疆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 篇12

1 新疆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

新疆陆地棉全生育期180 d左右, 通常在4 月上旬开始播种, 10 月下旬停止生长。其中南疆陆地棉平均播期为4 月11 日, 播后15 d左右出苗, 平均三叶期和五叶期分别为5月22 日和6 月1 日, 15 d左右开始现蕾, 平均现蕾期为6月14 日, 开花期平均为7 月9 日, 9 月12 日进入裂铃期, 并于10 月15 日停止生长;北疆地区陆地棉平均播期为4 月30 日, 通常在5 月13 日出苗, 现蕾期为6 月17 日, 平均开花期为7 月13 日, 棉花裂铃期较南疆地区偏早, 平均日期为9 月8 日, 9 月10 日进入吐絮期, 10 月9 日停止生长。总体看来, 南疆棉花生长期较北疆地区偏长25d左右, 南疆地区棉花播种早, 生长发育中期全疆较为接近, 之后北疆提早进入生殖生长期。棉花生长季相对较长有利于提高棉花生物学产量, 因此南疆较北疆棉花平均单产偏高[1]。

新疆全境陆地棉生长发育期要求≥0 ℃平均有效积温为3 808.6 ℃。由于南疆地区较北疆开春早、秋霜迟, 南疆陆地棉整个生育期约需≥0 ℃有效积温3 932.8 ℃, 北疆地区陆地棉全生育期要求≥0 ℃有效积温为3 471.3 ℃, 因此南疆地区热量条件较北疆更适宜棉花生长。而与陆地棉相比, 长绒棉对热量条件的要求更高, 全疆≥0 ℃平均有效积温为4 250.8 ℃, 其中南疆地区为4 251.2 ℃ , 北疆地区为4 250.8℃, 吐鲁番地区可高达5 404.1 ℃[2,3]。

棉花苗期要求平均气温达到14~25 ℃, 但新疆各地区棉花幼苗前期温度偏低, 处于适宜温度下限范围, 而且低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 对棉花苗期生长不利。棉花现蕾期以平均气温25 ℃为宜, 南疆地区棉花五叶至现蕾期平均气温在19.0~24.5 ℃ 之间, 北疆则在21.4~24.6 ℃ 之间; 棉花现蕾至开花期, 南疆地区平均气温为21.7~26.1 ℃, 北疆地区平均气温为23.7~26.1 ℃, 南北疆平均气温均处于棉花蕾期适宜温度范围内, 此期温度条件完全可满足棉花生长发育需求。花铃期以平均气温为15~30 ℃最适宜。全疆棉花裂铃至吐絮期平均气温在12.0~23.7 ℃, 除于田气温偏低外, 其余地区温度均处于适宜温度范围内, 但吐絮后期, 全疆平均气温为9.0~16.8 ℃, 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低于15 ℃, 气温偏低不利于棉花结铃和棉纤维形成, 对棉花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

2 新疆棉花生产的独特气候资源优势

2.1 具有发展棉花产业的气候资源比较优势

我国棉花种植范围广泛, 但棉区气候差异性大。新疆棉花种植区气候干燥, 光热资源丰富, 降水稀少, 但宜棉土地资源丰富, 灌溉水资源充足, 其中棉区≥15 ℃的持续日数达130~160 d, 吐鲁番地区高达180 d; 无霜期为150~230 d, 吐鲁番达到了260 d以上;每年的4—9 月棉花主要生长季日照时数达1 460~1 980 h, 日照百分率60%~80%, 偏高于长江、黄河流域10%~20%, 特别是秋季以晴好天气为主, 有利于棉花进行光合作用。

2.2 具有有利的农业灌溉条件

棉花属喜温、喜光作物, 在土壤水分充足且大气比较干燥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良好。相反, 降水偏多尤其是蕾铃期雨水过多、阴雨寡照等可导致棉铃大量脱落, 造成减产减质。新疆气候干燥, 具备较好的灌溉条件, 棉花生长期能调节和控制水分供给, 能满足棉花各个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 因此所产棉花品级和产量较湿润棉区高[4]。

2.3 基本建成棉花生产气象保障服务体系

自20 世纪90 年代后期, 新疆气象部门加强了棉花生产气象监测网络建设, 成立多个棉花气象监测台站、棉花专业气象台、棉花气象试验示范基地和自治区级棉花气象服务中心, 加强棉花生长期各项气象要素指标的观测, 不断将VSAT小站和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应用于气象服务中, 加强多项棉花气象观测内容, 开发多种棉花生产气象服务产品, 逐渐形成“自治区级→地州级→县级, 产前→产中→产后, 棉花气象年景预测→棉花产量气象预报→棉花播种期预报→棉花头水期预报→棉花打顶期预报→棉花停水期预报”等一系列综合化、专业化气象保障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建华, 任宜勇.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气候比较优势及对策[J].新疆气象, 2000 (5) :14-17.

[2]刘英杰, 董伟, 陈胜辉.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32) :114-117.

[3]宋艳玲, 张强, 董文杰.气候变化对新疆地区棉花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 2004 (3) :15-20.

上一篇:居住建筑适应性设计下一篇:理性世界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