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类型(共10篇)
气候类型 篇1
一、考情分析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 气候类型判读仍然是命题的热点, 此类试题既有选择题, 也有综合题。就题目呈现形式来看, 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 而且图形多变, 图示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就气候类型的判读来讲, 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 只要掌握了气候类型判读的一般步骤, 了解了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 以及明确了各气候类型的成因, 此类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就考查的能力来看, 此类试题多考查考生读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基础知识活学活用的能力。
二、各类图示解读
1.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如下图)
以①图为例:首先读图, 横坐标为月份, 纵坐标左为气温、右为降水量;其次根据气候类型判读的步骤读气温曲线, 7月份气温最高 (该地为北半球) , 最冷月气温在-15℃~0℃之间 (该地为温带的气候类型) ;最后看降水柱状图, 夏季降水最多 (该地为夏雨型) 。因此, ①图所示气候类型为北半球的温带季风气候。同理可知②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④为地中海气候。
2.气温和降水点状图 (如下图)
图中给出了12个月份的气温和降水资料, 其中横、纵坐标分别表示气温和降水量, 图中每个点的垂线与横坐标的交点的值是该段时间的气温值, 每个点的水平线与纵坐标的交点的值则是该段时间的降水量。图中8月份气温最高, 该地为北半球;最冷月份 (1月) 气温在0℃ ~15℃之间, 该地是亚热带的气候类型或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冷月份 (1月) 降水较多, 该地为冬雨型。据此判断图示地区为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3.气温和降水折线图
折线图实际上是点状图的一种, 不同的是, 折线图是将表示各月数据的点用折线连接起来。在判断时, 考生可将此类图示当作一幅点状图来看待, 读出每个月的气温、降水数据。下图中A、B、C、D分别为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
4.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 (如下图)
将表示某一地区气温和降水量的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气温和降水变率范围图, 也可理解为该地各月的气温、降水资料都位于图中的封闭曲线之内。其判断方法与点状图相似, 先选取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范围, 判断所属温度带, 再依据降水季节分配判断所属气候类型。图中甲、乙、丙、丁所示气候类型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5.三维坐标图 (如下图)
三维坐标图是平面直角坐标图的变式图, 图中曲线表示气温变化, 柱状方块表示降水量的变化。上图表示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6.风向标图 (如下面甲、乙两图)
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 风杆上的横道叫作风尾, 风杆上画有风尾的一方指示风向。风尾处的每一横道表示的风力为4米/秒, 即风力为2级;二横道风尾, 表示风力为4级;三横道风尾, 表示风力为6级……
问:若上面甲图和乙图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 那么应如何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
答:该地在纬度40°附近, 不同季节风向发生改变 (甲图中为西北风, 乙图显示该地区被高气压中心控制) , 由此可以判断该地位于30°~ 40°之间, 位于南半球, 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该地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7.月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图 (如下图)
据上表分析, 上图中①②③④四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经典回放
例1 (2013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图1是2013年5月15日14:00欧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图2是①②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量图。读图回答问题。
图2所示①②气候类型与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有
A.1―甲B.1―丙
C.2―乙D.2―丁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雷达图的判读和气候类型的判断及分布。根据图2中①②两地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判断:①地全年温和多雨, 气温和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小, 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②地夏季高温干旱, 冬季温和多雨, 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进而分析图1:甲地位于欧洲西部的英国, 主要的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丙两地位于内陆, 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丁地位于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 为地中海气候。
【答案】AD
例2 (2012年高考浙江文综卷)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南非东部海滨城市德班召开, 大会重点关注了二氧化碳排放。完成问题。
据下表分析, 德班的气候类型是
表德班气候资料 (测站:29°50′S, 31°2′E, 海拔5m) 。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季风气候D.地中海气候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地理表格的分析能力和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通过分析表格可知, 该地最冷月为6、7月份, 地处南半球, 且最低气温在15℃以上, 因此其所处的热量带为热带;通过分析该地降水资料可知该地为夏雨型。由此可知该地要么是热带季风气候, 要么是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较大, 在1500mm以上;而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要少一些, 多在750~1000mm之间。综上, 该地气候类型应为热带草原气候。当然, 本题最为简单的判断方法是南半球并没有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B
四、强化训练
读大陆西岸四地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时长示意图, 回答1~2题。
1.四地中气候类型可能相同的是 ()
A.12B.23
C.34 D.14
2.仅考虑大气环流影响, 四地中降水季节 变化最大的是 ()
A.1B.2C.3D.4
读气候资料图, 回答3~4题。
3.图中1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4.关于图中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 是 ()
A.①气候类型分布区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气候类 型主要分 布在亚热 带大陆东岸
C.③气候类型分布区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D.①②③气 候类型分 布区夏季 均高温少雨
读世界某区域图, 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甲———热带沙漠气候, 乙———热带雨林气候
B.甲———热带雨林气候, 乙———热带沙漠气候
C.甲———热带草原气候, 乙———热带季风气候
D.甲———热带雨林气候, 乙———热带草原气候
6.下图中能表示甲地气温和降水量年内变 化范围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沿某经线圈部分陆地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 (阴影部分为陆地) ”, O为极点, A、B均位于赤道上, ①~⑧表示各气候类型。读图回答7~8题。
7.在同一低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是 ()
A.1和8 B.2和5
C.3和6 D.4和7
8.气候类型234所在大陆为 ()
A.澳大利亚大陆B.南美大陆
C.北美大陆D.非洲大陆
9.读某气候类型分布图, 回答下列各题。
(1) 该气候类型是______气候。除图示地区外, 类似气候 类型还分 布在世界 上______等地区。
(2) 试从地理位置、大气环流等角度分析该气候形成的原因。
(3) 下面四幅气候资料图中, 与乙地的气候特征相符的是图______。与甲地区相比, 乙地夏季气温偏______, 冬季气温偏______, 全年降水较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C本题以创新的图形提供信息, 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及成因, 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题, 对获取、解读信息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读图可知, ①地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为热带雨林气候;②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为热带草原气候;③④两地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 而在副高和信风带控制下的地区通常是干旱的, 故两地可能都是热带沙漠气候。
2.B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多雨, 降水季节变化小;热带沙漠气候区全年少雨, 降水季节变化小;热带草原气候区分干、湿两季, 降水季节变化大。
3.A图中①气候类型七月份均温为20~ 30℃, 一月份均温在0℃以下, 属温带气候;七月份降水量大, 一月份降水量较小。故①为雨热同期的温带季风气候。
4.B①是温带季风气候, 它是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②为南半球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东岸;③是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但不利于商品谷物农业的发展。①②气候类型分布区夏季高温多雨, ③气候类型分布区全年温和多雨。
5.D依据经纬网、河流和陆地轮廓定位, 甲地位于南美洲东岸, 受从海洋上吹来的东南信风、地形抬升及巴西暖流影响, 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乙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
6.B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 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均较小。
7.AO点为极点且位于大陆 (南极大陆) 上, 说明图示范围位于南半球。地球上的低气压带包括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 而在图示范围内没有受副极地低气压带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A、B均位于赤道上, 其附近的①⑧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8.A本题考查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区域定位。根据南半球的三个大陆南北所跨的纬度多少可排除非洲大陆和南美大陆, 所以A选项正确。
9. (1)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南美洲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
(2) 位于亚热带大陆东岸;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陆上形成随季节变化的高、低气压中心, 形成季风环流;受不同性质的冬、夏季风的影响。
(3) ④低高多
气候类型 篇2
季风气候显著是中国气候最典型的特征,在讲解这一块知识的时候,首先先让学生阅读 图2-2-1 中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比较冬夏季风的差异。
【提问】在学生看图的同时让他们思考是冬季风影响范围大,还是夏季风影响范围大?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随后根据学生们的讨论,总结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大(除青藏高原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小。
【提问】了解了季风与非季风的范围后,再继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2-2-1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小组合作完成下列各题:
①明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受夏季风影响比较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降水的差异;
②指出季风区的大致范围,说说其海陆位置。
③我们的家乡所在的地区属于季风区还是非季风区?
④结合中国的地形图,说说夏季风推进过程中所经过地区地势的变化。
描画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对答案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问题设置我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式,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在讲解“降水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这一块知识时,我会以图导因,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
【提问】先观察 图2-2-2东部地区雨带推移示意图 分析夏季风的强弱对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学生通过自学以及讨论的方式,能够进行一定的总结,随后我会与学生一起总结:
夏季风的强弱、进退直接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季长短和雨带推移。通常,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迟、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迟、结束早、雨季短。夏季风很强的年份,雨带迅速推到北方,北方多雨,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较短;反之,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较长。
【提问】对于我国降水量的分布,我会让学生先观察 图2-2-4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然后看图分析降水量的规律,为了便于学生总结规律,我会先设置下列问题
①先看图例,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降水量,描出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结合图2-2-5归纳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②400mm等降水量线和我们学的哪条线相似?我们所在地的降水量是多少?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结合上述问题能够总结规律——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展示图片】为了检验总结的规律是否符合我国相应城市的降水分布特点,接下来让学生对比下列四个不同区域的城市。
【提问】
①找出四城市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三个月,说说各地在季节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②对照图2-1-2、图2-2-1,结合四城市与海洋的距离、地形等的差异,归纳影响我国降水时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思考归纳】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并且读图分析能够总结出:
四城市降水最多的月份大多集中在夏秋季,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主要影响因素有海陆位置、地形和季风。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可以锻炼学生对于等降水量线的判读能力,提升学生提取,分析信息的能力。
二、气候复杂多样
气候复杂多样,对于学生而言,理解相对容易,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的生活积累感受气候的不同,但是对于气候复杂多样的成因还不了解。所以,为了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气候的复杂多样,首先让学生体会气候表示因素气温在时空上的变化。(设计意图)
【读图思考】仔细观察 图2-2-6 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 找出0℃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并结合图例观察1月份南北温差值。
图2-2-7 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观察全国平均气温。
【提问】认识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因素我会展示下述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①在图2-2-6描出8℃、0℃、-8℃、-16℃等温线,说说它们的纬度位置;结合图2-2-1,说说它们与冬季风源地的关系。
②在图2-2-7中找出气温最低的区域,说说其成因,联系夏季南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的差异,说说夏季南北方普遍高温的原因。
③归纳影响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由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在此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先进行组内的讨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归纳。
承转:由于气温的季节变化和地区差异,对于农业生产意义重大。
【提问】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影响变化,让学生先从课本中找出积温的概念,并仔细观察 图2-2-8中国温度带分布图,图2-2-9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 ,说说我国可以划分为哪几个温度带和干湿区?
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各个温度带的农业代表农作物以及熟制。
【图片展示】我会播放全国各个湿度带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认知。
承转:我国气候的多样性除了表现在南北差异的温度带以及不同的干湿分布区外,最主要的就是体现在各地气候带的不同。
【提问】结合 图2-2-10中国气候类型图,分析我国典型的气候带,并结合图2-2-11 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分别比较海口与哈尔滨、北京与银川、成都与拉萨的气候特点,说说其主要影响因素。
②说出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这样设置,是锻炼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同时也能够锻炼学生运用地理技能的能力。
环节三、课堂小结
【活动探究,课堂总结】
在课堂教学的最后,我会先让学生尝试评价我国的气候特征,列出有利与不利影响。
然后通过列出结构图的方式,让学生填出我国的主要气候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并简单描述典型案例。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结构导图的方式总结,能够将枯燥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能够再次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记忆。
环节四、作业布置
课堂学习的结束,并不是地理学习的结束,应该以此为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让学生课下寻找本地的气温降水年统计资料,并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验证。
七、说板书设计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本节课的板书,我的板书采用纲目式的板书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知识点之间的主次关系,并且点出了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第二节 气候的基本特征
一、季风气候显著
1、冬夏季风差异显著
2、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二、气候复杂多样
1、温度带、干湿区分异显著
2、农业类型多样
气候类型专题复习 篇3
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也是对人文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最广泛的自然要素。气候类型历来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以2009年高考各地专题统计为例:
重庆: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气候的影响(12分)
浙江: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20分)
四川:气候要素的变化、成因(8分)
海南:气候要素差异原因、气温变化、对植被影响(9分)
从以上统计可以看出,气候知识在多地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帮助考生迅速的攻克气候类型试题,下面我们将通过解答几组典型案例来演习这一类型试题的解答技巧。
例1 读下图,完成1~2题。
1. 四地气候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A. ①温带海洋气候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
B. ②热带草原气候④温带季风气候
C. ①温带季风气候③亚热带季风气候
D. 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2. 四季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仅分布在北半球
B. ②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
C. ③主要分布在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
D. ④主要分布在纬度40°~60°的大陆东岸
【思路解析】 根据气候类型判断的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第1题①是温带季风气候,②是热带草原气候,③是亚热带季风气候,④是地中海气候。B选项正确。
第2题温带季风气候仅分布在亚洲东部,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10°到20°之间,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大陆东部,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在30°到40°之间的大陆西部。故A选项正确。
例2 读图2,回答下面两题。
3. 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
A. 德干高原B. 巴西高原
C. 黄土高原D. 伊朗高原
4. 甲、乙两地可能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分别是()
A. 咖啡、甜菜B. 花生、咖啡
C. 甜菜、亚麻D. 亚麻、花生
【思路解析】 第3题甲地的气候是南半球的热带草原气候,巴西高原符合。B选项正确。
第4题甲地是热带草原气候,乙地是温带海洋气候,其经济作物分别为咖啡和甜菜。A选项正确。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高考对气候的考查趋势是微观化、隐性化,如利用数据或图像提供背景信息,重点考查气候对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特征的影响,提供多幅区域地图分析同一种气候类型存在的差异、成因等,以区域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为载体,考查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因素等。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既能掌握基本知识,又要注意分析气候的影响,例如气候对地形的外力作用的方式(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的影响、对河流特征的影响、对灾害的影响、对农业的影响、对交通的影响等等。
二、 知识构建
(一) 构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模式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与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密切相关,其成因与大气环流中的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密切相关,因此学习过程中首先是知识的铺垫,先理清大气环流的分布、成因、特点、移动,再细化气候类型的分布,建立模式图(图3):
说明:1. 大陆东岸考虑季风环流的影响,但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只在亚洲才有分布。
2. =>A表示除亚洲以外的其它地区,温带大陆气候东移占据此位置。
=>B表示除亚洲以外的其它地区,热带草原气候东移占据此位置。
3. 大陆西部的三圈环流要注意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
4. 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使湿润的气候向高纬延伸,寒流降温减湿,使干旱的气候向低纬延伸。
5. 该模式图强化了大气环流的地位,对亚洲以外大洲也有指导作用。
(二) 从大气环流的性质入手,认识气候类型的普遍性规律
大气环流的性质是指气压带和风带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赤道低压带的性质是高温多雨,那么常年在赤道低压带控制下气候的特点就是终年高温多雨,如热带雨林气候;信风带的性质是高温少雨,副热带高压带的性质是高温少雨,那么常年在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下气候的特点就是高温少雨,如热带沙漠气候;西风带的性质是温和多雨,那么常年在西风带带控制下气候的特点就是终年温和多雨,如温带海洋气候;夏季风的性质是高温多雨,冬季风的性质是低温少雨,那么季风气候的特点就随季节变化。再加之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就会出现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如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这样对照着记忆、理解就能解决对气候分布、成因、特点的记不牢、想不通的问题。
(三) 从气候特点反推特殊地区的气候成因
常见的天气系统与气候类型 篇4
例1 (2015年天津文综卷)读2015年5月某日12时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图1,单位: hPa),回答(1)~(2)题。
(1)此时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2)此时最可能出现灾害性海浪的是( )
A.黄海沿岸
B.台湾海峡
C.海南岛周围海域
D.菲律宾附近海域
【解题思路】(1)图示a地位于冷锋锋后,且等压线密集,所以应为大风、降温、雨雪天气;而b地位于气旋中心,不会出现大风天气;c地和d地等压线密集,仅出现大风天气,没有上升气流,且为偏南风,不会出现降温、雨雪天气。故选A。(2)图示黄海沿岸、台湾海峡和海南岛周围海域的等压线分布稀疏,风力较小,不会形成大的海浪;而菲律宾附近海域受热带气旋的影响,风力较大,海浪较高,易出现灾害性海浪。 故选D。
【参考答案】(1)A (2)D
例2 (2015年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Ⅱ)2013年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现强沙尘暴,图2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强沙尘暴经过该地的时间段是( )
A.16时~17时 B.17时~18时
C.18时~19时D.19时~20时
(2)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 )
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水平气压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大气逆辐射减弱
【解题思路】(1)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当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迅速代替暖气团,气温迅速下降,气压迅速升高,是气温和气压变化最强烈的时段。读图可以看出,18时~ 19时气温、气压变化最剧烈,因而判断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18时~19时。(2)强沙尘暴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强沙尘暴经过时冷气团与暖气团气温与气压差异较大,并伴随天气转阴。因而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 该地气温水平差异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增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大气逆辐射增强。
【参考答案】(1)C (2)B
例3 (2015年浙江文综卷)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图3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读图,完成(1)~ (2)题。
(1)图4为北纬30°附近1234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 )
A.甲—1,乙—2 B.甲—2,乙—4
C.甲—3,乙—1 D.甲—4,乙—3
(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太阳辐射B.距海远近
C.洋流性质D.海拔
【解题思路】(1)北纬30°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大部分区域降水少,中西部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或地中海气候,东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读图,根据气温和降水特征,甲图周围一片荒凉,湖泊处可见绿洲,1处降水丰富,23地降水较多,不可能是甲地,A错。甲与4对应。乙地景观以草地为主,植被分布较广,但是矮小稀疏,说明降水较少,热量较少,最可能是3地。(2)根据甲、乙两图景观分析,两地纬度相近,甲地湖泊边有热带植被分布,说明热量充足,海拔较低。乙地植株矮小,体现出热量不足的特征,可能是高原景观,所以主要因素是海拔,D对。同一纬度,太阳辐射差异不是主要因素,A错。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距海远近影响不大,B错。两地不临海,所以受洋流性质影响较小,C错。
【参考答案】(1)D (2)D
二、解题准备,熟知重难点
(一)重难点、考点归纳突破
1.锋面与天气。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移动幅度很小的锋)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判读。
(二)易错、易混考点辨析
1.冷气团温度不一定比暖气团低。
冷、暖气团是相对于所经地区而言的,不同地区之间的冷、暖气团没有可比性。
2.锋面活动不一定都能带来降水。
若暖气团中水汽含量较少,在上升过程中无法凝结成云或成云较少,也就无法形成降水。
3.低压和气旋是对同一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4.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
大陆性气候是内陆地区的气候特征,远离海洋,所以降水较少,降水量受季节影响大,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相对较大。如我国西北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小,冬冷夏热, 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较大。海洋性气候是靠近海洋地区的气候特征,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受季节影响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相对较小。日本的季风气候具有海洋性特征,冬暖夏凉,温差小,全年降水多且较均匀。
三、命题预测,提高针对性
命题形式及设问角度归纳如下。
1.以物候现象为切入点,考查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
2.以气温、气压随时间变化图,考查常见天气系统: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
3.以海平面气压形势图为背景,考查常见天气系统的成因及产生的影响。
4.以等压线图为背景,考查天气系统类型的判断及对天气的影响,结合等压线的分布判断风力大小。
5.以区域图或地形剖面图为背景,考查某地气候类型成因、特点及地区间的差异。
6.以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考查热带气旋的分布、成因、风向的变化及产生的影响。
四、能力测试
(原创)2015年第8号台风“鲸鱼”于6月22日18时50分前后在海南省万宁市沿海登陆,为今年首个登陆我国的台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下列能正确表示台风“鲸鱼”的天气系统的是( )
2.根据自然灾害的成因分类,台风属于( )
A.生物灾害B.海洋灾害
C.气象灾害D.地质灾害
(改编)图6为某地区1000hPa等压面上的等高线、等温线分布图,此时乙地出现降水天气。据图完成3~4题。
3.关于甲地半球位置及近地面气压高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半球、高压B.北半球、低压
C.南半球、高压D.南半球、低压
4.造成乙地出现降水天气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B.暖锋
C.气旋D.反气旋
图7中甲和乙表示某地区不同季节的风向变化。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
C.亚热带湿润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6.图甲所示季节里( )
A.黄河宁夏段凌汛多发
B.非洲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向南迁徙
C.美国东南部多飓风活动
D.三江平原正在播种小麦
(原创)7.2015年6月1日21时28分,载有458人,从南京驶往重庆的大型客船“东方之星”在长江中游湖北监利水域沉没。据悉,导致客轮沉没的“元凶”是龙卷风,事发前一小时已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一天后仍有降雨。搜救工作难度大。图8为长江监利段示意图。读图, 回答问题。
(1)分析此次龙卷风形成的条件。
(2)指出搜救难度大的原因。
【参考答案及解析】
1.B台风是形成于热带、副热带大洋上的气旋,从气压角度看,台风是低压中心。
2.C
3.C温度的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根据图中等温线数值变化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根据图中的等高线数值判断,同一等压面,甲处的海拔高,说明甲处近地面是高压。 C对。
4.A结合前面的分析,根据同一等压面的海拔,可以判断乙两侧各有一个高压区,根据气流的运动方向,不可能是气旋(有降水天气), 更不会是反气旋,C、D错。只可能是锋面,根据等温线分布密集,判断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强,应是冷锋天气;暖锋势力弱,等温线较稀疏。 故A对,B错。
5.A据甲图所示,该季节此地区盛行西北风;乙图所示季节,该地区受一高压系统控制,该高压系统气流呈逆时针方向向四周辐散。 因此,可以判断该地应该是30~40°之间,属于南半球,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
6.C图甲是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处于冬季,那么北半球属于夏季,黄河宁夏段洪汛多发是在秋季,非洲草原的野生动物向北迁徙,美国东南部多飓风活动,三江平原播种小麦是在春季。
7.(1)附近有洪湖、洞庭湖、长江及其曲流, 水面开阔,蒸发旺盛,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春末夏初,地表增温快,对流旺盛,形成积雨云并发展为雷暴。雷暴云里的空气扰动十分厉害,上下温差悬殊,上方冷气流急速下降,下方热空气剧烈上升,在上下激荡中逐渐形成大涡旋。涡旋伸展到地面,形成龙卷风。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分布 篇5
1. 判断依据:
第一步,根据最冷月、最热月判断南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1月、最热月7月,则该地处在北半球;
若最冷月为7月、最热月1月,则该地处在南半球
第二步,确定最冷月的温度值范围,即:0—15℃之间
第三步,判断降水的季节分配类型,冬雨型 (300—1000mm)
2. 位置:
纬度位置:南北纬30°一40°的大陆西岸
海陆位置:地中海沿岸地区,澳大利亚大陆的西南端,南北美大陆30°—40°的大陆西岸,非洲大陆的南端。识记的时候可以“一片带点”来记忆:一片指的是环地中海周围一片地区,点指的是其它各州的一些城市(下有归纳)。
3. 气候特点(特征):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4. 气候形成原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夏季)和西风带(冬季)交替控制。
5.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陆地自然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该气候条件下所分布的典型动物:阿尔卑斯山羊
该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典型土壤:褐土
6. 该气候区内分布的城市:以色列的港口城市特拉维夫;巴勒斯坦宗教城市耶路撒冷;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约旦首都安曼;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西班牙最大港口城市巴塞罗那;法国最大港口马赛、南部钢铁城市福斯、著名旅游城戛纳;意大利首都罗马、工业城市塔兰托、米兰、都灵,热那亚、水城威尼斯、博物馆城佛罗伦萨;希腊首都雅典;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埃及最大的港口亚历山大;南非著名的港口开普敦、好望角;澳大利亚西部港口城市帕斯;智利首都圣地亚哥、港口城市瓦尔帕莱索;美国的圣迭戈、洛杉矶、旧金山及附近的硅谷。
浅谈气候类型的判读 篇6
[关键词]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判读
气候类型的判读一直是地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历年的高考试卷都会考查到该知识点。在命题的形式上常以各种分布图、统计图表、示意图或特定地区等为切人点.通过判读气候类型,考查学生对气候特征、气候分布、气候成因等的掌握情况。但不少同学面对这样的试题.常因无法判断气候类型而影响后面的答题,自己也感到很苦恼。那么.如何判读气候类型呢?
一.根据气候特点判断气候类型
对于气候类型图的考查,很多时候是以直方图的形式,如何从直方图判断气候类型呢?
1.以气温确定南、北半球
由于地球在自西向东的公转,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所以要判断气候类型是属于哪一个半球,只要看夏季或冬季的气温。由于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夏季,全年气温最高,相反,此时南半球是冬季,气温最低,故当最热月出现在6、7、8月,为北半球;最热月出现在12、1、2月,则为南半球。(如下图)判断两图分别是那个半球的气候图:
由图1可知最高温出现在1月,为南半球的气候图,而图2最高温出现在7月,为北半球的气候图。
3.判断具体气候类型
根据最冷月气温判断所在的温度带,根据年降水量判断同一温度带具体的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类型:
(1)全年多雨,年降水量大约在2000mm以上——热带雨林气候(如下图3)
(2)有明显的干湿季—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约在750mm到1000mm之间,降水较少的是热带草原气候(如下图4);年降水量大约在1500mm到2000mm之间,降水较多的是热带季风气候(如下图5)]
(3)全年干旱,降水量小于125mm——热带沙漠气候(如下图6)。
(2)1月气温小于0°,夏雨冬干——温带季风和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在500mm以上且降水集中在6、7、8月为温带季风气候(如下图10),降水量小于400mm且降水集中在7、8月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如下图11)]。
寒带气候类型
(1)年降水量小于100mm,全年最热月气温在1-10°之间,降水略多苔原气候,
(2)年降水量小于100mm,全年最热月气温小于0°,降水极少且多为降雪,则为冰原气候。
二、根据气候成因判断气候类型
一个地区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很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1.太阳辐射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所以太阳辐射对气候的形成起关键作用。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维度上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递减,他决定了全球气候有低维度向高纬度由热带向亚热带、温带、寒带过度的总体分布特征。
2.地面状况
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地面状况不同,热容量、对气流影响的程度、对太阳的反射率等因素就不同。如陆地和海洋、平原和山地、迎风坡和背风坡、林地和裸地等。
3.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下垫面进而改变局部气候。
4.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最重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在海陆间、高低纬度间进行着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和交换,对全球水分分布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大气环流使同一气候带内由于降水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以及温带海洋性气候)
那么如何根据气候形成因素来判断气候类型呢?现主要通过大气环流来说明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
(1)受单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
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气流上升,全年多雨-热带雨林气
候;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热带沙
漠气候;
终年受西风控制—风从低纬吹向高纬地区,全年降水多-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冰原气候;
(2)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
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干湿季交替,夏湿冬
干-热带草原气候;
受副热带高压和盛行西风交替控制-干湿季交替,夏干
冬湿-地中海气候;
(3)受季风的控制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季风气候;
(4)受季风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控制—全年高温,夏湿冬干-热带季风气候。
(5)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差大,降水少-温带大陆性气候。
三、根据气候分布规律判断气候类型
1.以线定带
气温是气候的重要组成因素,而气温分布受太阳辐射的影响从低维向高纬逐渐降低,所以气候类型是随着维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如下图12)
热带气候类型:南北回归线之间附近。
亚热带气候类型: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5°附近。
温带气候类型:南北纬35°至南北极圈(66.5°)附近。
亚寒带气候类型:南北纬70°附近。
寒带气候类型:南北纬70°至南北极点。
2.以位定型
以亚欧大陆为例,大陆东岸为季风气候,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东部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最显著,所以季风最典型);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大陆中部为大陆性气候和高山气候。(如图12)
图12
3.以风带、气压带定型(如图12)
(1)赤道附近地面气流上升,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南北纬30°附近高空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压带,降水少,所以基本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且副高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南北纬30-40°附近形成夏季干燥少雨的地中海气候。
(3)中纬度地区近地面受盛行西风的影响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内陆地区由于海洋暖湿气流很难到达,降水少所以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
(4)极地地区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极地高压带,降水少,形成寒带的气候类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浅谈如何快速确定气候类型 篇7
如何快速根据气温曲线图来确定不同温度带的气候类型呢?通常三步即可解决!
以下列十幅世界各地的气温曲线图为例:
第一步:根据气温曲线的形状可以将热带的气候类型迅速从其他类型中分离出来。
稍加观察比较, 不难看出这些气温曲线的外形可大致分为两类:“波浪型”、“抛物线型”。即A、C、E、I为波浪型;B、D、F、G、H、J为抛物线型。
凡是“波浪型”且月平均气温最低不低于15℃的气温曲线图, 就是热带的气候类型。即A、C、E、I四幅气温曲线图为热带的气候类型。那么剩下的B、D、F、G、H、J就是寒带、亚热带和温带的气候类型。这样我们就将热带的气候类型从其中分离出来了。
接着如何将B、D、F、G、H、J分离出来呢?
第二步:接下来我们将抛物线型一类进行比较分析, 就可发现抛物线的顶点高低 (代表月平均气温最高月份的气温, 北半球陆地为7月, 海洋为8月) 明显分为两组。若抛物线顶点在0℃左右或0℃以下的是寒带的气候类型;否则, 若抛物线顶点一般在15℃以上的 (最低在10℃以上的) 就是温带和亚热带的气候类型。据此我们就能将寒带的气候类型分离出来。即J为寒带, 其余的B、D、F、G、H为温带和亚热带的气候类型。
我们又该如何将温带的气候类型与亚热带的气候类型分开呢?
第三步:最后我们根据抛物线的最低点 (即月平均气温最低月份的气温, 北半球陆地为1月, 海洋为2月) 即可分离。凡是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为温带的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例外, 1月份最低气温在0℃以上, 接近0℃) ;反之, 在0℃以上的为亚热带的气候类型。即B、D、G为温带的气候类型;F、H为亚热带的气候类型。
到此为止, 我们就将不同温度带, 即热带、寒带、温带、亚热带的气候类型, 经过上述三个步骤全部分离出来了, 如下图所示:
这三步叫以温定带, 还不能准确确定各类具体气候类型名称。若要准确确定具体气候类型名称, 还必须结合降水量柱状图和降水类型, 这叫以水定型。
二、以水定型
根据降水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分配, 通常把降水分为下列几种基本类型: (1) 全年多雨型; (2) 全年少雨型; (3) 夏季多雨型; (4) 冬季多雨型。
在以温定带的基础上, 加上降水类型, 我们就能很快确定具体的气候类型名称了, 以下列11幅图为例:
1. 由“以温定带”可知:
A、C、E、I四幅图为热带气候类型;J、K为寒带气候类型;B、D、G为温带气候类型;F、H为亚热带气候类型。
2. 请看热带的A、C、E、I四幅图。
根据降水类型可知:热带雨林气候为全年多雨型, 即为A;热带季风气候为夏季多雨型, 即为E;热带草原气候为“半干半湿型” (半年干旱, 半年湿润) , 即为I;热带沙漠气候为全年少雨型, 且分布纬度最高, 年温差最大 (指在热带的四种气候中) , 即为C。
3. 再来区分寒带的两种气候J、K两幅图。
我们知道寒带的气候类型只有两种: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都属于全年少雨型的气候类型。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北极地区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受海洋的影响大, 所以气温要比南极地区的冰原气候要高得多, 降水也略多。而分布在南极地区的冰原气候, 气温更低、降水更少。据此可知, J为苔原气候;K为冰原气候。
4. 再来辨别温带的B、D、G三幅气候直方图。
众所周知, 温带的气候类型, 粗略分类只有三种, 自东向西依次是:大陆东岸的温带季风气候, 为夏季多雨型;大陆内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为终年少雨型 (靠近波罗的海的莫斯科除外) ;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为全年多雨型。据此可知:B为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D为温带大陆性气候;G为温带季风气候。
5. 最后请看亚热带的F、H两幅直方图。
根据现在的世界气候类型的划分方法可知, 亚热带主要有两种气候:一种是分布在大陆西岸的冬雨型地中海气候;另一种是分布在大陆东岸的夏雨性型风气候 (纬度偏高点的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纬度偏低点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结合降水类型不难看出:F亚热带季风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H为地中海气候。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不论我们拿到哪种类型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只要我们遵循“以温定带”和“以水定型”思路和步骤, 我们就能快速判断出其所属气候类型。解决初中生面临的“能够较准确地阅读与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判断相应的气候类型, 描述气候特征”的难题。不过, 有时会遇到极少数特殊情况, 那就要凭经验进行特殊处理。
摘要:中图版八年级上册 (2013年6月第一版) 第二章的内容是:“世界的气候”, 第二节的内容是:“世界的气候类型”。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较准确地阅读与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判断相应的气候类型, 描述气候特征。”这对初中生而言, 这是个难点。如何找到一个快速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呢?众所周知, 不同的气候类型其特征是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 要描述气候特征首先必须知道气候类型。可见确定气候类型是关键。
高中地理气候类型高效教学法探究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气候类型,纬度,高效教学,差异,夯实,效率
气候类型的识别与分析是高中地理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 这是由于整个地球环境中存在多种气候类型, 不同气候类型有自身的特点。然而, 相似温度带中的气候类型间又存在着微妙的差异, 正是这种细小、微妙的差异为学生的气候类型判断、识别、理解与记忆带来了难度和挑战。因此, 学生需要深入掌握与了解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 才能熟练掌握并运用不同气候类型的特征解决问题。
一、立足于基本特征, 鉴别与分析
气候类型的两大基本特征就体现在温度与降水, 气候类型教学要从这两大特征入手, 展开分析。
(一) 温度特征
不同气候类型由于所处纬度高低不同, 所对应的温度也各不相同, 从而出现了高纬度的寒带、中纬度的温带、以及低纬度的热带、亚热带。这就是基于温度的气候类型差异。
教师在气候类型教学的最初阶段, 就应该向学生明确温度方面的差异,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差异, 初步认识气候类型。
(二) 降水特征
降水状况同样是反映与呈现不同气候类型的一大特征, 正是由于不同的降水状况才打造出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呈现影响降水的几大因素, 初步向学生呈现对应的气候类型特征:
(1) 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降水多
(2) 副热带高压带、极地高气压带→降水少
(3) 西风带→降水多
(4) 极地东风带、信风带→降水少
季风气候区, 夏季风→降水多
冬季风→降水少
基于以上的分析对应给出几个典型的气候类型: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气候, 典型特征就是:高温, 多雨;对应的高纬度两极地区则呈现为极地气候, 典型特征为:低温、干燥;受西风带控制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多雨。
通过以上温度与降水的分析, 学生能够对气候类型作出初步的判断与分析, 能够在温度上将气候类型归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极地气候几大类。
二、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是气候类型区分与识别必不可少的方法, 因为通常情况下, 同一温度带中的两种气候类型只有微妙的区别, 要想能够明确区分这两种气候类型, 就必须通过对比、分析才能区分开来, 才能最终得出一个清晰、明确的结论, 这其中体现出对比分析的重要性。
例如:同样的热带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季风、热带沙漠气候, 这四种热带气候类型中, 除了热带沙漠, 其他三种气候类型是学生较难掌握和区分的, 为了达到高效教学的效果,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前三种气候类型进行区分, 使学生了解这三种气候类型在温度、降水量、成因以及代表性地区等进行区分。
通过给出表格, 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掌握这几种气候类型的区别, 其中热带草原与热带季风气候之间的相同之处:全年高温、干湿两季、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
不同点:热带季风:降水突变;热带草原:降水渐变。
接下来的温带气候类型, 例如:温带季风与温带大陆等气候类型也可以采取类似的方法来对比分析, 最后获得一个全新的结论, 从而让学生在意识里产生更加清晰、深刻的印象。
三、列举实例, 单独讲解
在实际的12种气候类型中, 有一些特殊的气候类型, 例如: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等等, 这些气候类型是由于受到下垫面、以及气压带、风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这些气候类型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特点。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气候类型特点, 教师可以采取单独提出的方法, 对特殊的气候类型进行特殊的讲解, 结合实例去分析这些气候类型的特点,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地中海气候:顾名思义就是集中在地中海地区的气候类型, 学生一听到地中海区域, 必然会想到以下这些地方:意大利首都罗马、希腊雅典、索契、开罗等等。
然而, 并非地中海气候类型全部集中在地中海区域, 在世界一些其他地区, 此时教师列举一些学生能够熟知的著名地区, 例如:南非西南端的开普敦、澳大利亚南部的帕斯、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等等, 也都存在这一气候类型。
此时, 教师重点突出地中海这一气候类型与众不同的特殊特点:那就是雨、热不同期、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进而用形象的图示来向学生呈现这一气候类型的特殊特点:学生会带着好奇和疑问来分析这种气候类型的成因, 教师对应给出解答:地中海气候类型主要处于南北纬30~40度的大陆西部, 因为南北纬30~40度是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 夏季副高控制, 高温少雨;冬季西风带控制, 温和多雨。
经过这样特殊气候类型特殊讲解的方式, 能够有效夯实学生的记忆,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更加深入地认识气候类型。
小结:
高中气候类型教学是一个艰巨而繁琐的任务, 教师必须积极掌握气候类型的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方法, 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状态下学习好知识。
参考文献
[1]龚魏.中学地理气候知识体系及教学方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8, (3) .
[2]高司.地理课程教学效益的提高[J].北京教育, 2011, (11) :15
气候类型 篇9
我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多样,在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条件下孕育着不同类型的乡土民居,从而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域建筑。黄土高原的窑洞民居、青藏高原的碉房民居、云贵高原的干栏吊脚楼等民居建筑与地区自然资源气候相适应。随着时间推移、社会变迁,地域民居原型不断演变发展,逐渐形成特定地区自然环境下民居建筑类型,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从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气候条件来看,每个地区民居建筑类型无不反映出地形、气温、降雨量、日照等自然环境因素和由此而生成本土营建模式。
如今,各地传统营建模式大有被城市化单一模式所取代之势。一方面,地域传统建筑文化濒临消亡;另一方面,适应地区自然资源与气候条件的传统营造经验也逐渐遗弃,取而代之的是不分东西南北千篇一律城市化的建造方式。快速的商品经济,冲击着乡土民居建筑,使得传统地域建筑模式来不及消化这突如其来和批量化的工业建材和技术,各地区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类型正呈现出单一化趋势。
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构成都是多元的,生长在各个地区的乡土民居,如同生物圈中“生物多样性”一样,它的产生无不基于所在地区的自然气候环境,它们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成为各个地域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论文结合青海省乡土民居实地调研考察,对青海传统民居类型划分和民居建筑原型生成背后的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述。
2 青海传统民居类型分类
青海省是我国面积大省,省域面积71.21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5%,南北纬度之间约800km,东西经度之间1200km。南北之间温差、降雨有较大差别,东西之间虽是同一纬度,但地势是东低西高,自然环境截然不同。
地理学界对青海自然地理划分存在不同的划分方案,向理平将青海划分5个地带16个自然区(1986),郑度将青藏高原划分为2个温度带10个自然地带(1998),张忠孝将青海省划分为3个大区25个小区(2004),卓玛措将青海省划分为4个自然区26个亚区(2010)。依据卓玛措的方案,青海自然地理综合自然区划为:河湟、环湖、柴达木、三江源4个自然区,方案综合考虑不同地区气候、地势、地貌、土壤、植被及人类活动各因素,并坚持了行政区划完整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本人参与的青海省特色民居研究项目中河湟地区、青南地区、环湖地区、柴达木地区特色民居创作设计方案1),与卓玛措的青海自然地理划分相契合,同时根据本人四区的调研考察,认为比较符合青海传统民居建筑类型划分的地域范围(图1)。
2.1 河湟地区庄廓民居
(1)河湟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
河湟地区位于青海省东部,地理及文化区位相对其他三区较为特殊。地理气候方面,该区位于东部黄土高原和西部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地貌景观分异明显,按海拔高度可分为川水地区、浅山地区、脑山地区、高山草甸。降水和风向随季节变化明显,年均温2~8℃,年降水量在300~500mm,属西北干旱高寒地区。民族文化方面,该区是四区之中民族分布最为多元地区,世居少数民族有回、藏、土、撒拉、蒙古等民族,是东部中原文化、西部伊斯兰文化与西南藏族佛教文化叠加交融的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多元民族聚居区。
(2)河湟地区乡村聚落形态
河湟地区海拔多在1650~4000m之间,以农耕方式为主的汉、回撒拉族多居住川水地区(1650~2300m)和浅山地区(1800~2800m),以半农半牧方式为主的土族和少量藏族、蒙古族多居住在脑山地区(2700~3200m),高山草甸地区(3200m以上)多为藏族和蒙古族游牧范围。因此位于不同区位的乡村聚落形态有很大不同,总体来看海拔较低的川水、浅山地区聚落形态较为集中,人口也相对密集,海拔较高的脑山、高山草甸地区聚落形态较为分散,从中可以看出聚落的生成发展很大程度上基于所在自然环境资源承载下的农业方式有关。从文化环境来看,聚落形态特征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撒拉族村落以清真寺为核心进行四周发散性发展(图2a),是典型的“围寺而居”的聚落形态。信奉藏传佛教的藏、土、蒙古族,每个村子并不一定都要有寺庙,只有在规模较大的村落中有围寺而居的现象,并且依照习俗聚落形态多为“上寺下村”的布局方式(图2b)。
(3)河湟地区庄廓民居建筑特征
庄廓是该地区多民族共同的民居建筑类型,庄廓也为青海省所特有,是西北传统民居建筑类型的典型代表(图2c)。河湟地区黄土广布、干旱严寒,在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共同作用下,庄廓民居建筑形体封闭规整、厚重敦实,没有过多凹凸空间,这有利于减少热损耗,起到节约能源的效果。庄廓墙高于屋顶0.5~1.0m利于防沙避风,同时房屋面南背北,正屋与西厢房进行L形空间布局,形成避风保温的效果。庄廓民居为土木结构,房屋外观粗旷古朴,但院内房屋木雕精细,装饰色彩浓厚,形成“外拙内秀”的品质。庄廓之所以能够在河湟地区得到普遍的采用,正是出于对地区本土材料的采用和对干旱严寒气候有效适应,具有丰富的生存智慧和生态绿色的建造经验。[2]
2.2 环湖地区游牧民居
(1)环湖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
环湖地区位于青海省中部地带,境内有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该地区自然景观南北差异大,北部是祁连山地,南部是共和盆地,区内多以高原草甸为主。环湖地区人口分布不均衡,大部分人口分布在北部祁连山黑河谷地、中部青海湖滨湖地带、南部共和等人口聚集的县城河谷地区,除人口密集区的乡镇地区以外,多为草原游牧地区。草原牧场面积,占环湖地区土地资源的74.53%,这决定了环湖地区传统民居建筑多为适应游牧的帐篷和少量聚集在乡镇地区的土木类建筑。该区少数民族有藏族、蒙古族、回族等,藏族人口比重最大,地域文化呈现藏族牧业文化为主体的格局特征。
(2)环湖地区游牧民族聚落形态
环湖地区人口密度为4.61人/km2,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面积为高原草甸,牧区聚落的分布较为分散,受大山阻挡,多数乡镇之间相距35km左右。如今乡镇大多位于公路周边,形态往往沿公路进行线状展开,呈带状发展。牧区的乡镇规模一般不大,例如祁连县的阿柔乡包含3个自然村,人口0.33万人(图3a)。每村一般由4~9户构成,每一户都有属于自己的大片牧场,因此乡村形态布局自由松散(图3b)。乡村大多分布于高原海拔较低的高山冲积平原与河谷地带,背山面水往往是村落的最佳选址地点。该区大部分土地多为游牧点,牧民的放牧点十分分散,即使在草场较好的地区,每个放牧点的间距也在40km左右。聚落形态与地区游牧方式紧密相连,这与青海东部农业地区有显著区别。
(3)环湖地区游牧民居建筑特征
牧民的放牧点有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之分。受气温的影响,冬季牧场位于海拔较低的河谷谷地,每户的放牧点由牧民居住用房和牲畜圈两大部分组成(图3c)。居住用房面积一般都不大,常在50~60m2,结构形式多为土木和石木结构的一层房屋。房屋朝向面南背北,如今居住房屋前廊基本都为玻璃的阳光间,房屋不设围墙,仅有大大小小的牲畜圈布置在居住房周围,房屋周边往往装饰着彩色经幡。夏季气温回升,牧场分布多在海拔较高的高山台地,这时牧民生活多以帐篷为主,分民居帐篷、行旅帐篷。民居帐篷一般用牦牛毛线编织而成,帐篷的顶部有一活动帘,开启可排烟通风,关闭可遮风挡雨。帐篷内陈设简单,正中沿活动帘方向设炉灶,炉灶由生土砌筑,灶后供佛,摆放礼佛的松油灯,内部四周铺有羊毛地毯,供坐卧休息(图3d、3e、3f)。行旅帐篷用白色帆布制成,有马脊式、尖顶式等。帐篷结构简单、支架容易、拆装灵活、易于搬迁,是游牧民族适应草原环境、利于游牧生产创造出的一种极具草原特色的居住建筑。
2.3 柴达木地区戈壁绿洲民居
(1)柴达木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
柴达木区位于青海省西北部内陆腹地,面积约占全省面积的37.86%。寒冷、干燥、富日照、太阳辐射强、多风是本区的气候主要特征。本区地域辽阔,地质地貌类型多为荒漠戈壁,分盆地干旱荒漠中心区和盆地四周高寒区。年均气温在1~5℃,相对低于河湟和环湖地区,降雨量极为稀少,年均降雨量115.9mm,年均蒸发量却在2658.6mm,依靠盆地四周高山积雪融水缓解了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在荒漠戈壁之中形成大大小小的绿洲。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建国前该区只是做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游牧地,人口也极为稀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荒地开垦、资源开发,人口迅速增加,民族多为汉族、蒙古族和藏族。经济上以第二产业工业为主,第一产业农牧业仅占产业结构的2.9%,农业方式基本为绿洲灌溉农业,因此该区大部分土地为荒漠戈壁,仅在高山融水密集地区存在绿洲聚落的少量分布。
(2)柴达木地区戈壁绿洲聚落形态
解放前柴达木中西部戈壁地区基本没有耕地,50年代由山东、河南等地迁入的内地汉族群众[3],利用中原农业种植经验开垦土地,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形成大大小小的绿洲农场。农场大多位于高山冰雪融水河流下游地区,这里海拔多在1760~3200m,山前的冲积扇地区,水资源相对有保障,因此农场的发展完全受控于地区的水土资源,聚落形态依据河流走向进行展开。农场由若干个生产队组成,生产队如同村的概念,居住点相对集中,被四周大片的井田形制的农田所围合,生产队之间由笔直的田间道路相连,共同构成戈壁绿洲聚落形态(图4a)。
(3)柴达木地区戈壁绿洲民居建筑特征
农场居住建筑早期为土木结构的土坯单层房屋,农场的居民点很大程度由政府统一建设,形成联排式布局,每排房屋长30m宽7m,一排建筑可供5户家庭居住。房屋较为简陋,土坯砌筑,建筑材料就地取材,这成为解放初期居住建筑的主要建筑形式。每栋联排房屋整体排列,前后对应,形成相对集中的居住环境(图4b)。随着时间的发展,人口的不断迁入,村落空间的扩大,砖木房屋逐渐替代了早期低矮的土木房屋。当前民居大多为砖木和有经济条件的砖混房屋为主,建筑形体也由联排式改为独立房屋,并配有完整的宅院围墙。如今随着生态移民不断迁入,柴达木乡镇地区出现了许多移民村(图4c)。例如,乌兰县柯柯镇赛纳村由青海东部的互助、平安贫困山区的移民而来,人口838人,多为土族和藏族及一部分汉族农户。不同民族民居建筑建造方式相同,仅在门楼、门窗、檐口等处装饰具有民族特色的符号或者经幡。
2.4 青南地区碉房民居
(1)青南地区自然与人文环境
青海南部位于我国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4200m以上,属高原严寒地区。自然气候特点是,气温低、空气稀薄、大气干洁、太阳辐射日照充足,年降雨量约170~700mm南北差异较大,地质地貌构成多为高山寒漠和草甸。青南地区人口密度相对其他三区是最低的,西部三江源头地区为广阔的无人区,中东部以游牧为主,东南部少量谷地人口相对集中。青南地区主要居住有藏族、蒙古族,其中藏族人口占绝大部分,宗教信仰主要以藏传佛教为主。玉树州为康巴藏区,巴颜格拉山作为黄河、长江的分水岭,其东北方向的果洛州及黄南州的泽库、河南县属于安多藏族。两者除方言不同,建筑样式基本相同,仅在不同地区存在材料与装饰上的差别。
(2)青南地区乡村聚落形态
青南西北方向海拔多为4500~5000m,为可可西里的无人区,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发源地,自然环境生态意义十分重要。该区的东南部多山且河谷密集,与四川阿坝和西藏昌都接壤,海拔高度逐渐下降,乡村聚落多分布与此,人口比重也相对较多。青南地区乡村多为山地聚落,聚落形态依据地形展开,聚落遵循着“上寺下村”的布局方式,沿河谷方向线性伸展,聚落规模一般在20户左右,大大小小的分布在高山河谷之间。聚落选址多在高山脚下河谷地带的河流交汇处,山间河流穿村而过,此处水草相对丰足,成为聚落生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避风向阳也是选址的重要原则,当地聚落极为重视“背山面南”,背山处最好位于山体的凹地,面南处最好有河流穿过,这成为青南山地聚落形态的突出特征(图5a)。
(3)青南地区碉房民居建筑特征
青南地区河流纵横、水系众多,加之地质地貌多为高山草甸,广布期间多为片状岩石和经河流冲刷而形成的砾石,这与青海东部河湟地区的黄土地貌有着明显的不同,这也为青南地区碉房民居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这致使民居建筑原型多为石木结构为主,其建筑主体用片石砌筑,泥浆填缝,自下而上做收分处理(图5b)。在果洛州南部的班玛地区,为青海省最大的原始林区之一,当地碉房在石砌基础上,利用当地木料,广泛采用“擎檐柱”,在顶层局部墙体往往采用井干式(木楞子)建造(图5c)。青南民居平面布局多为凹形、L性,这与河湟庄廓民居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些充分反映出传统民居在应对自然气候方面的相似性性。[4]
3 不同民居类型背后的主导因素
从以上四区的跨地区传统民居对比分析,研究指出“地区自然地理和资源气候条件,是民居类型差异性的决定性力量,假设地区自然环境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其所孕育的乡土民居建筑特征也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从跨地域整体考察来看,由青藏高原自然环境过渡到海拔较低的黄土高原自然环境,在这两大地理板块碰撞交融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呈现多样性,我们也可以把此看作由一种常态到另一种常态的“变态过渡地带”,这里往往会生成多样的生物物种,以及多种地域建筑类型,因此该区域也成为地域建筑研究的敏感地区(表1)。
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气候条件相对稳定,而地域文化相对变化较大,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总是处在动态运行之中,脱离本土自然环境的建筑文化是不真实的,只有建立在本地区自然资源气候基础上的建筑革新,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在相同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气候条件下,文化对民居建筑形式的变异作用明显,即便如此,植根于地区自然环境下的地域文化依然带有深刻的自然烙印,成为了地域固有的文化特色或者民族风格。
4 结语
认知地域乡土民居,发现民居建筑背后资源气候的自然属性,有助于重新审视当前快速发展及失范的建筑乱象。在如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资源浪费能源枯竭的时代背景下,尊重自然已不再是口头的华丽辞藻,而应成为实际的行动。
图表来源
图1、2c、3c、3d、3e、3f、4b、4c、5b、5c:崔文河拍摄;
图2a、2b、3a、3b、4a、5a:来自网络;表1:崔文河绘制。
参考文献
[1]卓玛措.青海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36.
[2]崔文河,王军,岳邦瑞,李钰.多民族聚居地区传统民居更新模式研究——以青海河湟地区庄廓民居为例[J].建筑学报,2012(11):83-87.
[3]马成俊,贾伟.青海人口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514.
气候类型 篇10
世界气候类型在湘教版地理教材中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 本部分内容是初中地理教学乃至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气候类型的判断更是学生必备的地理技能之一, 学会判断气候类型有助于学生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 而且高中对这些知识仍然有要求, 所以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和学习很重要。
但现实情况是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很难、很枯燥,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不感兴趣, 课堂上学生面对众多的地理景观图、各种气候类型的气候资料图和分布图, 都会感到无所适从, 再次感觉地理好难, 气候好难, 抱着这种心态听课自然效率低下, 有的老师填鸭式教学更不利于学生接受, 或者把气候类型的教学拔高, 介绍气候类型分布的成因, 学生学得很辛苦。
二、对世界气候类型教学的思考
1.研读课程标准, 确定教学目标。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如下: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 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从课程标准可以知道这部分内容应该重点让学生学会气候类型的判断, 一是根据气温、降水资料图分析气候特征; 二是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气候类型。 所以进行这部分教学要注意解决这两个问题, 通过读图、比较、归纳等手段让学生学会判断气候类型。
2.世界气候类型的教学策略。
(1) 按照地球五带的划分学习各种气候类型
按照地球“五带”的划分学习各种气候类型, 本节内容可以安排四课时, 按照热带气候类型、亚热带气候类型、温带和寒带气候类型及高山高原气候进行教学, 最后可以安排一节习题课复习巩固。
按照“五带”划分可以让学生明确热带和寒带气候类型的典型特点, 热带因为纬度低, 太阳辐射强, 终年炎热, 而寒带因为纬度高, 太阳辐射弱, 终年寒冷, 然后告诉学生热量带的界限是不固定的, 而是存在一定的过渡带, 如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带是“亚热带”。 这种分类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 初步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共性。
(2) 热带气候类型教学
先通过展示各种气候类型的景观图和“热带雨林”的视频, 给学生一些直观印象, 让他们列举各种气候类型的代表性动植物。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可以动起来, 往往兴趣比较高涨, 有助于接下来的教学。
为什么有这些景观的差异? 引入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的学习。 老师可以结合新加坡的气候特点介绍热带雨林气候的气候特征, 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 全年多雨, 每天午后基本都会有雷阵雨。 经过新加坡的介绍, 老师引导学生从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 然后老师归纳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气候特征=时间+气温+降水。 一般来讲:
月平均气温>20℃可以描述为高温或炎热;
夏季月平均气温<20℃可以描述为凉爽;
冬季月平均气温>0℃可以描述为温和或温暖;
冬季月平均气温<0℃可以描述为寒冷;
月平均降水量>100mm可以描述为多雨;
月平均降水量<50mm可以描述为少雨。
学生可以运用这些方法描述其他几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让他们收获成功的喜悦, 并把这种描述方法变成自己的一种能力。
在学生学完热带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之后, 老师还要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归纳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的异同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综合归纳能力。
热带气候类型气候特征的异同点:共同点:全年高温, 每个月平均气温均大于>20℃ (反过来, 每月气温>20℃可以直接判断其是热带气候类型) ;不同点:热带雨林气候年降水量最多, 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最少, 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都分为旱、雨两季, 但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多, 旱雨季更分明。
接着, 展示“热带气候类型分布图”, 引导学生说出各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介绍气候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入手, 如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地区学生可以找到亚洲的西南部, 非洲北部和南部, 澳大利亚的中部, 以及南北美洲西部沿海等, 学生可以很容易观察这些地方被南、北回归线穿过, 从海陆位置说, 大多位于大陆西岸或大陆内部, 这样学生就可以说出热带沙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3) 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的教学
老师先介绍亚热带是热带和温带的过渡带, 是温带的较低纬度地区。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这是它区别于温带其他气候类型的重要标志。
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一样不仅可以应用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学习, 而且可以让学生画出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的气候资料图, 让学生在画中学, 在学中画, 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这些气候类型的特征。 让学生画出这些气候资料图还有另一个好处是学生可以更方便地比较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的异同点,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异同点。 学生通过比较, 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些气候的特征。
亚热带和温带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可以按照分析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的方法进行。
可以简单地按下列表格给学生总结这些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4) 寒带气候类型和高山高原气候的教学
之前已经学习了九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 本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 老师给学生出一些气候特征和分布规律的填空题即可。
(5)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可以出现在每节课的最后几分钟, 当堂检测, 找出学生知识的障碍点, 再加以突破, 也可以让学生完成一整节气候类型的练习, 补缺补漏, 夯实基础。
3.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气候类型教学应该落实课程标准, 落实图表, 扎实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让学生学会判断气候类型的一般方法。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对学生成长是很有利的。
教学中老师要学会开发课程资源, 选取学生比较熟悉或身边的地理事象进行教学, 如家乡的气候特征, 展示家乡的四季图片, 在学习中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 热爱家乡,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气候类型】推荐阅读:
气候类型专题复习05-20
高考地理气候类型特征08-09
气候类型的判读教案08-12
高考地理:中国气候类型及特征06-02
中国气候的形成因素与气候的几个“极”08-30
**省气候中心气候评价科创建“青年文明号”汇报材料10-08
气候背景06-06
春季气候06-29
气候趋势06-29
气候条件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