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气候

2024-06-29

春季气候(精选6篇)

春季气候 篇1

1 引言

霜冻也是危害新疆农业生产的一种重要灾害性天气, 是一种能使植物遭受冻害或死亡的农业气象灾害, 在我国北方甚至南方地区频频发生。焉耆县春季霜冻的灾害, 主要是对刚刚出苗的作物产生毁灭性的灾害。当地面最低温度降到0℃时, 作物开始受害, 为轻霜冻;当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时, 作物开始严重受害或死亡, 为重霜冻。南疆霜冻主要以冷空气活动和地面辐射冷却同时作用而形成。本文主要用年际变化规律、趋势分析、突变检验等对0℃和2℃的终霜历年资料进行了分析, 同时结合本县内已建的气象哨和区域自动站料, 对比分析了各乡镇春季最低气温的差别情况, 为更好开展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提供了技术保障。

焉耆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 焉耆盆地腹心, 地处E85°13′19″~86°44′00″, N41°45′31″~42°20′45″之间, 东南面临近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当地作物品种多样, 主要种植作物有:春小麦、棉花、工业番茄、甜菜、小茴香等, 而且近两年特色林果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尤其以酿酒葡萄最突出, 所以研究焉耆县春季霜冻灾害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对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特色林果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利用年际变化规律、小波分析和突变检验等方法, 对焉耆县1951~2012年的0℃和2℃终霜历年资料的分析, 以及和县域内区域站或气象哨资料的对比分析后, 找出其变化规律和特征, 并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措施, 为开展好气象服务工作奠定基础。

2 资料年代及统计方法

2.1 资料选取

本文所用的霜冻和气象资料年代为焉耆国家基准气候站1952~2012年气候资料, 良种场、东戈壁和西戈壁为2011~2012年区域自动站资料, 七个星和工三团为1978~1979年观测资料, 其中西戈壁区域站位于焉耆县西部霍拉山脚下, 东戈壁和良种场距离较近在县良种场场办附近。本文所选站点基本覆盖焉耆全县范围。

2.2 统计方法

通过对焉耆县城本站0℃和2℃终霜序列进行年际变化、累积距平趋势分析、小波变换以及突变检测分析计算, 来研究其变化规律。

“小波分析”是分析原始信号各种变化的特性, 进一步用于数据压缩、噪声去除、特征选择等。小波分析是利用多种“小波基函数”对“原始信号”进行分解。从数学来说是大半个世纪“调和分析”的结晶 (包括傅里叶分析、函数空间等) 。

3 终霜的气候特征分析

3.1 累积距平分析

累积距平曲线呈上升趋势, 表示有正距平值, 呈下降趋势则表示有负距平值。从曲线明显的上下起伏, 可以判断其长期显著的演变趋势及持续性变化, 甚至还可诊断出发生突变的大致时间。从0℃终霜累积距平曲线图2℃终霜累积距平曲线图可以分析出0℃和2℃终霜均在1963年之后开始出现负距平, 但是不同的是, 0℃终霜基本上都是以负距平为主, 并且持续到近年。而2℃终霜在1972年之后由负距平转为正距平, 持续到1999年, 即2℃终霜的累积距平变化出现了两次由正距平转为负距平的现象, 虽然0℃终霜在1972~1977年出现了短时期的上升趋势, 主要是由于1973年5月16日出现异常值造成的, 如果剔除异常因素的影响, 2℃终霜在70~80年代的上升趋势较0℃终霜明显, 转为下降趋势的时间0℃终霜在1990年, 而2℃终霜在1999年, 原因是在90年代的十年中有5年出现在5月上中旬, 3年出现在4月下旬, 而这段时期0℃终霜则均较历年偏早, 所以可以看出0℃终霜的只有一个突变时期, 而2℃终霜的有两个突变时期。

3.2 小波分析

小波系数实部值等值线图能反映序列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及其在时间域中的分布, 进而能判断在不同时间尺度上, 0℃终霜序列的未来变化趋势, 曲线图中横坐标为时间 (年份) , 纵坐标为时间尺度, 小波系数实部值为正值时代表偏晚, 从0℃终霜小波系数实部等值线图可以分析出, 0℃终霜序列存在着18~28a和8~12a两个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规律, 其中18~28a尺度上出现了3次明显的早、晚震荡, 在8~12a有4次震荡, 而且时间界限以80年代中后期为界, 前期则以18~28a尺度的周期变化为主, 之后则以8~12a尺度为主, 并且都较为稳定。

和0℃相比, 2℃的突变点则出现在2000年, 从Uf曲线可以看出2℃的也有两次明显的偏早时期, 但是第一次明显提前期发生后从60年代后期, 出现了持续的偏晚趋势, 并持续到90年代末期, 之后则出现了突变点, 通过突变检测的分析则更进一步印证了前面累积距平分析的结果。

4 总结

4.1 对焉耆地区自1951~2012年0℃和2℃终霜资料

通过分析气候变化趋势, 发现焉耆0℃和2℃终霜都有明显的偏早趋势, 趋势变化率为0.204d/a, 而且从5年滑动的曲线也可以分析出, 0℃终霜的历年变化形势大致可以分成3个阶段, 第1阶段是1951~1963年, 第2阶段为1963~1997年, 第3阶段为1998~2012年, 3个阶段均值分别是4月24日、4月15和4月11日, 提前的趋势明显。

4.2 通过用累积均平

气候突变Mann-Kendall法等的分析发现:60年代初是0℃终霜的突变点, 而2℃终霜的突变点则出现在2000年, 从Uf曲线可以看出2℃的也有两次明显的偏早时期, 但是第1次明显提前期发生后从60年代后期, 出现了持续的偏晚趋势, 并持续到90年代末期, 之后则出现了突变点。

5 总结

5.1 焉耆0℃终霜的年际变化大致有3个阶段

并且变率最晚终霜日期为5月16日, 分别出现在1973年和2010年, 最早是3月28日, 且都在近10内。

5.2 0℃和2℃终霜的变化周期和突变点不一致

0℃终霜突变点出现在1965年前后, 而2℃终霜的突变点则出现在2000年。

5.3 县域内春季最低气温各乡镇差别较大

县城南部地区和县城气温差别不大, 仅在初春时期, 降温较县城明显, 约偏低2~3℃, 而县城西部的七个星镇一带较县城升温和降温都比县城明显。

参考文献

[1]杨虎, 胡玉萍.霜冻灾害的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 2012, 2 (1) :54-61.

[2]叶殿秀, 张勇.1961~2007年我国霜冻变化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 19 (6) :661-665.

春季气候 篇2

本文对凤县花椒霜冻的气候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凤县花椒霜冻在时间分布上主要集中出现于春4月上、中旬.霜冻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随海拔升高而加重、随地域不同而多变的特点.凤县霜冻的`发生以“平流+辐射霜冻”为主,以“平流霜冻”或“平流+辐射霜冻”对花椒造成的危害最大.花椒受害的严重程度还与低温程度、降温强度、降温时的空气湿度、低温持续时间、霜冻类型、霜冻出现时间及椒园管理状况密切相关.

作 者:巨成霖 李建军 聂易军 JU Cheng-lin LI Jian-jun NIE Yi-jun 作者单位:巨成霖,JU Cheng-lin(凤县花椒局,陕西,凤县,721700)

李建军,LI Jian-jun(宝鸡市气象局,陕西,宝鸡,721000)

聂易军,NIE Yi-jun(凤县气象局,陕西,凤县,721700)

春季气候 篇3

气候环境因素与植物、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存息息相关,暖冬气候给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滋生提供了环境条件,病原微生物对动物的健康形成一定的威胁,进入春季将是畜禽疫病的高发流行时期,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对于控制畜禽疫病的发生流行,保障畜禽健康,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气候环境是影响植物和动物生存的重要因素。天气、气候条件是影响动物生产最为直接的外部环境条件。

由于温度条件是植物和动物生命活动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之一,只有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进程才能正常进行。温度对植物和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上限温度、最适宜温度和下限温度三个温度指标。动物和植物处于最适温度条件下,其生长发育最为旺盛。太阳辐射是植物经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的直接能量来源,也是动物生长发育的间接能量来源,日照还对植物和动物有机体产生种种生理效应,从而影响植物和动物的形态和产品的品质。因而温度条件的好坏、日照时数的多少直接影响了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滋生。

水分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是构成动物和植物机体不可缺少的成分,水对调节动物机体和环境温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水,植物和动物就难以生存,故水有生命之源之说。缺少水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就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水分不仅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气候生态因素之一,还是动物不可缺少并赖以生存和生产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降水的时空分布及降水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动物的生长状况和植物的产量。对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地有很大的影响。

表一是我县多年的气候要素值(代表的是气候正常年份)。在正常年份(特别是在温度比较低,日照较少的年份),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滋生,春季疫病的发病率就比较低,发病的区域较少,对动物疫病的防治也较容易。反之,如果冬季气候反常,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滋生,春季疫病的发病率就比较高,发病的区域较多,对动物疫病的防治也较困难。

表二是我县2010年12月和2011年1—5月的气象要素值(代表的是气候异常年份),与表一的各气象要素值二对比,在冬季,除一月的气象要素值不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滋生外,其它月份对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滋生都非常有利。特别是二月,温度和日照时数显著的偏高和增多少相对湿度偏少,为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滋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2010年12月到2011年2月温度变化非常巨大,出现了异常气候。是一个“暖冬”之年。

气候环境因素与动物发病的关系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动物发病的罪魁祸首,病原微生物与气候环境因素息息相关,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繁衍、传播,致使动物发病,病原微生物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还出现变异,冬天寒冷的气候可以杀灭各种细菌和病毒,但今年“暖冬”的特点是冬季气温偏高,而且干旱雨雪少,空气的温度和湿度对细菌、病毒的繁殖不能起到有效的抑制作用。加之暖冬气候干燥,空气污染严重,大量病毒和细菌存留,虫媒病毒和细菌非但不死,还可能大量繁殖甚至变异,使一些致病微生物因温度适宜而存活下来,再加上气候干燥带来更多的粉尘和大气污染,使得这些病菌更加活跃,病虫害更容易滋生蔓延。空气中病原体增多,往年在这个季节应该休眠的细菌、昆虫和微生物,今年因为气温偏高将增加繁殖,加大致病能力,为新型疫病的发生和各种传染病流行创造了条件,给动物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威胁,对动物疫病防治非常的不利,也对畜牧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月份,是规定的防疫月,由于暖冬使传染病易发生和流行,加之春季气温比冬季要高得多,春天风多对家畜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起着重要的介体作用,可将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携带和传播到动物身上,使易感动物发病。如果三月份对动物疫病防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后期疫病防治的压力就非常艰巨。从表二中可以看到,各项气象要素值对病原微生物的繁衍、传播都是非常有利的。由于条件好的地方防治的力度比较大,效果也很好;边远山区由于饲养的条件很好,但是受各方条件的限制,疫病的防治比较差,比如猪口蹄疫病、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仔猪大肠杆菌病、蓝耳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链球菌病、猪水肿;黄牛口蹄疫、炭疽、气肿疽;绵山羊口蹄疫、羊布鲁氏杆菌病。这些疫病的大面积发生往往都是从山区开始的。因此春季疫病的防治重点在饲养集中,条件比较差的山区地方。

春季气候 篇4

聊城市地处山东省西部, 北纬35°47′~37°03′, 东经115°16′~116°30′, 是“中国蔬菜第一市”, 是京九铁路与邯济铁路在山东省内的交汇点, 是横跨冀、鲁、豫三省的最大交通物流枢纽, 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中原经济区东部核心城市, 济南都市圈副城市, 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中心城市。近几年, 聊城的气候有明显变化, 特殊气象事件多发, 具有新的特征, 对聊城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公众生活等产生一些新的影响。本文对2015年聊城地区的春季气候特点进行详细探究和阐述, 以期了解本地区气候变化, 提高气象服务水平。

1 基本气候概况

1.1 气温

从图1可以看出, 2016年春季气温偏高, 各县季平均气温变化在14.9~16.0℃之间, 气温距平变化在0.8~1.9℃之间, 变幅较大。整个春季气温变化比较大, 出现了气温异常偏高和异常偏低的时段, 部分时段气温比较正常。3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2.3℃, 其中3月下旬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2.6℃;4月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2.2℃, 其中4月上旬比常年偏高2.7℃, 是有气象资料以来的极大值;5月平均气温与常年持平, 5月中旬平均气温偏低1.0℃。2016年没有出现极端最高气温≥35℃的高温天气, 按气温评价的标准, 2016年春季阳谷、莘县为气温偏高, 其他各县为气温正常, 全市平均状况为气温正常 (表1) 。

1.2 降水

从图2可以看出, 2016年春季的降水量比常年、上年偏少。各县降水量变化在35.3~65.0 mm之间, 各县降水差别不大, 降水最多的是东阿, 最少的是高唐。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中上旬。3月无降水, 4月降水偏少65%, 5月降水量偏少32%。2016年春季聊城市没有出现暴雨天气过程, 降水日数比上年同期偏少, 但没有出现明显的干旱现象。按降水评价的标准, 2016年春季东昌府区、东阿为降水偏少, 其他各县为降水显著偏少, 全市平均为降水显著偏少 (表1) 。

1.3 日照时数

从图3可以看出, 2016年春季的日照时数接近常年、上年略偏少, 各县日照时数变化在532~678 h之间, 最多的为东阿, 最少的为莘县, 相差比较大。整个春季中, 3月光照比较充足, 4月中旬、5月上旬和下旬光照不足。总的来说, 2016年春季的光照条件基本上能够满足农作物和大棚蔬菜的正常生长所需。

1.4 大气干旱指数

由各县春季的大气干旱指数的计算结果可知, 从干旱指数性质来说, 2016年阳谷、莘县、高唐为严重偏旱, 其他各县为偏旱 (表1) , 但全市范围内没有出现明显的旱情。

2 主要气候事件及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2.1 主要气候事件

2.1.1 低温。

3月上旬气温变幅比较大, 最低气温下降到-6.8℃ (茌平) , 3月7—10日出现了低温寒潮天气;气温变化不稳定对小麦、果树及大棚蔬菜的正常生长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1.2 大风。

4月2日聊城市出现大风天气, 瞬时极大风速达20.0 m/s (茌平) 。

2.1.3 霾。

3月3—7日、15—22日聊城市出现连续性霾天气, 影响了空气质量和人们的正常外出。

2.2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3月冬小麦返青后起身生长, 光温充足, 土壤墒情比较适宜, 冬小麦生长旺盛, 大棚蔬菜正常生长, 部分果树开花生长, 总的来说气象条件对春季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比较有利。

4月气温比较高, 且昼夜温差比较大, 降水偏少, 光照略有不足。冬小麦处于孕穗—抽穗期, 发育期接近常年、上年, 冬小麦生长比较旺盛。春播作物开始播种, 露地蔬菜播种、育苗、移栽。4月的气象条件, 特别是降水条件对冬小麦的孕穗生长, 春播作物的播种及蔬菜的种植生长比较有利。4月16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 聊城市普降小到中雨, 平均降水量6.4 mm, 本次降水对春季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比较有利, 春季农业生产全面展开, 冬小麦拔节后孕穗生长, 春耕春播工作也陆续展开, 因此需要有充分的土壤水分来保障, 适宜的土壤墒情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这次降水过程农业生产受益匪浅, 对冬小麦的中期生长及春耕春播生产的顺利进行比较有利。

5月冬小麦开始灌浆, 发育期接近常年, 目前春播作物进入苗期生长阶段, 露地蔬菜种植生长, 5月的气象条件总的来说, 对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比较有利, 预计冬小麦成熟收获期接近常年。月初由于气温比较高, 土壤失墒比较快, 土壤墒情较差, 但多数地段土壤墒情仍在正常范围。进入5月上旬以来, 降水增多, 土壤墒情逐渐适宜, 特别是中旬出现降水过程, 对改善土壤墒情、冬小麦的灌浆生长、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长都比较有利。

3结语

2016年春季 (3—5月) 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 降水偏少, 日照时数接近常年略偏少。全市季平均气温15.5℃, 比常年偏高1.3℃;春季降水量45.1 mm, 比常年偏少47.3 mm;日照时数631 h, 比常年偏少52 h。季内冷空气活动比较频繁, 但是势力明显较弱, 低温雨雪天气较少, 雾霾天气比上年多。重度雾霾天气是最近主要影响的天气事件。春季是播种的重要季节, 关键期的气象条件对农作物生长非常重要, 能明显改善前期的不利影响[4,5,6]。

摘要:详细统计2016年聊城地区春季气候要素特征, 概括气象服务重点, 提升气候应对和防灾减灾能力。结果发现:2016年春季 (3—5月) 气温偏高, 降水偏少, 日照时数接近常年略偏少。全市季平均气温15.5℃, 比常年偏高1.3℃, 比上年偏高1.0℃;春季降水量45.1 mm, 比常年偏少47.3 mm, 比上年偏少59.3 mm, 降水最多的是东阿, 为65.0 mm, 最少的是高唐, 为35.3 mm, 虽然降水偏少, 但农业生产的关键期降了及时雨, 未出现明显的干旱现象;春季日照时数631 h, 比常年偏少52 h, 比上年偏少9 h, 对农作物及大棚蔬菜的正常生长无明显影响。2016年春季主要气候事件是低温、大风、霾天气。

关键词:气候特征,气象事件,农业,影响,山东聊城,2016年春季

参考文献

[1]葛全胜, 郑景云, 郝志新, 等.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新进展[J].地理学报, 2014, 69 (9) :1248-1258.

[2]张民.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科技资讯, 2014, 12 (13) :238.

[3]侯威, 邹旭凯, 王朋岭, 等.2014年中国气候概况[J].气象, 2015, 41 (4) :480-488.

[4]钱锦霞, 王振华, 郝玉峰.山西省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干旱区研究, 2008 (1) :64-69.

[5]王晓霞, 郭佰汇, 于跃, 等.朝阳市2016年春季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6 (16) :203.

春季气候 篇5

南极涛动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冬春季气候的影响

研究了南极涛动的年际变化及其对冬春两季东亚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极涛动强年不利于东亚冬春两季冷空气的活动.通过平均经圈环流分析发现,在南极涛动异常年有从南极到北极分布的经向遥相关,并且该遥相关具有正压的结构.此遥相关冬季在欧亚地区显著,春季在太平洋地区显著.研究还表明,南半球高纬的平均纬圈西风,在冬季与欧亚西风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冬季经向遥相关的`存在;在春季,则与太平洋北美型遥相关有显著的反相关关系.因此,局地经向遥相关是冬、春两季中南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相互作用的一个可能途径.

作 者:范可 王会军  作者单位:范可(云南大学大气科学系,昆明,65009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NZC,北京,100029;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

王会军(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NZC,北京,100029)

刊 名:中国科学D辑  ISTIC PKU英文刊名: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年,卷(期):2006 36(4) 分类号:P4 关键词:南极涛动   欧亚西风   经向遥相关   平均经圈环流  

春季气候 篇6

1 春季气候概况

1.1 温度变化分析

2016年朝阳市春季平均气温为11.7℃,比历年同期(10.3℃)偏高1.4℃。3月、4月、5月气温均偏高。春季温度变化波动幅度较大,高温时段突出。春季最低气温为-18.0℃,出现在3月11日(老建平),春季最高气温为36.0℃,出现在5月30日(羊山)。春季各旬气温偏高明显,除4月中旬气温偏低1.0℃外,其他各旬气温持续偏高。

3月中旬,受较强暖空气影响,朝阳地区各地温度大幅度上升,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1.5~13.0℃,朝阳、凌源和羊山地区冻土已化通,比常年提前7~10 d。3月16日,全区7个国家级观测站日最高气温均突破历史极值,各站最高气温分别为:羊山21.3℃,朝阳20.8℃,凌源19.9℃,喀左19.8℃,北票19.7℃,建平19.1℃,老建平17.7℃。

1.2 降水变化分析

2016年春季朝阳市总降水量为113.1 mm,比历年同期(77.3 mm)偏多35.8 mm。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3月、5月降水偏多,4月降水偏少。5月全市平均降水量为87.1 mm,比历年同期(45.8 mm)偏多41.3 mm,偏多90%。5月降水分布阶段性明显,5月上旬、中旬降水较常年偏多,下旬降水较常年偏少。春季降水总量各地均偏多,其中北票、建平降水偏多最明显(图1)。

1.3 光照条件分析

2016年春季朝阳市日照时数为762.8 h,比历年同期(752.1 h)偏多10.7 h。3月日照偏多,4月、5月偏少。3月朝阳市日照总时数为263.0 h,比历年同期(241.6 h)偏多21.4h。全市各地区日照时数均比历年偏多,其中喀左、凌源偏多42.5~56.3 h。4月朝阳市日照总时数为240.0 h,比历年同期(246.7 h)偏少6.7 h。日照时数空间分布不均,其中凌源、喀左偏多12.8~16.9 h,其他地区均偏少,羊山、建平日照时数偏少22.8~24.6 h。5月朝阳市日照总时数为259.8 h,比历年同期(263.8 h)偏少4.0 h。日照时数空间分布不均,其中朝阳、羊山、建平偏少18.1~24.9 h,喀左接近常年,老建平、凌源、北票较常年偏多。

2 春季气象条件分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1 温度升降幅度较小,总体热量条件好

2016年春季朝阳市平均温度偏高,日照充足,热量条件利于土壤解冻和提早开展春播活动,同时为温室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热量条件,利于设施农业大棚果菜生产。全市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8、12℃的日期分别为3月26日、4月14日、4月25日,分别较常年偏早7 d、偏晚3 d、偏早2 d。春季温度回升稳定,升降波动幅度较小,总体热量条件能够满足大田作物播种和出苗的需求。

2.2 降水时间分布不均,有阶段性春旱出现

2016年朝阳市春季总降水量偏多,但降水时间不均匀,阶段性春旱明显。春播期间降水偏少时段为3月中下旬、4月下旬和5月下旬,大部分农田发生轻到中度干旱,但干旱持续时间较短,对大田播种和苗期生长影响不大。其中4月下旬干旱最明显,4月下旬全市大部分地区无有效降水,春风大,土壤失墒速度加快。4月28日全市土壤墒情显示,土壤墒情适宜面积迅速缩小。大部分地区耕层(5~20 cm)土壤相对湿度达41%~59%,处于轻到中度干旱;建平县北部、北票市西北部土壤相对湿度为20%~30%,土壤干旱较重。与2015年同期相比朝阳地区旱情偏重。

2.3 透雨出现及时,人工增雨效果显著

2016年春播期朝阳市降水偏多,出现3次大范围有效降水,分别是4月11—12日、5月2—3日、5月11—12日。4月12日朝阳地区出现第一场透雨,比常年偏早11~15 d。5月2—3日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4.5 mm,比历年(4.7 mm)偏多6倍,是历史首次降水天气过程。5月11日夜间至12日白天,受蒙古气旋影响,朝阳地区普降大雨,局部暴雨,全市平均降水量为39.1 mm,最大降水量出现在建平县小塘83.6mm。受极端天气影响,全区7个国家级观测站有5个站日降水量突破自195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5个站降水量分别为:北票50.2 mm,老建平46.6 mm,建平43.2 mm,喀左41.4 mm,朝阳36.3 mm。

朝阳市气象部门抓住有利天气过程,积极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增雨效果十分显著。降水增加了土壤墒情,有效解除了前期土壤干旱。较好的墒情条件为幼苗发育提供较充足的水分储备,使得春播生产顺利开展,为第2年粮食高产奠定了基础。

5 月下旬卫星遥感监测显示:辽西丘陵区部分林地、部分大田作物长势好于2015年同期。

3结语

我国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是由于气候不稳定性及异常变化造成的[2,3,4]。朝阳地区春季关键期在4月20日至5月底,是春季播种、果树开花时期,此时因干旱不能播种,造成减产可达30%~40%,严重时达60%以上。

中国大部地区旱灾严重,干旱缺水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比洪涝严重,是粮食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2]。

十年九旱是朝阳市显著气候特征,制约着朝阳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要:对朝阳市2016年春季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春季(3—5月)气候特点是温度偏高、日照时数略多、热量条件较好。降水偏多,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出现阶段性春旱。春播春种期间温、光、水气象条件匹配较好,农业气象条件对大田作物播种出苗有利。

关键词:极端天气,春旱,春季气候,农业影响,辽宁朝阳,2016年

参考文献

[1]王馥棠,赵宗慈,王石立,等.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的影响[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1-26.

[2]王春乙,娄秀荣,王建林.中国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产量的影响[J].自然灾害学报,2007,16(5):37-43.

[3]胡宜昌,董文杰,何勇.21世纪初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7,22(10):1066-1075.

上一篇:高护专业下一篇: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