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候

2024-10-11

热带气候(精选4篇)

热带气候 篇1

南宁是一个炎热时间很长的城市, 每年春节过后, 气温就开始迅速上升。我记得2010年春节刚过后不久的二月底, 气温一下就上升到了30度以上。面对这么一种气候条件, 我总会发出“夏天还很远, 气温就高成了这样, 以后如何是好”的感慨, 那种肉体如何度过苦夏的感觉, 也只有在这个城市生活过才可能体会。

南宁不但热, 而且潮湿, 空气湿度高, 这也进一步加重了人们对炎热的感受, 具体的表现就是闷热, 加上强烈的直射阳光, 人在室外的感觉是非常难受和不舒服的, 比如不久前我从桂北回来, 桂北的清凉与湿润让人感觉很舒服, 而一进入南宁, 马上就能感觉到笼罩肉体的一种闷热, 在南宁的夏天, 人在室内即使是站着不动, 汗水也仿佛会自动从你的身体冒出来, 更何况是室外了。因此, 在南宁这样一座亚热带的城市生活, 清凉、通风, 具有大量可以遮挡阳光的阴影, 大概是市民最需要的。

从地理位置看, 广西位于中国南方, 在东经104°28'至112°04', 北纬20°54'至26°23'之间, 属低纬地区, 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 南濒热带海洋,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大气环流的共同作用, 形成热量丰富、降水丰沛、干湿分明、日照适中的气候特征;在具体的气候分区上, 广西又因南北差异而分为两个不同的气候区, 比如从百色到梧州之间这一地带以南, 属于夏热冬暖地区, 桂林以北属于夏热冬冷地区, 河池、柳州、贺州这一区域, 则位于两个不同气候区之间, 这些不同的气候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就是夏季气候炎热, 而且炎热时间较长, 这些气候特征, 在长年的历史进程中, 也深刻影响到了广西各地的建筑发展, 形成了特征明显, 形式丰富的本土建筑。

比如广西平原地区的传统民居, 内部往往会设置有天井、院落, 单元建筑之间设置小巷道, 建筑的屋檐出挑较多, 可以遮挡住强烈的阳光, 便于雨水排放。像我位于横县百合镇小炉村老家的祖屋, 建筑就是由两进的院子构成, 位于中轴线的堂屋空间较高, 而院子两侧的厢房则相对低矮。记得小时候回老家, 也就是4岁左右, 爷爷带我到镇上的亲戚家, 印象中建筑的入口设置有台阶, 大门退离台阶一定距离, 穿过木制的大门, 进去后就遇见一个天井, 天井不大, 但空间高大、阴凉, 光线从屋檐上面倾泻下来, 照耀着下面谈话的人们和天井的每一块砖石、草木、地上的一些积水, 这种传统建筑带给我的体验, 时至今日仍然很新鲜。由于气候炎热, 广西一些传统建筑的立面也往往比较开放, 比如采用当地木材建造, 设置有较多的平开窗、花格窗;还有受南洋风影响的沿海传统建筑, 如北海老街和梧州旧城的建筑, 往往设置骑楼, 骑楼空间高大、宽敞、开放, 可遮挡雨水、阳光, 很适合人们在屋檐下活动;而建筑的窗户, 比如北海老街的排屋, 为了遮挡强烈的阳光, 在玻璃窗之外, 往往还设置平开的木百叶窗。

桂北山地少数民族的建筑就更有特点了, 龙胜、三江一带的壮族、侗族的干栏式建筑, 因地处高低起伏的山地, 建筑为了防潮和便于营造, 采取了架空的方式, 建筑从架空层上面开始, 利用木构的特点, 向外悬挑形成外廊, 为了快速排放雨水, 建筑的屋顶坡度较陡, 屋檐出挑更多, 屋顶形式包括有悬山、两坡屋顶加上山墙处设置的披檐, 这种建筑底部开放的结构和外廊空间, 在带来阴影的同时, 也为建筑带来了空气流通的凉爽空间。

作为亚热带地区的建筑, 上世纪60、70年代的建筑, 南宁大多数新建筑, 为了应对炎热气候和日照, 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 立面基本上被粗糙的混凝土遮阳板或深远的屋顶挑檐所包围, 它们为建筑带来了凉爽的阴影, 这个时期的建筑, 包括有广西图书馆、广西博物馆、朝阳路上的广西建工集团办公楼等等, 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 也似乎第一次和本土气候因素结合起来, 呈现出一种具有亚热带特征的地域建筑风格。这种状况其实在同时期的东南亚, 也同样存在着, 大量的新建筑将现代主义和具有当地特色的遮阳构件结合起来, 形成了简朴、粗犷的地域建筑特征。上世纪60年代兴建的广西体育馆, 架空的看台和内部院落空间, 非常具有亚热带的特色, 其方案的原型, 来自于当时法国人为新兴力量运动会在柬埔寨的举办而进行的设计, 这个方案因战争的影响而移植到广西, 体育馆架空的看台, 每一级看台均有水平通风口, 室外的空气通过架空看台直接进入建筑, 为建筑带来凉爽的空气。

这些外部带有各种遮阳构件的建筑, 可以看做一种应对当地气候和强烈日照的反应, 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建筑师对于建筑如何适应气候的思考以及因地制宜的处理, 这也使得南宁当时的建筑, 具有比较明显的亚热带特色。只是这种探索, 因缺乏理论的总结、持续的思考和摸索, 并没有像东南亚地区一样, 继续向前发展。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 因受流行于中国的国际式风格的冲击而停滞了下来, 相反, 东南亚的地域性现代建筑, 由于其开放和文化反思的作用, 开始了现代主义与本土文化、地域、气候的融合, 并在这一趋势下, 逐步发展出具有热带风格和新乡土风格的地域性现代建筑, 比如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国, 也包括澳大利亚, 其建筑除了具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特征外, 大量的建筑特别注重对气候、生态、地域特色的追求和反映, 城市风貌极具热带特色, 马来西亚甚至出现了以杨经文为首的生态主义建筑的探索思潮, 并影响深远。

而从80年代开始, 广西地域性现代建筑的探索却停滞下来, 比如南宁, 那些带遮阳构件和很深挑檐以及阴影的建筑, 慢慢地在南宁市消失了, 整整20年, 出现在南宁的建筑, 很多都是墙面光滑、平整, 没有任何阴影的方盒子, 这些所谓“国际式”的建筑, 也导致南宁的建筑正一点点地失去自己的特色, 失去了自己所处的特殊气候条件下应有的建筑特点。而另一脉乡土风格建筑的探索, 更多只是流于模仿传统建筑的外形, 而缺乏对形成传统建筑风格背后因素的研究和探索, 这也造成很多所谓传统风格的建筑, 并没有出现和产生更多实质性的创新和影响。

借鉴东南亚地区地域性现代建筑发展的经验, 广西的亚热带建筑还是可以发展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像东南亚热带现代建筑, 尤其强调建筑遮阳、通风的处理, 通过遮阳构件和开放的立面处理, 以及不同的材料、屋顶形式, 形成具有开放感、变化丰富、遮阳效果好、阴影丰富、特征明显的热带建筑特征, 这种手法, 其实完全可以直接移植到广西的建筑实践之中。而类似杨经文的生态主义建筑, 也具有借鉴的意义。比如杨经文强调的生态概念, 除了遮阳外, 还注重建筑通风、垂直绿化的运用, 也注重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以及建筑开放感的营造, 加上引入城市概念的建筑, 形成了其特征明显、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而对于新乡土风格的建筑, 具有浓郁传统建筑文化、地处亚热带的广西, 同样可以借鉴。东南亚新乡土建筑除了保持传统建筑的符号外, 又做了新的演变, 屋顶的处理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甚至出现各种变形, 建筑主体则融合了传统的院落空间、开放的外廊和架空处理, 遮阳、百叶的运用更是花样百出, 加上地方性材料的使用以及庭院景观的处理, 使得东南亚新乡土建筑, 现出勃勃生机。面对东南亚地域性现代建筑丰富多彩的这一局面, 比邻东南亚的广西, 应该可以从中获得思考与启发。

虽然地域性现代建筑在广西还未形成气候, 很多建筑师也并未意识到地域性现代建筑对于广西的重要, 仍然追逐着新现代主义建筑的千奇百怪, 但对具有本土和地域特征建筑的探索一直从未间断, 在现代建筑潮流的冲击下, 虽然对建筑的认识出现了一些偏差, 但具有本土气质的建筑仍然受到广泛关注。从2000年开始, 随着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 不管是国内建筑师还是国外建筑师, 也或者广西一些本土建筑师, 正越来越注重不同气候和地域条件对建筑的影响, 广西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极具特色的新建筑。这些建筑, 能够基于广西目前的现实和处境, 立足于南方建筑的特征, 美学特质, 注重对建筑本体的探索、技术和材料的运用, 以及现代性和本土气质的结合, 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标准营造在阳朔设计的商业小街坊项目, 在保持桂北地区建筑风格的同时, 在材料和建筑形式上, 做出了新的探索, 当地木材和百叶在外墙面的应用, 当地石材在墙身的干垒, 尤其是切开的竹子作为建筑表皮、遮阳的应用, 都让人耳目一新。这个作品也因为对传统的创新以及对营造的高质量追求, 获得了《世界建筑》杂志的奖励。而由澳大利亚DCM公司设计的南宁阳光100城市广场, 则将他们在澳洲的经验融入设计里, 大量的遮阳构架和立面开放的设计、底层架空和色彩的处理, 都使得这个建筑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亚热带特征。来自新加坡的DP公司, 则在南宁的埌东, 为这个城市带来了一座教科书般的亚热带特征的建筑——金源CBD大楼, 这个采用玻璃作为外墙材料的建筑, 其外表被大量的金属遮阳构件覆盖, 这些精细、现代的遮阳, 使建筑摆脱了以往人们对遮阳在美学上的认识;前些年, 我在柳州所做的一个低造价的小建筑——柳钢体育馆旁边的练习馆, 也将亚热带建筑的特征融合到建筑里, 建筑外立面的柱廊, 支撑着整个向外悬挑的大屋顶, 为了通风, 屋顶和墙面完全脱开, 以便于练习馆内部升腾起来的热空气, 能够直接从这个部位流散出去, 这种立足气候的设计, 也为建筑带来了特殊的外观。

最近这些年, 在广西大量的建筑实践中, 具有亚热带风格的建筑, 虽然数量不多, 但由于在设计中注重了对本土和地域文化的探索和挖掘, 以及气候条件下亚热带地区建筑风貌的反映, 使得这些建筑表现出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一种风貌, 不管是规模宏大还是精致小巧, 也不论是位于都市, 还是乡土色彩浓郁的县城, 这些建筑都以自身的存在和对建筑本体的思考, 揭示出一条全球化背景下本土建筑所开拓的一条道路, 并为广西当代地域性现代建筑的发展, 描画了一种可能的新空间。

浅谈热带雨林气候的判读 篇2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多雨气候)各月平均气温在25-28℃之间,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季节分配均匀,无干旱期。要想正确的判断关键是要弄清楚分布、特征、成因、植被等情况。

1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①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 ②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北岸, ③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南部,伊里安岛,印度尼西亚,大洋洲的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④巴西的东南部,⑤中美东部,⑥澳大利亚的东北部部分, ⑦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总共七大区域。

2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太阳辐射年变化小,并由于太阳在一年内的春分、秋分前后两次通过天顶,所以气象要素的年变化都具有双峰型的特点。一年内各月平均气温在24-28℃之间变化,年温差一般不超过5℃,尤其是大洋上,通常不超过1℃。气温日变化比年变化大,日较差可达10-15℃。但日最高气温很少超过35℃,日最低气温很少低于20℃。全年湿度较高,就亚马逊河下游而言,相对湿度年平均达90%以上。降水充沛,多伴有雷雨,年降水量达1500-3000毫米,山地最多达6000毫米以上,如非洲喀麦隆火山山麓代本贾的年降水量达9470毫米。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但个别地区仍有显著差异。如非洲刚果河流域比亚洲和南美洲的热带雨林气候更显示了大陆性,有的地方雨量较少,如加蓬的利伯维尔从10月至次年5月期间,月雨量200-300毫米,而6、7月每月仅5毫米。另外,在大洋上也会出现干旱少雨地区,如太平洋上的莫尔登岛(南纬4°,西经155°),年降水量仅730毫米。具有热带雨林气候的高山地区,气温较低,但其年变化仍很小。这些地区,从山麓到山顶,可以出现热带雨林到终年积雪的气候,呈现出类似从赤道到极地的各种自然景观,垂直分布最为丰富多彩。分旱雨两季。

3成因

热带雨林在成因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导因素还是有区别的。

(一)普通的热带雨林气候

①在赤道地区南北纬10度的范围内,总的趋势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热带雨林气候的太阳辐射量一般在10至180千卡平方厘米)赤道低压带,信风在赤道附近聚集,辐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气候变化单调,全年皆夏。一般早晨晴朗,午前炎热,午后下雨,黄昏雨歇,天气稍凉。但在世界同类型地区中,亚马逊平原的热带常绿雨林不仅面积最广,而且发育也最为充分和典型,这是由于亚马逊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是赤道横穿其间,地形结构上北有圭亚那高原,南有巴西高原、西有安第斯山脉,呈围椅状东低西高的地势,敞开着怀抱接纳由东北东南信风和南北赤道暖流带来的丰沛的暖湿气流。使它具有特别有利于该类型发育的现代气条件,另一方面也与它发育历史悠久、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比较稳定有关。亚马逊河是世界上第二长的河流。它由西向东贯穿整个南美洲,流域面积广达600万平方千米,上面布满浓密的丛林。亚马逊河的主流有时候会泛滥成灾,淹没广达数千平方千米的林地,是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成因上的综合性特征非常显著。

②非洲的热带雨林气候由于受地形、洋流和季风的影响,仅局限在非洲刚果盆地的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沿岸地区,在成因上主要原因在于赤道通过(赤道通过中非刚果盆地及东非,由于东非为高原地形,故气候上属热带高地。受西南季风和几内亚暖流的影响,湿润的水气将从河口深入到盆地内部,在赤道低气压的影响下,辐合上升,全年降雨丰沛,因此流经该地的河川-刚果河水量丰稳,极富航行之利。热带雨林的大陆性特征比较明显。

③亚洲的菲律宾群岛和伊里安岛,大洋州从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大小岛屿星罗旗布散落在海洋上,主要受太阳的辐射影响,加之海洋面积广阔,对流运动旺盛,这儿的雨林气候具有突出的海洋性特征。(印度半岛西南沿海,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西海岸我们教材叫做热带季风气候)但植被是热带季雨林。

(二)特殊的热带雨林气候

④有些地区虽然不在南北纬10°之间,不受赤道低气压的影响,但由于大气环流和洋流的共同作用,有时热带雨林气候呈现出非地带性特征。如澳大利亚局部地区、马达加斯加岛和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等地区的雨林的形成就与地形和洋流有密切的关系。如马达加斯加岛山脉东部由于受南赤道暖流和东南信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着迎风坡爬升,尽管南回归线穿越其间,但东南沿海为热带雨林气候,中部为热带高原气候,西部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18-26℃,年降水量由东部2000-2000毫米减到西部的750-1000毫米。再则象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的形成也是受地形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及东南信风的共同影响。同样的道理,中国云南、台湾、海南(热带季风气候)以及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等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季雨林的形成都与上述有类似的特征。

⑤即便是赤道附近的地区东非高原,由于地形的缘故,形成热带草原气候,西海岸的刚果盆地以南的沿岸地区,受本格拉寒流和南赤道离岸流的影响,就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同样是受寒流(秘鲁寒流)的影响,南美西海岸分布着世界上南北延伸最长、最靠近赤道的热带荒漠,气候干旱,气温较低。

4生物(植被)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一种常见于赤道附近热带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北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中美洲和众多太平洋岛屿。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物群落,长年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季节差异极不明显,生物群落演替速度极快,是世界上大于一半的动植物物种的栖息地。

热带雨林主要的作用是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保证地球生物圈的物质循环有序进行。

热带雨林蕴育着丰富的生物资源,但世界上热带雨林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热带地区高温多雨,有机物质分解快,物质循环强烈。

热带气候 篇3

1 长泰县气候特征概述

福建省长泰县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地理位置优越。据1971—2011年气象资料统计, 长泰县年平均气温21.0℃, 年活动积温7 891℃, 最冷月1月份, 平均气温12.8℃, 最热月7月份, 平均气温28.6℃, 极端最低气温-1.7℃, 极端最高气温38.6℃, 全年无霜期日数达326 d, 年平均霜日6~7 d,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 892 h, 年降水量1 550 mm, 春夏季 (3—9月) 降雨量占全年的84%, 10月至次年2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6%, 干湿季明显, 雨热同期。

2 热带果树寒 (冻害) 级别划分及出现频率

2.1 热带果树冻害分析

2011年笔者申报福建省气象局课题“长泰县种植莲雾的气候适应性分析”, 确定长泰县陈巷镇雪美洋作为观察基地。2011年开始对莲雾物候期进行详细观测, 特别对于每次冬季低温过程及发生的寒冻害进行调查发现, 热带果树在冬季低温过程中受到的冻害 (如落叶率、枝梢受冻程度等) 关系到来年能否正常开花结果, 甚至关系到树体能否存活。在2010—2011年度冬季观察中发现, 长泰县测站极端最低气温0.7℃, 莲雾大田人工观测到的最低气温为-2℃左右, 大田莲雾果树落叶率60%~70%, 枝梢受冻较重, 影响到果树的营养积累, 导致2011年莲雾催花后花量减少, 结果数量很少, 基本绝收。因此对于冬季低温冷空气过程及果树适宜种植区的划分, 果农非常关注。

经过几年来对莲雾冻害调查发现, 当气温下降到5℃以下时, 幼树上部枝梢嫩叶出现冻害;2℃以下主枝开始受冻, 当年不能正常开花结果, -2℃以下时幼树被冻死。

2.2 热带果树寒 (冻) 害等级划分

热带水果在种植过程中的主要气象灾害是霜冻, 因此该研究以最能表征冬季冻害强度的气象因子年度极端最低气温 (td) 作为热带果树发生寒 (冻) 的指标[2]。根据几年来课题组观测情况及参考资料[3], 归纳见表1。

注:热带果树包括香蕉、莲雾、木瓜、青枣、番石榴;td为极端气温。

2.3 热带果树 (寒) 冻害统计分析

用表1热带果树的冻害标准作为鉴定冬季各冻害级别的标准, 以长泰县测站 (海拔43 m) 1971—2011年气温观测资料进行气候分析, 统计得出40年长泰县热带果树冻害发生的年次及频率,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 近40年中出现td≤2℃的重度冻害有22次, 占55.0%, 出现td≤0℃的严重冻害有3次, 占7.5%。经分析, 霜冻害日初日最早为11月19日 (1979年) , 终日最迟为3月9日 (1989年) 。40年中出现严重冻害 (td≤0℃) 共有3个年度, 出现概率为7.5%, 具体年份如下:1973—1974、1991—1992、1999—2000年度, 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0.6、-0.4、-1.7℃, 3个年度的极端最低值均出现在12月下旬, 该统计与最强低温过程的统计数据相符。可见长泰县出现重度以上冻害的可能性较大。

3 热带果树避冻区域指标

对于多年生热带果树, 要达到经济效益, 种植时要注意在适宜种植区栽培, 以避免强低温出现时造成的严重冻 (寒) 害。通常以年极端最低气温作为区划指标, 以90%保证率, 即要求年极端最低气温td>-1.0℃的保证率为90%的区域来作为种植区域, 以95%保证率作为辅助指标。

从热带果树安全越冬的角度考虑, 以极端最低气温td>-1.0℃作为热带果树栽培的气候区划指标[4]。

4 计算无测站地区的年极端最低气温

对于无测站地区, 则利用气候资料与台站地理信息和GIS信息系统技术计算出该地区的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借鉴蔡文华等[5]利用纬度 (Φ) 等因子来模拟非气象记录地段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值和李文[6]推算闽东南1月平均气温的方法, 建立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的初步模式, 栅格精度采用50 m×50 m网格分辨率, 等高线精度为50 m[经度 (λ) 、纬度 (Φ) 、海拔高度 (H) 为因子]。

用漳州市10个台 (站) 的地理因子 (Φ、λ、H) 与年极端最低气温的平均值进行相关分析, 建立回归方程:

式中, X为公里网X坐标值 (m) ;Y为公里网Y坐标值 (m) ;H为海拔高度 (m) 。

该模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α=0.01) 。

5 分区评述

利用以上推算得出的年极端最低气温, 参考钟连生等对长泰县果树冻害调查结果, 经实地考察后, 对热带果树的种植区进行详细分区评述。

5.1 较适宜种植区

该区包括岩溪镇、武安镇、陈巷镇, 古农农场等平原、台地, 极端最低气温在-0.2~-0.5℃, 极端最低气温>-1.0℃发生率为10年一遇, 该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县的18.5%, 是长泰县主要农业种植区。该区在引进台湾热带果树上具有很好的地理优势, 水利设施较为完备, 引进的优良水果如莲雾、番木瓜等, 做好应对气候方面的自然灾害的影响, 提高果品质量,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是长泰县发展热带果树的种植规模的主要生产基地。

5.2 次适宜种植区

该区包括枋洋镇、林墩、坂里乡的新春村、石格村、高层村等, 这些地区位于海拔150 m以下的低丘、台地、坡地。极端最低气温-0.6~-1.0℃, 极端最低气温明显偏低, 霜冻害程度较适宜区略重, 出现冻害的可能性较高。在该区种植特别要注意做好园地的选择, 果园地势选择不当, 将是果树受冻的主要原因。如避开低洼地、小盆地, 由于冷湖效应, 会出现严重冻害, 因此, 在选择果园时应选择地形开阔的地方, 引种耐寒力较强的势带水果青枣与番石榴, 同时注意做好果树防冻措施。

5.3 不适宜种植区

该区年极端最低气温≤-1℃, 分布在中山区及较高山区, 避冻的条件较差, 该区不适宜种植热带果树。

6 结论

(1) 近40年来, 长泰县出现3年的严重冻害 (异常偏冷年份) , 出现重度冻害22年 (偏冷年份) 。当年度极端气温出现异常或偏冷, 会给长泰县的热带果树及其他冬季作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冻害或寒害。据分析, 在冬季平均气温正常的年份, 有可能会出现年度最低气温的极端值, 因此, 不可盲目进行果树种植。

(2) 通过以上分析, 长泰县属于热带水果次适宜种植区, 在种植过程中需加强应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 气象部门应及时发布短期预报和短时临近预报, 在低温过程到来之前, 及时提醒果农做好必要的防寒防冻措施, 可以大大减轻或避免低温过程对果树造成的灾害[7,8,9,10], 提高果树的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钟连生, 叶水兴, 汤龙泉.长泰县热带、亚热带果树冻害调查[J].福建果树, 2000 (4) :21-22.

[2]蔡文华, 陈家金, 陈惠.福建省20042005冬季低温评价和果树冻害成因分析[J].亚热带农业研究, 2005, 1 (3) :35-39.

[3]陈惠, 王加义, 潘卫华, 等.南亚热带主要果树冻 (寒) 害低温指标的确定[J].中国农业气象, 2012, 33 (1) :148-155.

[4]蔡文华, 陈惠, 张星.区域性冬季低温冻害评价方法的研究[J].气象, 2001, 27 (S) :8-11.

[5]蔡文华, 李文.用地理因子模拟年度极端最低气温模式的探讨[J].气象, 2003, 29 (7) :31-34.

[6]李文.分区建立温度场估算方程的初步尝试[C]//亚热带东部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利用研究课题协作组.亚热带丘陵山区农业气候资源研究论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 1988:137-139.

[7]黄金松.亚热带果树受冻后的补救措施与预防[J].福建果树, 2000 (1) :52-54.

[8]杨正德.彭阳县杏树花期冻害调查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 2010, 51 (3) :20-21.

[9]郭绍杰, 陈恢彪, 李铭, 等.鲜食葡萄冻害研究进展[J].农业灾害研究, 2012, 2 (2) :77-79.

副热带高压是怎样的气候天气 篇4

副热带高压,别称亚热带气候髙压或副热带高气压,也称为副热带高压脊,气象学专有名词,就是指活跃性于副热带地域的高压脊,遍布于南北纬30°上下,是一股常常存有但部位不固定不动的温暖气流。它的.部位及其里衬气旋的流入能够危害到热带气旋的转化成和迈向。

副热带高压所操纵的地域通常会出现干躁、降雨少的酷热气温,是全国各地高温天气酷热的在其中一个关键导因。夏天,我国的上海市、武汉市等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广泛出现了少见、长久的超出40摄氏的天气炎热,这是由于我国南边的绝大多数地域遭受了大西北中国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操纵。

副热带高压所笼罩着的地区称之为“副热带无风带”或“马层面无风带”。每到南北中国太平洋的夏天,即北半球地图的5月至八月,东半球的11月至2月。始初副热带高压一般会呈物品迈向,之后会变为南北迈向。

副热带高压在秋天强阳后后,其温暖气旋令原来被髙压区遮盖的海域温度提升,使海平面标准气压下移而非常容易造成热带气旋。非常在北半球的9月份和10月,热带气旋会在高温度的中国太平洋造成。因此秋天是热带气旋最常产生的时节,从这一方面还可以表述为何夏天热带气旋的转化成总数反倒不如秋天。

副热带高压危害下的气候一般是高温,且层结平稳,热对流很不充沛,因此降水较少。副热带高压的中西部层结较为不稳定,东部地区相对性平稳。因此副热带高压中西部降水稍多,东部地区降水就较为少。

其危害的气候种类有:

亚热带湿区季气候:冬大半年时,伴随着行星风系的时节挪动,副热带高压操纵这里,促使降水降低,气候成旱季。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压长期操纵此地域,困穷气候长年高温干躁。

波罗的海型气候:夏天,伴随着行星风系的时节挪动,副热带高压操纵该气候区,成旱季,因此波罗的海气候亦称“副热带夏干气候”。

上一篇:个体无意识下一篇:货币时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