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气旋

2024-06-19

热带气旋(共6篇)

热带气旋 篇1

专栏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 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涡旋的统称。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的统称。

热带气旋 (英文名称:tropical cyclone) 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 具有有组织的对流和确定气旋性环流的非锋面性涡旋的统称。包括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强台风和超强台风) 的统称。

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 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热带气旋通常在热带地区离赤道平均3-5个纬度外的海面 (如西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印度洋) 上形成, 其移动主要受到科氏力及其它大尺度天气系统所影响, 最终在海上消散、或者变性为温带气旋, 或在登陆陆地后消散。登陆陆地的热带气旋会带来严重的财产和人员伤亡, 是自然灾害的一种。不过热带气旋亦是大气循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 能够将热能及地球自转的角动量由赤道地区带往较高纬度;另外, 也可为长时间干旱的沿海地区带来丰沛的雨水。

不同的地区习惯上对热带气旋有不同的称呼。西太平洋沿岸的中国、台湾、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地, 习惯上称当地的热带气旋为台风。而大西洋则习惯称当地的热带气旋为飓风。其它地方对热带气旋亦有不同称呼, 在澳大利亚, 被称为“威力-威力”。在气象学上, 则只有风速达到某一程度的热带气旋才会被冠以“台风”、“飓风”等名字。

热带气旋形成的因素包括一个预先存在的天气扰动、高水温、湿润的空气和在高空中相对较低的风速。如果适合的环境持续, 使热带气旋正反馈的机制藉著大量的能量吸收被启动, 热带气旋就可能形成。

生成的条件

热带气旋是一个由云、风和雷暴组成的巨型的旋转系统, 它的基本能量来源是在高空水汽冷凝时汽化热的释放。所以, 热带气旋可以被视为由地球的自转和引力支持的一个巨型的热力发动机, 另一方面, 热带气旋也可被看成一种特别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不断在广阔的暖湿气流来源上发展。因为当水冷凝时有一小部分释放出来的能量被转化为动能, 水的冷凝是热带气旋附近高风速的原因。高风速和其导致的低气压令蒸发增加, 继而使更多的水汽冷凝。大部分释放出的能量驱动上升气流, 使风暴云层的高度上升, 进一步加快冷凝。

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需要海温、大气环流和大气层三方面的因素结合。热带气旋的能量来自水蒸气凝固时放出的潜热。一般认为热带气旋的生成须具备6个条件, (1) 水的表面温度不低于摄氏26.5°, 且水深不少于50米。这个温度的海水造成上层大气足够的不稳定, 因而能维持对流和雷暴。 (2) 大气温度随高度迅速降低。这容许潜热被释放, 而这些潜热是热带气旋的能量来源。 (3) 潮湿的空气, 尤其在对流层的中下层。大气湿润有利于天气扰动的形成。 (4) 需在离赤道超过五个纬度的地区生成, 否则科里奥利力 (地转偏向力) 的强度不足以使吹向低压中心的风偏转并围绕其转动, 环流中心便不能形成。 (5) 不强的垂直风切变变, 如果垂直风切变变过强, 热带气旋对流的发展会被阻碍, 使其正反馈机制未能启动。 (6) 一个预先存在的且拥有环流及低压中心的天气扰动。中对流层的大气不能太干燥, 相对湿度必须大于40%~50%。

生成地点

大多数热带气旋在热带辐合带形成, 热带辐合带是在全球热带地区出现的雷暴活动区。

热带气旋在海水温度高的地区生成, 通常在27℃以上。它们在海洋的东部产生, 向西移动, 并在移动的过程中增强。这些系统大部分在南北纬10至30度之间形成, 而有87%在20度以内形成。因为科里奥利力给予并维持热带气旋的旋转, 热带气旋鲜有在科里奥利力最弱的南北纬五度之内生成。但热带气旋也有可能在这个地区形成, 例如2001年的台风画眉和2004年的热带气旋Agni。

热带气旋的最大特点是它的能量来自水蒸气冷却凝固时放出的潜热。其它天气系统如温带气旋主要是靠冷北水平面上的空气温差所造成。热带气旋登陆后, 或者当热带气旋移到温度较低的洋面上, 便会因为失去温暖而潮湿的空气供应能量, 而减弱消散或转化为温带气旋。

热带气旋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围绕着中心旋转。在北半球, 热带气旋沿逆时针方向旋转, 在南半球则以顺时针旋转。

热带气旋的结构一个成熟的热带气旋有以下的部分:

热带气旋结构

·地面低压

热带气旋的中心接近地面或海面部分是一个低压区。地球海平面上所录得最低的气压 (870hPa) 是在有纪录以来最强的热带气旋——台风泰培 (Tip) 中心所录得的

·暖心

热带气旋的暖湿空气环绕著中心旋转上升, 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大量潜热, 热能在中心附近垂直分布。热带气旋内各高度 (接近海面例外) 的气温都比气旋外为高。

·中心密集云层区

围绕热带气旋中心旋转的密集云层区, 通常是由雷暴产生的卷云。

·台风眼

强烈的热带气旋的环流中心是下沉气流, 将形成一个风眼。眼内的天气通常都是平静无风, 无云, 甚至时有阳光 (但海面仍可能波涛汹涌) 。风眼通常都是呈圆形, 直径由2公里至370公里不等。较弱的热带气旋的风眼可能被中心密集云层区遮蔽, 甚至没有风眼结构。

·风眼墙 (或称眼壁)

台风中, 包围风眼的是圆桶状的风眼墙, 风眼墙内对流非常强烈, 其云层的高度在热带气旋内通常是最高的, 降水的强度和风力的强度在热带气旋内也是最大的。强烈的热带气旋有眼壁置换周期, 产生新的外眼壁替代内壁。其成因为热带气旋眼壁外围的螺旋雨带重组, 然后渐渐向内移动, 热带气旋窃取了眼壁的湿气与能量。在这阶段, 热带气旋进入了一个减弱的过程。在外围新的眼壁完全取代旧眼壁, 如果环境许可, 热带气旋会重新增强。透过多频微波扫描和雷达可以清楚观测到眼墙更新周期中的热带气旋出现双重眼壁;如果热带气旋眼壁置换的过程较为明显, 更可从可见光和红外线卫星云图上观测到。

·螺旋雨带

螺旋雨带是绕著热带气旋中心运动的强对流云和雷暴带。在北半球, 螺旋雨带呈逆时针方向绕中心运动。螺旋雨带, 会带来狂风暴雨, 而在两条雨带之间则会较为平静。在接近陆地的热带气旋, 螺旋雨带中有时会形成龙卷风。拥有多条螺旋雨带的热带气旋一般较强及发展成熟;但也有一些“轮状飓风”的主要特征是没有螺旋雨带。

·外散环流

所有低压系统均需要高空辐散以持续增强, 热带气旋的辐散从所有方向热带气旋流出。因为科里奥利力的作用, 热带气旋的高空呈反气旋式外散环流。地面或海面的风强力向内旋转, 随著高度上升减弱, 最终改变方向。这个特点和热带气旋中心的暖心结构有关, 所以热带气旋需要垂直风切变微弱的环境维持暖心结构, 才能延续辐散。

移动路线

西北太平洋地区, 是全世界热带气旋发生次数最多、强度最大的海域。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生成后, 一般有下列行动路线:

(1) 最常见的路线, 是向西北方向移动, 登陆台湾或东南沿海地区;

(2) 向西方向移动, 穿越菲律宾进入中国南海海区, 在海南、北部湾或者越南一带登陆;

(3) 由于受引导气流、西风带、副热带高压、锋面或者附近其他热带气旋的影响, 出现各种异常路径;

(4) 不登陆中国大陆, 而是呈抛物线形的轨迹穿越中国东海, 向朝鲜半岛、日本的方向移去, 最终变性为温带气旋。

热带气旋的等级

中国气象局 (CMA) 采用两分钟平均风速:

(1) 热带低压,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0.8~17.1m/s, 也即风力为6~7级;

(2) 热带风暴,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17.2~24.4m/s, 也即风力8~9级;

(3) 强热带风暴,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24.5~32.6m/s, 也即风力10~11级;

(4) 台风,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32.7~41.4m/s, 也即12~13级;

(5) 强台风,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41.5~50.9m/s, 也即14~15级;

(6) 超强台风, 底层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速≥51.0m/s, 也即16级或以上。

注:实际上中国气象局为了防止混乱, 近几年没有报过风力大于65m/s的台风。但对于2009年第22号超强台风妮妲破例给了70m/s的评价, 对于2010年第13号台风鲇鱼破例给出了72m/s的评价。

热带气旋登陆

“登陆”的官方定义是风暴的中心 (环流的中心, 而非边缘) 越过海岸线, 但在热带气登陆前数小时, 沿岸和内陆地区已会有风暴的状况。因为热带气旋风力最强的位置不在中心, 即使热带气旋没有登陆, 陆地上也可能感受到其最强的风力。

热带气旋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在其活动过程中, 伴随有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因此, 热带气旋对经过的地区虽有解除伏旱的作用, 但也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我国北起辽宁, 南至两广的沿海一带, 每年都有可能遭受热带气旋的袭击, 其中又以登陆广东、福建和台湾三省的热带气旋次数为最多。

热带气旋消散

热带气旋一般在以下情况减弱消散, 或丧失热带气旋的特性, 转化为副热带气旋或者温带气旋。

移入陆地后, 台风因为失去维持能量的温暖海水, 而迅速减弱消散。绝大部分的强烈热带气旋登陆后一至两天即剧烈减弱, 变成结构松散的热带低压区。但是若果能够重新移到温暖的洋面上, 它们可能会重新发展。移经山区的热带气旋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减弱。

如果台风在同一海面上滞留过久, 翻起海平面30米以下较凉海水, 使表面水温下降, 热带气旋也会减弱。

移入水温低于26℃的海洋, 这会使热带气旋失去其特性 (中心附近的雷暴和暖心结构) , 减弱为热带低压。这是东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消散的主因。

台风遇上强烈垂直风切变, 对流组织也会受破坏。 (如台风遇到冷锋时, 将会迅速减弱) 与西风带的作用, 例如与邻近的锋面融合, 这使热带气旋转化为温带气旋, 这个过程会持续一至三日。但就算热带气旋完成转化, 很多时候它们仍能维持热带风暴的风力和一定程度的降水。在太平洋和大西洋, 由热带气旋转化而成的温带气旋有时风力会达到飓风的水平, 2006年的台风伊欧凯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热带气旋 篇2

根据中国气象局整编的1949~2003年台风年鉴资料,对南海热带气旋的源地、消亡地、强度、移向移速、活跃地等纬向分布的`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南海热带气旋各纬度带的活动特征,为南海热带气旋的预报业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为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作 者:陈润珍 CHEN Run-zhen  作者单位:北海市气象局,广西,北海,536000 刊 名:台湾海峡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OCEANOGRAPHY IN TAIWAN STRAIT 年,卷(期):2007 26(4) 分类号:P457.8 关键词:南海   热带气旋   纬向分布   特征  

★ 影响山东热带气旋的频数与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 热带春天情书

★ 广告语言的社会性特征及对广告制作的影响

★ 统计年终工作总结范文

★ 统计年终总结

连云港港热带气旋特征分析 篇3

关键词:连云港 热带气旋 分析

有统计结果表明,1949~2011年63年间,影响连云港的热带气旋共计126个,年均2个。最多年份为7个,发生在1962年、1985年和1994年;有11年热带气旋中心没有进入32°N以北、125°E以西范围。最早影响连云港的热带气旋出现在1950年5月28日,最晚为1972年11月9日,两者均为登陆北上型,影响连云港时已减弱为热带低压。

移动路径及生成源地特点

影响连云港的热带气旋根据其移动路径特点,我们将其主要分为三类,即北上类、东南沿海登陆类、西行类,也有极少数的特殊路径。这三条路径的热带气旋生成源地一般集中在两个区域,一是生成于吕宋岛以东洋面上;另一个则生成于马里亚纳群岛东南部。这两个区域的热带气旋生成以后,当进入20°N以北,140°E以西洋面时,均已经发展到了强盛阶段。北上类路径大部分入日本海消亡,少数入黄海北部到东北消亡;东南沿海登陆类路径一部分入日本海消亡,多数经山东半岛入渤海到长白山区消亡,少数从苏北折向华北消亡。西行类路径大部分西行到长江中游地带或以武夷山到南岭山区消亡。1949~2011年,在影响连云港的126个热带气旋中,登陆北上型出现79次(占63%),其中登陆北上东32次(占25%)、登陆北上西出现17次(占14%)、登陆北上中出现29次(占24%);东南沿海登陆型出现5次(占4%);近海活动型出现42次(占33%)。

副热带高压是影响热带气旋最直接、最主要的天气系统。统计结果表明,影响连云港的热带气旋路径与副热带高压的强度及位置有很大的关系。每年热带气旋影响连云港的时间是7月至10月,也正是副热带高压盛行在连云港区域季节,其中7月、8月和9月较集中也是数量最多月份,由于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各月影响连云港的热带气旋数量和比例也不同,其中8月份所占比例最多,占总数的40%;9月份比例次之,占总数的26%;7月份再次之,占总数的25% ;10月份所占比例最小,占总数的3%,分别出现在上、中旬。

最大风力与风向分布

从统计中还发现,影响连云港的热带气旋所产生的大风天气其风向多数为位于倒槽顶部的NNE风和NEE风,目前为止最大风力为29 m/s,其它象限风向发生次数很少。

热带气旋影响强度分析

热带气旋在28.O°N以南西行(WNW-W)时,对连云港无影响;热带气旋在28.O°N以南转向东北行,或在陆上变为热低压,对连云港也没有影响,根据影响连云港的热带气旋风雨强度,将热带气旋的影响程度分为4个等级:

最严重影响级:出现特大暴雨或区域性大暴雨,伴有大范围海上大风(达9级以上)的过程。

严重影响级:出现区域性大暴雨,海上大风(达8级以上)过程。

较轻影响级:出现区域性暴雨或海上大风(达7级以上)过程。

最轻影响级:出现一般性降雨,无区域性暴雨或区域性大风。

经多年热带气旋影响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较轻热带气旋比例达34%,最大;其次为影响严重级,29%;最轻为再次,21%;最严重级最少,占16%。在各类路径的热带气旋中:①登陆北上类热带气旋的最严重影响级和严重影响级最多;②东南沿海登陆类热带气旋的影响往往是严重影响级和最严重影响级;③近海活动类热带气旋,以最轻影响级为主,但少数近海活动类热带气旋与冷空气结合也会造成最严重级的影响,如2000年12号(派比安)台风。

结论

影响连云港的热带气旋年平均1.8个,主要集中在7~9月,占总影响数的97%。最早影响时间为5月28日,最晚为11月9日。

影响连云港的热带气旋路径主要有3种类型:登陆北上、东南沿海登陆和近海活动类,登陆北上型的发生频率均较高,达到最严重或严重影响级别最多,其次为东南沿海登陆类。其移动路径与生成源地和副热带高压位置有一定的关系。

影响连云港的热带气旋7~8月强度最强,其影响连云港时,连云港出现7~8级的大风最多,并以偏北风及东北风为主,危害最大风向为NNE风和NEE风;连云港近海风力较其沿岸风力会更大。

乐清市热带气旋路径及危害分析 篇4

关键词:热带气旋,路径,危害,浙江乐清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 与台州、温州相邻, 属中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带, 是热带气旋影响的重灾区, 每年都要受到1~2次影响。热带气旋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给工业生产及农、林、渔业等造成严重损失[1,2,3,4]。

1 热带气旋路径

1.1 月际分布

以乐清市为中心, 取1.5个纬距为半径, 对1949—2008年影响乐清市的热带气旋路径进行统计。得出进入该区域的热带气旋总数为74个, 平均每年有1.2个, 多的年份达5个以上 (1990年5个, 2005年6个) 。从表1可以看出, 7—9月台风出现的频率最高, 分别占25.7%、31.1%、23.0%。热带气旋、暴雨和洪涝是影响乐清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气象灾害, 具有受灾面广、灾情重的特点。

1.2 主要路径

为了研究需要, 将一些影响乐清市之前运动速度和方向呈现不规则情况, 如打转、忽然转向、“蛇行”前进等异常情况 (总体上与气候规律保持一致的热带气旋所经路径) , 仍视为正常路径。研究发现, 除少数发生在太平洋和东海区域的热带气旋外, 大部分的路径密集交叉, 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 常伴随着副高多年平均线和西伸脊点变化而变化。由图1~3可以看出, 影响乐清市的热带气旋路径主要有3条, 即路径1、路径2、路径3。

1.2.1 路径1。

从南海生成向东北方向运动, 登陆广东后东北方向运动, 沿抛物线路径影响乐清市, 主要发生在5—7月, 还有一个是10月, 从太平洋生成进入南海再影响乐清市。此类热带风暴风力较小, 预报着眼点放在登陆珠江口附近县市, 向东北转向进入福建或江西影响乐清市。

1.2.2 路径2。

在菲律宾以东海面生成, 向西北方向运动, 经过台湾或附近海面影响乐清市, 主要发生在6—9月, 对乐清市影响和危害最大, 主要表现为风力大, 降雨强。此类路径影响乐清市的24~48 h的预报着眼点放在巴士海峡以东和登陆台湾的热带气旋上。

1.2.3 路径3。

在太平洋中部或关岛附近海面生成, 向西北偏西方向运动, 经过台湾或附近海面影响乐清市, 主要发生在8—9月。此类热带风暴对乐清市影响和危害也很大, 主要表现为风力大, 降雨强。此类路径影响乐清市的24~48 h的着眼点放在冲绳岛以南和钓鱼岛以北, 向西北偏西运动的热带气旋上。

1.3 异常路径

经统计分析, 得出影响乐清市热带气旋的异常路径特点为:一是热带气旋影响乐清市72 h前, 移动到南海东部海面后打转, 穿过台湾岛影响乐清市;二是西南低压移入乐清市附近海面发展, 其生成过程中移动路径古怪, 无法判断;三是热带气旋在太平洋生成并向西偏北移动时, 有冷空气南下东移, 天气形势表现为鞍形场, 当热带气旋运动速度降低至10 km/h以下时, 浙江一带附近为低气压幅合区, 有利于热带气旋转向乐清市登陆时, 由于副高南落或北跳, 造成忽然转向的路径。

2 危害

热带气旋灾害的破坏力主要体现在狂风、暴雨和风暴潮3个因素, 三者彼此联系, 有时互为加剧。其对乐清市的影响多数是由风、雨形成, 少数灾情特别严重的, 往往是因为风、雨、潮三灾并发。

2.1 大风

大风是热带气旋造成灾害的重要因素, 当风力大于12级时, 垂直于风向的平面上, 风压可达230 kg/m2以上,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城市以及农田、林地的危害[5]。大风大雨天气会造成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倒伏、茎叶破损和受淹, 极有利于瓜果蔬菜的软腐病、溃疡病、疫病、炭疽病等病菌的侵入和传播, 易导致多种病害流行, 造成严重损失。2004年14号强台风“云娜”正面袭击乐清市时, 中心最大风速达到58.7m/s, 在乐清上空停留长达12 h, 高压输电铁塔被拦腰折断, 电线杆断倒在地, 停泊在黄华码头的千吨级轮船被大风刮抛到岸上。大部分乡镇供电、供水、交通、通讯中断, 水利、市政设施遭受重创, 有3 210间民房和厂房倒塌, 农作物受灾面积27.3 hm2, 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近18亿元。

2.2 暴雨

台风影响带来的大暴雨或特大暴雨经常在乐清市造成洪涝灾害。洪涝灾害程度和大暴雨的强及持续时间有关[6,7,8,9]。周子康[3]等人研究发现, 农田受淹面积与台风过程雨量大于100 mm的雨面积密切相关, 台风过程雨量大于100 mm的雨面积每增加104 km2, 台涝面积就要增加7.8万hm2。2005年7月19—21日, 受5号海棠台风影响, 乐成、淡溪、砩头3个自动站的降水量分别达到591.5、754.9、622.1 mm, 南岳、北雁荡、磐石3个自动站的降水量也分别为349.0、304.1、424.0 mm。乐成、虹桥、柳市等城镇严重积水。全市31个乡镇106万人口受灾, 直接经济损失11.768亿元, 其中水利损失0.9亿元, 农、牧、渔业损失5.658亿元, 工业损失3.96亿元。水产养殖遭毁灭性打击, 电力、交通、通讯损失严重 (冲毁路基49 km, 公路31条;供电线路35.6 km;通讯线路60km) 。农田受淹2.603万hm2, 成灾1.103万hm2, 绝收4 180hm2;倒塌房屋956间。3.3万个工矿企业受灾;水利方面损坏有:堤塘417处, 47 km;缺口55处, 2.7 km;护坝87处, 水闸7座, 塘坝140处, 灌溉220处。

台风暴雨是加剧乐清山地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2000年卫星监测结果显示, 乐清全市水土面积为1 401.7 km2, 水土流失面积为211.6 km2, 占总面积的15.1%。截至2007年年底, 全市共有313处地质灾害 (隐患) 点, 其中泥石流 (隐患) 125处, 滑坡 (隐患) 101处, 崩塌 (隐患) 86处, 且主要发生在台汛期,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灾害。2004年14号台风“云娜”在乐清湾登陆时, 砩头雨量站最大一天记录雨量为873 mm, 引发砩头附近出现罕见的泥石流灾害, 造成25人死亡、22人失踪、9人受伤, 房屋冲毁桥梁几座, 房屋52间, 其中包括部分中小学教学楼和宿舍楼。

2.3 风暴潮

乐清湾是个半封闭的湾, 朝向东南方向开口, 海岸线曲折复杂, 地形的集能壅水效应十分明显。受天文潮汐影响, 湾内潮汐每天有2次涨落, 每个夏历月的初一及十五前后都有1次最高潮, 每年的夏历八月初一及十五前后为全年的最高潮, 如果台风恰好在此期间影响乐清, 就会造成风暴潮灾害。

据瞿光中等[4]统计, 1951—1990年, 乐清境内发生台风风暴潮22次, 平均每年0.55次。谢亮等[5]在研究影响温州港台风的基础上分析指出, 台风中心在港湾左方 (南侧) 陆, 风暴往往急剧发展;反之, 增水较小。乐清湾内大部分地段造成台风增水的主导风向与破坏性台风海浪潮的主波一致, 风暴潮往往能够得到强烈发展[10,11,12]。1994年17号台风袭击乐清市时, 适逢农历七月十五大潮, 潮水在大风推动下向乐清市沿海一带堤塘、村庄猛烈冲击。沿海堤塘相继崩溃, 173处计103.75 km海塘被毁, 其中标准海塘被毁33.75 km, 损失船舶234艘。全市31个乡镇913个行政村受灾, 成灾人口73.3万人, 冲毁民房10 065间, 死亡207人, 重伤276人, 失踪41人, 造成5 200人无家可归, 洪涝海溢农田2.662万hm2, 成灾1.773万hm2, 颗粒无收7 330 hm2, 直接经济损失达23.035 2亿元。

参考文献

[1]梁必骐, 张秋庆.南海发展与不发展低压的对比分析[J].热带海洋, 1988 (1) :10-18.

[2]王继志.近百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初步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1988 (2) :164-173.

[3]周子康, 刘为纶.浙江省台风灾害的成因因子与危害分析[J].科技通报, 1994, 10 (3) :156-160.

[4]瞿光中, 蔡志林.浙江乐清湾台风风暴潮灾害及防御对策[J].灾害学, 1999 (3) :65-69.

[5]谢亮, 卓向正.温州港台风风暴潮分析及期预报[J].浙江气象科技.1991, 12 (2) :5-8.

[6]裴开程.热带气旋影响防城港市天气分析[J].气象研究应用, 2009, 30 (A01) :9-10, 49.

[7]张永恒, 范广洲, 马清云, 等.浙江省台风灾害影响评估模型[J].应用气象学, 2009, 20 (6) :772-776.

[8]于海侠, 张行才, 浙江省台风灾害特点分析及减灾对策探讨[J].内江科技, 2008, 29 (12) :15, 20.

[9]苏高利, 苗长明, 毛裕定, 等.浙江省台风灾害及其对农业影响的风险评估[J].自然灾害学, 2008, 17 (5) :113-119.

[10]朱军政, 徐有成.浙江沿海超强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影响及其对策[J].海洋学研究, 2009 (2) :104-110.

[11]薛根元, 俞善贤, 何风翩, 等.云娜台风灾害特点与浙江省台风灾害初步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 2006, 15 (4) :39-47.

热带气旋 篇5

影响黄河流域热带气旋的若干统计特征

利用1949~台风年鉴资料,将影响黄河流域的热带气旋分为沿海北上类、登陆北上类和其他类,其中登陆北上类对黄河流域影响最多也最为严重.统计分析表明,影响黄河流域的.热带气旋有三大特点:①时空分布极不均匀;②多为登陆台风且登陆地点集中;③强度偏强,但是间接影响流域的多.功率谱分析表明,影响黄河流域的各类热带气旋都存在着显著的周期变化(其他类除外).

作 者:彭梅香 王春青 张荣刚 刘吉峰  作者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河南,郑州,450004 刊 名:人民黄河  PKU英文刊名:YELLOW RIVER 年,卷(期):2007 29(10) 分类号:P444 TV882.1 关键词:气候特征   移动路径   台风   热带气旋   黄河流域  

热带气旋 篇6

(一) 资料概况

本文利用海油信科湛江分公司气象台1949年至2012年64年的热带气旋资料, 以中海油划定台风防区 (22°N113°E, 22°N120°E, 12°N120°E, 12°N109°E范围海域) 为界分为2个部分:

1) 热带气旋进入防区前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时4个时次的热带气旋中心位置、近中心最大风速、中心气压等;

2) 热带气旋进入防区后每天02时、05时、0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8个时次的热带气旋中心位置、近中心最大风速、中心气压等。

(二) 研究方法

1) 选定文昌海区, 即以112°E, 19.5°N为中心, 分别取距此中心500公里、250公里和100公里的海区范围。

2) 各海区范围内的64年所有的热带气旋资料, 利用地球表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司近似计算。

公式如下:

上式中,

D代表两点的距离;

Y代表当前经度与已知经度的差;

X代表当前纬度与已知纬度的差;

Lat代表当前纬度。

由此统计得出进入不同范围的所有热带气旋数量, 平均值等。

3) 利用数理统计分析, 研究热带气旋的年际和月变化。

4) 绘制热带气旋源地图和热带气旋路径图, 分析热带气旋路径规律。

二、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

进入文昌海区 (500公里) 的热带气旋频数累计距平变化曲线表明 (图1) , 台风频数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呈增加趋势, 1982年以前, 正距平年为23年, 约占前期年份的70%, 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呈相对稳定状态, 这期间也存在波动减小, 21世纪起, 呈减小趋势, 进入偏少期, 从1997年到2012年近12年是热带气旋频数最少的时期。

三、热带气旋的各月变化

利用数理统计方法, 规定若热带气旋当月在该海区经过, 即属于该月热带气旋, 将64年间所有进入选定海区的所有热带气旋逐月统计, 得出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是文昌海区各月份热带气旋数量统计, 64年内1月到4月热带气旋数量较少, 距中心500公里的范围内只有5个;2月和3月无热带气旋经过文昌海区。500公里范围内5月到11月7个月内热带气旋数量相对较多, 其中9月份最多为142个。

综上分析, 从5月开始增多到11月开始减少, 6月到10月是热带气旋的高发月份, 其中热带气旋最多发生在8月和9月份。

四、热带气旋源地分析

(一) 热带气旋源地数量

北半球热带气旋主要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和东部、北大西洋西部、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5个海区, 而南海发生的台风主要来自于北太平洋西部和南海, 其中南海形成的热带气旋 (俗称土台风) 因其形成时间短, 移动速度较快给实际海上作业带来较大危险, 故在此加入统计;本文因所选资料特点, 规定热带气旋发报的起点即为热带气旋的源地。

现将4°N~24°N, 105°E~120°E的海区范围作为南海热带气旋的源地, 将0°N~30°N, 120°E~180°E的海区范围作为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气旋的源地, 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 在距中心500公里范围内, 北太平洋西部热带气旋源地的数量略小于位于南海的热带气旋数量, 而250公里和100公里约同为1∶1, 总体看见, 进入文昌海区的热带气旋在两个源地内所占比例相当, 约各占50%。

(二) 热带气旋源地分布

将进入文昌海区各范围内所有563个热带气旋的源地进行作图分析, 从而看出在距中心500公里的范围内南海的热带气旋源地 (图2) 多位于13°N~20°N, 112°E~120°E的海区范围, 源地分布最南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海域, 最北分布点已到台湾海峡附近海区;北太平洋西部源地分布相对南海较为稀疏, 较集中的范围于6°N~16°N, 123°E~147°E的海区, 且最东已达东经165度, 最南端已经靠近赤道。

五、热带气旋路径统计分析

选取文昌海区距中心100公里范围内的热带气旋作为研究对象, 将6月到9月共4个月的热带气旋路径作图分析。8月和9月是全年热带气旋最多的年份, 进入南海后基本成自东向西的移动, 且大多数的热带气旋都已经登陆;南海形成的北上型热带气旋, 基本是北上影响文昌海区, 之后又向东北方向移动, 且很快消散;另外, 相对6、7月南海出现较多的持续时间长, 路径变化复杂的热带气旋。

文昌海区6月份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这个阶段大多数由南海生成, 7月份起热带气旋逐步发展, 以上两个月份的热带气旋多是东南西北走向;8~9月份达到热带气旋鼎盛的时期, 这个阶段热带气旋数量较多, 成自东向西移动的趋势;10~11月份的热带气旋逐步减少, 且强度也减小较快, 但进入南海的路径相对偏南。

六、结论

通过上面64年间进入文昌海区的热带气旋的综合分析, 可得如下结论:

1) 64年进入我国海域所有热带气旋有2107个, 进入文昌海区最大范围 (500公里) 的热带气旋占26.7%, 均约受到9个热带气旋的影响;

2) 热带气旋频数变化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 呈现无明显周期的波动增加状态, 80年代初以后, 热带气旋频数整体呈波动减少, 减小趋势为1.5个/10a, 从1997年到2012年近12年是热带气旋频数最少的时期;

3) 文昌海区的热带气旋从5月开始增多到11月开始减少, 6月到10月是热带气旋的高发月份, 其中热带气旋最多发生在8月和9月份;

4) 进入文昌海区的热带气旋中, 发源于南海和北太平洋西部两个海区所占比例相当, 约各占50%, 源地分布较密集海区经纬度范围分别是14°N~19°N, 112°E~120°E和6°N~15°N, 125°E~145°E;

5) 进入文昌海区的热带气旋路径, 主要是以西进型为主;其中6~7月份多少东南西北走向, 8~9月份多是自西向东的走向, 10~11月份路径呈东南西北走向, 但其位置相对偏南。

摘要:本文利用1949年至2012年64年的热带气旋资料, 对进入文昌作业海区的热带气旋的频数年变化、各月变化、源地、路径等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64年进入我国海域所有热带气旋有2107个, 进入文昌海区最大范围 (500公里) 的热带气旋占26.7%, 均约受到9个热带气旋的影响;热带气旋发源于南海和北太平洋西部两个海区所占比例相当;热带气旋路径主要是以西进型为主;其中67月份多少东南西北走向, 89月份多是自西向东的走向。

关键词:文昌海区,热带气旋,频数,年变化,月变化,路径,源地

参考文献

[1]王小玲, 王咏梅, 任福民, 李维京.影响中国的台风频数年代际变化趋势:1951~2004年[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6.

[2]卢磊, 乔木, 周生斌等.新疆渭干河流域50a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 2011.

[3]陈敏, 郑永光, 陶祖钰.近50年 (1949~1996)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征的再分析[J].热带气象学报, 1999.

[4]陈联寿, 丁一汇.西太平洋台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79.

[5]王继志.近百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M].北京:海洋出版社, 1991.

[6]梁伟杰.近60年进入北部湾热带气旋的活动特征.科技风, 2013.

[7]杨绮薇, 黄曾明, 林爱兰.华南登陆台风频数的变化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J].气象, 2001.

上一篇:中学德育教育工作探究下一篇:综合能力素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