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农业学科建设

2024-05-09

热带农业学科建设(精选11篇)

热带农业学科建设 篇1

不论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 大大小小的社会组织都不能没有办公室这一机构设置, 可见办公室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办公室属于一个单位的行政部门之一, 它担负承上启下、协调关系、联系各方、发号施令的任务, 是一个单位工作运转的枢纽和调度中心。因此, 办公室运转的好坏、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单位工作的运转。办公自动化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当前实现规范、高效办公的必然要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综合业务管理系统 (简称热科院OA系统) 是基于电子产品和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达基础发展起来的, 通过建立公文处理、综合事务、信息统计等模块和子系统, 能极大地提高办公管理的现代化、提高办事效率效能。本文主要从热科院OA系统建设、推广、使用等工作出发, 与大家一起分享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 并对完善OA系统建设提出建议。

一、热科院OA系统建设概况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以下简称“热科院”) 是直属农业部、专门从事热带农业科学研究的国家级科研机构, 设有14个机关部门、14个科研单位和3个附属单位, 分布在海南、广东两省六市 (海口市、儋州市、文昌市、万宁市、湛江市、广州市) 。拥有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业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等60多个部省级以上科技平台和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现有科技干部职工4600多人, 土地6万多亩。

由于热科院机构分布广、职工人员多, 因此建立一个节能高效的网络办公平台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 热科院于2013年初启动OA系统调研工作, 3月份与海南思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协议, 正式启动系统建设工作, 9月份试运行;2014年4月份在全院17个院属单位和14个机关各部门全面使用。热科院OA系统主要用于非涉密文件的网上审批、公示、传递, 成功解决了院属各单位多地办公带来不便问题, 提高了办公效率。系统的运行, 节约用纸70%, 文件运行周期缩短了50%。截止目前, 已有终端账号1000余个, 成为单位日常办公的核心系统。

二、热科院OA系统的建设经验

热科院OA系统自2013年建设到现在有2年多了, 回顾2年多的历程, 还是有一些东西值得与大家分享。总结起来, 主要如下:

(一) 准确定位, 合理设计。

一是准确明晰系统的框架定位。建设框架是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骨架, 用来明确办公自动化建设完成后的功能。因为热科院办公地点分布在海口、儋州、湛江、文昌、万宁、广州、北京等地, OA系统的建设, 让距离不再成为问题。提高办公效率是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最基本需求, 所以热科院办公自动化定位首先是非涉密互联网办公平台。作为国家级科研单位, 我院承担多项职能, 是否将不涉密的行政办公、科研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基建管理、出国管理等都纳入到办公系统建设管理也是建设前期必须明确的内容, 否则建设内容不清晰, 部门分工不明确。目前我院比较成熟规范运行的主要是行政办公及日常事务管理模块, 因此办公自动化建设首先从公文收发、公文审批、日常事务审批功能建设入手建设, 其他功能待有关业务部门结合需求进行再次开发。明确以上两点后, 办公自动化建设的方向非常清晰, 不贪大图全, 便于集中精力, 在短时间内看到建设成效。二是科学确定设计思路。首先要贴近传统办公方式, 克服传统办公方式的不足。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不是把原有的文件传递、审批方式推翻重来, 而是尽可能比照传统办公程序, 运用现代的网络技术, 实现无纸化、高效化。这意味着办公自动化建设来源于传统办公, 而且只有无限贴近传统办公方式、并能克服传统办公方式的缺点的设计思路, 才能被大多数所接受。因此, 办公自动化的文件审批、日常管理设计思路都要以尽可能靠近日常工作程序, 并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办公内容为原则。其次, 系统设计要做到固定性与灵活性的合理结合。办公自动化建设流程设计是系统建设的核心环节, 对办公内容起到导向作用, 是一座大楼的施工图。要通过流程的控制实现办公管理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因此对既定的管理工作要将流程固定化。但同时也要考虑多种可能性, 在非关键节点允许灵活性的处理, 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将管理工作贴近日常实际。即, 对一项系统内的关键环节, 要提纲撮要, 固定必须的流程, 加入可以灵活的节点供使用人增删。

(二) 加强沟通, 做好设计。

一是做好设计沟通。系统设计, 沟通是关键。作为农业科研单位, 管理部门对办公的各个环节、细节十分清楚, 而且形成了自身的一套办事风格和语言术语。但承接办公自动化建设的设计公司是局外单位, 对此有所不知。需要联络员与设计方对每个程序、每个细节一一敲定。因为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 往往直接会造成整个环节的运行不畅, 后续运转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二是做好术语对接。建设方使用的一般是电子计算机程序已经命名好的固有词汇。对于长期从事农业科研管理的人员, 这些词汇是生僻的, 哪怕是熟悉的词汇也有不同于字面的意思, 比如“竞争执行”“知会”“多级会签”等, 需要逐个与设计方沟通明确。当明确内部词汇的含义后, 要善于将日常工作的管理思路“翻译”为建设方常用的计算机后台设计用语, 用建设方的用语与设计方沟通,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系统测试。系统测试是系统开发与使用的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阶段, 对发现办公自动化系统问题, 完善系统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测试须全面, 要对即将投入使用的所用功能逐项进行操作;同时, 充分考虑每项功能的各个环节最复杂的运行情形, 尽最大可能满足所有可能性。例如发文程序, 在办公室审核后即将提交给院领导审签之前, 设想到会签、加签、减签的情形, 使用最复杂的程序测试发文程序, 能够发现各个细节存在问题, 及时完善。我院下辖17个院属单位, 各单位办公方式不同, 在测试时要充分考虑这种区别, 不能整齐划一地设定办公流程, 否则办公系统的实用性会受到影响。例如发文程序, 在建立好各单位的审批框架后, 可以在办公自动化审核的流程上尽可能赋予每个环节较多的权限, 用“文书管理”的权限进行流程之间的连接, 该功能能实现当前环节的增加流程、减少流程、修改正文、设定下个环节权限等多种功能。在环节连接处不固定下个环节的具体操作人员, 由当前环节操作人员根据本单位实际自由选择。在尊重个性的同时, 必须要实现环节的制衡, 即整个办公环节, 审核编号、签发的环节要予以固定化, 确保系统内文件规范运转, 并能及时对不妥的文件进行纠正。

(三) 化繁为简, 抓好落实。

一是要抓好OA系统培训。系统的推广使用是建设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目的。任何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且费用较高, 如果在系统推广方面没有深入普及, 则形成了投入产出低效率, 在单位内部造成不良影响。系统推广关键在于深入广泛。要最大限度地让单位职工学会如何使用,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培训。但培训不可能让所有职工都参加, 为了巩固推广效果, 最好由本单位亲自编制图文并茂的使用手册 (区别于建设方交付给单位的系统使用说明书, 说明书是建设方用专业术语对系统适用方法的操作) , 对系统每项功能、每个环节如何使用做出细致的说明。热科院办公自动化系统培训时, 由院办公室分别编制了针对院机关和各单位适用的《系统使用手册》, 成为学习使用综合业务管理系统方法的必读内容。二是要做到难易结合。每个单位人员组成都呈现年龄差异, 且存在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年龄大小呈反比的一般规律, 而且科研单位年龄较长者一般为单位中上层领导, 因此在操作上要尽量简化, 比如发文审批, 仅需掌握输入内容, 并点击“提交”或“发送”简单操作即可。把需要较高操作水平环节交由一般管理人员来操作, 并强化操作水平培训, 这类人员电脑操作水平高, 且接受新事物能力强, 能够胜任审批环节中枢流转操作。三是拓展推广落实渠道。系统推广的难点是改变职工传统办公习惯, 接受新事物需要时间过程, 因此系统推广忌讳操之过急。要调动大家使用OA系统的积极性硬件也很重要, 我们在推广办公系统时开发出APP客户端, 即安装在手机上可以实现文件的签批, 最大限度地便利领导阅批文件, 从而提高领导接受办公自动化的程度。当单位领导普遍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后, 向其他人员推广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三、热科院OA系统的完善与思考

热科院OA系统的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公文运转的效率, 为热科院政务工作高效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 我们也看到, OA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离终极目标和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还需要大家一步一步去落实。

(一) 缺乏人员和经费持续支持办公自动化的后期运行。

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后期维护是一个持续性的日常工作, 不断完善功能, 改进不足, 丰富功能, 才能实现其目的, 需要单位有专人负责, 并有经费支持。否则建设出来的效果会打折扣, 长期没有维护就会使OA系统便利性、高效性慢慢钝化, 从而会放弃OA系统。许多单位在OA系统建设时热情高涨, 建设成功后效果也不错, 但由于科研单位人员的流动、经费支持的变化, 考核目标的更改, 使得OA系统失去建设时具有的人财物优势, 最后影响其效率性和便利性。为此, 我们建议:把OA的后期维护作为一个单位办公室的日常工作, 给予持续性的经费支持, 由专人负责OA的后台管理、信息更新、问题收集和改进完善。

(二) 缺乏二次开发。

单位统一建设的办公自动化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下属单位, 需要由各使用单位在已有框架下, 结合实际进行一些细节和小功能的二次开发。但由于办公自动化系统是自上而下推进的, 部分院属单位没有投入任何时间和成本, 一旦统一开发的系统不符合其实际情况, 就会出现弃而不用的情况, 造成办公不畅通。因此, OA系统建设完成后, 后续的二次开发和创新问题, 应该让所有使用单位参与进来, 提出需求, 不断在自身需求上丰富功能, 在统一的框架下尊重特殊性, 从而顺利推进办公自动化。

(三) 工作思路不稳定造成的办公自动化不便利。

办公自动化是对科学固化流程的认可和使用, 任何一个流程模式的建立都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当OA系统建成试用时, 不采用、不使用, 就会造成系统的闲置和资源的浪费。因此, 办公自动化应该是实现已经成熟的办公流程和方法, 探索性的工作和尝试性的工作思路要在实践工作中推行成功后, 形成统一的定论和方式, 再开发到办公自动化系统功能上, 这样就更加科学合理。

摘要: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OA系统的从无到有, 整个建设过程凝聚了开发者和管理者的不少心血。本文通过对热科院OA系统建设经验的分析和共享, 对进一步完善系统提出了建议, 为其他单位OA系统的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

关键词:OA系统,经验,建议

参考文献

[1]牛天民.办公室工作的地位和作用.[EB/OL]. (2015-12-15) http://www.guotuzy.cn/html/1304/n-125431.html

[2]陈刚, 范武波, 邓远宝, 温春生.科研院所重大事项督导机制的研究与创新——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例.热带农业科学2011 (3) :62-65.

[3]叶庆亮, 孙继华, 高静, 薛刚.创办《热带作物学报》英文版的可行性分析——试论创办《热带作物学报》英文版的可行性及其具体实施建议.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2 (5) :838-841.

热带农业学科建设 篇2

Department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課程代號 科 目 名 稱(中文)

Course Course(Chinese)

Number

專業必修科目 Required Courses

226001 專題討論

226002 碩士論文

專業選修科目 Elective Courses

226006 初級中文

226007 農業研究資訊

226008 試驗設計及數據分析

226009 熱帶農業生態

226010 農業發展與國際合作

226011 系統分析

226012 技術轉移

226013 專題研究

226014 高等作物育種學

226015 高等植物營養學

226016 高等植物營養學實驗

226017 環控植物生理學

226018 個體經濟學特論

226019 社會昆蟲學特論

226020 社會昆蟲學特論實驗

226022 高等昆蟲學

226023 植物保護與永續農業

226024 生物防治特論

226025 昆蟲行為學特論

226026 農企業管理特論

226027 論文寫作

226028 行銷管理特論

226030 害蟲化學生態

226031 植物生態學特論

226032 植物化學生態學

226033 永續發展(通識課程)

226034 細胞遺傳學

226035 數量遺傳學

226036 應用微生物學

226037 植物組織構造與功能專論

學 分 科 目 名 稱(英文)頁次 Credit Course(English)Page 4 Seminar 6 Thesis 0 Introductory Chinese 2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formation2 Experimental Design and Data Analysis 2 Tropical Agriculture Ecology 4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Cooperation3 System Analysis 3 Technolgy Tansfers 2 Special Research Project 2 Advanced Crop Breeding 2 Advanced Plant Nutrition 1 Advanced Plant Nutrition Lab.3 Controlled Environment Plant Physiology 3 Special Topics on Microeconomics 2 Special Topics on Social Insects 1 Special Topics on Social Insects Lab.2 Advanced Entomology2 Plant Protection in SustainableAgriculture 2 Special Topics on Biological Control 2 Special Topics on Insect Behavior 3 Special Topics on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2 Thesis Writing 3 Special Topics on Marketing Management2 Chemical Ecology of Insect Pests 2 Special Topics on Plant Ecology 2 Phytochemical Ecology2 General Cour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 Cytogenetics 2 Quantitative Genetics 3 Applied Microbiology 2 Special Topics on the Structures andFunctions of Plant Tissues 117

課程代號

Course

Number 科 目 名 稱(中文)Course(Chinese)學 分 科 目 名 稱(英文)Credit Course(English)頁次 Page 專業選修科目 Elective Courses

226038

226039

226040

226041 作物學特論 種子生理學 作物營養管理與診斷技術作物營養管理與診斷技術實驗 2 2 21 Advanced Crop Science Seed Physiology Crop Nutrition Managemetn and DiagnosticTechniques Crop Nutrition Managemetn and Diagnostic

226042 熱帶作物生理學

226043 植物逆境生理

226044 植物生物化學

226045 果樹生理特論

226046 高等果樹學

226047 高等蔬菜學

226048 高等花卉學

226049 高等園產品處理

226050 應用分子生物學

226051 農業生物技術

226054 綜合蔬菜生產

226055 電顯技術

226056 電顯技術實驗

226057 蟎蜱學特論

226058 植物病原學特論

226059 植物流行病學

226060 土壤傳播病害

226061 種子傳播病害

226062 高等植物病理學

226063 熱帶植物病害特論

226064 熱帶植物蟲害特論

226065 血清學技術

226066 血清學技術實驗

226067 昆蟲生態特論

226068 分子生物學在植保上之應用

226069 農藥學特論

226070 植物害蟲鑑定與檢疫技術

226071 植物害蟲診斷與檢疫技術

226072 生物技術特論

226073 植物病毒學特論

226074 植物病態生理學

226075 景觀植栽

226076 土地開發與管制

226077 休閒農業

226078 農產利用

Techniques Lab.2 Tropical Crop Physiology 2 Stress Physiology of Plants 2 Plant Biochemistry 2 Special Topics on Fruit Crop Physiology 2 Advanced Pomology 2 Advanced Olericulture 2 Advanced Floriculture 2 Advanced Horticultural Porduct Handling 3 Applied Molecular Biology 3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4 Integrated Vegetable Production 2 Electron Microscopy 1 Electron Microscopy Lab.2 Special Topics on Acarology 2 Special Topics on Plant Pathogen 2 Plant Disease Epidemiology 2 Soil-Borne Disease 2 Seed-Borne Disease 2 Advanced Plant Pathology 2 Special Topics on Tropical Plant Diseases 2 Speical Topics on Tropical Insect Pests 2 Serology 1 Serology Lab.2 Special Topics on Insect Ecology 2 Application of Molecular Biology in PlantProtection 2 Special Topics on Pesticides 2 Identification and Quarantine of InsectPests 2 Diagnosis and Quarantine of Plant Diseses 2 Special Topics on Biotechnology 2 Special Topics on Plant Virology 2 Physiological Plant Pathology 2 Landscape Plantation 3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3 Leisure Farm Management2 Agricultural Product Utilization 118

226079 農園水土與保持

課程代號 科 目 名 稱(中文)Course Course(Chinese)Number

專業選修科目 Elective Courses 226080 生態環境規劃

226081 造園設計特論

226082 飼料生物培養技術特論 226083 軟體動物養殖特論 226084 魚類學特論

226085 新魚種養殖特論 226086 分子生物學概論 226087 漁池構築技術特論 226088 甲殼類生理學特論 226089 海洋生態特論

226090 無脊椎動物免疫學 226091 酵素利用技術特論 226092 自動化養殖特論 226093 海洋生物技術特論 226094 循環水養殖技術特論

226095 水產經營與管理特論 226096 池塘管理技術特論 226097 家畜營養生理

226098 動物行為和福利 226099 熱帶畜牧特論

226100 草食動物營養特論 226101 高環境溫度與禽畜生產 226102 實用畜產自動化特論

226103 生殖技術特論

226104 應用動物育種技術 226105 家禽學特論

226226 乳牛學特論

226107 牛應用行為學

226110 分子生物學

226111 區域經濟與政策分析 226112 農企業財務管理 226113 農企人力資源管理 226114 園藝產品經營

226115 溝通技巧

226116 農企業投資分析 226117 高等食品加工

226118 高等食品化學

226119 食品科技研究法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on Farm 學 分 科 目 名 稱(英文)頁次 Credit Course(English)Page 3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3 Special Topics on landscape Design 2 Special Topics on Live Feed Cultivation 2 Special Topics on Mollusk Culture 2 Special Topics on Ichthyology 2 Special Topics on New Fish Species Culture 2 Special Topics on Molecular Biology 2 Special Topics on Fish Pond Construction 3 Special Topics on Crustacean Physiology 3 Speical Topics on Marine Ecology 3 Invertebrate Immunology 2 Special Topics on Enzyme Utilization 2 Special Topics on Aquaculture Automation 2 Special Topics on Marine Biotechnology 2 Special Topics on Aquaculture withRe-Circulatory System 2 Special Topics on Aquaculture Management 2 Special Topics on Fish Pond Management 2 Animal Nutritional Physiology 2 Animal Behavior and Welfare 2 Special Topics on Tropical LivestockProduction 2 Special Topics on Nutrition for Herbivores 2 High Temperature and Animal Production 2 Special Topics on Application of AnimalProducts Automation 2 Special Topics on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2 Applied Animal Breeding Technology 2 Special Topics on Poultry Management 2 Special Topics on Dairy Cattle Management2 Applied Cattle Behavior 2 Molecular Biology 2 Regional Economics and Policy Analysis 3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Agribusiness 3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of Agribusiness 3 Seminar on Managing Agribusiness ofHorticultural Products 3 Communication Skills 3 Agribusiness Investmetn Analysis 2 Advanced Food Processing 3 Advanced Food Chemistry 3 Methodology for Food Research 119

226120 食品生化特論

226121 食品製程之自動控制 課程代號 科 目 名 稱(中文)Course Course(Chinese)Number

專業選修科目 Elective Courses 226122 食品經營特論

226123 最適化在食品科技之應用

226124 微生物生理與代謝 226125 生化工程

226126 藥理學特論

226127 分子病毒學

226128 魚病臨床微生物學 226129 林木生態生理學特論

226130 林木生態生理學特論實習

226131 地理資訊系統特論

226132 地理資訊系統特論實習

226133 遊憩與觀光之理論基礎

226134 休閒研究方法讑 226135 森林生態學特論 226136 森林生態學實習

226137 第二外語(西班雅或法語)226138 第二外語(日文二)226139 綜合害蟲管理特論

226140 免疫學概論

226141 統計取樣法

226142 國際漁業合作特論

226143 植物病害防治特論 226144 植物病害防治特論實驗

226145 景觀規劃特論

226146 畜產污染防治與資源利用

226147 基因調控

226148 高級英文

关于发展海南热带现代农业的思考 篇3

(中国热带s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文昌 571339)

摘 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农业逐渐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现代农业转变。基于此,就海南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现代农业;热带;海南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2-105-03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专门研究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问题,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国热带地区的总面积为48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5%,涉及到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等9个省区。2010年1月4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1],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并指出,中国将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六大战略定位之一——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意在充分发挥海南热带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热带现代农业,使海南成为全国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足见发展海南热带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1.1 气候条件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7 ℃,大于或等于10 ℃的积温为8 200 ℃,最冷的1月温度仍达17~24 ℃,年光照为1 750~2 650 h,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中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1.2 土地资源

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344.2万hm2,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约42.5%。可用于农、林、牧、渔的土地人均约0.48 hm2。由于光、热、水等条件优越,生物生长繁殖速率较温带和亚热带为优,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可收获2~3次。按适宜性划分,海南岛的土地资源可分为7种类型:宜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它用地。目前,海南岛已开发利用的土地约315.2万hm2,未被开发利用的土地约26万hm2,其中可用于大农业开发利用的约占90%。海南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

1.3 作物资源

粮食作物是海南种植业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产值最高的作物,主要有水稻、旱稻、山兰坡稻和小麦,其次是番薯、木薯、芋头、玉米、高粱、粟以及豆等。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麻类、花生、芝麻和茶等;水果种类繁多,栽 培和野生果类29科、53属,栽培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香蕉、大蕉、柑橘、芒果、西瓜、杨桃以及菠萝蜜等;蔬菜有120多个品种。海南岛热带作物资源丰富,岛上原来生长有3 000多种热带植物,建国后,从国外引进1 000多种,并从国外野生资源中发掘出1 000多种有用植物进行栽培试验,均取得显著成绩。目前,栽培面积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油棕、 槟榔、胡椒、剑麻、香茅、腰果以及可可。

1.4 植物资源

海南的植被生长快,植物繁多,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目前,海南岛有维管束植物4 0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7,其中600 多种为海南所特有。在4 000多种植物资源中,药用植物2 500多种;乔灌木2 000多种,其中8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特产与珍稀树木20多种;果树(包括野生果树)142种;芳香植物70多种;热带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美化 树木200多种。

1.5 动物资源

海南陆生脊椎动物有500多种,其中,两栖类37种(11种仅见于海南,8种列为国家特产动物);爬行类104种;鸟类344种;哺乳类82种(21种为海南特有)。世界上罕见的珍贵动物有: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的黑冠长臂猿和坡鹿。水鹿、猕猴、云豹等亦很珍贵。

1.6 南药资源

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素有“天然药库”之称。4 000多种物中可入药的约有2 000种,占全国的40%,药典收载的有500种,经过筛选的抗癌植物有137种、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是4大南药:槟榔、益智、砂仁和巴戟。动物药材和海产药材资源有鹿茸、猴膏、牛黄、穿山甲、玳瑁、海龙、海马、海蛇、琥珀、珍珠、海参、珊瑚、哈壳、牡蛎、石决明、鱼翅以及海龟板等近50种。

1.7 水产资源

海南的海洋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和渔汛期长等特点,是中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km2,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2.57万hm2。海洋水产在 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 40多种。

1.8 其他资源

另外,海南还有丰富的海盐资源、矿场资源、能源资源。目前,尚未开发利用、潜力很大的能源资源还有海洋能、太阳能和生物能。

2 发展热带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

海南既有发展热带现代农业的资源基础,又有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发展前景广阔,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现代化水平相对较低

海南省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脆弱,因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全省耕地面积41.91万hm2,人均0.081 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耕地保护压力较大。其中,水田17.69万hm2,旱田4.6万hm2,旱地19.62万hm2;旱涝保收面积9.83万hm2。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耕地质量整体水平较低,中低产田面积34.48万hm2,主要分为:一是区域性和工程性缺水耕地,排灌设施简陋或老化、淤积,面积约5.33万hm2;二是土地盐碱化或土壤中含有障碍因素,限制肥力提高,面积约5.33万hm2;三是肥料资源配置不合理,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比例失调,再加上农作物复种指数高,耕地养分消耗大,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约23.33万hm2。

另外,全省除橡胶、糖蔗和部分水果生产具有一定的专业化、商业化、规模化外,其余众多农业生产领域基本上是维持分散的、个体的、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水平较低。

201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425.24万kW,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28.59%;其中,机耕、机收、机播面积分别为43.47万hm2、19万hm2、0.6万hm2。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农机总量不足,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3%;二是农机配置结构不合理,满足热带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设施栽培需要的精密播种、穴盘育苗、钵苗移栽和嫁接等农机设备几乎处于空白,产前、产后处理机械少。

2.2 农业布局还不完善,规模化程度相对低下

热带作物产品是海南具有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的特色产品。目前,在海南省面积较大、产值较高的热带经济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槟榔、胡椒、木薯和剑麻等。其中,尤以橡胶、椰子、槟榔和胡椒四种作物面积最大,已成为海南热带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全省热带作物面积共计79.79万hm2,产值达110亿元。其中,橡胶、椰子、胡椒、槟榔种植面积分别为49.04万hm2、3.916万hm2、2.16万hm2、6.92万hm2,产量分别为34.64万t、2.3亿个、3.6万t、15.21万t,均居全国前列。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种植布局不合理,栽培品种单一;二是台风等气候灾害威胁大,防灾抗灾能力不强。

2.3 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

海南丰富的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大多用于直接消费或仅处于初级阶段的加工利用,没有形成高附加值的科技产品,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

2.4 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等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全省现有各类农产品市场471家(其中年交易额2亿元以上的有7家),建筑面积130万m2,年交易额73亿元,遍及全岛各产区和消费区,并已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建立了40多个物流链节点。全省瓜果菜预冷库企业有116家,总容量16万t,预冷保鲜能力320万t,全省出岛瓜果菜经预冷保鲜处理比例达到50%。海南农产品流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环节多、运距长、损耗大,总体成本偏高;缺乏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设施总体较为简陋,功能不完善,不能完全满足岛内果蔬产品出岛前预冷保鲜贮藏需要;流通模式较为传统,主要依靠个体经销户,营销比较薄弱,农产品进宾馆、进超市的份额还较小。特别是农产品供求信息预测等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造成海南省反季节瓜菜以及其它大宗鲜活农产品滞销积压现象经常发生,既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又影响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3 发展海南热带现代农业的建议

海南发展热带现代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又有国家优惠政策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相信只要全省人民立足实际、科学规划、上下一条心,坚持走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能把海南建成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笔者以为,关键要做到“一硬一软一结合”,也就是加强硬件,发展软件,两者充分结合,相互促进。

3.1 一硬即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为发展海南热带现代农业提供硬件支持

实践证明,农业是一项生产周期长、投资大、比较效益低、风险大、社会效益大的产业。海南发展热带现代农业,就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海南省“十二五”热带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已经出台,规划指出要实施十二大工程项目。一是现代种业工程建设,重点建设瓜菜良种繁育、热带水果、热带经济作物繁育基地和畜禽良种繁育场,提高省内良种的供应能力和质量;二是冬季瓜菜基地建设(含常年瓜菜基地),重点新建6.67万hm2标准化瓜菜田、3.33万hm2瓜菜坡地,1万hm2瓜菜大棚和万亩高山蔬菜种植基地;三是热带水果基地建设,重点建设200个热带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0.67万hm2水果生产基地和3.33万hm2喷滴灌设施;四是热带作物基地建设,重点建设60多个热带作物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和2.67万hm2热带作物基地的基础设施;五是南繁育制种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国家南繁科研公共开放实验室工程、国家南繁试验区生态与生物安全工程、国家南繁资源信息与技术交流工程、国家南繁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工程等4大工程,创建一套科学有效的南繁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六是畜牧业养殖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畜禽出口基地和海南特色品种养殖基地;七是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重点完善十大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扶持农产品企业发展;八是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建设农产品综合交易中心、批发市场、销地专柜和冷链运输实施;九是休闲农业发展,建设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园,初步形成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十是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包括以专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农技服务站、农业科技110网络等科技推广平台,绿色植保示范展示园、省农民培训中心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十一是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动物隔离场、无害化处理场等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基础设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信息站、植物医院基层服务站等植保设施;十二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农业信息服务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程,农机化推进工程、农村沼气工程,积极开展以土地流转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中心的机制改革和创新。

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重点完善田间基础设施、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增加大棚园艺设施面积,增强蔬菜水果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转变生产方式;合理布局中心库、田头库,基本实现全省出岛瓜果菜都经过预冷保鲜商品化处理;增加农机装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

3.2 一软即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发展海南热带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热带现代农业的发展更需要一大批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需要科技创新人才提供科技支撑。只有持续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才能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这就必须有计划地建立一支人才结构合理的农业科研队伍。

3.3 坚持产学研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发展热带现代农业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道路。农业科学研究不能只为做学问而研究,农业生产也不能脱离科学的指导,两者要有机的结合起来。要根据发展规划的要求,围绕海南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建设热带水果、冬季瓜菜、畜禽兽医等专业研发中心,动物病毒、测土配方施肥等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资源保存、农作物抗性鉴定等研究服务中心,重点开展共性和关键技术难题和重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围绕优势产业,整合建设区域性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全方位提供生产技术服务。围绕农民的技术需求,建设农业试验示范基地,通过参与式、培训式、带动式、示范式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加大技术应用力度。围绕目前农技推广的薄弱环节,重点改善市县农技中心,乡镇、村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基础设施,使其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新品种改良、品种区域试验展示、良种繁育、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等重点环节,着力提高良种供应保障能力。整合农业信息资源,搭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切实提高海南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确保农民获得便捷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gov.cn/zwgk/2010-01/04/content_1502531.htm,2010-01-04.

[2]海南省农业厅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海南省“十二五”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dMF8kSxoO5abJahu6LXwoRdTi1uktWBN2YI_4pJWElWhQ2JBQY7tLqQP8KESuF3sAvQtUvXnxO24v-7u9tkdFj22lYlnUgDEzSOLpELBMFq,2011-01.

热带农业学科建设 篇4

1 海南热带植物园概况

海南热带植物园由国家农业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简称品资所) 开发管理, 创建于1958年, 是一个集热带作物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技推广、产品开发和旅游产业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

植物园位于海南省西北部儋州市境内, 占地面积100hm2, 距海口145 km、三亚270 km。自1958年创建以来, 从最初的热带植物标本园, 到海南热带植物园,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园内荟萃了来自世界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 000余种热带、亚热带珍贵植物, 收集保存热带作物种质资源2万余份, 现已发展成具有热带特色, 集科研、教学、科普、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海南热带植物园游览景点。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王震、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先后到植物园视察, 周恩来总理还为两院留下了“儋州立业、宝岛生根”的墨宝。

该园还先后建立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科教成果展览馆、院校历史展览馆和热带植物科普展览馆等, 并分别获得国家、海南省颁发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海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称号, 是一部热带植物的百科全书。

2 海南热带植物园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优势

2.1 政策支持

国家、海南省将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 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在《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通知》中指出“探索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 要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 发展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要开发一批完善成熟、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海南省已开始实施国际旅游岛建设, 提出要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 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 建设示范基地, 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3]。国家、省优惠政策的提出和实施, 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 给海南热带植物园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休闲农业产业进入了发展时期。

2.2 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海南热带植物园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 特色鲜明。植物园内遍布绿树红花、瓜果林木、热带作物、湖泊水库、村庄农田, 同时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是极为理想的休闲度假养生胜地。一是热带农业资源。热带农业始终是海南热带植物园之本, 植物园自1958年创建以来, 从最初的热带植物标本园, 到海南经济植物园,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在热带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等方面成效显著。种质圃内已建成热带牧草种质圃、木薯种质圃、热带果树种质圃、热带花卉种质圃、热带蔬菜种质圃、南药种质圃和腰果种质圃等专业圃, 收集保存热带作物种质资源2万余份;科技成果示范区内展示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园建院以来的科研成果, 并进行示范栽培, 内设能源作物园地、园林花卉园地、珍稀林木园地、棕榈园地、橡胶种资园地、热带水果园地、热带牧草园地、香辛饮料园地、瓜菜标准化种植园地等;热带植物科普游览区内荟萃了来自世界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 000余种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 其中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153种, 设有经济林木区、棕榈植物区、热带果树区、香料植物区、药用植物区、观赏花木区、木本油料区、水生植物区以及南药园等10余个游览区。二是特色文化资源。海南热带植物园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设, 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 除军垦文化、红色文化、知情文化以及当地儋州文化在内的各色社会文化外, 还有着丰富、特色鲜明的植物文化, 例如爱情和友谊的信物———海红豆, 情侣树———檀香、洋金凤, 记载佛经的树———贝叶棕, 植物糖厂———桄榔, 改变味觉的魔术师———神秘果, 五狗卧花心———狗仔花, 佛主诞生之树———无忧树, 每一棵植物都有着动人的文化故事。这些共同构成了海南热带植物园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三是健康养生绿色美食资源。植物园热带作物资源丰富, 除去海南黑山羊、五指山猪、海南黎鸡、鱼、虾等各色鲜食外, 还可利用自产的各色时令蔬菜、新鲜水果、保健花卉药材制作令人胃口大开的健康养生绿色美食。植物园建立近60年, 来自天南地北的科研人员不但带来了为热带作物科研事业献青春的热情, 也带来了各方各地的美食文化, 与海南本地的特色饮食相融合, 构成了植物园丰富的特色美食资源。

2.3 自然地理环境优越

海南热带植物园位于北纬19°50′、东经109°50′, 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阳光充足, 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为23.5℃, 最热月7月的平均温度为27.8℃, 极端最高气温33℃, 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为17.5℃, 极端最低气温3.2℃。年均降雨量1 850 mm左右, 有着独特的热带气候条件, 植物集中分布程度海南省内绝无仅有, 堪称“天然氧吧”。优越的地理环境、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使植物园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成为游客冬季驱寒、夏季避暑的好去处。

2.4 科研实力雄厚

海南热带植物园与品资所实行“两块牌子, 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 品资所是农业部直属的非营利性国家级科研机构, 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 拥有一支200余人的专业科技人员队伍, 其中高级职称48人, 中级职称52人。自1958年成立以来, 取得科技成果183项, 国家和省部级奖励89项,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 200余篇, 出版专著107部。选育出华南木薯系列新品种11个、热带牧草新品种24个、蔬菜新品种7个和水稻新品种2个, 研发艾纳香系列药妆品25个, 牛大力酒、汤料包、茶等产品8个。丰硕的成果为植物园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科技内涵。

3 海南热带植物园休闲农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3.1 休闲旅游接待条件尚需改进

海南热带植物园收入多来自门票, 食宿、娱乐、购物等方面的收入十分有限, 接待体系还存在很多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设施建设亟需加强。植物园现有酒店1家, 农家乐10家, 食宿接待条件和能力都已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园内道路虽四通八达, 但缺乏游览车, 游客只能徒步游览。停车场、生态公厕、游客服务中心、生态餐厅等设施简陋或不足, 难以满足游客接待的需求。二是休闲娱乐和旅游品开发水平有待提高。除观赏游览和体验自产美食外, 植物园缺乏参与体验项目, 游客来了只能拍拍照、看看景, 与休闲度假的要求相差很远。旅游商品开发水平不高,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带作物种子种苗、农产品都没有基本的包装销售, 精品意识缺乏, 游客无法购买旅游纪念品。休闲娱乐和旅游商品开发的滞后, 对海南热带植物园的旅游收益造成了很大影响。

3.2 推广水平低下, 品牌不突出

海南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西北部的儋州市, 处在环岛游东热西冷的西线上, 旅游区位优势不明显。而植物园单一的促销方式停留在依靠当地旅游部门的整体推广和游客的口口相传上, 缺乏积极主动的个性化的宣传推广。植物园疏于品牌识别的系统性构建, 其旅游核心价值不突出, 整体品牌形象模糊, 没有鲜明的旅游符号。品牌不突出的直接体现就是游客数量稀少, 经济效益不显著, 究其原因是因为游客对植物园缺乏深刻的了解认识, 这与植物园优越的休闲农业条件极不协调。

4 海南热带植物园热带旅游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借鉴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 结合海南热带植物园地理条件和资源特色, 可采用以下几种开发模式, 大力发展热带旅游休闲农业。

4.1 现代热带农业园观光模式

借鉴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模式, 发展都市农业。以植物园现代热带农业生产示范为旅游吸引物, 开发热带水果、蔬菜、花卉、名特优热带作物种子种苗工程, 无公害蔬菜和名贵花卉设施栽培, 名特优新畜禽养殖, 与农业相关的生物技术工程如组培等产业, 带领游客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及农业生产活动, 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 使游客了解农业历史, 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同时, 以果、蔬、花等热带园艺作物为重点, 开发采摘、赏花、购买果品等体验型旅游活动, 使游客更亲近美好的大自然。

4.2 休闲度假模式

植物园是一个低密度、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态文明社区, 是一个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得益彰的植物天堂。园内山水交错, 空气清新, 树木葱郁, 鸟语花香, 徜徉在园中幽静小径, 微风轻拂, 让人忘却尘俗, 尽享大自然的恩赐。依托植物园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热带农业景观、丰富的科技产品, 结合儋州的民俗文化, 联合国内知名酒店管理品牌, 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疗养、养生等休闲度假服务。

4.3 科普教育模式

海南热带植物园获得国家、海南省颁发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海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称号, 建园50余年来, 一直是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 是学生学习植物分类知识、认识植物种类、观察植物生长习性、开展试验研究和生产实习的主要场所。植物园每年还接待岛内外数以万计的大、中、小学生, 通过现场讲解、科普讲座等方式, 为青少年学生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提供服务, 成为广大青少年普及热带植物学知识、开展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的重要园地。

5 海南热带植物园发展热带旅游休闲农业的对策

5.1 加大投资力度,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受体制、机制的限制以及自有资金不足, 品资所很难有大量资金投入到海南热带植物园中发展休闲农业。因此, 要加大投资力度。一是招商引资, 吸引国内外企业资金, 由双方共同开发, 合作经营植物园。二是积极申报项目, 争取政府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如生态餐厅、垂钓休闲配套设施、科研基地观光通道及其配套设施等, 规范卫生、饮食、住宿、安全等建设标准, 做到设施齐全, 标准规范, 健康发展。

5.2 突出特色, 走品牌化建设之路

发展热带休闲农业, 要把握建设的特色和品位。海南热带植物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科研底蕴, 发展休闲农业, 应将植物资源、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民俗文化等优势结合起来, 突出重点, 讲究特色, 深度开发, 合理布局, 将海南热带植物园打造成为一个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观光旅游、宜居度假、健康生活的植物养生天堂, 开发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点。同时, 植物园对游客可采取多种营销推广方式, 如通过各种途径向顾客发放旅游消费券、赠奖销售、积分兑换、价格折扣等, 针对中间商的营业推广方式也有价格折让、销售竞赛、推广补助以及同业优惠等多种方式[4], 以达到吸引更多游客的目的。

5.3 以主题活动带动休闲农业开发

深入挖掘农业文化, 适时举办各种以农业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 如兰花艺术节、蔬菜艺术节等。围绕热带农业、生态环保主题, 常年举办各种培训, 如面向全国开展生物、农业、生态、环保等科技夏 (冬) 令营活动, 把植物园建成海南省内现代农业科技含量最高、功能最齐全、服务最完善的中国 (海南) 中小学生热带生态科技夏 (冬) 令营基地。举办以热带农业为主题的研讨会、博览会, 将植物园发展为立足海南国际旅游岛、服务全国乃至东盟、全球的热带农业“硅谷”。

6 结语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如火如荼, 海南热带植物园的旅游开发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目前正在全力打造突出农业科技特色、展示人文风貌、绿色科技精品的A级景区。发展休闲农业, 以农业促休闲业, 以休闲业养农业, 推动海南热带植物园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补充、联动发展, 使休闲农业成为海南植物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摘要:根据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结合海南热带植物园的地理条件、资源特色等现状介绍海南热带植物园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优势和劣势, 分析海南热带植物园在建设热带旅游休闲农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发展建议, 以促进海南热带植物园热带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热带休闲农业,开发模式,发展对策,海南热带植物园

参考文献

[1]姚梦麟.对中国大陆休闲农业发展的若干思考[J].福建农业科技, 2011 (2) :88-90.

[2]肖杰.大力发展海南岛热带旅游休闲农业[N].中国旅游报, 2009-06-17 (011) .

[3]周义龙.海南热带休闲农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探讨[J].热带农业工程, 2012, 36 (1) :51-56.

热带农业学科建设 篇5

关键词 干部工作 ;挂职锻炼 ;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41.3

Abstract Post cadres training in 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 is an important way of training and exercising cadres,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adres. Since 2008, post cadres training in CATAS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hope to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cadre work.

Key words cadre work ; post cadres training ; research

院校分离以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和组织人事工作运行机制,挂职锻炼工作作为组织人事工作的组成部分,得以不断加强。

1 基本情况

2008年以来,热科院干部挂职工作取得较大进步。挂职锻炼渠道更加宽广,挂职干部数量稳步增长,挂职锻炼效果逐步凸显。

目前,热科院干部挂职锻炼渠道比较宽广,尤其是外派挂职渠道丰富多样。国家部委层面,中组部、农业部、科技部选派挂职工作运行较为畅通;地方层面,已经与海南中西部市县、四川攀枝花、广西百色、云南德宏等地方建立了选派科技副职的长效机制;院内层面,机关与院属单位之间、院属单位之间挂职锻炼更加密切频繁。

2008年以来,热科院先后派出挂职干部137人,其中院外挂职85人,院内挂职52人。院外挂职干部中:博士服务团5人,农业部等部委挂职15人,科技副区(县)、镇长32人。

挂职锻炼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推动了工作。尤其是在地方挂职的干部,依托热科院科技资源,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了地方的“三农”工作。二是建立了联系。通过挂职干部发挥的桥梁纽带作用,热科院以及一些院属单位与相关挂职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机制。三是培养了干部。通过挂职锻炼,挂职干部加深了对“三农”情况的了解,密切了与群众的感情,砥砺了品质、锤炼了作风、增长了才干。

2 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经验总结

热科院做实做细挂职干部选派、挂职期间管理、挂职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与总结等方面工作,不断完善挂职锻炼工作管理链条。主要经验包括以下4个方面。

2.1 坚持标准,选派合适干部

热科院选派挂职干部,始终坚持满足事业需要与培养锻炼干部相结合、履行岗位职责与发挥干部特长相结合、科技帮扶工作与相关项目推进相结合的原则,选派最合适的人员到相应的岗位上挂职。正是因为标准高、针对性强,挂职干部能够较好地融入新的岗位,发挥好作用。

2.2 严格要求,做好跟踪管理

干部上岗前会安排谈话,要求挂职尽快融入,真心干事,舍得付出,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生活与身体的关系;定期了解挂职干部工作、学习、生活状况,帮助挂职干部解决实际困难;组织或协助做好挂职干部的期满考核工作,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约束的重要依据。

2.3 总结经验,做好制度建设

2008年以来,热科院不断总结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不断优化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机制。2011年,热科院出台了《挂职人员管理指导性意见》,对实施范围、基本原则、推荐程序、工作机制、待遇保障和考评管理等内容作了规定。

2.4 分享沟通,做好总结交流

热科院定期召开挂职干部工作经验交流会,安排即将赴任挂职干部、近期挂职期满干部和之前优秀挂职干部代表参加交流沟通。通过报告、问答等方式,新赴任挂职干部对“挂职”这一概念的理解得到加深,对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近期挂职期满干部对其挂职收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3 存在问题

在新形势和新要求下,一些困难和问题制约着热科院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深入推进。

3.1 缺乏规划

热科院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缺乏规划,对中长期以及每年选派挂职干部的规模、挂职方向以及要达到的培养锻炼效果缺乏预期。导致以被动选派挂职干部情况居多,主动推荐挂职干部的情况较少。

3.2 选派人选的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热科院挂职干部渠道的不断拓宽,每年需要选派到院外挂职的干部数量逐年增加,很多时候如何推荐足量的挂职人选是最大的难题,更不用说推荐人选的质量。部分单位不是选“优”,而是选“劣”。

3.3 考核制度指标不合理

对于院外挂职干部,我们一般是协助挂职单位主管部门进行期满考核,并直接运用考核的结果;对于院内挂职干部的考核,还没有设计一个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目前考核偏向定性和主要领导意见。

3.4 挂职期满干部的使用态度不明确

部分单位对挂职干部重新融入单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缺乏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对挂职期满干部的使用态度不明确,对挂职干部成长缺乏必要的关注。组织、人事部门对挂职期满的发展动态掌握得不够。

nlc202309021121

4 对策

为进一步完善热科院干部挂职锻炼制度,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

4.1 对干部挂职锻炼工作统筹规划

根据干部管理权限,从院层面来看,要根据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需要,结合现有队伍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等实际情况,拟定中长期以及年度选派挂职干部的总量以及结构分布情况;从院属单位层面来讲,要根据干部队伍建设需要,结合干部个人基本情况,合理确定拟推荐挂职的储备干部人选,原则上不少于3人。

4.2 对干部挂职人选选派工作严格要求

保证选派人选的数量,各院属单位要按照院里的安排,推荐足额的挂职干部人选;要确保选派人员的质量,坚持高标准、高要求,尽量推荐出最合适的人选;要强化人选推荐的考核工作,将挂职干部选派工作作为院属单位及主要领导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年度挂职干部选派工作组织不力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

4.3 合理设计挂职期满干部考核指标体系

设计包含定性考核、实绩分析和定量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定性考核方面,通过测评和个别谈话等方式,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了解干部挂职期间的综合表现;实绩分析方面,从挂职干部承担的急、难、险、重任务和常规性工作方面来考核挂职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探索定量考核的相关指标。

4.4 高度关注挂职期满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对挂职期间表现优秀的挂职干部,属于后备干部的,根据职数情况和工作需要考虑提拔任用;不属于后备干部的,列入后备干部管理序列,在能力培训等方面给予倾斜。对于其他挂职干部,密切关注其回单位后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表现,积极帮助解决困难。对于挂职期满后,愿意留在挂职单位工作的,积极支持并按相关程序办理。

参考文献

[1] 翟年祥,姜 婷. 我国干部挂职锻炼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求实,2011(2):20-23.

[2] 张晓磊,杨 术. 干部挂职锻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3):57-59.

[3] 张海博. 干部挂职锻炼管理机制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D]. 天津:天津大学,2009.

[4] 陈 昕. 挂职干部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J]. 党政论坛,2011(10):55-57.

热带农业学科建设 篇6

1 海南热带农业现状

2010年,海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个百分点,占当年GDP的26.3%,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农、林、牧、渔业各部门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对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反季节瓜菜丰盛了人们的饭桌子,天然橡胶造就了人们的车轮子并满足了国防安全需求,南繁育制种则培育了金种子。

农林业方面,初步建成了我国热带农业基地。天然橡胶总产量34.6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50.14%;南繁育种1.133万hm2,种子产量1200万kg;椰子产量2.3亿个,占全国产量的99%以上。咖啡、槟榔和腰果,在我国几乎全部由海南生产。虽然2009年经历了几十年不遇的洪灾,海南仍抢种冬季瓜菜15.933万hm2,2010年出岛量达288万t,产值约60亿元。天然橡胶基地地位更加坚固,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种基地等初具规模。

畜牧业方面,六畜兴旺,平稳发展。牛、羊、生猪和家禽出栏量与上年相比平稳发展,基本持平,但是比2008年分别增长4.6%、6.4%、13.6%和28.8%,海南“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渔业方面,蓝色经济异军突起。2010年,海南水产品总产量达149.5万t,比上年增长2.7%,其中,海水产品占78.9%,比去年增长3.1%,海洋经济作为海南经济特色之一越来越被重视,为海南渔业出口基地建设打下重要基础(1)。

2 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海南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具有发展热带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2.1 气候条件优势

众所周知,海南光热水等比较气候优势条件充足,常年无冬,是发展农业的天然温室。年降雨量961~2439 mm,年平均气温22.8~25.8℃,年日照时数1832~2558 h。

2.2 土地资源优势

耕地总面积83.72万hm2,占海南面积的23.7%,其中常用耕地41.91万hm2,仅占耕地面积的50.1%,耕地可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2.3 海洋资源优势

海南具有海洋面积200万km2,海岸线1528km,280个岛屿,海域面积占全国的2/3,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同时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达2.5万多hm2,开发潜力巨大。

2.4 人力资源优势

2010年,海南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0.7%,农业劳动力充足,劳动力价格低(2)。

2.5 科技资源优势

南繁育制种基地初具规模,每年来海南的农业科研单位500多家,科研人员接近6000人(3),此科技资源在全国独一无二,技术溢出带来正的外部效应,对海南农业潜移默化。同时,海南“农业110”等技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技术支持。

2.6 热带特有物种资源优势

海南特有的生物资源500多种,橡胶产量一般占全国60%左右,椰子和腰果产量一般占全国90%以上,槟榔基本上全部由海南生产,热带水果资源丰富,开发价值巨大。

3 海南热带农业在比较优势下产生的问题

海南热带农业比较优势条件较多,但是,由于海南热带农业过度依赖优势资源、资本投入较低、科技水平不高、对政策优势未充分发挥等不利因素,造成了优势资源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农产品产业链短、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比较优势被削弱。

3.1 过度依赖资源,资源利用不充分

海南省经济发展对本地资源的依赖程度达到80%[1],笔者认为,海南农业的主体仍是小农经济,家庭经营,过度地依赖资源,而资本、技术、管理等其他要素短缺,根据经济学原理,资源要素的边际产量将递减,造成了资源利用不充分和浪费,热带资源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被削弱。

3.2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链短

海南农业仍以粗放型农业为主,虽然南繁育种基地影响力日益凸显,但是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其他高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并没有形成品牌,全省仍未形成有重大影响力和带动作用的现代农业案例[2]。同时,有研究表明海南农产品加工规模较小,生产能力有限[3],除椰树、罗牛山、春光等少数几个龙头企业外,新引进的大型农业项目大多尚未投产,已存在农业品牌优势并不明显,造成海南农产品多数以粗加工或未加工形式输出,产业链纵向延伸较短,农产品加工增值幅度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比如我国槟榔的主要产地是海南,但是加工基本上是在湖南益阳,很多人说槟榔是湖南特产,这很值得海南反思。

3.3 农业从业人员素质低,劳动边际产量不大

海南全省农业从业人员中小学文化水平及以下的人员接近70%[1],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对农作物管理水平不高,基本上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劳动生产率不高。同时,海南2010年第一产业劳动人员占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0.37%,比全国平均水平36.7%高出13.7个百分点(4),劳动数量比较优势较大,但是由于劳动边际产量递减,海南劳动的边际产量相对较低。劳动生产率低下这一特点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海南省农业劳动力成本的相对较高,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上的比较优势被削弱。

3.4 政策推动作用不强,产业发展较慢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海南热带农业与旅游等相结合,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热带特色农业(5),但是目前来看海南上下并未对此形成统一认识,地方政府对观光休闲农业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民参与度较低,观光休闲农业产品质量不高,开发深度不够,衣食住行购娱等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对游客吸引力不大。另外优势政策也没有吸引更多的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投入休闲观光农业,同时,发展的制度、法律等服务体系尚未健全,造成海南热带特色农业起步晚,发展速度较慢。

3.5 小结

比较优势的过度利用以及其他条件的短缺造成了海南热带农业生产要素低水平的恶性循环,即较低的资本投入,较低的科技水平,带来较低的要素生产率和较低的收入水平,从而资本形成较慢,致使资本投入低,使海南的热带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甚至浪费,造成资源利用的低效率,热带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低下。集聚优势将为解决此类问题,提高海南热带农业发展水平提供一种新思路。

4 对海南热带农业优势集聚的理解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环境破坏,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层出不穷,产业发展对原材料价格低,劳动力便宜等比较优势依赖度高,生产要素边际产量递减造成社会生产效率低下,产业发展无法实现更高水平的突破,进入比较优势陷阱。在此背景下,国内学者提出优势集聚理论。优势集聚理论的涵义就是国家、地区、组织或个人,通过对比发现自己在某一领域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学习和集聚自身所欠缺的条件,从而发挥比较优势,补足比较劣势,达到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实现生产增值。在于永达的研究中[4],把国际经济优势分为“生产优势”、“战略优势”、“金融优势”,给出了集聚环(图1)。集聚环内部小三角形面积越大,分布越均匀,优势集聚的效益越明显,也就是说各要素比例越合理,协同发展的效益越明显。集聚优势获得的优势资源的投入不但补足了本要素的短缺提高本要素的生产率,还会使外部优势内部化带动提高其他要素的生产率。

目前海南热带农业集聚了具有比较优势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土地、海洋等资源以及劳动力数量优势等,此类优势集聚属于自然优势集聚,还属于比较优势的范畴。目前,海南热带农业的比较优势资源已经在各种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的推动下发现、挖掘的淋漓尽致,有些资源的过度利用现象日趋严重;但是,在人为优势集聚,即在人的主导下有意识有目的的进行优势集聚方面,对集聚省内外、国内外其他优势农业资源的认识较晚,意识不统一,重视不够等原因,优势集聚不足。例如,长期的小农经济造成了资本积累的恶性循环,农业投入较低;由于劳动力的低素质,对科技知识和农业管理的认识和掌握不够,农业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低等。当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发挥比较优势,集聚省内外、国内外优势并使外部优势内部化,从而去除比较劣势,实现各生产要素比例的最优化,在各要素协调作用下提高热带农业生产效率。

5 海南热带农业优势集聚发展策略和前景展望

5.1 提高认识,跳出比较优势陷阱

长期以来,海南从上到下都以海南岛所拥有的热带优势资源条件而自豪,以“健康岛”、“生态岛”等自居。但是绝大多数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均以发挥海南热带资源优势为前提,这种政策导向导致了海南热带农业发展对本地优势资源的依赖性非常大,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跟不上,造成资源利用不充分和浪费,削弱了资源比较优势。目前,全省上下应加强认识,跳出比较优势的陷阱,集聚省内外、国内外优势资源,树立省内资源优势要在其他资源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充分发挥而不是过度的依赖资源优势的观念,避免“肥田出瘪谷”的现象。

5.2 转变观念,打造学习型热带农业

学习型农业是能够充分认识和挖掘本地农业资源优势,学习和集聚本地区欠缺的其他农业生产要素,达到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均衡,从而实现各生产要素生产率和农业效益的最大化。海南打造学习型农业的根本就是充分认识热带资源比较优势,集聚其他欠缺要素,避免比较劣势。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把生产要素分为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笔者结合海南热带农业的现实情况,把土地延伸为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企业家才能引申为农业技术和农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出海南热带农业优势集聚策略。因为自然资源属于自然优势集聚,笔者将从以下需要人为集聚优势的三方面提出海南热带农业优势集聚的具体内容。

5.2.1 集聚资本优势

长期的小农经济导致了海南热带农业资本投入跟不上资源投入的步伐,导致了农业产出效率的低。目前,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求热带农业的发展应该积聚大量资本,具体方式如下:首先,通过特区立法,在合理范围内引入境内外资本,吸引境外投资、跨国企业入股或国内有实力大型农业企业入驻等方式吸引境外资金进入海南热带农业项目,包括农产品种植加工、农业项目经营运作、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等;其次,在资本市场上,通过包装推动龙头农业企业上市,在国内外金融市场上融资;第三,进行债券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农业企业发行债券,在债券市场融资;第四,完善财政和金融政策,加大财政对热带农业的补贴支持,推行更利于农业的金融产品新品种,比如对农业企业和农民银行贷款优惠等,引导资金向热带农业领域的流入等。

5.2.2 集聚技术和管理优势

加强与热带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学习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派出专家到国内农业发展先进的兄弟省份学习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比如对海南冬季瓜菜构成强大竞争的山东的冬季大棚种植技术等;在省内,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三亚市南繁科技研究院和海南大学等研究机构和大学为支撑,加大人力投入和科研经费投入,加强对热带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成果转化,形成先进的热带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5.2.3 集聚人力资源优势

加强对本地农民和农产品经纪人的教育和培训投入,提高热带农业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引进国内外中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项目运营人才投身海南热带农业,在他们为海南热带农业做出直接贡献的同时,通过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溢出效应,提高本地农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根据以上分析,这种有目的、有方向的人为优势集聚和自然优势集聚在技术上使海南热带农业生产的各要素比例均衡,从而使各要素协调作用而达到生产率的相互提高而实现要素全面升值,达到生产函数的最优化,在集聚环上就表现出面积更大,更均匀(海南热带农业优势集聚过程见图2),从而把海南热带农业产出水平和农业内各部门的发展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推动海南顺利建设成为我国热带农业基地。

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⑤《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

[1]彭宗波,蒋英.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海南热带农业生态转型[J].热带农业科学,2010(9):90.

[2]张继军,等.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农业发展对策[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1):18.

[3]王芳,高佃恭.海南省农副产品加工对策研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7(8):69-71.

热带农业学科建设 篇7

1 海南的区位特征

海南岛地处北纬18°10′至20°10′,东经108°37′至111°03′,北邻琼州海峡与祖国大陆相连;西临北部湾,与越南为邻,从岛北的海口市至越南北部港口海防,仅407.66km;东面是菲律宾的吕宋岛,从岛南的榆林港到菲律宾的马尼拉,航程也不过1204.45km;南部隔着浩瀚的南海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遥遥相对。在南海之中的海南岛,恰好是广州、湛江、香港与新加坡、马尼拉、雅加达之间多角航路的途经之地,对我国与东南亚,以及西南亚、非洲、欧洲的交通来往极为重要。充分利用这样一个战略性的地理条件,是对外开放政策下开发海南的一个基本要素[1],也是海南发展外向型经济、对热带农产品的外贸出口的极其有利条件。

2 海南的农业自然资源特点

2.1 独特的气候资源

海南省属于热带海洋性岛屿季风气候区,长夏无冬,光热丰富,雨量充沛。海南岛各地年均温度22.4-25.5℃,比同处热带地区的西双版纳(21-238℃)和台湾南部(22.5-24.4℃)略高;一年中以1月平均气温最低,海南岛北部即昌江-白沙-乌石-琼海联线以北(大约北纬19°14′以北),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6.4-17.6℃,海南岛南部即昌江-白沙-乌石-琼海联线以南(大约北纬19°14′以南),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8.4-20.7℃[2];日均温高于10℃的积温,除琼中为8150℃外,其余地区均大于8300℃;海南岛年日照时数2177h,比同处热带地区的雷州半岛和云南南部都多;海南岛太阳辐射年总量大部分地区为502.08-585.76KJ/cm2,西部和西南部沿海超过585.76KJ/cm2,与台湾省的台中(560.66KJ/cm2)相当,接近东南亚各国水平(新加坡616.72KJ/cm2,泰国曼谷639.32 KJ/cm2);海南岛年均降雨量1500-2000mm,5-10月集中了全年降雨量的75%-86%。由于光热资源丰富,雨水充沛,光热水同季,海南全年皆为喜温、喜热作物的活跃生长期,水稻年可三熟,瓜果花卉四时不绝,玉米、花生、甘薯等均可冬种,椰子、橡胶、油棕、胡椒、可可等多年生热带经济作物基本不受寒害。海南优异的气候资源,为热带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2 充足的土地资源

海南省全境属热带地区,全省土地面积34000km2,占全国热带总面积8万Km2的42.5%;云南省南部次之,约占35%;广东省南部第三,约占15.5%;其余分布于台湾省南部,约占7%。海南省土地资源丰富多样,宜农地占30%,宜热作地占23.9%,宜林地占27.3%,宜牧地占9.2%,宜淡水养殖的水面占4%,其他地占5.6%。土地的多样性对建立一个完整的、有热带特色的农、林、牧、渔、热作齐全的大农业体系,是非常有利的条件。

2.3 丰富的水资源

海南省有入海河流154条,集水面积3000km2以上的有3条。全省河川径流量为28.6Gm3,约占全国总径流量2600.3Gm3的1.1%;年径流深为841mm,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1mm),与全国各地比较是比较高的,比珠江流域(772mm)、长江流域(542mm)、雅鲁藏布江流域(474mm)和黄河流域(76mm)都高出不少。可见,由于降水量较多,海南岛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为热带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2.4 繁多的生物资源

海南全省的维管束植物共有4200余种,其中有63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它们分属于262个科、1350多个属,约占全国维管束植物总数的1/7。在海南的4200余种植物资源中,属乔灌木的有2000余种,其中有800余种经济价值较高,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特有与珍稀树木有20余种。如属于海南五大特类材的坡垒、花梨、野荔枝、母生、子京,以及红椤、红楝子、青梅、绿楠、石梓等木材,都具有材质坚韧、色泽鲜艳、经久不腐、永不变形的特点,均可与世界名材桃花心木、柚木、酸枝木等相媲美。此外还有药用植物2500种,果树植物142种,牧草及饲料植物200多种,热带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美化树木200多种,纤维植物100多种,各种油料、胶料、染料植物89种,芳香植物70多种,糖料和饮料植物10余种,工艺用的藻类、葵叶等植物10多种。这些植物资源,保证海南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热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后备种质资源。

3 海南热带农业发展道路的选择

3.1 坚持特色发展

热带农业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点[3],是海南的特色产业,也是海南的优势产业。全国热带总面积8万km2,海南省占42.5%,居于首位;其余分布在云南(占35%)、广东(占15.5%)和台湾(占7%)。这些相对集中而有限的热带地区,具有良好的水热资源,具有不可或缺和替代性。海南的热带农业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有不少热带农产品是国内外工业和医药的重要原料,也有不少是人们日常消费品和嗜好品。全国60%-70%的热带与亚热带经济作物和农作物品种集中在海南,产量占50%,热带作物品种全部集中在海南[4]。目前,海南的天然橡胶既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一种稀缺的战略物资,又成为海南农垦的优势产业;海南反季节瓜菜由于品种多样,可以调节淡季蔬菜市场和应节上市,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特色产业;热带水果如芒果、腰果、椰子等由于其对生态条件的特殊要求,存在其分布及产量的局限性,致使热带水果成为海南最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此外,热带花卉、南药、南繁育种等也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3.2 优化产业布局

海南省陆地幅员面积为3.4万km2,共有18个县市,不同地区在气候、土壤、地势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要使热带农业的发展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就必须对热带农业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各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的丰度及分布情况,可以把全省划分为三个区域:琼北丘陵台地;琼中山地丘陵;琼南丘陵台地。

(1)琼北丘陵台地。本区处于海南岛的北部,包括文昌、琼山、定安、琼海、澄迈、屯昌、临高、儋州及海口等九个县市。本区气候湿热,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7-23.8℃,最冷月平均气温17.6℃;年日照时数2000-2231.4h,年太阳辐射量460.24-556.47 KJ/cm2,大于10℃的积温8200-8600℃;降水较多,年降水量1600-2000mm,年雨日137-170d;土壤以砖红壤为主,土层深度一般1m以上,有机物含量一般2%-3%,少数达5%-6%;生物和微生物的活动旺盛,有机质的分解和积累都很快。本区发展热带农业的主要问题是台风和寒潮的影响。本区东部受台风影响较大,平均每年有2.5个台风登陆;低温对本区西部内陆地区影响较大。因此,本区域发展天然橡胶要做好选地、种植防护林等工作。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和花卉布局在东北部较为平坦的砖红壤地区可望收到较好效果。

(2)琼中山地丘陵。本区位于海南岛的中部,包括琼中、白沙、保亭三县大部。本区以山地为主,具有热带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22-23℃,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各月平均气温小于18℃,最冷月平均气温16.5℃,特冷年份偶见轻霜;年日照时数1700-2000h,年太阳辐射量460.24-510.45KJ/cm2,大于10℃的积温8200℃;年降水量2000-2500mm,年雨日175-195d,是全岛多雨中心之一。本区山地云雾多,雾日多达90-100d;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山下湿热,山顶部云雾降水较多,气温较低。本区发展热带农业应注意防寒、防风和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充分利用山地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的特点,对热带农业各特色产业进行合理布局。热带特色瓜菜布局在海拔100m以下的台地;天然橡胶布局在海拔100-300m的丘陵背风地带;在海拔300-500m的区域,可以布局柑橘、柠檬、荔枝、龙眼、红毛丹等特色水果;因本区域是海南全省主要河流发源地,在海拔500m以上区域,应以生态林为主,充分发挥其涵养水源、维持全省生态平衡的功能。

(3)琼南丘陵台地。本区位于海南岛南部,包括东方、昌江、乐东、三亚、陵水、万宁等六个县市。本区年平均气温24-25.5℃,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18℃;年日照时数2000-2500h,年太阳辐射量502.08-585.76 KJ/cm2,大于10℃的积温8800———9200℃;年降水量1000-2000mm,西部沿海地区较少,东部内陆丘陵较多,年内有明显的旱季,西部甚至有冬春连旱情况发生;本区土壤多为花岗岩风化的砖红壤,高山为黄壤,自然肥力较高,沿海多为燥红壤和砂土,肥力较低。本区域是光热条件最好的区域,热带作物生长良好;自然灾害主要是台风。本区发展热带农业应充分发挥丰富的光热资源,热带水果尤其是芒果、反季节瓜菜和南繁育种等产业在本区域都具有周期短、效益好的优势。

3.3 以市场为导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国际化进一步发展,海南热带农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1)以市场为导向,使热带农产品的价值得到实现,这是海南热带农业得以生存的基础;(2)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热带农业的生产要素进一步优化,促进热带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是海南热带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前提;(3)以市场为导向,使热带农业参与产业分工与协作,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是海南热带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可靠保证。

3.4 产业化经营

产业化经营是海南热带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海南热带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时期,市场经济对热带农产品的数量、品质、开发深度和经营方式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热带农业的产业化必须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依靠龙头企业及各种合作组织的带动,将热带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形成系统内部利益均衡机制,使产前、产中、产后各方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3.5 依靠科技支撑

现代化农业就是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用现代管理的科学方法来管理农业,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具有合理的生产结构和合理的生态系统以及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效率农业。根据现代农业的特征,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手段和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5]。因此,科学技术贯穿于现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海南热带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才能协调经济、技术体系和自然三者的关系,使热带农业的发展符合生物生长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和改善农业生态平衡,达到最大的经济效果。

3.6 生态协调

生态协调是海南热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普遍要求和必须遵循的共同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始终处于优先地位,自然界是人类物质生活、生产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必须走生态协调之路。另一方面,海南所处的资源和环境条件,也决定了热带农业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生态协调。(1)海南岛最大的特点是水热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衡。东部与西部间雨量差异大,南端与北端间热量差异大,而且降水主要在台风季节5-10月份,且都以暴雨为多。这些都是制约水热资源充分利用的因素。(2)海南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陆地作为人类生存空间,其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严峻。荒漠化是威胁人类生存空间的最主要因素,海南易荒漠化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比较干旱的东方、昌江、乐东、儋州等一些沿海市县,由于沿海荒漠化的不断推进,适于人类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了。(3)温室效应也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据海南省气象局资料表明,在20世纪50-90年代间,海南气温每10年上升0.5℃,不断升高的气温加快了热带地区的水分蒸发和化学反应,加快了微生物的分解速度,使土壤贫瘠、病虫害繁殖速度加快,人们的劳动生产率也大大降低,加上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增加,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在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同时,必须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4 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4.1 注意突出资源优势

海南的热带自然资源在全国和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在发展热带农业时,对农业自然资源的配置要突出优势,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布局的深度来弥补总量的不足。应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产业受自然资源约束程度的不同,把“特、早、优”作为调整不同区域热带农业产业结构的原则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切入点。“特”就是具有区域特色,其他地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而不具备的产业,这样的产业就具有明显的地域主导地位,应予以优先发展;“早”就是其他地区也适宜发展,但由于本区域的有利自然条件,生产的热带农产品能够更早地占领市场,在时间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应积极发展;“优”就是其他地区在相同的时间也能发展,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生产力水平及农业专业化程度的不同,本区域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更加合理,更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比较效益更优,这样的产业也具有竞争力,也适宜发展。

4.2 注意产业互动

为了提高热带农业对海南经济社会的贡献率,产业互动要着重于提高产业的关联度和延伸产业链。一方面要注意产业间的互动。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按照工农协调发展,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要求,科学确定区域农业发展重点,使琼北丘陵台地、琼中山地丘陵、琼南丘陵台地形成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利用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手段,引导热带农产品加工、流通、储运设施建设向优势产区聚集,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新格局;另一方面是产业内的互动。通过采取财政奖励等激励措施,支持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使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形成契约型的利益共同体,促进农业内部各行业间形成稳定协调的分工协作关系。

4.3 注意政策引导

海南省四周环海,地缘经济格局抗风险能力不强,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社会生产力整体水平较低;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在海南虽然有“公司+农民”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但小公司居多,实力有限,辐射面小,生产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还不强,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还处于较低水平[6]。因此,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发挥政策优势,在制定支农惠农的政策措施和提供农业公共服务时,应遵循“生态环境为前提,基础设施为重点,产业化为纽带,社会生产力为根本,农业现代化为目标”的原则,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结构等途径,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育科技投入,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从而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业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农业的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关系海南实现全省全面小康的进程,也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因此,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坚持特色发展、优化产业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产业化经营、依靠科技支撑和生态协调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海南省干部培训中心.海南在中国的位置[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1:5-6.

[2]广州地理研究所.海南岛热带农业自然资源与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62-66.

[3]钟利文.建设生态省与热带农业的发展[A].海南生态省建设学术研讨论文集[C].海口:海南省科学技术协会,1999:127-130.

[4]利光秘.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海南热带农业[J].海南金融,1998(6):7-9.

[5]冯汝英.农业经济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38-39.

热带农业学科建设 篇8

1 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及其特征

与其他产业一样,农业中的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经历一个兴衰的过程。农业中新产业的产生,首先要经历产业萌芽期。农业产业萌芽期,或称为农业产业孕育期,是指农业新产业经过孵化、培育而逐步成型的过程[1]。农业产业萌芽过程的核心内容是农业新发明、新技术从提出至被首次商业性应用。农业领域的新发明可以是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成功,也可以是某一项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的研制成功等等。农业新产业萌芽的主要标志有两个:一是具有市场潜力和产业发展前景的全新产品的出现;二是独立从事此种产品生产的企业出现。当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就意味着一种新兴的农业产业正式完成了萌芽过程。当然,处于萌芽状态的农业新产业可能产品比较单一,产量小,生产体系不完善,成本高,市场销路较窄,产品的知名度也比较低。

根据我国热带特色农业新产业的生产对象和依托技术不同,我们可以把农业新产业的萌芽分为4个类型:一是一种野生种质资源的驯化成功形成新的农作物,如一些野生南药的人工试种成功,形成南药种植业;二是对现有农作物进行育种培育形成新的品种,包括对原有的农家品种进行选育,如木薯种植业、木瓜种植业;三是新的农业耕作、运销、储藏、管理等技术的运用,如蔬菜冷链运销业、热带农产品信息服务业、薄膜覆盖种植业等;四是新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的运用,生产出新的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如番石榴、百香果等果汁饮料业。

对于由新的农业技术引起的热带特色农业新产业的萌芽,人们过去主要是从农业技术推广运用的角度去观察的(“农业技术产业化”的提法与此类似)。这种观察角度是以农业技术推广为主题,把农业新产业的萌芽仅仅看作是农业技术推广后的产业影响,使农业产业萌芽被排斥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视野之外而成为“题外话”。它反映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初始阶段,人们重视改变农业的落后状态,重视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忽略现代农业的产业属性和市场特征。这就无疑限制了人们从更广阔的产业发展角度去认识农业技术推广的经济作用和产业意义,容易忽视市场机制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造成农业技术推广与市场割裂、与农业产业发展割裂。在农业产业萌芽的分析中,把农业技术创新放在农业产业发展的广阔空间,把农业技术推广看作农业产业发展的推动因素,使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发展、农产品市场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有利于我们科学认识现代市场经济中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正处于由传统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我国现阶段的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具有鲜明的过渡性特征。(1)由以提高产量为目标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热带农业以提高产量,解决吃饭问题为产业发展目标。热带农业主要推广运用提高产量的技术。一些野生的种质资源被人工栽培,以寻找更多的食物来源;以提高单产为特征的农作物新品种得到广泛种植,以增加粮食供给。随着生产率的提高,吃饭问题逐步解决,市场利益成为农业追求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的精致农业、设施农业等得到重视和发展。(2)由科技推广运用为特征到产业经济发展为特征。我国一直重视热带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但过去主要是针对热带农业中的单个问题,缺乏对热带农业产业技术集成系统的研究和运用,形成在热带农业技术推广中“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现在,人们逐步把产业化作为热带农业的发展目标,重视热带农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热带农业的现代产业特征逐步增多。(3)市场化特征逐步增强。热带特色农业技术推广逐步由非市场行为转向市场化行为。科研成果的运用由非经济目的推动更多地转向经济利益刺激。产业萌芽过程中各方的经济利益通过市场得到实现,非市场经济的因素逐渐被淡化,甚至退出。以经济利益和法律为核心内容的市场规则逐渐成为热带农业产业萌芽过程中经济主体的行为准则。

2 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的过程

2.1 第一阶段,技术选择

在诸多的农业技术成果中选择某一项予以运用是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的发端。这一阶段有5个环节:信息传播、比较与择优、决策、技术交易、确定运用方案。一项农业技术出现后,其信息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传播。“一个新成果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和承认,关键在于人们对这一成果的了解和认识程度”[2]。通常的做法是通过举办展览会、新闻媒介,以及建立示范田、展示田等,使潜在的技术需求者产生感性认识,达到认知、接受的目的。技术需求方在获得技术信息后在诸多技术方案中进行比较择优,选定适合自己需求的技术,通过市场交易使技术产权实现转移,然后根据获得技术的要求,制定资源配置方案,形成农业技术运用的计划。

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的我国热带种植业,其技术选择具有3个特征:从众化、同质化、滞后性。由于分散农户没有能力对技术和市场进行分析判断,主要是根据周围同行选择行为的示范效应来进行择优和决策,具有显著的从众行为特征。这就导致农户选择的技术方案趋同,形成农户经营内容的同质化,进而造成农户选择的技术往往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特征一方面使农户在接受农业技术、与市场衔接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另一方面,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示范效应、形成区域种植特色优势方面却也具有某些积极的意义。

2.2 第二阶段,产品和流程创新

运用选定的技术方案进行资源配置以形成产品,是产品和流程创新的目的。这一过程的任务是形成技术方案产品化的各种技术标准和经济规范,并能以物化的形式标示出来。其内容是对已选定的农业技术进行技术性试验和经济性试验。技术性试验是检验技术的“可生产性”,根据试生产的情况制定各项生产标准和生产规范。经济性试验是检验所选技术方案的经济性,检验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成本、盈利,进行必要的社会和环境评价,制定相应的生产流程和经济核算指标。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这里所述的中间试验是指由农业技术的接受者来进行的,是指农业技术的第一个运用者的“试生产”。在我国现行的科技规范中,中间试验阶段是作为农业技术研究阶段的内容,一般是由科技人员来完成的。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其目的不同,作为科研的中间试验,其目的是检验生产运用的可能性,并修正可能的误差,以完成本项目最后阶段的研究;作为农业技术运用者来进行的中间试验,其目的是检验自己运用的可行性,以最终生产出产品。前者属于技术流范畴[3],后者属于产业经济范畴。

2.3 第三阶段,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的目的在于为产品形成一个稳定的市场,其主要内容就是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为此需要进行需求唤醒与市场催生。唤醒潜在需求,引发新的需求。运用公共关系理论和传播学理论来识别、标识、选择市场受众群体,选择相应的产品信息传播渠道与路径,采用恰当的市场公关策略,提高目标市场对产品价值功能的认同度和接受程度,创造市场,产生消费群体,形成目标市场。在产品、价格、渠道、形象认知等方面与市场相关方进行的反复博弈中,不断调整与市场的关系,最终形成稳定的市场。

对于已经存在有相关产品的市场,则可利用产品具有的替代性和互补性,采用“搭便车”的市场策略,降低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提高获取市场的速度。如大薯的基本功能与木薯相似,但产量比木薯高。利用木薯现有的市场需求,引导用户用大薯替代木薯,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一些稀有的热带水果饮料品种在开发市场时采用的也是类似的做法。

3 我国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的基本模式

3.1 技术推动型

随着农业科研进展而产生相应科技成果,这些成果的应用导致热带农业新产业萌芽。这种科技成果主要的是农业科研本身自身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根据市场要求而进行的科研工作的结果。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科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大量的实验室工作是独立于农业之外的,产生的成果并不一定与农业生产经营中对科研成果的已有需求一一对应,而是可能增加农业生产的内容,拓宽农业的产业边界,推动农业新产业的产生。如,现代医药学研究发现了一些野生植物的医疗功能。对这些植物进行人工栽培,形成了新的农业项目。现代物理学和航天工业的发展把物理射线和空间生物学运用到农业生产中,产生了核技术放射育种和航天育种产业。

这种热带农业产业萌芽的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市场化程度较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直接目的不是为市场服务的,其经济收入没有与成果在农业中的运用直接联系,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专利化难以实现[4]。同时,这种农业产业萌芽模式容易造成科技成果与农业生产、农产品市场的分割,导致成果转化率较低。由于科研工作是与农业生产和市场严格分离的,所以,科研中易忽视市场需求,忽视科技与农业发展的结合,不注重农业产业化的产前、产后对农业技术集成系统的整体需要。

3.2 市场拉动型

在市场需求拉力的作用下,生产新产品的农业企业逐渐出现,形成新的农业产业萌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水平和结构发生变动,潜在的农产品新需求逐步萌芽、形成和扩大。农产品新的市场需求类型包括:拥有新功能的农产品,如新型果汁饮料、新型功能食品等;具有价格等优势的替代品,如价格更低的食品、品质更高的农产品、生态农业产品等;为新消费组合进行配套的农产品,如人们改为低动物脂肪消费组合、低碳消费组合时需要更多的植物蛋白和新的植物蛋白来源。这些新的市场需求造成了对新农产品供给力量的强大拉力,调动资金、技术、土地、人力等资源向新的农产品供给领域进行重新配置[5],新的农业企业应运而生,形成农业新产业的萌芽。

市场拉动型的农业产业萌芽,是我国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的主要模式。它更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形成的一般规律,符合市场需求的要求,因而其企业也更具有竞争优势,产业也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当然,由于市场拉动型的农业产业萌芽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快速地积聚经济资源,因而形成的速度比较缓慢,产业萌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较高。

3.3 增长战略推动型

增长战略推动型是指主要由政府力量推动而形成的产业萌芽,因而也可称之为政府推动型。由于我国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保持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经济增长因而成为各级政府的主导目标。由政府推动催生的农业新产业主要是为实现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服务的。产业选择以产量目标、农民收入目标等为主。政府目标成为农业新产业萌芽的主要动力,政府的行政措施成为资源配置的主导推动力。相关的市场信息、技术传播推广则以自上而下的传递服务为主要方式,甚至由政府机构直接实施。政府推动农业新产业萌芽可以通过诸多途径实施,如提升农业新产业的企业供给能力、由政府培育和强化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提供良好的产业萌芽环境等。

由政府来推动农业新产业萌芽,存在着一系列弊端,如造成新产业对政府扶持政策的过度依赖,容易出现产业萌芽过程中脱离市场的盲目性,产业基础和产业素质比较脆弱,企业的抗干扰能力弱,自主创新、自我发展能力弱等等[6]。但是,对于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我国农业来说,由政府推动农业新产业的萌芽,可以降低经济资源配置的时间成本,提高农业新产业萌芽的速度,也可以有效地降低农业新产业的风险,因而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快速变化,我国热带特色农业产业萌芽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由于野生种质资源和大量的农家品种不断被开发,今后,对野生种质资源开发和农家品种的选育在新品种产业化中的比例将逐渐减少,而对现有农作物品种进行选育改良将成为热带种植业新产业萌芽的主要路径。随着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化,居民对单一农产品的需求量减少,大宗农产品在居民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下降。为适应我国食品市场需求多样化的要求,农业新产业的产业规模将逐渐小型化,特色农业产业将拥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提高农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农业产后环节服务的新产业将不断涌现,农产品储藏、运销、加工等产业将有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忠良,何维达.产业兴衰与转化规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84.

[2]李锋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和过程[J].中国农技推广,2004(3):17.

[3]王欣,徐学强.技术流—理论与实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51.

[4]曾福生,刘战平.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与优化[J].农业技术经济,2006(2):58-59.

[5]詹慧龙,胡明文,刘燕.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供给与需求的信息学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02(9):72.

热带农业学科建设 篇9

3月4日,广西自治区科技厅杜伟副厅长访问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王克林所长就研究所学科方向、人才队伍、平台建设、院地合作以及科技成果产出与应用等方面的情况,向客人作了简要介绍。杜伟副厅长对该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表示赞赏,并向研究所十多年来为广西区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表示感谢。杜伟副厅长希望研究所站在国家队的高度,继续针对广西地方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结合研究所的优势学科,在喀斯特特殊生态环境分析、生态养殖、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寻找科技目标,为推动广西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同时表示广西区将继续加大与亚热带生态所的合作,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努力成为院地合作的典范。之后,杜伟副厅长一行参观了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文再坤)

热带农业学科建设 篇10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与《豆类栽培》实践教学的热带农业专业的学生,大都是从农村来的学生,他们有的从小跟父母栽种过某种豆类,有的虽然没有动手,也看过农民长辈们如何种植豆类农作物。从乡镇或城市来学习热带农业专业的学生极为少数。在这种情况下,认真组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至关重要。具体做法如下:

1.让学生充分了解豆类植物的经济价值

豆类营养丰富,嫩荚爽脆、纤维少、口感好,上市销售倍受广大消费者和商家青睐。种子为高蛋白质粮食,也可以做菜,还可以榨油。上《豆类栽培》实践课前,教师首先将四类植物的经济价值逐一向学生介绍,让学生明白豆类是海南省热带农业开发绿色食品的重点项目,以激发学生对豆类栽培实践教学的兴趣。

2.及时公正地制定考评实施方案

及时公正地考评学生的成绩,并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不足之处,给予认真细致地纠正。这是师生之间关系融洽的支点,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必要措施。

(1)要制定考核学生各种环节掌握情况的实施方案,并按“100分制”为学生造册考核记分。具体针对豆类生长的各个时期,主要涉及选择品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具体给分按不会操作、基本会操作但质量差、基本会操作且质量尚差、会操作且质量一般、操作较熟练且质量好、操作熟练且质量好等六个档次,分别记0分、1~20分、21~40分、41~60分、61~80分、81~100分。最后,以实际总分除以考核次数,即为考核最终成绩。

(2)建立由实践指导教师、学生干部、被考核学生三方参加的考核组。每次考核时,均有班长、劳动委员、小组长、被考核的学生及实践指导教师参加,这样得出的成绩比较公平、合理。

(3)考核后,对被考核学生的不足之处,指导教师应当面指出,并教会其掌握该环节的操作要领和技巧。这种考核办法,避免了不公平现象,并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融洽。

3.完善班级学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作用

在实践教学中,应做到严密组织、精心安排,让学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勇挑重担。首先,落实生产工作任务,将各个豆类栽培的田块,依据班级情况,分派到各班。其次,选配好学生负责人,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同时调节好组与组之间的人力分配.制定落实好学生管理措施,明确规定,班委管好组长,组长管好组员,实行一般学生对组长负责、组长对班委负责、班委对指导教师负责的“金字塔管理模式”。这样,人人有任务,大家有事做,共同负责任,没有“空闲位”,个体和群体的作用都能得到有效发挥。

4.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多数学生对豆类栽培的技术是不熟悉的,即使个别学生在家跟父母做过一些这类的工作,但因年纪尚小,也只是零星的、不完整的,或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作为技术指导教师,必须做到在各个生产环节中,理论和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在讲清理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技术示范。豆类栽培班委,直到学生都真正掌握了所有操作要领后,再开始动手实践。在以上的培训中,抓好班委培训必须加强,目的是把班委培养成为学生中的生产骨干,有利于帮助指导教师按技术操作规程组织指导、检查督促各组同学,认真做好各个生产环节的工作,全面完成生产任务,进而使每个同学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在实践生产教学中,指导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向学生讲解,多次进行示范。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措施,进行科学的管理

1.制定科学的生产技术方案

豆类包括四棱豆、无公害菜豆、无公害豇豆、豌豆等四类豆。这四类豆的栽培技术有同有异。实践教学中,指导教师应从理论到实践过程,让学生熟练掌握。方案具体包括:各种豆类如何选优良品种,如何培育壮苗,如何整地和施基肥,如何定植,按那些田间管理技术去管理才能提高产量,采收又要按那些技术要求去做才能保证增产增收,这些豆类主要有哪些病虫害,怎样去防治病虫害等。方案就豆类栽培的基本操作规程、各个环节的技术要点都做了科学的规定。生产中及生产后的情况表明,此方案行之有效,收效显著。

2.按豆类栽培方案及早安排物资

所谓“善兵者不打无备之仗”,优质高产的豆类栽培生产也是如此。例如,豆类栽培中的施肥,四棱豆每亩需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500kg、过磷酸钙50kg。四棱豆在海南省一般在10月中旬左右播种,因此,在此之前,教师就要组织学生积好农家肥,并提早交给校方,按实践生产场地面积,准备足过磷酸钙。无公害菜豆酸性和缺钙的土壤,适宜用石灰,一般每亩施50kg作基肥。施肥量和次数,依不同的土壤有所不同。幼苗期根據植株生长情况,用10%~15%的人畜粪尿或0.5%尿素追施1~2次;开花前每亩用15~20kg复合肥加硼砂250g;结果盛期每亩用复合肥15kg、尿素和钾肥各5kg混施。其它豆类都根据其不同的生长情况需要各种肥料。因此,在进行豆类栽培实践教学前,就应提前准备好其生长期需要的各种肥料,以期做到科学施肥。其它如种子、农药等,都要根据各类豆生长期的需要,提前做好物资安排,以确保生产中所需物资按时到位,使整个生产教学过程科学有序进行。

3.及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灵活处理生产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在生产过程中,依据季节的变化、气温高低、雨水多、病虫害的初期情况,结合往年在相近时间出现过的各种情况,及时调整寻找应急措施,保证豆类正常生长,减少和预防病虫害对豆苗的危害,使豆苗生长健壮,叶面清秀。

三、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在具体实践的方法上,指导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实行“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职业道德”的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主,强调学生应用性知识的传授。在实施措施上,使课堂跟着节气走,将课堂搬到田间去,白天进行实地操作,晚上用两个小时开展理论讲座。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的业余时间,既对豆类栽培生产各个环节,组织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中,必须使学生达到豆类栽培技术工的相关素质,既能得到专业技能训练,又能在职业道德素养上得到进一步提高,最终使学生提高职业能力和水平。

通过豆类大田规范化栽培、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各种豆的适期采收等整个豆类栽培生产过程的实习实践,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实训,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理念,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团结合作、发挥潜能、实践创新的空间。

热带农业学科建设 篇11

农业游作为一项新的旅游项目, 已成为世界潮流。早在19世纪30年代, 欧洲就开始了农业旅游, 农业旅游因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由于交通设施的完善, 乡村的易达性, 使欧洲阿尔卑斯山和美国、加拿大落基山区成为世界上早期的农业旅游地区。目前, 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农业旅游已具有相当规模, 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20世纪70年代后, 农业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地域广阔, 自然景观差异大, 农业资源十分丰富, 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 特色鲜明, 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

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海岛, 气候条件优越, 素有“天然温室、热带果园”的美称, 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热带农业旅游资源。2008年3月, 国务院批复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发展战略。国际旅游岛建设, 是海南发展农业旅游千载难逢的机遇, 应充分发挥出海南热带农业资源的特殊优势, 在国家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 在全国先行一步, 实施热带农业旅游精品建设战略。海南的农业旅游定名为“海南热带农业旅游”, 在农业前面冠之“热带”, 以彰显海南农业资源特色、旅游特色, 区别于中国内地一般性农业旅游, 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为热带休闲农业旅游开辟了广阔前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将进行海南旅游要素的全面国际化和社会要素的全面旅游化。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 海南将从生态、文化、餐饮、住宿、交通、旅游、购物和文娱八个方面进行国际化改造, 同时从旅游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从而使得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在政策、制度、投资、基础设施、技术、旅游发展方向等方面给海南热带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进而提高农村农业旅游的贡献率,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改善人们生活水平, 改变海南农村面貌乃至整个海南的面貌。与此同时,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也给海南热带休闲农业旅游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 其要求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 把热带休闲农业旅游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其次, 要求突出热带休闲农业旅游独有的旅游特色和国际化优势, 提高旅游质量和效益, 为海南新农村建设和国际旅游岛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 研究产业集群对经济布局的合理化、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产业集群, 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 相互关联 (互补、竞争) 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 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 (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 、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 是区域经济寻求差异化发展空间、获得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有效发展模式, 也是中国制造业获得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产业集群开始在我国兴起并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浙江和广东等沿海地区, 发展势头迅猛, 并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形成数以百计的各类产业集群;在浙江省88个县市区中, 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800多个产业集群 (浙江省内称为“块状经济”) , 分布于纺织、制衣、珍珠、电器、机构制造、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此外, 江苏省内的产业集群也较多, 而在北京、上海、山东、福建、辽宁、河北、江西、云南等省市区也存在着一些大小不一的各类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发展直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致使这些产业集群所在的地区目前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而海南省的产业集群发展比较缓慢而且规模较小, 在2008年最新出炉的中国百家优秀产业集群的评选中, 海南省无一入选。由此可见, 海南省的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是刻不容缓的, 这也是海南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近年来, 旅游业呈现出空间聚集和集群化发展趋势。各级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培育旅游产业集群作为发展目标并写进议事章程。农业旅游产业是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化, 农业旅游项目应运而生, 种类不断增加, 一些原来分散经营的品种通过不断地优化组合, 逐渐集中到一起,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进入萌芽期。许多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旅游产业集群进行了定义和研究。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是以农村区域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 以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发展农业旅游产业为目的, 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旅游企业及其机构、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在地理空间上的趋向和集聚的现象。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必须依据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建立正式与非正式的稳定关系, 从而获得规模经济与聚集效应, 形成更具区域旅游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合形式, 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海南热带旅游产业集群将为国际旅游岛建设作出重要贡献。一是经济方面。发展热带旅游产业集群, 可增长农业产业链,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休闲化、功能化转变, 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 从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为海南旅游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二是生态方面。发展热带旅游产业集群, 必然要整治和改造农村和农业的卫生环境,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维护农村的自然、人文景观, 从而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 促进了旅游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三是文化方面。发展热带旅游产业集群, 必然要进行农村人文社会和文化的建设, 从而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文化支持。综上所述, 热带旅游产业集群可丰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内涵, 增加海南旅游产品的多样性, 优化旅游产业的区域布局, 减少城乡差别, 成为海南旅游新业态, 并将与其他旅游形式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三、热带农业旅游产业集群构建的建议

1、加强学习

一是提高认识。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农业仅为满足人们的温饱而存在, 未意识到农业的其他用途和功能, 未认识到其旅游价值和市场潜力, 对于绝大多数海南人来说, 农业旅游产业集群还只是个新事物。因此, 政府公务员、企业人员和公众均要加强学习, 结合本地区实际领会发展热带旅游产业集群的意义、内涵和其在现代旅游业中重要的旅游价值, 树立热带农业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观念。二是建规立制, 保驾护航。在海南相关旅游法规、农业条例及政策中, 增加热带农业旅游条例和规章, 体现对其的政策倾斜, 通过法律法规保证热带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各方的权益和责任, 保证其沿着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发展。学者要侧重于地方农业产业集群的个案研究, 探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进而提出有效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2、科学规划

为避免低水平开发、重复建设和破坏环境资源等现象的发生, 需要进行热带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科学规划。一是进行基础分析。包括资源调查与评价、客源市场的调查与分析和宏观环境背景分析。二是确定旅游规划的目标。即确定旅游发展的规模、景区景点的数量和质量、接待人数和收入水平, 以及对经济的贡献等。三是进行旅游规划定位。包括旅游主题定位、功能定位、市场定位、产品定位等。将海南旅游的主题定位为热带农业旅游, 重点突出度假、体验功能;市场定位以海南境外市场为主, 以本地市场为辅;产品定位既要注意单个景区、景点的鲜明特色, 又要兼顾其组合优化。四是确定旅游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结合海南农村农业的特点以及国际旅游岛的功能分区和区域布局, 海南中部山区突出自然、生态特色, 东部海岸以文明生态村为特色, 西部海岸以乡村原始自然、文化景观为特色。五是提出保障措施。包括景区景点管理、环境管理、村庄管理、安全管理、游客管理等保障措施。六是与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相衔接。旅游规划是一个体系, 省级规划、市县规划和景区景点规划应相互配合, 形成整体。海南各市县要按照全省总体规划和功能分区的要求进行建设, 各乡镇应按照市县的规划和功能要求进行建设, 充分进行类比调研, 吸取先进经验。

3、注重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建设的“生态”的理念

生态农业最早于1924年在德国兴起, 20世纪30至40年代在英国、日本、瑞士等国也得到发展。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提出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农业”概念, 其主要优势表现在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等。正如农学家石山所指出的那样, 随着生态时代的到来, 人类将由自然界的主人转变为自然界的伙伴, 由征服自然界转变为与之和睦相处、协调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必须以现代生态农业为基础, 必须体现“生态农业”的理念。农业产业集群建设要改革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不能为了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效益, 要用全局的观点正确处理好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 促进农业产业经济的迅速发展、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 从而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海南旅游资源的优势就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倘若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环境遭到了破坏, 那么也就破坏了海南旅游的根本竞争力。所以, 海南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建设要至始至终突出生态保护的理念, 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宣传力度, 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符国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热带休闲农业旅游[J].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0) .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 2006.

[3]朱春江、唐德善、古龙高:农业产业集群探析[J].农业经济, 2012 (1) .

上一篇:多项目群下一篇:道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