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招标农业建设

2024-06-14

工程招标农业建设(精选12篇)

工程招标农业建设 篇1

“农业工程”这一概念是由20世纪初美国学者提出来的, 1963年美国农业工程学会对农业工程学科的定义是“一门应用物理科学与生物科学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特殊的工程科学”。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在对农业工程的定义不断进行归纳总结。近年来, 随着对农业工程内涵的不断加深和拓宽, 对农业工程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加强, 农业工程与生物科学的融合是国际农业工程发展的趋势。目前, 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紧随世界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脚步, 农业工程教育目标也由原来的“深窄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转变为综合型农业工程人才培养, 从而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农业工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为例, 提出了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过程中采取的一些建议和举措, 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应义斌等非常全面地总结了目前我国的农业工程教育面临三个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新兴学生生物学及相关的交叉学科大量涌现, 冲击着传统学科;其次是我国农业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着产业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要求农业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工程专业技能, 还需拥有农业方面的基本知识, 更应具有较强的统筹规划和沟通能力;再次是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使得农业工程面临着来自工科类院校的竞争, 尤其是在招生和就业上存在困难, 导致办学效益低、投入少开支大。可见, 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 2013年更是锁定农业科技。这些文件中多次提到农业工程方面的问题, 并明确地指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表明了国家对农业科技尤其是农业工程方面技术的关注和支持。因此, 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二、我国农业工程学科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前, 由于受苏联模式影响, 中国的农业工程学科发展不够全面, 对它的“综合性、边缘性”认识不足, 专业划分过细, 形成了窄深型的专业体系。虽然后来有所调整, 但目前学科间的交叉度仍旧不够。同时过于强调课程自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 不利于学生探索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也不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认识视野, 使得农业工程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再加上我国特有的轻农思想, 学生选择这个专业方向往往并非心甘情愿, 从根本上缺乏为“三农”事业服务的意识。同时, 为了迎合就业, 农业工程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又大多偏重于工程类专业, 导致学生们关于农业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没有掌握本应该具备的农业科学方面相关的知识。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工程学科在下设的二级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生物材料科学与工程和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工程上都有博士点和硕士点, 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包括农业水利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相关的工程类本科专业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商务等, 这些相关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都能直接进入对应的农业工程类硕士点进行深造。本着立足西北、放眼全国的方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工程类人才, 在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以及高等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创新实践乏力等问题日益凸显, 从而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由于地处杨凌, 学生缺乏与其他高校在校生的有效沟通, 以致没有形成全面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尤其是上述偏工程类专业的学生普遍对所学专业认同感低, 为“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 毕业后进入农业工程类学科继续深造的意愿不强。针对以上问题, 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1.引导学生树立为农服务的意识。就当前而言, 涉农专业的就业情况确实难尽人意, 尤其是涉农的工程类专业的学生, 在看到其他高校相近专业的学生能比较容易找到一份相对满意的工作时, 经常会有抱怨, 且因为这些工作的就业环境相对舒适, 从而一心向往这些工作, 进而引导学校往这些纯工程类的靠近, 就出现上文所提的低不成高不就现象了。尽管如此, 但从长远来看,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 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学生在将来必将会有更多的选择, 这个可以从目前发达国家的农业工程类专业的就业情况看到, 例如美国的John Deere、日本的Yanmar等, 都是很不错的世界著名企业, 但前提是学生得有为农服务的意识。因此, 可以从学生一进校门就给他们灌输为农服务的意识, 通过合适的方法让他们对农业有个正确的认识。

2.优化课程设置,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扩大, 有计划设置了新兴专业, 调整、改造、拓宽原有学科专业结构, 例如从我校目前的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整体来看, 有机械制造, 也有电子电信计算机等, 但缺少一个中间的连接过渡专业:自动化专业。同时使专业向综合方向发展, 对农业工程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适当调整, 增强人文社科类的教育, 优化基础课程的设置,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 同时, 专业课可以多开一些农业和生命生物方面的课程, 从而有望实现专业课的综合化。此外, 还可以增设涉农专业选修课, 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选课平台。

3.以教学团队为依托, 改革教学方法。教育需要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考虑到人才培养有不同的需求, 例如研究型和复合应用型。可以通过整合教师资源, 组建“研究型”、“工程应用型”两个不同特色的教学团队, 并采取多种措施, 同时提高两个教学团队的综合素质, 为农业工程类相关人才的培养提供师资保障。“研究型”教学团队可主要由科研能力强、科研项目多的高水平教授和青年教工组成;“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 可主要由实践能力强、技术推广水平高的教授、副教授和企业工程师组成。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 加大校企合作的开放式办学力度, 建立学生双导师制, 与企业联合培养, 并通过以工程应用为核心的训练和实践体系, 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 完善校内转任教师到相关产业或领域一线学习交流, 以及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因此, 在建设“研究型”和“工程应用型”教学团队的同时,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促进传统教学模式的转变。目前, 灌输式知识传授方式在众多高校占有较大比例, 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实践证明, 这种知识传授方式不利于培育人才培养。为此, 改革教学方法就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需要注重互动性和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应用。从工程实际出发, 通过启发式、自学讨论式、问答式、角色换位式等多种既有明确目的又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从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 充分活跃课堂氛围。同时, 倡导自学, 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捕捉信息、获取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近年来, 笔者所在单位也在积极地进行学科专业建设改革活动, 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希望以上几点探讨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更多的专家学者集思广益, 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的发展。

摘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工程类学科专业建设为例, 分析了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探讨了一些可行的方法和举措, 旨在促进我国农业工程类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工程,学科专业建设,农业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罗锡文, 区颖刚.对发展农业工程教育的思考[J].农业工程学报, 2003, 19 (11) :223-225.

[2]应义斌, 赵文波, 郭亚芳, 等.浙江大学农业工程本科教育改革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3, (9) :43-45.

[3]王艳锦, 王振峰, 张全国, 等.农业工程本科教育实践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22 (1) :68-70.

[4]黄玉祥, 陈军, 朱瑞祥, 等.农业机械类本科人才个性化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 2013, (3) :44-49.

[5]成善汉, 杨好伟, 周开兵, 等.高校教学中互动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 2009, (3) :33-35.

[6]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Z]. (2012-02-01) 新华社.

工程招标农业建设 篇2

农村农业的生产需要大量的水源,如果没有完好的水利工程设施,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就有可能严重危及到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在降水较多的季节起到防洪、泄洪、灌溉的作用,减少洪水对农业、农村的冲击;将多余的水存起来,还能在旱季将其用于农业灌溉,很大程度改善农村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另外,在农村的水利建设过程中,也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村貌,将农民的居住环境越变越好,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由此可见,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大的作用与意义。

工程招标农业建设 篇3

【关键词】设施农业硕士 渔农业设施 课程体系 优化

引言

设施农业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国内每个高校由于它的学科门类设置不同、所处地域环境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不可能都按照相同模式开办这个专业。所以各个地方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环境,同时从有利于学生就业和深造两方面着手,构建适合于自己学校特点的设施农业硕士专业的课程体系 [1-2]。全国设施农业硕士教指委下发的《关于制订设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农推指委[2005]5号)明确指出:设施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当根据培养目标分领域设置,每个领域结合自身特点和课程设置框架确定具体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程、领域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公共课程完全相同,各个领域设立自己的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浙江海洋学院针对浙江省舟山市推进新渔农村建设[3]工作的总体发展要求,立足于海洋渔业的地域特色,着力培养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卓越人才。

1.现有课程体系介绍

该校的设施农业领域以渔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等部门中与渔农业设施相关的各种岗位联系的专业学位,以服务渔农村设施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发展为宗旨,为相关的设计、建造、生产和制造、经营和管理等企事业单位培养与该领域相关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主要设置的研究方向包括:(1)渔业装备与技术;(2)渔农业环境工程;(3)农业建筑工程。其中渔业装备与技术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渔业装备标准化、渔业节能技术、渔业装备设计开发等。渔农业环境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渔农业设施的环境调控技术、渔农业设施的高效节能技术、渔农业设施环境的测试技术等。领域主干课程为设施养殖、设施农业环境工程、渔农业建筑设计与施工、设施农业经营与管理和设施农业科学进展。选修课设置为渔船节能技术、渔船设计与建造、渔农业制冷保鲜技术、土壤分析与处理和科技论文写作。校外实践研究环节占6个学分。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2.专业课程设置注重知识的前沿性

目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程、领域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各高校公共课程完全相同,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则根据领域不同单独设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专业课教学,不管是教材的选用还是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都忽略了知识的时效性,无法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性成果。研究生教材与课程内容不配套,任课教师教学内容老化、过时,没有对书本内容进行补充,研究生授课内容应该随着各个学科的发展,及时地将新的理论和科研成果穿插到课程内容中去,对该方向的研究成果进行介绍,或者单独开展前沿专题类讲座,突出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的前沿性,而且课程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本学科方向的前沿性问题,也要同时关注其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以及跨学科综合领域研究的最新的趋势和动态。这样学生学习本课程后,不但对基本理论有了深入了解,对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也非常清楚。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备课的同时还需要关注知识的最新发展动态。对于科研开展比较多的教师,要真正地把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浙江海洋学院作为海洋类院校,教师在渔业、船舶、水运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比较多,属于该知识方向的领跑者,对渔农业环境设施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也非常清楚,尽可能将这些内容穿插到课堂授课内容中,增强授课内容的时效性,让学生也可以站在知识的研究前沿。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4],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是非常迫切的,因为研究生入学时的动手能力是比较差的。研究生培养一般包括理论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研究两个阶段。在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阶段中,由于实验教学条件有限,实际上能够开出实践教学的课程很少,个别课程开出的实验也只能依靠任课教师或研究生导师提供的有限的科研设备,实践能力培养不系统、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虽然这些能力在研究生论文阶段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研究生的现实需要仍有较大差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加强研究生教学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设备配套。另外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采用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很多学生毕业后都觉得书本上的知识很难满足工作的需求,这就说明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和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之间存在很大差距,所以企业对招聘来的应届毕业生都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上岗培训,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和运行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讲,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学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研究生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开展实验,再去企业学习和实践,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先进的实验手段,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动手能力将得到大大加强。相同的,学生在企业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最大限度地服务于企业,将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中。舟山地区与渔农业设施研究方向相关的企业单位很多,学生在这些企业中实习实践,可以对书本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也可以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在现场工作经验丰富的企业员工指导下,研究生可以学到课堂之外的知识,开阔眼界,更加明确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更好地为自己定位。

4.结语

浙江海洋学院根据舟山当地的产业特征,坚持“对接产业、依托行业、合作企业”,不断优化发展研究生教学课程体系,通过专业前沿性知识的加入、与企业直接对接培养学生等途径,培养出具备较强专业水平的渔农业设施环境工程研究方向研究生。

【参考文献】

[1]陈磊,郭彩华. 民办高校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5(4):74-76.

[2]魏小琳. 从大学生权利看高校的教育管理[J]. 江苏高教,2006(6):119-121.

[3]施志祥. 舟山市推进新渔农村建设的做法、成效与建议[J]. 新农村建设,2008(3):2-3.

工程招标农业建设 篇4

建国初期, 每到汛期, 内水排泄受到顶托威胁, 洪涝灾害现象十分突出, 如遇干旱少雨等异常气候条件及洪涝灾害的情况下, 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缓慢, 粮食产量和粮食质量低而不稳。一方面无法满足农作物正常生长对水分的合理需求, 造成减产减质, 收成无法保障;另一方面严重影响城镇居民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灾害严重时甚至是颗粒无收, 使农民白白付出辛勤劳动, 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 也阻碍了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农村社会的良好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 从一九五八年起, 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 讷河市兴建了多处乡镇水利工程设施。通过政府投资、农民集资、投工投劳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筹措资金, 在全市各乡镇建成了一大批小型水利工程, 共建成小型水库、塘坝16座, 其中小型I水库5座, 小型Ⅱ水库11座, 总控制集水面积211.2km2, 总库容669, 7 x104 m3。并采取洪涝分治和高低水分排等措施和方法, 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干旱少雨、洪涝灾害、农田灌溉的问题, 也彻底改变了乡镇居民和家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以及农村社会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这些水利工程等设施在防洪除涝、农林灌溉、水产养殖、人畜饮水、民生安全、经济繁荣、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加强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 以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安全、高效、经济运行为目标。长期以来, 我国就是农业大国, 用只占世界9%的耕地面积、6%淡水资源, 却养活了约占世界人口数量22%的国民, 这是一个令世人叹服的奇迹。 早在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就明确提出了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 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关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更是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民生安全、经济发展的头等要素。文件的出台与实施, 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水利建设、粮食安全、农村社会等问题的高度重视, 彰显了国家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表明了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民以食为天, 粮食问题历来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长治久安的头等大事, 粮食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 稳定的社会环境、持续的经济发展等问题将无从谈起。解决好粮食安全问题, 就要有良好的水利工程作基础, 就要有水利工程作保证。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 都是十分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粮食安全问题, 都是科学利用水利工程设施来支持农业生产, 从而才能实现增产增收, 实现对粮食安全的绝对有效的保护。水, 是地球上有限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 人、农作物、林木、植被、畜禽等不同物种的生长繁殖都离不开水, 也是人、农作物、林木、植被、畜禽等在生长过程中赖以生存的基础。在降雨、干旱等极端天气情况下, 水利工程、水利设施、水资源就成了粮食作物、林木、植被等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 也是决定其正常生长、结实硕果的最根本的保证。因此, 水利工程、水利设施和粮食安全等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近年来, 在国家和省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 全市乡镇水利工程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粮食产量稳中有升, 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为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保证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安问题, 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 切实增强水利工程在粮食生产、粮食安全、 民生安全、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巨大支撑作用和保障能力, 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 要结合全市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和实际特点, 因地制宜, 支持小水利工程的建设, 如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池等工程的建设, 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 建设节水高效灌溉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模式, 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

结束语

水利工程设施, 关系到粮食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加强全市水利工程的建设, 为全市农业稳产高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在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平衡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水利事业的发展, 为建设秀梅讷河、富裕讷河提供有力保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是关乎民生安全的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 也是保证国民口粮问题、吃饭问题的重要产业, 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水,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将水——水利工程——农业生产进行紧密的结合, 从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使全市、全省的粮食产量连增得到有力保证。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前提下, 利用现有的资源, 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文明进步服务。本文对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 更好地促进农业增产增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以期为家乡水利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关键词:水利工程,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陆亚洲.建立以粮为主的基本农田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确保粮食生产安全[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4, 19 (1) :64.

[2]潘福田.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快速增长[J].农场经济管理, 2009 (4) :20-22.

[3]赵晶洋, 代建国.我国水利建设的紧迫性和对策[J].吉林水利, 2010 (11) :4-6.

[4]郑尊明, 李朋飞.耿集农田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现代农业科技, 2010 (14) :236-237.

工程招标农业建设 篇5

水利是农业生产之本。随着人民物质生产需求的扩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一大批落成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水利工程由于年代久远疏于维护,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同国际农业发展严重脱节。具体表现为设备老化,排水、灌水系统尽显疲态;水利设施遭到人为破坏,安全性和可靠性备受质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陈旧,缺陷严重,不能适应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干旱、荒漠化现象进一步扩大等。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已经在一些地区引起了严重后果,稍有天灾降临便导致水利系统的全面崩溃,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威胁。

1.2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动力不足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是应对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虽然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但建设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时常陷入尴尬境地。农业水利工程简称资金通常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源于国家财政投入,二是来源于当地筹措。国家财政投入和地方财政投入在预算方面不能及时有效统一,或是当地资金筹措力度不足,均会导致建设资金无法及时和到位,相关的建设和生产便无从开展。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技术考研,相关技术投入的缺憾,会带来建设成本的增加,亦为工程建设的安全性埋下隐患。资金和技术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必须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

1.3 农业水利工程监管不到位

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监管说到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监管不到位,就会造成建设无用功,这不仅是是国家的重大损失,更是当地居民的重大损失。长期以来,农业水利工程监管不力的情形侵蚀着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在一些地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完工后使用的频率并不高,使用期内尚能保证水利设备的正常运行,非使用期则无人问津。这些基础设施设备由于不能定期维护,及时排除风险,导致年久失修,寿命和使用年限缩短,甚至出现盲目或重复建设的情况,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使得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1.4 水利人才培养不力

由于缺乏对于水利人才的重视,水利部门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容易因为无法有效应对突发状况而造成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前些年我国部分南方部分地区出现的大面积洪涝灾害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2 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2.1 提高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水平

农业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水利工程的核心和关键,提高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水平势在必行。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兼具公益性与经营性,有过部门必须以大局为重,积极协调各方关系,促成水利工程按期竣工。由于农业水利工程建设的特殊性,施工常在冬季进行,气候条件等因素为施工带来了更多的不利条件和不确定因素,一些惟利是图的施工单位无法承担这样重大的期待,这就需要在招标阶段格外谨慎,以精湛优良的施工单位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妥善进行提供保障。对新的农业水利工程进行规划和安排时,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会同专家组进行实地的勘察和探讨,合理利用已有的水利基础设施,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统一安排,注重质量,提高建设水平,推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体系规范化。

2.2 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可持续的工程,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其相应的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农业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和技术投入问题的`解决刻不容缓,但牵涉的方面较广,需要有关部门提高认识,齐抓共管,保障资金和技术来源,促进资金流转透明化和公开化,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工期较长,从立项、规划、施工到投入使用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合理分配资金投入,加强监管。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期间的人员流动、资金管理都要从确保工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出发,量入为出,引入市场监督管理机制,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与水利工程建设的有效运行。建设过程中对于施工技术有特殊需求的部分,应当提前安排,及时请教相关领域的技术专家给予实地的指导和示范,保障施工质量。

2.3 保护农业水利建设成果

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群众性事业,其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必要的监督和维护必不可少,而这项工作除了需要一定的技术资金作为支撑意外,还需要当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心和积极配合。在工程建设前期规划阶段,应当对工程施工中的监管和定期维护留有一定余地,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建设完工后,应当成立专门监管部门,负责水利工程整体的维护和及时检修。农业水利工程服务于农业生产生活,同个人的生存和前途发展息息相关,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当地居民意识到农业水利工程的重要性,鼓励和支持当地居民自觉维护水利设施设备,杜绝水利基础设施的人为破坏,加强监管,对破坏者给予一定的惩戒,以达到惩前毖后的效果。

2.4 注重水利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人才的培养固然应当有教育部门牵头进行,但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和支持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进步和科技发展,以及水危机的日益加剧,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水利人才的培养对于国家水利工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有关单位应当同高校和教育机构联手,促进水利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水利工作者待遇和福利,鼓励有志于水利工作的年轻人投身水利建设事业,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做出自己的贡献。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可以助力水利科研工作的开展,攻克技术难题,推动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和科研工作再创新高度。

结束语

工程招标农业建设 篇6

关键词:工科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S625.5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同时具有园艺学科与工程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综合性专业。目前,包括海南大学在内的多数高校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园艺学科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园艺学科方面的师资力量、实验条件相对较强,但工程学科方面较弱,可直接借鉴使用的工科学科实验模式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在设施农业工程方面动手能力较低,进入社会工作以后难以快速承担专业角色,需要较长的工作适应期。因此,加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合格设施农业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面。

1.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分析

设施农业工程与民用建筑工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设施农业工程一方面具有结构形式相对简单、统一的特点,但另一方面其建造面积大,需要严格遵循作物的生长特点来设计与建造设施工程,同时又有建造成本的限制。正是由于这样的特点,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比较少。实际上,海南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1.1实践教学认识问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意义,仍停留在修满学分敷衍的态度: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实习单位条件相对艰苦,大部分学生接触实习时并没有充分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适应过程较长,难以尽快融入实践动手过程中。

1.2实践单位对接问题

目前,在海南从事设施农业工程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限于企业规模,同期能够接纳的实习生岗位少则1-2个,多则3-5个,由于实习学生人数较多,需要较多的企业同时来接收实习生,而岛外的实习单位由于路途遥远及实习安全等因素,大部分学生选择在本岛实习,因此,在操作上具有难度。而且短期的学生实习,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部分的影响,影响效益,这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是比较难以承担的,因此,一般实习单位不太愿意接待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同时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与生产企业的时间上也存在着需要协调的问题。

1.3实践过程实施问题

实践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实际上往往只有重复的动手操作,没有充分结合知识进行转化,甚至一些实习单位往往只安排学生进行如搬运、整地或看守等简单重复的生产劳动。而有的实习单位出于技术保密或知识产权的考虑,只能让学生进行参观式的接触或介绍,学生没有得到动手锻炼的机会。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科方面的课程实践对象往往是一个“已完成、较大”的对象,学生由于学时的安排不能完整地参加整个过程,往往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一部分步骤,再者由于工程建设中,很多内容属于隐蔽工程,学生在参观实习中往往无法看到,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无从谈起,不太符合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设施专业”工科课程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意义

目前,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在工程学科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实施分模块培养、提高教师工程素质、将工程类课程体系化、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工程项目、长期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红河学院建议在生产实习上调整实习季节,延长实习时间,做到生产实习分阶段分地域进行。云南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除依托已建成的“云南农业大学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云南农业大学工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外,还根据新专业教学的需要,进行了实验室建设等。但普遍存在工科课程薄弱问题,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基础,在海南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农学学士学位改为工学学士学位的背景条件下,结合专业课程设置,探索适合在校内用于教学的工科课程综合实践平台建设对专业实践课程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实践平台以工科实践课程为依托,以锻炼学生不同的实践能力来划分平台建设内容,总体思路见图1。

总体思路为以模型为载体,反应工科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模型按照实际内容等比例缩小,学生能够从总体上学习和感受相关知识,同时模型也可实现反复装配,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设施专业”工科课程综合实践平台建设方案

目前,海南大学设施专业的实践教学设置在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基础上,结合各门专业课程,增补了设施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实习、设施作物育种学课程实习、无土栽培实习、设施农业环境调控综合实习、设施农业综合实习(环岛)、温室建筑与结构设计课程实习、设施蔬菜栽培综合实习、设施作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习、科技创新实践、温室工程施工与维护综合实习等相关实践内容。其中,根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系主要工科课程的实践要求,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可从5个方面来考虑。

3.1温室建造全过程实习平台

主要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温室设计与建造实习》课程。按照实践课程的要求,设计1种实践教学平台,能够让学生在校内完成温室建造实习的各环节内容,包括基础放线、基础开挖、预埋件定位、钢结构的安装等。所有环节根据教学的特点,能够反复利用,重复教学。学生通过平台的实习,能够掌握温室建造的一般流程和主要技术难点,可以避免学生到工地实习时间不宜协调,时间过长,不能完全掌握整个流程的弊端。

3.2温室灌溉模型实习平台

主要针对《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的实验课,将不同灌溉首部、灌溉形式的模型集中展示,能够让学生动手设计、安装、观察实际使用效果、熟悉每部分构件的作用和安装使用方法。

3.3温室设备、机构实习平台

主要针对《温室设计与建造》、《农业设施学》的实验课,将主要常见的温室类型形成模块化,如圆拱薄膜温室、锯齿薄膜温室、Venlo型温室等。模型以各种机构的使用为主要实践内容,通过对这些机构的设计、安装,达到对温室常用机构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3.4无土栽培装置实习平台

主要针对《无土栽培实习》课程,通过设计的模型让学生动手安装并演示主要无土栽培方式的主要设计原理。

3.5CAD制图技能竞赛平台

主要针对《工程制图》的实践课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制图工具学习和掌握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按照本专业的课程特点,设计出适合本专业的竞赛章程、竞赛方式和题库。

以上5个方面平台共同组成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科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4.小结

综合实践教学平台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在于:(1)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科课程综合实践平台解决了工科课程实践教育环节难以开展、或开展效果不佳、受益学生少等问题,能够让每个学生系统掌握该专业工科课程所涉及到的相关实践动手环节,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填补理论教学和社会工作之间过渡环节的断层:(2)采用模型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关院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也有采用模型进行教学的实践,但是基于温室建造过程的实习平台建设,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的转化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创新性。

综合实践教学平台能够解决学生在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动手少,实践内容不全面等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初步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结合,为以后进入社会、快速适应工作角色打下坚实的基础。

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建设探讨 篇7

一、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建设概况

云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开办于1973年, 是云南省办学时间较长的农业机械高等教育专业, 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本专业针对云南地域经济特点、针对云南农业生产和机械加工业的发展, 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提高办学条件, 坚持“面向农业, 侧重应用”, “立足云南、服务基层、服务中小型机械企业”的专业特色, 以农业机械推广应用为主要专业方向, 兼顾农业装备的设计制造, 培养适应现代农业机械推广、农业装备制造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 本专业已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专业师资队伍, 形成了完善的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体系, 配备了较先进、完整的实验实习设备和丰富的图书资料。但与学校总体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差距, 需在以下方面加快发展。

二、加强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建设的思考

1.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统帅学科各项工作的纲领, 其深度高度如何, 对学科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流大学一定有一流的办学理念。这是在学校长期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也是根据时代发展, 前瞻性地提出指导学校发展的办学思想, 并率领和组织师生努力实现这些思想而获得的。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搞好学科和专业建设、创建学校品牌、办好本科院校的思想基石。从学院干部、教师到职工, 要从思想上重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先进的办学理念。有了共同的思想基础, 便有了共同的需求, 便能自觉主动地增强学科和专业建设意识。学院要通过多种宣传手段, 进行广泛的动员, 使广大教师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共同关心和参与学科与专业建设。

2. 坚定学科建设方向。

学科是以知识分类为依据, 对人才实行定向培养的一种组织形式。一个学科, 应当依据本学科学术前沿动态、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 确立几个稳定的、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学术方向。所确立的学术方向应有坚实的学术理论基础、独特的学术特色、开创性的学术创新和技术创新思想、高层次的科学研究课题和丰厚的学术成果为支持。农业工程是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 农业机械化工程更是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 这既是农业院校设置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的意义, 也是本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出路。因此, 学科建设必须坚持以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学科建设为方向。

3. 优化结构、提高层次,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科学合理的学科队伍 (包括遴选学科带头人和构建学科梯队) 是学科建设工作的关键。培养一支不仅具有一定数量, 而且在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上合理, 具有强烈的创新思想, 充满活力、团结合作的学术梯队, 是学科建设的基础;一流师资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只有教师的绝对质量达到了相当的数量级, 才能跻身优秀大学之林。大学教师不仅是优秀的教学工作者, 而且是出色的研究工作者。这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实施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奠定基础, 提供保证, 有条件也有可能站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高度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研究。因此, 应从学科和专业建设出发, 制订相关的改革和实施办法, 对专任教师加大培养力度, 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 同时有计划地引进高层次的教学和科研人才,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争取在五年内35岁以下的教师90%取得硕士以上学位, 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适应学科和专业建设的要求。

4. 深化教育改革、彰显学科优势。

学科是学校的核心。名校之所以为名校, 一定是因为它有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独具特色的居于领先地位的学科。正是这种优势, 使其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学院将在构建和实施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时, 紧密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制订专业培养计划, 建设课程体系, 整合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制订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严格教学管理, 推进教学改革。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 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学院将进一步加大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投入, 为师生提供各种教学手段和实训条件,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农业机械化人才。要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 并且重视开展科研工作, 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

5. 制订科研规划, 加大科研力度。

大学科研活动是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过程的集中表现。其科研水平高低通常成为判断该校学科建设实力的重要指标。要取得科研成果, 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科研成果主要反映在:一, 承担科研项目的层次、数量以及科研经费;二, 科研成果获奖的层次、数量;三, 科研论文、专著发表的数量、档次以及国际国内重要文献检索情况。同时, 我们还应当看重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 加强产学研合作, 以求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围绕学科和专业建设目标制订科研规划, 完善科研管理办法, 制订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推进科研项目管理, 优化资源配置, 加大科研力度, 尤其要扶持核心和重点学科的建设。鼓励教师参加校外科研项目的竞标和科研项目资金的筹措, 学院将视情况予以奖励。

6. 依托农机行业求发展, 在服务社会中扩大学科影响。

要继续加强与农机行业的传统联系, 使学科和专业建设贴紧现代农业的发展。教师业务进修和学生毕业实习要继续安排到农业及中小企业部门。学院要与业务部门一起, 开展业务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的科研, 打出学院农业机械工程学科的品牌。

7. 加强对外交流、关注前沿发展。

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是学科建设的助推器。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既是探讨学术问题、展示学术成果、相互学习借鉴的平台, 也是增进相互了解、开展合作共建、提升学习科研浓厚氛围的有效举措。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各业务部门的交流。各学科的专业带头人要保持与国内外高校同类学科和专业的联系与交流;关心和注意本学科领域和专业前沿的发展趋势;将本学科和专业领域最新的科研成果介绍给教师和学生。

8. 加强领导、改善管理, 培育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软环境。

党政要形成合力, 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领导。学院每年召开一次学科建设工作会议, 制订计划, 交流经验, 使规划落到实处。要尊重教师, 信任教师, 依靠教师, 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学院中形成人人关心学科和专业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 切实做好学科梯队的培养和优化工作。学院各部门要为学科建设提供高层次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悠久的办学历史、丰富的办学经验、优良的办学传统、浓郁的学术风气、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公平竞争的运行机制、积极的政策措施等良好的软环境, 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结语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根本性建设, 它影响并决定着学院的发展水平和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 学科建设已成为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要坚持以完善专业布局结构为基础, 以队伍建设为主线, 以经费投入为保障, 以科学研究为载体, 以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发展战略, 紧紧围绕凝练、培养和发展专业特色, 更新、改善科学研究平台, 提升专业队伍质量和人才培养层次, 遵循专业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建设思路, 努力将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

参考文献

[1]闫伟, 肖敏.我国学科建设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32 (6) :154-157.

[2]刘兴华.论高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之间的关系[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6 (126) :146-148.

[3]常正霞.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关系浅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06, (1) :29-30, 41.

工程招标农业建设 篇8

1. 完善体制机制, 加快产业管理体系建设

一是继续将保护地建后利用、提质增效纳入乡镇农业站岗位目标考核, 加大赋分权重, 明确奖惩措施, 北票市2013年新建保护地3200亩, 旧改和弃棚恢复2100亩, 并全部投入使用。二是市蔬菜站科技人员实行包面、包片制度, 负责业务指导和科技培训工作, 每片重点包一个乡镇一个重点小区, 每人抓5个示范户。乡镇农业站每人至少包一处小区, 每名村级技术员抓10个科技示范户, 达到每户都有1个明白人。对市乡镇129名农业站人员和选用的29名农民技术员管理, 实行动态考核, 将农户生产效益和满意度与考核结果直接挂钩。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 严格的产业管理体制和科学的工作推进机制基本成形。

2. 成果转化利用, 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科学安排茬口, 优化种植结构。根据北票市气候特点及品种特性, 形成以西红柿为主的蔬菜类, 以香菇、平菇为主的食用菌类, 以油桃、甜瓜为主的棚果和花卉类种植模式。实施以冬春茬番茄套豆角立体栽培为主的8种生产茬口, 推广特有的越夏番茄栽培模式, 实现了棚菜四季生产, 全年上市。栽植冬春茬番茄套豆角和越夏番茄的农户, 每100延长米大棚纯效益最高超过7万元。引进推广欧盾、瑞菲、达尔文、苏菲亚等番茄新品种30余个, 豆角、黄瓜、茄子、角瓜等蔬菜新品种40余个, 保护地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重点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等实用新技术20余项, 亩增产30%以上, 其中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面积达到3.9万亩。完成越夏番茄、冬春茬番茄品种对比等试验8项, 完成植物生长灯、温控电热硫磺蒸发器等科学示范10项。加强与辽宁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的沟通协作, 广泛开展全生产过程技术培训指导。完善设施农业档案管理制度, 所有温室小区逐步健全培训档案、田间记录、便民服务卡, 全面掌握农户蔬菜生产动态, 实现“市有科技示范园、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小区、小区有科技示范户、户有明白人”的“五有”目标。

3. 提高组织化程度, 加快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加快庄头营市场二期改造工程, 转换经营模式, 逐步从单纯管理为主向经营主体转变, 在冷链、信息、分选、分级、包装等方面完善功能, 建立健全蔬菜销售网络。目前该市场已与国内外200多个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了合作关系, 部分优质番茄还出口到俄罗斯、香港及东南亚等地区。同时在蒙古营乡建设占地150亩蔬菜批发市场, 新市场建设将打破以往模式, 通过订单生产、品牌销售、精深加工、出口创汇, 形成产加销完整的产业链条。在原有8处育苗基地基础上, 在蒙古营乡规划建设育苗面积6万平方米、育苗能力6000万株的智能型育苗工厂, 目前已通过省农委验收并投入使用。鼓励动员大户和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参与产业化经营。永椿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投资3000万元, 建设占地2000亩蔬菜生产基地, 基地内设育苗中心区、果菜生产区、蔬菜批发市场、科技培训中心, 以沈阳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采取“公司+农户+基地+超市”经营模式, 以销定产, 以产促销。目前该合作社生产的10余种高端礼品菜已成功实现“农超对接”, 进入朝阳市各大超市。

4. 发展品牌农业,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工程招标农业建设 篇9

1 重视高职农业水利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1 我国农业水利工程现状

1.1.1 需要调节地区水情, 改善农田水分状况。

地区水情主要是指地区水资源的数量、分布情况及其动态。我国幅员辽阔, 水资源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年份和季节分配不均, 供水与需水在时间和空间上亦常不一致, 时旱、时涝或涝旱交替出现。这是影响农业高产稳产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 要根据水土资源条件, 研究改变和调节地区水情的各工程措施, 通过修建水库、河网、泵站工程等水工建筑物, 通过水土保持和田间蓄水工程等蓄水保水措施, 来调节地区水情, 改变地区水情分布。这些都需要对各类农业水利工程进行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

1.1.2 需要进行水利资源、农业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目前, 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十分突出,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大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态工程, 开展黄河、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 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 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但是, 应当清醒认识到, 我国的生态环境仍很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 荒漠化加剧, 农田有机质减少, 大批农田处于低产出耕种状况。

1.1.3 需要建立高效节水农业体系。

农业节水不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技术问题, 还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为此, 建立高效节水农业体系十分必要, 也十分紧迫。采取各种方式, 提高基层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 建设高素质的节水农业技术队伍。农业节水工作以大力发展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为重点, 建立现代节水农业稳定的投融资体系, 调动农民兴办节水农业工程积极性, 切实加强节水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 使之进一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道路。

1.1.4 需要明确农业水利学科的战略地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农业水利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 21世纪人口达到高峰, 必须保证粮食安全, 依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增产已不可能, 粮食发展将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而灌溉对保证国家水资源安全、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我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急需高职农业水利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来, 尽管我国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农业水利建设, 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我们仍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仍不容乐观, 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有待改善, 农村水利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水利行业一线具有环境复杂、条件艰苦、技术难易差异大、生产系统复杂庞大等特点, 高新科技的应用也已初见端倪。长期以来, 存在一种现象:大学生不愿去, 高层次人才留不住。即使愿意去一线, 由于本科学生虽理论全面, 但实践及操作技能不足, 需要长时间去适应。而中专学生和低层次人才虽能吃苦, 但对高深的理论和较为复杂的技术应用却力不从心。正是对于生产一线那种既具有一定理论深度, 又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极度缺乏, 使行业发展受阻。所以, 在当今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一线的情况下, 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而这正是高职高专类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这一点与普通高等教育是有区别的。如何根据我国水利行业的特点来培养这一层次的水利人才, 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目前国内开设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共有32所, 均为本科院校, 而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都是传统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 只是将本科院校同专业的课程稍作修改, 无论是从专业设置, 还是课程体系都存在着生搬硬套的问题, 这与水利部“十二五规划”所需人才梯度不符, 与新农村水利建设人才需求不符。为此, 对高等职业教育下的农业水利工程专业进行研究, 探讨符合新时期农业水利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农业水利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2 高职水利人才培养

2.1 树立正确思想, 服务新农村建设

要培养出适合新农村水利建设需求的学生, 需要有准确的人才市场定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水利类的高职院校应该挑起重担。教育部已明确提出,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新农村建设人才的主体要依靠职业教育培养, 职业教育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要想做到这一点, 作为水利类的高职院校, 必须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 明确办学定位, 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满足发展要求, 创新办学模式, 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2.2 调整专业设置, 适应人才需求

新农村水利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 加强现有耕地的保护和基本农田建设, 重点进行较大型水利项目的立项和建设, 抓好骨干流域灌溉工程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 大力推进节水灌溉, 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流域坝系建设及中小河流治理, 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针对新农村建设和水利事业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 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水利专业建设, 调整专业结构。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需求, 以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为核心, 努力拓展“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灌溉与排水技术”、“水利工程监理”等相关专业门类。

2.3 强调实践教学, 提升职业技能

作为面向水利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水利工程专业应进一步加强实训环节的改革, 将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 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秉承“以技术服务贴近行业和社会, 以服务质量获得行业和社会认同”的理念, 充分发挥“行业性”和“属地性”优势, 积极利用学院的人才和教学资源, 为水电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实践教学的设计坚持以“行动导向”为原则, 以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 以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 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训相结合, 充分利用专业教室与理实一体化实训大厅, 进行学习与岗前实训。在校外实训方面, 加强校企合作, 使学生的校外实习有稳定的资源和更多的实训场地, 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在校内实训方面, 针对校外现场实习出现许多“盲点”, 通过计算机虚拟仿真模拟实训教学, 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提高学习兴趣, 增强在相应技能上的适应能力, 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4 优化课程体系, 提高就业能力

构建课程体系时, 应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改革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手段, 着重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 强调理论和实际的紧密结合, 积极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 将相关的课程整合成综合性课程, 把“综合素质”作为本专业建设的出发点, 形成以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一条龙的专业教学新模式, 形成“课程项目化、教学一体化、安排灵活化、学习小组化、考核全程化、实践职业化”的“六化”课程体系。另外, 需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 加大选修课比例,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满足社会最新岗位资格要求, 以证代考, 将先进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 加强理论与实用的结合,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5 建设师资队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水利类高职院校应坚持“校企合作、专兼结合、重点培养、加强引进”的原则,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重点抓好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理论扎实、教学出色、技能精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有计划地选送中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和进行专项培训, 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科技研发项目, 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跟踪了解, 从行业、企业聘请的行业专家、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 参与实践性强的课程讲授, 用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开展案例教学, 指导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 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起到最为直接的引导作用。

3 结束语

水利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适应经济发展以及教育国际化的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不仅需要造就一大批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的人才, 同时也需要培养一大批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具备职业化技能的人才。水利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人才需求的重大契机,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与人才培养模式, 为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农村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榕红.浅谈水利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建设[J].中国水利, 2005, (9) :66-67.

[2]翟浩辉.推进现代水利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在中国2006-2007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坛上的讲话[N].中国水利报, 2007-03-31.

工程招标农业建设 篇10

关键词:农业,水利工程,节能型,灌溉系统

新型的节能型水利工程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省水资源, 对于农业水利灌溉的长远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做好水利工程节能型灌溉系统建设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全面分析农业灌溉系统的重要价值

农业的灌溉系统主要是发挥水资源的作用, 支持农业作物的成长。这一作用的实现, 要实现水资源的合理输送, 借助管道和相关的水利工程部件来完成, 同时, 设定合理的水源配比;输送至农田, 达到灌溉的目的。这一系统的存在对于整个农业的发展价值巨大, 只有借助合理的灌溉系统, 才能实现农田经济效益的提升, 在整个农业发展中, 属于关键性环节。农业经济的地位使得灌溉工程的作用日益突出, 有利于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 在农业中,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相关设备和设施, 在根本上保证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

2 对当前农业水利灌溉工程不足的介绍

2.1 对农田灌溉系统工程效率问题的分析

对于水资源的利用, 结合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条件, 在分配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 甚至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造成阻碍, 使得水资源存在浪费现象。根据行业调查, 农业中水资源利用率不高, 浪费现象严重,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高效发展。对于灌溉的规模, 主要决定因素是对水资源的耗费量, 规模越大, 需要的水量就越大, 引发水资源的浪费, 应用效率不高,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不利于农田的健康成长, 对农业、农民的收入和经济效益造成损失。

2.2 农田设施存在不足

在当前的农业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中, 水利设施存在不足, 主要诱因是各地区在水利灌溉工程方面存在不均衡的状态, 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农田水利设施, 需要大额资金的投入。但是, 某些农村, 在水利配套设施方面的建设存在较大难度, 很多方案和计划都由于资金不足, 出现停滞不前。一旦农田设施建设不到位, 就会直接导致利用率的降低, 甚至引发多次修复的问题, 破坏灌溉建筑物, 同时, 也对水资源造成了损失, 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2.3 我国现阶段农业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中存在的设施问题

我国现阶段, 农业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中存在着设施问题, 因为我国各地区水利灌溉工程发展不平衡, 在设施建设上也差异较大。设施建设需要资金支撑, 只有充足的资金才能保证水利设施的建设。然而, 我国农村地区, 一些水利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较为困难, 很多设施建设计划与改造的方案, 最后都因为资金出现问题而停止, 比如, 农村的输入渠道设施改造, 农田管道水库设施的整改等, 都是因为资金而放弃。因为农村的水利灌溉系统设施建设问题, 而使水资源在农村的利用率大大降低, 同时, 水利设施的问题导致重复维修, 对水利灌溉建筑物的破坏很大, 也对水资源造成了浪费, 更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2.4 我国现阶段农业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中存在的效率问题

我国现阶段, 农业水利灌溉系统工程中存在着效率问题, 如果农业水资源的效率不高, 那将不利于农村农田的灌溉工作。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 在农业生产上有其自身具体的特点, 包括地域的限制、自然条件的不便等, 这些因素都为水利资源的分配与使用增加了难度。从目前农业方面统计的资料来看, 我国农业中水利资源的利用率还比较低, 灌溉的区域规模大小不同, 消耗量和损耗率也不同, 对水资源的利用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需要灌溉的区域越大, 那在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耗损量也更高, 所以水资源的利用率就大大降低, 这就是很多地区和区域会出现缺水, 或者灌溉不足的重要原因。水资源利用和分配的问题, 对农田灌溉工作起到不利的影响。

3 如何加强农业水利工程节能型灌溉系统建设

3.1 注重渠道灌溉系统的建设

3.1.1 实现对用水量的有效控制

在灌溉中, 要对用水量进行合理控制, 注重节能型水资源供输方案的建设, 这也是实现灌溉系统应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借助水库、水井等形式, 达到对水量的有效的控制。同时, 为了达到节能的目的, 加大田间灌溉工程的应用, 主要是指农渠以下的垄沟、灌水沟、临时性的分水建筑物等, 实现灌溉的目的, 满足农田生长的用水需要。

3.1.2 注重调配中的分级操作

对于输水、配水等工程, 主要目的是将水资源安全、合理地输送至灌溉渠。在实际应用汇总, 通过对规模和职能的分析, 通常是将固定渠道进行分支, 形成不同的级别, 视情况而定, 适当增减渠道的级数, 这种分级调配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具体操作中, 要制定合理的流程, 发挥各类水工建筑的作用, 达到节能灌溉的目的。

3.2 完善管道灌溉系统

3.2.1 对各种管道进行不断优化

在当前的灌溉系统中, 主要应用的喷灌、滴灌以及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另外, 针对不同的构造, 又可以进行细化, 有移动、固定以及半固定的形式。在具体选择的时候, 要提高科学性, 在保证供输需要的同时, 提高利用率, 节约能源。对于规模较大的农田, 要应用节能型的管道材料, 重视管道埋设时的抗腐蚀性能, 这也是提升输水效率的重要手段。

3.2.2 对输水形式进行不断改进

对于管道灌溉而言, 能实现灌溉水的有效节约, 降低对占地大小的要求, 灌溉效率得以提升, 灌溉质量增强, 这也是管道灌溉得到青睐的重要原因。同时, 在喷灌技术发展中, 逐渐实现多目标性, 管理上强调自动化。

3.3 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对农田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监测, 配合天气预报, 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量灌溉, 从而对土壤的含水量进行有效控制, 在不影响农业产量的前提下, 实现节水降耗。根据灌溉地段输配水渠道的相关技术参数, 以及农田作物的实际分布情况, 按照水源供水量以及作物生长的需水量等, 对灌溉水量进行优化配置, 确保灌溉水灵的合理调配, 以最小的水量损失, 获得最大的增产值。

在我国农田灌溉中, 渠道和管道是比较常用的输水方式, 其中又以渠道为最。但是, 传统的土渠在输水过程中, 会造成水资源的渗漏、流失, 流失量甚至会达到40%以上, 因此, 做好渠道防渗工作, 对于发展节水灌溉是十分重要的。喷灌技术, 喷灌指利用专门的设备, 如水泵、动力机等, 对水进行加压, 或者利用地形地势的自然落差, 将水输送到灌溉地段, 通过喷洒器, 将水喷射到空中, 散成细小的水滴, 对灌溉段进行均匀灌溉。

结束语

针对农业发展现状, 农田水平实现提升, 水利工程在整个农业发展中价值巨大, 因此, 要重视管道系统改造建设, 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创新, 实现节能的目的, 在根本上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工程招标农业建设 篇11

意见指出,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村改革正处在攻坚期和深水区,农业法治建设在“三农”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与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和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需要相比,农业依法行政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加强农业法治建设,把农业农村经济各项工作引向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各级农业部门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务院法治政府建设决策部署,以推进农业部门职能转变为核心,以形成完备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高效的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健全的依法行政工作机制和有效的法治宣传教育机制为重点,全面提高农业部门依法行政水平,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意见要求,紧密结合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进程,积极推动重点领域立法工作,着力提高农业立法质量。坚定不移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推动执法力量重心下移,重点强化县(市)一级,加快推进县一级综合执法和执法力量整合。规范执法机构与人员管理,加强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学法用法制度,农业部门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与本岗位有关的法律法规;创新普法方式、拓展普法渠道,深入开展农业普法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农村干部群众守法用法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农业行政复议工作,依法调处农资和农村土地承包等涉农民事纠纷,做好信访工作。

工程招标农业建设 篇12

1 现阶段农业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业工程是指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的建设的各种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总称。

1)农业工程建设缺乏长远规划,随意性强。前些年,由于国家和各级人民政府缺乏对农业的长期规划和政策引导,农业的发展有很大的随意性,农业工程的建设有很大的盲目性。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不能统筹兼顾,使相当一部分农业工程项目处于闲置状态,发挥不了作用,造成投资的失败,影响农民的收入。

2)农业工程的建设标准低。前些年,在农业工程建设的规划、论证阶段,受建设资金的限制,同时又缺乏长远考虑,使建设项目的设计标准低、建设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导致项目建成后,质量隐患多,使用受规模限制,不能有效发挥正常的生产作用。为扩大生产,必须重复建设,导致建设资金的浪费。

3)农业工程缺乏有效管理。由于农业工程的建设地点远离城市,条件艰苦,项目主管部门缺乏对工程建设过程的连续性管理,导致项目的实施速度缓慢,施工工期延长,工程投资增加,且工程质量隐患多,对农业生产和日常使用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同时,项目建成使用后,使用部门不重视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致使工程使用不长时间后就损坏严重,严重影响项目功能的发挥,起不到应有的使用效果,造成投资白白浪费。

2 加大农业工程建设的监督和管理力度

1)完善项目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农业工程建设的内容广泛,建设的标准高,项目单位在项目实施中必须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明确目标任务,落实岗位职责,严格建设程序,统一管理,科学管理。项目实施按照先立项,后审批;先规划,后设计;先招标,后施工;先验收,后使用的原则进行,保证农业工程项目建设不断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2)重视项目前期论证,确保项目建设的合理性。项目前期论证、合理规划是农业工程建设的前提,搞好项目建设,合理利用资源是项目发挥重大效益的基础依据。项目建设单位要结合当地的农业资源状况,农业发展水平和当地政府关于农业产业的长期规划情况,认真进行项目的前期可行性论证,合理规划建设规模和建设标准。经过科学论证,认为可以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项目,项目单位应严格按照建设程序,报上级主管部门和政府关于农业的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尽量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扶持,减轻项目资金压力,减少项目实施阻力。2003年,陕西鑫良畜牧养殖有限公司经过对宝鸡地区养殖业的调查、论证,在宝鸡市扶风县投资建设近5万m2现代化的养猪场一座,并在实施过程中争取到宝鸡市政府对养殖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规模化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目前,已达到4万头的存栏规模,合理利用了当地的粮食资源,并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严格招投标制度,重视项目施工质量。农业工程项目完成施工图设计后、开工实施前必须进行施工招标,择优选择施工单位。对政府投资的农业工程项目,必须进行项目招标,公开信息,欢迎施工企业报名参与。项目负责单位制定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邀请建设专家和农业专家进行评审,合理选择报价低、实力强、信誉好的施工单位中标施工,签订《施工合同》,实行合同管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单位派驻现场代表,进行工程的质量、安全、造价管理与控制,落实施工单位的管理体系和岗位职责,强化质量管理意识,实行设备、材料的进场验收和复检制度,加强隐蔽工程和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重视技术资料管理,以达到控制工程质量的目的,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另外,在实施阶段,按照建设要求实行工程监理制度,委托监理公司进行项目监理,通过监理,也能对项目的质量控制和顺利实施起到促进作用。

4)实行项目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工程竣工后,项目业主邀请建设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参与建设的各责任主体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对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形成竣工验收意见。施工单位及时上报施工技术资料和竣工图,以便后续使用过程的管理。农业工程建设具有较强的区域性特点,不能以点带面的按照一个模式和经验进行建设,应当结合项目的当地气候和农业发展特点,进行工程的合理规划和建设,以便更好的为当地农业发展服务。

3 加强对农业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1)工程设施和内业资料管理。农业工程项目单位应对投入使用的项目登记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对重点工程设施实施挂牌,安排专人重点管理,制定管理和维护目标责任,落实管理岗位职责,确保农业设施的安全、合理使用。同时,加强对项目技术资料和使用维护资料的管理,分类归档,科学管理,以便工程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找到问题根源,及时解决处理。

2)加强项目使用经费管理。根据农业工程的使用特点,项目单位合理制定工程维护修养标准,根据受益面积和受益地区的情况,向受益者和受益单位合理收取部分费用,用于工程维护管理。实行义务工制度,接受受益单位和个人义务劳动维护。

3)重视技术推广和人才培养。农业工程是长期为农业服务的具有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工程,农业工程的建设规划和使用管理必须按长远发展考虑。地方农业管理部门和项目单位必须抓好管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提高管理和业务水平。同时,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让农业工程建设与农业发展相适应,充分发挥其功效,服务于广大农民。

4 结语

农业工程建设的根本是建设规划和质量管理问题,要确保工程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规范建设程序,严格施工项目过程管理,防止出现质量隐患,保证其成为服务于农业生产的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合格工程。另外,重视农业工程的项目使用后管理,使工程能长期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保证农业和农村的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通过对关中农业带部分农业工程建设的现状调查,发现了现阶段农业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加强农业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意见与建议,以指导农业工程建设,保证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许崇文,曹冬梅.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9(3):37.

[2]王风浪.浅析小型农业水利工程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9(8):59-60.

上一篇:线性分析下一篇:妇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