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资源

2024-10-18

气候资源(共12篇)

气候资源 篇1

1 农业气候资源的含义及研究开发意义

农业气候资源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利用到的物质或能量, 并且这种物质和能量直接影响着农业生产过程的农业气候要素。农业气候资源中的一些因子在空间中分布不同, 包括数量、光、热、水、气等要素的构成情况完全决定了此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农作物的种类和农业生产潜力。对于如何高效的利用农业气候资源, 如何合理的布局农业生产结构, 并且在趋利避害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应用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地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将农业发展、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相结合, 将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应用与农业资源进入到良性的循环当中, 以减少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应用对农业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为最终目标。因此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选择了河南省郑州市为研究对象, 对光、温、水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策略, 针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提出农业应对策略, 以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和开发本地农业气候资源为本地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郑州农业气候资源特征

郑州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呈现春季干旱少雨, 夏季炎热多雨, 秋季晴朗日照长, 冬季寒冷少雨雪的基本气候特征。郑州市冬季最长, 夏季次之, 春季较短。处于西部浅山丘陵区的荥阳、巩义、新密和登封四市, 年平均气温在14~14.3℃之间, 并且每十年平均气温以0.34℃的速率往上升。今年6月13日14时左右, 长葛市出现了40.0℃以上的高温天气。据连续观测, 温度最高达40.9℃, 刷新了近30年以来同期极值。6月13日14时, 境内的3个自动气象站日最高气温均突破40℃.其中, 本站最高气温41.3℃, 小庄4要素站最高气温达到了44℃。郑州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 每10年降水量增加5.0mm。无霜期220天, 全年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适宜的温度条件, 充足的光照和农作物生长季节较为丰沛的雨量, 构成了良好的农业气象条件。

3 郑州农业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及对策

气候变化容易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出现的几率增加, 比如, 高温、干旱、洪灾、风灾等。高危的农业生产环境使得农业生产面临更多的气象灾害, 对农作物产生影响, 最终势必会影响作物产量, 影响粮食的安全生产。气候变暖, 气温升高, 作物得到的积温增多, 使得作物的发育期提前, 作物生长季相应的延长, 复种指数也相应提高, 同样的在土地利用率上也会相应提高, 选择适合的作物与品种, 进行一年三熟的种植制度。尤其是冬季, 最近几年来我市小麦越冬期不会出现的几率增加, 即便是出现, 亦是在冬季末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过不了几年我市秋季播种小麦的品种上会产生一些变化, 可以更多地选择不需要春化作用的小麦品种。冬季气温升高, 使得设施农业有条件更快更好地发展, 冬季大棚与春季拱棚数量的增加显著, 瓜果蔬菜等产业也会迅速发展。在气温升高的同时也存在病虫害的危机, 由于春季病虫害发生的几率与冬季气温有着密切的关系, 现在气温上升, 病虫越冬成活率明显增加对脆弱的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威胁与伤害。

气候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影响对策大致可以概括为, (1) 提高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变能力。加强农田设施的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 改进作物品种布局。针对未来一段时间气候的变化对农业可能会造成的影响, 进行逐个分析。光、温、水资源重新分配, 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 采用防灾抗灾、稳产增产技术措施等对不利天气与气候进行预防。 (2) 加强监测预测, 建立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系统。加强气候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预测工作, 发展与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相关科学研究基础数据库。建立农业生产气象保障和调控系统, 促使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 减少或避免因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要综合应用气象科学技术。

4 应对气候变化而实施的农业气候资源应用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气候资源应用策略为:

(1) 我们需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以便降低农业生产在气候发生变化时的敏感性。生态环境的改善非常利于农业生产环境条件的改善, 而农业生产环境条件的改善更加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特征下的敏感性,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要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 气候资源包括光资源、热量资源、水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均是天然资源, 对于天然资源的应用不能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 如果开发的不够合理, 将会造成气象灾害, 所以在开发和应用气候资源的同时要做到既要防灾又要趋利避害。郑州市光资源丰富, 在水资源与土壤条件较好的配合下, 通过提高光能利用率, 从而达到提高植物生产力, 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在选择适宜本地区的作物和品种时要充分利用郑州本地的光热资源, 如果选择长日照植物, 由于其生育期过长, 不能正常成熟, 对作物产量与品质均有影响, 如果如果选择短日照植物, 由于其生育期短, 便对光热资源造成无形的浪费。

(3) 发展相关前沿学科与高科技。农业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的推广, 可以促使农民根据资源的不同性质和用途, 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活动, 提高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序性和效率, 使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马树庆.长白山区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 1992.

气候资源 篇2

有效利用气候资源搞好农业生产

于洪区地处沈阳市西郊.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年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十年九旱,冰雹、大风、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由于地处平原,其气候特征明显:春秋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期长,全年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效性活动积温高、光热资源丰富.如何趋利弊害,扬长避短,本文结合本地区气候特征对如何有效利用气候资源,搞好农业生产进行初步探讨.

作 者:陈淑芬  作者单位:沈阳市铁西区河道堤防管理所,辽宁沈阳,110000 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 英文刊名: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IEW 年,卷(期): “”(11) 分类号:U47 关键词:气候资源   利用   农业生产  

气候资源 篇3

关键词 农业气候资源 ;变化趋势 ;突变 ;变化特征 ;干燥度

分类号 P162.3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from

November to April in Haikou City

WANG Gang1,2) CHEN Tongqiang1) PAN jiali1) GAO Feng3) WANG Song1) JIANG Yi4)

(1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aikou City, Haikou, Hainan 571100;

2 Key Laboratory of South China Sea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of Hainan Province, Haikou, Hainan 570203;

3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ainan Province, Haikou, Hainan 570203;

4 Rubber Meteorological Station of Hainan Province, Haikou, Hainan 571139)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variation rules of agricultural climatic resources, the variation trend and sudden chang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in Haikou City from November to April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by utilizing the data of Qiongshan Meteorological Station in the same period from the year 1962 to 2011 and combining with statistical principles. It turns out that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Haikou City from November to April shows a significant rising trend with a rate of 0.33℃/10 a (P<0.01), and a sudden change occurred in 1963;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each month presents a positive trend, and heat sources are more enriched. The total precipitation from November to April shows an insignificant downtrend with a rate of -15.6 mm/10 a, and no significant sudden change point is found; the precipitation of each month presents an insignificant variation trend with large variability. The total sunshine hours from November to April shows a significant downtrend with a rate of -48.7 h/10 a(P<0.01), and a sudden change occurred in 2011; The sunshine hours of each month presents a downward trend, which can easily lead to insufficient photosynthesis and the crop yield would be affected due to unfavorable to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There i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and dryness together with warm and dry climate, thus accelerating the strength and frequency of drought. Climate change affects the change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and brings positive or negative effect to crops. Therefore, it is a key issue to tackle climate change in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way, take full advantage of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and be benefit-tending and harm-avoiding in order to guarante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nlc202309031652

Keywords agricultural climate resources ; variation trend ; mutation ;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 aridity index

农业气候资源是指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和能量的气候条件,即光照、温度、降水等。其数量或强度具有周期的循环性、时空变化的不稳定性等特征,已有学者在这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1-10]。例如,许格希等在研究海南气候变化特征时指出,近50年海口平均气温增幅为0.272℃/10a,发生突变在1987年;降水年际波动剧烈,不存在明显的突变点[11]。这些研究说明在气候变暖的环境下,温度在升高,降水、光照、蒸发等因子因地域不同,变化存在差异。关于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陈统强等[12]指出,避开低温影响选定早稻最佳播种期,有利提高早稻产量;结合海口气候特点,采取合理栽培技术,控荔枝冬梢,促其花芽分化,保荔枝稳产、高产[13]。王维等[14]分析得出,灌浆期土壤水分亏缺引起的灌浆后期籽粒中蔗糖向淀粉合成代谢中一些关键酶活性快速下降和籽粒内容物的供应不足是籽粒淀粉积累总量减少、粒重降低的主要生理原因。杨文艳等[15]研究得出,锦地区自然物候与农作物对气候变暖反应敏感,物候期发生变化,水稻生长期延长,产量呈增长趋势。黄科朝等[16]分析出,小五台山青杨雌雄植株树轮生长特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存在差异性。以上研究表明作物对气候变化具有敏感性,气候变化决定作物的布局、品种、种植方式[17]和管理模式,从而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和品质[18]。

海口地处低纬度热带北缘,属于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11~4月常受冷空气侵袭。为了解气候变暖背景下,海口11~4月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对海口1962~2011年间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温、光、水资源进行分析,以期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指导冬种瓜菜、早稻、荔枝等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研究采用的资料为海口市琼山气象站1962~2011年间11~4月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蒸发量等观测资料。

1.2 方法

1.2.1 气候倾向率

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变化趋势。计算样本与时间的线性回归系数(b),气候要素的变化可用一元线性方程表示,即y=a+bt。式中a、bt为回归系数,可用最小二乘法估计,以b的10倍作为气候要素倾向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的气候倾向率单位分别为℃/10a、mm/10a、h/10a。

1.2.2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用来反映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异规律,Cv=■,式中SD=■,X为样本均值。

1.2.3 Mann-Kendall(M-K)方法检验气候序列突变点[19]

1.2.4 Daniel检验法[20]

采用非参数Daniel检验法,检验气候序列是否具有潜在趋势(检验观测值Xi与时间t是否存在着同时增加或减少趋势。该方法具体步骤:

(1)对(t,xi)计算spearman的秩相关系数p;

(2)采用正态近似确定其显著水平

H0:时间序列没有趋势;

H1:时间序列存在着向上或向下的趋势。

计算spearman秩相关系数ρ=1-6■■,其中dt=t-xi的秩等于t-R(xi)。统计量Z=■,式中μ■=0,σρ=■,根据统计量Z计算显著水平P,当P小于0.05时,时间序列具有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趋势。

1.2.5 采用K=■,计算干燥度[21],式中EP0为蒸发量(mm),R为降水量(mm)。

2 结果与分析

2.1 热量资源变化特征

热量是农作物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因子,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而且只有当热量累计到一定程度,作物才能完成其全生育过程并获得产量。热量条件还在很大程度决定一地的栽培作物的种类、种植制度及农事活动,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环境因子之一。

图1为海口市11~4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从图1可以看出,平均气温在19.3~22.2℃,平均气温最大值出现在2005年,最小值出现在1962年。气候倾向率为0.33℃/10a,呈极显著的变化趋势(P<0.01)。图2为海口市11~4月平均气温Mann-Kendall检验图,UF线均大于0,说明自从1962年来海口市11至4月平均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UF与UB线在1963年相交,1969年超过0.05显著临界线,说明平均气温在1963年发生突变,并在1969年以后上升趋势显著。1971~1987年平均气温呈下降趋势变化,1987年后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

表1为海口市11~4月平均气温气候统计特征量。从表1可以看出,各月平均气温呈正趋势变化,利用Daniel检验法检验平均气温变化的显著性,各月平均气温存在显著的上升趋势。从变异系数看,2月变异系数为11.1%,为最大,其次是1月,说明在2月平均气温存在变化波动大的特点,出现低温的概率大。据统计,1962~2011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海口出现低温阴雨天气的概率达85%。如2008年1月24日至2月15日,海口出现持续23 d的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12 004 hm2,成灾面积8 679 hm2,绝收面积157 hm2,直接经济损失约0.6亿元。

2.2 水分资源变化特征

在植物细胞中,原生质的含水量一般达70%~90%。植物细胞含水量降低,如种子干燥时,原生质变成凝胶状态,新陈代谢就会减弱。水分参加各种水解反应和呼吸作用中的多种反应,植物的生长通常靠吸收水使细胞伸长或膨大,只有当作物的水分供应正常,根的吸水量与叶的蒸腾量平衡时,光合作用最大,植物缺水,生命活动受阻,光合作用无法进行。

nlc202309031652

图3为近50年海口市11~4月降水量变化曲线。从图3可以看出海口市11~4月总降水量最大值为775.7 mm,出现在1972年;最小值仅为92.1 mm,出现在1977年。总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15.6 mm/10a,减少趋势不明显(P>0.1)。图4为海口市11~4月总降水量Mann-Kendall检验图,UF线大部分小于0,说明降水量整体呈减少趋势,未发生突变现象。1962~1976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1977~1990年降水量略有增加,1990以后降水量为减少趋势变化。

表2为海口市11至4月总降水量气候统计特征量。从表2可以看出,11、12、4月降水量为减少趋势变化,1、2、3月降水量为增加趋势变化,利用Daniel检验法检验降水量变化的显著性,各月降水量变化均不显著。从变异系数看,11月变异系数最大,为137.9%,其次是1月,为105.8%。11~2月各月变异系数达90%以上,降水量变率大。若遇少雨,加上气温高,易导致干旱的发生。

2.3 光资源变化特征

光是植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根本条件,对叶绿素起着化学作用,是植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对植物还起着热反应,促进植物的蒸腾[22]。

图5为近50年海口市11~4月总日照时数变化曲线。从图5可以看出,海口市11~4月总日照时数最大值为1 080.7 h,出现在1963年;最小值仅为455.1 h,出现在2011年。日照时数气候倾向率为-48.7 h/10a,减少趋势极明显(P<0.01)。图6为海口市11~4月总日照时数Mann-Kendall检验图,UF线大部分小于0,说明日照时数整体呈减少趋势,UF与UB相交于2001年,说明日照时数在2001年发生突变,2002年超过0.05显著临界线,说明日照时数减少显著。1962~2003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2003年后年日照时数减少的趋势有所减缓。

表3为海口市11~4月总日照时数气候统计特征量。从表3可以看出,各月日照时数为减少趋势,利用Daniel检验法检验日照时数变化的显著性,12、1、3、4月日照时数减少存在显著性,1月减少最大,为-14.2 h/10a。从变异系数看,1月变异系数最大,为41.2%,其次是2月,为39.9%。说明在1、2月,日照时数存在波动大且不稳定的特点,这可能与1、2月多阴雨天气有关。

2.4 计算干燥度

采用K=■ ,计算11~1月、2~4月干燥度指数(图7)。从图7中可以看出,70年代干燥度最大,80年代干燥度最小,干燥度均大于1,说明降水量不能满足蒸发所需,表现为干旱。80年代后,干燥度K逐渐增大,表明蒸发能力超过降水更多,干旱程度更严重,11~1月气候比2~4月干燥。据统计,1962~2011年海口出现干旱并造成灾情的有36次,其中在11~4月出现27次,占75%。可以得出在11~4月,干旱是影响农作物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3 结论与讨论

海口市11~4月热量资源将更加丰富,平均气温以0.33℃/10a(P<0.01)速度上升,存在明显突变特征;各月平均气温均呈正趋势变化。

11~4月总降水量出现不显著的减少变化,没有发生突变,各月降水量变化均不显著,11、12、4月降水量为减少趋势变化,1、2、3月降水量为增加趋势变化。

11~4月总日照时数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趋势率为-48.7 h/10a(P<0.01),各月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口市11~4月农业气候变化特点是气温明显上升,降水量减少,干燥度增大,气候暖干化,加剧干旱的发生和土壤水分的流失。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近50年来,海口市11~4月温度显著升高,热量资源变得更加丰富,减少了农作物受低温危害的风险;但气候变暖,利于病虫害繁殖,农作物受病虫危害的程度和机率增大:1月、2月气温变异系数大,表现极不稳定,在受冷空气影响时,极易出现低温冷害,此时应加强对农作物的抗寒工作;气候变暖,干燥度增加,蒸发力远大于降水,易导致干旱发生,造成土壤水分流失,应加强对农作物的保墒工作;日照时数减少,造成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不充分,不利于干物质积累,影响农作物产量[23]。因此,应根据本地农业气候特点,通过发展设施园艺技术[24]、推广良种、良苗、良法,提高资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有效规避、减轻农业气候风险,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任国玉,郭 军,徐铭志,等. 近50年中国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J]. 气象学报,2005 ,63(6):942-956.

[2] 庄晓翠,张林梅,李海花. 新疆阿勒泰地区20cm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气象,2010,31(1):53-58.

[3] 彭云峰,王 琼. 近50年福建省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农业气象,2011,32(3):350-355.

[4] 杨再禹,龙先菊. 黔东南地区近49年的气候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气象,2011,32(3):338-345.

[5] 蔡 霞,吴占华,梁桂花,等. 近53 a山西朔州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11,29(1):88-93.

[6] 何永坤,郭建平. 1961~2006年东北地区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11,26(7):1 199-1 208.

[7] 张焕平,张占峰,汪青春. 近40年青海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J]. 中国农业气象,2013,34(2):146-152.

[8] 陈 超,庞艳梅,潘学标,等. 未来四川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J]. 资源科学,2013,35(9):1 917-1 924.

nlc202309031652

[9] 李树军,袁 静,王文波,等. 潍坊市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0):157-164.

[10] 朱 敏,袁建辉. 1961--2010年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演变特征[J]. 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3):69-77.

[11] 许格希,郭泉水,牛树奎,等. 近50a来海南岛不同气候区气候变化特征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 2013,28(5):799-810.

[12] 陈统强. 海南杂交早稻减产原因分析及最佳播种期选定[J].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2):147-150.

[13] 陈统强,林 熙,王 刚,等. 海南荔枝控冬梢促花芽分化技术[J]. 中国热带农业,2007,4:54-56.

[14] 王 维,蔡一霞,杨建昌,等. 结实期土壤水分亏缺影响水稻籽粒灌浆的生理原因[J]. 植物生态学报,2011,35(2):195-202.

[15] 杨文艳,王嘉源,袁 潮,等. 气候变化对盘锦自然物候及农作物的影响分析[J]. 山西农业科学,2013,41(12):1358-1360.

[16] 黄科朝,胥晓,李霄峰,等. 小五台山青杨雌雄植株树轮生长特性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J]. 植物生态学报,2014,38(3):270-280.

[17] 解文艳,樊贵盛,周怀平,等. 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 农业机械学报,2011,42(11):60-67.

[18] 杨青松,李小刚,蔺 经,等. 生草对梨园土壤有效养分、水分、温度及果实品质、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07,5: 109-111.

[19] 于延胜,陈兴伟. R/ S和Mann- Kendall法综合分析水文时间序列未来的趋势特征[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19(3):41-44.

[20] 唐广义,彭明光. DPS数据处理系统[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7:961-964.

[21] 孟 猛,倪 健,张治国. 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J]. 植物生态学报,2004,28(6):853-861.

[22] 唐秀梅,钟瑞春,揭红科,等. 间作遮荫对花生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11,24(5):1703-1707.

[23] 周绍毅,徐圣璇,黄 飞,等. 广西农业气候资源的长期变化特征[J].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7):168-173.

[24] 杨敏丽,白人朴,刘 敏,等. 建设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J]. 农业机械学报,2005,36(7):68-72.

气候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4

一、气候资源与农业

不同的地区, 不同的时间, 气候资源的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不同。因此, 不同地区的复种制度、复种指数也不一样。要因时因地制宜, 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充分合理利用当地的农业气候资源, 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

1. 气候为农业提供了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

气候往往决定该地的种植制度, 包括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2. 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广泛采用温室、大棚等农业生产措施, 以及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等, 来合理充分地利用气候资源, 挖掘农业气候资源潜力, 以建成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二、气候资源与建筑

1. 建筑物的日照条件与街道方位有关。

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位的中间方位, 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

2. 风与城市规划

不同地区, 不同季节, 环流条件不同, 风向不同, 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时, 要考虑有污染大气的企业布局与风向的关系。其原则是:A、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 应将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居住区布局在上风向;B、季风区, 应使向大气排放有害物质的工业企业避开冬、夏季风对吹的风向, 布局在对吹风向相垂直的郊外;C、在无主导风向的地区, 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三、气候资源与交通

1. 交通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 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

2. 航空机场, 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小、风速较小、距城市较远、地势较高的地方。

四、气候资源与旅游

现在许多过去没有开发利用的气候要素或气候现象被转变为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旅游业是投资不大、收入丰厚的新兴产业, 其目的是给人提供特殊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 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旅游业离不开气候, 气候是旅游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资源。首先是气候现象本身的美。如, 冬日雪景是最壮丽的自然景色, 夏日雷电则是最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 秋高气爽使人心情平静, 春暖花开使人感到生机盎然。其次, 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更是旅游的重要目标。旅游是一项人类活动, 一般需要宜人的气候条件。我国春光明媚的春季与秋高气爽的秋季, 是旅游最好的气候条件。春游、秋游也在我国比较盛行, 人们度假往往也选在这两个季节。旅游有大量户外活动, 是人类接近大自然的良好时机。因此, 也是对气候十分敏感的一个行业。充分评价与开发气候资源, 无疑也是开展旅游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气候资源与医疗

气象条件与疾病的关系可以是直接的, 也可以是间接的。气象要素作为发病的直接原因如冻伤和中暑, 是在一定的气象条件的综合影响下直接引起的疾病;气象要素作为发病的间接原因, 则是作为一个非特异刺激促进疾病复发或使病情波动, 或由于影响病原体生长、繁殖, 再对人体起作用。在一年四季中, 各种疾病的发生有不同的季节变化, 我们知道乙脑病人多发于夏、秋季节, 麻疹、流脑、猩红热流行于冬、春季节。不单是传染病, 其它一些疾病的发生也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与天气的非周期变化有关。通过分析研究证明, 当锋面活动时, 可使某些疾病发作或加重。受天气非周期变化影响的疾病很多, 但天气变化也并非每次都能诱发“气象病”, 这由许多情况来决定。例如, 天气变化的幅度可决定对人体刺激的大小, 即使是同样的刺激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 最重要的是人体的健康状况, 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天气气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工作, 需要与医疗部门进行广泛的合作, 进一步研究天气变化及气象要素对人体一些生理机能的影响, 使健康免受恶劣天气的危害。更重要的是还应通过适宜的锻炼, 增强体质以适应各种天气的变化。

气象气候旅游资源教案 篇5

1 .多变性

大气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往往是瞬息万变、变幻无穷的。典型的如一日内冷、暖、阴、晴的变化。刚刚是倾盆大雨,即时就晴空万里,这些变化常常影响着景色的色彩、风采和明快度,给游客以不同的美感和多变感。

2 .速变性

气象要素中的雾、雨、电、光等要素变化极为迅速,典型景象如宝光、蜃景、日出、霞光、夕照等都是瞬间出现,瞬间即可消失的气象景观,旅游者只有把握时机,才能观赏到佳景。

3 .背景和借景性

许多气象景观的出现常常要与其他一些旅游资源相配合,要借助于其他景观为背景。如高山云海,海上日出,沙漠蜃景,名山佛光等。

4 .地域性

各种气象景观的出现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一些特殊景象必须在特定地点才可显现,如吉林雾凇、峨嵋佛光、江南烟雨、大理“下关风”等等。

5 .时间性和季节性

不同的气象景观要素在一年内所出现的时间各不相同,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如冰雪景观只出现于冬季,而蜃景和宝光景一般见于中午或下午,而日出、霞光等景时间性更强。

我国气候旅游资源

(一)总特点

中国气候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按纬度位置从南到北可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六个热量带。按水分条件,全国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四个类型。此外山区气候的垂直分异也很明显。虽然我国气候类型多,但决定我国气候基本格局的是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区域气候

华北平原四季分明;云贵高原四季如春;南岭以南终年少见霜雪,长夏无冬;东北北部冰封雪盖,长冬无夏。各地气候的差异,便于组织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多种旅游活动。即使在同一季节,也可以在全国开展多种气候旅游:隆冬季节在海南岛可以避寒,还可以进行滑水、帆船等水上娱乐活动;而在哈尔滨可以观赏“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也可以组织滑雪、冬猎、观赏冰雕等旅游。

我国的气候是复杂多样的。黑龙江省北部,长冬无夏,漫长的冬季是冰天雪地的世界。漠河曾出现过— 50℃的严寒,是我国的最低气温记录。海南岛地区则是长夏无冬,树木花草终年常青,一片热带景象。西沙群岛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是我国平均气温的地区之一。东部沿海地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可达1 600毫米。台湾的火烧寮平均年降水量在6 000毫米以上,是我国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西北内陆地区,寒暑变化显著,人们形容这里气候是“早穿皮袄午穿纱,抱着火炉吃西瓜”。这里大部分地方降水少,气候干燥。塔里木盆地边缘年降水量不到10毫米,有时几年滴雨不下,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云贵高原又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西南高山峡谷地区,从山脚到山顶,气候垂直变化明显,谷底热而山顶寒,真可谓“十里不同天”。复杂多样,是我国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 小气候

近地 1~2米高度空气层内因土壤、植被等差异所产生的特殊气候统称小气候。小气候特征的空间水平尺度一般不越过10公里,垂直范围不越过1公里。近地1~2米高度层称“贴地层”,故亦称“贴地气候”。这一层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故小气候与人类旅游活动的关系极为密切。小气候的形成与下垫面的关系极为密切,因此,人类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小气候。小气候的差异是引起人们近距离旅游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如从城市气候转到湖滨气候、森林气候、乡村农田气候、洞穴气候等气候环境中。人们在开发利用气候旅游资源时,一定要注意对小气候的开发与保护,改变不利于旅游的小气候,使其向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气候类型发展。

创业资源整合四技术资源 篇6

国的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最初创业资本都不过几千美元,创业人员也只有几人,它们之所以走向成功,就是因为它们拥有独特的创业技术。所以,创业企业成功的关键是首先寻找到成功的创业技术。

案例1 技术资源的取得应与科研院所合作

案例说明:

1989年桂林广陆数字测控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桂林广陆量具厂建立,2001年整体变更为股份制公司,科技人员约占现有员工25%,注册资本为2210万元人民币。

桂林广陆目前是全国生产测量范围在500mm以上的专用(非标产品)电子数显量具量仪的主要厂家。公司的生产规模已达30万套,9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 以上,产量、出口量、销售量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居国内同行业前列。

案例分析:

桂林广陆从无到有,从原先年产值约200万元的小企业做大做强,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彭朋感慨地说,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技术资源的整合,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道路。

桂林广陆在建设一支139人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同时,还主要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整合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各种技术资源。目前,广陆已与中国计量学院、航天部303所、上海交大、哈工大等10多家院校、研究所都有着密切的合作联系。并根据市场需要,已投资研发新型电涡流传感器及防水型电子数显长尺研制,以及新型电感式传感器及高精度电子测量显示仪等科研课题。

整合不是最终的目标,整合是为了创新,为了进行国产化自主研发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打破外国的技术垄断,我们对该核心部件进行了多年的攻关研发,在1996年获得成功,并取得国家专利。在此基础上,又研发出高精度容栅角位移传感器,主要用于对角度的精密测量。”彭朋说,这项再次获得国家专利的技术,表明桂林广陆在掌握容栅式数显量具的核心技术方面同世界先进国家已站在同一平台上,从此摆脱了在别人后面被动尾随、受制于人的局面。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与合作科研院所的技术资源是分不开的。

案例启示:

创业企业成功的关键是首先寻找成功的创业技术。其原因有三:一是创业技术是决定创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获利能力的根本因素。二是创业技术核心与否决定了所需创业资本的大小。对于在技术上非根本创新的创业企业来说,创业资本只要保持较小的规模便可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营。三是从创业阶段来说,由于企业规模较小,因此管理及对人才的需求度不像成长期那样高,创业者的企业家意识和素质是创业阶段最关键的创业人才和创业管理资源。

做成功企业的核心是要有好的产品,而企业的产品必须做到专业化,这非常重要。要做到产品专一,在同一领域内做到最专,技术上要一直领先。一个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实力一直保持这样技术优势,那中小企业该如何突破技术这个发展瓶颈呢?桂林广陆启示我们必须整合企业之外的技术资源,尽可能地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因为那里有技术上前沿人才,而且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人才也很愿意把自己的技术资源转化为产品,实现技术成果的转化。

案例2 技术资源整合是为了技术的不断创新

案例说明: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由1988年负10万元发展到现在盈利10亿元的高科技、高成长、高效益的国家重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现有总资产15亿元,净资产10亿元,年销售额超10亿元。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之一,世界第三大维生素E、维生素A生产基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乙氧甲叉产量已多年雄踞世界第一。

2004年6月,浙江新和成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块中拔得头筹,成为令人瞩目的中小企业第一股而载入史册。

案例分析:

1988年,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借款10万元创办起来的民营企业创办当年就盈利10万元。初尝成果后,浙江新和成主要创始人胡柏藩并没有停滞不前,他意识到废酒精回收技术含量低,企业难以做大,而化工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在于整合技术资源以达到技术的不断创新。

经过多次的市场调研,他发现我国生产抗生素原料药氟哌酸的中间体乙氧甲叉完全依赖进口,他决心整合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攻下这一目标,于是就冒着风险、顶着压力筹资30万元投入试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百次化学实验,终于在1991年开发成功,成为新和成第一项国家级新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还打入了国际市场。

胡柏藩利用技术资源在高科技产品开发中脱颖而出,为了在科技创新中继续攻坚啃硬,他不惜巨资为科研开发创造优越的条件。1999年,他拆重金3000万元,建成了现代化的科研开发中心。2000年又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吸引了一大批长期从事医药研究和科研开发的行业专家、资深人士。目前公司的技术中心已成为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审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也是浙江省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技术之一。

为了不断积聚技术资源,新和成快速发展后,胡柏藩坚持15年不建办公大楼,而在科研开发上却平均每年按销售额的2%~6%投入,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地动力。富有远见的眼光造就了东方的“巴斯夫”。

胡柏藩还通过广泛的技术信息交流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全国各大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把科研基地“搬”到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有的则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创办实验室,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案例启示:

气候资源 篇7

关键词:气候,区划,资源利用,建议, 中方

1 前言

中方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 怀化市中部, 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总人口28.64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5.62万人;国土总面积1461.63km2, 其中耕地面积218.31km2。县境地势主要受雪峰山脉影响, 境内凉山山系和抗乐山山系, 沅水、舞水两条水系穿境而过, 形成山地夹丘陵与河谷平原的地形, 同时极大影响本地气候分布特征。最高点是篙吉坪瑶族乡的抗乐山, 海拔1 248m;最低点是铜鼎乡的赤岩湾村, 海拔137m, 相对高差1 111m。

中方县虽然特色农业优势明显 (葡萄、油茶、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具有一定规模和质效) , 但全县农业经济相对落后, 这与当地地形地势和气候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2 气候概况

中方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四季分明, 光热资源丰富, 雨量充沛, 且雨热同步, 对农作物生长有利。但地形复杂, 气候多变, 洪涝、干旱、冰冻、连阴雨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根据30年气象资料统计, 历年平均气温16.9℃, 历年平均无霜期291天, 极端最低气温~5.4℃, 极端最高气温40℃, 历年平均降水1 368.9mm, 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 432.7h。

2.1 降水

中方境内地形复杂, 降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下坪乡和蒿吉坪乡由于海拔较高, 气流地形抬升作用明显, 且为林区, 森林覆盖率高、涵水效果好、水汽充足, 降水最多, 是中方的降水中心区;其次降水较多的为龙场乡、接龙乡、锦溪乡、铁坡镇和活水及炉亭坳乡;反之桐木镇、牌楼镇西部和中方镇西部则为降水最少的地区;而铜湾镇和铜鼎乡位于蒿吉坪和下坪两大山系之间, 受气流下沉和大型水体对降水顶托作用的影响为另一降水最少的区域。

2.2 热量

年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升高。低海拔的丘陵、平地、谷地, 年平均气温为16.5~17.6℃;其次为海拔次低的凉山山脉边缘低山区、抗乐山山脉边缘低山区及其他各乡镇山区, 年平均气温为15.3~16.5℃;而下坪乡中东部、花桥东部——龙场乡西部等地的相对高海拔山区, 年平均气温仅13.7~15.3℃;位于蒿吉坪乡的抗乐山高海拔山区年均气温最低, 为13.7℃以下。

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10℃是大多数喜温作物生长的起点温度, 用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来衡量中方各乡镇的热量分布情况。中方镇和炉亭坳近黄岩的高海拔地区及蒿吉坪乡为中方热量最少的地区, 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小于等于4 064.7℃;由于海拔较低, 加上大水体的局地保温小气候, 铜湾镇、铜鼎乡、新路河乡近沅江部分地区为中方热量最多的地区, 历年平均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达5 470.1℃以上。

2.3 日照

年日照时数:中方县年日照时数一般在1 255.5~1 380.4h之间;山间谷地年日照时数小于1 255.5h, 部分小于1 117.2h;而地势相对开阔的铜鼎乡、铜湾镇、泸阳镇、下坪乡等平原地带的年日照时数可达1 380.4~1 505.4h。

3 农业气候区划

3.1 区划原则和标准

我们将气候资源相似、植被景观相同, 农业发展趋向一致的地区划成一片, 叫农业气候分区。根据热量和水份条件, 参考中方县主要种植制度和主要作物有指标意义的农业气候指标, 制定出综合农业气候区分标准。

3.2 分区评述及建议

3.2.1 温和、雨少、多旱, 油、粮、林区

农业气候概况:该区位于铜湾镇、铜鼎乡、新路河乡近沅江部分地区, 年平均气温为15.3~16.5℃, 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达5470.1℃以上。适宜种植双季稻 (中熟+迟熟) 、油菜、油茶、刺葡萄、柑橘、烟草等。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倒春寒、五月低温、高温热害等。

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之建议:本区位于凉山山脉和抗乐山山脉边缘, 热量资源丰富。建议在海拔高度350m以上的阴山、冲垄田、冷浸田、深泥脚田可种植一季稻或中稻。旱地种植耐旱高产的红薯+花生+油菜 (小麦、绿肥) , 还可以实行套作, 大力发展桐油、茶油、板栗等经济林。25°以上坡地应退耕还林, 一切宜林地实行封山育林, 改善植被, 调节气候, 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 减轻干旱危害。

3.2.2 温和、雨少、多旱, 油、粮、林区

农业气候概况:该区位于低海拔的丘陵、平地、谷地, 热量垂直差异较明显。年平均气温为16.5~17.6℃, 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5 100~5 500℃。适宜种植双季稻 (中熟+迟熟) 、油菜、油茶、刺葡萄、柑橘、烟草等。可能出现的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倒春寒、五月低温、高温热害等。

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之建议:海拔350m以下的地方, 可以发展双季稻。而低产的冷浸田、深泥脚田, 光照不够的冲垄田等, 则以一季稻或中稻为主。稻田冬作物仍宜绿肥、油菜、小麦等轮作。条件较差的天水田只能种一季早稻, 再接种秋杂粮。旱地以红薯、冬作物为主。

地势较高处, 应以林为主, 在保护好现有林木的前提下, 大力恢复和发展油桐、油茶林, 适当营造果木林。在500m以下, 背风向阳缓坡可发展柑橘生产。500m以上可以种植高山葡萄。25°以上坡地应退耕还林, 加速绿化荒山, 提高森林覆盖率, 调节气候, 保持生态平衡。

3.2.3 温暖、雨少、偏旱, 粮、经、果区

农业气候概况:该区位置分散, 主要包含龙场乡、下坪乡、蒿吉坪乡、接龙乡、锦溪乡、铁坡镇等乡镇的部分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3~16.5℃, 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4 600~5 100℃。较适宜种植双季稻、油菜、油茶、刺葡萄、柑橘、烟草等。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春季低温阴雨, 常造成烂种、烂秧;五月低温使早稻移栽后僵苗不发和影响幼穗分化;汛期易出现洪涝, 有时或水灾;夏秋干旱高温常造成中、晚稻减产失收;秋季低温影响晚稻抽穗扬花;少数年份冬季或有冰冻危害。

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之建议:本区地势平坦, 光热资源丰富。适合种植双季稻, 最优配置应以中熟品种为宜, 适当搭配早、迟熟品种。少部分低产冷浸田可适宜水旱两熟。丘岗坡土实行红薯、冬作两熟。

充分利用山塘水库, 扩大养殖水面发展渔业。还可以合理应用沿岸旱地、江心洲有利的农业气候条件, 大力开展多种经营, 恢复和发展花生、柑橘生产等, 并应有计划地营造防护林带, 减弱风速, 减轻水土流失、涵养水分, 调节气候, 减轻干旱危害。

3.2.4 温凉、雨多、少旱, 粮、林、牧区

农业气候概况:该区主要包含下坪乡中东部、花桥东部~龙场乡西部、中方镇东部边缘~炉亭坳乡东部边缘、蒿吉坪乡、接龙东部、锦溪乡、铁坡镇东部、活水乡等地的相对高海拔山区。年平均气温仅13.7~15.3℃, 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4 000~4 600℃。不适宜种植双季稻, 较适宜种植油菜、油茶、刺葡萄、柑橘、烟草等。洪涝、五月低温、寒露风等农业气象灾害出现的风险较高, 干旱、高温热害等等农业气象灾害出现的风险较低。

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之建议:海拔300m左右的溪 (河) 谷小平原适宜水旱两熟制, 阴山冷水田, 应积极改善土壤, 适当提高复种指数。

海拔350~700m, 宜以林业为主, 粮、林多种经营相结合。坡度小的山区可以发展油茶、板栗等经济林, 土层深厚的缓坡则宜发展茶叶生产。旱地可栽种玉米、红薯、花生、豆类、油菜、小麦、马铃薯等。

3.2.5 温凉、雨多、少旱, 林、粮、牧区

农业气候概况:该区位于蒿吉坪乡的抗乐山高海拔山区, 年平均气温最低, 为13.7℃以下, 稳定通过10℃的活动积温小于等于4064.7℃。海拔1248m, 立体气候明显, 宜林为主, 粮、牧多种经营相结合分层分布。

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之建议:海拔400m以下, 以粮为主, 粮、林、经、果结合, 因地制宜发展水稻、油茶、板栗、柑橘等。400~800m, 以林为主, 农、林、牧相结合, 林业以混交林为主, 并因地制宜种植药用植物和保护野生资源, 充分利用林间草场, 发展草食动物。800m以上适宜高山耐寒树种生长, 并发展猕猴桃、高山刺葡萄、中草药等野生资源。

4 小结

本文对中方县地势地貌、温度、降水量等因素进行小气候的综合分析与研究, 向农户提出其他油、粮、林、果等作物的生产种植建议, 旨在充分利用好农业气候资源, 发展特色农业之外的其他农作物, 帮助建设集约型的农业生态区, 进一步提高作物的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切实达到“为农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济宁市旅游气候资源分析 篇8

济宁市地处鲁南地区, 总面积10 684 km2, 是东方文化的源头, 儒家文化的发祥地。济宁地貌多样, 山、水、林、石相映相衬, 名胜古迹众多, 人文景观历史悠长, 自然景观十分迷人, 其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由于地形复杂, 不同的局地小气候众多, 形成了丰富的旅游气候资源, 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分析评估济宁旅游气候资源, 对发展旅游业具有重要意义。

1 济宁旅游资源优势和气候特点

济宁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迄今已有6 000年发展史, 孕育出底蕴丰厚、远源流长的始祖文化、儒家文化、水浒文化和运河文化。济宁名胜古迹众多, 人文景观荟萃。境内现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9处, 省级60余处, 市级145处。济宁的主要自然景观:北有滔滔黄河绕流;南有烟波浩淼的微山湖, 湖光山色相映, 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东有历史名城曲阜、尼山国家森林公园, 邹城的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西有世界闻名的水泊梁山及千年佛都、儒教圣地汶上。古老文明的京杭大运河贯纵其中, 是一条文化内涵丰富, 旅游资源密集的文化遗产廊道。

济宁市地形以平原洼地为主, 地势东高西低, 地貌较为复杂, 东部山峦绵亘, 丘陵起伏, 整个辖区呈东南西北向纺锤状, 为了使气象资料更具代表性, 南部选取微山, 东部选取曲阜, 西部选取济宁, 北部选取梁山的气候资料为代表, 从中可以看出 (表1、2) :受地形影响, 济宁南北气候差异明显。夏季多南风, 高温多雨, 春、秋2季为大气环流调整期, 春季易旱多风, 回暖较快, 秋季秋高气爽, 冬季寒冷。济宁市年平均气温14.0℃, 年平均无霜期199 d, 年平均降水量655.2 mm, 年晴天日数多达263 d, 其中梁山县冬季较寒冷, 夏天较炎热, 极端最高气温达41.7℃, 极端最低气温达-20.5℃, 平均年雾日数23 d。微山县降水较多, 年降水量739.3 mm, 是北部梁山的1.3倍。

1.1 冬暖春早, 景色各异

济宁市冬季不太寒冷, 历年1月平均气温0℃左右, 极端最低气温大多数市县都在-20℃以上, 只有梁山的极端最低气温为-20.5℃。冬季雨雪较少, 降水量仅为27.9 mm, 占全全年年降降水水量量的的4.1%。年年极极端端最最低低气气温温多多出出现现在在1月月, 但但出出现现时间较短, 多数年份在-10℃以上。冬季平均晴天日数各县市 (除微山) 都在70 d以上。冬季晴朗少雨为游人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气候条件。雪后的梁山、峄山白雪皑皑, 古柏掩映, 若到梁山“黑风口”, 还可体验到“无风三尺浪, 有风刮掉头”的险要风光。

济宁春季气温回升较快, 弱冷空气活动频繁, 季平均气温14.5℃, 降水日数开始增多, 季降水量106.0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16%, 晴天日数仍然多达70 d。这时的济宁各景区春风拂面, 春潮涌动, 游人如织, 人们提前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泗水的“万亩桃花”桃花园盛开, 姹紫嫣红;梁山的“十里杏花村”山花烂漫, 万紫千红, 成千上万株杏树争奇斗艳, 犹如茫茫云霞萦绕在山麓, 怒放的杏花随风飘摇, 把古老的梁山点缀得璀璨夺目。

1.2 夏日炎炎好避暑

济宁市夏季年平均气温在26.1℃左右, 较全省平均气温略偏高, 各县市区极端最高气温均在40℃左右, 只有梁山县的极端最高气温达到41.7℃。降水量大且集中, 达到396.9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济宁市天气虽然较热, 但是由于该地区地形复杂, 降水频繁, 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小气候, 因此, 为避暑休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梁山风景区、尼山国家森林公园绿树成荫, 环境优雅, 气温比市区低2~3℃, 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这时的微山湖, 烟波浩淼, 白帆点点, 荷花盛开, 湖中泛舟赏荷, 凉风习习, 给人一种安逸、恬适之感。

1.3 秋高气爽, 景色宜人

济宁市秋季晴空万里, 秋高气爽, 景色宜人, 降水开始减少。季平均气温一般为14.7℃, 降水量为124.3 mm, 占全年降水量的19%, 晴天日数达69 d。由于秋季晴朗, 冷暖适中, 风小雾少, 因此, 成为旅游的黄金季节。济宁秋季的各景区, 果实累累, 红叶遍布, 田间稻谷金黄, 景色迷人, 湖中鱼嫩蟹肥, 令人流连忘返。

2 适宜旅游的季节

济宁市的旅游季节在很大程度上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舒适度指数是描述气温和湿度对人体综合影响的指标之一, 它表征人体在某种温湿度条件下对该环境的适应程度, 因此可以利用人体的舒适度指数来分析济宁的舒适旅游季节[3]

2.1 月舒适指数

利用济宁市1971—2000年逐日平均气温、逐日平均相对湿度资料, 根据下列舒适度计算公式计算逐年月平均舒适度指数[4]:

式中, D为舒适度指数, F为月平均华氏温度 (°F) , F为月平均气温 (℃) , H为月平均相对湿度 (%) 。舒适度指数分级方法见表3。

根据月平均舒适度指数分布图 (图1) 可以发现, 济宁市旅游气候条件最舒适的月份是5、9月, 较舒适的月份是4、10月。所以每年5、9月是济宁市最佳旅游期。这与每年“五一”节假日和“十一”旅游黄金周基本相吻合。

2.2 旬舒适指数

图2为1971—2000年济宁旬平均舒适指数等级分布特征曲线, 舒适度等级越接近横轴, 说明舒适感越好, 人们就越发感到舒适。可以看出:济宁每年4月上旬开始舒适度达到凉爽, 4月下旬开始出现舒适, 维持时间40 d左右, 到6月上旬开始变得温暖, 持续到6月下旬, 7月上旬开始出现偏热, 7—8月感到偏热, 9月中旬又由温暖逐渐变为舒适, 持续到10月中旬, 持续时间为1个月左右。11月上旬开始偏冷, 到翌年2月人体普遍感到偏冷或寒冷。因此, 4月上旬到6月下旬人体舒适感为凉爽、舒适、温暖, 非常适合外出旅游;6月下旬以后气温逐渐升高, 人体普遍感到偏热, 不适宜外出旅游;到8月下旬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人体感到温暖, 8月下旬至10月下旬人体舒适感又为温暖、舒适、凉爽, 变得适宜旅游;从11月上旬至次年3月中旬, 气温较低, 人体感到寒冷, 不宜旅游。

3 结论

(1) 济宁市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为一体, 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和奇特魅力, 并有丰富的旅游气候资源, 旅游的自然资源和气候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2) 通过计算人体舒适度指数, 济宁市最佳旅游季节为春、夏、秋季。其中4、5、9、10月适合到济宁风景区旅游, 6—8月适合登山和游湖。

摘要:阐述了济宁市地理特征和自然景观, 分析了济宁市各季节的气候特征及其对旅游业的影响, 利用1971—2000年逐日气象资料, 计算月、旬的人体舒适指数。结果表明:济宁市旅游气候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最佳旅游季节为春、夏、秋季, 其中4、5、9、10月适合到风景区旅游, 6—8月适合登山和游湖。

关键词:旅游,气候资源,人体舒适度,山东济宁

参考文献

[1]陶建军, 陈晶军.湖南雪峰山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农村旅游开发[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19) :8277-8280.

[2]张福娟, 张贵兰, 郭艳秋, 等.伊春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分析[J].黑龙江气象, 2009, 26 (3) :24, 26.

[3]朱瑞兆.应用气候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

太原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 篇9

太原市是山西省的省会,古称晋阳,位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一座具有2 5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太原市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加之独特的地形,形成了良好的气候条件。由于历史的原因,太原市作为能源重化工基地,空气污染曾比较严重。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环境治理,从战略高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大整治污染力度,随着园林绿化城市建设的推进,太原市正在恢复碧水蓝天的秀美景色。本文采用太原市1978-2005年的地面气象资料,对太原市旅游气候资源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评价,从而为合理规划、开发旅游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 太原市基本气候特征

太原市地处东经111°30′~113°09′和北纬37°27′~38°25′之间,地形呈簸箕状,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春季升温迅速,秋季天高气爽,昼夜温差明显,光照充足。太原市年平均气温为10.7℃,相对湿度57%,年降雨量414.5 mm,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由于地形(山脉阻挡)原因,风力较小,静风盛行,年平均风力仅1.6 m/s,相当于2级。

2 太原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

2.1 太原市温度特点

太原市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度日较差明显。太原市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3.6℃。太原市夏季最高气温大于等于35℃的日数仅有2.5 d,而且温度日较差大,空气湿度适中,炎热程度远不及周边其他大中城市,早晚比较凉爽,非常适合避暑。

太原市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5.9℃,平均最高气温为2.2℃。冬季虽持续时间比较长,但晴天多,日照充足,空气相对干燥,白天气温比较容易升高,给人感觉并不十分寒冷。冬季极端最低气温小于等于-15℃的日数仅有6 d,非常短暂。

2.2 太原市降水特点

太原市降水集中,适宜旅游天气多。降雨量小于等于0.1 mm的阴天、多云、晴天做为适宜旅游的天气[4]。太原市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的7月和8月,雨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一半。全年适宜旅游的平均日数达297 d,占到总日数的82%(见第22页表1)。

2.3 太原市旅游气候适宜度评价

2.3.1 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

影响气候适宜性的要素很多,由于是较长时间的平均状况,我们主要考虑与人体舒适感觉关系最密切的气温、湿度、风力3个要素。太原位于华北内陆地区,炎热季节短暂,属冷应力区[1],而舒适度指数对炎热地区或者炎热季节比较敏感[5],所以,我们同时应用舒适度指数和风寒指数来评价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1)舒适度指数。全面考虑温度、湿度、风3个主要气象要素对人体舒适程度的影响,并提出舒适度指数等级划分(见表2)。

舒适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舒适度指数;T为气温,℃;RH为空气相对湿度,%;V为风速,m/s。

2)风寒指数。风寒指数计算公式[1]:

式中:Q为风寒指数;T为气温,℃;V为风速,m/s。

风寒指数是表征寒冷环境条件下,风速与气温对裸露人体的影响,其物理意义是指皮肤温度为33℃,体表单位面积的散热量。评价指标分类等级见表3。

2.3.2 评价结果分析

利用太原市气象资料,经过计算得到舒适度指数和寒冷指数(见表4)。从舒适度指数来看,太原市5月至9月为A级,气候最舒适;4月为B级,感觉较凉爽,舒适;3月、10月、1 1月为C级,感觉微冷,较舒适;只有冬季的1月、2月和12月为D级,感觉冷,大部分人不舒适。

从风寒指数看,5月至9月为A级,感觉舒适,与舒适度指数评价结果是一致的;3月、4月、10月、11月为B级,感觉凉爽;1月、2月、12月为C级,感觉很冷。

可以看出,两种指数评价的结果是有差别的:风寒指数评价春季及秋季为同一个级别,B级,感觉凉爽,而用舒适度指数做评价,4月为B级,较凉爽,感觉舒适,优于3月、10月、11月(见表4)。

原因在于舒适度指数是热应力指标,而寒冷指数为冷应力指标,只考虑温度和风速的影响,不考虑湿度,比较适合评价冬季。故只用寒冷指数评价冬季,其余季节以舒适度指数评价为准。

3 结束语

1)太原市拥有十分优越的旅游气候资源。表现为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温度日较差明显,气候宜人,降水集中,适宜旅游天气多。

2)用风寒指数评价太原市冬季气候资源比较合适,评价结果为C级,感觉很凉。影响太原市旅游的不利气候因素首先是冬季的寒冷,其次是春秋季节空气湿度偏小,略显干燥。自汾河蓄水以来,太原市空气湿度已经得到很大改善。另外,冬季可以适当设计一些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室内参观旅游项目。

3)太原市旅游气候资源丰富,每年有9个月的适宜旅游季节,其中5月至9月为最佳旅游季节。

4)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太原旅游特色品牌,把太原市建设成旅游强市。

参考文献

[1]朱瑞兆.应用气候手册[S].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2]雷桂莲.南昌人体舒适度预报系统[J].江西气象科技,1999,22(3):40-41.

[3]吴兑.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4]吴丽娜.厦门市旅游气候资源评价及其利用[J].福建地理,2001,16(3):47-50.

塔城盆地苹果栽培气候资源分析 篇10

1 苹果生长对气候条件的要求

苹果作为温带多年生经济树种, 对环境条件有严格的要求, 其中气候条件起着关键作用。从花芽开放到果实成熟, 苹果在不同时期对气象条件都有不同的要求, 其中花期气象条件对苹果产量和品质产生的影响较大, 冬季严寒和夏季酷暑也是影响苹果品质的重要因素[1]。研究苹果各生育期的气象指标, 对于苹果生产中合理利用气候资源, 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只要选择好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相应的品种, 苹果才能较好地生长, 并使人们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

多年来, 塔城地区林果产业一直保持0.07万hm2左右的面积, 栽培管理的同时, 果园有效株数少, 效益不高, 果农种植积极性差。近年来, 随着自治区林果业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 抗寒苹果品种在塔城地区的逐步推广和栽培措施的不断改进, 一系列标准规程的制定增加了优质果率, 提高了林果业效益, 同时市场销售情况转好, 进而带动了果农的种植积极性, 近2年林果种植面积大幅增加。目前塔城主要推广种植的鲜食苹果品种为新冠、新帅, 这2个品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果树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抗寒品种, 抗寒性强, 果实大, 品质优良。新冠果实生育期128 d, 平均单果重200 g, 可溶性固形物14.7%, 果实在0~2℃条件下, 可贮藏30~40 d。新帅果实生育期144 d, 平均单果重216 g, 可溶性固形物13.3%, 果实在0~2℃条件下, 可贮藏210 d, 在冬季-32℃低温下, 2个品种第2年均可正常开花结果。加工品种高酸苹果为当地选育品种, 平均单果重28.8 g、最大果33.3 g, 果面光滑鲜亮艳丽, 肉质细嫩、汁多, 出汁率为78.35%, 总酸为17.32 g/kg, 塔城盆地内可正常生长。

2 塔城盆地主要气象因子对苹果种植的影响

2.1 热量条件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世界苹果主产区集中在南北半球的温带地区, 优质苹果产地的最适宜年平均气温为8~12℃, 1月中旬均温大于-14℃, 夏季均温19~23℃。塔城盆地位于新疆西北部, 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年均气温为7.1℃, 4—10月平均气温为9.7~22.9℃, 极端低温-37.1℃, 1月中旬均温-10.4℃, 夏季均温21.7℃, ≥35℃天数平均为8.2 d, 苹果生长旺盛的季节平均最低气温为14.5℃, 无霜期150 d左右。

冬季温度与苹果栽培关系密切, 如果冬季温度过低容易使枝、芽遭受冻害, 甚至全株死亡, 多数苹果壳耐-30~-25℃的低温, 由于塔城盆地极端低温低且持续时间长, 作为内地主推的红富士系列品种在塔城地区无法正常越冬, 易出现冻梢现象, 且不能正常开花结果。但塔城盆地地形复杂, 平原气象站的资料不能显示盆地的全部情况, 只能说明平原地区温度条件不适合苹果生产, 而前山坡地逆温带的存在使冬季低温达不到极限温度, 可基本满足新冠、新帅、高酸苹果生长要求的指标。

生长季节的温度对果实质量和品质有重要作用, 塔城盆地夏季均温符合苹果最适产区温度, 同时由于昼夜温差大, 利于花芽分化和果实糖分的积累, 因此果品品质较好。但≥35℃高温天数偏多, 出现高温时, 光合强度下降, 呼吸作用增强, 同时向阳面无叶片遮挡的果实易发生灼伤, 对果实品质和耐贮性产生影响。山坡逆温带由于海拔相对较高, 温度较平原低, 夏季凉爽, 高温在35℃以下, 且高温持续时间短, 因此逆温带苹果生长基本正常, 整个生长季节基本处于适宜的温度范围内, 在正常的栽培管理措施下, 苹果品质优于平原地带。

2.2 降水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苹果喜干凉气候, 年降水量在560~750 mm有利于苹果生产, 塔城盆地年降水量为290 mm, 蒸发量1 600 mm, 从量上看远远达不到苹果生产的降水要求, 但塔城地区降水分布不均, 山区高, 平原低, 因此在境内拥有百余条大小河流, 其中年径流量1亿m3以上的有12条, 全地区河流总径流量52.79亿m3, 冬季大量的降水春季融化后渗入地下, 带来了充沛的地下水资源, 可满足苹果不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

2.3 光照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苹果为喜光树种, 生长期要求有充足的光照。光与苹果花芽分化有密切关系, 花芽分化必须在充足的光照条件下进行, 光照不足, 花芽分化少, 降低成花率, 光照不足也会降低果实品质, 使果实着色不良, 含糖量低, 风味差。国内外苹果主产区年日照时数多在2 200 h以上, 塔城年日照时数为2 800~3 000 h以上, 夏季月均日照时数300 h以上, 日照充足, 昼夜温差大, 糖分易于积累, 满足优质苹果的生长需求。

3 主要气象灾害及生产对策

3.1 花期低温冻害

萌动的果芽抗寒力弱, 对温度敏感, 如果低温持续时间过长或春季气温回升过快, 对果芽膨大和开花都有影响。多年来, 塔城盆地倒春寒时有发生, 因此必须做好花期防冻害措施。花期遇低温冻害可采用灌水、包干、熏烟、人工喷水的措施, 对花芽受冻的苹果树要在开花前和谢花后喷施叶面肥, 人工辅助授粉, 全面提高坐果率, 增加果量。在此基础上加强肥水管理, 促进树体健壮生长, 科学留果, 进一步提高苹果产量和品质, 把损失降到最低[2,3]。

3.2 大风

苹果花期遇大风, 影响开花、授粉及坐果, 生长成熟期的大风可造成落叶、落果和机械损伤, 影响产量和质量, 冬季大风可加剧冻害。塔城盆地中部春秋及冬季大风较多, 夏季阵性大风也较多, 前山坡地风速较小, 起风日数较少。建园需避开风口地带, 在果园周边营造防护林, 加强肥水管理, 进行撑杆支条子等管理措施增强抗风能力, 降低大风造成的危害。

3.3 越冬冻害

塔城盆地冬季极端低温可达-37℃, 平原地带易发生冻害, 因此必须做好预防工作。入冬前要对幼树进行培土保温, 树干涂白, 大树喷植物蒸腾抑制剂, 以防止和减轻苹果幼树越冬抽条。开春适当推迟修剪时间, 避免产生新的伤口, 有利于分清、区别冻伤芽和冻伤枝, 最大限度地保证产量和树体长势。萌芽后, 要检查缩剪冻死枝条, 严防冻害后苹果腐烂病的暴发和流行。

4 塔城地区苹果种植建议

(1) 从气候角度分析, 塔城盆地平原地带不适宜种植富士系列苹果, 该系列品种只能在逆温带内小户院落中零星种植。进行大面积种植时栽植的品种应尽量选用经过试验可耐受低温的抗寒品种, 如新帅、新冠、高酸苹果等, 内地引进的品种必须经过小面积栽植试验[4]。

(2) 果树品种选定后, 栽植时必须做好防护措施, 果园周边要配置好防护林预防大风危害, 栽植地点以前山坡地逆温带栽植为主。

(3) 不论平原还是逆温带, 入冬前需采取冬灌、埋土等防寒措施, 以预防低温冻害。春季注意天气预报, 低温出现时要以熏烟、人工喷水等措施预防花期冻害。在果园管理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在低温来临前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确保果园稳产。

参考文献

[1]河北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各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0.

[2]高婧, 井立军, 井立红.塔城地区近45年气候变化分析[J].新疆气象, 2006, 29 (5) :17-19.

[3]夏永辉, 周刚, 伊犁河谷苹果栽培的气候优势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35 (36) :11833-11834.

资源整合与资源独享 篇11

“快乐中国”品牌的开发方式

2005年,湖南卫视被公认为“中国电视生态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其品牌开发方式也成为业界和学界研究的重大课题。湖南电视台副台长刘向群曾指出,湖南卫视紧紧围绕“快乐中国”的品牌理念,开创了一条“竞争为轴,品牌为王”的品牌开发之路。

以竞争为主轴。21世纪的中国电视市场,其竞争强度更为激烈,竞争内容更为丰富。从频道落地到电视剧场,从广告商到节目资源,从节目主持人到频道受众,竞争充斥着当今的电视业界。竞争的白热化,造成了竞争对象的不确定性,既有中央电视台的专业频道,又有同级卫星频道;既有电视剧的资源垄断,又有节目资源的可复制性;既有受众的自主选择性,又有广告商的产品与频道的吻合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电视频道都围绕既定的市场目标——全国收视率指标和广告创收指标来展开各项工作。湖南卫视没有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湖南卫视人认定影响力比收视率更重要。媒体影响力是媒体通过自身独特的方式,左右社会大众观念和行为的作用力,是受众对媒体的注意力在程度和质量上的反映。影响力不仅能产生强大的社会效益,使媒体成为左右视听的舆论领袖,同时也可以大幅度提升媒体的广告价值,为湖南卫视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无论办节目还是办活动,都必须以影响力作为终极目标,以影响力提高收视率。当湖南卫视具备足够影响力的时候,就适时改变营销方式,改经验营销、收视率营销为影响力营销、营销影响力。要通过广告经营,充分实现电视品牌自身影响力的商业价值,并充分依托自身影响力,将广告营销推向更高的层次、更大的领域。2005年,湖南卫视全国收视份额达到3.2%,相当于全国其他省级卫视平均收视份额的10倍。与此相对应,湖南卫视单频道创收在这三年中年均增长50%,2005年实现广告经营收入6.5亿元,年新增1.47亿元,涨幅达到29.2%。用百度引擎检索国内各个电视媒体的曝光量,我们可以发现,湖南卫视的品牌提及率最高,是其他省级卫视平均提及率的27倍。

以品牌为统帅。质量是品牌创立、发展的根本,观众选择传媒产品,总是以上乘质量的节目为选择对象。强势品牌,无不是以其过硬的质量称雄传媒市场的。在湖南卫视的运作过程中,品牌战略类似于一个强力磁场,为了锻造“最具活力的中国电视娱乐频道”品牌,频道内容、结构、资源、组织机构乃至员工个人,都被给予及时调整以适应这个磁场。在品牌运作方面,专门成立了企划推广部门,负责全频道的品牌企划、推广、维护;成立产业拓展部门,负责频道衍生产品的经营开发,并与广告部密切配合进行品牌营销。2005年在国内电视界影响巨大的两个节目——《超级女声》和《大长今》,就是按照品牌化思路进行运作的。

此外,针对广告创收的重要性,湖南卫视对“快乐中国”品牌的广告创收进行了革新。2006年湖南卫视着手于改变以广告创收为主的单一经营模式,走上多元化经营、规模化拓展、外向型输出的国际路线;在传统的广告结构中重点开发大客户,从快速消费品广告转向金融、航空、保险等高含金量的广告品类,实现广告价值从量的增长到质的上升,从而实现品牌升级和产业升级,达到了应有的效益规模。

面对已取得的成绩,本着“快乐中国”的品牌理念,湖南卫视对2007年的频道品牌建设方向做出了新规划:坚持和树立科学发展观,以“超女”为契机,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为保障,以新娱乐经济为布局重点,扩张优势、调整结构、升级品牌、拓展市场。依托内容制作与新媒体、新经济产业,打造一个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业内具有超级强势品牌的卫视旗舰。由此可见,湖南卫视“快乐中国”的品牌理念始终与频道创新、频道竞争力紧密联系在一起,成就了湖南卫视强大的品牌效应。

“快乐中国”品牌开发的新特点

湖南卫视人抓住品牌竞争时代的新特点,在贯彻执行“竞争为轴,品牌为王”的“快乐中国”品牌开发之路时,呈现出自己的鲜明特色:资源整合与资源独享。

首先,资源整合是“快乐中国”品牌强大的重要手段。

资源是形成“马太效应”的核心,是驱动“马太效应”的内驱力,资源尤其是独占性资源的掌控对于奠定电视频道在未来几年内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那些资源掌控好、节目创新能力强、基础实力雄厚的电视频道将成为少数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频道。在这种情况下,电视频道自身的经济实力、品牌实力、节目制作和编播实力、媒介营销实力等因素将决定着我国电视格局未来发展的走向。因此,切合实际的资源整合是电视频道品牌不断强大的重要手段。

合理进行资源整合运作成为湖南卫视“快乐中国”品牌成功的关键一环,其最显著的案例就是“超级女声”的横空出世。2004年,湖南卫视在“快乐中国”品牌理念的指导下,锁定年轻、锁定娱乐,它看准了由湖南娱乐频道制作的电视歌唱大赛节目“超级女声”,并明确分析出其巨大的生命力和将产生的影响力,经过内部的协商、运作,“超级女声”的阵地从湖南娱乐频道转到了湖南卫视。接着,湖南卫视把“超女”品牌作为频道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战略聚焦,总编室、广告部及节目部门整合运作,动用了频道内各栏目、频道宣传片、字幕以及互联网、平面媒体等几乎所有可能动用的媒体资源,不遗余力地宣传炒作,进行全方位立体传播。“超级女声”之所以诞生,是因为其“适销对路”;之所以火爆,来源于其良好的产品创新、营销创新和资源整合能力;之所以这样能够持久不衰,得益于其富有远见的品牌战略。

其次,资源独享是“快乐中国”品牌开发的强大后盾。

所谓资源独享,即独家资源的占有和使用。在品牌竞争时代,资源独享意味着垄断,意味着行业巨头。对社会开放性资源的争夺,业内学者称之为“没有边界的竞争”。随着竞争的加剧,电影、电视剧、明星、大型活动和赛事等社会开放性资源获得的门槛越来越高,频道能否成为份额竞争“淘汰赛”之后的全国性频道,其成败关键就在于对这些资源的掌控状况。

全盘探索社会开放性资源,湖南卫视打出了“垄断牌”。因为垄断是可怕的,除非你是垄断者。当媒体品牌达到一定的高度,拥有了雄厚的资金、实力,就有可能实现在资源上的最大占有率,其关键在于对独特内容的独占性,如对优质电视剧的买断、独播,对创新性节目形态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等。只有独占这样的资源,才不会被竞争对手轻易复制和超越,才能对受众产生长久的吸引力。

首先是精心运用频道自身资源。在受众和客户的电视消费心理越来越成熟的今天,作为电视内容产品的提供商,湖南卫视更加致力于新节目的设计与开发,在设计和开发中,充分体现国际化创新设计理念和领先的研发成果。湖南卫视紧紧围绕“快乐中国”的品牌理念,精心挖掘,运用自身各个频道的各种资源,设计、开发出“国球大典”、“超级女声”、“闪亮新主播”、“名声大震”等创新栏目,不断为观众提供原创性节目或活动,提供独特的内容或形式。运用这种独有的频道资源创造性地设计、开发出的电视产品,受到受众极大的欢迎,产生了大而强的影响力;而且,这种独特的产品内容和形式,即便是别人能轻易模仿,也不会让别人轻易超越。

其次是倾力享用社会开放性资源。目前,社会开放性内容资源以电视剧产品最为成熟,最具代表性。西方传媒学者克顿指出,作为大众最喜欢的节目类型之一,电视剧被80%的中国观众列为经常收看的节目类型,平均每位观众每天收看电视剧的时间近1小时,约为收视时间的1/3;作为重要的广告依托,电视剧以较小比例的支出,每年为各级电视媒体带来70%左右的广告收入!电视剧经营,已成为中国电视节目营销与广告营销中不能忽略的核心问题之一。专家分析,第一轮电视剧竞争以播出电视剧量的多与少为核心;第二轮电视剧竞争比的是剧目质的优劣;如今的电视剧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第三轮,即电视剧的有与无将成为媒体竞争中是否胜出的关键。以韩国古代宫廷剧《大长今》的成功播出为标志,自2005年始,湖南卫视走上了独播剧之路。笔者认为,有关资料提供的下列数据可以证明独播剧的巨大效应:《大长今》被公认为2005年度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从9月1日至10月15日,该剧平均收视达到4.1%,收视份额稳获同时段全国第一名,创造了中国电视后晚间时段的收视高峰。同时,该剧首播进行特价招商,为频道带来了5000万元以上的广告收入,第二次重播又创收4000万元,堪称中国成功打造独播剧场的经典之作。之后,湖南卫视再接再厉,TVB大剧《金枝欲孽》的独家播出,老剧《青青河边草》和《阿信》的经典再现,琼瑶剧《一帘幽梦》的重新开拍,红色青春偶像剧《恰同学少年》的精心打造,都体现了湖南卫视对资源独享的大手腕、大气魄。

除了首播剧、独播剧资源的争夺外,大型赛事、活动承办权、重大新闻事件的转播权都是新一轮竞争的焦点。“宋楚瑜回乡46小时”的独家全程报道,“2006年度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的独家承办等,都可看作是湖南卫视对传媒热点资源的独享性运用,都凸显出湖南卫视“快乐中国”品牌开发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刘向群、王旭波:《湖南卫视的品牌营运历程》,人民网《媒介方法》,2006(2)。

2.陈兵:《电视品牌建构》,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新闻系)

气候资源 篇12

关键词:气候资源,方位,建筑表皮,建筑节能

从我国现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来看,无论是居住建筑还是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主要是通过控制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窗墙面积比以及建筑的体形系数等途径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标。但由于各地区气候条件不同,外部气候对建筑作用程度上的差异,建筑节能技术应具有很强的地域特征。即使是同一地区不同的位置、同一建筑不同朝向的围护结构,因微气候条件的不一致,建筑节能措施也不能一成不变。例如,研究表明,在南方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室内外温差相对北方寒冷地区小得多,单从提高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来看,对建筑节能的贡献并不大,而窗口遮阳和自然通风对降低夏季的建筑能耗效果明显。此外,在夏季,外围护结构外表面平均温度随着围护结构的总热阻增大而增大,即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越强,围护结构的外表面温度就越高,其值就越接近室外平均综合温度。高温的建筑表面会使室外的空气温度升高,这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是不利的。由此可见,以提高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即以“防”为主的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模式,未能充分考虑气候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建筑各朝向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的一致性与建筑方位气候资源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节能效果不显著、气候资源浪费以及环境的不利影响。因此,应采取与气候特点相适应的节能技术措施,结合建筑所处的地理气候环境,利用可再生气候资源,提高建筑节能效率和建筑生态环境品质。

1 建筑表皮的气候资源属性

1.1 建筑表皮

早在1966年,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中,首次将建筑问题分解为空间问题与表皮问题,指出在有限的空间创造之外,还有无限丰富的表皮创造的可能。从此以后,建筑表皮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当今,许多建筑师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建筑表皮在建筑中的意义和发挥的作用。“表皮”(surface)的概念最先源于生物学,以此将建筑与生物作一个类比,形象地将建筑的外围护系统类比动物的皮肤,建筑的支撑结构类比动物的骨骼。对建筑表皮虽谈论得多,但就建筑表皮这一概念还没有人下过明确而权威的定义。这主要是由于研究者依据对表皮的研究内容的范围和侧重点不同,各自有不同的对建筑表皮的解释。从建筑的历史看,“表皮”也不是一个清晰和单一的概念,相反具有复杂多样的内涵。例如,建筑表皮通常被理解为建筑空间的外围护结构,是建筑内外空间的交界。然而,在不同情况下,表皮又可能指向围护结构的表面、表层或围护结构本身,这种复杂状况很容易带来对表皮认知的含混不清。此外,当代建筑学已引入了更加广泛的理论和哲学范畴,“表皮”亦获得了新的建筑学概念。它已经不是一个僵硬的名词,而成为了在不同语境中呈现不同内容的动态概念[1]。

基于本文研究的问题,将“建筑表皮”定义为具有改变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热、光、声)功能的建筑外围护结构,包括外墙体、门窗、屋面、和底层架空的楼板以及与上述围护结构共同作用改变建筑室内外物理环境的附属构件,如各种遮阳设施、表面绿化等。与建筑环境密切相关的、在建筑周围一定范围内(通常指建筑基地范围)的室外地面也属于本文建筑表皮涉及的范围,因它承载着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对改善建筑及城市的物理环境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将它视为外墙面在地面上水平方向的延伸。建筑表皮作为建筑内外空间转换的物质系统,通过室内外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流对物理环境因子具有反射、吸收、透射和转换等作用,不同程度地改变建筑室内外人居环境的品质。建筑表皮的功能性不能只简单地反映在空间限定、围护方面,而应表现在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

1.2 气候资源的特点

气候资源这一科学概念,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世界气象组织第二个长期计划草案(1988-1997)》第一句就提出:“气候既是有益于人类的一项重要自然资源,又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在《吕氏春秋》中写道,“凡农之道,原(即候,指时令)之为宝”,将气候称为农业生产的资源(宝)。我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候等,便是以掌握农时,利用好气候资源的科学方法。

气候资源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和其他资源不同,主要有如下几点:(1)气候是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风等要素有机组成的。其资源的多少,不但取决于各要素值的大小及其相互配合情况,而且还取决于不同的服务对象,以及和其他自然条件的配合情况,不像黄金、煤炭等矿产资源那样多多益善。 (2)气候有时空差异。气候变化具有周期性,有时周期性不明显,难于捉摸。因此,气候资源的利用,必须因时制宜。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气候条件相差很大。因此,气候资源的利用,还必须因地制宜。 (3)气候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4)气候变化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由于气候条件与其他自然条件密切相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在改造自然过程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变了气候条件。例如,城市化和工业化对大气污染,引发温室效应,造成气温升高,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可能导致气候产生长远的、大规模的、对人类生存有重大影响的变化。

1.3 建筑表皮的气候资源要素

建筑通过其表皮获得的气候资源主要包括以下要素:(1)漫射光源,建筑采光之源:有历时性,呈周期性变化,无方向性,无明显热效应。(2)直射光源(太阳辐射),建筑日照之源:有方向性,有明显热效应,也有时效性,因而建筑获得直射光源的机率比漫射光源少。(3)自然风源:受大气候的影响,大气候风源是小区域内实现有效自然通风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4)自然气源:气源与风源意义不同,引入风源的目的在于改变室内空气的热运动,满足热舒适要求。引入气源的意义在于改变室内空气的组成成分,满足卫生要求。(5)热源,热交换:只要建筑表皮两侧的温差存在,通过传导和辐射的热交换就存在。温差越大,热交换就越多。(6)水源:降水(包括雨水、雪、冰雹等)通过建筑表皮承载、输送、分配、净化等过程用于改善建筑微气候环境和生活用水。除气候资源外,建筑表皮资源还包括景观、声景资源等。其中“声景”为Soundscape由Sound(声)和Scape(景)构成,是借鉴Landscape而来。Landscape在中文被译成“景观”或者直译成“地景”。所以,Soundscape可以译为“声音景观”,简称“声景”[2][3]。

1.4 建筑表皮气候资源的时空差异性

建筑与在地球上其他能移动的物体不同,在一般情况下,一旦建成其所在位置不能改变。换言之,建筑各个表皮的位置和朝向将被固定下来。由于外界资源要素在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得上述的资源在不同位置及朝向的建筑表皮存在着很大的时空差异。其中,太阳辐射的时空差异是气候要素时空分布差异的根本原因,进而造成建筑表皮资源属性的差异。首先,建筑表皮因空间位置上的差异而带来获取资源程度的不同,如水平向、南向和北向的建筑表皮在获得太阳辐射机会和程度上的差异,此为共时性差异;其次,气候的动态变化,导致同一朝向或方位的建筑表皮在不同时间获得外界气候资源的差异,包括季节差异和昼夜差异等,此为历时性差异。比如建筑表皮的采光和日照功能在夜间丧失,而通风和换气功能依然存在。还有,在冬季,太阳辐射是天然的热源,有利于建筑的采暖,建筑表皮应考虑尽可能地吸收太阳辐射热量,表皮的开口需尽量向阳并避免遮挡;而在夏季,强烈的太阳辐射会造成室内过热、空调负荷增大,因此,建筑表皮开口应考虑尽量避免太阳辐射,表皮的外遮阳措施就显得十分重要。外界气候资源分布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差异,要求建筑表皮在气候资源利用时,要特别强调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赋予建筑表皮充分利用外界气候资源的功能,是建筑生态、节能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不同气候方位的建筑表皮技术措施实现对气候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受不利气候影响的最小化[2]。同样,无视气候资源在时空上的差异性,将建筑表皮单一化处理,也会导致对气候资源的浪费。反观当下的绝大多数建筑,其表皮性能特征在各朝向或方位的一致性以及表皮的固定不可应变性都无法使得其对气候资源的有效利用,这种依赖不可再生能源的建筑表皮形式,一方面消耗了宝贵的能源,另一方面将大量的废热、废气和废水等排出室外(图1),进一步加剧城市人居环境品质的下降。

建筑表皮在建筑中承担着气候资源(能源)汲取器的角色,它应该作为一种有效高效地利用资源的载体和发生器。在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我们应该理性地分析并恰当地处理好每一朝向方位建筑表皮的性能品质,使得建筑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等外界资源,从而实现降耗节能、集约高效的生态目标[2],保持建筑的可持续性。

2 建筑表皮节能与气候资源利用技术策略

2.1 建筑表皮与建筑节能

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不仅需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而且需耗费大量的能源。在全世界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耗中,无论是工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所占的比重都较大。建筑能耗包括建材生产、运输、建筑施工、建筑日常使用及建筑拆除等项目的能耗。其中比重最大(约占80%以上)的是建筑日常使用能耗,主要为采暖、空调、热水、照明、电器等用能。

在建筑日常使用的能耗中,由于通过建筑表皮散失的能量和供暖制冷设备系统的能耗占大部分,因此,世界各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建筑表皮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供暖制冷设备效率两个方面展开。近年来又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无论利用哪一种能源方式,由于建筑物与其所处外部环境的能量的交换是通过建筑表皮来实现的,所以建筑表皮是影响建筑能耗的重要因素。要达到建筑节能的目的,除了要增强建筑表皮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建筑中的能耗外,同时,还要提高建筑表皮对可再生气候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建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而后者更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

2.2 结合气候方位的建筑表皮节能设计策略

结合气候方位的建筑表皮节能设计策略,就是要从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建筑表皮所处的位置或朝向出发,依据建筑表皮气候资源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因地制宜,采取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建筑表皮节能技术措施,积极利用可再生的气候资源,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

就我国决大部分的地区(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而言,在建筑的六个朝向的表皮中,太阳辐射强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依次为屋面、南向、东西向、北向,架空楼地面。因此,屋面和南向的建筑表皮是太阳能利用的最佳位置,可通过设置如 “特隆布墙(Trombe Wall)”、“太阳墙”、“透明保温隔热墙体(Transparent Insulated Wall,简称TIW)”、光电、光热一体化等建筑复合表皮系统,对太阳能进行利用;对于北向表皮,太阳辐射强度弱,但光气候因素相对稳定,是增加建筑采光的有利朝向;屋面除了太阳能利用外,和室外基地表皮一起可构成雨水利用系统和生态绿化系统。对于大进深大体量的建筑,通过屋面表皮的透光材料或开口,可解决内部采光的不足等问题。建筑的自然通风除了依靠风压通风外,还可通过架空底层楼板表皮开口与屋顶开口形成热压通风,底层架空楼板表皮具有丰富的自然气源和自然风源,建筑设计中应予以充分利用。

2007年新落成的清华大学环境能源楼(SIEEB)是一座智能化、生态环保和能源高效型的新型办公楼。作为一项示范性工程,该项目的建设通过建材选择、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了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环保节能办公建筑的技术方案。为达到尽可能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高能效、利用气候可再生能源等目标,首先,在建筑的形态上,采用了C 形平面、阶梯状由北向南对称跌落,楼层的层层退台是为了能够接收到最大限度的日照和给予内部花园更大的空间。其次,结合气候资源在建筑方位朝向上的差异和北京气候的特点,建筑的各朝向采取了不同的表皮构造。南向采用了出挑钢架上设置表面覆盖有太阳能PV板的遮阳表皮系统(图2)。

依据北京冬至(27.3°)和夏至(73°)正午太阳高度角进行设计,在夏季可以减少太阳辐射量,而冬季又允许阳光进入室内。据模拟分析,采用遮阳板后太阳得热量能减少约1/3。同时,太阳能PV板又能为大楼提供清洁能源。南向凹空间的东西北三侧表皮设计成双层幕墙。外侧幕墙由玻璃百叶构成,其中部分玻璃百叶可被计算机控制旋转角度,反射阳光至室内天花,形成均匀的室内自然采光效果,减少人工照明的能耗。每层上部的两个遮阳百叶能够通过旋转一定角度保证反射光线可最大限度地到达室内。如图3所示,建筑北侧采用单层幕墙表皮系统,设置开启的透明玻璃窗,并在窗框外侧覆固定的激光穿孔铝板,它的功效是既可阻挡北侧冬季的寒风,又不影响室内的自然采光和观景。东西两侧表皮为带金属检修走廊的双层幕墙。其外层采用丝网印刷玻璃;内层上下为填充岩棉的坎墙,中部为透明玻璃窗。它不仅能有效地阻挡强烈日照,并保证室内采光,还可在两层幕墙中间形成空气对流通风层,将太阳得热排出中间夹层,从而大大减少夏季空调系统的能耗。在建筑周围的基地表皮,采用透水性铺装,有利于地下水的涵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在大楼西北侧种植常绿高大乔木,阻挡冬季西北侧寒风对建筑的不利影响[4]。

依据气候资源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采取了结合气候方位的建筑表皮节能设计策略,使得SIEEB 的CO2 排放远低于中国同等公共建筑的排放量,节能效果显著。

2.3 结合气候变化的建筑表皮节能设计策略

如上所述,气候资源不仅在朝向方位上存在差别,而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以往固定不变的建筑表皮只能是被动地接受外部气候因素的作用,缺乏主动适应外界气候变化和利用气候资源的能力,造成气候资源的浪费。结合气候变化的建筑表皮节能设计策略,就是要赋予建筑表皮以“类生命”特征,使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等功能,根据室外气候因素的变化,因时制宜,对进入室内的物质流与能量流进行调节和控制,以尽可能低的环境负荷来达到尽可能高的气候资源利用率,创造可持续的、健康、舒适的建筑室内环境。

作为结合气候变化的建筑表皮节能设计策略,首先,可赋予建筑表皮具有开启、闭合、转换等功能,使建筑表皮能动地适应气候的变化,趋利避害,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其次,可在建筑表皮表面附着植物,构成具有生态气候适应特征的绿色建筑表皮,利用植物形态的季节变化,如夏遮阳、冬日晒,解决建筑的防热与采暖问题。此外,还可利用建筑表皮本身材料的特性,如基于相变材料的蓄热型表皮,在冬季,白天可吸收太阳辐射热,夜间将热量释放出提高室内温度,减小温度的波动,节约采暖能耗。

2003年在托马斯·赫尔佐格设计完成的德国建筑工业养老金基金会办公楼中,片状金属板在立面上的应用是该设计的一个特征。其建筑表皮不仅注重形式上的美感,并且能起到采光和遮阳的作用。在建筑北面,这些金属板可将顶光反射到房间内部,而在南立面,设计了一个近似镰刀形的调节装置。正是这个精致的可调节构件协调好建筑表皮遮阳与采光的关系,它可在阴天时将天空扩散光反射到室内;而当阳光照射时,构件则转到垂直方向的遮阳板的位置上。在正立面顶部,向内绕轴旋转,可使光线转向的构件提供最大角度的遮阳措施,而在中段,必要的直射阳光经反射进入室内(图4)[5]。

3 结语

建筑表皮作为人类的“第三层皮肤”,是人与自然的联系纽带,建筑表皮的存在状况将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品质。因此,建筑表皮不仅具有庇护功能,还具有重要的人类生存的环境意义。由此可见,构建有利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第三层皮肤”的建筑表皮应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结合气候资源利用、高效节能的建筑表皮设计无疑是一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冯路,表皮的历史视野[J],建筑师,2004(110):6~7.

[2]吕爱民,建筑围护结构的资源属性[J],华中建筑,2003(6):27~28.

[3]秦佑国,声景学的范畴[J],建筑学报,2005(1):45~46.

[4]张通,清华大学环境能源楼—中意合作的生态示范性建筑[J],建筑学报,2008(2):34~38

上一篇:职场情境模拟下一篇:污水处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