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护专业

2024-06-29

高护专业(共5篇)

高护专业 篇1

顶岗实习是当今职业学校与教育改革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 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对即将进入顶岗实习阶段的高护专业学生而言, 他们在实习前的心理状态将直接关系到实习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和实习任务的完成, 实习效果也必然影响到学生的就业。为了解中等卫生学校高护专业学生的实习心态, 我们对即将实习的2009级高护专业学生进行了顶岗实习前认知心理的问卷调查, 以便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策略, 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困难, 顺利渡过实习适应期。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已学习两年专业知识, 即将顶岗实习的2009级高护专业学生, 6个班共265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问卷共涉及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知情况、对岗前培训和学校指导工作的认知情况、对所掌握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认知情况、对实习中即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的认知情况以及对实习的预期等共17个项目。项目中“对护理职业认知情况”、“实习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对实习的预期”设计为多选题, 其余为单选题。

以班为单位采用不记名方式, 以现场问卷方式调查。调查前教师讲清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并要求学生如实填写, 共发放问卷265份, 回收有效问卷258份, 有效回收率为97.4%, 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知

调查结果表明, 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知度较高, 但也存在一定的负面认知。其中92.2%的学生认为护士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78.1%的学生认为护士较其他工作更有奉献精神, 认为护士待遇低、护理工作平凡且简单的学生分别占31.6%和11.7%。

2.2 学生对岗前培训和学校指导工作的认知

调查结果表明, 86.7%的学生有“到工作岗位后为学校争荣誉”的想法。在对“实习动员工作由谁布置”的问题上, 60.9%的学生希望由班主任指导, 另有38.7%的学生希望由学校主管领导指导。说明学校顶岗实习动员工作得到了学生的认同, 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班主任作为组织者取得了大部分学生的信任。

2.3 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认知

调查结果表明, 55.1%的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许不能满足岗位的要求, 认为肯定可以满足岗位需求的学生仅占10.4%。

在对“希望教师主要在何方面进行指导”的问题上, 84.4%的学生选择技能操作, 选择理论知识和人际交往的学生分别占4.3%和10.5%。由此可见, 实习前学生在操作技能方面深感不足, 很希望有更多的动手机会, 多掌握一些岗位需要的操作技能, 以增强自信心。

2.4 对实习中即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的认知

调查结果表明, 在预测“实习中即将遇到的主要困难”时, 66.8%的学生认为是难以与领导或带教教师沟通, 39.8%的学生认为是难与同事相处。说明学生在实习期间担心与领导、带教教师、同事之间的关系, 担心与患者发生冲突, 人际交往能力有待提高。

在“对待工作繁重且没有收入”的顶岗实习现状问题上, 63.2%的学生表示会以平和心态对待, 37.5%的学生会尽量把工作做好, 在工作中会带情绪或放弃实习的学生只占2.3%和2.7%。

在“对待实习单位管理严格的问题”上, 88.7%的学生认为有助于个人进步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即便“如果因为个人过失受到实习单位处罚”, 98.4%的学生也会正确对待。

在面临“护患关系发生矛盾”时, 89.2%的学生选择用礼貌真诚的语言与患者沟通, 16.4%的学生选择保持沉默。

由此可见, 学生对在实习中即将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有较清醒的认知, 也能严格遵守实习单位的规章制度, 有一定的自我约束能力。

2.5 对实习的预期

调查结果表明, 在回答“对实习的预期”问题时, 94.1%的学生认为顶岗实习能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96.5%的学生认为能培养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95.3%的学生认为能开阔视野, 丰富自己的阅历;80.9%的学生认为能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由此可见, 学生认为通过实习能提高个人生存能力及就业能力, 有正确的奋斗目标, 对实习有良好的预期。

3 结论和对策

3.1 结论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 实习前学校的岗前培训、正面引导, 对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任务起到了推动作用。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是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的关键时期, 是促进个人成长、丰富个人经历的重要阶段, 并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应对工作中即将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能正确对待患者的要求, 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 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繁重的工作。同时, 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学生担心所学的操作技能不足、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欠缺、对护理职业存在负面认识等。

3.2 对策

(1) 实习前开展专题讲座, 明确学生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用优秀护士或校友的先进事迹, 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用护理事业的发展前景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使学生在心理上乐于接受并热爱护理事业[1]。

(2) 适当加大护理技能的培训力度。主要训练形式包括示范教学、集中讲解、模拟操作、分组分项练习等, 最后逐个进行考核。对技能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进行针对性辅导, 鼓励他们多练习。

(3) 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实习阶段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实习情绪和心态[2]。学生在实习期间很希望得到带教教师和患者的肯定, 但由于年龄小、心理素质差, 当工作中出现差错, 受到患者或教师的指责时很容易产生烦躁、焦虑情绪。为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在校期间就要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实习阶段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 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工作中的矛盾和冲突, 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中等卫生学校高护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前心理状态。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 以265名即将参加实习的高护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学生在实习前对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但也存在诸如担心掌握的操作技能不足、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欠缺、对护理职业有负面认识等问题。结论 针对相关问题可采取开展专题讲座、加大护理技能培训力度、加强心理咨询和辅导等策略。

关键词:中等卫生学校,高护专业,顶岗实习,认知心理

参考文献

[1]严利, 田继书, 夏琳.大中专实习护士职业心态调查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22) :71~73.

[2]赵琴.护生临床实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11) :854~855.

高护专业 篇2

TBL(Team-based learning,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是2002年美国Michaelsen教授提出如何在学生人数较多情况下进行有效教学的新型成人教育模式[1]。它建立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基础上,克服了知识点不全面、系统性差、学生问题不集中、学习目标不明确等缺点。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团队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鼓励创新性,锻炼学生灵活实践能力特点的教学方式。2007年,Thompson等人把TBL教学模式适用于美国10所医学院校,2年后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理解能力普遍获得提升,且集体荣誉感和创新意识同样得到很大提高[2]。TBL教学模式可以灵活运用,可因不同层次学生和课程内容而改变,但总的思路与方法相似,都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作为教学理念。目前,TBL教学法国外各类院校普遍应用,因传入我国较晚,国内许多教研工作者正在探索学习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并运用于各学科教学中,并取得理想的成效[3,4,5,6]。

1 TBL教学模式的优点

自2012年开始,针对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状况和专业特点,我们生物化学教研室对高职护理生化教学进行了教改,逐步把TBL教学模式运用到教学中来。经过4年来的学习、总结,发现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合高护学生,获得可喜的成绩。总结起来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拓展学习途径:面对各种问题和争论,要寻找各种解决途径,如查阅图书、向他人请教学习等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其次增强团队协作意识:积累合作经验,懂得只有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合理分工、相互帮助,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再者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因为预习的内容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学生需要查阅、分析利用文献来把握重点和难点,只有引经据典才能说服他队成员;还能够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新问题,在解决中激发创新思维;最后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讨论时学会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1)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素质

因我们学院生化任课老师大都是三十年教龄以上的老教师,习惯了上课自己讲、学生坐着听,对这种较新的教学理念比较陌生,所以要先对这些老师们进行培训学习,熟悉理解TBL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通过讲座、观摩、示范、发放资料等方式为参加教改的老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大家对TBL教学模式了然于胸,为本次教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精心准备素材,任务循序渐进

重视课堂设计,培养设计意识,力争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依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针对某一章节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和要求,精心设计尽可能全面知识点的综合性问题,还要与其它章节之间的内容互补,难度递增,让学生能够温故而知新,不断探索学习。

2 TBL教学模式的实施

(1)组建团队:每组4~6位成员,学生自愿结合,同时老师给予协调指导。如有特殊原因不能落实到组的同学分配到合适的小组,并向学生强调:成功与否取决于成员间的合作程度,只有通过交流互动和支持才能妥善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队员之间经过一段时间熟悉、磨合,逐渐建立起互相信任、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增强了合作意识和使命感,为未来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奠定基础。

(2)设计问题:课前仔细推敲,根据大纲内容制定教学计划,把重点、要点系统性整合,对设计的问题认真筛选,并结合实例使问题既有代表性,又能引起同学间争论。

(3)问题发布:通过QQ群或微信群发给学生,提出要求,鼓励创新。

(4)解决问题:学生拿到问题后,预习有关内容并复习学习过的结构、生理等关联知识,然后查阅相关资料,增加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5)组内讨论:团队内部研究讨论可以互为补充,然后归纳整合,最后对问题统一作答思路,选出代表能够简明扼要、言简意赅地阐述相关问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6)课堂讨论:在各团队代表陈述后,答案汇总,开展讨论,拓宽思想,解疑答疑。此过程中老师是“裁判员”,发现不妥之处,只作提示,让学生互相纠正。最后老师全面总结,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实践演习,使学生更加明确授课内容。

(7)课后小结与练习:课后教师和学生都要总结课堂内的收获及新的问题、想法,最后汇总于老师,为下一步以及以后的教学作准备并积累经验。学以致用,学生课下要做适量的习题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试题的种类有几个层次,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型,因学生水平不同而选题:一般同学选做基础题和中等难度题就够了,而对于要专升本的同学则要进行较高水平的训练。

3 调查评估

每个学期结束时,设计学生调查问卷,了解TBL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对学生学习兴趣、综合素质、各种能力进行评估。统计结果表明,95%的同学对TBL教学法持肯定态度。他们认为:TBL教学模式从各个方面来说都优于传统的机械式讲课,同学们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并且人人乐于参与,大大促进了同学间合作沟通能力,明显改善了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能把生化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我们还把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以前学生的考试成绩做了比较,发现现在的学生成绩比以前的学生成绩有了较大提高。教师们也普遍赞同使用这种教学模式,他们觉得从教学中受益匪浅,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同时知识也得到了拓展,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当然,在实施TBL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TBL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代课老师教学理念、知识层次需要较高要求;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和学生对教师的过多依赖,学生对TBL适应需要时间磨合;学生课前准备较多,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自学能力要求较高;因为开设课程多,学生学习任务重,导致课前准备时间不足,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班级人数太多,课堂时间相对有限,只有部分同学获得发言机会;对教师要求较高,教师课前要用大量更多的时间准备资料;测试题的设计及筛选较难,测试题要求既要覆盖面较广,又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一些小组课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讨论结果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4 结语

经过四年来TBL教学模式在生化课教学中的实施,我们发现该方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从多方面汲取知识并以发散性思维顺利完成生化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素质都得到迅速的提升,真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受到同学们的一致认可和欢迎。相信TBL教学模式在高职护理生化教学中的继续应用及在其他学科方面的推广,会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专业性护理人才。

摘要:针对当前高职医护专业学生的现状和生物化学学科特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提出把T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护生化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团队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团队精神,鼓励创新性,锻炼学生灵活实践能力特点的教学方式。结果证明使用此教学模式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学习生物化学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TBL,教学模式,生物化学,团队协作,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Michaelsen L K,Bauman K A,Fink L D.Team-based learning:a transformative use of small groups in college teaching[M].Sterling(V A)Stylus Publishing,2002:1-287.

[2]Thompson B M,Schneider V F,Haidet P,et al.Team-based learning at ten medical schools:two years later[J].Med Educ.,2007,41:250-257.

[3]万能章.TBL教学法对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106-108.

[4]李新才,邓凤君,曾碧映,等.TBL教学法在高职高专药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导报,2012(31):136-137.

[5]陈伶俐,李杰,程莉娟,等.TBL教学模式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6-8.

高护生物化学案例教学实例 篇3

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的主要学科, 也是高职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许多技术、理论和方法可直接应用于临床实践和研究。但生物化学内容枯燥、乏味, 难懂、难学, 同时初次接触的学生并不了解学习生物化学的作用及与临床医学、护理的关系。传统生物化学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 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为此, 笔者尝试采用案例教学法, 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将以知识为中心教育转变为以能力为中心教育, 在相应章节中穿插有关临床案例, 使学生用生物化学知识分析、解决临床问题, 从中领悟到生物化学在临床医学、护理中的作用, 从而提高其多方面的能力。本文就讲授“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时如何运用案例教学加以详细说明。

1 授课前准备

1.1 教师准备

1.1.1 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生要牢记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过程及其终产物, 运用生物化学知识回答与案例相关的问题, 初步具备运用生物化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与案例有关的本学科及临床医学、护理中的相关问题, 帮助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生命的态度, 同时提高其学习、疾病处理和护理能力。

1.1.2 选择和整理案例

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 选择教学案例。在选择案例时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时效性。时效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不应是陈年旧事, 而应是现今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 是人们关注的健康问题。

(2) 适度性。适度性是指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教师能把握的, 同时也是学生能接受和认可的。只有这样, 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只有充分掌握案例所涉及的知识, 对案例提出的问题具有相应的处理意见, 才能很好地把握案例进行教学。另外, 案例涉及的知识范畴既不能超越学生课堂掌握的基础知识及课外涉猎的知识范围, 也不能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 否则学生无法进行案例分析、解答针对案例提出的问题, 更无法掌握案例教学中的知识, 从而使其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受到挫伤。

(3) 典型性。选择的案例要最能反映临床真实情境, 最能说明问题, 最具说服力。

经过精心选择的案例也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学, 所以应对案例进行加工、整理, 使之完善、丰富、充实, 以便能更好运用于教学。

1.1.3 布置案例

将案例及分析思考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 要求其做好课堂分析、讨论案例的准备, 并针对案例提出疑问。布置案例的同时将案例的诊断也告知学生。因为学生在学习生物化学前未学习诊断学及部分临床专业课, 无法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 所以案例的诊断要提前告知学生, 使学生有目标地准备资料。

1.2 学生准备

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准备。

学生在课前阅读案例, 并通过图书馆、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对案例进行分析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做好准备。

2 课堂案例教学及讨论

2.1 案例展示

在课件中, 用文字和图片展示案例。

患者, 男性, 51岁, 经常因公出差或假期旅游, 频频饮酒, 屡进高粱厚味, 兼之旅途劳顿, 感受风寒, 时感指、趾肿痛, 因工作忙未做检查。每次吃海鲜、饮酒或劳累、受寒后有疼痛感且剧增。数月来, 关节反复出现红、肿、热、痛症状。某日饮酒后, 午夜突然因关节剧痛惊醒, 右侧第一跖趾关节肿痛尤为明显并伴有发热来院就诊。

查体:神智清楚, 右侧踝、跟、指、肘及第一跖趾关节红肿、触痛。

化验:血清尿酸含量0.57mmol/L。

X线:关节非对称性肿胀。

诊断:痛风。

患者入院后经用别嘌醇药物治疗而缓解。

分析思考:

(1) 患者血清尿酸含量升高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2) 痛风概况及临床特点是什么?

(3) 痛风发病的生物化学机制是什么?

(4) 从生物化学角度分析痛风的治疗原则。

(5) 运用生物化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护理痛风患者。

2.2 案例教学

教师阅读案例, 抓住重要语句“血清尿酸含量0.57mmol/L”导入新课, 解释人体内尿酸是怎样产生的。

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主要在肝、小肠及肾进行。细胞中的嘌呤核苷酸在核苷酸酶的催化下, 脱去磷酸生成嘌呤核苷, 后者再经磷酸化酶催化生成嘌呤碱、磷酸核糖。嘌呤碱可进一步转变为次黄嘌呤和鸟嘌呤。次黄嘌呤和鸟嘌呤分别在黄嘌呤氧化酶和鸟嘌呤脱氨酶的催化下生成黄嘌呤, 黄嘌呤在黄嘌呤氧化酶的催化下生成尿酸 (见图1) 。

尿酸是嘌呤苷酸分解代谢的终产物。正常人血清尿酸含量为0.12~0.36mmol/L。患者血清尿酸含量为0.57mmol/L, 明显高于正常值参考范围。那么引起患者血清尿酸升高的可能因素有哪些?

A组:“出差、旅游造成身体劳累。”

B组:“频频饮酒, 屡进高粱厚味。”

C组:“常吃海鲜。”

D组:“感受风寒。”

教师总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患者发病前经常酗酒且好吃动物内脏、海鲜等富含嘌呤类成分的食物, 嘌呤分解过于旺盛, 产生尿酸过多, 引发痛风。另外, 工作压力大、劳累、感受风寒也是诱发痛风的因素。”

说到痛风有学生提问:“痛风概况及临床特点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 由各组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讨论后进行回答。

A组:“发病年龄一般在30~70岁。”

B组:“最易侵袭男性, 男女患者比例可达20∶1。”

C组:“患者多是公司职员、教师、医生等脑力劳动者。”

D组:“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也易患此病。”

关于其主要临床特点, 学生回答如下。

A组:“高尿酸血症和急性痛风性关节炎。”

B组:“开始时常为单个关节红、肿、热、痛与运动障碍。”

C组:“第一次发作常在夜间。”

D组:“首先为拇趾关节, 其次为踝、指、膝、肘关节。”

学生回答很全面, 教师不再补充。

教师提问:“每种疾病都有其发病机制。结合嘌呤核苷酸分解代谢过程及终产物, 回答痛风发病的生物化学机制是什么?”

A组:“摄入过多富含嘌呤的食物。”

B组:“尿酸生成过多或排泄障碍。”

C组:“血中尿酸含量过多, 当超过0.47mmol/L时, 其结晶尿酸盐可沉积于关节、软组织、软骨及肾, 引起痛风。”

教师总结并提问:“把3组学生的回答综合在一起, 这个问题就回答全面了。患者入院后用别嘌醇药物治疗而缓解, 那么如何从生物化学角度分析痛风治疗原则?”

学生讨论后回答。

C组:“多吃蔬菜、水果和含低嘌呤的食物, 可减少尿酸生成。用别嘌呤醇可治疗痛风。”

D组回答并提出一个问题:“少酗酒能预防痛风, 但不知其原因。”

A组学生解释:“乙醇可使体内乳酸增加, 乳酸可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

B组学生补充:“乙醇还能促进嘌呤分解而直接使血尿酸升高, 所以不能酗酒。”

教师总结:“控制食物中嘌呤的摄入, 可降低血尿酸, 如多吃牛奶、鸡蛋、米、洋葱, 多摄入碱性食物如胡萝卜、柿子、土豆, 可增加体内碱储量, 使体液碱化, 提高尿酸盐溶解度, 有利于尿酸排出。多饮水同样有利于尿酸溶解和排出。每日饮水量可达2 000~3 000ml。此外, 别嘌醇的氧化产物与酶活性中心紧密结合, 抑制嘌呤分解的限速酶———黄嘌呤氧化酶, 可减少尿酸生成, 治疗痛风。”

教师提问:“知道了痛风的诱发因素、发病机制、治疗原则, 那么对痛风患者该如何护理?”

学生再次展开讨论。

A组:“不吃或少吃高嘌呤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 节制烟酒, 不喝咖啡。”

B组:“积极减肥, 减轻体重, 劳逸结合, 避免过度劳累。”

C组:“注意保暖和避寒, 心情舒畅。”

D组:“常复查血尿酸, 按时、足量服药。”

教师总结:“痛风患者要‘八防’。‘八防’即防肥胖、防高血脂症、防高嘌呤食物、防酗酒、防剧烈运动、防受寒及过度劳累、防肾结石发生、防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此外, 还要对痛风患者进行痛风知识宣教, 向他们介绍病因、病程、治疗及相关知识, 使其采取相应措施, 更好地防治疾病。”

通过学习, 学生不仅掌握了嘌呤核苷酸代谢过程、代谢终产物尿酸及其与痛风的关系, 还掌握了学习方法, 提高了综合能力。

2.3 撰写综述或总结报告

案例教学结束后, 要求学生每人写一份综述或分析总结报告, 总结学习内容、学习效果, 畅谈学习心得。

3 体会

高护集中实训课改革探索 篇4

1 教师团队对学生团队的训练

1.1 传统实训课教学模式和缺点

传统实训课教学采用任课教师与实验教师通过简单配合, 对全班学生进行集中实训的模式。其缺点是: (1) 教师少、学生多, 即“点”对“面”的训练, 且训练内容简单重复, 无法有效组织系统性、综合性训练, 实训效果不佳。 (2) 不能有效开展动态实训, 学生兴趣不高。 (3) 不能全面客观评价全体学生, 整体实训效率不高。 (4) 实训课组织管理较混乱, 实训秩序和纪律难以维持。

1.2 教师团队对学生团队训练的实训课教学模式和优点

现将“点”对“面”实训改为“面”对“面”实训, 即教师团队对学生团队训练模式。其优点是: (1) 教师团队组成结构合理, 成员分工协同, 能较好执行由低到高、由简单到综合的实训项目, 使系统性和综合性训练得到有效保证。 (2) 由静态实训向动态实训转变。如在铺床练习中, 教师扮演病人或其家属, 以正反角色 (配合及不配合) 出现, 既能考查学生铺床操作, 又能考查学生团队应对意外情况的处置能力。 (3) 能够较全面地评价学生实训效果。教师团队能够有效观察和记录学生团队实训状况, 并对学生团队成员作出客观评价。 (4) 不同教师团队与不同学生团队分组实训, 不会出现实训课学生纪律混乱局面, 有利于实训课管理。

实践证明, 改进后的实训课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保证和提升实训效果。

2 改善教师团队结构, 技能与素质训练并重,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1 发挥语文教师的作用

在角色扮演动态训练中, 设置护士与病人及其家属、医生与其他医务人员语言交流时语态、语气、形体等要求, 以及护士在病历记录、医疗文书、医务工作交流中规范用语要求, 由语文教师对其进行评价, 注重学生人文和职业素质培养[1]。通过3年的实训教学改革, 实习医院对学生的好评率逐年提高, 不仅有利于专业和学校长远发展, 也有利于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2.2 发挥校企合作医院工作人员的作用

各实习医院护士长及资深护士的参与, 对学生今后在该医院的实习乃至工作产生重要影响, 使学生的实训态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对实训的认知度与积极性显著提高;同时引入医院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护理理念, 淘汰实训项目中的过时内容。

实践证明, 通过合作医院工作人员参与, 使得实训更加符合医院实际工作要求, 学生积极性提高, 实训效果更佳。

3 开展以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的训练

3.1 实训以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为主

传统实训中针对某知识点和操作点的实训较多, 现将知识点、操作点与职业素质要求点有序联系起来, 进行以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为主的训练。如设计内科 (外科、妇产科) 某病例病人的护理。首先, 学生团队在教师团队指导下搭建模拟病房、护理值班室、配药室和药房, 学习了解医院相关科室工作职责。其次, 设计实际护理工作过程训练项目, 如交接班签名、换装和妆容、查房、护士日常工作 (量血压、量体温、测脉搏等) , 以及正确记录医嘱、领药和配药等连续的护理工作过程。实践证明, 这种根据医院实际护理工作设计的实训项目, 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特别是学生的实习和工作能力。

3.2 实训项目训练以角色扮演法为主

(1) 在模拟医院真实科室环境中, 由教师团队扮演医生、病人和其他医务工作人员, 实训过程动态、灵活, 学生体验深、收获大。 (2) 角色扮演法是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 有利于教师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3) 角色扮演法体现在“活”和“变”上, 教师团队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团队改变难易程度要求, 做到因材施教。 (4) 角色扮演法模拟医院护理工作, 既能检验和提升教师团队工作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实际护理能力, 达到师生双赢效果。

实践证明, 围绕实际护理工作过程为主设计护理实训项目, 同时采用角色扮演法来实施实训项目, 能使实训具有全面性和连续性, 可以保障和提高实训效果。

4 改革实训评价方法

4.1 制定实训项目的量化表

传统实训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较“粗”, 学生感触不深, 效果不佳。由教师团队对学生团队进行训练, 教师将每位学生的操作技能点、职业素质点和知识点细化, 采用表格形式进行评价。如交班时是否仔细看过值班记录再签字、换装是否符合护士着装要求、测量血压和体温是否规范操作、是否掌握正确的护患交流方法等, 以及能否看懂和执行医嘱、领药和配药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执行护理医疗规范化操作等[2]。采用表格方式记录, 使学生一目了然, 有利于实训中学生的评价、改进和提升。

4.2 改革实训讲评方式

传统实训项目结束后, 教师大多要作简要总结, 但学生认识却没有得到提高。现利用护理中心实训室现代化条件, 从监控录像中, 截取学生操作过程进行实训讲评, 通过观看 (自己和他人) 操作, 对比实训评价量化表, 结合教师讲评, 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认识, 并转化为自觉行为,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 建立激励机制, 保障和提高实训效果

5.1 教师奖励方式

将实训效果作为教师评价重要指标, 并与其奖励工资和绩效工作挂钩。如指标一 (青年教师寒暑假医院临床锻炼和学习的成果, 学习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护理理念是否应用到实训教学中) ;指标二 (是否设计符合医院实际工作过程并行之有效的实训项目) ;指标三 (教学团队水平和协作精神) ;指标四 (是否有创新) ;指标五 (学生通过实训是否提高实习效率, 实习医院满意率是否提高) 。

实践证明, 教师激励评价指标的改变使教师敬业精神发生了根本转变, 督促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与创新。

5.2 学生奖励方式

将实训量化评价结果作为实习分配的重要依据, 以减少和避免不公平现象及负面影响。对实训成绩优秀的学生, 学院颁发证书进行表彰。

5.3 激励效果

激励机制的改变取得以下成效: (1) 增强了教与学的活力, 教学在师生互动协作活动中完成。 (2) 加快了向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转变[3]。 (3) 逐步形成一支具备较高教学技能与团结协作精神的临床教学团队。

总之, 通过3年实训教学改革探索, 不断完善和改进实训课教学方法, 为学生临床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实习医院的好评率逐年提高, 达到90%, 实现了实训教学目的, 取得良好实训效果。

摘要:目的 改革集中实训课方法和措施, 提高和巩固实训课效果, 为学生达到临床实习要求做好基础工作。方法 由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团队训练, 开展技能与素质训练并重, 实施护理工作过程培训模式。结果 学生受益于该实训中系统性、综合性的训练项目。结论 提升了学生的实习能力与实际护理工作能力。

关键词:高护,集中实训课,训练项目

参考文献

[1]计晓月.议高职护生人文素质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6) :97-98.

[2]张萍萍.提高护生对人文素质培养认知度的探讨[J].全科护理, 2011 (3) :276-277.

高护专业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06级大专护理1、2班84名“3+2”护理专业学生。将1班41名护生作为对照组, 2班43名护生作为实验组, 均为女生, 年龄17~19岁。2班护生由同一教师授课,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简易手血管模型制作

将细沙装入医用手套里, 并在沙子表面分别埋下几条弹性程度和管径均不同的头皮针硅胶管和橡胶管, 用绳子将手套开口捆紧, 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易手血管模型。制作要求:选择较薄的医用手套, 沙子装在手套里要饱满, 不能有空隙, 头皮针硅胶管和橡胶管必须在沙子表面[1]。

1.2.2教学方法

(1)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 由4位专业教师分4个环节完成4课时的教学。 (1) 带教教师简要复习静脉穿刺的目的、原则、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常见的失败原因和处理措施。 (2) 用物、环境、操作者等准备都要符合无菌操作原则。选一护生充当病人, 教师进行示范, 对其手背静脉血管进行评估、分析、消毒、穿刺、固定, 同时讲解消毒手法、范围、穿刺技巧、进针角度、位置等。 (3) 护生分4组练习, 每组配有一位教师。教师负责指导护生操作, 记录该组消毒方法正确、自信心增强、静脉穿刺成功以及操作流程合格的护生, 最后汇报总结。

(2) 实验组。实验过程分4个阶段, 整个过程用时一周。 (1) 第一阶段:实验组护生在上完静脉注射理论课后, 利用自习时间在简易手血管模型上进行静脉穿刺练习。先由教师进行模拟穿刺示范, 对“手背静脉”进行评估、分析、消毒、穿刺、固定, 同时讲解消毒方法、范围、穿刺技巧、进针角度、位置等, 然后由护生自己在简易手血管模型上练习, 带教教师在旁边观察、指导。 (2) 第二阶段:代教教师重点培养4~8名悟性好、操作认真、责任心强的护生担任小组长, 并分四大组, 每组发一套简易手血管模型及用物, 让护生抽空练习, 要求每位护生坚持练习15~30次, 小组长负责指导、督促。 (3) 第三阶段:带教教师抽查护生在简易手血管模型上的操作, 对消毒方法正确、无菌观念强、一次穿刺成功、操作流程正确的护生给予表扬, 对消毒方法不正确、无菌观念不强、一次穿刺未成功、操作流程不正确的护生进行指导, 并督促其加强练习。 (4) 护生相互操作, 教师进行考核。考核时重点记录每位护生消毒方法是否正确、一次穿刺是否成功、自信心是否提高、操作流程是否合格。

1.3 评价方法

从消毒方法正确、一次穿刺成功、自信心提高、操作流程合格4方面对2组进行比较, 并计算出各项百分率。

2 结果

2 组护生静脉穿刺考核比较见表1。

3 讨论

(1) 静脉输液不仅是护理人员进行基础操作的重要内容, 而且作为一种迅速补液、给药方法, 在疾病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2]。随着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维权意识逐渐增强, 这就要求护士穿刺技术一定要过硬、过强[3]。简易手血管模型让护生有机会多动手、多练习, 从而为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夯实了基础。

(2) 手背静脉位置表浅、易于显露, 是临床静脉输液最常用的部位, 而简易手血管模型配备几条程度和管径不同的头皮针硅胶管和橡皮管有利于护生进行评估、练习。结果显示, 对照组消毒方法正确率51%, 一次穿刺成功率37%, 操作流程合格率46%;实验组消毒方法正确率98%, 一次穿刺成功率74%, 操作流程合格率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手血管模型训练对提高护生的消毒方法正确率、一次穿刺成功率、自信心、操作流程合格率均有帮助。

(3) 静脉穿刺是一项有创护理操作, 因此大多数护生都对其有恐惧心理。让护生在手血管模型上反复练习, 至熟练后再相互操作, 可减轻其对静脉穿刺的恐惧心理, 消除安全隐患, 提高护生自信心。结果表明, 对照组护生自信心提高率为51%, 实验组为98%,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手血管模型对提高护生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而且护生很喜欢这种训练。

总之, 利用简易手血管模型增加了护生练习的机会, 消除了护生的恐惧心理, 增强了其自信心。同时模型取材方便、成本低廉、制作简单, 是一种良好的实验教学模型。

摘要:目的应用简易手血管模型, 探讨如何使护生正确操作、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方法实验组使用简易手血管模型进行教学,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结果实验组消毒方法正确率、一次穿刺成功率、自信心提高率、操作流程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简易手血管模型训练能有效提高护生静脉穿刺成功率和操作流程合格率。

关键词:简易手血管模型,基础护理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丽娟, 辛明珠, 吴悦娜, 等.简易手血管模型穿刺训练对提高肿瘤科护生静脉穿刺技巧的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2) :68.

[2]殷磊.基础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上一篇:体育考试下一篇:春季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