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考试(共12篇)
体育考试 篇1
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的“应试”现象, 分析了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与中考体育考试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 提出了中考体育考试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框架、评价目的必须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的目的相一致、中考体育项目设置必须多元化的观点, 为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健康的发展提供沿着期盼的方向发展, 而是走入了一个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编织的“怪圈”:学生不读名著, 照考名著阅读题;教师整理归纳, 为不读名著者支招。
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由于种种原因, 总有一些学生不能认真地去阅读名著, 走马观花, 甚至根本不看。在现行仍以考查作为评价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手段的情况下, 师生在摸透名著考查题路子的基础上, 就“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了, 因为对于师生来说, 能逮住分数就是最现实的。于是教师为了照顾那些没有读名著的学生, 让他们在名著阅读题上不丢分, 就帮助整理归纳出美其名曰“名著导读”的讲义, 分别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典型情节、阅读感受等几方面阐述, 只要一张8K篇幅正反面的讲义就能囊括初中阶段六部必读名著的考试要点, 学生只要把这张浓缩版的讲义背熟了, 就可以在名著考查中应付自如。这么做是语文教师的悲哀, 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笔者在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 也曾广泛收集占有资料, 并编成“名著导读”, 以应付原先的名著考查题。在这种情况下, 一些在名著阅读上真正花了精力和时间的学生, 一看到如此短的时间内能出如此高的“效率”, 自然认为“有利可图”, 于是放弃了阅读原著, 而改读“名著导读”。于是乎, 各种“名著导读”类书籍也应运而生, 充斥了市场, 迷惑着师生。在应付考试、稳拿分数的功利性目的驱使下, 越来越多的师生热衷于编“导读”、读“导读”, 致使初中名著阅读日渐走向了“伪”阅读的迷途, 名著推荐阅读的本真目的难以实现。
对学生进行名著阅读的考查, 是为了引导和督促学生真正阅读名著, 亲近文学大师, 陶冶性情, 提升人文素养。为此, 要想改变师生的“伪”阅读现状, 避免师生猜题、押题, 只有改变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令人欣慰的是, 语文界的有识之士很快意识到了这一点, 首先从名著考查题上作了改革, 由原先的纯知识的浅层次的考查, 向关注名著细节、学生阅读体验和感受等多角度的深层次考查发展过渡。这样, 名著阅读也经历了由“假考”到“真考”的完善过程。
试题采用选择题形式, 既避免了答题时的主观色彩, 又有效拓宽了名著考查的范围, 容量之大几乎可以涉及整部作品, 更关注到了名著阅读的细节。如例1中率众英雄排定座次的是宋江, 而没有林冲, 另外花荣、戴宗的绰号相混;例2中C项对汤姆和哈克两人在墓地目睹印第安人乔杀死鲁滨逊医生的细节陈述显然是错误的;例3中格列佛在飞岛国的历险情节被倒置。这3道题中, 错误显而易见, 但如果没有真正读过名著, 是无论如何也发现不了这些细节上的错误的。这些名著题的变革, 使名著阅读题的得分率大大下降。就我校抽样调查来看, 以前的名著阅读题, 学生的得分率都保持在80%以上, 而名著题“变脸”以后, 以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为例, 名著题的得分率仅为46.9% (不排除其中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靠猜测得的分) 。但我仍要为名著题的“变脸”叫好, 因为这些名著阅读题体现了“真”考名著阅读的理念, 让那些以教师整理归纳代替自己读书的学生“望题兴叹”, 让真正阅读名著的人获得优势。可以说, 名著题的“变脸”, 在很大程度上
新课标改革后, 体育课堂教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 提高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明确指出了唤醒了广大师生的名著“真”阅读。
就我校2008—2009学年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名著考查题 (见上例3) 为例。虽然, 第五册语文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安排在第二单元以后, 但笔者在开学第一周就集中安排了三节课引导学生了解作品、选读部分精彩片段、观看相关影视选段, 以达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 以使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在教师的督促下去真正阅读名著。随后, 笔者要求学生每天阅读一章内容, 并写好故事梗概和阅读感受, 这样《格列佛游记》全书四卷39章到10月中旬就能阅读完毕, 期中考试之前有足够的时间去交流、检测、巩固。在这次考试中, 尽管笔者任教的班级学生整体水平较低, 但名著阅读考查题的得分率却超过了另外一个学生整体水平较好的班级。事实证明, 如此考查名著阅读, 让真正阅读名著的人获得了优势, 更好地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不过, 笔者以为, 以上的做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以期进一步推进和实现名著“真”阅读。
一是阅读时间的安排和保证。“课内外结合, 以课堂带动课外, 以课外为主”, 这是我们在阅读时间上的基本思路。为了保证全体学生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 我们可以采用集中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上阅读时间的保证, 带动了学生在课下的阅读。
二是阅读效果的检测。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保证阅读效果, 同时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开卷检测的方式。检测题可涵盖作品的各个方面, 涉及作品的细节, 并根据测试题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的分值, 从5分到20分不等, 学生可根据知识实际的读书情况和理解能力, 选择100分题来答, 所得分数记入平时成绩。
三是阅读氛围的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是书籍来源的保证, 目前主要是学生自备书籍, 课间、饭后, 学生能够做到自带书籍, 安静默读,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全年级、全班参与读书活动, 可有效促进心理环境的优化。同时, 很多家长不能认识到名著阅读对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认为除课本以外的书都是杂书, 不但不支持孩子阅读, 反而横加阻拦。因此, 我们还要注重与家长沟通, 力求使家长成为良好阅读氛围的促成因素。
四是阅读交流方式的设计。要努力实现多向、多层次的交流, 如: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 生生之间的交流。可采用的方式很多, 摘抄、写读书心得、知识竞答、开卷测查、课堂讨论等, 层次高一些的还有撰写评论、专题讲座、网上交流等形式。
在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化潮流中, 学校语文教育应当坚持一种对经典文化、传统优秀文化的尊重和倡导, 以帮助学生在复杂的文化潮流中找到适当的精神支点。而名著阅读的考查方式对学生能否真正阅读名著起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说, 现行的名著考查题让学生回归了真正的阅读, 能积极引导学生从头至尾细读名著。作为一名教师, 笔者愿名著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成为学生滋养生命的营养。
设立测试项目旨在强调全面锻炼身体的过程, 实现“教测分离”, 克服考什么教什么、测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育弊端。
然而, 在初中毕业生升高中的过程中, 出现了少数学校在体育考试中考什么就教什么和练习什么的“应试”教育现象。据了解, 2008年, 广东一些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项目设置有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1分钟跳绳、1分钟计时运球上篮、田径200米等项目, 其中田径200米是必考项目, 其余的项目学生可以任选一项作为考试项目。而2009年在一些地方的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中仅设置田径200米和1分钟跳绳等两个必考项目。这样, 一旦考试项目确定后, 九年级的体育教师就自然而然地把这些项目作为课堂的重要内容, 七年级、八年级的体育教师也会把这些项目作为每节课练习内容的重点来抓。结果, 有的学生反映, 读了三年初中, 不知道足球是怎样踢的, 不懂得排球是怎样打的, 不会处理运动中的一些常见病, 等等, 学生的“三基”水平降低, 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畸形发展, 耐力素质下降。
一、中考体育考试要走出应试教育的框架
从2007年开始, 在一些地方,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的分值提高到50分。我们都知道提高这个分值的出发点的本意是什么, 但是尽管如此, 我们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却仍然在走下坡路。《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项目。”由此体育作为升学考试科目以条例的形式被明确下来。国家教育部决定, 从1998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制度。实践证明, 体育考试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加强学校体育的重要举措, 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并取得了良好的作用。但是, 随着体育考试的进一步实施, 少数地区的部分学校出现了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练什么, 教与学跟着考试走的应试现象。因此, 在一些学校就出现了教师上课的内容就按照中考体育考试的内容去授课, 几乎每节课都围绕那几个项目去练, 部分学生体验不到运动的乐趣, 学生为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展而感到苦恼, 从而厌倦了上体育课, 最终令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结果, 新课程标准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 教学模式又走回了原来的路子。
由于中考体育50分的存在, 学生在课堂内根本没有自己选择的空间, 整堂课都是由教师布置练习, 讲解示范, 学生机械、重复地学、练中考所规定的考试项目, 学生的体育课成了训练课。为了使学生的体育成绩得到较快的提高, 在一些学校, 原本国家规定每班一周上三节体育课, 由于有中考体育考试项目, 而每班一周减少一节课。除此之外, 一些学校还要求学生课后所参加的体育素质锻炼都要围绕中考体育考试项目进行训练, 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怪现象。
诚然, 新课标的实施与中考体育考试之间的矛盾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就拿中考体育考试50分来说, 教育行政部门的本意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制性“加试”措施, 从而促使学生、教师及学校领导重视体育与健康课, 使学生在压力下形成锻炼的习惯, 引导大家都来关注体育、重视体育。然而, 这些用意在带有功利色彩的“应试”面前是这样的苍白无力, 现在体育考试分明成了学生平衡其他学科成绩的砝码, 体育与健康课的性质改变了, 教师的观念随着领导的升学指标压力“扭曲”了。因此, 我们认为50分作为“手段性”的体育价值观有悖于新课程教学理念, 其他学科的应试不驱逐, 升学压力不减轻, 体育50分一天不谈化或者改革与变式, 新课程的兴趣、学生的运动态度、习惯、探究、自主、合作等终将会变成“一纸空文”。
二、中考体育考试评价目的必须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目的相一致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 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 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对学生的评价只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 仅仅是对学生运动素质与能力的评价, 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身体形态、社会适应能力、心理等方面的评价, 也就是说, 它忽略了对学生的过程性的评价。
新课标倡导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评价, 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又要有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学生互相之间的评价, 或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等, 实现学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样既有利于调动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 又有利于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与他人, 让家长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并熟悉整个教学过程, 从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标实施以后, 我们都必须对每一位学生建立个人体育档案, 包括对学生的体能、技能等方面的记录, 每个学期结束时, 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个诊断性的、过程性的、终结性的评价, 从中我们就可以得知一个学期来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以便于为每一位学生制订和提供更好、更全面的指导方案, 使学生得到更加完善的发展。但现在看来, 新课标的成绩评价, 似乎只对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有效, 到了九年级, 因为有体育中考这根指挥棒的存在, 评价就等于空谈了。
因此, 对学生体育学习成绩的评价应以育人为本, 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发现不足, 找出原因, 以便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 其主要功能在于反馈和激励, 不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出现以考试代替评价的现象。
三、中考体育考试项目设置应该多元化
1. 中考体育考试项目的设置应该给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考试项目的设置要围绕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出发, 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提高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出发, 遵循新课程标准的原则、增强学生体质的原则、全面兼顾的原则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原则。我们在中考体育考试的项目设置上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第一, 身体素质类:100米、200米、800米 (女) 、1000米 (男) 、引体向上、1分钟仰卧起坐 (女) 、20秒立卧撑 (男) , 立定跳远等。第二, 球类:篮球1分钟运球上篮, 1分钟跳投 (在规定的范围内) , 纵跳摸高, 足球20秒踮球、绕杆射门, 乒乓球推挡等。第三, 其它类: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锻炼项目。
2. 中考体育的一些项目需要作出调整
例如投掷实心球。在人的一生中, 利用实心球投掷方式进行工作的概率大概是最低的, 不会有人在离开学校大门之后, 还会想到利用实心球投掷作为自己终身锻炼的运动项目。由此可见, 实心球教材是一项远离我们生活实际的内容, 是没有很大存在价值的。
在过去, 实心球被列为中考体育考试的必考项目, 这不仅导致在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畸形发展, 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兴趣项目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造成对体育课的厌倦, 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 这更不用说什么拓展项目的培养了。
毫无疑问, 我们只有进行改革和调整, 从“应试教育”的框架中走出来, 使中考体育考试评价的目的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的目的相一致, 才能使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还教师一个自由创新的空间, 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 课堂教学方法更具多样性, 课堂教学组织更具全面性, 课堂教学模式更具灵活性, 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愉悦、融洽、和谐, 从而让学生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课中能够主动地、活泼地进行学习, 让他们在学会“健体”的同时, 培养自己终身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晓赞, 季浏, 潘绍伟等.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中国学校体育, 2003, (3) .
[2]刘秀美, 沙风海.促进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健康发展.中国学校体育, 2003, (4) .
[3]胡增荦.新理念下中小学投掷教材的变化与发展.中国学校体育, 2003, (4) .
[4]张海平.30分+1小时=50年-——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学, 2005, (1) .
[5]刘勇.对广东省新编《体育与健康》实验教材若干特点的分析.体育教学, 2002年增刊.
体育考试 篇2
一、考试项目及顺序:
1、立定跳远 ;
2、坐位体前屈;
3、跑:1000米(男)、800米(女)。
二、考试办法:
1、三个项目在同一个场地进行考试,每位考生在半天内完成三个项目的考试。
2、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每人连续试跳(推)二次,以其中最好成绩记分; 1000米(男)、800米(女)跑每人跑一次(考生一律不准穿钉鞋或塑料鞋)。
3、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等采用体质智能测试仪。
三、规则提示:
1、坐位体前屈
考试方法:考生坐在仪器测试床上,两腿伸直,用固定带固定膝关节,脚平蹬脚踏板,分开约10—15厘米,将推板推到近端,上体前屈,两臂伸直向前,用两手中指尖逐渐向前推动推板,直到不能前推为止,成绩记录以厘米为单位,测试两次,取最好成绩。
注意事项: 在测试时,身体前屈向前推动推板时两腿不能弯曲。
2、立定跳远
考试方法:考生两脚自然分开在起跳线站立,自然摆臂后,用全力向前跳出,屈膝缓冲着地。考试成绩以厘米为单位,测试两次,取最好成绩。注意事项:
(1)在起跳时,脚尖不能踩线,否则,仪器会自动报警和提示犯规,成绩为零。
(2)两脚原地同时跳起,不得有垫步或连跳动作,两脚同时落入跳区。
(3)两脚落地后应向前走出跳区,若在落地过程中,为了维持平衡,有一只脚支撑在跳区外面,而跳区外的触地点比跳区内的落地点离起跳线近,则成绩无效。
3、1000米、800米(女)跑
中考体育考试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体育中考 学生体质 社会效应 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b)-0245-01
体育考试工作是一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促进了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对体育的重视,使体育考试工作与身体健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终演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体育中考对学校体育有如下重要的作用。
1 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体质
由于中考体育加试,所以现在学生和学校对体育课程重视起来,由于学生在思想上能够高度重视,所以在体育课上学生们都很认真,学生在平时的体育课中学会了更多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同时学生也更加积地去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在实际调查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升中考试任务的前提下有85%的学生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结束体育升中后仍坚持参加段炼的有62%,从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是为了考试而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女生,中学生已经进入了青春期这个特殊时期,学生的内分泌系统快速发育,生理周期慢慢形成,可能对体育课不太感兴趣,但是也有不少学生在锻炼的过程中提高了身体素质,同时也找到了运动的乐趣,因此在體育考试结束之后,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所以在为了中考体育考试的过程中,体育课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体育锻炼提高了自身的身体素质,掌握了运动的技能,也为他们以后开展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养成培养他们终身段炼的习惯。
2 是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有效手段
2.1 改善了体育老师的配备和体育设施的配置
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得到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使得他们从育人的高度为出发点,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工作切实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去,对体育考试工作加强领导,健全体育组织机构,强化管理。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配备了大量有素质、有水平的体育教师,大大改善了体育教学设施,使的体育老师有更好的发挥空间,体育课得以正常进行,增强了的体育课的趣味性,同时也使体育教学收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不断探索和完善,使学校体育工作得到健康发展。
2.2 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超越自我的能力
要想在体育考试上得到好的成绩,就不能偷懒,要长期的经受刻苦锻炼才能取得好成绩,优化课堂教学同样要吃苦,如果老师心疼学生,而吃不到苦,那么规定的动作就不能做到位,也就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更别说取得好的成绩了,只有吃苦耐劳,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自我,才能达到体育锻炼的效果,通过在体育课上的磨练,在以后学生步入社会后,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人生旅途上,他们当遇到困难时,才不会退缩,迎难而上。体育教学、体育考试,要学习,掌握一定难度的新动作,要逐渐加大运动量,适当给学生一点“苦”,给学生施加一点压力,鼓励他们战胜自我,超越对手。特别是对素质较差,不喜爱运动的学生,不必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反不得,要帮他们树立信心,循序渐进加大自己的运动量的难度,要让他们苦后有乐,其乐无穷,这样才会有所收获,有所提高,只有这样,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意志、毅力才能逐渐磨练出来,体育成绩上去了,学生的拼劲也就养成。
2.3 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从而培养了一个积极、乐观、坚强、向上的人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有自身的特点,体育活动也是实践活动,它为学生提供了很多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机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团结协作、充分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在体育活动中充分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在集体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
“体育考试”这一举措目的在于通过考试,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考试,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并最终促进青少年生长发展,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实践证明,每年体育考试期间,家长老师非常重视,教师还特别安排考前对考试项目进行专门性训练与测试,家长从遥远的外地打电话问候体育考试情况,可见体育考试和中考,高考一样被社会重视。另一方面,体育考试要与常规教学相结合,要与平时的锻炼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取得更好的效果。
4 调整了社会对人材的重新认识
有道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强的体魄,怎么能为社会服务,又怎么被视为人材。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材,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整体素质不够强,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说我们要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总之,体育加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加强了学生体育管理,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有质量的优秀人材。
参考文献
[1]徐大从.体育中考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06(6).
[2]丁伟明.直面体育中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6(6).
中学体育考试改革刍议 篇4
三、找到更有效的讲评方法
1. 在评讲前仔细分析试卷
教师对每道题的得分率都应仔细统计,对错误原因都应准确分析。比如哪些题目得分率高,哪些题目得分率底;哪些同学在哪些题目、哪些步骤甚至哪个知识点上容易失分,哪些方面掌握得既全面又完整,哪些地方有纰漏、缺失;对哪些题目该讲,哪些题目不该讲,哪些题目该重点讲,等等,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究其症、下良药,做到有的放矢。
2.“评”得适当
首先教师要“评”得适当。教师对一些错误率很高的题目,对典型题目作重点讲解,全方位不同角度地评析,同时列举类似题目当堂反复训练,以达到再次记忆的效果,对一些基础题目进行透彻分析,触类旁通,让大多数学生受益。在评析中教师的思维过程要充分暴露给学生,分析题目要“精,透,细”,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教师的作比较,找出差异并逐步学会独立分析。另外一些难的题目和需要拓展的题目可以放在课后和少数同学学面对面沟通,这样不会浪费所有人的时间。对共同存在的问题,涉及的知识点,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等归类集中,也可适当进行“处理”、“加工”或“改造”,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以开阔学生思维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长足的发展。教师切不可不管学生答题情况如何,也不管试题难度大小,逐题逐条流水式地讲下去,就题论题,主次不分,面面俱到,泛泛而谈,这样的讲评方式,学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且收效甚微。
其次可以让部分同学适当地“评”。同学之间按就近原则和固定搭配形成互助组,让那些成绩相对好点的学生做“小老师”,从他理解的角度去把那些定理、定义及其解题过程,分析过程逐步地教给那些成绩相对较差,掌握能力比较慢的同学。这样,那些成绩稍好点的同学可以把所学的知识再复习一遍,加深印象,而且会产生极强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我的一个学生就曾自豪地坦言,他把某某同学教会了,比老师有水平。再者,作为被教者,学生平常总是有点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如果经过同龄人以对方已经融化了老师的知识的口吻讲出来,
1.前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体育改革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相比,体育考核方面的改革显得滞后,体育考核的内容、形式等均落后于教学的改革,而体育考核与体育教学关系密切,体育考核的滞后对体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加强对体育考核考核的调查研就更容易消化,吸收。但这种课堂组织方式有两点要注意,首先,老师得能控制得了全局,不能让学生趁机聊天,耽误学习,影响他人等;其次,要有严格的要求和措施,如果教的人没有教会别人任何知识,下次将被取消教的资格,成为被别人教的人。我经过很多次这样的实验,比我自己一节课“满堂灌”的效果好了很多。
3. 讲评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性”地位
讲评课应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索寻求发展的原则。
讲评的起点应使大多数同学受益,既不可过高,又不可过低。教师要打破一言堂的习惯,发动学生参与评析试卷,有些题目,可以由学生担当“讲解员”,分析他们是如何进行正确思维,得到正确或巧妙解法的,为其他学生进行思维示范,也可以让他们谈谈怎么产生错误思维的,这样有利于其他学生弥补自己思维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有些在认识上比较模糊的题目,可以由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让学生在辩论中获得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自我评价和独立矫正失误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组织、点拨、启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的思想意识,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巩固强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维水平。
4. 重视讲评后的反思
教师要在讲评后不断总结,不断进行教后反思。试卷讲评课不能以试卷上的题目讲评完为结束,教师应利用学生的思维惯性,引导学生做进一步反思和探索,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做好试卷的自我分析,自我反思。教师的试卷评讲是针对全体同学的,而每个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学生及时进行试卷自我分析和自我反思,能再次反思自己之所以做错某些题目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免类似错误一犯再犯。比如要求学生回顾某些试题的分析过程,从解题方法中再思考;通过回顾,使学生体会某些分析方法的普遍应用性,促使学生对这些思想方法进行再认识,并将对其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求学生回顾某些试题的最后结果,从最后结果的适用范围进行再思考;对某些试题进行数学情景和数量的改造,要求学生再思考,等等。
总之,试卷讲评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讲评过程中要力求精讲精析精练,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对重要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和归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和应变能力,讲评课的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一次考试,不仅能检测出学生学习的成绩,还能检测出教师教学的得失。教师在分析试卷的时候,除了了解学生的弱点,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这外,还要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思想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反思,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推动教学,力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究,探索适合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中学体育考核方法体系,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2.学校体育考试改革的背景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各年龄组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连续10年下降,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余年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较高的状况一直未能根本改变,中小学学生的视力不良率仍居高不下。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要求学校体育工作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坚持不懈地推动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发展,不断提高青少年乃至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加快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制度,发挥其对增强青少年体质的积极导向作用”。同时,阳光体育运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要求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生能够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见,如何增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已经成为了学校体育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学校体育考核改革的背景和重要依据。
体育考核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不仅是检查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方法,而且涉及如何通过体育考核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进而发挥体育考核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因此,应改革体育考试中与深化改革需求不相适应的内容方法,充分发挥体育考核的激励性、导向性,通过体育考核评价方法改革为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发挥促进作用。
3.当前中学体育考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体育考试内容不够合理
当前的中学体育考核内容体现出明显的重复特征,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是主要测试内容,很多测试项目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一直都是考试内容,许多内容与学生的身心阶段特点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忽视了学生的不同年龄和生长发育及心理发展水平、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和差异。同时,现行中学体育考试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体育考核内容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也存在着衔接不够的问题。中学阶段是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体育考核主要以运动技术和技术达标作为内容显然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因此难以更好地、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效果。
3.2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
当前的中学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考试项目、内容在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终结性考试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有效评价,难以充分反映出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课外体育锻炼和通过锻炼后的进步情况评价。学生体育运动的结果只是体育考试测试目的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才是更重要的目的。学生的身体状况得不到全面反映,容易挫伤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注重学生体育进步的幅度应该成为体育考试改革注重的重要方面。注重体育考试对学生提高幅度就是对学生参与和努力结果的肯定,因此,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同等重要,应运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3.3考核的静态特征
当前的中学体育考试依据学期或学段,从达标测试或技能测试角度对学生进行考评、等级划分。这样的考核有着明显的静态考核的特征,学生只能依据确定的考试形式内容,在确定的时间进行考核,即以某一时期学生对某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和技术达标,评定的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考试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衡量也只是依据考试临场的状况,这种静态特征的考试忽视了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全面状况和努力与进步的程度,难以起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3.4难以反映学生的客观差异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的,每个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育基础都存在客观差异,而当前中学体育内容与方法和考试标准均体现出严格的标准、统一特征,并不能对不同体育基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进步程度进行客观反映。因此,如果体育考试不能与不同体育基础、身体素质学生的体育学习状况进行结合,对学生激发体育兴趣和自主参加体育锻炼都将产生负面影响,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的热情和兴趣。
4.对深化中学体育考试改革的思考
4.1建立动态考核评价体系
动态考核评价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和锻炼,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基础。动态考核可以弥补传统考试中一次考试决定成绩的不足,在操作中将考试与学生的平常学习结合起来,不再把考试局限于学期、学年的结束这一时期,可以依据平时体育学习的项目内容,将考试分布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学习内容之中,并与学期、学年结束时的考核结合,合理评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程度。同时,动态考试也可以变一次考试决定成绩为多次考试选择最优成绩的方法,对考试中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再进行一次或多次测试,促进学生努力,测出每个同学的最好成绩,最终使每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较满意的结果,从而真正促进全体同学的体育参与和进步。
4.2探索差别化考核方法
差别化考核的涵义即考核标准可因人而异,应尝试对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考核标准的方法。学生遗传基础和身体素质、体育基础状况都存在着一定的先天客观差异,如果考核不能结合这些因素,就会对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培养都有负面影响。因此,差别化考核首先是弱化基础身体素质的考试比重。在此基础上,采取增加不同的测试内容供学生自主选择等方法,尽可能使得考试能结合学生的差别状况。同时,差别化考核增加过程评价的比重,将学生的出勤、上课的态度和学生的进步程度纳入评价体系,特别注重学生通过学习和锻炼后的进步情况,最大限度通过考核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
4.3将考核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
将考核与课外体育锻炼进行结合。采取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办法给分,全面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学校体育应以课外体育锻炼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和自觉性。将考核的内容方法延伸至课外体育活动中,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时间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内容,在更多的体育锻炼中,既培养自己喜爱的活动兴趣,又提高体育能力,为考核奠定扎实的基础。
5. 结语
体育考核与评价方法的改革是体育教学改革中的关键,它的确立与运用将牵动着体育教学改革,直接涉及中学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等各个方面。完善中学的体育考试改革内容方法,对于通过考试改革,促进学生的自主体育参与和促进体质健康水平均有着积极的意义。
摘要:中学体育考试是学校体育改革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发现,当前中学体育考试中存在着内容不够合理、考试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考核的静态特征和难以反映学生的客观差异等主要问题。本文对如何完善中学体育考试提出如下建议:建立动态考核评价体系;探索差别化考核方法;将考核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等等。
关键词:中学体育考试,考试改革,完善建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教体艺[2006]6号.
[2]谢维和.素质教育的两种取向及其选择[N].中国教育报,2005-12-12.
[3]王锐,王宗平.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诠释与探究[J].体育学刊,2004,11,(3).
[4]马秀梅.提高体育考试权重扭转学生体质下降趋势[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5)7:54.
体育理论考试 篇5
一、名词解释
1.体育(狭义的):狭义的体育是指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的教育活动,是为全面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功能,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所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过程。
2.健康:健康是指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世界卫生组织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又将“道德健康”纳入到健康概念之中,即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应道德健康,只有同时具备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
3.表象训练:表象训练又称念动训练、想象训练、心理演练等,它是指有意识、积极地利用所有感觉在脑中对过去经历过的事进行重现或再创造的过程。
4.运动量:运动量也称运动负荷,是由强度、密度、时间、数量及运动项目的特点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改变任何一种因素都会直接影响运动量的大小。
二、填空
1.健康五要素包括身体健康、情绪健康、智力健康、精神健康、社交健康。
2.在体育锻炼中经常产生的应激主要是情绪波动、沮丧、过度紧张、心理压抑、焦虑。
3.体育锻炼应该遵循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全面锻炼、区别对待、适宜负荷等科学原则。
4.构成体适能的要去包括心肺耐力、肌肉以及肌耐力、柔软度、身体组合、神经肌肉松缓能力。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德、智、体三育是辩证、统一的?
德、智、体三育是辩证、统一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因为每一育都包含其他两育的因素,但又各有其特殊任务,是不能互相代替的。三育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为着一个共同目标——按照社会理想的方式,培养和造就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具有创造才能的一代新人。2.简述高校体育的任务。
(一)增强大学生体质;
(二)培养大学生终身坚持参加身体锻炼的兴趣、能力和习惯;
(三)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
(四)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五)培养高水平运动员。3.简述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发掘大脑潜力,促进智能发展;
(二)提高体育锻炼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四)减缓应激和增进心理健康。4.简述超量恢复的原理。
人体对一定量的运动负荷刺激有个适应过程,一般分为负荷、恢复和超量恢复3个阶段。在负荷阶段能量物质被大量消耗,物质代谢产物(乳酸、尿素等)被蓄积起来,人体机能下降,产生疲劳。停止运动后,到了恢复和超量恢复阶段,机体内环境(热、酸碱和水)恢复平衡,肌肉内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得到补充,并在一段时间内超过原有水平,此现象称为“超量恢复”。如果在超量恢复阶段内再进行下一次超负荷锻炼,肌肉物质和肌力就会逐步积累起来,进而逐步提高机体能力和训练水平。一般来说,超量恢复常在运动后1~2天内出现。
四、论述题
浅析初中体育考试升学的见解 篇6
1.科学分析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与必要性,避免出现两种片面的认识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是国家教委近年来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采取的重大举措,它牵动着全国 初中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心。未来的世纪是一个全方位竞争的社会,这就要求跨世纪的人才必须 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然而现状告诉我们,长期以来因为片面追求智育的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忽视 了学生的身体锻炼,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调查表明,在某5省市高考体格检查中,85%的学生复 检不合格或专业受限;上海市的体育专家陈丹萍不久前采用测试法对780名中國中学生和891名德国中学生进行 比较研究,发现中国学生的运动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得分均低于德国学生。初中生升入普高或分流到职业学校学 习,都是为将来走向社会能承担建设祖国的各项重任。学习任务日益繁重,如果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锻 炼习惯,没有培养一定的运动兴趣和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无疑高中阶段的压力就更大;再加上体育锻炼本身 要求学生付出较艰苦的努力,持之以恒方能见效。而中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等均处于发展阶段,具有不稳 定、不持久的特点,若没有一定的督导机制,这种自觉性难以长久维持。因此,采取考试制度势在必行。然而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将这种考试体育的成绩和其它文化课考试成绩同等要求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的升 留,甚至对评优评先等均没有起到相应的制约作用,因而造成学生、家长、甚至一些老师关心的只是文化成绩 的好坏,体育教学在有些地方形同虚设;为应付中考和高考,任意占用体育课时间或取消体育课现象时有发生 ,体育教育没有真正对文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的局面。采用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 育,即在决定学生升留的制约机制中渗入体育成绩,对于扭转这种恶性循环局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具备这种必要性的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又如何明确呢?在客观实 践中操作这种考试经常表现出两种趋向:要么向素质教育方向健康发展;要么滑入应试教育的轨道。如果向素 质教育方向发展,则是建立科学的考试制度,选择良好的考试内容与方式,引导学生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勤思 多练,使学生全面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差距,体验到成功的喜 悦。这种考试以平时科学的教学作基础,与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有机地融合于一体,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 运动能力、心理品质都得到良好发展。
2.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与方式,正确操作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
正确认识了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的性质与必要性之后,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良好的操作,即要制定合 理的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否则,这种认识也只是纸上谈兵。具体操作考试要涉及很多因素,但一般要注意 如下几点:
(1)端正思想认识,正确对待考试是基础
各级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和广大体育教师首先要视考试为教学的延续,要把考试同教学任务和内容紧密衔接 起来。既要以教学中全面的素质教育为考试的基础,又要发挥考试的多功能性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考试并 非只有选拨功能,最重要的是它的检测功能,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除了选拨身体素质合格的学生进入更高 一层次培养阶段外,还要检测普及义务教育阶段人才身体素质的合格程度。从某种程度上能说明一所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好与坏,但也不能就此一锤定音,因为考试体育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干扰,失常现象屡屡发生。考 试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促进教学,教学搞好了,考试的历害性相对就削减了,学生应试的压力就会更轻, 我想这也是素质教育中考试的意义吧。
(2)综合评估标准,施行科学管理是保证
中考体育考试应注意的细节 篇7
一、立定跳远:
1. 进行立定跳远时, 踏板上不可避免会被带上细沙。
考生进行第一跳时, 往往还会扫一扫, 之后就会忽略这一细节。殊不知, 踏板上的细沙会造成脚底打滑, 是影响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考生在进行每一跳之前, 都应该有意识地用鞋底将踏板上的细沙扫开, 防止打滑, 之后将两脚跟稍抬起, 用前脚掌在踏板上左右摩擦, 以感受前脚掌与踏板的摩擦效果。
2. 沙坑比较软, 若屁股或脚跟落地时划痕较长, 就会损失5厘米~10厘米的成绩。
脚跟落地时划痕较长的原因主要是, 考生落地瞬间没有前伸小腿, 使大小腿的夹角在90度左右, 与地面夹角过大。解决方法:平时多做举小腿的各种练习。造成屁股落地的主要原因是, 小腿过度前伸, 来不及屈膝缓冲, 因此受地面反作用力的影响而被弹回。解决办法:顺势跪撑。
二、引体向上
1. 进行引体向上项目的考试时, 下颌不过杠被判为无效成绩, 这是大多数考生最大的问题。考生为追求下颌超过杠面, 经常在杠上停留过长时间, 这样既浪费体力, 又加大了动作难度。笔者总结出一个技巧, 利用新疆舞中伸缩颈部的方法设计出“点杠法”, 以帮助考生快速过杠、迅速返回。效果显著。
2. 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 许多考生在杠下悬垂时间过长, 不但没有获得向上的提升力, 反而消耗了更多体力。在进行引体向上考试时, 考生可以将势能转化为动能, 身体快速下降后, 充分借助单杠的回弹力, 通过肱二头肌快速收缩, 将身体提升。尽量减少身体在悬垂时浪费的时间。
三、仰卧起坐
1. 体力不支, 躺在垫上的时间过长, 起来的过程消耗过多体力。改进方法:利用势能转化为动能的原理, 效果显著。
2.手指在起来的过程中松开。这是由于学生的手指交叉放于脑后的位置不合理所造成的。正确的方法是:手指交叉放于枕骨位置, 且大拇指紧贴颈部。
四、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
1. 跑步姿势不合理。
由于部分考生平时是在煤渣跑道或土道上练习中长跑, 而考试一般是在条件较好的塑胶跑道上进行, 塑胶跑道具有一定弹性。这容易使考生“跳着跑”。正确的方法是:在塑胶跑道上比赛, 上体应适当保持前倾, 借助跑道的弹力, 产生向前推进的效果。
2. 专业运动员在逆风的天气状况下进行中长跑, 大都能从容应对。
但参加体育中考的考生遇到类似情况, 却显得手足无措。这与教师日常训练时, 忽略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有关。正确的方法是, 逆风时上体稍前倾, 适当减小步长, 提高步频, 同时将头稍偏离逆风位置。顺风时上体正直, 借助顺风的优势加大步长, 保持步频。
3. 下雨时, 室外气温较低, 考生大都不注意保暖, 甚至保暖措施做不到位。
机体温度过低, 易造成肌肉僵硬, 甚至发生伤害事故。正确的方法是:比赛前适当延长准备活动的时间, 不要随意脱掉外套, 在比赛开始前2分钟再换好服装;多做压腿练习, 减少肌肉的粘滞性;比赛前轻跳几次, 提高机体的兴奋度。
体育高考生术科考试状态调控 篇8
一、严格管理是调控的前提
一年一度的高考体育术科考试,常因管理不当,出现一些不应有的失误。如,考生在赴考途中突发意外,不能参加考试;因不注意饮食卫生,引发胃肠疾病影响发挥;因着凉感冒或生活不规律,导致身体乏力影响考试;因受伤而无奈弃考等。可见,考试期间考生的教育管理很有必要。作为送考教师,首先,要求考生服从安排,集体行动,有事请假,一起赴考点、熟悉考场,按时作息,统一就餐等。其次,送考教师要根据考生的考试组次推算考试时间,依据项目特点、考生特点和天气情况,合理安排准备活动时间和内容,让考生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信心百倍地迎考。
二、合理安排考前训练是调控的重要手段
考前一周的运动量应由大到小,达到超量恢复、能量积累、体力调整的目的,将身体调整到最佳竞技状态。考前第四天安排大运动量训练,通过大运动量的训练刺激兴奋点(力量素质训练后实现超量恢复需要3~4天),做1~2个100m快速跑,1~2个400m跑,消耗更多能量物质,为超量恢复做准备;考前第三天,进行中等强度的跳跃、投掷练习,完善技术和战术;考前第二天,上午赴考点,下午适应环境、场地或进行专项的练习,切记不要安排大运动量练习,可以安排小运动量的适应性调整练习;考前一天,报到、休息、备考。
三、有效的心理调控是获胜的保障
考生在考试时往往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些紧张情绪,过度紧张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发挥,只有让考生达到适度放松、胸有成竹、勇于面对的心理状态,才能在考试时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考出好的成绩。
1.考前一个月的每周六,都安排一次模拟考试,提高学生对考试的适应能力。同时将每次测试成绩进行比对,以此提高考生的自信心,缓解学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2.有意识地安排考生在上午或下午,或阴雨天气,或到校外陌生的场地、环境中去测试,以此提高考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3.到达考点后,第一时间安排考生适应考试地点、场地、周边环境,并预设考试过程,做到有备无患。
4.考前第二天晚上,可安排考生参与一些娱乐活动,进行积极性休息,缓解考生压力。在实施时,教师要控制好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做到养精蓄锐。
5.临考时,要督促考生提前30~40分钟做准备活动,达到微微出汗的状态,借助肢体运动缓解考生心理压力。
6.投掷与跳跃项目考试时,第一次要稳,力求获得保底成绩,当考生第一次测试失误时,教师可让考生纵跳几次、加速跑1~2次、喊叫几声,释放紧张情绪,提高神经的兴奋度;当考生某个项目发挥不好时,教师要告诉考生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因为肌肉紧张,应适度放松,提高自信,激发斗志。
四、合理规范的技战术安排是正常发挥竞技水平的根本
考生的技术规范了,不仅动作舒展、协调,而且有助于肌肉力量的高效利用。
1.动作的规范要贯彻在考前训练和模拟考试中
在考前训练及模拟考试中,考生会有多次最好成绩的出现,教师要适时引导考生回忆并记住当时的动作感觉,记住动作的用力顺序。在考试时,考生要将技术动作再回顾一遍,回忆出现最好成绩的动作和当时的心理状态。指导教师要及时提醒考生注意动作的关注点或重难点,如,100m起跑时,提醒考生,预备时重心要前送,要奋力蹬摆,疾跑时要保持上体前倾,利于提速;实心球考试时,预备阶段要实现最大程度的超越器械动作,前腿支撑、双臂快速发力;三级跳远动作,要注意起跳时的奋力蹬送,第二跳的跨步要保持滑行状态,做到重心步步高,步幅级级长。
2.合理有效的战术运用很重要
在考前的训练及模拟考试中,考生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有目的地采用相应的战术:对于中长跑项目,体力分配与跑的节奏要因人而异,控制好一定的速度,保证最后100m有体力奋力冲刺;对于耐力不是很好的考生,可以采用跟随战术,跟随第一或第二方阵跑动,有利于自己水平的发挥,跑过600m后要逐渐加速,超越前面考生时尽可能在直道,避免在弯道时超越;3.实心球及三级跳远类的战术,一般是第一次跳或掷要稳,首先获得有效成绩,不要犯规;第二次要狠,总结第一次的不足,扩大战果;第三次最后一搏,克服前两次的不足,奋勇拼搏。
五、有效的情绪激发是提高成绩的助推器
高昂的情绪能刺激神经系统,提高兴奋性,充分激发身体潜能。在训练中,教练员要注意培养考生高涨的情绪,养成自我调控情绪的习惯,如,自我暗示、自我激励、同伴加油等。在考试时,指导教师在场外用语言激励,考生根据自我调控的方法跳几次或大声喊叫来提高兴奋度,这样考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超常发挥。
中招体育考试的注意事项 篇9
关键词:中招体育考试,考试科目,注意事项
“临阵磨枪, 不快也光”, 九年级学生两个月后就要检验自己身体素质, 也是中招考试的第一关, 能否顺利通过体育考试取得较好的成绩直接影响中招的文化课成绩的高低。在学习压力大的情况下, 如何利用好这段时间进行体育训练, 并取得较高的分数?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注意事项。
一、考试前训练
春节刚过完, 学生的机体都没有恢复, 所以训练时, 要循序渐进, 不能好高骛远, 要听从老师指导, 莫盲目进补。要根据自己现有的身体素质条件和实际情况制订一套训练计划。尤其是自己最薄弱的一项, 要花大时间和精力训练。
身体素质是靠平时锻炼提高的, 没有短期效应。要想大幅度提高分数, 只有掌握体育训练技巧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生不要盲目增加训练量, 加大强度, 训练时不要做超过自己能力的动作, 以免受伤影响训练。
二、考试前的准备
(一) 考试前一天学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和体力的积蓄, 不能久看电视、久睡、长时间游逛等, 每一位考生都要以充沛精力投入到考试中。
(二) 比赛当天吃饭八成饱, 尤其是安排前面的考生要把握好吃饭的时间, 注意食物的卫生营养。出发前, 调整好心态, 准备好物品, 身份证、准考证、跑鞋, 立定跳远和专项用鞋要带齐, 有伤病的同学要带好护具, 云南白药喷剂可以在受伤时应急处理。
(三) 进场前要解决大小便, 轻装上阵。带齐考试证件、物品, 检查跑鞋的鞋钉等。考试前30分钟开始到考场外集中, 经检录按编号排好队有序入场。
(四) 进场后到指定地方, 脱了外衣开始做准备活动 (原地或小范围慢跑热身) 。热身运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必须因个人体能情况而异, 也必须因项目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准备活动要做开, 全身发热, 鼻尖微出汗时就可以了。也可用心跳次数作为热身运动结束的标准 (比安静时心跳增加50-70次/分) 。调整好最佳状态, 利于发挥最佳成绩。但要注意保暖 (各地体育考试的时间不太一样, 根据天气要穿好衣服) 和控制情绪 (进入考场哪一项先考不一样)
(五) 熟悉考场周边的交通和整体布局。熟悉住地到考场的大致路线、路况、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路程和前往考场大致需要的时间等。熟悉考场的整体布局, 了解设施、出入口等。
(六) 明确各项考试的时间排定和组数顺序号、所在场地位置编号和考试分道的具体情况, 以及各项预计时间等。
三、考试中的注意事项
(一) 注意事项
1. 注意不要擅自离队。因为考试的项目多所以要听引导员的统一指挥, 以免造成考场秩序混乱和耽误考试时间。
2. 既要认真对待, 又要放下思想包袱, 相信自己的实力, 镇定应战, 大胆发挥, 力争考出最好成绩。只有放松、自然、沉着、冷静, 才能保证技能的正常发挥与体能的充分发挥。
3. 注意灵活对待裁判, 如发挥失常, 尽量请求裁判给一次机会, 要以情感人, 切忌与裁判顶撞。
4. 注意随身所带物品, 防止拿错或丢失, 而影响考试。看到同伴时要团结互助, 互相鼓励, 加油。
5. 如遇到成绩错误或不公正时可以向主考提出, 申请核对。
(二) 考试项目的细节问题
考试项目的技术细节老师在学校已多次讲解, 这里只是提醒考生考试时的一些细节问题。
1.800/1000米。跑800米、1000米前, 在做好准备活动的基础上再做手腕脚腕的关节运动、弓步压腿, 以便尽快进入考试状态, 以免影响学生考试发挥。考生要注意在奔跑中不能影响他人, 如故意阻挡、碰撞他人。另外, 在弯道时不能从内道超越他人。
2. 立定跳远。立定跳远项目, 考生要先想老师教的技术动作再考试, 特别注意落地后要向前走, 不能用手撑地。因为学生成绩丈量规则是从起跳点到落地点的最近距离。
3. 后抛实心球。在做动作之前注意听从裁判的口令和指挥, 尽量把动作做得完整。完成动作后要按次序站好队。
需要提醒的是, 做完准备活动或在一项考试结束后, 不要立即把外面的衣服脱掉, 身体凉下来不利于考试发挥。
另外, 考试结束确定成绩无误后, 注意带好证件和物品, 在考试工作的带领下离开考场。
总之, 体育考试对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国民体质的提高等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还对学生竞争意识、吃苦精神、合作思想等心理品质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体育训练和考试, 把“健康第一”的理念灌输到学生当中, 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参考文献
[1]罗茂华.韶关市“中招体育考试”见闻[J].体育师友, 1990, (03) .
[2]阮兆炳.中招体育考试的启迪[J].体育师友, 1990, (06) .
[3]李晓佳.锦州市“中招体育考试”现场侧记[J].中国学校体育, 1990, (05) .
体育高考生备战术科考试点滴谈 篇10
考前备战是一个总体概念,它包括身体准备、技术准备、心理准备和一般性事务准备等等。考试和训练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运动形式,从平时的运动训练到考试,需要进行较大的变化和调整,这种转变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进行专门性训练的结果。这里就怎样指导体育高考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备战,在体育术科考试中扬长避短,以良好的竞技状态,正常甚至超水平发挥竞技水平考出满意的成绩谈几点体会。
一、考前精心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迅速提升竞技状态
指导教师要根据每名学生各项的强弱,精心细致、有效灵活地安排考前训练,制定出相应的个性化训练方案,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要根据考生的实际情况加以区别对待、因人而异,一定符合学生实际,切忌千篇一律,最后冲刺阶段的训练要合理分配训练时间,科学安排运动负荷。强项强调成绩的稳定,弱项适当加大运动量和强度。在学生优势项目上要力求稳步上升,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薄弱项目上要迅速采取快速有效的训练方法,使成绩尽快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确保优势明显,弱项转强。
考前运动负荷的安排,一般以四周为考前准备期。第一周到第二周主要以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训练为主,配合适当的一般性训练,运动量与运动强度逐渐加大,在这两周中可以联系本地区的一些学校按照体育高考术科考试的内容和规则要求,进行一到两次校际间的联合模拟考试,模拟考试主要是为了让考生提前适应考试气氛,提高心理素质,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尽快解决;从第三周开始逐渐由大运动量,大强度转变为中等运动量,大强度的专项针对性训练,在训练中重视考试规则、技战术、心理素质方面的强化;从第四周开始运动负荷要逐渐降为中小运动量,中等强度的各种专项训练,着重解决考试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使学生逐渐调整到最佳状态。考前运动负荷的这种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在增大运动负荷的训练后转为专项能力训练,然后再过渡到战术、心理、临场状态的调整、应变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的具体针对性训练上来,通过加大运动负荷后的积极调整,达到超量恢复的目的,为术科加试储备能量,促使技战术、心理素质日趋成熟,兴奋性持续上升,不断增强考生的比赛欲望,积极准备迎接考试。
体育考生平时训练时间大多安排在每天的下午,但是高考体育术科考试的时间是从每天清晨开始至傍晚结束,在考前一个月,最好将部分训练有意调整到清晨和上午进行,提高学生的考试适应能力。
二、考前合理补充营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体育高考生平时训练任务重,学习压力大,消耗能量多,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较高,所以考前指导教师要重视考生的营养补充和能量摄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科学合理地补充蛋、奶、肉、蔬菜、水果和一些含糖量高的食物,有条件的也可以补充一些安全可靠的运动营养品来保证能量和营养素的供给。考试当天要食用柔软、易消化、体积小的食物,不吃易产气的奶类、豆制品以及油炸和辛辣刺激胃肠的食物,不饱食。训练或比赛后补水以温度适宜的运动饮料和含维生素多的矿泉水为主,补水应做到少饮多次,不暴饮。要保证考生每天的睡眠和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储备能量,为考试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调节情绪,消除紧张、焦虑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高考训练队的部分学生由于缺少考试经验,自信心不足,在考前很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等不稳定的心理因素,所以老师、家长在考前不要给考生定指标,下任务,以免本来容易产生的紧张、焦虑情绪,因人为的推波助澜,而加重心理压力和负担,直接影响考前训练和临场发挥。考前训练中,指导教师要经常与学生谈心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考生思想变化,对考生的评价要多肯定优点,以激励为主,激发考生拼搏奋进、战胜自我、敢于竞争的内动力,增强其自信心和求胜欲望。在给考生创造较为宽松的考前环境的同时,训练中也要适当设置一些困难和障碍,有意创设一些接近考试时的情境,训练考生的心理承受力,让考生在实战演练中主动思考,提高抗干扰能力,适应考场气氛,不断增加比赛经验。考试时为了有效消除考生的紧张、焦虑心理可以利用目标转移法:强调重视考试过程,淡化成绩结果,进入考场后,要求考生多进行身体活动,在活动中提高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把注意力从紧张的赛场气氛中转移到准备活动和专项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上。为了避免紧张,还可以进行心理暗示调节法:如在100米跑的赛前心里默念“我是最好的,我一定会冲在最前面”;在800米跑的赛前要暗下决心“我要战胜对手,全力拼到终点”等等。不断地给自己打气,把心理因素调整到最积极的状态,形成稳定良好的心理优势。此外,平时训练中,要教育学生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正确对待考试(比赛)的成与败。
四、指导考生明确考试规则和要求,养成良好的比赛习惯
指导教师在考前通过各种训练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熟知考试项目的规则和要求,在平时训练和测验中要严格按照高考规则和要求进行测试,通过讲解、示范、实战演练使学生养成遵守考试规则和要求的良好习惯,如在平时100米跑的训练和测试中就要让学生按照蹲踞式起跑的几个步骤严格进行,对抢跑、途中跑错道者要及时进行判罚,田赛项目严格按三次试推或试跳进行,丈量成绩要精确,对违反规则行为不予丈量成绩。决不能因为是训练或一般测试而放松要求,平时就让考生养成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失误,珍惜和把握住考场上的每一次机会。
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综合运用各种恢复手段促进恢复
考前每次训练课上要做好准备活动,防止受伤,提高训练质量。考试时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更是考出好成绩的前提条件,考试时的准备活动大致安排在距离单项考试前30~40分钟时开始。指导教师根据考试项目的不同,指导学生有条不紊地按顺序先做一般性准备活动,然后重点做专项准备活动,最后做考试项目的考前适应性练习,根据考试项目的不同,充分活动开关节、韧带,激活肌肉的弹性和活力,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防止受伤,最大限度地挖掘考生的运动潜能。
平时训练时,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放松恢复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训练间歇和每次课后认真做好放松整理活动,通过慢跑、放松操、按摩、沐浴等多种放松恢复手段,积极消除疲劳,促进机体的快速恢复,保障训练质量,不断提升竞技水平。考试时更要重视各项考试后的恢复放松活动,可采用按摩、沐浴、充分休息等方法积极调整状态,争取在短时间内恢复体能,保证考生以充足的体能、良好的状态备战下一项考试。
循序渐进训练,轻松应对体育考试 篇11
据一些过来的考生讲,很多学生考试时比平时发挥还要好,根本不必紧张。平时在学校训练时不紧张,没有发挥出最好的状态。而考试时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同学之间相互比较,相互激励,都想发挥到最好程度。再有考试场地也比较好,比如长跑都是塑胶跑道,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学生发挥出最高的水平。因此,学生在平时训练时要以考试的标准进行要求,各个项目争取一次过,适应考试。
课堂上老师讲解规则和动作要领时要认真听讲,了解规则,掌握动作要领,防止犯规失分。
坚持训练保持状态,注意恢复体能
平时要制定目标,加强锻炼。有些项目一天不练状态就下来,比如长跑天天练才能保持速度,还有引体向上(女:仰卧起坐)都要坚持天天练习。可以每天坚持一定量的锻炼,以适应考试,但量不宜过大。锻炼前要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运动损伤的发生。还有考前要注意安全,不要因为身体原因影响正常考试。特别是喜欢玩篮球的男孩更要注意考前不要有磕碰。以免影响考试。
关于考前训练,专家建议考生在考前一周主要以恢复体能为主,跑的项目可以再上两次强度,运动量不宜过大。跳跃项目可以做一些强度比较大的腿部力量运动,同时注重动作技术的提高。
考试前三天,应简单地做些象征性的练习,主要以技术为主。不能因为自己的训练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依旧还进行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如果这样,大量体内能量消耗,不能得到良好的恢复,势必对考试产生不良影响。
这个时段的训练应该积极地投入到考试的状态,每天的训练时间最好安排在考试的时间,让机体产生条件反射,在考试期间产生兴奋性。
合理膳食,储备能量
体育考试,需要充沛的体力。专家建议考生,考试前一周以高碳水化合物(高糖)饮食为主,增加身体糖原的储备,从而增加体能和抗疲劳能力。
多吃一些应季水果,补充各种营养素、维生素及矿物质,还能有效防止上火。一般膳食里蔬菜每天保持300克~400克,水果每天保持100克~200克。蔬菜水果中,绿色和橙黄色是最佳食物,可以多食用。考试当天,早饭别吃太多,最好以易消化高热量食物为主,如蛋糕、消化饼干等。饮水以高糖水为主,如葡萄糖饮料等,牛奶、碳酸饮料和巧克力等高脂不易消化食物别吃,以免增加身体负担。考试期间可备些高糖饮料或自配10%浓度的葡萄糖水。
特别要注意的是临考前不要吃油腻和不好消化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考前半小时不要进食,以免造成运动中胃部不适,影响考试。饮水要适量。
准备活动不宜过早
人的心理和生理从安静到运动状态,需要一个准备适应的过程,所以准备活动尤为重要。
有的考生因为考前比较紧张,很早就做好了准备活动。准备活动做完后如长时间休息等待,身体又恢复到原来水平,失去了准备活动的效果,影响考试成绩。适宜的准备活动时间是考前15~30分钟。
考试时的着装
应穿着适宜运动的服装,缺少弹性的服装在运动中会影响考试水平的发挥。穿较轻的球鞋,最好着棉袜,考试规定不准穿跑鞋、钉鞋、足球鞋、凉鞋。
克服紧张心理,轻松应对考试
体育考试不同于别的考试,是对学生运动能力的测试,也需要考生在实践中来完成。有的考生面对老师,出现紧张情绪,造成身体肌肉发僵,影响成绩发挥。克服办法有:原地做扩胸、深呼吸几次;在每项项目开始前,在原地再活动一下,增加各关节、肌肉的伸展性(如原地弹跳几次,做几秒钟高拾腿、小步跑等)。
在体育考试中,每一个项目测试结束,考生就会立刻知道自己的成绩。有些考生在一项考试中发挥欠佳,往往会产生消极心理,影响到下一项目考试的发挥。还有一些考生会在考前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同样会影响发挥。还有考生在体育考试前会出现尿频、出汗、心跳加快的反应,这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反应,紧张可以让人积极调动全身能量的释放。但是如果过度紧张会导致技术动作的变形,力量发挥不出,最终造成发挥失利。这种症状的出现除了与压力太大有关外,也与学生尤其是女学生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或心理素质不够稳定有很大关系。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家长在考前可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减轻考生考前的思想压力,可采取心理暗示法来排除干扰,建立积极的心理定向,以良好的心态去参加每一项考试。
小貼士:800/1000米跑注意事项
体育中考的最后一项测试都是“女生800米”或“男生1000米”测试项目,这是考生最头疼的一个项目。不同学生应根据自己长跑特性制定合理的跟跑策略。在第一圈起跑之后,立即使自己处于合理的排位顺序,调整呼吸与步伐,紧盯前一名学生。在最后一圈冲刺时,则应用尽全身气力,冲过终点两米以上,以防未到终点就放慢速度,导致影响最终成绩。或者采用跟随跑战术:出发后,始终跟随在领先者或小集团后面,力争在最后冲刺阶段超过对手,率先通过终点。
中长跑讲究在跑的过程中要匀速。一般情况下都是匀速跑成绩最好但也不排除最后要冲一下。根据自己的训练水平,在比赛起跑时,都要猛冲一下,不要慌,冲几十米就会慢下来。然后,保持自己的速度,最好是跟随跑,就是跟上一个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注意呼吸,要三步一呼,三步一吸。就是向前跑三个单步,一直保持吸气,再跑三个单步,一直呼气。如果气短,做不到,就改成二步一呼二步一吸。注意:嘴不要张的太大,否则,进冷气会肚子痛。如果是400米标准场地,就是两圈半,在最后200米时,要用尽全身力气,向前冲,这时可以大口呼吸,直到冲过终点。
呼吸方法:中长跑过程中,人体消耗能量大,对氧气的需要量也大,因此,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很重要的。中长跑途中,为了加大肺通气量,呼吸时采用口鼻同时进行呼吸的方法。呼吸节奏应和跑步节奏相配合,一般采用两步一呼、两步一吸,或三步一呼、三步一吸。呼吸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中长跑时,由于氧气的供应落后于身体的需要,跑到一定距离时,会出现胸部发闷,呼吸节奏被破坏,呼吸困难,四肢无力和难以再跑下去的感受。这种现象称之为“极点”。这是中长跑中的正常现象。当,“极点”出现后,要以顽强的意志继续跑下去,同时加强呼吸,调整步速。这样,经过一段距离后,呼吸变得均匀,动作重又感到轻松,一切不适感觉消失,这就是所谓的第二次呼吸状态。
在中长跑运动中,多因准备活动不充分,容易发生腹痛情况,主要是由胃肠痉挛引起,此时学生切不可紧张,可用手按住痛的部位,减慢跑速,多做几次深呼吸,坚持一段时间,疼痛就会消失。
跑步的动作:要注意的就是跑步时一定要放松、协调。这就要求建立在正确动作的基础上,脚的着地应用全脚掌着地。屈膝缓冲过渡到前脚掌蹬地。上体正直放松,两臂自然有力的摆动。
最后提醒同学们,在努力训练中考体育项目的同时不要让文化课落下,勤学多练,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编辑殷连)
对初中毕业生体育考试的思考 篇12
一、要科学分析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的性质与必要性
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 是国家教育部近年来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采取的重大举措, 它牵动着全国初中学生、学生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心。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全方位竞争的社会, 这就要求跨世纪的人才必须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如果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没有养成一定的运动兴趣和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 无疑高中阶段的压力就更大。体育锻炼要求学生付出较艰苦的努力, 持之以恒方能见效, 而中小学生的自觉性、自制力等均处于发展阶段, 具有不稳定、不持久的特点, 若没有一定的督导机制, 这种自觉性难以长久维持。与此同时, 那种认为只有重视体育升学考试才可以提高学校体育地位的思想也在愈演愈烈。事实上,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学校体育的作用和地位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在过去的应试教育机制中, 总是片面地追求智育成绩的高低, 单纯地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判定学生的优差。现在的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如果也按这种模式进行, 而不是着重在平时的教学与训练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那又何谈学校体育的地位与作用呢?因而, 只有明确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的性质, 将其同素质教育的各方面协调起来, 使之产生良好效果, 学校体育的作用与地位才会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
二、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区别对待两种教育中的考试现象
目前, 我国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绝对统一的定义, 其内涵的界定、运行机制的建立等问题, 正在由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柳斌在《关于素质教育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到:“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摆脱应试体制影响, 使青少年全面发展的一个改革方向。”同时文章中也指出了素质教育应具备的三层含义:第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是要让学生主动发展。
而应试教育则是脱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单纯为应付各种考试, 争取高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 教学中往往采用加班加点、题海战术, 把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一切工作的指挥棒。
综上所述,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教育目标和指向的不同, “片面追求”或“全面发展”是它们的分水岭。那么, 应试教育中的主要手段即考试和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运转的各种教育规范, 以及教学方式等是否就可以全盘否定呢?事实并非如此,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也具有一定的联系, 在某些方面还难以将它们硬性分离开来。单就考试这一现象来说, 在实施素质教育和反对应试教育的同时, 并不否定或排斥考试, 一些必要的合理的考试手段若得到较好的操作还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
三、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与方式, 正确操作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
正确认识了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的性质和必要性之后, 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良好的操作, 即要制定合理的考试制度、内容与方式。否则, 这种认识也只是纸上谈兵。具体操作考试要涉及很多因素, 但一般要注意如下两点:
1. 端正思想认识, 正确对待考试。
各级学校体育职能部门和广大体育教师首先要视考试为教学的延续, 要把考试同教学任务和内容紧密衔接起来。既要以教学中全面的素质教育为考试的基础, 又要发挥考试的多功能性来促进全面的素质教育。考试并非只有选拔功能, 最重要的是它的检测功能, 初中毕业生体育升学考试除了选拔身体素质合格的学生进入更高一层次的培养阶段外, 还要检测学生身体素质的合格程度。考试从某种程度上能说明一所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好与坏, 但也不能就此一锤定音, 因为体育考试受到很多内外因素的干扰, 失常现象屡屡发生。考试作为一种手段, 其目的是促进教学, 教学搞好了, 考试的重要性就相对削减了, 学生应试的压力就会更轻, 我想这也是素质教育中考试的意义吧。
2. 协调教考过渡, 实行综合评估。
通过“普九”义务教育, 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应该不断进步, 不断完善, 他们每取得的一项成绩和获得的一次进步, 均构成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一部分。如一种基本技能、知识, 一种良好心理品质等, 都是全面素质的组成部分。有些地方的学校本着客观实际的态度, 建立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档案, 量化每次成绩的比率, 将学生的平时成绩与毕业时的升学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估。事实证明, 这种良好的教考过渡, 既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发挥考试监督和检测功能, 又能培养学生开拓进取、不畏困难的坚强性格, 从而减轻学生心理上的压力, 避免出现应付考试的被动局面。
【体育考试】推荐阅读:
体育考试制度06-08
升学体育考试研究09-24
体育理论考试答案05-18
体育理论考试用07-08
小学体育理论考试08-30
体育舞蹈理论考试试卷08-28
小学体育教材教法考试07-18
小学体育考试质量分析07-27
教师招聘考试体育学科08-29
(体育理论)课程考试试卷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