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流动性过剩论文

2024-10-23

全球流动性过剩论文(共7篇)

全球流动性过剩论文 篇1

一、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

“流动性”一词首次出现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凯恩斯名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1930年代初期, 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一场灾难深重的经济大危机, 刚刚走上美国总统位置的罗斯福以开明的姿态向社会征询拯救经济的良药秘方, 凯恩斯及其经济学理论应运而生。这一包含着“流动性陷阱”、“扩张性财政”等一系列政策范畴的所谓“凯恩斯经济学”最终上升成为了“罗斯福新政”, 并将美国经济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截止2007年10月底, 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超过37.85万亿元, 27%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30余万亿元的A股市———一系列重磅数据说明, 持续了三年之久的流动性过剩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还暴露出可能恶化的趋势。

二、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分析

1 经济金融全球化大环境下出现全球性流动性过剩

流动性过剩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问题。美国经济显露疲软致使美联储再度迈开降息的步伐, 日元长期维持零利率或者低利率, 欧洲国家为了阻止本币升值步伐而放慢提高利率的节奏, 全球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流动性。由于独特的金融制度和市场环境, 中国流动性过剩有着自己特殊的形成机理。

2 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导致基础货币被动投放过多

中国人民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上, 选择性地把大约一半资本冻结起来。1994年至2006年, 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累计顺差11307.31亿美元, 年均顺差869.79亿美元。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造成外汇储备的逐年大幅度增长使得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资的重要渠道。截至2007年7月底, 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基础货币供应量已达107285亿元人民币, 外汇占款与基础货币之比超过了70%。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 因外汇占款增加导致的货币供应量成倍增加, 进而导致经济体系流动性过剩, 这给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带来了巨大压力, 同时也给金融体系和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带来不稳定因素。

3 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国际资本规模化跨境流入。

在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基础上, 自2005年7月21日起, 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 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但是中国贸易顺差仍居高不下, 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背景下, 部分国际套利资本以多种途径进入我国。为保持汇率相对稳定, 央行不得不持续买入美元, 释放大量的基础货币, 导致流动性过剩。并且, 在美联储减息之后, 仍在加息通道中的中国将面对人民币和美元利率更大的利差, 这将诱使更多的境外资本流入中国。

4 出口导向型政策引导下的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

我国长期执行的是“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数量导向的外资政策和“宽进严出”的外汇政策, 造成大量优质资源流向对外经济部门, 产生了经济对外需的过度依赖问题, 导致国际收支长期失衡。我国的粗放型贸易, 主要以数量增长为主, 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数量偏高, 使我国付出了巨大的环境、生态和资源代价。在外汇政策上, 我国所实施的经常项目下的贸易结汇和资本项目下的部分可兑换的外汇管理制度,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口企业和个人外汇留存, 抑制和直接限制了外汇需求和有效利用, 导致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和外汇储备持续被动增长。

5 投资相对于消费过快增长引致的经济结构性失衡。

我国当前贸易顺差持续增长和流动性过剩根源在于经济结构性失衡, 投资相对于消费增长过快, 国内消费不足。近年来国内消费占GDP的比重逐年下滑, 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城乡居民消费增长速度长期落后于GDP增速, 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比重在不断递减, 农村消费增速明显低于城市消费增速。与国内消费不足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投资增长速度过快, 投资拉动在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目前的投资率超40%, 远高于其他国家水平。流动性过剩泛滥反过来又推动投资的过快增长, 进一步加剧经济结构性失衡。

流动性过剩是当今中国经济的热点话题, 流动性过剩问题关系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兴衰, 具有历史性意义。本文对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进行了浅要分析, 希望能作为一篇基础文献为其他学者研究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提供帮助。

摘要:中国经济在扩张性运行中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 本文分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现状, 探讨流动性过剩的成因, 希望对其他研究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学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2006.[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Z].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Z].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浅析“流动性过剩”难题 篇2

“流动性过剩”的提出——成本风险的推进式增长

当银行的流动性供给大于流动性需求时,银行面对的就是“流动性过剩”,流动性需求来源于客户存款的提取、优质客户的贷款要求、偿还同业拆借、股息和税金支出。也就是说,流动性供给主要集中在银行的负债业务,而流动性需求主要集中在银行的资产业务。

负债类业务是银行经营的基础业务,长期以来“存款立行”的思想始终被各个商业银行奉为座右铭,然而,流动性的增长过快,也使经营者们陷入了困境。200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8.7万亿元。同比期增长19%;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9.5万亿元,同比增长13%,存贷差由2004年末的6.32万亿元扩大到9.25万亿元。(如表一)

“流动性的过剩”带来的风险主要是通过成本来体现的。高的流动性,必然会加大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这部分成本主要是由负债利息构成。如果不能让所有的负债都通过资产业务来实现盈利,那么,现有资产业务的运营资金收益率就会有比较大的压力。简单地说19.5万亿元贷款的收益,在不考虑准备金的情况下,也至少应收回28.7万亿元存款的利息,而且,存贷差越大,银行亏损的可能性就越大,经营风险越大。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为了收回这部分负债成本时,就必须加大对贷款收益率的要求。而这样一来,资产业务特别是贷款业务就会受其制约,社会资本需求就会更加不足,流动性需求也就会更加不足,加剧了流动性过剩,银行就会加大资产业务收益压力,新的一轮成本风险的推进又会开始。

“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解决思考

在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时,要注意多方面思考,因势利导,取得最佳治理效果。

1存贷相结合,以存定贷。存贷相协调,不能各下一盘棋。在我国,现有商业银行经营体制中,存款部门与贷款的协调不足。这主要体现在“各司其职,各谋其事”。

应该加强贷款的盈利能力。在选择贷款时,考虑一些流动性较差,但收益率较高的贷款种类。这类贷款一般以高收益,长期为特点。在流动性过剩的时期,收益性就成为更加重要的话题。以牺牲流动性为代价,获取更多的收益,既可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又可以增加收益,降低经营风险。

2“流动性过剩”是契机,适时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业务收入。银行中间业务也是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今天,银行的流动性过剩,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开展中间业务收费,这样做虽然可能会损失一定的流动性供给,但在流动I生过剩的时期进行这样的收益性拓展,要比在任何时期都更加合理:一方面减少了流动性,减少负债业务成本;同时增加银行收益,减少了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收益压力。缓解成本风险推进的可能性。

3加速金融创新,为过剩的流动性寻找婆家。传统的中国商业银行主要是以存贷款利差来获取利润的。在市场化改革的今天,只看贷款的资产业务是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应该加速金融创新,用更多的投资渠道,为过剩的流动性寻找婆家。

我国在2001年规范了银行资金的用途,要求银行资金不能直接进入证券市场,严格执行分业经营原则。然而,时至2005年,国家又出台政策,允许以行资金可以间接进入证券市场。不难看出,以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业,为适应加入WTO将迎来一次大的改革。在这次改革中,谁能拿出更多的金融创新,谁将引领未来的金融行业。今天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发了一些基金产品,但很明显这还是不够的,应该在资金流动性的用途上再接再厉,向着证券、保险、理财、投资、地产、外汇、信托、金融租赁等等各个方面继续前进;同时,扩大资产业务对象,不论是国有企业、股份制企业还是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对象,不仅仅做批发的银行,也要做零售额银行。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是金融业,金融业的发展又以商业银行为主体,商业银行的问题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问题。从宏观上讲,“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流动性的供求不均衡,资本的社会需求不足,即国家总需求不足。如何提高总投资与总消费的增加才是真正能够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必由之路,所以,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也是必不可少的。

浅析中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篇3

“流动性过剩”其传统上的定义为:商业银行所拥有的超过法定要求的存放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和库存现金。从这个定义出发, 容易看出所谓“过剩流动性资产”就是商业银行所拥有的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所拥有的超额准备金越多, 金融体系中的过剩流动性资产就越多。

二、我国出现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1现有金融体系的缺陷是流动性过剩的制度因素。

我国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体系决定了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发达, 而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企业必须拥有足够的固定资产甚至存货作抵押, 以及足够的现金流以确保还本付息, 才能从银行借到钱。普通制造业在我国早已产能过剩, 因此企业必须出口, 从而造成贸易顺差加大, 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和预期, 升值预期进一步导致国际游资的流入, 流动性加剧。

2外汇占款大量增加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

最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迅速, 而且持续保持顺差, 加上商务环境的改善与市场机会的增加, 我国吸纳的外商直接投资连年保持较大规模, 加上我国资本项目管制依然比较严格, 资本流出存在一定的障碍, 使得我国资本项目也一直呈现较大的顺差。在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均持续呈现顺差的情况下, 我国外汇储备不断增加, 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由于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有限, 大量的外汇储备倒逼央行被动投放基础货币, 尽管央行也积极采用发行央行票据等手段进行对冲操作, 但还是无法遏制基础货币的迅速增加, 这必然导致金融体系内流动性扩张。

3国内储蓄率过高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收入分配差距偏大等原因, 我国居民整体消费率偏低, 储蓄率偏高, 无论是同历史水平比较, 还是同世界平均水平或其他大的经济体相比, 我国储蓄率都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于是, 尽管这几年投资增长很快, 但投资活动仍不能吸纳国内的全部储蓄, 多余的投资必然转化为对外出口, 进而转变为外汇流回国内, 增加国内的流动性。

4人民币升值、房价与股价上涨预期是流动性过剩的直接推动力。

伴随着中国国际贸易多年持续巨额顺差, 2003年以来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提高, 以及这种预期不断变成现实, 使国际资本借助各种渠道进人国内市场, 直接导致了流动性过剩。

三、我国化解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措施

(1) 积极引导流动性资金进入资本市场, 加大股市扩容力度, 为股市增加优质资产;积极开拓银行中小企业信贷。目前的流动性过剩, 应该说是货币有效需求不足, 而不是中国实体经济总体投资需求不足, 实际上, 有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不足的困境未能解决, 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解决信用瓶颈, 可以增加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额度, 也可减少流动性过剩问题。

(2) 解决流动性关键在于解决经济结构性失衡, 在于切实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现国民经济中储蓄、投资、消费三项比例的协调均衡, 促进经济增长由外需拉动型向内需推动型转变, 通过增加消费来扩大内需, 实现经济增长由投资、消费、出口协同推动, 内需与外需均衡发展,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

(3)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发挥汇率政策在调整国际收支中的作用。一是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强化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过程中的基础作用。为防止汇率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进一步积累, 应加快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 不断拓展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夯实汇率形成的市场化基础, 提高汇率在调节我国国际收支中的作用;二是要加快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逐步减少外汇干预,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经常项目可兑换, 促进贸易活动便利化, 有选择、分步骤地放宽对跨境资本交易活动的限制, 基本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总之, 汇率形成机制及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应以经常项目平衡状况和外汇储备为依据, 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又要改变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局面。

(4) 降低居民储蓄率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如果我国居民的最终消费率能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那么储蓄率偏高和流动性过多的问题就能够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经济运行的基础也会更加牢固。

参考文献

[1]练光华、何远新:《股票市场流动性问题研究评论》, 《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10期[1]练光华、何远新:《股票市场流动性问题研究评论》, 《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10期

[2]程伟力、谭淞:《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影响及化解措施》, 《科学决策月刊》2007年9月。[2]程伟力、谭淞:《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影响及化解措施》, 《科学决策月刊》2007年9月。

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分析 篇4

摘 要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经济高度发展,GDP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是我国的流动性充裕。尤其是最近两年,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我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流动性就有点过剩。流动性过剩容易是我国的经济陷入通胀之中,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发生,针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 流动性 流动性过剩 人民币国际化

流动性是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它是一种所投资的时间尺度(卖出它所需多长时间)和价格尺度(与公平市场价格相比的折扣)之间的关系。所谓“流动性过剩”,通常指经济层面资金充裕,银行信贷投放冲动较强。流动性过剩,会刺激国内投资、信贷等经济指标持续上升,容易引发经济过热,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至2008年,我国的M2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而到2009年,我国的M2上涨了十个百分点。我国的GDP在经历了数年的两位数的增长之后有所减缓。2005年至2008年,我国的M2/GDP比率有所下降,但仍超过1,说明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是存在的,国家已着手调控。而在2009年,M2/GDP的比率又大幅提高达到180.8%。说明为避免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我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问题。

一、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全球背景来说,进入二十一世纪,美联储和日本央行持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全球资金出现了大规模跨境流动,大量资金涌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这是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外因;从中国经济运行的内部环境看,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又有着特殊的形成因素,与独特的金融制度、市场环境和宏观调控密切相关。

(一)外汇占款的增加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出现“双顺差”。在2009年资本和金融项目的顺差额度达到历史新高,可见境外投资在金融危机下对我国市场的看好情况。加上近些年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引发大量境外套利资金(热钱)内流,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总量成为首个超过两万亿美元大关的的国家,位居世界第一。在强制性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持续大幅增加将直接导致外汇占款规模的不断扩大。

(二)不合理的储蓄和投资结构

储蓄率高在我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经济现象。企业和居民过高的储蓄率支持了高投资率的存在。另外,中国银行业整体产品单一,中间业务很不发达,大量货币以储蓄形式停留在银行体系中。与之相对应,中国企业的外部融资大量依赖于银行贷款,供求力量的互应与联动,最终表现为宏观流动性过剩,转化成信贷和投资的高增长。而且,产能过剩型行业的投资额度和规模十分庞大,这也使得我国的投资只见资金流入,产出却不理想。

(三)有限的金融资产的供给

一方面,我国的流动性过剩体现在为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货币的供应量。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国纷纷采取积极措施“救市”。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全球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对我国来说,为了稳定汇率,据不完全统计,人民币的发行量已超过美元,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一定的通胀压力。另一方面,我国日前的流动性过剩有别于全球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为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过剩。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金融资产的选择十分有限,供给严重不足,资金缺乏出路。而且,为了缓解通胀压力,人民银行已开始调整货币政策,各商业银行也在加快收紧货币流量。

二、解决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一)深化金融改革,加快金融市场发展

解决流动性过剩的一个好的途径是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基金等,提供大量优质的金融资产来满足资金出路的需求。融资融券业务的开展,股指期货的推出,这些都是我国的金融体制创新的结果。

(二)宏观货币政策方面

1.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抑制投机压力。人民币汇率改革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有利于抑制投机压力。因为在一个较大的浮动空间内,汇率存在双向走势,这会给投机资金带来一定压力和风险,从而抑制投机。

2.进一步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长期以来“宽进严出”,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差别待遇,相应放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弱化了对外汇流入的监控,并加剧了金融体系脆弱性,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看似庞大却成为我们“幸福的痛”。因此必须逐步建立调节国际收支的市场机制和管理体制,尤其是发挥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的作用。

(三)从长远看应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在本质上也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限制条件。由于目前的流动性过剩与人民币国际化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促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也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长远选择。

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探析 篇5

一、流动性的内涵及衡量指标

传统意义上的流动性属于微观概念, 主要用于描述一些金融资产和金融市场的交易状况。一种资产的流动性通常被定义为:在不损失资本价值或略有赢利的情况下变现速度。但实际上, 流动性还不能完全等同于货币, 由于金融创新的发展, 许多有价证券也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 成为市场流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内涵应为:在不显著影响资产价格的前提下, 市场吸收短期波动的能力。

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衡量, 即紧度、深度和韧性。紧度是指买卖竞价与市场中间价的差异程度;深度是指不会影响当前市场价格的交易额, 一般用交易量对竞买与竞卖差价的影响来表示;韧性是指交易价格的收敛速度。

1992年, 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衡量和管理银行流动性的框架。该框架将流动性定义为银行确保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 并以减少不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为评价流动性管理好坏的依据。同时还主张, 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及表外业务中可量化和不可量化等变量作为衡量银行流动性的原则和方法。

中国人民银行认为宏观层面上的流动性是“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信贷总量”。中央银行通过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进而调控货币信贷总量。

欧洲中央银行在2006年12月的“金融稳定回顾”报告中将国家层面的流动性定义为流通中的货币及半货币资产。提出了三类衡量流动性的指标:一是货币供给、官方利率水平和信贷价格;二是金融市场流动性;三是资产负债表状况。在此基础上, 欧洲央行提出了以下流动性过剩的衡量标准:实际与理论货币存量之差、货币积压、货币与GDP之比、信贷对GDP之比。

对于金融产品和市场不够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一般可以通过货币总量、信贷规模和外汇储备来衡量流动性, 因为这些国家的利率和利差并未完全市场化。对于发达国家而言, 利率和信贷利差则更为有效。

二、引发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十分复杂, 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看, 是全球的流动性过剩, 自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美元的发行与黄金储备脱钩, 美元完全虚拟化, 流动性过剩就成为全球经常发生的一个现象。从内部看, 外汇占款、高储蓄以及落后的金融体制是导致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

(一) 高储蓄率导致流动性过剩

居民储蓄、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组成了储蓄的基本结构。改革开放30年以来, 随着经济的平稳发展, 我国居民储蓄呈高速增长态势。2007年9月末, 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8.3万亿元, 贷款25.9万亿元, 存贷差高达12.4万亿元。尽管在股市、房市投资热潮的冲击下, 储蓄存款仍然占据着投资主渠道的绝对优势。持续增长的流动性, 使中国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特征日益明显, 通货膨胀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为回收银行体系过剩的流动性, 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频率也不断加快, 2003年以来, 18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 2008年4月25日已达16%。但从当前的宏观经济金融运行形势来看, 成效并不显著, 截至2007年9月份, 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为39.3万亿元, 同比增长18.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82万亿, 同比增长26.4%, 房地产投资增长率达到30.3%的高位, A股市值达到25万亿元, 出口增长率高达27.1%, 贸易顺差扩大为1857亿美元。

政府储蓄也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来源于企业的高储蓄, 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企业储蓄占GDP的比重由1996年的13%上升到当前的20%, 比美国、法国高出近10个百分点, 比南韩、墨西哥和印度分别高5、9和15个百分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 1998—2005年间我国净资产的净利润率从1998年2.2%上升到2005年的12.6%, 税前利润率从3.7%上升到14.4%, 总回报率从6.8%上升到17.8%。

(二) 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国际收支失衡, 引发流动性过剩

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通过三种渠道投放, 即再贷款、财政透支与借款及外汇占款, 前两项统称为中央银行信贷, 外汇占款是中央银行增加外汇储备对应的货币投放, 按我国外汇管理制度, 我国的外汇收入必须卖给中国人民银行, 而央行为收购外汇必须增加货币发行。长期以来, 出口拉动型战略的实施以及独特的外汇管理制度使得我国贸易顺差大量增加, 持续的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导致巨额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 在1994年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以前, 外汇占款投入的基础货币, 大约占广义货币 (M2) 增长量的50%, 汇改当年上升到87%, 2003年外汇占款所形成的货币供应量首次超过全部广义货币供应量, 2005年和2006年, 大约是广义货币增长量的1.5倍和2.1倍。特别自2003年以来, 我国的外汇储备以年均2千亿元以上的速度激增, 截至2007年底, 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5万亿美元, 央行为收购这些外汇储备需要发行的货币超过10万亿元。

同时, 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大, 国外资本流入显著增加。有学者估算, 1999年至2005年由于人民币升值和国内资产价格上升流入我国的长线投机资金 (不含外债) 达2478亿美元, 按1:7的汇率折算, 已近2万亿元人民币, 外部投机资金的流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三) 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不适应导致流动性过剩

我国的金融市场中, 银行体系的融资比重占到80%左右, 而债券与股票的直接融资比重仅为20%, 资本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单一的、缺乏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结构, 限制了银行非资产业务的发展与经营方式的转变, 使得流动性资产集中于银行并难以化解, 导致资源配置功能低, 资金得不到充分有效利用, 不适应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三农”领域融资难, 金融结构缺乏金融产品、投资渠道狭窄, 导致了居民的强制性储蓄。

三、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一) 流动性过剩可导致经济发展过热, 引发通货膨胀

由于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持续增长、企业盈利基础不断好转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不减, 顺差和不平衡的国际收支状况还将持续下去, 我国资本项目的管制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受到西方主要大国的限制, 使得在国际上输出过剩的流动性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 我国过剩的流动性一部分转化为固定资产投资注人了实体经济, 流动性大规模的注入实质经济将导致经济过热以及产能对外释放后顺差的进一步扩大。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物价上涨, 资产价格持续上涨, 房地产价格不断走高, 通货膨胀抬头。2006年12月份以来, CPI持续攀升, 2008年一季度同比增长8%, 物价上涨已由结构性通货膨胀转向明显性通货膨胀。

(二) 市场流动性过剩使人民银行付出高昂的成本

在外汇方面, 收购时按外汇现价, 我国外汇主要构成是美元, 用高收益的本币资产购买低收益的外汇资产, 调控成本很高。如果本币对美元的年升值率达5%, 每年的外汇储备净损失将达500亿美元以上, 折合成人民币将达数千亿元。

另外, 以现在的存款准备金计算, 每年人民银行用于该项支出就要达到数百亿元。在商业银行目前持有的证券中, 中央银行票据占了很大比例, 这又给人民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操作成本。

(三) 商业银行收益减少, 信贷风险加大

商业银行业面临存款负债增长, 流动资产收益下降, 经营模式、增长方式与经营结构战略转型困难。对优质信贷客户的同业竞争日趋激烈, 资金营运的利差越来越小, 部分产品甚至出现了利率倒挂, 利率风险的影响已经来临, 危及银行业稳健运行, 商业银行靠存贷差收入生存的传统赢利模式面临挑战。

四、应对流动性过剩建议和策略

流动性过剩得不到合理控制和疏导, 对我国经济运行将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带来通货膨胀, 形成资产泡沫, 必须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加以控制, 使我国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一) 加大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力度疏导流动性过剩

首先, 加强国有企业利润管理, 完善国有企业的分红制度, 减少其再投资。其次, 减少政府储蓄, 增加经常性支出。将适当比例的国有企业利润和政府储蓄用于教育、卫生、社保、扶贫、节能、环保等短缺领域。第三, 进一步落实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扶持政策,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第四, 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促进消费快速增长。只有经济结构和区域结构得到优化, 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提高, 市场流动性过剩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二) 发展债券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调整流动性的结构

我国的金融体制是由政府主导的, 银行贷款占到金融资产的绝大部分, 银行集中了绝大部分风险。只有少量国债和股票, 资产证券化类产品、衍生产品还处于萌芽状态, 无法吸收足够流动性。在这种情况下, 只要出现任何投机性的市场, 巨额资金就会涌人。近两年的房地产热和股市热就是最好的证明。统计显示仅在2007年4月18日一天, 我国新增股民34.46万户, 以每户进人10万元人民币计算, 就有344.6亿元人民币投人股市。

应发展公司债券市场、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只有债券、股票等市场发挥作用, 才会降低银行系统的资金压力, 减少金融市场波动, 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允许民间资本进人更多的行业, 我国部分行业应先对国内资本开放, 再对国外资本开放。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外资流人, 在解决汇率问题之前, 提升产业结构, 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三) 平衡经济发展战略、完善汇率机制

政府应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调整经济增长的战略, 建立吸纳流动性的长效机制。使资金走出去, 支持企业、个人海外投资, 放宽对个人和企业的用汇限制, 藏汇于民。鼓励外企在国内发放美元债券, 鼓励金融机构对国内企业发放外汇贷款, 以支持其国外投资等。

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我国目前的流动性过剩是“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结果, 是我国经济结构长期失衡的产物, 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缩小工农业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政府要从投资型、发展型转向公共服务型, 增加在社保、教育、卫生、扶贫等方面的支出, 建立起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改变国内储蓄和消费失衡的状态, 最终形成以内需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

完善我国的汇率机制, 积极探索运用外汇资金平衡国际收支的途径。人民币汇率在短期内还不可能完全浮动, 但可以扩大汇率的波动幅度, 尽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人民币供求。当前, 应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逐步推进人民币形成机制的市场化, 为最终实现人民币可兑换的目标打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明章, 张明辉, 张戈.基于宏观经济视角的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3) .

[2]林乐芬, 高文芳.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纵横, 2008, (3) .

[3]张雪春.流动性过剩: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J].金融研究, 2007, (8) .

[4]卢立栋.基于宏观视角的流动性过剩成因分析[J].财经界, 2007, (9) .

[5]冯彩, 王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成因、负效应及共同治理[J].现代经济探讨, 2008年, (3) :36.

2011年中国流动性过剩预测 篇6

国内外衡量流动性过剩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价格差额法, 货币差额法, 货币悬挂法, 货币与GDP的比率法, 信贷与GDP的比率法, 债券息差法。货币差额法和货币悬挂法都是应用较广地方法。但是这两种方法包含了太多的主观的色彩。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模型设定和前提假定的设定会造成不同的后果甚至可能造成互相矛盾的结论。在中国当前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 主观性太强会导致结果更大的扭曲, 影响预测的效果。会造成对经济形势的错误判断。因为中国的债券市场发育程度比较低, 证券市场上的主要债券商品主要是国债。其他的债券类产品比较少, 债券息差法难以实现。

摩根士丹利经济学家Joachim Fels将过剩的流动性直接定义为货币供应和名义GDP的比率。同时由于货币与信贷两个变量的真实值是可以经过统计获得的。这样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因素对预测结果的影响。所以本文对2011年流动性过剩的预测分析将主要由第4和第5方法展开。

我们采用的数据是统计局2009年1月-2011年3月的季度数据。货币量选择的是广义货币供给即货币和准货币 (M2) 。信贷和货币总量选择的时间单位是年。国内生产总值GDP选择的时间单位是季度。因为我们只能得到每季度的增量, 如果直接将其与信贷和货币供给量来比较在规模上就会出现差异。于是我们将每年非最后一个季度的每个季度增量乘以4以估计在此时点的GDP全年估计量。由于目前只有2011年第一季度的GDP为96311亿元。我们按照上面相似的手段得2011年的GDP数额为96311*4=385244 (亿元) 。由于2010年的GDP增长速度达到了10%、而在十二五规划中, 明确要将GDP增长速度保持在7%。所以我们假设得到的2011年的数据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用第五种方法我们发现信贷总量与GDP比率逐渐扩大, 并且大于信贷总量自身的趋势以及GDP的自身趋势。我们发现2010年12月与2009间我国的GDP增速为10%。而与此同时我国信贷的增速为 ( (479195.55/399684.82) -1) *100%=20%。信贷增长的速度远超GDP增长速度。

所以我国的存在明显的流动性过剩现象, 且流动性过剩的现象正在恶化。通过上面的比率我们可以得知, 在2011年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仍旧严重。

接下来采用第四种方法。第四种和第五种方法的区别在于分子的选择不同。

通过计算我们发现2010年12月与2009间我国的GDP增速为10%。在这个区间内我国货币供给的增速为 ( (758129.87/610224.52) -1) *100%=19%。信贷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了GDP增长的速度。

我们可以得到与上面用方法五得到的类似的结论:我国存在着较明显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所以我们得到结论:我们预测2011年我国的流动性过剩情况仍会突出。

我认为2011年有可能继续流动性过剩问题有下面几点原因:

(1)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创记录的20.5%。由于我国的通胀水平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遏制, 市场普遍预计在2011年中央银行还会对存款准备金率进行调整。由于政策还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所以各大银行预备了充足的流动性。

(2) 人民币升值预期使得世界上的游资进入中国。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实行量化宽松政策, 放出了大量的美元货币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 再加上我国的加息政策, 大量的货币涌入我国造成了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进一步的严重。

(3) 十二五规划中有关限制经济增长速度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定影响金融机构的投资。我国金融机构的投资渠道本来就很狭窄。这样一来资金得不到更好的配置, 流动性过剩问题就会显得更加的突出。

(4) 我国正在进行城乡统筹和缩小收入差距的改革。在这个改革中伴随着工资改革和户籍改革。人均收入的提高必然会导致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凸显。

本文运用的只是理论界现有的几个方法中的两种, 不可能无误差预测中国流动性问题。但是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的增长速度的确超过了我国的GDP增长速度。经过数次加息, 2011年初的中国的通货膨胀仍然难以遏制, 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反而有了回升。这种状况不禁让人担忧。

参考文献

[1]归凯.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宏观表现及其原因研究[J].特区经济, 2007, (10) .

[2]金成晓, 王猛.国外流动性理论的最新发展[J].江汉论坛, 2008, (9) .

[3]黄向庆, 唐志新, 王春林.解读流动性过剩[J].金融纵横, 2007, (2) .

流动性过剩成转型主推力 篇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提速深化,为楼市提供了充足的刚性需求,房价也随之进入上升通道。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后,中国采取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4万亿的刺激计划、密集的降息和下调存准率造成了市场流动性严重过剩,通胀率高涨,由于投资渠道狭窄,投资资金只得投向股市、楼市,加上政府出台的低首付、低利率的鼓励性政策又推动了房价一路狂飙。

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也迎来了一轮扩张潮。金融危机后,中国制造业回报率持续下跌,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后,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平均利润仅6.51%,而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则高达30%以上,许多大型企业在高额利润的诱使下介入了房地产开发。在政策利好、全民炒房、房企大量开发这三方面的推动下,仅2009年,全国一线城市房价普遍翻番,房地产行业开始出现泡沫。

楼市资金流向转舵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开始过去,国家在2010年4月开始出手调控房价,从“国八条”到“新国五条”、从“限购”到“限价”,连番落下的调控政策让商品房成交量持续下跌,市场观望情绪高涨,住宅市场在调控中开始步入低谷。

为了收拢市场的流动性,国家采取了货币紧缩政策,然而今年以来的连续3次加息以及6次的提高存准率,依然没有改变通胀高企、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从严的调控政策又让民间资金找不到投资方向。中原地产发布报告显示,国内房地产资金流向出现“转舵”迹象,主要去向是商业、写字楼市场。其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四大一线城市4月写字楼新增供应面积约50.09万平方米,环比大幅度增长181.9%。销售面积62.70万平方米,环比增长了72.43%。

申发置业总经理罗新表示:“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住宅市场的销售压力很大,限购等措施将投资者从住宅市场中挤了出来,而不在限购范围之内的商业地产,成为投资者涌向的目标。”

资产安全促房企转型

“不限购”成就了商业地产“避风港”的称号,面对投资者持续升温了投资热情,商业地产的巨大商机成为了房企转型的重要理由。

中原地产福建分公司二级市场总经理蔡俊认为调控政策是影响开发商转型商业地产的重要原因。“严厉的楼市调控使住宅市场的成交量被抑制,开发商资金无处流动,为了能够在弱市下继续发展,房企开始转型商业地产。”

此外,出于对资产安全的考虑,房企也不得不进入商业地产领域。福晟集团董事长潘伟明认为,房企开发住宅需要通过不断的买卖才能维持企业的发展,一旦遇到大幅度的调控,就会对房企产生巨大的压力,而自持商业地产可以获得稳定的回报,可以抵御通帐,因此,房企需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和精力发展商业地产。

商业地产通过合理运营能够产生持续的租金收入,可以改变房企单纯开发住宅导致的资金流可能间断的风险,减少调控带来的影响。商业地产还是优质的资产,可以通过银行抵押获得贷款融资,在房企无法通过住宅实现大幅利润增长的情况下,稳定的现金流对于房企来说无疑是撑过弱市的不二选择。

政策助推商业地产

随着海西规划从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纷纷出台,福州作为海西规划的重点城市,商业地产前景看好。

“随着两岸经济的对接与互通,海西经济区的发展是必然的,在10-20年都存在很大的投资机会。”罗新表示,政策的利好将引导企业、台商纷纷涌入福州,全面提升福州的经济活力,经济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入驻对福州商业地产产生了强大的助推作用。

蔡俊表示,“在海西政策有力引导下,福州作为海西规划中最重点的区域、未来的海峡金融中心,将会吸引国内外经济体、高新技术类的大型企业以及台商的入驻,直接推动了写字楼需求的增长。”

今年5月,福州出台了“住改商”禁令,意味着大量在住宅中办公的小企业要退出小区,进入写字楼市场,业内人士认为,“禁住改商”对于写字楼是利好,市场需求将推动写字楼市场进一步发展。

政府有意扶持

在中央调控住房价的决心面前,地方政府开始小心地减少住宅用地的放量,出于均衡财政收入,福州加大了商业用地的入市规模,意图将商业地产开发推向前台。据了解,目前福州土地市场上60%以上都是商用地块。

“开发商业项目是目前土地政策的硬性要求,许多房企只能走‘商业+住宅’的开发模式。”蔡俊指出,“住宅与商业地产的开发模式不同,住宅相对商业地产来说,开发难度小,资金回笼快,房企普遍以住宅开发为主要方向,但在目前的政策下,房企拿地开发必须嫁接商业。”

商业地产对于地方经济的长久贡献也是政府扶持商业地产的重要原因。据介绍,2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写字楼可解决数千人的就业问题,每年还能够提供过亿元的税收,且经久不衰,远胜于买卖住宅的一次性税收。

蔡俊表示,“商业地产的发展对于零售行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带动福州的消费能力,拉动经济发展,并产生可观的税收,福州政府出于经济发展的考虑,也将大力扶持商业规划。”

上一篇:学生学业成绩下一篇:小学习作训练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