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习作训练方法研究

2024-10-23

小学习作训练方法研究(精选11篇)

小学习作训练方法研究 篇1

小学生习作是他们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活动, 是极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小学习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小学生, 他们是完全意义上的人, 具有能动性、发展性。处理好困扰小学习作教学中的题材、训练、评价等问题, 不但有利于小学生乐写、善写作文, 而且可促进小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一、关于题材

题材是作文训练的“物质”基础, 是为训练写作能力服务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由此可见, 小学生习作训练用的题材, 是学生熟悉的人、事、物、景, 是学生的见闻、感受、想象和幻想。

有这么丰富的写作材料, 为什么还会出现小学生写作文无从下笔、无话可说的窘状呢?原因之一, 教师对学生作文的题材要求过高, 对选材指责太多。原因之二, 小学生不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不善于积累材料。要解决作文的题材问题, 一是教师要多组织活动, 丰富学生的生活, 在活动中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让学生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二是教师要提倡学生写日记, 这样既练笔, 也积累材料。三是教师放宽对作文题材的要求, 只要是学生的真情实感, 教师均应给予肯定、鼓励。

二、关于训练

小学生作文教学就是训练小学生的书面言语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生作文无要求, 唯在理真情切而意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达。”要达到这些要求, 就离不开循序渐进的反复训练。

小学高年级习作常为整篇的训练, 综合性极强。但如果在习作训练中教师全面兼顾, 贪多求全, 就无异于拔苗助长。所以, 高年级习作训练, 每次要选择好训练点, 一练一得。训练中, 教师要依托教材又不囿于教材, 从学生实际出发, 从有利于达成该次训练的目标出发, 采取不同的方式, 运用不同的内容让学生反复训练。

三、关于评价

习作评价, 重在评价写作的过程和修改的过程。习作评价, 旨在肯定成绩, 激发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评价对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评价得当可激发人的积极性。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取决于他们是否有写作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要改变习作评价的方式、内容和标准, 组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活动, 促进学生乐写、善写。

1. 与家长沟通, 家、校同步评价。

教师要与家长统一对小学生作文实质的认识, 达成共同的评价标准, 以鼓励为主, 但不滥用表扬, 实事求是, 要重过程轻结果, 肯定学生积极写作的热情、认真写作的态度、反复修改的习惯。

2. 纵、横比较结合, 分层评价。

通过对小学生本人习作水平前后的比较, 让小学生发现进步。与其他同学的习作比较, 让小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 激发迎头赶上的动机。教师要注意横比对象的水平, 可将班上习作水平相当的分在一组, 开展组内竞争。这样可让小学生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一学期结束, 教师应根据写作水平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新分组。

教师要着眼于引导小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评价, 提高小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 发展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使小学生学作文、学做人达到完美统一。

小学习作训练方法研究 篇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能力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多渠道、多形式的书面表达。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阶段练笔量不少于20万字的习作训练要求。

一、树立“大习作观”

习作不只是作文课的事,习作的基础在阅读,习作的源泉在生活,习作的成功在大量的练习,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综合治理。作文课每学期只有十来次,不足以形成学生的作文能力。要实行课堂习作和在生活中习作“多轨运行”。坚持习作面向生活,写学习、写活动、写自然、写社会;坚持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坚持从说到写,说写互促;丰富实践、开阔视野,与听、说、读紧密结合。提倡大量阅读,在阅读中积累认识、语言和表达方法,做到“厚积薄发”。

二、明确各学段习作训练的内容和重点

(一)低年级写话,重在培养兴趣

1.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

例如,有的学生偶尔用一两句话记下了自己做过的事,教师就让他读给同学们听一听,老师的表扬会激发起其他学生的爱慕之心,也会产生想写一写、试一试的欲望。教师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把想说的话,看到、想到、听到的事物以及自己的一些言行记录下来。对写得好的表扬,对敢于写的鼓励,对不敢写的要帮一帮,渐渐形成写话的风气。一开始学生也许写不多,但渐渐会越写越多,越写越好。让学生在老师不断赏识、赞扬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培植写话的自信心。为此,低年级写话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是:写话→鼓励→再写→再鼓励→越写越好。

2.采取多种方式练习写话。

小学生开始写话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想写的字不会写,写出的文句不通顺、不具体,不会正确使用标点等。对此,我们采取下列办法进行训练。

(1)强化拼音学习中的音节训练。一年级学拼音时熟练抄写音节,适当练习默写音节,目的是为写话时用拼音代替汉字打下坚实基础。(2)抄写、听写句子练习。有目的有计划地抄写、听写课文中的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人物对话,使学生切实感受如何写句子和使用标点。

(3)积累和运用词语的练习。经常用字组词、扩词,用词语联系生活说句子,把说出的句子写出来。

(4)由说到写。写话前,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相互说一说,然后再写。二年级会写的字多起来,可以先复述课文,然后练习写一写。一二年级写话时,不会写的字都可以用拼音代替,字写错了也不减分。

(5)听、记写话。即教师先提醒学生:注意听,认真记,听完后要复述。然后教师绘声绘色地讲一个小故事或一段话,先让学生复述,再写下来。这样的练习要有计划地进行,低年级由一句话到几句话,中年级由简单的内容到比较复杂的内容。

(6)结合口语交际或看图编故事写话。

3.加强写话练习指导。

在各种方式的写话练习中,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逐步提高学生的写话质量:

(1)要交待清楚句子的主要成分,说完整话。即讲清楚“谁”“在哪里” “干了什么”或“怎么样”“什么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一些把句子说具体、写具体(增加必要的修饰、限制成分)的练习,重在指导学生正确地感受和运用,不讲解语法知识。(2)几句话能联系起来,把意思表达清楚、完整。

(3)书写认真,字迹工整,注意使用标点符号,把一句一句话分开。

(4)写完后,自觉地读一读,检查有没有少字、多字、错字或落下标点符号。用上述方法训练,到二年级下学期,一般学生每次写话的字数可达一二百字。低年级写话教学的成果,主要不在于一次写多少字,而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写话兴趣。有了兴趣,以后的学习效果和发展前景不言而喻。

(二)中年级习作,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自由表达

中年级习作,重在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感受,多想象,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应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继续重视习作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中年级习作教学仍然要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无拘无束地写自己多彩的生活和丰富的想象,陶醉于勤写多写之中。

2.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记实”与“写虚”。书面“记实”表达,除了指导好教材中安排的记实作文之外,还可以进行以下练习: (1)写观察日记,把自己经历的、看到的事情真实地记录下来。还可以在班级日记本上让每个学生轮流写循环日记。

(2)进行“素描”练习,即描写眼前看到的物品、人物、场景。

(3)写班级和学校里发生的各种活动、事件。

(4)经常举行新闻发布会,学生轮流写简单见闻,报告班级、学校、生活里值得关注的人和事。书面“写虚”表达,除指导写好教材中安排的想象作文外,可以进行下列练习:

(1)结合课文进行小练笔,如,续写、扩写、仿写。

(2)中年级学生仍对童话、寓言有兴趣,要引导他们读童话、编童话,把思路打开,把故事写完整。

(3)适当进行看图习作,训练学生有依据地合理想象。

(4)笔头复述童话、寓言等想象性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纸笔复述,深切地感受课文的表达顺序和语言运用。

(5)坚持从说到写,每次动笔前先让学生说一说,以理清思路,落实语言。

3.结合阅读教学适当渗透作文常识。

对中年级学生要结合课文的学习适当渗透文章的写作知识。例如:先总写后分写、先概括后具体、先具体后归纳等常见的构段方式;按时间顺序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按观察顺序写等常见的文章结构方式;写人要从行动、语言、外貌等方面写,记事要从时间、地点、事件、经过、结果等方面交待清楚等。这些作文常识可以结合典型课文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有所注意,并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4.结合具体习作加强评议指导。

在各种习作练习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提示学生,写完作文后要认真读几遍,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是否通顺,语句是否连得起来。要重视引导学生互相评议和修改,通过评议指导,重点落实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和语句通顺等方面的要求。评议学生的习作要始终坚持“鼓励,鼓励,再鼓励”的原则。在肯定和鼓励之中,指出不足,激励多练,不断提高。

5.安排科学的习作指导流程。

中年级习作已经属于初步的作文练习,指导上应逐渐呈现习作基本程序,使学生逐步领悟习作方法。但中年级习作指导仍以激发兴趣为主,其基本程序应该是:激趣、准备→自主习作(先说后写)→读文评议(激励、指导)→感受成功(主动再写)。

小学习作指导应重视“专项训练” 篇3

记得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写人物要多行动少说话。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也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而我的理解是,动作描写是否“出彩”,决定着人物形象是“站起”还是“趴下”。因此,我迫切地希望学生能提高动作描写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物形象的塑造。那么怎样让动作描写“出彩”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觉得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动作具体性

有些老师认为动作往往是一闪而过,既难观察又难描写。其实,一个人的动作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构成的。再复杂、连贯的动作,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如果老师平时能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描写时,把动作分解成若干步骤,一步一步仔细观察,并选择恰当的动词一步一步地描写,就不难把人物动作写具体了。如“擦黑板”,擦之前要把抹布放进水桶搓搓,再拧干,最后再把抹布展开,按在黑板上擦,这样擦黑板的动作被分解了,动作描写就具体了,而不是个别学生经常写的抓起抹布就擦,擦来擦去还是一个擦字。

例如,为了让学生捕捉擦黑板的具体动作,在教学时,我先请一名学生进行擦黑板的情景演示,其他学生观察,想想她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着做什么?都做了哪些动作?学生先说说,然后再写下来,最后再汇报交流。有的学生就观察得很细致,这样写道:“她先拿起黑板旁的抹布,蹲在水桶旁,用力上下搓着,再用力拧干,随后将抹布小心翼翼叠成方形,用手按住一边,慢慢从左移到右地擦。咦,有一个白点没擦干净,她又用力擦了几下,终于小白点不见了。她弓着身,低下头,继续擦着,那一丝不苟的神情就像是在雕琢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经过先演示、再说、再写、再交流,就让学生巧妙地捕捉了擦黑板的过程性动作,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动作描写的具体步骤,如果平时观察动作能注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接下来做什么,注意每一个细节,这样的描写就富有条理性,具体生动。

二、动作准确性

我们常说:“行动从思想中来”,就是说人物的行动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内心世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鲜明。在描写人物动作时,不仅要写出他在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描写他是怎样做的。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准确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教学中,为了增强动词表达的准确性,就需要区别近义词,加以比较运用。例如,在《人物描写一组——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中有这样一句话:“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里用“转、抓、挠、揪”四个动词准确地写出了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了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时难解难分的激烈场面。这里的“转”是绕着走的意思,但能否用“走”代替?我们都知道不能,因为体现不出难解难分的激烈情景。如《景阳冈》里“武松用左手紧紧地揪住大虫的顶花皮,空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气力只顾打。”这里用“揪、提、打”三个动词准确地体现武松的勇猛和力大无比。其中,“提”能否用“抡”或“举”代替,曾在我们班上引起一片争论,最后经过比较,大家还是觉得“提”更能照应体现后面拳头如“铁锤”般的重量,更能体现武松的力大无比。所以,在教学中,对意思相近的动词常辨析,结合当时的情景进行斟酌比较,筛选出最合适的那个动词,必然能提高学生使用动词的准确性。

三、动作修饰语

增加修饰语能更准确、生动地体现人物的特征。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区别比较增加修饰语与没有加修饰语的句子。如《草房子》中“小妹妹吃虾”与“小妹妹柳柳坐在椅子上,一边有滋有味地嚼着虾,一边高兴得不住地摆动着双腿。”就呈现了天壤之别的效果,后一句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小女孩吃虾时愉快、满足的姿态,更能体现小女孩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反之,前一句则显得单调、无特性。

当然修饰语不仅体现在增加恰当的生动词语,还可加上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草房子》中“父亲擦得很认真,像一个想要让顾客动心的铜匠在擦他的一件青铜器。”通过与没有加修饰语的句子进行辨析,让学生明白这里加上比喻更能让人感受到父亲的用心,对儿子深沉的爱。再比如:小贝蒂(慢慢地)伸出双手,(小心翼翼地)捧起燕子,像捧起(珍贵无比的宝贝)一样,(轻轻地)送到嘴边用哈气为小燕子取暖。如果没有加上括号里的词,学生则无法感受到小贝蒂对燕子无微不至的爱。因此,通过对加修饰语与没有加修饰语的句子进行比较区别,学生就不难发现,恰当地运用修饰语或修辞方法,能更加生动地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

当然,老师还要引导学生在进行动作描写时结合其他人物描写方法,能进一步增强表达效果。如《临死前的严监生》,作者对他的描写不仅有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两根手指头”的动作描写,还有“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只言片语的神态细节描写,更加完整地呈现严监生在临死前的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再比如在《别饿坏了那匹马》中对那位青年的描写:“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这里既有动作描写,也有语言描写,形象地写出了青年要阻止“我”发现真相的着急,也感受到他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用心良苦。通过类似句子的品读辨析,让学生感受到,多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能更深刻地揭露人物的内心活动。

观世间百态,品人间冷暖。实践证明,动作描写的三要素的扎实训练,有效促进了动作描写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塑造的人物形象富有个性。长此以往,对于人物外貌、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的描写,也能扎实地展开专项训练的话,人物塑造必将不再是“千人一面”,而是活灵活现。

参考文献:

郑晓艳.小学习作教学现状分析[J].新课程学习:中,2013(04).

浅谈小学习作训练的有效途径 篇4

一、仿写训练

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说:“所谓独创的能力, 就是经过深思的模仿。”亚里士多德说:“模仿就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 从小孩时就显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动物, 就在于有生命的东西之中人是最善于模仿的。人一开始学习, 就通过模仿。”这些真知灼见告诉我们,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天性。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应紧紧抓住小学生喜欢模仿的心理特征, 鼓励孩子诵读经典, 从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领悟写作技巧, 模仿优秀作品进行习作练习, 努力做到“仿中有创”。

例如, 小学中年级教材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荷花》,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这么写:“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 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 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 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几句话描写了荷花的各种优美姿态, 展现了白荷花的动态美, 让人眼前浮现出一池美丽的荷花!在上完这一节课后, 我利用下课时间带学生到学校大花坛观赏玉兰花。正值春季, 学校几株玉兰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在学生观赏兴趣正浓时, 我鼓励学生仿照课文中荷花的写法来写玉兰花。

二、改写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我指导学生把课文换一种手法来表现, 也就是改变体裁, 让学生根据课文原意进行补充、加工或续写, 把原文改写成写人叙事的记叙文。这样的做法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以及新的意境, 而且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了古诗《舟过安仁》后, 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两个孩子在船上看到什么?做了什么?说什么?鼓励学生将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把孩子充满童稚的思想、生动的语言写出来。

实践证明, 改写训练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而且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写作能力。

三、话题作文训练

我要求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要善于抓住身边最有感触的小事, 或看到某种社会现象写出来, 围绕着一个话题来写, 要把自己对此事的看法、感受写进去, 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话题作文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有记事话题、人物话题、景物话题、感恩话题等。

在每个月月初制定好本月话题, 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 围绕本月主题, 积极创作。例如, 本月开展记事话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劳动, 让学生写劳动场面, 写出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组织班干部评选会, 学生用自己的话写出对当班干部患得患失的心理, 也可以写自己踊跃进行“毛遂自荐”的发言稿;和妈妈到商店买东西, 遇到势利营业员, 写出阿姨的势利话语、势利行为;碰到不开心的事, 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成长的喜怒哀乐……这些作文虽然篇幅不长, 但它取材于生活, 反映生活, 言词恳切, 朴实自然, 从细微之处见真情, 读后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命题习作训练

常规形式主要有:

(1) 命题习作。含全命题和半命题作文, 命题作文一般是指教师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 要求学生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要写好命题作文, 需做到: (1) 认真审题, 明确题意。学生要仔细读作文的要求, 明确写作范围, 切记不要跑题; (2) 确定中心, 选好材料。对于写人、写事的作文, 一定要选择典型事件来写; (3) 列好提纲, 确定详略。突出人物性格的要详写, 无关紧要的可以略写, 甚至不写; (4) 创作。写作时要注意写作技巧, 要有意识地运用它、掌握它, 把它运用到作文中去。写作文时, 如果能言之有物、言之有味, 内容就丰富充实了。

(2) 自由命题习作。自由命题作文又称自拟题作文, 对学生作文的内容、体裁、题目等限制较少, 尊重学生的个性,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用心灵的笔触充分表现自己独特的感受, 积极去写“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东西, 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如有同学做了错事, 写下了《深刻的教训》;有的同学受了委屈, 难过地写下了《不要错怪我》;有的同学在周末要上英语提高班、数学奥赛班, 学古筝、钢琴、绘画等, 在家长催促下, 一刻也没有闲过, 写下了《苦恼的星期天》;有的同学梦想长大后成为一名钢琴家, 热情洋溢地写下了《20年后的我》……这一篇篇习作情真意切, 内容具体充实, 语言朴实无华, 写出了小作者真实的想法, 文章具有感人的力量。

小学习作训练方法研究 篇5

一、恰当运用源头活水,开启学生习作中语言表达的大门

生活是习作之源,写文章就是写生活。解决作文内容来源的问题,只有让习作教学立足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拓宽视野,他们才有丰富的写作材料。如,在教学习作《我们的课余生活》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过的课余生活,只要是你想说的事,都可以说一说。当明确表达要求之后,全班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学生说:“我的课余生活可多了,有玩橡皮泥、学英语、钓鱼、弹琴、骑自行车,学游泳等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游泳了。我们这里八月的天气还很炎热,有一天我和爸爸热得实在受不了了,爸爸说:“我们去游泳吧!”我高兴地答应了爸爸。我们来到小河边,我迫不及待地先脱了衣服跳下水,因为爸爸知道我根本不会游泳,怕我有危险,所以他一着急上衣还没来得及脱掉就也跳下水,开始教我学游泳了。爸爸用手托着我的.头,让我用两只手像船桨不停把往身子后方拨水,双脚还要不停地往后蹬,这一连串的动作可把我难住了,开始手和脚的动作总是不一致。爸爸很耐心,不停地给我讲解,我也很刻苦,不停地练习了一次又一次……河里溅起了许多水花,水花金灿灿的,阳光洒在我和爸爸的脸上,仿佛我就是一条小鱼在水里快活地玩耍。足足用了三个多小时,我才学会了游泳,虽然不是很熟练,但是爸爸还是夸我学得真快呀!今天真开心!因为我学会了游泳!”还有的学生说:“我的课余生活可丰富了,有散步、看电视,这些都没意思,最有趣的是捉蝴蝶。星期天,我拿着捕蝶网去公园捉蝴蝶。公园的草坪里,有一群群五颜六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我轻轻地举起捕蝶网,寻找目标,可是多姿多彩的蝴蝶一只比一只漂亮,让我都不知道捉哪只好。忽然,有只黄蝴蝶飞过来,我慢慢地靠近它,把捕蝶网猛地一扣,谁知道扑了个空。我抬头一看,它正在我的头上飞来飞去,我又是一扣,唉,这只蝴蝶又飞到了我面前,一会飞过来,一会飞过去,好像在说:“你捉不住我呀!”这回我可没那么笨了,等它飞累了再去捉它。过了一会儿它好像飞累了,停在一根树枝上,竖起它那美丽的翅膀,我见时机已到,慢慢地拿起捕蝶网向它靠近,我猛地一扑成功啦!我捉住了它。”……从他们的谈话中我看到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正因为参加了这些有趣的活动,学生才会健康地成长,在习作中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句可写。可见,生活这一巨大宝库为习作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素材。

二、坚持长期阅读,丰盈学生习作语言表达的能力

阅读可以积累语言,丰富语言,锻炼思维,这都是习作中必须具备的要素。但对学生来说,坚持每天读书不是件容易事。经常让学生谈谈在阅读中的见解,也会让学生的语言表达慢慢丰盈起来。在习作课中,我们经常交流所见所闻,阅读的感受。一次习作课上,我们的主题是谈谈我们的传统节日,学生告诉我:“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有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天人们猜灯谜、舞龙狮、玩花船,热闹的广场人山人海,人们凑在一起观看传统节目,把新年的氛围推向一个高潮。”“端午节是祭奠爱国主义者屈原投江而吃粽子。”“清明节拜祭祖先,看看亲人们,陪他们说说话。”……在一次说秋天的口语课上,学生这样说道:“秋天,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一张张孩子的笑脸;她把橙色给了桔子,橙色的桔子像一个个可爱的灯笼;她把黄色给了梨子,黄黄的梨子像一个个可爱的小葫芦;她把紫色给了葡萄,紫色的葡萄像玛瑙似的。”还有的这样说:“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黄的、白的、还有红的……一朵朵,一簇簇,迎着秋风,披着寒霜,争奇斗艳,芬芳吐香,开得到处都是,简直成了一个锦簇的世界。”可见,平时细心的阅读和积累,逐渐丰盈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丰富学生的语言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人类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想象也是创新的基础,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飞机上天;没有想象,就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没有想象,我们的作文就会显得枯燥乏味。《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二学段要求“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第三学段要求“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并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指导学生习作时,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不仅能开阔学生的写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还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意境更加深远,蕴含更加丰富。生活也是想象的源泉,要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首先也同样要解决“想什么”和“怎么想”的问题,要指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处处留心,细致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并大胆地展开猜测、联想。如,看到一个人来去匆匆,我们可以猜测他遇到了什么事,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会有什么结果;或者他要去哪里做什么事,他会怎样做这件事,在做这件事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会怎样解决。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试着猜测和描述生活中的事物,锤炼语言。

在习作起步阶段学生语言表达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在习作教学中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常抓不懈,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好书积累语言,好读书养成良好的习惯,调动读书好的内驱力,学习语言表达上的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任文田,刘万顺。小学作文训练艺术[M]。1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07:17-35.

小学习作训练方法研究 篇6

关键词:习作;策略;“告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心里话,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的习作训练:实行教学民主,鼓励学生“敢写”;创造习作机会,激发学生“想写”;设置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能写”;教会基本技巧,达成学生“会写”。然而最能打开学生心扉,达到“敢写”“想写”“能写”和“会写”境界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无非是“告状”。

“告状”能培养学生敢说真话的勇气。“告状”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生活需求,所以不必激发,习作的欲望就高涨了。我是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每当课间我坐在班级里总会接待几个来找我告状的学生。他们总是气喘吁吁地跑向我,说了半句话“出血了”“他打人了”,就忙不迭地又要跑去玩了。我觉得他们可爱又可笑,同时也意识到这是多么好的说话训练机会呀。所以我经常将进来的告状者拦住,开始耐心地引导他把话说完整,即“谁干什么了?”“什么怎么样?”孩子们渐渐地学会了说完整话,这其实就是下笔成文的基础。

从此以后我开始鼓励学生告状,凡是我们班同学之间发生的不论好事、坏事都要向老师汇报。没有足够的时间口头汇报,就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交给老师,不会写的字用拼音。这样一来,既巩固了汉语拼音,又学会了写作。“状子”越来越多,无非是写人和写事两种情况。因此,我针对学生告状时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次“告状”辅导。具体过程如下:

我向学生展示了一纸“诉状”:“××打我。”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老师看见了这张纸条,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啥时候的事呀?”我也跟着追问:“什么时间?”“在哪里?”“有谁看见了?”“××为什么打你?”“你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这时班级里的学生有的是目击者、有的是证人,说得不亦乐乎。

学生一边说,我一边板书,最后请大家连起来读一读。事情的原委弄清楚了,怎样写记叙文(写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也弄明白了。要想让老师重视这件事,应该对哪部分内容写得详细些呢?学生可以更多地描述自己受到了多大的伤害。这就是写作技巧。

还有些时候,刚入学的孩子彼此不认识,说不出他所告的人的名字,我就引导他描述:“他长着( )的个子,( )的脸,长着( )的眼睛,梳着( )的头发。穿着( )颜色的衣服和( )的裤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简单的外貌描写。

总之,在学生需要时写,在发泄中写,在动情时写,在无意识的交流活动中学习写作,既不枯燥,又能主动参与,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当此时,他才更能突出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才更能突出真情实感。

小学生习作阶梯性训练初探 篇7

一、小学习作训练的现状分析

目前小学习作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作文教学没有单独教材, 没有完整序列化训练的计划。当前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虽以单元主题的形式编排了读写内容分散于各单元, 但有的单元习作的选题与单元主题联系不够紧密, 习作中的多项作文题目的选择也容易让师生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再有就是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透彻, 对小学阶段作文教学序列未必了如指掌, 加之个别教师只管一个学年, 年段之间衔接往往没处理好, 这就容易导致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出现计划不明, 各行其道, 无所遵循现象。这也就不难理解习作教学中存在的困境了: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以识字教学为主, 忽视了作文训练与提高, 而三年级一开始就教学命题作文, 这就造成了习作训练难度大、坡度大, 使得不少学生非常害怕写作文, 这也导致了教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处于甚为无奈的境地。许多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反对到了三年级才开始抓作文教学, 这起步肯定是晚了。大量事实数据证明:真正的作文启蒙不在三年级, 而是在孩子学习说话时开始的, 妈妈对孩子的启蒙起到奠基性的作用。

不言而喻, 小学生作文训练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就予以重视与把关, 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建立作文概念, 养成爱说话, 并能围绕一个中心把话说完整的习惯和能力。

二、从熟悉的生活内容开始进行阶梯性的训练

平时我们看到小学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 学生们在一起总是话题多多, 绘声绘色。但与之矛盾的是, 习作课上他们却常常眉头紧锁, 搜肠刮肚也难以下笔, 最后不得不应付作业, 以凑够字数了事。一线的教师都碰到过的疑惑是:学生缺乏的不是生活素材, 遣词造句也不是主要的问题, 但是习作训练方法的单一、训练内容的枯燥乏味已经让学生望而生畏了。这就告诉我们, 训练内容缺乏阶梯性与系列性, 从而大大限制住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及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使他们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阶梯性习作训练时, 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人、事、景、物开始, 让学生有话可说, 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熟悉的人可写父母, 写身边的小伙伴;熟悉的事可写同学的情谊, 写父母的关爱;熟悉的景可写学校的景, 居住街道、小区、城市及公园的景;熟悉的物可写身边的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等。根据小学阶段主要习作内容为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的特点, 进行阶段性训练的统筹设计。如同样是写父母, 一年级学生写父母时, 写出对父母的整体印象即可 (如工作, 爱与不爱自己等) ;二年级学生写父母, 写出他们不同方面对自己的关爱的句子即可;三年级学生写父母, 则要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写……

因此, 小学作文训练可遵循序列化训练的原则,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 步步为营, 稳步提高, 在阶梯化训练的设计中考虑到学段、学年、学期的教学要求, 使学生能够在有序的训练下渐次提高作文素质。

作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熟悉的生活内容也不是完全封闭的, 如出现“5·12 四川大地震”, 出现“小月月”事件, 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用流畅的、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引导学生学会为生活感动, 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点滴用文字表达出来, 激发学生以日记等多种方式积累写作的素材, 帮助学生从“无话可说, 无题材可写”的困惑中走出来。学生只有提炼更具价值的写作内容, 才能写出情感真挚、文质兼美的习作。

三、从课外阅读延伸中进行阶梯性训练的引导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绝对不算少, 可是学生们习作质量仍旧不尽如人意。仔细分析原因, 在于我们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割开来, 结合得还不够紧密, 没有处理好阅读和作文的关系。 “记得旧文章, 便是新举子”“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先哲总结如斯。写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积累也就需要大量的阅读与背诵, 课外阅读的质与量直接关系到阅读水平与习作水平能否提高, 这已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

新教材编写只考虑阅读教学, 不兼顾写作教学;只考虑人文主题, 不兼顾写作范例。学生写作难以仿效, 作文对于大多数学生是为难的事, 按照学生自己的思路写作, 结果是文体感不强, 写出的是“四不像”作文。如果学生没有典型的例文, 写作没入门, 基础没打好, 创新当然也无从谈起。

大家都明白的是, 同样是写梅花, 宋代王安石这样写:“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唐代诗人卢照邻吟出了:“梅岭花初发, 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 花边似雪回。”大诗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里写道:“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而毛泽东却在《卜算子·咏梅》中高唱:“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显而易见, 寻找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主题阅读活动、比较阅读活动, 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谋篇布局的范式。这个范式除了阅读那些经典作品, 这里更倾向于阅读同龄人的习作。经典作品大多是成年人写的, 很多文章就像庙堂之上的“大成至圣先师”, 对于初入写作之门的小学生来说, 还缺少一种共鸣, 要把经典化为家常作文还很困难。

作为教学引导者, 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方式, 引领学生进入广阔的语文视野, 把庙堂之上的“大成至圣先师”变成一位亲切、达观的邻居老伯, 而同龄人的习作例文可以搭建经典与家常之间的平台。作文书大多收集了很多同龄人的佳作, 与学生们的生活际遇相仿, 所发生的事情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 而遣词造句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这样的文章与学生没有距离, 让学生知道 “经典原来可以这样写”。

教师精选一些好文章, 推荐给学生也可以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节省时间, 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视野。在班中, 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 让学生将各人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 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为写作引来源头活水。在阅读指导中还要注意, 要求学生不只是读, 还要做到多种形式的积累, 并要注意在阅读中思考, 并就思考到的问题乐于与同学讨论、交流。

小学习作训练方法研究 篇8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长期以来,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常运用同向思维(即定式)的思维方式,时间一长,这种“模式”容易变成一种误导,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创新。学生写作文常依赖《优秀作文选》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缺乏与众不同的见解。因此,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常规的思维束缚,反弹琵琶,从人们容易淡忘甚至已经遗忘了的角度切入,独辟蹊径,写出见解新颖独特的文章。

例如,以“关心”为题,可以从侧面落笔,给人一种新奇感。有位学生别出心裁,由众人对一个百日婴儿起名的关心,引出一个漠视、歧视老人(婴儿的爷爷)的故事。文中写到家人对待孩子与老人的不同态度,对比鲜明,反映了一个很有意义的主题———呼唤全社会关心老人,尊敬老人。不一样的思维角度使文章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

其实,这种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问题。巴尔扎克说:“艺术家的使命在于找出两种最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于能从两种最平常的事物的对比中引出令人惊奇的效果。”巴氏道出了逆向思维的奥妙:看似不合情理,实则相辅相成,是一种巧妙思维方法。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引导要巧妙,不能随心所欲,随意逆向思考,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既要立意求新,又不脱离生活实际。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步入新境,写出有创意的文章,给读者有益的启迪。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引发侧向思维

侧向思维不是否定别人,而是弃离一般人所认定的思维轨迹,另辟蹊径解决问题,得出新结果的思维活动。北宋皇帝宋徽宗喜欢绘画,他本身也是一个花鸟画能手。其绘画特别注意立意、构图和意境,所以在朝廷考画师的时候常常以诗句为题,让应考的画师按题作画,择优录用。有一次,主考官出了一个命题:“踏花归去马蹄香”,让画师把这句诗的意蕴体现出来。有的画师绞尽脑汁,在“踏花”二字上下工夫,画了许许多多的花瓣儿,一个人骑着马在花瓣儿上行走,表现出游春的意思;有的画师煞费苦心在“马”字上下工夫,画面的主体是一位跃马扬鞭的少年,在黄昏时疾速归来;有的画师运思良苦,在“蹄”字上下工夫,画了一只大大的马蹄子,特别醒目。只有一位画师独具匠心,他不是单纯着眼于诗句中的个别词,而是在全面领会诗句含义的基础上着重表现诗句末尾的“香”字。他的画面展现了在一个夏天的黄昏时分,一个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考卷上交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细审,直到看见这一幅画时,他的脸上才现出了微笑,连声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因为只有这一幅画才真正表现了“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含义。在这句诗题里,“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容易体现出来。而“香”是一种抽象的事物,眼睛看不见,而绘画又是用眼睛看的,所以难以表现。没有选中的那些画,恰恰都没有体现出这个“香”字来,而在被选中的这一幅画中,蝴蝶追逐马蹄,使人一下子就想到那是因为马蹄踏花泛起一股香味的缘故,所以是成功的。在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例如,在一次学生习作练习中,我给的习作题目是《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产生“套板反应”,都写家乡变得美丽、富饶了。这样写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让人感到腻味。针对此问题,我对《家乡》这一题目进行立意和选题上的引导,并让作文基础好的学生口头作文,全班交流后第二次写《家乡》。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一次“折腾”,许多学生写的作文质量明显提高了,作文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劈开大道走小径,体现了时代风貌。可见,激发学生的侧向思维,对学生的写作不无益处。

三、“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即根据题目的意蕴从多方面阐述,注意对事物的下面、反面、侧面进行考察,从而写出别具一格的文章,所以多向思维又叫发散思维、开放思维、求异思维。

小学习作训练方法研究 篇9

关键词:互评互改,小学语文,作文训练,有效性分析

在新课标中,随处可见“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样的要求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教学时代,还有“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当然也包括作文教学“变脸”进行相应的改革,加深了小学语文中关于互评互改方式的推广。

一、学生互评互改习作的好处

1. 学生记住了写作要求,且理解越来越深刻。

老师采用的是学生互相批改的方式。一般从格式、卷面、错别字、病句、标点、中心、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等10个方面对学生批改提出了要求,针对这10项要求,具体细致,学生批改前能做到心中有数。逐个按标准批改,易于上手,且批语能言之有物,不流于虚空。学生可以尽可能多的些评语。这样方式的批改,可促进学生写作批改能力的迅速提高。.

2. 有利于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针对10项具体的要求,有基础知识层面的错别字、标点符号、病句三项;有语文素养要求的卷面整洁;有写作基本要求的格式、中心、选材、结构、语言五项;也有较高要求的表达方式。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批改要求的细化。这样一来,不同学习水平的同学都能批改,会批改,都能写出切中问题的批语,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作文观念,相互交流写作方式,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种互评与老师抽查结合的方式,便于查漏补缺,奖励优生,提升差生。对学习水平较低的同学批改的文章,老师通过抽查指导,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批改作文兴趣,迅速提升批改作文水平。

二、习作训练中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任何的教育中都应该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小学语文写作也不例外,一方面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必须重点指导。指导他们进先行自主批改。由书写、格式开始要求,进而错别字、标点符号、病句,再到中心、选材、结构、表达方式、语言。进行层进式的要求指导。让他们明白下一次作文需要避免哪些问题,让他们能明显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有进一步写作的兴趣。由于水平有别,当基础较差的同学拿到一篇较好的文章时,不一定能找出、找准文章的优点和不足。这时老师要肯定他们的发现,肯定他的批改。对低层次的要求要具体落实,甚至可以严肃指出。让基础差的同学既能有所收获,又不敢掉以轻心。另一方面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宽严相济。在作文批改环节,要求他们不出现低级错误,并有努力求新的思想。对他们文章中出现的不同于前人的正确思想予以肯定并作为优秀典型,让班级形成勇于创新的思想氛围。在批改同学的作文时,老师要引导他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照别人的思维,怎么写最好这样基础好的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学生习作互评互改的策略

1. 用成果展示法鼓励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相互批改情况,应有清楚而又及时的反馈,这是通过外部诱因来推动学生学习的较好方式。学生非常认真地批改了,他会急于知道其他人对自己工作的评价老师成果展示是一定要让所有学生都有得到奖励的可能性。要善于发现基础较差学生的闪光点,抓住他们渴望被肯定的心理,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跳一跳也能摘到苹果,从而自信满满地进入下一次批改。

2. 鼓励引导小组合作批改。

小组合作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便于交流的环境。由于位置的接近,学生在小组中的交流相对容易。“交朋友小组是形成一种有利于意义学习气氛的重要方式。”“这种方法有助于达到较新的目的。”在小组合作批改的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对各自职责进行分工。有记录,有整理,有总结。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并以能帮助小组完成任务为荣。老师会让各小组评出最高质量的批改和稍差质量的批改,组织班干部进行评比。对批改认真、质量较高的小组给予表扬,对批改存在问题的小组进行专门指导,帮助他们在下一次合作批改中跳出“雷区”。

四、结束语

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作文习作也不例外。“当学生负责任地参与学习过程时,就会促进学习”。当学生明确了作文批改的基本标准,拿到其他同学的作文本,在内心有一种渴望用工具去解决问题的实验心理。学生在评价同学作文的同时,内心会对正确与错误,优秀与不足进行反复的衡量,学生已有的价值体系会在不断冲突中升华,从面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高梅.小学生习作互评互改方法浅探[J].黑河教育,2015(6):47.

小学习作训练方法研究 篇10

一、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人类的进步是因为相信而得到的, 而并不全是得到才相信。作家不是学校“教”出来的, 而是自己“长成”的。学校只能够助他一臂之力, 发挥评价的激励及反馈作用, 还学生主动权。

教师首先要做的是信任学生。教师往往因为责任心强而犯错———过早地把所谓的习作经验通过讲解甚至反复强调教给学生。经验常常只是让我们提升的踏脚石, 经验是能力的基础, 而能力才是自信的基础。在自己的实践中获得经验, 才能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学生才能更自信。

1.学生自我作文

学生自学习作要求, 独立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起草, 教师不作任何的指导。学生写完立刻上交作业簿 (纸) 。

小学高年级学生一开始不适应老师教法的改变, 一时显得无措。教师要严守中立的态度, 积极等待, 一定会有学生打破“僵局”, 率先动笔。可以允许学生开始的一、两篇交“白卷”,教师要坚持90%的学生完成初稿就立刻收作业簿 (纸) 。

2.学生互批作文

给足时间, 每个学生对照习作要求自我评析:一是等第;二是理由。寻找合作伙伴, 互批作文, 口头交换评改意见, 可以自由发表, 也可以辩论。

鼓励学生按照独立审题、立意、选材、构思、起草的要求做了, 以获得“优秀”的等第。对待同伴提出的反对意见, 要坚持“有则改之, 无则加勉”的原则。按照同伴的意见修改 , 是为了精益求精, 更完善, 是进步的表现。

二、先学后教, 二次训练

教师通阅 (非通批, 不必批改) , 挑选好、中、差三类典型作文, 在全班学生面前通读。对照习作要求, 教师表明分类处置的态度:特好的, 推荐发表;修改得好的, “优”加★;少数差的, 面批。

学生对照习作要求修改后, 互写评语。书面表达只写好的, 即只写优点, 互相“吹捧”———夸夸达到甚至超越习作要求的部分。

教师简批简评, 只写缺点, 突出改法。教师批语注重体现指导的效果, 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真正推动一个人的力量来自感性的层面, 要有效果就要加上理性方面的认同才会出现。故此, 有效果需要一个人理性和感性上的共鸣。教师要以理服人, 更要以情动人。自己说得多“对”没有意义, 对方收到你想表达关心和帮助的讯息才有沟通的意义。教师要摸索出跟各学生“笔谈”的不同方式, 讲求实效。

三、先学后教, 真实有序

世界上尚有很多我们没有想过, 或者尚未认识的方法。只有相信尚有未知的有效方法, 才会有机会找到它并使事情改变。那么为何不使自己成为第一个找出办法的人?

我自觉“先学后教, 二次训练, 自批自改, 自能作文”已经不是“独家发明”, 而是许多教师包括各科教师评价指导学生的方法。例如:孩子学画画, 教师常常在拿到作品后加以针对性的评判指点, 更多地提供范作甚至亲手示范;孩子学舞蹈, 本质上讲是孩子从模仿开始, 在教师的舞蹈动作完成过程中自己揣摩提高的。习作同样如此, 先学后教, 才更真实有序。

1.求真求实 , 不仅是习作技能学习的要求 , 更体现了育人的目标。

(1) 习作过程真实。当堂完成, 经历习作全过程的训练, 杜绝学生“抄”和“拼”的现象, 写作气氛严肃认真。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写作的快乐, 这样才能在更深的层面对自己的作文产生新的认识, 从而让他们往“非倾吐不可”的层面靠拢。

(2) 习作内容真实。学生大胆尝试 , 不断学习运用自己的生活素材, 言真意切, 个性化的灵感写作, 真正全面启动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会在积累的基础上, 自动生成新的语言, 写出的文章自然达到通顺、中心突出、条理清楚等要求。

(3) 习作评导真实。教师在学生修改习作后再次进行评价, 可用此次成绩作为本次作文的成绩。鼓励学生多次修改后给予多次评价, 直至达到学生自己满意的评价为止。这样既突出了作文评价的导向功能, 又培养了学生不断改文的好习惯。

2.习作指导有序, 带来的益处常常是可见的。 “屡战屡败” 换成“屡败屡战”, 带给大家的积极意义不容小觑。

学生自我建构的表达系统, 如果其结构是确定的、有规则的, 表现了认识客观世界, 认识各种事物和对象的组成要素,那么, 一定有利于认知及写作乃至学习实现高效低耗。

(1) 符合认知规律的序。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 渐渐发展到能够比较精确地感知事物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在这一时期, 教师就要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发挥“场域”的力量, 对学生的写后议, 老师要花费心思设计。为保护学生的“话语权”, 老师要甘当助手, 甚至敢当煽风点火者, 不断鼓励学生“查一查”、“试一试”、“再读读”、“再议议”。遇到问题, 不一锤定音, 大家商量;遇到困难,不大包大揽, 而是只有一句话:“想想吧, 办法总比困难多。”

(2) 符合写作规律的序。在学生开始活跃、开始尽情投入评议的阶段后, 老师应敏锐地指向学生对语言的实用吸收上小学阶段, 最要紧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词语、常用句式、常用语体等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规范地表达时, 学生才真正拥抱了语言, 才能享受交往中意义明了的敞亮境界。

指导学生自改习作, 除了改文题、改语句、改结尾等常规的要求外, 慢慢引导学生进行文体的改变。以教材的运用为例:教材是“原著”, 可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解说词、课本剧、导游词, 甚至是诗。《云雀的心愿》———童话, 《请到鸟的天堂来———诗歌 , 《森林很重要》———解说词 , 还有《心愿》———个人语录集锦……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语言表达形式, 被改编的文本没有失去它本来的“味道”, 而是变得更“鲜美可口”。

小学习作训练方法研究 篇11

一、大量阅读,强化语言储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胸中有了文化沉淀和文学积累,才能在写话时顺畅表达。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写作水平,就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才能在写话时顺畅表达,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模仿性强,他们需要一些作品去吸收、参照。为营造好的读书氛围,可以在班内建立图书角和好书交换站,为学生推荐了《三字经》、《百家姓》、《小布头奇遇记》、《古诗文诵读手册》、 《365夜知识童话》、《大个子老鼠小个子猫》、《中华歌谣100首》、《寓言故事三百篇》、《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狐狸列那的故事》、《淘气包埃米尔》、《伊索寓言》等优秀图书;每周开设两节课外阅读指导课,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并为学生制定了读书规划,指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教师推荐的优秀图书,开展读书知识竞赛、古诗文诵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们的读书积极性高了,学生的说话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为学生的写作打下了好的基础。

二、学用结合,强化词语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潜能,因为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学习和发展的潜能,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教师也要在课上或课下与学生多交流,在交流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学过的词句,引导启发学生的记忆,学用结合,使之成为学生表情达意的工具。并要求学生不论在与同学交流,还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一定要把自己想说的话完整、通顺地表达出来。另外,还要求学生利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词语,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把所积累到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

三、自由写话,让学生尽情倾吐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培养他们对写话有兴趣,首要的一点是降低写话难度,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由地表达。这样,对写话内容感兴趣,他们就有话可说,有话爱说,愿意说真话,说实话,自由地倾吐心声。如学完《四季的脚步》一课,教师让学生自己写一写有关四季的文章,学生写出了许多好的文章:有的仿照写了自己眼中的四季,有的把自己喜欢的季节写了出来,还有的对夏季和冬季两个季节进行了对比写。学完《炮手》,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有的小朋友写了战争结束后,炮手回到家乡,把自己的房子重新进行了建设,比以前的房子更大、更好,有的小朋友写出了炮手回到家乡后,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又把自己的房子按照原来的样子进行了重建等。还有的小朋友还写了夏天看瓜的事情,在文章中这样写到:坐在瓜棚里,吃着甜丝丝的西瓜,偶尔一阵微风吹来,真是“仙人”一般的享受;有的小朋友写了假期里跟着妈妈到外地看望在外打工的爸爸等。看来,学生只要对所写的内容感兴趣,他们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

提倡学生写话自由,并非放任自流,不管怎样,教师的引导还是必要的,教师要让学生多留心周围的事物,留心丰富多彩的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通过教师的引导有的学生写了邻居之间的事,有的写了自己父母早出晚归辛勤劳动的事等,这样,才能体现新的教材特点,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交流展示,增强习作动机

交流是写话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写话之前要交流,做到说写结合。写话之后要有交流,每次批完写话,教师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传看,看老师用波浪线标出了哪些好词好句,把自己最得意的地方读给别人听。接下来,教师应带领大家一起欣赏这次练笔中出现的有个性、有新意的优秀作品,并把每次的优秀写话集订成册,让学生去互相传看。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作文竞赛,对获奖的作文进行统一编排,统一打印,统一装订,编印成优秀作文集,发放给学生阅读,学生的习作一旦被编入作文集,都会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鼓起写好作文的勇气,进一步调动了写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五、鼓励评价,体验成功的快乐

本着鼓励为主的原则,批阅学生的写话时,应从整体入手,采取“五星加鼓励性评语”的方式,做一个总体评价。①采用“星级制”,一星保底,上不封顶,不管写话水平如何,只要学生认真对待,老师就给予肯定,得一颗“基础星”,写得越出色,得星就越多。②学生的思维、写作水平不同,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让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应写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并在评语后面画上一些有趣的符号。

上一篇:全球流动性过剩论文下一篇:引进综艺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