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习作教学

2024-07-22

小学生习作教学(精选12篇)

小学生习作教学 篇1

多年来, 小学习作教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 由于对小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主体活动研究不够, 对小学生已有的认知向文章的转化过程缺乏探讨, 对小学生的主导生活及情感特征没有系统地把握, 小学习作教学存在着脱离儿童情感实际, 远离现实生活, 机械依纲据本, 指导评讲脱节等诸多问题。小学生年龄小, 缺乏知识经验, 如果我们教师注重研究他们的习作心理, 关注小学习作教学中学生已有生活认知向文章的转化过程, 让学生掌握规律和方法, 就可有效扭转小学习作教学的被动局面。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洽的语文教育体系”。

小学生的习作活动与成人相同, 即包括了从感知到记忆、想象, 以表象的再现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 以内部言语表象外化为口头言语或书面言语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中, 教师只有了解小学生习作的心理过程和状态, 才有可能指导小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习作,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素质。

一、从“关注习作教法”转向“关注学生生活”, 让生活进入习作课堂

习作教学必须遵循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他们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孩子们有他们自己的生活, 有他们独特的认识生活的方法, 也有他们独特的表达手段。”因此, 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生活的主导活动, 从他们生活入手研究习作教法, 加强习作与生活的联系, 把习作课堂变成鲜活生命的活动场所, 努力实现从关注习作教法到关注学生的转变, 这是提高小学习作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1. 敏锐地洞悉小学生的生活及情感变化

从关注习作教法向关注学生生活的转变是习作教学的方法问题, 更是习作教学理念的更新问题。习作教学只有抓住“生活”与“学生”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让生活进入课堂, 习作才有了最基本的条件。只有真正把习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生活的涓涓细流才会在学生笔下汩汩流淌, 因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

学生的习作是生活的反映, 学生习作又是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认知, 以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的。语文教师要始终怀着一颗童心去认识学生, 去了解学生的生活。用儿童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喜、怒、哀、乐, 用学生已有的习作基础及实际的表达能力去看待那一篇篇稚嫩的习作。只有这样, 教师才会知晓学生有哪些熟悉的人、事、景、物可写, 才会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 能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训练题目, 习作点评指导才会诱发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再思考的激情, 才能拓宽习作的思路,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2. 善于引导学生认识周围的世界

引导学生认识生活, 热爱生活, 做生活的主人, 这是贯穿小学习作教学始终的主线。在整个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 以丰富生活, 积累情感;多思考, 以获取灵感, 提高认识;多阅读, 以积累语言, 拓宽视野;多练笔, 以表达意愿, 巩固技法。在小学习作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不断拓宽学生生活的领域, “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的世界, 从‘我’的生活走向‘社会群体’的生活”, 从习作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一句话, 要让学生在习作中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充满幻想和想像的内心世界、五光十色的社会生活及纷繁复杂的人生。做到了这一点, 小学生就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 就能写出实在的事物, 写出丰富的想像, 就能说真话实话, 抒真情实感。

二、实现“生活认知”向“文章”的转化, 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有趣部分

写作理论告诉我们:写作是一种将生活认知和语言文字联系在一起的心智活动,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因素。习作教学的成功与否, 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败, 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在过去的教学中, 由于教学中没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 没有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角度出发, 没有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在学生没有多少积累和生活经验的情况下, 就让学生写, 效果当然不好。

所以, 小学习作教学必须解决好“认知的表达”的问题。生活认知是一回事, 用语言文字表达生活认知又是一回事。小学习作教学不能把“生活”与“习作”割裂开来。只有创造性地解决了学生已有生活认知向文章转化的难题, 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提高。

1. 创设生活情境, 实现由物及意、由意而文的自然转化

在课堂习作训练中, 语文教师可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主体活动, 找准小学生生活的热点、焦点问题, 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 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自由表达的训练项目, 让学生见题生意, 自由为文, 使训练性习作与有感而作结合, 缩小课堂习作与学生平时写生活习作的距离, 消除学生厌倦习作的心理负担。

小学习作教学不是用成人的认知或机械的写法指导, 或用书中的优秀作品去限制学生习作的思维, 而是主张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表达已有的认识, 让学生创造性劳动。例如:当学生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大森林的主人》等课文后, 语文教师可组织一次登山活动, 并让学生以《山林……》或者《……山林》为题写一篇想像作文。这样的习作, 不需要教师过多地指导,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认知以及对课文理解的程度, 独立完成习作。

2. 重视生活信息的传递, 引导学生构想习作内容

习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对生活信息的收集、整理、认知和准确传递的过程, 是引导小学生构想习作内容的过程。在课堂中, 学生生活信息传递的面越大, 速度越快, 构想习作内容的时间越短, 习作教学效率越高。因此, 小学习作教学要高度重视在课堂上发掘学生已有的认知, 创设广泛阅读、自由交流的氛围, 努力让小学生回忆直接或间接的生活情境, 还原生活的细节, 找出事物的特征, 梳理习作的脉络, 综合习作的素材。教师的作用在于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欲望, 引导学生进入生活经历领域和阅读过的文字领域去寻找习作的材料。只有这样贴近生活, 使他们想说、要说、敢说, 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才会渐渐消除他们对作文的恐惧, 营造出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习作氛围, 才会从课堂习作训练发展到生活习作训练, 才会热爱习作。

3. 实施课堂鼓励性评价, 激发学生习作激情

于永正老师的习作训练课让人觉得整堂课上没有一个学生不是积极参与的。他始终微笑着面对学生, 始终以激励的话语和学生交流。孩子们在这样一位老师面前, 启动了心智, 敞开了心扉, 他们畅所欲言, 欲罢不能。那么, 我们如何实施鼓励性评价呢?

首先是朗诵优秀习作, 可以在习作训练中, 把优秀学生的佳作当作范文, 在全班面前朗诵, 不仅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 受到鼓励, 同时也能为其他学生创造一个学习和模仿的机会, 觉得同学可以做到的, 我也应该可以做到。

其次是展览、发表习作, 想要提高中下水平学生的习作能力, 发展他们的个性, 习作园地是一个施展才华的小天地。让学生把自己认为最优秀的作品贴在习作园地中, 由全班同学进行星级评价。对一些体现出个性、题材新颖、合理想象、大胆创新的作文, 还可以板报的形式在校园内展览, 出专刊。对一些习作水平较好的同学, 还可鼓励他们去投稿, 去发表文章。这对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 增强习作自信心是有极大帮助的。对于学生来说, 是一件有价值、有意义、有趣味的事。

小学习作教学实现“生活认知”向“文章”的转化, 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有趣部分, 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加强发散思维品质, 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等具有显著的效果。学生在关注现实生活中, 敢于、乐于写真事, 说真话, 抒真情, 写出的将是一篇篇表现真性、闪现灵性的好文章。

总之, 小学习作教学应该着力研究学生、生活、习作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探讨小学生主体活动与习作训练的教学规律, 力求让生活进入习作, 让习作进入学生的生活, 并确立以生活习作教学推动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的理论框架。研究语言运用 (表达能力的培养) 与情感表达 (认识能力的培养) 有机结合的训练策略, 使课堂训练性习作与学生在生活中自由习作的距离逐渐拉近。从习作教学拓展到语文教育, 从习作技法训练拓展到对学生生活的关注。这样, 小学习作教学就克服了为习作而教习作的学科本位的弊端, 构建起了向生活开放、向教材以外的课外读物开放、向其他学科开放、向信息化和网络化系统开放的教学模式, 小学生生活认知向文章转化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参考文献

[1]曹慧英.小学教师专业化与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3 (2) .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沃尔夫.论语言、思维和现实.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

小学生习作教学 篇2

作者:张祖庆

(一)习作理念的确立——为了生命发展

“作文是老师让我写的,因此我不喜欢写”成了目前学生作文积极性不高,作文水平低下的最直接原因。因而,要想彻底扭转这一现状,教师必须在学生中培植“作文,为了生命的发展”的习作理念。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心理上认同作文,接受作文,喜欢作文。

1、引导学生认识习作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教师应以大量的事实和案例引导学生认识习作与生命的关系,深入理解习作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许多伟人以及平凡的人,用写日记的形式,留驻了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而日记与随笔,就是一种写作,这种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生命旋律的流转。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自觉地付诸实施,那么他们便有可能认识到,习作是自己的事情,是生命旋律中不可或缺的乐章。

2、引导学生体验习作是人与人交流的需要。习作是什么,习作就是交流,是以文字为符号的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真实的交流场,让学生在这个场里以文字为载体,用心去触摸文字背后的心跳和灵魂。比如,老师可以示范演示论坛交流,让他们感受虽然远隔千里,但是心与心可以通过文字在网络天地里互相碰撞;学生要举办影展了,教师让他们自己为影展写海报,写前言,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宣传;教师和学生之间开辟心灵交流的信箱,书信来往,畅谈人生,让学生感受习作就是一种倾吐;学生要参与干部竞选了,教师指导他写演讲稿,让学生感受到习作就是一种展示。

(二)习作题材的选择——贴近儿童生活

要让学生喜欢作文,写出“原生状态”的作文,就要撤消人为的框框,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蓄来选择作文内容,自由倾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使每个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习作内容贴近儿童生活实际、价值取向反映儿童真实思想、语言形态体现儿童现实语言发展水平。总之,只有做到贴近儿童的生活,学生习作的“生态场”才能建构起来。

2、奇思妙想,让想象张开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缺乏想像力的作文犹如一潭死水。要让学生的作文充满鲜活的原生状态,就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想像。儿童时代是幻想的时代,他们想象天空广袤无边,漫游时空隧道,探索未知世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常常把周围的动物、植物甚至物品人格化,自编自演童话。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奇思异想,思别人所未思,想别人所不敢想,把想到的内容写下来。如命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如果我是服装设计师》、《为2050年设计蓝图》等等;自由作文:我独自一个来到了一座荒岛上„„,鼠和猫结合的混合型动物会怎样?一只狗怎样看他的主人?做一只小鸟有哪些快乐?„„在这些童话世界、科幻天地中,有许多成人都已经幻灭了的想像,可我们的儿童天生具备这种想像的能量。我们做教师的的只要给他们一张白纸,他们就能在想象的天地里展开翅膀,尽情翱翔。

3、拥抱生活 让题材鲜活异常

小学生习作教学感悟 篇3

关键词:小学;习作;教学;感悟

小学习作写得好不好,不仅在于语言表达是否恰到好处,更在于如何克服懒惰,激发情趣,诱发学生主动习作。这些问题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深入探究的课题。本人从教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在本人的习作教学中,针对小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的“不知要写什么;无话可说;语句不通顺”等现象,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进行了写话、写句、写段、写篇的训练。在训练的同时,注重情境创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强化感受,展开想象,从中悟理。習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应适当选题,融入学生生活让学生敢于自由表达,放飞心灵,激发其写作兴趣,同时教师还应该改变其指导方式,注重激励,巧妙点评,让学生身心愉悦,真切地感受到习作的乐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主动习作的兴趣。

我在教学中高段的“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形象地描述人物”习作训练时,着重指导学生如何从人物的外貌、行动、神态、语言等方面抓住人物特点来描述。

首先让学生分析了少年闰土的形象,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在脑海中有个初步的认识轮廓。然后,我再出示这么一段:“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让学生判断这位先生从事的什么职业,是如何知道的?这段人物描写检测了学生能否迅速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判断,同时,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为了进一步巩固这一简单的片段练习,我接着让学生练习描述“护士”形象,很快,就有学生说开了:“她头戴一顶白帽子,身穿白色工作服,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病房,热情而耐心地询问病人的病情”。下面有学生举手争议:“‘轻快’这一词不恰当,应该用‘轻盈’。”“为什么?”“因为护士有‘白衣天使’的美称,而且都是女子,‘轻盈’不仅指动作轻快,心情愉快,还指体态柔美,用在护士身上很恰当”。我被学生热烈争论的情景感动了,并热情鼓励了学生一番。

通过练习,学生基本上能从人物的神态、举止等方面仔细观察并进行描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迫不及待地想探究出眉目来。

接下来,再指导学生如何在描述中表现人物特点,我先读了一篇关于人物描写的“下水”习作,让学生猜猜我写的是哪位同学。

“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总爱把不长的头发从中间分向两边高高地扎起来,再戴上漂亮的头花,显得更加聪明活泼。因为她长得小巧可爱,只要是排队、排座位、排练歌舞,她总是一马当先,义不容辞。这次的‘六一’文艺会演,我校获得二等奖,她也是有功之臣呢!瞧,她正眯着小眼睛笑呢,猜猜她是谁”。“××”,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这个同学的名字。我趁热打铁,动员学生赶紧拿起笔写一写你最熟悉的同学,然后给大家读一读、猜一猜。很快,丰富的情感也跃然纸上,一个又一个学生的名字被叫上来,学生的习作热情顿时高涨起来,人物片段越写越精彩。

习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付出艰苦的努力,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遐想的情景空间,让学生用慧眼仔细观察,强化感受;用慧心展开想象,学会思考。“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要通过习作教学,要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题材,精心设计每次训练,并上好每一堂习作指导课。只要这样持之以恒,长期坚持,让学生走进生活,认识生活,让学生把心中的激情化作写作的热情,就会使学生会写、善写习作,而且越写越精彩。

小学生习作教学 篇4

一、激趣, 让学生知道写什么

兴趣是学生习作的先导。学生的习作动机是利用大脑平时的生活信息积贮, 在兴奋状态下完成的。所以, 教师要用新的信息元素去激发学生头脑中贮存的信息, 唤起学生习作的灵感和兴趣, 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 把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

有一天, 一个男生给我讲了他夜里做的一个梦, 说他骑着一匹大白马在田野里跑呀跑呀, 来到了一片山林里, 山林里有一所小庙, 他正准备下马进庙休息, 忽然从庙后窜出一只带花纹的大老虎, 他一惊从马背上掉下来……醒了, 发现自己还睡在床上……出于一种职业习惯, 我对他说:“你做的这个梦非常有意思, 能用笔记下来给我看看吗?”学生欣然同意了。十几分钟后, 我看到了这个学生写的梦, 虽然不如他讲得那么精彩, 但语句通顺, 意思明确, 文笔流畅, 不会写的字词还标注了拼音。事后, 我对这件事进行了反思:讲梦, 学生自己亲身经历的有话可说;写梦, 把口头语言转变为书面语言, 有东西可写。如果发动全班学生都来讲自己做过的梦, 写自己做过的梦, 让学生感觉到讲梦、写梦是一种享受, 是一种乐趣, 这不是培养习作兴趣的有效途径吗?三年级学生刚接触习作, 容易接受这种训练, 时间久了, 练笔的效果必然会提高。于是, 我把教材中安排的习作题先放一放, 在最初的作文指导课上, 发动学生讲梦、写梦。学生们讲述梦境时争先恐后, 积极投入, 尽管梦境支离破碎, 听的同学还是有滋有味。课后批改学生的作文发现:大多数“梦文”语言通顺流畅, 故事性很强, 内容栩栩如生, 让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有的还给“梦文”加上了有趣的小标题。此后, 我在习作的教学中, 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寓言或童话故事讲给他们听, 留给他们思维的空间, 激发学生编织创新的“梦”。如:一只狮子很喜欢鸡, 要建一个鸡场, 伙伴们推荐狐狸当建筑师。不久, 鸡舍建成了。可是, 鸡却一天天在减少。狮子查不出原因, 就向黑猫警长报案, 黑猫警长是怎样破案的呢?请大家续写故事。学生们兴趣很浓, 设想了许多破案经过, 习作时意在笔先, 滔滔不绝, 习作的难度明显降低,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搀扶, 让学生知道怎么写

在学生初步认知习作, 掌握简单的习作知识后,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高习作的要求, 让学生写一些简单的常识性命题作文。题目开口要小, 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写时不感到太难, 字数在300~400字之间。

1. 拟写习作提纲, 通过调查完成习作。

如命题《我的家》, 习作提纲: (1) 住址、人口、工作、收入 (即经济情况) 。 (2) 生活情况。过去的衣、食、住 (包括家具设备) 、行 (各种车辆) 。现在的衣、食、住 (包括家具设备) 、行 (各种车辆) 。 (调查前, 对学生略加解释, 并提出调查的要求。习作指导课上, 选择基础好、发言积极、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 汇报调查情况, 肯定成绩, 指出不足之处, 全班学生共同修改。)

2. 指导学生观察, 选择习作素材。

要求学生尽量参加课外活动, 参加有意义的活动, 放松一下紧张的心情。如, 散步、翻杠、拍球、跳绳、“猜拳” (石头、剪刀、布) 、“老鹰捉小鸡”、“丢手帕”等活动。习作前,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观察这些活动, 让学生说出观察的活动过程, 然后拟订习作题目, 随后再动笔习作。如习作《下课后》、《一堂体育课》、《捉小鸡》、《丢手帕》、《比赛》等都反映出学生课外活动的真实情景。这样的训练, 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选材能力, 又避免了学生无话可写的现象。

3. 搜集习作材料, 培养习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教学中, 我要求学生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注意捕捉、积累写作的素材。如, 星期日早晨, 让学生跟随家长上街买菜, 回来以后把买的菜分成三类:一类是荤菜, 一类是素菜, 一类是调味品。待学生写好后, 再提出新的要求:如味精是什么颜色, 酱油和醋的味道有什么不同, 冬瓜是什么样的, 炒熟了的虾颜色有什么变化等等。让学生积累了这些素材, 以后写《买菜》、《炒菜》之类的习作就可以做到“有米下锅”了。

三、模仿, 让学生有所创新

学生的创造是从模仿开始的, 对于初次接触习作的学生来说, 范文引导更为重要。但是, 模仿不应是范文的临摹与翻版, 而是要求学生有所变通, 有所创造, 让学生在仿中创新。纵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材, 为了配合阅读课文, 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习作, 每次习作都提供了范文, 有的还提供了多篇范文。因此, 在习作教学中, 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范文, 研究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方法;接着让学生同中求异, 确定自己习作的思路及方法来拟写习作提纲;最后让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 运用自己的方法完成习作。例如: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动物设计一张名片, 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读范文《鲸的名片》、《海龟的名片》,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小作者薛爱华是从哪几个方面设计名片的呢?通过讨论, 学生很快明白要抓住动物的名称、外观形状、个性特点等来设计名片。由于学生所选择动物的形状、个性、生活情况各异, 学生设计的名片也各不相同, 精彩纷呈。

小学生习作起步教学初探 篇5

小学生初学写作,就像刚学步的孩子,走得摇摇晃晃,颤颤巍巍,甚至摔跤,但父母总是大胆放手,不断鼓励,终于孩子会走了,并且走得稳稳当当。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像父母呵护刚学走路的孩子一样,学生就都会作文,也都愿意写作文了。但事实上,我们的老师在学生作文刚起步时就设置了很多的障碍,提出很多的要求,结果学生越写越不会写,越写越不愿意写。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形成的思维定势,对“好作文”定了很多条条框框的约束,恰恰忽视了学生的性情、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水平。结果,由于人为地拔高,不断地限制,作文越教越死,学生越学越怕。实际上,小学阶段,应大胆地“放”,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随意发挥,不拘一格。

学生所接触的一切,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及感受到的都是学生已知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成为文章的内容。同学之间的交谈、考试前的焦急、校长的讲话、老师的讲课、父母的叮嘱、上学路上的风景、电视新闻、广播广告、张贴的宣传画、餐桌上的闲聊、节日的欢乐、心中的委屈、和同学的争吵、一次游戏、一次冲动、一次体验、一阵风、一阵雨、一张相片、一个过客、一次电话,甚至梦境、想象中的情境等都是作文的内容。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上的训练或考试内容的要求,总写来写去是《记一个人》、《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些题目好象很容易写,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下笔,写来写去,只好编造、抄袭,缺乏真情实感,造成千篇一律,既折磨了学生,也折磨了老师。

现在,我每周都让学生写一篇文章,不定内容,自由发挥,学生松了绑,十分活跃。

学生刚学写作,能写、愿写已经很不错了。本来都很幼稚的心灵,本来就学得东西不多,你非要他注意怎样选材,怎样立意,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突出中心,就好象刚栽下的树,都不知道能不能成活,你还每天去摇一摇,再拔高一点,再怎么有生命力的树也很难成活。我也曾经做过这样的蠢事:学生交来的文章,总觉得有很多缺点,因此辛辛苦苦地改,认认真真地批,改得文章面目全非,还认为学生会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受教育。没想到,学生只看一下分数就塞进抽屉。原来他们觉得自己的文章一无是处,才被老师改得体无完肤,反而失去作文的兴趣。为此,我每接手一个班级,对学生交来的第一篇作文,我都从学生原有的作文水平出发,发现其优点,写上一些鼓励性的批语;实在不像作文的,只要字写得好,格式正确或者卷面整洁,甚至有一个词用得好或用了一个新词等都会得到肯定。尤其是那些表达了自己真情实感的文章,尽管错字病句很多,甚至不够通顺,我也在班上宣读,并张贴出来,告诉学生:文章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它是一种心灵的对话,你怎么想就怎么写,完全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表扬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最好方式。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能顺利闯过写作的难关。如果我们对学生期望过高,教学求成心切,总希望学生进步快些,那就永远看不到中下层学生的点滴进步,不能及时对他们取得的进步进行肯定,更不会体谅这些学生的难处,使其得

浅谈小学生习作教学 篇6

“作文难,作文教学更难”。这句话表达了同学们和语文老师们的共同心声,它表明了作文的难度高,习作难。作文虽然很难,但是,在我们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都是离不开的,因此,我们又不能放弃它,只有知难而上,努力克服困难,把习作的本领练好才行。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作文不难写来得心应手呢,我想,我们只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做,就能如愿以偿。

一、高度重视

习作,是件十分辛苦的事,不单是学生怕习作,据我了解,不少的语文老师都怕习作。有不少的同学由于害怕习作,就不想写,天长日就,对习作失去了兴趣,于是就不重视习作了。其实,习作对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生活、工作都是十分有用的。我们可以用它来表达我们对事物、对生活的看法和情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写一些东西,如证明、请假条、借条、合同等应用文。如果我们不会写这些那是很不方便的。从前有一户人家卖田时由于自己不会写契约,请人写时把“柿树不卖”写成了“是树不买”,而讲的是“柿树不卖”,结果变成所有的树子都不卖了。买卖双方来到官府打官司,买家付了买其它树子的钱还输了官司。还有一个不会写字的故事是圈儿信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不会写字的人在外谋生想念家人时给家人写信用圈儿来表达的事例。那信纸上只有些圈儿,一个字也没有。其中有一个大圈儿,大圈儿里面有一个小圈儿,下面还有一串圈儿。写信人的意思是:老婆,老婆我想你,画些圈儿表心意,大圈儿是我,小圈儿是你,圆圈儿是团圆,破圈儿是别离,千言万语说不尽,画串圈儿圈到底。这样的信也只有他俩才知道其中之意。

在我們今天这个科学文化十分繁荣的时代,我们要充分表达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丰富的情感,要表述我们的科研成果,都需要习作,如果你现在不重视习作,不把习作的基本功练好,那你将来生活、学习、工作都会十分不便的,万一你在某单位当了领导要写个报告什么的,写起来一不通顺,二无文采,让人读来无味,听来无劲,那好没面子,人家要说你没水平,让人瞧不起。

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就要高度重视习作,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奠定好基础。

二、广泛摄取

我们要想写出好文章来必须要有两个方面的积累,一是材料的积累,二是驾驭语言文字能力的积累。有了这两方面的积累,要习作就会轻车熟路信手拈来了,就可以顺畅的表达出我们的意思来了。

广泛摄取,就是要求我们平常要广泛地留心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要做生活的细心人,要关注我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要把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然后要去思考,思考这些事情的深层含义和被表象掩盖着的本质,只有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和深层含义的文章才有深度,才有韵味,才能吸引读者去读,去品味。留心处处皆题材。

我们不少的同学只注意学校的生活或者家庭的生活,每次作文写的题材都是学校或者家庭的人和事,都离不开家人、老师和同学,材料缺乏广泛性和新鲜感,从自己作文的纵向来看,选材显得十分的单一,这样的文章毫无新意和吸引力,也不会被人重视。我们虽然多数时间坐在教室里,但我们也要想办法直接或者间接地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把精彩世界里的精彩生活写进我们的文章里去,增强我们文章的精彩感和生动性,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古语说:秀才不出门,善知天下闻。这话就告述我们不光要熟悉学校生活,还要广泛地了解学校以外的生活,才能为我们的习作准备好第一手资料。

三、简妙写法

有喜欢习作的同学经常问我有什么简便易学的好方法,我说,我即使把最好、最简便的写法告述你,但你如果不去用也等于零。

那么最好、最简便的写法是什么呢?我认为,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就三个字:看、想、写。看,就是观察生活,向生活摄取第一手材料和阅读书刊,间接了解生活,从中提取习作材料。想,就是思考,思考生活或者事物的本质规律,寻出其深层含义,并将其写进文章里去。写,就是要多写多练,写日记,写对生活中某一件事情的过程和看法,写自己的心情等;既可以写成完整的文章,也可以写成片段,只要达到练笔的目的就行。在习作时还要注意的是不要贪大求洋,要力求从小处着眼,选择小角度,滴水见太阳嘛。我们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小事来表现大的主题和令人敬佩的精神。角度大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差了反而还写不好。

归结起来,简妙写法就是:把眼光投向生活,向生活要素材,多看,多想,多写。

四、精心修改

同学们中有一种不好的习惯,那就是作文不打草稿,不爱修该自己的文章,老师每次叫作文时,同学们都是闷头想一会儿就开始在作文本上写了,写好不修改就交给老师,认为改作文是老师的事情,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一篇好的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反复地修改出来的。常言道:“文章不厌百回改”、“佳作常从改中出”。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的敲定,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的敲定,都是修改的佳话;曹雪芹的《红楼梦》增删五次,鲁迅的《肥皂》发表后又修改了1 4 5次;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七易其稿。他们都是修改的典范,他们修改文章的佳话至今还在广泛流传。大文豪们尚能如此认真地修改自己的作品,何况我们初学习作的人呢?所以,我们初学习作的人一定要重视修改这个环节,一定要一字一句一个标点的认真修改才行。

五、相互交流

同学间把文章写好后要互相交流,就是交换着看,看完后互相提出一些修改的意见,然后自我修改,这样既可以学习别人的长处,也可以帮助别人的短处,从而提高自己的评价和修改的能力,时间久了,自己的习作、修改和评价文章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小学习作教学初探 篇7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挥创造能力, 是现代教育的目的, 也是小学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以来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 基本上是按“命题—指导—作文—批改—讲评”的程序进行教学的。在以上环节中, 有四个环节由老师一个人包揽。这实际上是“注入式”“填鸭式”教学, 剥夺了学生自由发挥的权利, 如何让学生变厌恶作文为喜欢作文, 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我们搞素质教育, 不能在沙漠上建房子, 不能舍本逐末, 要追根溯源, 用一定的手段开启学生的大脑。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写作初始阶段, 要特别强调情感态度方面的因素, 把重点放在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上, 让学生愿意写作, 热爱写作,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同时, 写作的兴趣和自信作为一种内驱力, 来源于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所产生的成就感受, 而这一点是过去忽视的。作文是一个表情达意的交际工具, 具有和他人交流信息, 相互沟通的功能。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抒真情、吐真言, 让学生在运用作文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到作文带来的无限乐趣, 从而产生积极而持久的作文热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作文的交际功能, 分享感受, 沟通见解。

另外, 小学生作文时还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例如对书写、行款、标点、对作文修改, 都要有一些常规要求。这些最基本的素质在于对学生不间断地进行培养, 直至养成行为习惯。

二、注重发展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

在作文教学中, 只有提高了创新能力, 才能进行个性发展。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精髓。

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减少对写作的束缚, 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 使学生表达出主观感受。现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这相对于对过去大纲仅“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中心明确”等笼统说法, 其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 引发真情实感, 使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的导向更突出。

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不妨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二是有丰富的记忆表象储藏。这种记忆表象是想象的原料, 正如贵重的合金需要有各种贵金属作为原料一样。如果感情激发力强, 记忆表象丰富多彩, 那么学生的想象力必然强, 创新能力随之增强。

三、注重打好基础,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 它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技能素质, 培养能力, 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它主张多写、多改, 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因而在各学段提出了写作次数、字数的量化要求;就写作实践本身, 提出了一系列能力要求, 如“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 感情真实”, “写作要感情真挚, 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重在自我表达, 发展个性,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重在交流信息, 传达思想, 适应社会需要。二者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这与国际上作文教学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

四、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小学作文的总目标中特别提出了“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 发展思维能力”。分阶段进行了要求“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 分段表述”“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续写”, 这些都与发展思维能力有关。

总之,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要努力摒弃过去的弊端, 不断探索新的作文教学路子, 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创造条件促使小学生产生灵感, 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 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提高写作能力, 让学生写出更好的作文。

摘要:素质教育是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 它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小学习作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注重发展个性, 培养创新精神;注重打好基础,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写作能力;注重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步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习作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杨占华.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正确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关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2) .

小学生习作教学 篇8

一、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

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对于学生的语文习作教学多是为了应试的目的而进行的教学。很容易导致小学生的作文产生千人一面、语言雷同的结果,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的习作积极性也有着负面影响。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语言基础知识

平时,学生的生活大多在学校度过。在这个阶段,学生往往无法接触外界社会和人群,导致语言匮乏、见识狭窄,如果教师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课外阅读的引导,极易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语言和知识储备量支撑表达,进而在写作时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无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习作平淡如水,毫无新意。

(二)缺乏读写练笔机会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读写的能力训练较少,使得学生的练笔机会也相对不足。这直接导致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块分支相互割裂,无法达到融合。让学生的阅读和习作无法达到有机统一,出现“拥有积累也无法写出来”的尴尬境地。同时也降低了语文学习的价值。

(三)缺乏指导要求过高

小学生由于积累较少,没有写作的经验和能力,因此需要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进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果一味地以应试为目的要求学生进行任务式写作,感情的流露也写作的水平必然受到影响。另外,如果教师要求过高,则会让学生感到写作的难度过大,产生畏难心理,进而对于习作拥有抵触心理,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

二、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性

在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作文教学的地位就明确提到:“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

因为作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训练,更是对于学生心理活动的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因此说有效、科学、合理地进行小学习作教学,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小学习作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积累阅读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积累可以有效达到拓宽眼界、获取经验的效果。对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进行阅读。教师可以通过图书推荐、交流读书心得、开展读书活动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读书。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自己的书籍和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积累自己的阅读量。

另外,教师还应该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学生在初次阅读时可以了解作品的结构框架,对于重点段落进行精细研读,还可以准备一个“摘抄本”,对于好的语言表达进行摘抄,用于以后的积累和习作运用。不仅如此,学生在阅读作品之后还可以写读后感,哪怕读后感的语句不精美、篇幅并不长,只是为了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写下来即可,同时增加了自己的练笔能力。这样,学生既阅读了优秀作品,还积累了素材,同时进行练笔。一举多得。

(二)接触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时,还应当鼓励学生多接触自然,参加活动,帮助家里做家务事,通过生活积累自己的习作原始材料,让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亲身经历,从而在写作时能够有真情实感,摆脱应试作文的呆板和平庸,实现“下笔如神”。

对于这一点,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事实上,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仅仅因为学生不曾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回味,所以无法获得太多的经验积累。教师可以教授给学生一些观察生活、人物和事物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细节,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生活和习作的兴趣,对于阅历积累、写作训练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正确引导

教师在习作的教学时应当对学生进行语言使用方法和写作规范进行正确的指导。比如教师可以在讲课文之前先介绍写作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熟悉写作的具体手段,并学会和积累其中优美语句的表达。在学生熟悉和掌握这些方法之后,就会潜移默化地应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一切写作都是从模仿开始,但是模仿只是写作的方法而非内容。这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主题的表达,比如句式的练习和写作手法的技巧。通过从临摹到创造的过程,提高小学生习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合理点评

教师对于学生的习作水平培养不仅在于指导,还要在于评价。首先,应当建立多元化的点评方法,而非通过简单地“好”和“坏”进行区分。表扬好的部分,纠正错的地方,关注写作过程。同时对于方法的规范应当做到严谨,评价的内容也应当更加开放和发散,并且利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学生获得提高。

另外,评价也必须具有实用价值,避免模糊概括的点评,比如“语句不通畅”“主旨不清晰”。要通过具体的评价方式,比如哪句话不通畅、为什么主旨不够清晰。通过具体到点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增强写作自信心。

小学中段习作教学初探 篇9

一、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中年级是智力最佳期, 不是想象而是观察, 中年级观察能力的持续性、概括性都会有很大的发展。因此, 中年级的最佳作文形式应是观察作文。但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注意呢?

大教育家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根据这一特点, 在作文教学中抓住时机, 激发学生对观察对象的直接兴趣, 引起无意注意, 勾起学生的观察动机, 从而激起他们的观察兴趣。观察兴趣还可以根据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好胜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 使学生乐于观察, 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春天, 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夏天, 观察突变的雷雨、有趣的夏夜和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秋天, 观察硕果累累的果园和丰收的田野;冬天, 观察那银装素裹的雪后世界。同时也要留意身边的变化和事态的发展, 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平时教学中, 我会有目的地寓观察于学生的兴趣活动中。另外, 我还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周围的动物、静物和人物。总之充分利用儿童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感到新奇这一点, 因势利导地去培养他们的观察兴趣, 以达到丰富学生写作素材之目的。

二、重视仿照文本的表达方法

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 是开阔学生习作思路, 提高学生读写水平的有效措施, 也是将课本走向生活的途径。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中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 更要依托文本, 为学生创造一些习作训练的机会, 有意识地进行写的训练, 让学生在读与写的综合学习中学习写作。于是教学中将典型片段与习作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读”与“写”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减缓作文的坡度, 通过模仿、迁移, 降低习作的难度, 促进学生将学到的写作知识直接内化为写作技能。比如《我们的民族小学》一课中有一处具体描写“安静”的句子——“这时候, 窗外十分安静, 树枝不摇了, 鸟儿不叫了, 蝴蝶停在花朵上, 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这样的句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学习怎样把事物写具体是非常有帮助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仿照句子的写法也写写课间操场的热闹场面, 教师可让学生做这样的口头表达填空:下课了, 操场上 (顿时热闹) 起来。同学们像 (刚出笼的小鸟一样) 飞向 (操场) , 有的 (打蓝球) , 有的 (跑步) , 有的 (踢键子) ……不时地传来同学们愉快的欢笑声。之后鼓励学生再写下来, 并扩充些类似的句子以练笔。长此以往, 学生定能把句子写得更充实, 更有味。

三、重视修改方法提升习作能力

尝试运用不同的批改方法, 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同时利用批改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对于学生的习作多鼓励少批评。每一次习作即使有一点进步比如字迹工整, 用了一个好的成语, 使用了一个比喻句, 或者是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都要用符号勾画出来予以表扬。

1.学生自改, 要求学生自己读写好的草稿, 把错字、标点、句子是否通顺这些基本的问题处理好。

2.共同批改, 具体做法是四个人为一个学习小组, 初稿修改之后, 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 互相讨论, 共同修改, 然后再在大组内交流, 由大组长组织, 选择一个习作交给老师, 老师再针对四个大组选出的习作, 选出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 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修改。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会了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同学的作品, 懂得了用欣赏的方法去评价同学的作品, 如标出好词好句、找出比喻句、同题不同材等, 并能积极向同学和老师推荐。特别是当感受到同学们文章中有创新思维的时候, 能真诚地向他们学习, 并在学习中相互借鉴。

3.当面批改, 给学生面批习作是快速高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佳途径。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 常采用这种方法, 刚开始有的学生对于如何把细节写具体这一点很不理解, 我把他叫到面前, 对他写好的草稿尽量少删除以免让他产生挫败感, 在对话前加上符合当时情景的动词, 表情, 或者是内心感受的词语之后, 让他读一读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慢慢的一边启发, 一边引导他自己修改, 让他逐步学会如何习作。

4.及时批改, 对于每一次的习作, 我尽量做到及时批改, 画出优美的词句, 写出精当的评语, 因为学生习作之后都很期待, 希望尽快看到老师的评语。每次习作在批阅之后, 会选出在本次习作中有进步的同学的习作, 把他们的优点分门别类, 然后在班上进行表扬鼓励, 让写的很成功的一到两位同学在班上朗读他的作品, 把所有好的作品张贴在学习园地。一学期结束前, 班上每一个同学, 选出这学期写得好的文章, 编入本班《优秀习作选》, 这样大大提高习作的兴趣。

浅谈小学习作教学 篇10

一、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要想学会写作, 首先必须喜欢写作。所以我们老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家谈家桢说:“兴趣是启蒙的钥匙, 也很可能是决定一生道路的入口。”只有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学生才能树立习作的自信心。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若对某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反之就会感到枯燥乏味,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 我们要努力创设良好的习作氛围, 不断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把“苦写”变为“乐写”, 把“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才能获得良好的习作效果。

对于刚刚开始认识世界、认识大自然、理解和感受生活的小学生来说, 要想培养他们的习作兴趣, 首先要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因为作为小学阶段的儿童, 在心理上对外界的认识多半是感性的。有时, 这种认识往往是十分幼稚和富于幻想的。这也许是许多儿童写出的作品十分天真和颇具幻想色彩的缘由。笔者认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启发和诱导学生天赋中的这些思维特质, 使之最大可能地得到发挥, 使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得到启迪和升华。

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学生对习作望而却步, 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思考, 因为没有观察, 以致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在大脑皮层上留下各种事物的表象只能是轮廓或根本没有印象, 到习作时头脑空空, 没有内容可写。习作要做到成竹在胸, 下笔有“神”就应勤观察, 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 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 头脑中才能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 脑中的积蓄越来越多, 习作的“材料库”也就越来越充实。“博观而得取, 厚积而薄发。”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有理。

平时要多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 观察社会和生活。有一次, 我让同学们去仔细研究一只小狗的神态、动作, 然后再很有人情味地把它写下来。还有一次, 我让儿童去观察天空中的云朵, 其形态万千可以激发儿童的天真无羁的幻想力, 他们可以想到云朵如奔马、大象、狗、狮子等等, 这就是思维的力量释放的奇妙花朵。当然这种观察仅仅是一种外在形态的观察, 尚且不足以反映事物的本质。这种观察的成功与否关键是看孩子们看得是否真切、准确, 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事实证明, 这种有目的的、持之以恒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综合分析和对事物的感受能力。福楼拜让他的学生莫泊桑骑着马去观察大路上形形色色的马车夫, 结果这位学生就去认真地观察, 直到写出100位形神各异的马车夫形象才罢手。正是这种严格的训练, 使莫泊桑拥有一双富于穿透力的锐眼, 写出了像《羊脂球》那样切中社会真谛的力作。这便是观察社会、思考生活重要性的证明。

要让学生把每次户外活动都当成观察社会和写生课去看待, 让学生带着问题注意周围发生的一切。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会观察的方法。比如, 如何写劳动场面、写劳动细节、写劳动中的人物行为、精神状态等等。一般说来, 学生习作的过程不外乎这三步曲:看清楚、想明白、写出来。只有先看清楚了事物的面貌, 才有可能去思考点什么, 也才有可能写出点见识, 写出点真、善、美的东西来。

三、重视阅读, 坚持练笔

习作教学应当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操练, 其实它从根本上就是一种对生活认识能力的反映。长期以来, 语文教学, 尤其是习作教学陷入一种空洞的闭门造车式的死板模式的演练, 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事倍功半, 此种教训很多, 无需赘述。

让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 可以采取坚持写日记、出黑板报或每天一句话等习作活动, 化整为零, 力避大块头的硬性习作;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 让他们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感, 在成功的喜悦中引起实践的兴趣。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 增长见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平时的一些生活细节, 比如让学生观察小伙伴的形象特点、性格特点, 观察自己熟悉的人的行为特征, 简笔勾勒出来, 不一定篇篇都是精品, 有所得就可以了。长期坚持下去, 收益一定不会小, 谴词造句的功夫自然会提高。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是习作的基础, 只有多读多写, 从各方面汲取知识, 才能开阔眼界, 才总有写不完的东西, 才不会怕习作无话可说。因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各种小报、儿歌、诗歌、优秀作文选等课外读物, 鼓励学生用笔把优美的词、句、段摘抄下来, 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经常让学生练笔是习作训练的好方式、好方法, 要鼓励学生自由地、大胆地写, 让学生产生“我要写”的欲望。

小学习作教学的革命 篇11

关键词:习作教学;链接生活;创设情境;赏识激励

中图分类号: G42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07)12-0063-02

虽然第八次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是“习作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现状依然没有太大的改观,习作教学仍然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心头之痛。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已经成为民族问题,成为历史问题,成为语文教学的“顽症”。

我们习作教学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笔者在进行了深刻反思之后,觉得习作教学在教学时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学生习作评价等四个方面还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革新,我们的习作教学才能跳出充满个性、充盈生命活力的舞姿。

一、教学时空:变固守课堂,封闭教学为穿越时空,链接生活

我们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两堂习作课。于是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这好像是无可厚非的。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完成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有老师提倡快速作文,提出作文教学完全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要我说,这是万万也不可能的,这样的教学对象应该是“倚马可待”的奇才,而我们面对的是刚刚学习写作的小学生。

在封闭的教学时空面前,我们的学生只有苦思冥想,闭门造车,必然导致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假话连篇,东拼西凑。使得原本想象丰富,思维活跃的童心,由于缺乏了生活之水的灌溉,写出来的东西往往苍白无力,毫无生趣可言,甚至荒唐可笑。我曾经看过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他的爷爷:有一天傍晚,天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他爷爷本来身体不好,躺在床上,看到外面下雨了,一跃而起,冲进雨幕,他问爷爷去干什么,爷爷大声回答道:“去保卫村里的河堤。”几个小时过去了,爷爷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了,他老远看到爷爷走一步,跌一脚,身上还满是伤痕,他很疑惑,问爷爷为什么要这么做,爷爷回答说:“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只要为人民做事,虽死犹荣。”说完就倒在了地上。后来,爷爷醒了过来,看到雨过天晴,爷爷的第一句话是:“大坝保住了吗?”这样的爷爷我们不能说生活中一定没有,即使有,这样的爷爷是不是太造作了。孩子笔下的哪里是一个农民爷爷啊,这就是董存瑞、黄继光式的英雄爷爷啊!

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文、写出真事、写出真情呢?我觉得我们习作教学首先必须打破“一篇习作教学两课时完成”的这一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曾经指出:“理想的语文教学应打破时空界限,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变禁锢、封闭的课堂为课堂、校内、社会彼此相连的一泓活水。”这种大语文观启示我们:小学作文教学要拓宽时空,从语文教学及其学生实际生活出发,实施开放性全程作文训练,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就以我们十一册的七篇习作教材为例——

回忆篇——写假期中感受最深的一段生活经历;

感恩篇——写一次感恩父母的体验;

风味篇——写家乡的一种地方美味;

民俗篇——根据剪纸作品展开想象;

积累篇——搜集资料介绍家乡的一种特产;

名人篇——介绍身边的一位名人;

故事篇——找课文中的故事写下来。

这七篇习作中的回忆篇、感恩篇、风味篇、积累篇、名人篇和故事篇如果固守课堂,课前没有充分、充足的实践活动想要写出真情实感,写出个性显然是不可能的。即便是习作六——风俗篇,根据剪纸作品展开想象,也应该让学生在收集自己喜欢的剪纸作品的基础上才能把习作完成得更好。

二、教学模式:变随意性、程式化、追求功利为创设情境,指导无痕

考察作文教学的实际,笔者觉得有这样三大基本模式一直顽固地存在着——

1.随意性教学模式。有的老师认为作文教学漫无边际,难以穷尽,没有规律,主要靠学生的悟性,作文的指导与讲解无关大局,老师一味地强调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写,至于怎么读、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写却不甚了了,没有整体计划、合理步骤、科学安排,无视老师的主导地位,作文教学名存实亡。

2.程式化教学模式。程式化教学模式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作文教学缺少深入细致的研究,作文课总是固守:揭示课题——明确目标——讨论选材——自主拟稿——誊写习作的传统模式,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应对日新月异的作文课堂。另一方面表现为,习作方法指导程式化,比如,只要是写人的文章就得要求学生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叙事的文章决不能离开环境的烘托。

3.功利性教学模式。考试考什么就练什么,前几年大练材料式议论文,这些年又围绕着话题作文穷追猛打,无止无休。还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时能够取得好成绩,让学生背诵大量范文,习作课变成了范文改装方法指导课,考场作文变成了精品范文的再现场。学生写作,没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灵秀,更多的是成品的翻版。

这三种教学模式应该说在我们的教学中都存在,如此教学我们的作文教学还会有什么成效呢?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李吉林老师说:“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进语言的发展。”习作教学也需要我们老师在潜心研悟教材的基础上,创设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听过于永正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作文《爱鸟》之后,大家都会有同感,是于老师创设的情境造就了学生习作的精彩。

上课伊始,于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待孩子们睁开眼睛时,只见一个“猎人”在一阵清脆的鸟鸣声中步入了教室。他头戴一顶瓜皮帽,鼻梁上架着一副墨镜,嘴巴上留着整齐的短须,提着猎枪,猫着腰,不时露出一对狡黠的小眼睛,东看看、西瞧瞧,嘴里还不停地唠叨:“这只鸟好肥哇!打回去下酒一定美味极了。”随着于老师这精彩的表演,孩子们一下子被带进了广袤的大森林之中。看着“猎人”的举动,听着刺耳的枪声,学生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炽热的情感在胸中激荡,儿童的情感和语言都被激活了,场景和语言在瞬间建立了联系。当我们惊喜于孩子们声情并茂的交流时,惊喜于孩子们妙语连珠的习作时,不得不惊叹:情境创设得当,的确有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因而,我们在小学习作教学中,不要为指导而指导,而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入情入境,只有让学生在产生言语动机基础上的指导才是最有效的。

三、习作评价:变单一评价,敷衍了事为自评互改,赏识激励

作文教学一直被视为语文老师的灾难,指导课难上不说,课上完以后,一个班级几十篇作文摆在办公桌上,那不是灾难是什么?

也正是这成堆的作文批改扼杀了语文老师的兴趣,使得老师们厌恶作文,厌恶教作文,从而也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的效率低下。再加上有些地区的教学管理者一味地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习作要篇篇精批细改,把老师的时间和精力大多都困顿在作文的批改之中了,哪还有时间去思考作文课怎么上?哪还有时间去思考怎样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因而,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把我们语文教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增强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的兴趣。老师不喜欢,学生怎么会喜欢呢?

另外,老师陷入作文批改之苦海中,批语难免套话连篇,什么内容具体、什么条理清楚,什么语句优美,都是些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学生看了也似懂非懂。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说得不假,而这里的“改”不是教师批改,而是要学生自己学会修改。《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提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所以,我们应该也必须把批改作文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一个自主修改作文的空间,让学生在修改作文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自评互改可以按照下面的程序进行——

1.自评。作文完成以后,首先让学生自读欣赏,给自己的习作下评语,也可以写出自己写作这篇文章的感受。

2.互改。往往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自己一般很难发现不足,学生也一样。发动学生互改很重要。一方面,每个学生喜欢读同龄人的作品;另一方面,学生在批改同学习作的过程中,能够悄然无息地学习同学习作的遣词用语、谋篇布局、立意选材的方法和技巧。应该说,学生间的互相批改比老师任何高深的讲解都有效。

学生互改,可以是同桌互改,可以是小组内互改,也可以是好朋友间互改,还可以是请班级中写作高手帮忙改。每次习作后,可以变换不同的形式,借以提高学生互改的积极性。

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舍得花时间指导学生批改作文,这是一劳永逸的事,一定不能忽略。

3.精批细改。不是说有了学生的自评互改就不需要教师的精批细改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作文教学中还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毕竟写作经验不足,能力有限,批改肯定不够细致,这时非常需要教师的批改和指导。但我以为,老师的批改没有必要篇篇精细,因为老师批改的目的是为了发现学生习作中的共性问题,以备评讲时有的放矢。

教师批改作文应该也必须以赏识激励为主,因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有被赏识、被尊重的需要”。小学生作文本身就是一件并不轻松的劳动,我们老师只有十分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并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用得精彩准确的词,一句具体生动的话,都应该及时给予肯定,这样才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应当特别留心那些充满期待的眼神,那是充满着渴望受人肯定的眼光。所以,作文的批语未必需要多长,但一定要让学生感到春天般的温暖,努力让学生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学生产生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亲近作文,然后喜欢上习作。

基于以上的认识,笔者认为在课程改革的大道上,我们只有穿越教学时空,引领学生关注生活,捕捉写作素材,才能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我们只有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才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习得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我们只有以一颗未泯的童心倾听学生习作的声音,精心呵护学生尚显稚嫩的语言,才能真正降低习作的难度,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从而,才能最终取得小学习作教学革命的胜利。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武宏钧.当前作文教学的三大走向[J].语文教学通讯,2006,(5).

[3]付睿.作文教学的两个误区[J].语文教学通讯,2006,(11).

[4]郭根福.构建新的小学作文教学体系[J].语文教学通讯,2007,(1).

[5] 于永正课堂教学实录[M].江苏电子音像出版社.

[6] 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浅析 篇12

小学生的习作,就是要让学生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用适合自己且恰当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训练学生写生活。但是由于对应试教育的过分重视,对于习作本质的忽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让学生背作文、抄作文,而非写作文。这就使得学生为了习作而习作,内容千篇一律。更甚者,对于学困生,教师还让他们在考试中将自己能背诵下来的文章或是一段话应用于任何作文题目中。这样的习作教学与习作本身的性质和目标是不相容甚至是相背离的。

二、由于教学观念和思想的陈旧,教师在习作教学中沿用旧 法,缺乏创新,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之道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即便当下的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现象。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因循守旧,小学语文的习作教学亦是方法死板、教学单一僵化,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开篇点题”“首尾呼应”,不能灵活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这就导致学生习作形式单一、内容空洞。

三、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虎头蛇尾,注重指导学生的习作技巧和 方法,但却忽视对学生习作的认真品味和评价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习作技巧和方法上的指导,而且很详细,但是对于习作的评价方面却是敷衍了事,或是简单地打个分数,或是简单的一句“不错,有进步”“好,继续努力”等,对于学生习作的改进毫无意义的粗浅评论,没能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品味作品,这样不仅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得到重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伤害学生的情感,影响习作质量。

四、习作教学中更多的是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略生活实 际,缺乏对学生的实践锻炼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文笔”上,这就导致学生习作中辞藻堆砌,内容、情感匮乏的情况屡见不鲜。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习作在考试中往往能得到比较好的成绩,但即便是这样,言之无物、没有真情实感的习作依然不是我们想要的。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更加注重命题作文的写作,而禁锢了学生个性的自由发挥,这也使得学生连简单的信都写不好,甚至不会写。

五、无论是习作的教学还是对于习作的评价标准,都过分成人 化,未能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特点

无论是对于习作的教学还是对习作的评价,教师总是希望学生习作能够词美意深,这样的期望固然没错,但是这样的要求却是不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特点的。倘若学生有了成人的思想,那才真正是不正常的。其实,习作的首选就应该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正常思想和真情实感。

六、习作教学中,由于各个方面的影响,教师大多是高谈阔论, 没能进行实际的操作示范和指导

在实际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大多都是给定题目,讲清习作要求,然后进行适当的作文指导,介绍习作过程中常会用到的一些写作技巧和方法,然后就将其他的时间和事情留给学生。这就导致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要么提笔就写,写的都是陈词滥调,或假话、空话,抑或是抄袭他人;要么就是踌躇半天,不知如何下笔,无从写起。一方面,教师的纸上谈兵不能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另一方面, 学生缺乏素材的积累和生活经验,没有写作素材。因此,习作教学难免有失偏颇,导致学生对于习作题目把握不准,影响习作质量。

上一篇: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下一篇:被动式节能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