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浅谈

2024-08-31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浅谈(共9篇)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浅谈 篇1

浅谈农村小学生活化习作教学的尝试

石喜洲

素质教育大力提倡“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生活中,应把这一提倡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其内在潜力。对此,我谈几点有益的尝试。

一、阅读是习作的基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深刻揭示了读书与习作的关系。阅读是习作的基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

1、指导背诵,多动口。

我们使用的现行教材中有许多名篇佳作,语言规范,生动优美,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多背,熟读成诵,把那些规范的、生动优美的语言信息储存与儿童大脑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此外,还要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板报、班级图书角等阵地的作用,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2、辅导摘抄,多动手。

当学生学完课文或阅读了课外书时以后,应辅导他们去摘抄,将阅读到的好词佳句、科学小知识、名人名言等内容抄在“读书卡”上,这是学生学习积累语言的重要方法。辅导学生摘抄时,可逐步引导他们进行规类摘抄,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互相吸取营养,调动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可以组织交流和展评。如:摘抄本传阅、心得体会互谈、评每日一读等形式。另外,还要定期组织一些活动,如“展评读书卡”、“交流诗句集锦”、“读书报知识竞赛”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好词佳句,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逐渐地积流成河,学生习作不愁“材料”,下笔时就会文思敏捷。

二、素材是习作的关键

习作是观察、思维以后的书面表达,它源于生活。要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到生活的海洋里翱游、到大自然去寻觅写作素材。

1、多观察生活,写真人真事。

生活是万花筒,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是写作极佳的素材。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如观察自己的同学,写写同学间的矛盾与 关爱;注意校园里的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真知灼见;留心家庭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学生习作《“不喊”绰号》、《笔盒的一封信》等佳作就是这样诞生的。

2、多体验生活,写喜怒哀乐。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每个学生都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书。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验、感受、发现生活之乐、生活之味,从笔下流出潺潺的清泉。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师节、国庆节、元旦、“六一”节的庆祝活动,感受场面的热闹;组织学生进行丢沙包、跳绳、接力赛、踢毽子等小型体育比赛,感受比赛的激烈和乐趣,之后学生就会有浓厚的写作兴趣了。

3、多亲近大自然,写自然美。

大自然是神奇的魔术师,其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话素材。教师要带领学生到大自然去看日出日落、蓝天白云,观赏雨雪风霜、春秋冬夏美景,与青山绿水、花草树木亲密接触„„例如,秋高气爽的日子,可以带学生去一起欣赏红色的枫叶,一起吟诵“霜叶红于二月花”诗句,目睹落叶随风飘落的美;春意盎然的日子,也可带学生一起欣赏嫩绿的小草,并吟诵“草色遥看近却无”的诗句。这样,学生就会有习作灵感,自然之美就会从笔端流淌。

4、在劳动中积累素材。

组成生活的主旋律是劳动,劳动的内容是习作的重要题材。作为教师应善于把习作内容引到劳动这一广阔天地中,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情感,形成一种开放的习作体系,如请学生回家做家务,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体会其中的辛苦和与乐趣,然后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收获,并把它写下来。

5、在班队活动中积累素材。

儿童有活泼天性,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班队活动,这是丰富学生习作题材的重要途径。如组织参观、竞赛等,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习作练习。

三、想象是习作的需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是孩子的天性,随着年级的提高,逐步增强概括性与逻辑甚至出现 了创造性成分,而学生的想象活动又离不开语言的调节,并以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而且想象越丰富,其语言也越生动,想象越活跃,其语言表达也越有情感。因此,习作教学要通过培养与丰富学生的想象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生习作以写简单的记叙文和常见的应用文为主。对此,教师要善于利用农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拓开思路,鼓励他们大胆展开想象。如清明时节,布置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要求他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并想象当时当地的情景,再编一个故事写下来。

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不仅是习作的需要,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农村习作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多鼓励学生在写实习作中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创新精神,以适应当前素质教育需要。

四、创设情境是习作的动力

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习作往往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增强学生习作的兴趣,促使他们写出更好的习作。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可以利用音像、图片、语言、作品、游戏、生动的表演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大自然的景物创设情境等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管采用哪种方法,教师都应以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作为最终目的,如要求写暑假里的一件事。由于暑假刚过去不久,学生还处在一种兴奋之中,于是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些学生在暑假里做的趣事,还拿出一些学生在暑假中愉快玩耍、生活的照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兴趣。接着,我讲了自己在暑假里的学习、生活,许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于是我就让他们自己讲,讲完后许多同学非常兴奋,还想讲,我就说,请大家写下来,好吗?于是,一篇篇生动有趣的文章便出现在我面前。

五、让学生坚持写好“两记”是习作的保障

“两记”即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学生自由写作水平的捷径之一,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或者感受到的人、事、物、景、理等,只要是自己觉得有必要就可以把它记下来。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 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平时积累,习作时选择使用,“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习作也就不会无从下笔,言之无物了。哪怕只是一两句话,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会使自己的日记由点变线,由线变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学生由衷地体会到写日记的好处。比如刚响起第一声春雷,我就布置学生回家询问家长或查找有关雷的资料,还要求他们了解一些有关雷的谚语、成语,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努力,于是就有了“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的谚语和“雷厉风行”、“雷霆万钧”、“风驰电掣”等成语的出现。一篇篇好的日记写成后,再请一些学生读读自己的日记。学生的收获就更多。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体会。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词句,或是精彩片段。而班级中的图书角也为学生“两记”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语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浅谈 篇2

一、丰富学生的习作积累, 是习作生活化的关键

在作文教学中要做到“放长线钓大鱼”, 放长线就是要做到“三个积累”, “大鱼”就是较高的作文水平。高的作文水平、能力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而是来自于学生生活、课堂中的积累。我们要指导、帮助学生实现这“三个积累”。

1. 语言积累。

语言丰富了, 自然会有精彩句子涌现。我运用了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1) 在课堂教学中, 教会学生读书, 让学生学会体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 做到意文兼得。同时, 每天抽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口语交际, 为学生积累语言提供保证。 (2)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专门的积累本, 鼓励学生摘抄书中的好词、好句、好段, 并做到经常翻阅;鼓励学生多背名言警句, 即使没背过的, 也要努力做到用时能找到。

2. 生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生活丰富了, 写作材料就多了。我们可以多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内外活动, 让学生参与其中, 收获之多是难以估量的。我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开展了诗词竞赛、习作竞赛、美文朗诵比赛、故事大王、踏青写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教会学生观察、体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活, 达到丰富学生生活见闻的目的。通过活动的开展, 学生看到许多以前未曾注意的事物, 产生了强烈的倾诉欲望。习作真正成了他们表达、交际的工具。但要注意:不要把活动与作文捆在一起, 活动的目的是积累。

二、教师亲写下水文, 树立榜样

教师要亲自写下水文, 体验习作, 这样有利于有的放矢、重点指导。也可以和学生同时现场习作, 让学生加以对照, 找出闪光点和差距。这样指导更具有说服力, 既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 消除了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 又形成了学生与教师比写作水平的氛围, 使师生共同进步。

三、教师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

习作教学生活化, 首先要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 教师首先要放开自己的思想使自己先“生活化”。教师如果单纯认为课堂才是进行语文教学的阵地, 课本才是进行教学的主要武器, 就要把学生当成“假想敌”.怎么会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化呢?怎么谈得上习作生活化呢?作文的取材主要来源于生活, 只有具有“生活化”的思想理念, 牢固树立大语文观, 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 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才能将生活中的素材信手拈来地为我所用, 表达自己生活的真实感受、真情体验、真正乐趣, 才会写出原汁原味的社会生活、人物现象。

四、绿色评价是习作“生活化”的动力

农村小学习作指导一般流程是“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 不难发现, 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 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辛苦”的教师所代替, 习作思路被框定, 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表达的是教师的理解, 学生习作必然“千篇一律”, 而学生的创造性就在“千篇一律”中被扼杀了。这样的习作练习, 学生能不怕吗?能学得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那么, 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

1. 创设修改平台, 在赏评中指导修改。

(1) 示范赏改。教师选择一两篇有代表性习作, 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评一评, 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使学生受到启发, 为互评互改打下基础。 (2) 互评互改。学生在明确本次评改重点的基础上, 小组合作进行赏评, 学生之间交流习作, 自己动手评改他人文章, 按照教师提出的各项要求进行批改。 (3) 自评自改。自评自改是提高学生自由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习作的训练目的。

2. 赏析为主, 让学生体验成功。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浅谈 篇3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指导学生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那么,如何克服农村地区的固有困难,突破习作教学的难点,以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兴趣是动力,激发表达欲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透彻地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培养作文兴趣是不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前提。要想让学生乐于写作文,首先必须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产生喜欢写作文的动力。教师还可以在上作文课时用富有魅力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作文教学巧妙地富于饶有兴趣的活动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二、生活是源泉,积累好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的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源头活水”。春天小树的新芽,夏日农民的汗水,秋日满院的落叶,冬日皑皑的白雪,早晨观日出,课间观人物……这些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都可以投影于学生的笔下,成为很好的素材。通过教师的逐步引导,学生就会发现原来习作就是用我笔抒我心,就会感到有事可写,有情可叙,有感可发。

在刚刚进行的五年级综合学习小练笔时,我遵从孩子们的意愿,让大家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身边的一处景物。孩子们兴致勃勃,很快投入到习作中。习作完成后,令我大吃一惊:《洋河新貌》《美丽的万柳公园》《家乡的小河》《丰收的田野》《校园里的大柳树》等,在孩子们的笔下是如此生机,如此多彩。这完全得益于生活这个大舞台。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从而感动自己,打动读者。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活跃了学生的身心需求,又为学生的习作训练提供了真实的素材。更重要的是,亲身经历,使学生有了真情实感,写作时定会茅塞顿开。

三、阅读打基础,下笔会有神

农村小学生知识面窄,加之生活中的经历见识还很少,这是孩子们作文无话可说,内容空洞贫乏的主要根源。以阅读带动学生的写作无疑是一种好方法。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除了认真抓好课堂阅读,加强积累外,还要努力创设条件,拓宽阅读渠道,向课外阅读开放,优化习作氛围。如在班级设置图书角,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同时应引导学生对一些好词妙句、成语格言进行摘抄,并写上简要的批注感想等,这样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作文时这些内容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

四、经常来练笔,师生享成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话充分说明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当学生脑海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学习借鉴了一些写作方法,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教师要让学生多写多练,并加强指导,逐渐感悟习作的窍门,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在平日教学中,通过一周一练、小练笔等多种形式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展示自己的个性和鲜明的自我、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师的评价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评价要新颖、独特,多表扬、少批评,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在文中,哪怕是一句话或是一个好词都不能放过,尤其是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教师更要善于发现其文中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体验成功的感受,获得写作的自豪感,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自觉选题练笔的习惯。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任重而道远。只有厚积薄发,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只有让学生爱上习作,贴近生活,做好细致的指导,在面对千姿百态的客观世界时,用心灵去感受,学生才能在习作这片芳草地自由、快乐地描绘多彩的童心世界。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浅谈 篇4

开题报告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的提出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指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校名义上是街道办事处,然而大部分学生来源于周边农村,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相对较差,这就给学生学与老师教带来不少的困难。因此,习作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习作缺少实际的需要,缺乏明确的动机。朱自清先生早在1934年为叶圣陶、夏丐尊的《文心》所写的序言中就曾谈到国文教学的三大困难。其中之一是:“无论是读是写,学生不易感到实际的需要。”“学生读写都是为人,都只是奉行功令;自然免不了敷衍、游戏。”至今这种情况仍然严重地存在着。学生习作千篇一律,大人腔套话满篇。如学生写人,往往是“老三段”,先写外貌,再写事例,最后写感受;写好事就是“新三篇”,不是让座就是拾钱包或雨中送伞。语言呢,表达高兴之情爱写“我的心就象喝了蜜一样甜”;表达喜爱之情就写“我多么喜欢XXX啊!”教师要求过高使学生望而生畏。常听一些语文老师教学生:习作是很难写的。要把字写好,要把句子写通顺,要中心突出,要详略得当,要写具体,写生动,标点符号要正确......这么多的要求早已使学生对习作产生畏惧心理。识字效率不高,学生的阅读和习作起步晚。汉字难学。传统的语文教学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识字效率低,学生不能做到尽早阅读,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更做不到习作的提早起步,练写增量。习作评改方式单一,耗时太多,效果不好。习作评改由老师一人担当,耗时多,不能做到及时反馈。以上这些问题,在实施课改以后,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具有普遍性?每个年级是否有不同表现?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于是,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运用人本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以及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习作教育教学观念与实践进行比较,找出影响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效果教育机制、教育观念、方法等不同层次的原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以期找出有效的对策,改善我校习作教学中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状况,提高小学生对祖国语言的感知运用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促进我校基础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研究依据

(一)政策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小学教育的方向。

2.新课标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作文要“有兴趣”,要“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物写下来”,“能不拘形式地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2.多元智力理论: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个体的智能是单一的、可量化的,而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题研究现状:指所研究的课题目前所呈现的状态

(二)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

1.学生练习习作的现状

(1)学生习作兴趣不高,不愿意写习作

(2)学生习作内容贫乏,不知道写什么

(3)学生习作方法缺失,不清楚怎么写

2.教师教学习作的情况现状

(1)习作教学要求不明确

(2)习作教学指导不得力

(3)习作讲评修改不到位

(4)习作教学研究不重视

(三)对策研究:是对于习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对策分析和应对策略的研究。

(四)习作教学的对策研究:对于农村小学习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对策分析和应对策略的研究

1.进一步明确“习作”年段目标

2.提倡“习作”与“阅读”同步走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的有关知识,加强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将习作教学提前到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注重“前习作”指导。

3.习作指导应从内容入手

4.激励和引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同类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据资料可查,2011年重庆珊瑚小学开展了课题为《心与习作》的课题研究,他们研究的是小学生的真心真情习作,取得了优秀成果。2008年,江都吴桥中心小学开展了《留守儿童习作》课题研究。2011年江苏省陶湖中心校开展了《留守儿童感恩教育习作》的课题研究。上述研究较好地探索出小学生习作教育的具体内容、方式和评价标准。

2.国外对习作教育非常重视,其中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中小学的习作教育很有特色,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美国的教育对习作的格式有一定的模式,内容却没有要求,反而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美国从小学阶段起就非常重视写作教学。他们认为,写作包括复杂的多维度的认知能力,学生在掌握写作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过程中,会遇到重重困难,必须从小开始进行训练。而且,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综合的整体的发展,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辅相成的。某一项能力的发展过分滞后,都会影响到其他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他们提出了整体语言教学观,即在语言教学中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互相促进,和谐发展。

五、本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创新

(一)主要观点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能说;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能到大自然中去扩大事业,取得丰富的学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习作”。因此。我们的习作教学应做到五点:

1.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习作的首席自主性。立足学生,构建教学思路。

2.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积淀情感。

3.建构开放型习作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提高认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创作空间。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增强习作自信。

5.开发整合习作教学资源,为学生的创意习作的表达,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创新之处

1.将习作教学的环节前置,让学生真正融入生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细节,积累写作素材,还学生习作教学于生活的本位,真正实现鲁迅先生所说的“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让学生采生活之蜜,孕育写作的激情。

2.改变教学模式,还习作权利于学生,让学生学会在共同探究、合作、讨论中,学会审题、选材,构建自己的习作思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评价,并在评价中增强习作的信心,提高习作的鉴赏水平。

3.让学生在实践认知的基础上,再次对评讲后的习作,进行再次修改实践,真正实现习作水平质的飞跃。

六、研究目标及内容

通过对我校习作教学中出现的“知识面窄、内容空洞,千人一面,层次不分,缺乏想象、有创意的表达,习作中尽是假话、空话、套话”这一瓶颈,进行深层的剖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关注农村特有的物质、文化生活。同时注意提升教师习作教学的理论水平,更新习作教学理念,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的形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细节,积累写作的材料,还习作教学于生活的本位,激发学生内在习作动机,孕育写习作的激情,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的习作思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会评价,并在评价中增强习作的信心,提高习作的写作、鉴赏水平。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进行习作修改实践,提高学生习作品位,同时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展示平台中,真正实现自我需要,让学生乐于表达,实现习作水平质的飞跃。

七、研究对象及范围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5--6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及学生

八、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习作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习作指导课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农村小学习作指导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为辅。

1.问卷调查法:采用个别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了解小学生习作个性心理表现及教师习作指导课教学个性心理表现,通过调查我校习作指导课教学现状及学生习作存在问题,确定课题。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习作教学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研究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等,不断学习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行动研究法:分析研究我校习作指导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拟定相应策略,在习作指导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反思、学习、改进,探索农村小学习作指导的有效性策略。

4.经验总结法:不断将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及信息进行定性分析,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总结出农村小学习作指导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九、研究计划及步骤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精神指引下,围绕现实中“教师难教,学生写不生动”这一现象,对照课程标准关于小学习作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分别从实践与理论两个方面,对现行的人教版小语教材习作的编排体系,编排用意,各年级段习作教学特点及内在联系等习作教学的诸多因素,进行研究,加强教师习作教学的理论学习,更新观念,走出传统习作教学的误区。突出重点,抓习作教学研讨与实践的过程管理,及时总结反思归纳,加大习作教学观摩研讨及理论培训的力度,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形成自己的习作教学体系及特色。

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7.05——2017.6)对我校学生习作情况进行调查,搜集相关理论资料,课题组成员进行集中学习探讨,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方案制度、重难点确定、措施),同时也是课题申报阶段。

2.实施阶段(2017.6——2020.06)课题研究全面展开并达到较成熟阶段,课题组成员在各自分工的领域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并密切合作,达成资源共享。

3.总结阶段(2020.05——2020.06)根据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并采用实绩展览、公开课教学、论文集等形式,邀请上级主管门的领导、教育专家进行鉴定验收。

十、预期成果及分工

成果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成果

成果形式

2017.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申请书

申请书

颜明扬

2017.7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书面报告

陈立德

颜明扬

2018.3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系列论文

论文

孙淑兰

2018.12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期报告

书面报告

颜明扬

2019.3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活动实录

活动实录

张智蓉

2019.12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指导概要

课外积累

孙淑兰

2020.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优秀习作集

资料

李永娥

2020.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优秀教案集

教案集

吴红艳

2020.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工作报告

报告

颜明扬

陈立德

2020.6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报告

颜明扬

陈立德

成果

序号

完成时间

成果

成果形式

2020.5

汇编习作案例、论文集

案例集

论文集

陈立德

2020.6

课题研究报告

报告

颜明扬

十一、课题组构成负责人姓名

陈立德

性别

民族

土家族

出生日期

1973年10月14日

行政职务

副校长

专业职务

二级教师

研究专长

小学教育

最后学历

专科

最后学位

任教学科

科学

工作单位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电子信箱

631556512@qq.com

通讯地址

黔江区冯家街道办桂花居委2组

邮政编码

409006

联系电话

79422159

***

性别

出生年月

专业职务

研究专长

学历

学位

颜明扬

1972.09

一级教师

小学语文

大专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孙淑兰

1974.10

一级教师

小学语文

大专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李永娥

1976.07

一级教师

小学语文

专科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吴红艳

1985.11

二级教师

小学语文

本科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1985.11

二级教师

小学语文

本科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张智蓉

1983.04

二级教师

小学语文

本科

黔江区万涛中心小学校

十二、课题经费预算

序号

金额(元)

资料费

购买图书、订阅有关报刊、杂志、档案、文献等材料的费用、搜集资料

1000

国内调研差旅费

外出参观学习、考察等费用

2000

小型会议费

开题论证会、研讨会、成果鉴定会、专家评审会等费用

1000

计算机使用费

包括计算机购置费、录入费、软件设计费、上网费、维护费等

3000

印刷补助费

设备以及文具纸张等费用

1000

管理费

专家咨询、报告费

1000

其他

其它费用包括用于研究人员的奖励等

3000

以上7个科目

预算经费合计

12000元

预算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00元

5000元

5000元

其他经费来源

学校自筹经费

自筹经费课题

经费保障说明

本单位保证能够提供该课题完成所需的时间、经费和条件。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浅谈 篇5

不可否认,习作教学成了语文教学中“最烫手的山芋”,老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已成了普遍的现象。我们再也无法回避这样的事实,于是我们冒着被“烫伤手的危险”,捧起了这个“山芋”,一起来探讨习作教学中存在的种种“是”与“不是”,目的只有一个——提高学生们的习作水平!下面,我就提高高年级习作教学的实效性,提一些粗浅之见。

一、吃准目标,降低习作门槛

习作就是学习作文,有的教师和家长则要求学生刚起步就写出好文章,是一个“小文学家”。这种过高的期待,使得学生的习作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和家长的认可而丧失习作的兴趣和自信。我们好多教师既是教师又是父母,试想,当您的孩子牙牙学语时,我们何曾要求过“吐词清晰、语言生动甚至出口成章”等?哪怕孩子发出一个模糊不清的发音,我们都是那样激动欣喜!如果当时我们用高要求来强调孩子的说话,恐怕孩子一辈子也开不了口了。我觉得这个道理是相通的。当前我们的习作教学就存在着这一“超习作”的现象。

一提习作,学生就感慨:“习作难,难于上青天。”为什么习作这么难?因为学生只要一提笔就会受到老师的限制。什么开头要怎样,过程要怎样,结尾要注意什么;什么习作要有中心、有条理,结构要完整,语言要优美、生动;什么写人的文章要通过具体的一件或几件事来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品质,同时要注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再加上老师用“创作”的标准指导、要求学生等等。为什么如此?因为老师担心学生自由习作,写不好,得不了高分。岂不知这种“拔高”的要求、过多的框框无疑给学生的习作增加了难度,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对习作的恐惧感,把习作看作是最苦最难的差事。为了得高分,学生只能写假话、空话、套话。写妈妈时,经常会写“我生病了,妈妈把我背到医院,„„妈妈在医院守了我一夜。”写身边的一件事,就写给老奶奶让座„„长此以往,学生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想象,没有个性的张扬。他们只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久而久之,学生必定厌倦习作,害怕习作。

习作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为了应试,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家,而是表达个人思想的需要,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如果我们不能顾及孩子习作是内心的需要而一味地苛求,孩子怎敢提起那杆沉重的笔来抒写自己稚嫩的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即习作,不是成人的写作,更不是文学创作。习作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写作,练习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明:“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同时也要求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因此,我们教师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应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吃准目标,切实把习作的目标降到应有的程度,不设条条,不定框框,在一定的范围内,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如此训练,学生是会在不经意间产生表达欲望,其习作兴趣、习作能力亦会在不断的练笔中得到提高。只有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门槛,学生的思想才能得到解放,学生的想象才能真正放飞,学生的语言才会充满灵性,学生的个性和才情才会得以彰显。

二、夯实基础,积累习作素材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是苏轼的名句,意思是广博地学习知识而有所辨别;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把这句话放到我们习作教学中来说,就是要想写好习作,必须先积累语言,积累生活,方能写出好文章。

(一)夯实“语言”基础

“语言文字”是构筑文章的“秦砖汉瓦”。其实关于语言积累,古人早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内涵丰富的论断,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等等,说的都是因为有了足够的语言量,而下笔千言,出口成章。用哲学上的话说,叫量变引起质变,没有厚积,哪来薄发。为了解决语言的贫瘠,近些年来我们也采用了一定的措施。比如我们通常所采用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多读、多看、多背。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语言积累本,提议他们给自己的积累本起个好听的名字,写上富有个性的序言,配上自己喜欢的图画,于是以“采撷本”“芽儿尖尖”“启航”“棒小子”等命名的一本本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积累本诞生了。然后让学生每天读几篇佳作,有时上图书馆、上网收集与习作相关的资料,学生犹如蜜蜂采蜜,或积累好词佳句、名人名言,或摘抄优秀片段„„日积月累,他们语言材料的仓库日趋丰满。

语言的积累,决不仅仅是字词句篇的积累,同时也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积累也是语言材料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

(二)积累习作“素材”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朱熹也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说习作是一棵树的话,它肯定要向“生活”这片沃土吸取营养。如何在鲜活的生活中积累习作的素材?我认为写日记是最奏效的方法之一。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生就写了51年的日记,其中许多素材,酝酿成了他的不少名篇。

日记的形式学生容易接受。日记的内容可多可少,有话则多,无话则少。大到对社会生活,人生真谛的探索,小到一言一行,只言片语。所见、所闻、所感无所不可。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各种表达方式不拘一格。日记不像习作课上命题作文那样严格,它容易触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和兴趣,是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的良好契机。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日记呢?我认为必须遵守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认真,认真选好每天的日记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美”。对触动了自己心灵的事情要仔细写,努力寻找确切的表达,决不马虎,决不敷衍自己。二是坚持,刚开始时许多同学每天都写,来不及就第二天补写,决不偷懒,决不姑息自己,但一段时间下来,觉得搜肠刮肚,无从下笔,很多同学的日记就“流产”了。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本功’。最好的窍门就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写几十个字也好。”的确,习作没有更好的捷径可走,习作水平的提高又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要诀唯有“勤练笔”。写日记既可以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是学生积累知识和素材的好方法;写日记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提高习作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自身的思想修养。写日记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只要多观察、多积累、多练笔,思路自然开阔,想象自然丰富,文笔自然通畅,日记会为习作训练撑起一片五彩缤纷的天空。

三、适当仿写,学得习作之法

写字,要模仿;绘画,要临摹。同样,习作也可以模仿,只要模仿得法,可以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习规范的语言和正确的习作方法,可以使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这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吕叔湘先生认为:“一个人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张志公先生也认为:“模仿是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 著名学者朱作仁教授认为:“范文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某一篇文章该写什么和怎样写,对他们来说,这样做比任何解释都来得清楚。” 范文领路,降低了习作的难度,胜于教师的空洞说教。对于笔头稚嫩的小学生而言,仿写就是一根拐杖,可以助其走过学习习作时最初的那段蹒跚路程。但是“不恰当的模仿”,不但没有引领学生抓住范文的精髓,反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给学生学习习作的过程带来“硬伤”。如有些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为了应付习作考试,要求学生每天必须要看优秀作文选,每种类型的作文必须要背一两篇的。天天看作文,背作文,脑子里装着一篇篇优秀作文,写起作文来,考起试来,当然不用愁了,遇到同类或同题的作文,随便从脑中的作文仓库中挑一篇或全盘照抄,或改头换面一番便可大功告成。他不用动脑子,不需观察自然社会,不要积累生活和语言,不要选材,不要构思,一篇篇作文便脱口而出。长期这样,一个说假话的人形成,一个思想懒惰的人形成,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形成,一个没有创造意识的人形成,这样的人是时代需要的人吗?优秀作文可看、可背,但只可模仿、借鉴,不可照搬照抄。开头、结尾、文章结构可模仿,但内容、思想是自己的,语言要有自己的个性。

小语教材精选的各类课文,语言优美、规范,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典范。我们可依据这些范文,引导学生模仿典型句段、布局谋篇、体裁和表达方式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如《荷花》第二自然段用“有的„„有的„„有的„„”一组排比句描绘了荷花的各种优美的姿态,我们可引导学生模仿这种句式,写一写菊花或其他的自己喜欢的花。像学习《桂林山水》、《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时,就可模仿其结构特点与写作顺序,描写《我们的校园》、《美丽的家乡》等。读了《白杨》、《落花生》等课文,学生能体会到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再让学生学写“野草、牵牛花”之类的习作,就得心应手了„„可能学生的笔下还留有原文的痕迹,但是学生通过仿造,拉近了与作家作品的心灵距离,甚至有一种“我也能写得这样棒”的心理,就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不会写”到“我会写”的状态过渡。

当然,课外读物、学生的佳作、教师“下水文”等也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必定有限,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把知识形成能力,就必须加大阅读量,并在阅读的过程中,捕捉文章的写作特点,习得写作之法。正如鲁迅所说:“如蜜蜂采蜜,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必须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依葫芦画瓢是为了不看葫芦画瓢,模仿是为了不模仿,最后过渡到创作。

四、张扬个性,珍视独特感受

我们的习作教学还存在着许多缺点:主题轻浅单调,千人一面;内容千篇一律,空洞无物;语言众口一词,老套陈旧;学生的习作大同小异,毫无个性可言。要想突破这种思维定势,关键是打破传统观念,在习作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极为自由地发展,鼓励学生写有自己个性的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高年级段习作应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因此,我们要提倡“童言无忌”,鼓励学生把原汁原味的儿童话语写到作文中去,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真实生活,不要让生动的“童言”变成常见的成人话语的粗糙复制品。只有这样,儿童作文才能多姿多彩,才有活力,才有灵性。著名作家王旭锋说:“儿童写的东西,可以说是天使在说话。”

对于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语言中所犯的错误,我们要持宽容的态度;一些在习作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追求”,即使暂时并不完美,并不成功,我们也要及时关注并继续寄予厚望,允许学生在习作个性化的发展进程中出现问题乃至偏差,而不要因噎废食。平时我们批改作文,总把孩子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我们以为这种“满堂红”的评改学生一定喜欢,肯定领情,会认真看,仔细读。岂不知,正是这种“满堂红”使学生写好作文的信心一点点丧失。我认为,要以儿童的眼光赏识儿童的作文,对学生习作要积极评价,多就少改,多表扬学生的优点,少提学生的不足,哪怕是一个贴切的词语,或是一个形象生动的句子,都应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大加赞赏,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还可以用高分激励,只要学生能把事情叙述清楚,文从句顺,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就给高分。能给80分的,给他90分;可以得90分的,就给他100分。有创意的,甚至可以突破100分大关,给他来个120分,150分。你想,当学生看到这么高的作文分数,他心中是多么的高兴啊!如果次次作文都可以得到高分,每次作文他都可以高兴一次,那么,他还会害怕作文吗?恐怕盼作文还来不及呢!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亲近作文,喜欢习作。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篇6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又是农村小学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可以说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他们的阅读量少、见识不多,不可能像城市孩子那样博览群书、视野开阔,再加上监护人大多为爷爷、奶奶,对他们的写作起不了帮教作用。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情况,造就了农村小学的习作难、难教习作,老师往往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难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很多同学一提到习作课,眉头就紧锁;考试时,也完全靠背诵范文来应付„我任教小学语文中高段也多年,在实际教学中,我也曾懊恼、惆怅过,在心灰意冷之余,我也想: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情为何不能有不一样的教法呢?于是,我多次认真解读<<课标>>中对中高段学生的习作要求,并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本地学情的需要,设计了一套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能力的教学方案。经过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今与之提出,与同行共勉。

一、培养写作兴趣,促进写作态度主动化

写作态度主动化,就是让写作成为学生主观的需要。怎样才能让写作成为学生的主观需要呢?那就需要培养写作兴趣。兴趣是写作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就会有写作的欲望。

(一)建立师生情感,构建和谐的关系

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作文,打开学生畏惧作文的心里枷锁。我告诉他们:小学生作文就是“我手写我见,我手写我心”,写的就是自己,表达的就是真情实感,不怕写不好,就怕不敢写,只要敢写、想写,表达的欲望就会随之而来。同时,在课堂内外,我十分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亲近,和他们闲谈作文趣事,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始终相信一点,学生既然喜欢你这个人,那么一定会喜欢你这门学科。(二)指导观察生活,抓准引导时机

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但却不知写什么,这就说明在生活中未做到有心观察。培养如何观察周围事物,成了平日习作训练的一项基本且重要的学习任务。

1.培养学生扩大观察范围。学生的视野往往只限于学校和家庭之间,对社会、自然的景物观察很少,这就使得写作素材匮乏。于是,我安排他们去发现、寻找生活中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以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喜怒哀乐的事。我还经常利用春游、秋游及平时家访日,带领他们去观察大自然各种景物的变化,以此扩大他们的观察范围,让他们明白:生活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不是没有素材可写,而是我们没有用眼睛去发现,没有用感官去接触而已。

2.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的提高,主要是观察顺序和观察细致的培养。观事,要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观察;观景,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例如,我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景物时,教会他们要按照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或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观察,并让他们说出观察的景物最远的是什么,最近的是什么,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然后再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使他们在观察有序的基础上进行,如果说得比较粗略,可让其他同学做补充,或老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提高观察能力,不仅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观察,而且要自觉观察,这样才会有话可说,写作兴趣也就浓了。

二、爱上阅读,为写作水平提高导航 众所周知,农村孩子受家庭、社会双重环境的影响,阅读量太少了,甚至可以说一点阅读习惯都没有。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告诉了我们读与写之间的关系,阅读量的不足势必会影响写作的质量。<<课标>>明确提出:背诵优秀诗文60篇,阅读不少于100万字。面对<<课标>>提出的阅读要求,我因地制宜,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班级成立图书角,人人争当阅读王

我利用班级的一角,建立了“阅读共享”的图书角。首先我自己拿出许多对学生有益的书籍让他们阅读,同时鼓励班上同学人人参与,把自己的图书拿到班级中与他人共享。很快的,教室的一角堆放了各式各样的书籍(作文书居多)。下课十分钟、午晚饭后,教室里都有学生孜孜不倦读书的身影。为保证图书角的书籍安全,我还派专人进行管理,给图书分类,办借阅登记卡,使阅读活动有条不紊的开展;我还要求学生把优秀的文章或片段背诵下来,以充实自己的大脑;平时还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课外书籍与其他班的同学互借,从而达到大量阅读的目的。

(二)、勤积累、写心得,架设倾吐的桥梁

阅读书籍,不仅仅只是读书,更重要的是勤于积累书中的好词好句、优美的片段,为写作的生动、具体提供资源。只读不思、不想、不学、不写已不适合小学高段学生的要求,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讲的就是积累的好处。除了告知学生读书时勤于思考、勤于做读书笔记外,我还要求他们对写得好的、能打动人心的文章或片段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倾吐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就是为文章的“实”打下基础。我曾经以六年级的一篇课文《凡卡》为例,写出了我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心得体会,以此对学生起指导作用。我抓住课文中三个让我感触最深的地方来写。一是凡卡无父无母,是个孤儿,唯一疼爱他的爷爷也因为实在无力抚养他而把他送去当学徒,9岁的孩子在举目无亲的城市孤苦无依,整天不停做工,睡不好觉,还挨饿受冻,没有一天好日子过„读到这儿,想起他年级小小,就遭遇那么多的磨难,内心十分酸楚。而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么幸福的年代,吃好的、穿好的,被父母宠爱着,没有做过一点家务,比起凡卡,的确幸福多了。二是抓住凡卡不仅挨饿受冻,稍做一点错事,就受到老板娘的暴打,时刻生活在恐惧之中,尤其是他背着老板娘给爷爷写信时呼喊:“爷爷,快带我走吧,我快要死了…”我的心更痛了。作为小孩子,受一丁点痛苦,他们是不会在意的,可凡卡过的日子连狗都不如,简直生不如死,沙俄统治下的俄国穷苦人民实在太可怜了,连小孩都不放过,这是怎样的时代啊,比起我们如今的社会,简直是一个在天堂,一个在地狱啊!三是抓住凡卡寄出的信暗示着爷爷不可能收到,凡卡的希望将会彻底破灭来体会凡卡的悲惨人生不会改变。读到结尾处,我仿佛看见凡卡哀怨的眼神、无助的命运,我的心揪得更紧了…当我读到这儿,教室里鸦雀无声,全班同学沉浸在凡卡悲惨的命运里。我抓住时机提问:我们该如何写心得体会?他们立即各抒己见,我及时总结:1.写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2.结合生活实际来对比体会;3.大胆说出内心所想更有真情实感…看到教室里同学的情绪高涨,我还总结一条:每个人读书的感受不同,体会自然也有所不同,不可千篇一律。(三)、多练笔、善运用,让写作的翅膀放飞

写作来不得半点懈怠,我从接新班的第一天起,就要求学生必须每天记一篇日记,我告诉他们,材料的累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想使写作水平提高,做到“出口成章,落笔成文”得需要坚持记日记,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找真、记真并写真”,找真体验、说真实话、写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写作素材 就会这样积少成多。当提笔学文章时就不会显得无话可写,空泛空洞了。在学校里,我时刻注意发生在同学间及周围的事情,也常随机引导他们该如何观察生活,抓住可写素材。记得有一次早上,我正上着语文课,学校的广播响了,通知我班同学去搬营养奶,我话刚落,同学们蜂拥而至冲出教室,冲向校门口,在班长的组织下兴致勃勃的去完成这次任务,而我站在教室的阳台上,观看着他们的劳动场面:刚开始大多同学干劲十足,一件奶不够,再两件、三件……跑着、笑着、说着,奔向放奶室,这样来回几趟下来,他们也是大汗淋漓,累得气喘吁吁……不知谁说了一句:同学们,我们来接力赛,于是大家自觉排成几条“长龙”,搞起“运奶”接力棒,他们仍旧大声笑着、说着,场面十分热闹……我被这种互帮互助,团结一心的场面感动了,不觉眼眶有点湿润……终于,运奶大队蔫蔫地回到了教室,我停下正在上的语文课,对他们的行为即时进行了表扬,并适时引导他们说出这次运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要说得生动、具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事情的过程……有些同学未说清楚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同学们

说的兴趣激发出来了。我又叫同学们拿出平时的积累本,找出自己的词句资源把这件事写得生动、具体。生活中不乏写作素材,只看你恰当运用好词句。是否注意去发现,观察并坚持写下来,这样,学生的说些水平定会提高。

三、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使写作水平步上新台阶。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贾岛作诗,“推敲”成为典故,欧阳修快马追字,被人们视为美谈。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都会这样做,我们的学生从小就应正视自己的文章,认真修改。于是,我在写作时,注重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习惯能力。我通过几种形式是学生明白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改出来的道理,以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一)示范改文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开始阶段,把具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展示在屏幕上,用彩笔修改给同学看,并且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让学生从老师的修改示范中,具体而直观的感知修改作文的一般方法和原因。了解修改作文的过程,使之可以效仿。

(二)集体评改

选一篇中等水平的文章,打印发给人手一份,然后根据习作要求提出修改方案,请同学们人人修改,老师再对修改的情况进行评讲,对改得好的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对改得不是很理想中差作文的,再根据情况选典型在班上指导如何修改。

(三)评讲自改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大作文,我会收齐先阅读一遍,根据作文上反映出的问题梳理出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讲。这种讲评有时着重评审题、立意、选材的内容关;有时评构思、抓文章结构关;有时评遣词造句及文采,抓语言关;有时评错别字及标点符号的运用关。通过讲评,指导学生了解这次习作主要改什么,怎么改。然后让学生具体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悟出该怎样改的道理。这种评讲给他们指明了方向,抓住了重点修改的范围,减缓了修改习作的坡度,让学生在愉快的作文自改中提升自己的习作水平。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浅谈 篇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习作感兴趣, 才会积极主动探索、钻研。但是, 目前农村小学生, 对语文教学普遍存在兴趣不浓、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 对于作文教学更是感到头疼不已。因此, 在进行习作教学之前, 我们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 分析学生的内心需要, 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建立, 对于学习的动力就更容易维持。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习作的乐趣, 则有利于形成一个有效学习的良性循环。爱玩是孩子的天性, 农村的小学生玩得更是花样百出。因此, 教师要多提供一些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话题, 以此作为习作题目。

二、时时留心, 妙借生活素材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生活是作文的根本, 是写作的源泉, 要让自己的作文内容丰富起来, 就要时时留心, 注意观察周围的变化,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勤于思考, 让自己的认知逐渐丰富起来。离开生活, 习作教学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应当教会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 从绚丽多姿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挖掘写作源泉。

农村小学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写作资源, 如美丽的大自然风光, 虫鱼鸟兽。还有丰富的生活体验, 如插秧收割, 烧水做饭, 下河摸鱼, 喂猪放羊, 打柴割草, 野外烧红薯……这些丰富的生活体验不仅是学生们童年的美好记忆, 也是绝佳的写作素材。只要时时留心, 生活处处都是写作素材。

三、处处用心, 发掘学生潜力

语文课标中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古人素有“推敲”的典故, 可见好文章都需要反复斟酌和提炼, 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处处留心, 尝试导改、自改和互改的修改方式, 让学生参与到评改活动中, 借此机会提高学生的鉴赏、修改能力。导改是教师选择一些习作典范, 让学生从中逐步体会到修改的方法。自改过程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修改方法, 并自行修改自己的作文。互改是在自改的基础上学生之间相互修改, 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提高写作能力。具体而言:首先引导学生修改, 指出写作中常见的误区, 如错别字、成语字词的使用不当等, 教授一些可以使文章更加通顺达意的技巧, 如过渡段和过渡句的使用;其次由学生自改、互改, 以发现自身发现不了的问题;最后, 由教师进行补充修改。

四、另类巧评, 温暖学生心灵

讲评是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师若能在这个环节中做到“另类巧评”, 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师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 自己则充当讲评的组织者, 师生共同参与, 各抒己见。另外, 评改尤其要注意时效性, 所谓“打铁要趁热”, 不能等学生淡忘了这次习作才讲评;还要注意针对性, 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浪费时间;评改时要注意多使用鼓励性的话语, 肯定学生的优点, 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温暖学生的心灵。例如, 一次讲评课, 我让学生提前准备, 每个人都要在全班同学面前绘声绘色地朗读自己的文章, 并由其他同学点评。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我设置了一个步骤——亮点分析, 由一个学生负责挖掘一篇文章的优点所在。我发现这样做, 学生在表演之前都会认真进行准备, 表演时犯的错误也明显减少了, 并且对写作也越来越喜欢。

总之, 只要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挖掘生活中的素材, 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写作精神, 反复修改提炼, 并注意多对学生进行鼓励, 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农村小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一定会得到提高。

摘要: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对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具有特殊性, 如信息闭塞, 教学资源匮乏, 教学水平滞后, 等等。对此, 笔者由“巧做伯乐, 雕琢学生心灵”着手, 从“培养兴趣, 关注学生心灵;时时留心, 妙借生活素材;处处用心, 发掘学生潜力;另类巧评, 温暖学生心灵”四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语文,习作

参考文献

白观平.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作文习作水平[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0 (23) .

浅谈农村条件下的小学习作教学 篇8

【关键词】农村教师 小学习作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74-02

与城镇相比,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条件相对落后。农村小学没有完善的图书馆体系,导致学生的阅读面狭窄。农村离城镇偏远,书店购书也相对困难,特别是偏远山区的学生。农村父母对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也不够重视。然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面决定学生的习作能力。在缺乏图书阅读的情况下,农村教师如何就学校资源提高小学学生的习作能力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一、小学学生习作的重要性

小学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定要在小学阶段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乐观的看待习作,习作其实一件愉快的事情,可以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情著之成文。不管是对现在习作的能力锻炼,还是未来长大成人拿出来回忆童年,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其次,习作的能力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不会作文的人,难以在社会立足。社会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个人的习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小培养良好的习作能力是当务之急。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论文不知道怎么写,都是小学阶段没有培养好良好习作能力,导致提笔无字的尴尬局面。

最后,习作能力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素养。一个会诗文笔墨的人,将会是一个有气质的人。所以从小学生阶段,就要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习作能力,培养成一个有社会素养的人。习作能力也体现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在社会交往沟通中,都必须拥有很强的语言能力。

二、小学学生习作的方法

习作是实践性学科,一些老师强调:熟能生巧。然而,小学学生的习作光靠练习是不够的。必须要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潜能,增加习作方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课本阅读与习作相结合

阅读就像是土壤,只有土壤肥沃才能長出丰硕的果实,一个学生只有有了丰富的阅读面,才能汲取到优秀的习作方法与技能,才能拓宽知识面,才有可能写出文章。在农村阅读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只有将课本的文章读懂、读深、读透,将课本知识彻底的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实现习作能力的提高。

例如鲁教版五年级课本《詹天佑》的学习,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本,了解整篇文章的内容,了解詹天佑的一生事迹。对詹天佑修建铁路的1400多个日夜奋战的感动的感悟;对中国国人坚忍不拔、同甘共苦和爱国精神的感悟;对修建铁路遇到重重困难却充满信心的感悟……分析文章习作的时间顺序方法、性格描写方法、感情描写方法等。同时引导学生以身边熟悉的一个人来进行短暂的描述,比如说爸爸妈妈,他们孝顺的故事,或是辛勤劳动的故事,或是公交让座的故事,或是他们倔强的性格,或是他们吵架的某个瞬间,或是他们相爱的故事。总之,充分挖掘学生对身边熟悉人物的习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也能让学生吸取父母的优良品质。在学与教中成长,在教与学中,将习作能力提高。

因为,农村学生的课本阅读至关重要。一些重要的课文和精美的句子、感人的故事,教师应该让学生背诵下来。这样,学生在习作的时候引经据典也能信手拈来。

2.自然环境与习作相结合

农村虽然阅读条件相对匮乏,但农村的自然环境却是很大的优势。农村有河流、山川、森林、草地、农田等。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习作。

布置学生作业,可以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来。比如夏天的时候,让学生回家观察荷花,从含苞待放到长成莲蓬。让学生做好记录,记录荷花每天的变化,包括形状、颜色、味道等等。将学生引导入最亲近的生活中,让学生爱上自己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比如说种麦子,让学生向父母询问种麦子的技巧,跟父母一起到地里去感受劳动,然后对种子进行观察,从发芽到结穗,也做好详细的记录,什么时间长成了什么样。不管学生能否将这些自然环境的亲身感受写成完整的文章,至少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自己身边的生活,这些都是最真实的习作素材。在未来的习作中也将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自然环境最美的时刻写成文章,教师对文章进行认真批阅,对存在不真实的给予纠正,对于习作优秀的可以全班诵读,以示鼓励。

农村拥有丰富的习作素材,教师要积极的发散思维,将农村的自然环境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养成学生的良好记录习惯,教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比如说水牛、昆虫、鱼等动物的观察、了解、习作。这样,学生将积累大量的习作素材,将大大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3.强化习作,提高习作能力

不管怎样强调课本阅读和自然环境的阅读,不练习习作是远远不够的。小学学生必须要加强习作练习。

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学会生字,让学生掌握生字的意义,并且让学生学会运用。特别强调生字在句子中的运用。课堂上会让学生进行短文习作,将所学的生字运用其中。新课文学习结束后,会让学生写读后感,可以写从中学到了什么知识,也可以写自己的亲身感受。

比如说在课堂上播放一张人物图画,让学生根据人物图画进行习作,对人物的肖像、形态、表情进行描写,也可以结合语文课本中学习到的人物肖像、形态、表情的方法,进行模仿,或者自我创作,对习作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开创思维大胆习作。

也可以拿身边的实物,放一个凳子在讲桌上,让学生根据实物进行描写,可以写凳子的形状,也可以写凳子的作用,也可以写凳子的种类。总是,让学生发散思维,从生活中学习习作的快乐与方法。

三、总结

在农村阅读条件和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开发学习资源,利用好拥有的资源,最好的资源就是课本资源和自然环境资源。让学生熟读课文,读懂读透课本,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己有。也让学生熟悉和了解自己身边的自然环境和人物,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在习作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笔中无物。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将身边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自然就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与习作整合教学浅谈.《大江周刊·论坛》.[j].2013年6月.197

农村小学习作教学改革浅谈 篇9

一、对课题研究的问题进行论证和反思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60%的生源来自于本地,其余40%大多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本地生源中,有15%左右属留守儿童。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上都是早出晚归,孩子基本都是早晚才见得上父母的面。平时,能得到家长辅导学习的孩子不到30%,大部分孩子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在我校,中年级孩子习作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要么没啥可写,一篇文章寥寥数语,100多字算是中等水平,有的才几十个字;要么写不具体、生动,平铺直叙,读来没啥味道;还有的写作技能差、语病多、不会使用标点符号。更有甚者,学生一听说上作文课就“哎哟”声一片,老师也不知如何是好。

2009年开始,我校8个班的教室均配备了电视+电脑的多媒体设备(目前,已有4个班级安装了电子白板设备),为各科教学注入了活力。近几年,我一直从事三、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孩子习作水平?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学生的现状以及自己教学的实际,为解决我校中年级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几经思索,拟定了《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这一研究课题。

二、对课题研究的目标进行论证和反思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作提出的课程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依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我制定了此次课题研究的目标是:

1.利用网络,展示学生习作,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2.利用多媒体再现生活情景,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活学生的记忆,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3.利用网络优势,开展读书活动,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 4.充分利用网络,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作水平;

5、开发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优质资源;

6、全面锻炼我校师资队伍,切实提高我校教师将信息技术同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能力;促进我校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培养一批语文教学创新型人才。

三、对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结果进行论证和反思

(一)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习作难的原因。

为了有效开展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有效方法的研究,我们中年级语文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采用集体开卷式,记名问卷的方法,对三年级58名、四年级6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对习作的兴趣,课外阅读和积累,留心观察的品质,勤于动笔和收集资料以及习作的分享与修改等方面着手设计,但又各有侧重,全面科学的了解了我校学生作文学习的现状并进行了调查分析。三年级问卷反映出学生在作文中存在如下问题:

1.从兴趣爱好上:非常喜欢写作文的只占33%;不太喜欢和因为觉得作文难所以不喜欢的分别占到了24.5%和38.6%,对老师出的作文题目不感兴趣所以不喜欢作文的占24.5%。

2.从课外阅读和积累上:有近乎50%的学生能坚持每天读课外书;有28%的学生读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边读边想,记下疑问并请教别人;经常写日记的15.7%;经常摘抄的只有10.5%。

3.从写作技巧方法上:觉得没东西可写的占到了42%;缺少好词好句的占28%;肚里有话表达不出的占17.5%。

(二)分析思考,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

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思考,我们制定了如下应对策略: 1.针对学生对作文惧怕的心理,首先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2.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的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

3.遵循从读、说到写的过程,逐步提高习作水平。

4.依照教材的编排体例,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写作习惯。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文献法。

1、案例研究法——以真实教学案例的采集、剖析为主要内容,发动教师参与,经过反思、筛选、提炼出不同课型实现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程序,形成稳定的、具有理论支撑的教学结构。

2、行动研究法——引导教师在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在行动研究中,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3、文献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并在教学实践中理解、验证、应用。

五、具体过程: 经过研究,按训练内容,我们将小学中年级作文重点训练项目分成三大类,即“积累奠基”、“仿写导航”、“技巧提升”。三年级课内重点积累好词、好句,课外通过儿童诗、韵文的鉴赏,增强学生语感;仿写上主要通过抄写、听写句子,初步感受表达方法;而在习作上,重点训练状物描写和人物描写,引导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抓住特点描写人物特征的能力。四年级课内重点积累好句、好段,增强学生语言体验,激发语言想象;仿写上主要通过抄写、听写好段,初步感受段的表达方法;而在习作上,重点训练写事,引导学生掌握叙事的方法和技巧。

针对以上的训练目标,以信息技术辅助作文教学,课题组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方法作文训练法。现总结如下:

1、积累语言,为习作奠基

(1)课内积累:主要采用背诵的方法。内容包括:好词、好句、好段,古诗词、名段名篇等内容,通过摘抄、背诵的方法来积累。引导学生归类积累,把自己积累的词语以及精彩的句子和段落背诵下来,形成独特的记忆链。

(2)课外积累:开展“书香满校园”活动,扩大学生阅读量,通过欣赏性的阅读、感受、品评、体味,揣摩表达的方法技巧,汲取艺术营养。

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小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0万字。

①给学生推荐合适的读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依据教材训练的重点,给学生推荐适宜的课外读物。这几年,我给学生推荐的课外读物主要有:《草房子》《窗边的小豆豆》《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昆虫记》《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等。

②师生共同读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孩子的天性不一样,特别是农村孩子,每班只有极少数学生是天生就喜欢阅读的。老师推荐买的书,他们也许都买了,但并没有天天坚持读,或者只是走马观花,书中的故事情节、美好情景并没有读进去,自然体会不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因此,在某一时期,我还采取了每天定时给学生读20分钟的方法,引导孩子慢慢喜欢上书中的故事,从而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③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将课外阅读和口语交际有效结合起来。过一段时间,在班上开展一次讲故事、朗读比赛等内容的活动,既督促、检查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又可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④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落实课外阅读活动。为了检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我还采取过将阅读书上的每一课内容,设计一些简便易记的问题,制作成ppt课件,每天抽5分钟,让学生进行抢答,以此考察学生阅读的情况。另外,学生刚升上三年级,阅读《草房子》有一定难度,我在网上搜集了《草房子》这部电影,给学生播放。播放到一定的地方,采取暂停的方式,结合书上的内容进行解读

2、仿写语言,为习作导航

积累是一种内外交互的双向运动,它不能只是机械地吸收,要不断地把积累的东西应用于实践中,因此,在“为积累而实践”中可以采用仿写,就是模仿文本的段落。借鉴优秀文章中在用词、表达,修辞、立意、结构等方面特点在自己写文章时加以模仿借鉴。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仿写训练法降低了习作难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学生在读中写,写中读,以读代写,以写促读;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掌握写作的基本规律。

仿写方法:

利用语文教材,向课文学习语言,挖掘教材中的写作因素;组词、造句形式与方法;构段、谋篇的类型特点,指导学生每课练说,练写一个句式或说写一段话。

3、技巧训练,提升习作能力

教给学生习作方法,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要使学生能写好作文,教师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样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我们每学期每单元的教材编排,都体现了一定的主题或是训练重点,作为教师应根据这些训练重点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

①自制PPT课件,指导“怎样写具体”。

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训练的内容是:回忆自己学习某一项本领的经过,把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写具体,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针对学生以往作文写不具体的弊病,用一张幻灯片列举了一个写不具体的事例,然后在另一张幻灯片上,将修改过的段落加以展示,让学生从对比中体会怎样才能写具体。接下来,用“链接”的方式,将保存的上一届三、四年级学生的优秀习作展示出来,并指名学生朗读,然后说说这些作文之中写得好的地方,归纳出“从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几方面写具体”的方法——此为“秘诀一”。

②再现“桂花树”的秀美姿态、“桂花”的迷人风姿,指导怎样写生动。

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知道怎样写熟悉的景物。我先带领学生实地观察校门口开得正旺的桂花树,让他们自己记录观察所得;自己拿上相机,拍摄一些桂花以及学生们观察桂花时的照片;作文指导时,让大家先说说自己观察到的桂花的形状、颜色、气味,并适时展示播放拍摄的照片,引导想象,看见的桂花像什么?这样,引导他们讲所见所闻与恰当的想象相结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作文写生动、形象。

③和学生一起做“泡豆子”的实验,教会学生怎样写观察日记,克服作文“寥寥数语”的毛病。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完后,我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做了“泡豆子”的实验,并指导学生将自己每天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写成连续观察日记。我自己将指导泡豆子的过程拍成短片,把豆子每天的生长情况拍下来,并制作成ppt课件,作文指导课时,重现当时的情景,一步步指导孩子写观察日记

另外对于和多媒体结合调动学生的兴趣还用了以下方法: ①打印学生优秀习作,张贴在教室,供全班学生欣赏。②利用QQ空间,展示学生的优秀日记、作文,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3.创设作文教学的情境。

①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山、水、动植物,并勤于用笔将它们记录下来。

②提倡学生进行一些综合实践活动,并将观察所得用相机、手机、U盘等保存,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为写作提供素材。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调查周围的环境”;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了解身边的文化历史遗产等等。

上一篇:无线网络工程师个人简历下一篇:武汉大学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