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

2024-07-25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精选10篇)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 篇1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长期以来,习作教学存在难教难学,师生畏惧习作的现象。教师怕上习作课,学生更是视习作为拦路虎,谈“文”色变。学生往往是奉命习作,东拼西凑,假、大、空、套成为学生习作的主旋律,文章内容空洞无物,语言成人化,缺乏生活气息,没有个性,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童真和童趣。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往往拘泥于立意,布局谋篇等技术性指导,而非从感情和兴趣出发。于是习作教学变成了一个怨声载道的怪圈。究其原因,主要是习作教学没有和生活联系所致。习作教学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时空的限制,命题和形式的框制,指导的钳制,评价的扼制,使学生习作失去生活的源泉,缺乏生命力和灵性。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习作源于生活”。教学中,习作与生活紧密结合,有效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表达。

(2)“教学注重人文”。语文习作教学目标根植于语文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的总目标、总要求,寻求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定位于“人文共进”,反映“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关注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放有个性化有生活化的语文课程。(3)在教学中,注重生活,联系生活,想象生活,创造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想象力,张扬个性,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养成观察、思考、积累,并自觉运用语言文字及时表达自己的见闻和真情实感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身心主动、健康、和谐发展。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课题的界定:

(1):“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离不开生活”。“习作源于生活,教学注重人文”,是指在语文习作教学中,以学生生活为空间,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灵活掌握和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为重点,以贯通学生丰富的生活与阅读积累、情感体验、个体感悟、创新灵动、真情表达为价值目标追求,努力探索一条“以人为本,人文共进””的小学习作教学之路。(2):“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是以学生主动、健康、和谐发展为中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在广阔的阅读和生活中感悟、积累语言;在自由、多元而开放的生活时空中发展思维、形成表达,使表达建立在丰富多元的积累的感悟的基础之上。同时加强习作教学与各学科、家庭、社会、自然的广泛联系,使习作生活化、开放化、个性化。最终,使习作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真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引导他们能看清事实,就能活跃学生的思想。”

2、语文教学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生活积累是开启写作大门的金钥匙。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积累素材。我们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常做一个“有心人”,用自己的“慧眼”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学会思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就会成什么文字,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变成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

3、教育人本论。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即从教育人本论出发,以人为本,“以人的主动、健康、和谐发展”为中心,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注重训练“写什么”,“怎么写”,更注重“为什么写”,强调习作是真我价值的体现,物化为个性的张扬,每个学生成为鲜活的主体。同时,开放性习作教学基于教育人本论,以兴趣、情趣为切入点,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相信每一个学生,培养学生的习作成就感。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研究内容

1、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能力,养成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积累,并自觉运用语言文字及时表达自己的见闻和真情实感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身心主动、健康、和谐发展。

(2)、以贯通学生丰富的生活与阅读积累、情感体验、个体感悟、创新灵动、真情表达为价值目标追求,努力探索一条“以人为本,人文共进””的小学习作教学之路。

2、研究内容

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以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为切入点,学生的实践活动为主线,立足于现实生活,注重教学与学校各学科、家庭、社会等外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因地制宜地开发多渠道习作素材的源泉,从而拓宽习作教学区域,不拘泥语文学科,更不局限于每周两节习作课,体现课内外、校内外、时时处处皆习作,形成多向、积极、互动的,“真、新、活、实”的生活化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探索一条“以人为本,人文共进””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之路。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学习国内外关于“语文与生活”“习作与生活”的教育理论。(2)经验总结法。采用教师写教后小计,专题论文,教学叙事,教学案例等形式,进行总结。

(3)辅以观察法、测量法、调查法。采用观察和谈话的方式了解学生习作的自觉性。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生的习作兴趣及习惯等。采用篇章测量法,测量学生的习作能力。采用语文素质测量法,测量学生的和谐发展。

(4)行动研究法。学习理论指导语文习作教育教学行为,在教学实践中深化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

(1)申报阶段(2011年2月):认真选题,制定研究方案,申报课题。(2)准备阶段(2011年3月):确定研究对象,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个方面情况尤其是习作的习惯、兴趣、能力的情况,研究相关文献,制定研究计划。(3)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09年9月):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付诸实践。先进行个案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全班。

(4)总结阶段:(2011年10月-2011年12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同时撰写相关论文。申请成果鉴定。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 篇2

一、目前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1. 情感不够真挚

作文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要具有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才是一篇具有灵魂的作文。但是从目前的学生写作之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写作之时都是敷衍了事,大脑之中没有词语、句子可以运用,便会出现语言不恰当,事情表达不清楚的现象,严重失去了作文原本具有的情感。同时,有些学生写作之时,内容过于虚假,比如,自己没有父母失去亲人等,这样在情感之中进行虚构,对学生的作文发展非常不利。

2. 习作过程不真实

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恰当表达情感的方式,可以将学生的所思所想、感悟等体现出来,因此,学生创作的过程应该是独立的。但是目前的习作教学之中,许多学生习作过程很不真实,有的是家长协助完成的,有的是从资料或者网络之中抄袭的。这样的写作方式,不仅没有表达学生的真实情感,也会使学生养成偷懒、不思考的习惯。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个真实的问题,当在写作“我要做一个xxx”之时,班级之中总共有35个人,其中有20个人写的都是我要做一个老师,学生在选材之中严重缺乏新颖性,没有体现自己的个性与真实性。

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习作水平的对策

1. 引导学生在生活之中积累材料

为了使习作教学质量提高,老师要让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在作文之中表达出来,这便要引导学生要融入到生活之中去,体验现实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善于观察自己生活的世界,养成接触生活、思考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和记录生活的良好习惯,这样才可以日积月累的积累习作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水平打下基础。

2. 将课堂生活化

老师在语文教学之中要渗入一些关于热爱劳动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受其熏陶,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活之中去,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习惯。比如,自己整理衣柜、鞋柜;自己洗衣服等,这样便可以让学生拥有做家务的体验和乐趣,并在做事之中积极思考问题和观察事物,给写作提供素材和感受,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也使老师的习作教学效果显著。

3. 在课堂之中渗入一些奇闻趣事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年龄还是比较小的,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所以,老师可以每天搜集一些有趣的新奇事情,在课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之时讲一下,然后引导学生发表评论,这样学生对事件便会印象深刻。长期坚持,学生不仅是非对错观念非常正确,还可以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自然写作的欲望便会逐渐增加,而写作的自信心也会不断增加。

4. 适当降低习作目标,为学生提供自由创作的空间

习作教学本身便是一项循序渐进的长期任务,学生们不可能一下子水平就提升上来,所以老师要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设定习作目标之时,不可以定一些虚无缥缈、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而使学生的习作水平逐渐提高,给学生的写作提供创作的空间。比如,在写作文“我是一只小鸟”时,有的学生写的是:“我要变成一只小鸟,自由自在的飞和玩耍。”对于这样的作文,许多老师总是认为学生写的不够新颖、理想不够高。其实这个做法是不正确的,老师要给予学生肯定,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真实的观点,给学生创造的空间,使学生们的个性都可以发展起来。此外,老师对于那些严重跑题的写作现象,要有技巧地将学生引入到正确的道路,不能放任,但也不可采取批评的方式。

综上所述,在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之中,老师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与习作的关系,引导学生正确的表达情感,真实的进行写作,善于鼓励学生的发光点,使学生始终保持创造的热情,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摘要:写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之中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虽然新课改之后,老师对于作文教学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果也较之前来说显著了一些。但是如果深入观察教学情况,还是可以发现语文写作教学之中,许多学生还是存在作文困难的现象。写作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老师必须把它当做教学中的重点,尽快分析出原因,要从根源上解决此问题。本文便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习作教学建议,希望可以帮助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罗素娟.有感于小学中高年级作文教学课改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1(09).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学建议

习作练习是小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表达和交流的最重要方式,在习作过程中,学生更是在经历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笔能力,让学生通过习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自己最真实的生活情感。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习作教学可以完美地承担这个教学任务,因此,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加强对小学生语文习作能力的提高刻不容缓。

一、小學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

1.教师教学理念陈旧

在小学生习作能力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长时间体制化教学制度的影响,往往教师会提出学生无法达到的目标,例如,最普遍的一个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这些要求在教师看来是一篇优秀作文最基础的标准,但是由于小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大部分学生甚至对这些要求具体指的是什么都没有明确,年龄限制使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教师在评价学生习作作品的时候,经常出现用成人的标准对作品进行审视,自然会感到学生的作品充满了不足,在教师的批评和训斥中,学生逐渐开始对习作失去信心,少部分学生更会有对习作恐惧的心理,有这种情况存在小学生的习作水平谈何提升。在笔者通过对大量小学语文教师的观察中发现,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经常会选择强制学生写日记、抄作文书的办法,在这些强制性的要求下,学生不但无法对习作产生兴趣,相反却引起了学生对习作的厌恶感,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水平将会停滞不前,无法得到提升。

2.教师限制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传统的小学习作课程中,教师先进行分析审题,把题目的要求传达给学生,然后学生再进行写作。在教师订好要求的情况下,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无法按着自己想的内容进行写作,每写一句话的时候,总要先考虑一下教师提出的各种要求,然后才可以落笔,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如果无法做到心里怎么做,笔下就怎么写,那么写作思路必定无法打开,在写作过程中无法无拘无束把自己想表达的话说完,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对策

1.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与时俱进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万不可以故步自封,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敢于使用新的教育理念,选择学生最适合的方法,来对小学生的习作能力进行提高。旧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没有做到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从而造成与实际教学任务不符的情况出现,教师如果想改变习作教学的现状,就要敢于创新。

2.培养学生积累习作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往往对一件事情有很深的感触,但是由于自身没有充足的语言表达能力,导致很多心中的想法无法表达出来,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就要帮助学生增加优美句子的储备量,储备可以通过背诵和阅读两种途径进行。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在这两方面提取优美句子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帮助学生对优美句子进行积累,在讲解《山城的雾》这一课程时,里面的每一个句子都是优美的词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这一课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体会到每一个词句中存在的文字美,还可以通过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下山城中的雾景,在教学结束后,学生脑海里存在着山城雾的美景,随后再对文章进行欣赏时,对词句便会有更深的认识,学生容易通过自己对作者感受的理解对课文进行记忆。另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把生活中的景转换为笔下的文章,这也是对学生习作理念的一种重要提升。

3.注重对学生作品的评改

习作的评改是学生习作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增强学生习作信心、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基本途径,在习作教学中,教师不应只注重学生的习作数量,在评改过程中,还可以指出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不足,还有习作过程中优秀的句子,让学生通过类比发现自己存在的不足,对优秀的学生还要进行奖励,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习作的积极性。在评改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学生自评自改的手段,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习作水平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水平也应该得到提升,为了改变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现状,教师要树立新型的教学理念,学校和社会还要提供好的教学氛围和教学设备,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相信小学生的习作水平一定可以得到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欧阳立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研究及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3.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 篇4

学策略

作文论文:掘生活之源,点习作明灯──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策略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传统的习作教学存在重作文、轻做人;重结果、轻过程;重方法、轻情感;重尖子、轻整体等现象,因而学生一提起作文,便犯难,大量的无病呻吟或套话、空话、假话、大话充斥着学生的习作,众口一词、千人一面。这样既影响了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又扼杀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压抑甚至泯灭了学生的灵性,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怎么利用好习作教材,极力凸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构建的由低年段的“乐于写”到中年段的“自由写”再到高年段的“学会写”的反复训练,从而使学生在“易于动手、乐于表达”的训练过程中学会习作呢?下面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小学中年段习作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兴趣,培养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激发习作的动力,有兴趣才能发掘习作的潜能。学生一旦对习作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对习作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文时就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习作教学中,有很多激发兴趣的方法。

情境激趣。情境是根据教学需要,把学生带入真实或虚拟的场景、氛围、活动之中,使外部的环境与学生内心的情感建立密切的联系,强调通过观察、感知、体验唤起学生的思维、想象。如教学《不良的习惯》时,可这么设计:

第一步:(出示四幅图)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上分别写了哪几种动物,它们都有哪些不良的习惯?(学生观察、交流。)

第二步:学生还可以结合平时观察到的想想,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良习惯?(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己选择的一个“不良习惯”,想想这么做会有哪些影响?选择好描述的对象,自己拟定题目进行写作。

描述诱趣。教师运用形象、具有童真味的言语描述特定的氛围,来拨动学生的心弦,令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教学《美丽的家乡》时,可这么设计: 第一步:播放《家在东北》。

第二步:交流从这首歌中听出了什么?

第三步:说说自己的家乡有这么的美景和淳朴的乡俗吗?

这么设计,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下子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鼓励强趣。中年级的起步习作,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错别字连篇,乱用或错用标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要高标准、严要求,更不可横加指责或大刀阔斧地大修大改,而是要注意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肯定加以赞扬,并用一定的标识标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悄无声息地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增强了习作的信心。

二、重视活动,积累素材

习作起步阶段,最大的问题是素材的缺乏,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说,无物可写。研究表明,蜜蜂每酿造一公斤蜜,需飞行45万公里,需要在100万朵鲜花上采蜜。同样的道理,要写出好文章,也如采蜜,应掌握丰富的素材。所以,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思考、积累素材。有哪些途径呢?

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会、编辑作文集、设计班级读书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总之,只要是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我们都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

社会实践感悟。如学雷锋做好事、植树、走进敬老院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丰富见闻,体验校外生活的情趣和事理。

走进生活积累。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尤其是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可成为农村学生习作的源泉。如农村劳动的场景──采茶、割稻谷等,这对农村孩子来说如数家珍,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习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

三、拓宽渠道,学习语言

中年段的习作起步教学,有一个难点就是语言的表达问题。学生常常出现词不达意、啰唆重复、语序颠倒等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有关,另一方面是受学生语言积累、发展的影响,加之我们方言与书面语言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时时处处、点点滴滴地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发展语言。

课内积累语言。现行教材选编的文章都是运用祖国语言的典范,祖国文化的精髓。在课堂上要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和感悟。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的语言文字信息,在大脑中储存起来,长期积淀就为写作奠定了基础。从其他学科中积累。现行小学课程注意了学科的整合,如音乐学科里的歌词精炼准确、意境悠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想象空间,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里的:“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一句,意境优美、色彩绚丽、动静结合,能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体育学科也一样,学生要用“有的……有的……也有的……”写一个场面,体育课内容就是最好的素材。这样让学生在这些科目中从语文知识积累的角度学习,这该是一个多么全面的学习网络!有了这些语文积累,学生作文就有话可说了。

课外阅读积累语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多读能保证孩子们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视野。读课外书有利于积累好词、名句、佳段,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证明了读书和发展语言的关系。

社会生活积累语言。群众语言是最丰富、最洗练、最生动、最形象的。很多群众语言鲜、活、新、准,简单易记,朗朗上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恰当地运用,能使文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因此可鼓励、引导学生留心邻里乡亲们的语言,及时收集具有浓烈乡土气息的俗语、谚语、民谣等。

四、读写结合,学习写法

叶圣陶说:“阅读和写作是相对的两回事,各有各的目的。”这并不是说阅读和写作之间隔了一座山,是井水不犯河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正是说明了它们是有着密切联系的两方面。那么如何在这座山中打开一条通道,有效发挥阅读对写作的积极影响呢?关键要把握读写结合的契机,即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可以有以下途径。

从优美词句入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对文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如《燕子》一文中这样写道:“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在学生反复朗读后,可设计这样的话:这段话主要写了燕子的哪些特征?能换成别的方面吗?让学生充分了解写事物要抓住典型特征这一写作方法后,再提出要求:你能运用这种手法描述你家的小动物吗?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从典型的段落入手。课文中有很多段落是非常富有特点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充分体会,为我所用。如《桂林山水》一文中写山水的两段,描写很有特点,这样的写法对学习习作的中年级学生来讲,有很强的示范性。教学中,在反复诵读之后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文中的写法写写自己家乡的山水。在学生的表述中,这种构段方式已根植学生心中。

从读后感慨入手。课文学完后,教师可随机提问:学了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抓住感悟点,写写读后感。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可贵的沉默》等课文后都可以提供写读后感的机会。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 篇5

内容摘要:阐述一些自己关于引导学生学习写作的教学思路、观点和实践方法:

一、多阅读课外书籍,逐步开拓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视野,是小学生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必要条件。

二、语文习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三、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和联想,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丰富作文内容的重要手段。

四、我总是试图努力着去引导学生,积极用他们幼小的心灵去细腻地体会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尝试着把它写下来,写进他们的文章里。

五、在小学生学习写作文的初级阶段,仿写、续写一些好文章、好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较好方法。

六、评练结合,以积极的鼓励方式,大胆的让学生写出自己所想。

关键词: 阅读;观察;联想;仿写;评练

正文

许多刚刚开始接触写作的学生对作文都有着畏难情绪,他们总是觉得要么无话可写,要么就是写出来的文章如同记“流水账”——平淡无味。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我通过对课堂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发现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学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二是不懂得该怎么去写文章。结合上述,我想在此阐述:阅读和生活实践是提高小学生语文习作的重要途径。运用这样的教学思路、观点和实践方法,期望能够与大家共勉。

一、多阅读课外书籍,逐步开拓自己的写作思路和视野,是小学生提高自身写作能力的必要条件

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阅读和写作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阅读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必然途径;另一方面作文也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学生习作水平的高低既反映了他们对社会实践生活的认知度,也是语文阅读学习结果的体现。我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有益的文章,而且鼓励他们在阅读时能够背诵一些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和段落,借以去学习和品味作者的写作手法,逐步树立学生们写作的信心,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词汇和语句,引导学生努力写出好文章来。

在学生开始对读书感兴趣的时候,引导学生积极阅读课外书籍,并要求学生注意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我要求学生有选择的读书,读自己喜欢的好书,内容要健康向上,并利用班队会、语文综合课上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读书内容和心得体会。每周评比一次好词佳句积累能手,培养学生的读书爱好。

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方法,指导习作思路。

我在讲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作文:观察一处景物,用笔把秋天的景象写下来,并写出秋景的特点。作文前,正好学生已经学习了《颐和园》、《高大的皂荚树》、《海滨小城》等几篇写景的文章。在分析课文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来品味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作顺序,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引导他们欣赏作者笔下的绚丽景色。然后,带领学生到离学校最近的丽子园去观察秋天,边观察边让学生发挥想象,把好词佳句与实物实景相联系对照。这样,我既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又丰富了学生写作的词汇量。吕宏康同学在文中写到:“有的树叶变红了,好像被水彩染红了一样。”高路苗同学这样写:“小路旁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菊花,在阳光的照耀下,这些花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微风吹来,一阵清香扑鼻。顿时,使人神情气爽。”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作文素

材,在写作时就能自觉地联系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写好作文。

二、语文习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会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这段话形象地写出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如果只让学生凭空想象,去编作文,去“造”作文,这样的作文一定是苍白乏力的。所以,我随时抓住时机,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实践活动。在片段训练中,鼓励学生写出自己亲眼见到的、亲耳听到的,亲手做过的。例如“运动会拔河场面”、“第一次„„”、“暑假的趣事”、“我的好朋友”等等。生活中的人和事,学校中的各项活动,这都是学生最易感知的内容,无不为学生所熟悉和了解,是作文训练的极好素材。学生的作文内容、观点、情感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写出来的文章内容就具体生动。例如马一帆同学写在《暑假里的一天》中曾这样描写到:“爸爸把刚买来的毛毯铺在地上,让我和妹妹睡在上面,我仰望天空,看着云朵,云彩的形状可真多,有的像飞奔马,有的像展翅飞翔的鹰,有的像怒吼的狮子„„”,由于作文内容来源于她的生活,马一帆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教育学生学会观察和联想,是丰富学生写作素材、丰富作文内容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情感丰富,易受感染和激动,而人的情感总是在情境中产生的。我在作文训练中尽量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环境和事物,把观察变成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与思维紧密结合的感知活动。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指导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程度越深,往往写出的文章质量越高。

所以,我认为:在指导学生观察的时候,不仅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还要启发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想象,逐步提高认识,并引导学生利用视、听、嗅、味、肤各个感觉器官同时参与观察。去年冬天,我让学生观察了校园中的雪景。我先让学生仔细看雪花是什么样的,只见天空中飞舞着雪花,落到地上又马上融化了。学生们纷纷说道:“白色的花瓣在空中飞舞。”“落到地上又不见了踪影。”紧接着,我让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雪花落地的声音,有的学生说:“雪花无声无息地飘落在地上。”“像是在用舞姿展示自己的音符。”然后,我让学生深吸了一口气,问他们有什么感觉,他们异口同声地喊:“很清新、很冷。”学生们自己伸出了稚嫩的小手,扬着脸细细地品味着雪花落在手和脸上的滋味。

最后,我要求学生从天到地,从物到人进行仔细观察,边观察、边想象,他们眼中的事物、人像什么或怎么样。有的同学在一番认真观察后写道:“灰蒙蒙的天上飘下白色的花瓣,花瓣像天使般在空中跳舞。树上、屋顶都像是披上了银装。一阵寒风吹过,雪花在空中舞蹈的更加优美,大地像是在庆祝什么节日似的,被打扮地如此漂亮。”有的学生把路上打伞的行人想象成“好像是一个个参加白雪公主婚礼似的,脚步如此匆忙,每个人都带着大花蘑菇要送给白雪公主。”

四、我总是试图努力着去引导学生,积极用他们幼小的心灵去细腻地体会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并尝试着把它写下来,写进他们的文章里

学生的生活实际上是很简单的,每天就是上学、回家。所以一让学生写自己身边的趣事、有意义的事,学生就会把自己一天的生活记录一遍,很乏味。寄予此原因,我处处在留心观察每个孩子,用一件件小事来引导他们体会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是有无穷味道的。比如,某天有同学的爸爸、妈妈来给学生送衣服或雨伞等,我就会在课堂上,讲道:“今天,天下雨了,我好羡慕咱们班的某某同学,他今天还有妈妈(或爸爸)来给送雨伞(或雨衣),某某同学的妈妈(或爸爸)真好,我们应不应该孝

敬自己父母呢?”这时同学门都会异口同声道:“应该!”碰到这类写人或事的文章时,我就会提醒学生说:“咱们班的某某有个多好的爸爸(或妈妈)雨天还给他送伞(雨衣),难道你们就没有这样感动的事吗?”学生们受到启发,马上打开了思路,把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想起来了,作文内容就如春潮般涌出来。他们觉得生活有了味道,写出的作文也就具有了真情实感。比如,《我的小伙伴》一文中,有的学生这样写道:“我的朋友就是这样一个人,心地善良,喜欢帮助别人。”有的学生这样写:“别看他平时挺淘气,可是每次他都不放过老师提出的问题,课堂上总看他在不停的举手„„”老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在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所以老师是在用心灵去浇灌孩子的心田。指导学生作文写作是一件长期的、有时机的教学工作,老师的素质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五、在小学生学习写作文的初级阶段,仿写、续写一些好文章、好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较好方法

写作文是各种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他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写作方法,写作思路,掌握作文的基本规律。学生在读课文时,学到的知识,知识停留在理性认识上。如何使学生做到学用一致?我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结合教材的训练要求,对学生进行仿写或续写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范文的段基础上,抓住重点段落,仿写或续写片段,学用一致,加深体会,形成写作技能。例如,我在理解第七册第一课《卢沟桥的狮子》后,重点让学生再读第二自然,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异,每一只狮子的姿态有哪些不同的写法。然后,我让学生模仿第二自然段的写法,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事物或景象,进行片段练习。有的同学在文中这样写道:“春天,万物复苏,小草抽出嫩芽。春雨滋润着大地,一朵朵的花骨朵都竞相开放,有的像被淘气的小雨点弄醒了似的,好不情愿的开放了;有的像是挣着要在雨中洗澡似的;有的像害羞的小姑娘似的,不肯抬起头„„”第七册的第11课《高大的皂荚树》,对皂荚树在春夏秋冬中生长特点,以及为“我们”所提供的方便写得生动具体,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皂荚树在春夏秋冬中样子。然后要求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吸取课文中的词句同时,练习仿写和续写。通过仿写(或续写)练习,引导学生早日入门,有利于读写结合,使读写相互促进,这对于中年级的作文片段训练起了积极的作用。

六、评练结合,以积极的鼓励方式,大胆的让学生写出自己所想。

学生作文草稿写出后,我根据目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争对性的进行面批、详批、略批等形式相结合,给学生多启发引导,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让他们对自己的作文充满信心,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这样做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例如:在学习写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习作《假如我是„„》中,我是问学生看过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吗?学生的兴趣高涨,异口同声地答道:“看过!”,“好看吗?”我接着问,学生答道:“好看!”,“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它为什么好看呢?”学生处于沉默,都用期待的目光望着我,这时我讲道:“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想象作文——它所具有的魅力!”并板书:假如我是„„学生主动打开书都开始津津有味地读此次写作要求,他们急于想知道答案。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打算写什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说法也很多,这时候我会鼓励学生说:“想象的很好,那么你打所从几方面来写?”学生你一言我一句的说开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总是用鼓励和激励的语言让学生充分打开思路,学生有了可写的,也就没有可愁的了,内容自然会丰富起来,并且对写作文产生了兴趣。

在师生共评的活动中,他们已经权衡到自己习作中的得失长短,因此在评后练中,通过斟酌推敲,会大有进步的。教师在设计这些小练笔时,要力避要求过高,操之过急。要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可练写文章开头、结尾。或写人物外貌,或写一处

景物等等。总之,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写作,实现信息的多次传递与反馈,有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结 束 语

总之,指导小学生写好作文,关键是内容。有了丰富的生活内容,才能使学生文章显得充实;通过鼓励小学生写出自己想写的事和物,积极参加投稿、作文比赛活动,才能使学生去主动地练笔。因此,教师要善于从观察中、从大量的阅读中、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中,充实学生的阅历和知识,为他们写出好作文提供丰富的素材,为今后写好篇章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正文大概4000字左右)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中注重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2、《注重生活体验社会实践 提高品生课堂教学效果》作者:骆驼坳镇赵家湾中心小学 程艳桃 胡梅先

【作者简介】

本人于1998年7月毕业于苏州铁道示范学院计算机专业,同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小教高级职称,任小学二年级班主任兼语文、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在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计算机与应用本科的函授学习,并顺利地拿到毕业证书。本人有多篇论文及课件在自治区、银川市、吴忠市级比赛中获奖。

西夏区第四小学教导处审批 时间:2011年11月2日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 篇6

课题分工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为引领,使孩子们在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会评改自己和他人的习作,提高习作鉴赏能力和习作水平,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1、根据新体系设计所研究年级对应单元中的习作方案;

2、通过课堂实践、观察和研究,检验教案的实施效果;

3、反复修改优化,形成各年级习作教学的校本教材。

三、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根据学段特点,在组织学生体验活动的基础上,摸索一条适应各学段各层次学生习作要求的新思路。针对各学段各年级的习作训练以课题新体系习作教学设计中的具体内容为侧重点。三年级研究内容以文章中构建不同段落为研究重点;四年级以文章的顺序安排为侧重点;五年级研究对象是怎样使文章更具有技巧性;六年级研究习作中的求异创新。这样将研究重点分布在不同年级,使习作难点进行合理的分流,目的在于降低难度,让不同年级段都有能力肩负起习作这一大难题,从而激发起学生写作兴趣。这样循序渐进式的安排也有利于学生对习作方法的把握,逐步体会到习作乐趣,提高习作水平,并在体验与习作中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

2、通过这一课题研究将转变和提升教师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生活体验和平时教学中方法的积累,也更重视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表达,为学生搭

建有效和课堂与生活的平台。并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从而全面推动新体系习作教学模式。让教师再也不怕教作文,学生再也不怕写作文。

四、具体分工安排

三年级组研究教师:张琼 汤柳

张琼负责:“构建不同段落”中的“并列”和“总分”形式的研究。汤柳负责:“构建不同段落”中的“承接”、“转折”和“因果”这三项的研究。

四年级研究教师:肖知音 李国锋

肖知音负责:“安排顺序”中的“时间、事情发展、空间、游踪”这四个顺序的研究。

李国锋:研究内容为“倒叙、插叙和逻辑顺序”。五年级研究教师:夏峥嵘 胡爽爽

夏峥嵘负责:“讲究技巧”中的写人、状物这两大方面的研究,包括侧面描写、对比写人和借物喻人。

胡爽爽负责:叙事中的“场面描写,波澜起伏和叙述中描写景物”的研究。

六年级研究教师:罗进争 陈荣

罗进争负责:“求异创新”中话题作文的“审题、拟题、立意创新”方面的研究。

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篇7

习作能力对小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抄袭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作文中最重要的情感表达也成为了一大问题。针对这一情况,许多学生的语文老师都做了深入的研究。

一、小学习作教学现状的深入研究

经学者研究:只有较少的学生对习作具有强烈兴趣,大多数学生对写作的态度却是一般或是不喜欢。同时,学生们的抄袭现象也非常严重。学生们在作文中最主要的是缺乏感情,作文内容空乏无味,形式空洞,充斥着大话、空话,千篇一律,毫无感情可言。

当学生拿到作文题目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编,而不是如何构造文章的题材和内容,“为了写作而写作”是目前小学生们存在的主要观点。有些学生习作内容真实,却在构造上存在较大的问题,考量一篇作文,不单单是看它的内容、情感,更多的是看语言是否流畅,文采如何,所以,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会组织语言。如果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但是文章中仍存在过多的错别字,词汇修饰不当,也会使作文的整体质量大大降低。

当前,大多数小学生生活在非常优越的条件中,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下长大,对如今社会的认知还很懵懂,且大多来自于书本和想象,社会实践几乎很少参加,有时间的也会被父母安排补习班。如果有些作文题目脱离他们的生活,就会无感可发,避免不了的就是抄袭,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这种抄袭。

对于小学生,他们的习作才刚刚开始,传统的写作方法给学生灌输了大量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这可能会忽视他们的写作兴趣,他们的思路也会变得狭窄。综上,综合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习作对策研究

1. 加强学生对周围生活的观察、了解

学生作文的感情流露源自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现在的小学生缺乏的就是这种观察和理解,现在的学习一般是机械性的学习,学生的思路也就更为狭窄,这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绩,还会打消积极性,更不利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新课程的教学要适应当代的小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把写作当成一种爱好,不再抵触写作。

优秀的作文靠的是积累,平时要多看一些对自己的写作有针对性的书籍,增加自己的阅读量,更大程度的提高自己。写好一篇优秀的文章,对素材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小学生的语言功底还很薄,教师可以找一些词汇让学生进行自主造句,锻炼学生的修辞手法和思维思路,加深他们对语文习作学习的乐趣,最重要的是使他们能更多的自主学习。

2. 教师悉心指导,帮助学生提高习作水平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半途而废,要下定决心。在完成课业要求的前提下,多读一些课外书籍,老师也可以布置每天一篇读后感,增加他们的阅读量,也可要求写日记和小随笔等小任务。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地积累习作的相关素材以及习作经验。

对于写作有困难的学生要加强个别指导。台湾钟圣校博士强调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需要了解学生是否有内在因素和不当的思想,导致害怕写作,在帮学生克服写作历程上的困难时,要有耐心和正确的引导方式积极辅导学生,使学生能享受写作这个内心情绪复杂多变的过程。”

作文的批改也是相当重要的,改作文实际上就是调动学生的思维,修正学生的思想观念,所以批改要从学生的思维和认知水平上出发,想清楚学生这样写的理由再进行改动。不能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要多考虑考虑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写。

身为教师应当做好引导工作,尽自己的最大程度为每一位同学做考虑,教师的做法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未来,要积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负责。

总之,针对现在小学语文习作的教学现状,广大教师和专家学者深知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付出了辛劳的汗水,在不懈的努力下,取得了很大进步。而未来,依然会有众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献身于语文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打拼出一片天地,相信他们的努力不会付之东流。在小学教学写作中,我们要注重新课标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学会在活动中收获,而不是空想,并萃取其精华,目的是让学生自小建立一个独特的思维模式,抛弃传统观念,这样才能实现写作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小学教学中要慢慢来,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使他们的写作兴趣大大降低。教师要利用多读多写等各种对策来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学会在文字中表达自己的情感。总而言之,过程中主要需要老师不断探索与引导,让学生把写作素材、所学知识、生活感想联系起来,融入进去,用自己的笔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成长的酸甜苦辣,进而不断提高写作水平,提升语文素养。

摘要:教材对实现教学目的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习作材料主要是为学生们提供习作素材,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并提高学生独立写作能力。教育体制要逐渐适应新教程,本文将要探讨的就是小学习作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苏教版,小学教程,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欧阳立艳.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研究及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3(54).

[2]姚兴宇.大连开发区小学第二学段语文习作教学现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3]李诗群.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现状研究及策略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四要” 篇8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在作文教学中,让作文教学的内容从学校、家庭向社会、自然延伸,要写生活内容,反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让生活走进作文教学的课堂,让作文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和活力。也就是说,作文教学要面对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寻求作文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作文走近学生生活,为作文教学注入时代的“活水”。因此,写作只有与生活相结合,才有源头,才有意义。

一、要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于是,小学传统的一篇作文教学往往是分两课时完成。要求学生在80分钟内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责任不在学生,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做“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比如,我们可以在作文课前一天、一周,甚至几周让学生明确习作的要求,放手让其到生活中去搜集信息,精心构思,充分拟稿。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二、要活化生活积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因此,除了选题时要贴近学生外,更主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拄契机,活化学生的丰富积累,真正达到“我要写”的境界。这样习作练习才能有可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得以生成,表达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习作学习生活才有生命的律动,由此看来,激活学生情感,激活学生的积累,这些看似文外的功夫与“习作方法”的指导这种文内功夫同样的重要。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次,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三、习作方法指导学生能写

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四、要实行动态指导性评阅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篇9

——三年级作文教学初探

冯庙小学

冯晓颂

内容提要: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快乐写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

教学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快乐写作”,“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习作指导生活化,让学生愿写、能写。

1、突破时空,走进学生的生活

小学现行课程安排一周仅有两堂习作课。要求学生在八十分钟内 于教室完成,指导拟稿,修改、誊写。似乎学生习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贮存于大脑之中,习作时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况且“倚马可待”的奇才自古以来有几个?更何况刚刚学写的小学生。这样看来,学生在习作指导的课堂“无话可说,无话可写”应是情理之中。从这个角度看情有可愿,而在于教师,是我们教师使学生远离了丰富多彩的习作源泉——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教学首先打破“一篇习作教学就是两课时的习作教学”这沿袭了几十年的做法,而让我们的习作时空飞出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因此我们习作指导首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因此,一篇习作的练习的周期不是两课时,而应根据具体习作的要求,可以是一周,也可是两周,甚至一个月。学生所写之作当然不是“空话”与“套话”,而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2、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当然激活学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须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师生间必须是零距离,其次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再者便是创设一定的情境。

3、习作方法指导坚持以学定教,让学生能写。

在与学生的座谈中,我了解到好多学生都是凭着感觉走笔,一个环节该写与否,该详与否,全然不知,这无疑给我们教者敲响警钟——习作指导不得法,或者说教师的习作指导学生消化不了,更谈不上领悟运用,回忆一下我们一般习作指导流程,审题指导→选材指导→表 达方式与技巧的指导→学生练习。不难发现,这种流程突出了教师的主导,而削弱学生的主体,从“审题”到“表达技巧”都是教师在灌,我们不禁要问:这样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指导能让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接受吗?这样的习作指导的针对性何在?——怎能完成根据教参与以往教学其它学生的经验,指导学生去进行这本创造性极强的习作呢?从审题到选材,甚至如何表达,都被我们“辛苦”的教师所代替,习作思路被教者所匡定,学校接触到题目后,还没有来得及有自己充分的思考,教者就“及时”作指导,这样使学生在习作时都努力体现教者的思路,表达出教者的理解,导致学生习作“千篇一律”,而学生创造性地在这“千篇一律”中被扼杀,这样的习作练习学生能不怕吗?学得能不累吗?对习作能感兴趣吗?

那么,我们应如何进行习作指导呢?在实践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以学定教的习作指导策略,建立以评改为中心环节的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初写→师生评点习作→互评→自改成互改→誊写→再改……,这样把习作前的观察与构思,拟稿与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完成。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构思、拟稿、自改、互改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张扬了个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将教师的指导环节融于对具体习作的点评之中,并置于学生拟稿之后,这样让教师在指导前可以通过学生初稿,了解到最真实具体的学情,而后的学定教有针对性的点评方案,这样“从学生中来”的有针对性的具体形象的习作指导,学生很容易接受,当然,这样指导下,学生的习作,绝不会千篇一律。

二、实施动态指导性评阅,让学生乐写

《新课标》要求我们教学评价的不仅甄别与筛选的功能,而应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要我们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独立体验与感受,结合自己的实践,笔者认为当前习作评价应注意以下四点。

1、尊重主体的独立感受:评阅学生的习作时,我们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经验来看待评价孩子的表述,这方面李吉林老师曾经介绍一个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一个学生写了句:“原来阿姨是女的”这句话,这句话不是一句大废话吗?但李老师在批改时并没要求该学生删去。她说,因为这个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现在她发现了,并要将这个发现与同学老师一同分享,这难道错了吗?多么细心的呵护啊,孩子当然愿望对李老师“写自己心里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更“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2、分层而评,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翻开一个班的作文本便可发现,得“优”的老是那几个学生,得“中”甚至“差”的总是跳不出“中”与“差”的圈,一个习作总是得“中”或“差”的学生,他们的习作自信在被一个接着一个的“中”与“差”中击得粉碎,而远离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实践中我采取了分层而评的策略,增强各层次学生的习作自信心,让他们每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①面对全体学生分层而定,不同层次的学生,评定等第的标准不同。②对一个学生的要求则循序渐进的,如我对一个习作后进生最初得优的标准是:顶格不写逗号、句号、问号等标点符号,接下去得优的标准是:“要分段”……这样逐步提高,一步步将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导性批阅,促进学生再发展。

从传统的作文教学过程来看,批阅作为一篇作文教学的终节环节,从而使这环节的教学功能仅是“评定包改”甄别优劣,学生在这一教学的环节几乎没有收获,仅得优者受到鼓励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击,削弱习作的信心。

那么“批阅”这一环节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其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呢?

批阅这个习作教学环节应是:根据习作的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形式予以再指导,然后,让学生根据指导、再改、再练、再提高的过程,而不是对习作做个简单的评定而己,更不能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洁”而使学生的习作失去质量再提高,习作体会内化升华的最佳时机。

那么这种“恰当的形式”一般有哪些呢?最普遍是通过批注,指导学生再修,再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批注面对学生,具有指导性与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语句通顺”之类的套话,学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发学生去思考与行动的评语早就该销声匿迹了。再一种形式就是面批,当面指导。其次就是再次对具有典型性的习作进行集体点评。

4、动态评定,让学生对习作充满希望。

习作等第的评定不能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第评定,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与学生约定中+=良,良+=优,优+=特优),学生若再作修改,习作还可以再作评定。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这样动态性的评定,对于习作后进生来说,给了他们很容易的“得优”的机会,对自己的习作充满希望与信心。专 题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 2016-06-30

小 结

冯庙小学 冯晓颂 2016-06-30

教 学 小 结

关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思考 篇10

语文教学难!作文教学难上加难!如何破解?教育的智慧是古老的智慧!语文教育更是如此!王丽《名家谈语文学习》激发兴趣,大量阅读,勤于动笔。

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习作目标

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第一学段(1~2年级)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三学段(5~6年级)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二、人教版教材习作编排的体系

一年级

课本中没有专门列出写话的要求。根据教材中出现的短语、句子和儿歌,一年级上册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句完整的话:如“谁在干什么”“什么地方有什么”以及学写简单的问句。

一年级下册学习用如下句式写完整的一句话:“谁替谁干什么”“„„正„„呢!”“„„渐渐„„。”“„„一边„„一边„„。”“„„那么„„那么„„。”“„„十分„„。”“„„已经„„。”以及写写把字句和被字句。

二年级

二年级上册,课本中没有专门提出写话的要求。根据教材中出现的句式,可以要求学写如下的句子:“„„吗?”“„„吧。”“我要给„„。”“„„像„„。”“我说„„。”以及学习用“可爱的”“高兴地”写句子。

二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5处写话的练习:

教材单元主题写话主题

春天里的发现写一写自己的“新发现”

爱祖国,爱家乡写一段夸家乡的话

热爱自然,了解自然写写小动物的样子或有趣的事

要正确地看待问题,善于思考画一幅画或几幅画,然后把画上的内容写下来走进科技世界写自己这学期的收获或暑假里的打算

三、人教版习作编排的优点

1.拓宽题材范围,给学生习作开辟选择的空间,彰显自由。

四下“语文园地一”的校园写景,写物,也可以写校园中发生的事。

“语文园地二”的写心里话,可以对父母说、对小伙伴说、对邻居说,也可以对其他人说。提供了多项内容的选择,增加学生写的自由度。

此外,几乎每一册都安排一次习作自定内容。

2.提供多种形式,训练写实、想象、应用等多种作文类型,丰富形式。

写实:把自己观察和看到的人、景、事、物写下来;

想象:有看图想象、写童话故事、编故事等;

应用:写观察日记、导游词、读后感、发言稿、故事梗概、建议书、活动小结、演讲稿等。

3.围绕单元主题,加强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体现教材的整合 55

性。

如:三上: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四下:“大自然的启示”综合性学习活动五上:遨游汉字王国六下:难忘的小学生活

此外,还有许多单元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是整合在一起的。

4.重视习作中、习作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评价,重视习作的交际性。如:

三上“语文园地一”的写我们的课余生活,要求“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四下“语文园地二”的写心里话,要求“写完以后可以读给对方听,再根据别人的意见改一改”。

五上“语文园地三”选择一种物品写说明性文章,要求“写完以后读给同学听,看看介绍清楚了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再改一改。”

四、人教版教材习作编排的不足之处

1.习作范围过于宽泛,教师、学生无从下手。

如:三上“语文园地五”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先开展“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综合性学习活动,然后把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选自己最想告诉大家的写成一篇习作。

还有自定习作内容的,如三上“语文园地八”可以写各种各样的人或事,可以写自己喜欢的景或物,可以写自己的快乐或烦恼„„

对策:根据实际情况,集中话题,缩小范围,便于指导。

案例: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全班围绕“中秋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如中秋来历、中秋雅趣、月到中秋、月饼调查、中秋祝福等。习作范围可以为:拟订活动方案,收集整理有关中秋的传说,写写自家过中秋的情景,调查月饼的种类、价格、销售情况写成调研报告,拟写月饼广告,设计中秋贺卡,向亲人传递问候祝福,写写“猜灯谜”“对对子”的奇闻趣事。范围适当变小,学生又能自主选择内容和形式。

2.习作要求过于模糊,训练体系不够清晰。

如:三上“语文园地七”的编童话故事。习作的要求是:“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先想象一下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对童话的写作需掌握怎样的规则没有明确的要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教给适当的写作技法。

又如:小学阶段教材上共安排5次写人的习作

三上: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这次习作就来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先想一想打算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

三下:写自己:结合口语交际,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

四下:写我敬佩的一个人:要把自己所写的人的精神风貌表现出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写完以后要认真修改。

五下:写一个人: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也可以是偶然遇见的陌生人。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

六上:写自己的小伙伴:用一两件事介绍你的小伙伴,写出小伙伴的特点。

对策:对照年段目标,确定规则,明晰要求,重点突破

案例: 《抢糖果》活动作文

针对三年级学生不容易把一段话写具体,设计这一课,指导学生如何把活动过程写具体,写明白。

五、人教版教材习作教学建议

(一)构建立体型、网络状的写话与习作训练序列。

主要以下面三条线为基本框架:一是语文课本中的单元习作训练线:

一般每个学期训练8次左右。这条线的训练侧重于培养学生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构思、表达、修改等方面的语言能力,基本是有序的写作训练。

二是学生课外自由练笔训练线:

在一周时间里由学生自己安排时间、自选内容体裁、自拟题目写话与习作。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学生缺乏自主发现、感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客观差异,提供和他们的年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自由习作的话题范围。一个学期安排10次—20次自由弹性选择练习。

这条线是在教师引导、提示下的自由写作,它重在追寻习作表情达意的价值,感受交流沟通的乐趣。

三是读写结合训练线

一是课内读写结合训练,它注意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加强知识的迁移,学习片段仿写、改写、扩写、缩写、续写、读后感和随笔的训练。通过训练,学习课文作者的思路、结构、写法和语言。这条线的训练时间一般在阅读课内进行。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起每册都设计了“小练笔”,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添加或删改。

二是课外的读写结合训练,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记录读书笔记,概括读书梗概,抒发感想体会等,一个学期的训练次数根据阅读量、学生的水平和兴趣可多可少。小学“自由规则整合式”习作序列的构建(见附表)

(二)重视习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帮助学生积累素材,利用身边的资源

1.活用教材资源

说到开发课程资源,有些教师常常大动干戈地四处寻找,却将教材弃之不顾。其实,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较之以往的教材,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编排方式上都更显丰富,增加了大量的照片、图片,从导语到课文,到语文园地,无不蕴涵着习作资源。一个真正善于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师,首先应把这些资料有效地利用起来。

(1)活用教材中的图像

新教材注重图文并茂,对每一篇、每一单元的图像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和编排,几乎课课都有图片或照片。这些图像或作为导语的背景,起到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或作为课文中的插图,起到帮助理解,丰富感受之效用;或置于课文后练习里,起到积累运用,延伸拓展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充分地利用这些图像,或“看图写话”,或“读写结合”,或“自由习作”,引导学生与图片亲密接触,开展习作训练不失为是一种好办法。

四上《巨人的花园》插图想象写话

巨人的身体成了一个特别的游乐场。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站在巨人宽宽的大腿上跳起了欢快的踢踏舞,乐得巨人眉开眼笑,伸出食指为男孩打起了节拍。几个坐“滑梯”的孩子玩累了,索性趴在巨人的腿上,缠着他讲旅行时的见闻。突然,巨人感觉肚子上像被虫子叮了一下。低头一看,才发现一些孩子吊着他藤条似的胡子荡起了秋千。一个小女孩荡得太猛,一不小心就摔到他的大肚子上。她一点也没摔疼,一骨碌爬起来,又“嘭嘭嘭”在巨人的大肚子上跳起了蹦床。其他孩子也没闲着,有的在巨人的手指上翻跟头,有的在他耳朵里探险,还有的刚从他的头发迷宫里走出来„„

三上第八组的单元导语:“爱是什么?爱是给公共汽车上的老奶奶让出自己的座位,爱是给下班的爸爸妈妈递上一杯茶,爱是向遇到困难的小伙伴伸出温暖的双手。爱,还可以怎么表达?„„”导语配有一幅学校运动会上,同学之间互相鼓励、帮助的情景图。利用导语中的观点让学生写写《爱是什么》、《爱的表达》的小诗;利用背景图写写运动会上同学间的鼓励,或者拓展开写写家庭里亲人之间的关爱,平时学习中同伴之间互相帮助的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情景。

《爱是什么》:爱是什么/爱是半夜里妈妈为我盖上的棉被/爱是摔倒时爸爸伸出的温暖大手/爱是奶奶每天精心烹饪的佳肴/爱是爷爷不知疲倦讲述的故事/爱是什么/爱是我为妈妈端上的一盆洗脚水/爱是我为累了一天的爸爸捶捶背/爱是我陪行动不便的爷爷下象棋/爱是我教返老还童的奶奶打腰鼓/爱让我们家温暖如春。

(2)活用课文后的练习

新教材设计的课后练习,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等。除部分课文后练习安排了“小练笔”,几乎每篇课文后都安排了词、句、段的积累,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积累的基础上设计写话训练。学生有参照物可仿,自然易于下笔。像这样积累型的练习,教师若能稍加留意,转换角度或变换形式让学生进行片段练习,有助于学生将课文中经典语言模块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这对提高学生的遣词造句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上《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后有一练习:“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下来,你抄了哪些?”学生在完成这一练习后,不妨让学生模仿这些句子的写法,写写考试时教室安静的场景,一个人独自在家静得害怕的情景,等等。

(3)活用综合性学习活动

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与习作有着紧密的联系,为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写”的训练创造了条件:既为学生提供了有意义的习作主题,又加强了课堂内外习作的衔接,习作与生活的联系。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习作训练活动。

三上安排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一综合性学习,有一小组围绕“中秋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了系列活动:中秋来历、中秋雅趣、月到中秋、月饼调查、中秋祝福等。整个过程中,学生拟订活动方案,收集整理有关中秋的传说,写写自家过中秋的情景,调查月饼的种类、价格、销售情况写成调研报告,拟写月饼广告,设计中秋贺卡,向亲人传递问候祝福,写写“猜灯谜”“对对子”的奇闻趣事。整个活动,“写”的过程自主,“写”的形式多样,“写”的成果丰富,习作训练贯穿始终,其最终目的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2.善用生活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正如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认为:学生的资源是“自然的资源,是未投入的资本”,是教育应该利用的宝贵资源。儿童的习作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培养其再现生活,如实表达具有特殊的价值。《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习作资源。

(1)撷取身边平凡小事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身边的事是层出不穷的,这是作文素材的大仓库,但小学生有意注意还处于萌芽阶段,缺乏主动观察与发现。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开发引导:

一是充分利用学校、少先队等集体组织的大型活动,以及班级、校队举行的小型活动;还有学科教学中的实验小制作、课本剧表演等学科实践活动。

二是充分发掘学生个体在课间、在社会上、在家庭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甚至于学生之间打架了、闹矛盾了都可以写一写。

三是引导学生写玩玩乐乐的事儿。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流行一种玩艺或玩法儿,如吹泡泡、玩滑板车、玩溜溜球、„„流行什么就引导学生写什么。学生之间开展的比手劲、抢凳子、踩气球、筷子入瓶、“张冠李戴”、“看动作猜成语”等游戏也都是极好的写作素材。

(2)引导观察自然景观

引导学生观察一年四季的自然景物、自然现象和多种动植物写文章,如春、夏、秋、冬,早晨、中午、晚上,星星、月亮、太阳,风、雹、雨、露等景象和变幻,各类花、草、树、木、蔬菜、水果的形态特点和各种鸟、兽、虫、鱼的生活习性等。特别是要因地制宜,经常把学生带出课堂,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观察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景观。如我们鼓励学生早起,写写《城市的早晨》、《小区的早晨》、《乡村的早晨》,金秋十月带领学生来到农村看桔园丰收情景,尝衢桔香甜滋味,观桔农剪桔之忙碌,写写《来到桔园》、《剪桔子》等文章。

(3)关注学生心路历程

鼓励学生把心里想什么付诸于笔端,可以写高兴、喜悦、希望,也可以写痛苦、失望、后悔、伤心、烦恼等,总之想什么,不分对错,只求真实;怎么想,毫不隐藏,展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如作业多了,有学生发出抗议,写下《作业论》;“神七”飞天,有学生感慨写下《我为中国航天科技喝彩》;品尝奥运盛宴,有学生洋洋洒洒写下《2008奥运随想》等日记。学生随心所欲,任由心潮驰骋,读来虽觉幼稚,但可贵的是真实。

3.巧用生成资源

语文教材所具有的开放性特点,增强了教材对课程资源的吸纳整合力,让教师能够根据学习发展态势和学生综合素养动态生成的需要适时、适度地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课堂生成资源是不可预设的,老师要有高超的驾驭技巧,才能将其点石成金,反之则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

(1)巧妙利用学生状态资源

一次语文教研课,亲眼看见一位语文教师灵活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因势利导进行习作训练的情景。老师引领同学们正准备美读《桂花雨》,打算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后,再进行一个小练笔。此时课堂里冒出的两只小黄鸭打乱了课堂。显然,这两只小黄鸭是学生们早就带进教室藏在课桌下的。

于是教师毅然决定收留两只小黄鸭,让这两只鸭子在班里安家落户。按照计划,本该让孩子们仿写一个片段。教师看看孩子们的兴奋点还是集中在鸭子身上,干脆建议同学们根据这堂课的整个过程,自由取材命题练笔。

(2)及时捕捉课堂意外资源

上《秋天的雨》一课,当布置学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时,突然有学生发出抗议:“学校一次都没组织过我们秋游呢,太没劲了!”我趁机征求意见、布置习作。

写申请书递交学校

拟定一份秋游计划

推荐一处秋游的好地方

写一则简讯或写一篇通讯报道

作文是生活的需要

(三)降低评价的视角,帮助学生树立习作的自信心,激发习作的兴趣

与其努力的教,不如认真的评。意思是如果在努力的“教”和“评”这两者中做选择的话,良好的评价更有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1.坐着——以平和的心态关注

坐着,多看看,多想想,不要多做。教师是专业工作者,很多职责是引导而非包揽,是指导而非力行。

(1)把“批”留给老师,把“改”还给学生

一般的理解,“批改”似乎是同一个概念,是教师行使其“权威认证”的法宝,其实,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改”应该还回到学生的手中。

(2)把“评”让给全体,把“改”交给个体

与教师的“批”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概念是“评”。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将“评”的重任归之为教师的职责之内。其实,“评”与“批”应该有其殊异的内涵:“批”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提出个人的观点和看法;而“评”则应该涵盖学生个体对一次训练的看法和见解,不仅仅只是教师的看法。因此,把评议的权利让给学生,不仅切合学生自己的实际认识能力和知识水平,更能够因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的积极性。

2.蹲着——以低视角介入

蹲着,就是将评价的视角放低。如何蹲着?

(1)把跳高杆降低,抬抬脚就能过去

学习就如跳高,把跳高杆放得很高,学生就是跳筋斗也跳不过去势必挫伤积极性。过去我们强调“跳一跳能摘到葡萄”。在孩子对习作不感兴趣的时候,不妨让他“抬抬脚就能过去”。降低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是一种免费的助推器,可以让人的潜能超常规的发挥。

一学生:第一次作文只写3句话,两句不通顺。

(2)只见一点,不及其余

评价的作用是促进,而非甄别,更不是给孩子以断语。我经常和孩子们说一句话:一篇文章没有写好,没关系;十篇文章没有写好,也没有关系。因为写不好文章不会死人。你看社会上很多人不会写作文,甚至字也不认识几个,但是他们却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干出自己的事业。关键是什么?是做事情的态度。写作也是这样,如果你的写作是真诚的,是努力的,那么哪怕只有一句话,照样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

我紧张极了,要是手上有一块铁,我一定能把它捏出皱纹来!

(3)轻美文创作,重真情实感

当前日趋兴盛的以“美文”创作为主要目标指向的文学创作式作文,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文学化的写作方式并不适合全体学生,更不可能为全体学生所接受。教师的美文化追求,势必会导致大部分的中下生在作文学习中无法体会到成功感的激励。挫败感的重复必然导致作文兴趣的衰减,甚而厌倦作文畏惧作文。

我们欣赏能写出“美文”的学生,也会将这样的作文供全体同学欣赏。然而我们同样注 59

重那些普通的作文,让学生述说真情实感,反映一思一得,表达一己之见,刻画一物一人,只要是带有个体思考性的,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均是好文章。

例1:学校来了一群法国阿姨,这群阿姨是女的。

例2:爸爸说:“我小时候没饭吃呀。”

我问爸爸:“爸爸,你是不是吃不饱饭才来我们家的呀?”

3.躺着——以博大的视角促进

躺着,让孩子们忙碌起来吧!很多时候,老师的辛苦是自找的。为什么我们把学生看成弱智呢?为什么我们把自己当作拐棍呢?世界没有老师,孩子们就不会走路吗?也许并非如此。评价,应该着眼于过程和体验,着眼于方法和情感,着眼于孩子知识的习得经历而非习得的结果。

所以我们提倡活动型作文。活动型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打破常规的作文教学形式,作文教学不再局限于几节作文课上,而是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1)建“场”——需要指点

活动作文,需要老师去建立一个活动的“场”。

A、社会活动:学生作为社会的人,首先要学会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和参与社会活动。让家长带着孩子到社会中去,让孩子关注社会,了解社会。

B、学校活动:学校其实就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发展,关注学校的新鲜事物,关注学校的变化,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积累身边的素材,从而增强表现生活的能力。教师的职责,就是提醒、建议、要求、促进。

C、情景活动:生活报告会、观点报告会、事例评点会、建议设想课等带有教师设计意图又和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情景性活动,是教师联系社会和课堂进行作文活动的极佳的方法,而这些方法的运用,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来组织。

D、思维创意活动:儿童的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现象力,这是我们教师教好作文的最大的帮助。活动不一定就是肢体的活动,思维的创意活动更是激发学生作文欲望和动机的载体。童话续写、合作童话、儿童小说改编以及教师提供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让学生进行故事编写等,都可以很好的丰富作文训练的途径。这些活动,老师动动嘴巴,学生就会忙得不亦乐乎,可谓是小杠杆可以撬起大地球。

E、单项训练活动:如说话课、观点课、辩论课、演讲课、异想天开课、笑话与幽默课等,单项训练学生的表达、思辨、想象、语言等能力。这些不妨也交给学生,我们看看,如果受到学生的邀请,有兴趣的话,咱们参与一下,指点一下,提升一下也未尝不可。

开展活动作文课:夹弹珠、托乒乓球比赛、画鼻子、吃西瓜、品尝花生、体验盲人、看动作猜成语、拔河比赛、击鼓传花、我和糖果有个约会、抓光„„

(2)解“套”——给个态度

作文之难,难在“套”多,不仅仅孩子,也包括老师,有时候成为了“套中人”。作文教学和评价,需要教师去主动解“套”。教师给个态度,孩子才会有努力的方向。简单的说,所谓的“套”,有以下这些:

教师的“套”:“积极”、“健康”、“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大自然”„„诸如此类的教学语言,是学生思想上无形的“套”。崇高的思想固然重要,但是生活中全都是崇高的话,生活就是一种“理想”。认识生活,就是要认识到生活中崇高和平常同在,高尚和丑恶并存,开心和苦恼共舞,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混杂。我们引导学生认识的是一个真实世界。

教材的“套”:“把教材当圣经”的思想除了教师,学生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它是“考试”的蓝本。因此教材的好与坏都成了学生思想的枷锁。教材的权威性代替了他原来的“教学的载体”的范畴,成其为“套”,便好理解了。

上一篇:公路隧道养护应急预案下一篇:个人原因辞职报告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