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2025-01-09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通用12篇)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篇1

小学是学习生涯的开始和基础,是积累知识、养成习惯、形成观念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文化载体,强调要与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重视语文学科课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因此语文教学生活化是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的现状

( 一 ) 教学内容局限

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标准就是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教学课程,在课堂上的教学目的就是传授一篇文章让学生接受并理解其中的意思,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教师不思考怎样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实现教学的目标就是完成教材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来说也只是掌握教材固定的知识,教学内容单一局限,并且与生活实际相互脱离,这样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也不能发现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无法做到学有所用[1]。

( 二 ) 教学方式单调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淘汰,虽然教师也在尝试着运用新的教学方式,但成效却不佳,对大多数的教师来说,传统教育方式仍在沿用并占据教学的主导地位。造成学生认为学习语文就是分析文章、背重点、做习题以及应付考试,忽视了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对文章内容产生的体会与感悟,学生也无法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无法在学习中融入自身的情感。

( 三 ) 教学场所单一

课堂是所有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大多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与技能,而这种局限于课堂而且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导致学习氛围枯燥死气沉沉,因此要将学习空间尽力拓展到生活、家庭以及社会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让原本只存在于书本上的理论,真实的发生在学生周围,让教学气氛更加亲切、真实、生动,使学生摆脱了45分钟的局限。

( 四 ) 教学评价简单

大多教师评价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的方式都以考试分数为主, 而考试都以笔试为主,通过读、写来测试学生的阅读、解答和写作能力,而听、说则被严重忽视,仅凭一张试卷来断定学生学习情况, 是不完整、不科学的。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容易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 一 ) 优化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语文课程的教学资源已经不单单局限于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但不是全部,教材中涉及的知识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节,开发更多、更新的教学资源[2]。主要方式就是增加课外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思维能力。将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生活化中课内知识的拓展与补充,以及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网络是全人类智慧与知识的储藏库,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应该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运用网络的力量来为课堂增添新鲜的教学资源,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

(二)转变教学方式

课堂生活是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这段经历对学生一生中各阶段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对人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的逐渐增强,也印证了课堂生活对人未来发展的作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抛弃了从前封闭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注入新的教学元素, 让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让学生在教师传授知识前就拥有在生活中积累对事物的理解与看法,再在此基础上对知识进入更深入的挖掘和探索。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注重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生活中积累的情感和经验去解读作者所表达的情境, 能够充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理解,自由地发表见解与感受[3]。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鼓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举个例子:在讲解《匆匆》一课时,学生在生活中并没有着重注意到时间的流逝,而简短的课堂也不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课前作业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并细心指导学生运用不同方式观察时间如何流逝,然后在课堂上分享自己体会到的感受,再开始《匆匆》一课的教学,这样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课文内容,也从生活中得到更深的体会。

(三)改善教学评价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考查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程度的好坏,更重要的是为了优化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生活的发展。要使新课改有显著的成果, 就必须一改以往评论形式单一化,评论内容的局限化、评论方式的简单化以及评论结果的死板化。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模式特点是把以往的教师评价发展为师生、生生和自我评价,鼓励家长也发表评价,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听取评价并全面的认识自己,让学生边听取、边发展,在评价内容上也不要只局限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也要加入学生知识内容的情感、看法、价值观、学习方式等方面,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指导。

三、结论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经验的积累都对学习语文有着重要作用, 如果抛弃生活与教学的关系会让教学内容与学生渐行渐远,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为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生活的主人是势在必行的。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篇2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当前在小学作文教学领域中,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从作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作文内容虚假化。作文原本是“我手写我心”,在作文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反映自己的生活,以及自己熟悉的世界。然而,现今在许多小学生的作文中我们根本就看不到他们的思想,看不到他们的真实的观点和感情。

作文的材料是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文的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必须突出作文教学的生活化。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积累作文的材料

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及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小事,风土人情等许多材料,都是作文的源泉。如上学期的一个早上我校南面菜地就出现了一个写作的好素材,这天早上我一踏上学校三楼往南面一看我惊讶了,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仙景,云雾迷蒙中隐隐约约看到几棵树顶。我马上有了一个想法,早读还没到我就组织学生在走廊欣赏雾的变化,我要求学生观察雾在太阳出来前的种种变化,当太阳出来后又怎样。经过观察后即堂作文,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作文的素材随时随地都有,我们要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观察、积累。

二、学会在学语文中作文

作文指导的功夫在写作前,并且主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写的迁

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乐于用阅读中的词语、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运用词语说一段话,运用书中的词语、句子描述一番景象,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我把扫路人外貌描写组织一起分析讲解,学生认识到外貌描写要突出人物特点,堂上进行小练笔写一写同学或老师的外貌,学生描写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得栩栩如生。

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观察,提供亲自感受生活的机会,收获真实生活,引发习作的动机。如在班级种植一些小花小草,让学生参与照顾,写写体验日记。我在写《有趣的实验》这篇作文前组织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带学生到操场上找蚂蚁,用樟脑丸在蚂蚁活动范围内画线进行观察。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感情真实。

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57-02

小学语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语言就要从小学起,而且要学好。中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中华五千年来文化的传承也是靠文字来实现的,而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语文功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实际沟通交流能力,在教学模式转变方面也是重要突破。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提出背景

21世纪,尽管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以前相比,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以及其他硬件条件都有明显的改善,这些已有的成绩值得我们欣慰。同时,一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语文教材的内容,仅仅把教学放在教材的内容中去,千篇一律。老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依然延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对语文的精华之处不能深入领会。这种令人堪忧的教学现状必须得到改变,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与实际相联系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手段,成为必然的解决方法。

二、明确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一味地局限于传统的“师讲生听”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缺乏足够的兴趣。即使他们能接受被动而来的知识,也不能为其所用。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的内容与真切地生活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拓展了学生的体验渠道,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

2.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是一种人文性学科,人文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让他们从根源了解语文知识的由来,促发其思考,调动他们的探索能力,激发他们的个人潜能。在生活化教学中,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践中,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将得到锻炼,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到较大提升。

三、如何实现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1.教学环境生活化

目前的教学课堂大多数只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课堂,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环境单单强调学习,忽视了宽松乐学的氛围感,这是我们应该着重建设的方面。要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必须从教学氛围入手,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对待学生要亲切、和蔼,尊重学生,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充满自信,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堂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在课堂中自主探索,使课堂更人文化、生活化,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

首先是对于教材内容的选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材的选取一定要贴近实际,所以说,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教材选取者一定要编写、选取那些生活化的教材。另外,语文的教学内容是宽泛的,教科书不是语文的全部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措施,比如说,在讲到某部分知识时,可以带学生去实践感受一下。在日常的一些教学活动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建立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学会从教学内容中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并最终回到生活中去。开拓延伸教学内容,适当的与其它学科或生活文化相联系,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活因子并加以利用。

3.多媒体教学对生活的再现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现代化教学中来。以往只有老师来讲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得以改变,为语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多媒体集图像、视频、文字为一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一种声情并茂的情境,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小学生生活阅历少,再加上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法很好的想象到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意境,也很难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真实情感。多媒体可以将这些直观地展现出来,创设一种真实化的教学情景。如对于一些瀑布美景或可爱的小动物,学生可能很难看到,但多媒体技术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对生活、对自然多了一份感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育者應该打破教学与现实之间的隔空关系,将实际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联系,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只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4

一、语文学科性质的要求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确, 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 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 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 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另外,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 语文还是文化, 包含着无限的人文底蕴, 是充满了智慧、魅力、灵性、人性之美的, 一旦撞击人的心灵, 就会产生巨大的人文价值, 影响到人的情感、素养、思想乃至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基于语文学科的这种性质,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及生活的联系,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而这种综合素养的培养, 有赖于语文教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的要求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 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语文教育大家吕叔湘曾经这样说过:“语文与其它学科不同, 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 因为它是“母语”, 这就提供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最大可能。听说读写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 本来就是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 因而可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 顺水推舟地把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变为学生的生活形式。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发展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仅为应试的语文教学必然支离破碎、唯书、唯上、强制、灌输, 缺少生命力。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 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 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 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 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 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 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 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 如“大富豪啤酒, 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 让您牙口无炎”等等, 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 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 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 养成写规范字, 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 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 说服他人的能力。

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

当今社会凸显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点, 客观上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具有开放和现代意识。为顺应社会和教育事业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也在积极提倡、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宽泛的, 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远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语文教学的内容理应以课本为原点,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 由封闭走向开放。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开放语文课堂, 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 让语文走进生活, 让生活走向语文, 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 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 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练思想、完善人格, “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 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 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 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 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 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 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关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探讨 篇5

摘要:语文是小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品格的培养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来说,语文学习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现实生活的外延,但是很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却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缺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也很难真正发挥出来。在新的时期,需要打破语文教学与生活间的“屏障”,让生活融入到教学中去,为教学服务。本文将简要阐释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具体含义并进一步探究生活化语文教学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探讨

“文学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语文也是如此。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源泉所在,天然具备作为教学内容的优势。同时,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发展的今天,在语文教学方面越来越关注学生运用语文,用语文感受生活,理解生活的能力。而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小学生,对于刚进小学的低年级段的学生来说,很多人都没有没有系统的接受过语文教学,只有从现实生活出发,才能帮助学生尽快的适应新阶段时期的教学。

一、语文生活化观点的简要阐释

何谓语文生活化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场景中,将现实生活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为虚拟的课本寻找到强有力的现实支撑。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受语文,让语文教学变成“活泉之水,活木之本”。我国正处在教育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思想价值理念的构建。学生在教学中占据主体作用,而教学就是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氛围,不断探索和体验,逐渐走进生活,感悟生活。语文作为学科之母,在小学阶段,语文的学习情况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积极探讨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将“应试语文教学”转变为“生活化语文教学”,建立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微妙联系。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将教学内容生活化需要教师深刻的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构建生活与教学间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的理解出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而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教师首先要抓住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间的“相似点”,比如在学习《初冬》这篇文章时,如果季节刚好为冬天,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来到操场,感受冬天的萧肃与凛冽,并让学生发表对于冬天的认识或感受。在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中,不仅让学生第一次对冬天进行了审视,也有效的建立起课文与生活的联系,帮助教学更好的推进。其次,在教学中要留有疑问,让学生通过探索获得答案。在学生学习蔬菜水果生字这一板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大家知道为什么大部分的蔬菜都是绿色但是它开出的花却是粉红或是红色吗?大家还知道那些不是绿色的蔬菜吗?你能写下它的名字吗?”通过提问激发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询问家长,上网查询,查找书籍等方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甚至学习到了很多的新的生字生词,在课堂上与大家进行分享。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留有想象空间的部分进行“补全”。比如在学习《狼和小羊》时,课文的结局为“说完,狼向小羊扑去......”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后来的结局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炼观点,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二)注重教学设计的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前对教材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把握文章的脉络与情感,并结合学生的个性与学习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理解的教学设计。当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要积极将其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进一步体味到语文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炼。比如在学习《阳光》这一篇目时,在天气好的时候将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感受到阳光带来的温暖,并告诉学生禾苗变绿了,小树变高了,小溪流动歌唱都是阳光的功劳,而我们现在看到的美景如果没有了阳光那么就不复存在了,不断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而在学习《燕子的妈妈笑了》这一篇文章时,在阅读阅读完毕后,可以安排学生分别扮演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的形象对课文内容进行展现,将原本单调的文本内容具化为生活中的情境,学生每次进行阅读时脑海中都会浮现这些有趣的画面,语文学习就变得不再单调,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了。

(三)注重教学形式的生活化

教学形式推动教学进行的关键所在,而教学形式的生活化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一般说来,教师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加强教学与生活间的联系。首先,要为教学创造一定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课本表述的那种情境中去。比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这一篇目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你的小伙伴不慎在游泳池内溺水,你会如何施救呢?学生纷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寻找解决办法。有人说把游泳池的水放了,有人说去找爸爸妈妈,有人说直接跳下去救他。但是不管是何种答案,都将学生自身与司马光的处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对接下来的学习更加有兴趣。其次,开展辩论,让学生对生活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辩论中学生很容易迸发出全新的意见与观点,这些都是他们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悟,运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加以证明。同时,在辩论中也很容易学习到其他同学的宝贵意见与观点。最后,从生活情境问题出发引出教学。比如在学习《地球爷爷的手》时,老师就可以提出如下问题,我们平时都喜欢玩纸飞机,但是不管我们的纸飞机飞的多高多远,最后它们总会掉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只要读懂了下面的这篇文章就能找寻到答案,下面让我们一起阅读《地球爷爷的手》吧。学生为了解决教师的问题往往会更加用心的去阅读,去感悟。同时生活中的寻常问题也拉近了课文与学生间的距离。

结束语: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新时期教学的巨大突破,在使得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更为深刻。在教学中,作为新时期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发现现实生活与教学的紧密联系,推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生活化,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将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新时期的教育重要理念,也是为语文教学注入“生活时代活水”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浅析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生活

语文是反映生活并能服务于生活的一种语言工具,它天然与生活聯系在一起。美国教育家华特曾经说过:“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高山流水,清风明月;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塞外风光;草长莺飞、山青水秀的妩媚江南;人生的悲欢离合,求索的艰难坎坷……都是语文课里鲜活的内容。所以,语文不是一本单一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活生生的、五彩斑斓的生活。脱离了生活的语文,势必会成为一潭死水,要想使语文教学取得成效,就得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

一、把生活的源头活水引入课堂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的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能在生活中得到历练。

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认为,课堂教学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课前参与以体验性教育为主,课中探索以探索性教育为主,课后延伸以实践性教育为主。这三个环节,无一不是围绕着生活展开的。有位教师在教学《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这样导入:“同学们平时说话、做事的原则是什么?”一个学生说:“说之前要想一想是否合适,做之前要想想后果再做。”另一个学生说:“要想想能不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说话、做事其实都是由“心”统管着的,做人的原则决定着言语行为的方式,为接下来教学生认识闻一多先生的爱国救国精神作了铺垫。这个开头就是体验式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自然而然进入新课的学习:看看闻一多先生是怎么说的和做的。

二、体验感悟生活

联系生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要亲自体验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对生活的思考涉及方方面面,可以是关于社会人生问题,可以是自己身边的琐事,也可以是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例如我教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这课时,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设想自己因天气恶劣不想上学爸爸是如何做的,学生们各抒己见。作者的爸爸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狠狠的教训她,逼她去上学。可是爸爸却暗中跟随作者,并去学校送钱。作者对父爱的思考比常人更深入、更真切,对人生也有一种彻底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对自己父亲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进行的严厉教育就能够真正的理解。

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联系生活,利用教材进行外延联系生活,利用现代化手段联系生活,给予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悟,更好的去学习语文。

三、生活中孕育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开学初,我班一名学生路上拾到一位小朋友的报名费主动交给老师,五年级的三位同学一年四季帮助残疾学生上学等等,都可以让学生们去说、去讲。

2、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大富豪啤酒,步步领鲜”、“使用蓝天六必治,让您牙口无炎”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现象,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字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知识,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

3、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则可以让他设计一下服装广告;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则可以让他写一写介绍有关水果方面的文章等等。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漫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篇7

1. 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挖掘

寻找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随着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 现行的教材也有了大幅度的更新, 里面的生活化元素更多了, 也更加贴近现实的生活, 学生更加容易理解。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时,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对上互联网相当感兴趣, 因此教师可以在教授过程中多列举学生生活中遇到互联网的例子, 能够让学生触景生情, 激发学习动力, 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的学习要点。

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元素。除了在教材内容中寻找生活元素外, 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元素。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课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和家庭的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和实践空间的目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注其中出现的语文元素并好好地利用, 那么这些语文元素必将成为学习语文的助推器。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语言不规范的广告词, 例如药品广告“‘咳’不容缓”、灭蚊器广告“默默无‘蚊’”、服饰店名字“‘衣衣’不舍”等, 这些广告词基本都是采用同音词替换, 这与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产生了矛盾, 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安排学生主动去查找不规范字, 并主动纠正它们, 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好习惯。

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方式

课堂中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小学语文教学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课堂是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最重要的阵地。教师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要将生活与课堂学习内容联系起来, 使语文学习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使得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语文, 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中每一篇课文都来源于生活, 以文字为载体记录下来, 语文教学就是要将这些文字信息还原成生活信息, 从而让学生感知。有一些课文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学生难以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使得学生身临其境, 提起学习的兴趣,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反映的情境和思想。例如学习课文《三顾茅庐》时, 教师可以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备三顾茅庐的片段播放给学生观看。其中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形象, 张飞做事急躁的性格, 诸葛亮运筹帷幄、器宇轩昂的神情, 会让学生对课文的细节描写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将三国的历史知识向学生介绍, 还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燃起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学的热爱。

课堂中体验游戏教学。对游戏的喜爱是儿童的天性, 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家长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疲于应付学习, 游戏的时间越来越少, 从而导致学习兴趣下降, 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在课堂上开展游戏教学, 既满足了小学生的天性, 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教学效果, 是一种值得推崇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例如, 在小学一年级复习巩固拼音字母、音节、生字、词语等, 可以采用“开火车”游戏, 通过知识点接龙,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对本课内容留下深刻的记忆。

3. 设计生活化的作业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 篇8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为了使学生能通过课堂教学过程更加深刻地体会所教授内容的内涵, 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通过直观的感受和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提升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例如, 在教学《画杨桃》一文时, 小学语文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结合日常生活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首先通过生活化的提问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 我们要吃苹果的话, 会怎样切苹果呢?”“从苹果的中间竖着切一刀。”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可以继续问:“有没有试着横切一刀呢?”这样就很好地引起了学生的疑惑。此时, 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苹果横着切一刀, 然后将切面展示给学生, 并且提问:“同学们, 苹果的横切面中的核像不像一个五角星?你们看,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我们会得到不一样的结论。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画杨桃》这篇课文, 来看看小作者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这样, 通过一个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 教师很好地将学生带进了新课中,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教学语言生活化

要想将生活化教学成功地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除了教学情境生活化外, 小学语文教师还要重视教学语言的生活化, 因为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师使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信息载体, 而且是教师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来组织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 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因此, 在具体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 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结合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来开展教学。小学语文教师要贯彻和落实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要通过教学语言的生活化来降低所授内容的难度、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文化的生活气息, 使学生自然而然投入到学习中。例如, 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知, 以便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小英雄王二小的英勇画面展示出来, 同时配以动情的生活化教学语言来讲解说明。这样, 教师通过生活化的教学语言营造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 使学生能够入境动情, 顺利跨越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王二小的英雄气概, 同时获得情感的熏陶。

三、布置作业生活化

作业是小学生在义务教育学习阶段不可或缺的, 因为学生要想将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掌握牢固, 就要通过做作业来巩固。而且, 小学语文教师也要通过检查作业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进而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所以, 小学生的作业布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想使学生乐于做作业, 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将作业布置得更加生活化, 以便让学生感觉到语文知识就在身边, 而且非常实用。此外, 通过生活化作业, 学生还可以开阔视野, 了解很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 从而对于语文学习更有兴趣。同时, 学生通过生活化作业的完成过程不仅可以体验到快乐, 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应用能力等。如果长期坚持的话, 学生会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 还会积淀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 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有效提高。

四、实践活动生活化

儿童的生活是最美的, 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 学生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 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 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中, 教师要使学生善于发现, 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人、事、物, 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 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语文引入教学, 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有更感性的认识。同时, 教师还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可以在学校开展各种兴趣小组, 让有同一兴趣的学生多做交流, 共同提高。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 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练习, 通过实践来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参加这些活动, 学生可以发挥潜能、张扬个性、增强自信。

总而言之,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我们也处处会用到语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不仅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且可以优化教学过程, 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所以, 我们要重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应用, 要将语文教学植根于生活这片沃土, 使其茁壮成长。

摘要:知识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小学语文学科不仅内容丰富多彩, 而且所涉及的知识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 这有利于促使学生自然地投入到学习中。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 要重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而生活化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生活实例来实现亲身体验, 可以让学生将课本内容与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本文就对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光忠.针对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的一些体会[J].读写算:教研版, 2013 (18) .

[2]苏保环.小学语文如何进行生活化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3 (32) .

[3]贡桑曲珍.浅探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J].魅力中国, 2013 (8) .

[4]措姬.浅谈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大观周刊, 2013 (6) .

[5]刘娜.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初探[J].读写算:教研版, 2013 (23) .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探析 篇9

一、识字教学“生活化”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因此, 在词串识字教学中, 教师要从整体入手引导学生想象, 在脑海里勾勒出一幅幅生字词串的“生活画”。如教学“寒流、大雪、北风, 蜡梅、翠竹、苍松, 蟒蛇、蚂蚁、刺猬, 滑雪、跑步、跳绳”一课时, 我首先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寒流侵袭、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场面, 让学生说说此时此刻的感觉。有的说:“真冷呀!”有的说:“我要是走在大路上的话, 一定会缩着脖子、低着头, 冻得发抖!”此时, 学生再认读这些词语, 读出来的就不仅仅是几个词语, 更是自己的亲身感受。“那么, 在这么恶劣的气候里, 你们看看它们表现得怎么样?”多媒体依次出现蜡梅怒放、苍松挺拔、翠竹挺立的画面, 结合画面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所见所感, 学生更有感受了。有的说:“它们真勇敢!”有的说:“它们真是好样的, 是个小英雄!”“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些小英雄的名字吧!”“蜡梅、翠竹、苍松!”学生朗读的声音变了, 语调变了, 就连姿态和神情都变了, 一个个腰杆挺直、精神饱满, 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英雄。接着, 我把话题一转:“小朋友们, 你们想不想再看看它们在干什么呢?”学生看到三种动物冬眠的图片都笑着说:“它们都在睡觉呢!”“对了, 有些动物到了冬季就不吃不喝, 这叫冬眠。你们看它们睡得多香呀!我们应该怎么读呢?”学生纷纷说:“我们应该轻轻地读, 不要把小动物们惊醒了!”在这样的课堂里, 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跳跃、灵性在升腾……

二、阅读教学“生活化”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 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学生读课文, 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学中, 我努力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具体生动、引发联想的情境, 通过设计双向互动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吐真言、抒真情”。如教学《井》一课时, 考虑到学生很难感受井水“很甜很甜”、“很凉很凉”的特点, 我设计了“拍广告”、“编广告词”为场景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表现井水“很甜很甜”这一特点时, 有一组学生是这样表演的:一个学生蹲下来当井沿, 另外三个学生演过路人。一个远足干渴的过路人发现了这口井, 惊喜地喊道:“啊, 井, 还有水呢!”于是弯下腰准备喝井里的水, 另两个过路人“闻风”一拥而上, 三人你争我抢, 各不相让。学生的表演主题不够突出, 方式也有些欠妥。这时, 我启发道:“同学们, 井水虽甜, 但人情更重要啊!你们能不能改编后再来表演一次?”第二次的表演就显得主题突出, 非常文明。一个学生说:“井水真甜啊, 请你喝一碗尝尝!”然后几人各捧起碗来“一饮而尽”, 再把碗一举说:“真甜啊!”台下响起了一阵掌声。表演后的采访更让我感到惊喜, 我问:“你们喝井水时有什么感觉?”一生答:“甜!”另一学生补充说:“很甜很甜!”我本来没打算再问, 因为已经“很甜很甜”了, 不可能再有比这更好的赞美了。没想到第三个学生走到我跟前说:“老师, 喝井水的时候我感觉到人情更甜!”我真的被他们打动了, 笑着说:“你还喝出了人情味!”其实, 学生读一篇文章的感受, 不正如品尝井水一样, 都能品出不尽相同的结果吗?情境的创设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激发了学生积淀已久的情怀, 在浓浓的“甜味”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习作教学“生活化”

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犹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教学中, 我鼓励学生以“记录生活”的形式进行习作训练, 倡导生活中有什么就记什么, 生活中发生了什么就录下什么, 生活是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的, 要求学生记录真人真事、表达真情实感、体现童真童趣。我组织学生开展联系生活的系列活动, 如“感悟秋天”,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寻找秋天。学生通过目睹、耳闻、鼻嗅、口尝去感悟秋天……通过观察现实生活、积累人生体验, 让学生思索生活、理解生活、表现自我。学生有了生活的积累, 才能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 才能产生一吐为快的创作欲望, 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每当我欣赏着学生的系列习作, 就会被那浓浓烈烈的生活气息、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 朴素平实的语言表达、天真烂漫的灵性飞扬所感动。实践证明, 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习作训练, 才能真正练到学生的心窝里, 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外实践“生活化”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10

一回归生活, 促进语文生活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摒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小学生思维发育不完善, 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认识得不全面, 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中走出来, 深入实际生活, 去感悟、去体验。然而对于一些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小学生往往是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要留心观察, 去认识生活, 扩大视野, 理解课文, 从而提高其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课文《小露珠》时, 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 但很少有同学去用心观察它, 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 让同学们了解到小露珠对于万物的生长是多么重要, 这样, 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 得心应手了。再如《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 了解它的形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因此, 在充分的生活背景下, 教师应该进行生活化教学, 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化学习的过程。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 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荣臻元帅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 不仅使学生对聂荣臻元帅是中日友谊使者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深入生活, 实现生活语文化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教师应该善于观察,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相结合的地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儿童不能在一个世界里, 像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傀儡一样, 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 寻找一种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所以, 最终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的目的, 而实践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途径, 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应以校园和社会中的课外实践为依托, 将知识延伸到生活。

1. 走进校园, 联系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 我发现学生对六一的庆祝活动非常感兴趣, 于是我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活动, 结果出乎意料: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 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言辞中肯、感情强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一定情境中激活了学生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 因而“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

2. 走进社会, 联系生活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语文来源于社会, 更要走向社会。社会是语文的源泉。现代语文, 应该关注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结合社会,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让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 联系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 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完成的活动, 如学了《鸟岛》《台湾的蝴蝶谷》等课文后, 可以让学生像导游一样, 回去向自己的父母介绍那里的美景。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 如参观访问, 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 结合实践, 形成“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中, 而应像张孝纯老师提出的“大语文”教学观一样, 语文教师应放眼社会和世界, 使语文走出小课堂, 走上社会轨道, 与国际接轨。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关心国际动态, 把有限地教材内容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相结合。这一点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已有所体现。大语文教学, 需要教师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和热情,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大语文教学, 任重而道远, 而结合实践进行教学, 无疑是一条正确高效的道路。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 篇11

一、语文教学要表现生活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的。所以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在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欢的方式,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搬到现实生活中来,让他们通过现实的情景去对比书中的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真切地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让学生表演“负荆请罪”一段,揣摩体会廉颇和蔺相如的表情、语言、动作、心理,当学生把文中的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之时,学生的情感已得到了升华,心灵自然得到了净化。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这就为教师讲课达到形、声、色结合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许多课文所描述的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生活,感悟语文。如《燕子》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和风拂面、桃红柳绿的春景图以及如音符般优雅的燕子的身影,再配以燕子欢快的啼鸣,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春天在哪里》的旋律响起,学生一边表演一边齐声欢唱。从学生优美的动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的世界。这个画面演示的整个过程就是课文所要讲述的内容。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音乐中沉醉,心灵与“春天”碰撞,自然也就理解了要学习的内容,而且会印象深刻,自己还会对课文内容有更多的想象,这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语文情操。

三、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感悟生活

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政府普遍关注的问题,语文学科是“文道结合”、“文以载道”的学科,能够体现道德价值观念的课文比比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的道德教育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抽象空洞,结果是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寓德于教”呢?

思想道德教育,这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要想在现实教学中切实做到并取得效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忌“大”、“空”,应从小处着眼,应与生活联系。如苏教版第七册《虎门销烟》一文,通过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在学习本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查资料或上网查找林则徐的生平和毒品的危害等。学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今天的现实进行探讨:今天还有很多人在吸毒,吸毒有哪些危害呢?我们应该如何阻止毒品的漫延?这次课程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对文学的品味,还是一次人格情操的教育,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动手描绘,美化生活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诗文画面优美,意境深远。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动手,发挥想象画一画,多动口,用美丽的语言描述这些景物,让优美的文字倾注于柔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又会别有一番景象。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许多其它的活动,例如通过一次春游让学生对比眼前的春天是不是跟书上写的有相似之处,或者让学生按照文本编一些小话剧等。只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课文的内容,让学生活动,开放课堂教学,让阅读教学生活化,就能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萌发创造力、创新力和想象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课外活动生活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是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儿童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象来滋养自己的意识……”儿童的生活是最美的,所以课堂上让学生学会课本知识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要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生活中,教师要使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人、事、实物,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感悟语文,把大自然演奏出的美妙语文引入教学,使学生对自然、对语文有更感性的认识。如带领学生郊游,听树叶沙沙作响、小溪欢快流淌、鸟儿放声歌唱,让学生在碧绿的草地上嬉戏,感受湛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及嗡嗡飞舞的蜜蜂。这样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还可以在学校开展各种兴趣小组,让有同一兴趣的学生多做交流,共同提高。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机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去练习,这样他们在完成某一件事后会更有成就感,更能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同时,这些活动也显示了学生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增加了一份自信、一份创造的渴望。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12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学生

一、强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现阶段, 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当始终在课堂中拘泥, 应当密切地与广博的社会教学相结合, 在生活的大课堂当中使学生用好语文以及学好语文。要想让学生将语文这一人生工具扎实地、真正地、熟练地加以掌握, 那么就应当将语文和生活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厚障壁”彻底打破, 使学生的心灵与语文教学相互沟通, 使社会天地与语文课堂相互接壤, 强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并且使学生的学习逐渐地“生活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途径

(一) 加强游戏活动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 为了对学生的童心加以保护, 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增长智慧, 学到知识, 看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 并且从中得到成功的乐趣, 那么教师就应当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采用表演、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可以采用“快乐邮递员”、“击鼓传花”、“游戏拼音动物园”等有趣而又生动的游戏形式展开教学, 以此活跃课程气氛, 从而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加强教材中知识的生活化, 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同时也能够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起来, 这是能够将课本知识转变成生活常识且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 开展综合性学习, 推动学生走向社会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不仅能够对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共享资源挖掘出来, 还能够对各科知识技能综合性地利用起来, 有助于推动学生不断走向社会, 在社会的大课堂中用语文、学语文, 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 在讲解《家乡的秋白梨》一课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通常极少有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特产, 进而便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到生活中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对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加以组织, 在社会调查中使学生学习语文。与此同时, 学生的调查技能、访谈技能和观察技能均能够得以发展及提高。

(三)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真正走进生活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以往死记硬背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打破, 重点对学生自主实践和自主学习加以强调, 重视激励学生的自悟和自得, 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和主动地参与, 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比如, 在讲授《可爱的小蜜蜂》这篇文章时, 通常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将书本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及蜜蜂的生活特点掌握, 但是抛开课本学生却对蜜蜂知之甚少, 甚至有些学生将蜜蜂画成了蚂蚁。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看一看、走一走, 让学生们切身观察生活中蜜蜂的形态、蜜蜂的动作和蜜蜂的活动等,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蜜蜂的观察及了解写成小短文或者日记, 从生活实践中加深学生的理解,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融入生活, 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四) 拓展学习空间, 沟通“三大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使课堂内外沟通起来, 对社区、家庭和学校等教学资源充分地加以利用, 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加以开展, 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一方面, 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就是家庭, 而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便是父母, 在家庭中, 学生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 这便需要教师将学生的家庭特点抓住, 对语文教学进行巧妙的设计。比如, 有些家长是卖水果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水果方面的小文章;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服装广告进行设计等。通过这样的措施, 学生便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能够得到家长的赞许;另一方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舞台, 教师可以将这个舞台中所发生的故事适当地引进学习中。比如,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并且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在选举班干部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创作自荐书, 并且上台演讲;在语文课堂开始前, 可以请学生进行短时间的即兴演讲, 对班级生活进行评论或者讲述生活中的趣闻等。在这些“语文化”的生活当中, 学生便能够切身感受到学习语文对学生的帮助以及乐趣, 进而促使生活运用和学习语文共同提高。此外, 社会是广阔的背景, 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天地, 教师可以利用对社会中时髦的广告词, 比如“使用××牙膏, 让您牙口无炎”、“××啤酒, 步步领鲜”等, 发散学生的想象思维, 并且加强学生的规范用词。

三、结束语

上一篇:材料去除深度下一篇:最优税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