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共12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 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 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更好地去体味和改造生活, 同时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 情操也能得到真正的陶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回归生活, 促进语文生活化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摒弃只注重传授课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传统教学模式, 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小学生思维发育不完善, 对生活中的一些人和事认识得不全面, 甚至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沉闷的课堂中走出来, 深入实际生活, 去感悟、去体验。然而对于一些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小学生往往是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 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要留心观察, 去认识生活, 扩大视野, 理解课文, 从而提高其观察和理解能力。如教学课文《小露珠》时, 小露珠对于学生而言可谓司空见惯, 但很少有同学去用心观察它, 教师应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并精心指导学生抓住特点去观察, 让同学们了解到小露珠对于万物的生长是多么重要, 这样, 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如鱼得水, 得心应手了。再如《云房子》一文就可指导学生去观察雨后白云的变化, 了解它的形态万千、变化多端。这样,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 从而获得主观感受。因此, 在充分的生活背景下, 教师应该进行生活化教学, 为学生创造一个情境化学习的过程。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 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使学生如临其境, 激起学习兴趣,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 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例如,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 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40年后美穗子带着三个孩子专程前来中国看望聂荣臻元帅的情景。通过表演的形式, 不仅使学生对聂荣臻元帅是中日友谊使者的形象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且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深入生活, 实现生活语文化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 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教师应该善于观察, 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相结合的地方, 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小学教育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儿童不能在一个世界里, 像一个脱离现实生活的傀儡一样, 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 寻找一种课本上得不到的知识。”所以, 最终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 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 才是我们的目的, 而实践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途径, 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师应以校园和社会中的课外实践为依托, 将知识延伸到生活。
1. 走进校园, 联系生活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 这座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在一次六一庆祝前夕, 我发现学生对六一的庆祝活动非常感兴趣, 于是我举行一次“六一应这样庆祝”的习作活动, 结果出乎意料: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 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言辞中肯、感情强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一定情境中激活了学生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 因而“有话可说, 有东西可写”。
2. 走进社会, 联系生活
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 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语文来源于社会, 更要走向社会。社会是语文的源泉。现代语文, 应该关注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结合社会,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让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 联系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 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完成的活动, 如学了《鸟岛》《台湾的蝴蝶谷》等课文后, 可以让学生像导游一样, 回去向自己的父母介绍那里的美景。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 如参观访问, 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
3. 结合实践, 形成“大语文”教学观
语文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中, 而应像张孝纯老师提出的“大语文”教学观一样, 语文教师应放眼社会和世界, 使语文走出小课堂, 走上社会轨道, 与国际接轨。如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关心国际动态, 把有限地教材内容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相结合。这一点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已有所体现。大语文教学, 需要教师们对社会的责任心和热情,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大语文教学, 任重而道远, 而结合实践进行教学, 无疑是一条正确高效的道路。
总之, 语文教学就是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让语文教学走生活化之路, 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知识的弊端,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 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2
[摘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为中心的教育” 这一生活教育理论问世以来,一直以鲜明的观点在告诉我们,教育和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她们互相促进,不可分割。借着新课程改革这一契机,教育与生活的无痕对接再次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本文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系及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出发,依托教学实际,从“走近生活,立足文本;亲临生活,开放课堂;描绘生活,感悟生命”等三个方面阐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建,努力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的光彩。[关键词]
重建
语文教学
生活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一种综合素养,它具有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可持续发展前景这样一些特点。而人的生活体验恰恰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培养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语文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无缝链接,重建语文教学生活。
重建语文教学生活就是要将语文课程相关的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激发他们作为生活主体参与生活活动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实现生活和学习合二为一的目标,从而获得有活力的语文知识,陶冶高尚的情操,形成综合的语文素养。一
立足文本
走近生活
作为语文课程载体的文本,每一篇课文都是基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和生活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的生活就存在于这种立体的、鲜活的文本之中。因此,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中的生活元素,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内容,获取生活的启迪;也赋予了文本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1.紧扣文本
体察生活,许多的文本内容是学生比较常见和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学生对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教师要努力挖掘这些学生熟知却又被遗漏的教学元素,指导学生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唤起曾经的生活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荷花》一文,荷花虽然对于学生来说司空见惯,但是真正用心去观察它的同学却不多。老师如果在课堂上设计明确的观察任务,教给科学的观察方法,并精心指导学生去抓住荷花特点进行观察,感受荷花的美。这样,活生生的荷花就会透过文本呈现在学生面前。激活了学生的生活文本,学生的学习活动就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了。再如《雷雨》一文,可以借助影像资料,指导学生从视觉、听觉各方面去观察、感受雷雨前、中、后的景物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认识生活,加深对生活的印象,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使得文本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2.演示文本
再现生活
专家指出“充分提供情景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在我们的教材体系中,有的文本内容却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难度,老师在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形象、直观地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激起学习兴趣,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文本就水到渠成了。也有一些老师善于对文本进行艺术化的处理,如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就可以把语文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在教学课文《葡萄沟》时,为了让学生在研读课文时能进一步体会维吾尔族老乡的“热情好客”,老师带几位学生扮演“客人”,请其余学生当老乡。客人说:“我是来自浙江的客人,听说你们这儿的葡萄很有名。”几位“老乡”说:“你好呀,欢迎,欢迎,快坐会儿,来尝尝我们这儿的葡萄吧!”(师做吃状)师说:“哦!吃饱了,谢谢!”老乡说:“再坐会儿吧!这儿还有葡萄带些回去吃吧„„”全班学生都赶着上来尝葡萄,场面相当热闹。毫无疑问,学生结合了实际生活中“招呼客人”与一些课文的相关信息,进行处理,才有了这样的表演。这时教师顺势引导:“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些地方能看出老乡热情?”在目睹了实践操练后学生纷纷举手,畅所欲言。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表演,其效果无疑会远胜于教师抽象的讲解,而使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应用。
3.品位文本
体验生活
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优美动人,需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教学《说茶》一文中,请学生边品味文本内容,边亲自品茶,文本文字与生活情趣悄然结合,学生感受颇深。如教学《葡萄沟》中的葡萄干一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先观葡萄干形,再品葡萄干味,那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的特点,无需解释说明,学生在体验中自然明白。这一刻,品味文本即成为了生活的体验,体验生活即提升了文本的品味。二
亲临生活,开放课堂
课堂是个宽泛的概念,它外延为课堂教室外,课本练习之外。都说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教师要做有心人,“放雀出笼”,让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亲自到工厂、市场、乡村、住户中去调查、访问、参观、实践,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并逐步培养和引导学生也做在生活中学语文的有心人。教师要做到擦亮自己和学生的慧眼,让学生走出教室这个小课堂,开放社会这个大课堂,寻找社会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学生亲临生活,使社会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教材。
1.亲临校园,开放课堂
校园是个大课堂,校园语文学习因素随处可见,告示牌上的文字、橱窗里的标语、学校的通知、校务公告栏的文件等。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并在课堂上交流,让语文教学面向校园。同时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这个舞台上发生的一些故事可以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例如:激烈的运动会、快乐的六一节、有意义的少年税校活动、为灾区人民、身患疾病的伙伴捐款等等,都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好素材。
2.亲临家庭,开放课堂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例如:经营烟酒商行的家庭,请家长配合孩子分析烟酒的利弊,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有的家长是经营服装生意的,则可以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设计一下服装广告;还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水果的,这样家庭的孩子对于介绍水果方面的文章拿捏得就会比较到位。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高昂,家长更是倍加赞许。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建还要引导家长适当订阅一些报刊、杂志在家里阅读,让孩子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很多在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
3.亲临社会,开放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的一片天地。小学生经常会跟随大人去超市、酒店、游乐园等地方消费和游玩。超市内,琳琅满目的物品都是小学生经常接触的,在超市的物架上都有每样物品的名称和价目;在酒店中都有不同风格的装饰摆设、菜单、餐具;游乐园更是儿童的天地,在享受快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积累知识......这些社会生活无时无刻地在向学生展示着语文学习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去收集各种商标、小包装袋,摘录广告上认识的精彩语句等,让学生动手、动脑,收集、整理、编排,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成就感得到满足。组织学生去调查超市的经营状况,给超市领导写信,这些更是学习语文的好载体。同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亲自设计探究性、交流性、趣味性的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共同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小主人。挖掘校外的教育资源,参观考察古建筑群,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到农村去帮助出黑板报;到企业帮商家设计广告词等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都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无机地相交相融,重建鲜活的语文生活。
4.亲临网络,开放课堂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文化多元的新时代,老师们早已不再是“一心埋头教参中,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更多的是用开放的心态,上机看看网上精彩的世界。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为我们提供广阔的知识信息背景,更大程度地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我们可以大胆地汲取高人经典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查阅更多的课文背景资料,我们更可以在网上搜索我们所不能解决的问题答案。亲临网络,我们节约更多时间;亲临网络,我们获取更多知识;亲临网络,我们方可居高临下,有的放矢,深入浅出。科学合理利用,我们能给缺氧的课堂带来新鲜的空气,使语文课堂异彩纷呈。
在倾听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课的结尾时,我感受到亲临网络,开放课堂带来的巨大震撼。老师带领学生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之后,进行了拓展:仅仅在阿尔及利亚的救灾中,中国国际救援队受到当地人民的赞扬吗?不,远远不止这一些!课件播放中国国际救援队在阿尔及利亚灾区、新疆昭苏、印度洋地震与海啸灾难、巴基斯坦7.8级地震、印度尼西亚日惹特别自治区以及四川特大级地震中所立下的战功。学生随着影像资料的播放,情绪高涨,异常激动。老师趁机问道:你愿意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中国国际救援队?学生的回答是令人振奋的。课堂掀起一高潮。
听着学生的发言,我在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完全可以更加开放,而开放的关键是大胆吸纳,合理整合。像《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最后一个环节,比较好地处理了课内与课外、文本与超文本、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阅读课,就用足了生活与网络资源,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本更加丰厚。
三
描绘生活,感悟生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它强调体验所产生的情感和意识感悟,建立在学生的亲历之后。这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它又强调,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创造生活,才能放飞学生生命的自我,体验成长的快乐,感悟生命的精彩。
1.描绘生活,放飞心灵
一是即兴成文。课堂教学和生活中,常有一些事情,会使学生耳目一新、心灵一震,但又稍纵即逝。如课堂中突然闯入的一只蜜蜂,轰然倒地的桌子„„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写作灵感、知道学生写作的良机,教师应及时捕捉,因势利导,即兴作文。这样的作文,因为学生经历了全过程,写起来得心应手。记得有一次,上课铃声响了,教师还是闹哄哄的,从他们的议论中我似乎能听出教室里多了一位“客人”。仔细一问,果然在一位男生的矿泉水瓶里,一直极富生命力的蚂蚱在跳着、蹦着。这时可真为难我,是不去处理它?还是去处理它?如果要处理,怎么处理。我犯困了!看着学生们那新鲜劲儿,我突发灵感,请出“客人”,请这几位调皮孩子从外形、动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介绍,再请其他小朋友轮流观察之后,写下一篇观察日记。在哄闹之后,教室渐渐安静了下来。我高兴,生活的瞬间让我和学生们有了生动的写作素材。一篇篇生动有趣、极具个人特色的习作在学生笔尖流淌着。
二是观察成文。大自然是博大的,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春夏秋冬的四季轮回,花鸟草虫的生生息息,这些都是孩子们最向往最迷恋的。老师善于在各个季节带领学生观察花的晨昏变化,树的四季易容;在春、秋游中,带领学生感受蝶的迷彩,叶的绚烂......夏令营,堆雪人打雪仗,让孩子们在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捕捉大自然所赋予的写作灵感,及时引导学生讲讲写写,这既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又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在不知不觉中也养成了观察生活,勤于写作的习惯。
三是交际作文。在学校创建花园式学校的过程中,让学生写写“请为学校添份绿”、“美化校园你我他”等标语和倡议书,既得到了学校的肯定与支持,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沟通信息、交流思想的情感都在加强,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通信活动。班级开设“心灵信箱”,让学生给老师写信,与远方的某个班级结成友谊班,进行“鸿雁往来”,增进彼此的交流。还可以引导学生写推销语,写解说词,写自荐书等,让他们再描绘生活中放飞心灵。
2.创造生活,感悟生命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学生的自主创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体验成长,享受生命的快乐。一是利用听觉联想,借助变化多端的声音,激发学生情趣,引导想像,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重构生活画面,产生表达的欲望。把生活中“风声”、“雨声”、“欢呼声”等组合在一起。让学生仔细、放松地倾听,自由自在地展开想像的翅膀,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勾画生活场所。二是利用视觉联想,给学生以视觉感官的直观刺激,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导他们写作。出示的物品应尽可能地贴近儿童生活实际,这样做易于唤醒他们大脑中的储存,写出的习作才能行文流畅、情感真挚。三是情境联想,作文是生活和思想、环境与情感、客体与主体相熔铸的产物,写作思路离不开情境的诱发。学校组织学生踏春活动,迎风摇曳的绿叶,随风起舞的野花,还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都会使学生心旷神怡。在情境的催生下,学生浮想联翩,思路极为活跃,佳作亦应运而生。让学生在作文中创造生活,让生活因为创造而美丽。
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57-02
小学语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语文是一门语言性学科,语言就要从小学起,而且要学好。中国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国家,中华五千年来文化的传承也是靠文字来实现的,而这一切都需要良好的语文功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能提高小学生的实际沟通交流能力,在教学模式转变方面也是重要突破。
一、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提出背景
21世纪,尽管教育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新课程改革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以前相比,教学场所、教学设备以及其他硬件条件都有明显的改善,这些已有的成绩值得我们欣慰。同时,一些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就是语文教材的内容,仅仅把教学放在教材的内容中去,千篇一律。老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依然延用,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对语文的精华之处不能深入领会。这种令人堪忧的教学现状必须得到改变,小学语文的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融入生活,与实际相联系起来。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手段,成为必然的解决方法。
二、明确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一味地局限于传统的“师讲生听”模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缺乏足够的兴趣。即使他们能接受被动而来的知识,也不能为其所用。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的内容与真切地生活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拓展了学生的体验渠道,学生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让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也让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兴趣。
2.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是一种人文性学科,人文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让他们从根源了解语文知识的由来,促发其思考,调动他们的探索能力,激发他们的个人潜能。在生活化教学中,还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实践中,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将得到锻炼,使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得到较大提升。
三、如何实现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1.教学环境生活化
目前的教学课堂大多数只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课堂,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传统的教学环境单单强调学习,忽视了宽松乐学的氛围感,这是我们应该着重建设的方面。要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教学环境,必须从教学氛围入手,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态度,对待学生要亲切、和蔼,尊重学生,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发扬教学民主,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使学生充满自信,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把课堂当作自己的家一样,在课堂中自主探索,使课堂更人文化、生活化,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
首先是对于教材内容的选取,新课程改革要求教材的选取一定要贴近实际,所以说,我们的教材编写者、教材选取者一定要编写、选取那些生活化的教材。另外,语文的教学内容是宽泛的,教科书不是语文的全部教学内容。我们可以采用开放性的教学措施,比如说,在讲到某部分知识时,可以带学生去实践感受一下。在日常的一些教学活动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建立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学会从教学内容中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并最终回到生活中去。开拓延伸教学内容,适当的与其它学科或生活文化相联系,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更多的生活因子并加以利用。
3.多媒体教学对生活的再现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到现代化教学中来。以往只有老师来讲的教学方法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得以改变,为语文生活化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多媒体集图像、视频、文字为一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为学生创造一种声情并茂的情境,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小学生生活阅历少,再加上诸多因素的影响,无法很好的想象到教学内容中的一些意境,也很难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真实情感。多媒体可以将这些直观地展现出来,创设一种真实化的教学情景。如对于一些瀑布美景或可爱的小动物,学生可能很难看到,但多媒体技术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让学生对生活、对自然多了一份感悟。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育者應该打破教学与现实之间的隔空关系,将实际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联系,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只有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才能培养出更为优秀、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学生
一、强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现阶段, 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当始终在课堂中拘泥, 应当密切地与广博的社会教学相结合, 在生活的大课堂当中使学生用好语文以及学好语文。要想让学生将语文这一人生工具扎实地、真正地、熟练地加以掌握, 那么就应当将语文和生活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厚障壁”彻底打破, 使学生的心灵与语文教学相互沟通, 使社会天地与语文课堂相互接壤, 强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并且使学生的学习逐渐地“生活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途径
(一) 加强游戏活动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 为了对学生的童心加以保护, 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增长智慧, 学到知识, 看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 并且从中得到成功的乐趣, 那么教师就应当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采用表演、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 可以采用“快乐邮递员”、“击鼓传花”、“游戏拼音动物园”等有趣而又生动的游戏形式展开教学, 以此活跃课程气氛, 从而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加强教材中知识的生活化, 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同时也能够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起来, 这是能够将课本知识转变成生活常识且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 开展综合性学习, 推动学生走向社会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 不仅能够对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共享资源挖掘出来, 还能够对各科知识技能综合性地利用起来, 有助于推动学生不断走向社会, 在社会的大课堂中用语文、学语文, 开阔学生的视野, 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 在讲解《家乡的秋白梨》一课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通常极少有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特产, 进而便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到生活中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对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加以组织, 在社会调查中使学生学习语文。与此同时, 学生的调查技能、访谈技能和观察技能均能够得以发展及提高。
(三)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真正走进生活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以往死记硬背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打破, 重点对学生自主实践和自主学习加以强调, 重视激励学生的自悟和自得, 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和主动地参与, 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比如, 在讲授《可爱的小蜜蜂》这篇文章时, 通常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将书本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及蜜蜂的生活特点掌握, 但是抛开课本学生却对蜜蜂知之甚少, 甚至有些学生将蜜蜂画成了蚂蚁。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看一看、走一走, 让学生们切身观察生活中蜜蜂的形态、蜜蜂的动作和蜜蜂的活动等,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蜜蜂的观察及了解写成小短文或者日记, 从生活实践中加深学生的理解, 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融入生活, 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四) 拓展学习空间, 沟通“三大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使课堂内外沟通起来, 对社区、家庭和学校等教学资源充分地加以利用, 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加以开展, 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一方面, 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就是家庭, 而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便是父母, 在家庭中, 学生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 这便需要教师将学生的家庭特点抓住, 对语文教学进行巧妙的设计。比如, 有些家长是卖水果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写水果方面的小文章;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服装广告进行设计等。通过这样的措施, 学生便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能够得到家长的赞许;另一方面,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舞台, 教师可以将这个舞台中所发生的故事适当地引进学习中。比如, 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 并且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在选举班干部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创作自荐书, 并且上台演讲;在语文课堂开始前, 可以请学生进行短时间的即兴演讲, 对班级生活进行评论或者讲述生活中的趣闻等。在这些“语文化”的生活当中, 学生便能够切身感受到学习语文对学生的帮助以及乐趣, 进而促使生活运用和学习语文共同提高。此外, 社会是广阔的背景, 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天地, 教师可以利用对社会中时髦的广告词, 比如“使用××牙膏, 让您牙口无炎”、“××啤酒, 步步领鲜”等, 发散学生的想象思维, 并且加强学生的规范用词。
三、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研究论文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体系;优化对策
构建合理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更加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价标准。应用全面系统性教学评价体系对小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以及结果等进行评价,有助于语文教学更有针对性地不断提高。通过合理的优化语文教学的评价体系,是推动小学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及创新的重要方式。
1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1.1多元化试题体系
要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合理的构建,应该对小学语文的试题体系进行优化改革,使考试试题能够与小学生学习需求更为贴近。首先要确保试题的趣味性。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试卷上及试题要求中对易错点给予提示,使用彰性鼓励性的语言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怀。这种鼓励性的试题,小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第二,试题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是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水平,所以试题也应围绕着小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设计。将小学生知识及能力的水平、学习的过程及方法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的收获等来作为设计试题时的重点,可以让小学生以评价来了解自身语文能力,也更可以使学生反思自己的语文学习观[1]。
1.2动态化评价体系
动态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就要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课堂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因此利用课堂测试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快速有效的体现出来。并且通过课堂的考察形式能够分散考察,在每节课中都考察一部分,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并且有助于发挥评价效果。第二要在实践活动当中进行评价,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好玩,因此在实践活动当中开展的考察,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并真实地展现学生的个人能力。例如考察小学生朗读的能力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分角色的朗读来对学生进行能力的考察,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更自然地表现出自身的能力。
2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优化策略分析
2.1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内容进行优化
针对评价的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是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改革及创新的前提基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优化,才可以更好地优化评价的方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评价的效益[2]。实现教学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重视起来,对学生各项不同能力的提升都进行考察,在考察中大致需要针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考察,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运用的方式进行考察,还要对学生的情感以及价值观进行考察,只有从这三方面如数进行考察,才能够实现全面化的教学体系评价。例如在情感及价值观的考察中,在讲解完《静夜思》之后,教师要让学生积极的探讨李白在诗中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以及自己通过读诗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收获,也才能使教学的评价体系更加的系统和完整。
2.2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标准进行优化
教学评价的标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当中的重要标尺。只有应用公正的教学评价标准,才能够进一步提升课堂评价的有效性。一刀切式的教学评价标准,会让教学评价的结果失去公平性,不仅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能使部分小学生产生强烈的优越感,这样的评价标准并不科学。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中,要大胆突破对学生统一化要求,结合着小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与之相应的教学评价标准,进行差异化的评价,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也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例如讲讲了《手捧空花盆》这节课时,可能有些学生仅仅只记得了部分的生词,对课文的内容也只有大致的了解,但由于部分学困生的学习和领悟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并不能统一要求学生达到统一的掌握标准,此时应该对学困生给予鼓励和帮助,积极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的效率,逐步改善学困生的学习难点。
2.3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方式进行优化
通过对教学评价的方式进行合理的优化,能够使小学语文的教学评价更加具有活力。合理有效的评价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水平,教师可以应用赏识性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在实际教学中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关注学生的优势方面,对学生的长处进行适当的表扬,这样能够有效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学生朗读课文之后,发现学生在发音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也要充分的肯定学生朗读的流畅性,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更有收获。
3结语
小学语文的教学评价体系合理与否,与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有效地实现有着直接的关系。注重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培养,应用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制度对教学课堂的评价实践进行优化,使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当中充分发挥出其引导作用,这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只有应用合理的评价方法,才能更科学地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教学实践活动也才更有效益。
参考文献:
[1]付佳佳.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J].才智,2016,(3):74.
[2]孟卫华.网络环境下高职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分析[J].知识经济,,(23):140,142.
[3]栾贻爱.语文教学评价标准的历史嬗变与现实启示[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4,(6):29-35.
探究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生活情境
加强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且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认识和了解,而且加强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认识。故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生活化教学。
一、加强对生活的探讨教学,提高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对于生活的探讨教学,增进语文教师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语文认识。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将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应用到教学中去,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探讨,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教师可以将秋天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讲解,如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秋天,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的事件来加强学生对于秋天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秋天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树叶开始变黄,水稻和小麦都开始收成了,还有很多水果也可以收获了。除此之外,在秋天,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变化,例如,秋天天气比较干燥,妈妈会经常煮汤给我们喝,还有秋天来了,天气开始转凉了,我们也开始穿长袖衣服了。所以,要想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语文课文内容,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探讨,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加强学生对于生活情境的感知认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想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教师首先就要加强学生对于生活情境的感知认识,确保学生能够注意到生活中的场景,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往往会忽略了将语文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来进行结合学习,而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场景,学生又缺乏与语文知识进行结合学习,这就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性认识,从而无法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对各个生活场景的感知和认识,加强生活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例如,在教学《惊弓之鸟》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就可以让学生用这个成语来进行造句。如,学生可以将这个成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事件中。有学生这样写:小时候,我经常和妈妈玩,每次都躲在妈妈背后吓唬妈妈,妈妈每次都会被我吓到,因为我每次吓唬妈妈的时候都会说“啊”,所以一旦妈妈听到别人大声地说“啊”,就会像一只惊弓之鸟一样,拍拍胸口说“吓死我了”。所以,学生一定要加强对身边生活事件的关注,以便更好地将语文学习和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三、再现生活情境,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进一步认识
为了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再现的方式来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北京》时,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唱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也可以给学生重现林妙可表演《歌唱祖国》的场景。通过再次展现这些场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北京奥运会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首都北京的自豪感,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北京》的认识和理解。
四、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教学,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
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结合教学,还能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例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教师就可以教导学生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学习雷锋叔叔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教师还可以列举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乐于助人的事情,如给老奶奶让座,牵老伯伯过马路等等。并且告诉学生,我们所做的这些帮助人的事情都是在向雷锋叔叔学习,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五、实现课后作业生活化,巩固学生对于语文的认识
要想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教师就要事先把课后作业生活化,例如,让学生就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日记,并且记录自己最深刻的事情,然后在课堂上朗读给同学们听。通过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关注,还能提高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语文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生活与语文是密切相关的,两者是不能分开的,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子涵.扎根生活: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探讨[J].学周刊,2015(34):129.
[2]李玉明.生活化情景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32):184.
探究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生活情境
加强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可以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并且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认识和了解, 而且加强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认识。故此,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生活化教学。
一、加强对生活的探讨教学, 提高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教师可以加强与学生对于生活的探讨教学, 增进语文教师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语文认识。所以, 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要及时将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应用到教学中去, 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探讨, 并且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例如, 在教学《秋天的图画》时, 教师可以将秋天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讲解, 如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秋天, 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生活的事件来加强学生对于秋天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 在秋天的时候, 我们就会发现树叶开始变黄, 水稻和小麦都开始收成了, 还有很多水果也可以收获了。除此之外, 在秋天, 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变化, 例如, 秋天天气比较干燥, 妈妈会经常煮汤给我们喝, 还有秋天来了, 天气开始转凉了, 我们也开始穿长袖衣服了。所以, 要想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语文课文内容, 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探讨, 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加强学生对于生活情境的感知认识,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要想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 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教师首先就要加强学生对于生活情境的感知认识, 确保学生能够注意到生活中的场景,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例如, 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往往会忽略了将语文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来进行结合学习, 而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场景, 学生又缺乏与语文知识进行结合学习, 这就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缺乏对生活的感性认识, 从而无法将语文学习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的结合, 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所以,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教师就要加强学生对各个生活场景的感知和认识, 加强生活知识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 以便更好地提高自己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例如, 在教学《惊弓之鸟》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就可以让学生用这个成语来进行造句。如, 学生可以将这个成语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事件中。有学生这样写:小时候, 我经常和妈妈玩, 每次都躲在妈妈背后吓唬妈妈, 妈妈每次都会被我吓到, 因为我每次吓唬妈妈的时候都会说“啊”, 所以一旦妈妈听到别人大声地说“啊”, 就会像一只惊弓之鸟一样, 拍拍胸口说“吓死我了”。所以, 学生一定要加强对身边生活事件的关注, 以便更好地将语文学习和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学习, 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三、再现生活情境, 提高学生对于课文的进一步认识
为了更好地调动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再现的方式来调动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学习《北京》时, 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学唱北京奥运会主题曲《我和你》, 也可以给学生重现林妙可表演《歌唱祖国》的场景。通过再次展现这些场景,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北京奥运会的认识,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首都北京的自豪感, 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从而加深学生对《北京》的认识和理解。
四、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教学, 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
加强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 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结合教学, 还能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 从而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例如, 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时, 教师就可以教导学生要向雷锋叔叔学习, 学习雷锋叔叔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精神。教师还可以列举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乐于助人的事情, 如给老奶奶让座, 牵老伯伯过马路等等。并且告诉学生, 我们所做的这些帮助人的事情都是在向雷锋叔叔学习,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 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认识, 提高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
五、实现课后作业生活化, 巩固学生对于语文的认识
要想更好地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在布置课后作业的时候, 教师就要事先把课后作业生活化, 例如, 让学生就自己的所见所闻写成日记, 并且记录自己最深刻的事情, 然后在课堂上朗读给同学们听。通过布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生活的关注, 还能提高学生对于生活中的语文的认识,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生活与语文是密切相关的, 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的生活化教学, 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姜子涵.扎根生活: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探讨[J].学周刊, 2015 (34) :129.
谈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8
1. 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洁白的墙壁、固定的黑板、插秧式的桌椅……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整齐划一,但它却缺乏一种温馨的乐学环境及有利的认知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2. 以各种形式再现生活。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根据课文开展心得交流会、辩论会,让学生说一说,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升华对课文的理解;或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再者,可以以各种生活化的训练让学生加强情感体验与实践体验,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思维。
二、有生活,语文课堂才能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同时又是语文课堂生动、活泼、精彩的物质保证。
记得我在教学“席”这个生字时,让同学们组词语,当同学们组出“出席”这个词语时,我要同学们讲讲这个词的意思,其中有个男孩站起来做着动作大声说:“就是村里的人在一起吃席,快要开席时,管事的人说一声‘出席喽’,这样端盘的人员就该上席了。”不等他说完,同学们就前仰后合地笑开了,为他的理解,也为他的动作和语言。发言的这位男孩是我们班的班长,他爷爷是村里有名的理事人,哪家有红白喜事准少不了,他是见多了,所以一下子就联系上了“出席”这个词。其实,“出席”这个词的书面意思并不是他所说的这样,可他的理解我也找不出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可见生活处处皆学问。
三、关注生活,引导观察
作文内容从哪里来?学生作文的内容就是要靠平时对生活素材的积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必须从观察、关注生活入手,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把生活当成作文内容的选择之地。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只有引导学生观察,才能从生活中获得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内容才会有血有肉,真实感人。如有次下午我正在上课,突然听到外面有许多麻雀的叫声,寻声望去,嗬,黑压压的一片,这么多一群麻雀忽飞忽停,喳喳地叫着,学生也被吸引住,情不自禁地一齐把目光投向窗外。于是我就让他们都站起来,走到窗口观察这一景象,学生们无不惊叹,就在他们一声声的欢呼和惊叹中,一篇篇生动形象的习作应运而生。在习作中指导学生观察,还可让学生把视线从学校生活转向家庭生活,及时记下自己的点滴见闻。布置学生回去观察家中的景、物,引导学生从几个方面去观察并记下来,经常布置学生回去参加家务劳动,把劳动时的情境、心情描述下来。如此引导学生去做生活的有心人,使学生懂得作文的内容来自生活,懂得只有关注生活,学会观察,才会获得源头活水。
四、拓展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中,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同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状况、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就可以布置学生写一份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到工厂、农村、环保部门等去参观、访问,也可以到图书馆借阅相关的报纸、杂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今世界处于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还应该让学生通过计算机从网上有针对性地查找自己所需的材料。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由多种形式实现。
首先,是教师悉心安排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如学了《鸟的天堂》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回去向家长、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文如让学生课外做一些社会调查,宣传等实践活动等。
其次,是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如参观访问,与兄弟学校开展手拉手活动等。另外,只要能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十分丰富的。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对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篇9
一、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只是单纯地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教授文章, 只重知识与技能, 是在就教材进行讲解, 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离, 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处于肤浅层次, 使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是一种负担, 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从而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其人文价值。而新课改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 将学生的生活与教学密切结合起来, 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即实现“再现生活, 体验生活, 回归生活”,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使学生产生独特的见解, 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1. 还原生活。
每一篇文章都不是作者的无病呻吟, 而是作者留心生活、观察生活、用心体会而写出来的, 可以说在每一篇文章中都有生活的影子。因此, 我们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就需要带领学生一起走进作者文章所描述的生活场景, 让学生将抽象的文字与具体的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所以, 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是孤立、机械地进行文章的分析, 进行机械的讲读式教学, 而是要利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手段还原生活, 让学生能够真切地走进作者的生活世界。这样, 学生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文字。如我在教学前先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资源库与综合处理功能, 为学生收集与文本相关的图片、照片、影视剧片断等。然后, 我再精心构思、巧妙组合, 将一篇篇枯燥静止的文字变成图文并茂的课件。上课时, 我将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 真实地还原了作者文本所描写的生活, 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同时, 学生也可以结合具体的生活与场景来理解文章, 这样更能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 体验生活。
新课程改革倡导个性化阅读, 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将文本与现实结合起来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只是简单地还原生活, 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将文本所描述的生活与自己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 学生的学习才能基于文本, 又超越文本, 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阅读, 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更多独特的见解与感悟。因此,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将文本的学习引向学生的现实生活, 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来感悟与理解文本。如在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我让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细节, 从真实的生活中来体会父爱。这样, 学生就会对文中所描写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产生更深刻的体验与认知。
3. 回归生活。
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坚持“从现实生活中来, 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的教学原则, 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来感受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 我们要将学生的学习空间由教室引向学校、家庭与社会, 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学习平台与表现舞台,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践活动中, 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校园, 走上大街, 走向社会, 纠正广告语、店铺名、宣传标语以及影视剧等各类电视节目中不规范用字现象等等。这样, 学生便可以将所学知识充分地运用于实践活动中, 在实践中检验所学, 从而可使学生养成规范用字、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在不断的纠错中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又如, 在学习了游记类文章后, 我们可以让学生给家长、朋友当导游, 向他们介绍名胜古迹、旅游胜地等, 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 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只要我们用心, 就可以在小学生的生活与语文教学间找准最佳结合点, 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将学与用结合来, 在运用中加深认知, 提高理解, 学会运用。
二、实施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就告诉我们,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教学手段, 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 我们在采用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包括生活化教学手段时, 都要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学生主体参与, 积极探究。我们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 才能增强教学的亲切感, 激起学生学的激情, 才能使学生对教学产生认可与期待, 才能使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其中, 从而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以确立, 真正实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许多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只是想当然地进行生活化教学, 这样使得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 自然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 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 我们要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 认真观察学生的生活, 走向学生的生活, 了解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认知特点, 从小学生的现有知识与现实生活为切入点, 在学生与教学间找准最佳结合点,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能够基于生活实际达到对教学内容深层次的理解与掌握。
2. 突出语文特色。
生活化教学并不等于生活的简单堆砌, 也并不是所有的生活都适合小学生的学习, 而是要将生活与语文结合起来, 既突出生活化, 又突出语文化。我们只有将小学生的生活与小学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实现生活化与语文化的结合, 实现生活性与知识性的结合, 才能使生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生活实践, 才能真正将学与用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提高。
谈生活化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篇10
一、让识字教学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稿) 》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而能把语文这一生活工具用活、用好, 我们可得从识字开始。根据汉字特点, 我总结出以下几种方法。 (1) 加减变换法。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以熟带生, 偏旁带字, 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例如, “目”“白”“大”“王”等, 减一画会是什么字呢?加一画又会是什么字呢? (当然这类型的字很多) 利用熟字进行造字, 进行记忆, 既有趣, 又记得牢。 (2) 走进生活法。例如, 鼓励学生去书店、上网、收看电视……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 布置家长和学生一起收集一些广告语, 并在语文课上相互交流, 让每位学生写出自己家的地址。相互交流看, 这样既增进感情又认识了新字。 (3) 歌谣谜语法。如“告”有学生是这样想的“一口咬掉牛尾巴”“茶”同学们又是这么说的“草人骑木马”。当然, 识字教学不仅有上面几种, 还有表演法、联系法、比较法等等。不论你用哪一法, 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 学生才能学得轻松、愉快, 从“学会”发展到“会学”才能达到识字教学的要求。
二、让阅读教学生活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只有让阅读教学贴近生活,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才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活化氛围,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促进学生的发展。
(1) 运用多媒体, 打开学生阅读思维。教材中的一些游记、写景、说明文等, 借助多媒体课件、录像播放、录音渲染等手段, 展示与文本相应及相关的生活情景, 可以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缺乏或空白, 为学生的体验建立联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学生与文本、作者交流提供一种背景, 一个平台, 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理解。在我们这儿, 不靠近大海, 四处高山环抱, 对于山区的学生根本没有人观看过海面的潮起潮落, 更不要说是感应它给人带来的气势磅礴景象了。在教学《观海》一课时, 我将海宁潮的录像放给孩子们看, 让他们身历其境, 感受潮水的迅猛气势, 潮形的变化多端, 大海的无穷力量。读着《观潮》, 看着潮水, 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唤醒了, 兴趣被激发了。当然, 类似例子还很多。
(2) 让学生走进社会, 融入自然。像《燕子》一课, 我们可以带着学生到校园外, 边欣赏美丽的日出, 边感受文本的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感情, 让学生和文本有一种实实在在的“碰撞”。像《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课, 我们可以让孩子们真正回到实际, 关心一次残疾人, 去体会关心别人的快乐和学会能为别人着想 (但这样的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 。
(3) 让学生走进课本人物, 步入他们的生活。如:《黄继光》《小动物过冬》《要好好学字》等等, 在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来扮演人物角色。延伸阅读时, 可以让学生做些操作性的作业, 如:收集一个黄继光的故事, 为黄继光朗诵一首诗来纪念他。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冬眠?哪些要迁徙, 飞到南方去? (同学们收集后相互交流) 也可以搞一次毛泽东诗词朗诵会等等。再如,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的“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段时, 可以先让学生将文中的“船夫”一词换成“我”或者“他”来反复地有感情地读一读 (用“我”会显得自豪, 用“他”则会羡慕或赞美) , 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内涵, 从而真实地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再以“谁的什么技术特别好”为总起句来说一说生活中的人与事, 从而建构起生活场景, 实现语文学习为生活服务的目的。这样的角色体验, 它的生命力是强大的, 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 因为有了体验, 从而让学习扩展到身心和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用身体去经历, 用心灵去感悟, 这是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谈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作业;生活化教学
一、在课堂上的生活化教学
小学语文是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的,学好小学语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素养。但是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观念下,人们更重视的是成绩,也是老师和学生一直追求的目标。在这个影响下,学生没有精力去学习课外的东西,更多的是要接受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生活本身就是最大的课堂,人们在生活中孕育生命。针对语文作文来说,学生写的文章多是生硬的,不够贴近生活。学生学得很苦但收获很少,最后学生就对语文产生了厌倦情绪。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巧设情境
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首先应该先在情境下设下伏笔。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巧妙地设置情境,再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能亲身体会其中的情感,还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更深刻地感悟生活课堂的魅力。例如,以《大海睡了》为例,我在讲述这篇课文时,首先提问学生:“你们的父母带着你们去过海边吗?你们亲身接触过海洋吗?”学生立刻就都变得很兴奋,纷纷讲述着自己的经历。有的说海洋很广阔,有的说海洋很蓝,等等。由此我就开始讲述课文中的海洋,为他们解惑。这样的迁移注意力的方式很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教材内容联系生活
语文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其实对小学语文教学来说,它的目的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文学的作家,小学语文的目标是要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发展,能更流畅地与人交流。因此,在教学目标上教师更应多注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能力的培养。针对语文阅读来说,它与生活才是联系最为密切的,阅读作品是学生接触社会最安全最更有内涵的方式。作品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也是生活的外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阅读教学特别强调创造性地使用课文内容,并对课文素材进行外延,通过课文内容的深度开发,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有效地联系生活,并能更轻松地应对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授《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时,我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想象一片广阔的草地上,清晨的微光照射着小草上的露珠。让学生观察自己身边早晨的情境,以此来想象草原清晨的魅力和祥和。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更多有关草原的文章来加深学生对草原清晨的理解。慢慢的,学生就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的兴趣,探究是引起学生兴趣最便捷的方式。这种探究方式,也让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了解生活。教师应该尽力丰富学生生活,开阔阅读视野,拉近阅读与生活的距离。
二、在活动上的生活化教学
1.欣赏美文,体会生活
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添加到课文中的,它凭借文字,突出事物的美丽,由此巧妙运用,欣赏富有韵味的语句、段落,唤起人们的美感,对事物的认识有个质的飞跃。例如,在教学《世界多美啊》的课文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重点句,让学生反复朗读,寻找感觉,感受世界的美好,学生边读课文,边配上音乐,让學生头脑中浮现画面,想象美的意境,学会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本领。
2.结合课文内容,布置生活作业
新课标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注重构建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教材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单一的,而是用各种方式联系到课外,联系到其他学科,连接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文化。所以,教师要设计一些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作业。例如,在教授《哪吒闹海》的课文后,学生对故事性的课文更感兴趣,回到家里后,可以通过观看一些儿童节目,如哪吒三太子等影片来加深对文章的印象。这样就可以把课文内容与生活中的活动联系到一起,让学生能学习到生活中的所有学问,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材料中,大量地亲身接触语文知识,激发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作业活动。
3.结合学生自身,设计自主性强的作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设计。作业可以自己留,互相留,学生自己决定每次作业的题目、数量和时间,并允许学生超前学习教学进度以后的教材,并通过展示性的“暗示”评比,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总之,生活中处处是学问,也处处用到语文。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个开放、自由、灵活的空间,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重语言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教学时,我们应以课堂为起点,让教学贴近生活,用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素材。
参考文献:
[1]于书海.浅谈作文教学生活化[J].新课程(中),2011(5).
[2]王利平.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生活化[J].新课程(小学版),2007(8).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 篇12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存在的现状
现阶段很多语文教学都是存在于课本上, 而忽略了生活的教学, 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 把学校的传统知识教育和生活教育分离, 严重脱离生活实际。 导致以下问题的出现:
1.没有遵循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指导思想。
综合学习是《九年义务教育》的要求, 语文素养的内在含义是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 这种综合素养的宗旨是全面发展, 这样就必须做到把小学的课本和实际的生活联系起来, 而不是只传授课本知识, 导致生活和课本分离。 应试教育不能够使学生把课堂和生活结合起来, 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对母语的培养产生分离感。 在语文课本教学中, 只是在进行智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堆砌, 不能够结合生活, 运用语文知识对学生的人格产生影响, 这样就没有把语文引入生活当中。 语文脱离了生活, 没有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兴趣情感、价值观等抽象的能力, 就抹杀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禁锢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语文教学模式化, 使学生不能在学习中融入生活。
语文教学形成了一种模式化, 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机械化, 学生在语文学习当中没有主动性, 这样就容易把丰富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限制。 这样的语文学习不仅不能使学生得到实践的锻炼, 反而使学习不能融入生活, 模式化产生“高耗低效”。
二、语文教学应该回归生活
语文的教学不能够停留在只学不用的层面上, 不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的课业负担, 这就要求语文的教学渗透生活的内容, 使传统的语文教学走生活化语文教学的道路。 语文课本的所有知识的外延都是生活, 应该以课堂为起点, 加强生活教学的内容, 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得到知识, 运用知识, 得到知识带来的启发, 才能有运用知识的力量使学生懂得生活, 学会生活, 感激生活, 做生活的主宰者。 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 观察生活。 生活的细节往往能够获得生活的重要知识。 有的课本内容就是生活中的重要现象或者重要体会, 观察生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 也能够使学生与文章知识产生共鸣。 例如:《老师, 您好! 》这篇课文就可以利用观察生活的方式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在生活中, 尤其是在学校生活中, 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及其他很多地方都是学生在向老师表达尊重的体现。 让学生观察生活, 搜集生活中的点滴, 就可以做到理解老师, 尊重老师。 这样就是观察生活学习语文, 通过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学习, 尊重理解老师, 爱戴老师, 而不是片面地通过文字的描述达到体会。 其次, 再现生活。 语文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用文字的形式记载生活现象, 学习语文知识就是把语文的现象还原的过程。 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文字语言的学习, 只是在客观描述生活, 就而不能使学生主观地感受生活。 所以,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再现生活, 也是对语文生活化教学的一种方式。 例如:《水调歌头 》这篇课文的学习, 学生并不能直观深刻地体会文章的含义, 就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再现生活。 可以模拟情景, 让生活中的分离场景再现, 然后让学生体会“花好月圆人长久”的真正情感。 最后, 可以体验生活, 让学生得到语文知识, 使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天安门广场》这篇文章的学习, 学生如果只是通过课本, 就只知道天安门广场的知识, 包括位置, 包括历史, 包括对爱国之情的呈现。 要想真正激发爱国情感和懂得天安门广场凝聚的中国人民的血泪和智慧, 可以通过实地体验。 组织学生到天安门广场参观, 把学生对天安门的向往变成现实的体验, 这样, 使文字学习的形式变成体验生活式学习, 无疑才是语文学习的成功。
三、语文学习应该在生活中实现
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正因为这一点, 课堂不能和生活脱节, 学生的人格不能存在为两个互相不接触的世界。 学生的学习不能像一个傀儡一样, 不能进行违心的自我满足。 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得到知识和理解知识, 而应该是运用知识, 在生活中有所创造和实现, 而达到这个目的的途径就是学习联系生活。
1.联系学校生活。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舞台, 在学校发生的事可以运用到学生的学习中, 学校不仅是学习课本语文知识的地方, 更是学生集体生活的场所, 在这个集体当中, 每个同学的交流、沟通、互相之间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 都是语文交流的过程。在语文的学习当中都可以结合运用。
2.联系社会生活。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 指出: “ 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资源,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 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老师教给学生课本知识, 在布置课外作业的时候就应该使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在生活中得到课堂之外的补充, 多做课外实践活动。
3.联系家庭生活。
家庭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家庭中的父母是老师的第一老师。 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 是辅助学生课堂学习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所以, 在家庭中的语文学习, 不仅能够使学生理解课本知识, 而且能够使学生学会做人, 培养学生人格。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注重实践。 学生的素质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书本的层面, 更应该和生活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改变学生学习的机械化和模式化现状, 才能不断弥补学生在单纯的语文文字学习上的不足。 语文学习是一粒种子, 只有放进社会这个肥沃的土地里才能枝繁叶茂。
摘要:与众学科相比, 语文是生活性最强的一门学科, 这就意味着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不能局限于课本当中, 更应该使“语文生活化, 生活化语文”。语文的外延可以说就是生活,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
【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07-02
儿童生活的小学语文10-0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范文07-30
小学语文生活教学06-07
活化小学语文教学10-25
小学语文生活教学实践10-16
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06-14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08-25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研究与对策07-25
社会生活中小学语文论文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