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教学心得

2024-11-12

小学语文的教学心得(共10篇)

小学语文的教学心得 篇1

小学语文教学与活动的关系密切,但活动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还不够明显,这从语文教学的常态可以看出来。虽然说经过了十多年的课程改革的洗礼,但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讲、做、练依然是一种常态,而这与活动的要求有着比较大的距离。

一、活动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什么是活动教学?作为一个相对新鲜的概念,笔者梳理了不同的人对其的理解,发现每个人的理解并不相同。这种缺乏统一定义的教学方式虽然会因此缺乏了一些指导性,但也给一线教师的理解与操作留下了比较大的空间,从而让一线教师可以更为自由地发挥。也许这一过程会有弯路,但对于探索活动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是大有好处的。

小学语文中的活动教学,就是指通过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开展,让学生对所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产生更多的体验与认同,从而真正让语文知识进入理解的层次。由于小学生是比较喜欢活动的,因而活动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天性,可以让更多的活动显得更加自然而非做作;由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往往是需要活动支撑的,因此活动教学可以更好发体现小学语文的特点,从而让语文知识以更加鲜明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

在此基础上去寻找活动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些认识:一是活动可以激发小学生的认知行为。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形象思维的方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可以说是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一致的;二是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想像能力。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其中说与写都属于表达的范畴,由于学生在活动中可以生成相当丰富的经验与认识,而在这些经验与认识的驱动之下,学生往往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与内容,有了表达的欲望和内容,其实就解决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无话可说、无文可写的现象。而活动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想像,可以让学生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延伸,这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极有好处。

二、活动教学在小语教学中的初运用

例如,《狐假虎威》是一篇经典的课文,怎样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并且能够长时间记忆呢?

一是引导学生思考文题中“假”字含义的活动。因为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很多学生在看到这个题目时总是搞不懂其中“假”是什么含义,因为他们发现如果理解为真假的话,题意根本是不通的。于是设计让学生去猜想,这一活动主要是一种讨论的形式,而一些学生即使已经触到了正确答案,他们也不敢确认,且有人并不认同;另一些学生可能寻找不到答案,但这正好可以为下面一个活动埋下伏笔。

二是引导学生去模仿课文中的角色。笔者设计让一个学生模仿狐狸,一个学生模仿老虎,让别的学生去模仿其它小动物。为了让学生的活动更真实自然,笔者还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道具如狐狸和老虎的面具等。在活动中,扮演狐狸的学生演得惟妙惟肖,而其它角色也扮演得十分认真。这就让狐假虎威的情形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即使脱离课本,学生仍然能够完整地复述出本文的大意。显然,这是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的“整体感知”。由于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学生在活动中整体感知到了故事的情节,于是其它小动物为什么会害怕狐狸这一问题就始终存在于学生的思维之中。而小动物其实并不是害怕狐狸而是害怕老虎的答案也会自然地被学生发现。最终,狐狸原来是“借”的老虎的“威力”(学生在课堂上引用的原语)的含义也就清晰了。“假”为“借”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三、小学语文中活动教学研究之心得

第一,小学生其实是渴望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活动的。活动往往带有玩的性质,而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好学生爱玩的特点,并且将活动设计得与语文的关系十分密切,那学生就可以在活动中收获语文的许多素养。

第二,活动的设计其实是一项挑战智力的活动。活动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动起来,而应当是让学生符合语文教学需要地动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有深刻的理解,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依据语文设计出学生喜欢的活动。

小学语文的教学心得 篇2

一、正确认识识字教学中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如何理解“多认少写”

从儿童生理发展的角度看,低年级是儿童识记汉字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要求他们“认识”汉字是比较容易的。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手部肌肉和神经发育不够完善,写起字来比较费劲儿。所谓“多认少写”,就是将识字分成两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要求认识,第二阶段要求会写,认识的字的数量可以超过会写的字数量。

(二)识字教学不仅仅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于学过的知识,人脑首先会将其存入短时记忆,这时候的记忆是不稳定的,很容易发生遗忘。如果仅仅将识字教学理解为某一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学过之后就不闻不问了,这样的识字教学是没有保障的。只有在每节课中都渗透识字教学,才能保证识字教学的效果。

二、如何实现“以学生为本”的识字教学

(一)利用儿童的既有经验

每个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既有的学习、生活经验都会对其学习造成影响。对大多数儿童而言,识字教学不能从零起点开始。然而对另一部分学生而言,识字教学又不得不从零起点开始。因为他们的识字量不到20个。针对这种情况,《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舒适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实用结合。

(二)随时抓住课堂中的生成点

教师在进行识字教学时,应随时抓住课堂中的生成点,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构建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课堂教学。

(三)在语境中识字

识字教学不能孤立地进行。特级教师斯霞曾经说过:“语言、文字、思想、知识不是孤零零地分别教给儿童的。”教师必须把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汉字,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学习汉字。从而达到通过识字帮助阅读,通过阅读促进识字的目的。

(四)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针对每个要学习的生字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我们应提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多元化,因为各种识字方法具有各自的价值,并无对立性,属于不同的教学途径和不同的教学切入口,适用于不同的学段,应当取长补短,自觉综合运用。

三、注重能力生成的识字教学策略

(一)激发识字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爱玩、好动,更乐于选择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把孩子的无意注意自然引向和贴近文本,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对识字产生兴趣。

(二)教给识字方法

第一,教师要把识字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识字的主人。第二,教师要注意在平常的教学中随时引导学生总结识字方法,使之逐步形成自主识字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运用工具书独立识字,学会使用字典。

(三)拓展识字途径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学生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为帮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事物识字,教师应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拓展识字途径,还应充分利用校园内的识字资源。此外,还可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朗读古诗文,摘抄好词好句,坚持写话练习等活动。

心 得 体 会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黄献勤

我觉得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有效两个字应该至少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研究教材。

吃透教材是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除了教学的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师还应该考虑到教材的重组与延伸

二、仔细推敲教学方法。

随着网络的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的资源是越来越多了,教师交流教学方法的渠道也是越来越广,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教学内容往往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班级学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三、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练习。

学生吸收知识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听说读写各式练习情况往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后练习的正确率。

四、制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心态更加有利于学生投入的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具体还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开始抓:

(一)、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学生是由于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比如遭到讽刺,挖苦;受到不应有的干涉,与家长、同学、教师发生矛盾,尤其是当和教师发生矛盾时,他就更不可能把精力专注与学习。

(二)、对学生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有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太高,孩子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产生了负罪感和内疚感,因此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样也就不能去听教师所教的课程了。

(三)、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有的学生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适应人本教育,没有改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和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同时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对学生的爱心不够,不能真正的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与学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四)、教师要幽默有的课堂过于死板,气氛过于沉闷,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他更不会去学了。学生很喜欢幽默的教师

(五)、教师要讲究对学生评价的方法。评价很重要,无论是课堂评价还是学生的自评、互评都要准确。课堂上要多鼓励,及时鼓励,肯定评价要多于否定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要把握好,不要使学生的自评、互评变成自我夸耀、自我贬低,或互相进行攻击、互相挑刺,评价要中肯,要切合实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六)、教师做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学习心 得 体 会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高效课堂”

黄献勤

通过学习,使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这次学习对我来讲既是提高,又是促进。下面我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一、语文教学要紧贴学生实际 语文教学是灵活的,应该按照学生的年龄实际、学习实际和教材的实际来教学。我现在所教的是小学三年级,因此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学生的读、说、背诵,规范学生的书面语言,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等方面的基础上,切实考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实际,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二、教学评价的鼓励性

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获取赞扬。学生更是如此。表扬并不是优等生的专利。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量挖掘学生的进步之处和闪光点。比如武凤霞在评价学生时用“我很喜欢、我很欣赏、你的想法很独特、你的这个词比我想的那个好等这样的语句评价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获得自信,在点滴的进步中得到自信,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超越自己,还有一种普遍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有一些学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为什么不敢举手呢?是真的不会还是„„其实我们也知道他们不敢举手的原因是担心回答错了被同学笑话”。对于这样的学生怎么办呢?放弃?还是„„我是这么想的,对于这类问题老师应该充分了解他,将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如果回答的正确,应及时加以鼓励;如果回答错了,教师应该分析原因抓住其中的一点或几点给予肯定,不要直接否定或者一味的去批评,说一些伤害学生自尊的话,那样“更”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更”不敢回答问题了。教师应改变一下方式,激励,肯定,那怕沾点儿边都好,如:再详细一点就更准确了,虽然你的回答不是很准确,但是你很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理解„„鼓励,肯定的话语,使他们在错误中进步。

三、对话教学的策略

对话呈现的是一种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这句话。学生的激情是无限的,只是隐藏在内心深处,需要我们用热情去激发,课堂上的孩子们总是热情奔放,活力四射的。

1、营造亲和力的对话氛围

学生能够喜欢你,说明老师懂得与学生对话的艺术。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快乐、放松;委婉的语言让学生感到亲切、被尊重;含蓄的批评保护的学生的自尊心......在对话中,点燃学生的激情,教师要真诚的把学生看做心灵上的朋友,学生则会把你当做灵魂的亲人,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地对话中学到知识。

2、创造人格平等的对话精神

教师要主动的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双方相互之间产生一种无法摆脱对方的吸引力。在这种场境中,即使教学传授的知识较为复杂、较为深奥,学生接受起来也会觉得是十分容易和十分愉快的。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懂得,有效课堂的提高时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今后要给自己充电,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做好读书笔记,使自身的知识不断积累;在教学时认真解读文本,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设计适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在反思的过程中使自己提高;要求学生每周背两首古诗或是精彩语句,使学生像骆驼一样不断汲取知识。

心 得 体 会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黄献勤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科技的飞越进步,对学校的要求就更高了,所谓“质量求生存,质量求发展”。而学校质量的提高关键就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往我们总感到:语文教学花得时间较多,但却收效较低,远比不上数学成绩,那么教师应如何发挥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备好课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大纲,领悟教学大纲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考虑清楚如何讲,用什么样的语言讲,用什么教法教,学生才会容易明白,如何启发引导,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积累相关资料,及时了解所教学课的发展新动向。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真正能得到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很多学生是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别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一种惰性,上课只是坐着等结果,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使他们熟悉课堂内容,有思考的时间,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未必就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的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学生预习不预习无关,从而降低了学生预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就好比是点燃火药的导火索。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方式,一开始上课就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如:“设疑引趣”、“悬念引趣”、“谜语引趣”、“故事引趣”、“创设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便是很好的开端引趣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如: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谁读得有感情,谁发言最积极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可以采用分组讨论、说笑话、分角色表演、做游戏等活动等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要多注意后进生的表现,教师要用心去帮助和感动他们,要善于发现其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上课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好的学生,要使人人都有回答和练习的机会。后进生回答问题时,只要比原来人所进步,都要及时给予鼓励,让他们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爱护,使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

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基础课。有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这仅凭老师的嘴来讲和从字面上是难以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尤其是一些写景的文章,老师在那大讲特讲有多美多美,甚至读了一遍又一遍,可学生还是难以感受,这时采用视频教学,学生就可以一目了然,直观的感知教学内容,帮助其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只有这样的氛围中,师生的交往互动才能充分展开,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才会得以开发。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心得 篇3

关键词:新课标;学语文;古诗教学

在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占据很大比重,是展现中火灿烂文明的瑰宝。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孔子曾将说过:“不学诗,无以言。”由此可见学习股市的重要性。经常背诵古诗,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想象力、陶冶性情、修身养性,还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并且学习古诗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种有效方法。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怎样让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是现阶段语文教师应重点研究的课题,下面文章简述了加点古诗教学心得。

一、反复背诵,感悟诗情

古诗一般具有生动形象、短小精辟、内涵深远、节奏优美的特点,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让学生反复背诵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使学生的艺术涵养得到提升。书中有云:“书读百遍而意自现,”由此可见反复背诵对学习古诗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古诗时,通读是基础,然后在知晓每句的大致含义后读出古诗中蕴藏的感情,这才是关键,是学习古诗的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梅花》时,通过让学生反复背诵,学生很快从诗句中的“梅花”联想到品行高洁、身处逆境的有志青年,同时将“凌寒怒放”看做顽强的斗争精神。由此,生活中的坚强意志教育以一种形象的状态展现在学生面前,很容易就可以达到教学目的。

二、使用多媒体,还原古诗意境

在古诗中,诗情画意无处不在。其实一首古诗本身就是一个故事、一幅画。在小学古诗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景,引导学生按照古诗的内容进行联想。让学生领悟到古诗中的意境,就要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绘制的鲜活画面,进而经过想象,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进入到古诗中描绘的意境中去,和古诗作者抒发的感情产生共鸣。另外,还要帮助学生学生扫清文字障碍,交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技巧与方法。由于一些古诗所讲述的内容以及其时代背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较远,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古诗中做表达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方便学生能更深刻的理解古诗中蕴藏的诗情画意。例如在讲述《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可以通过过媒体让学生感受到庐山动态的画面,然后在对诗句中的含义进行讲解,这时学生就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古诗中所展现的诗情画意,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进行更深刻的认识,领悟到大自然中的美。

三、寻求意境,理解古诗中展现的哲学美

在小学语文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骨古诗占据很大比重,既包括着诗情画意,有闪烁着哲学光辉。例如在《鹅》这篇古诗中,骆宾王用“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几个字,将鹅的整体形象以及在水中优雅的游动展现的淋漓尽致,生动形象,这可以培养学生喜爱动物的品质。有如在《小池》中,杨万里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将夏日池塘中的美景展现的栩栩如生,静中有动,好像能闻到诗中荷蕊的清香、蜻蜓好像要从诗中飞出一样,让学生领悟到大自然的美,进而学会感悟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再比如,在讲述《锄禾》这首古诗时,李绅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将农民在田间劳作的辛苦之情全部展现出来,通过对这首古诗的学习,教师可以教育学生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养成节约的好习慣。例如在讲解《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李白所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深刻的展现出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教师通过向学生教授这些古诗,能够培养学生从小就有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四、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教授学生古诗时,教师要注意正握古诗内容,通过巧妙设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并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训。例如在对《春晓》这篇古诗进行总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春天的景色进行描绘。这时,语文教师展现给学生一幅幅带有春天景色的图片,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春天的景色进行语言描述。学生通过对春天景色进行语言描述,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表的能力,还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从课堂中走出来

形象生动的感知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唤醒学生心中对美的事物的欲望。例如,在对学生讲解《咏柳》这篇古诗时,正是春天柳树发芽的季节,这样教师可以将课堂转移到学校周围的公园中去,使学生深刻领悟到古诗作者但是的写作情感。并且,可以真实、生动的将一幅春天柳树发芽的场景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呈现一幅生机勃勃、赏心悦目的画面。

将学生带入到大自然中。让学生置身在大自然的环抱中,享受令人心潮激动的美景,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产生。在美不勝收的户外景色中领悟诗人心中的情感,和诗人在心灵上产生共鸣。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中,要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掌握读书的方法,使学生驾驭语言的综合实力得到提高。引导学生走进古诗,从中欣赏美、发现美,进而提高审美能力。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美以及挥洒才情的喜悦。

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心得体会 篇4

事实证明, 要想学好语文, 仅靠学习课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一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便会主动阅读课外读物。 随着课外阅读量的不断增长, 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便能随之大幅度提高。 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够, 我便向家长建议, 给孩子买图文并茂的图画书。 起初, 学生只看图不认字, 后来, 他们慢慢愿意接受生字, 尝试利用拼音拼读。

2.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勤动笔。 阅读时, 既可以在书上做眉批、圈画重点, 又可以用书写读后感的形式及时记录阅读心得。 同时, 教师要教会学生制作文摘卡片, 及时地把精彩语句、片段摘记下来, 并且将这些文摘卡片放在卡片包内随身携带, 利用空余时间随时阅读。 在每月的班级“阅读之星”的评选中, 让学生上台演讲, 分享读书心得。

3.拼音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在拼音与多媒体教学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选取部分拼音教学视频、拼音图片等, 在该基础上构建情境教学内容,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境对拼音进行记忆, 从而提高学生对拼音的了解程度, 增强记忆效果。 教师要依照拼音的特点、形状和发音对多媒体资料进行合理筛选, 尽量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画面和情境, 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拼音, 降低拼音学习难度。 笔者在教学拼音“a”的过程中, 从生活中看病时的情境出发, 通过多媒体技术将看病过程中张嘴发出声音“啊”的场景制成动画让学生观看。 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很轻松地记住了“a”的发音, 而且在视频学习后能够直接发声, 学习效果非常显著。

4.亲自体验生活, 创设写作的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 丰富他们的生活, 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 比如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积极、健康的活动, 让学生在玩中学, 学中乐, 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和欲望。 在教学语文《口语交际》关于“学习采访”的内容后, 笔者组织学生课后认真收集资料, 几天后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开展了一次真正的小记者采访活动。 活动中, 学生的表现积极主动, 个个采访都有收获, 场面更热烈。 之后, 一段段流露真情的文字跃然纸上。 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 就会有真实的内心感受, 从而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5.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

语文教学的开放性是指开发和利用语文教育资源, 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活动。 如教师在给学生上《长城》、《颐和园》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等课文时, 教学的开放性应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不再受教室空间的限制, 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 围绕这一专题让资料搜集、整理、阅读、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并延伸至整个学期以至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 增强语文能力。 帮助学生设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 如观察、实践、模仿、体验等, 让学生自主探索, 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提高语文素养。 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 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6.引导自主朗读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由此可见, 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和学习的动机。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于朗读学习, 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释放愉悦的心情。 学生的朗读兴趣来源于具体情境, 课堂朗读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阵地,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朗读的情境, 让学生置身其中, 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激发学习兴趣。

7.创设有效情境, 催发情感

“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 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 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 能够唤起相应的情绪、情感, 有利于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感悟文中的情境, 在情境中学会领悟、体验情感, 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 如教学《掌声》时, 我引导学生联系“投向”“注意”“注视”三个词语, 通过想象再现文中短短几分钟内的场景, 让学生不仅体会到小英既紧张又害怕、既难受又痛苦、既自卑又怯懦的复杂心理, 还体会到同学们关爱弱小群体的善良心灵。 在学生充分感知情感的基础上, 我手指一张空座说:“同学们, 你们看, 小英站起来了! 一步, 两步, 三步……近了, 近了, 更近了……她终于走上了讲台! ”在这饱含深情的语言描述下, 课文中所描绘的客观情景被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 撩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 切实唤起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 完成了与文中人物的心灵对接, 让学生真真正正品味到了课文所蕴含的情愫, 在“以情会文”的过程中, 让学生找准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8.利用影视资源

8.1影视作品符合小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大致在7~14 岁,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多喜爱动画片、 电视剧等电视节目。 我国开发了很多富有教育意义的动画节目。 比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动画片《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讲述了我国古代先贤勤学的故事。 再如动画片《中华成语故事》, 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词语, 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

8.2广大电视、 电影、 动画制作者应重视影视资源对学生所起的教育意义, 寻找优秀的教育题材, 制作出更多与教材相配套的、精彩的影视节目, 寓教于乐, 让学生收获快乐的同时, 也收获知识和感悟。

9.以文本为中心, 体会语言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培训的心得体会 篇5

也许在我们的工作中,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只要我们了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就会得到快乐,我们的生命道路上将会洒满阳光,我们的青春将不会流逝太快,每天微笑着面对别人,包括我们的好学生,那么,展现在别人面前的将会是最美丽的.我们的努力也将是最美的。

我从事的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孩子,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们就像一张白纸,纯洁而无暇,他们需要老师最无私的关怀和爱护,我们只有用我们满腔的热情去爱护每一个孩子,用我们无私的真诚去培育他们健康成长,这是我们的责任!

朗读训练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

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本身是一种有声语言的艺术,学生只有在读懂的基础上,才能有感情朗读。

在生活中学生都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但在学习中,他们对课文的情感的体验是不足的,而且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发挥部分学生的优势,让他们把从朗读中体会到的那一份情感说出来,取长补短,带动其他学生对文本中情感的体验,使那些对文本中的情感体验不够明了,或暂时还没有体会到的学生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有利于全体学生把这一情感更鲜明地表现出来,为感情朗读课文指明方向,必要时教师可以进行范读。

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它需要感染,需要激发,它具有共鸣性,它可以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感情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适当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改变,使语文课堂成为探究课堂,充满生机,充满生命活力。

新课改是系统工程,可谓任重道远。经过学习,我还学到了

(一)收获的是差距

先来回味一下这段时间收获的是什么?我感觉我收获的是差距,是我个人跟那些名师之间的差距,自身有一种知耻而后勉的感觉,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真正能够用心去聆听,用心去感悟,让我真正体会到重视理论的重要性。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开悟,名师开悟不如自己顿悟。”而我却还有新的理解,我认为在专家和名师的引领下,我们才会有自己的顿悟,才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面去努力。回到学校,结合实际,我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方知我要做的努力太多了。我们现在所教的语文,经过这些专家、权威人士的研究探讨,正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转型,正在改革中创新。而我平时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大部分时间还只是在为教课文而教课文,没有真正达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课程内容”

这一质的飞跃。特级教师沈大安说:“第一种水平:教一篇课文,知道一个故事,是一节不入门的课,因为没有走进语文教学之门;第二种水平,教一篇课文,明白一个道理,似乎比第一种好一点,但好不了多少,也是属于一节比较差的思想品德课,而第三种水平是积累语言,形成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这样的课,才是一节真正的语文课。”于我而言,这样的课,是一种境界多么高的课呀。

(二)为孩子们经营

我觉得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给孩子读书,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它是送给孩子的一件终身享受的最好的礼物。最好的大学是图书馆,最好的教育是教会学生阅读,让学生获得充实、幸福的人生,还是让孩子阅读。让孩子阅读就等于送给孩子千里眼、顺风耳,让孩子博古通今,就是让孩子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我想我这一年里要给我们班的孩子经营的就是课外阅读。让我的学生,学会阅读,喜欢阅读,当然我也知道这一过程任重而道远。

(三)教师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

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那么这桶水从哪里来,而现在仅有一桶水已经不够了,教师要有不断流淌的源头活水,这源头活水来自哪里,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新课程实施后,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看,要求教师要专业化发展,要学习新课程理论,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结构,加强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师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开阔自己的视野,就要不断地阅读,要博览全书,要坚持阅读名著、阅读经典,让这些名著、经典来启迪我们的思想,陶冶我们的情操,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这样我们的知识才能时时处于更新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去引导学生,并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而不是为应付读书而读书。

学习培训是短暂的,收获是深远而充实的的。今后的内化,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了。

当一名语文教师难 ,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难。那怎样才能轻轻松松地教好小学语文,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呢?我想,学习是一门必修的功课。为了提升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我也尝试着采用各种方式学习,读教育名著,听专家讲座,看教学录像,观同行上课??通过学习,虽有一定提高,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策略,都感到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所以,我渴望参加一个较为系统的小学语文学科培训,藉此丰厚自己的语文教学底蕴。

今年10月,机会悄悄来临,中小学教师学科远程培训正式启动。怀揣着几许期待,几多梦想,我和老师们一起,走进了小学语文学科远程培训平台。在这里,我们观看课程视频、阅读课程文本、反思教学实践、撰写研修作业、交流心得体会,匆忙有序,受益匪浅。现将这段时间参加远程培训的情况总结如下:

1、此次培训为我们语文教师搭建立了一个平台,同行与同行交流的平台,群策群力,把以前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齐心协力,把自己的闭门造车变成了资源共享,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对新教师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对老教师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的学习与旧的教学理念碰撞与融合的机会。国培行动,突破了时空局限,避免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为虚心听取直言不讳的真言搭建了平台。因此,在培训活动中,在发帖、读帖、回帖和参与评论的过程中,我读到了许多精美的反思,看到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暴露了许多认识的偏差,发现了许多自身的不足??

2、聆听讲座,拜读文本,在自主学习中提升理论水平

本次培训安排的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切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自培训启动以来,我认真观看了每门课程的专题讲座和互动对话,阅读了每门课程的案例评析和参考资料,每天在线学习一小时以上,迄今为止,在线时间长达100多小时。

培训中,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让我们分享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

在这个平台上,我学到许多了语文知识,了解了许多语文教学的策略,收益颇丰。对自己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改进必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加小学语文学科远程培训,不仅是一次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灵魂的荡涤,给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去了骄气。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去,在不断的运用和总结中转变教育观念,发挥人格魅力,轻轻松松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做快乐教师,教快乐学生。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心得 篇6

下面我就以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课《船长》和七年级上册第4课《“诺曼底号”遇难记》为例,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心得。

《船长》与《“诺曼底号”遇难记》写的是同一个故事,不同的是《船长》是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基础上改编而来。仔细研读课标和教材,我在以下几个环节上尝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环节一:以“导入”促衔接。

在教学六年级《船长》时,我找来雨果原著《“诺曼底号”遇难记》,以阅读原著导入新课。预设目标有三:一是继续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三是为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作好铺垫。可能会有老师认为这样会花去较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也增大了教学的难度。但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阅读名著这个环节,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还会降低教学的难度。因为通过阅读原著,学生能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在教学七年级《“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以学生讲故事《船长》导入新课。预设目标也有三:一是继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三是消除学生刚进入初中的不适应感,克服畏难情绪,更好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环节二:以“读”促衔接。

教学《船长》,我采用“默读——朗读——分角色读——背诵”等多种读书方式,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在读中想象。从而对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紧紧扣住最后一个自然段,熟读成诵,促进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体现小学阶段“以读促理解”的理念。

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我更注重默读、自由读,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思考,学会质疑,通过字词句的圈画来赏析文本。同时适当安排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人物语言所传达的信息,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朗读便于记忆,默读便于思考”。中小学语文课不同的读法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有了小学的朗读记忆,就有了深入思考的基础。进入初中,加强默读,加强自主学习中对重点词句的体味和推敲,增加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的合作学习。随着教法与学法的改变,学生学习语文会有质的飞跃。

环节三:以“理解”促衔接。

在教学《船长》时,我紧扣“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感受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体味句子的含义,注重情感体验,体现“以高尚的情操感染人”,以此对学生造成心灵的震撼,对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学生主要是以说为主,以感悟为主,体现语文学科的教化作用。

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时,我紧扣教学重点“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体味课文的场面描写、语言描写,感受并说出哈尔威船长身上所蕴涵的思想内涵”展开教学。因为有了六年级学习《船长》的基础,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完课文,基本上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要求用一句话写出主要内容,突破小学“说”的环节,重点落实初中“写”的环节。再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感受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分析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掌握评价人物形象的方法,并动笔为哈尔威船长写赞语,进一步巩固“写”的环节,深入体会哈尔威船长关心弱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由小学阶段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初中的理性认识。不难看出,这个上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是有了小学的情感体验的落实,初中的重表达、重理性的教学才水到渠成。

中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各有特点,但不存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类似上面的课例还很多。在教学时,只要我们多一份关注,多一份关爱,多一份精心,多一份责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的目标要求和联系,就能找到突破口,增强教学的目的性,提高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最好能对六、七年级的语文教材进行整体分析、比较,找到中小学教材的契合点,循序渐进进行教学,就一定能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方向,找到自信,消除不适应感,尽快投入到中学语文的学习中来,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作者单位

昆明市西山区海口依兰中心学校

试谈小学语文教学心得 篇7

一、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

备好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实际的准备工作。课前要认真研读大纲, 领悟教学大纲的要旨, 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课的重点、难点。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 考虑清楚如何讲, 用什么样的语言讲, 用什么教法教, 学生才会容易明白, 如何启发引导, 如何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设计什么样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 研究可能出现的课堂问题等。备课时, 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化身, 站在学生角色地位上, 用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法去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 理解他们的情感、愿望, 设计最佳的问题让学生去阅读课文。教师还应广泛阅读书籍, 积累相关资料, 及时了解所教学课的发展新动向, 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视课前有效预习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准备。做好课前预习, 既是顺利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准备, 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 我发现真正能得到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学生, 很多学生是还没来得及有自己的想法, 就被别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 他们就形成了一种惰性, 上课只是坐着等结果, 从不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他们课前没有预习。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和抓好课前预习, 使他们熟悉课堂内容, 有思考的时间, 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 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未必就让学生喜欢预习;积极参与预习, 更不等于有效的预习, 为了提高他们的预习效果, 必须做到:一要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二要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预习项目;三要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不然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教学与学生预习不预习无关, 从而降低了学生预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有人说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 师生的交往互动才能充分展开, 各种智力和非智力创新因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学生自主创新的潜能才会得以开发, 也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语文教师, 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 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积极状态, 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 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 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 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课堂也将不再空乏, 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四、设计好教学环节

笔者认为, 在制定教学环节时, 教师要像导演一样, 精心设计出层次性清、操作性强、实效性高的引导学生自我实践的课堂活动程序。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把握住教学必须突出的重点和需要解决的难点, 围绕一个“读”字, 做到以问促读、读必所思, 以议细读、读能明理。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师生的齐读等形式有机地安排在初读、细读、精读等各个教学环节之中。要精心设计课堂设问, 每次让学生读书时, 都必须带着问题去读, 杜绝“小和尚念经, 有口无心”的读法。课堂设问要有思维的容量、思考的价值、恰当的深度, 着眼点要放在文章的关键处、作者的精心构思处、事物的联系处、学生的不意处、情感的发展处以及内容的矛盾处。笔者相信, 如果能做到这些, 将会是一节不错的课。而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总有很多的不如意和不周到, 有时明明设计的是这种想法, 上课时由于突发状况没有达到预想的程序和结果, 这时就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 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变换教学方法, 这样才能避免把学生带入程式化的教学中, 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让学生学得快乐。

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推广和深入, 我们逐渐感受到叶老这句话的博大精深。众所周知, 良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 作为教师, 我们更不能忽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若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他就掌握了好的学习方法, 而且有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笔者十分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小学语文语文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好胜心强的特点, 实行竞争机制, 评选出学习认真的好学生, 并给予奖励, 以此促进学生自觉的学习, 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之外, 每天在早读和中午读书的时间里, 安排一位学生当“小老师”负责早读和中午的读书情况, 以此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朗读能力。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 学生上课的热情高涨, 也锻炼了自我组织能力。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课外书籍的习惯。

首先定时定量的训练, 师生定时检查, 以使学生逐渐养成习惯, 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打好基础。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提醒和引导学生多观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并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及时记录下来, 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这样做既提高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同时又为写作收集了素材。这样, 学生的观察习惯基本养成了, 学生的收集材料的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4.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高年级学生的写字往往会被老师忽视, 没有一、二年级那么重视。因此, 不管是小学低年级教学, 还是高年级教学, 语文教师都要注重学生写字习惯的培养。课堂上和课外都注意指导他们认真书写, 分批次的上黑板书写, 写得好的可以为自己争得一朵花。坚持这种做法, 就能促成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基本养成, 也能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总之, 在新课程改革中, 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很多,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也有很多, 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去创新, 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才能把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实行和推广, 小学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原来单一的追求分数的教学转变为了发掘学生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学得快乐, 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语文习作,教学,心得

《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新定位习作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要不断转变习作教学的观念, 改进习作教学的方法, 从而提高习作教学的实效性。我认为小学习作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参与生活, 搜集材料, 注意平时积累

在作文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作文, 积累素材, 必须引导学生参与生活, 观察生活, 变无心为有心, 变用眼为用脑, 养成对周围事物仔细看、仔细听、仔细闻、仔细摸、仔细品尝、仔细想、认真记的良好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观察习惯, 才会积累丰富的文学素材, 才能为写出较好的文章打下基础。

1. 日常生活深入课堂。

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多参加一系列活动, 如帮助家长做饭、整理房间、洗衣服等, 以体验生活的乐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的能力, 以及热爱生活的思想。

2. 新闻趣事走进课堂。

每天教室里都会发生一些小事, 我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有兴趣或有意义的事记录在本子上, 每天利用十分钟, 让一位学生讲述自己收集来的新闻趣事及其感受, 讲完之后, 让大家对此事进行评议, 让学生感受深刻。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 学困生也在作文中尝到甜头, 增强自信心。

3.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走进课堂。

学校的墙壁上有激励人奋进的成语故事, 教室的图书角有学生喜欢的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 每周一的班会课我要求学生把这一周学到的、看到的、想到的, 进行复述和谈感受, 由于学生积极参加, 亲身体验, 因此能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4. 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写日记等增加生活的素材。

二、注重学习的内容, 结合学生本身素质, 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课堂知识有局限姓, 所以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指导学生是很重要的。四年级上学期学了《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后, 我班以“爱, 使人间充满温暖”为主题, 举行了一次班会活动, 要求学生为自己最爱的人说几句最想说的话, 这样的描写很感人, 学生也能够说真话、说实话。

三、注重习作的评价

1. 运用肯定式评价, 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成长总是需要激励的。教师要毫不吝惜地使用表扬的武器, 这样可以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 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 我就可以快乐两个月。”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 赞美是一种鼓励, 一种肯定。比如我在批改习作时, 这样写:“老师很欣赏你的文章, 语言那么美, 首尾照应让你的文章是那么完整。”肯定式评语, 激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又融入了师生情。等级评价是富有人情味的“优秀”、“良好”, 几乎杜绝了“及格”与“不及格”的等级。肯定式评价体现了人情味, 使学生增强了自我肯定的信心。

2. 运用接纳式评价, 培养习作兴趣。

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教育学生。在习作批改中, 我实施有差异教育, 实现有差异发展。

3. 运用期待式评价, 促进习作发展。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在习作批改中运用期待式评价, 提出具有层次性、指导性、针对性的改进和提高目标, 让学生树立再前进一步的信心。

此类评语使我班大部分同学心情开朗, 充满自信, 有效地改变他们自我认识的惯向性、自主行为的调控力, 以及认识动机、风格、技能, 使他们的实际发展比预见的更好。期待式评语的运用,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习作环境。

四、学生习作的批改方式多样化, 保持学生习作热情

对学生习作的批改, 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教师批改外, 还可以采取师生互批互改, 学生自己修改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先挑出几篇较好的作文进行展评, 让学生把它写在黑板上, 共同进行评改。可以把比较好的好词好句和有毛病的句子用符号标出来, 这样既教给了学生批改方法和符号, 同时也欣赏了学生的好词好句, 对提高学生的水平有一定的帮助。教师也可以不定时采取学生互评的方式, 以四人一组最好, 可以让学生先集体找出有病句的地方, 再相互探讨, 对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打上问号, 请教教师, 直到得出正确答案为止, 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而然会提高。学生互评还可以让学生吸取其他同学的精华, 取长补短, 相互学习, 习作水平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小学语文的教学心得 篇9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适度的艺术性,激发学习情趣。计算机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学习兴趣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个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要体现适度的艺术性,让学生从视听与教师的讲解中调动其内在的学习积极性,愿意主动参与,自觉学习,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多媒体课件的主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能不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喜悦,激发其求知欲,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开展教学。

2.个性凸出鲜明,富有新颖性。个性突出新颖的东西总是能及时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技术在语文生字词的教学方面给予了一种更加全面直观的呈现方式。首先多媒体对字词的朗读就能激起小学生很集中稳定的注意力;其次多媒体可以更直观的为学生演示笔顺,笔划,以及多音字的不同组合。这些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

3.创设具体的意境,课堂知识联系实际。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不能将课堂教学搬到生活中,只能借助计算机创设虚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学“四季”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建立四季时间变换观念,我在课中放映了许多学生们亲身经历的场面,有植物变化景象、有动物冬眠结束出现的场面、有天气变化的景象等。让他们感受四季的变化。在生活中学会仔细观察与思考。

二、发挥多媒体的多功能性,保持学生注意的稳定性

1.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如果教师善于用色彩鲜明适度的画面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极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教学生字词时,我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字词的拆分,让学生联系使用“加一加,减一减,熟字换偏”的画面,学生们注意力集中了,参与学习的热情高涨了,因此,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2.使同音异形字的教学更加生动易理解。同音异形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难点,而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例如:教学“ma”这一同音异形字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就能通过“图片”、“动画”“生字拆分”等手段强调、刺激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得出不同字形的生字使用的具体情境,从而建立清晰的字词使用方法。

三、发挥多媒体优势,突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教师和粉笔”给出的信息是抽象、静态的,而多媒体教学通常采用的是“图片和音频”的方式,给出了直观、动态的形象,使抽象的情感在学生心中升腾激荡能有效地突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难点。

例如:在分析《两只鸟蛋》教学难点“爱护小动物”时,学生往往不能做到感同身受,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人类与小动物和谐相处,人类与大自然和谐之举的视频,更能激起小学生对爱护动物的热情。

四、多媒体教学引导,让语文学习生活化

语文来源于生活,同时回馈于生活,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识字时我们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如下画面:学生在看电视时根据下面的文字字幕学会了“新闻、生活、学校、菜场”等等词语。接着又显示一组学生在公园处的表示牌中学会了“爱护花草,小心轻走”等词语,同时也可以出示学生读课外书学会更多生字,受到表扬的短小视屏。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五、扬长避短,取精去糟

多媒体技术也存在使用上的一些误区。如:在使用时,教师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备课,放在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上,而不是主要集中在多媒体PPT的制作上;在制作过程中应突出知识的重点而不是精美的动画制作,避免过于花哨的旁白装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媒体展现的信息量要与课文内容相协调,过多的信息量会让学生难以接受,让使用结果适得其反。

小学语文的教学心得 篇10

关键词:大量地读;有计划地读;有兴趣地读

一、指导学生大量地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课外阅读数量要求:小学第一学段(3~4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二学段(5~6年级)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教师只有了解自己所教年级的阅读量,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使受教育者“入境始与亲”,才能使博大精深的语言内化于受教育者心中,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有兴趣地读

兴趣好比阅读的内驱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学生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学生才会挤时间阅读。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充分说明培养阅读兴趣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起点。在教学时,我采用以下方法。

1.以讲故事激发读

刚开始在班级采用轮流式,后变自由式地上台讲故事,其他同学认真听,评一评他讲得怎么样?文章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这种激励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集体合作能力。

2.举行知识竞赛趣味读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竞赛。如,成语接龙、格言警句等形式,比比看谁优美词语、优美语句积累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不仅增加了词汇量,还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学风,巩固课外阅读成果,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许多学生已经不满足学校的图书量,还互相借阅各种书籍,有的甚至把自己家的书也搬到了学校,饶有趣味、相互交流。

3.组织开展“展评会”积极读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教师要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谁的“读书笔记”“记录卡”。比一比谁的“读书笔记”“记录卡”多,谁的内容丰富,谁“优秀”。这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记日记的习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4.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比赛活动乐趣读

教师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体会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多让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读书活动、“手抄报”、“诗歌朗诵比赛”、征文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这些活动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

三、指导学生有计划地读

每一种习惯都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阅读习惯也不例外。教师和家长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爱好和实际需要指导学生:制订好读书计划,做到长计划、短安排;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阅读的时间及阅读量。这不但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也可拓宽语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四、指导学生广泛地读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正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从内容上,可选择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从体裁上,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才能品尝丰盛的“精神大餐”。

五、指导学生科学地读

在学生有兴趣地、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质”的飞跃。

1.用心“品”读

课外阅读从表面、放任自流、用眼睛去“看”,肯定是收不到实效的。有效的阅读要求小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而且是用心“品”,用嘴“说”,用手“写”。特别是对课文以及一些有启迪的好作品,优美词、句等,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而是用心“品”,用心体会。比如,指导学生边看书边养成用不同符号、钩钩、圈圈、画画等动笔方法,还要用心思索:文章写了什么?你得到什么启示?真正做到古人所说“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点评式读

教师出示一篇范文,如《素质教育》里《意想不到的事》作文范文,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从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进行点评。比如,教学《穷人》一课,桑娜没征求丈夫的同意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那种忐忑不安、矛盾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而刻画出桑娜美好的品质。这种点评法不但使学生学会评析文章,而且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为学生的习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不管采用什么指导方法,只要符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能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促进学生潜能和素质的发展就行。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和溪中心小学)

上一篇:正比例的意义下一篇:汽车电子测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