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的

2024-10-28

小学语文教学的(精选12篇)

小学语文教学的 篇1

“ 少教多学” 的含义很简单, 但要做好则需要注意很多事项, 难度不低。 教学本来就由“ 教” 和 “ 学” 两部分组成, 但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太过注重教的部分, 让学生自己学习的部分太少, 这就是常见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然而, 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 没有发现它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伤害, 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光有知识上的积累, 没有能力上的提升。 小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促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 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获得基本的学习能力。

一、“少教多学”的益处

“少教多学”改变了教与学各自所占的比重, 突出了学生自己学习的重要性, 将两者的关系重新定位, 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性。 “教”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 “学”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但前者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缺乏思考的过程, 产生的记忆不牢固, 理解不透彻。 而且, 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上课听讲的认真强度。 如果有学生喜欢开小差, 则他和其他学生的差距便会越拉越开。 而少教多学的模式中, 教学的中心是学生, 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需要学生凭借自己的努力来掌握各章的知识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教师只顾对自己教学内容的讲解, 使得这部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 累积而被遗留了下来, 成为学生的知识短板。 而如果以学生的学习为主, 自然讲课的时间就会相应的缩减, 学生的问题也能够及时的得以解决。

所谓学生的自主学习, 就是促使学生成为了教学的主导者, 使得学生可以有更大的学习自由度, 不再局限于教师安排的内容。 这样, 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得到很好的保护, 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为传统教学模式带有很强的强制性, 会让学生感到严重的束缚感及压力, 所以很多学生会觉得学习语文很痛苦, 提不起兴趣。 教师适当地多给予学生一些学习上的自由, 能减轻这种束缚感, 让学生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 少教多学的教学会灵活不少, 却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这会给教学带来不小的挑战性, 但也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这对学生而言是福音, 它意味着语文课不再那般枯燥乏味。 比如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 在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中, 有的学生会难以理解其中一些字词, 有的学生则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感兴趣, 各种情况汇聚到一堂课的教学中, 教学内容大大丰富了, 学生的视野也能更加开阔。

二、“少教多学”的实施措施

首先, 师生都要改变对教学的固有认识。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 绝大部分的人单纯地把教学当成“教”, 思维已经僵化。这不利于“少教多学”概念的推行, 如果不改变人们的观念, 就很难有效地转变当前的教育模式。 在上课期间, 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中更多的部分。比如, 课文《北京的春节》的讲解, 在讲解开始之前, 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 掌握文章的主体。 这不是简单的课前预习, 而是教学的一种形式, 学生要做的事情更多, 需要自己对课文进行分段, 文段大意归纳。这样, 学生需要的时间会比预习多得多, 因此,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组成的时候, 就需要调整时间的分配。 教学开展也需要围绕学生自主学习, 尽量缩短统一讲解的时间。 对必要的文章分析、生字词教学等投入足够的时间, 其他的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学生完全具备自学课文的能力, 小学教材中收录的课文都是为学生量身定制的, 难度适中。教师应该相信自己学生的能力,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这对教师而言是不小的心理考验, 因为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绝对主导者, 难以具体掌握学生的情况。这需要教师制定相应的考查方式, 对学生的自学成果进行检验。 由于少教多学的模式下教师对学生控制减少, 使得学生很可能偷懒, 所以相应的整治措施必须到位。 一旦发现有学生不自觉, 教师应及时进行批评, 责令改正, 并提醒班上的其他学生引以为戒。 作业是一个很好的检验形式, 不仅能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巩固所学内容, 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完成情况中看出学生有没有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三、分清教学的次重点

“ 少教” 意味着教师不能讲解所有的内容, 即要求教师必须放弃一部分不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所以, 教师要分清次重点, 合理地选择需要讲解的部分。 有的教师习惯于全程细致讲解,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 有些部分完全属于重复的部分, 统一讲解有些浪费时间, 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掌握的学生而言。 还有一些课后练习, 是教材编辑特意留给学生自己思考的, 但有的教师也把它作为讲课的内容, 这导致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自己的思考, 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讲解内容的取舍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判断, 没有严格的界限。 如果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 教师可以适当地多讲一些内容;而学生能力比较突出的, 就让学生以自学为主。 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这就是说, 教师应在学生感到困惑的时候予以启发, 而不能让教师的帮助成为学生不努力的原因。 分清教学内容的次重点需要对教材有一定的正确认识, 没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可以向一些老教师寻求一些建议。

“少教多学”这一教学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它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 认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长时间以来, 小学语文教学其实一直处于本末倒置的情况。真正高明的教学应该只在关键的地方对学生进行一些指点, 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会学习, 而不是单纯地吸收知识。

“少教多学”能改变小学语文教学的模式, 可以带来巨大的变化, 使学生具备更多的主动性,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更为显著。不过, 现在教学模式已经僵化, 要做出改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 各门科目都处于基础时期, 涉及的内容也都比较简单。以学生的能力而言, 完全可以自学到很多内容。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太过面面俱到, 则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少教多学”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主张教师只做一些必要的讲解, 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 如果教师什么都力求讲解透彻, 学生就失去了很多思考的机会, 对教师过分依赖, 缺乏独立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少教多学,措施

参考文献

[1]顾健, 陆亦梅.少教多学以学为主——《水上飞机》教学课例与评析[J].小学教学参考, 2012 (34) .

[2]李国建.以学定教, 少教多学, 让学生更快乐地学习数学[J].小学教学参考, 2012 (20) .

小学语文教学的 篇2

小朋友们,请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发挥你的想象,把图上的内容写具体,让我们比比谁写得最生动!

提示:奶奶、妈妈准备好了饭菜和蛋糕,给爸爸过生日,可是爸爸怎么还没回来呢? 请你想一想,明明的爸爸到底干什么去了,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看图写话。提示:先认真观察图片,想想图上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在发挥想象,写成一段通顺的话。

1、看看图上是什么时候?都有谁?她们在哪儿?在干什么?想想她们在说什么?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看看下面这幅图,写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看图上都有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看下面这四幅图,你能看明白吗?试着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看图写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仔细看图,能看懂图意吗?用一段话把故事写下来,并给故事起个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学好小学的作文离不开生活,离不开书,你可以多看些课外书,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也可以作为素材被选用。当然,有的人读了很多书,必要的时候你还可以现场编作文哦,最主要的还是多留心生活,多读书。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也是长期以来让学生最感头疼的事。小学低年级作文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看图写话训练起步,看图写话是作文最初步的训练,是培养刚刚进入小学的孩子的认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良好途径。十余年来,我一直任教小学低年级语文,如何指导学生写好看图写话呢?这几年来,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认真看图,培养观察力

看图写话,顾名思义就是就是要用眼睛看,看是基础。就是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相结合的智力活动过程,观察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观察能力的发展是思维、表达能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看图说话之前只有经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才能有深厚的理解,才会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就等于交给他们一把认识世界的金钥匙。但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观察能力是十分欠缺的,他们看到一幅图往往毫无头绪,不知该如何下手,可以说无目的、无顺序。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旁边好好引导,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首先引导他们看图要有顺序,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四周。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先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再从画面中人物的形体、相貌、服饰等,弄清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从人物的表情、动作,推测人物的思想,以及他在干什么,想什么;还要观察周围环境,弄清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等等。使学生做到言之有序,使整幅图或多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二、合理想象,培养想象力

看图写话的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而且比较单调,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面,通过老师适当的提问为支点,进行合理想象,使静止的画面尽量动起来,活起来,使单调的画面充实丰富起来。引导学生把不会思维的想象成为会思维的,把不会说话的想象成为会说话的,由一幅图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幅图由一个动作联想到前前后后的几个动作,有时,还可以只提供一种情境,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 但是看图想象也要力求百花齐放,从“异”字入手。因为低年级的小朋友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尽量让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大胆想象,想别人还没有想到的,说别人还没有说过的。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三、看图说话,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是语言实践的重要工具,是书面表达,即写作的有力基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我们应该把看图说话当作一个重点来抓,是培养其表达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看图说话”教学,可使学生在认识事物、口语表达的反复实践过程中,提高读写能力,增强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进而发展智力。

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善于模仿,喜欢表现自己,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具体思维占优势,但是由于没有经过说话训练,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常是前言不达后语,跳跃性很强,有时重复,有时带有语病。在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开始的要点不应过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三点:

(1)要让学生先看明白,在想象的基础上,然后组织语言说出来,要求说得有头有尾,要遵循一定顺序,条理清楚,表达完整,声音响亮,并使用普通话。

(2)要表扬在语言表达上有独到之处的学生。鼓励学生用词的准确与生动,启发学生大胆思维、合理想象、积极发言。我总是要求学生:“谁能和大家说得不一样?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注意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兴趣盎然,表达精彩纷呈,富有童趣和灵性。一幅简单的图画,在不同的学生眼里就是一幅不同的图画。

8(3)训练要有层次的进行。动员全班学生参与训练,敢说敢讲。先让口语表达较强的学生先说,再大面积展开。对有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要引导他们进一步提高口语能力:想好了再说,说完整、连贯的话,用自己的话来说。对那些胆小不敢说的学生,也要循循善诱,促其发言,哪怕是三言两语,也应予以肯定。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写话,那自然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四、看图写话,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我刚开始要求他们只要用一两句话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干什么”就行了。慢慢地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的提升。我要求学生不仅要写完整,更是要写得具体、生动。写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等。

看图写话的画面是静止的,但是学生写出来的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是生动的、有趣的。充满了孩子对这个世界认知,写满了他们的善良和活泼。那一句句天真烂漫的话语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欣喜若狂!

五、创设园地,培养写作积极性

要想让在写作上刚刚起步的孩子们越写越有劲,越来越自信,就得让他们的进步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承认和肯定,享受成功的喜悦。我在教室一角开设一个“我的作文展”。把班内较好的作文随时上墙展览,学期结束,把他们的哪怕是几句或一段话或几篇文章收集成册,并进行打印。拿回去给爸爸、妈妈和朋友们看。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多么的了不起。这样等于在他们心中点了一把火,一把学生心中燃烧的希望之火。我相信这种乐观向上的心理才是最为可贵。

常见的句式练习

1、练写“三素句”,“四素句”,“五素句”。“三素句”——谁 在哪儿 干什么

“四素句”,——什么时间 谁 在哪儿 干什么

“五素句”。——什么时间 谁? 在哪儿? 干什么?

结果怎样(或心情如何)?

写作内容是学生的生活,这样为他们今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练写10种句式

即“……有……”“……在……”“……听……”“……看……”“……是……”“……把……”“……被……”“……感……”“……想……”“……说……”例如:

(1)山坡上有一片果树林。(2)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3)我听见了一阵敲门声。(4)我看见他把地上的纸捡了起来。(5)我是小学生。(6)老师把作业判完了。(7)艾乐乐没写完作业被老师批评了。(8)今天听写我全对,我感到很高兴。(9)我心想:我们班一定要的第一呀!(10)老师说:“咱们班的同学真棒!”

鼓励学生写日记。在班中开展“一双亮眼睛,发现身边事;一颗敏感心,体悟身边事;一支小妙笔,记录身边事”活动。学生的兴趣高涨,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小文。例如:

(1)今天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流鼻血了,我好怕呀!很替他担心。下课老师带她去医院了,回来后他爸爸把他接走了。我祝他身体健康起来,快点儿回到学校和我们一起学习。(2)今天老师说“做好事的同学有一颗火热的心,做坏事的同学有一颗冰冷的心,火热的心一定会融化冰冷的心。”我一定会听老师的话,做一个好学生!

(3)今天我看新闻了,四川地震死亡人数一万多人,我很为他们难过,妈妈也流眼泪了。看到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我们现在能在舒适的家中,在父母的身边,真是太幸福了。我也希望他们能早日过上幸福的生活。

二年级看图写话训练

第一部分:看图写话理论指导 培养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能力

培养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能力之我见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应注重对学生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①具体形象性。②由具体形象性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心理学“最佳期”理论告诉我们,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其心理发展正处于“敏感期”,这时,如果采取恰当的手段加以训练,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采取正确的手段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呢?

一、观察图

观察是口述和笔述的前提,没有细致而又准确的观察,怎能说好话呢?在引导学生观察图时要引导学生对图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要善于抓住画面的内容,逐步教给学生“由上而下,由远到近,由人到物,有点到面和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观察方法。

1、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图画的主要内容,即这幅图的内容是什么,或谁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

2、细致观察,叙述图义。看图和观察客观事物一样,要有一定的顺序,使学生做到言之有序,如方位或空间顺序观察,可以由上而下、由近及远、由内到外;按主次观察,可以先主后次;按事物发展先后顺序观察,可先怎么样,再怎么样,观察后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然后,再依据画面引导学生联想它的前因、后果,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等,使一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3、提供词语。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库存有限,他们能有顺序观察的事物不一定就能有顺序口述。为此,可因图而异,提供相关词语,作好顺序提示,以帮助学生有顺序地表达。如《教你玩游戏》可提示“开始——接着——然后——最后”的词语;如《买文具》可提示同学们“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从而为学生有顺序口述降低难度。

二、展开想象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也是构思语言的一种心理能力。学生想象如果丰富合理,说话必然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月亮湾》这幅图是一个整体,可以把它看成是小河里、小河上、河岸上、农田里、山坡上等五个部分组成的。画面上画的是春天刚刚到来的一些特征。指导学生观察时,可以抓住前五个部分的景物特征来启发学生想象。

指导学生看河岸上的景物时,可以用提问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或看到别的小朋友在节日里跳舞时的情景,运用比喻、拟人的方法,展开丰富的想象。

问:“春天来了,河岸上的小草开出了各种颜色的野花,好像小朋友跳舞时,头上戴的什么?谁会打比方?”,“小草的颜色和茎上一片片叶子,好像小朋友跳舞时,身上穿的什么?谁会打比方?”再指导学生把“河岸上”这部分的想象连起来。

用同样的方法,也可以指导学生对图中其它四个部分的景物展开想。

三、说图

① 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训练要求;提供条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图画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看图说话的愿望。

② 指导学生看图说话时要训练他们先想好自己要说什么,要求学生说得有头有尾,要遵循一定顺序;然后再举手发言。当学生说话有误时,教师不要打断学生的话进行纠正,更不应训斥、挖苦学生。要鼓励在语言表达上有独到之处的学生,表扬他们说得细、说得好; ③上看图说话课,还应留一些时间,对本节课的说话进行总结讲评,因为总结讲评是看图说话练习的继续和提高。在看图说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系统的、规范的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总之,教师在教学看图说话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尽可能地符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形象生动,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使教学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同时要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快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成分为主向抽象、概括成分为主的过渡,逐步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看图说话的能力。

二年级看图说话几点想法

小学二年级看图说话是由一年级的看图认字逐渐过渡到看图学文、看图口头作文的,是由识字教学逐渐过渡到学文、作文教学,也是为三年级学生写作文打基础的过渡时期,怎样培养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呢?

我想,在小低年级的启蒙作文阶段,要想使孩子酷爱看图说话,能有序地看完一幅图画,并能用通顺的语言表达出他的观察结果,必须做到:

一、启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看仔细。观察是一个知觉、思维、语言相结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人们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写话之前,首先要看图,对给出的图示看仔细,看清楚,在大脑里形成清晰的印象,如孩子在看图写话之前,首先让孩子弄清图的类型,是单幅图还是多幅图,如果是单副图,重在引导观察的顺序,或从上到下,从下到上;或从远到近,从近到远;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或从中间到四周,对画面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先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如果是多幅图,说话时,要引导孩子比较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把多幅图画变成一个完整的、连贯的事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逼真,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

二、边观察、过联想,图写话的画面是一个个静止的人或物,而且比较单调,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鼓励孩子进行合理想象,把一幅图画看成是活生生的生活场景或自然景象。在观察一幅图画时,除了按顺序观察外,还要做到一边观察,一边根据观察到的物的颜色、外貌特点等,联想到物的来源、特点、用处及所处的时间、季节,进而联想自己在看到这一切景物后的心理活动。如我们秋天的树枝上只剩下几片残叶,飘落树叶的颜色以及人们的衣着穿戴,你就会想到这个季节是秋天;从清洁工在打扫街道,就能想到这件事发生在清晨。加上联想,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指导学生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让学生学会按照一定顺序表达思想情感和图意。

三、注重学生平时积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当看完一幅图画后,能否用紧贴图意的通顺句子把观察到的结果表达出来是个关键问题。要让学生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平时的字、词、句训练中多下功夫。二年级学生以学字、词、句为主,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读准字音、讲清字的含义,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生字词组词、造句。尤其是对有些形容词,要引导学生恰如其分地运用它去描绘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感情。上课时,每教一个生字,都要让学生练习口头表达,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逐渐提高。

四、指导说话要说到位。

在孩子写话的过程中,我们常发现孩子“咬笔头”,那都是因为“说”没到位。由于低年级孩子日常使用的是对白语言,表达起来缺乏条理性和连贯性,说起话来前言不搭后语,跳跃性很强,有时重复,有时带语病。在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耐心地指导孩子有条理地说,连贯地说,用普通话大声地说,及时纠正语病。在说的基础上再动笔写,自然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

要想让孩子们喜欢表达、喜欢写作,老师、家长都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们的写作成果,让孩子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可以定期将学生成果展示出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多么了不起,使他写作的热情越来越高。

第二部分:图画配范文

小兔失踪了

今天,小兔的爸爸去出差了,妈妈去买菜了。小兔一边喝着牛奶,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热腾腾的面包。

突然,有只狡猾的狐狸从窗口蹿了进来,夹起小兔就跑。正好碰到了小兔家的报警器,“呜~呜~呜~~”,这声音被正在巡逻的黑猫警长听见了。于是,它就撞开了小兔家的门。

它看见桌子上倒翻的牛奶,摸了摸面包,面包还是热腾腾的,四下闻了闻,闻到了一股狐狸的骚味。它赶紧出了门,开上摩托车,像一阵风似的,一会儿就追上了狐狸,拷住了狐狸,并对它说:“想逃可不容易,跟我回警察局吧!”到了警察局,黑猫警长就把狐狸押进了地牢。瞧,多有趣的画面呀!这里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你会讲吗?仔细地看看画面,再认真地想一想,小熊们在干什么?它们会说些什么?别忘了给你的故事起个好听别致的名字。

把你讲的写下来,你就是一位出色的小故事家了!

范文一:小熊坐船

一天,有5只小熊在一起玩,他们在河边玩着玩着看见一只小船,最大的一只熊先上船,他划着船想让其他的小熊也上来一块玩,第2只小熊上来了,他非常高兴的他叫第3只小熊也上来,第3只是一只胖熊他上船以后,船被他压平了,他们三个叫第4只熊上来,第4只熊刚上来船就翻了,他们全落在了水里,船翻倒在水里,小熊有的扶着船,有的在水里游泳,第5只熊在河边大笑,你们太重了所以船才会被压翻了。

范文二:小熊过河

有一天,小熊住的河对岸又开了一家新书店。开张第一天,小熊就让他爸妈带他和他的两个好朋友一起去书店,他爸爸找到了一条船,准备带他们一家和小熊的两个好朋友去。小熊爸爸让小熊和她的妈妈先上,然后再把小熊的朋友拉了上来,就这样等小熊的一个小朋友的两只脚刚落到小船上以后,船就翻了。幸亏还有一只小熊在岸上,才把他们拉上岸来,要不他们就会被淹死的。

范文三:五只笨小熊

一天,一只小熊划着它的小木船,划到了四只小熊那里,靠岸了,还没等那只小熊说:“现在请你们„„”一只调皮的小熊就迫不及待地跳了进去!

紧接着,第二只小熊也跳了进去。但第三只却慢了一点点,因为船马上就要沉了,可是,另一只小熊说:“没事,没事”可话还没说完,船就翻了!

范文四:一次惊险的旅行

一天清晨,四只小熊准备到河对岸去旅行,突然他们看见有一只小熊划着小船准备到河对岸去,于是四只小熊问他:“您也是要到河对岸去旅行的吗?”“是的”小熊说,四只小熊一起说:“好啊,那你能用船把我们也带过去吗?”划船的小熊说:“当然可以”。于是一只小熊上船了,紧接着又一只小熊上船了,正在第三只小熊上船的时候,船开始慢慢下沉,船上的四只小熊也感到小船摇摇晃晃的好像要翻船了,当第四只小熊准备上时船翻了。四只小熊连滚带爬的爬上了岸,这真是一次惊险的旅行。

小学语文教学的 篇3

关键词:多媒体;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46-01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让识字教学更富趣味性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而小学阶段有较重的识字任务,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尤其是低年级,许多课时都是围绕识字展开。在传统教学中,生字教学一直是老师凭着一张嘴,一支粉笔或几张灯片,单调地、机械地、抽象地教学生“读字、认字、记字”。学生学起来无趣,教师教起来乏味。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悦耳的声音、色彩鲜明的图片、生动优美的画面等形式,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其他媒体所远远不及的优势。因而,教师要善于正确地利用这一优势,让小学低年级语文的识字教学更富趣味性,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多媒体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以图形和动画为主要手段,同时可将图形由静变动,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由慢变快或由快变慢。学生通过观察,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不仅可以接受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明快的感受。画面生动,图、声、文配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使注意力更集中,因而提高课堂效率。如在教《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不要以静止去看待事物,否则会坏事的道理。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让学生先观察然后再问学生:“古人到了岸边会找到剑吗?”由于观察直观、动画的图片,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纷纷举手发言,不需老师多讲解,学生就能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教学的重难点顿时迎刃而解,真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多媒体教学创造语言意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语言文字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去理解文字的语义和文章的深意呢?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创造一个有助于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意境,通常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一系列图画,把课文的句子镶嵌在其中,搭配符合语境的音乐,让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的熏陶,获得思考和感悟,同时,形象、直观的进入课文内容,升华对文章的理解和学习。学生产生兴趣之后,为学生提供网络交流平台,既可以自主查找资料,也可以和同学交流讨论,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鼓励多样性选择,学生可以更具自己的兴趣有重点,有深浅的学习,利用多媒体和自主性的结合,达到教学目标。

四、多媒体发挥师生交互式学习的作用

就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有助于提升师生的交流环境,发挥师生交互式学习的作用。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师的要求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实现了良性的互动交流论文格式,使得学生及时得到评价并调节自己的学习目标。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不仅仅将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而且发挥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去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让学生围绕主题自己去查询、获取、处理资源。学生不仅能学会教师教给的基础知识,而且懂得怎样去获取知识,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文字语言的理解,发挥师生交互式学习的作用。

五、结合网络与多媒体,使学生的阅读界面得到拓展

阅读的世界五彩缤纷,网络更加是五颜六色、缤纷绚丽的。学生们可以通过上网搜索一些相关的资料,穿越时空的界限,获取更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学习了《再见了,亲人》之后,学生们告诉我,他们通过点击 “语文教学”、“文学网”等等的网站,更深层次的了解了志愿军奔赴到朝鲜战场,为了帮助朝鲜人民打败美国侵略者,志愿军在朝鲜的土地上努力抗战,与此同时,学生也能更深层次的体会到“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真情实感。因此,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资料,不但能开阔学生们的知识层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外知识。因为网络上有各种教育教学的资料,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爱好和能力程度来选择自己要学习的内容,确定了学习的重点之后,可以改变以往教师在教学中以“教”为主的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人与机器的对话,进行自主的学习、自我的测试,以达到实现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带来更大的活力。多媒体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且,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应用和研究多媒体技术,促进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明春.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11)

[2] 李洪才.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打造小学语文魅力课堂[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5(21).

小学语文教学的 篇4

一、教———网络资源的开发应用要讲究课堂的实效性

毋庸置疑, 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和资源, 但资源的良莠不齐需要靠教师的智慧去批判性地“拿来”, 为我所用。如果网络资源应用不当, 不仅扰乱了学生的视听, 而且阻碍学生的思维, 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了。那么, 如何让网络资源应用在“刀刃”上呢?

1. 网络资源应用在创设情境、激趣动情处

情境教学法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图像、影音等直观材料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多媒体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 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教学《草原》一课时, 为了带领学生走入作者描写的草原意境, 我从网络上下载了介绍陈巴尔虎草原风光的视频:伴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 一碧千里的草原出现了, 一条明亮的小河蜿蜒在草原中, 羊群如白色大花镶嵌其中, 马儿、牛儿悠闲地吃着草……望着学生的惊叹眼神, 我不失时机地说:“如此美丽的草原又是如何展现在作者笔下的呢?我们今天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去草原看看, 领略草原的风光和风土人情。”顿时, 学生兴趣盎然, 目光转向书本, 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因此, 充分利用多媒体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 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感受。

2. 网络资源应用在突破难点、加深理解处

当课文中出现含义深刻或描述抽象的句子, 由于学生的认知经验无法理解时, 教师如果能利用互联网信息量大、简便快捷、交互性强等特点恰当地开发网络资源, 就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宽泛,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例如, 在教《白杨》一课时, 学生对“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一句理解有困难。为什么说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表白怎样的心呢?这和白杨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对西部太陌生, 对边疆太陌生, 对西部开发也没有形成具体概念。于是, 我引进了新疆建设兵团的图片资料, 使学生了解到了一代代边疆建设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最后, 理解“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 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也就水到渠成了。

3. 网络资源应用在课外拓展、实际运用处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信息的获取应该是多渠道、多途径的。例如, 在学完《丝绸之路》一课后, 我要求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 材料雷同、片面单一, 对原材料照本宣科的现象尤为突出。显然, 学生对网络资源的运用缺乏一定的甄别、筛选和再创造能力。如果教师能借助校园网络资源, 开辟《丝绸之路》的专题学习网页, 利用网络教室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网上冲浪, 并在发言栏上交流, 学生获取的信息就更丰富, 收益也将更多,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4. 网络资源应用在情感补白、丰富体验处

合理应用网络资源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习作练笔, 不仅可以走出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困境, 更重要的是通过人与网络的对话, 丰富了学生情感的体验与素材的积累, 解决了“无话可说”的问题。比如, 《口语交际习作一》交流的话题是讨论与远方的同龄人建立联系, 加强交流, 开展活动, 增进彼此的了解。可学生根本没有这样的生活经验, 无法激发交流的欲望。因此, 我结合本组课文的特点, 从网络中选择两段“宁夏山区贫困学生的生活”的视频给学生看。随着视频的播放, 教室里鸦雀无声, 学生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于是, 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讨论自己观看后的感受,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口语交际, 讨论策划如何跟他们建立联系, 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有了自由发挥的空间, 有了教师画龙点睛的点拨和情感的铺设,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充分地发挥了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学———网络资源的开发应用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双向互动的一个学习活动过程。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基于满足学生这个“主体”学习和发展的需要。随着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 学生这个“主体性”学习的发挥和发展, 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资源得到共享, 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能力。因此,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有效地学习实践, 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1. 利用网络资源, 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

学习活动既然作为一种实现个体发展的过程, 那么教师就应该从课前开始, 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如浩瀚的大海, 为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课前,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中收集与学习有关的材料, 如查阅资料, 寻找相关图片和音像材料, 实现自主学习, 这样学生在获得学习所需的各方面知识的同时, 也提高了信息筛选的能力。如教学《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文时, 在上课之前, 我引导学生借助网络资源, 了解了青藏高原的地理环境。有了这样的知识铺垫, 我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读书、理解、品味、感悟、交流, 帮助学生梳理信息, 学生对理解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 体会筑路工人的智慧与勇气就显得比较轻松了。同时, 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 凭借网络质疑, 激励自主探究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除了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自主探究及创新精神。如在教《童年的发现》一课时, 很多学生都像作者一样, 对人是怎样进化来的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在40分钟的语文课堂上把达尔文的进化论简单介绍给学生之后, 就鼓励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资源自主探究, 然后利用科学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交流。这样学生不但能高速、准确地得到信息交流, 而且享受了自主解惑的快乐与骄傲, 同时搜集、处理、整合信息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教师职能也体现了从“教”转化为“导”。

3. 借助网络平台, 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语文实践。所以,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比如, 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建设班级主页, 然后让学生在其中发表习作、参与论坛讨论、设计电脑小报等, 从而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并且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

小学语文教学的 篇5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由于受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德育教育应切合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将其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而语言文字作为表达情意的工具,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小学语文学科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具有许多优越条件,教师不仅传播知识,在提高知识水平的同时塑造学生的“精神之塔”。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选好教学渗透德育方法,这是关键,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因文而异选择适当方法,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作为一名从事二十多年小学语文教师,我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根据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在习作中渗透德育。

一、在学生字、词中渗透德育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25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教师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具体分析字形同做人处事之间的关系,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的道理,受到团结友爱、谦让互助、集体主义等方面教育。

比如,在学习“乳”字时,为同学们讲解它的来历,在甲骨文中是手抱婴儿哺育的形象,再延伸到各位妈妈哺育小朋友的辛劳,这样的教学不只使其记住了“乳”字的写法、意义,还加强了同学们对母爱的认识,教育他们心知感恩孝敬父母。此外,因喜欢和腐蚀和啄食农村垃圾能消除动物尸体等对环境的污染,起净化环境的作用。所以一些地区对“乌鸦”代表着灾难和吉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学生们从中不只懂得了该词组的使用和意思,还培养了纠正错误看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爱护鸟类、爱护小动物的情操。

二、在阅读文章中渗透德育

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益的原则。但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方式。因此,在进行德育方面时,要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加以渗透。教学课文应以和课文相适应的情感介绍资料制造氛围,使学生似身临其境,在创设的情境中,在强烈的氛围中投入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更深刻的体会。

针对班级留守儿童和寄宿儿童较多的特点,叫同学们反复吟诵,“母亲!我要回来,母亲!”一句使大家深刻理解了作者拟人化手法,用“我的口吻”表现了“亲子”失养于祖国,受辱于异类的悲苦,以及祈求回归祖国的殷切心情,不少同学读了这篇文章眼角掬泪,理解深刻,达到并超过预期目的教学效果。通过再造想象的心理活动过程,抽象文字符号,描述的事物还原,形成相应的新形象,可以增强学生置身其中的感觉,激发他们潜在的情感。

三、在习作练习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我并没有给学生设定写作的模式,也没有要求篇幅和数量上的限制,而是要求学生们有经历、有感触、有写作欲望,就随时写下来,我也随时给学生们小作品进行批改和引导。作文是对生活反映,所以我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重视德育的渗透的过程。

如: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从中细细地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也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我还引导学生通过注意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欲望,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同样能实现

培养作文能力,又实现了德育教育渗透目的。记日记也是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但大多数学生写日记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能起到求真务实的作用,写日记还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贬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样能起到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进行德育教育,在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所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形式灵活且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如:读《无私的爱》最后一个自然段“殷红的鲜血缓缓地从孔繁森体内流出,缓缓地流入针管,这是一位共产党员的鲜血,这是一位日夜操劳的领导干部的鲜血”时,学生们已经完全侵入课文情境中,我马上补充孔繁森援的相关感人事迹及评价,安排写一段话的练笔,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假如你参加孔繁森的追悼会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这样安排,不仅学生有话可说,更受到一次英雄崇高品质的感染。

《我爱我的祖国》、《祖国的生日》、《火红的党旗》这是一组有着强烈而鲜明的爱国色彩的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而且在学法色彩比较浓内涵很深,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很大。教这类课文不仅要明确激情,还要充分挖掘文中的潜在的思想教育因素,提出要求。教《火红的党旗》一文时我先简要介绍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情况,然后重点介绍武装斗争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讲到今天的“四化”建设,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中国共产党真伟大”的情感,接着充分利用课文中的党旗、插图,让学生说说党旗各部分象征什么?再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 篇6

关键词:学生;古诗;诗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84-01

我国古代诗歌流传千年,是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化底蕴、提高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纵观古诗教学,方法单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淡薄。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古诗不再头疼,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诗歌之美、体会到学习诗歌之趣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探索一下。

一、妙笔生花,故事再现

鲁迅先生说过,“知人论事”,才能正确理解作品。每一首诗都是与作者的思想、经历密不可分的,而作者的思想、经历又无法脱离“社会”这个大背景、大环境。古诗的时代背景距现代很远,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要做到细致、深入地了解尚且不够,何况是不谙世事的小学生?教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作者无疑显得太过苍白机械,而将作者写诗有关的背景内容以小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不仅能提起学生兴趣,而且对学生理解诗歌有着极大的帮助。

如学习《七步诗》,只单纯地讲,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残,学生会充满不解,兄弟间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这样一来,难免会一头雾水,影响整首诗的理解。而如果课前先讲一讲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时,对曹植极为宠爱,几欲立为太子。而曹操死后,曹丕却当了皇帝,他就要对付兄弟曹植,而对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内作首诗,不然就杀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首诗。由此,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的含义,也不难体会到,这首《七步诗》浸透着曹植满腔的悲愤与无奈,是从内心喷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质问和呐喊。

二、循循善诱,点面结合

为了押韵、平仄的需要,古诗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甚至有时一味按字词顺序根本无法讲通。而且古诗语言简练,以字作词,随着时代变迁许多词意与现代汉语词汇迥然不同,这些都给学生理解古诗造成了困难,成为望诗生“厌”的原因。教学中释词、顺句、连篇,循序渐进,才会渐入佳境,才能品其妙处。

1、释词。对于难以理解或查不到意思的词,教师可以适当的点拨。如《山行》一诗中,对“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一词的理解。“寒”是“冷”,那“寒山”是什么意思?教学这个词时应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描写中去感知:时值深秋、草木凋残、山石森森、秋风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时,草木枯黄的山”。

2、顺句。词意通了,然后由学生独立思考,练习顺句。在顺句时,除提醒注意词序外,对一些初次接触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要提出来讲,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如王昌龄《出塞》中“秦时明月汉时关”,按字面意思当为“秦朝时候的明月,汉朝时候的边关”。但是众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轮,边关万年不变,“秦汉”之说由何而来?若点明这是修辞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疑问则迎刃而解,学生也会恍然大悟。

3、连篇。让学生用一段话,把诗句意思完整的说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诗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决不可停留表面,而应深入内里,究其实质。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的最后两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学生很可能认为诗中“儿童”天真好客,诗句表现了诗人对“儿童”的喜爱。而诗中要表达的,实际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苍凉慨叹,笑中有泪。因此古诗教学中,重要的是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能只抓住一两个词语不放,以偏概全,本末倒置。

三、书读百遍义自现,读中感悟

诗歌是富于情感的,诗歌的语言美必须通过反复体味才能领略得到。朗诵是体味的基础,也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而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加以说明。

1、初读。初读要指导学生读懂诗句,读通全诗。首先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着重进行旁批。然后引导学生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对译,启发学生想象,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

2、细读。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鲜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

3、精读。古诗语文凝炼,炼句择语,在文学长河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辉煌。教学中,要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对语言的表达方式。

四、水到渠成,注重拓展

1、依托诗歌主题,横向拓展。如《咏柳》一诗学习完毕,可设计拓展如下:教师可于此提问:“二月春风”好像精巧的剪刀,除了裁出柳叶之外,还裁出什么?你能不能也用诗句说一下?学生可能会回答:“裁出了粉红的杏花(一枝红杏出墙来),裁出了绿绿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诗句自己创作。这样,既使学生理解了诗歌内涵,又培养了创新精神,同时也对所学的诗句进行了“专题”复习。

2、依托作者创作,纵向拓展。在教学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可联系诗人不同风格的诗句使学生明确“诗史”美名的由来。可适当举《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欢快激扬,《春望》对国仇家恨的“感时”“伤别”,《石壕吏》对时局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春夜喜雨》久经挫折、仍不消沉的积极等等。在理解了作者这些诗的诗风后,再让学生思考:作者的创作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再联系历史课当中学过的有关唐朝安史之乱的内容,了解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经历:由诗反映出当时人民的劳苦、时局的动荡、国家的兴亡。这样,既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深了一层,也对学生进行了历史方面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爱国主义思想。

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 篇7

一、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加强背诵

小学生年龄小, 活泼喜动, 好奇心强, 在教学中指导背诵时可采取以下步骤。

1. 第一遍播放课文录像, 学生跟读, 字幕清晰播放全文, 录音柔和悦耳, 伴随着古筝乐曲。

2. 第二遍消除录音, 取消全文, 只有重点词闪烁提示, 学生根据记忆随着画面的变动将课文完整地进行复述。

3. 第三遍只播放画面与轻音乐, 取消所有的文字提示, 学生依次背诵。

4. 关闭多媒体, 从头到尾背诵课文。

采用这样的背诵方法,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背诵任务, 没有一点思想压力, 最关键的是, 他们爱学爱背, 学得积极主动, 学得趣味盎然。

二、语文教学要注重环境影响

教育者营造的环境对小学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所周知, 孟母三迁, 择善邻而居, 弃不善而不惮于数次, 最终养育出一代圣贤, 彪炳史册, 传为佳话。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理解德育、注重德育、实施德育, 达到让社会满意、让学校满意、让家长满意。

三、教育要一视同仁, 要关爱所谓“学困生”

根据成功教育理论, 所谓“学困生”, 其实智力都属正常, 但由于厌学, 才导致学习效果差、学习上暂时落后。其实, “学困生”实际上是潜力生, 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资源, 只不过他们自我管理能力差, 学习习惯差。假如能积极调动他们自我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来激活他们体内的内驱力进行语文学习, 就能成功转化“学困生”。

四、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突破课文重点

学习《北大荒的秋天》这课时, 我向同学们介绍了这篇文章, 此文重在写景, 细致地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旖旎风光和丰收景象, 赞美了北大荒的富饶美丽, 此文文字洗练、清词丽句, 全篇流畅优美, 作者对北大荒的喜爱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原野热闹非凡”。我让学生们找出来关于“热闹”的句子, 同学们马上划出诸如“乐呵呵地演唱”“哗啦啦的笑声”, 我给予鼓励以后, 发现“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没有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因为同学们感性认识比较薄弱, 同学们对人们的喜悦之情无法感知。

我播放了多媒体课件, 让学生们再次感受“成片豆荚、高粱成熟时发出的声响, 人们在田地里欢快的收割”的兴奋之情, 体会到了“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的意境, 使得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突破课文重点, 学生们轻松地理解了难点。学生们静静地上课, 没有喧闹, 没有心神不定, 下课了, 还沉浸在课件里的美丽画面中。

五、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 因此, 作为教师, 要和学生交朋友, 鼓励他们写日记, 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大胆地记录下来, 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记得在一次批阅日记时, 有个学生在日记的下面写了一句话:“老师我有个问题可以向您请教吗?”我当即回复:“当然可以啦!”第二天, 她果然请教了一个很隐私的问题, 在回复中我很客观地帮她分析了原因, 告诉她解决的办法, 并告诉她会帮她保守秘密, 就这样, 日记本上留下了许多我们师生间真诚的对话。除此之外, 我也经常和学生一起谋划班里的板报、讨论热播的动画片、讨论最有名气的明星, 以此去接近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指引他们。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篇8

语文作为义务教育体制中最基础的学科, 它是一种工具, 教会人们识字读书。语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教会人们阅读与交流。有人认为, 常年处在一种语言环境中, 不用怎么学, 也可以很好地掌握这种语言, 所以我们对语文学习不必太过重视, 毕竟语言是用来说的, 直接目的就是使人们可以正常交流。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语言就是用来交流的, 但是该观点过于片面。

首先, 抛开语文不谈, 对于一门语言的学习是需要有计划、系统地进行的, 它有一定内在的逻辑。而且, 学习或者说掌握一门语言, 绝对不仅仅局限于交流这一方面, 比如, 在我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聚居地, 他们通常只用朝鲜语交流, 所以在此地生活的汉族或其他民族长期以来耳濡目染, 也可以听懂一些基本的对话甚至是大部分对话。然而, 对于大部分发音, 他们并不会, 或者不标准, 因为他们只是模仿, 而没有系统学习过朝鲜语的发音体系, 而且只会听, 不会读。一些人会说, 也能听懂, 但是当有人问某个广告牌如何读或什么意思的时候, 就难免闹出尴尬;而此地的朝鲜族学生, 学汉语一直到高中, 但是能够将普通话说得很流利的人并不多, 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就算有部分朝鲜族人能够说得很流利, 但是在阅读汉语书籍方面却异常困难。所以说, 语言是听、说、读、写的结合, 每一项都不能缺失。

第二, 没有深入学习一门语言, 说话质量差异巨大。包括语言的逻辑性、所使用的词汇等。比如著名历史老师袁腾飞, 他曾经在课上表达过这样一种观点:“在大学里学中文等于没有专业, 中国人都说汉语, 毕业了不能天天写诗歌陶冶情操, 总归还要生活。”这种观点很现实, 但是却忽略了知识层面的提升所带来的附加效益, 即个人文化素养的不断内化。一名大学毕业生与一名农民工相比, 可能工资更低, 但是多年的学习使得他们思考的层次不同, 说话更有条理, 使用的词汇更高级、更正式, 表达也更清晰, 在日后的工作中上升空间也更大等。

二、教会人们掌握学习语言的方法

汉语作为一种语言, 人们在掌握它的同时, 也总结出了学习语言的方法。世界上有多达几百种语言, 形态各异。虽然如此, 但是, 不得不承认, 各种不同的语言是有其共性的, 而对于语言的学习是有类似共同的方法的。以汉语为例, 首先学习的是拼音、声调, 然后是笔画、笔顺, 再之后则是将拼音、声调与笔画、笔顺相结合, 形成对于一个汉字的完整认识, 即读法和写法, 认识了单个汉字, 再进一步则需要将汉字组合, 形成词语, 然后根据语法组成句子, 最后再用句子组成文章。这基本上就是汉语的学习过程。而对于其他语言, 如中国学生最熟悉的英语, 学习的内容无非也是认识字母, 学习发音, 也就是音标, 然后将字母组合形成单词, 学习单词的发音, 之后学习语法、时态等, 将单词根据语法或固定句型组成句子, 再用关联词等将句子连接, 组成作文等。所以, 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 学习英语可以有所借鉴。

可以这样说, 学习语文使得学习第一外语并不陌生, 而如果一个人可以将第一外语学好, 那么再接触第二门外语或其他语言时, 学习起来会更加容易。实际上, 一个人如果可以把母语和第一外语学好的话, 那这个人是有能力学好更多种语言的。比如, 有了汉语和英语的学习基础以及从中总结的方法, 在学习其他语言时则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例如日语, 人们觉得英语简单,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了很多年, 而对于零基础的人来说, 学习日语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在初级阶段, 学习五十音图时, 要将完全陌生的读音与笔画相结合、匹配。然而, 有了学习英语的经验, 虽然刚开始很难, 但还是会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所以, 需要做的就是不断记忆, 不断练习, 每天记忆三遍, 一星期内就可以将五十音图全部背诵下来。至于单词, 同样道理, 反复记忆, 时常温习, 观察单词之间的组合顺序;对于语法, 结合例句加以记忆;而读音, 则需要模仿标准发音, 多做练习等。这样, 学习日语就不再那么困难, 当然, 日语同英语还有所区别, 日语是层次越高, 学习起来会越吃力, 所以也要做好心理准备。这些学习日语的方法就是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总结的, 而学习英语的方法也是借鉴了汉语学习的经验, 这就是汉语教会我们学习语言的方法。

总之, 要承认的一点是对于语文的学习绝对不能只局限于交流的层面, 对于一门语言的掌握应该是听、说、读、写的结合, 能听才能说, 能读才能写。而且, 日常交流中的语言是杂乱无章的, 对于语文的深入学习则可以使一个人说话更有逻辑性, 表达的含义更清晰, 可以自由地与别人交流。最重要的是, 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总结出学习语言的经验, 在学习其他语言时可以加以应用, 使得学习更加容易, 这就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古诗,教学方法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 中国一直都被称为“诗的王国”, 韵律优美、铿锵有力的古诗词一直都是中国最值得骄傲的文化瑰宝。古诗的语言凝练含蓄, 意境深邃, 充分表现了汉语之美的多种形式:歌江山美, 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 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 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 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因此, 语文学习中, 古诗学习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中国诗词讲求平仄押韵, 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识记, 特别是那些经典的诗词背后还蕴含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 是培养学生欣赏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一、指导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体会音韵美

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古诗对仗工整, 平仄有律, 读起来朗朗上口。古诗以独有的音韵美和节奏美, 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古诗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 上承传统教育之优秀经验, 下接现代教学理论的“活水”,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和积淀。

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基调, 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 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 仔细品味, 而不以背诵为满足, 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除掌握上述教学要点外, 我们还应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教学前要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有的课文两首诗, 要理解其编在一起的缘由;这首古诗在本单元的作用, 与古诗前后课文的联系。二是对诗进行归类。如爱国诗、友情诗、边塞诗、田园诗等。三是适当安排改写、仿写训练。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 展开想象。进行表演、绘画、演唱, 真正做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使学生学中有趣, 趣中有美, 美中有物。

根据以上古诗教学要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探求, 自学能力大大增强, 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同时把古诗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和享受, 从而真正使古诗教学发挥特有的魅力, 让古典文学的精华渗透于他们的血液中, 在他们的生命中散发芳香, 让他们的生命因古诗而灵秀。

二、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激发学生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 但是, 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 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学生的兴趣, 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重要考验。

为了坚持不懈地提高课堂教学趣味性, 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就要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上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 我首先让学生集体朗读诗歌一遍, 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 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因为由题目入手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总体把握, 即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 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诗歌中心, 我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对这 首诗和《慈母吟》进行背诵记忆。

三、运用情境教学法, 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教学古诗时, 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 多条渠道创设情境, 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如下。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其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 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 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如教《游子吟》时, 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时环境相差甚远, 我对《孟母三迁》的故事作补充,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值得一提的是, 介绍背景只是古诗教学的前奏或插曲, 因此, 教师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 言简意赅, 不能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而讲得太多或面面俱到。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 拉近距离, 搭起入境桥梁。如袁枚的《所见》描绘的是骑牛高歌的牧童, 忽然停歌静立捕蝉的生活画面, 明白如话, 浅显易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想自己心情愉快时放声高歌的情景和平时捕捉蜻蜓、蝴蝶等 昆虫时的体验, 使他们的脑海中呈现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感受到诗的画面美。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限制, 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 这时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 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 、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 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 感受了古诗意境之美。

四、古诗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性

目标性是指为学生规定古诗背诵的任务, 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 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甚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 有的老师虽然也为学生制定背诵任务, 但是缺乏监督性, 背过的篇目不检查, 也不复查, 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背了很多诗词, 但是记忆效果往往不佳, 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问题。

比如, 上面说的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诗, 但是, 并不是说今天背过的就再也不检查, 而是要定期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评估。这个评估即对上一阶段学习的总结, 也是加强重复记忆, 让背过的诗词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为一个周期, 每周的周一总结上一周的背诵情况, 以督促学生复习背诵为目的, 并进行相关测试, 不仅涉及默写, 还要设计关于诗词含义和中心思想题目。然后以两个或者三个星期为另一个阶段, 深化复习内容, 这样不停地向前“倒带”, 就能很好地督促学生对已学诗词进行总结和复习, 最终将诗歌记牢。

小学语文教学的 篇10

一、教师的语言评价“尺”

学生对鼓励与称赞的需要, 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何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中体验成功, 拥有一份自信呢?很大的因素在于教师如何在评价中运用语言艺术去进行有效的鼓励与称赞。

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质, 来把握不同的称赞尺度。教师对学生称赞的“尺”子衡量的不是任务的大小, 而是为了任务的完成, 付出努力的大小。能力较强的学生能背诵对话应该值得称赞, 能力较差的学生能记忆单词也同样值得称赞。此外, 教师的语言评价应富有层次性。例如, 在新授单词后教师经常会安排开火车朗读的环节, 有的教师都给出了“Good, Very good”的评价。学生仅仅是读出了单词而已, 表现差不多, 却得到了教师相同语气, 不同用词的表扬。学生对这种缺少情感的表扬没有感觉,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感到成功的快乐。如果教师按照学生的学习表现, 把学生分为A、B、C、D四类, 就可以对A类的学生用下面的词进行评价:Excellent, Wonderful, Perfect, Super, Fantastic, You did very well;可以对B类的学生用下面的词进行评价:Well done, Very good, Very well;C类的学生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词进行评价:Good, Nice, It’s OK.That’s OK;D类的学生我们可以用下面的词进行评价:Come on.It could be better.Good try.

二、教师的行为评价“尺”

除了恰当的语言评价外, 教师的一些动作行为也起着重要的激励评价作用。一个赞许的点头, 一个宽容的微笑, 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 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教师一个充满鼓励与期待的眼神, 往往能消除学生的疑虑, 给他们增添勇气。学生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不便打断学生回答, 这时教师竖起一个大拇指, 会更加激励学生精彩的回答。在学生的精彩回答完毕时, 与他击一下掌, 足以显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默契与肯定, 即便他的回答并不完美, 教师轻轻抚摸学生的头, 拍拍学生的肩膀, 同样也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给他以鼓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 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 其作用有时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三、教师的作业评价“尺”

1. 根据学生能力分级评价

我在处理学生的作业时, 最高等级为“A+Good!”其次是A+、A、A-、B+、B、B-、C、C+、C-、D+、D、D-。学生对于这个等级非常感兴趣。其次, 我将这种分级评价作为形成性评价的载体, 先摸清学生的最佳作业水平, 只要他发挥正常, 就可以得到A级或A+等优秀级别, 后进学生的作业有进步, 就可以给出比原有等级稍高的等级。这样, 学生对于级别的获得充满期待, 将会促使学生引发自己学习英语的内趋力, 把提高作业质量作为自己的追求。

2. 根据差异实施评语评价

“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与评价, 是营造轻松气氛、诱发创新欲望、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途径。”分级式评价并不能全面体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这就需要利用评语来激励学生, 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在平时批改作业时, 做得好的, 就写“Good!”“Very good!”“Super!”或者用中文“你真棒!”“你真聪明!”等。有进步的作业, 就写“加油啊!老师期待着你更大的进步!”若是有退步现象的作业, 可以警示一下“这是你的真实水平吗?”把评语当做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渠道, 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反馈信息内容, 使交流经常化, 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 篇11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差异;语文;教学

G623.2

语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在素质教育时代,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途径,因此,本文重点分析了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差异性,并以此为基础,为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的开展提出了建议。

一、小学语文差异教学概述

受成长环境以及个人因素的影响,每个小学生均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尊重与重视小学生特点为基础所展开的教学,便成为差异性教学。差异性教学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要求[1]。

总的来所,小学语文差异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要求平等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学生的差异表现在心理以及生理等方方面面。在心理方面,一部分小学生性格较为活泼,因此在课堂上表现也会更加积极,但同样存在一部分小学生,其性格相对内向,因此也就会缺乏与同学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另外,从生理方面看,小学生的身高以及体重等均属于其生理方面的差异。教师要尊重上述差异,要避免以上述差异划分学生等级等问题[2]。

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以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接受能力为例,一部分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能力往往较快,但同时也存在一部分小学生,接受知识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针对上述不同点,教师要从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规划等不同角度出发,尽最大程度的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要求,以达到全面培养小学生全面素质的目的。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差异分析

小学生课外阅读差异主要体现在阅读兴趣差异、阅读内容差异以及阅读风格差异等不同方面。

(一)阅读兴趣差异

不同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同。通过对某市某小学3到6年级的学生的调查发现,4个年级的学生均对课外阅读存在一定的兴趣,与对课外阅读无兴趣的人数相比,兴趣较高的学生数量较多,占据总调查人数绝大部分。但需要认识到的是,4个年级中同样存在差异,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在不断的增加,这是小学生阅读兴趣差异的主要体现。

(二)阅读内容差异

小学生在课外阅读内容的选择方面同样存在差异。通过对某小学3到6年级的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的调查发现,3年级学生较倾向于漫画类的课外阅读;4年级的学生更加倾向于科普类的阅读;相对而言,5年级以及6年级的学生则更加倾向于科普与文学类的阅读。由此可见,不同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内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阅读风格差异

不同年级小学生的阅读风格也存在差异。以阅读的独立性为例。四个年级中小学生在阅读中如遇到问题,均会采用请教的形式解决问题,但需要认识到的是,随着年级的增长,选择以请教方式解决问题的小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减少,6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通过自行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阅读的独立性也在显著提高。

三、基于课外阅读差异的小学语文差异教学策略

针对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的差异,在小学语文差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实现。

(一)阅读教学中的差异教学

为在尊重不同学生的不同差异的前提下,提高小学语文差异教学水平,必须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阅读特点,为其提供具体的阅读内容。

以《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一文为例。在这一节课外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喜好[3]。首先,针对喜欢漫画的学生,教师可以将种种野生动物以漫画的形式体现出来,同时使学生对于该课外阅读产生兴趣。另外,这对喜欢科普类文章的学生,教师可以将野生动物动物的科普材料提供给该部分学生。针对喜欢文学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其从文学的角度赏析作品。在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阅读完成之后,教师要将其聚集在一起,使学生之间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进行沟通,以达到提高每一个学生阅读水平的目的。

在同一班级中,可以采取以上阅读方式,在不同的年级中,同样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兴趣展开教学,方法同上。

(二)写作教学中的差异教学

在写作教学中,同样需要重视差异性教学。以写作题材的确定为例,学生的阅读兴趣等方面的因素往往关系到其写作的特点,因此无论在任何年级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都不应单纯的设计同样的写作题材,可以放宽学生的写作权利,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自行确定题材来表现文章大意。上述措施的实施能够使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发挥,对于差异教学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从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入手,针对不同学生的写作手法进行观察,并以其特点为基础,对其写作水平进行培养,以使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4]。

四、结束语

在考虑小学生课外阅读差异的基础上展开小学语文差异教学能够使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发挥,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使小学生阅读以及写作等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见,差异性教学必须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苏渊. 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江苏省常州市城乡小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J].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2003,07:35-38.

[2]丁锐,吕立杰,唐丽芳. 小学生阅读环境、投入与习惯的调查研究[J]. 基础教育,2016,04:71-81.

[3]郑惠生. “新媒体时代”小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J]. 湖南师范大學教育科学学报,2007,02:52-59.

小学语文教学的 篇12

长期以来, “教师出题、学生作文、教师批改”俨然成了小学作文教学的固定思路, 至于教师具体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并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抓手。因此, 小学作文教学让广大师生感到虚无缥缈、无所适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提出了写作的总体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 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 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如果要给小学作文教学一个抓手, 那么, 我们可以将小学作文教学分解细化为“素材”、“语言”、“技法”、“兴趣”四个元素, 以生活、阅读、表达、评价为手段去实施。

二、指向小学生作文四个要素的实施策略

1援走进生活, 创设活动情境, 开掘习作素材。

(1) 走进自然。比如约会春天 (找春天、画春天、照春天、唱春天、赞春天) , 亲吻自然 (走进山川田野、观赏花草鱼虫、感受风霜雪雨) , 等等。

(2) 走进社会。进行社会调查 (家乡巨变, 家乡特产, 走进社区、工厂……) , 组织社会活动 (宣传、捐献、义卖) , 采访人物 (家乡名人、默默奉献的平凡人) , 焦点访谈 (环境问题、教育问题、医院问题、物价问题) , 等等。

(3) 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演一演 (课本剧) 、说一说 (做小导游) 、讲一讲 (故事会) 、播一播 (新鲜见闻) 、辩一辩 (辩论会) 等活动, 来挖掘习作素材;将习作与其他学科整合、与少先队活动整合、与校本课程整合。

2援广泛阅读, 丰富素材, 积累语言。

(1) 课内阅读。精读得法, 略读用法。品句段、学写法、陶冶情感。

(2) 课外泛读。利用班级图书角, 采用好书换读的方式, 广泛涉猎经典名著、时文精粹, 开阔学生视野, 提升学生品位。

(3) 日常积累。写一写日记 (中年级的随笔日记、高年级的心灵牧场日记接力) , 背一背名言警句, 赏一赏好句佳段。引导学生开展词语接龙比赛、成语背诵比赛、古诗朗诵晨会以及课前五分钟故事会等一系列活动。

3. 自主开放创新, 鼓励多元表达, 感悟写作技法。

(1) 文体自由。纪实作文主要包括周记、日记以及观察作文, 而想象作文的内容却极为广泛, 包括童谣、寓言、故事、儿歌、儿童诗等。

(2) 立意自主。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 确定不同的中心, 从而写出具有不同立意的作文。

(3) 选材求新。让学生围绕同一命题或中心, 从不同的方面去选择不同的题材, 力求选材新颖、与众不同。这种训练, 既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又能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

(4) 语言求美。有时学生苦于不知道用什么语言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语言和思维不同步) , 这时可以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让全体学生发挥其所能, 提供好词佳句, 这样学生写作文就感觉不难了。

(5) 表达自由。作文指导要立足于开拓思路, 而不要在写法上给学生太多的框框。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 采用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 以求构思新、表达巧, 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语言表达上, 可运用不同的词汇、句式、修辞, 生动自如地表情达意, 写出自己的“活语言”。

(6) 适时训练。不要总把写作文当成是“一本正经”“郑重其事”的事情。比如今天是作文课, 直接让学生写作文, 这样学生从心理上就会有压力, 可以酝酿到一定程度, 等到学生有一种想表达的欲望, 适时抓住习作的时机。

4. 注重评阅展示, 点燃写作激情, 培养习作兴趣。

(1) 习作评改。从习作的评改形式上看, 以书面批改为主, 提倡面批和互改相结合。最能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形式就是“互批”, 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每次习作的要求, 又有利于学生相互间取长补短, 从而达到自我提高的目的,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习作积极性。评改应把握三个原则:在习作的评语内容上, 提倡教师进行“赏识批改”;评语要具体, 建议点要少, 使学生能够即时接受, 进而聚少成多, 全面提高;可以实行“一文多分”, 即单就格式、语法、语言等进行单项打分。

(2) 二次作文。学生的作文在经过同学互评、教师总评、师生共评之后, 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自己作文的长处和不足, 可就此适当安排一次二次作文, 即对原作文的再创造、深加工。

(3) 搭建展示平台。必须让学生的作文有更多的读者, 更多的倾听者、欣赏者, 要帮助学生寻找成功的平台。对优秀作文进行表扬, 当作范例, 张贴到班级“作文园地”上, 编辑印发校报校刊, 组织参加作文征文比赛, 向报刊推荐发表学生的优秀作文, 每学期编辑学生作文集等。

三、构建以四个元素为目标的作文教学体系

1援作文的首要元素是素材。将写作教学与社会生活沟通, 主动进行情境创设, 挖掘写作素材。

(1) 纪实作文。生活为纪实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学生汲取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 我笔写我见、我闻、我想、我情。

(2) 想象作文。教师应该精心创设各种形式的情境活动, 渲染习作氛围, 丰富习作想象, 拓宽感知领域, 为学生提供想象作文的素材。

(3) 广泛阅读。更多的写作素材和储备来自广泛的课内外阅读。

2援小学生作文的第二要素是语言。只有具备丰富的语言积累, 才能准确、真实、充分地表情达意。

语言积累的方式多种多样, 或摘记, 或诵读。提倡学生写读书卡, 每周召开读书交流会, 出读书心得板报。

3援技法指导是小学生习作的必需因素。初学作文要有规矩, 布局谋篇自有讲究, 技巧指导更具实效。

首先, 习作指导要多重化。范文引路、迁移运用, 指导习作的具体技法, 激趣导入、编写提纲, 等等。

其次, 习作指导要具体化。一堂课不能面面俱到, 只能选准一个点, 突破一个点, 然后串点成线, 集线成面, 进而形成作文教学的序列和整体;每次作文都针对当下学生的习作实际, 有重点有突破地指导;面对全体学生要兼顾差异, 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具体指导。

最后, 习作指导要过程化。习作指导不是只存在于课堂教学的指导课, 而是涵盖学生习作起始的全过程。教师的习作指导要融入学生习作准备、练笔、修改、运用的各个阶段, 指导绝不是一次性就能完成。

4援兴趣是小学生作文的第四个因素。学生作文是给别人看的, 他们期望心灵得到归宿, 劳动得到认可。成功的评改, 对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上一篇:长期服用下一篇:物流决策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