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备课的现状

2024-07-01

小学语文备课的现状(精选12篇)

小学语文备课的现状 篇1

倡导备课有效, 彰显的就是目前教师备课的低效甚至无效已经到了白热化的阶段, 已经到了切实需要从“根”上探讨的关键性时刻。我以“你是如何完成备课任务的?你认为目前的备课有效吗?”两个问题对周围三个乡镇的100位老师展开了问卷调查, 归纳概括了当前教师的备课现状。

一、当前教师备课的现状

1.无效耗时, 应检而作。95%以上的一线教师认为备课就是为了完成任务, 应付各级领导的检查, 重复机械地抄写, 更有甚者, 连教后反思都一字不漏地摘抄。年年岁岁“生”不同, 但, 岁岁年年“备”相似。连续不断地重复着昨日的故事, 耗费了时间、精力, 同时也影响了自己工作情绪, 获得不了工作的快乐, 体验不到思维的探险, 长此以往, 容易形成职业的倦怠。

2.主宾倒挂, 应课再作。抄写是为了检查, 解决不了上课的问题。怎么办?于是, 63%的老师在走进教室之前又需要再对教材进行匆匆思考。分析教材与完成备课书写, 成了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 备不是为了上, 上不是改进备!不知觉中就进入了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怪圈”。误读了备课的本意, 颠倒了备课的轻重。20%的时间用来钻研教材, 了解学情;80%的时间用来做教案的书写。大部分精力投放到书写教案上, 人为地弱化了对教材的前置思考, 潜心钻研。这种“倒挂”现象很难保证备课的质量, 更不利于课堂教学, 双重劳动, 无形之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二、重识备课的意义

备, 慎也。备, 准备、具有、完全, 《辞海》中如是解释。综合上述, 真正的“备”, 首先是从精神上、思想上高度重视, 谨慎而为;其次, 才是从物质上、行动上“预备”、“准备”。备课, 同样道理!首先, 应在思想上、观念上、教育理解、教材解读等方面深思熟虑, 谨慎而行。正确解读教学内容, 领会编者意图, 知晓学生情况, 确定学习目标, 选择教学方法。这些内容是以非文本的形式存储于教师心中, 犹如一泉眼。是教师的文化素养、基本功等方面的综合体现, 但也是备课的主要环节, 俗称为无形教案, 隐性于思想之中。其次, 才是形成文字, 书写显性教案。对课堂效果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无形教案。

三、有效备课之我见

1.拥有渊博知识。作为一名老师, 首当其冲地就是读书学习, 补充能量, 每日不断, 持之以恒, 思想越来越丰富, 视野越来越开阔, 底气越来越充足, 再面对所教的学科中的基础知识, 就不过是入门的常识而已, 看问题的高度、角度自然也更深邃丰富。

2.全面把握课标。课标是教学的依据, 是教学的归宿与方向, 点出了教学的性质与特点, 明确了评价的作用与方法。2011版课标的编者温儒敏教授曾诚恳地提出:每位老师至少要把课标读三遍。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习惯于将不同年段的教学目标张贴在备课本的扉页, 时时提醒自己不忘教学之本;刻刻提示自己教学要务实, 不逾越。

3.正确解读教材。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具有整体性和阶段性的特点,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 螺旋上升, 最终达成总目标。再者, 每一篇课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都隶属于一个学段系统, 隶属于一个主题单元。作为教者, 只有切实把握准了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才能做到不盲目, 不随意, 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 每教学一课, 首先要理清这篇课文所属的学段目标与单元背景, 以及整个单元课文的脉络结构, 所承载的教育任务, 所传递的人文情怀。具体说, 解读教材, 首先, 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的提升, 要把“学什么”、“怎么学”放在第一位。其次, 要能从宏观的高度把握教材, 领会意图。除此之外, 还要考虑文本的原真意义、情感基调, 历史价值, 全面把握文本所传递的各项情怀。

4.准确定位目标。拟定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是:具体、准确、可操作、关注能力。究竟该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目标设计呢?美国当代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杰博士认为:一个优良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首先, 它应当描述预期的学生行为———学生必须做什么?其次, 它应当列举出学生行为得以产生的条件———怎样认可或测验这种行为?再次, 它应当给出一个在测验中可以接受的行为标准。”以三年级下册《菩萨兵》为例, 教学目标表述如下:

第一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做到不丢字, 不添字, 不破句。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 (藏、区、段、胞、译、糊、涂、怨、耕、播) ,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尽心尽力”、“热火朝天”。理解多音字“挨”和“得”的多重意义并在具体语境中运用。

3.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结合课文理解“菩萨兵”。

4.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藏、播”的间架结构, 并完成习字册的生字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1.自主阅读, 对比“反对军队”和朱德领导的红军的表现, 读说一体, 感悟“菩萨兵”的形象。

2.品读朱德司令的语言, 体会语言背后的心情;概括红军为藏胞做的事, 感受红军的爱民之情。

3.观察课文插图, 展开想象:藏族同胞返回家园, 看到干干净净的院子, 平平展展的土地后, 想象当时的情景, 写一段话。

第三课时:

1.默写本文重点词语:糊涂、感激、春耕、藏族、平平展展、尽心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复述故事。

3.完成《语文补充习题》一至四项。

如此教学, 三课时任务完成之后, 学生要达到的水平, 应具备的能力显而易见。学生到底是否完成了相应的学习任务, 教师也拥有了检测的依据。课堂效果实实在在。目标清楚了, 方法明确了, 备课任务也就完成了。

摘要:备课不是一个繁琐的浩荡的无期工程, 它是充满智慧与挑战的思维过程, 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求新的成长生命体。文章通过对当前教师备课的现状分析, 讲解了作者在备课中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备课,改进

小学语文备课的现状 篇2

备课:教师在上课前的教学准备。备课是上课的前提。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处理教材、编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具体策略如下:

一、钻研教材

第一步:读课文。达到“三读”.即把课文读准、读熟、读懂。《语文课程标准》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为阅读教学第一学段目标第二,第二、三、四学段之首.足见其重要。“三读”,与课标中的“正确、流利、有感情”依次对应.读懂了才能做到读得有感情。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首先做到。

第二步:理解课文。就是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了。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步:认真思考课后习题,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我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我先读好。

第四步是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进行阅读。

二、处理教材

一篇课文.在内容上,字词句段篇,在手段上,听读说写书.都可以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凭借。如何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出核心信息.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就自然面临处理教材的问题。处理教材,必须做到“三定”。

(一)“定标”:确定教学目标。目标要科学、简明。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教学.必须切实解决一两个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切忌蜻蜓点水。

1)备课先备读。哪一块应怎样读,心中有数。

2)读书的形式要多样。(默读、范读、快速浏览、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熟读、精读)

3)读书要有层次,每次解决一个什么问题,要有目的,要心中有数。

4)重点部分、优美片段要鼓励学生熟读、精读,直到背诵。

5)学生读后给以评价。

6)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边读边划,不动笔墨不读书。

7)每节课读书的时间不少于15分钟。

(二)“定点”:确定落实目标的凭借点、支撑点。支点确定要准确、精当。在训练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重点在哪儿训练读得有感情:应在哪几个“点”引导理解、感悟;着重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探究;着力在哪儿让学生深入对话.活***生成:哪些语言应让学生积累或者运用……都应了然于胸。每个“点”必须为达“标”服务。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又一有效措施.

把握好各学段教学的重点。

低段:字词教学,也就是识字写字是重点。由字到词,由词到句,由句到文,多识少写,重在写字方法的指导。学一个字,组一个词,说一句完整的话,把课文

读熟背会。中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环节不能少,重在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知识迁移、应用。

高年级:一些难字该认还必须要安排一定的时间,重在熟悉课文,学会习作方法,拓宽思维。

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如:坐的姿势、握笔的方法(三个一);提问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正确诵读的习惯;记笔记的习惯。

(三)“定法”:选择确定教学方法。方法要科学、管用。学字、解词、懂句、读段、学篇.可用哪些方法,采取哪种手段,哪种方法、手段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效果最佳……这些都是“定法”的内容。科学的教法,适时地点拨揭示.持之以恒地潜移默化,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自在其中了。

三、选择编写教案

教案一定要写,但不要拘泥于形式。我所记下的东西都是重要的东西,以

防忘记。这相当于“作战计划”。

综合型教案。这是一种知识、教法互补,静态、动态结合的教案。内容上既有一定的资料汇集,又有一定的教法设计,力求做到“教什么”和“怎样教”的有机结合,语文知识共***和教学特点个***的有机结合。优秀的语文教师大多采用这类教案。无论对于新教师,还是对于老教师,这种类型的教案都是值得提倡。

课时分配与模式:主体课文一般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以指导朗读为主,在朗读指导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和体会;第二课时总结延伸,解决阅读过程中尚未完成的文后习题和学写生字,并指导课外阅读。

四、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三年教学反思的人,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那麽怎样撰写教学反思呢?大致可丛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

透……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

谈小学语文备课的有效策略 篇3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虽然着重或重点要求追求教学质量,反对做秀似的表演。但教师如果能够通过自身语文素养的展示来表现语文这门学科的魅力,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做到一定不要丢弃课堂的主人——学生,同时,一定要弄清备课的含义,背什么?二者兼顾缺一不可。

【关键字】 学生 兴趣 讲解 语言 调动 备课 阅读 素养

备课是教育之始,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备课的观念及具体操作方法是教学的前提。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立场不同,观点不同,要想上好课,就得备好课。怎样才能备好课呢?不同的专家可能有不同的理论,不同的老师也可能有不同的经验。也正因为如此,在对于怎样才能备好课的思考与探讨中,大家产生了在思想上的激烈碰撞,与个性上的飞扬。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和新课改的实施,为了追求更好的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要在课前下大力气去研读课本,研究作者创作的背景,设计教学语言、环节、训练重点等等。也就是要认真的去备好课。然而我们在这样费尽心思的备课过程中,却往往忽略了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学生,忘了在心里问一问我们精心准备的教学大餐学生们会喜欢吗?

一、教师要想,我们对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吗?

好奇是儿童天性,他们是一个个发现者、探究者。因此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让所设计的问题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他们就能自然而然地被吸引并投入到对文本的学习当中去。例如,对学生喜欢的科普类说明文,而教师往往却不喜欢上,原因之一就是学生不喜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体验不到教学的成就感。久而久之,此类文章的教学就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课前学生喜欢,但上课时学着学着便开始讨厌这篇文章了。那怎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呢?

其实,只要我们在备课时想一想:学生喜欢自己是以什么角色学习这样的文章,尴尬的教学局面就完全可以避免。例如:科普说明文,可结合不同文本的特点与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让学生改变角色来学习这几篇文章。如在《海底世界》一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当海底探险家,畅游海底,与海底的生物对话,了解海底生物的习性和特点。而《猫》一文的学习中,让学生当摄影师,品读文章语言的过程,就像用手中的摄像机拍摄猫的静态、动态的照片。在《未来的房屋》一文中,可让学生当发明家,在充分学习文章的构段方式,品析语言特点之后,让小发明家先介绍自己的“发明”,然后在当原创发明家,自己发明创造一种新型的房屋。在《假如没有灰尘》一文中,则可以让学生当太空侦探,请学生分陆、空两个小分队分头调查,并拟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

二、教师要想,我们的讲解能提升学生的兴趣吗

随着“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教师开始引入一些整合过程的课外内容。这当然没错,但备课时我们想到过这些整合的资料学生会感兴趣吗?例如,教学《向命运挑战》一课时,如早早提出“文中描写的飞蛾和香瓜还有没有特别的含义?”学生往往会面面相觑,不得要领,此时如果教师提示作者杏林子的生平资料,学生就会明白了。在学生享受顿悟所带来的欣喜的瞬间,就以说明课堂内容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了。之后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交流体会就会水到渠成了。

三、教师要想,我们的教学语言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呢?

学生喜欢清新如风的教学语言;喜欢诗意唯美的教学语言;喜欢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当我们为了一句苦苦觅得的过渡语言而激动时,要问一问自己,这样的语言学生能听懂吗?

对学生而言,长期美妙的教学语言熏陶,既是一种精神的享受,又是一种语言的习得。但不一定是教师的语言水平越高,其所教的学生语言水平也就越高。两者虽然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有时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并不成正比。原因是教师滔滔不绝的慷慨陈词,既占用了大量的学生发言时间,同时又会在一定层面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担心自己说的不如老师说的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精心思考教学语言的魅力,还要思考怎样才能使教学的语言更具有时效性。

小学语文备课的现状 篇4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的学识、眼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会深深影响他们。语文教师在走进课堂之前,必须正视备课,你将以怎样的面貌呈现课堂,不仅影响学生对课程的喜欢程度,更影响他们的人生走向。然而“搜索时代”,许多高中语文教师的备课现状,让人难以满意,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备课时间短。“搜索时代”,教授一篇课文,设计一个教案,已不需要再翻教学参考书,到图书馆寻找各种教学资料,然后再花上几个小时写出教案来,你只要问一下“度娘”,那么这篇课文的所有教案就会显示出来,随便点击之一就可以了。如果想省点力,从中挑一个你觉得好的教案打印出来即可,只是几分钟的事情。如果想要个满意的教案,那你可挑出数个教案,然后把你所需内容重组一下,一个新教案就出来了,也就是几十分钟的时间。“搜索时代”,单在备教案这一点上,所用时间明显短了。再加上现在又流行集体备课,这备课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备课内容单一。备课不仅只是备教案,还要备课标、教材、学生等。但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研究课程标准,以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又有多少人在仔细研读教材,并创造性的加工教材?又有多少人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出发,真正站在学生角度来组织课堂?就是在课堂上朗读课文,也是从网上找个音频或视频来让学生听、看,许多教师从不在课堂上朗读。一个从不在课堂上朗读的教师怎么可能仔仔细细研读课文呢?一个不仔仔细细研读课文的老师,又何如能深入掌握文本并进行创造性教学?今天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备课内容不但单一而且浅薄。

呈现手段单一。按理,时代发展到今天,备课内容呈现的手段应丰富多彩才对。以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然后今天却成了一套多媒体设备一张嘴。“搜索时代”什么都能找到,教学设计、课文朗读、作业设计等,甚至有时连教学视频都有。许多高中语文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上课打开多媒体设备,一切OK了。放放PPT,播播视频,稍作讲解,一堂课下来,也没见黑板上写几个字,也没听到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说,今天的课堂已是从一种单一走向了另一种单一。

弱化个人教学能力的提升。“搜索时代”备课确实方便,但方便的同时弱化了高中语文教师自身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速度与深度。当然,不管我们以何种方式去备课、上课,终将随时间的推移,教学能力在不断提升。但提升的速度及深度是有区别的。你总是通过这种“拷贝”及另一种形式的“剪刀加糨糊”来备课,终将无法真正意义上来提升教学能力并使之达到一定的深度。教学能力不仅只是课堂教学内容呈现的能力,它还包括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等能力,甚至还有朗读、书写等最基本的能力。而过度的依赖搜索引擎,就无法真正地提升这些能力。

二、高中语文教师备课“搜索依赖症”的成因

懒惰是人的本性。搜索引擎的出现,进一步激发了人身上的惰性,使得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患上了“搜索依赖症”。当然,这只是其中原因之一,其他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紧缺,课程任务重

高中语文师资是紧缺的。江苏由于特别的高考模式,导致高中语文教师课程任务重,师资紧缺。你想想,如果高三语文教师带两个班,每周二十多节课,那他还有多少时间去备课?于是许多学校开始让高三教师带一个班,这样就导致高一高二师资的紧缺,再加上现在又鼓励生二胎,而女性教师比重大,这就导致师资的严重紧缺。师资紧缺,势必导致课程任务重;而课程任务重,必然在备课上少花时间。但课又不能不备,于是也就离不开“度娘”了。

(二)应试严重,刷题是常态

虽说如今是素质教育时代,但还是应试为主。即便在一些教育发达地区,那些高考录取率高的地区,它们的应试教育似乎更严重,不但每个周末被各门课程占领,甚至早上7点之前,教师们已在教室了。而每月一考已是高中校的必选了,每周一考也成了许多高中校的选项。每考一次都要成绩甚至排名。应试严重到如此地步,还有多少教师能静下心来备一堂课真正属于自己的课。所以,如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刷题已是常态。当刷题成为常态,谁还愿意去花大量的时间备课?

(三)繁杂事物,占据时间多

现代社会,对学校要求越来越高。各级部门对高中教育越来越重视,一些领导为了政绩,对教育相当重视。当然重视的同时,必然对高中教育的要求也高了,相应对高中语文教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高,管理也就严;管理严,相应检查就多。学校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同时,负面影响也随之产生,各类活动应接不暇,导致他们被动地去搜索、点击、下载。而一些地区为了解决师资紧缺,采用扩大班额的招数,也耗尽了教师的精力。

(四)职业倦怠,对教育失望

今日的高中语文教育现状让越来越多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失去了工作热情,每天似陀螺一样的教育生活,让他们原本所渴望的充满诗意与快乐的课堂不复存在。追逐分数,让他们对高中语文教育失望透了。于是职业倦怠产生,对语文教育本身失去热情,甚至冷漠并产生距离。部分教师开始从事第二职业,也有些人投入文学创作,甚至一些人有离开教师岗位的想法。这种情形下,还有多少人愿意花大把的时间在备课上?

除了以上几种原因,高中语文教育队伍中确实也存在着一些思想落后、上进性不强的教师,他们确实没把备课当回事,也不愿把备课当回事。所以,依靠搜索引擎给你弄个教案出来已是最正常不过了。

三、高中语文教师摆脱备课“搜索依赖症”的对策

(一)要改变僵化的教育体制,让高中语文教师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

僵化的教育体制说到底就是应试教育制度。当升学率的高低成为学校好坏的最重要标准,当教师的绩效、职称等与考试成绩挂钩,当高考分数成为学生进入高校的唯一标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应试?当一切唯分论时,高中语文教师是无法从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可以这么说,当今中国的高三语文教师是一批最没有语文精神的人。如果语文没有了精神,那么语文教育还有多少价值?当然不是说教师愿意过这种语文教育生活,愿意这样不停地应试、刷题,他们也毫无办法。只要唯分论的紧箍咒套着,他们只能这样。所以,要改变目前高中语文备课不堪的现状,还语文更多精神,还课堂更多快乐,还教师更多自由,只有彻底改变僵化的教育体制。

(二)要重视师德师风的建设,进一步激发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热情

功利的社会风气,尴尬的教师地位,繁重的教学任务,逼仄的教育生活,让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对教育失去信心及信念。许多教师不但失去了工作热情,更看不到自己身上应有的社会责任,一些人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级任务能推则推,教学工作应付了事,备课问问度娘已是很给面子,甚至有的人整天淘宝、游戏、股票、微店。这种情形在高中校中虽不说比比皆是,但确实不是个别现象。为此,有关部门要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切实提高教师地位、净化社会环境、狠抓师德学习、建立师德机制等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教师具有尊严,明白责任,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育中去。

(三)要转变现有的教学观念,重新使高中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高中语文教育大环境确实糟糕,但教师完全可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创造出新天地。我们从以前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到今天“一套多媒体设备一张嘴”时,你依然看不到课堂的生机与活力。语文课堂的生机与活力不在于形式的花哨,也不在于设备的先进,而在于思想的激烈碰撞、生命的精彩对话、心灵的真诚交流。而这些东西靠搜索引擎靠多媒体设备靠贫乏的语言是无法得到,它只能靠思想靠热情靠爱。为此,我们要转变现有的教学观念,更加注重语文教育本质的东西,通过提高自身语文修养,让自己更有思想;语文教师还要对教育本身充满热情,这样才能把这份热情传递给学生;更要对教育、对学校、对学生满怀爱意,有爱就会在语文教育生活中迸发智慧,从而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要具有深刻的反省意识,明白语文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使命感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反省意识,明白自己在语文教育改革中的使命。使命感的缺失会导致教育改革停滞不前,应试教育大行其道;会导致师德缺失师风败坏,教师失去教育热情;会导致教学观的错位,导致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语文课堂灵性的泯灭和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而且,高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语文教师必须明白语文教育在其中所负的重要责任。如果你的备课离不开“度娘”,你的课堂只是点点音频视频放放PPT,你的语文教学毫无创造意识,你又如何让自己的语文专业有所发展,你自己的语文生命又如何成长,你不发展不成长又如何带动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与成长?为此,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深知自己身上的使命,为高中语文教育春天的到来献出自己的力量。

摘要:高中语文老师备课依赖搜索引擎,过分“搜索依赖”对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不利,影响语文教育改革。本文探究此种现状出现的原因,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教师理性对待搜索引擎,消除“搜索依赖症”,努力提升自身语文素养,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关键词:搜索时代,高中语文教师,备课,现状,成因,对策

参考文献

[1]卢丽娜.幼儿园教师网络依赖症的成因和应对机制[J].好家长,2015(19).

小学语文备课教案 篇5

1、准确、流利、有激情地朗读课文。

2、能归纳综合课文的首要内容。

3、能连系课文,联系糊口现实,和同窗交流读后的感应感染。

二、课前预备

策动学生寻找宋庆龄的生平资料,阅读有关宋庆龄的故事。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哪位同窗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开办者是谁?宋庆龄是谁?

操作自己寻找到的资料,将查找的内容向同学们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进修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踪信》(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碰着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处所屡次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3、谈判疏解: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刻?

(2)文中讲到了哪几小我?他们间有着若何的联系?

(3)完整地说说课文首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礼拜天,宋耀如一家预备到一位伴侣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她倏忽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4、分脚色朗读

(1)交接使命: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脚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操练,然后小组间角逐。

(2)组内放置脚色,各组操练,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角逐。

(4)同窗评议,选举优胜组。

(三)谈判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受宋庆龄做得对还是不对?

2、你在日常中有没有碰着过近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置的?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备课的有效策略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效备课;有效策略

要实现高效课堂,就需要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也就是在备课上下足工夫。教师要想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的有效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

一、备课标

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语文教师教学中的“舵手”,是源头,也是方法。但是有些老师备课时,只注重教材、参考书,照本宣科,而忽视了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甚至有些教师都没见过课标的样子,就更不用说研究课标了。这样的备课就像大海中的航船失去了舵手,无法远行。备课标就像砍柴前磨刀,只有刀锋利了,砍柴才能更快。

二、备教材

虽然不能照本宣科,但教材是教学的核心,所以备教材也就成了备课中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把握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呢?

1.研究字词

学习一篇课文,需要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朗读课文

教师在备课时有感情地朗读几遍课文,既能提高教师的朗读水平,又能领略课文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课堂上用精彩的朗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3.揣摩作者

揣摩作者也就是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精品,在语言运用方面都是独具匠心的,因此我们需要细心琢磨、认真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的方法,只有教师把握好,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

4.思考练习

思考练习也就是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必要的应先做一做。

5.查阅资料

要习惯于阅读《教师参考用书》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三、备学生

备学生,也就是了解所带班级中每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包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当前状况和潜在学习需求,只有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解了、掌握了,才能根据学生情况制订适合的教学设计,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

四、备教案

1.三维目标要融为一体

三维目标不是割裂的,而是融为一体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语文素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三个维度目标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发现、总结学习方法。

2.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也不例外。课堂导入要讲究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接下来的学习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科学、有效、激趣的导入。

(2)好的问题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课堂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或是对课文中难理解的部分设计探究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提升,交流中也能够拓展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看到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最后进行引导,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3)用好板书。虽然这是科技时代、多媒体时代,但板书的作用仍是无法替代的。板书是一门浓缩的艺术。板书设计力求新颖、有层次性,同时突出重难点。语文课的板书设计要从课文的教学目的出发,选择适合的切入点,对全文做高屋建瓴的概括,结构上力求简明扼要,语言上要精心提炼,形式上要活泼新颖,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看到板书就能回忆本篇课文的内涵、重难点。

3.设计学习评价

评价与教学过程同样重要。积极的评价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评价后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与不足,同时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喜欢语文、喜欢回答问题。

4.进行课前反思

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漏补缺、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

5.教态语言设计

面带微笑、气质高雅、热情大方的教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因为小学生喜欢模仿也善于模仿,所以我们的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学生。因此,备课时我们一定要仔细推敲能预设的部分语言。如何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如何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会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推进语文课堂教学高潮的出现。

语文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场所,更是学生积淀文化、体验人生的空间,如何做好这个神圣空间的守望者、引领者,当好这人生课堂的首席,我以为教师必须做好每一节课前的教学准备,扎扎实实备好每一节课,使备课真正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黄琼.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教育学文摘,2013(05).

小学语文备课的现状 篇7

规范之一:备课当以学生为本

台湾儿童文学推广人李玉贵老师在听了我校一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童话《幸福是什么》一课后, 曾直言自己对这篇文章如何进行教学的一个教学设计, 这个教学设计由三个问题组成:第一问在学生走进课堂伊始, 请孩子在纸上用蓝笔写下自己认为的“幸福是什么”;第二问在学生读完篇章之后, 请孩子在同一张纸上用黑笔写下“我现在认为幸福是什么”;第三问在学生阅读了老师提供的各类人士对幸福的理解之后, 请孩子仍在同一张纸上用红笔写下“其实幸福是什么”。

在这个简单大气的教学设计中, 扑面而来的是李老师以学生为本, 一切从学生出发, 关注每

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 真正以学生为主

体的教学理念。

首先是对学生原始认识的尊重。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知道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 还需要什么, 才能删选出教学的重难点。李老师设计中的第一问就是基于了解学生对于幸福的原有认识出发的, 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师教学中的想当然, 不至于明明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字还在一笔一画煞有介事地教, 明明是学生已经熟知的道理还在抽丝剥茧一板一眼地讲。

其次表现在对学生个性想法的全心接纳。设计中安排的三次“幸福是什么”的个性表达, 是教师透过读书、交流等教学活动层层递进, 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李老师尤其强调了让学生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 来写自己三个不同时期对于“幸福是什么”的不同认识, 可见教师对于学生说出自己个性想法的允许、容忍, 乃至全心接纳和鼓励。设计中老师所做的只是组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 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中丰富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在自己前后认识的比对中, 同学之间不同认识的比对中, 感悟幸福的真谛。这样做才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第三是最大可能地鼓励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在设计中, 李老师给予学生个性表达的活动不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你说我说大家说, 而是写, 用不同颜色的笔写。说和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的要求, 写兼顾到了所有的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有时间思考, 给所有学生提供专注思考的空间, 让所有学生可以安心书写自己的想法, 表达不同的想法。但是, 不可避免地将导致

其中的一部分学生, 因为太快听到别人的想法而左右自己的

思想, 更无法摆脱听了就忘的客观陋习。李老师一再强调语文是思维性和操作性合二为一的课程, 恐怕也是从立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提出来的。

规范之二:备课应对课堂教学作最全预想

备课是预设的过程, 尽管有人说:“再好的预设, 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课堂教学的无法预知而不作准备。恰恰相反的是, 只有胸有成竹, 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才能从容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 应学生而动, 应情景而变, 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学设计也才能脱去僵硬的外衣, 显露出勃勃的生机。因此, 在备课中, 我们需要在清楚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对课堂教学全过程作最全面的预想, 还要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可能”以及应对的策略。笔者曾在执教二年级语文《风筝和纸船》一课时, 因预设了教师的课堂点评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重点段“小熊拿起纸船一看, 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 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祝你快乐!’”的朗读指导中, 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反馈, 笔者备课时预设了三个不同角度的点评指导。评价A:“你把‘乐坏了’读得特别重, 让我们感受到了快乐。”这样的点评其实是想告诉别的孩子朗读的时候可以把“乐坏了”作重音处理。评价B:“你读‘祝你快乐’的时候, 语调突然升上去了, 是想告诉大家小熊很快乐吧!”这样的点评是想告诉别的孩子朗读句末感叹号的时候, 要把语调升上去。评价C:“你真聪明!你在‘放着’后面停了停, 在‘挂着’后面又停了停, 在‘写着’后面再停一停, 给我们也带来了一份惊喜。朗读的时候, 在词语后面稍稍停顿一下会读出更棒的效果。来!学着她,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在教师这样的点评指引下, 学生就会在那三个词

语后面作小小的停顿, 和小熊一起感受到

“小松果”“纸条”“祝你快乐”带来的惊喜。

这样的预设不仅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语言, 把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押到了点子

上,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而且更重要

的是, 精到的点评还以一种特殊的形式, 自然而恰到好处地指导和引领学生的掌握能力,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规范之三:备课需精心设计, 以练促学

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材的照搬, 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钻研教材, 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 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 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结合学习实际, 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 进行再创作。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 (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 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

叶洁芸老师在执教《红领巾, 真好》一课时, 对于生字词语的巩固环节, 设计了一篇由参与活动的少先队员写的日记, 以日记的形式改编了儿童诗, 巧妙地在日记中再现了本课学过的所有生字新词, 请学生读一读日记, 找一找学过的词语, 并画出来。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 这样的设计一改巩固生字环节的枯燥乏味,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孩子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中逐渐地完成对知识的再巩固。同时, 二年级正是引导孩子写日记的最好时机, 叶老师将日记改编成儿童诗, 不落痕迹地引领学生接触日记、读日记、了解日记这种新文体, 为以后的写日记铺路架桥。如此精巧的设计真可谓独具匠心, 一举多得。

规范备课最大可能地杜绝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行为, 使课堂教学朝着目标有序展开, 收获有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要我们规范备课, 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 脑中有教材, 胸中有教法, 我们定能从容应对, 唱响有效教学

小学语文备课那些事儿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备课,写教案,教师阅读

备课,就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的深入理解,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思考与确定。备课分隐形备课和显性备课。课前钻研教材、搜集教育信息、思考具体教法都属于隐形备课,而最终把思考后的课堂结构写下来就是显性备课了。通过以上表述,我们不难发现,上课前思考的过程应该是备课最主要的环节,写教案应该是思考成熟后的自然产物,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提到的那位历史老师“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的故事耳熟能详。事实上,当下教师有没有达到这样的备课境界呢?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快餐化的时代,有多少教师能够“板凳要坐十年冷”?不少教师通过网络购书等方式购买名师精品备课书,更有不少学校集体购买冠名新课程教师备课丛书的各类教案集。这些教案拿来即可用,奉行“拿来主义”,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理所当然。不少学校,在教师的呼吁下,“写备课笔记”这一步已经省略了,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包括分管教学领导)认为写教案耗时无效,是在做无用功。取而代之的是集体购买的,每个年级一致的名师教案集。教师教前写好课堂教学调整,课后要进行书面反思。反思也有规定,每一篇课文至少要有一篇反思,字数不少于300字。这些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乃至教师认为这种做法践行了斯金纳所说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曾在多家报刊上读到这样一则新闻:重庆市小学教师高丽娅因为自己的教案本(自己手写的那种)被学校处理掉而和自己的学校打官司,这起全国首例教案官司历时一年多。虽然这只是个例,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无论是教案调整或者是手写教案,我们的备课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吗?不少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新教师缺少这种读教材,读教参,解读文本,再参考别人教案写自己教案的过程,他(她)的教学是不是入门了呢?更不用说是博览群书了。

也许,学校管理者的出发点是好的,让教师把写教案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教法上,写好课后反思上。可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想法落实到具体的每个教师备课上,产生的效果是不是如领导所愿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有些教师刚开学就把一学期的备课笔记差不多抄好了,有些教师采用现成教案集时几乎无调整(有的是几个星期一次性调整),反思大多从网络下载,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笔者曾经碰到过一个教师,在写作文教案时(学校要求每篇作文教案要分三部分:习作指导、总体评价及具体学生知数,怎么就知道可能会存在这个问题呢?后来发现,这位老师的教案是有蓝本的:教上一届一位老师的备课笔记。有教师惊呼:连备课都能玩穿越!

听过一位教师执教五年级《滴水穿石的启示》随堂课,我发现她的每一个问题在学生买的《语文非常课课通》上都有现成的答案。学生的回答千人一面,包括用词造句,教师对每一个问题也不去追问,仿佛到此学生已经掌握了。等教师拿着书转身板书时,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教师的书本中也夹着《语文非常课课通》。怪不得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其中回答某个问题时,有学生拿起《课课通》一字不落读完,最后一句是“齐白石终于成为一名蜚声中外的大画家。”教师欣喜地说:“你说得非常好,不过有个音读错了,不读蜚(fēi)声中外,应该读蛮(mán)声中外。”此言一出,听课教师皆惊。课后,听课教师指出了错误,执教老师惭愧地说:“是我备课不认真,没有去查这个字的读音,下次一定改正。”

也听过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但愿人长久》一课,读到“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一句时,有学生问:“这天是中秋节,苏轼他们为什么只吃瓜果,不吃月饼呢?”作为听课者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因为这本是后人对北宋文学家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想象而写的一个故事,写吃瓜果是一个概括,意指品尝各种食品。只听那位教师给出了解答:“月饼是到明朝时期才有的,苏轼是宋朝文学家,那时还没有月饼。”课后,这位教师说,他在《教师人文读本》上曾看到过这方面的知识,学生问到了这个问题,就搬出来解答了。这位教师爱读书是大家公认的,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课堂教学举重若轻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认为,教师备课时静下心来写教案,有利于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当然,教师能把想到的问题写在书本上,重点处圈圈点点,实现教案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备课方式。

新课改中的小学语文备课浅探 篇9

一、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钻研新教材

新课标要求我们转变教材观。讲课不是讲教材,而是要学会用教材,把教材看成一个范例,一个发展学生的媒介。要做到用教材,教师就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理解和掌握新课标的先进理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要认真研究新教材,对教材进行个性化解读,要敢于融入自己的独特见解,给教材注入个人的学识、生活的经历、时代的气息,让教材亲近自然,接近学生,服务生活。为此,我在备课中重点抓了以下几点。

1. 确定好教学目标。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是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机整体,是不能孤立、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知识技能目标立足于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立足于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立足于学生“乐学”。因此,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确定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在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应根据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外显性语言将目标明确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明确记住什么,理解什么,会用什么,掌握什么技能,学会什么方法等。

2. 明确重点、难点,考虑错点,联系考点。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它是一节课的核心,教师在备课中要抓住教学的重点,设计好对重点的阐释,并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融会贯通。难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源于教材,另一方面源于学生自身。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不是难点,而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却成为难点。因此,备课中除了注意教材的难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去确定一些难点,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进步,都能发展。错点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迷惑之处,常出现在相近、相似的概念之间,学生易于混淆。故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易在什么地方出错,用什么方法防止出错,对错点故意设置反例,然后让学生展开辨析,出现矛盾时及时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引领学生较好地解决疑难问题。对上述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可采取相应的措施:在备课中设计好导入新课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新旧知识相关的旧知识中选择新知识的生长点,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提出启发性、思考性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激发学生尝试和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和兴趣;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参与的可能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集体单元备课

新教材面广量大,增加了备课难度,特别是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的不确定性更对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备课不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同伴互助,导致思维空间狭窄,对教材的特点认识不够、把握不准。因此,过去那种个人独立备课的形式已经适应不了课改的继续深入,集中教师智慧及同伴互助的集体备课当取而代之。集体备课可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教师的思维空间和视野,集中教师的智慧和力量,增强备课的深度,取得良好的效果。课改前教师备课多采用以课文为单位逐篇进行,导致教师缺乏对整本教材和各单元的整体了解,费时低效。课改后的语文教材按专题单元编排,每单元课文无论从人文的角度还是从知识的角度都有共性,这是编者遵循学习的规律、知识内在的规律、学生成长的规律精心编排的。同时,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等。各部分板块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抓住教材编排特点,实施单元备课、整组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会调查与创生课程资源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的愿望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为创设丰富的课程资源,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开设讲故事比赛、学用成语、古诗赏析、演讲、辩论等课型,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形成读书的好风气;在教室里为学生开发小书柜,让他们把自己喜欢的书、报刊装进书柜,保证资源充足,并不断补充新“货源”,资源可独享,更提倡共享。另外,班级适当订些《少年报》、《语文报》等多种读物供学生选择阅读,布置“读书园地”、“展示平台”,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篇章、段落或读书心得都在“读书同地”、“展示平台”上展现,以便相互交流,也可以在网上下载文章供学生赏析。

四、写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将其记录下来,可以成为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一节课下来,教师应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语文是有生命的,小学语文的备课把这个生命融入到不断生成的语境和游动的语流中,使学生的思维充分得以调动。

总之,在理解课标、吃透课标的前提下,教师在备课中应将学生放在一个主体的地位上,同时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主导与主体的关系,这样就能把语文课上得很精彩。

摘要: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是新课标实施的重要目的之一, 而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备课。教师只有深入学习新课标, 认真钻研教材, 关注学生,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章作者就新课标下如何备课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备课

参考文献

[1]宋庆彬.小学语文备课方法初探.小学教学参考, 2008.8.

[2]张燕霞.小学语文备课的几点思考.现代语文, 2007.7.

小学语文备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备课,问题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 都凝结着我们备课的心血。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 也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地收集资料, 一遍遍地处理教材、确定教法, 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必然提高。

一、备课与教案的区别

首先备课过程要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相互渗透。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备课不等于教案;备课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情感、道理等的深入理解以及针对所教学生, 结合自己的教学特点, 联系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 对教学方法的思考与选择、确定。写教案, 一是为了“备忘”, 二是可以积累教学资料, 充实自己的教学经验宝库。

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 一个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 而案头工作只要15分钟。

二、备课体现“三实”原则

备课注意要“真实、朴实、扎实。”真实是教学的本色, 朴实体现教师的教风, 扎实充分体现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三、准确解读教材

解读教材。第一步朗读课文, 研读文本是语文备课的首要过程, 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教师必须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与鉴赏, 既要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 又要落实文本的价值观。如我校教师在教学《中彩那天》在读这个环节设计了初读、细读、品读, 读中设置梯度, 充分体现每次读的不同要求。

解读教材的第二步, 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如教学《中彩那天》字词教学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学自查, 重点点拨“拮据”一词。让学生通过读句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我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 生活很拮据。理解“拮据”就是生活困难。

解读教材的第三步, 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 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如《中彩那天》, 教师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

句子一:不一会, 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 他神情严肃, 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句子二:我几次兴奋得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 都被他赶了下来。

句子三: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 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的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 那k字用橡皮擦过, 留有淡淡的痕迹。

教师设计时, 抓住“神情严肃、赶、擦”, 体会父亲抉择之难的心理。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朗读, 体会其思想感情。

解读教材的第四步, 学习文章表达方法。如《中彩那天》通过评析父亲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指导学生领悟作者通过抓“神情严肃、赶、擦”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法。这样设计目的, 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通过品读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为体会父亲艰难抉择的表现做铺垫。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明白课文写了什么, 还要关注作者是怎样表情达意的。《中彩那天》老师在设计课文是怎样写父亲的为难的, 抓住“擦”字进行写的延伸, 从这个“擦”字, 我们可以感受父亲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 现在咱们反过来想一想, 在擦K字的时候, 父亲是怎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心理想些什么?这个环节设计充分体现以教材为载体, 由说到写循序渐进, 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又学会了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的表达方法。

解读教材的第五步, 中高年级要求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中彩那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课文, 教师根据中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及本课特点将“初步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目标。如《中彩那天》教师备课时, 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汇报课文主要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 引导学生明白叙事性的文章通常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写, 得车是故事的起因, 经过是面临道德的选择、结果是还车。把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起来说, 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同桌练说, 全班交流汇报。这样一个梯度设置, 把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落到实处。

现在,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浮躁的现象, 尤其在一些公开教学中。一些青年教师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多样, 课堂上的热闹, 很少让学生安静下来读点书。备课时, 老师将细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作为教学的重点, 让学生通过读来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时间留给孩子, 让他们静下心来好好读书, 真正的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板书设计要有创新, 体现重点

板书渗透教师的学识, 智慧和技巧, 体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审美素养, 反应教师综合教学能力。好的板书能提纲挈领、突出重点, 配合讲述、画龙点睛, 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重视课时的划分

在教学中, 经常会出现课时目标不分的现象:一节课, 上半课时像是第一课时, 下半课时又像是第二课时。有时, 一节课由于目标不明确,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就容易出现随意的现象。学生的目标不明确, 就会导致学生不会听讲, 不知道这节课到底要干什么, 该干什么。因此, 课时目标的明确划分对于我们老师来说, 是上好课的一个原因之一。如《中彩那天》第一课时教师目标明确,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方法, 体会父亲面临道德难题的抉择之难。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不求全、不违真。是什么让父亲作出还车的最后决定放在第二课时。

六、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

写教学反思, 实际上是对自己的备课及实施的总结。认真写3年教案的人, 不一定成为优秀教师;但认真写3年教学反思的人, 必定成为有思想的教师, 说不定还能写出一个专家来。

小学语文备课那些事儿 篇11

【关键词】小学语文;备课;写教案;教师阅读

备课,就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的深入理解,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思考与确定。备课分隐形备课和显性备课。课前钻研教材、搜集教育信息、思考具体教法都属于隐形备课,而最终把思考后的课堂结构写下来就是显性备课了。通过以上表述,我们不难发现,上课前思考的过程应该是备课最主要的环节,写教案应该是思考成熟后的自然产物,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提到的那位历史老师“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的故事耳熟能详。事实上,当下教师有没有达到这样的备课境界呢?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快餐化的时代,有多少教师能够“板凳要坐十年冷”?不少教师通过网络购书等方式购买名师精品备课书,更有不少学校集体购买冠名新课程教师备课丛书的各类教案集。这些教案拿来即可用,奉行“拿来主义”,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理所当然。不少学校,在教师的呼吁下,“写备课笔记”这一步已经省略了,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包括分管教学领导)认为写教案耗时无效,是在做无用功。取而代之的是集体购买的,每个年级一致的名师教案集。教师教前写好课堂教学调整,课后要进行书面反思。反思也有规定,每一篇课文至少要有一篇反思,字数不少于300字。这些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乃至教师认为这种做法践行了斯金纳所说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曾在多家报刊上读到这样一则新闻:重庆市小学教师高丽娅因为自己的教案本(自己手写的那种)被学校处理掉而和自己的学校打官司,这起全国首例教案官司历时一年多。虽然这只是个例,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无论是教案调整或者是手写教案,我们的备课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吗?不少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新教师缺少这种读教材,读教参,解读文本,再参考别人教案写自己教案的过程,他(她)的教学是不是入门了呢?更不用说是博览群书了。

也许,学校管理者的出发点是好的,让教师把写教案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教法上,写好课后反思上。可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想法落实到具体的每个教师备课上,产生的效果是不是如领导所愿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有些教师刚开学就把一学期的备课笔记差不多抄好了,有些教师采用现成教案集时几乎无调整(有的是几个星期一次性调整),反思大多从网络下载,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笔者曾经碰到过一个教师,在写作文教案时(学校要求每篇作文教案要分三部分:习作指导、总体评价及具体学生优点与存在问题摘录、习作点评与二次指导),该教师开学半个月就把全学期的教案都写完了,而且把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问题列出,也点到人进行了评价,如张丽丽同学写“跳山羊”怎样跳的过程太简单了,还应写出心理变化。问题是这篇作文学生还没有写,张丽丽同学会不会写“跳山羊”这个题材都是未知数,怎么就知道可能会存在这个问题呢?后来发现,这位老师的教案是有蓝本的:教上一届一位老师的备课笔记。有教师惊呼:连备课都能玩穿越!

听过一位教师执教五年级《滴水穿石的启示》随堂课,我发现她的每一个问题在学生买的《语文非常课课通》上都有现成的答案。学生的回答千人一面,包括用词造句,教师对每一个问题也不去追问,仿佛到此学生已经掌握了。等教师拿着书转身板书时,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教师的书本中也夹着《语文非常课课通》。怪不得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其中回答某个问题时,有学生拿起《课课通》一字不落读完,最后一句是“齐白石终于成为一名蜚声中外的大画家。”教师欣喜地说:“你说得非常好,不过有个音读错了,不读蜚(fēi)声中外,应该读蛮(mán)声中外。”此言一出,听课教师皆惊。课后,听课教师指出了错误,执教老师惭愧地说:“是我备课不认真,没有去查这个字的读音,下次一定改正。”

也听过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但愿人长久》一课,读到“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一句时,有学生问:“这天是中秋节,苏轼他们为什么只吃瓜果,不吃月饼呢?”作为听课者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因为这本是后人对北宋文学家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想象而写的一个故事,写吃瓜果是一个概括,意指品尝各种食品。只听那位教师给出了解答:“月饼是到明朝时期才有的,苏轼是宋朝文学家,那时还没有月饼。”课后,这位教师说,他在《教师人文读本》上曾看到过这方面的知识,学生问到了这个问题,就搬出来解答了。这位教师爱读书是大家公认的,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课堂教学举重若轻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认为,教师备课时静下心来写教案,有利于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当然,教师能把想到的问题写在书本上,重点处圈圈点点,实现教案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备课方式。

现实中,我们能说很多大道理,可唯独少了对常识的敬畏。备课变成写教案实在是认识上的偏差。没有深入解读文本,以文定教,那所有的备课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课堂是教师“内力”的“试金石”,作为教师,只有回到教育的原点,多读书,读大量的书,求得源头活水来,这样的备课才是真备课,这样的备课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你的教学水平,才会让你的教学之树常青。

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备课 篇12

1.认真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 》,准确把握学段目标

语文课程目标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对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有明确的要求。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阶段目标分为四个阶段。就每个学段的要求而言,《语文课程标准》不但提出涉及读书、理解、积累、拓展四个方面能力的要求,而且针对每一项能力分列若干非常具体的条文。还应该注意的是:同一内容的要求,虽然分散在不同的学段,其表述形式和难易程度也不相同,可一旦将各年段的要求联系起来,那便是一个纵横联系、有主有次、循序渐进的目标体系。就拿理解能力的要求说,每个学段的要求可以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对词句的理解;二是对篇章的理解;三是对不同体裁文章的理解。而对这三项中的每一项,《语文课程标准》又分别在不同学段提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断变化、拓展、提升的要求。比如对词句的理解,低年级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中年级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高年级的要求是“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由此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对理解的要求是一个分层次、分项目、纵横联系紧密、逐渐提升的目标和要求体系。

只有细心研读课程目标才能深入领会其中的要义, 只有领会其中的要义,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对教学目标的定位才会准确。只有领会了课程目标,才知道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方向,才能明确每一节课的目的任务。树立并强化目标意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 漠视或偏离目标都会对课堂教学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2.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及搜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

3.备教材

备教材是备课重要的一环。如何把握教材并创造性地加工教材呢?

第一步: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赋予了作品生命力。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精品,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就更不要说。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 也要把握好, 以便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 否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教师要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要先努力做。

第五步:查阅资料。一是阅读《教师参考用书》,二是上网查阅许多相关的背景资料。

4.深挖教材,整合资源 备课

语文教师应具有大语文观。语文教学要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教师备课时不要局限于教材,而要注重深挖教材,整合资源备课。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一要挖掘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多搜集一些与教材相关的资料,补充学生的学习资源。二要挖掘教材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布置搜集任务,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的信息补充、完善、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激励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在实践中提高语文能力。三要挖掘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联系,让学生展开多角度、全方位地阅读,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上一篇:技能训练中心下一篇:视觉思维与写作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