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技巧

2024-09-09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技巧(通用12篇)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技巧 篇1

“凡事预则立 , 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 , 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那么如何立足教材, 开展备课呢?

一、导入新课和设计导语应遵循的原则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

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导语, 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2.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导语 。

备课时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一个或几个问题, 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在一起, 设计出独出心裁的导语。由于每节教材内容有丰富而广阔的外延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事物, 课堂的起始设计可以从关联中寻找线索。

3.导入要言简意赅或短小精悍 。 导入部分时间过长 , 使 人有喧宾夺主之感。

4.导入形式要丰富多彩 。

二、教材中心的提炼技巧

备课前应该先钻研教材, 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成竹在胸, 切忌备课时, 认为这也重要, 那也重要, 面面俱到, 千头万绪。蜻蜓点水的结果只能是浅尝辄止。下面介绍几种提炼中心的主要方法。

1.题目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 题目常能 反映该篇 文章的重 点和中心 所在。分析 题目的含 义 (当然要结 合课文内 容 ) , 尤其要抓 住“题眼”分析透彻课文的中心 , 教学重点自然突出了。如《 高大的背影 》, 记叙妈妈 背“我”去医 院看病的 路上 , 一位三轮车工人主动送“我”去医院的事。 如果抓住“高大”一词来分析:“背影”为什么“高大”? 它“高大”在什么地方? 教学重点就突出了。

2.篇中揭示 法。

有些教材一开始就揭示出该篇的中心, 有的则在中间用中心语句提炼教材的中心, 有的则篇末点题, 抓住这些词语就能够提炼文章的中心。

3.归纳总结法 。

先把教材分成段落或层次, 根据各部分或层次的主要内容, 分析它们在整篇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 从而概括出整篇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三、备课的“模拟讲授”环节

模拟讲授或训练作为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往往被人忽视。其实, 教案完成了, 是纸上的东西。纸上谈兵不一定能取得实战效果。要实现两个飞跃, 一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脑子里的东西, 成为印象, 也就是把教案里的文字变成形象, 印在脑海里, 形成意识。第二个飞跃是把意识变为行动, 也就是能够按教案的设想进行实际操作。有的教师写完教案, 要看几遍, 边看边想在课堂上如何动作, 甚至对着镜子演示一番, 像演员排练节目一样, 若发现纰漏, 则及时修改补充教案, 直到满意为止, 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写了教案就搁置一边, 到了课堂上再临场发挥, 就有点草率了。

四、备课“六忌”

1.忌 简单照搬 。

2.忌千头万绪。

3.忌 闭门造车 。 教师备课时 ,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 、认知能力等全然不顾, 势必会降低教学效率。

4.忌 琐碎设问 。 有的教师一问到底 , 不管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 在不该设问处滥问, 势必影响教学效果。

5.忌 漫无目的 。 教学目的不明确 , 备课时毫无目的 , 课堂上随意发挥, 学生只会茫茫然, 所得甚微。

6.忌程式定势。根据小学生好奇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 , 教师备课时, 必须因文而异, 教法要富于变化, 努力寻求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单调乏味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五、导入技巧的运用

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 最好能总领全文, 或从侧面入手, 对理解课文起关键作用。例如:《司马光》一课, 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 如果平时你和另一位小朋友玩耍时, 他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水的缸里, 你有什么办法把那位小朋友救出来? 今天要讲的课文中的司马光就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叙述故事导入:小学生爱听故事, 通过讲故事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 老师可通过讲述孔明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借到十万只箭的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兴趣一定很浓。歌谣导入:歌谣, 特别是儿歌, 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历来备受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一些儿歌, 并加以引导, 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谜语导入:如教《奇妙的“眼睛”》, 先让学生猜一个谜:上边毛, 下边毛, 中间有颗黑葡萄。由谜语导入对“眼睛”的学习, 过渡自然, 学生兴趣浓厚。游戏导入:小学低、中年级宜采用这种方法。图画导入:通过图像导入新课, 可以增强教学效果。如教《鹅》这首故事时, 教师一笔画出了曲颈高歌的白鹅。无疑此时被画震惊了的孩子的情绪是异常振奋的, 精神会格外专注, 思维也会空前活跃, 各种理解想象乃至灵感都会奔涌而至。音乐导入:多用于音乐渲染气氛的课文和直接是音乐歌词的课文。如《鸟的天堂》, 教师可先放《百鸟朝凤》的乐曲。如上作文课, 作文题为《我所喜欢的一首歌》, 教师可在学生动笔之前先放几首优美动听的歌曲, 并加以适当的点评。导入新课的艺术和方法还有很多, 如笑话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表扬导入法、观察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珍闻导入法, 等等。切记生搬硬套, 要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无论运用哪种导入方法都一定要紧扣教学中心。

总之, 备好课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 同时, 认真搞好备课, 又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发展教学能力的重要保证。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技巧 篇2

许家湖三小 李乾霞 第四组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以“战争与和平”这个专题,选编了几篇适合四年级学生特点的课文。《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都是讲的战争中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的故事。《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儿童诗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是孩子们呼唤和平的共同心声。每篇课文都紧紧围绕专题,给学生越来越鲜明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战争打破了多少童年的幻想,击碎了多少美丽的憧憬。人类不需要战争,让我们共同祈祷未来的世界永远和平,让“和平之花”永远绚丽绽放。

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似乎离战争比较遥远,炮火纷飞的镜头只在电视剧电影中见到过,那是遥远的彼时的回忆了。电视新闻中的战争场面虽然发生在此时,但是在遥远的彼地。因此学习本组课文时,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几篇课文,那样学生是难以真正体会到编写本单元的主旨“了解战争,呼吁和平,为世界和平做点事情”的。应该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给学生比较广阔的视野,比较详实的资料,比较感性的材料。让学生真正走近战争,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从内心深出发出和平的呼唤。

教学设想

1.以“战争中的孩子”为主线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让学生贴近文本,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2.师生共同查找有关战争的资料,让孩子对战争有更充分的了解,读书时体验会更深刻,更独特。

3.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加强课文的朗读训练。4.推荐一些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以及电影、电视作品。学习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真挚情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3.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课前准备

1.收集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

2.从报纸电视等渠道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着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及工作状况。

3.收看有关战争题材的电影、电视。

学习本单元之前,让学生收看教师制作的《战争中的儿童》专题片。内容包括战争中涌现的著名的小英雄的故事,现代战争给儿童带来的悲惨的生活等。以强烈的画面和丰富的内容冲击学生的视觉和心灵,使学生很快在情感上走近本单元的专题,激发他们学习本组课文的欲望。

二、教学建议

(一)《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

两篇课文都是讲的战争中的小英雄的故事,可以整合起来上成一个专题《战争中的小英雄》。以这两篇课文为主打文章,重点学习,然后引导学生去读更多的文章,更多的书,去了解更多的战争中的小英雄。这两篇文章虽然都很长,但是很通俗易懂。这样的故事也很能吸引学生,学生有阅读的愿望。应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在交流中充分发表各自的阅读感受,交流阅读心得,加深阅读体验,学生如有疑问也可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解答。两篇课文都很适合分角色朗读,可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夜莺的歌声》中有写句子含义比较深,需要学生读进去,联系全文才能理解,可让学生把这类句子都找出来一起体会。这一课开头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三个自然段在结构上首尾呼应。这个问题不可讲得过深过细,让学生对比着多读这几个自然段,感受文章以夜莺的歌声开篇,再以夜莺的歌声结束,结构完整,浑然一体的特点。

接下来的学习就更具有个性特点,教师和学生一起推荐一些书籍和文章,学生课余自主阅读,以故事会、读书会或演讲会等形式汇报读书收获。

推荐文章:《撒尿小男孩》《鸡毛信》《王二小》《马背上的小红军》《珍贵的教科书》等

推荐书目:《红岩》《卓娅和舒拉的故事》《保卫延安》《小兵张嘎》《安妮日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本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读之催人泪下。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

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一课的教学和语文园地的“小小新闻发布会”结合起来,课前布置学生从报纸、电视上了解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尤其关注最为动荡不安仍弥漫战争硝烟地区的局势,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和工作状况。围绕这个主题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的交流了解目前世界局势的发展,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教学本课时,要把“情”贯穿始终。开课,可设置情境,播放《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配以一些战争带来灾害的画面,激起学生的情感。在读课文时,则要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心情,通过重点句子的研读,和作者的情感引起共鸣。为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世界上总是战争,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这样能调动学生自身体验来理解文本,内化情感,深刻理解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诗歌鲜明地表达了对世界和平的企盼,希望全世界的儿童都能有洁白的教室,平稳的课桌,都能在鲜花中读书,共同享受美好的春天。课前师生共同收集世界上目前仍不处于战火中的儿童生活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激起学生对这些地区和儿童的关注和同情,激起对战争的反对情绪,激发渴望世界和平的心愿。在此基础上,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体会。以朗读贯穿于诗歌教学的始终,在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感情,在朗读中熟记自己喜欢的诗句。可组织一些段落的配乐朗诵,安排多种形式的读,传达诗歌的情感、韵味。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些小节或诗句,熟读成诵,并摘抄下来。

学习这首诗歌的同时组织学生认真读“阅读链接”的《儿童和平条约》,从不同的语言形式感受呼唤和平的共同的心声。

三、拓展活动

本组课文学习的结束应该是孩子们走向另一个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思考空间的开始。本组的学习激起的是学生强烈的责任感,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对战争与和平这个重大的问题,孩子们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孩子们或许有一些自己的心声要通过多种形式表达。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拓展活动,让孩子把学习的感受尽情抒发。可以唱一唱有关的歌曲,看一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可以演一演小英雄的故事,可以给仍处在战乱中的小朋友写封信,可以办一期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小报,可以做一个“战争与和平”的专题采访„„让孩子们在这些语文活动中拓展学习空间,发展多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坚定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信念。

夜莺的歌声

教学目标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1)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2)如果我们出了什么事,你们可不要忘了小夜莺„„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3.难点“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二、合作学习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夜莺吗?体态小巧玲珑,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

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正音:削xiāo 空kòng 塞sāi 解词:轻蔑:轻视,看不起人。沉寂:静得连一点声音也没有。宛转:形容声音优美、动听。搭拉:向下垂。

2.简介时代背景,初读课文。

《夜莺的歌声》是一篇外国作品,反映前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各族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着重对小游击队员“夜莺”进行了详细描写。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战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叙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3.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按照“诱敌——入林——传信——摆脱”的顺序分段或以歌声为线索也可。第一段(从开头到“听懂了吗?”)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第二段(从“队伍出发了”到“就不再问了”)写小孩给敌人带路。第三段(从“树林深处”到“新鲜的意思了”)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段(从“德国兵”——全文结束)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4.教师总结,学生质疑。

文章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以歌声为线索,掌握这种分段方法并理解所学字词。

三、品读体验

(一)阅读第一段,讨论问题

1.文首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来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

2.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3.相互讨论,体会句子含义,幻灯出示。

(1)“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2)“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保护了群众,后一句痛骂了敌人。)4.小结本段内容,指导朗读。

(二)阅读第二段

1.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做出天真贪玩 的样子?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2.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怎样回答的?画在书上。

3.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由于对祖国的热爱,对敌人的憎恨,才能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三)指读第三段,讨论

1.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通过小夜莺的歌声传送的情报得知德国兵来了。)2.由此可见,小夜莺是第一次传递情报吗?

(不是,小夜莺显得老练,看来在战争期间,他已是一位出色的游击队员了。)

(四)默读第四段,思考

1.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的?

2.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负责精神和警惕性。)

3.最后一节起什么作用?(照应了开头并点了题,这歌声„„有什么区别,这句赞扬了小夜莺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小情报员。)

(五)围绕中心,学习表达

1.浏览课文,找一找有几处环境描写?

2.以歌声的地方有几处?(可见这篇文章思路清楚,以歌声为线索,另外准确的环境描写也起到了烘托中心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读后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2.你觉得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热爱自己的祖国。)3.造句即便„„也„„ 4.抄写人物动态的句子。板书设计

歌声 诱敌上钩

歌声 巧传情报

夜莺的歌声 协助歼敌 成功脱身

歌声 投入新的战斗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与、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3)、理解深刻含义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以读激情。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雷利与爸爸诀别时的悲痛心情和制止战争的决心。体会他从心底里并发出得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美好情感。

(2)、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教学重难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2)、理解作者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课前准备

(1)、收集资料,了解当今世界战争。

(2)、准备反映战争的多媒体课件,如: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等。(重点收集战争中反映儿童生活的画面)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1、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着。可是,你知道吗?这样安定的生活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因为世界上有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2、播放战争场面及战争中人们的悲痛与无奈。

3、看到这些场面你们想说些什么呢?(学生自由汇报)

4、过渡:是啊!生活在战争中的人们,他们无时无刻在祈盼和平的降临,因为和平意味着生命的希望,意味着能尽情享受阳光。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走近一位中国孩子,一位曾经被战争夺去父亲生命,饱尝失去亲人痛苦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去聆听这位孩子内心的呼声吧。

5、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读完后想想: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着重写了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1)、认读生字。

(2)、指导书写难写的字。特别指导“凯、姨、健、康、罪”等字。(3)、联系字典理解词语意思。凯旋:战胜归来。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这里指战火还充满着一些地区。卓越:非常优秀,超出一般。牺牲:为正义舍弃自己的生命。

贡献:把自己的财物、才智等不计回报地献给国家或公众。健康:生理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灵柩:死者已经入殓的棺材。

三、品读体验

1、请同学们重点朗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想一想:这几段中哪些地方给你印象最深刻,请找出来,再谈谈自己的体会。

2、集体交流。教学步骤,师相机引导。

(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望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一顶‘蓝盔’。”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迎接他。)

(1)、爸爸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怎么想?

(2)、雷利写信时想起爸爸那深情的目光和坚定的花语,他心情是怎样的?应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特别是划线部分该用怎样的心情读。(3)、反复指导朗读。

(语段: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他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①朗读这段话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②面对此情此景,你有怎样的感受?

③面对划线部分的内容,你心情怎样?又该用怎样的感情读。④指导朗读

(语段: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是一位出色的经济学硕士,本来他应该

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却被战争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他的死是光荣的,他是为和平而倒下的,他倒在了维护世界和平的圣坛上。今天,我要向爸爸献上一束最美的鲜花,因为他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光荣战士。)

①哪些同学对这段话印象最深刻,谈谈自己感受。②“本来„„却被 ”,说说这句话意思。

③对于在维和行动中壮烈牺牲的父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集体齐读:“一名卓越的观察员,在执行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体现了人道与公正素质。”

④怎样理解“卓越”、“人道与公正的素质”?

⑤随着音乐,让我们和雷利一起再次缅怀保卫世界和平而牺牲的爸爸,集体读二、三、四自然段。

过渡:雷利写信给秘书长仅仅是为了缅怀父亲吗?你是从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知道的?

3、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边读边让学生想:这几段话中哪些句子让你最难理解,请用“——”线画出来。

4、引导着重理解下列句子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我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您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①出示战争中被威胁的儿童的课件。②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

③结合收集的资料,举出事例,请你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理解。④指导感情朗读,特别是划线部分。

过渡: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只有罪恶的子弹存在,“和平之花”就被摧残。难怪作者会说: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妖嫩的“和平之花”。

5、出示难民儿童画面及资料,让学生小声读一读。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

87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6、读了这份资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7、师总结:战争中的孩子,饱受着战火的煎熬,阳光般的年龄却要承受那么多不幸,此时,你想对他们说点什么?(联系自己实际谈)

正因为这样,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强烈呼吁。让学生反复朗读这段,边读边体会作者情感,用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1、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雷利给秘书长写下这封信。那么,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生自由发言)

2、从大家的发言中,我感受到你们和平的期盼,也感受到你们对和平也充满爱,请大家跟着音乐,唱一唱“让世界充满爱”这道歌曲。

3、同学们行动起来,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平!和平!和平!

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简洁、清楚。

2.习作练习:写一篇看图作文,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培养学生写作的良好习惯。

3.我的发现:能发现这些比喻句表达的不同的感情色彩。4.日积月累:读成语,了解成语的含义,并能试着运用。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战争带来的危害,同时,通过课外阅读、看电影电视、听故事、参观展览等形式了解为和平而战的英雄人物。教学重难点:口语交际、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收集自己准备的新闻、英雄人物的故事。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小小新闻发布会

1.激趣导入:

同学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生活不断改变。我们生活在现代

语文园地四

社会里,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新闻的存在。想一想,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途径知道新闻?(看电视、看报、听广播、上网等)2.你最喜欢看什么新闻?指名说。3.看新闻有什么好处呢?举例说一说。

4.既然新闻有这么多的好处,假如让你来讲新闻,你们认为应该讲清楚什么呢?

5.那我们就来开一个“小小新闻发布会”。

规则:(1)先在四人小组内讲新闻,讲后每人评议另外三人,讲得怎样,最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到班上讲新闻。

(2)各组代表在班上讲新闻,讲完后班上同学可以自由发表意见,最后举手表决评选出三名“最佳新闻发言人”。

6.小结延伸: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那你们打算以后该怎么做呢?

第二、三课时

一、课前搜集资料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收集了1937年左右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背景,谁来说一说。

二、结合图形读习作要求。1.习作有几个要求?哪几个?

2.你认为这次习作的重难点是什么?(观察和想象)

三、根据观察,你想到了哪些问题? 1.这个小孩为什么要哭?

2.他的妈妈在哪里? 3.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4.这个孤独的孩子以后的命运可能会怎样? 5.„„

四、根据问题自编故事。

五、方法指导

1.仔细观察图画,结合图画内容介绍历史背景。

2.根据观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写清楚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练习习作,指名交流,全班提出修改意见。

七、小组交流,评议谁讲得最精彩。

八、推选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全班评议。

九、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作文。

第四课时

一、我的发现

1.自由读句子,体会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2.同桌交流。3.全班指名交流。

4、小结:两组带点的词表达的感情不同。

二、教学“日积月累” 1.指名读成语。全班齐读。2.四人小组交流词语意思。

3.全班指名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4.读读记记成语。

5.读一读,注意观察每一横排有什么规律。6.选一个成语说一句话。

三、教学“宽带网” 1.朗读宽带网中的内容。

2.你在生活中还收集了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 3.学生展开收集资料。

浅析做好小学语文备课工作的技巧 篇3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备课技巧 教材 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特别是小学语文,由于是处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初始阶段,教师备课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程度,还要考虑到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达到教学效果等等,那么如何立足教材,开展备课呢?

一、从教师做起做好备课工作

我们都知道:“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教好一堂课,备好一堂课,教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如何备好教师自己,在我看来,首先就是自己的内在的知识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需求的不断增长,教师单单在课堂知识方面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我们需要的还有对学生情感的深入教育、对教学技巧方面的不断提高,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也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项技能,转变一些传统的观念,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做自己的责任。细分到小学语文来说,就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多学习最新的教育理念,多浏览教育方面的最新资讯,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以适应新时期教学的新要求。

二、从教材做起做好备课工作

教材是大纲的基本体现,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知识的基本来源,教学中我们要以教材为本,同样,备课的时候也要以教材为本。备好教材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方面:首先就是要认真钻研大纲要求,大纲规定了新时期教学的基本知识、基本任务与基本要求,大纲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只要依据。大纲就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而一切的教学过程都要以教学目的为最终的归宿,所以,认真学习好大纲的要求,对于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就是要系统的分析教材,我们知道,语文是一个连贯性很强的学科,几乎所有的知识都能联系在一起。所以,要做好语文备课,教师就要系统的、全面的分析教材,总结出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做好教学之间的衔接,以便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利用,方便学生的识记与理解,增强教学的连贯性;还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以及难点。一般来说,教学的难点都是重点,学生难以吃透,但大纲规定必须掌握,所以教师对这部分知识要特殊对待,一節课内,要突出重点,让学生重视,师生联手一起克服难点,也可以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提出来,加强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的理解;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比较难做的一点,就是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教材是死的,但教学的过程是活的,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特征,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本地特色,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将本地特色与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便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从教学程序上做好备课工作

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不能是随心所欲,而是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事前设定好规则,设定好路子,让学生跟着教师的引导,步入知识的天堂。我认为在备课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学生对之前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因为前面说过,语文是一个知识连贯性很强的学科,以前的知识就是现在学习的基础,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才能对新的课程做好设计;提问是一个课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特别是对小学生,提问不仅仅可以提示他们注意听课,回答老师的问题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骄傲的资本,所以认真设计课堂问题,也是教师需要做好的一项基本功课,既能达到检测教学效果的目的,又可以将跑神的学生拉回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忽视的教学项目之一,我认为,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语文课上,我们要时时处处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比如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所以,在设计课堂教案的时候,我们要思考怎么能更好的达到培养他们能力的目的。

四、从学生角度做好备课工作

前面说过,我们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要将学生当做课堂教学的主体。在备课的时候,我们教师要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学生,我愿意老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我想让课堂变得怎么样,怎么来讲课学生才更容易理解知识等等。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基础,了解他们的特点:哪些学生思维相对比较活跃,对知识掌握较快,哪些学生对知识点掌握较慢,需要我们特别照顾,这样一来,教学就是一个有的放矢的过程,而不是一个遍地撒网的过程,针对性强了,教学的效果就会更容易达到。

五、从教学手法做好备课工作

语文教学过程其实是一个十分灵活的教学过程,也如我们常说的“教无定法”,任何的教学内容都没有一套死的教学规则,任意一节课,不同的教师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样,任意一个教师也不会只有一套固定的教学结构。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们大可不必千篇一律,模仿名家教学模式,只要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是教学手段。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不愿意学习,或者不知道写什么,而教师教的写作方法对他们来说都太过于抽象,刚好那段时间学校特别流行折“千纸鹤”,很多学生都痴迷于折纸游戏,我灵机一动:既然他们目对“千纸鹤”这么感兴趣,那不如就写一篇关于“千纸鹤”的作文罢了,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对大家说:既然大家都喜欢折“千纸鹤”,那就写一篇介绍如何折千纸鹤的作文吧。这么一说,立刻得到了大家的相应,于是,一节最“可怕的”作文课就这样完成了。

备课流程的设计技巧 篇4

一、教学目标与定制

如果制定了合适的具体目标, 学生和老师就有了正确的奋斗方向。在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中, 要遵循大纲和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情况, 制定从单元到课时的目标体系, 只要坚持每节课都经过认真思考, 就一定能正确地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准确地传授知识, 有效地突破重点, 化解难点。

二、教学过程与细化

过程的细节马虎不得, 俗话说得好:细节决定着成败, 必须脚踏实地, 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错误和矛盾的过程, 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 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因而教师在教案中的预设非常重要, 实际上预设本身就是让学生生成的过程, 教师在预设时宜粗不宜细, 给学生留下探究的空间。

三、教学方法与选用

预设和教案就像一只无形之手控制着教师的课堂教学, 从而使上课变成执行教案的过程, 方法适合, 事半功倍。方法不适合, 劳而无功。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原则, 用什么方法教, 学生用什么方法学, 这是我们在备课中必须考虑周全的问题。无论是教法, 还是学法, 都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宗旨, 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要充分吸收过去教学中好的经验, 结合新课程探究新的教学思路。

四、课堂作业与优制

科学编制和合理布置作业不仅有利于巩固、深化、拓展、运用所用知识技能, 促进思维发展, 增强实践和创新能力,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减轻课业负担,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什么样的学生留什么样的作业, 因人而异, 促使学生的技能不断提高。

五、课后反思与整理

小学语文备课计划 篇5

本学期,我们五年级语文备课组,将继续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学校教导处计划的引领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合作。

2.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探索、反思,用新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3.做好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备课,在备好课上下工夫。

4.向常态教学要质量,提高40分钟的质量。

5.开展好备课组的教研活动,使教研组活动成为取长补短的平台。

三、具体工作

1.制定教学计划。

组织本组教师认真学习和研究本册教材,弄清教材的特点、要求,尽快适应教材的教学要求,并协作制订好语文教学计划。

2.集体备课。

(1)制定集体备课计划。

备课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集体备课活动,统筹安排,严格把关,每学期开学后,各备课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集体备课计划并及时上报学校教导处。加强集体备课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每次活动都要让老师明确重点。做到“三定、一有”即:定时间、定内容、定地点,有记录。备课要求做到“五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进度统一、重点统一、要求统一、作业统一。在“五统一”基础上,根据各人教学风格特点和教学对象编写教案。

(2)课时备课。

认真研究精品教案,在集体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要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充分利用好教学用书,注意加强对课文的利用,在课文基础上的备课应与课文是和谐统一的一体。

(3)教学反思。

结合教学实践写写自己的困惑、思考以及随想。要真实、有思考价值。

3.开展好组内公开课。早入手,早准备,积极研讨。

4.期末阶段,本组老师会加强合作,共同寻找本学期教学中的薄弱点,共同制订复习计划,

四、具体活动安排

三月份:

1.制订备课组工作计划。

2.搞好期末考试试卷讲评和对寒假作业的评价。

3.备好开学第一周的教案,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课。

4.安排好新学期的各类作业的设置。

四月份:

1.教研活动:组内集体备课。

2.组织学生以“妈妈,我爱你”为主题的征文。

3.准备写字比赛。

4.参加本年级组集体备课展示。

5.搞好本年级常规检查和迎接年级常规检查。

6.迎接学校常规检查。

五月份:

1.教研活动:组内集体备课。

2.组织写字比赛与写字之星评选。

3.积极准备组内古诗文诵读比赛。

六月份:

1.教研活动:组内研讨课;集体备课。

2.学生“感恩”主题征文比赛。

3.五年级组集体备课展示。

4.迎接常规检查。

七月份:

做好教学工作和备课组工作总结。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备课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93-01

备课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一环。经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逐渐摸索出了备课的小技巧,现在和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一、中心的提炼技巧

备课前,应该先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成竹在胸,切忌在备课时,认为这也重要那也重要,面面俱到,千头万绪。蜻蜓点水的结果只能是浅尝辄止。下面介绍几种提炼中心的主要方法:

1、分析法

一篇文章的题目常能反映该篇文章的重点和中心之所在。分析题目的含义(当然要结合课文内容),尤其是抓住“题眼”分析透彻课文的中心,教学重点就自然突出来了。例如:《高大的背影》,记叙妈妈背“我”去医院看病的路上,一位三轮车工人主动送“我”去医院的事。如果抓住“高大”一词来分析:“背影”为什么“高大”?它“高大”在什么地方?教学重点就突出来了。

2、揭示法

有些教材一开始就揭示出该篇的中心,有的则在中间用中心语句来提炼教材的中心,有的则篇末点题,抓住这些词语就能够提炼文章的中心。

3、总结法

先把教材分成段落或层次,根据各部分或层次的主要内容,进而分析他们在整篇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概括整篇文章的中心和重点。

二、备课“六忌”

1、忌简单照搬。

2、忌千头万绪。

3、忌闭门造车。教师备课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全然不顾,势必降低教学效果。

4、忌琐碎设问。有的教师一问到底,不管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在不该设问处滥问,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5、忌盲无目的。教学目的不明确,备课时毫无目的,课堂上随意发挥,学生只会茫茫然,所得甚微。

6、忌程式定势。根据小学生好奇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教师备课时,必须因文而异,教法富于变化,努力寻求新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单调乏味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三、备课的“模拟讲授”环节

模拟讲授或训练,作为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往往被人忽视。其实,教案完成了,是纸上的东西。纸上谈兵不一定能取得实战效果。要进行两个飞跃,一个是把纸上的东西变成脑子里的东西,成为印象,也就是把教案里的文字变成形象,融化在脑海里,形成意识。第二个飞跃是把意识变为行动,也就是能够按教案的设想进行实际操作。有的教师,写完教案,要看几遍,边看边想在课堂上如何动作,甚至对着镜子演示一番,像演员排练节目一样,如发现纰漏,及时修改补充教案,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是值得提倡的。如果写了教案就搁置一边,到了课堂上在临场发挥,就有点草率了。

导入新课和设计导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课堂教学的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不要使导语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根据授课的内容设计导语。

备课时可以从教学内容中抽出有概括意义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将其与学生熟知的或似知非知的事例联系在一起,设计出独出心裁的导语。由于每节教材内容有其丰富而广阔的外延,涉及许多其他方方面面的知识和事物,课堂的起始设计,也可以从他们的关联中寻找线索

导入要言简意赅或短小精悍。导入部分时间过长,使人有喧宾夺主之感。

导入的形式要丰富多彩。

任何一种形式的授课技巧,一定要灵活运用,不可形成定式,使人产生呆板之感,导入导语也不例外。

四、技巧的运用

1、提问议疑导入。紧扣课文设计一两个问题,最好能总领全文,或从侧面入手,对理解课文起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司馬光》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小朋友,如果平时你和另一位小朋友玩耍的时候,他不小心掉进了一个盛水的缸里,你有什么办法把那位小朋友救出来?今天要讲的课文中的司马光,就想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

2、叙述故事导入。小学生爱听故事,通过讲故事可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草船借箭》一课,老师就可通过讲述孔明以自己的大智大勇借到十万只箭的故事导入新课,学生兴趣一定会很浓。

3、歌谣导入。歌谣,特别是儿歌,在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历来备受重视。课堂教学中也引进一些儿歌,并加以引导,可发展儿童的想象力,符合“寓教于乐”的教育原理。

4、谜语导入。如教《奇妙的“眼睛”》,先让学生猜一个谜: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有谜语导入对“眼睛”的学习,过渡自然,学生兴趣浓厚。

5、游戏导入。小学低、中年级宜采用这种方法。

6、音乐导入。多用于音乐渲染气氛的课文和直接是音乐歌词的课文。如《鸟的天堂》,教师可先放《百鸟朝凤》的乐曲。如上作文课,作文题为《我所喜欢的一只歌》,教师可在学生动笔之前先放几只优美动听的歌曲,并加以适当的点评。

导入新课的艺术和方法还有很多,如笑话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表扬导入法、观察导入法、诗词导入法、珍闻导入法等等。切记生搬硬套,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系统、科学地做好小学语文备课工作,以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罗绍云.浅议小学语文如何备课[J].读写算,2011(17)

[2] 孙春福.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备课[J].小学语文教学,2008(6).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技巧 篇7

一、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 教学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在以往的教学中备课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 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来设计与运行, 完全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要知道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与拥有者, 是知识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备课时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待我们的教学, 设计教学, 才能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具体学情, 才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主体意识,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主体作用, 从而使学生以主人翁身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与积极思考, 学生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 享受学习的过程, 经历发现的过程, 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因此在备课时, 我们要考虑到哪些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 哪些没有掌握;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接受水平、认知规律, 兼顾学生间的差异,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预留空间;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情绪等,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学生所感兴趣的事物与形式中, 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 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二、确立三维教学目标

以往的教学过于强调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而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 这样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无法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的, 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数学课程目标。因此在备课时我们要改变以往只重双基教学的观念, 要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三维教学目标是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 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在设计教学时教师要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技能与方法,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又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良性发展。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地位, 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渗透、完美结合,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抱着教材走遍课堂, 把教材奉为权威, 视为经典, 在教学时严格地按部就班, 照本宣科。教材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 教材在教学资源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但是教学不是封闭的, 我们的教学资源也不能只局限于教材, 将学生的思想与思维限定在教材内, 而是要立足教材, 深入挖掘教材, 更好地把握教材, 将教材与外面丰富的生活世界相结合, 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与网络世界相联系,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感兴趣的事物相联系, 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同时又可以化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枯燥性,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 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从而利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如在学习认识基本图形时, 我们除了要利用好教材上的插图, 还要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实物, 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来引入新知的学习, 可以从心理上降低学习的难度,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在表象与概念间建立直接联系, 更利于学生从实物中进行提炼, 进而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

四、重视教学反思, 在总结中提升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并不代表教学活动的终结, 我们要认真总结, 进行课后反思, 这既是对已完成的教学活动的总结, 又是后面更好地备课的重要资源, 可以说反思就是二次备课。学生是鲜活的个体, 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与个性见解, 尽管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备课, 但是具体的教学活动并不会一直按照我们事先设定的进行, 课堂教学一旦进行, 就会出现许多突发事件, 会出现许多的可变因素, 学生的一个问题、一个错误等都可能会扰乱事先预定的教案。我们要学会运用教学机智来灵活处理这些偶发事件, 使教学始终处于动态生成中, 使之成为教学的一个亮点。在课后我们要及时将这些意料之外的事件记录下来, 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客观分析, 这样更利于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对教学观念的认识, 通过反思, 可以让教师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从而使教师在今后的备课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 既可以更好地依托于教案, 同时又可以超越教案。实践证明进行课后反思, 既可以提高教师的备课能力, 又可以提高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 能够使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 领会教学观念, 传授教学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摭谈 篇8

1 打破形式, 苦心孤诣备所需

语文备课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统一的模式、程式化的要求只能助长教师复制教参、抄写教案风气的形成, 语文备课要破除形式, 备自己所需。

1.1 打破内容形式化

备课要素包含目标, 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等。看起来的确很全面, 但如果每课都按这个方法去做, 就会局限思路、扼杀创意。教师在兼顾这些方面的同时, 完全可以根据课型特点, 课文特色, 教者特质、大胆改革, 从某几个或从某一个方面强调和突出, 不必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名师董晓宇提倡8年~10年教龄的教师, 备课就备教学目标。她说, 打个比方:如果在目标里写“理解课文内容”。这就无异于没有备课。你如何理解课文内容?还是模糊一片。就拿《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来说, 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我和你永远在一起。”每一次出现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理解这几次的不同含义。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备课。语文教学要弄清楚教什么、怎么教, 备目标恰好就解决了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导处检查备课的时候, 不要拘泥于形式, 要看教师的备课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1.2 打破程式形式化

备课流程一般先读教材, 接着看教参, 然后写教案。这种流程容易受教材作者和教参编者思路的约束, 教者难以产生新思想。著名教师于漪说:“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 绝不做教学参考资料照搬照抄的人, 要独立思考, 刻苦钻研, 力求自己真懂。我总觉得别人分析教材写的资料, 是别人潜心钻研所得, 对我来说, 总隔了一层。只有经过自己独立钻研, 所得体会才是真切的, 犹如不知名的小花, 虽不名贵, 但根植于土壤, 有活泼的生命力。拿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 课堂上就可以得心应手。因此, 为了备好一堂课, 推敲词句、查清时代背景, 理清作者思路须花费很多时间。“我常常花十个小时, 二十个小时, 乃至更多。经过上百篇教材的钻研, 我尝到了庖丁解牛的滋味。”[1]从于漪的备课来看, 如果跳出教材和教参之外, 先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构思, 凭借自己的灵感, 第一感觉出发, 拓展自己奇思妙想, 定能产生富有创意的新点子, 构想出一些教学的超常框架, 然后再还回到教材和教参中去充实、改造、生成, 这样的备课独具匠心, 充满魅力。

2 通透教材, 把握体系备要点

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需要反复研究, 挖掘, 找准价值点。

2.1 要熟悉整套教材

备课时, 教师不仅要探寻本课教学知识点, 还要探寻本单元、本册、全套教材的整个知识体系。比如三年级第五单元神话故事目标“能复述课文内容”。复述具有重复性、改变性两类。重复性复述有几种种方法, 三年级用哪一种?到四年级、五年级又如何复述?通读教材, 把握阶段性与延续性。可在三个层面上备课。依照课标, 明晰小学六年的总目标、总任务;针对每册教材, 提出学期重点教学目标任务;针对每篇课文备课, 提出具体目标、任务。集体备课把每篇课文的主体知识点分解出来, 按册分类归纳, 得出一个完整的知识序列, 然后进行分析。相同的知识点, 出现在不同年级、不同课文中, 要所侧重有所联系, 这就要进行比较, 统筹安排。不同知识点分布在不同年级、不同课文中, 要注意它们的衔接和贯通。

2.2 必须反复读文本

陈昌发教授说, 文本解读有三轮, 一是以读者身份粗读, 猜读重证, 运用旧知;二是以教师身份研读, 品读玩赏, 溯果追因, 抓点带面;三是以学生身份, 取适宜而用, 取适度而用[2]。教师在备课时, 对于教材不仅要研读, 而且要朗读。通过研读, 把握文本的内涵要旨, 掌握课文内容, 理清纹理脉络, 明了课文的写作特点, 等等。通过朗读, 促使自己尽快地进入课文, 入情入境, 吟咏感觉文字的韵律, 体验语言的节奏, 领会文本的韵味, 体察作者的情感, 找到授课的心理感悟点。教材读透了, 理解准了, 教师胸有丘壑, 教学才会得心应手。

2.3 明了教材有什么, 差什么, 为什么

在教材的简略处求扩展, 省略处求补充, 概括处求具体, 暗含处求明朗, 空白处求生成。比如《伯牙绝弦》, 想象伯牙鼓琴还有什么?徐徐清风, 皎皎明月……为什么文中只写了泰山、江河。因为泰山意向志存高远, 不动摇;江河意向博大胸怀。意向三个层次, 山是山, 水是水;山非山, 水非水;山还是山, 水还是水。古人心中泰山仅是山么?不是, 泰山是志存高远的象征。所以, 我们设计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 “伯牙弹高山, 抒发了___, 伯牙弹江河, 抒发了___。或者, 伯牙弹高山, 钟子期___, 伯牙弹江河, 钟子期____。”那么以后学生学习古诗文, 就懂得了其中的变化。教师读透、读准、读精, 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 提高课堂效率。

3 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备学情

由于学生生活环境千差万别, 接受家庭教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 学生在学习习惯和方式、学习能力和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凸显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习个体之间的差异;二是不同地区、学校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会反映在教学中, 因此, 在备课时必须事先分析, 进行预设, 而且预设越充分越好。

3.1 看预习, 分析学情

教材选编课文, 反映某一特殊地点、特殊时间、特殊背景下的特殊事情。而不同学生对此会有不同感知, 在学习中从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对接和匹配。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有多少认知, 会关注、忽略哪些。教师可在备课时精心设计, 布置具体任务, 提出具体要求, 让学生预习, 并在课前及时反馈, 获得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备课, 做到有的放矢。

3.2 析差异, 兼顾实施

学习中, 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学习能力。有的情绪化, 有的深沉, 有的肯动脑筋, 有的喜欢倾听;有的接受能力强, 有的善于思考问题, 有的善于表达交流……在备课时加以分析, 尽量多形式满足不同喜好学生的需求。用不同深度和难度的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3.3 知水平, 对接匹配

语文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 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各个方面在进入小学之前都具备一定的基础。学生与具体语文学习内容有多少联系。教师在备课时也要充分对接匹配。

4 扬长避短, 彰显特色备自身

教师各有所长, 备课设计教学时要权衡自己优势和不足, 扬长避短。吟诵方面有特长的, 不妨吟诵吟诵古文;普通话标准的, 不妨多读范文;粉笔字遒劲漂亮, 不妨多板书板书;教师通过自身语文素养的展示来表现语文的魅力, 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也得以在耳濡目染中下意识学习。当然若普通话不好, 用电脑音频范读;粉笔字不好, 多媒体辅助板书。

磨刀不误砍柴工, 备好课方能上好课。在减负提质的宏观调控下, 教师应该有吃苦耐劳的钻劲, 有改革创新的闯劲, 把语文课备出新意, 备出特色, 备出个性。让教学质量从我们备课环节开始有提高。让课堂愈来愈精彩, 愈来愈高效, 愈来愈生机。

摘要: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好的备课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备好小学语文课来提高教学质量, 本文拟从革新形式、吃透教材、把握学情、扬长避短等几个方面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备课,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漪.新世纪教师素养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小学语文备课那些事儿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备课,写教案,教师阅读

备课,就是教师在授课之前对教材内容、结构的深入理解,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师教法与学生学法的思考与确定。备课分隐形备课和显性备课。课前钻研教材、搜集教育信息、思考具体教法都属于隐形备课,而最终把思考后的课堂结构写下来就是显性备课了。通过以上表述,我们不难发现,上课前思考的过程应该是备课最主要的环节,写教案应该是思考成熟后的自然产物,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所提到的那位历史老师“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的故事耳熟能详。事实上,当下教师有没有达到这样的备课境界呢?在当今这个高度信息化、知识快餐化的时代,有多少教师能够“板凳要坐十年冷”?不少教师通过网络购书等方式购买名师精品备课书,更有不少学校集体购买冠名新课程教师备课丛书的各类教案集。这些教案拿来即可用,奉行“拿来主义”,已成为大多数教师的理所当然。不少学校,在教师的呼吁下,“写备课笔记”这一步已经省略了,原因是大部分教师(包括分管教学领导)认为写教案耗时无效,是在做无用功。取而代之的是集体购买的,每个年级一致的名师教案集。教师教前写好课堂教学调整,课后要进行书面反思。反思也有规定,每一篇课文至少要有一篇反思,字数不少于300字。这些学校的教学管理者乃至教师认为这种做法践行了斯金纳所说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

曾在多家报刊上读到这样一则新闻:重庆市小学教师高丽娅因为自己的教案本(自己手写的那种)被学校处理掉而和自己的学校打官司,这起全国首例教案官司历时一年多。虽然这只是个例,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无论是教案调整或者是手写教案,我们的备课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吗?不少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新教师缺少这种读教材,读教参,解读文本,再参考别人教案写自己教案的过程,他(她)的教学是不是入门了呢?更不用说是博览群书了。

也许,学校管理者的出发点是好的,让教师把写教案的时间用在钻研教材、教法上,写好课后反思上。可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种想法落实到具体的每个教师备课上,产生的效果是不是如领导所愿呢?这是一个很大的问号。有些教师刚开学就把一学期的备课笔记差不多抄好了,有些教师采用现成教案集时几乎无调整(有的是几个星期一次性调整),反思大多从网络下载,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呢?笔者曾经碰到过一个教师,在写作文教案时(学校要求每篇作文教案要分三部分:习作指导、总体评价及具体学生知数,怎么就知道可能会存在这个问题呢?后来发现,这位老师的教案是有蓝本的:教上一届一位老师的备课笔记。有教师惊呼:连备课都能玩穿越!

听过一位教师执教五年级《滴水穿石的启示》随堂课,我发现她的每一个问题在学生买的《语文非常课课通》上都有现成的答案。学生的回答千人一面,包括用词造句,教师对每一个问题也不去追问,仿佛到此学生已经掌握了。等教师拿着书转身板书时,我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教师的书本中也夹着《语文非常课课通》。怪不得师生心有灵犀一点通。其中回答某个问题时,有学生拿起《课课通》一字不落读完,最后一句是“齐白石终于成为一名蜚声中外的大画家。”教师欣喜地说:“你说得非常好,不过有个音读错了,不读蜚(fēi)声中外,应该读蛮(mán)声中外。”此言一出,听课教师皆惊。课后,听课教师指出了错误,执教老师惭愧地说:“是我备课不认真,没有去查这个字的读音,下次一定改正。”

也听过一位教师执教四年级《但愿人长久》一课,读到“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一句时,有学生问:“这天是中秋节,苏轼他们为什么只吃瓜果,不吃月饼呢?”作为听课者的我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因为这本是后人对北宋文学家苏轼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想象而写的一个故事,写吃瓜果是一个概括,意指品尝各种食品。只听那位教师给出了解答:“月饼是到明朝时期才有的,苏轼是宋朝文学家,那时还没有月饼。”课后,这位教师说,他在《教师人文读本》上曾看到过这方面的知识,学生问到了这个问题,就搬出来解答了。这位教师爱读书是大家公认的,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课堂教学举重若轻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认为,教师备课时静下心来写教案,有利于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当然,教师能把想到的问题写在书本上,重点处圈圈点点,实现教案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备课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备课 篇10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1. 想学生之所想。

即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等等, 只有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 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 同是一本教材, 教师理解起来轻松, 在学生眼中尤其是低段学生无异于“天书”, 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且抽象难懂。因此, 在教学中, 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 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与看待问题, 引导与启发学生, 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来理解这些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

2. 疑学生之所疑。

在备课中, 教师要将教的思路转变为学的思路, 真正做到与学生同步理解教材, 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 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 并促进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围绕学生顺利展开。如果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 忽视学生的困惑, 那么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如果教师过低估计学生的能力, 全部知识都讲清讲细, 没有重点, 同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 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这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在小学数学的备课阶段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也要体现这一理念。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顺利完成双基教学目标, 还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掌握与习惯的养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方法是学习的核心, 而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这些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末, 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与知识技能目标相比较, 这些更为重要。二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 但是不会运用, 无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 这注定是失败的。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这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备课中, 我们要设计操作环节, 这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认知规律, 符合数学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 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为学生设计操作环节, 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数学方法, 激活数学思维, 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节, 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 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而设计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环节, 在操作中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保持集中的注意力与浓厚的兴趣, 而且手脑并用, 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进行富有个性与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

三、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现行小学数学新教材具有两个主线, 一条是以数学知识为主的明线, 即教材上写什么;另一条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的暗线, 即为什么这么写。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显著特点, 要实现有效教学, 促进学生能力的整体提高, 就必须要重视并贯彻这两条主线。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要考虑到切入点这一问题, 也就是说要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 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数学的殿堂。因此,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教材的横向与纵向挖掘, 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所包含的生活素材, 这样才能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 学生通过相应的学习才能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 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 学生才能真正由学会到会学, 成为知识的主人, 得到自身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 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思想与方法的形成就必须要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要知道成功的数学活动正是建立在学生已知知识经验与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为此在整理数学素材时, 我们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材, 观察生活, 要明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现有的经验、要解决的问题, 这样才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预留不同的学习空间, 让各个层次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相应的解决, 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四、重视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 是一次总结, 更是一次提升, 这同样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中, 许多教师只重视教学前的备课。教学后的反思, 是二次备课, 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发展与提高, 是今后进行教学的重要经验。因此, 教师要重视教学后的反思, 总结成功经验, 吸取失败教训, 通过不断的体会与感悟, 最后才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具体的教学中, 并不是总如教师所预想, 按部就班地进行, 而是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 在教师的意料之外。这些正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是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如果忽视这些突发事件, 那么教学就是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展开的。要想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就必须要对这些偶发事件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 对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 才能不断地积累成功经验, 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备课 篇11

一、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1.想学生之所想。即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等等,只有对学生的情况了然于胸,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同是一本教材,教师理解起来轻松,在学生眼中尤其是低段学生无异于“天书”,大多数学生会认为数学枯燥无味且抽象难懂。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与看待问题,引导与启发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来理解这些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

2.疑学生之所疑。在备课中,教师要将教的思路转变为学的思路,真正做到与学生同步理解教材,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以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促进学生能够灵活的运用。这样的教学才能围绕学生顺利展开。如果教师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忽视学生的困惑,那么学生对知识理解不透彻;如果教师过低估计学生的能力,全部知识都讲清讲细,没有重点,同样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传统教学只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将学生视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能力的提高。新课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这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小学数学的备课阶段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也要体现这一理念。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顺利完成双基教学目标,还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兴趣的激发、方法的掌握与习惯的养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方法是学习的核心,而习惯会让学生终身受益。这些应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末,正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与知识技能目标相比较,这些更为重要。二是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但是不会运用,无法用于解决现实问题,这注定是失败的。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这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动手操作、亲身实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为此在备课中,我们要设计操作环节,这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符合数学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设计操作环节,让学生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数学方法,激活数学思维,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节,如果只是教师单纯地讲解,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而设计学生动手操作这一环节,在操作中不断地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保持集中的注意力与浓厚的兴趣,而且手脑并用,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进行富有个性与创造性的探究性学习。

三、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现行小学数学新教材具有两个主线,一条是以数学知识为主的明线,即教材上写什么;另一条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的暗线,即为什么这么写。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大显著特点,要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能力的整体提高,就必须要重视并贯彻这两条主线。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要考虑到切入点这一问题,也就是说要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数学的殿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教材的横向与纵向挖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点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与方法、所包含的生活素材,这样才能提供丰富的数学学习素材,学生通过相应的学习才能获取基本的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学生才能真正由学会到会学,成为知识的主人,得到自身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数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要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思想与方法的形成就必须要重视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要知道成功的数学活动正是建立在学生已知知识经验与认知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为此在整理数学素材时,我们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审视教材,观察生活,要明了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现有的经验、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预留不同的学习空间,让各个层次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相应的解决,让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四、重视教学后的反思

教学后的反思,是一次总结,更是一次提升,这同样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只重视教学前的备课。教学后的反思,是二次备课,这对于教师来说是一次专业技能的发展与提高,是今后进行教学的重要经验。因此,教师要重视教学后的反思,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通过不断的体会与感悟,最后才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具体的教学中,并不是总如教师所预想,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在教师的意料之外。这些正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如果忽视这些突发事件,那么教学就是按照教师的主观意愿展开的。要想实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要对这些偶发事件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更全面、更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对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不断地积累成功经验,形成一套能适应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知识体系和本领。

除此之外,还要将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起来,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跨校、跨地区之间的集体备课,这样更加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总之,在具体的备课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数学求知的大道上前进。这样才能实现传统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到现代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实现由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到带着学生走进教材,才能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小学语文教学备课技巧 篇12

规范之一:备课当以学生为本

台湾儿童文学推广人李玉贵老师在听了我校一位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童话《幸福是什么》一课后, 曾直言自己对这篇文章如何进行教学的一个教学设计, 这个教学设计由三个问题组成:第一问在学生走进课堂伊始, 请孩子在纸上用蓝笔写下自己认为的“幸福是什么”;第二问在学生读完篇章之后, 请孩子在同一张纸上用黑笔写下“我现在认为幸福是什么”;第三问在学生阅读了老师提供的各类人士对幸福的理解之后, 请孩子仍在同一张纸上用红笔写下“其实幸福是什么”。

在这个简单大气的教学设计中, 扑面而来的是李老师以学生为本, 一切从学生出发, 关注每

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 真正以学生为主

体的教学理念。

首先是对学生原始认识的尊重。教师只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才能知道学生已经懂得了什么, 还需要什么, 才能删选出教学的重难点。李老师设计中的第一问就是基于了解学生对于幸福的原有认识出发的, 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教师教学中的想当然, 不至于明明是学生已经认识的字还在一笔一画煞有介事地教, 明明是学生已经熟知的道理还在抽丝剥茧一板一眼地讲。

其次表现在对学生个性想法的全心接纳。设计中安排的三次“幸福是什么”的个性表达, 是教师透过读书、交流等教学活动层层递进, 让学生自己说出来的。李老师尤其强调了让学生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 来写自己三个不同时期对于“幸福是什么”的不同认识, 可见教师对于学生说出自己个性想法的允许、容忍, 乃至全心接纳和鼓励。设计中老师所做的只是组织一个又一个的活动, 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中丰富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在自己前后认识的比对中, 同学之间不同认识的比对中, 感悟幸福的真谛。这样做才是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第三是最大可能地鼓励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在设计中, 李老师给予学生个性表达的活动不是我们常常见到的你说我说大家说, 而是写, 用不同颜色的笔写。说和写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同样的要求, 写兼顾到了所有的学生, 让所有的学生有时间思考, 给所有学生提供专注思考的空间, 让所有学生可以安心书写自己的想法, 表达不同的想法。但是, 不可避免地将导致

其中的一部分学生, 因为太快听到别人的想法而左右自己的

思想, 更无法摆脱听了就忘的客观陋习。李老师一再强调语文是思维性和操作性合二为一的课程, 恐怕也是从立足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提出来的。

规范之二:备课应对课堂教学作最全预想

备课是预设的过程, 尽管有人说:“再好的预设, 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但我们并不能因为课堂教学的无法预知而不作准备。恰恰相反的是, 只有胸有成竹, 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才能从容根据学生的学情随时大胆地调整教案, 应学生而动, 应情景而变, 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学设计也才能脱去僵硬的外衣, 显露出勃勃的生机。因此, 在备课中, 我们需要在清楚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对课堂教学全过程作最全面的预想, 还要尽可能地设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可能”以及应对的策略。笔者曾在执教二年级语文《风筝和纸船》一课时, 因预设了教师的课堂点评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重点段“小熊拿起纸船一看, 乐坏了。纸船里放着一个小松果, 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 上面写着:‘祝你快乐!’”的朗读指导中, 对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朗读的反馈, 笔者备课时预设了三个不同角度的点评指导。评价A:“你把‘乐坏了’读得特别重, 让我们感受到了快乐。”这样的点评其实是想告诉别的孩子朗读的时候可以把“乐坏了”作重音处理。评价B:“你读‘祝你快乐’的时候, 语调突然升上去了, 是想告诉大家小熊很快乐吧!”这样的点评是想告诉别的孩子朗读句末感叹号的时候, 要把语调升上去。评价C:“你真聪明!你在‘放着’后面停了停, 在‘挂着’后面又停了停, 在‘写着’后面再停一停, 给我们也带来了一份惊喜。朗读的时候, 在词语后面稍稍停顿一下会读出更棒的效果。来!学着她,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在教师这样的点评指引下, 学生就会在那三个词

语后面作小小的停顿, 和小熊一起感受到

“小松果”“纸条”“祝你快乐”带来的惊喜。

这样的预设不仅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语言, 把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押到了点子

上,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而且更重要

的是, 精到的点评还以一种特殊的形式, 自然而恰到好处地指导和引领学生的掌握能力, 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规范之三:备课需精心设计, 以练促学

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材的照搬, 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钻研教材, 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 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 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结合学习实际, 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 进行再创作。这个过程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个人潜能的调动和发挥 (特别是创新意识、改革意识) , 还取决于教师的敬业精神等思想素质。

叶洁芸老师在执教《红领巾, 真好》一课时, 对于生字词语的巩固环节, 设计了一篇由参与活动的少先队员写的日记, 以日记的形式改编了儿童诗, 巧妙地在日记中再现了本课学过的所有生字新词, 请学生读一读日记, 找一找学过的词语, 并画出来。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 这样的设计一改巩固生字环节的枯燥乏味,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孩子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中逐渐地完成对知识的再巩固。同时, 二年级正是引导孩子写日记的最好时机, 叶老师将日记改编成儿童诗, 不落痕迹地引领学生接触日记、读日记、了解日记这种新文体, 为以后的写日记铺路架桥。如此精巧的设计真可谓独具匠心, 一举多得。

规范备课最大可能地杜绝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随意行为, 使课堂教学朝着目标有序展开, 收获有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要我们规范备课, 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 脑中有教材, 胸中有教法, 我们定能从容应对, 唱响有效教学

上一篇:小儿喉罩下一篇:油田井下作业安全